读《伤逝》有感

时间:2024.4.20

读《伤逝》有感

对于鲁迅先生的文章,不能说讨厌,但也实在不算是喜欢。也许是生在90后的我们生活过于的幸福,也许是仍在学校中学习着的我们,还不明白社会的辛酸与残酷,所以先生笔下的种种深意总是感受不到,只有听过了老师的讲解,才能明白先生的一字一句。

其实并没有完全看过先生的某部著作,但知道的也是不少的。在记忆的长河里,储存着他描写的那个月光下颈部带着银项圈的少年闰土,《从百草原到三味书屋》里那个调皮的在院子里拔何首乌的少年,亲切慈祥的长妈妈,《祝福》中可悲可叹的祥林嫂,还有那个生活在麻木年代的孔乙己??以及今天看到的鲁迅先生唯一的一本爱情小说——《伤逝》。 《伤逝》是鲁迅先生以青年恋爱和婚姻为题材的作品,这是一篇悲情小说。它的篇幅并不长,短短一万多字,先生以“涓生手记”的形式,回顾从恋爱到感情破灭这一年的经历,生动地描写了子君与涓生在自由思想萌发时一对觉醒的青年男女相恋,后遭到家族反对,私奔同居,最后抵挡不了社会舆论与经济困难的压力而走向结束的爱情故事。用涓生的切身感受来抒发他曾有的热烈的爱情,深切的悲痛和愿入地狱的悔恨。读过他后给我的感觉是很郁闷,有点可怜小说人物,有些讨厌小说人物,总之是一种闷在心口很难过很想发泄。 其实不太明白子君和涓生之间的爱情,通读小说的全文,感觉他们之间似乎很简单,男女之间起初的相互吸引,不顾家人的反对走在了一起,最后两个人分开了,子君死了。这样看来,好像很平淡,文字很简单,却感觉闷闷地,这样的爱情,平淡如水,没有《罗密欧与朱丽叶》似的家族仇恨,也不像《梁山伯与祝英台》那样大悲大喜,有的只有生活,生活,然后还是生活??

简单的生活,简单的幸福,太过的简单,然后幸福就慢慢的沉沦了,简单变得黑暗,令人窒息,会让人感到叹息的的是,原来,并不是简单就可以幸福的呀!他向她表达他的爱意,他们彼此喜欢,可是喜欢也只有喜欢,却是不够的!子君说:“我是我自己的,他们谁也没有干涉我的权利!”这一句深深地打动了我,子君的形象顿时变得生动而鲜明。那是一个贤淑、温柔的女孩子,她从封建家庭走出来,从乡村来到繁华的大城市,受“五四”时代大潮的洗礼,是一个迅速觉悟起来的新女性。她用新的思维方式、新的伦理标准重新审视社会、审视人生,对理想、对前途充满了美好的憧憬和热情的向往,浑身迸发出生命的喜悦、青春的活力。她和涓生相恋了,她被涓生的博学所吸引;被涓生的真诚坦率所感动。尽管涓生经济地位低下,她却能抛弃旧的思想束缚,冲破封建家庭的羁绊,她“大逆不道”,“伤风败俗”地在封建卫道士面前公开与涓生同居了。这是多么令人惊叹的女性,她的决定,她的思想的跳跃,她为时代所为的进步,大胆,开放,一个新女性的形象真真切切的被刻画出来,可是也许是太积极了,太积极的接受了新思想,只是接受了,行动了,但却没有办法改变本质的,也许只是起初的一时冲动,也许只是在爱情萌芽之初的激情,所以步伐变得过于的迅速,太快了,实在是太快了,然后才会倦怠了,变得消极,因为本质还是没有变的,即使是子君,即使是这个受“五四”熏陶,迅速觉悟的子君,她的骨子里还是一个被封建思想严重禁锢着的女性。各种观念复杂、自然而有序地支配、局限着子君,这种复合性格构成并决定了她能勇敢地追求爱情自由,成为一个反封建的时代女战士;决定了她在婚后无法继续迈进,甘心情愿把自己封闭起来沦为丈夫的女佣,“每日‘川流不息’的吃饭成子君的功业”,“她似乎将先前所知道的全部忘掉了”,“只为了爱,——盲目的爱,——而将别的人生要义全盘疏忽了。这也注定了她最后悲惨的结局。

子君是一个由多种社会因素塑成具有复杂心理特征的典型,是具有一定文化的知识女性。在她的身上具有反封建礼教,追求个性解放的进步思想,争取婚姻自由的坚决果敢;又有着小资产阶级知识女性的冲动、脆弱和革命的不彻底性,以及人生目标太低,容易满足的

弱点,所以,在涓生失业,失去了经济来源,出现了生存问题,“人必生活着,爱才有所附丽”,小家庭终于无法维持下去了,涓生为了“救出自己”,说出了“我已经不爱你了??”于是,子君只得跟父亲再次出走,束手就擒,重新回到了封建牢笼中去,最后在“无爱的人间死灭了”。

可悲,可叹,却是无奈??

那是一个复杂的正在变革的社会,当时“五四”运动的狂飙席卷全国,摆脱封建礼教的束缚,追求“个性解放,争取婚姻自由”,成为那个时代的最强音。子君是“五四”时期觉醒了的中国女性形象。她不求显贵,只渴望自由,渴望相互尊重的无邪的真情。她并不怎么了解外界的生活,没有经受过风雨的锻炼。当一线光明照到她身上的时候,她的心灵就呈现了异彩。她勇敢地反抗家庭,冲破社会的束缚,宣布“我是我自己的,他们谁也没有干涉我的权利!”这是大无畏的反封建的宣言!本来,子君连看一张秀美的雪莱的像都会不好意思地低下头去;现在,为了拥有幸福的家庭,她不顾叔父不再认她做侄女,勇敢地冲出家族的束搏,坦然如入无人之境。这些都表现了她的觉醒以及强烈的反抗性。只是,有着二千多年封建专制历史的中国,封建传统文化,封建思想意识,道德观念,在漫长的积淀中,根深蒂固地根植于人们心灵深处。这些都不是一时间就可以移除的,人们在渴望变革解放的同时,仍然背负着看不见的枷锁,在那个时代的种种悲剧,包括子君命运,也都是冥冥中无法改变的。

谁都会为子君和涓生的爱情而叹息,更会为子君悲惨的结局而痛惜、伤感。从子君的爱情嬗变过程来看,造成这场悲剧的直接原因是涓生失业,失去生存的经济来源。更深一层看:封建势力的重压;涓生的背信弃义;子君自身的缺憾都促成了这场悲剧的发生。

“一要生存,二要温饱,三要发展”,这是生活的现实。此时的涓生“未忘却翅子的扇动”,在“求生路上”要选择“奋身孤往了”。“夫妻本是同林鸟,大难来临各自飞”。这句本是封建社会里把世态炎凉体现得淋漓尽致的话,又在子君和涓生这对五四青年身上重新地进行了演绎。当然在生存出现危机时,可以用不同方式来应付。如果对于一个心地善良的人来说,生活陷入窘迫,哪怕沿街乞讨,颠沛流离也不抛弃自己的伴侣,而是夫妻间相濡以沫同甘苦,携手同行,一起闯过生活的难关。可是涓生并不采用这样的办法,在生存危机面前,他觉得新的希望就是在于他们的分离。他首先想到的是舍弃子君,“我一个人,是容易生活的”,“现在忍受着生活迫压的苦痛,大半倒是为了她”。正是因为他“一条腿跪了下去”的求爱,才开始他们这种新生活的。子君是那么热烈和纯真地爱着他,然而当灾难刚降临到他们头上时,他就嫌弃子君“只知道捶着一个人的衣角”,“为了免得一同灭亡”,要“奋身孤往了”,他照搬“假洋鬼子理论”,为了个人的“新路”,草率地向子君宣布“我不爱你了”,迫使子君离开他,又回到娘家,在无爱的人间凄惨地死去了。如此看来,促成子君的死亡归宿,涓生是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可是,这也是映照了当时的社会,人们的麻木,人性的自私,社会的黑暗,即使是涓生,一个拥有感情却又时时被时代所要挟的知识分子,也被局限在了一片黑暗,几乎要窒息,只能在最后,久久的懊悔,悲伤,痛苦??

其实爱情本来没有错,错的是社会的动荡不安,错的是子君把爱情当作人生的终极目标,真的无法承受失去。爱情是浪漫的,但爱情同样是物质的。没有了物质爱情或早或晚会变成一种空洞的负担。

我并没有经历过太多人世的悲情,但是很喜欢美丽的童话故事,童话故事中有好多结尾是王子与公主幸福的生活在一起,可是,子君和涓生显然不是童话中的公主和王子,他们都只是那个时代的牺牲品。哀其不幸,怒其不争,是对鲁迅文章最大的解释,《伤逝》同样是这样,在爱情与生活同时压抑的情形下他们没有抗争,而是以文人的方式排遣,这不能不说是“五四”时期的一种社会现象下的必然。

对于这篇文章,实在不敢说自己是很喜欢的,但是看完之后却真的是压抑,心里有个地

方,很无奈,很痛。同情子君,同情涓生,同情他们的爱情。

对于鲁迅先生唯一的一本爱情小说——《伤逝》,在心底小小的留下了印记,奇妙的是先生的每篇文章都谈不上喜欢,却都是印象极深。《伤逝》的结局也许成为了许多人的痛,心底小小的遗憾,但是在现在的社会,应该不会再有那样的事情了吧,最后还是希望,人们可以获得幸福,这只是一个美好的愿望,但是我仍要祝福天下有情人:执子之手,与子偕老!


第二篇:读伤逝有感


——读《伤逝》有感

《伤逝》是鲁迅先生的一篇以青年的婚恋为题材的小说。它另辟蹊径,独树异帜,打破了历来的传统。不以男女主人公最后过上了幸福的生活为结局,而以一场令人唏嘘不已的悲剧而落幕。让人不禁为之伤感和警醒。

小说的主人公涓生和子君,他们都是受过“五四”洗礼的小知识分子。他们接受了西方平等, 自由,博爱等思想。他们敢于反抗现实,他们勇于追求自身的幸福。恋爱自由,婚姻自由成为他们共同热烈追求的生活理想。尤其子君,为了和她爱的人在一起,她坚定地,果敢地和家里人断绝往来,并且发表了自己的爱情宣言:“我是我自己的,他们谁也没有干涉我的权利。”她那掷地有声的话语,震撼了我的心灵,让我感到汗颜。我不禁想,就拿现在的人来说又有多少人敢说这样的话来呢?可以说是寥寥无几。是的,他们两人经历了一番风雨,终于见得了彩虹,。然而这不是胜利的结尾,却是悲剧的开端。

婚后的子君以为追求的目标到达了,便日渐沉浸在小家庭琐碎生活中,变成了一个不求上进,目光短浅的家庭主妇,甘愿做丈夫的附属品。她不再读书,和丈夫逐渐产生了一条不可逾越的鸿沟。涓生既不满婚后生活的平庸,又无力改变这一状况,加之遭受到失业的压力,便只想着“救出自己”,自欺欺人地把抛弃子君作为自己“向着新的生路他出去”的第一步,结果导致了子君的死亡。他们为之奋斗的幸福婚姻以悲剧落下了帷幕。不禁让人为之扼腕叹息。

就其原因,不外乎内因和外因。外因是由于不合理的社会制度和黑暗势力的破坏。内因则是和他们本身的弱点——单纯地追求个性解放,个人幸福以及个人主义的狭隘自私有关。该小说启示我们:在一个不合理的社会中,单纯地追求个性解放和个人幸福,是不可能成功的。尽管这样,我还是对涓生有一堆的意见。我觉得子君的死他应该负主要的责任。想一想,以前子君为了他是何等的无畏,何等的勇敢。可以说为了他奉献了自己的全部——身体和灵魂。当他过得比较顺心的时候,对她是还有所欣赏。然而在他失意的时候,他却对她没了一点怜悯之心。反而觉得是她连累了自己,觉得她是一个陌生人。这简直是一百八十度大转弯。其实子君没变,她依然是原来那个“爱情斗士”。只不过是婚后她的表达方式较婚前有些含蓄,深沉罢了。因为她得为家计而考虑,她得捍卫这来之不易的胜利果实。然而涓生却不理解,也不愿理解。只是一味地按自己的思想去理解,觉得子君堕落了,没了恋爱时的志气了。渐渐地对她感到失望。最终,抛弃了她,葬送了她。但我依然为子君感到骄傲和自豪。因为她活出了一个作为人的尊严。面对丈夫提出了分手,她没有哭闹和纠缠。她在心里默默地承受了痛苦。毫无怨言地离开了。在不言中,仍祝福涓生找到自己的新生路。面对这样一个敢爱的女人,又有谁会嘲弄她得痴情呢。这不是一场无意义的爱情,对她而言,这是她展现作为一个人的价值观的体现。他就像张爱玲,刻骨铭心地爱过一回,结局都被抛弃。然而没有人嘲笑张爱玲的不幸,都为她敢爱的精神所感动。应为她们真真正正地爱了一回,活了一回。敢问现在的人,有多少的人是痛痛快快地爱了一回。 《伤逝》让我思绪波澜起伏。我为主人公的不幸婚姻感到悲伤,这让我更加憎恶那“吃人的社会”。它启迪了我,让我觉得任重道远。我仍旧需要为创建一个公正,正义,自由的社会而努力。作为一个人窝要有高度的责任感,不能玩世不恭,只考虑自己,只为自己活着,而是还要为自己身边的人活着。正如该小说告诉我们

的一样,只有再为社会而斗争的过程中,才能真正实现个性的解放和个人婚恋的幸福。

取消

更多相关推荐:
《伤逝》读后感

伤逝读后感余漫君伤逝是涓生的手记是涓生在子君死后深深的忏悔涓生说道即使在孽风怒吼中我也将寻觅子君当面说出的悔恨和悲哀祈求她的饶恕然而在我看来涓生也仅仅是因着子君的死而忏悔而悲伤许下这般誓言因着子君的死发现自己是...

伤逝读后感

今日推荐经典短篇小说伤逝第一次看伤逝是在一部悲情小说集子里面那时候我十分梦幻总是对爱情有瑰丽的想象所以朋友推荐了这部集子给我说这才是爱情的真相这集子的第一篇就是这篇伤逝彼时的我对鲁迅先生的印象还是高举着革命旗帜...

鲁迅《伤逝》读后感

我看鲁迅的伤逝汉语114班潘浩川20号伤逝是鲁迅先生唯一以青年恋爱和婚姻为题材的作品这是一篇悲情小说故事发生在五四年代在那个黑暗社会里恋爱和婚姻问题不可能是一个独立的问题当时的知识青年受到封建礼教的压迫外人的冷...

《伤逝》读后感

伤逝读后感无论是初中还是高中在课堂上都接触过鲁迅先生的文章对于鲁迅先生我是敬佩的课堂之余我看过他很多小说我总觉得读他的小说不会只简单的感觉到写得好或不好有时候会感觉到时代的悲哀有时候感觉主人公内心深深的无奈有时...

《伤逝》读后感

伤逝读后感伤逝是鲁迅先生的一部短篇小说也可以说是唯一一部以爱情为主题的小说它所讲述的是两个觉醒的知识分子涓生和子君的爱情故事作为鲁迅的唯一爱情小说却以涓生和子君他们爱情的破裂为结局可以说是一个悲剧但它的悲剧原因...

鲁迅《伤逝》读后感

鲁迅伤逝读后感我原是没资格对鲁迅的伤逝发表任何感慨的从前没有那是因为十四五岁的年龄还不懂得涓生的的矛盾和子君的凄然现在不应有那也是因为太过体验他们的思想弱点感叹鲁迅先生的细腻描写而惭愧自已不知该如何表达从昨晚掌...

鲁迅伤逝读后感

内容提要伤逝所讲述的是两个知识分子涓生和子君之间的爱情故事他们从积极争取婚姻自主和爱情上的自由的斗争到爱情走向失败究其失败的原因主要有三方面他们生活在那沉滞的社会里那沉滞的社会很自然地毁去了他们爱情的绿洲他们自...

伤逝读后感

伤逝伤逝是鲁迅先生唯一的以青年人爱情和婚姻为题材的悲情小说鲁迅先生以涓生手记的形式回忆了涓生从恋爱到失恋的过程抒发了涓生的悲痛和懊悔涓生的故事发生在五四革命的时代涓生的爱情而注定成为时代的牺牲品在那个黑暗的社会...

伤逝读后感

伤逝读后感生活也是爱情的一部分读完伤逝自己颇有感觉觉得涓生至于子君初始的感觉就像我们刚接触爱情一般对方的方方面面往往永远是那么美好一言一行一举一动然而当爱情面临生活时涓生却失去了最初的美好我想说爱情也是生活的一...

伤逝读后感

昙花注定短暂读伤逝有感随着五四新思潮的到来同时也带来了那些新思想在旧中国黑暗的社会中自由风还没有得到较为普遍的认可在这样一种大的环境下对于涓生和子君的爱情来说就犹如昙花一般没有土壤的寄宿注定只是短暂的繁华题记伤...

伤逝读后感

伤逝涓生的手记李春燕本文是鲁迅于19xx年写的唯一一篇有关青年男女爱情的小说后来被收录在小说集彷徨里伤逝即对逝去的事感到悲伤和难过鲁迅以涓生的手记讲述五四之后一对觉醒的青年知识分子涓生和子君从恋爱到婚姻的故事但...

伤逝读后感

伤逝读后感这篇文章讲了五四时代的两个青年们婚姻自主的经过自由恋爱勇敢地在一起经济状况差了爱结束一篇婚恋悲剧涓生和子君爱情悲剧告诉我们爱情是有期限的当热恋的时间过去之后男方对女方的爱情自然而然的就会变淡男的再也不...

伤逝读后感(49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