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中国辩护读后有感

时间:2024.4.20

郑永年看中国

——读《为中国辩护》有感

入学不久在“中国特色”的课上,张记国老师便给我们提及了一部著作—郑永年教授“郑永年看中国”系列的《为中国辨护》。记得我当天就去书店买了出来。觉得这本书是需要反复阅读才能有不断收获的,也即常读常新之书。时至今日,始写读书报告。

首先借用编者的话做个开头:冷战以来的全球化大潮和中国的经济、社会、政治、外交转型是当代史的两个重大历史议题。其中,“中国模式”更是当代最具意义和最为核心的问题之一。郑永年教授围绕“中国模式”的几篇客观公允、兼顾历史与现实的讨论,正好为我们更好地理解这几十年、以至于百年来中国的改革与发展提供了一个简明而深刻的思考框架。在“全球化与中国转型”这个宏大的题旨下,郑永年教授具体关注了中国在经贸、文化、外交、金融等各个层面遭遇的机遇和挑战,并深入探讨了中国应如何应对全球化这一重大战略问题。对于当今中国面临的严峻的国际局面,郑永年教授主张中国应继续对世界开放,通过对外开放促进国内改革,但同时也要认清中国具体的发展模式、国情历史和制度局限,这样才能在全球化的形势下维护中国的国家利益,进一步推动中国的繁荣进步。

一提到中国模式,人们首先想起的就是中国改革开放30多年来所取得的巨大成就。在很多人那里,“改革开放”和“中国模式”这两个概念,几乎是可以交换使用的同义词。而“改革开 放”又和邓小平的“摸着石头过河”理论联系在一起。人们甚至认为,“中国模式”

的特点就是“摸着石头过河”。这似乎很有道理,其实不然。中国的确是通过“摸着石头过河”的方式来 进行“改革开放”的,但这并没有回答中国模式是什么的问题。光强调“摸着石头过河”而不讲方向是极其危险的。用这样的方式来理解中国模式,带给人们的只是疑惑。

从微观的角度来看,人们并没有很好地理解邓小平“摸着石头过河”这句话的含义。中国的改革是有目标的。目标就是“过河”,就是要搞市场经济,搞市场经济这个方向非常明确。但 要怎么样走向市场经济呢?这就要“摸着石头”了,方法是“摸着石头”,目标是“过河”。政治上也是这样的,邓小平也强调过,政治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民主。但社会主义民主是 怎样的一个东西呢?又如何实现社会主义民主呢?这同样要依靠“摸着石头”的方式。

从历史理解中国模式

中国模式更需要从宏观的角度来看。人们感觉到光看30年改革开放看中国模式不清楚。讲中国模式还需要讲改革开放前的30年。有人甚至说,这60年也看不清楚,需要再往前推30年。的 确如此,如果不从大历史来看中国模式,就既不知道有无中国模式,更不知道中国模式是什么。说中国模式,强调的是“中国的”,是中国文明的当代体现。如果光从改革开放后而产生的一 些新的制度因素来看中国模式,就会不得要领。相反,认识中国模式就是要考察中国文明是如何容纳和接受新的制度因素的。

从大历史的角度来看中国模式,就不难发现这个模式的存在及其主要

内涵。尽管中国模式表现在方方面面,但其核心是中国特有的政治经济模式,这两方面互相关联,互相强化。中国的 成就是因为这个模式,而这个模式中的很多因素如果失去平衡,又可导致模式的危机和衰落。

在经济方面,中国是混合经济模式。在这个模式里,国有部门和非国有部门、政府与市场要保持平衡。一旦失去平衡,危机就会接踵而至。世界上哪里也找不到像中国那样的一个经济模 式,在那么长的历史时期里,总有一个很强大的国有部门,国家对关键的经济领域起着直接的作用。国有部门承担着国家的很多功能,包括公共基础设施的建设、对付随时发生的各种各样的 危机、平衡市场的力量等等。这些在汉代的《盐铁论》里面讲得很清楚,历朝历代也都实践着这些理论。国家的这种经济功能在西方是找不到的。一些人总把国有部门和毛泽东时代的计划经 济联系起来,这不是大历史的看法。毛泽东只是把历史上早就存在的国家的作用推向了极端。

很多人都用西方的经济模式来衡量中国经济模式,似乎西方经济模式就是中国的改革目标。但如果中国可以变成西方,那么就没有中国模式了。大家说中国是转型经济,就是从计划经济 转型到市场经济,从国有到私营经济。这就没有看到中国模式的本质。正是因为中国有个强大的国有部门,像西方那样的私有化在中国不会发生。从历史上看,私有经济或者民营经济在中国 一直是存在着的,但中国绝对不可能走到像西方的那种完全私有化的地步。好多经济学家,一说解决问题的办法,就是私有化。这脱离中国的现实。中国的经济只有一部

分是私有化。全面的 国有化和全面的私有化都不是中国经济的常态,混合经济模式才是中国经济的常态。解决中国经济所面临的问题,只能在承认这个常态的前提下去寻找。

但混合经济经常失去均衡。经常的现象是,当国有部门和政府占据绝对主导地位时,非国有部门和市场空间受挤压,发挥不了正常作用的时候,危机就会产生。和中国比较,西方的经济 危机,则发生在当看不见的手完全主导了经济活动,而政府的“看得见的手”不能有效规制市场的时候。

在经济上讨论中国模式还好一些,一旦到了政治领域,就变得非常困难,也非常敏感。实际上,如果不看中国的政治模式,就很难理解中国的经济模式;甚至可以说,中国的经济模式是 中国政治模式的产物。但讨论政治模式好像一直是个禁区。西方很多人专注于批评中国政治,而中国学者本身也往往对自身的政治体制信心不足。

中国政治的特有传统

政治上,西方是民主模式,讲的是多党制,三权分立。中国政治在发生变化,也在不同的制度方面、在不同程度上接受和容纳民主因素,利益多元化和利益代表也在发生变化。但不管怎 样变化,中国没有也不会变到西方那样的模式。

那么,中国政治模式的特点在哪里?从大历史看,也能够回答这个问题。自近代和西方接触以来,中国也曾经尝试西方式的制度,但失败了。之后,在长达半个多世纪的战争和革命过程 中,传统的皇权慢慢地转型到了具有现代性的党权。不难发现,传统皇权和现代党权有

很多共同之处,例如皇权和党权都是中国社会的整合力量,都是中国大一统文化的政治表现,都是贤人 政治(meritocracy)的制度承载。但是,党权具有现代因素,传统皇权则没有。皇权只可边缘化,不可民主化;党权则不然。党权既是现代中央集权制度的基础,但也可以实现民主化。

西方的政治模式,往往是通过把政治问题外部化来加以解决,因此有反对党和反对力量的存在;中国则不然。无论是传统的皇权还是现代党权,都是通过开放政治过程,把外部问题内部 化来求得问题的解决。党权是中国政治的核心,不理解党权,就很难理解中国政治。 历史地看,这两种模式,每一个模式都有它的优势,也有它的劣势。在西方,以多党政治为核心的民主,是经过数百年之久才演变成为今天的样子。在社会经济发展平衡的国家,西方式 民主能够运作良好。尽管是多党轮流执政,但从政策层面看,往往呈现一党的特征。这主要是因为西方存在着一个庞大的中产阶级,无论哪一个政党执政,都要照顾到这个中产阶级的利益。 人们常说,西方的政党整合了社会力量;但是在很大程度上,是西方的中产阶级整合了西方的政党,是中产阶级制约着政党政治的极端化。如果从发展中社会看多党政治的分化功能,这一点 尤其明显。在发展中社会,因为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低下,社会分化严重,中产阶级弱小,甚至不存在,一旦实行多党政治,政党就变成为了分化社会的力量。在非洲、拉丁美洲和亚洲,到处 都可以找到这样的例子。

在传统中国,政治过程也是相当开放的。尽管皇权属于皇帝,但治权

(或者相权)是向社会开放的,并且是高度制度化(官僚化)的。历史表明,治权越开放,国家治理就越有效。相反 ,当治权不够开放,皇权与治权的关系又处理不好的时候,就要发生政治危机。党权也具有这个特征。有效的治理取决于党权的有效开放,向社会各个阶层、各种利益的开放。同时,治权的 有效性,取决于制度化和专业化。

和其他任何模式一样,中国模式也在演进和演变过程中。在全球化时代,模式的变革动力更为强大。因为成为世界体系的一部分,中国模式和其他模式的互动更为频繁,或者主动地向其 它模式学习,或者被动地受其它模式的影响。从这个角度来说,各种模式有趋同的趋势。但是趋同不会变成同一。中国模式在受其它各种模式影响的同时,保持自身的特色,并且是通过变化 而保持自身的本体。其它模式也是一样。

最后再次借用编者的话:在全球化的大潮中,中国只有充分认识自我、认识世界,理性稳妥地应对世界、推进改革,方能立于不败之地。闭门造车、固步自封固不可取,全盘西化同样也绝非善途。在世界局势风云变幻、国内形势日益复杂的今天,改革者必须理性思考和分析,才不至于失去对世界形势和自身发展的掌握。

由于阅历尚浅、为学时日亦不长,这篇读书后感难免一己之见,不当之处也一定不少,通过日后不断的学习与理解,相信定会朝着更加公正、更加平允的方向发展。

参考书目:

(1)郑永年 著 《为中国辨护》 浙江人民出版社 20xx年3月第1版


第二篇:《为中国辩护---郑永年》读后感


《为中国辩护》读后感

----中国的和平崛起

《为中国辩护》是郑永年教授近十年来对于中国政治、社会、国际政治和外交关系的一系列评论文章。读完这本书之后,我首先觉得这本书的名字取得非常好,因为它较准确地表达出来了这样两层意思:一是作者对于“中国威胁论”等妖魔化中国的不公正言论的反击,表达了我国和平崛起的道路信心,有力地捍卫了我国的国际形象。二是作者以客观公正的态度来“辩”清历史与现实,讨论并总结了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的经验和所面临的挑战,以此来为中国出谋划策,维“护”中国的可持续和进一步的发展。接下来,我将结合本书中的内容谈谈我自己对于中国崛起的认识。

自从改革开放开始,中国就进入了经济发展的快车道。如今中国的GDP总量已经超过日本,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大国家,并且有望在未来数十年内超过美国,没有人能否认中国正在崛起,而作为一名中国人,我感到非常的自豪。但是中国的崛起并非全方位的,它更多地表现在了经济方面,而与之相应的政治、文化却还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崛起。中国的崛起之路并不平坦,有很多内在的和外在的因素在阻碍着中国的进一步发展。

中国经验

在苏美冷战结束后,苏联倒下了,美国建立起以了自己为主导的国际社会秩序体系。中国想要另起炉灶已毫无可能,被迫加入了现行的国际政治经济体系。但是中国的这一历史战略抉择是明智的,中国大力进行改革开放,积极融入西方的政治经济体系。为此,中国付出了高昂的代价,而且这一举措符合了美国等西方国家借助让中国在经济融入西方体系而促使政治上的“和平演变”的设想,可以说改革开放是存在着很大的政治风险的。因此,当我们现在看到中国能够在取得经济上辉煌成果的同时保持政治的稳定性和独立性是多么得难得。

中国的辉煌成就引起了国内和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它形成了一套自己的发展思路和方法,用近年来很火的一个词说就是“中国模式”。中国模式是由中国的政治模式、经济模式和文化模式有机组成的系统,它的核心是我国特有的政治经济模式,通过政治和经济两方面的相互关联和加强来促进国家社会的发展,中国的成就有赖于这个模式。

在我看来,中国之所以成功,关键在于它没有完全照搬西方模式,而是在努力建设符合自身特点的政治经济制度。而这种将一切先进的东西整合消化融入自身的发展建设的特质正是中国模式最大的优越之处。

对内改革

内部的稳定发展是中国崛起的根本动力。我认为中国的对内改革应当包括政治、文化和经济这三大方面。

政治上,我国的社会力量包括非政府组织还处于不发达的状态,政府要根据社会利益矛盾状况及社会发展的要求,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政治体制的改革,在巩固和完善改革开放取得的现有成果的基础上,适应经济社会进一步发展的需要。

文化上,目前中华文化正在趋向衰落,巨大的财富差异导致了最基本的社会正义感的消失,极端的商业文化摧毁了社会的基本细胞。因此文化的崛起对于我国具有极为重大的影响,它解释了“什么是经济增长的道德基础?中国如何崛起?如何在国际舞台上追求财富和力量?追求财富和力量的目的又是什么?”等一系列重大问题,对于我国的社会稳定和谐以及“走

出去”战略都具有重要意义。

对于当下的中国现状,因为文化和政治转型的迟缓,缺乏强大的制度机制来支持崛起的可持续性。因此对于这两方面的改革尤为迫切,但这并不意味着经济领域已经完善了,不需要进一步改革了。经济上,我国长期存在着经济发展不平衡、贫富差距拉大的现象,必须通过有效的再收入分配体系来使得财富分配公平合理化,保障社会发展的稳定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对外策略

中国在牢牢把握住“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的情况下,对外的基本策略应当是努力维护世界和平的大环境并积极发展自身。具体的策略我认为应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中国不能走从前一些大国崛起的老路,即一个国家的崛起对现存的世界权力分配格局构成冲击,从而引发不稳定的因素,甚至催生冲突和战争。中国的崛起要在维护世界和平方面扮演一个重要的角色。中国的责任应当是维持国际体系的开放性,开放性是中国精神,也是中国应当贡献给全世界的。

但是与此同时,中国要反思和重新考虑与现存国际体系之间的关系。因为这一体系是由美国主导建立的,中国会长期面临只有国际责任而无国际领导权的矛盾局面,而这也是其他一些新兴国家所面临的问题。因此处于长远考虑,中国有必要有意识地减少对美国的制度依赖,联合具有共同利益的相关国家,争取更大的政治话语权,维护自身的可持续发展。

2. 08年金融危机对于世界经济的冲击应当引起中国对国际金融体系的深刻反思,经融危机的制度根源就在于美元独霸天下。美国长期消费的是其他国家的财富,而这些财富正是美国通过美元等经济和金融机制从其他国家转移而来的。包括中国在内的发展中国家被美国等西方国家剥削了大量财富,因此为了中国的长远发展,中国需要追求人民币成为一种基础货币,促进储备货币的多元化不仅对于中国的发展有利,而且有利于世界整体经济的繁荣和发展。

目前,全球都面临着环境问题的困扰,而由于“科学发展观”的提出,环保经济实际上已经成为中国政府政策话语的核心。对于中国来说,环保经济可以说是国际责任、国际话语权和自身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结合点。中国的特殊体制使得我国在落实环保经济方面拥有巨大的优势,而且当国家的意志、政治动员能力和社会压力结合在一起,就造成了强大的经济增长转型动力。中国可以借此来争取国际话语权甚至部分领导权,而这将成为中国崛起成为大国的有利机会。

3.中国必须要注重提升自身的软实力,通过文化软实力的提升来实现中国的经济崛起对于政治权利的诉求。虽然中国现在还不具备这样一种文化,但是我们有理由相信中国存在着很大的可能性创造出一种不同于西方的文化话语,同时我们也要清醒地认识到这将是一个长期而艰巨的任务,不会一蹴而就。

中国目前所面临的现状很复杂,机遇与挑战并存。但是古老的东方大国正在焕发出新的魅力,而且中国的和平崛起也将为世界注入一股新鲜的活力气息。

更多相关推荐:
论中国读后感

论中国我重点看了这本书关于近代部分的内容主要是关于清政府如何在列强重重压迫下苟延残喘70年在这方面基辛格高度赞扬了以李鸿章为代表的中国官员的努力主要是引进各种外国力量以达到相互制衡不让任何一家独大从而避免了中国...

美丽中国读后感

美丽中国读后感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竟折腰题记文明的步伐像优美的草原歌把我们的青春带领来到金黄色的隔壁沙滩一粒粒金子般的黄土上叮当声演奏着灵魂的沙漠歌谣憧憬走出了山的那边看到大海的我们面对万千彩虹编织的景秀山川...

基辛格《论中国》读后感--中国文化的独特性

从论中国中看中国文化的独特性论中国是基辛格先生晚年的一本巨作本书对中国近2500年来的的外交和对外政策进行了解读基辛格先生站在一个外国人的角度给我们深刻的诠释了中国外交文化的变迁过程同时也较为深刻地解读了中国的...

论中国读后感

论中国读后感篇一论中国gt读后感有一些书你一旦拿起来就不愿意放下有些书则需要收敛精神屏气凝神地制定阅读计划督促自己读下去这本书无疑是前者用其他人的眼光来看周边熟悉的事物是一种特别的体验论中国作者基辛格全程参与了...

震撼中国读后感

中国震撼一个文明型国家的崛起读后感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说的就是读书的重要性我认为书是人类文明的结晶是科学文化生活哲理的载体是先贤的经验总结要立志有所作为就必须读书要增长见识不出门就知古今天下事就必须读书要使人成...

中国震撼读后感

中国震撼读后感褚良中国震撼的作者是张维为教授他曾做过邓小平等领导的翻译现任日内瓦外交与国际关系学院教授他走过了100多个国家和地区到过冰岛以外的所有发达国家在这本书中他凭借丰富的经验以客观和全面的视角分析了中国...

《论中国》读后感

论中国读后感说起基辛格人们的第一印象就是中国人民的老朋友在历史课本上毛主席与尼克松握手的那一张经典照片在当时震撼世界这一历史性时刻的先遣队和推动者之中就包括亨利基辛格由此中美两个大国经过长达20多年的相互对峙后...

《中国道路》读后感

中国道路读后感何林晓11工商1班11007011189排3列经过多方面的思考我阅读了中国道路这本书再现了中国共 产 党九十年的思想历程向人们展示了这九十年来中国共 产 党的思想历程是如何孕育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道路如何...

中国人的精神读后感

读中国人的精神有感西方曾经有句话到中国可以不看故宫但不可以不看辜鸿铭辜鸿铭185719xx名汤生号立诚别号汉滨读易者近代学者翻译家辜鸿铭祖籍福建省同安县生于南洋英属马来西亚槟榔屿早年留学英国德国自称一生四洋即生...

《美国与中国》读后感

美国与中国读后感费正清教授是一位正直的美官后来著书立说了美学者曾在中研究中的燕京大学任过教做过美驻中的外问题的泰斗据说现在美与中的几乎所有的研究中对中美两的问题的专家都是他的学生近拜读费教授名著美有了进一步的了...

《中国大趋势》读后感d

中国大趋势读后感一位来自美国的学者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神奇人物他的著作曾经在全球销量已超过1400万册这就是奈斯比特拥有人文科学科技等领域的15个荣誉博士学位若干年前大趋势预言了美国股市的长期经济繁荣和网络科技股的...

走遍中国读后感

走遍中国观后感今天我观看的电视节目走遍中国中国是一个资源丰富美丽富饶的文明古国它有优美的云南资源丰富的海南历经沧桑的北京幽静美丽的澳门走遍中国这个电视节目让我更了解了祖国顾名思义它向人们介绍的就是中国历史文化名...

中国读后感(33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