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逝》读后感

时间:2024.4.9

《伤逝》读后感

——余漫君

《伤逝》是涓生的手记,是涓生在子君死后深深的忏悔,涓生说道:“即使在孽风怒吼中,我也将寻觅子君,当面说出的悔恨和悲哀,祈求她的饶恕。”然而在我看来,涓生也仅仅是因着子君的死而忏悔,而悲伤,许下这般誓言;因着子君的死发现自己是自私的,因为自己的自私抛弃了子君,间接导致了子君的死亡。若能重来一次,涓生许不会抛弃子君,但我坚信他们的故事依然会以悲剧结尾。因为时代的局限,封建的枷锁仍然存在,依然有一群“坚贞”的“卫道士”反对他们的结合;两个人的性格弱点仍然存在,必不会一朝一夕改变,依然无法契合,依然会滋生隔阂与不快;而他们的爱情依然需要面包作为基石,没有面包的爱情依旧是重重危机。

封建礼教仍然是那个时代最坚固最高耸难以逾越的墙,纵使主人公自己是“叛逆”的,追求自由的,不在乎封建礼教、纲常伦理,可是当身边大多数人都信奉纲常、崇拜礼教时,自己的心意还是那么坚定吗?众人皆道山中有老虎,而自己明知山中无虎也难免生出有虎的怀疑与忌惮,自己终究不会走上进山的路,就算不用为了生计而惆怅挣扎,爱情永远不能跳出那个时代的局限。《金粉世家》中内阁总理之子金燕西爱上清贫女子冷清秋,为了追求她买下她隔壁的房子,带她游山玩水,极尽浪漫。二人突破重重阻碍走进了婚姻的殿堂,可也逃不开悲剧的结局,再浪漫的罗曼史最后也不过冷清秋轻声一叹“齐大非偶”,金冷二人的爱情一如子君与涓生,终究囚在了时代的牢笼里,门第之言,伦理之言,当身边的人以封建古板的教条为信仰时,涓生与子君终究无法不在乎,无法一味地坚持自我。

而性格的原因就算在自由平等的今天也是婚姻中很重要的因素,结婚寻找的并不仅仅是一个生活的伴侣,更应该是一个灵魂的伴侣,性格不合拍必定会有摩擦,小摩擦会堆积成大矛盾,最终成为婚姻中无法修补的裂痕。涓生懦弱而自私、目光短浅,子君甘于平庸、软弱妥协。涓生爱子君的勇敢、新潮、独立,而子君的性格使她甘于平庸,褪去了勇敢独立,那么晚涓生的爱便无所依托了,而对于涓生而言,婚姻是两个人的经营,他的自私使这段婚姻必定不能长久。

《伤逝》中还写道:“人必生活着,爱才有所附丽”,这又提出了一个很重要的问题——爱情必须是“物化”的爱情。人必须在解决了温饱之后再去追求精神上的幸福,无论爱情如何不可或缺,也比不上温饱重要。我又想到诗人朱湘的故事,朱湘与妻子十分恩爱,而朱湘微薄的稿费怎够养家糊口呢?妻子虽爱他却也心生怨怪,朱湘最终用仅剩的钱给妻子买了她最爱吃的糖和一张船票,妻子心中苦涩怨怪,故而对朱湘说“糖不甜”,是啊,在生活的压力之下,再美好的爱情又怎么会甜。朱湘乘上了离开的船,独立船舷,最终投水。“人必生活着,爱才有所附丽”这句话道尽了多少败给生活压力的爱情的悲哀呀,没有面包,谈爱未免奢侈。

子君与涓生的爱的幻灭是必然,环境使然,自身亦有不可逃脱的责任。他们的故事亦是那个时代无数对追求自由的青年男女的缩影。现下是自由平等的时代,生活的压力也渐小,如《伤逝》般悲哀的故事终是少了,我须得说一句:且行且珍惜吧。


第二篇:《伤逝》观后感


《伤逝》观后感

预防医学09级01班 王玮铭 27号

我要声明,我不是学中文的,我对鲁迅了解的不深,对鲁迅所生活时代的历史背景也不甚清楚。所以,我便只从我的角度,也就是一个19xx年出生(介于八零后和九零后的这个尴尬一代)来写的观看影片后的肤浅感想。

看过影片,脑子里第一个想法就是:没有经济基础,何谈上层建筑?上层建筑没法谈,经济基础得不到保证,愤青式的爱情以悲剧收尾也没什么惹人唏嘘的了。

这样的影片多半是想让人们反思一些什么的,所以,我便要想一想,究竟造成悲剧的是谁。

是涓生?

没有金刚钻,就别揽瓷器活啊!涓生本身就是教育局的一个文职,有着穷酸文人的傲气,明明知道自己适应不了社会,还自认为自己是空中翱翔的鸟,自己尚且安置不妥,还妄想照顾一个女子!哈哈,笑掉大牙!

是子君?

子君应该是有思想的,但无论何种思想,都有其存在的前提,她先前被家族压迫,那便想冲破束缚,但她却没想过离开过家族,她这个金丝鸟如何去适应社会?畅想是好的,但是那仅仅就是畅想,随着时间的推进,阅历的增长,社会因素的压迫,人的思想也就慢慢的变了。当子君说:“我们的理想,终究实现了!”这话是多么的可笑,这“理想”实现的前提是她把自己的首饰当掉了,换来了钱,买了家里的勾当,那么首饰是哪里来的呢,是从她原来的家里带来的。

说到底,女人就是感性的动物,总是想这般便这般,想那般便那般,她所谓的追求独立,不过是一时兴起,也可能是一时被爱情冲昏了头脑罢了。女人如此善变,让“规则的维护者”如何放心呢?这也就是为什么现在的用人单位多半喜欢招聘男性的原因之一了。

罪魁祸首是社会制度?

这个理由又深,又俗,我实在不想多写。

作为一个预防医学专业的学生,我想从专业的角度来剖析一下这个问题。都说爱情是盲目的,但爱情为什么盲目?答案是:多巴胺。

爱情其实就是脑里产生大量多巴胺作用的结果。多巴胺是一种兴奋性神经递质,这种脑内分泌物主要负责大脑的情欲,感觉,将兴奋及开心的信息传递,也与上瘾有关。多巴胺带来的“激情”,会给人一种错觉,以为爱可以永久狂热。不幸的是,我们的身体无法一直承受这种成分刺激,也就是说,一个人不可能永远处于心跳过速的颠峰状态。由于机体的自我调节机制,那些化学成分就在自己的控制下自然地新陈代谢。这样一个过程,通常会持续一年半到3年。随着多巴胺的减少和消失,激情也由此变为平静。

涓生说得好:爱情必须时时生长,更新,创造。我想,情侣之间共同的进步,互相的理解,互相的尊重,才是爱情延续下去的最好方法吧。再归结成一个词,就是奉献!

其实说到底,人还是生物,无法克服生理上的冲动,生理上的冲动自然会超出理智的控制,造成一些人们不想看到的结果。除非是割了,便一切清净了??

更多相关推荐:
伤逝读后感

今日推荐经典短篇小说伤逝第一次看伤逝是在一部悲情小说集子里面那时候我十分梦幻总是对爱情有瑰丽的想象所以朋友推荐了这部集子给我说这才是爱情的真相这集子的第一篇就是这篇伤逝彼时的我对鲁迅先生的印象还是高举着革命旗帜...

鲁迅《伤逝》读后感

我看鲁迅的伤逝汉语114班潘浩川20号伤逝是鲁迅先生唯一以青年恋爱和婚姻为题材的作品这是一篇悲情小说故事发生在五四年代在那个黑暗社会里恋爱和婚姻问题不可能是一个独立的问题当时的知识青年受到封建礼教的压迫外人的冷...

《伤逝》读后感

伤逝读后感无论是初中还是高中在课堂上都接触过鲁迅先生的文章对于鲁迅先生我是敬佩的课堂之余我看过他很多小说我总觉得读他的小说不会只简单的感觉到写得好或不好有时候会感觉到时代的悲哀有时候感觉主人公内心深深的无奈有时...

《伤逝》读后感

伤逝读后感伤逝是鲁迅先生的一部短篇小说也可以说是唯一一部以爱情为主题的小说它所讲述的是两个觉醒的知识分子涓生和子君的爱情故事作为鲁迅的唯一爱情小说却以涓生和子君他们爱情的破裂为结局可以说是一个悲剧但它的悲剧原因...

读《伤逝》有感

读伤逝有感对于鲁迅先生的文章不能说讨厌但也实在不算是喜欢也许是生在90后的我们生活过于的幸福也许是仍在学校中学习着的我们还不明白社会的辛酸与残酷所以先生笔下的种种深意总是感受不到只有听过了老师的讲解才能明白先生...

鲁迅《伤逝》读后感

鲁迅伤逝读后感我原是没资格对鲁迅的伤逝发表任何感慨的从前没有那是因为十四五岁的年龄还不懂得涓生的的矛盾和子君的凄然现在不应有那也是因为太过体验他们的思想弱点感叹鲁迅先生的细腻描写而惭愧自已不知该如何表达从昨晚掌...

鲁迅伤逝读后感

内容提要伤逝所讲述的是两个知识分子涓生和子君之间的爱情故事他们从积极争取婚姻自主和爱情上的自由的斗争到爱情走向失败究其失败的原因主要有三方面他们生活在那沉滞的社会里那沉滞的社会很自然地毁去了他们爱情的绿洲他们自...

《伤逝》读后感

鲁迅伤逝读后感我原是没资格对鲁迅的伤逝发表任何感慨的从前没有那是因为我读鲁迅作品的时候内容太深刻故事背景太过于复杂所以并非懂他表达的意思现在不应有那也是因为没有体验他们的思想弱点感叹鲁迅先生的细腻描写而惭愧自已...

读鲁迅《伤逝》有感

小说伤逝中的生存与爱情依然是这样的破窗这样的窗外的半枯的槐树和老紫藤这样的窗前的方桌这样的败壁这样的靠壁的板床伤逝以被遗忘在偏僻里的寂静空虚的公馆破屋开篇压抑的氛围贯穿其中涓生最终在悔恨和悲哀中结束了与子君的悲...

《伤逝》读后感

伤逝读后感伤逝是鲁迅先生唯一以青年恋爱和婚姻为题材的作品是一篇悲情小说写的是涓生与子君对恋爱与婚姻自由的追求这追求最初已经获得成功但终于还是失败了其根本原因是由于社会的迫害但伤逝这篇作品着重的并不在于写出社会是...

伤逝读后感

伤逝是鲁迅先生唯一以青年恋爱和婚姻为题材的作品这是一篇悲情小说作者以涓生手记的形式回顾从恋爱到感情破灭这一年的经历用涓生的切身感受来抒发他曾有的热烈的爱情深切的悲痛和愿入地狱的悔恨虽然涓生的故事发生在五四年代在...

伤逝读后感

黄楚倩NGCHUQIANPPISMPBCPJKS伤逝读后感Typetext鲁迅伤逝读后感伤逝这篇爱情小说主要叙述了涓生和子君从相识相恋到最终分手的爱情悲剧在我抽签抽到鲁迅的伤逝时周讲师告诉我们伤逝是鲁迅的唯一一...

伤逝读后感(49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