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知识点汇总

时间:2024.4.21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原文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作家作品

孟子(约前372-前289),名轲,字子舆,山东省邹城市人。战国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是儒家学说的继承和发扬者,有“亚圣”之称。他和孔子的学术成就几乎同高,人们将他们合称为“孔孟”。

重点虚词

于,介词,从。(举于)  是,指示代词,这。(于是人)    其,代词,他的(苦其心志) 则,如果。(入则无法家拂士)       于,介词,由于,表原因。(生于忧患)

然后,这样以后。

一词多义

1.拂(fu)违反,阻挠 .拂(bi)同“弼”,辅佐

  2发:被任用  发:表现(发于声)    3.国恒亡:灭亡   今亡亦死:逃跑

通假字

1 曾,通“增”,增加。      2 衡,通“横”,梗塞,不顺。

  3 忍,通“韧”,使···坚韧。  4 拂,通“弼”, 辅弼,辅佐。  5.辟,通“避”,躲避。

词类活用  

使动用法:苦:使......痛苦   劳:使......劳累   饿:使......饥饿  空乏:使......经受贫困之苦   生,使……生存。  死:使……死亡。

  名词用作形容词:入:在国内     出:在国外  

重点词语

发:起,指被任用。     畎亩:田间,田地。畎,垄沟。     举:被举用,被选拨。   士:狱官。市:市井。       降:下达。   任:责任,担子。     空乏:资源缺乏,这里是使他受到贫困之苦的意思。    恒:常。    过:这时是犯过失的意思。    征,征验,此处有表现的意思。困:窘迫,受窘。  作:奋起,有所作为。    征于色:反映在脸色上。     喻:明白,了解。            入:在里面,指国内。      出:在外面,指国内。      法家,能坚持法度的大臣。 

拂士,足以辅佐君主的贤士。   恒:常常。   敌:匹敌,相当(力量)相等的。

课文翻译

舜从田野之中被任用,傅说从筑墙的泥瓦匠中被举用,胶鬲从鱼盐贩中被举用,管夷吾从狱官手里释放后被举用,孙叔敖在隐居的海滨被举用,百里奚从市场被买回而被举用。

  所以上天将要降临重大责任给这样的人,一定要先使他的内心痛苦,使他的筋骨劳累,使他经受饥饿之苦,以致肌肤消瘦,使他饱受贫困之苦,使他所行不顺,做事情颠倒错乱。(通过这些)来使他的心被惊动,使他的性情坚忍起来,增加他原来不具备的处理事情的能力。

一个人常犯错误,然后才能改正;内心忧困,思绪阻塞不通,然后才能有所作为;(一个人的想法,只有)从脸色上显露出来,在吟咏叹息声中表现出来,然后才能为人们所了解。一个国家内部如果没有坚持法度的大臣和足以辅佐君王的贤士,外部没有相与抗衡的国家,这个国家就往往会遭到灭亡。

       这样,人们才会明白,困苦祸患可以使人谋求生存,而安逸享乐必将导致灭亡。

中心论点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写作方法

1.写法上,第一、二段都用了排比的修辞方式,使文章读来气势逼人,具有无可辩驳的力量。2.正反对比论证。3.层层深入的论证过程。先由具体例子入手,进一步所列举的例子加以分析。由个经历推演到国家。层次分明,最后在前文基础上自然而然得出文章中心。

课文分析

课文以宏伟的气势,论述了“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观点。

第一段,使用排比的手法,一气列举出六个取得突出成绩的人。他们都是历史上建立了大的功业的人,他们又都有着几乎相同的经历,就是经历了痛苦的磨难。这一段属于举例论证。事例典型,语气畅达,气势磅礴。

第二段是从第一段中推导出的结论,一个“故”字紧承上文。第二段也是对第一段的逻辑分析,分析取得大成就应该具备的条件。“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这就是磨炼一个人的各种方式。这种磨炼,得到一个结果,就是“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一个人要想取得成功,首先要心灵震动,性情坚韧,还要提高自己的本领和适应能力。

第三段比第二段又进了一层,从论述一个人的成就引申到论述一个国家的生死存亡。从个人来讲,要经常犯错误,才能改正。犯了错误,才能“困于心,衡于虑”,才能振作。才能“征于色,发于声”,别人才会理解。从国家来看,内部要有“法家拂士”的辅佐,外部要有“敌国外患”的威胁,否则,国家就要灭亡。国家也要经历“忧患”的磨砺。

最后一段,顺承前文,自然得出结论:“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这就是本文的中心论点。

这篇课文的突出特点就是层层深入的论证过程。先由具体的例子入手,进一步对所列举的例子加以分析。由个人经历推演到国家。这些都体现了论述的层次性。最后的结论是在前文论述的基础上自然而然得出的。

段意总结

第一段:列举古代圣贤起于微贱的事例。

第二段:紧承上文,从思想、身体、行为三个方面分析人应经受的磨炼。

第三段:从论述一个人的成就引申到论述一个国家的生死存亡。

第四段:总结中心论点:“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重点突破

1.第一段列举了哪几个名人事例?他们有什么共同点?

舜、傅说、胶鬲、管夷吾、孙叔敖、百里奚

共同点:都经历了磨难,成为圣君贤臣。

2.第二段指出人应从思想(苦其心志)身体(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为(行拂乱其所为)三个方面经受磨练。

3.孟子认为造就人才的客观条件是“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只有这样,才能“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造就人才的主观条件是“困于心,衡于虑,而后用,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从而从正面论证了“生于忧患”;然后用“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从反面揭示国家灭亡的原因,从而论证了“死于安乐”,最后归纳出中心论点“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4.名人事例:朱元璋从乞丐成为明朝的开国元勋

           姜子牙从山野村夫成为宰相。  诸葛亮出身于垄亩。

  名言警句:艰难困苦,玉汝于成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


第二篇: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孟子》两章《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与《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共同点:这两章都是短小的议论文。作者抓住论述的中心,以高度概括的语言作扼要的论证,观点鲜明突出,读后发人深思。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12、“人和”

3、这一章不是论战争,而是讲民心向背的,是借战争论述实行“王道”(即“仁政”)的重要性。

4由人和推演出“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的结论,完成本文的论证。

5者寡助”的论断,阐明了“人和”的实质。

6、短文最后以得“人和”的“君子”“战必胜矣”作结,突出地说明了“人和”是决定战争胜负最主要的条件。

7(试举例阐述)

(1)在论证地利不如人和时,作者先用四个并列的否定句(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充分铺张防守一方所具备的“地利”方面的有利条件,然后陡然一转,说出失败的结局,使得“地利不如人和”的结论有了很强的说服力。

(2)在阐述他的“得道者多助”时,作者也是先用了三个否定的排比句(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 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顺理成章地推导出结论;然后又把“多助”和“寡助”进行对比,自然导出“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1

2、孟子认为人才是在艰苦环境中造就的,所以说“必先苦其心志??行拂乱其所为”,有了这样的磨练,才能“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但这只是问题的一个方面,问题的另一个方面是,他又重视人的主观因素,提出“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的观点,这样就把造就人才的主、客观条件都说到了。

3自然导出这一章的中心思想──“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4、(短文开始一连用六个排比的作用是什么?)短文开始一连用六个排比,举出事实说明这些人虽出身贫贱,但他们在经受了艰苦磨练之后,终于成就了不平凡的事业。(文章开头列举的六个人物的事例,他们的共同点是什么? 这六个人物都出身贫贱,在经历了艰难的磨练之后,成就了不平凡的事业。)

5两方面进一步论证经受磨练的好处,最终提出本文的中心论点。

6、课文中有些名言警句,要能够理解它们的意思,并学习恰当使用,如: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对比阅读:这两篇短文的论点分别是什么?它们提出、阐述论点的方式有什么相同之处和不同之处?

1,它们主要都是针对最高统治者来说。

2、这两则短文都用了类比论证的手法:第一则以战争中的情况作为事例,强调“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然后类推出治国的道理;第二则从个人事例说起,最后归结到统治者治国上。

3文章结尾处揭示出论点,不再对论点进行解说。

三、解释下列语句中划线的词的意思。

1.子墨子九距之 距,通“拒”,抵御,抗拒。

2.寡助之至,亲戚畔之 畔,通“叛”,背叛,叛乱。

3.??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曾,通“增”,增加。

4.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 衡,通“横”,梗塞,不顺。

5.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 拂,通“弼”,辅佐。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第③段紧承上文从正反两方面加以推论,其中从正面推论的是哪句话?(3分)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更多相关推荐:
中考文言文必备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和得道多助失道寡助重点字句子翻译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孟子原文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字义发于畎亩举筑士市译文原文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知识点总结

16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知识总结一疏通文意先解释括号前的字再翻译句子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文言文复习笔记整理李景堂生于忧患死于安乐1作者姓名孟子约前372前289名轲字子舆邹今山东邹城东南人战国时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是儒家代表宣扬仁政王道2孟子记录战国时代思想家孟子的思想和政治言论的书传为他与弟子所作...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对比阅读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7题甲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恒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加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选自孟子乙郑之鄙人学为盖三年而大旱无所用弃而为秸槔三年而大雨又无所用则...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逐句翻译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逐句翻译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舜从田间被任用傅说从筑墙的泥水匠中被选拔胶鬲自鱼盐贩中被选拔管夷吾从狱官手里释放出来并得到任用孙叔敖从隐...

初中《生于忧患,死于安乐》默写题

初中生于忧患死于安乐默写题1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指出了艰苦磨炼益处的句子是曾益其所不能2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从内外两个方面说明了导致亡国的原因的句子是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3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总结全文归纳中...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情况学习课文内容思考1他们的共同点是什么都出身贫贱都经历了磨练最终都大有作为2作者举例想说明什么说明了要想成才必先经历磨练只有经过磨练才能有所作为3请你举出古今中外同类型的事例韩信受胯下之辱成将军爱迪生经历上千...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修改

18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一学习目标1积累文言知识掌握古今异义词及词类活用现象2了解孟子散文的特点理解孟子的政治主张3背诵两篇短文积累名言警句二重点难点1理清论证思路把握说理方法2正确认识生于忧患的时代意义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考题全集含答案

一文学常识本文节选自孟子告子下孟子名轲战国中期人二相关成语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内忧外患三用原文答题1体现本文中心论点的句子是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2作者承第一部分第一段例证承上启下得出的结论是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考题全集含答案

一文学常识本文节选自孟子告子下孟子名轲战国中期人二相关成语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内忧外患三用原文答题1体现本文中心论点的句子是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2作者承第一部分第一段例证承上启下得出的结论是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讲解、练习[1]

一文学常识本文节选自孟子告子下孟子名轲战国中期人二实词积累1发起指被任用2畎亩田间田地3举任用选拔这里是被选拔4筑捣土用的杵5士狱官6市市井之间7任责任使命8苦使受苦9空乏资财缺乏这里是动词使他受到贫困之苦10...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原文 翻译 书下注释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复习资料一原文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人恒过...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名句(11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