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社会学史读后感

时间:2024.3.24

中国社会学史读后感

如果从孔德19xx年出版的《实证哲学教程》提出“社会学”(sociology)一词算起,社会学已有170多年的历史,中国社会学如果从19xx年严复翻译斯宾塞的《社会学研究》(群学肄言)算起,也有了100多年的历史,当然无论中外,社会思想古已有之,但这里是作为学科的社会学而言的。中国的百年社会学大致可以分为两个时期,这就是以新中国的建立为界,分为前一段近50年的中国早期社会学和后一段50年的中国当代社会学。

中国社会学存在着两大传统,一是从孔德开始的西方社会学传统,另一个是从马克思开始的马克思主义社会学传统。这两大传统的社会学,在早期的50年表现为以孙本文集大成者的经院学派(综合学派),以梁漱溟、晏阳初为主要代表的乡村建设学派,以费孝通、吴文藻为代表的社区学派,以李大钊、瞿秋白、毛泽东为代表的马克思主义学派.

从本质上说,中国社会学是中国社会从传统向现代转型的产物。长期封闭的中国社会的转型是一种被动的转型。这一转型从1840年的鸦片战争开始,鸦片战争翻开了多难与动荡的中国近代史的第一页。两次鸦片战争的失败与后来的甲午战争的败北,以及战败后的西方列强在中国掀起的一次又一次的割地、赔款的狂潮,是中国人民保守丧权辱国之苦,使中国社会日益陷入恶性循环和畸形发展之中。传统的中学已无力挽救江河日下的中国,西方社会学的传入适应了中国仁人志士为挽救近代中国社会日益恶化的运行状态的需要。对19世纪末的维新派和知识分子来说,他们在为救亡图存和向西方学习的过程中,首先将社会学这门学科传到中国,这是由于孔德系的社会学正好适应了维新派人士进行社会改良的迫切需要,他自然成为改派知识分子引进和介绍的首选目标。而在资产阶级维新派提倡西学,向西方学习的同时,19世纪末马克思主义社会学传入中国。

新中国成立之前,社会学思想主要来源于西方社会学,并非很认同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首先非常注重社会调查,这在一直崇尚“精英文化”,讲究贤人政治的中国社会中,这触及了整个思想观念上如何着手认识、解决中国的问题。陶孟和、李景汉曾经大大致力于实地社会调查。杨开道力主“以农立国”,并在清河设立了一个社会学“实验室”,著有调查报告《清河——一个社会学的分析》。李景汉的《定县社会概况调查》代表了中国当时社会调查的最高水平。晏阳初主张“民族再造”,中国人有愚、穷、弱、私四大缺点,需要有文艺教育、生计教育、卫生教育、公民教育分别救治,通过学校式、社会式、家庭式实施。梁簌溟主张从社会组织构造上重建文化体系。陈达深入研究中国的人口问题,开中国现代人口普查之端。吴景超提出了一套工业化与社会建设理论,并进而探索出了一条融合市场经济和计划经济的新路。以“社区研究”为方法、以“功能主义”为理论基础,形成了鲜明的“燕京学派”,在吴文藻的主持下,尝试建立比较社会学。吴文藻“请进来”“走出去”的做法,体现了他宏大的学术抱负,他对派哪个学生,去哪个国家,哪个学校,拜谁为师,吸收哪一派的理论和方法等问题都做了具体的、有针对性的安排,这实在是让人敬佩!费孝通《江村经济》《生育制度》《乡土中国》《皇权与绅权》《云南三村》等等著作中的观点和主张归结为一句话就是复兴乡土工 业,这样不仅可以解决土地问题,还能提高农民的生活水平,集聚工业化所需资本,解决人多地少,重建乡村,重建中国。孙本文将文化看成是 社会形成的基础,编著《社会学原理》,号称迄今为止最翔实精细的社会学概论教材。潘光旦用生物因素解释文化现象,提出著名的“位育”论。

他们作为中国的第一代社会学学者,他们也曾苦苦探索,研究中国的文化体系和社会问题,试图在大动荡的时代中寻找一条富国强民之路,为了坚定理想和信念,他们付出了青春、有的乃至献出了宝贵的生命。他们的精神可歌可泣,他们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完成社会学的本土化,他们为中国社会学在世界社会学界赢得了地位,使中国成为除北美和西欧以外的世界上社会学最繁荣兴旺的地方。并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中国社会学学派。

19世纪末有关马克思主义的思想开始出现在中国思想界。早在十月革命以前,中国思想界对马克思已经不陌生。但是应该看到,这段时间对马克思的介绍和讨论还是比较零碎的。随着十月革命的一声炮响,送来了马克思主义社会学。马克思主义社会学有两种不同但又统一的形态。一种是革命批判性的形态,以揭露批判资本主义社会致命的弊端为主要任务,以推翻资本主义为目标。另一种是维护建设的形态,以维护改善社会主义为目标。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 产 党人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中国的实际相结合,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的胜利,建立了新中国。然而社会学并未如社会学者期待的那样发挥作用,把原本是一门维护社会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的社会学认为是“维护资产阶级统治的伪科学”,并在1952的院系调整中被取消了,直到19xx年方才开始重建。1949以后中国的社会经济曾有过相对稳定的发展阶段,在此情况下,倘若社会学与社会主义相结合,新政府重视并采纳社会学者们积数十年的研究成果而提出的一套社会建设方案,逐步建立起稳定而有效的现代管理体制,中国的现代化进程可能少走一些弯路,一个没有社会学参与的社会建设,无疑走了很多弯路或者错路。中国社会学被取消了整整27年,27年后中国社会学恢复重建时,他已远远落后于西方社会学,这需要接下来几代社会学者的努力,才能与西方缩小差距,跟上时代的步伐。曾经与社会学休戚与共的第一代社会学家,则在这场厄运中饱受批判与摧残,他们对新时代的热情、对国家建设的参与感受到重击,最终带着遗憾走向了凋零。

当下的中国正是经济转轨同社会转型的关键敏感阶段。尽管我们的社会面临着一系列亟待解决的矛盾,一定时期的矛盾积累必然需要一个发泄口,社会学的价值就在于他能较为合理的用较小的代价将这些矛盾弱化。从而达到经世致用的目的。这些矛盾问题并不妨碍我热爱我的祖国,他只能激发我们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去运用我们所学的社会学知识来实现社会的良性与协调发展。

社会学是一门处于上升阶段的学科,社会是一个巨大的矛盾体,充斥着各种日新月异的问题,社会学就是一个合格或者趋向于合格的修补匠,解决或趋向于解决这些问题,中国的社会学,一方面要本土化,另一方面要国际化。中国社会学已走过了一百多年风雨兼程的曲折道路,我们如果立足现实,弘扬传统,借鉴国外,创造特色,那么在可以预见的将来它必将大放异彩,中国社会学最终能如先驱者所期望的那样,为中国的繁荣富强作出贡献,并对世界文明的发展有所建树。


第二篇:中国社会学史大纲


中国社会学史

上课时间地点:周三 7:10-9:00,二教315

课程内容:

本课程以介绍晚清民国的社会学研究为主,并进一步勾勒出这一时期学术研究的整体结构。本课程将具体分析唯物史观派、乡村建设派、文化综合(调和)派、社区派中的社会人类学和文化人类学等各学派的思想和经典经验研究,以及发生在这一时期的社会史论战、社会调查运动以及社会学“中国化”等重要学术事件和思潮。

课程要求:

本课程的授课方式以讲解为主。要求学生课前阅读相关文献,也可自愿阅读参考文献,有关的研究文献在课堂上说明,学生可做进一步阅读。课程成绩由两部分组成,包括一篇读书报告(40%)和期末论文(60%)。

课程进度与阅读文献:

星号标出的文献在《中国社会学经典导读》(李培林渠敬东编,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均可找到;与课程内容相关的研究文献在每节课上给出。

第一周 导论:中国近现代社会变迁中的社会学

第二周 康有为的维新思想中的经学和群学主张

“康子内外篇”,《康有为全集》第一卷,第164-203页,上海古籍出版社。 “孔子改制考”选,《康有为全集》第三卷,第249-262页,上海古籍出版社。 “公民自治篇”,《官制议》,

“实理公法全书”,《康有为大同书二种》,三联书店。

“去乱界治太平”,《大同书》(辛部),《康有为大同书二种》,三联书店。

第三周 严复社会思想中的三个阶梯

“论世变之亟”、“原强”、“原强续篇”、“辟韩”、“救亡决论”、“拟上皇帝书”、“《民约》平议”、“天演进化论”等、《严复集》,第一、二卷,王拭编,中华书局。

第四周 新史学:从王国维到陈寅恪

梁启超:“中国历史研究法”,《中国历史研究法》,河北教育出版社。 王国维:《殷周制度论》,《观堂集林》,彭林整理,河北教育出版社。 陈寅恪:《隋唐制度渊源略论稿》之“叙论”和“礼仪”,三联书店;《唐代

政治史述论稿》,三联书店。

参考阅读:

夏曾佑:《中国古代史》,河北教育出版社。

柳诒徵:《中国文化史》,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

第五周 中国社会性质和社会史论战

王礼锡 “中国社会史论战序幕”

王宜昌“中国社会史论史”(以上均见王礼锡编《中国社会史的论战》,《民国丛书》第二编)

钱俊瑞:“中国农村经济现阶段性质的研究”,《钱俊瑞集》,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参考阅读:

郭沫若:《中国古代社会研究》,群益出版社,1947。

陶希圣:《中国封建社会史》,南强书局,1930。

李玄伯,《中国古代社会新研》,开明书店,1949。

第六周 唯物史观视野中的社会革命与社会问题

?李大钊:“唯物史观在现代社会学上的价值”,《李大钊文集》,人民出版社。 ?陈翰笙:“中国的农村研究”,;“现代中国的土地问题”,《陈翰笙集》,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薛暮桥:“中国农村的租佃关系”,《旧中国的农村经济》,新知出版社,1937。 ?冯和法:“中国社会组织与农村社会”,《农村社会学大纲》,黎明书局,1929。

第七周 乡村建设运动中的新旧各派

?梁漱溟,“中国传统社会结构的特征”,《乡村建设理论》;“回忆我从事的

乡村建设运动”,《乡村建设理论》附录二;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 “道德:人生的实践”,《人心与人生》,《梁漱溟全集》第三卷,山东人民出版社。

?晏阳初:“十年来的中国乡村建设”,《十年来的中国》,引自陆学艺、王处

辉:《中国社会思想史资料选辑〃民国卷》,广西教育出版社。

参考阅读:

梁漱溟,《东西文化及其哲学》,上海人民出版社

第八周 中国社会调查运动及民国社会研究

李景汉:“中国社会调查运动”,《燕京学报》

?《定县社会概况调查》序,上海人民出版社。

陶孟和:“北平生活费之分析”,李文海编,《民国时期社会调查丛编〃城市

(劳工)生活卷》,福建教育出版社。

? “贫穷的原因”,《社会问题》,商务印书馆,1930,第129-166页。

第九周 “学院派”社会学及其政治实质

?孙本文:“社会学上的基本概念”,《社会学原理》商务印书馆,1935。 “社会心理学的理论目的”,《社会心理学》,商务印书馆,1936。 参考阅读:《现代中国社会问题》(1942-1943)。

?吴景超:《第四种国家的出路》导言,商务印书馆,1936。

第十周 燕京学派的社会学“中国化运动”:吴文藻与杨开道 吴文藻:“民族与国家”;“论文化表格”;“边政学发凡”,《人类学社会

学研究文集》,民族出版社。

?杨开道:“中国农村组织概论”和“乡约制度的起源”,《中国乡约制度》,

山东省乡村服务人员训练处,1937。

李安宅,《<仪礼>和<礼记>的社会学研究》,上海人民出版社。

第十一周 燕京学派中的文化人类学研究:以林耀华为例

林耀华,《金翼》,三联书店。

参考阅读:《凉山夷家》,云南人民出版社,2003。

第十二周 燕京学派中的社会人类学研究:以费孝通为例

《乡土中国 生育制度》,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中国社会变迁中的文化结症”、“基层行政的僵化”、“乡土工业的新形式”,

《乡土重建》,《费孝通文集》第四卷,群言出版社。

费孝通:《中国绅士》,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

第十三周 燕京学派中的社会史研究:以潘光旦和瞿同祖为例 潘光旦:“中国之家庭问题”,《潘光旦文集》第一卷;

“人文史观”,《潘光旦文集》第二卷,北京大学出版社。

参考阅读:《明清两代嘉兴的望族》,《潘光旦文集》第三卷。

瞿同祖:“中国法律之儒家化”,“法律在中国社会中的作用:历史的考察”,

《瞿同祖法学论著集》,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参考阅读:《中国法律与中国社会》,中华书局。

第十四周 经济史研究中的社会学问题

?傅衣凌:“永安农村赔田约的研究”,《福建佃农经济史业考》,私立福建协

和大学中国文化研究会,1944。

“明清社会经济变迁论”,《明清农村社会经济明清社会经济变迁论》,中华书局。

全汉升:“中国行会的起源”,《中国行会制度史》,百花文艺出版社。

第十五周

第十六周 小结:民国社会科学传统的当代复兴 作业与考试

更多相关推荐:
中国法律与中国社会读后感

读后感婚姻作为男女结合的典型社会规范从古至今从缔结到解除都发生了十分深刻的变化我们可以从这古今的对比中寻得文化发展的足迹从婚姻的意义看古时婚姻者合两姓之好上以事宗庙下以继后世两个年轻人的结合担负起了祖宗祭祀宗族...

《中国法律与中国社会》读后感

读中国法律与中国社会后感古云以铜为鉴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鉴可以明得失法律作为一种调整社会生活的行为规范自古有之其目的决定了其注定要追随着社会生活形态的变更而改变因而随着一国历史的更演其法律也会随之发生天翻地覆的变化...

《中国法律与中国社会》读书笔记

法学基础理论LAWS120xx102瞿同祖中国法律与中国社会读书笔记施嘉恒11300740008中国法律与中国社会写于19xx年瞿同祖在云南大学执教期间这本书运用社会学的方法与范畴来研究中国古代法律制度开创了中...

中国法律与中国社会-读后感

中国法律与中国社会读后感悟一本好书能教给你很多东西本书作者翟同祖运用自己所学从法制史方面给我们学子们详细地阐述了从古至今中国法律的发展不仅仅从先秦为起点更深入到上古时期乃至红山文化时期详细阐述了每条法律的变化过...

《中国法律与中国社会》读后感

读中国法律与中国社会有感荒唐的霸道张之洞曾经说过世运之明晦人才指盛衰其表在政其里在学是时国运颓危列强环伺传统频遭质疑西学新知亟亟而入中华现代学术的转型完成于该混沌时期于切磋琢磨交锋碰撞中不断前行学术与思想的新变...

中国法律与中国社会读后感

中国法律与中国社会读后感中国法律与中国社会读后感中国法律与中国社会一书主要从家族婚姻社会阶级宗教与巫术等几个方面较为详尽得描写了吾国传统社会的现实形态在终章则着重于意思形态上的讨论从礼与法徳与刑以礼入法等方面阐...

《中国法律与中国社会》读书笔记

中国法律与中国社会读书笔记在第一节法制史的课上从老师推荐书目中便对中国法律与中国社会这本著作产生了兴趣然而由于种种原因一直未能拜读借这次机会终于静心品读中国法律与中国社会对中国自汉代至清代两千余年的法律有了更为...

情理法与中国人读后感

情理法与中国人读后感一作者简介情理法与中国人的作者是范忠信男19xx年8月出生湖北英山人杭州师范大学法学院教授杭州师范大学法治中国化研究中心主任原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法律文化研究院院长19xx年初中毕...

《中国法学向何处》读后感

从狼口里到巨型迷宫读中国法学向何处去有感一几个需要知道或了解的概念性词语及相关基本理论1范式派生自托马斯库恩科学哲学的范式概念按既定的用法就是指一种公认的模型或模式在本书中邓教授倾向于把范式定义为彼此不同的理论...

读中国社会个阶层分析有感

从中国社会各阶级分析中学习毛泽东分析社会形式的方法关键词毛泽东方法当代阶层经济发展建设正文引文出处参考文献19xx年大革命正在如火如荼地进行着但在革命形势一片大好的背后毛泽东看到了党内的两种倾向第一种倾向以陈独...

法治理想国读后感-西方法律思想史

论法治理想的东西差异从孔孟与苏格拉底的对话开始说到当今法制现状为什么法制难以推行为什么法治观念不入人心为什么办事托关系更有效这是自从我们进入法学院伊始就萦绕在心的问题想解开这个疑团必须首先从中国法制之法源出发再...

读《中国伦理思想史》有感

读中国伦理思想史有感伦理道德根植于人类的社会实践中存在于人类的社会关系中而中国这样一个文明古国受早期亚细亚生产方式影响特别重视血缘关系氏族这也就是为什么我们所讲的是国家家是最小的国国是最大的家同时解释了为什么我...

中国法律与中国社会读后感(15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