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4-在细雨中呼喊读后感

时间:2024.3.31

看过余华的《活着》、《许三观卖血记》甚至《兄弟》,绝未曾想过《在细雨中呼喊》是这样一部小说——沉郁、压抑混杂在一起,纠结成无奈的忧伤,从第一章起就氤氲在阅读者心口,以致整个阅读过程中备感煎熬却欲罢不能。

与余华其他小说惯用的局外人视角不同,《在细雨中呼喊》以孙光林的视角讲述了他在六七十年代的成长故事。六岁以前的贫穷无虑,随之五年领养生涯,继而重回家庭却遭到嫌弃的少年时期??这样一段并不短暂的时光里,粗鄙的父亲、隐忍的母亲、曾经骄傲却最终失意的大哥、早夭的弟弟、谦卑的祖父、疯癫的养母、逝去的玩伴等等诸多人物在孙光林的回忆中无序出场,拥有这些人的大小故事拼接起来,却仅仅只是映照出孙光林成长过程中无法磨灭的敏感与孤独。

一个少年的敏感,让他更能清醒洞悉身边人与事的细节所指,在早早领悟人世百态之炎凉后,他选择与寂寞为伍,用孤独保护自己。于是,在村里池塘边久坐的他,与好友在桥边无言远望的他,为自己青春生理冲动暗自羞耻的他,多年前漆黑风雨夜里听见悲凉呼喊的他??这样一个孤独的少年,用敏感体察着生活带给他的每一分每一秒,正如他所想,与其说我们的生活根治于土壤,不如说根植于时间,时间带领我们前行,逝去之人被抛弃于时间之外。然而,整部小说的叙事却不是以时间为轴心,一段段故事仿佛突然拾捡的记忆碎片,被孙光林断断续续倾诉给我们听,“时间”在故事中倒仿若是隐退一般,只让我们更加看清每一人的善恶美丑。

无论怎样看,这部小说都是孙光林对童年少年生活的不快乐回忆史,我忍不住想去探究作者的深层含义,为什么这样一个故事的名字会是“在细雨中呼喊”?我尝试着想了下这样做的原因和感觉。先谈原因,如无紧急大事,常人不会愿意待在雨中,更何况做出“呼喊”这种让旁人侧眼和自觉丢脸的行为,如果事情都到了不顾及旁人眼中要到雨中呼喊的境地,想必事件对当事人情感撞击之强烈;再看感觉,淋着雨,却依然要呼喊,想来无论始于多强烈的爱与恨,都挡不住心底的那份悲凉。也许,“在细雨中呼喊”想要表达的,或许正是心底强烈的情感撞击与现实的无奈悲凉掺杂在一起的抑郁和忧伤。

这样想来,似乎理解得更加透彻些了,在细细回想这部小说中的每一个人物,又哪一个不是处于这种“在细雨中呼喊”的境地呢?父亲对祖父的厌,母亲对寡妇的恨,大哥对父亲的恨,鲁鲁对母亲的爱,国庆对父亲的绝望??每个人都拥有一份强烈的情感得不到回应,最终亦只能在现实中或卑微、或潦草、或粗鄙的度日,最终被时间抛弃于生活之外。

蓦然想起小说开头,孙光林回忆中一个风雨夜小小的他听到有人悲凉的呼喊却无人应答,以致他常年害怕暗夜的来临。也许,这就是为什么整部《在细雨中呼喊》如此沉郁压抑的原因,这并不是孙光林一个人的故事,它是每一个人的故事,他们都曾在细雨中呼喊,得不到回应的情感,造就了大部分人的冷漠与无情。

这样的情形,怎不叫人忧伤害怕?


第二篇:读《在细雨中呼喊》有感


关于“他”的电影

——读《在细雨中呼喊》有感

读完了《在细雨中呼喊》,感觉它是牵绊住我的第三本书了。它写得很真,虽不能说感同身受,但是至少是有一种放电影的感觉,那是一部关于“他”的电影。

第一集,充满了悬念,他写道,她听见了一个女人的呼喊,就因为这呼喊,我对这本书有了一丝丝兴趣,并让他用那真实无比的文笔将我向后牵去,他仿佛是这部影片的导演,策划着那关于“他”自己的电影。

第二集,他道出了自己童年的孤独与苦闷,小时候,基本上没有人去理他,他几乎是被视为不存在的了。就连父亲也认为他是个累赘,哥哥和弟弟也一块儿也欺负他。从小到大,他不知被别人欺负过了几次,他没有计算过,因为实在是太多了。但是,他最后还是走下来了。我没有经历过那些,我也想象不了那些,但是我知道,他的童年和我的截然不同。

第三集,那是我最喜爱的一集了。他遇上了苏杭,可是,他们仍然不是很要好,他在苏杭心中,只是那种可有可无的地位,但是,伙伴对他来说却是重要无比的,因为在那之前,他已经寂寞了有一段时间了。因此,他在苏杭这个名义上的朋友身边又呆了一段时间,直到后来,他发现,苏杭这个朋友的存在与否对他来说其实根本没多大区别。于是,他便离开了苏杭,又重新变成了那个寂寞的他。我了解,他是不喜欢那种寂寞的,因为我知道寂寞是什么滋味,那滋味是很难受的,

过了一段时间,他遇上了苏杭的弟弟,苏宇。于是,他不再寂寞了,他们两个是形影不离,无话不谈的。后来,两个快乐的人中间又加入了一个人,赵亮。不过,他和赵亮是因为苏宇才在一块儿的。后来,苏宇犯罪了,在苏宇服刑期间,他和赵亮之间因为没有了苏宇这座桥而疏远了好多,即使是在一块儿,谈得最多的也便是苏宇了。他又开始了孤独的日子。

终于,苏宇出来了,因为两个人的心中有太多的顾虑,他们都不敢面对对方。可是当双方都说出了心里话的时候,二人又和好如初了。我想,这也许是他儿时最珍贵的记忆了吧。这些关于友情的事儿,也是我在本书中印象最深刻的片段了。

到后来,他的生活算是好了那么一点点,其实和以前也没多大区别,只是随着年龄的一点点的增长,变得自力更生了而已。

坐在书桌前,拿起这本红红的书,翻开了第一页,我闻到了一股只有书才会散发出的香味,我闭上眼睛,贪婪地享受着这气味,眼前又不由自主地放起了这一部关于“他”的电影??

更多相关推荐:
《在细雨中呼喊》读后感

在细雨中呼喊读后感余华的语言平淡而冷静在细雨中呼喊中如同讲述一件完全与自己无关距离自己很遥远的事情但读完以后却有着深入骨髓的无奈对世事的索然无味和麻木那种无可奈何的悲凉以及从心底里的震撼感却像一股清泉一样深深地...

在细雨中呼喊读后感

在细雨中呼喊读后感篇一在细雨中呼喊gt读后感这次出差的带上了余华的在细雨中呼喊最早读余华的书是在大学时候了许三观卖血记和活着书中的语言平淡地讲述如同讲述一件完全与自己无关距离自己很遥远的事情但读完以后那种无可奈...

《在细雨中呼喊》读后感

摘要在细雨中呼喊采用较为缓和的笔调书写了作者之于世界的思考其中女性的屈辱与男性的卑劣使得人性的弱点得到了全方位的袒露同样小说按照思考的需要实现了对回忆的重构其丰富多变的叙述视角使人物的情感抒发更为深刻整部作品构...

在细雨中呼喊读后感

没有特定的时间和空间概念是否让人觉得真实因为活着认识的余华所以便想看看他的其他长篇于是看完了在细雨中呼喊刚开始看的时候觉得这本书没有丝毫逻辑也许是因为我记忆力不好所以全部看完后又大概的看了看才了解了它的大概框架...

《在细雨中呼喊》读后感

摘抄他一旦脱离了时间便固定下来我们则在时间的推移下继续前行生者将死者埋葬后死者便永远躺在那里而生者继续走动这是真实的场景是时间给予依然浪迹在现实里的人的暗示活着的人是无法看清太阳的只有临死之人的眼睛才能穿越光芒...

《在细雨中呼喊》读书笔记

读书笔记两则组织部新来的年轻人在细雨中呼喊学号20xx300000032姓名吴冬晴班级人文科学试验班静默的童年读在细雨中呼喊有感前不久还看了小王子的电影的我还没来的急在鲜艳温暖的画面中汲取童年的温暖高呼我不想长...

在细雨中呼喊

在细雨中呼喊我上初一的时候常讲一句话将来我要当一名歌手那时学校举行歌舞比赛我站在台上高歌一曲台下就爆发出非常热烈的掌声我感觉这世界美极了自豪啊平时我也常和人比一比这首歌谁唱得好听那时和我在一起的有昭庆许家良吴微...

读《在细雨中呼喊》有感

关于他的电影读在细雨中呼喊有感读完了在细雨中呼喊感觉它是牵绊住我的第三本书了它写得很真虽不能说感同身受但是至少是有一种放电影的感觉那是一部关于他的电影第一集充满了悬念他写道她听见了一个女人的呼喊就因为这呼喊我对...

《我在雨中等你》读后感

我在雨中等你读后感在去北京的火车上读完了这本书6个小时一气呵成大概3年前我就在某期青年文摘的畅销书文摘的板块里初次与这本书相遇虽然只是截取的短短的书中的几个片段就足以引起我的兴趣十分有意思的叙事手法竟然是用一只...

《我在雨中等你》读后感

我在雨中等你读后感有一个人不幸被上帝赋予了一副狗的躯壳从此只能以狗的身份活在世上却一直用人心在洞悉世界它就叫恩佐原来我讨厌狗在我很小的时候我被狗咬过它咬我是因为我不小心动了它的一根小小的骨头我很恼火它居然咬自己...

我在雨中等你 读后感

我在雨中等你读后感其实读到这本书完全是托朋友的福朋友知道我很喜欢狗狗于是就强烈的推荐我读了这本书她说爱狗狗的你一定会喜欢我觉得很奇怪这本书书名不是我在雨中等你吗这让我联想到的是爱情亲情完全没有想过会是一只狗狗的...

《我在雨中等你》读后感

我在雨中等你读后感我曾说与人相比我更喜爱动物因为觉得动物没有人心复杂不懂阴谋诡计也不会参与到各种腐败中去我的标准是越简单越可爱虽然这条标准不太准确照这个说法我应该最喜坏草履虫或者比草履虫更简单的低等生物的但事实...

在细雨中呼喊读后感(9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