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菲的世界》读后感大综合

时间:2024.3.27

读《苏菲的世界》有感

文学是无数的语言文字拼凑而成的艺术,科学是无数的定理定律组成的知识体系,美学是无数人对现实的感觉所组成的审美意识,而哲学,我觉得它是无数个世界的概括与总结。

在现实生活中,很少有人会谈到哲学,也很少有人会去研究哲学。在大学里有那么一句话:选择哲学,等于待业。这句话说明了哲学这条路是条死胡同。在以前我对哲学从来就没有任何的概念,从不知道哲学是什么,也从没接触过,但在初中的时候我第一次认识了哲学。在一次演讲中我选择了《苏菲的世界》作为题材。阅读了它之后,我总算明白哲学其实并不是那么的陌生,其实生活中无处不在,不论是文学、科学、美学等等它们都有哲学。

印象最深的就是开篇苏菲收到了一封信,里面只有1个问题:你是谁。从这个问题它就把我带进了哲学里。你是谁?多么奇怪的一个问题。我也一直在思考这个问题,这个看似非常简单,却又似乎永远也没有答案。我是王忆玮?还是说我是一个生活在银河系里的太阳系里的地球上的中国浙江杭州的人?但是叫王忆玮的人在这个世界上不知道已经有了多少个,在未来还会出现多少个,他们都叫王忆玮,但是就是我么?而在杭州又有成千上万的人他们又可以替代我么?答案显然不对。在思考了很久以后,我只能回答说,我就是我,除此之外找不出任何的词汇来说清楚“我”到底是谁。就这么一个问题,便把我吸引进了哲学的世界里,它是多么的神秘,多么的有趣,我似乎永远也摸不透它??

在书中我分清了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我认识了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黑格尔,笛卡尔,佛洛依德等等著名的哲学家。记忆中最有趣的一句话就是法国哲学家笛卡尔所说的一句话:Cogito, ergo sum。这是法语翻译成中文也就是:我思故我在。

我思故我在。根据字面上的意思很容易理解。意思就是因为我思考所以我存在,可是笛卡尔为什么要说这么一句话呢。笛卡尔是当时怀疑论者的代表人物,他怀疑世界上的每一样东西,但有一件事情是他绝对肯定,那就是他一直在怀疑。也因为他一直在怀疑,所以他一定是无时不刻的在思考,而因为他必然是在思考的所以他也一定是一个思考的存在者。用他自己的话来讲也就是那句,我思故我在了。

但是这个时候我又有了新的疑问,为什么思考的就一定是存在者呢?不思考难道他就会从这个世界上消失么。之后我便用我哲学的头脑解开了这个疑问。

因为如果一个人活在这个世界上,却什么都不做什么都不想,那无疑,他和一具行尸走肉是完全没有区别的,也只有当自己在不停的思考当中,生活才变的有意义,而世界也将会承认这一个思考的存在者。

刚解决一个问题,不自觉的,我的脑海中又跳出一个问题,难道只要思考了,存在了,生活就一定有意义吗?那为什么还有那么多人想要自杀,想结束自己的生命呢。他们并没有感觉这个世界有意义,他们是厌倦了这个世界。

所以我觉得并非只要思考,那生活就是有意义的。记得在书中有这么一个故事:一天早上一家三口吃完了早餐,妈妈便转身去收拾碗筷了,就在这时,爸爸突然飞了起来,悬在了空中,仅有2岁的孩子看见了什么表情也没有,但是当妈妈转过身来的时候却吓的晕倒了。

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情况发生呢?只是因为孩子并不知道万有引力,他不知道人在正常状态下不会飞,但是妈妈知道这一切,她已经习惯了这个世界,接受了

这个世界。而孩子他什么也不知道,他最多只会好奇,为什么爸爸飞起来了,妈妈没有飞。他只有一颗好奇心。但是现在的大多数人都早已习惯了这个世界,不会愿意多费精力去思考那些费脑筋的问题,所以他们总是过着千篇一律的生活,而对于生活条件差的人,自然就会产生了厌倦的心理。如果当世界上每一个人都愿意接受这么一个世界,不愿多加思考的话,那这个社会也就将停止发展。而当我们带着一颗好奇心去思考时,我们自然会明白得越来越多,而这个世界也将加快脚步发展。

我原本以为哲学是一门完全不切实际的学问,一门无趣乏味的学问,但是当我读完整本书之后,我才发现,其实哲学是最贴近生活的,它就是关于每个人心中的问题的一门学问。只有哲学才可以打开每个人心中的那个世界,只有哲学才可以解释我们心中的那些“善与恶”、“美与丑”、“生与死”??

而当它在打开我们心中的那个世界的同时,也融入了我们每个人的世界,成为我们各自世界中的那株萌芽。

人生如星尘

——读《苏菲的世界》有感

不知道为什么,当老师给我

们那么多书本选读的时候,我会选择读《苏菲的世界》这本书。没有事先对它了解与认识的情况下开始读这本书的感觉,就像我是一个什么都不懂的小孩子进入了一个完全陌生的大人的世界中。一个全新的世界,哲学的世界。

《苏菲的世界》不同于像《论语》这样以平时生活的素材来给人哲学领悟的书,它是通过介绍西方哲学史的发展来一步步使人认识哲学,从中学习哲学。而对于像我一样什么都不懂的读者来说,我从读这本书开始就同苏菲一起上起了哲学课。从“你是谁”“世界从何而来”这看似很普通却让人深思的两个简短而奇怪的问题开始,跟着“神秘老师”开始了我的“哲学之旅”探索之路。

记得原本我印象中的哲学是那么的深奥,那么的遥不可及,好像并非生活中必需的知识而是在象牙塔顶端的学者才有权研究的学术。然而看完此书,我的观点改变了。应该说,生活之中哲学似乎无处不在。而我内心中模糊不定的哲学的定义一下子也变得清晰起来。在我的理解里,哲学就是关心、探索我们所在的这个世界。这其实是我们每个活在这世上的人都应该去思考的。同时我们逐渐建立自己的人生观、生命观的过程,也可以是看作对于哲学的思考。这又回到了那两个哲学性的问题“你是谁”“世界从何而来”。或许有人会觉得这两个问题过于疯狂,因为他们会告诉你,“我就是我啊”或者“世界本来就存在的”。他们会有这样的想法对吗?事实上我在读这本书之前,也是这样的想法。

为什么有很多人觉得哲学是不切实际的呢?为什么现实生活中很少有人静下心来好好思考一下那些哲学性的问题呢?我想,或许是因为他们已经对这个他们生活的世界习以为常、失去了探索的好奇心了吧。说到这让我想到作者一个用的很好的比喻:这个世界就像是魔术师从他的帽子里拉出的一只白兔,当然这只兔子极其庞大。我们每个人都出生于这只兔子的细毛顶端,大家刚开始对于这场令人不可置信的戏法都感到惊奇,并且努力地想把兔子看个完全。然而随着年龄的增长,也就顺着兔毛慢慢深入兔子的毛皮,并且窝在舒适柔软的兔毛深处尽情享乐。当大人们的心灵逐渐习惯了世界上的一切的规则,当他们不再有想孩子一样看到什么都觉得好奇,觉得所有的东西都那么不可思议而又理所当然,当他们过惯了喧嚣吵闹、

灯红酒绿的生活,他们便不再去追求那与他们似乎毫不相干的哲学,便不愿离开温暖舒适的兔毛深处,不愿像哲学家一样尽力去爬上脆弱的兔毛一看究竟。就是这样子,世界上的大部分人们都不会再去思考像“你是谁”“世界从何而来”这样的问题了。

《苏菲的世界》不是很薄但也不算非常厚,五百多页、四十几万字。从买了开始,每天利用课余时间一点一点的读下来,终于是大致的看了第一遍。合上书本,我闭上眼,细细回味着书中的内容,脑海中就闪现出许多关于书中所说的人和事。苏格拉底,柏拉图,亚理斯多德,中世纪,文艺复兴,浪漫主义,弗洛伊德??一千年,两千年,一个世纪,两个世纪,一种思想,另一种思想??像另一个爱丽丝漫游仙境一样,如梦如幻,却又无比真实。不过当我发现苏菲和艾伯特只是席德读到的一个故事,而席德和她父亲只是我们读到的一个故事时,我甚至天马行空的想:会不会我们身边也存在着这种我们看不到的“人”,它们可以像席德读苏菲一样读着我们呢?

读了这本书后,我想我对了哲学有了新的认识与顿悟,但也有许多不理解不明白的地方。令我惊奇的是,才将近15岁的苏菲可以理解明白她那位哲学老师艾伯特所说的。因为许多地方我没法一下子明白,或许是地域性文化的差别,我在那位哲学老师艾伯特解说的哲学史中有些费解。但我想我还会在第二遍、第三遍的阅读中理解它们的。就像艾伯特说的:“哲学便是教会人们思考,教会人们怎样面对生活,怎样生活的更好。”我想很多问题虽然不能得到答案我们还可以思考,很多事情虽然不能达到目的我们还有过程。

推开一扇窗,寻找的世界的本源——读《苏菲的世界》有感

“你是谁”?“世界从哪里来”?有一天当你听到或看到这样的问题时,你会如何回答呢?你是否曾思考过世界的本源是什么,人到底从何而来呢?挪威作家乔斯坦。贾德把我带入了《苏菲的世界》,我在神秘导师艾伯特的指引下,在神奇女孩子苏菲的陪伴下开始了对人生、对世界、对社会的思索与探求。从古希腊到康德、从祁克果到佛洛伊德等各位大师所思考的根本问题,我和苏菲一样企图揭开层层谜团,然而在人生的长河中,人们依然不断的在探索,在思考,世界的本源是什么?

《苏菲的世界》是一本充满魅力的哲学启蒙书籍,书中描写了14岁女孩苏菲的神奇经历,虽然貌似是写给年青人的书,但书中对于哲学知识的启蒙与指导,对于人性及对社会、世界的认识却是适合各年龄层次的人们好好读一读的。全书用深入浅出的文字向我们展示了世界哲学从古到今的发展史,在介绍哲学史的过程中又不断穿插着艾伯特与苏菲,艾勃特与席德之间的神奇关系,以两位少女苏菲与席德的关系做为导线向读者一层层展现哲学的神秘与奇特之处,深深地吸引了我。哲学这门学科对于我而言是比较遥远的,少得可怜的一点点哲学知识来自于学生时期的一些马克思主义哲学课程和自然课程、历史课程,唯一能说出来的就是某某某是位世界知名的哲学家,但哲学到底是什么,哲学是研究什么的,和我的生活有什么关系呢?我一直没有关心过。直到读了《苏菲的世界》这本书才使我对哲学这门科学有了新的认识和理解。人类哲学的发展史也是一部人类现代科学的

发展史,与人类文明的足迹相印证,哲学家们在思考人生、研究哲学的同时也在不断地推动人类文明的脚步向前近。文中的苏菲是一个充满好奇心和求知欲极强的少女,而哲学正需要人类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才能不断的进步发展。

历史就像一条流动的河,思想的历史就像这条河流,人们的思考方式受到宛如河水般向前推进的传统思潮与当时的物质条件的影响。因此我们永远无法宣称任何一种思想永远是对的。只不过就你所置身之处而言,这种思想可能是正确的。我想这就是历史带给我的一些思考。“我是谁”?人生如星尘一般在历史的洪流中是渺小的,又是神奇的。“我思故我在”,哲学

会使我们醒悟,而《苏菲的世界》即是智慧的世界,梦的世界。

哲学,使我们从困惑走向觉悟。所以我建议大家来看《苏菲的世界》.

《苏菲的世界》讲述是从女孩苏菲一天放学回家接收到了一封神秘的信——你是谁?世界从哪里来?拉开序幕。通过一名哲学导师向苏菲传授哲学知识,苏菲了解了西方哲学发展的历程——由前苏格拉底时代到亚里士多德、笛卡儿、黑格尔等人的思想。这些都通过作者生动的笔触跃然纸上,并配以当时的历史背景加以解释,引人入胜,令人回味无穷。在此同时,书中又提及挪威小女孩席德的爸爸,为了让他的宝贝女儿开始接触哲学,编出了苏菲的世界的故事。这整本书由这两个亦真亦假的故事互相穿插而成,使我看得饶有兴趣。虽说是哲学书,但曲折的故事情节和鲜活的人物形象又使人感受到了这本哲学书独有的魅力。虽然我对这类书籍还十分陌生,但在读《苏菲的世界》的时候,我却觉得读起来毫不费力,并没有我想象的哲学书那样深奥干涩、枯燥乏味。

“我是谁?”“世界从哪里来?”看上去虽然普通,甚至提问的人会被别人笑称为“呆子”但是这两个问题是蕴涵着很多的哲学意义的。我刚看到这两个问题,先是觉得简单,但后来细细一想,就觉得这两个问题很有意思,我是谁?万一我换了一个名字,我还会是自己吗?那我是谁呢?世界从何而来?什么是世界?它是怎么形成的呢?世界中包含着什么呢?这似乎有些令人头疼,但也很有意思,因为没有一种文化不关心“我是谁?”“世界从何而来”这样的问题。这就是哲学,比较饶舌但也很有意思的一门课程。似乎在哲学课上,提出问题要比解答这些问题简单得多。当然,哲学家不光要提出问题,还要去解答这些问题。 苏菲的哲学导师艾伯特把宇宙比作魔术师突然从一顶原本空空如也的帽子里拉出的一只兔子,而我们人类则是寄居在兔子毛皮深处的微生虫。而哲学家则是想看清楚整场魔术表演的奥秘而冒险死命攀到兔毛尖儿上的人。由此看来,哲学家就是一些好奇心很重的、为了探询奥秘不怕生命危险的、与常人不同而被常人称作“捣蛋鬼的”。哲学家对一切都感到惊讶,就像刚出生的婴儿对所有事物感到好奇一样。但是我,并没有哲学家的精神,我是一个习惯了周围环境的人。哲学是包涵科学在内的一门课程,因为哲学家在解答一些他们所提出的哲学问题的时候,往往要用到科学来加以解释,其答案看起来便更为可靠。但哲学又不同于科学,在研究哲学问题的时候,我们可以用丰富的想象力去回答,就像在对大自然一无所知的时候,用神话来将它加以解说。这看上去一点儿也“不科学”。

《苏菲的世界》是一本风靡全世界的哲学启蒙书,可以说,《苏菲的世界》是一本令我对文学有了不同见解的书,文学,往往是感性的,而《苏菲的世界》则是理性的。关于类似的问题在书本中举到很多,是作者对人的本质人生终极意义的探索与思考的一本书。我知道我没有完全把这本书的深层含义与精华完全读透,读明白。但是我知道了,哲学,是一个人活在世上,必须要思考的。它甚至比我的高分还要重要。我要把《苏菲的世界》好好保存起来,等我再长大了一些的时候,我要再把这本书从头到尾细细咀嚼,与生活相结合地再去看一遍,再来品味一下这本书的内涵精髓。因为这本书不同于别的书——它是一本哲学书,而且是一本通俗的哲学书,简单易读,但又含义深刻它是值得我们去慢慢品味、细细咀嚼的一本书。每一个岁月过去,我对《苏菲的世界》又会有不同的理解。

寻找自己的位置——读周国平《安静的位置》有感

初看到这本书书名时就有一种触动让我在众多推荐书目中选择了它。我向来并不喜欢看这种高深哲理的书籍原本打算随便翻读几则可是当我随意的翻开第一页之后一种欲罢不能的感觉注入我的血液流遍了我的全身。 他不是宗教徒但是他的话语比相当一部分宗教家更深刻更纯粹更发人深省。他也不是演说家演说家喜爱用华丽的辞职夸张的表情和言不符实的承诺来吸引众人的眼球。在他的文本里我看见的只有一个相貌敦厚、平易近人的老师在那里向你娓娓道来——是生活的真谛是宇宙的广袤是人性的光辉还是社会的无奈??看他的书很平静没有鼓动只有抚慰。周卫平先生的这本书恰恰勾起了我所有的兴趣就决定把它完完整整的看完。 这本书是由周卫平先生许多关于生命感悟的散文汇集而成的有关于生活不同方面的论述。该书所包含的哲理内容深刻又颇多实非三言两语就能表达且本人能力和阅历有限有些书中言语亦不能深刻体会所以就其中几篇散文写一些自己的感想。

一、了解自我—— 读《每个人都是一个宇宙》

二、当人们在无尽宇宙前觉得自己微不足道时回过头来却又发现人自身原来如宏观宇

宙一样丰富深渺。生命全息说认为部分即全体佛语则云“一即一切一切即一”原来我们自身也是一个宇宙。 每当退居红尘十丈的市楼一角细细体味繁华与孤寂之间微妙的距离每当独自将所有的烦忧暂且置诸头顶如一柄寒剑而偷得片时的惨欢则洞彻己身的自省便成为对苍凉世界的告白晚风如水弦月若钩?? 人历世一遭总要有所依托否则便会空虚无聊。有两样东西似乎人皆有求在讲究实际的人那里被叫作职业和家庭在注重精神的人那里被叫做事业和爱情。这两种东西使人付出了无穷烦恼的代价然而满足却是没有把握的事。而更有太勤勉、太敏感的人即使据而有之却依然不能摆脱空虚。何也原来是缺乏对自我宇宙的营造和洞察。 一滴水中可

见太阳同样一个人可映照整个社会人是不能脱离社会和他人而独存的。但人又不能一味攀援在社会建筑物和他人身上而必须在自己生命的土壤中扎根在人生的大海中抛下自己的锚。固然我们欣赏人们生气勃勃地去创造事业去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去如痴如醉地沉入情海尽情地享受生命但是人在任何时候都不能忘记你仍然属于你自己 是的每个人都有一个独特的精神世界有一个既映照他人又有别于其他人的自我从这个意义上说每个人都是一个宇宙。在这个小的宇宙中珍藏着你最宝贵的矿藏任何他人都不能来挖掘它。人的心灵是一本奇特的帐薄只有收入没有支出人生的一切痛苦和欢乐都日积月累地化作宝贵的体验收入其中自我回味、自我陶醉的境界是人生宝贵的财富哪怕回味是苦涩的陶醉是虚幻的。人生是一本特殊的书我们既是作者又是读者。对自己我们要学会书写也别忘记及时阅读。写就的生活已无法更改而要使平淡的过程变成有益的经历我们就要静静地品味。我们也有坎坷也充满沧桑也有过沉重同样也一路披荆斩棘?从个人成长的历史中可以读出深刻的内容。这种阅读不是为了检验我们的记忆力而是为了唤醒我们沉睡的那一部分感觉不是为了速成我们的表达力而是要培养一片思维的土壤。读懂自己读透自己才能理解潮起潮落风卷云舒才能理解山与崎岖河与激流。没有人给你讲解所有的体会都只能通过阅读可以不用眼睛但必须用心灵。 每个人都是一个宇宙营造一个适当的自我世界也许是人适于自然与社会于孤寂中创造自己恬静的小宇宙的秘径。徜徉在这同样深渺的小宇宙中生命的征帆才会不倦地驶向自在的彼岸。

三、坚守自我—— 读《安静的位置》

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人生没有人会跟别人有相同的经历和相同的人生。 有些时候我们会觉得某个人的经历好像与自己的经历差不多从而思想上就会引起我们的共鸣。如果是坎坷的就会同样同情对方如果是幸福的就会同样祝福对方。可是那也仅仅只是相似

而已毕竟每个人的成长背景不同从遇到那个与自己经历相似的人之前我们所经历的所有事情不可能都是一样的。 父母将我们带到这个世上来不是来让我们虚度的是给予我们一个体验人生的机会所以我们要好好珍惜曾经有朋友问我知不知道女人是怎么生孩子的。我摇头说“当然不知道我又没生过”他说他看过一个生孩子的全过程看的很震撼。想想父母也真是不容易特别是妈妈在临产的时候她与死神较量几乎是以自己的生命来换取孩子的生命所以说世上所有的妈妈都是最伟大的 再换想一下每个人都不知道自己的明天会是怎样会在哪里生活或许会在这个世界上消失或许还是按部就班跟原来的生活一样??“人生苦短”何不“即使行乐呢”呵呵?? 周国平先生在《做自己真正想做的事情》中讲到要是一个人能做自己想做的事那是一种幸福人生下来自打懂事起就会经历很多复杂的事情有些时候也是不得已而为之。老是抱着“被迫”的想法去做自己其实不想做的事情那是悲哀。就比如学习吧。没有那个学生是天生就爱学习的但是也确实有以读书为一种乐趣的人那种人就比一般的人幸福因为他们读书是一种享受而那些不爱读书的人读书就是一种束缚。 可是成功的真谛是什么呢是你如何如何用功最终达到让人望尘莫及的高度么还是你只是漂亮得完成了一件事而且自己很满意呢就我个人而言我比较喜欢后者。我个人是一个比较会安排时间的人我喜欢明确自己什么时候该干什么什么时候不该干什么也知道什么事情自己愿意做什么事情不高兴做。朋友羡慕我能很好得安排自己的生活因为他们看我貌似活得很自在。其实不然。我也会有烦躁的时候我也会有发牢骚的时候只是当那些烦心事儿来袭的时候我懂得怎样让自己安静下来。就如书中讲的将自己放在一个“安静的位置”上不管“世界多热闹”我依然“独善其身”。呵呵??也许我比较会生活吧。 我总觉得人生不一定要锦衣玉食才会幸福粗茶淡饭也何尝不是一种温馨身为女生父母肯定是希望我将来能找个可以依靠的男人陪我走完以后的人生最好对方要有优越的生活底子

那就不用自己愁了。父母都是为子女着想的没有那个父母说要看到自己的子女过得不好。但是父母没有问过自己的子女心里是怎么想的。就如我吧我喜欢靠自己的努力让自己的生活变好身边的人会以我为豪我想以后能通过自己的努力赚钱买房买车。不想靠老公取得这方面的财富。是的这样会让自己很累但是我愿意。花自己的钱比较心安理得。而这种想法在我父母看来就是不现实的也是不赞同的。他们总想我能嫁个好人家不用很累就可以得到好的生活条件对于一个女孩子来说自己买房买车是很难的。可是我就是想要通过自己的努力去获得自己赢得的财富那就是我想要的生活 看着周国平先生的文字里透着一种淡然一种对生活的淡然。 是啊我们在这热闹的年代里是否需要给自己一个安静的位置了钱小样按照我的心愿很聪明的发现了她妈妈的变化悬着的一颗心放下来了。毕竟钱小样没有像琼瑶剧中的主人公一样就那么糊里糊涂的自怨自艾起来。不过她妈妈也变了变得那么冷静冷静得让那个应该嘴瘫的父亲变得是那么的多余热热闹闹的生活里透着冷静的妈妈让人心痛 是啊我们是不是需要一个安静的位置把自己安静下来。做一些自己的事情看看那些追逐者然后笑一笑继续做自己的事。就像钱小样那样继续为了斗争吃饭吧。 就把自己安置在一个安静的环境中好好品味自己的人生过自己的生活。

对我影响最大的一本书

书名:《安静的位置》

内容简介:周国平的人生主张:简朴的生活,精神的自由,闲暇的

空间。这本书就是他自己的哲学主张的表述:他不管世界多么热闹,因为热闹永远只占据世界的一小部分,热闹之外的世界无边无际,那里有着每个人自己的位置,一个安静的位置。世界无限广阔,诱惑永无止境,但属于每一个人的现实可能性终究是有限的。你不妨对一切可能性保持着开放的心态,因为那是人生魅力的源泉,但同时你也要早一些在世界之海上抛下自己的锚,找到最适合自己的领域。老子说:“不失其所者久。”一个人不论伟大还是平凡,只要他顺应自己的天性,找到了自己真正喜欢做的事,并且一心把自己喜欢做的事做得尽善尽美,他在这世界上就有了牢不可破的家园。

读后人生感悟:

《安静的位置》这本书不仅仅阐述周国平自己哲学理

论,还传达出一种人生态度。就如他自己所说的人生主张那样“简朴的生活,精神的自由,闲暇的空间。”他的精神自由广阔,超越时间、地域、文化的限制,真正达到了人生自由,思想解放的境界。 他在‘未经省察的人生没有价值’这一篇文章中说道“我并不主张对苏格拉底的哲学过高评价。他把哲学的注意力转向人生,诚然是一大功绩,但他进而把人生问题归结为道德伦理,视野又未免狭窄了”周

国平他并不是一味接受,全盘吸收前辈的理论,而是兼容并蓄,进而不断加以自己的想法,从思考问题的不同方式,角度等提出自我见解的理论思想。

他在赞同苏格拉底的“未经省察的人生没有价值”同时又提出“我们应该以更加广阔的眼光去省察人生。”的确如此,人生只有经过省察才会有价值,但仅仅只是省察,又未免有失偏颇。因此,确定人生价值更应该从更广泛的方面来评价。如:自我评价,是否符合道德规范,对社会的影响等等。只是局限于一点而言,无论怎样评判,难免造成对自我人生价值实现的误区。所以,要向周国平所说“应该以更广阔的眼光省察人生。”

他讲幸福,让我明白了幸福或许只是人自身的感受,所谓“幸福只是灵魂的事”也就是这个道理,也许就是如人饮水冷暖自知的自我感受。但现实往往是这样的;身无分文的穷光蛋十分幸福,而腰缠万贯富翁总是不幸福的。其实,幸福问题也不算是一个问题。但由于人们往往想要而不可得,于是也就成为了一个问题。何不放宽心,放轻松,随意一些,那么幸福或许可以唾手可得。人们常说“知足者常乐”,“常乐“的人即使达不到幸福的境界,却也乐得每日高兴、快乐。就像光脚不怕穿鞋的,因为无所顾忌,不去计较,也就没了那么多的顾虑,那么离幸福也就不远了。人往往是得到了不懂珍惜,失去了才知道后悔。但总是屡教不改,想要抓住幸福的尾巴,却总是一而再,再而三的不经意松开了手。也许是人的天性,得不到才是最好的,追忆逝去

的才会有幸福的感觉吧。然而,无论幸与不幸,自己经历过、感受过、懂得。这样的人生才丰富多彩,有滋有味,不是吗?爱自己,不论幸与不幸,悲伤或快乐。

他在读书上倡导有自己的见解,不一味的接受他人的思想主张,不死读书,读死书。因为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都拥有自己的创造力,他的思想也是自我见地的。不要全部接受别人所言所说,成为一个机器。爱默生的超验主义类似“吾心即宇宙”、“心即理”、“致良知”的宋

明理学,即主观唯心主义。这不无道理,人是创造的主体,即使有时需要借鉴或吸收前人著作思想精髓,但也绝不能全盘接受。无论对错,前人有自我的看法,自己可以赞同亦可不接受。书籍也只是一种媒介,起到传承文化的作用。因此,高尔基也说“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多读、读好书、会读书,才是让书籍成为人类真正进步阶梯的正确方法。“每个人都是一个宇宙”,每个人都有其自己的社会形态,认识方法,运行轨迹等等。只有保持自己的独特,整个人类才会丰富多彩,绚丽万般。

《安静的位置》这本书使我学会如何在大千世界中找到自己的位置,懂得如何在这个位置上过好自己的生活,怎样创造有意义的人生,让我获益匪浅。

《生活的艺术》读后感

细品林语堂先生的《生活的艺术》,我的思绪也仿佛随之飘进了他笔下那个高雅世界之中。

在《生活的艺术》中,林语堂谈了庄子的淡泊,赞了陶渊明的闲适,诵了《归去来辞》,讲了《圣经》的故事,以及中国人如何品茗,如何行酒令,如何观山,如何玩水,如何看云,如何鉴石,如何养花、蓄鸟、赏雪、听雨、吟风、弄月??林语堂将中国人旷怀达观,陶情遣兴的生活方式,和浪漫高雅的东方情调皆诉诸笔下,向西方人娓娓道出了一个可供仿效的“完美生活的范本,快意人生的典型”,展现出诗样人生、才情人生、幽默人生、智慧人生的别样风情。

《生活的艺术》本身就是一本生活观后感,里面的情调很高雅,这是一种中国人独特的高雅。书中不遗余力地向美国人民兜售隐忍闲适的中国式生活艺术,林语堂在书中揭露了他所认为的美国人三大恶习:讲究效率,讲究准时和希望事业成功。虽然这些“恶习”是现代人几乎都有并且得到某部分人的极力推崇,但他却别树一格地认为 “一个人以为不要紧了,就什么都不要紧了”这个是中国人特有的美妙概念。美国人“求全的欲望近乎淫”,而中国人则认为差不多就可

以了。于是,林语堂想借由自己对生活的独特见解,告诉这些生活节奏紧凑的美国人大洋彼岸中国人的好。他在书中娓娓地道闲适的好处,谆谆地诱美国人去享受生活。书中的章节都是这样的题目:谁最会享受生活、生命的享受、悠闲的重要、家庭之乐、生活的享受、享受大自然、文化的享受,他是非常认真地要为美国人的机械生活上点润滑油。

林语堂在自序中说:“本书是一种私人的供状,供认我自己的思想和生活所得的经验。我不想发表客观意见,也不想创立不朽真理。我实在瞧不起自许的客观哲学,我只想表现我个人的观点。”又说:“一切取舍都是根据我个人的见解。”是的,无论是思想观点,还是情感情趣,或是表述方式,都有非常鲜明的“林语堂风格”。书中,林语堂一字一语写出了现实生活的细节,借由他这些最贴近生活而又独特的想法使外国人对中国人生活更为熟知,也一定程度上影响他们的生活态度。

虽然比较明显《生活的艺术》是林语堂为外国人写的一本书,但随着中国经济的飞速发展,其实现代中国人的生活也开始趋向于林语堂当初笔下的那些外国人。人们每天置身于烦嚣社会中,麻木地干着用于维持生活的工作,真正的生活的意义,也许人们早已忘却。

或许,我们都该在某个阳光明媚的午后,一边呷着甘醇的奶茶,一边细味一下林语堂的《生活的艺术》,重新,好好的,邂逅一下生活。

林语堂《生活的艺术》读后感

其实,生活于我无意义,快乐地过好每一天最为重要。应该说,这种感受得益于林语堂的《生活的艺术》一书。

作为士大夫一族的林先生学贯中西,著述颇丰。他的文字舒缓而有灵心,幽默而不乏睿智,平和而充满深情,浅显而深藏着哲思。他怀

着一颗仁慈之心引领着我们从迷茫中走出来,以旷达的态度去面对现实,以淡漠之心去对待名利,以火热般的情感去拥抱生活。他是文学家,是哲学家,是思想家,也是一个会生活的人;他从哲学和艺术的高度俯视生活,以平常之心体悟生活。在他看来,人一旦追寻生活的意义,追求人生完美的理想,就会失去生活的快乐。他说:“我们不去追求完美的理想,不去追寻那势不可得的事物,不去穷究那些不可得知的东西;.....最重要的问题是怎样去调整我们的人生,是我们得以和平地工作,旷达的忍耐,幸福的生活。”这是否要我们放弃理想和追求呢?非也!依愚之见,理想和追求必须是基于现实生活的快乐原则的,换言之,理想与追求必须是在“好玩之心”的驱使下,顺其自然地一步步实现的。何谓“好玩之心”呢?乐于做一件事,乐于读一本书,乐于交一个朋友,乐于吃一种食品,以至忘我的程度,则可称之“好玩之心”。这种乐是没有任何道理可言的,就像一首流行歌中唱到的“莫明我就喜欢你,深深地爱上你,没有理由没有原因”。显而易见,快乐是对个人而言的一种感受,如影随形的常常是痛苦。痛苦的根源就来自于过度地追求名利,来自于完美而根本不可能实现的理想,来自于以有限的生命去穷究那无穷的未知,来自于为生活而生活的忙碌,来自于太多的理智,.....。既然我们知道快乐和痛苦是难以分开的,我们在追求快乐的同时也应该以旷达的态度对待痛苦,更主要的是应该聪明地避开和放弃痛苦。在这个意义上,放弃往往比占有更重要。

放弃是智者的选择。放弃也是最艰难的选择。树木放弃了枯黄的叶子才有来年的新绿,这是大自然的放弃;古人“渴不饮盗泉水,热不

息恶木阴”,这是圣人对利欲的放弃;庄子说:“处其实,不居其华”,“为善,不近名”,这是大智慧者的放弃。从古至今“绝利易,绝名心难”,对此,林先生感叹到:“有修养的人士也只能避免利的诱惑,只有最伟大的人物才能逃避名的诱惑。”那么,放弃了虚名浮利就能得到快乐么?苏东坡认为“浮名浮利,虚苦劳神”。所谓虚名浮利是指超出人生活必须之外的表面之物,俗话说,身外之物,生不带来,死不带走。在林先生看来,快乐生活应该是一种悠闲的生活,过度地追求名利,只会为名利所累。他说:“有钱的人不一定能真正领略悠闲生活的乐趣,那些轻视钱财的人才真正懂得此中的乐趣。他须有丰富的心灵,有简朴生活的爱好,对于生财之道不大在心,这样的人,才有资格享受悠闲的生活。” 我们不是智者,我们无法放弃我们已经得到的一切,但生活中有许多东西是我们应该放弃的,譬如:一文不值的面子,讨厌的人情事故,没有爱的婚姻,对子女过分的关爱,不想读的名著,不想吃的食品,不想交往的朋友,不想去的宴会......等等。

放弃了生活中的一切羁畔和痛苦,我们才有自由可言,才有悠闲可言,而在自由和悠闲中能感受到快乐的是我们的情感。依林先生的观点:人类一切快乐都发自动物性的快乐,即属于感觉的快乐。这种感觉源自于我们能否尽可能地少些理智多些情感,即率性而为,真情流露。不难想象,如果这世界没有情和爱,即便我们拥有财富,即便我们享受着自由和阳光,悠闲的生活着,我们也不可能感受到快乐,因为这个世界只会是一个毫无生气的,死寂的世界。因此,林先生说:“情是生命的灵魂,星辰的光辉,音乐和诗歌的韵律,花草的欢欣,飞禽的羽毛,

女人的艳色,学问的生命。......这种东西给我们以内心的温暖和活力,使我们能怀恋地去对付人生。”我们只有将心灵深处的那份情感自然而然地,毫无阻碍地尽情释放出来,去拥抱世界,去感受大自然,去爱我们身边的人,去做自己喜欢的一件事,去读喜欢读的一本书,去品味爱吃的美食......,毫无疑问,我们就是世界上最快乐的人。有人会说,我们整天在“为稻梁谋”,除了烦恼,何来这种闲情逸致呢?在林先生看来,这种闲情逸致恰恰更多地为穷人所拥有,他说:享受悠闲生活比享受奢侈生活要便宜得多。只要我们丢掉“人无远虑,必有近忧”的旧思想,不要效法“进亦忧,退亦忧”的先贤,过好今天,不想明天,快乐将会随之而来。

林先生《生活的艺术》是一本指引我们走向健康人生,引导我们快乐生活不可多得的教科书。阅读此书能使我们被尘世的尘沙所遮蔽的心灵走向澄明,能使我们曾经自暴自弃的卑微的灵魂走向高贵,能使我们从庸俗走向优雅,从理智走向情感;在苦难中找到快乐,在忙碌中找到闲适;对于消弭名利纷争,走向社会和谐不无现实意义。

《生活的艺术》是一本与你畅谈如何听风赏月、玩石戏水的家常闲聊,又是一本关乎生活态度甚至生活智慧的严肃论文。林语堂从生活、家庭、文化、旅行、思想、宗教等方面探讨人必须学会享受生命。听他说起安卧眠床的舒适,坐躺椅中的安逸,听他烹茶煮酒,在雪茄的烟雾缭绕中款款讲述庄子、陶渊明等一切淡薄名利、体察真谛的名家。

这是文学大师林语堂最雅致作品,中国现代文化小品经典之作。林语堂算得上一个生活的达人。他力挺中国文化中细腻的情感表现和精致的生活方式,向本文人道出一个可供效仿的“生活最高典型”的模式。艺术应该是一种讽刺文学,对我们麻木了的情感、死气沉沉的思想,和不自然的生活的一种警告。它教我们在矫饰的世界里保持着朴实真挚。享受悠闲生活当然比享受奢侈生活便宜的多。更享受悠闲生活,只要一种艺术家的性情,在全然悠闲的情绪中,去消遣一个闲暇无事的下午。 有人形象的比喻,在中国的意识形态中,儒家和法家是执政党,道家是在野党,墨家是地下党。然而对中国人从骨子里影响最深的,应该还是道家。“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两千多年前的老子应该是中国和世界最伟大的哲学家。老子的“道”感化了数千年的中国人,学会无为而治,学会自然和谐,也就学会了安静的享受生命和生活。

林语堂这样论述,“伟大的精神是会转世的。”苏东坡是陶渊明是转世,而陶渊明是庄子的转世,庄子当然是老子的转世。这一脉相承的田园自然派,总带来千年颂扬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智慧和境界。

林语堂先生算得上一个生活达人,他既喜悦一本精绝的诗词,也热爱一块喷香的红烧肉。人是精神并肉体的统一,精神的享受不是唯一,肉体的享受不是罪恶羞耻。他也立挺中国文化中细腻的情感表现和精致的生活方式,这本英文译本介绍着东方高雅浪漫的情调,也向西方人道出一个可供效仿的“生活最高典型”的模式。是的,物质的丰富并不意味精神世界的丰盛。中国古代的那些“生活艺术大师”们,用他们或贫困潦倒或战乱离散的境遇表率着古今赞叹的“行为艺术”,抒写着一部又一部人类精神奇葩。他们,才堪称智慧。林语堂先生是一个谦和的老人。在他《生活的艺术》自序中这样写到:“本书是一种私人供状,供认我自己的思想和生活经验。我不想发表客观意见,也不想创立不朽真理……我本想题这本书的名字为“抒情哲学”,用抒情一词说明这里面所将的一些私人观念。但是这个书名似乎实在太美,我不敢用,我恐怕目标定的太高,即难于满足读者的期望……让我和草木为友,和土壤相亲,我便已觉得满足。我的灵魂很舒服地在泥土里蠕动,决得很快乐。当一个人悠闲陶醉于土地上时,他的心灵似乎那么轻松,好象是在天堂一般。事实上,他那六尺之躯,何尝离开土壤一寸一分呢?

看林语堂先生的书,我不禁自觉的摒弃了一些虚荣和造作,还自己了一个自然地心灵。热爱生活,享受生活,艺术化生活,是生活的最高境界。它不同于一般的“吃喝玩乐”,而是更加负责任、有头脑的生活态度。平凡的生活也蕴含着美,关键在于我们的心境,我们不应仅仅是过生活,每天和油盐酱醋打交道,而是应从生活中体味乐趣,体味人生的幸福,多体验一下大自然的神奇,多倾听一下自己的内心,多一些奋斗的坦然,少一些无谓的烦忧,我们将生活得充实快乐,这也就是林先生的追求和乐于恬淡的境界。林语堂先生用散文的形式来陈述一些他的人生见地和个人观点,书中围绕了谁最会享受人生,生命的享受,生活的享受,悠闲的享受,享受大自然,文化的享受,旅行的享受,家庭之乐。我认为他用笔下全都是最朴实最贴近生活的,最真实的。如何一种生活状态是最精神的,最舒适的。中国式的悠闲生活,享受生活,并不是个个都是象西方那样劳碌的忙于工作。读懂生活,方才能享受生活。坐在椅上的享受,躺在床上的享受,布置房间的享受,饮茶的享受......在这纷繁扰乱的世界里,好

多都似乎被我们忽略了,而林语堂先生将它们重新拾起,带着我们重新认识它们,生活,其实是美好的,就看你能否从中得到快乐,感受到它的奥妙。

关于林语堂的人生观,有人总结构成林语堂快乐人生观的主要因素:热爱人生,审美生活,也就是和平地工作着,旷达地忍耐着,幸福地生活着,这就是他所提倡的快乐哲学精髓之所在。应该说,林语堂生活在一个动荡离乱的时代,并不是一个让人向往的生活环境;正如陶渊明生活在魏晋南北朝时代一样,但是,就是因为处在这样一种险恶的生活环境,才产生一种生活的智慧,避乱规弊,创造出一种高超的生活艺术。

林语堂先生不是圣贤,却胜似圣贤。他从庄子、孟子以及陶渊明这些思想家中读出了自己的人生哲学,发现了自己的人生态度。有了对生命和人生的大彻大悟,正如林语堂先生所说的“只有快乐的哲学,才是真实深湛的哲学;西方那些严肃的哲学理论,我想还不曾开始了解人生的真意义哩。在我看来,哲学的唯一效用是叫我们对人生抱一种比一般商人较轻松较快乐的态度。”生活这个词赋予我们太多的含义,有快乐,有烦恼。生于太平盛世,温饱不愁。何来的烦恼哪?其实有些烦恼都是有我们自己的心所制造的。也许是不知足,也许是攀比。 有时想想,我们的人生除了名利、地位、金钱这些生不带来,死不带走的身外之物外,属于我们自己的只有我们的心情。所以我们要像林语堂先生那样用快乐、旷达、闲适的心情去对待生活,好好工作,好好珍惜身边的每个人。

更多相关推荐:
苏菲的世界读后感

苏菲的世界读后感苏菲的世界是一本哲学启蒙书她用深入浅出的文字想我们每个读者展示了哲学从古到今的发展历程从苏菲在信箱中取出的一封写着你是谁的信开始在艾伯特的指点下苏菲从哲学的摇篮雅典出发对苏格拉底和柏拉图的哲学有...

《苏菲的世界》读后感

苏菲的世界读后感苏菲的世界以小说的形式通过一名哲学导师向一个叫苏菲的14岁女孩传授哲学知识的经过讲述了西方哲学史的发展过程由前苏格拉底时代到萨特以及亚里士多德笛卡儿黑格尔等人的思想都通过作者生动的笔触跃然纸上并...

苏菲的世界读后感

苏菲的世界读后感乔斯坦贾德所写的畅销书苏菲的世界非常适合那些未接触过哲学的人们来作为启蒙教材引导人们步入哲学的殿堂该书主要讲述了小姑娘苏菲在神秘导师通过书信的诱导下开始接触哲学思考哲学问题并且了解了整个哲学史的...

苏菲的世界读后感

它是挪威乔斯坦贾德写的起初我认为这种书是无聊书但是由于一次偶然的机会我看到了这本书的概述便深深地被它吸引了这本书记述了一个14岁的少女苏菲某天放学回家发现了神秘的信你是谁世界从何而来就这样苏菲每天都会收到这种神...

《苏菲的世界》读后感

苏菲的世界读后感苏菲的世界这本书讲述了一个14岁的少女苏菲某天放学回家发现了神秘的一封信你是谁世界从哪里来就这样在一位神秘导师的指导引下苏菲开始思索从古希腊到康德从祁克果到佛洛伊德等各位大师所思考的根本问题与此...

苏菲的世界读后感

人生如星尘读苏菲的世界有感虽然这本书是作为暑假作业来阅读的但我却有种相见恨晚的感觉我也阅读了书单中其他的一些书籍虽然他们也十分的精彩也使我受益匪浅但惟独苏菲的世界一书使我精神为之一振感觉就像哲学浸透了你的思想洗...

读苏菲的世界有感

读苏菲的世界有感在这次名著阅读中我选择了苏菲的世界作为自己的阅读书籍由于读书的时候不断在思考许多问题花了不少的时间才完成阅读且仅仅是浅读粗读了该书但却给我的心灵留下震撼不禁赞叹苏菲的世界真是智慧的世界梦的世界它...

读《苏菲的世界》有感

读苏菲的世界有感苏菲的世界Sophie39sworld是一本关于哲学史的小说通过一名哲学导师向一个叫苏菲的女孩传授哲学知识的经过揭示了西方哲学史发展的历程打开这本书跟随小女孩苏菲的步伐展开了一段学习了解哲学史的...

苏菲的世界读后感——我的哲学世界

我的哲学世界苏菲的世界读后感苏菲的世界作者作者乔斯坦贾德乔斯坦贾德JosteinGaarder内容简介14岁的少女苏菲某天放学回家发现了一封神秘的信苏菲从这封写着你是谁的信开始在艾伯特的指点下从哲学的摇篮雅典出...

《苏菲的世界》的读后感

苏菲的世界读后感对于以前没有读过关于哲学书的我第一次看苏菲的世界并没有觉得很困难的感觉反而是很熟悉很实在的感觉让我更加喜欢哲学这一门课程从前总觉得哲学类的书很无聊很古板不过苏菲的世界却是以小说的形式通过一名哲学...

苏菲的世界-读后感

苏菲的世界读后感本学期选修了刘老师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自然辩证法概论在刘老师的建议下我阅读了乔斯坦贾德所著的苏菲的世界该书主要讲述了小姑娘苏菲在神秘导师通过书信的诱导下开始接触哲学思考哲学问题并且了...

苏菲的世界读后感

苏菲的世界读后感年级班级6姓名赵佳佳09级班苏菲的世界读后感有两件事物我愈是思考愈觉得神奇心中也愈充满敬畏那就是我头顶上的星空与我内心的道德准则康德记得刚刚上大二的时候教我们现代大学英语的陆老师就曾给我们推荐过...

苏菲的世界的读后感(43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