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外交读后感

时间:2024.4.5

《大外交》读后感

《大外交》涵盖广泛。首先,这是一本国际关系史著作,时间上从“三十年战争”记述到冷战后的国际秩序。其次,这是一本美国外交史专著,本书大部分是对美国20世纪百年外交的梳理。再次,这是一本政治学理论,尤其是国际政治学方面的理论著作,本书的大量论述都超越了经验的层次,极富哲理。最后,这是一本分析当今世界格局和现实政治的书,现实主义与理想主义的双重视角,国内因素与国际因素的有力结合。

读完最后一页《大外交》时,我不禁为书中呈现出的大国间纵横睥睨,外交世界里的变幻风云所折服。全书的共三十一章,每一章都环环相扣,相得益彰。从第一章开始,就如同一副宏大的画卷缓缓的展开,轻描淡写了诸国的外交历史,欲说还休的点画了他们的外交走向,让人忍不住往下阅读,一问究竟。细数《大外交》中提到的那些历史人物,现实主义如罗斯福,理想主义如威尔逊,战争狂人如希特勒,铁血睿智如俾斯麦等等,每一笔都宛如行云流水般传神的时那些原本写在平面上的人物立体化了,一个个仿佛呼之欲出。连斯大林一个狐疑的眼神,丘吉尔一个微妙的表情这样细节之处都被基辛格这样大师级的人物细腻刻画出。当然这幅画卷的背景也很广阔:如果以时间为主轴的话,从一战到二战到冷战,再到朝鲜战争和越战,以及后来的冷战。在这时空交错的画卷上,我们看到了外交场上风雨变幻,国家间关系微妙复杂。而国家命运的航船往往掌握在舵手——掌权者手中,有人优柔寡断就有人蛮横霸气,有人微笑就有人哭泣,有人抓住历史的机遇就有人被历史所淘汰。

我们从大外交里的来看一战:当史学家们还在为谁该为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负责而持不同意见争论时,基辛格却点出了 “举不出是任何单一国家导致如此疯狂的迈向毁灭”。他从各国外交风格出发,把一战前欧洲诸国的心态都有条有理的剖析清楚来看,最后得出结论:“欧洲国家把均势扭转为武器竞赛,却未能意识到现代科技与大规模征兵,已使爆发全面性战争成为国家安全及整个欧洲文明最大的威胁”诚然,德国和俄国完全失去了节制。

从一战到二战,其中发生的外交事件错综复杂,更加扑朔迷离的是隐藏在背后的国与国之间的勾心斗角,博弈角逐。而《大外交》作者基辛格更是独具慧眼,将这其中纷纷扰扰尔虞我诈看得明明白白:一战后法国饥不择食的外交政策,英

国缘木求鱼式的均势外交,法德的苦大深仇,英法的历史恩怨,苏联的半路杀出,美国“理想主义”的游说,诸国对刚提出来的“集体安全”概念的摸不着头脑,最令人感到惊奇的是德国作为一个战败国的复兴。究其原因,一小部分在于于德国政府富有技巧的谈判,且善于拖延,“甚至大量印制马克纸钞,拿到公开市场上去购买外币来偿付,也就是大肆膨胀其币值,钱虽付的很多,实际上却没有太多资源流出。”更大一部分的原因在于德国钻了战胜国诸国间的矛盾,借了美国与苏联的东风。其中不得不提到的一个人是史瑞特斯曼,“他明白即使在凡尔赛的重重束缚之下,德国仍有实力成为欧洲最强大的国家,他并不像民族主义者所批评的,而且与纳粹的作风正好相反,他靠着耐心,妥协及欧洲各国去的共识的有利环境,达到他的目标。心思敏捷使他能够以文字上的让步,尤其是在敏感而具有象征意义上的赔偿问题上,以此换取终止对德国的军事占领及促成长远的变革,这些变革必然能使德国居于日益重要的枢纽地位”。除此之外,基辛格还提到了史瑞特斯曼政策的成功推行和德国的复兴不能忽略德国资源丰富实力十足,凡尔赛合约反而增强了其地缘政治地位。读到这里的时候,我忍不住在心中赞叹到基辛格不仅是眼光敏锐的政治家和外交家,还是视角新颖的史学家。

相比于一战,基辛格在《大外交》中写到的二战更为详细一些。可能是由于作为美国的前国务卿和一位出色的外交官,他有机会接触更多第一手的资料,了解到一些鲜为人知的历史事件。所以在他笔下评写二战前的背景和二战爆发后英法美苏与德国意大利从交涉到交锋,都有其独特而吸引人的观点。那些领导人的个人性格,决策能力,心里有着什么样的主意,在基辛格看来仿佛都了如指掌。比如说对于苏德协定的签约,基辛格就一针见血的指出了:这是斯大林的待价而沽。对于二战中出现的那个全人类战争史上都罕见的战争狂人希特勒,基辛格的对其性格才艺的剖析可谓是入木三分:“有着草莽英雄的本能,以及对对手心理弱点其准无比的掌握,排除异己”。这一点可以在后边他利用英国传统的均势外交思想,法国求自保的心态,一步步的跨出了凡尔赛所划定的国界。可以说基辛格是用着刻画希特勒的笔,同时一笔一笔勾勒出英国法国所走的绥靖政策之路。当然,推行绥靖政策的国家不止英法两个,但历史赤裸裸的告诉了我们:这条绥靖主义之路走得并不会平坦,反而到后面极有可能引火上身,悔不当初。当然最为心酸和悲哀的,大概是那些诸如捷克波兰这样的小国家吧,他们成为了大国间

政治的牺牲品,绥靖政策的祭奠品。像是可怜的战争屠宰场上待宰的羔羊,作为一个国家的尊严被践踏到最底层,这就是绥靖政策的另一个层面的表现。事实证明:短暂的苟且偷“安”不可能换来长久的和平。

“历史总是惊人的相似”,通读《大外交》后我们会发现书中的一个小细节就会印证这句玄妙的话。一战前俄国在亚洲所向披靡的完成了扩张,它将远东划归为自己的地盘,认为其他国家无权插手,所以一旦欧洲望向东方它便有所不满。“这同样的问题又在二战结束后重演:西方盟国主张东欧的命运关系到欧洲的整体,斯大林却坚持东欧,尤其是波兰,属苏联的范围,其未来应与西欧民主国家无关”。斯大林也像过往的沙皇一般独断独行,以致西方势必形成某种军事联盟以对抗苏军的推进,解除苏联对一些国家的压制。从俄罗斯到苏联,一样的对领土贪婪渴求不容别人分一杯羹;从沙皇到斯大林,一样的对权力狂热追求唯我独尊的去统治国家。这两次大战的前前后后,经过一代的时间这个历史模式又重新现身。

看完这本书,像是欣赏完了那幅宏大的画卷,每一笔都仿佛出自神手,飘若惊鸿,婉若游龙。作者在书中写出的那些发生在国家间的恩怨纷争,外交家们之间的纵横睥睨,领导人之间的明暗交锋,仿佛信手拈来的一个个深藏在脑海中的大大小小的故事,用一根或明或暗的线,穿成了精彩迭出,让人读起来欲罢不能的《大外交》。

博尔赫斯曾说:“我在心中暗暗设想,天堂应该是图书馆的模样”,那么一幅如图书馆模样一般的天堂愿景图,大概是又一本一本好书拼凑而成的吧。《大外交》这本书从创作到完成的时间不长,但却是一本不可多得的经典好书。可以说《大外交》是我的一角天堂,但愿在以后能够邂逅更多的好书,让我的脑海中的天堂愈加充实美丽。


第二篇:大外交


《美国研究》1997 年第4 期

《大外交》与基辛格

金灿荣

X

对于任何卷入现代国际关系的国家而言,对外事务在和平时期关乎利益

的增减,而在战争时期则直接意味着生存与灭亡。套用中国古代的一句老话 “兵者,国之大事”,我们现在可以说“外交,国之大事也”。

经历了18 年的改革开放之后,今天的中国在一定程度上已经与不断扩

展的世界经济体系、与不断加深相互依存关系的国际社会融为一体,中国内 部的变化已经成为势不可挡的全球化进程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冷战后的 中国所面临的国际环境,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为复杂;同时,作为一个上升中 的大国,中国在现存世界体系中的责任和地位也正处于变化之中,中国既有 可能、也有必要在塑造自身的国际环境方面发挥更大的作用。现实呼唤中国 外交要生发出更多的战略性理论思考。用基辛格博士的话来说,就是要有 “外交哲学”,而不能仅限于把外交事务当作“行政问题”来处理。

海南出版社此刻推出基辛格所著的《大外交》一书,可以说正值其时。亨 利·基辛格是本世纪最负盛名和传奇色彩的外交家之一,而1994 年出版的 《大外交》则是他的最新作品,凝聚着其长期从政经验和理论思考的结晶,堪 称外交学或国际关系理论领域的经典之作。此书对中国国际问题学界的参 考借鉴价值是不言而喻的。

X 金灿荣:中国社会科学院美国研究所副研究员。

《大外交》纵论古今,视接万里,洋洋近70 万言。夸张一点说,读这本书 可获读四本书的功效。

首先,这是一本国际关系史著作。时间跨度近400 年,从17 世纪初的欧

洲“三十年战争”和法国红衣主教黎塞留首开“民族国家利益至上”的现代外 交之先河,一直写到20 世纪末混沌不明的冷战后世界秩序,读者有如对近、 现、当代的国际关系历史进行全面通读。

其次,这是一本美国外交史专著。在对20 世纪前的美国外交进行一番

简单回顾之后,基辛格着重分析了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期导致美国大规模卷入 世界事务的威尔逊主义,以及此后近一个世纪的美国全球外交。在基辛格看 来,威尔逊主义代表了美国外交思想的主流,其基本特征就是:强调道德主 义,把外交中的政治问题法律化,对美好人性和世界和谐充满幻想。这种外 交主流传统,来源于美利坚民族独特的历史经验和政治文化,而与世界其他 人类(基辛格尤其着重于与欧洲旧大陆的比较) 的现实政治权力均衡观大相 径庭。20 世纪美国外交的得失,以及深深打上美国烙印的本世纪全球政治 的利弊,都与威尔逊所彰显的这种道德主义外交紧密相关。

再次,这是一本政治学理论,尤其是国际政治方面的理论著作。本书的

大量论述都超越了经验层次,极富哲理。比如政治领袖在历史上的作用,个 人气质与政府政策的关系,传统体制和现代民主体制下公众与领导人相互影 响的不同模式,历史经验与各个国家外交思想之间的深刻关联,权力均衡与 观念一致的内在联系,等等,所有这些方面的论断都有其独到的心得,给人以 理论上的启示。

最后,这是一本分析当今世界格局和政治现实的书。除了第一章“世界

新秩序”和第三十一章“关于世界新秩序的重新思考”直接触及冷战后世界新 秩序这个论题之外,基辛格在描述和分析历史的过程中,不断地把历史经验 与当今现实相对照,其说明现实的取向是十分明显的。在这位亨利看来,今 天的世界秩序类似于18 、19 世纪欧洲的由多个强国在权力均衡基础上建构 的政治体系。美国虽然较之任何其他国家都更有力量,但并不能操控一切,

只是“几个大国中的头一号”。其他大国包括中国、联合之后的欧洲、日本、俄 ·138 · 美国研究

罗斯和印度,它们在新秩序中的位置,与美国相比具有更大的不确定性。冷 战后世界新秩序的整体性质还不明朗。

要给《大外交》在理论上定位,或者是说明此书与其他西方政治学和国际 关系著作的异同,也要涉及四个方面:

第一,在观念上,这是一本现实主义著作。一般认为,西方的国际关系理

论可以大致划分为现实主义和理想主义两大流派,两者的基本差异来源于对 人性本质的看法不同。

现实主义理论认为,国际行为是由某些基本上无法改变的因素决定的,

首先即是人类行为的本质,其次则包括地理等因素。他们断言,人性恶,深负 罪孽而贪婪,没有天生的善良,也不可能变得完美无缺,有很多因素制约了用 教育和政治制度改良来根本改造人性的可能性。人类能够做到的,只是通过 一定的制度安排把人类的冲突倾向和机会减少到最低限度。在国际政治层 面,这就是符合势力均衡原则的制度安排。由于受到启蒙运动的影响,现代 的现实主义信徒都深信,每个个人和国家对自我利益的追求,通过亚当·斯密 在形容市场规律时所说的那一只“无形的手”,可以同时造福于全人类。现实 主义者还认定,抽象的个人道德原则不能适用于国际行为。他们强调国际社 会与国内社会的不同,即前者没有权威性的政治机构、法律制度和普遍接受 的行为准则,而处于相似于国内有序政治结构和完全的无政府状态之间的某 一点上。因此,代表国家利益行事的政治家必然体现一种独特的行为准则, 它与文明社会内的个人行为准则根本不同。

与此相反,理想主义者认为人类的行为是可以通过制度改良来加以改进

的,在理论上看,还可能变得至善至美。理想主义者对人性的乐观信仰,在西 方有其悠久的历史渊源并对现实政治具有强大的影响力。康德主义者和马 克思主义者在人性可以达到完美境界的信仰上,其实是一致的。在国际关系 层面,理想主义者强调国际行为必须受到文明社会通行的道德规则的制约; 通过国际法和国际组织,通过集体安全安排,人们可以抛弃冷酷的现实主义 权力政治,而实现永久和平。相对于现实主义者,理想主义者更强调内部政 治结构与国际和平的关系,深信普遍的民主是消灭战争的根本途径。近年来 《大外交》与基辛格·139 ·

倡行于西方的“民主和平论”就属于典型的理想主义流派。

基辛格是西方学界公认的现实主义理论代表人物之一,反映在《大外交》 一书中,就是他在分析和评价任何历史事件与人物时,都是从现实主义的基 本原则出发的。在他看来,历史上理想主义所带来的问题比它所解决的问题 多得多,而现实主义者之所以犯错误只是因其偏离了现实政治的原则。 第二,在方法上,这是一本传统学派的著作。随着战后行为主义计量分

析学派在西方(特别是在美国) 兴起,西方人文和社会科学界在方法上分成了 传统主义者和科学论者两大派。

传统学派(又称“古典派”) 强调社会科学研究对象与自然科学研究对象 存在着根本差异,认为社会科学的研究者与研究对象的界线无法截然分开, 价值中立是很困难的。传统主义者崇奉的历史—政治描述方法来源于哲学、 历史和法律学等传统学科,其主要特点是明显依赖研究者个人的判断。他们 一般对单个事件感兴趣,力图对涉及该事件的所有变量进行考察,深入理解 其细节的微妙之处,借此来获得对事物的整体“感觉”。当然,传统主义者也 经常把不同的事例放在一处进行对照和比较;他们偶尔也运用定量数据来说 明一个论点,以省去推论的麻烦。但是,他们根本反对那种无视被测量数字 (即事例) 在质上的差别的做法。比如,在有关战争的统计中,大国间的一场 冲突与小国间的一场冲突可能同样被当成一个统计数字来处理,而实际上两 者对国际关系的影响是完全不可同日而语的。传统主义者嘲笑科学论者迷 信计量方法,往往通过煞费苦心的统计分析来论证在通情达理的人们看来是 显而易见的结论。他们坚信,社会科学的精髓在于发现事物质的差别,这种 精细和微妙的差别只能用一字一句来表达,而不能靠同一化的数量统计来说 明。

行为主义者的特点是在众多的不同事例中找出相同的变量,并通过统计

分析来考察各个变量之间的关系。依靠对统计学规律的探索,他们确实发现 了一些事物间新的因果关系。

《大外交》完全采用了传统方法,它对历史事件和人物进行的是深入细微 的政治—历史描述,追求的是对事物本质的直觉把握。

第三,在风格上,这是一本揉和了理论演绎和个人实践经验总结的书。

西方国际关系理论著作多数是学者的产品,纯理论色彩较强,往往力求通过 演绎思维过程推导出概括性的结论。另有一大类则是著名政界人物的回忆 录,其特点是对个人的从政实践进行经验性、归纳性的总结。而《大外交》的 ·140 · 美国研究

作者既曾是在哈佛大学的“象牙塔”中面壁苦修20 年的“学术隐士”,又曾是 70 年代叱咤国际外交舞台风云的政界高手,于是人们自然可以在阅读这本 著作的过程中,既领悟到逻辑的缜密,又体会到来自第一手实践的“灵感”。 第四,从材料运用上看,这本书依据的事实主要是欧美的历史经验,非西

方世界外交实践的经验没有在其中得到应有的反映,这与一般的西方国际关

系著作并无不同。但是,与其他美国作者相比《, 大外交》显然有更多的“欧洲 特征”。这不仅表现在书中论述欧洲外交的篇幅远大于美国外交,而且表现 在作者对欧洲外交传统的认同上。

《大外交》是基辛格的又一部个人著作,它的全部特征从根本上讲来源于

本书作者的个人特征。因此,对基辛格这个人物的了解有助于对《大外交》这 部论著的理解。

我国读者都知道,基辛格曾在70 年代初中美关系缓和的进程中发挥过

重要作用,此后又一直与中国政府和各界有关人士保持经常往来与良好的关 系,堪称“中国人民的老朋友”。他的一些著作在中国也曾得到广泛传播,比

如世界知识出版社曾先后出版过他的《核武器与外交政策》(1957 年) 、《选择 的必要:美国外交政策的前景》(1962 年) 和《白宫岁月》(1980 年) 。关于他的

传记,三联书店曾翻译出版过马文·卡尔布和伯纳德·卡尔布兄弟所著的《基 辛格》一书(1975 年) ,而世界知识出版社则出版过陈有为撰写的《基辛格评 传》(1980 年) 。

总的来说,作为局势动荡多变的70 年代中美国的头号外交家,基辛格是 美国外交史上一个独特的人物,其外交思想与美国外交界的主流思想有很大 差异。从观念和从政作风看,他更像一个“欧洲人”,而不是典型的美国人。 正是这位“欧洲型”的美国人成为了“多极化”理论的首倡者之一,并据此 为美国设计了一套“均势”外交政策,于是有了70 年代的中美和解、美国从越 南撤退、与苏联缓和等等一系列步骤。如果没有这位亨利,或者没有他在美 国政坛的奇异擢升,中美两国领导人跨越太平洋的“伟大握手”可能要推迟发 生。

基辛格的生活经历富有传奇性,并对其思想形成有重大影响。他于

《大外交》与基辛格·141 ·

1923 年5 月27 日出生在德国巴伐利亚州纽伦堡附近费尔特市的一个犹太 人家庭,原名为海因茨·艾尔弗雷德·基辛格,“亨利”是移民美国之后才改的 名字。基辛格成长的年代是德国历史上极为动荡不安的时期。整个20 年 代,德国社会都不断交织着民族危机、社会危机、政治危机和经济危机。在此 期间,以希特勒为代表的法西斯势力也像霉菌一样迅速滋生起来。到了30 年代,基辛格一家也像其他德国犹太人一样,开始被纳粹的排犹主义魔影所 笼罩,生活陷于恐惧和苦难之中。童年心理上的巨大阴影使他对人性的本质 和人生的痛苦有着比常人更悲观的认识,因而更倾向于接受现实主义对世界 的描述。

为逃避纳粹带来的失业、贫困和死亡的威胁,1938 年,在基辛格15 岁的 时候,他们全家移民到美国纽约。初到纽约乔治·华盛顿高中念书的基辛格, 当时最大的抱负是投考纽约市立大学,毕业后“当一个会计师”。但是随着美 国投入第二次世界大战,亨利在1943 年加入美军并奔赴欧洲的德国战场。 1947 年9 月,他在退伍后,根据美国战时的“士兵权利法案”,获奖学金进入 了哈佛大学。经过寒窗苦读,基辛格以优异成绩从哈佛大学政治系毕业,并 立即转入研究生课程。1952 年获文学硕士学位,1954 年获哲学博士学位并 留校任教,1957 年任讲师,1959 年升为副教授,1962 年任教授,直至1969 年 离开哈佛进入尼克松政府任职。在哈佛期间,他完成了自己的思想建构,共

发表了5 部著作,分别是:《核武器与外交政策》(1957 年) ;《选择的必要:美 国外交政策的前景》(1961 年) 《; 重建的世界———拿破仑之后的欧洲:革命时 代的保守主义政治》(1964 年,此书是他的博士论文) ;《麻烦的伙伴:对大西

洋联盟的重新评价》(1965 年) 《; 美国对外政策,论文三篇》(1969 年) 。这些 著作的一个共同特点是,作者深受欧洲哲学和历史经验的影响。在哲学和历 史观上,他尊崇施宾格勒、汤因比和康德;而在政治理念上,他成了梅特涅的 信徒。

1969 年1 月,基辛格出任尼克松总统的国家安全事务助理。此后直到

1977 年初福特总统下台为止,在长达8 年的两届总统任期内,基辛格作为白 宫的外交智囊和国务院首脑(1973 年9 月22 日起兼任国务卿) ,参与制订美 国外交政策,执掌外交大权,穿梭于世界各地,权倾朝野,名噪一时,全面推行 以现实主义权力观为基调的、“均势”与“实力”相呼应的外交战略。

退出公职之后,他成立了以本人名字命名的咨询公司,一面经商赚钱,一

面纵论时政。既创造了个人年收入800 万美元的高效益,又出版了6 本新 ·142 · 美国研究

著,其中最新的一本就是《大外交》。

《大外交》一书的内容极为丰富,每位读者都可以根据自己的理解而阐释 出不同的意义来。比如,对于笔者而言,该书的这样两个观点特别有价值:一 是指出黎塞留和俾斯麦这类现实政治大师的成功本身,往往蕴涵着反效果; 二是论证了威尔逊的理想主义是怎样激发出美国民众的道德热情,使一个孤 立主义的美国一步步卷入世界大战,而老罗斯福的现实主义政策为什么做不 到这一点。

需要注意的是这样两个方面,首先是《大外交》在人物分析方面有独到之 处,应该多加品味;其次是基辛格对权力关系的考察,主要不在于资源的配置 (这是多数现实主义派学者喜欢大量着墨的地方) ,而是在于具体人物对事件 和结果的控制,这有其值得借鉴之处。

总之《, 大外交》是当今信息泛滥时代里的值得深思静览的“精品”。相信 读者在掩卷之后不会感到失望。

《大外交》与基辛格·143 ·

更多相关推荐:
《大外交》读后感

大外交读后感当阅读完最后一页大外交时我不禁为书中呈现出的大国间纵横睥睨外交世界里的变幻风云所折服全书的共三十一章每一章都环环相扣相得益彰让人忍不住像走迷宫一般对前路一无所知却又充满向往从第一章开始就如同一副宏大...

大外交读书笔记集锦

基辛格笔下的越战以来美国外交及其对中国的启示基于大外交的分析作者黄涛摘要本文基于基辛格博士大外交一书第25至31章对越战以来美国外交历史进行了系统的梳理并试图在此基础上理解美国外交本质文章最后分析了越战以来美国...

大外交读后感

大外交读后感译作大外交是中国的老朋友美国前国务卿亨利艾尔弗雷德基辛格的一本著作本书既有经验的系统梳理也有理论学识的丰富研究对我们了解外交现象洞悉外交本质大有裨益而这既得益于基辛格的学者身份又得益于他丰富的政治经...

《大外交》读书笔记

读大外交读书笔记大外交是美国前国务卿基辛格先生的一部著作作者凭其致力于外交事务的亲身体验以其丰富的历史知识智慧和幽默的文笔展示了自黎塞留以来特别是二战后几十年世界外交政治的诸多重大事件以其独到见解分析了世界各国...

大外交读后感

大外交读后感大外交是美国前国务卿基辛格所著讲述了从三十年战争至冷战结束近三百年的历史阐述了美国几百年来的外交手段同时也展示了俾斯麦戴高乐拿破仑丘吉尔等一系列让世界格局产生巨大变化的政坛巨匠的风采兵者国之大事也外...

外交十记 读后感

读外交十记首先谈谈我为什么会在众多推荐书目中选读这本书的缘由自小对名人传记就产生了抗体下意识的认为这种东西经过太多的包装实在是提不起什么兴趣看看名人的风花雪月谈古说今的段子还是蛮开心的倘若要去读那砖头般的大书还...

课外书读后感

1老人与海读后感失败在许多人的眼中是非常可怕的它一旦猖狂起来就能击溃人的斗志让人彻底崩溃失去生活的希望如果失败战胜不了你而是被你踩在脚下那么成功必定属于你著名作家海明威在老人与海中塑造的那位老人就是一位打不到的...

五(2)班课外书读后感

读母爱的力量有感李秋萍当你伤心流泪时她总是默默帮你拭去腮边的泪水当你踌躇不前时她总是伸出手狠狠拉你一把当你沮丧落魄时她又用自己独特的方式让你鼓起生活的勇气她就是母亲那个无论在什么时候都守护着你的母亲每当我看到母...

课外书读后感

安全必读故事这本书给我们的启发是做任何事都要注意安全如洗澡的时候在工地的时候吃饭的时候过马路的时候西游记西游记是我最爱看的书它是一本神话故事也是四大名著之一师徒四人每人都有长处和短处正所谓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我们应...

课外书读后感

这些天我读了一本课外书名字叫一千零一夜这是本神话小说我深深地被里面的故事吸引住了这本书一共讲了七个故事国王萨鲁亚尔兄弟阿里巴巴与四十个大盗聪明的渔夫钱商和小偷兄妹寻宝记檀香商人与骗子乌木马的故事其中我最喜欢阿里...

五(2)班课外书读后感

永恒的爱读母爱的力量有感桥南小学五2班余佳当你伤心流泪时她总是默默帮你拭去腮边的泪水当你踌躇不前时她总是伸出手狠狠拉你一把当你沮丧落魄时她又用自己独特的方式让你鼓起生活的勇气她就是母亲那个无论在什么时候都守护着...

伟大的母爱——读第一本课外书有感

伟大的母爱读第一本课外书有感我曾读过不少本有趣的课外书这些书的故事许多我已经淡忘了但是有一本书我哦倒是至今未曾忘却这本课外书是我第一次读的叫小故事中的大道理它是一本道理深刻内容丰富的故事书然而我最喜欢的是这本故...

大外交读后感(6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