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与地坛读后感

时间:2024.3.19

勇敢面对挫折,正确对待人生

——《我与地坛》读后感

初读史铁生的《我与地坛》,是在高中时候,那时候尚在十七八岁的年纪,读过之后更多的是对作者遭遇的惋惜,没有过多的想法,丝毫没在意作者感情的变化及对生命的感悟。近几日,重新走进这部作品,用心感受作者丰富的内心世界、对母亲痛彻心扉的怀念和面对挫折自强不息的精神,我不禁陷入深深的思考。

关于人生

参次不齐乃是幸福本源。读《我与地坛》,感觉史铁生的文字很安静,很沉寂,很萧瑟,却又很坦然。正如作者文中所写“活到最狂妄的年龄上忽地残废了双腿”, “两条腿残废后的最初几年,我找不到工作,找不到去路,忽然间几乎什么都找不到了,我就摇着轮椅总是到它那儿去,仅为着那儿是可以逃避一个世界的另一个世界。”也许是因为缘分或者是别的什么,就这样作者摇着轮椅走进了地坛,一晃就是十五年。这十五年间,再没有长久地离开过她。

人生不如意十之八九,挫折和意外往往不经意来到人们身边。人只有在失去后才会思考什么是拥有,只有在不幸过后,才能正视什么是挫折。面对挫折和痛苦,有的人选择了终结生命,有人则选择坚强的活下去,而选择前者则是对生命的漠视,选择后者才是对生命的尊重。有多少人选择了亲手扼杀自己的生命:法国著名作家莫泊桑用裁纸刀割开了自己的喉咙; 德国剧作家克莱斯特和陪伴着他的妻子一起自杀;中国当代诗人海子在留下一句“面朝大海,春暖花开”后,便卧轨自杀了??这些事实让人触目惊心,追其根源是对生命的不负责,对生命的不重视,其留给世人的只有感叹和惋惜。然而,双腿残废的史铁生却成了我们的生命教科书。

“满园子都是草木竟相生长弄出的响动,窸窸窣窣片刻不息。”这都是真实的记录,园子荒芜但并不衰败。作者经常“一连几小时专心致志地想关于死的事,也以同样的耐心和方式想过我为什么要出生。这样想了好几年,最后事情终于弄明白了:一个人,出生了,这就不再是一个可以辩论的问题,而只是上帝交给他的一个事实;上帝在交给我们这件事实的时候,已经顺便保证了它的结果,所以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死是一个必然会降临的节日。”因为地坛,作者有幸收获了一份心灵的栖息地。

人为什么活着?

为爱我们的人活着,为母亲而活着。母亲的爱是坚韧而无声的。作者刚开始沉溺于自己的痛苦之中,却不知道“儿子的不幸在母亲那儿总是要加倍的”,“ 多年来我头一次意识到,这园中不单是处处都有过我的车辙,有过我的车辙的地方也都有过母亲的脚印。”

母爱韧如丝,她需要加倍的承受儿子的不幸,还要承受因“长大了男孩子的倔强或羞涩”所带来的恐惧;母爱润如水,于无声中恰如其分地滋润着儿子心田中每一隙干涸、脆弱而敏感的角落。

如今,我已身为人母,再读这篇小说,便深深理解了一个母亲对儿子不幸感受的痛苦。一个母亲日夜照顾儿子的起居,揣测儿子的想法,理解着儿子的倔强和敏感,从来都没有给儿子带来任何负担。只因为母亲的默默承受,让儿子忽略了她的心情,直到多少年后,母亲已然离去,作者终于听见了母亲埋藏多年的呼唤——期待自己的儿子最终幸福地活着。

关于角色

为生活而活着。这十五年中,作者终于理解了参次不齐乃是幸福之源。正如作者在小说中写的:看来差别永远是要有的。看来就只好接受苦难——人类的全部剧目需要它,存在的本身需要它。看来上帝又一次对了。

于是就有一个最令人绝望的结论:由谁去充任那些苦难的角色?又由谁去体现这世间的幸福、骄傲和快乐?只好听凭偶然,是没有道理好讲的。

就命运而言,休论公道。一句话,已道明一切。休论公道,不是说不公道,而是说站在造物主的角度,每个人都有他的价值。假如世界上没有了苦难,世界还能够存在么?要是没有愚钝,机智还有什么光环呢?要是没了丑陋,漂亮又怎么维系自己的幸运?要是没有了恶劣和卑下,善良与高尚又将如何界定自己、又如何成为美德呢?要是没有了残疾,健全会否因其司空见惯而变得腻烦和乏味呢?

人只有找到合适的角色,站对了人生舞台,为梦想奋斗过,才不会白活。 史铁生终究是幸运的。因为在不幸之后,他终于找到了一个精神上的栖息地、心灵上的避难所——地坛。就像我们这所学校,面对着这样一群听障孩子,我想我们也应该给予他们母亲般的关怀,照顾到他们的倔强或羞涩,为他们打造一个

地坛般的精神家园。


第二篇:读《我与地坛》有感


读《我与地坛》有感

残疾是一件很可怕的事情,尤其是青年时代,正是年少有为的时候残疾,会给人留下久久渗血的伤口。

《我与地坛》这本书是作者史铁生在双腿残疾时,在地坛中得到了心灵与精神的启示下写出的。

这本书写了许多作者从残疾后的绝望中走了出来的变化历程和对母亲的惭愧。

残疾可以成为一个人掉进深渊的缝隙,也可以成为一个人重获新生的另一道大门。我想作者史铁生先生应该是选择后者的那个人。

看到书的中间部分,果然不出我所料,残疾艰难孕育了释然开朗的精神。 作者与地坛相随相伴了十五年,而每天清晨,作者就会准时推着一把轮椅出现在地坛身边。那时候,只剩下地坛与作者在静谧的晨曦中对望和诉说着各自内心的故事。

渐渐地作者终于领悟了人生、领悟了生命其实都是美丽的,他成功地从残疾的阴影中走出。读到这里,你会为史铁生欢呼雀跃,感叹他的不易。如果这本书只写到了这,我们依然可以找到其他类似的书。

接着,我们见到了史铁生精神支柱上的另一人——他的母亲。

他的母亲在他最困难无助时给予了他帮助。他每天早上去地坛,母亲怕他出事,跟着他,在他轮椅开过的痕迹上必定还覆盖着一层脚印;他想去看电影了,母亲就冒雨冒雪地送他去看电影,雪中雨中又留下了母亲深深的脚印。

母亲啊,却因过度的疲惫,早早倒下,离开了他,让他意识到没了依靠,下面的路需要自己去走了。

人生是复杂多变的,我们有太多的残疾人失去信心,却鲜有史铁生这般从地上爬起来,去思考获得升华。残疾人读这本书,可以看到生命的希望之光。健全人读了这本书,可以通过史铁生看到有些事需要我们用一生去思考。

我认为这正是这本书的贡献所在。史铁生向我们诉说了这一切,把他的心得体会和我们分享,他是如此坚强和幸运,把残疾化为了精神上的升华。

黄琪雯

石厦学校 七(10)班

更多相关推荐:
我与地坛读后感

我与地坛读后感记得看到过这样的一个小故事大意就是说每个人都是上帝咬过一口的苹果如果一个人在身体上有比别人更大的缺陷那是因为上帝特别喜爱他的芬芳我想史铁生就是一个有着特殊芬芳的苹果用他自己的话说他在活到最狂妄的年...

《我与地坛》读后感

我与地坛读后感在我看来这篇文章是作者发给人生的一封感谢信他试图通过这次写作来回顾自己以往的生活尤其是双腿残废之后那段艰难的岁月陪伴他的人或物作者是幸运的人当时的情景很容易就可以联想到二十出头的青年意气风发正是大...

我与地坛读后感

我与地坛是一位身残者在一座废弃的古园中对自己所见到的人生百态所发出的感悟思索是史铁生的散文代表作是他十五年来摇着轮椅在地坛思索的结果作者以地坛作为寄托自己情感与发泄情感的地方同时也是思考人生的佳境饱含了对人生的...

我与地坛读书笔记

我与地坛读书笔记喜欢史先生是在20xx年无意中看了一篇文章叫做合欢树第一次看完这篇文章我落泪了很多年没有这样了因为一篇文章而落泪是我深深的被作者细腻的情感所侵染触动母亲的爱自己的伤遗失的美追忆的悔当时看完这篇文...

我与地坛读后感

找到自己存在的理由有感于我与地坛春节期间反复读了史铁生的散文我与地坛本来是为了应付却不曾想还有这么好的文章我竟然不知其存在便生出很多惭愧更理解了经书读不尽活到老学到老蕴含的意义作者对生死的参悟对母亲的怀念极富哲...

《我与地坛》读后感

我与地坛的读书笔记这是一本思想随笔集中国当代的作家中恐怕很难再找出第二个人像史铁生这样爱好玄思并且擅长此道的了所谓擅长是指他能够从现实的琐事里撷取那些闪烁着思想光芒的片段而又能表达得优美机智引人入胜让人不忍释卷...

我与地坛读后感

读我与地坛有感我与地坛是作家史铁生写的一篇围绕母爱的文章这篇文章很深刻需要细细品读才能理解这里面蕴含的情感这篇文章给我很大的触动这里面的母亲让我感动母亲去世时才四十九岁一辈子尽是苦难还没来得及享福便撒手人寰了这...

我与地坛读后感

读我与地坛有感我与地坛是作家史铁生写的一篇围绕母爱的文章这篇文章很深刻需要细细品读才能理解这里面蕴含的情感这篇文章给我很大的触动这里面的母亲让我感动母亲去世时才四十九岁一辈子尽是苦难还没来得及享福便撒手人寰了这...

我与地坛读后感1500字

我与地坛读后感1500字我与地坛gt读后感20xx年6月30日阴天吃过午饭虽然没什么可做的可因为种种原因心情糟糕我随意点开读书网浏览找找可以阅读的书选来选去我与地坛这个似乎在哪儿见过的书名吸引了我点开网页看了目...

《我与地坛》读后感

读我与地坛有感我与地坛是一位残疾作家在一座废弃的古园中对自己所见到的人生百态所发出的感悟思索作者以地坛作为寄托自己情感与发泄的地方同时也是思考人生的佳境史铁生19xx年1月4日出生于北京是著名文学家生前曾任北京...

我与地坛读后感

我与地坛读后感拜读我与地坛起初是一种完成任务的心态因为儿子说需要我写读后感可是读着读着不知不觉就被深深地吸引了有几处让我不禁为之动容这些年整天不知所忙地忙碌着虽然不能说是爱学习之士但是经常让自己找到读书的状态可...

我与地坛读后感

那些不可选择的宿命读我与地坛后感我与地坛是史铁生的散文代表作是他十五年来摇着轮椅在地坛上思索的结果这文章给人一种沉重的压抑感凄凉和沧桑它在无形之中浓缩了人世种种无常有一种宿命的味道史铁生身处荒芜的古园思索的是人...

我与地坛读后感(43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