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见 读后感

时间:2024.3.23

有理解,才有爱

——让《看见》传递真善美

一个幽静的夜晚,一杯香气袅袅的茶,我慢慢地翻开《看见》这本书。我想知道,那些沸沸扬扬的新闻报道是怎样做出来的,它们沸腾的外表下是怎样的内心,透过这些,我又能看见平时看不见的什么事情。

《看见》这本书里写了很多个新闻和采访,有的我也经历过,有的我确实闻所未闻。我曾经也跟随大流陷入过真假华南虎照片的迷思中,心醉过奥运会上各种或激动人心或感人肺腑的故事,恐惧过非典型肺炎的黑色阴霾,愤怒过药家鑫事件的泯灭天良,但是有些故事,我是第一次知晓,比如在广西山区里做一个沉默的志愿者的卢安克,小孩连续服毒的双城镇事件,还有因家暴而杀夫的女犯人们,不能被世人所理解的同性恋的悲伤。随着翻阅过的书页,我跟着柴静走进这些故事的核心,走进当事人的内心世界,聆听他们难以启齿的悲伤和深深掩埋的感动。我发现,当我打破内心那个顽固的石坝,只是一个小小的口径,我就能够感受到澎湃的能量直击灵魂深处,这种能量不悲伤也不艰难,它洗刷去虚浮的保护色,拉开遮蔽的双手,才能看到悲伤世事下压抑扭曲的人性,才能切身体会到什么是人性,什么是真善美,什么是温暖的爱,什么是柔和而坚定的力量。

有理解,有认知,才能有力量。有一句谚语说得好:“成

人的第一步是去意识到你不是一个人”。我们都不是一个人在生活,这个貌似混乱不堪让人眼花缭乱的世界,其实是一个有意义的地方,一个充满有意义的事件、情境和人物(包括自己和他人)的地方。但是如果无法掌握互相分享经验、想象和谈论未来的能力,无法去认知了解与自己息息相关的人事物是怎样的,就无法明白人性的独特,无法按照自己独特的人类方式与他人发生联系,无法创造自身,以及自己所能适应的那个共享的社会世界。当自身的人性被压抑,无法与周围的人取得良好的沟通联系,这个世界,就真正成了一个岌岌可危的悬崖,身在其中的人如履薄冰,一阵轻微的风吹过就能置之死地。那些看似毫无人性得让人众口谴责、无法原谅的案件,比如药家鑫,就是这样一个站在悬崖上的人。我记得到当时看新闻的时候,第一反应就是厌恶,觉得自己无论如何也不能原谅这种视人命如草芥的官二代。但是我不知道他其实一直压抑在家庭父权的环境中,当军官的爸爸并没有给他多少父亲的温情,他的想法得不到理解,他的双手得不到拥抱,人性的善良和理智都被懦弱和逃避责任的想法所压抑,他无能为力,也无法自拔。透过药家鑫,我想到的是在曾经看过的那些关于抑郁症患者的故事,他们的双眼,是压抑着的悲伤,怯懦而空洞。药家鑫其实这并不是一个特例,在中国有很多这样的家庭,有很多这样的小孩,内向、压抑、不爱讲话、成绩普通,家长只懂严厉压制管教,却没

有想过在责骂之前跟孩子好好沟通交流。人心很敏感脆弱,一声鼓励可以让它坚强,一声责骂也会把它打入冰窖,何况是长期都在这种冷暴力环境中长大的小孩,他们内心的悲伤和愤怒无人理解,也无法发泄。一旦有个爆点,可能就会炸到周围灰飞烟灭。我多么希望在爆点之前能够有人给他们温暖的拥抱和耐心的倾听,多么希望药家鑫这样的悲剧不要再发生,多么希望每个人都能善待身边的人,理解他们不为外人道的悲伤和无助。这样的理解,让我觉得内心更加广阔,善待他人,犹如善待自己,理解他人,犹如理解这个世界,给他人一点真善美,犹如给自己满满的爱。

每个人经历着这大千世界的各种自以为是的荒诞,实际上不过是人类一思考,上帝就发笑。那些经过我们生命的人和事,就算没有身处其中,只是所闻所见,也给我们留下了各种酸甜苦辣的回忆和思考。曾经一直畏惧内心的摇摆,也一直担心自己的浮躁,所以我不愿意把电视新闻里面的那些痛苦和艰辛咀嚼吞咽,害怕会被刺痛心灵,夜不能寐,食不下咽。可是看完书,我才发觉我思考水平的浅薄。序言里,柴静说:“要想看见,就要从蒙昧中睁开眼来,蒙昧就是我自身,像石头一样成了心里的坝。”我知道我内心的石坝何其坚硬顽固,阻挡着一切不平常的消息,将心保护成一株温室里柔软脆弱的含羞草,不想也不能经历风霜雨雪。但是,当我最终踏出社会,自己去经历一些事情,我发现,我并不

能真正地置身事外,电视上的新闻很多都跟我们切身相关,那些曾经以为遥远的荒诞现象,也如狼似虎地向我扑来,一点喘息机会也不给。我才知道,其实自以为强大的内心王国不过是夜郎自大的笑话,我真正要学着去做的,是打破这座石坝,走出自身的蒙昧,去看,去思考,去挖掘,去学会理解他人,看到事物的本质,然后在一切尘埃落定的时候能够看到一些闪闪发光的美好如蒙尘珍珠去除遮掩,让这些真善美入住内心,便有了理解之后的安定和受挫之后的坚强,内心才能真正建立起一座无坚不摧的城堡,爱的城堡。


第二篇:《发现母亲》读后感


《发现母亲》读后感

孩子最初认识的世界,学会的东西都是在家庭这个课堂由父母教会的。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庭是孩子的第一课堂。孩子在父母的扶持下走出第一步,孩子在父母的期盼中学会说第一个字。 作者说一生之计在于童,婴儿的一年等于十年。人的智慧就来自于大脑,早期的教育的确是极其重要的。父母这个老师要当的合格才能为孩子的人生开好头,这并不是一件容易做到的事。遗憾的是有许多的父母并没有意识到这一点,“孩子还小”这样的声音在今天依然不绝于耳。在《发现母亲》的书中作者从生理的角度阐述了早期教育的重要性。“出生时胎儿平均脑重是350克仅为成人的25%,仅仅6个月后,它就己达到成人的50%。在两岁半时达到75%,五岁时达到90%布到这时人的大脑主要部分己经发育成熟。”

所有的孩都有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总是喜欢动手触摸和抓取身边的东西,他们睁大眼睛四处张望,仔细倾听着声音的来源。那是孩子正在学习,父母的责任就是引导孩子满足他们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提高孩子探索世界的兴趣。由于孩子小时候对母亲的依赖,所以教育与母亲更有直接的关系。最早孩子的学习以模仿为主,与孩子朝夕相处的母亲成为孩子的主要观察模仿对象。孩子时刻都在学习中,教育也是每时每刻都在进行着,孩子和母亲在一起时,母亲的举手投是都会对孩子产生影响。母亲说话和气孩子会学,母亲粗暴孩子也会学。所以面对孩子时母亲要重新检视自己,时刻提醒自己那些是该做的那些是不该做的,要知道有一双纯净的眼晴在看着你。同样是带孩

子上公园的母亲,由于母亲的教育意识的差别孩子的收获就会不同。有的母亲在公园游玩的过程中会教孩子认识各种花草树木,告诉孩子这是月季花那是喇叭花,这是扬树那是柳树。而另一种母亲就只管让孩子去玩,自己实际只起了一个看护的作用。其实教育孩子并不难办到,不需要固定的模式,过马路时告诉孩子要走斑马线,红灯停绿灯行。孩子会养成守秩序的习惯。孩子玩过玩具告诉母亲告诉孩子自己把玩具收好,孩子会养成整洁的习惯。饭前便后教育孩子冼手,孩子会养成讲卫生的习惯。坐公交车教育让座给老人,孩子会养成尊敬老人的习惯。你不必是具备高学历的母亲,告诉孩子你所知道的,你所能做的就足够了,重要的是坚持自己也做到。你要教孩子的不仅仅是这是什么树,更不是非要讲清楚这棵树是属什么科有什么习性,除非你是植物学家,最关键的是在这个过程中是在引导培养孩子学习的兴趣。有了兴趣孩子就会学会去学习。许多父母抱怨孩子贪玩不爱学习,其实孩子不是现在才这样的,小时候就是这样,只是那时还没有上学,没有引起父母的注意罢了。孩子的许多习惯都是从父母那里来的,如果父母有不良习惯孩子就会有,而并非孩子天生如此。作者把孩子的幼儿期称之为敏感期,这个时期建立起来的习惯会成为孩子一生的习惯。

许多的孩子喜欢看大街上的标语喜欢模仿电视中的广告,许多父母都认为孩子在玩,其实那就是孩子在认真学习,此时必母要及时给孩子提供丰富的学习材料,不失时机的教孩子认字读书。由其是阅读,孩子从小养成的阅读习惯会让孩子终身受益,甚至决定着孩子以后的

学习。如果你不知道该怎样去教育孩子,那就每天花点时间和孩子一起读书,日久天长必会有收获,孩子自然会从书中学到许多有益的东西。幼小的孩子总是离不开母亲,一会不见了妈妈就合哇哇大哭起来,由于劳累母亲总是不胜其烦,其实这是孩子最听话最可爱的时候,这段时光极其短暂和宝贵。这时候孩子会反复的听一个重复的故事而不厌烦,而大人往往会在反复的阅读中厌烦起来,就想法躲避孩子的要求。孩子会向大人提出各种各样的问题,因为忙或无法回答大人就会漫不经心的拒绝。也许孩子的求知欲和好奇心就是这样被第一任老师扼杀在了萌芽中。

孩子从一生下来就成为一个家庭中的一员,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会对孩子产生直接的影响。如果成员间相互友爱关系和睦,孩子也会受到感染学会爱别人。如果家庭成员间的关系紧张,孩子就会感受到不安恐惧的气氛,容易对别人产生敌意,缺乏信任。所以做为孩子的父母教孩子学会爱的最好方式就是你们之间的互爱,就是对老人的孝敬。你们的行动就是孩子最好的榜样,就是最有效的身教。

作者在书中还特别强调了另外一点,身教胜于言教,比身教更重要的是一个家庭的家风。我们每个人从不同的家庭中走出来,无不带着各自家庭的印记。打一个不太恰当的比喻,一个民族有传承的文化,一个家庭也有家庭所祟尚的价值观,在一个家庭中长大的孩子耳濡目染不知不觉中便打上了一个家庭的印记。有时从孩子的举止上就可以看出一个家庭祟尚的生活理念。有一次吃饭时,其中一人带了两个七八岁大的男孩,饭菜刚一上桌,其中一个孩子就拿起筷子把爱吃的东

西夹到自己碗里,并对另一个孩子说,快吃,不吃白不吃。这样的孩子生长于什么样的家庭从此可见一斑。俗话说不是一家人不进一家门,只有价值观,人生追求相同的人才能同处一个屋檐下。家风是一个家庭在长期的生存发展过程中形成的立家之本,也是家庭成员最看重的家格。

家庭是孩子成长的摇篮,做为孩子的父母有责任给孩子营造一个适合孩子身体和心灵都健康发展的家庭氛围。作者在书中提出,在面对孩子时我们要重新做人。还写道“母亲面对孩子不是面对一个可以随便行动的泥俑,而是面对一个神灵。”孩子将来能成为什么样的人父母在人生之初给孩子的是能什么样的教育至关重要,绝不是教孩子机械的背几首诗,认几个字那么简单。

俗语说,三岁看大,七岁看老。有位教育者曾说,如果你的孩子上高中时和别人有差别,那是因为在小时候这个差别就已经存在了。所以不要浪费掉孩子的宝贵时光,认真对待孩子的童年,母亲要给予孩子最完善的教育,这关系到孩子的一生。

面对孩子父母你要成为孩子眼中怎样的老师,你要给孩子提供一个什么样的家庭课堂。

更多相关推荐:
《看见》读后感

看见读后感当拿到看见这本书时我原以为这只是一本记录一名记者十年来的采访自传但当随手翻看了一下后却发现这本书记录的是柴静采访中的错误与失败内省与反思的成长历程令人深思看这本书的时候总是不自觉将自己融入到当时的环境...

《看见》读后感

中原油田职工读书成果发布之今天你思考了吗读看见有感前段时间忽然觉得恍惚无聊跟朋友说推荐本书看吧他脱口而出去看下柴静的看见我正在读的最近比较火很不错这位朋友读书甚广于是乎我屁颠屁颠去了新华书店抱回了那深蓝色封皮的...

柴静《看见》读后感

我看见了什么读看见有感10日张雨萌知道这本书还要说起柴静的新闻发布会我原本以为这只是一本厚厚的采访稿件或是一本记录十年里的荣誉自传但出乎我的意料她在这本书里着重记下的是那些新闻里的人也是她这十年里的成长路程从一...

柴静看见读后感

看见读后感花了一周的时间断断续续地读完了柴静的看见感触良多看书之前看了很多介绍书评反映甚好我曾以为这不过是一部介绍一个优秀的记者如何成长的书是一本出入职场的心路历程然而令我始料未及的是这本书很沉重以致于我无法一...

看见读后感

看见读后作者柴静提起柴静很多人会想到央视的名牌栏目东方时空时空连线但更多的人想到的是新闻调查我记忆最深的是她在非典期间不惧个人安危成功报道非典她本人也因北京非典狙击战等专题节目成为著名的非典前线女记者我认为在看...

看见读后感

看见读后感13214120xx廖翠薇一直到长大成人生活里碰到厉害的人我就走避不搭讪不回嘴不周旋只有跟孩子老人弱者呆在一起我才觉得舒服初看这段文字很难和镜头里的柴静联系起来屏幕方寸之间的柴静面容沉静眼她不是一天养...

《看见》读后感

看见读后感看完柴静的看见心里有一种说不清的滋味我原以为这只是一本记录一个记者在十年以来的采访或是一本记录十年里的荣誉自传但出乎我的意料她在这本书里写下的是自己的错误和失败内省和反思这是一本记录她成长的书看这本书...

看见读后感

看见柴静说想要看见就是要从蒙昧中睁开眼来在看见一书中柴静注重于那些留给她了强烈的生命印象的人生命就如同长河一般人的一生是流淌着的不论是涓涓细流还是波涛汹涌都是在诉说着属于自己的故事在众多的新闻工作者中大部分的人...

《看见》读后感

一本看见你读懂多少看见是扇窗你得透过这扇窗看见自己看见你生活的世界这是一位朋友对我说过的话至今还记在心里文章的标题不是对别人的提问而是对自己的质问这应该是我对看见写的第二篇书评了说不清这本书到底有什么力量每次回...

《看见》读后感

选读看见之理由第一次知道这本书是在跟朋友的闲聊之中他是我非常要好的一个哥们上进心很强的一个孩子所以他推荐的书基本上都挺靠谱更重要的一点是会符合我的口味这也正是我们能成为哥们的原因之一吧看豆瓣上关于本书的书评有一...

《看见》读后感

看见就是从蒙昧中睁开眼柴静一直是我喜欢的主持人之一她是那个拉着苦命女人的手感同身受的百合也是为地震中失去孩子抹去眼泪的康乃馨是质问不负责任的高管的铿锵玫瑰也是奋斗在非典第一线的傲骨雪梅我喜欢她的真实真实的将所有...

《看见》读后感

今天你思考了吗读看见有感郑州市金水区凤凰双语小学王颜前段时间忽然觉得恍惚无聊跟朋友说推荐本书看吧他脱口而出去看下柴静的看见我正在读的最近比较火很不错这位朋友读书甚广于是乎我屁颠屁颠去了新华书店抱回了那深蓝色封皮...

看见 读后感(38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