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苦旅》读后感

时间:2024.3.19

旅行的意义

——读《文化苦旅》有感

或许是巧合,第一次在杂志上看到《文化苦旅》里的这篇《莫高窟》后,我意识到,自己需要的就是这样的一本书。在跟随作者旅行的过程中,了解当地的文化。这不是一本纯粹的导游介绍,也不是在枯燥地讲述文化常识。余秋雨用他不戒不燥的语言,为读者展示了一次文化主题之旅。至于这个“苦”字,我想绝不会是因为长途跋涉而感到痛苦的意思。或许,正如《道士塔》和《莫高窟》所表达的一样,是对于文化流失的一种叹息,一种说不出来的苦涩。

余秋雨在《自序》中说自己“站在古人一定站过的那些方位上,用与先辈差不多的黑眼珠打量着很少会有变化的自然景观,静听着与千百年前没有丝毫差异的风声鸟声”图书馆的书中自然有详细的对这些地点的描述,互联网上更不必说。然而我相信,没有什么文字可以做到《文化苦旅》这样对于人文和历史进行如此深刻的双重解读。每到一处,想到自己能与“传说中的”先哲们看同样的风景,呼吸同样的空气,会有一种油然而生的满足感。记得当初有一部叫《北京青年》的电视剧,剧中的主角有高学历,高收入,却毅然辞去工作,走南闯北,进行生存体验。现实中,很多年轻白领也就是抱着这样的想法:对于枯燥工作的厌倦,对于独立生活的向往。他们成为了“背包客”,开启了“间隔年”,找寻旅行的意义。

其实,书中大部分提及之地,我都是没有去过的,没有什么共鸣感,也全没有什么评论好坏的发言权。然而作为地道的上海人,对于其中针对上海的两篇散文《上海人》和《家住龙华》却是必须多读两遍的。读完后发现,这文化之旅的独特意义也就在于此。上海人的高傲自大,上海人的不可一世,在面对着腰囊鼓鼓的外来人时,只是两眼瞪着,总能找到自慰的言语。但是那种骨子里的自尊自信,却是最令我自豪的一点。这些都是上海人的真实写照,活灵活现,他的目光真是犀利至极,观察、剖析能力让人惊叹。余秋雨对已上海人的各种剖析,该夸赞的夸赞,该批的绝不嘴下留情。除去家住在龙华的缘故,不禁让人感叹文化知识的沉淀与积累果然不只是摆设而已。

这本书教会我的,不仅仅是表面上的一个个文化常识或是一个个历史典故。它传递给我的一种思想是,任何一寸土地,都是有灵魂的。它们的历史,它们的故事,远比想象之中要复杂得多。旅行的意义,不在于拍了多少照片,留下多少纪念,而在于真正的了解所到之地,它的历史,文化,风俗,信仰,这方方面面的内容,将这些定格在脑海

里,才是对这些名胜的最大的尊重。

回到作品本身,有许多篇目印象深刻:《风雨天一阁》《青云谱随想》把笔触指向文化人格和文化良知;《道士塔》《阳关雪》通过一个个古老的物像,描述了大漠深处黄河文明的盛衰;《家住龙华》《庙宇》则充满文化感慨的回忆??于是对作者余秋雨肃然起敬。虽然有看过许多不利于他个人的评论,指责他做作,卖弄,在此不作评论。但无可厚非的是,他毕竟一字一句地完成了这本二十多万字的作品,畅销,并且获得了不少奖项。

我想,是余秋雨告诉我,旅行可以不仅仅是和一大帮朋友一起凑热闹。找个安静的旅游区,江南小镇,天一阁,听听那些暮鼓晨钟,目睹那些跨越千年的壁画雕像,感受书中的那些“人文山水”,想象那些历史故事就在脚下的这片土地上演,或许真的会像余秋雨书中写的那样“老泪纵横”。

没有人会永远在你旅行时陪伴在你身边,做你一辈子的“驴友”。只有大地,用它千万年的历史来告诉你,什么才是旅行的意义。


第二篇:教师《文化苦旅》读后感


免费 分享 创新

教师《文化苦旅》读后感

学校“读书节”活动,每个老师买两本书,毫不犹豫地选择了余秋雨老师的《文化苦旅》。

再次拿起了这本看了好几遍的书。每读一遍,就觉得是一种煎熬,但却又放不下去,因为其中有太多太多的痛苦和心酸,但又不仅仅是这些。

无意中看到了一篇关于余秋雨的“博文”,看到老师看书看得这么透彻,心生佩服之余,也想说说。接触余秋雨并不久,就是从《文化苦旅》开始的。第一次读到的文章是在中师课本上的《都江堰》。第一句话“我以为,中国历史上最激动人心的今天无工程不是长城,而是都江堰。”令人回肠荡气。从此开始拜读他的作品。《文化苦旅》的开篇是道士塔。珍贵的敦煌文物就因为道士一个人的愚昧无知而支离破碎,“19xx年10月,俄国人勃奥鲁切夫用一点点随身带着的俄国商品,换取了一大批文书经卷;19xx年5月,匈牙利人斯坦因用一叠子银元换取了二十四大箱经卷、三箱织绢和绘画;19xx年7月,法国人伯希和又用少量银元换去了十大车、六千多卷写本和画卷;19xx年10月,日本人吉川小一郎和橘瑞超用难以想象的低价换取了三百多卷写本和两尊唐塑;19xx年,斯坦因第二次又来, 仍用一点银元换去五大箱、六百多卷经卷;?? ”这仅仅是吗道士的责任吗?“这是一个巨大的民族悲剧。王道士只是这出悲剧中错步上前的小丑。”“偌大的中国,竟存不下几卷经文?比之于被官员大量遭践的情景,我有时甚至想狠心说一句:宁肯存放在伦敦博物馆里!这句话究说得不太舒心。被我拦住的车队,究竟应该驶向哪里?这里也难,那里也难,我只能让他停驻在沙漠里,然后大哭一场。我好恨!”把《道士塔》放在开篇,我想是因为这描述了黄河文明的盛衰,也道出了历史的深邃苍凉; 是对封建愚昧的控诉,也是无奈的悲泣。

书中很多都通过对历史建筑的描写、对当时事态人情的推测来探讨中国文人艰难的心路历程。比如《风雨天一阁》。那是一个古老的藏书楼——天一阁,取“天一生水”之意。天一阁从始建至清末都是完整的,因为有一代一代文化人的守护。无论是创建者范钦,还是范钦后代们,他们进行着这场没完没了的接力赛,

免费 分享 创新

并且恪守祖先的规范。作为当时的一个大家族,这其中一定埋藏着难以名状的心理悲剧,但他们作到了。这是一种文化的传承,是一种强韧的文化渴求。

从满含着无奈的痛的《道士塔》到深情的《信客》,从柔丽凄迷的《江南小镇》到回忆散文《牌坊》,从《文化苦旅》到后来的《千年一叹》,看余秋雨的文字,心里总会隐隐作,为了那些已经过去的民族的苦难,为了那些还在持续的人类的悲剧,很想到处去走走,亲手触摸那些痕迹和伤痛,即使我什么也不能做,至少我们感同身受。

资料来源:/data/xdth/

更多相关推荐:
文化苦旅读后感

文化苦旅读后感这几日正在阅读余秋雨先生所著的文化苦旅并不是说如何认真地研究只是睡前一篇信手翻阅手棒这本文化苦旅随着作者的笔触在字里行间中游历了大半个中国旅行结束本应陶醉于祖国的壮丽山河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然而我却...

《文化苦旅》读书笔记

文化苦旅之历史观文化苦旅是当代著名散文作家世界级文化学者余秋雨的文化散文集全书的主题是凭借山水风物以寻求文化灵魂和人生真谛探索中国文化的历史命运和中国文人的人格构成他走在中华民族的土地上用其独特的观察力和洞察力...

文化苦旅读后感

文化苦旅读后感汤头中学邢明伟我爱喝茶尤其是浓茶碧绿的水透出一股淡淡的清香倘若你一口把它喝下你一定回叫苦不迭茶只有慢慢去品位初入口也许会感到苦但细细噙入仿佛一股细流淌过一股甘甜清香自腹中升起直冲脑门那舒服惬意只有...

《文化苦旅》读后感20xx字

余秋雨文化苦旅读后感这个暑假我读了文化苦旅这一本书这本书的介绍了一处处令人流连忘返的风景名胜与历史古迹但是在那一处处古迹的的背后却隐藏着人们不为人知的一面而作者运其妙笔给我们的心灵写下了震撼两个大字还记得新浪上...

《文化苦旅》读后感

文化苦旅读后感文化苦旅是余秋雨的代表作我读后收获颇丰这本书主要包括两部分一部分是历史文化散文散点论述探寻文化另一部分是回忆散文全书从道士塔的漫漫黄沙开篇和着异乡漂泊者的脚步声结束从两千多年前李冰的都江堰直读到两...

文化苦旅读后感

文化苦旅读后感书是余秋雨写的文化苦旅文章中有一篇是写宁古塔的文中写到文明可能产生于野蛮却绝不喜欢野蛮我们能熬过苦难却绝不赞美苦难我们不害怕迫害却绝不肯定迫害我们的先人也许有的真的做错了什么但是根据史料大多数的文...

《文化苦旅》6篇读后感

道士塔读后感道士塔这篇文章讲述的是一个历史悲剧一个沉重的文化史实它所揭示的问题让人心痛让人揪心让人不禁为那个时代也为我们的民族发出一声声无能为力的叹息全篇围绕敦煌莫高窟展开说的是在20世纪初莫高窟由一位无知的道...

文学作品赏析系列——《文化苦旅》读后感

文学作品赏析系列文化苦旅读后感时间20xx1125173134作者学习部转载浏览632次文学作品赏析系列文化苦旅读后感余秋雨先生的散文是一种典型的文化散文它摆脱了沉湎于自我小天地的小家子气而表现为一种情怀更为慷...

文化苦旅读后感

余秋雨先生的文化苦旅一书是一本需要静下心来静静体味的书他从风景秀丽的江南到大漠孤烟的大西北从冰天雪地的北国到充满民族风情西南边陲他的足迹踏遍了祖国的山山水水也是他在悠久灿烂的中华文化里的苦苦求索莫高窟的色彩线条...

教师《文化苦旅》读后感

免费分享创新教师文化苦旅读后感学校读书节活动每个老师买两本书毫不犹豫地选择了余秋雨老师的文化苦旅再次拿起了这本看了好几遍的书每读一遍就觉得是一种煎熬但却又放不下去因为其中有太多太多的痛苦和心酸但又不仅仅是这些无...

文化苦旅读后感

文化苦旅之风雨天一阁跟着余秋雨踏遍中华大地领略着华夏文化本来是怀着一种骄傲自豪的心态走入余教授的文化旅程可涉略其中我的骄傲和自豪逐渐演变成一种崇敬和苦涩的慨叹阅读文化苦旅的内容我才知道为何非得带上这一苦字巡礼中...

读书分享——文化苦旅

读文化苦旅有感张海燕初次接触文化苦旅是高中的时候了当时在一堆的教科书当中它反而成了最吸引我的一本如今重读反而有了一些不同于高中的体会既然说到了书名那就不得不谈谈它的作者余秋雨先生19xx年生浙江余姚人我国著名美...

文化苦旅读后感(35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