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从文的爱与怨

时间:2024.4.9

一个男人挑选什么样的妻子,决定他以后将过什么样的生活。然而,在爱情面前,很少有人去理智地分析尺长寸短,也很少有人能够坚决地在怦然心动之时果断地关闭情感的闸门。所以,这个世界上才会有那么多迷茫的错爱和长短不一的疏离与怨恨。沈从文和张兆和在生前,就是一对被搭错了红线的怨偶。

那时,张兆和是学校里出了名的美人,追随者甚众。毫无例外地,她的美丽,也让沈从文一见倾心。自古才子配佳人,按照世俗的眼光,他们似乎应该配成一对。可是,问题在于张兆和对沈从文毫无感觉。

别人的追求是低调内敛的,才子沈从文的爱却热烈而奔放,像开闸之水,不可收拾。尽管美人多骄,他也从不泄气,将对她的爱慕涂满信纸,句句都炙热得令人耳根羞涩。年轻的张兆和并不懂拒绝,只好以沉默抵抗,只字不回。沈从文却把这理解为默许或者纵容,他的信更频繁,也更深透。

为了接近张兆和,沈从文甚至和张兆和的闺密王华莲交上了朋友。信越写越多,沈从文也越发的沉不住气。有一次,他直言不讳地向王华莲探问张兆和的态度。王华莲的话很让沈从文失望:追求张兆和的男人没有一千,也有一百,她都不回信??

情绪低落的沈从文时常将心中的郁结向好友胡适倾诉,可即便在最绝望的时候,他也没有停止鸿雁传情。沈从文的情书,并不一味铺张浓烈感情,他深谙娓娓道来的妙处,像是与张兆和讲道理。平淡的文字中,一种“舍你其谁”的韧性跃然纸上。

才子的策略有时候也有异于常人。沈从文见张兆和仍然不为所动,便抛出了软硬兼施的策略。硬的时候,他甚至恐吓她,扬言要自杀;软的时候,他表示,即使遭到拒绝,也没有什么关系,他会重新站立起来,做一个积极向上的人。然而,语气中对张兆和没有丝毫的放松。

爱情使这位青年才俊变成了极端痴狂的疯子的同时,也让他变成了奴隶!他在19xx年6月的一封信中,居然向张兆和表示以做她的奴隶为己任。“莫生我的气,许我在梦里,用嘴吻你的脚,我的自卑处,是觉得如一个奴隶蹲到地下用嘴接近你的脚,也近于十分亵渎了你的”。

有让自己甘心做奴隶的女人,奴隶算什么?就是做牛做马,沈从文也会豁出去! 就这样,这个“顽固”的年轻作家,硬是凭着一股韧劲,将对他毫无感觉的张兆和追到了手。

如果婚姻是爱情的保鲜机器,能让时间的钟摆永远停在最甜蜜幸福的一刻,那么他们的结合便是万里长征的胜利终点。可是,婚姻却是更加残酷的现实生活的开始。

除了最初几年恩爱,余下的漫长的人生段落,他们始终处于疏离、斥责、怀疑、伤痛的阴影里。

北平失陷后,沈从文仓皇南逃,张兆和与两个孩子暂时留了下来。沈从文一个人在西南,经济拮据,经常向朋友借钱。张兆和时常在信中责备他生活奢侈,不是绅士却摆绅士的派头??

张兆和有多次离开北平与他团聚的机会,最终都未达成,沈从文认为她是故意错过的,他开始怀疑,经过了这么多年,张兆和仍然是不爱他的,并且不愿意与他共同生活了。长期的压抑,使精神处在崩溃边缘的沈从文无法从家庭中得到应有的温暖和慰藉。

空间和时间令他们感情的裂痕越来越大,所爱之人的不理解以及自己对爱的怀疑,让这个伟大的作家的眼光一天天黯淡下去。

19xx年,张兆和整理完沈从文生前的遗稿,在《后记》中深切地忏悔着自己对沈从文的一片深情的辜负———“从文与我相处,这一生,究竟是幸福还是不幸?得不到回答。我不理解他,不完全理解他。后来逐渐有了些理解,但是,真正懂得他的为人,懂得他一生承受的重压,是在整理编选他遗稿的现在。过去不知道的,现在知道了;过去不明白的,现在明白了??太晚了!为什么在他有生之年,不能

发掘他,理解他,从各方面去帮助他,反而有那么多的矛盾得不到解决!悔之晚矣。” 沈从文与张兆和几十年的爱与怨,情与痴,洋洋洒洒地挥就了一部值得现代人借鉴的婚姻图册。

爱情是这世上惟一不可以勉强的东西,它就像天平,如果一方付出过多,过于沉重,只能高高地翘起另一端的骄傲。爱既已失衡,不如放手,让她去发现别处天空的辽阔。紧紧抓在手里,不肯释怀的结果,便是累及婚姻,错爱一人,煎熬一生。 更多精彩内容玩具批发:

/post/177.html


第二篇:论沈从文


论沈从文《边城》

内容摘要:沈从文的中篇小说《边城》自问世以来就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人们对它褒贬不一,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倘若我们抛开社会的政治经济因素,从文学本身的自然魅力来审视他的作品,它的确是文学艺术的精品。《边城》“以其独到的思想认识和艺术表现方式,绘制了一部本世纪第二个十年中国社会生活的恢宏画卷”。一方面来说,作品中所体现的生活是不同于当时社会的,是理想化了的人生,是那种“优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这是田园牧歌般的生活;另一方面,作者又不可能完全遗忘现实,他只是不说,现实对他的影响已深深的渗透在他的作品中。他只是对生活作了淡化处理。可以说,《边城》是降格艺术的一个经典,是理想化的现实。

关键词:理想化的人生,原始古朴的人性,遵从古礼,

平淡冲和,淡化处理,降格艺术。

沈从文的中篇小说《边城》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一件别具特色的艺术精品。它自问世以来,无论是目光挑剔的专业研究人员,还是普通的寻常读者,都对它给予了诸多关注:赞者称“《边城》歌颂人性的至美”,“一颗千古不磨的珠玉”“田园诗的杰作”;贬者说它“掏空了人物的阶级属性”“有意无意回避尖锐的社会矛盾”;也有人认为“总有一天会对沈从文作出公正的评价”。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当我以一种尝试的心情翻开这本被朱光潜先生称为“是在世界范围里已受到热烈欢迎的一部作品”时,我是被这位在文学史上几度沉浮、几度

- 1 -

受人非议的作家所描绘的一切所感动的,于是,我斗胆在这里谈谈我的感受。

当然,我想先说明一点:我们先抛开社会的政治经济因素,不再在沈从文是不是把他的创作和时政结合而达到“文以载道”的效果等问题上纠缠不清。我想谈的只是作为一个理想主义者,作为抒情小说家所展现的文学本身的魅力。在沈从文看来“一部伟大作品,总是表现人性最真切的欲望”,故表现人性便是他创作的中心。他神往于不受“近代文明”玷污更不受其拘牵的古朴的人性,偏爱在古老的生活节奏和环境中塑造一系列的不带社会烙印的自然化的人,那种“优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因而,他们作品游离于当时的社会背景,去除现实生活中严酷的政治经济关系,在文学的大道上另辟蹊径,以抒写人性为题材,从而寄托他自己对社会、人生的反思,对古朴、纯真人性的追求和向往。

小说《边城》以撑渡老人的外孙女翠翠与船总的儿子天保、傩送的爱情为线索。作者将自己所看到的、所听到的、亲身经历的一切叙述于笔端,在我们面前展现了一幅幅因园牧歌般的湘西人民风情画。这与当时的动荡社会相对比,简直就是一块脱离尘寰的“世外桃源”,在这块世外桃源中生活的人们充满了原始的内在的“爱”。正因为这“爱”才使得这湘西这边陲小镇,酉水岸边茶峒里的“几个愚夫俗子,被一件普通人事牵连在一处时,各人应得的一分哀乐,为人类 ‘爱’字作一度恰如其分的说明”。从他的作品里,正是通过青年男女之间的情爱,祖孙之间的亲爱,邻里之间的互爱来体现人性美的。《边城》的世界充满了爱和美,是作者的理想,是他所构建的一个神话世界。含蓄的男女之爱,温馨的亲属之情,亲切的邻里之

- 2 -

睦这一切都是“爱”的极致;清澈的小溪、精巧的白塔、慈祥的老人、纯真的女孩是“美”的典范。

主人公翠翠,这个十七岁的少女,是全书这魂。她是迷人的,是辰河边一朵挂露的花蕾,是青山下一只洁白的羊羔,是爷爷脚下一只惹人怜爱的猫咪。她纤尘不染、心机全无、乖巧聪明、羞涩温顺、勤劳善良的确闪烁着动人的人性美的光亮。她“为人天真活泼,处处俨然如一只小兽物”,“从不想残忍事情,从不发愁,从不动气”。湘西的清风、丽日给她一个壮健的躯体;“她在风里长养着,皮肤变得黑黑的,触目为青山绿水,一双眸子清明如水晶”,这青山绿水又给了她一双碧玉般清澈透明的眸子;酉水、小船载满了她那少女的悠悠岁月,祖孙俩在这白塔下、溪水边、小船上相依为命。一不贪财、二不羡贵、三不嫌贫、四不偷懒,愿守清贫,甘于助人,体现了劳动人民的传统美德——勤劳、善良、淡泊。幼小的翠翠就是在这个环境里快乐的成长。随着年龄的增长,她的性格也有了微妙的变化,少了点乖巧,多了一些沉思;少了一些欢笑,多了一份羞涩。由少时争着坐渡船夫渡新娘的花轿,学小羊、小牛叫,摘一把野花缚在头上,装扮新娘子站在小山头听到迷人的鼓声,想像那迷人的夜晚。到后来便有了青春少女们同有的心思。面对着这突如其来的心事,对“爱”的来临,翠翠无所适从。文章中对翠翠“哭”的描写,我们不难看出,她哭得那么的突然,那么的深沉,那么的久长。翠翠的哭,祖父自然不理解,就连她自己也觉得好笑。但正是这哭,反映了翠翠内心对祖父的负疚感,无人解怀的孤寂以及梦与现实的矛盾感,淋漓尽致地刻画了一个青春少女的躁动不安的心理。夜幕降临时翠翠也闲坐下来。看着天上的红云,嗅着空气中残留着白

- 3 -

天热闹的气息。不觉寂寞惆怅涌上心头,看世上万物都那么生机勃勃,而自己的生活却“太平凡”了,觉得“好像缺少什么”。内心骚动不安的爱情,却不能像雀子、杜鹃、泥土、草木、甲虫那样热烈勃发。和周围的景物相比,不由感到“薄薄的凄凉”。为此她便常常坐在山头上,站在渡船上沉静地慢慢地咀嚼着人生的酸涩苦甜,吞咽着自己为自己酿造的人生苦酒。

翠翠对祖父的爱带着一丝任性,一些娇气,而对天保兄弟的爱则带着少女的羞涩和幻想。由于她感觉到祖父不理解自己,便设想着自己出走,给祖父带来的“惩罚”——让祖父尝尝失去她的痛苦;可是当她想到祖父的无奈便有担心起来,于是认真地说:“爷爷,我一定不走??”生怕两人真的就会分手。这生动地反映出翠翠对祖父的依恋之情。

翠翠是在划船比赛中邂逅得头奖的傩送的。两颗年青的心灵撞击一起,那种朦胧的爱意便在翠翠心中萌发,从此她觉得自己感情上有了新的需要,但又不好意思说出来。当别人“无意中提到什么时”她会脸红,在内心深处却又盼望听到与之有关的内容。祖父曾试探性的问她“你试告我,愿意哪一个”时,她立刻娇嗔地把话题岔开,掩饰内心真情,这无不体现了她初涉爱河的羞涩。等到这种盼望日久天长,在心中扎下根之后,她那少女的纯情便自然而然的流露了出来,两年后的端午节前,她又见到了傩送,情不自禁地对爷爷说:“那个人很好。”以至在划船时无意间听到别人议论傩送婚事时,一向沉稳的翠翠心中便乱作一团,甚至傩送和她说话也忘了应答。后来,傩送为翠翠在月下唱歌,酣梦中的翠翠竟被傩送的情歌所吸引,灵魂也浮了起来。可惜的是她却不知道这月下唱歌的年轻后生,就是自己爱着的傩送。不久,天保为爱离家出走落水而死,傩送寻史归来过溪

- 4 -

时,又得不到翠翠的一点点的暗示,便赌气远走他乡。接着,老船夫也离她而去。翠翠忍受着亲人离去之痛,爱人负气出走之苦,仍决定留在渡船上翘首期盼心上人的归来。

翠翠与天保、滩送之间的爱情故事,特别是他们对于“爱”的诠释是让我感动的。爱在他们心里是纯洁的。他们都忠于自己的爱情,又甘于为爱去牺牲自我。翠翠和傩送他们的爱没有山盟海誓的豪言壮语,没有离经叛道的骇世之举,没有充满铜臭味的裙带交易。有的只是原始的超乎自然的朴素纯情,有的只是“遵从古礼”的淳厚人性,有的只是一种含蓄的东方传统美德。这也是作者不受“近代文明”玷污的原始古朴性的体现。再说天保兄弟二人,他们都爱翠翠,而且都是以感情为重的,在他们的心目中,爱之所在,与世俗的钱财、地位毫不相干,甚至在头脑中没有这个概念,他们慎重地选择爱人,当他们的爱情与别人发生矛盾时,他们是忍痛割爱,成人之美。爱情本身具有“排他性”,不说现在,就是在当时那个边远的茶峒地区,按那里的习俗也是不兴“情人奉让”的,也正是因为这一点,反映出了他们兄弟互助互爱,甘于为爱自我牺牲的德性,从而更深的体现了作者所构建的人性之美,这一切正共同演绎一出崇高的爱情之歌。

作品中的人性美还体现在老船夫对女儿、外孙女的挚爱中。

老船夫在作者笔下,他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杰出代表,他善良、勤劳、朴实、憨厚、忠于职宁、克尽本分。“五十年来不知把船来去渡了若干人”“年纪虽大,但天不许他休息,他仿佛便不能同这一份生活离开”,他虽然生活清贫,但却从不贪心,乐善好施,却从不索取。“有人心中不安,抓了一把钱掷到船板上,而他却必为之一一拾起,依然塞到那人手心里去,

- 5 -

俨然吵嘴里的认真神气:‘我有了口粮,三斗米,七百钱,够了!谁要你这个?!’”他终身为别人服务,却不求一丝报答。用他自己的话来说“凡事要求个心安理得”。对自己的女儿和外孙女,他痛爱有加,把自己的整个身心都给了她们。十七年前,老船夫的独身女儿背着自己与一个屯防军人唱歌相恋,有了小孩后,他“却不加上一个有分量的字眼儿,只作为并不听到这事情一样,仍然把日子很平静地过下去”,后来,士兵死于暴病,“结婚不成”,女儿自杀殉情。他又毫不犹豫地负起了抚养外孙女的责任。他无怨无悔,全心全意的抚养翠翠。转眼间,外孙女已出落成了一个如她母亲一样美丽的少女。自此,老船夫又多了一重心事:为翠翠找一个如意郎君。他为翠翠的婚事操劳,不辞辛劳,竭尽全力周旋于翠翠、天保、傩送、船总顺顺和杨马兵之间。但却无意间为孙女的婚事设置了一些障碍,导致了一系列的误会,最终酿成了傩送和翠翠的爱情悲剧。在得知傩送出走和寨中人说傩送已决定要碾坊的谎言后,老船夫象被一个闷棍打倒,在一个雷雨交加的晚上,伴随白塔的坍圯,带着万般的无奈和无限的愧疚悄悄离开了人世。老船夫慈祥、敦厚、善良、凡事但求心安理得的良好品德仿佛就是中华民族的化身,他对女儿、外孙女无私的爱仿佛就是我们炎黄子孙祖祖辈辈,生生息息得以繁衍的血缘纽带。从他身上我们看到了中华民族那原始而又古老纯朴的人性之美。

作品中的人性美还表现在邻里之间的互爱中。船总顺顺便是这一类的总代表。他“大方洒脱”“欢喜交结朋友,慷慨又能济人之急”。对“因船只失事破产的船家,过路退伍兵士,游学文人墨客”,“凡到了这个地方闻名求助的,莫不尽力帮助。”在他身上少了都市人的自私和狭隘,少了商人

- 6 -

聚敛钱财的贪婪与世故,少了奸诈小人的阴险奸诈。多了一副两里人的宽阔豪爽的胸怀,多了一颗仗义疏财的仁义之心,多了一种乡民的光明磊落和正道直行的品德。正是这种美德影响着乡邻,从而在这块不显山、不露水的偏僻小地保留了一份大都市里想都不曾想到的民俗淳风,而且这种“重义轻利又能守信自约”的淳朴民情在这古老的大地上哺育着一代又一代,演绎着一个又一个传奇式的田园牧歌故事。他能面对风雨中丧亲失业,无依无靠的翠翠,尽释前嫌的忙前忙后。就连城中的杨马兵也赶来帮忙,并重新担负起老船夫的重任,照看这失去一切的孤雏——翠翠。这就是湘西的风土人情,这就是茶峒人的善良,这份沉沉的人情,这份厚厚的美德是可令城市中那些自以为知书达礼、寡心静欲者为之汗颜。在这里没有什么地位的尊卑之别,有的只是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尊重,在这里没有勾心斗角、强取豪夺,有的只是心与心的交换,血与血的对流。

沈从文正是通过翠翠、傩送的爱情悲剧,去淡化现实的黑暗与痛苦,去讴歌一种古朴的象征着“爱”与“美”的人性与生活方式。通过老船夫对子女的挚爱亲情,去和当时社会的你争我夺、弱肉强食形成对比去呼唤那久已失去的善良人性,去追求那“无悔无忧”的远古社会,去保存那“遵从古礼”的美德。通过“邻里之爱”来展示这块净土上的人们是一群“未曾被近代文明污染的”“善良的人”从而体现作者拒绝“现代”,厌恶“文明”,从此来寄托他重造民族品德的希望。由此可见,作者那“选山地作基础,用坚硬石头堆砌”“精致、结实、匀称、形体虽小而不纤巧”的“希腊小庙”中所供奉的“人性之美”。

以上我们对《边城》中的“爱”与“美”有了一些体会。《边城》是

- 7 -

作者的理想与梦,是当时社会文学中的另类。沈从文在他的《习作选集代序》中曾这样写道:“我除了用文字捕捉感觉与事象之外,俨然与外界绝缘,不相粘附。我以为应当如此,必须如此。一切作品都需要个性,都必须浸着作者人格和感情,想达到这个目的,写作时要去独断,要彻底的独断。”他这样说了,也这样做了。

然而,《边城》中也并非像有些人说的,作者遗忘了残酷的现实。他的描述的确是平和冲淡的,没有作为革命者和诗人的郭沫若作品中那种直抒胸臆的强烈燃烧的感情,没有思想家和革命斗士的鲁迅作品中反映国民灵魂的精深透彻。他只是想要一点人性的真诚温暖的情感,超越世俗所要的伦理道德价值。他的作品中没有说现实世界,但他也并未忘掉。当时残酷的现实,其实已在他心中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记,也深深地渗透在他的作品中。他也曾对那些不能理解他作品的人说过“你们能欣赏我故事的清新,照例那背后蕴藏的热情忽略了;你们能欣赏我文字的朴实,照例那作品背后的悲痛也忽略了。”

《边城》在这平静的表面下,也是一种无奈和悲哀。到最后,当作者发现这不过是他的理想时,慈祥的老人去世了,健壮如小牛的天保淹死了,美丽的白塔倒塌了,女孩所爱的人也出走了“也许永远都不会回来。”留下女孩守在这酉水河边企盼着。由此可见,现实对作者的影响已隐含在他作品中。

《边城》在淳朴之气下面,虽没有分裂背离,冲突对立,却也是有“隔膜”的。如顺顺与傩送的隔膜,天保与傩送的隔膜,傩送与老船夫的隔膜,老船夫与顺顺的隔膜,老船夫与翠翠的隔膜??注定了这一切将在悲剧中

- 8 -

了结。因此,沈从文并非遗忘,只是不说。沈从文认为朱光潜先生对他所作的断语最在本质上,深心里,是一个孤独者。这种孤独感散发在《边城》的字里行间。《边城》这“边”字,就有了一丝孤独,作品一开头“塔下住了一户单独的人家,这人家只有一个老人,一个女孩子,一只黄狗”。这孤独便又深了点。那独立山头的白搭,那类似于“夜渡无人舟自横”的渡口景象,那一幅幅黄昏与夜晚的凄凉幽远的景色??无一不把孤独托现出来。作品的背后,是一个无底的企盼。

因此,只能说沈从文对我们的现实做了“淡化处理”。他没有《故乡》中的隔膜,《二月》中的流言,也没有《春蚕》中的失望,没有大的冲突,大的对立,有的只是那种小快乐,小悲伤。没有澎湃的激情,没有坚定的信念,也没有顽强的追求,执着的坚持。生活的贫困激不起对环境的厌弃,活动范围狭小不会导致对外面世界的向往。这里有乖巧的少女、和气的小伙、疏财的头面人物、厚道的贫困老人,整个茶峒地区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自我间和谐一致,亲密无间,处于一体化状态。

有人将《边城》称为“降格之艺术的经典”,我是非常赞同的。

参考文献:

1、沈从文《习作选集代序》

2、汪曾琪《又读边城》

3、汪曾琪《晚翠文谈新编》

- 9 -

更多相关推荐:
沈从文名言录

今夜月色如洗我别无他话只想将沈从文送给月亮与你我行过许多地方的桥看过许多次数的云喝过许多种类的酒却只爱过一个正当最好年龄的人沈从文湘行散記一个人记得事情太多真不幸知道事情太多也不幸体会到太多事情也不幸沈从文边城...

沈从文的名言

沈从文的名言该笑的时候没有快乐该哭泣的时候没有眼泪该相信的时候没有诺言溪流如弓背山路如弓弦故远近有了小小差异黄昏时天气十分郁闷溪面各处飞着红蜻蜓天上已起了云热风把两山竹篁吹得声音极大看样子到晚上必落大雨我用手去...

沈从文名言录

该笑的时候没有快乐该哭泣的时候没有眼泪该相信的时候没有诺言沈从文边城喜欢157加入句集评论1难得糊涂分享到微信在这个世界上所有真性情的人想法总是与众不同沈从文边城喜欢134加入句集评论3难得糊涂分享到微信有些人...

沈从文先生百年大师地位的确立

ZHCHJXCOMZJFXGSCOMSHIYAN98COMWHJARJCOM沈从文先生百年大师地位的确立日是沈从文百年诞辰经过一个曲折的历史性的艰难过程后中国文学史在沈从文研究上取得了重大进展最新出版的两部普通...

沈从文的文学理想

浅谈沈从文的文学理想沈从文曾说这世界上或有想在沙基或水面上建造崇楼杰阁的人那可不是我我只想造希腊小庙选山地作基础用坚硬石头堆砌它精致结实匀称形体虽小而不纤巧是我的理想的建筑这庙里供奉的是人性这理想的建筑就是沈从...

论沈从文的《边城》

论沈从文的边城论文提纲在沈从文所构筑起来的湘西世界中作为乡土文学的代表作边城在人物的塑造及审美艺术特色上达到了很高的艺术水平沈从文所营造的自然与人性风情与风俗完美结合的意境他用深沉厚重的文字传达出了一份可贵的对...

沈从文的爱情

沈从文的爱情世界我行过许多地方的桥看过许多次的云喝过许多种类的酒却只爱过一个正当最好年龄的人这是沈从文在和追求长达四年之久的张兆和女士新婚后不久独自回家探望生病的老母时在行船上写给妻子的书信中的一段话第一次读罢...

沈从文笔下的“人性”——以《萧萧》为例

我所理解的沈从文笔下的人性以萧萧为例华师文学院汉语言文学俞明海沈从文的以描写湘西原始民风的作品向来被赞誉为歌颂人性的至美表现人性美的力作人性美的赞美诗等等沈从文在其从文习作选集代序中的说过我要表现的本是一种人生...

从爱迪生的名言说起

从爱迪生的名言说起齐鲁师范学院山东省基础教育课程研究中心徐洁爱迪生有一句名言天才是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和百分之一的灵感非常令人不解的是这句名言经常被篡改人们偏偏每次都漏掉后面那关键的一句话而恰恰这百分之一的灵感是...

浅析沈从文的理想人生形式与其现实意义

浅析沈从文的理想人生形式与其现实意义摘要沈从文在30年代创作了边城表现了一种人生形式一种优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表现在其精心构建的自然环境塑造的拥有理想人性美的人物形象和纯粹美好的爱情中沈从文给身处...

沈从文——人生的形式

沈从文人生的形式又谈边城每每读到沈先生的边城总会感到另一种世界的召唤那是一个纯净自然不被世俗所污染的世界作为沈先生的代表作他曾说过这部作品所要表现的本是一种人生的形式一种优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东西目的是为...

沈从文笔下的湘西文化

目录摘要2关键词2一序言3二沈从文笔下的湘西世界3三梦与现实相交织的湘西4四风景记录的楚人4五湘西世界的爱5结语7参考文献8沈从文笔下的湘西文化摘要沈从文的湘西世界的建构有他内在的乡村经历但不可忽略的是他从边地...

沈从文的名言(14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