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台四教仪讲录

时间:2023.12.5

天台四教仪讲录

高丽谛观大师着

斌宗法师、慈航法师座下上会下性老和尚讲授

释迦教下惭愧沙门婴杵恭录

各位善知识!今天我们开始学习《天台四教仪》。

《天台四教仪》是中国佛教教义的入门书。如果不懂天台四教、贤首五教,是没有办法进入中国佛教之门的。

还没有(正式)讲教义之前,先大略叙说宗派的起源。

佛法产生于印度,印度佛教只有小乘和大乘的分别,大乘里面只有显教与密教的分别,而显教里面只有空宗和有宗的分别,空宗如中观,有宗如瑜伽。所以佛教在印度,密教方面不谈,显教方面只有中观、瑜伽这空有两门。像龙树菩萨、提婆菩萨等一直到鸠摩罗什大师都是属于空宗,无着、世亲一直到护法菩萨等,乃至玄奘三藏亲近的戒贤论师,都是属于有宗。

东汉桓帝、灵帝时,最早来中国翻译佛经的安世高、支罗迦谶(等航海来到中国),自此佛法才传来中国。而真正形成宗派,是在隋唐时代。从后汉末年到隋唐这段时间,翻译出许多后来成为各派所宗奉的教典。最早是安世高三藏所译属于毗昙方面的教典,当时弘扬阿毗昙的很多,他们弘扬时并不在乎宗派不宗派的,但是到了隋唐形成宗派之后,有些称那时弘扬毗昙的叫毗昙宗,知道这个的人比较少。

到了东晋时鸠摩罗什三藏译出三论——《中论》、《百论》、《十二门论》,弘扬三论的,后人就称为三论宗。那时弘扬的人并没有宗派观念,他们在弘扬时并不在乎宗不宗的,到了隋朝的嘉祥大师(吉藏大师),才真正形成大乘三论宗,可自此之后就没有人再弘扬了。鸠摩罗什三藏不仅译出三论,也译了《大智度论》,当时有些人不但弘扬三论,也弘扬《大智度论》,所以也有人称他们是四论宗,也有这种说法。

鸠摩罗什三藏,还译有一部《成实论》,当时弘扬这部论的人也很多,后人称为成实宗。

除此之外,主张念佛的净土宗的形成:东晋庐山慧远大师提倡结社念佛,但当时并没有宗派的观念,没有形成宗派,后来到了唐朝成为净土宗,大家才以远公为初祖。

而禅宗,一般认为是在南北朝的南朝梁武帝时,把所谓“祖师禅”流传下来。在四祖(道信大师)、五祖(弘忍大师)时,已经有了一点像宗派的样子,但还没有形成真正的宗派,到了慧能大师才真正建立了禅宗。那时有南能、北秀(神秀大师)的说法,后来是慧能大师将禅宗发扬广大,到了五代时形成五个派系,所谓“一花开五叶,结果自然成”。

除开以上所说的宗派,在南北朝时有菩提流支翻译《摄大乘论》,当时弘扬这部论的后人称作摄论宗。

到了南朝的陈朝末有真谛三藏翻译《十地经论》,弘扬这部论的后人称作地论宗。

南北朝后期,五胡十六国中的最后一个——北梁,当时昙无谶三藏(也就是翻译《优婆塞戒经》的那位法师)译出《大般涅盘经》,弘扬的人很多,有人称为涅盘宗。

这三个宗派后来没有流传下来,都并在其他各宗之中。例如,唐朝玄奘三藏译出很多法相唯识方面的教典,就形成了法相宗,也就是唯识宗。《摄大乘论》是唯识宗六经十一部论(一本十支)里面的一部论,所以到了唐朝法相宗兴盛起来后,摄论宗就合并在法相宗里面,没有再另外建立宗。

隋末天台智者大师开创天台宗。天台宗认为《涅盘经》与《法华经》的教义是相等的,就把《法华》、《涅盘》合为一时(后面讲五时八教会讲到),这样涅盘宗也没有人单独弘扬了,所以涅盘宗后来就合并在天台宗里面,成为天台宗的一支了。

至于地论宗,《十地经论》实际上是《华严经·十地品》的释论,《十地品》单行流通就叫《十地经》,当时真谛三藏译出世亲菩萨造的《十地经论》,流传很普遍,(弘扬这部论的)后人称为地论宗。但到了唐朝,贤首国师成立贤首宗(也就是华严宗),地论所宗的《十地经》既然是属于《华严》里面的一部分,所以地论宗也就合并在贤首宗里面。

如果一一平排起来有十三个宗派,但是摄论、涅盘、地论三宗分别并归于法相、天台、贤首,所以到了唐朝,中国佛教就只有十宗了。

其他还有密宗,是在唐玄宗开元年间,开元三大士——善无畏、金刚智、不空三藏三位修密的大德来了中国弘传,开创了密宗。但在中国佛教里面密宗并不兴盛,后来空海渡海来唐,师事惠果阿阇黎,把中国的密宗传去日本,日本才有密宗。自印度传去西藏的密宗叫作藏密,自中国传去日本的密宗叫作东密,这是密宗方面。

这些宗派中早期流传下来的成实宗,后来还是保存着,不过真正弘扬的人很少。

再看俱舍宗,实际上早在陈朝的真谛三藏就有翻译《俱舍论》,叫作《俱舍释论》,也有人弘扬,但没有成立宗派,到了玄奘三藏译出《俱舍论》,由他的弟子普光、法宝这两位大师极力弘扬,就建立了俱舍宗。

一般来说,俱舍宗与成实宗是小乘佛法,俱舍是小乘的有宗,成实是小乘的空宗。不过,东晋一直到南北朝,弘扬《成实》者并不把《成实》看作小乘,他们认为成实宗是大乘。到了唐朝,一般都认为虽然《成实论》里面所讲的是空性,但并不是《般若经》的究竟空,因此把它判为小乘空宗。

说完这些宗派之后,还有律宗。实际上在佛教里面戒律是不能单独立宗的,因为无论哪个宗派,只要是佛教徒都应持守佛戒的,所以不应另外建立宗派。但是戒律有它的专门学问,专门钻研戒律、主持戒法的就好像国家的司法机关,所以也另外建立戒律宗。

实际上佛法传来中国后,到三国时就已经有戒法的流传,最早译为汉文的羯磨法——《百一

羯磨》就是那时译出的。到了东晋,慢慢的《十诵律》、《四分律》、《五分律》都翻译过来了,那时学习的人虽然很多,但还没有形成宗派。一直到唐朝,比玄奘三藏时代稍微早一点,曾参加过玄奘三藏译场的道宣律师才建立律宗。

弘扬《四分律》的有三家,后来其他两家都没有流传下去,只有道宣律师用大乘法相唯识的教义来融会贯通戒律的小乘教义,这样才能够流传下来。一般来说,中国人是大乘根性,所以如果单说小法,很难通的,而道宣律师知道中国人的根性,就以大乘佛法来融汇贯通于《四分律》,所以他认为《四分律》当部是小乘佛法,但是分通大乘佛法。

道宣律师住在终南山,所以后人也称律宗为南山宗。弘一大师有幅对联写道“悠然见南山”,他见的南山,不是见所谓长安附近的终南山,他所说的见南山,是见戒律。后来一般以南山代表中国的戒律,叫作南山宗,但是我认为还是老实地称为戒律宗比较合适,或者单称律宗。律宗是专门弘扬戒律的,后来就变成仅是传戒了。有没有把戒律研究好,那是另外一回事,只是主持传戒的那些大德才被认为是律宗的,现在也不这么说了。

平常说的中国佛教十个宗派中,纯粹属于大乘的有七个宗派,戒律通于大小乘,而俱舍与成实宗是属于小乘。

今天开始讲的都是属于教理方面,研究中国佛教的教义,就不比前面讲些事相法门那样好懂。如果这时不用心听,是不容易通达的,所以要好好的注意听才行。

上面先把中国佛教的宗派大致叙说了一下,既然有这么多宗派,我们现在为什么要讲天台宗的《四教仪》呢?这是因为虽然有这么多的宗派,但在中国佛教里面,从隋唐一直到近代,弘扬最盛、最流行、最普遍的,着重教义方面有两个宗派,就是天台宗和贤首宗(以所宗的本经而命名,天台宗也可以叫作法华宗,贤首宗也可以叫作华严宗)。

着重修行方面,就是禅宗和净土宗最普遍。中国佛教的出家人,所有的寺庙、丛林差不多都是禅宗的天下。所谓“临半天,曹一角”,中国佛教的禅宗分五个宗派,临济宗占了中国佛教的半个天下,中国佛教的出家人有一半是临济宗的子孙,所以说“临半天”,其他一半中,“曹”是曹洞宗,占了中国佛教其他一半的二分之一,也就是四分之一,所以叫作“曹一角”。剩下四分之一是其他的宗派。这是一个大概。

中国禅宗里面最兴盛、最普遍的是临济宗。并不是说修持临济宗禅法的人最多,而是在禅宗五家(沩仰、临济、曹洞、云门、法眼)里面,它的派系一代代传下来,从临济义玄禅师一直流传到今天,一脉相承,没有间断过。每一代的传承法嗣开悟不开悟是另外一回事,最起码名义上一代代传下来很明显的,在历史上都可以找到,一点也没有错的。

曹洞宗算不错了,也流传到今天。可曹洞宗有段时间模糊不清,中间有六代祖师发生争论,当然这是后人在争论,不是祖师在争论。后人关于这六位祖师是不是在传曹洞宗引起了争论,但在那个时候并没有争论。由此可见,曹洞宗有段时间沉寂下来,后来还是继续下去了。比如大陆的丛林,像鼓山是属于曹洞宗的宗派,台湾就有好多寺院是从福州鼓山涌泉寺传来的。台湾的出家人,曹洞宗并不算少,我也是属于曹洞宗的派下之一。

在宗派方面,禅是一代代相传,一直流传下去,到今天没有停止过的。而净土并没有宗派观

念,能念佛就是了。念佛是最普遍的,自宋朝永明延寿禅师提倡禅净双修之后,宗门和净土就融为一家了,参禅的人多参念佛是谁,由此净土宗也跟着非常普遍。尤其是净土法门三根普被,连一些愚夫愚妇也能念佛往生,所以最为普遍。

天台四教仪讲录002

中国佛教里,解方面——教义方面最流行的是天台、贤首,行方面是禅与净。我们现在要研究教义,非从天台、贤首两宗的教义下手不可,所以必须要研究《天台四教仪》。太虚大师说,天台、贤首两宗的教理是中国佛教的特色。这怎么说呢?空宗、有宗或说三论、法相宗是从印度传来的,在印度原来就有的,其他的好多宗派也是在印度就有的,只有天台宗和贤首宗完全是由我们中国的祖师所建立的。

根据佛说的大乘教典,能够组织成为一个宗派的教理,只有天台宗和贤首宗。所以我们要研究中国佛教,非研究这两个宗派的教义不可,否则你就没有办法懂得中国佛教。

我们这次先研究天台宗。一方面我是从天台那边学习的,可以说天台是我自己的本宗,最早是先学天台,最初学的是这门,所以我比较熟,就先讲《天台四教仪》。

另外还有一个原因,我们需要研究天台、贤首的原因,是因为,我们如果要研究中国佛教所有的经论注疏,经律论三藏教典的着作,古代祖师的着作,假如你不懂得天台的五重玄义——第一释名、第二显体、第三明宗、第四论用、第五判教相(天台家解释经文都用五重玄义,第一释名就是解释经题名目,第二显体就是显示经的理体,第三明宗是说明修行的宗旨,第四论用是说明这部经的功效,第五判教是判定这部经在教相中属于哪一的教相,是顿是渐,是偏是圆?)没有研究过天台宗的教义,《四教仪》不懂,你拿起天台家的着作,看到那些五重玄义就头痛。所以有人说,经文原本很好懂,看注解反而难懂,注解比经文深,原因在哪里?因为注解都是天台、贤首的教义,假如看天台宗法师的注解,不懂五重玄义,那看不懂,所以必须要懂天台宗的教义才有办法看懂天台家的所有着作。

贤首宗法藏大师以《华严经》为宗,建立大乘贤首宗。华严宗解释经论是用十门玄谈——一教起因缘,二藏教所摄,三义理分齐,四教所被机,五教体浅深,六宗趣通局,七部类品会,八传译感通,九总释经题,十别释文义。贤首宗无论解释哪部经论,都用这十门去分辨,如果你不懂贤首宗教义,一开始看到十门玄谈头就大了,根本看不懂,尤其讲到藏教所摄、义理分齐、教体浅深,那更是难懂,真是跳到大海里,不得了,爬不出来,又象入了迷宫,走不出来。

所以必须要研究天台、贤首两宗的教义,这些教义你都懂了,然后看古代的经论注疏,才有办法看懂。

天台宗有《四教仪》,贤首宗也有《五教仪》,如果有因缘,《天台四教仪》研究完了,不妨研究《贤首五教仪》。

不过《五教仪》比起《四教仪》来难懂得多,因为贤首家讲的教理差不多都是圆的。既然是圆的,无论站在哪一面看,都是圆圆的,很难找到门路,站在哪一面都看不清啦,……(有几句听不清)所以学起来就比较难。不过也许先入为主有关系,因为我初学的时候是天台。

我觉得天台教理的组织很严密,尤其他讲的教、理、智、断……(漏几句),天台宗对于修行的阶位、大小、偏圆分析得很清楚,一看就可以明白,非常容易懂,所以我们应该先研究《天台四教仪》。

太虚大师虽然主张只要是佛陀的所有教法都要平排发展,他不作任何一宗一派的传人,主张平排来弘扬八宗,但实际上他还是把天台、贤首两个宗派比较起来,说天台的优胜点要比贤首多。他自己所说的很多教义与天台家很接近,你可以把他所有的着作——《太虚大师全书》请来看看,就知道他说的有许多比较接近天台教义。

上面是先大概的叙说,天台家的教义在中国佛教,有很重要的分量,如果我们不研究天台教义,对中国佛教根本摸不到门路。所以我们既然要研究佛法,从解门上下一番功夫,必须要从《天台四教仪》下手。

有人会想:天台入门书难道只有这一本吗?有没有其他的?

有的。还有一部藕益大师的《教观纲宗》,也是入门书。不过《教观纲宗》里面所说的天台教理虽然是最为正确的,但是那些天台教理入门的名相,里面比较简略,没有充分的发挥。

如果能把《天台四教仪》学好了,再看《教观纲宗》,或者把《教观纲宗》合并在《四教仪》里面同时看,就更清楚。我在佛学院讲课时,曾有一次把《天台四教仪》和《教观纲宗》两本书对照起来讲。不过学的人会觉得很烦,两本书对照起来,两边的说法要一一会通,到考试时候他们头就大了,很辛苦,所以后来我就不敢再这样讲,只是按《四教仪》讲,因为到了末法时代,众生的根性确实要差一些。

《阿弥陀经》看起来文字很浅,很容易懂,我们会觉得一读大意就懂了,可是你看看明末三位大德解释《阿弥陀经》最有名的三部大着,比如莲池大师的《阿弥陀经疏钞》,里面的十门玄谈每一段都有事有理,每一段消文释义后都要显理,啊,讲得简直不得了,仅两千几百字的《阿弥陀经》,他解释成了一本大部头的书,几十万字啊,可怕,你一看就头大了。这三部中,另外两部是天台宗解释《阿弥陀经》最有名的。一部是幽溪传灯大师的《〈阿弥陀经略解〉圆中钞》,《圆中钞》也是好难懂的,都是天台宗的教义,看起来也不好懂。还有一部是藕益大师的《阿弥陀经要解》,比较简要,可是里面也有很多天台教义,不懂这些,还是照样看不懂。所以,如果没有研究这些教义,看这些实在是没有办法懂的。

那祖师们为什么要这样浅经深讲呢?你要知道在那个时候,非这样讲不可。比起智者大师讲《法华经》,只讲“妙法莲华经”五个字讲了九十天,那时如不这样讲,听经的人就觉得没有味道。因为那时听经的人都是深入研究教理的,所以必须要深讲,听的人才能听出味道出来。一直到明朝,教理还是很普遍的,一般研究教理的人,不论在家出家,对教理都是很懂的,所以讲经的人不用五重玄义,不用十门玄谈,听的人会说你是个门外汉,不懂得讲法,会变成这种情况,所以那时必须要深讲。

在那时应机说法需要深讲,可现在不同了,现在这个时代,你讲经一开始就搬出五重玄义、十门玄谈,我看这些听众全要跑光了,谁来听呀?据说大概民国三十五、六年时,圆瑛法师在上海圆明讲堂开讲《金刚经》,有一个在家居士,从开始学佛就每天受持《金刚经》,一天

最少要读诵一遍,这是他的修持法门。但是他不懂里面的教理,好多“须菩提”,好多“即非”、“是名”,他搞不清楚。后来他听说圆瑛法师在上海圆明讲堂讲《金刚经》,他高兴得不得了,他想:“这正是时候,我读了那么久——几十年的金刚经,还不懂,现在有人讲,我一定要去听。”

这样他就带着自己读诵的那本《金刚经》去听。第一天只听清圆瑛法师念着题目“金刚般若波罗蜜经”,再往下就不晓得讲的什么东西,不懂啊。第二天,他照样带着《金刚经》去,又是第一句“金刚般若波罗蜜经”,再往下又不懂了,不晓得下面讲什么。接连六、七天都是这样,只有第一句“金刚般若波罗蜜经”听清了,再往下讲的就不懂了。那么他觉得这本《金刚经》天天带去,又天天带回来,根本连一个字也没听到,他嫌麻烦,想以后不用带了,就空着两手去听经。他就天天只听到第一句“金刚般若波罗蜜经”,再往下的就不懂了。但是他很有耐心听,听了多久?听了三十六天!第三十七天才讲到“如是我闻”。

你想想,现在有几个人能像这个居士那么耐心,三十六天就是甩两个手去听经,只是听清第一句“金刚般若波罗蜜经”,再往下他很用心的听,根本听不懂,可是他没有退屈,还是很用心的听。他不懂法师在讲什么,并不是话语不懂,而是道理不懂,简直就像幼稚园小朋友听大学的课一样。我看现在的人如果像他这样听,别说三十六天,恐怕三天也耐不住,下次保准谁也不愿来了。所以近几十年来,我虽然讲了好多经,但很少用玄谈的方式,不敢用啊,我怕听众一听就跑掉了,以后我讲经没人听,那生意作不成,真是很糟糕的事情,谁也不愿意做赊本的生意呀。

现在为什么不能这样讲呢?就是真正懂得教理的人太少了,所以这些教理除了在佛学院讲讲之外,普通一般讲经是派不上用场的。为什么?你在佛学院讲,学生是来研究教理的,是来读书的,进了教室门他是不能随便出去的,听不懂他宁可坐在里面睡大觉也可以呀,就是不能跑出去,强迫他听,懂不懂他非听不可。只有在佛学院里讲这些高深理论,离开佛学院想讲的机会就很少。所以我们现在如果再不讲,我看将来如果等到我到了荼毗场之后,恐怕能讲的人也许没有了。这并不是我瞧不起人,现在真正往这方面下功夫的人,真的是凤毛鳞角。

讲到这里,我要开始讲了,还没讲之前,向各位参加这次听经的,无论是在家还是出家的大德们,要求一句,你得耐心向刚才那位听《金刚经》的居士一样耐心听下去,但是我不会天天只有“金刚般若波罗蜜”,也不会只是“天台四教仪”,一定有一部分是你能听懂的,大家要耐心听下去,如果你不听的话,你没有机会学了。我说句老实话,这一类的教理如果我不讲,现在去找到能讲的人恐怕很少,并不是说没有会讲的人,有人会讲,他没有时间讲,纵然有时间,他没有听众,没有听众怎么讲,讲给桌子、凳子听?他更是没有时间了。所以希望各位要有耐心,要好好地学,因为这是佛法的基础,佛法的常识,不懂这些,那中国佛教没办法懂。

天台四教仪讲录003

有位居士最近写封信给我,他说现在人学佛很奇怪,自己本分事不下功夫,尽在外面东跑西跑,舍本逐末。他的意思是说,我们中国佛教可以学的东西太多了,尽我们一生也学不完,可是有些人不往中国佛教下功夫,他们学些什么呢?学什么藏文啦,巴利文啦,梵文啦,或者学英文等一些外文。连本位的中国佛教都不懂,就学巴利文的佛教,学这些东西有什么用呢?可见现代人差不多都喜欢好奇,他们看中国佛教方块字的经典摆在藏经柜里面,觉得这

个没什么稀奇,很平常,他要看那些横着写的,对横着写的文字特别有兴趣。

讲到这里,我要奉劝各位,中文不要横写,中文一定要竖写,由右到左竖写,如果中间没有夹杂洋文,没有夹杂ABC,不要横写。现在买不到竖写的笔记簿,都是横写的,可见现在人心横的情况啊,连字都不肯竖写啦,都横着写了。世间上的动物只有螃蟹是横行的,但将楞严看螃蟹,看你横行到几时?古人说,螃蟹横行,人抓到就下锅了。我们中文不是螃蟹,一定要竖写,绝对不要横写。我一看到人家给我写信,或者写的笔记要我改,我看到横写和就不看了,不想看,因为这是洋人的东西,与我们不同种,我不愿意看这个东西。而且中文竖着写很容易分得出来,不会发生错误,你不相信可以细看,横写的有时一个字会看成两个字。所以我们中文不要横写,一定要竖写,不要把我们这一点中国文化的传统丢掉了,要好好地保持下去。

言归正传,现在我们要讲《天台四教仪》了。

【四教仪缘起】

真正要讲《天台四教仪》,应从《序文》讲起。这篇缘起先说明《天台四教仪》的来源,为什么在中国佛教里会有这本书出现世间?我平常讲经,一般是不讲序文的,但这篇《序文》与后面《四教仪》正文有关系,所以要讲。序文开头《四教仪缘起》这篇就说明这部《天台四教仪》流传世间的经过,所以叫作《天台四教仪》的起源。

《四教仪缘起》是谁写的?写者没留名,不晓得谁写的,不过看文字,不会超过元朝、明朝,应是宋朝中叶以后的人写的。

【宋修僧史僧统赞宁《通惠录》云:】

这是这篇序的开头一句话。“宋”是宋朝,“修”,就是治理、编写,宋朝专门负责编写出家人史传之类书的一位作僧官叫僧统的,当时设僧录司,“僧统”是帝制时代的僧官,统领整个僧团的叫僧统,赞宁就是这位僧统的名字。

中国历史上,唐末有所谓五代十国,然后才是赵宋。从五代到赵宋初年这段时间,南方就是现在的浙江省,那时称为吴越国。唐朝末年,有一位姓钱的,叫钱镠,当时他的官封在吴越,唐末封为吴王、越王,在古时就叫吴越王。从钱镠开始,从西纪算起来,就是903年他称吴越王一直下来,传了五个朝代,最后一代就是下文所说唐末五代的钱忠懿王,叫钱俶。当时唐朝封作忠懿王,在五代十国中原大乱的时候,吴越一代偏安是蛮好的。

赞宁法师是浙江人,是当时吴越国僧众的的僧统。他就是写《高僧传》第三集——《宋高僧传》的那位法师。这位法师非常了不起,是个大学问家,他的学问就是世间一般的大学问家,也不及他。他着作有很多,不单是佛学方面的,还有历史方面的,儒家方面的,在《高僧传》里说得很多。他在宋朝初年弘扬佛法,一直到宋真宗咸平二年——西历纪年的999年圆寂,住世有82年。

所谓《通惠录》,那个“惠”,这里写的是“惠施”的“惠”,但是他的传记里写的是“智慧”的“慧”。通惠应当是皇帝尊称他的德号,当时吴越王钱俶尊他为通惠大师,后来吴越国合并到赵宋去

了,成为统一的天下了,那宋太宗也尊称他为通惠大师,所以这个通惠应该是皇帝尊称赞宁的德号,等于封号。这个“录”呢,可能在他的着作里面有所记载。

《四教仪》来源的情况,就是下面所说的,不过现在《高僧传》里赞宁的传记中并没有写到关于当时《四教仪》来源的情况,不晓得在其他哪一篇文章里有说到,藏经中没办法查到,而他的其余着作现在不流传。《通惠录》,起初往往被误为是一部书,以为是他着的书叫作《通惠录》,并不是这样,查他的历史就知道是皇帝尊称他为通惠大师,所以这个录呢,可能是指他的着作。他着有《僧史略》,但《僧史略》里也没有这段《四教仪缘起》的文字,不知道是出在他的哪一篇着作里,现在没办法查去,不过一定有这个事实。

下面的根据,就是写这篇缘起的人,根据赞宁的一部书,大概是某种着作的录里面,有这个记载,他就写了下面的这段文字,说:

【唐末吴越钱忠懿王治国之暇,究心内典。】

唐末,就是唐朝之末。唐朝二百九十年的天下,到了最后唐昭帝,就被后梁取代了。唐末到宋朝有五代,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梁唐晋汉周叫五代。史书中有《五代史》,时间不过五十几年而已,这当中时间最长的政权不过是二十多年,最短的有六年到九年的,中国皇朝每到换代时都会发生这类情况。

这段时间吴越国倒是天下太平,没有事,那时吴越王钱俶的谥号称为忠懿王。除掉他的老祖钱镠,主持吴越国政最久的就是这一代的忠懿王了,他主持国政有三十多年。到了宋太宗时他才把这个版图并归宋朝。他做了三十多年的吴越王,太平盛世啊,没有事,所以他在治理国政的剩余时间,就喜欢研究佛教,佛教的教典他都看。看那个序文,他很用心,喜欢研究内典(就是佛教的教典)。

有一次【因阅《永嘉集》】

吴越王因为看到《永嘉集》,阅就是看。“永嘉”是地方名,在晋朝称永嘉,流传到今天一直叫永嘉,就是浙江的温州。因为永嘉禅师是温州人,后来就称他永嘉禅师,实际上他的名字叫玄觉,玄妙的玄,觉悟的觉。永嘉玄觉禅师着有《永嘉集》,也叫作《永嘉禅宗集》,也有写作《禅宗永嘉集》,简称就叫《永嘉集》。《永嘉集》有十章,现在流通的有两种,一种是原本的《永嘉集》,现在藏经里,例如大正藏乃至其他各种藏经,如果有《永嘉集》,都写作《禅宗永嘉集》,或者单写《永嘉集》,那是原本的文字。另外一种流通本,就是有注解的《永嘉禅宗集注》,这是明末天台宗幽溪传灯大师注解的《永嘉集》,因《永嘉集》虽也叫禅宗集,但里面很多天台教义,所以他注解时,认为古代的《永嘉集》次序编得不好,可能是后人编次,有所错乱,就把它重编。

《永嘉集》十章里面的文字,有下面四句话十六个字:

【有同除四住此处为齐,若伏无明三藏则劣之句。】

这一段话出在《永嘉集》,吴越王钱俶看到不懂。这段文,如果是旧的(普通藏经原本)《永嘉集》,在第七章,而幽溪大师作的《永嘉禅宗集注》,这四句话是出在第六章。重编过的,

看起来是比较调顺一点,但是原文也不错,我最近也把它对照起来看一遍,我认为原文也可通的。这几句话出在《永嘉集》原来的第七章,有注的本子在第六章——三乘渐次章里。

这几句话是什么道理,他不懂,不懂他就请教高僧大德。这是什么意思,《四教仪》后面讲到圆教就有说明,现在不必急着求了解。因为这里是说《四教仪》的起源,后文有说到,现在不必提早解释,你如果不懂,就学钱俶的不懂,保留好了,不要急着想要懂,后面会懂的,不过到哪一年就不得而知了,如果要先弄懂,翻开后文看看也可以。

《永嘉集》里这四句话它一看,【不晓】

“不晓”,就是不懂。我们客家话,现在还是叫不晓。唐宋时的国语,都是客家语。

它看到这里不懂,怎么办?就请教高僧大德。

【问于云居韶国师。】

他就请问当时法眼宗的一位禅师——韶国师。韶国师的名叫德韶,实际上他住在天台山,他是法眼宗开祖法眼文益禅师的得法弟子,法眼宗第二传祖师。韶国师没有开悟之前,还没有接受法眼宗之前,学善财童子五十三参到各地参访善知识,他参了当时五十四位有名的大善知识——大彻大悟的大善知识,但仍然没有开悟,最后亲近法眼文益禅师,才开悟了,从此成为法眼宗第二代祖师,大弘法眼宗,弟子很多(永明延寿禅师是韶国师的上首弟子)。

这里写着“云居韶国师”,“云居”这两个字啊,我查了半天,查不到。为什么写着“云居韶国师”,而不写“天台韶国师”呢?因为他住在天台山,一般写作“天台韶国师”,这里却写云居韶国师。“云居”是山名,在江西的南昌。为什么写着“云居韶国师”,我不了解。不过他当年参学一定去过云居山,但他跟云居山道场拉不上关系,云居山是曹洞宗云居道膺禅师的道场,大弘曹洞宗,后来荒废,一直到近代虚云老和尚才去重建。在五代时云居山是很有名的禅宗道场,这里写着云居韶国师,他却并不住在云居山,也不是他的别号,为什么会写着云居韶国师不懂,没有办法查出来。云居如果是指的云居山就是山名,也许他去过云居山,那后人也称他作云居韶国师也不一定。

因为他住在天台山,一般都写作天台韶国师。天台山在浙江省,属吴越境内,所以吴越王要请问就很容易了。当时钱俶就派使者请韶国师到他王宫,请问《永嘉集》里“同除四住,此处为齐,若伏无明,三藏则劣”这四句话,我不懂啦,不晓得是什么道理,请你开示,韶国师的答复就是:

【乃云】下面是韶国师说的话。

【天台国清寺有寂法师善弘教法,必解此语。】

这是韶国师答复吴越王说的话,好像表示韶国师也不懂这个话。这是属于教义方面的,他是宗门参禅的,就是他懂恐怕也不愿意说,因为他是禅宗,他不要冒充教下的法师,他想教理方面还是问教理专家比较合适,所以把这个责任推给了天台宗的法师。他说天台山国清寺里有一位寂法师,“寂”,义寂法师,他的名字叫作义寂,吴越王拜他作老师,因此也称他国师,

他也有个国师的号——净光,有些地方就写作净光寂法师,就是这个义寂法师。

义寂法师是温州人,也就是永嘉人,他俗姓胡。当时既然韶国师叫吴越王去问韶国师,他只好请问寂法师。韶国师对吴越王答复的话,是说天台有个寂法师善弘教法,教义方面很能弘扬,教理懂得很多,他一定能了解这几句话。“必解此语”,这话他一定懂。那是不是表示韶国师不懂呢?我刚才说有两种情况,一种也许他不懂,因为他是参禅的,纵然开悟了,他没有看到这本书的话,他也不敢说懂啊,道理虽然懂,也不敢说懂啊。第二种情况,纵然他懂,但他是宗门的,不是教下,因此把这个责任送给教下法师去解释比较合适,自己不要冒充教下的法师,我是禅宗,就维护禅宗的立场,我不解释这个话,你请寂法师来解释好了,他必定懂这个道理。

你们看吴越王求法的精神倒是蛮可贵的,很难得,有些人,他不懂,问第一位得不到解答,要他问第二位,可能就懒得再问了,可是吴越王真是有求法之心,他想一定要懂。

【转帖即为法布施,功德无量】出处参考:/article-163664-1.html

【转帖即为法布施,功德无量】出处参考:/article-163661-1.html

更多相关推荐:
教师经典语录

教师经典语录歪解1贝多芬告诉我们背了就有很多分2你们在这里不好好学习就是三坑政策坑爹坑娘坑老师3适当的宽容是人生的点缀过分的宽容是人生的颓废4高考就是掉皮掉肉不掉队流汗流血不流泪5时间是最好的老师但遗憾的是最后...

做好教师的经典语录

做好教师的经典语录1用心记住每一个学生的名字直呼其名相对于不指名道姓课堂效果会更好把所授班级的学生座次表写出来上课时放在讲桌上这样做有助于记住学生的名字尽快地了解每个学生著名特级教师于永正教师上课时能熟记并且随...

教师幽默语录

哇你们两个上课小动作真是配合得天衣无缝啊以后叫你们TWINS吧不过是胖嘟嘟版的你怎么对得起你穿的NIKE啊NIKE的标志是钩钩你还是得叉叉下次再错我让你穿特步特步就是叉叉请你不要用那样迷离的眼神可怜巴巴地看着我...

教师经典语录

捧出一颗心献出全部情严在当严处爱在细微中让平凡的教室洒满阳光让每个学生心中都有一片灿烂的阳光用师者的胸怀去包容一颗颗年轻的心用师者的爱心去铸造每个学生的辉煌当学生对你说悄悄话的时候你的教育就成功了教育是科学科学...

关于教师的名人名言 语录

名人名言关于教师的名人名言语录历史是生活的教师意大利历史学家哲学家克罗齐兴学之本惟有师范清末状元中国近代实业家政治家教育家张謇教师名言文学是社会的家庭教师俄国哲学家别林斯基善之本在教教之本在师北宋哲学家思想家教...

教师语录

1物理物理万物之理但这话不能和化学老师讲2要学得老奸巨滑不要给你片糖纸就被骗了3不要做扶不起的阿斗要节节高4你脖子上的东西是装饰品5高考是35万人陪你玩游戏对这个都不感兴趣我真不知道你会对什么感兴趣6走的越远越...

教师经典语录摘要

教师经典语录摘要用心想事用心做事用心谋事宽容别人给自己留下一片海阔天空接受帮助懂得付出以爱心面对每一个人每一件事不受昨天的失误所困扰不预支明天的烦恼快乐充实地过好每一天放弃小聪明成就大智慧有智慧的人都能够容得下...

教师课改语录

教师课改语录1为学生的生命质量负责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基2课堂因互动而精彩学生因自主而发展3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一切适应学生的发展一切促进学生的发展4主动是学习之本活跃是课堂之魂5激情课堂开启心扉的门窗6课堂精彩由...

教师语录

教师语录1师德高尚的老师会用自己的言行影响学生潜移默化的感染学生在传授知识的过程中教会学生如何做人2师德高尚的老师会不断更新教育观念教学中指导学生学习传授学习方法使学生终生受益3师德高尚的老师会时时处处默默耕耘...

教师语录

1上课风都吹得倒下课狗都撵不到看到某同学上课无精打采时如此说道2翻一翻皇历今天是不是不宜上课有次课是下午第一节大家都耷拉着脑袋昏沉沉的样子老师如此教训3学校的饭菜不好了养不活你了就只有锅盔某同学下课时买了个锅盔...

教师语录

又开学了让我们再读一遍龙应台写给儿子安德烈的一段话孩子我要求你读书用功不是因为我要你跟别人比成绩而是我希望你将来会拥有选择的权利选择有意义有时间的工作而不是被迫谋生当你的工作在你心中有意义你就有成就感当你的工作...

教师语录

教师语录1今天心情不错点个名你们发完信息告诉你们的同学来上课了么发完了一会再给他发一条说老师没带点名册2以后在我课上睡觉要到你们辅导员那给我开张特困证明还要院长签字3我说过了以后上课不要男孩和男孩坐一起女孩和女...

教师语录(42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