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征文演讲稿

时间:2024.3.31

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征文演讲稿

尊敬的各位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下午好!

今天,我为大家演讲的题目是《学会宽容》。

数千年前,有这样一场对话: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孔子对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时间飞逝,几千年如白驹过隙,可就是这样一句话,在经历了数千年整个世界的沧桑巨变之后,依然高高矗立在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之巅,俯瞰着人间冷暖。

宽容不是懦弱,不是无能,而是一种豁达,一种气量,一种将军额前能跑马、宰相肚里可撑船的宽广胸怀。

有一个故事,说是在美国一个市场里,有位中国妇人的摊位生意特别好,引起其他摊贩的嫉妒,大家常有意无意地把垃圾扫到她的店门口。这位中国妇人只是宽厚地笑笑,不予计较,反而把垃圾都清扫到自己的角落。旁边卖菜的墨西哥妇人观察了她好几天,忍不住问道:"大家都把垃圾扫到你这里来,你为什么不生气?"中国妇人笑着说:"在我们国家,过年的时候,都会把垃圾往家里扫,垃圾越多就代表会赚越多的钱。现在每天都有人送钱到我这里,我怎么舍得拒绝呢?你看我的生意不是越来越好吗?从此以后,那些垃圾就再也没有出现过了。

这位中国妇人化诅咒为祝福的智慧确实令人惊叹,然而更令人敬佩的却是她那与人为善的宽容的美德。虽然身处异地,可她依然坚持着中华民族的传统精神文明,她将宽容带出了国门,带到了世界。她用智慧宽恕了别人,也为自己创造了一个融洽的人际环境。俗话说和气生财,自然她的生意越做越好。如果她不采取这种方式,而是针锋相对,又会怎样呢?结果可想而知。

宽容是一种理解,一种体谅、是一种美。

有个姑娘要开音乐会,在海报上说自己是李斯特的学生。演出前一天,李斯特出现在姑娘面前。姑娘惊恐万状,抽泣着说,冒称是出于生计,并请求宽恕。李斯特要她把演奏的曲子弹一遍给他听,并加以指点。过后爽快地说:“大胆地上台演奏,你现在已是我的学生。你也可以向剧场经理宣布,晚会最后一个节目,由老师为学生演奏。”李斯特在音乐会上弹了最后一曲,这场音乐会完美落幕。

生活需要宽容。在生活中每个人都会有不如意,每个人都会有失败,当你的面前遇到了竭尽全力仍难以逾越的屏障时,请别忘了:宽容是一片宽广而浩瀚的海,包容了一切,也能化解了一切,会带着你跟随着他一起浩浩荡荡向前奔涌。

当看到引车避匿的蔺相如和负荆请罪的廉颇相拥而泣,誓言共保赵国的时候;当看到蒋琬

用宽容之心对待无礼的杨戏而得到世人称赞的时候,你们难道没有发现,宽容是世界上最神奇的钥匙吗?仁义胡同的故事家喻户晓,董笃行的一句:你仁我义结近邻,让出两尺又何妨?发人深省。俗话说得好:"退一步,海阔天空。"。一个人只要遇事多为他人想一想,多为集体、社会想一想,多往大处、远处想一想,就不会被暂时的烦恼所困扰,就能够保持乐观向上的情绪,生机勃勃地前进在人生的道路上。

深邃的天空容忍了雷电风暴一时的肆虐,才有风和日丽;

辽阔的大海容纳了惊涛骇浪一时的猖獗,才有浩瀚无垠;

苍莽的森林忍耐了弱肉强食一时的规律,才有郁郁葱葱;

泰山不辞杯土,方能成其高;江河不择细流,方能成其大,一宽一容笑天下。

年年花开,拉开了“宽容”的华美与绚丽;

岁岁雁来,捎来了“人情”的梦想与天堂;

花开雁来,宽容谨记,人情莫忘。

同学门,我们有缘而相识,相聚,相知,穿梭于茫茫人海中,难免会发生一些不和谐不愉快的事情,面对小小的过失,如果能报以一个淡淡的微笑,说上一句轻轻的歉语。能让我们收获许多意想不到的结果。帮别人开始一扇窗,也就是让自己看到更完整的天空。

我的演讲完毕,谢谢大家。


第二篇:关于开展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主题团日活动的通知


关于开展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主题团日活动的通知

各团总支、团支部:

20xx年4月1日《光明日报》头版头条刊登的故事《只为一个永远的约定》朴实如生活本身——河北农大一群毕业生,15年来默默帮助病逝同学的父母。15年,15张汇款单,56封信,细细读来,其中饱含的同窗之谊、仁爱之心令人动情,蕴含的扶危济困、团结互助的中华民族美德令人敬佩。它是我们祖国社会主义大家庭核心价值观的生动体现。

学校党委副书记、副院长张勤教授专门作出批示,要求在全校团员青年中广泛宣传学习这一事迹,全面开展以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为主题的教育活动。现定于4月27日下午团日活动时间,各基层团组织集中开展此项主题教育活动,具体安排如下:

1.各团支部集中阅读《光明日报》报道和相关评论(具体见附件),并就此展开讨论;

2.讨论内容:

①结合大学生活实际,探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精髓; ②结合大学生活实际,探讨青年学生如何让传统美德之花在现代绽放。

3.撰写主题教育心得体会,倡导在大学生中大力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

4.要求各团总支提交本次主题团日活动的书面总结及团员青年心得体会10份以上,于5月10日前送交团委组宣部。

以上通知,希遵照执行。

共青团盐城师范学院委员会

20xx年4月22日

关于开展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主题团日活动的通知

附件:①本报《只为一个永远的约定》引起社会强烈反响——

青年学子感受到中华民族美德的力量

2011-04-02 08:32:12 来源:光明网-《光明日报》 [字体:大 中 小]

同学们看望李维贺(右一)。韩元信摄

河北农业大学一群毕业生,十五年来一直默默地资助病逝同学的父母,并给他们带去深切的精神慰藉,而那位同学的父母则坚强地生活着,坚守着诚信美德,靠打工还清7万元外债。这个感人的故事通过本报4月1日头版头条长篇通讯《只为一个永远的约定》予以报道后,在河北各地,尤其是在高校里引起强烈反响。广大读者纷纷表示,在优秀大学生群体身上,在李维贺老人身上,集中体现了中华民族的美德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他们的精神和品格永远值得人们铭记。 河北农大的骄傲

在《只为一个永远的约定》故事的发生地——河北农大校园,人人都在谈论这个话题。“我们是流着泪看完这篇文章的”,很多同学在接受采访时第一句话都这样说。

清晨一上班,学校党委立即组织校级中心组成员进行集中学习,研究部署下一阶段学习安排,制定“向果树93(01)班毕业生群体学习的意见”,号召全校师生学习他们15年如一日坚持对待他人像对待自己亲人一样,从点滴小事做起,讲诚信,不图回报,不抛弃,不放弃,播散人间大爱的优秀品质。学校党委要求学习活动要和正在开展的创先争优活动结合起来;要和学习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结合起来;要和传承学校的优良传统,加强毕业生教育结合起来。要利用座谈会、报告会、研讨会等形式,广泛宣传他们的先进事迹,充分挖掘先进事迹产生的精神动力和思想根源,让青年学生被感动受教育,同时内化为实际行动。

校党委书记程庆会说,我们为我们的毕业生感动而自豪,他们体现了当代青年大学生积极向上、关爱他人的优秀品质,我们要利用好这个典型群体,用身边人和事教育和引导在校大学生,让中华民族的优秀品质一代代传承下去。

园艺学院党委书记张国林表示,八○后、九○后大学生,最信服的是用事实说话,我们要把这个先进事迹当作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典型实例,让先进群体走进学生内心。曾担任果树93(01)班的辅导员黄文军说,一连几天,心情不平静,作为老师,被学生们不图名利的真挚爱心深深打动着,我会把他们的事迹一直讲下去。

当时担任93(01)班团总支书记的时翠平,现在河北农大任教,她看了报道以后平静地说,我们只是做了自己应该做的事情。当时的情景给我们印象太深了,看到宝元同学家里快过不下去了,同学们挺难过,都说帮一把,最重要的是给老人以慰藉和生活下去的勇气。我们会一直把这件事做下去。远在加拿大作访问学者的赵锦,通过网络看到对她们的事迹报道后表示,自己虽然身在国外,也一直惦记着李维贺老人家,经常和同学们说起老人的情况,我相信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温暖会传遍每一个角落。

现代科技学院周漫静同学说,师兄、师姐们这么多年履行了不是诺言的诺言,承担了不是自己责任的责任,不管自己经历什么困难,都是一如既往,体现了同学间真情无价,大爱无私。我们应该学习他们敢于担当的社会责任感,多关爱身边、社会上需要帮助的人,在享受社会、家庭真情的同时奉献真爱。

河北省林业局杜彦敏的同事韩振庭说,彦敏此前没有和任何人讲起过这件事,我们看了报道以后非常激动,为有这么好的同事而高兴。他还说,杜彦敏在单位口碑挺好,工作很努力,是我们身边的先进典型。

价值观不是空洞的概念

河北大学博士生梁跃民说,这是一个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成功案例。这篇感人至深的报道,触发了我深深的思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不是枯燥的字眼,而是鲜活的生活,不是空洞的概念,而是充满人间真情。唯有如此,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才能够真正深入人心,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他说,在每一个人的心中,架设起一架什么样的价值天平,决定着这个社会崇尚什么样的价值观念。在河北农大果树93(01)班全体同学的价值天平上,他们把责任和爱心放在最重的位置,远离了市场经济的功利主义。这样的价值选择和15年的价值坚守,给我们提供了一个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耀眼范本和成功案例。见贤思齐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

河北省委宣传部一些机关干部看了光明日报有关报道后认为,在深入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进程中,不断涌现出来的那些令人感动、催人奋进的先进典型和先进事迹,是全社会一笔无比珍贵的精神财富。光明日报用最好的版面、最好的手段,全力宣传先进典型、先进事迹,大力弘扬高尚的精神,为深入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营造了良好的社会舆论环境。

河北师范大学文学院研究生王坤阳说,“宝元的父母咱们得管”,十五年前不知谁说的一句话,历经十五载的风雨沧桑,沉淀成比任何格言都有力量的心声。作为一名学生,我为如此真挚的同学情感动不已。“人无信而不立”——我们从李维贺老人历尽艰辛坚持还债的行为中可以领会。

全社会的榜样

本报有关报道在李维贺老人的家乡承德引起强烈反响。承德县温泉物流公司总经理李文全对记者说:“公司员工看到报道后都哭了,作为一个企业,关心社会弱势群体是我们的责任和义务,我们现在正在写倡议书,要在全公司范围内为这老两口组织募捐活动。‘老吾老以及人之老’,我们要通过自己的努力,让老人有一个幸福的晚年。”

承德县委常委赵文丁说:“15年默默资助,这种人间大爱不能不让人为之动容,不能不让人为之感动。他们的行为不仅仅是同学之间的深情厚谊,更让我们体会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并非‘远在天边’,它就在现实生活中。”

河北省教育工委书记、教育厅厅长刘教民说,读了光明日报关于河北农大优秀毕业生群体的事迹,非常感动,我向河北农大这几位毕业生表示由衷的敬意,向推出他们感人事迹的光明日报表示由衷的感谢。

他说,河北农大这些毕业生是当代大学生的杰出代表。大学是培养人的地方,不但要教给学生科学文化知识,更要注重思想政治教育,我省历来重视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实施了大学生“实践育人”工程、校园文化建设工程、帮困助学工程,先后出台了一系列文件和政策措施,整个社会也为大学生成长创造了良好氛围。河北农大优秀毕业生群体为我省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生动教材,我们将利用这一契机,在全省大学生中开展向他们学习的活动。

关于开展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主题团日活动的通知

一切那么朴实无华,却坚不可摧。5个人,15年,56封信,15张汇款单,7万元欠款,在这个数字喧嚣的年代,这些微不足道的数字平地崛起、掷地有声。

接受采访的人们纷纷表示,这个大学毕业生群体,他们感动着中国,也必将成为全社会的榜样和力量! (本报记者 耿建扩 本报通讯员方艳梅 咸立冬 本报石家庄4月1日电)

团结互助是我们的价值观

本报评论员 2011-04-02 06:15:30 来源:光明网-《光明日报》

本报4月1日头版头条刊登的故事朴实如生活本身——河北农大一群毕业生,15年来默默帮助病逝同学的父母。15年,15张汇款单,56封信,细细读来,其中饱含的同窗之谊、仁爱之心令人动情,蕴含的扶危济困、团结互助的中华民族美德令人敬佩。它是我们祖国社会主义大家庭核心价值观的生动体现。 生活的变故往往令人猝不及防。对于一个家庭而言,像李维贺老人那样的丧子之痛,无疑是深重的创伤和打击。危难时刻,是那一群好心人伸出援助之手。他们不是亲人,却许下重重的诺言;他们并不富裕,却始终承担责任。他们身上鲜明地体现了富于爱心、信守诺言的个人品质,也体现了扶危济困、见义勇为的民族美德。“视人之家,若视其家;视人之身,若视其身。”正是这种兼爱精神,抚平了社会的一个“伤口”,延续了十多年的真情传递,不断绵延。

尤为可贵的是,在李维贺老人的这个故事里,那群好心人付出的不只是物质上的资助,更有精神上的嘘寒问暖。56封书信里,那一声“爸爸、妈妈”,那一种惦记,那一些祝福,就像心灵的创伤药,让老人渡过人生的难关,鼓起生活的勇气。难以想象,如果没有这一份份贴心的慰问,李维贺老两口不知还要遭受多少困苦的折磨。这种精神上的“扶危济困”,表面上看只是一些再简单不过的家常话,但实际上,它们却有一种非同一般的抚慰力量,能够起到物质支持难以起到的功

效。从这个意义上说,河北农大毕业生的所作所为,更全面地展现了“扶危济困”的内涵与意义,更深刻地展现了传统美德的影响力与感染力。

“我们的约定没有期限,老人在世一天,我们就管一天。”真情故事还在继续。在这个两代人的故事中,“扶危济困”似乎只有点点滴滴的问候和关心,没有什么轰轰烈烈的场面,但恰是在这种平平淡淡之中,真情关爱的涓涓细流长流不断、滋润心田。

②坚持善念,善就会一点点扩展开去

专家学者眼中的河北农大优秀毕业生群体

2011-04-02 09:52:57 来源:光明网-《光明日报》

本报4月1日一版头条刊登的河北农业大学毕业生群体15年资助病逝同学父母的长篇通讯,在社会引发强烈反响。同样是资助,与最近炒作“跪行救女”的网络推手相比,河北农大这群毕业生15年默默无闻的爱心奉献愈发显得珍贵。 一个人长期坚持做善事都殊为不易,一个大学生群体15年的爱心与坚持,更值得社会去关注和思考。今天,本报记者采访了京内外的六位专家、学者,听他们从伦理学、社会学等角度畅谈对此事的认识。

德性就是一种坚持

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何怀宏:这是一个感人也发人深思的故事。我曾经在《良心论》中举过一个“义债”的例子,谈到最值得推荐的高尚并不是那种轰轰烈烈的英雄行为,而正是在长期艰难、看似平凡的履行承诺中突显的德性,这种“德性”的性质就像文中李维贺所说:“欠了金钱债,就是欠了良心债,不还不行。”人的德性往往由恻隐之心而生,但更宝贵的在于不断用行为去坚持。

如先哲所言:“德性就是一种坚持。”坚持才形成长期的德性,而不只是一时的德行。总之,他们的事迹是良心决不会在人间泯灭的再一次明证,也是我们建立道德自信心和伦理凝聚力的活水和动力。我们坚持善念和履行义务,善就会一点一点地扩展开去。

吉林大学社会学教授、博士生导师董才生:人无信则不立。这群大学生不仅从物质上支持了“爸妈”,更为重要的是,从精神上给予“爸妈”以抚慰和鼓励,使得他们获得了重新活下去的勇气和力量。同时也说明,诚信能温暖人、激励人,也能感染人。元宝的父亲之所以能坚强地生活下去,并以偿还7万欠款作为人生的奋斗目的,很重要的原因是,他得到了这些“儿子们”爱心的激励和诚信的感染。在当今市场经济的大潮中,诚信因稀缺而弥足珍贵。如果社会能以诚信道德作为秩序基础,那么人与人之间将充满温情。

当代青年的承诺与担当

华东理工大学社会学教授郭强:在当今变化和变革的时代里,青年受到了严重的冲击,他们能否经得住市场经济的洗礼,在延续传统的基础上开拓现代性的未来,决定着中国道路的走向。一群大学生为了一个约定而庄严承诺和勇于担当,体现了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青年人能够经得住考验,自觉传承优秀文化,积极践行传统美德。一个社会的进步,不仅表现在丰富的物质财富上,而且体现在充实的精神世界中。一群大学生15年履约的行动,映衬出人间真情的珍贵价值,也表现出当代青年人在新时代大变革情景下履行承诺的价值实践和人生追求。这种实践引领着文明的社会风尚,充盈了我们的精神财富。

南京师范大学公共管理学院院长、博士生导师,中国伦理学会副会长王小锡:这五位同学以自己的行动诠释了新时代年轻人真挚而动人、朴素而高尚、平凡而不易的价值观,体现了年轻人在新时代应有的精神风貌。履约的举动不仅反映了

他们的高尚情操,更体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牢固的社会根基。他们的行为是中华民族优良道德传统在当今时代的传承和发扬。他们的精神必将成为青年朋友的道德“偶像”,对于我们构建和谐的伦理家园具有不容忽视的助推作用,他们应成为我们全社会追捧的“道德明星”。

人人都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践行者

武汉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李斌雄: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立和完善的进程中,这个大学毕业生群体用他们的言行,具体、生动地诠释了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与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相承接的社会主义道德体系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丰富内涵。他们的言行体现了共同幸福的价值取向,体现了助人为乐的社会公德和社会主义人道主义精神。从他们的言行中可以发现,其实社会主义道德体系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就在我们的生活中,人人都是社会主义道德体系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践行者。

西安交通大学人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卢黎歌:光明日报的报道,向我们展现了一颗颗高尚无私的心灵演奏出的一曲爱的交响乐章。这个大学生群体的行动,是对中国传统美德的继承和弘扬,又是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践行。有人认为市场经济条件下只有等价交换的原则,显然这是偏颇的。因为我们不仅生活在经济关系中,也在社会关系和精神生活中,等价交换并不是通行于所有生活领域的准则,我们需要人们之间的互相关爱和扶持。有人认为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不应该对人的道德水平提出太高的要求。其实,道德本身就是具有层次性、高尚性和超越性的。一切有志于奉献社会的志士仁人,完全可以有较高的道德理想,成为品德高尚的人。为了“永远的约定”,这些大学生已经用行动向人们证明了这一点。

王小锡:从伦理的视角来看,履约者的道德义举体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中所涵括的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美德。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要承接中国传统美德的精华,必须通过千千万万的人民用心去铭记,用行去抒写和传承。毫无疑问,履约者的道德义举以及媒体对其的宣传、社会对其的学习,对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构建,以及中华民族优良传统美德的时代性彰显,具有“示范”效应和“标杆”作用。(本报记者 赵 达 柳 霞 本报北京4月

关于开展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主题团日活动的通知

1日电)

③这是春天里一个最温暖人心的故事

2011-04-02 06:17:31 来源:光明网-《光明日报》

上海:总有一种爱让人动容

本报上海4月1日电(记者曹继军通讯员张仙智)“儿子、闺女们哪!”保定收费站外的这声呼唤,湿润了我们的眼眶——上海电力学院的师生们说,河北农大的一群毕业生十五年来默默资助病逝同学父母的故事,在兔年的春天里温暖和感动着我们。

上海电力学院的师生们说:无论世界如何改变,我们的生活中,总有一些人,让人感动;总有一种爱,让人动容。也有这样的人和这样的爱,让我们明白人间真情永在。李宝元的同学们在他逝世后,代替他承担起子女的责任,并且一担就是15年。这样的同学真情,这样的人间道义,让我们更加珍惜我们生活的社会主义大家庭,也让我们不断去理解“责任、爱、奉献、感恩”的意义。

上海电力学院的同学们还说,在我们身边,也时时演绎着爱和真情。比如,20xx年暑假,上海电力学院一支学生支教队来到云南省红河州金马镇中心校区,了解到当地贫困家庭孩子的学习困境后,队员们决定设立助学奖学金,长期资助这些孩子,学校师生得知后积极捐款。每年都有新的一批电院学子接过学长的接

力棒,这项资助活动持续至今。又比如,西安“鸡蛋奶奶”和她收养的30名孤儿遇到了困难,得知情况的电院师生纷纷捐赠衣物鞋帽。

上海电力学院党委书记周光耀说,正如《光明日报》时评所言,李宝元的同学们、我们的学生、更有许许多多中国人不断演绎着的真情故事,都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生动诠释。

西安:坚守心中那份真情

本报西安4月1日电(记者杨永林、张哲浩)人世间最珍贵的东西,不是金钱,而是真情。在陕西师范大学,大学生们在读了光明日报《只为一个永远的约定》的报道后,深深地为报道中提及的人和事感动。

陕西师大文学院中国语言文学基地班学生薛彬说:“在光明网上浏览到这篇报道后,不自觉地一口气读了三遍。除了感动外,我从中体味到的是真善美。作为高等学府毕业的农大学子,他们敢于承担和有勇气坚持,并且向社会传递着爱与感动。老父亲李维贺作为朴实的农民,他也始终坚守着自己内心的纯净,学子们用责任感动着他,他用良心感动着我们。作为一名即将从高等学府毕业的学子,我觉得他们的行为在向我传达着一种使命——敢于为社会担当。”

文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曹明伟说:“相信每一个看过这篇文章的人都会感动,我们在这样的感动里发现这个世界仍旧有至纯至善的情感。一句简单的话成为了十五年的坚持,对逝去同学父母的关爱不掺杂任何的私心,这样纯净的真情照亮我们的心。爱的接力使失去了儿子的李维贺夫妇得到了一群陌生的儿女,这是任何语言都不足以表述的真情。‘老人在世一天,我们就管一天’这句朴实的话道明了一群人的心愿;这句简单的话表明了一群人的决心;这句寻常的话将继续谱写这个非凡的故事。”

文学院中国语言文学基地班学生郝欣说:“很多人都标榜自己的善良,其实要做到善良很容易,做同情与施舍的事一点也不麻烦。但是能把一个善良的行为坚持15年,而且还当作必不可少的责任,这却不是人人都能说到做到的。这一个约定,不仅仅是一种善意的付出,它包含了一代青年以正义和仁爱来感化这个世界,用一种执著的信念来遵循一个道义的高风亮节。这几个学生用自己的实际行动为社会的道德使命交出了一份出色的答卷,让冷漠的人不得不动容,让欲望的世界也开始融化冰封的心。他们不仅是杰出大学生的代表,也是千千万万无私奉献者的代表,他们的努力见证了中国的良心,写出了属于这个时代的仁、义、礼、智、信。”

长春:“做一件好事容易,做一辈子好事不容易”

本报长春4月1日电(记者曾毅特约记者任爽)“做一件好事容易,一辈子做好事不容易。”河北农大毕业生资助病逝同学父母15年的报道在本报刊发后,立即在吉林高校师生中引发强烈反响。

在吉林大学,一些同学阅读报道后,自发地在寝室展开了讨论。文学院新闻系的于同学说:“很难想象15年不间断地做一件好事是一种怎样的坚持,一个班集体坚持15年又是一种怎样的信念。感谢这些师兄师姐为我们树立榜样,为我们提供了这么好的教育范本。”

东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崔秋锁教授表示,近年来全党全社会共同推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合力增强、环境优化,大学生群体思想政治状况的主流积极向上、令人欣慰。助人为乐的事件虽屡见不鲜,但此事仍令人心中一震。首先,难得的是这些毕业生坚持了15年,15年如一日地去做一件好事,这种精神比一时一事更加宝贵,没有一定的思想基础是不可能完成的;其次,事件的主人公不是一个人,而是一个群体,这说明学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做得扎实、做出了实

效。事件表现出来的不是一般的思政教育,是包括了道德教育和做人教育的综合性教育。有了这样的教育,才有了毕业生们高尚的道德价值追求和理想追求。这充分说明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高等教育的重中之重,是贯穿整个育人过程的核心。相信今后还会涌现出更多的好人好事。

新疆:许多东西不是靠口头说出来的

本报乌鲁木齐4月

关于开展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主题团日活动的通知

1日电(记者王瑟)新疆石河子大学农学院学生李俊杰今天是无意间看到这篇文章的。当他认真读完文章后,激动地在班里向许多同学推荐了这篇文章,希望大家都好好看看。他说:“我们也是学农业的学生,为了一个承诺,5位同学默默资助病逝同学的父母15年,太感人了。我们都是90后,平常在课堂上也常学习许多先进人物的事迹,但今天这篇文章里的5位学长,更让我们学到了东西。许多东西不是靠口头说出来的,是点点滴滴做出来的。只要坚持,就会有成果。”

新疆农业大学农学院的塔里木拉提来自南疆和田地区,他看到这篇报道后说:“我感动是因为这5位我们的前辈15年来守着一个不是约定的约定,就为了当初那句承诺。人要诚实守信,这是我们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但怎么做,他们为我们作出了榜样。看来只要努力,石头也能滴出洞来。”

④光明网发表评论员文章——

我们的心田需要滋润和温暖

2011-04-02 06:17:31 来源:光明网-《光明日报》

本报讯 4月1日,光明网发表评论员文章《我们的心田需要滋润和温暖》。文章说——

在快节奏的互联网时代,我们其实需要一些故事,一些撼动我们心灵的故事,一些疏通我们泪腺的故事,一些能够让我们的思考沉淀下来、道德升华上去的故事。光明日报4月1日刊载的《只为一个永远的约定》一文,就是这样的故事。 19xx年,河北农业大学李宝元同学,因为先天性疾病撒手而去,留下了还未相伴完4年的同学,更留下了连丧两子、欠下一身债务的父母。15年前,毕业前夕,这个班级的同学已经记不起究竟是谁说了一句:宝元的父母咱们得管。但就是这句话,成了一个已经延续了15年的动人故事的开端。

不是“可以管”,也不是“应该管”,而是 “得管”!“得管”二字,成了这个班同学的一个不成文约定,一个不是约定的约定。15年,白驹过隙,世事沧桑。如此长的时间,可以抹平许多记忆,可以导演无数变故。但就是在这飞速变化的15年里,年年不落,李宝元的同学每在过年的时候,都准时地把钱汇到其父母处。300元,500元,1000元,在捐款、慈善甚至已经有了时尚化元素的时代,三五百元、千八百元钱实在是微不足道,甚至显得有些寒酸了。但是,我们知道15年的分量,知道一个转在生活漩涡中的人经年累月地去做一件没有法律义务、甚至也无道德压力的“好事”是多么地可贵。

经过15年,当年20岁出头的青年,现今大都已步入接近不惑之年的年龄。这期间,找工作、干事业,娶妻、嫁人、生子,柴米油盐??这些人肩上的生活负担一分不会少。然而,15年,这个班级的同学用15张汇款单和56封信践行了“得管”的约定。

其实,15年间,每在腊月准时寄到的汇款单,对李宝元的父母而言,并非仅仅是金钱意义上的支援。正是这一张张汇款单,一封封充满温情和鼓励话语的信件,给了这对送走黑发人、膝下已无继的不幸老人以生活的勇气和力量。我们看到,李宝元的同学在履约,李宝元的父母也在履约。在15年中,李宝元的父

亲披星戴月,筚路蓝缕,硬是一分钱一分钱地赚,一分钱一分钱地攒,终于还清了因为给两个孩子治病而欠下的7万多元巨额债务??这是怎样的同学,又是怎样的父母啊!

《只为一个永远的约定》刚一发表,马上就有了读者反馈。这也说明,在互联网主导了阅读介质的当下,好故事都会被读者“下载”到自己的心灵。问题正在于我们如何挖掘到这些普通的故事,并将其“上传”到传播介质之上。我们知道,在过去的15年里,人们拿出点钱来施出,愈发地不是问题了。不过,正是在这样的环境中,人们才有可能真正体会到什么是善小难为。

可以肯定的是,这个演绎了15

关于开展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主题团日活动的通知

年的故事还将继续下去。而我们也应该站定片刻,环顾一下,看看我们周遭有没有这样朴实无华的故事,有没有我们能伸得出手帮一把的事情。其实,不论在什么时代,谁的心田都需要《只为一个永远的约定》这样的“心灵鸡汤”来滋润和温暖,而这样的故事,也正是人类道德传承的精髓所在。

⑤中华大地都应为之骄傲,他们是当之无愧的时代楷模!

爱是照射在冬日的阳光

——网友热议《只为一个永远的约定》

2011-04-02 06:17:31 来源:光明网-《光明日报》

本报讯(记者 甄澄 光明网记者 刘畅)4月1日,本报在头版头条刊发长篇通讯《只为一个永远的约定》,讲述了一个令人感动的故事:河北农业大学93级5名学生默默资助病逝同学的父母,不管环境如何变化,他们坚持每年寄出一笔钱,15年来从未停止。报道刊出后,当天就在网上引起强烈反响:光明网、新浪网等多家新闻网站第一时间设置专题对文章进行全文转载,人民网、新

华网、中国广播网、中国文明网、中国青年网、中国教育新闻网、河北新闻网、长城网、荆楚网等数十家网站也转载了本报报道,短短时间内,网上相关新闻达3000多条,数千名网友跟帖留言,或表达感动之心,或留下祝福之意。 现将部分网友的精彩留言摘录如下,以飨读者:

光明网:

独上兰舟暮雪:打开光明网首页,看到题为《十五年默默资助病逝同学父母,只为一个永远的约定》的新闻报道,未曾读完,已泪流满面,这是一首人间大爱的赞歌。

这样一群优秀学生,不止当年的辅导员为他们自豪,为他们干杯,河北农业大学为他们骄傲,整个中华大地都应为之骄傲,他们是当之无愧的时代楷模! 新浪网:

敬锋2010:没有读完,我已经泪眼涟涟,真情感人!这个世界真情最温暖!读完全文,我已经泪如雨下,泣不成声!因为有爱所以最温暖!

为同学捐钱算不上什么大事,但为一个逝去同学的父母寄钱寄信十五年是很不容易的,对老人来说,钱不算什么,难得的是这份真情。在失去了自己的两个儿子后,相信是这样的真情,使他们重新树立了生活的勇气。

河北农大网站:

一位年轻教师:流泪的时候在思索,是什么触动我们内心最柔软的地方,是真情,是孝心,是诚信,是不离不弃的坚持;感动的时候在暗下决心,像他们一样,从身边事做起,把爱和真诚送给需要帮助的人。

老农大人:由于专业和生源的关系,“土”和“憨”是经常用来形容农业院校大学生的两个字,但正是这种不带任何雕琢的朴素情感使他们能够在日月轮回中坚持15年固守一个约定,能够在利益喧嚣中始终保持内心的宁静与安详,能够把一份孝心用行动书写的如此感人。社会需要这种“土”和“憨”。 人民网强国论坛:

同窗情深:人心都是肉长的,俗话说“床前百日无孝子”,5000个日夜还不是自己的父母!

沸腾的群山:好样的!太让人敬佩了。

好人一生平安:这个真感动,我在实验室也流泪了,唉,好人一生平安。 全国各地网友:

北京网友 zgbjshdyj:平凡中的感动,他们才是真正的英雄。关注生活,关注平凡人,这是媒体的责任。光明日报做得好!

河北秦皇岛网友 FREDCZ:难得好人心,这就是我们的中华儿女,我们中华民族的每一个人都应该向他们学习。

广东广州网友 renhl:这是“人”字的最好解读!

吉林长春网友东方亦见:看得我热泪盈眶,人间自有真情在,这几位毕业生是伟大的,这位父亲也是坚强的。

河北保定网友小石头:被喧嚣浮躁折磨疲惫不堪的时候,在这里,我们找到一丝的绿地,十五年的坚持,感动之余,也留给我们深深的思考??

福建厦门网友锅边糊:信任、真诚——越来越珍贵的品质。十五年,只为一个承诺。我佩服!这不仅仅是同学情谊,更突显出人间真情的高尚。

江苏南京网友天涯老客:我们经常见一个人坚持做善事,如今我们见到了一个群体的爱心与坚持,这个社会需要更多的人加入到爱心世界来。

贵州贵阳网友南方柳叶刀:同学捐钱算不上什么大事,但为一个逝去同学的父母寄钱寄信十五年是很不容易的,对老人来说,钱不算什么,难得的是这份真情。在失去了自己的两个儿子后,相信是这样的真情,使他们重新树立了生活的勇气。

⑥约定背后的精神坚守与价值力量

2011-04-05 08:35:25 来源:光明网-《光明日报》 [字体:大 中 小] 本报讯 光明网4月2日发表评论员文章《约定背后的精神坚守与价值力量》。文章说:

15年前,为了一句不是约定的约定,李维贺二儿子的同学、河北农业大学园艺系果树93(01)班的同学决定承担起子女的责任,这责任他们一担就是15年。15年后,66岁的李维贺还清了当年欠下的7万元欠款后,千里寻亲,要亲眼见一见这些没有血缘关系的“儿子、闺女”,要当面替已在天堂里的儿子说一声“谢谢”。(4月1日光明日报一版头条《只为一个永远的约定》)

在这个感人至深的故事中,主人公都是一些平凡人,但恰恰是这些平凡人,用爱心、责任、诚信演绎出最可贵的人间真情。工作还没着落却主动承担资助责任的毕业生们,经历了丧子之痛仍选择勇敢地活下去,坚持打工还债的农民李维贺,总是说着“我家不急”,从来不找李老汉还钱的乡里乡亲??从他们身上,我们看到了当代中国人的精神坚守。

苏联诗人马雅可夫斯基曾这样描写纯朴实在、使人升华的人类情感:“那是细微的、低沉的呼声汇合而成的弥天漫地的飓风”。在当今构建和谐社会的进程中也是如此,每个公民点点滴滴的爱心举动汇聚起来,将会形成爱的海洋,每个公民的道德责任感累积起来,将会铸就中华民族的精神脊梁,而人与人之间的诚信则可以让爱传播得更远,让民族的精神脊梁更为坚实。由一个约定开始,15年的默默资助唱响了一首爱的交响曲,感人至深,其所折射出的新时代中国公民的社会责任感和道德素养,足以引发我们更为广泛而深远的思考。

目前,中国正处于一个机遇与挑战并存的历史时期,面对日益复杂的国际国内环境,面对深入推进改革开放进程中出现的新问题、新矛盾,面对当代社会多元文化、多元价值观的碰撞,要克服发展道路上的种种困难,实现振兴中华的梦想,就必须找到主流精神和核心价值来引领前进。

因此,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第一次明确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战略任务,十七大报告中又再次强调:“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和凝聚力”,具有非常强烈的现实意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外在表现为整个中华民族的精神风貌和共同理想,而内化为每个公民的道德风范和优秀品格。河北农业大学毕业生默默资助病逝同学父母15年的故事,既是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最朴实、最令人感动的诠释,同时也是中国时代精神与文明进程的缩影。那沉甸甸的约定背后,存在着无法用金钱和物质衡量的价值力量,让我们看到了国家振兴的精神根基,看到了中华民族的未来和希望。

(更多“只为一个永远的约定”系列报道见光明网主页)

⑦“只为一个永远的约定”系列报道

关于开展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主题团日活动的通知

关于开展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主题团日活动的通知

相聚

2011-04-05 06:14:36 来源:光明网-《光明日报》

老人和孩子们相聚本报记者

4月3日是清明假期第一天,河北农大园艺系果树93(01)班的4位同学相约,到他们的“爸爸妈妈家”看看——杜彦敏、时翠平、李景刚、杨政武带着大枣、驴肉、茶酒早早地就赶到了河北承德县李维贺家,他们有的还没有来过“家”里坐坐,这次一定要好好陪陪二老。

窄窄的村道,淳朴的乡民??一路从保定赶往承德,同学们三言两语地回忆着十几年来的历程和印象,老人家的样子。驶进乡间小道,同学们倒沉默了,时翠平说:“越来越近的山,似乎把我们带到宝元的身边,我们离他越来越近了。我们这次来很迫切,但也很沉重。我们想让老人知道,这么多孩子从各地带来祝福;但清明节去看老人也怕勾起老人的痛苦回忆。”当年的班长杜彦敏提醒着大家:“现在有泪可以流,见了老人可尽量不要哭,咱们说好事,鼓励二老继续好好地过。”

15年来,我们过得越来越好

李维贺和老伴看到孩子们,瞬间泪流满面,“孩子们,好,真好。”两位老人哽咽着说不出话。

杜彦敏曾多次代表同学们来看望过二老,他一边走一边感叹着这里的变化:“我第一次来的时候,没有水泥路,都是土路。院子还是这个院子,瞧,那个地窖??院子归置整齐多了。房子也重新粉刷过,灶台都砌上白瓷砖了。”

李维贺拿出苹果招呼着大家。“上次我来,您临走时就硬塞给我几个苹果,那甜味还在嘴里呢。”杜彦敏惊喜地说。

尽管同学们按照约定都表现得高高兴兴,可两位老人早已噙着泪,却不忍流出来。李维贺的老伴邓桂云看着孩子们说:“快坐下,我可盼着看到你们了。我想你们啊,想你们这十几年对我们俩的付出,有时候能哭半宿。”她朝向杜彦敏,“上次你来的时候,敲门我都不给开门,你说是宝元的同学,我说啥都不信。我还记得是个冬天的晚上,你留下同学们给我们俩的钱就走了。”此时,邓桂云再也忍不住,泪流满面。

“我们家宝元走了,没有孩子,只有两个老人??”还没等邓桂云说完,李景刚立刻纠正着大娘:“谁说您没孩子,您的孩子比谁家的都多!”“对!我的孩子比谁都多!”邓桂云对孩子们说,“大娘给提个要求,以后别再给我们汇钱了,你们也上有老、下有小,家里开支大。我们老两口现在都打工有经济来源,还有低保、医保,日子过得越来越好,不用你们再给钱了,孩子们,你们也要过得更好!”

这些日子我“重见光明”

李维贺老人说,他从来没有想过能有今天,“孩子们能来看我,我们的故事上了报纸、上了电视。其实我的这些事不愿让别人知道。但,另一方面,儿子的

同学们、乡亲们、还有我所在的温泉物流的领导和同事们都不计回报地帮助我,他们的好,应该让更多人知道。”

“我的小儿子宝元曾说过一句话,我一直记得:我家出人头地之日,便是重见光明之时!”对于李维贺老人来说,儿子的话他一直不太明白,可他告诉记者,今天,他真正懂得了这句话的含义了。他朴实地说:“儿子虽然早早地离开,没有出人头地,但我们这个家受到大家的关爱,绝处逢生,日子越来越好,这不是重见光明吗?”

本报记者 陈 旭 耿建扩

关于开展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主题团日活动的通知

⑧“我们都是大爷的孩子”

——河北农大优秀毕业生群体赴承德扫墓侧记

2011-04-05 08:44:43 来源:光明网-《光明日报》 [字体:大 中 小]

4月4日,杜彦敏、时翠平、李景刚和杨政武手持鲜花,跟随着66岁的李

维贺老人,到昔日同窗好友李宝元的墓地祭扫。本报通讯员夏志学摄

4月4日一大早,从数百里地之外赶到承德的杜彦敏、时翠平、李景刚和杨政武,手持鲜花,搀扶着66岁的李维贺老人,沿着崎岖的山路,步行200多米,走近昔日同窗好友李宝元的墓地。

一行数人,神色凝重,满怀悲伤,默默无语。

转过一个小山岗,两座坟茔赫然入目。沉寂中,时翠平突然痛哭失声、踯躅难行。大家互相劝慰着,彼此携扶来到墓前。

紧紧相依的两座墓碑,兄弟二人的生卒年月刻于碑上,他们去世时分别为22岁和23岁。

“宝元,你的兄弟姐妹从四面八方赶来看你来了??”李维贺老汉悲怆的哭声让人潸然泪下,“儿啊,你走了,这十几年都是他们管着我们。他们给我们写信、汇款,年复一年始终照顾我们。你在九泉下安息吧,你爹娘是苦命人,但晚年不苦啊!”

当年的班长杜彦敏强忍泪水,对着宝元的坟墓说:“我们4个人,代表全班同学来看你了。你放心,你的父母我们都会管。这个约定永远有效,往后我们也会坚持照顾老人。现在整个社会都在关注着他们,爸妈的日子会过得越来越好!” “我们都是大爷的孩子,你没有尽的孝,我们替你来尽,”时翠平依然在啜泣着,“我和树启都说好了,等冬天冷的时候,接大爷大妈去我们家住。树启的爸妈过世了,大爷大妈就是我们的父母,我们一定好好照顾他们。”

“儿啊,现在可多人关心我们呢。昨天,温泉物流公司组织捐款,一共给咱家捐了11190块钱,公司李经理亲手交给我了。”李维贺老人不忘和两个儿子念叨念叨,“还有咱们承德县妇联主席还给你妈妈买了部手机,这以后我们和你的好同学们联系就更方便了??”

一向不善表达情感的李景刚和杨政武依然沉默不语,但泪水早已从两个汉子眼中溢出。几人向宝元深深的三鞠躬,献上鲜花,寄托着哀思。

“再见吧,同学!安息吧,兄弟!”

关于开展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主题团日活动的通知

关于开展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主题团日活动的通知

⑨河北农大一群毕业生,十五年来默默资助病逝同学的父母——

只为一个永远的约定

2011-04-01 03:31:05 来源:光明网-《光明日报》

李维贺(左三)与病逝儿子当年的同学在河北农业大学合影,同学们陪老人在河北农大参观。韩元信摄

“儿子、闺女们哪!”20xx年3月25日上午11点40分,刚从承德赶到保定的农民李维贺紧紧攥住等候在路边的5位青年的手,两行激动的泪水从他布满沟壑的脸上滚落下来。

15年前,为了一句不是约定的约定,李维贺二儿子的同学、河北农业大学园艺系果树93(01)班的同学决定承担起子女的责任,这责任他们一担就是15年。

15年后,66岁的李维贺还清了当年欠下的7万元欠款后,千里寻亲,要亲眼见一见这些没有血缘关系的“儿子、闺女”,要当面替已在天堂里的儿子说一声“谢谢”。

评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生动诠释>>

人间自有真情在,欢迎留下您的感动>>

白发人送黑发人

19xx年11月的一天,李维贺从承德县下板城镇乌龙矶村的家中赶到保定市第一医院。推开心脏内科病房的门,他一眼就看到了躺在病床上的二儿子李宝元。旁边的几个孩子有的手里拿着苹果,有的拿着毛巾正给儿子擦身。

“爸,他叫牛树起,这个是赵高峰、杜彦敏、宋彩霞、时翠平??”儿子逐个给父亲介绍着。“这些日子都是他们在陪床。”李维贺不断重复着:“谢谢,谢谢你们照顾宝元啊!”

几天前,学校给家里来了一封信,说儿子得了病。看到病床上儿子的第一眼,李维贺就感到脚底一股凉气传遍全身。

李宝元的哥哥李广坤21岁的时候患上扩张性心肌病,撑了两年后,撇下父母兄弟走了。

眼前这一幕,硬生生地把李维贺刚刚愈合的伤口再次撕裂开来。“难道老天爷还要收走我的第二个儿子吗?”

“这个李宝元是在劫难逃啊。”刚刚走到医办室门口的李维贺听到两个医生的谈话。

他一阵眩晕。过了好久好久,才一步一步挪回病房。

天塌了。

两个月后,“弹尽粮绝”的李维贺给儿子办了休学,准备将他转回老家医院。 那天,同学们都哭了:“宝元,你一定要好好养病,争取早点回来。” 李维贺也哭了,为儿子的病悲伤,为同学的真情感动。

回到承德,宝元不时接到同学书信,开始他还能回信。后来病情严重恶化,发展到心、肝、脾、胃等器官全部衰竭,李维贺就读信给儿子听,这些孩子的名字,一次次烙在了他的心里。

19xx年10月1日一大早,李维贺赶往市区红石砬沟寻求偏方。

他不知道,此时家中的儿子正一声声呼喊着:“爸呢?我爸呢?他咋还不回来?” 直到日落西山,李维贺回来掀开自家屋帘,看到炕头宝元双目圆睁正咽下最后一口气。

炕东头,亲戚们手忙脚乱,喊着宝元妈的名字。李维贺不知道,老伴儿眼看二儿子生还无望,一口气吞下大把安眠药。

那段日子,李维贺至今不愿回忆:“像有一把尖刀扎在心上,要一秒一秒地熬着过。”

7天后,老伴儿醒来,浓密的乌发一把一把掉,嘴里不停地唠叨着:“宝元呢,宝元去哪了?”

一家4口,转瞬间只剩下了两位白发人。

56封信 15张汇款单 7万元欠款

李宝元去世两个月后,李维贺意外地接到孩子们的第一封来信。

这是一封催人泪下的信,这是一封饱含真情的信。

大爷,大娘:

您们好,宝元去世的消息我们已经都知道了,请二老不要太过于伤心。我们虽然不在您们身边,但却永远不会忘记二老。我们现在最大的希望就是二老能尽快恢复健康。宝元虽然去了,但我们仍在,二老以后的生活费用将由我们来承担。我们明年就毕业了,宝元没有完成的事情将由我们来完成,您二老一定要坚强起来,好好地活着,才对得起宝元和大家。

祝大爷大娘身体健康!

河北农大果树93(01)班全体同学

19xx年12月22日

即便是在二儿子离开、老伴生死未卜的那段日子里,李维贺这条硬汉也很少掉泪,可读着这封信的时候,他泪雨滂沱。

人世间竟有这样一群人,本无责任,却要主动承担责任,不是儿女,却胜似儿女。

那年冬天,李维贺觉得格外冷。

“老李啊,村委会有你一张汇款单。”腊月根儿的一天,村干部对李维贺说。 “汇款单?我的?”李维贺一头雾水。家里只欠别人的钱,怎么会有人给自己寄钱?

汇款单是宝元的同学寄来的,300元。

李维贺手捧薄薄的一页纸,似有千斤重。这些孩子,工作还没着落,却在万家即将团圆时惦记着没有血缘关系的同学的父母。

回到家中,老两口对坐着默默流泪。只有坚强地活下去,才能对得起这些孩子。

连续失去两个儿子,让李维贺借了7万多元的债。“只要我还有一口气,就要还给人家钱。”

李维贺有一个账本,上面密密麻麻地写着借钱人的姓名、钱数。

他在村子里给人帮工,为了还钱。

他卖掉了大儿子活着时准备结婚盖的新房,为了还钱。

他每年开春,买一头猪崽养大,到年终时卖掉,为了还钱。

他进城打工,每月挣600块钱,每天自己带饭,包里揣着干粮咸菜,为了还钱。 全村300户人家,李维贺几乎借遍了。只要挣了钱,他挨家挨户去还。

乡亲们看他风里来雨里去,还要照顾病弱的老伴儿,没有一户找他要钱。李维贺去还,乡亲们总是说,我家不急,你先还别人吧。

邻居李维彬单身,借给他100元,第6个年头李维贺去还,李维彬说啥不肯要。李维贺急了:“老哥呀,你要是不收下,我一辈子良心难安啊。”

村民赵赞华和赵赞兴借给李维贺2500元。李维贺打工凑够了去还,哥俩搬进了县城,李维贺找不到他们的家。有人说拉倒吧,还他们也不会要了。李维贺说:“欠了金钱债,就是欠了良心债,不还不行。”

20xx年春节后,李维贺用他的诚信还完了所有的债。

这无比艰辛的15年,看信,成了李维贺两口子活下去的动力。

19xx年夏天——

“爸爸、妈妈:老来丧子是人生一大不幸,内心自然很苦,想说什么只管与我交流,我就是你们的女儿,高峰、亚峰他们也是你们的儿子??爸爸妈妈,我们的学生生活将要结束了,以后是不可知的未来,但不论走到哪里,我们的心中总是记着,在承德有我们的两位亲人——彩霞”。

这一声“爸妈”,焐暖了老两口已不知热度的心。

19xx年冬天——

“大爷、大娘,就要过年了,家里准备得怎样,树起让我给您寄去100元,这是我们不成敬意的一点心意,就算给您添一件御寒的棉衣吧。时翠平”。 20xx年秋天——

“大爷、大娘,您二老可好,岁月匆匆,转眼毕业快5年了。一切都在变化,真正没有变化的只有一样:人世间的真情是永恒的。可惜政武现在力浅势薄,起不了什么作用,只有寄上300元略尽心意。政武”。

20xx年春天——

??

李维贺一次次湿润了双眼。

小草青了又黄,燕子飞了又回。

5000多个日日夜夜,孩子们的信一直没有间断。这些用墨水记录下的真情,成了支撑老两口活下去的精神支柱。

15个腊月,孩子们的汇款单雷打不动,数字从100、200、300、500、800、1000??不断增长着、变化着。刚毕业时挣得少,他们宁可自己勒着,也要拿出三

分之一寄给承德的“父母”;有的同学家中遇到事急需钱,也未让他们改变过给老人寄钱的初衷;有的同学家属开始不理解,了解情况后每年催着寄钱。

20xx年农历正月初六,正在承德县温泉物流有限公司打工的李维贺接到村干部的电话,告诉他汇款单又到了。“去年腊月就到了,头回见这码事儿,没亲没故的,一寄钱就寄了15年,好人呢!”村干部感慨着。

15年前,一位父亲先后失去了两个儿子,背上了7万多元的债;15年前,一群儿子的同学决定承担起子女的责任。一个算不上约定的约定,让两位老人15年收到了15张汇款单和56封信;一个算不上约定的约定,演绎了一段延续了15年的真情;一个算不上约定的约定,不仅激励着两位老人勇敢地活了下去,也让人们看到了一位普通农民的诚信品质——

坐在值班室的灯下,李维贺把取出的500块钱放到桌上,泪水无声地淌下。 他怎么能不感动呢?

儿子已经走了15个年头了,但同学们的汇款单却没有一年落下过。

15个年头过去,他们都是将近40岁的人了,牛树起、杜彦敏、时翠平、李景刚、赵高峰、祁业凤??这些名字已经像自己孩子一样亲切。

“老李,咋啦,家里出啥事了?”温泉物流有限公司老总李文全不知什么时候来到他身边。

当李维贺一股脑地道出心中的情愫后,李文全也流泪了。

寄一年钱容易,连着寄15年,不容易啊。

“李总,我这辈子最大的心愿就是能看看这些像闺女、儿子一样的孩子。” “我陪你去,上保定的费用我包了。”李文全感动地说。

叫一声“儿子、闺女”,两泪长流

20xx年3月25日去保定的路上,李维贺很少说话,他的手在不停地颤抖。 “没咋变,没咋变,那个高高胖胖的肯定是牛树起。”车刚驶出保定收费站,李维贺一眼认出了路边等候的几个青年,他的声音因为激动而有些哽咽。

“大爷——”李维贺刚刚打开车门,几个人已经奔了上来,紧紧地握住了李维贺那双粗糙的大手。

李维贺喉结一动一动的,却发不出声音,泪水小溪般滚落下来。当年风华正茂的“孩子们”已不再年轻,多了几分成熟和稳重,每个人的眼里都盈满了泪。 “儿子!闺女啊!”良久,李维贺才叫出了声。

他一个一个地叫着他们的名字:牛树起、杜彦敏、李景刚、时翠平、祁业凤??泪水模糊了在场所有人的双眼。

午饭前,李维贺从衣兜里掏出一张纸,这是写给“孩子们”的信。

“我的好孩子,你们都有双方父母和家室子女,可是却一直记挂着两个跟你们没有任何血缘关系的老人。宝元不能做到的,你们都替他做到了,在我们心中,你们就是我的闺女、儿子??宝元,你听见了吗?”

李维贺的手在抖,声音在抖,心也在抖。

“闺女们”已经哭出声,“儿子们”拿餐巾纸擦着眼睛??

当年的辅导员老师黄文军抹去眼角的泪端起酒杯:“我为有这样的学生感到自豪!我们大家共同敬‘老父亲’,祝他健康长寿!”男同学一口饮下,女同学泪流满面。

“赵锦去了加拿大,她嘱咐我晚上向她汇报;政武出差在外,实在赶不过来,让我替他敬您一杯!”时翠平一一向李维贺介绍。

“每年腊月汇款,就跟我们过年要回家一样,忘不了。”牛树起说。

“有事儿一定要打电话,再忙我们也一定会赶过去的。”时翠平叮嘱着。 临走,牛树起把“子女们”凑的2000元钱硬塞到了李维贺的手里。

15年前,毕业前夕的一个晚上,班级里记不清谁说了一句:宝元的父母咱们得管。

就是这样一个算不上约定的约定,让他们和李维贺老两口成了特殊的亲人;就是这样一个算不上约定的约定,竟演绎了一段延续了15年的真情。

“我们的约定没有期限,老人在世一天,我们就管一天!”杜彦敏说出了大家的心愿。

这话,李维贺信。

(本报通讯员 方艳梅 咸立冬 本报记者 耿建扩)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生动诠释

本报评论员 2011-04-01 09:37:08 来源:光明网-《光明日报》

今天,本报一版头条刊登了一个让人流泪的故事:河北农业大学五名毕业生,十五年来默默资助病逝同学李宝元的父母。

“15年前,毕业前夕的一个晚上,班级里记不清谁说了一句:宝元的父母咱们得管。”

就是这样一个算不上约定的约定,让他们和李维贺老两口成了特殊的亲人;就是这样一个算不上约定的约定,竟演绎了一段延续了15年的真情。

约定就是承诺。“这样一个算不上约定的约定”,恰是金子一般的承诺。 这承诺,是两代中国人之间的真挚关爱,是守望相助的古训新解,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生动诠释。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不在天边,而在你我的生活中——在理论上,它是一个由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等多方面内容所构成的科学价值体系;在河北农业大学起源的这个故事中,它是一声声心底的呼唤,是一张张凝聚着当代中国知识分子道德操守的汇款单。

我们欣慰,中华史册上记载的醒世恒言在现实生活中依然响亮,几十年来社会主义道德导向更加鲜明。“推己及人”,“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像对待自己的老人那样对待别人的老人,像对待自己的孩子那样对待别人的孩子,这种朴实的理性和自觉,千古流传,在新的时代更新生长,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希望所在。

我们感动,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逐步建立完善的今天,我们的核心价值体系也在完善。牛树起、杜彦敏、李景刚、时翠平、祁业凤,这五名当代大学生,他们也有生计的压力,也有家庭的负担,然而,十五个春秋,一年又一年,增长的是思念,不变的是守约,付出的是真情,收获的是信念。

凝视着李维贺老人与五名“子女”的合影,读到“‘儿子!闺女啊!’良久,李维贺才叫出了声”的描写,我们被深深打动,我们的眼里也盈满了泪水。这是人间最可宝贵的情感,这是我们在当今不太平的世界上团结、凝聚、和谐的群体力量。

珍惜,这个共同价值的启示。

更多相关推荐:
中华传统美德演讲稿

中华传统美德演讲稿今天我演讲的内容是弘扬中华传统美德中华是一个拥有5千多年文明史的古国与之相应中华的传统美德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它的精华在几千年的历史中光辉灿烂我国传统美德以德作为根本它的精神精髓是以义制利古人云人...

《弘扬传统美德,实现中国梦想》演讲稿

弘扬传统美德实现中国梦想演讲稿敬爱的老师亲爱的同学你们好我平头完小六年级学生我叫薛佳瑜今天为大家演讲的题目是弘扬传统美德实现中国梦想中华美德源远流长光辉灿烂她是五千年华夏文明与智慧的结晶滋养了一代又一代炎黄子孙...

弘扬中华传统美德演讲稿

弘扬中华传统美德做文明小学生亲爱的老师同学们早上好今天我演讲的题目是弘扬中华传统美德做文明小学生我国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的文明古国也是一个举世闻名的礼仪之邦中华民族在自己发展历程中形成了代代传承的美德为...

中华传统美德演讲稿

中华传统美德演讲稿今天我演讲的内容是弘扬中华传统美德中华是一个拥有5千多年文明史的古国与之相应中华的传统美德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它的精华在几千年的历史中光辉灿烂我国传统美德以德作为根本它的精神精髓是以义制利古人云人...

“传承中华美德_弘扬中国精神”演讲稿

传承中华美德弘扬中国精神各位尊敬的评委老师亲爱的的同学们大家好今天我的演讲出题是传承中华美德弘扬中国精神我们的大中国是一个拥有5千多年文明史的大国与之相应中华的传统美德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它的精华在几千年的历史中光...

《少年要传承中华传统美德》演讲稿

敬爱的老师亲爱的同学们大家好今天我演讲的主题是少年要传承中华传统美德中华传统美德是中华民族经过五千年的文明发展历代流传下来的珍贵的历史文化与道德文化遗产它包含了优秀的民族品质优良的民族精神这是十分宝贵的俗话说百...

弘扬中华美德传承良好家风演讲稿

中华文化传承千百年历久弥新恩泽了无数炎黄子孙之所以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沿传千百年不绝是因为其核心孝道孝作为各大世家的家训家风是弘扬中华传统美德和传承优良家风必不可少的传承中华文化必以孝道为核心还记得央视一套...

20xx传承中华美德演讲稿

20xx传承中华美德演讲稿第1篇传承中华美德演讲稿老师同学们大家好我们的祖国在漫长的岁月里孕育了长青的山川长碧的江水也培育出千千万万的中国人作为一个中国人可堪自豪的事实在是太多了让我们倍感自豪和骄傲的是我们的传...

中小学传承中华美德演讲稿精选3篇

精中小学传承中华美德演讲稿精选3篇传承中华美德演讲稿一老师同学们大家好我们的祖国在漫长的岁月里孕育了长青的山川长碧的江水也培育出千千万万的中国人作为一个中国人可堪自豪的事实在是太多了让我们倍感自豪和骄傲的是我们...

传扬中华美德演讲稿

传承中华美德演讲稿时间如水生命如歌21世纪的朝阳已冉冉升起历史飞越谱写着中华民族五千年的辉煌在这漫长的发展历程中我们中华民族形成了代代传承的美德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操自强不息艰苦奋斗的昂扬锐气厚德载物道济天...

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讲稿

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讲稿美德指高尚的道德行为和优良的道德品质不同时代和社会有不同的具体内容中国古代儒家提出孝悌忠信四种美德在社会主义社会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的五爱是每个公民应当具备的基本美德而勤劳...

继承中华传统文化争做美德少年演讲稿

继承中华传统文化争做美德少年演讲亲爱的老师同学们大家好今天我演讲的题目是继承传统文化争做美德少年中华民族是一个拥有五千年文明史的古国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源远流长作为中国人我们应该承继传统美德弘扬民族精神香九龄能温...

弘扬中华传统美德演讲稿(19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