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教育名言

时间:2024.4.13

1、 天下不可一日而无政教,故学不可一日而亡于天下。(王安石:

《明州慈溪县学记》,见《王文公文集》卷三十四。)

意思:天下每日都离不开政治教化,因此不可以一日没有学校

2、 人言教职为闲署,不知人才为政事之本,而学校尤人才之本也。

(颜元,见《颜习斋先生年谱》卷下。)

3、 致天下之治者在人才,成天下之才者在教化,职教化者在师儒;

弘教化而致之民者在郡邑之任;而教化之所本者在学校。(胡瑗:《松滋儒学记》,见《古今图书集成》第五十五册,第7页) 意思:使天下得到治理的在于人才,成就天下人才的在于教化,担任教化任务的在于教师,弘扬教化的任务使百姓受到教育的是各郡邑的官吏,施行教化的基础是各地的学校.

4、 性相近也,习相远也。(孔丘《论语.阳货》)

意思:人在刚出生时,本性都是善良的,性情也很相近。但随着各自生存环境的不同变化和影响,每个人的习性就会产生差异。

5、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是故,古之王者,建国君

民,教学为先。(《礼记.学记》)

意思:玉石不经过琢磨,就不能用来做器物。人不通过学习,就不懂得道理。因此,古代的君王建立国家,治理民众,都把教育当作首要的事情。

学者第一要看德器,德器深厚,所就必大,德器浅薄,虽成亦小。(张履祥:《备忘二》,见《杨园先生全集》卷四十)

意思:德行是衡量学者的第一要求,德行是才学的统筹,才学是德的资本.道德修养与才识度量都很好的人,他的成就必定很大.反之,即使有成就也是小成就

6、 德者业之本,业者德之著。德益进则业益修,业益修则德益盛。

二者亦交养护发,实是一种功夫。(张履祥《备忘三》,见《杨园先生全集》卷四十一) 意思:道德是事业的根本,事业是道德的显现。道德进步事业就会发展,事业发展了道德也会提高,二者相互滋养促进,这是一种功夫。

7、 战虽有成,而勇为本焉;丧虽有礼,而哀为本焉;士虽有学,

而行为本焉。(墨翟:《墨子.修身》)

意思:君子率军打仗虽有阵法,但勇敢却是为根本。办理丧葬讲求礼仪,但哀痛是根本。士人虽有学问,但德行是根本。

8、 志不立,天下无可成之事,虽百工技艺,未有不本于志者。今

学者旷废隳隋,玩岁愒时,而百无所成,皆由于志之未立耳。??志不立,如无舵之舟,无衔之马,飘荡奔逸,终亦何所底乎?(王守仁:《教条示龙场诸生》,见《王阳明全集》卷二十六,续编一。)

意思:志向不能立定,天下便没有可做得成功的事情。虽然各种工匠有技能才艺的人,没有不以立志为根本的。现在的读书人,旷废学业,堕落懒散,贪玩而荒费时日,因此百事无成,这都是由于志向未能立定罢了。所以立志做圣人,就可以成为圣人了;立志做贤人,就可成为贤人了。志向没有立定,就好象没有舵木的船,没有衔环的马,随水漂流,任意奔逃,最后又到什幺地方为止呢?

9、 志不强者智不达,言不信者行不果。(墨翟:《墨子.修身》) 意思:意志不坚强,智慧就不会有高境界;说话不诚信,做事就不会有好结果。

10、 智者,学之师也;才者,学之徒也。学者不患才之不赡,而患

志之不立。是以为之者亿兆,而成之者无几,故君子必立其志。(徐干:《中论.治学》)

意思:学习以立志为主,资质是次要的。学习,不怕资质不够好,而应忧虑的是不能立志。 学习的人有亿兆之多,而能成功的却没有几个,所以君子学习必先立定志向

11、 学者大不宜志小气轻。志小则易足,易足则无由进;气轻则虚

而为盈,约而为泰,亡而为有,以未知为已知,未学为已学。(张载:《经学理窟.学大原(下)》,见《张载集》,第287页)

12、 人若志趣不远,心不在焉,虽学无成。人惰于进道,无自得达,

自非成德君子必勉勉,至从心所欲不逾矩方可放下,德薄者终

学不成也。(张载:《经学理窟.义理(下》,见《张载集》,第273页)

意思:假如一个人对于学习没有兴趣,那么他(她)则很难在学习上取得成功。人要学 有所成,就要有远大志向并专心 致志地学习。

13、 志立则学思从之,故才日益而聪明日盛,成乎富有;志之笃。

则气从其志,以不倦而日新。盖言学者德业之始终,一以志为大小久暂之区量。故《大学》教人,必以知止为始,孔子之圣,唯志学之异于人也。(王夫之:《张子正蒙注》卷五)

14、 少年立志要远大,持身要紧严。立志不高,则溺于流俗;持身

不严,则入于匪辟。(张履祥:《初学备忘录(上)》,见《杨园先生集》卷三十六。)

意思:少年要有远大的志向,要严于律己,志向不高就会迷失在俗世,不严于律己,就会落入流言蜚语中

15、 民之所好,好之;民之所恶,恶之。(《礼记.大学》) 意思:百姓所喜欢的就大力提倡,百姓所厌恶的就予以抵制,这才是百姓的父母官应该做的行为啊!

16、 凡欲为学,当先识义利公私之辩。今所学果为何事?人生天地

间,为人自当尽人道。学者所以为学,学为人而已,非有为也。(陆九渊:《语录(下)》,见《陆九渊集》卷三十五,第470页)

17、 少年之日,先要识得人之贤否,事之善恶,言之是非,则心术

自能向正,虽离父母师傅,亦可不至于邪慝矣。谚语:知好恶。

此其实也。(张履祥:《初学备忘录(上)》,见《杨园先生全集》卷三十六。)

18、 始吾于人也,听其言而信其行;今吾于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

(孔丘:《论语.公治长》)

意思:起初我对一个人,听了他说的话就相信他的行动;现在我对一个人,听了他说的话还要观察他的实际行动。

19、 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

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孟轲:《孟子.告子(下)》)

意思:所以上天将要降落重大责任在这样的人身上,一定要道先使他的内心痛苦,使他的筋骨劳累,使他经受饥饿,以致肌肤消瘦,使他受贫困之苦,使他做的事颠倒错乱,总不如意,通过那些来使他的内心警觉,使他的性格坚定,增加他不具备的才能。

20、 善恶要知,更要断。知一善,则断然为之。知一恶,则断然去

之。庶乎善日积而恶远也。(颜元;《颜习斋先生言行录.理欲》) 意思:对于善恶,不仅仅要能够分辨,还要有断然为之的决心。知道这件事是善的,就要果断去做;知道这是坏的,就坚决舍弃不做。(这样)几乎就是善行越积越多,而而恶一天天被改掉。

21、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孟轲:

《孟子.滕文公(下)》)

意思:金钱和地位不能使自己迷惑腐化,贫苦穷因、地位低下不能改变自己的志向,权势武力不能让自己屈服变节,这说的就是真正的大丈夫。:

22、 今求善者寡,不强说人,人莫之知也。(墨翟:《墨子.公孟》) 意思:现在的世道,一心向善的人太少了,如果不是努力的去说服别人,人们就不知道(要向善)这个道理。

23、 互乡难与言,童子见,门人惑。子曰:“与其进也,不与其退也,

唯何甚!人洁已以进,与其洁也,不保其往也。”(孔丘:《论语.述而》)

意思:互相提问 学生非常疑惑 说一起进步 不能放弃 只是有的人为难我们前进 宁可和他纠缠 也不随波逐流

24、 责善,朋友知道,然须忠告而善道之,,悉其忠爱,致其婉曲,

使彼闻之而可从,绎之而可改,有所惑而无所怒,乃为善耳。若先暴白其过恶,痛毁极诋,使无所容,彼将发其愧耻愤恨之心,虽欲降以相从,而势有所不能,是激之而使为恶矣。(王守仁:《教条示龙场诸生》,见《王阳明全集》卷二十六,续编一)

25、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孔

丘:《论语.述而》) 意思:三个人同行,其中必定有我的老师。我选择他善的方面向他学习,看到他不善的方面就对照自己改正自己的缺点。

26、 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孔丘:《论语.里仁》) 意思:看见德行好或有才干的人就要想着向他学习,看见没有德行或才干的人就要自己内心反省是否有和他一样的错误。”

27、 学须反己。若徒责人,只见得人不是,不见自己非。若能反己,

方见自己有许多未尽处,奚睱责人。(王守仁:《转习录》,见《王阳明全集》卷三)

28、 子路人告之以有过则喜,禹善言则拜。(孟轲:《孟子.公孙丑》

(上)。)

意思:子路,别人指出他的过错,他就高兴。禹,听到善言,就拜谢。

29、 人之患,在不知其非不知其过而已。所贵乎学者,在致其知,

改其过。(陆九渊:《与罗章夫》,见《陆九渊集》卷十四,第185页)

30、 迁善惧其不及,改过恶其有余。(徐干:《中论.虚道》) 意思: 跟从好人好事唯恐达不到,改正恶行劣迹唯恐不彻底。

31、 其栽培涵养之方,则宜诱之歌诗,以发其志意;导之习礼,以

肃其威仪;讽之读书,以开其知觉。今人往往以歌诗习礼为不切时务,此皆未俗庸鄙之见,乌足以知古人立教之意哉!(王守仁:《训蒙大意示教读刘伯颂等》,见《王阳明全集》卷二。) 意思: 正确的培养方法,则适宜以诗歌之类的启发他们的灵感。指导孩子学习礼仪,使他们的形象端庄,教给孩子们读书,让他们的智慧萌发。但是今天的人往往认为诗歌,礼仪不符合当前状况,这都是低俗浅薄的看法,他们怎么能知道古人之所以教育的真正意义呢?

32、 若近世之训蒙稚者,日惟督以句读课仿,责其检查束,而不知

导之以礼,求其聪明,而不知养之以善,鞭挞绳缚,若待拘囚。彼视学社如囹狱而不肯入,视师长如寇仇而不欲见,窥避掩覆以遂其嬉游,设诈饰诡以肆其顽鄙,偷薄庸劣,日趋下流。是盖驱之于恶,而求其为善也,何可得乎?(王守仁:《训蒙大意示教读刘伯颂等》,见《王阳明全集》卷二。)

33、 大抵童子之情,乐嬉游而惮拘检,如草木之始萌芽,舒畅之则

条达,摧挠之则衰痿。今教童子,必使其趋向鼓舞,中心喜悦,则其进自不能已;譬之时雨春风,沾被卉木,莫不萌动发越,

自然日长月化。若冰霜剥落,则生意萧索,日就枯槁矣。(王守仁:《训蒙大意示教读刘伯颂等》,见《王阳明全集》卷二。) 意思:大体上儿童的性情, 都喜欢游戏而不喜欢拘束检点, 如同草木刚开始萌芽, 舒朗畅适就枝条发达, 毁坏阻挠就衰败萎缩。 现在教育儿童, 一定要使他们向精神振作的方向发展, 如此内心喜悦, 他的进步自然不能停止; 这就如同及时雨伴随春风, 沾湿覆盖花草树木, 没有不萌芽发生的, 自然生长变化。就像及时雨和春风,洒在花草树木上,没有不茁壮成长的,而倘若降下的是严霜,则变得缺少生机,没几天就枯萎了。

34、 人才有高下,知物由学,学之乃知,不问不识。(王充:《论衡.

实知》。)

意思:人的才能是有高低之分的 知道事物是从学习来的 学习才会知道(有学问) 对于不知道的东西 不去求教(请教)就不会知道

35、 学果可以致明而致知,则好学者可不谓之近智乎?(陆九渊:

《好学近乎知》,见《陆九渊集》卷三十二,第372页。)

36、 夫所以读书学问,本欲开心明目,利于行耳。(颜之推:《颜氏

家训.勉学》)

意思:所以要读书做学问,本意在於使心胸开阔使眼睛明亮,以有利於做实事。

37、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成行。(韩婴:《韩诗外传》卷二,

第三十二章)

意思:玉不加工雕琢,就不能成为有用的器具;人不学习,就不能使品德有所成就。

38、 苟不可以为天下国家之用,则不教也。苟可以为天下国家之用

者,则无不在于学。(王安石:《上皇帝万言书》,见《王文公文集》卷一。)

意思:教和学都要有明确的目的,那就是天下国家之用。有目的的去学 带着问题去学 而不是盲目的死板的 这才能称得上是国家的未来教育!

39、 夫德不优者,不能怀远;才不大者,不能博见。故多闻博识,

无顽鄙之訾;深知道术,无浅闇之毁也。(王充:《别通》,见《论衡》卷十三。)

意思:道德不高尚,就不能使远方的人归顺;才能不出众,就不会有广博的见闻。所以,见多识广,就不会被指责为愚蠢无知;深通道术,就不会被批评为浅薄愚昧。

40、 涵养须用敬,进学则在致知。(程颐:《河南程氏遗书》,见《二

程集》卷十八,第188页。)

意思:涵养德行需要用敬礼,没事的时候需要用敬将心存养在这里,提高警觉,不使放肆。要是学问有所进境就要致知穷理。

41、 学所以开人之蔽而致其知,学而不知其方,则反以滋其蔽。(陆

九渊:《送杨通老》,见《陆九渊集》卷二十,第244页。) 意思:学习是为了打开人头脑中的迷惑不解的地方,而使人明白。如果学习不懂方法,就反而会使人更加迷惑不解。

42、 博学,谓天地万物之理,修己治人之方,皆所当学。然亦各有

次序,当以其大而急者为先,不可杂而无统也。(朱熹:《朱子语类》卷八。)

43、 大学之法:禁于未发之谓豫;当其可之谓时;不陵节而施之

谓孙;相观而善之谓摩。此四者,教之所由兴也。

发然后禁,则扞格而不胜。时过然后学,则勤苦而难成。

杂施而不孙,则坏乱而不脩。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燕朋逆其师,燕辟废其学。此六者,教之所由废也。(《礼记.学记》)

意思:太学教人的方法是,在欲望还没产生之前就加以禁止,叫做预防。正逢可以教育的时机加以教育,叫做适时。不超过限度进行教学,叫做顺序。相互观摩学习而得到好处,叫做切磋。这四种就是使教育兴盛的方法。

欲望已经产生然后才加以禁止,那么教育也不起作用。适当的学习时机过后才去学习,就是辛勤刻苦也难学成。杂乱无章地学习而没有顺序,就会使头脑混乱而失去条理。单独学习而没有学友,就会孤陋寡闻。结交不好的朋友会违背师长的教训。不庄重的交谈,会贻误自己的学习。这六项是导致教育旷废的原因。

44、 今之教者,呻其占毕,多其讯言,及于数进而不顾其安。使人

不由其诚,教人不尽其材。其施之也悖,其求之也佛。夫然,故隐其学而疾其师,若其难而不知其益也,虽终其业,其去之必速。教之不刊,其此之由乎!(《礼记.学记》)

意思:今天的教师,只知道按照课本诵读,大多以居高临下的姿态用告诫的言语方式向学生灌输知识,急切追求教学速度而不顾学生能否适应。这样就不能够激发学生诚真求学的兴趣,教学要求千篇一律没有根据实际做到有效发挥。其教与学的方法都是违背教育规律的。因此造成的结果是,学生渐渐厌倦于学习甚至怨恨他的老师,只知道读书学习生活的苦与难,却体会不到学习的乐趣,不知道学习对自身生活的好处。即使完成了他的学业,但是学得快忘记得也快。教育的不成功,原因也就在于此吧。

45、 善问者如攻坚木:先其易者,后其节目;及其久也,相说以解。

不善问者反此。善待问者如撞种:叩之以小者则小鸣,叩之以大者则大鸣;待其从容,然后尽其声。不善答问者反此。皆进学之道也。(《礼记.学记》)

意思:善于求问的人,如同加工坚硬的木料,先加工容易的地方,然后加工它的节目,等时间久了,相互和悦地解决了。不善于求问的与此相反。善于回答问题的,如同撞钟,用小的力量叩击则鸣声小,用大的力量叩击则声音大,等到它的声音从容舒缓地休止了,然后使它的声音全部鸣响出来,不善于回答问题的与此相反。这都是进学的道理啊。

46、 古之学者,虽问以口,而其传以心;虽听以耳,而其受以意。

故为师者不烦,而学者有得也。??以谓问之不切,则其听之不专;思之不深,则其取之不固。不专不固,而可以入者,口耳而已矣。吾所以教者,非将善其口耳也。(王安石:《书洪范传后》,见《王文公文集》卷三十三)

意思:古代学者向老师请教, 虽然用嘴求问, 而老师传的却是自己的心声; 虽然是用耳来听, 而接受下来的却是老师的思想。 所以作为老师应不厌其烦地讲授, 这样学生就有所得益了……我以为询问不深切的人, 他听讲授也不会专心; 思考不深入的人, 他吸取的知识也不牢固。听人讲解问题不专心(专注)学习(掌握)知识(道理)不牢固(扎实)却能够学到的,(其

实只是)到口耳(这一步)罢了。我所教导给你们的,不是要你们练好你们的口耳(或:不是只要你们达到口耳之学的目标)啊!

47、 孔子教人,“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盖不待愤悱而发,则知之

不固,待愤悱而发后,则沛然矣。学者须是深思之。思而不得,然后为佗说,便好。初学者,须是且为佗说,不然,非独佗不晓,亦止人好问之心也。(程颐:《河南程氏遗书》,见《二程集》卷十八,第208页)

意思:孔子教导人时说:“不到他努力想弄明白而不得的程度不要去开导他;不到他心里明白却不能完善表达出来的程度不要去启发他。

48、 所以观书者,释己之疑,明己之未达,每见每知所益,则学进

矣,于不疑处有疑,方是进矣。(张载:《经学理窟.义理》,见《张载集》,第275页)

意思:所以看书的人, 自己试着解释疑虑 ,思考自己没有想到的地方, 每天知道一些有益的事, 学习就会有进步, 在不值得怀疑的地方有疑虑, 也是进步。

49、 为学患无疑,疑则有进。(陆九渊:《语录下》,见《陆九渊集》

卷三十五,第472页)

意思:读书做学问就怕发现不了问题,只有带着问题学习才能进步。

50、 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

(朱熹:《朱子语类》卷十一)

意思:说 开始读书学习的时候,一定要能发现问题,提出疑问,并在学习中解决它,最后达到学习的都没有疑问了,这才是真正长进了。

51、 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陆九渊:《陆九渊集》卷三十六,

第482页)

意思:学习贵在有疑问,有小的疑问,就有小的进步;有大的疑问,就有大的进步。

52、 人皆寻乐,谁肯寻苦?读书虽不如嬉戏乐,然书中得有乐趣,

亦相从矣。(王筠:《教童子法》,见《丛书集成初编》,商务印书馆19xx年版,第1页)

53、 知之必好之,好之必求之,求之必得之。古人此个学是终身事,

果能颠沛造次必于是,岂有不得道理?(程颐:《河南程氏遗书》,见《二程集》卷十七,第181页)

54、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知者。(孔丘:《论语.雍也》) 意思:懂得它的人,不如爱好它的人;爱好它的人,又不如以它为乐的人。

55、 “乐则生矣”。学至于乐,则自不已,故进也。生犹进。(张载:

《经学理窟.学大原(上)》,见《张载集》,第282页)

意思:教育要重视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兴趣。学生心中有喜悦,有浓厚的兴趣,则其进步是非常大的。

56、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孔丘:《论语.为政》) 意思: 学习而不思考,人会被知识的表象所蒙蔽;思考而不学习,则会因为疑惑而更加危险。

57、 耳目之官,不思而蔽于物 物交物,则引之而已矣。心之官则

思,思则得之,不思则不得也。此天之所与我者(孟轲:《孟子.告子(上)》)

意思:眼睛耳朵这类器官不会思考,所以被外物所蒙蔽, 一与外物相接触,便容易被引入迷途。心这个器官则有思考的能 力,一思考就会有所得,不思考就得不到。这是上天特意赋予我 们人类的。

58、 “格物“者,格,至也,物者,凡遇事皆物也,欲以穷至物理

也。穷至物理无他,唯思而已矣。(程颐:《河南程氏外书》,见《二程集》卷四,第372页)

59、 为学之道,必本于思,思则得之,不思则不得也。(程颐:《河

南程氏遗书》,见《二程集》卷二十五,第324页)

意思:学习必须以思考为根本,思考就能得到知识,不思考就得不到知识。

60、 人思如涌泉,浚之愈新。(程颐:《河南程氏遗书》,见《二程集》

卷二十四,第314页)

61、 致思如掘井,初有浑水,久后稍引动得清者出来。人思虑,始

皆溷浊,久自明快。(程颐:《河南程氏遗书》,见《二程集》卷十八,第226页)

意思:一个人要解决一个困惑, 或者困难问题, 需要一步一步, 如掘井. 也就是说, 处理问题要有耐心细心. 当他用耐心细心去明白其中道理以后, 才可以 很快成功.

62、 泛观博取,不若熟读而精思。(朱熹:《朱子语类》卷十) 意思:指读书多而只是泛泛浏览而不思考其中所包含的道理,反而不如对其中一些书加以认真研读,深入思考,领会其中的精髓,这样的收获会更大些。

63、 学问须严密理会,铢分毫析。(朱熹:《朱子语类》卷八) 意思:学问必须要严格谨慎对待,细微地去分析它

64、 余尝谓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心不在此,则眼不

看仔细。心眼既不专一,却只浪漫诵读,决不能记。记,亦不能久也。三到之法,心到最急。心既到矣,眼口岂不到乎?(朱熹:《童蒙须知》,见《五种遗规》)

意思:我经常说读书有三到:心到 眼到 口到。心思不在读书上,那么眼睛看的就不仔细,心思和眼睛都不转移了,就算口里在大声的读书,也绝对不能记住,记住了也不能长久。这三到里面,心到最重要。心思已经到了,那么眼睛和口还有不到的道理吗?

65、 致知之途有二;曰学曰思。学则不恃己之聪明,而一唯先觉之

是效。思则不徇古人之陈迹,而任吾警悟之灵。??学非有碍于思,而学愈博则思愈远;思正有功于学,而思之困则学必勤。(王夫之:《四书训义》卷六)

66、 悟处皆出于思,不思无由得悟;思处皆缘于学,不学则无可思。

学者所以求悟也,悟者思而得通也。??古来圣贤,未有不重思者,思只是穷理二字。(陆世仪:《思辨录辑要》卷三)

67、 凡读书,每处必求其实,自然有益。(张履祥:《愿学记(一)》,

见《杨园先生全集》卷二十六。)

68、 夫目不视弗见,心弗论不得;虽有天下之至味,弗嚼弗知其旨

也;虽有圣人之至到,弗论不知其义也。(董仲舒:《春秋繁露.仁义法》)

意思:对任何事情,不用眼睛去看,那是见不到的;不用心去思考,就不可能知道道理。天底下最好的美味,如果不用嘴去咀嚼,怎么能品尝出其中的美味呢?即使是圣人最正确的道理,如果不去认真地思考,那就不可能知道它所包含的深远意义。

69、 善学者,师逸而功倍,又从而庸之;不善学者,师勤而功半,

又从而怨之。(《礼记.学记》)

意思:善于学习的人,往往教师费的力气不大,但自己获益却很多,又能归功于教师,对教师表示感激之意。不善学习的人,往往教师费力很大,但自己获益却很少,反而把责任推给老师,埋怨教师。

70、 故君子之教喻也: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道而弗牵

则和;强而弗抑则易;开而弗达则思。和易以思,可谓善喻矣。

(《礼记.学记》)

意思:所以优秀的教师是善于通过诱导进行教育的,引导学生而不牵着学生走;策励学生而不推着学生走;启发学生而不代替学生作出结论。引导学生而不牵着学生走,师生关系才会融洽;策励学生而不推着学生走,学习起来才会感到安易;启发学生而不代替学生作出结论,学生才能独立思考

71、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孔丘:

《论语.述而》)

意思:不是发愤图强要研究学问,我是不会去开导的,不是有话想说,却难以表达的人,我是不会去启发的,不能举一反三的人,我是不会重复教的。

72、 学者有四失,教者必知之。人之学也,或失则多,或失则寡,

或失则易,或失则止。此四者,心之莫同也。知其心,然后能救其失也。教也者,长善而就其失者也。(《礼记.学记》) 意思:学习的人有四种过失(不足之处),传授知识的老师必须了解。人们的学习,有的人贪多而不求甚解的毛病,有的人有得少为足的毛病(知道一些就满足了),有的人认为太容易,生起轻忽,不认真学习的毛病,有的人有自我设限,不求进步的毛病。这四种过失产生的原因,心理状态是不同的。知道了他们的心理状态,这样以后才能补救他们的过失。传授知识的人教育的目的,就在于发扬他们的长处,并且补救他们的过失。

73、 孔子教人,各因其材,有以政事入者,有以言语入者,有以德

行入者。(程颐:《河南程氏遗书》,见《二程集》卷十九,第252页)

74、 《论语》问同而答异者至多,或因人材性,或观人之所问意思

而言及所到地位。(程颐:《河南程氏遗书》,见《二程集》卷十八,第246页)

75、 人各有所长,就其所长而成就之,亦是一事。(陆九渊《语录(下)》,

见《陆九渊集》卷三十五,第475页)

76、 因人而施之,教也,各成其材矣,而同归于善。(王守仁:《别

王纯甫序》,见《王阳明全集》卷七)

意思:依据各人的个性特点施行教育,才是科学的教育方法,使受教育者充分发展各自的才能和专长,而共同具备良好的品质。

77、 学成于聚,新故相资而新其故;思得于永,微显相次而显察于

微。(王夫之:《周易外传》卷五)

意思:故者,人类知识的积累,前人发明发现知识的概言;

78、 博学而详说之,将以反说约也。(孟轲:《孟子.离娄(下)》) 意思:广博的学习知识,详细的解释讲解,从而(使别人)知道问题的真谛,回到简约中去.

79、 必有事焉,而勿正,心勿忘,勿助长也。无若宋人然:宋人有

闵其苗之不长而揠之者,芒芒然归,谓其人曰:“今日病矣!予助苗长矣!其子趋 而往视之,苗则槁矣。天下之不助苗长者寡矣。以为无益而舍之者,不耘苗者也;助之长者,揠苗者也。非徒无益,而又害之。(孟轲:《孟子.公孙丑(上)》

意思:(对浩然之气,)一定要培养它,不能停止下来;心里不能忘记它,也不妄自助长它。不要像宋国人那样:宋国有个担心他的禾苗不长而去拔高它的人,昏昏沉沉地回到家中,对家里人说:‘今天累极了,我帮助禾苗长高啦!’他的儿子赶忙跑到田里去看,禾苗已经枯死了。天下不助苗生长的人实在很少啊。以为(培养浩然之气)没有用处而放弃的人,就像是不给禾苗锄草的懒汉;妄自帮助它生长的,就像拔苗助长的人,非但没有好处,反而危害了它。”

80、 教人当以次,守得定,不妄施。(张载:《横渠易说.蒙》,见《张

载集》第84页)

81、 为学有本末先后,其进有序,不容躐等(陆九渊:《与詹子南》,

见《陆九渊集》卷七,第96页。)

82、 学者读书,先于易晓处沉涵熟复,切己致思,则他难晓者焕然

冰释矣。若先看难晓处,终不能达。(陆九渊:《语录(上)》,见《陆九渊集》卷三十四。第408页)

83、 盖为学之道,莫先于穷理;穷理之要,必在于读书;读书之法,

莫贵于循序而致精;而致精之本,则又在于居敬而持志,此不易之理也。(朱熹:《甲寅行宫便殿奏礼》,见《朱文公集》卷十四)

84、 凡贵通者,贵其能用之也。即徒诵读,读诗讽术,虽千篇以上,

鹦鹉能言之类也。(王充:《论衡.超奇》)

85、 学为易,知之为难。知之非难也,体而得之为难。(程颐:《河

南程氏遗书》,见《二程集》卷二十五,第321页)

86、 学者肯实去做功夫方是学。如学耕,须去习耕;学医,须去习

医,中心悦而安之。(张履祥:《备忘四》,见《杨园先生全集》卷四十二。)

87、 学问从致知者较浅,从力行得者较深,所谓躬行心得也。(陆世

仪:《思辨录辑要》卷一)

意思:学问从知识上知道的,体会较浅,从亲身去做,身体力行得到的,体会较深,这就是所谓的亲身实践,内心就会有所心得。

88、 凡论事者,违实不引效验,则虽甘义繁说,众不见信。(王充:

《论衡.知实》)

意思:大凡论述事理的人,如果违背了事实而不举出证据,那么,即使道理讲得再动听,说得再多,大家也还是不相信的。

89、 事莫明于有效,论莫定于有证。(王充:《论衡.薄葬》) 意思:对事物最好的证明是看看他是否有效,对理论最好的检验是看他有没有证据

90、 才以用而日生,思以引而不竭。(王夫之:《周易外传》卷四) 意思:人的才干越是使用越会日益增长,人的思维越是多思越不会枯竭。

91、 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有弗学,学之弗

能,弗措也。有弗问,问之弗知,弗措也。有弗思,思之弗得,弗措也。有弗辨,辨之弗明,弗措也。有弗行,行之弗笃,弗措也。人一能之,已百之;人十能之,已千之。果能此道矣,虽愚必明,虽柔必强。(孔伋:《中庸》)

意思:广泛学习,详细询问,周密思考,明确辨别,切实实行。要么不学,学了没有学会绝不罢休;要么不问,问了没有懂得绝不罢休;要么不想,想了没有想通绝不罢休;要么不分辨,分辨了没有明确绝不罢休;要么不实行,实行了没有成效绝不罢休。别人用一分努力就能做到的,我用一百分的努力去做;别人用十分的努力做到的,我用一千分的努力去做。如果真能够做到这样,虽然愚笨也一定可以聪明起来,虽然柔弱也一定可以刚强起来。

92、 不闻不若闻之,闻之不若见之,见之不若知之,知之不若行之,

学至于行而止矣。??故闻之而不见,虽博必谬;见之而不知,虽识必妄;知之而不行,虽敦必困。(荀况:《荀子.儒效》)

意思:不去听不如去听,去听不如去看,去看不如去了解,去了解不如去实践.学习到了实践就终止了.实践,是明智的事情 即使博学却有很多谬误,见到它而不知道它,即使有知识,必然狂妄。知道它却不实行,即使敦厚,必然困惑

93、 君子之学也,入乎耳,箸乎心,布乎四体,形乎动静。(荀况:

《荀子.劝学》)

意思:君子作学问,是把所学的听入耳中,记在心中,融会贯通到整个身心,表现在一举一动上,即使是极细小的言行,都可以作为别人效法的榜样. 94、 学者言入乎耳,必须著乎心,见乎行事。(程颐:《河南程氏遗

书》,见《二程集》卷十八,第189页)

95、 学之之博,未若知之之要;知之之要,未若行之之实。(朱熹:

《朱子语类》卷十三)

意思:学问广不如学问精,学问精不如把学问付诸实践

96、 读得书来口会说,笔会作,都不济事,须是身上行出方算学问。

(颜元:《习斋记余.答齐笃公秀才赠号书》)

97、 学者只守一乡,则滞于一曲,隘吝卑陋。必游四方,尽见人情

物态,南北风俗,山川气象,以广其闻见,则为有益于学者矣。(胡瑗:见《安定言行录》)

98、 大学之也:时教必有正业,退息必有居学。??故君子之于学

也,藏焉脩焉,息焉游焉。夫然,故安其学而亲其师,乐其友而信其道,是以虽离师辅而不反。(《礼记.学记》)

意思:大学的教育,依照时序进行,(如春秋教学礼乐,冬夏教学诗、书等)而且一定要

教正规的课业;退下来休息时还一定要在家中继续钻研。不学调琴的基本动作,就不能调好琴弦;不学广博的比喻,就不能很好地体悟诗意;不学冕服皮弁等各种服饰制度,就不能很好地行礼;不引起对于六艺的兴趣,也就不能乐意地学习,所以君子对于学习,是心里常怀抱学业,修习而不废弃学业,作事倦息时也在学习,闲暇游乐时亦在学习。这样,也就能巩固他的学业而且亲爱师长,喜欢他的朋友而且信守道义。因此即使离开了老师和同学,亦不会违背道义。

99、 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韩愈:《韩昌黎集.

进学解》)

意思:事业或学业的成功在于奋发努力,勤勉进取。太贪玩,放松要求便会一事无成;做人行事,必须谨慎思考,考虑周详才会有所成就。任性、马虎、随便只会导致失败。 100、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孔丘:《论语.为政》) 意思: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样才是真正的智慧.

101、 子绝四:毋意,毋必,毋固,毋我。(孔丘:《论语.子罕》) 意思:孔子断绝了四种毛病,不瞎猜,不独断,不固执,不自以为是

102、 凡看书须虚心看,不要先立说,看一段有下落了,然后又看一

段。须如人受词讼,听其说尽,然后方可决断。(朱熹:《朱子语类》卷十一)

103、 心虚则随处能得益。(张履祥:《备忘二》,见《杨园先生集》卷

四十)

104、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孔丘:《论语.公治

长》)

意思:(孔文子)聪明而且喜爱学习,不以向 比自己地位低、学识浅的人 请教为耻,所以称他的谥号为“文”

105、 人之好强者,以其所知少也,所知多则不自强满。“学然后知不

足”。“有若无,实若虚”,此颜子之所以进也。(张载:《经学理窟.学大原(下)》,见《张载集》,第283页)

106、 有为者辟若掘井,掘井九轫而不及泉,犹为弃井也。(孟轲:《孟

子.尽心(上)》)

意思:做事好比掘井一样,掘到六七丈深还没有见水,仍然只是一口废井.”

107、 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

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荀况:《荀子.劝学》) 意思:不积累一步半步的行程,就没有办法达到千里之远;不积累细小的流水,就没有办法汇成江河大海。骏马跳跃一次,不能(有)十步(远);劣马拉车走十天,(也能走得很远),(它的)成功在于走个不停。雕刻(一下)就放掉它(不刻),腐朽的木头(也)不能刻断;雕刻不停(的话),金石也能雕刻(成功)。

108、 今夫弈之为数,小数也;不专心致志,则不得也。奔秋,通国

之善奕者也。使弈秋诲二人弈,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为是其智弗若与?曰:非然也。(孟轲:《孟子.告子(上)》)

意思: 下棋作为一种技艺,只是一种小技艺; 但如果不专心致志地学习,也是学不会的。奕秋是全国闻名的下棋能手,叫奕秋同时教两个人下棋,其中一个专心致志,只听弈秋的话;另一个虽然也在听,但心里面却老是觉得有天鹅要飞来,一心想着如何张弓搭箭去射击它。这个人虽然与专心致志的那个人一起学习,却比不上那个人。是因为他的智力不如那个人吗?回答很明确:当然不是。

109、 心不定,故见理不得。今且要读书,须先定其心,使之如止水,

如明镜,暗镜如何照物。(朱熹:《朱子语类》卷十一)

110、 目不能两视而明;耳不能两听而聪。(荀况:《荀子.劝学》) 意思:眼睛不能同时看两个地方还能看得清楚,耳朵不能同时听两个声音还听得清楚. 就是说人做事要一心一意.

111、 今人为学如登山麓,方其迤逦之时,莫不阔步大走,及到峭峻

之处便止,须是要刚决果断敢以进。(张载:《经学理窟.学大原(下)》,见《张载集》,第283页)

112、 孔门习行礼乐射御之学,健人筋骨,和人血气,调人情性,长

人仁义。一时学行,受一时之福;一日习行,受一日之福;一人体之,锡福一人;一家体之,锡福一家;一国天下皆然。小之却一身之疾,大之措民物之安;为其动生阳和,不积痰郁色,安内扞外也。(颜元:《颜习斋先生言行录.习过之》)

113、 故古者教士,以射、御为急,其他技能,则视其人才之所宜,

而后教之,其才之所不能,则不强也。至于射,则为男子之事。苟人之生,有疾则已,苟无疾,未有去射而不学者也。有 庠序之间,固常从事于射也。(王安石:《上皇帝万言书》,见《王文公文集》卷一)

114、 大抵为人,先要身体端整。自冠巾、衣服、鞋袜,皆须收拾爱

护,常令洁静整齐。??著衣既久,则免垢腻。需要勤勤洗浣。破绽,则补缀之。尽补缀无害,只要完洁。(朱熹:《童蒙须知》,见《五种遗规》)

意思:要进入礼仪场合,首先要端正容体,就是要端正身体,把衣冠穿戴整齐。古礼对于衣冠要整洁的要求并没有过时,所以他要求“先要身体端整”,冠巾、衣服、鞋袜,要“常令洁净整齐”。

115、 乐者,圣人之所乐也,而可以善民心,其感人深,其移风易俗

(易),故先王导之以礼乐而民和睦。(荀况:《荀子.乐论》) 意思:音乐,是圣人所喜欢的,它可以改善人心,它的声音感人至深,容易移风易俗,所以先王用礼乐来引导百姓而使其和睦。

116、 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孔丘;《论语.秦伯》) 意思:孔子说:“(人的修养)开始于学《诗》,自立于学礼,完成于学乐

117、 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

怨。(孔丘:《论语.阳货》)

意思:孔子说:“学生为什么不学习《诗》呢?《诗》可以启发想象力,可以提高观察力,可以培养合群性,可以学会正当的怨恨.近,可以学到融会父母的道理;远,可以用来事奉君主;还可以多认识一些鸟兽草木的名称.”

118、 程子曰:“古之学者易,今之学者难。古人自八岁入小学,十五

入大学,有文采以养其目,声音以养其耳,威仪以养其四体,歌舞以养其血气,义理以养其心。今则倶亡矣,惟义理以养其心尔,可不勉哉!”(程颐:《河南程氏遗书》,见《二程集》卷二十一(上),第286页)

119、 人少小时,未有不好歌舞者。盖天籁之发,天机之动,歌舞即

礼乐之渐也。圣人因其歌舞而教之以礼乐,所谓因其势而利导

之。(陆世仪:《思辨录辑要》卷一)

120、 知者乐水,仁者乐山。(孔丘:《论语.雍也》)

意思:智者喜爱水,仁者喜爱山。

121、 君子之处世也,甘恶衣粗食,甘艰苦劳动,斯可以无失矣!(颜

元,见《颜习斋先生年谱》)

意思:君子的处世态度是甘心于穿劣质衣服,甘心于吃粗荼淡饭,甘心于艰苦贵动,这样就不会有什么过错了。

122、 凡学之道,严师为难。师严然后道尊,道尊然后知敬学。(《礼

记.学记》)

意思:求学的道理,尊敬老师是最难做到的。老师受到尊敬,然后真理学问才会受到敬重。真理学问受到尊敬,然后人民才会敬重学问,认真学习。

123、 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韩愈:《韩

昌黎.师说》)

意思:古代求学的人必定有老师。老师,是用来传授道理、讲授学业、解答疑难问题的 124、 国将兴,必贵师而重傅,贵师而重傅,则法度存。国将衰,必

贱师而轻傅;贱师而轻傅,则人有快;人有快则法度坏。(荀况:《荀子.大略》)

意思:国家想要振兴,必须尊敬教师,重视传授专长技术的师傅,教师受尊重,国家的法律制度就能得到保存。国家如果趋于衰败,一定轻视教师,教师不受到尊重,人就会放纵性情,人肆意放纵,国家的法律制度就要受到破坏,所以,尊师重教,事关国家的兴衰存亡。 125、 务学不如求师。师者,人之模范。(扬雄:《法言.学行》) 意思:努力学习不如求师,老师,是每个人的榜样

126、 己之才学为人所尊,乃可诲人以进修之要;已之性行为人所重,

乃可诲人以操履之详。(袁采:《袁氏世范》卷二)

意思:自己的才干学识受人敬仰,才有资格教诲别人怎样增长才干、修习学业;自己的品行行为受人敬重,才有资格向别人传授修身养性的具体步骤;

127、 智如泉涌,行可以为表仪者,人师也。智可以砥砺,行可以为

辅弼者,人友也。(韩婴:《韩诗外传》卷五,第十八章) 意思:智慧象泉水一样喷涌而出,高尚的思想行为可以做别人的榜样。

128、 凡学校之师,不论乡学、国学、太学,决当以德行学问为主。

(陆世仪:《思辨录辑要》卷二十)

129、 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孔丘:《论

语.子路》)

意思:孔子说:当管理者自身端正,作出表率时,不用下命令,被管理者也就会跟着行动起来;相反,如果管理者自身不端正,而要求被管理者端正,那么,纵然三令五申,被管理者也不会服从的.

130、 子曰:“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徒,不善不能改,是吾

忧也。”(孔丘:《论语.述而》) 意思:孔子说:“对品德不进行培养,对学问不进行钻研,听到好人好事不能跟着做,有了错误不能及时改正,这就是我所担忧的.”

131、 子弟教不率从,必是教之不尽其道,为父兄师长者,但当反己

自求,未可全责子弟也。(张履祥:《备忘一》,见《杨园先生全集》卷三十九)

132、 师术有四,而博习不与焉。尊严有惮,可以为师;耆艾而信,

可以为师;诵说而不陵不犯,可以为师;知微而论,可以为师。故师术有四,而博习不与焉。(荀况;《荀子.致士》)

意思:教师除了有渊博学问之外,应具备四个基本条件:一要有尊严的威信;二要有丰富的阅历和崇高的信仰;三要有讲授儒家经典的能力,能够根据教材的内在逻辑,循序渐进,诵说时有条有理,不凌不乱;四要能钻研和精通教材的精粗,并且善于阐发微言大义,而不是记问之学。

133、 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

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礼记.学记》)

意思:即使有美味的熟食,不吃就不知道它的味美;即使有最好的道理,不学就不知道它的好处.因此,学然后知道自己的欠缺,教然后知自己理解不透.知道了自己欠缺,然后自己才能够刻苦地钻研.所以说,教与学是互相促进的.

134、 子曰:“默而知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孔

丘:《论语.述而》) 意思:孔子说:“默默地记住所学的知识,学习却不感觉满足,教导他人不知疲倦,这些对我来说,有哪一点是我所具备的呢?”

135、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孔丘:《论语.为政》) 意思:孔子说:“温习旧的知识,进而懂得新的知识,这样的人可以做老师了.” 136、 记问之学,不足以为人师,必也其听语乎!(《礼记.学记》) 意思:只凭记忆力掌握书本上的各种知识,这种人不够资格当教师。当教师的人,一定要善于听取学生的问题,并能够予以解名三没有提问的能力时,老师才加以开导。

137、 君子既知教之所由兴,又知教之所由废,然后可以为人师也(《礼

记.学记》)。

意思:教师只有懂得了教育成功的因素,同时又懂得了教育失败原因,然后才能胜任教师的工作

138、 君子知至学之难易而知其美恶,然后能博喻,能博喻然后能为

师,??(《礼记.学记》)

意思:君子知道求学深浅难易的顺序,对于个人的特性差异都能了解,然后方能因材施教。能广泛地晓喻,然后才有能力作老师;能够作老师

139、 《学记》云:“善学者师逸而功倍,不善学者师劳而功半。”我

亦曰:善师者学逸而功倍,不善师者学劳而功半。(陆世仪:《思辨录辑要》卷二)

140、 子曰:“爱之,能勿劳乎?忠焉,能勿诲乎?”(孔丘:《论语.

宪问》)

意思:孔子说:爱一个人,能不操劳付出吗?忠于领导,能不尽心劝谏吗?

141、 人生小幼,精神专利;长成已后,思虑散逸;固须早教,勿失

机也。(颜之推:《颜氏家训.勉学》)

意思:人小的时候,注意力集中,长大以后,就容易分散,因此应该早早的教育,不要错失了好的机会。

142、 夫风化者,自上而行于下者也,自先而施于后者也。(颜之推:

《颜氏家训.治家》)

意思:教育感化这件事,是从上向下推行的,是从先向后施加影响的。

143、 教子功夫,第一在齐家,第二在择师。若不能齐家,则其子自

孩提以来,爱憎嚬笑,必有不能一轨于正者矣,虽有良师,化诲亦难。(陆世仪:《思辨录辑要》卷十)

144、 教子须是以身率先,每见人家子弟,父兄未尝著意督率,而规

模动定,性情好尚,辄酷肖其父,皆身教为之也。念及此,岂可不知自省。(陆世仪:《思辨录辑要》卷十)

145、 人各欲善其子,而不知自修,惑矣。(张履祥:《愿学记(一)》,

见《杨园先生全集》卷二十六)

意思:意思指每个人都想培育好自己的子女,但往往不懂得、不重视修养自己品德、行为的重要性,这是非常糊涂的父母,又从另一角度强调了示范对子女的作用。

146、 子弟童稚之年,父母师傅严者,异日多贤,宽者,多至不肖。

(张履祥:《训子语(下)》,见《杨园先生全集》卷四十八)

网络搜集

1.读书切戒在荒忙,涵泳工夫兴味长。

——宋·陆九渊《读书》

注:荒:同“慌”。 涵:潜入水中,引伸为深入。

简释 读书最要防备的是慌忙,而深入细致地阅读、领会,那兴趣、味道是很深长的。

2.人之知识,若登梯然,进一级,则所见愈广。

——宋·陆九渊《陆象山集·语录》

简释 人学知识就象登梯子一样,是循序渐进,步步登高的。每进一步,都能接触到更多的知识。而知识积累得愈多,思想境界也愈高,眼界也愈宽阔。

3.学所以开人之蔽,而致其知。学而不知其方,则反以滋其蔽。 ——宋·陆九渊《送杨通老》

简释 学习是为了打开人头脑中的迷惑不解的地方,而使人明白。如果学习不懂方法,就反而会使人更加迷惑不解。

4.学者读书,先于易晓处沉涵熟后,切己致思,则他难晓者,涣然冰释矣。若先看难处,终不能达。

——宋·陆九渊《陆象山集·语录》

注:沉涵:深入领会。 涣然冰释:喻疑团解除。

简释 学者读书,应先从容易弄懂的地方着手,深入领会清楚后,结合自己反复钻研,其它难懂的地方,就象冰那样化开了。如果一开始就从最难的地方下手,就始终不能得到结果。

5.须教自我胸中出,切忌随人脚后行。

——宋·戴复古《论诗十绝》

简释 写诗必须发自内心,不摹仿别人,才能写出好诗。

6.文章自得方为贵,衣钵相传岂是真?

——金·王若虚《论诗诗》

注:衣钵:和尚的法衣袈裟和盛饭食的用具。禅宗师父给徒弟传授佛法,往往以传送这两样东西为信。

简释 王若虚主张写诗要自己体会,自己创造,反对一味因袭模仿前人的做法。即:做文章应该自己有所得才算可贵,因袭模仿怎么算是真才实学?

7.知者行之始,行者知之成。

——明·王守仁《传习录》

简释 认识是行动的开端,行动是认识的完成。

8.艺高人胆大。

——明·戚继光《纪效新书·束伍篇》

简释 人有了高超的技艺,才能大胆地做事。

9.聚古今之议论,以生我之议论;取天下之聪明,以生我之聪明。 ——明·方中通《陪集》

简释 一个人的智慧、见解很有限,要想有超越众人的学识,要想有较高的智慧,必须善于学习和借鉴。只要善于取众人之长,补自己之短,察众人之短,予以补之,就定能集思广益,超越众人。

10.凡读书须识货,方不错用功夫。

——清·陆世仪《思辨录》

简释 读书必须善于选择,去其伪,取其真,去其糟粕,取其精华,才能真正有收益。

11、 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

——韩愈《师说》

12、 不教不学,闷然不见已缺。

——韩愈《应科目时与人书》

13、 善之本在教,教之本在师。

——李觏《广潜书》十五

14、教之,养之,取之,任之,有一非其道,则足以败天下之人才。 ——王安石《上仁宗皇帝立事书》

15、 古之学者,虽问以口,而其传以心;虽听以耳,而其受以意。故为师者不烦,而学者有得也。

——王安石《王文公文集》卷三十三

16、 遗子黄金满籝,不如教子一经。

——朱舜水《益广》

17、 积德求师何患少,由来天地不私亲。

——吕岩《答僧见》

18、教人者,成人之长,去人之短也。

——魏源《默觚下·治篇七》

19、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杜甫 《全唐诗》216卷2251页(中华书局 19xx年版)

20、 读书与磨剑,旦夕但忘疲,倘若功名立,那愁变化迟。 ——李中 《勉同志》

21、 心不定,故见理不得。今且要读书,须先定其心,使之如止水,如明镜,暗暗如何照物。

——朱熹 《朱子语类》卷十一

22、读书固不可不晓文义,然只晓文义为是,只是儿童文学,须看意旨所在。

——陆九渊《陆象山集·语录》

23、 世人不问愚智,皆欲识人之多,见事之广,而不肯读书,是犹求饱而懒馔,欲暖而惰裁衣也。

——颜之推 《颜氏家训·勉学》

24、看书如服药,药多力自行。

——陈秀明 《东坡文谈录》

25、 读有字书,却要识没字理。

——鹿善继 《四书说约》

26、凡读无益之书,皆是玩物丧志。

——王豫 《蕉窗日记》卷一

27、人皆寻乐,谁肯寻苦?读书虽不如嬉戏乐,然书中得有乐趣,亦相从矣。

——王筠

28、 余生无过人处,只好读书。忧愁非读书不释,忿怒非读书不

解,精神非读书不振。

——颜元

29、读书数万卷,胸中无适主,便如暴富儿,颇为用钱苦。 ——郑燮 《赠国子学正侯嘉璠弟》

30、 读书好处心先觉,立雪深时道已传。

——袁枚 《随园诗话》卷三

31、读书以熟为贵,作文亦然。

——梁章锯《退庵论文》

32、读书趋简要,害说去杂冗。

——欧阳修 《送焦千子秀才》

33、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

——苏轼 《送安悙秀才失解西归》

34、书不记,熟读可记;义不精,细思可精;惟有志不立,直是无著力处。

——朱熹 《性理精义》

35、大抵观书须先熟读,使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继以“精思”,使其意皆若出于吾之心,然后可以有得尔。

——朱熹 《朱子大全·读书之要》

36、读书始读,未知有疑。其次则渐渐有疑。中则节节是疑。过了这

一番后,疑渐渐解,以至融会贯通,都无所疑,方始是学。 ——朱熹 《晦翁学案》

37、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 ——朱熹 《朱子全书·读书法》

38、读书之法无他,惟是笃志虚心,反复详玩,为有功耳。 ——朱熹 《学规类编》

39、凡看书须虚心看,不要先立说,看一段有下落了,然后又看一段。须如人受词讼,听其说尽,然后方可决断。

——朱熹 《朱子语类》卷十一

40、为学读书,须是耐烦细心去体会切不可粗心。若曰何必读书,自有个捷径法,便是误人的深沉也。

——朱熹 《学规类编》

41、看文字须大段精彩看,耸起精神,竖起筋骨,不要困,如有刀剑在后一般。就一段中须要透,击其首则尾应,击其尾则首应,方始是不可按册子便在,掩了册子便忘。

——朱熹 《朱子语类大全》第十卷

42、凡读书……须要读得字字响亮,不可误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多一字,不可倒一字,不可牵强暗记,只是要多诵数遍。自然上口,久远不忘。古人云:“读书千遍,其义自见。

——朱熹 《晦庵先生朱文公文集·训学斋规》

45、读书须知出入法……盖不能入得书,则不知古人用心处;不能出得书,则又死在言下。

——陈善《扪虱新语》

46、授书不在徒多,但贵精熟。

——王守仁 《传习录》

47、年年岁岁笑书奴,生世无端同处女。世上何人不读书,书奴却以读书死。

——李挚 《系中八绝》

48、读书务在循序渐进,一书已熟,方读一书,勿得卤莽踖等,虽多无益。

——胡居仁 《丽泽堂学约》

49、凡读书,每处必求其实,自然有益。

——张张履祥 《杨园先生全集》卷二十六

50、非读书不能作文,非熟读不能作文。

——朱舜水 《答安东守约问》之二十

51、读书求精不求多,非不多也。唯精乃能运多,徒多徒烂耳。 ——郑燮 《自序》

52、板桥每读一书,必千百遍。舟中、马上、被底,或当食怎忘匙筋,或对客不听其语,并自忘其语,皆记书默诵也。

——郑燮 《板桥自叙》

53、读书当读全书,节抄者不可读。

——冯班 《钝吟杂录·家戒下》

54、善读书者,曰攻曰扫。攻则直透重围,扫则了无一物。 ——郑燮 《随猎诗草·花间堂诗草跋》

55、读书以过目成诵为能,最是不济事。眼中了了,心中匆匆,方寸无多,往来应接不暇,如看场中美色,一眼即过,与我何与也…… ——郑燮 《郑板桥集》15页

更多相关推荐:
古代名言警句

古代名句选读一多行不义必自毙行百里者半九十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非我而当者吾师也是我而当者吾友也谄谀我者吾贼也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尺有所短寸有所长为者常成行者常至一叶蔽目不见泰山两豆塞耳不...

中国古代名言警句精选

中国古代名言警句精选B1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汉乐府长歌行2百学须先立志朱熹3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4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杜甫5别裁伪体亲风雅转益多师是汝师杜甫6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苏轼...

古代名言警句大全

古代励志名言摘抄名人名言一日不思量也攒眉千度宋柳永ltlt昼夜乐gtgt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汉古诗十九首ltlt迢迢牵牛星gtgt友如作画须求淡山似论文不喜平清翁照ltlt与友人寻山gtgt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中国古代名人名言大全

中国古代名人名言大全1人为刀俎我为鱼肉2前事不忘后事之师3尺有所短寸有所长4桃李不言下自成蹊5失之东隅收之桑榆7千羊之皮不如一狐之腋8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9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10狡兔死走狗烹飞鸟...

中国古代经典名言名句大全

清代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讲到治学问题时曾借用三首宋词的意境加以形象地表述他说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39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也39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39众里寻...

中国古代经典励志名言100句

1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周易2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三国志刘备3见善如不及见不善如探汤论语译见到好的人生怕来不及向他学习见到好的事生怕迟了就做不了看到了恶人坏事就像是接触到热得发烫的水一样要立刻离开避得远远...

古代道德修养名言警句

古代道德修养名言警句1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唐刘禹锡释山不在于高低山上有了神仙就出名水不在于深浅水里有了龙就灵验2德不广不能使人来量不宏不能使人安明刘基释道德不广大高尚就不能吸引人凝聚人气量不宽宏就不...

常识归纳中国古代读书名言

公务员常识归纳中国古代读书名言名人在当今社会总保持着一定的权威而名人对世界的看法往往也是最深刻最真实的其中有很大一部分都是由他们的名言反映出来为了使大家对读书有更深的理解我们特意制作了这张网页来记录读书方面的名...

中国古代关于人生教育的百句名言名句

中国古代关于人生教育的百句名言怀子三月出居别宫目不邪视耳不妄听音声滋味以礼节之北朝北齐颜之推颜氏家训教子妇女怀胎三月出居别的地方眼不看邪恶的东西耳不听胡乱的东西说话饮食用礼义来节制人生小幼精神专利长成已后思虑散...

中国古代百句名言

1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周易译作为君子应该有坚强的意志永不止息的奋斗精神努力加强自我修养完成并发展自己的学业或事业能这样做才体现了天的意志不辜负宇宙给予君子的职责和才能2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三国志刘备语译...

中国古代哲学名言名句汇编

中国古代哲学名言名句汇编1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孟子离娄下解读爱人的人别人总是爱他尊敬别的人别人总是尊敬他你怎样对待别人别人也往往会用同样的态度对待你要想受人敬爱必须敬爱他人恒常常2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孟子...

中国古代关于人生教育的百句名言名句

中国古代关于人生教育的百句名言怀子三月出居别宫目不邪视耳不妄听音声滋味以礼节之北朝北齐颜之推颜氏家训教子妇女怀胎三月出居别的地方眼不看邪恶的东西耳不听胡乱的东西说话饮食用礼义来节制人生小幼精神专利长成已后思虑散...

古代教育名言(28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