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阳明的名言

时间:2024.4.8

王阳明的名言

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同归于寂;你来看此花时,则此花之颜色一时明白起来…

上面这句名言出自《传习录》。据说一次王阳明与朋友同游南镇,友人指着岩中花树问道:“天下无心外之物,如此花树在深山中自开自落,于我心亦何相关?”王阳明回答说:“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同归于寂;你既来看此花,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便知此花不在你心外。”

散文家余秋雨在《王阳明法书集》的序言中写道:“倘若把中国历史上集大成式的哲学家缩小到最低限度,也一定少不了王阳明(守仁)的名字。由于他的哲学思想高超、警策、简明,又由于他的人生经历曲折、奇特、宏富,他在中国文化领域的知名度是其他许多哲学家无法比拟的。“中国古代哲学,发展到宋明理学,叠起一座高峰,比之汉唐绎学的理论思辩方面,达到了一个更高的境界,而阳明之学则是中国儒家的最后一个高峰,并成为近世启蒙思想的先导。梁启超称王阳明“是一个豪杰之士”,是因为他在程朱理学笼罩一统天下,以极大的勇气,挺身而出,用“心即理”的学说之与抗衡,以“知行合一”理论戳穿了那些道貌岸然的理学家。他的新说,对当时社会,“像打一药针一般,令人兴奋”,“吐出很大光芒”。

王阳明的这一观点像极了上面贝克莱的观点——存在即被感知。看见花时,感觉到了,花就存在;没有看见时,感觉不到,花就不存在。但是,两个人还是有所区别的:贝克莱是要通过“存在即被感知”这句名言解决认识论问题,到最后,为了保证物的存在,贝克莱还不得不搬出了上帝来保证外物的存在。王阳明不同,其“心外无物”说的是意义问题,和维特根斯坦的“世界的意义在世界之外”近似。也就是说,“心外无物”是指心乃生发意义的源泉,不致“良知”,外在世界尽管五彩缤纷,但对我毫无意义可言。就当你未见到那个美丽的女子时,在你心中那个人便根本不存在,只有你见到她,那美丽才会呈现于你眼前,于你而言才会具有意义。先生说致良知,良知在于我们的本心,与龙场悟道一样,你未见龙场之时,世界于你只是狭小的周围一圈,当你来到深山自然之中,心会变得与自然一样广阔,便能窥见更多的真理。


第二篇:明代心学领袖王明阳的圣狂


标 题: 明代心学领袖王明阳的圣狂

发信站: 饮水思源 (20xx年04月13日16:10:20 星期二), 站内信件

by 刘梦溪

李卓吾的思想和明朝的心学领袖王阳明有直接渊源,王学后劲很多都是他的朋友。王 阳明提出的不以孔子的是非为是非的主张,对李贽影响极大,李的著作中此类言论随处 可见。自汉武帝“独尊儒术”以来,孔子思想就被奉为圭臬,所谓“曾经圣人手,议论 安敢到”(韩愈)。历来狂客的所谓“狂言”,大都涉及对儒家权威地位的置疑。王阳 明、李卓吾如此,李白、阮籍、嵇康亦复如此。李白示“狂”的“我本楚狂人,凤歌笑 孔丘”,前面举证过了。嵇康的名言则是“非汤武而薄周孔”。不过他们所置疑的不是 原孔子和孔子的原思想,而是后来附加在孔子头上的放大的光环,以及从孔子思想中“ 支离”出来的部分。因此李卓吾和王阳明之所为,都是要还原真孔子,并不是简单的“ 非圣”。相反,李卓吾认为“圣人能医狂病”,“圣”可以“息狂”,惟圣人能够做到 “爱其狂,思其狂” ,能够称狂者为“善人”。

王阳明不用说更纯粹是一个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的“狂之圣者”和“圣之狂者” 。阳明的思想向有“三变”、“四变”及“五溺”之说,要之是少年时期“驰骋于词章 ”,随后出入于佛道二氏,然后“居夷处困”,最后豁然开朗由悟道而入于圣学之域( 见钱德洪《刻文录叙说》,吴光等点校《王阳明全集》下册第1574页,上海古籍出版社 )。而入于圣域的标志,是“致良知”学说的发明和建构完成。令人讶异的是,当阳明 子入于圣境之后,对“狂”的义涵又赋予了新解。他说:“吾自南京已前,尚有乡愿意 思。在今只信良知真是真非处,更无掩藏回护,才做得狂者。使天下尽说我行不掩言, 吾亦只依良知行。”(《年谱》三,《王阳明全集》下册第1287页》)这番话是嘉靖二 年二月阳明子五十二岁时和弟子们讲的。《明儒学案》的记载,文字稍有异同,作“门 人叹先生自征宁藩以来,天下谤议益众。先生曰:‘我在南都以前,尚有些子乡愿意思 。在今信得这良知真是真非,信手行去,更不着些覆藏,才做得个狂者胸次,故人都说 我行不掩言也’”(中华书局版《明儒学案》上册第216页)。毫无疑问,此时之阳明子 已完全进入圣境,但他不仅不排拒“狂”,不摈弃“狂”,反而视“狂”与“圣”为一 体,甚至把“狂”视为成圣的必要条件。所以他说到南都之后“才做得个狂者胸次”。 就是说,一个人只有拥有了狂者的胸怀和雅量,才有可能成为圣人。显然阳明子和李卓 吾等明儒对“狂”的诠解,把“狂”的道德境界和义理品阶大大提升了,变成与孔、孟 相继而不相同的儒圣和儒狂的思想。

孔子对中行、狂、狷、乡愿的“四品”取向,态度原极分明,传统的解释,特别是 孟子的解释,中行为第一,狂为第二,狷为第三,乡愿第四。也可以把狂和狷合而为第

二。孔子对乡愿的深恶痛绝已见之“德之贼”的四字恶评,后来的儒者对此均无异词。 孟子解“乡愿”义最切,曰:“非之无举也,刺之无刺也。同乎流俗,合乎污世。居之 似忠信,行之似廉絜,众皆悦之,自以为是,而不可与入尧、舜之道。”(《尽心》下 )意即这种乡愿的人,你要非议他,却举不出证据,想骂他一顿,也不知从何骂起。他 不过是与庸俗的社会现象和习惯同流合污而已。看上去一副忠诚老实的样子,行为上好 像也没有什么不廉洁的地方。这样的人有谁不喜欢呢。他自己因此也以一贯正确自居。

但是很可惜,这种乡愿的人永远也不能成为圣人。至于不能入于圣的理由,王阳明讲的 非常清楚,认为此种人的“忠信廉洁”是为了“媚君子”,“同流合污”是为了“媚小 人”,他的心已经破坏殆尽,所以不能与人尧、舜之道。可是“狂者”呢?阳明子说: “狂者志存古人,一切纷嚣俗染,举不足以累其心,真有凤凰翔于千仞之意,一克念即 圣人”。(《王阳明全集》下册第1287至1288页》)

此可知“狂狷”和“乡愿”是“四品”中完全对立的两极。狂可以入圣,可以让“ 一切纷嚣俗染,举不足以累其心”,如同凤凰翱翔于高空,一念之间即可实现超越。所 谓入于圣域,就是实现精神的自我超越。既然如此,那么“四品”的排序,“中行”还 能够居诸品之冠吗?难道不应该将位置让位给“狂”吗?其实最有可能与“乡愿”同流 合污的恰恰是“中行”。孔子慨叹“中行”的“不得而与”,是求之不得,还是“中行 ”本身就是一个流动的范畴,不容易和人类的生命体发生稳定的连接?也许“中行”只 是一个假设的状态,是孔子希望的道德理想,现实生活中并不真实存在。所以孔子游走 周遭,终于不曾遇到这类人物。最后在陈国,出于不得已,发为慨叹说:“回去罢,回 去罢,我的那些学生虽然狂简,但都很有文采,想办法施之以教,不愁他们没有作为。 ”(《公冶长》)然则孔子已然改弦更张,不再寻找“中行”之人,而将把目光投向了 狂狷之士?其实孔门弟子中有一个叫曾皙的,也就是那个不好好回答老师的问题,却一 个人在一旁鼓瑟的“点”。他的这个独特的举动,构成了“点也狂”的典故的来源。但 孔子似乎喜欢这个特立独行的学生。“吾党之小子狂简”里面,大约一定包括“点”这 个特长生吧。

宋代大儒二程(程颢、程颐)和朱熹也都注意到了“点也狂”的问题,但程朱对“ 狂”的态度,如前所说,很少作正面评价。对《论语》“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 坐”章“点”即曾皙的表现,明道(程颢,大程子)的评价是:“行有不揜焉者,真所 谓狂矣。”(《程氏遗书》“明道先生语”二)这依据的是孟子给定的“狂”的定义, 即言论行为都不稍假掩饰,既不以行掩盖言,也不以言掩盖行。前引李卓吾论狂,已及 此义。伊川(程颐,小程子)则说:“曾点狂者也,未必能为圣人之事。”(《程氏外 书》卷三)但伊川认为“点”的独特之处,是了解孔子心里的想法,即明白“圣人之志 ”。然则“圣人”何志?子路、冉求回答孔子问志,都关乎一个国家如何强国富民,公 西赤则愿意当外交场合的一个小司仪。只有曾点表示,自己“异乎三子者之撰”,他喜 欢在阳春三月,和一群友人带着孩子们,在沂水边沐浴,一边走一边在路上唱歌。曾点 所讲,正好与老师的想法闇合,故“夫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先进》)

程朱虽然看到了“点”的狂,但对“狂”和“圣”的正面连接,似乎无所见。他们 秉持的是《尚书》“惟圣罔念作狂,惟狂克念作圣”(《尚书》“多方”)的思想,认 为狂圣无法合一。王阳明就不同了,对《论语》此章有另外的解说——

以此章观之,圣人何等宽洪包含气象。且为师者问志于群弟子,三子皆整顿以对。至于 曾点,飘飘然不看那三子在眼,自去鼓起瑟来,何等狂态。及至言志,又不对师之问目 ,都是狂言。设在伊川,或斥骂起来了。圣人乃复称许他,何等气象。圣人教人,不是

个束缚他通做一般,只如狂者便从狂处成就他,狷者便从狷处成就他。人之才气如何同 得?(《传习录》下)

阳明子对曾点的“狂态”极尽赞美之能事,且对小程子的态度作了一个带有微讽的假设 ,此可见见宋学和王学的异同所在。

而当明嘉靖三年(1524)王阳明和门弟子共度中秋的时刻,他写了《月夜二首》, 其第二首又颇及“点也狂”的本事,兹特抄录出来供读者赏观。

处处中秋此月明,不知何处亦群英。

须怜绝学经千载,莫负男儿过一生。

影响尚疑朱仲晦,支离羞作郑康成。

铿然舍瑟春风里,点也虽狂得我情。(《王阳明全集》上册第787页)

诗的头两句交代时地人背景,据《王阳明年谱》记载,此次中秋宴聚有百余名友朋和门 弟子参加,在浙江绍兴乡下天泉桥的的碧霞池上,当时阳明五十三岁,平生难得之盛。 第三四句自叙怀抱。五六句对朱子的学理表示置疑,认为问题主要出在为学的过程过于 繁琐支离上。当年朱陆鹅湖之会,陆九渊所示诗中便有“易简功夫终久大,支离事业竟 浮沉”之句,阳明显然是借用鹅湖之典。最后两句“铿然舍瑟春风里,点也虽狂得我情 ”,是为全诗的点睛,赞美“点之狂”深获他的胸襟怀抱。

因此阳明子不愧为“圣狂”的典范。行笔至此,不禁想到了陈寅恪先生19xx年给北 大历史系同学的赠诗,其中有“天生愚儒自圣狂,读书不肯为人忙”句,可为阳明的“ 圣狂”立一注脚。

更多相关推荐:
王阳明让你内心强大的100句名言

王阳明让你内心强大的100句名言1明万历年间内阁首辅王锡爵曾对东林书院的创始人顾宪成抱怨说当今所最怪者朝廷认为对的外界一定认为不对朝廷认为不对的外界一定认为是对的一个政府不得人心到如此境界也算是人类历史上的一朵...

王阳明至理名言

王阳明至理名言1破山中贼易破心中贼难2夫万事万物之理不外于吾心3心即理也心外无理心外无物心外无事4人心之得其正者即道心道心之失其正者即人心5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四句教6你未看...

王阳明名言

1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2责善朋友之道然须忠告而善道之悉其忠爱致其婉曲使彼闻之而可从绎之而可改有所感而无所怒乃为善耳3孔子者乎求之于心而是也虽其言出于庸常不敢以为非也而况其出于...

王阳明名言

此心光明亦复何言人性之善天下无不可化之人象祠记岂有邪鬼能迷正人乎只此一怕即是心邪故有迷之者非鬼迷也心自迷耳传习录陆澄录翻译那里有邪恶的鬼能够迷惑正直的君子呢因为你们存了一个怕鬼的念头这就是心邪了所以凡是有被迷惑...

“千古第一等人”王阳明的十大经典语录

千古第一等人王阳明的十大经典语录20xx0119王阳明被当年明月称为千古第一等人他官至兵部尚书都察院左都御史精通儒释道三家开创出了堪称儒学新局面的心学被认为是可直追孔孟的大圣人他还领兵平乱剿匪用极少的代价闪电般...

阳明至理名言

至理名言1破山中贼易破心中贼难2夫万事万物之理不外于吾心3心即理也心外无理心外无物心外无事4人心之得其正者即道心道心之失其正者即人心5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四句教6你未看此花时...

王阳明和他的“知行合一”思想

王阳明和他的知行合一思想中国传统士人之三不朽者立德立功立言据说历史上能做到这三不朽的只有两个半人一个是孔子另一个是王阳明曾国藩只做到了半个三不朽王阳明做到了立德立功立言被誉为真三不朽者他非但精通儒释道三家之学说...

王阳明心学思想的诗化

王阳明心学思想的诗化摘要王阳明的诗歌创作与其心学思想是相呼应的通过对其诗歌的剖析可以深入理解他的心学思想借助诗歌这一载体王阳明将其心学思想中的心意知物概念通过诗歌呈现出来其心学思想的递进过程正是其诗歌内容的表达...

王阳明《传习录》精彩句子

王阳明传习录警句名言1大学君子贤其贤而亲其亲小人乐其乐而利其利2尚书尧典克明峻德以亲九族九族既睦平章百姓百姓昭明协和万邦克能峻高大阳明先生认为克明峻德就是明明德3至精至一4深爱做根5温凊定省礼记曲礼上凡为人子之...

我的王阳明心学之解读

王阳明心学之解读在王阳明之前有一位杰出的思想家朱熹提出格物致知存天理灭人欲的理论我的理解是通过对周围事物的观察得出自己的认识就是格物致知通过不断地认识从而形成天理人一生的目标就是遵守和执行好天理的运行消灭个人的...

王阳明心学的精髓到底是什么

王阳明心学的精髓到底是什么王阳明心学的精髓何为知行合一王阳明又叫王守仁是明朝中叶很有名的军事家和哲学家立功立言立德史上真正的三立之人何为立功平定宸濠之乱平定闽南古藤的暴乱这只是立功的一部分他创立的心学从根本继承...

王阳明与心学的基本解读

王阳明与心学的基本解读作为士大夫在中国数千年的历史上阳明先生是比比皆是的几位既有quot立德quotquot立言quot又有quot立功quot人其德行事功至今仍收到读书人的敬佩可见其伟大之人格魅力说起王阳明就...

王阳明的名言(8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