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张爱玲小说的语言特色

时间:2024.3.15

目 录

一、小说语言营造遥远的意境???????????????(2)

1.运用人物、场景营造遥远的意境????????????(2)

2.运用色彩语言营造遥远的意境?????????????(2)

3.运用空间及时间的距离感营造遥远的意境????????(3)

二、小说语言具有强烈的艺术效果?????????????(4)

1.小说语言的陌生化效果????????????????(4)

2.小说语言的朦胧化效果????????????????(5)

三、小说语言暗示封建女性的宿命感????????????(6)

1.贵族女性的宿命???????????????????(6)

2.平民女性的宿命???????????????????(7)

四、各类词语的灵活运用突出小说的语言特色????????(7)

1.大量俚语、俗语及禁忌语的使用????????????(8)

2.用病态、阴冷的语言写人、物、事???????????(9)

3.小说语言“尊道、佛戏儒”??????????????(10)

五、结语????????????????????????(11) 参考文献???????????????????????·(11)

浅析张爱玲小说的语言特色

摘要:张爱玲是上个世纪中国文坛的一朵艳丽奇葩,她的一生被视为传奇,而见

证这个传奇的“主力军”便是她的小说。她的小说语言,准确而又犀利,冷艳而

不失风韵,赤裸裸地剖析了人的内心世界,也清楚地表达了她的情感与思想。她

以敏锐冷酷的笔触,演绎了“张爱玲的传奇,传奇的张爱玲”。她的小说语言就

像一件艺术品,让我们在研究张爱玲的小说语言时,不仅能感受到其所带来的美

感,还能让我们读出那个时代的社会风貌与人情冷暖。

关键词:阴冷;陌生化;模糊性;宿命感

Abstract: Zhang Ai Ling is a gorgeous crowd in the Chinese literature of

last century, her life was regarded as legend and the main force of writing

her legend life is her novels. Her novels language, elegant but not break

charm, which naked analyzes the heart of human. Language is the thought

outer of performance ,the novels which writed by Zhang ,to a extent ,are

her crystallization of her thought ,from inside to outside and the

discoursed between words .That means, her use acute and cold

languages ,deduced Zhang Ai Ling’s legend , legend of Zhang .when we

study Zhang’s languages, not only can we as an art to feel the beauty it

brings, but also reflects the social features.

Keywords: cold; strange; obscure; predestination

1

一、小说语言营造的遥远的意境

1.运用人物、场景营造遥远的意境

张爱玲小说的语言擅长营造遥远的意境,像是带着读者穿越时空去品味那个时代的世态炎凉。而这荒凉源于那个时代背景,是作者内心最真切的感受。例如:《怨女》中,银娣出嫁前的一段夜间描写:“夜间熟悉的声浪都已经退得很远,听上去已经渺茫了,如同隔世。此时的夜由吵闹变安静,这安静后的夜不禁让人思绪飘远,想到过去,想到未来。夜把人的内心带到遥远,遥远的意境遂油然而生了。再例如;《雷峰塔》中琵琶在观看佣人打麻将时的一段描写:“琵琶顶爱看背后的这些声响,有一种深深的无聊与忿恨,像是从一个更冷更辛苦的世界吹来的风,能提振精神,和楼上的世界两样。”“熟悉的脸却贴得那么近,天花板有天空那么高,头上的灯光特别遥远黯淡。”“该是几年?几世纪?窗玻璃外白花花的阳光漂浮着。”“隐晦的黑暗中抓不准距离,可是一点声音也没传过来。滤掉了吵嚷与惊慌,大火似乎是发生在遥远的历史里,从过去来的一幕,带着神秘感,竟使人心里很激动。”无论是银娣的幽怨,对未来的迷惘,还是琵琶的惶惑,对现实的捉摸不透,小说语言都将人物与场景浸入一个遥远而又深邃的意境中,让人物、场景自身去营造悲凉、品味悲凉,这是张爱玲小说最突出的写法之一。

2.运用色彩语言营造遥远的意境

张爱玲擅长运用色彩语言来描绘一幅幅与小说故事情节相辅相成的画面,她就像一位画师,精雕细琢每一个画面,浓烈或苍白、黯淡或光鲜。张爱玲在小说创作中对色彩语言的娴熟运用在很大程度上受《红楼梦》的影响。《红楼梦》的语言通常都是色如其人、色如其情、色如其景。张爱玲在继承《红楼梦》色彩语言的同时,又加以创造,创造出的色彩有悲壮的苍白、窒息的暗灰、浓烈的深红等等。此外,她从小喜欢画画,对色彩有着特殊的感情,使她对颜色的把握恰到好处,让人感觉“浓妆淡抹总相宜” [2]。比如《倾城之恋》中流苏和柳原回到战后的上海时,流苏眼前是:“灰砖砌成的墙”、“风也是灰的”。上海之于他们,像是离开了几世几年,变得没了斑斓的色彩,墙和风都是灰色的,灰色并不是凭空捏来,自然是迎合当时战后上海阴郁的社会环境,以及人物对战争那深深的忿恨。

2

《金锁记》中张爱玲对芝寿新房的豪华陈设这样铺张地描写过:“那红玫瑰绣花椅披着桌布,大红平金五凤齐飞的围屏,水红软缎对联……梳妆台上绿丝红网络着银粉缸、银漱盂、银花瓶。”一系列鲜艳的颜色大肆渲染华丽的陈设,似乎是表现富裕与高贵,其实不然,这些色彩语言实际上是表达金银对女性无止境的禁锢,色彩语言在这里也变相地成了女性心中无声的呐喊。

《红玫瑰与白玫瑰》中,将红玫瑰比作“墙上的一抹蚊子血”、“心口上的一颗朱砂痣”,白玫瑰比作“床前明月光”、“衣服上的一粒饭粘子”,红是热烈的红、浓郁的红,白是单调的白、圣洁的白。但之于振宝,无论是热烈的妇,还是圣洁的妻,都离他很远,刚开始还喜欢淡雅清丽的白玫瑰,像是高山之雪,值得付出一生的代价去追寻,久而久之,在度过如痴如醉的欣喜若狂之后,又企盼一个红色的浓艳梦幻,像摇曳在月的黄昏。“红”与“白”两种颜色,在色彩上形成鲜明的对照,被描摹得不尽完美,但无论是红玫瑰,还是白玫瑰,都只存在于遐想之中,都会让人有满足不了的感觉与遗憾。

3.运用空间及时间的距离感营造遥远的意境

张爱玲小说所刻画的空间、时间距离实质上是反映人与人心灵上的距离。空间上的距离如《金锁记》中,童世舫和长安的最后一次道别时写道:“长安觉得她是隔了相当的距离看这太阳里的庭院,从高楼上望下来,明晰,亲切,然而没有能力干涉,天井,树,拽着萧条的影子的两个人,没有话——不多的一点回忆,将来是要装在水晶瓶里双手捧着看的——她的最初也是最后的爱。”轻描淡写,却阴森可怖,此刻,童世舫和长安已没有了心理的交融,行同陌路,心灵的距离也不可能再拉近,遥远的意境遂隔世般产生了。

时间上的距离如《金锁记》引子:“三十年前的上海,一个有月亮的晚上……我们也许没赶上看见三十年前的月亮。年轻的人想着三十年前的月亮该是铜钱大的一个红黄的湿晕,像朵云轩信笺上落了一滴眼泪,陈旧而迷糊。老年人回忆中的三十年前的月亮是欢愉的,比眼前的月亮大,圆,白。然而隔了三十年的辛苦路往回看,再好的月色也不免带点凄凉。”《金锁记》结尾:“三十年前的月亮早已沉下去,三十年前的人也死去了,然而三十年前的故事还没完——完不了。”三十年,是一段足以拉长回忆的时间,让读者恍如穿越历史去品味那甚是遥远的意境。而且月亮本来就给人以虚无缥缈、遥远的感觉,此处写道三十年前的故事

3

还没完、完不了,似乎故事只是刚刚开始,等待作者在故事的间隙中点一炉香、沏一壶茶之后才真正进入主题,余味无穷,给人无尽遐想。

从人物场景、色彩语言、时间空间的距离感所营造的遥远意境可以看出作者内心深处的感情趋向,即孤独与冷漠。而这孤独与冷漠来自何方?从张爱玲的小说语言中我们不难读出原因,那就是她幼年的经历。她幼年经历的是没落的家族,母亲的离去,父亲的责骂,继母的虐待,这一切都让她觉得美好的世界是如此遥远。她满腔心事无人诉说,无人分担,内心怎能不孤寂?久而久之,习惯了孤独寂寞,内心也就麻木冷漠了。

二、语言具有强烈的艺术效果

1.小说语言的陌生化效果

读完张爱玲的小说,我们可以从其语言中清晰地体味到人与人之间的隔阂与陌生。首先是夫妻之间的陌生。《雷峰塔》中,露和榆溪,虽同出生于名门望族,但一个思想前卫,渴望独立自主、女性解放,主张一夫一妻制。她说过:“人的一生转眼就过了,所以要锐意图强,人的相貌是天生的没办法,姿态动作那全在自己。”她不顾族人的劝阻,出国留学,又背离世俗与榆溪离婚。而榆溪,站在传统和西化的边缘,表面上思想开化,但骨子里却是因循守旧的,这表现在他吸大烟、养姨太太,他给琵琶和凌请儒学先生、学习儒家传统思想,却不肯送琵琶出国接受西式教育等方面。《雷峰塔》中有对榆溪的一段描写:“镇日醇酒美人,不离烟铺,只要不忘亡国之痛,这一切就入情入理,自诩为爱国志士,其实在每一方面都趋于下流。”榆溪所维持的只是一个腐朽破败的家,他出场的背景必定是寸步不离的烟铺,烟雾缭绕的屋子。

其次是母子之间的陌生。看完《雷峰塔》和《易经》,你会体会到伤害张爱玲最深的,其实是她母亲,她从不曾从她母亲给她的伤害中走出来,恋恋不舍母亲年轻时候的美丽承诺,但自始至终,萦绕在她脑海的那个母亲的形象从不曾真实过,甚至只是在维系某种关系,陌生而疏远。《雷峰塔》中:“琵琶没想到她的手指这么瘦,像一把骨头,夹在自己手上,心里也很乱,这是她母亲唯一牵她手的一次,感觉很异样,可也让她欢喜。”从“没想到”、“异样”、“唯一”三个词可以体会到母女之间的隔阂与陌生,这些看似很平常的发生在母女之间的一系列

4

动作,在琵琶看来却是异样的。“突然间,她母亲像是已走了。虽然并排着走,却变得很珍贵,颜色越来越淡,像一抹渐渐散去的香水,越是这样琵琶越是不敢转头看她。”对母亲的依恋、断绝,毁坏了她,也成就了她。因为对于一个女儿来说,最亲的母亲都离她那么遥远,内心的委屈苦闷还能说给谁听呢?慢慢地,张爱玲就变得内心孤独,感情冷漠。而这同时,张爱玲在努力维系母女关系时所感觉到的母女之间的陌生让她放弃了依靠他人的念头,自己去发奋,去开拓生活。所以,母女的陌生也成就了张爱玲。

然后是恋人之间的陌生。《倾城之恋》中,一个“破落户”家的离婚女儿,跟一个饱经世故、狡猾精明的留学生相恋,世俗看来格格不入,一切都埋下了陌生的伏笔,文中有一段:“从浅水湾饭店过去一截子路,空中飞跨着一座桥梁,桥那边是山,桥这边是一块灰砖砌成的墙壁,拦住了这边……柳原看着她道:这堵墙,不知为什么使我想起地老天荒那一类话……有一天,我们的文明整个地毁掉了,什么都完了——烧完了,炸完了,坍完了,也许还剩下这堵墙。流苏,如果我们那时候再在这墙根底下遇见了……流苏,也许我会对你有一点真心。”他们从相知到相恋,若即若离,柳原给予流苏的是异样的感觉,没有安全感,甚至有几分像“柏拉图”式的恋爱,承载着精神上的一点点寄托。可最终,他们之间的陌生成就了悲壮,“在这不可理喻的世界里,谁知道什么是因,什么是果?谁知道呢?也许就因为要成全她,一个大都市倾覆了,”是香港的陷落成全了这场

旷世恋情,最终,陌生演绎了悲壮的完美。优秀的作家作品兼具“内美与修能”

[4],这也正符合了张爱玲抒写美的真谛,她所写的美,不是凄美,不是华丽美,而是悲壮的美,只有悲壮的美,才能承载她所要表达的情感,

可以说,几乎所有涉及到家庭关系的悲情类小说中的主人公,都是从母亲、恋人、妻子或其他亲人那里得不到真切的爱与关怀,需要寻求精神寄托,从而把“陌生”演绎出来。而张爱玲的小说更是把这种陌生升级。她一直秉着“将灵魂掏空”的心态创作,几乎是毫无顾忌挥写着,甚至在她的自传小说《易经》中,写弟弟是少年因病早逝,而现实中张爱玲的弟弟张子静在解放后做了教员。张爱玲能狠下心来这么写,我们便能看出她也许是真的对陌生的情感不存一点留恋了。

2.小说语言的朦胧化效果

张爱玲小说语言的朦胧化效果受中国古典朦胧诗词的影响,古典朦胧诗的写

5

作意旨是:“叫人感到不容易读懂,而又总觉得像是读出了一点什么新意,给人以无限想象的朦胧美。”张爱玲的小说语言出其不意地将古典的朦胧美赋以现代意义,从而收到了语言的朦胧化效果。

自传体小说《雷峰塔》写的是她童年时期的生活,可以称得上是“张爱玲前传”,而童年那个家给予张爱玲的除了支离破碎的关系,别无他物。童年时代的遥远冀望总给她以梦幻、虚无缥缈的感觉。张爱玲在回忆这段生活时,《雷峰塔》开篇有一段描写家中宴请后的情景:“火炉烧的很旺,温暖宁谧的房间飘散着香烟味。”还有一段写道:“她的日子过得真像一场做了太久的梦,可是她也注意到年月也会一眨眼就过去,有些日子,真有时间压缩在一块的感觉,有时早几年的光阴只是梦的一小段,一翻身也就忘了”。“炉烟袅袅”和“梦”都给人模糊、不真实、虚无缥缈的感觉。笔者认为张爱玲之所以将文章披上一层迷雾般的细纱,一方面是因为对孩提记忆的模糊,没有具体真切的记忆。另一方面是为了增加小说的艺术效果,增加小说的朦胧美。这正符合张爱玲写自传回忆小说的语言特点,一切都归于记忆之中,美好的抑或伤痛的。

另外,代表作《金锁记》的开头写道:“三十年前的月亮,像朵云轩信笺上落了一滴泪,陈旧而迷糊。”开篇就营造朦胧回忆的氛围,领着读者穿越时空回到那三十年前去恣意漫游。时间带来的模糊感,超出了记忆的维度,只能带着几分猜测与臆想去定夺三十年前月亮的模样。回忆本来就附着朦胧的外衣,加之语言上特定的模糊效果,用“虚无”“迷糊”“炉烟”等一类听来便印象模糊的词来描写,就更使文章笼罩上一层朦胧雾霭,读者只有拂去雾霭,才能品味到其中的韵味。白先勇先生曾回忆初见张爱玲时的印象:举止优雅眼神朦胧迷离。作家习惯于将自身的魅力延伸到作品中,使得语言文字的艺术性有据可循。笔者认为:正是张爱玲自身的朦胧美赋予了小说语言的朦胧化效果。

三.小说语言暗示封建女性的宿命感

1.贵族女性的宿命

封建时代,女性被看做是附属品,尤其是身处贵族大院的女性,戒律更是严

6

格,束缚更是无止境,她们没有自由之身,灵魂更是像被囚禁了几万年之久,只在牢笼中游荡,飘不出深闺,更飘不出战乱时代的中国。《雷峰塔》中,有一段琵琶被禁在家中的描写:“在灰褐的荒凉中飞跑,剥除了一切,没有将来、没有爱、没有兴趣,只有跑步的生理快乐。”琵琶在看祖母遗照时的一段语言描写也十分深刻:“她的笑容看得琵琶心痛,她有权冀望更美好的人生,而不是委身于官场败将,屈就寥寥可数的相处时光,然后是遗世独立的庭院,愁闷怨苦,中年就香消玉损。”从年幼琵琶到中年祖母的悲惨命运再到下层劳动妇女,都深受封建制度的残酷束缚,无一例外。张爱玲除了对封建女性满怀同情,心中还有无尽的忿恨与无奈。

《金锁记》中,当七巧回忆着早年当曹大姑娘时代,和肉店里的朝禄打情骂俏时,“一阵温风直扑到她脸上,腻滞的死去的肉体的气味……她皱紧了眉毛。床上睡着她的丈夫,那没生命的肉体……”当年的肉腥虽然教她皱眉,终究是美妙的憧憬,充满了冀望。眼前的肉腥,却是刽子手刀上的气味。七巧作为正常女性,自然有着对情欲的渴望,但她身为封建女性,是担当不起情欲的,可是情欲偏偏在她心中来得嚣张跋扈,爱情在一个人身上不得满足,便需要三四个人的幸福与生命来抵偿,终酿成可怕的报复!最初她用黄金锁住了爱情,结果却锁住了自己,锁住了自己的宿命。

2.平民女性的不幸

在张爱玲《不幸的她》这部小说中,“她”原来和她的“雍姊”一样是个活泼的女孩,生命极为美丽,“眼珠中流露出生命的天真的诚挚的爱的光来”。可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她”渐渐长大,她二十一岁,母亲已经衰老,忽然昏悖地将她许聘给一个纨绔子弟!从此“她”开始走向漂泊,只能细细地在脑中寻绎她童年的快乐。其中有一段描写“她”对命运的无奈:“她坐在船头上望着那蓝天和碧海,呆呆地出神,波涛中映出她破碎的身影—啊!清瘦的—她长吁了一声!一切和十年前一样—人却两样的!雍姊她是依旧!我呢?怎么改的这样快!——只有我不幸。”她是不幸的,同她一样不幸的女子还有好多,她的不幸在于她逃不过时光、逃不过宿命的安排。

陶干的儿子不孝,但她作为女性,改变不了自己的命运,只有渴望与幻想:“她并没有特为想当什么样的人——只是想要过各种各样的生活,美好的人生值

7

得等待,可能得等上很长的时间,遥遥无期,可是现世的人生也是漫无止境的等待,而且似乎没有尽头,时间足够,大概每个人都会有机会做别人。”作为平民,陶干没有发出无休止的忿恨与慨叹,她寄希望于等待有机会过别种生活,她做不了命运的主人,她只能这样。

《怨女》中写道:“漂亮的女孩子不论出生高低,总是前途不可限量,或者应当说不可测。她本身具有命运的神秘性——结了婚就死了个皇后,或者死了个名妓,谁也不知道是哪个。”从这段描写看来,女性的宿命表面上似乎归结于容貌,但从婚后的境遇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禁锢女性命运的自始至终都是封建纲常。”写银娣:“不知道自己怎么样,这不是人所能忍受的。目前这一刹那马上拖长了,成为永久的,没有时间性,大钳子似的夹紧了她,苦痛到极点。”银娣想挣脱这样的生活环境,逃离软骨病丈夫,但现实却如大钳子般地夹紧了她,禁锢了她,进而被宿命牢牢套住,临近生命的结束也没有挣脱掉。

封建女性,无论是被金银锁住的贵族女性,还是粗麻在身的平民少女,都无一例外有着难于挣脱的宿命,张爱玲笔下年幼的琵琶,年轻的“她”、银娣以及年老的陶干,都是封建礼教的“殉葬品”,逃不过宿命的安排,她们都是不幸的,冀望已久的美好未来终究没有到来。有谁不想主宰自己的命运,率性而为?可是谁又能违背一个时代的要求?对于封建女性悲惨的命运,无论是张爱玲还是与她同时代的女性都是无能为力的,可张爱玲并没有任凭命运摆布,她从家中逃了出去,闯出了自己的事业——用语言文字将她心中的无奈、感慨、同情转化为女性的觉醒意识,开拓了“张爱玲时代”。

四、各类词语的灵活运用突出小说特色

1.大量俚语、俗语及禁忌语的使用

张爱玲出生于封建大家族,接触过形形色色的人,听到过各种各样的话,这些也折射到她的小说语言中,这从小说中的俚语、俗语可见一斑。这些俚语、俗语流传于民间,经下层人民带到没落贵族庭院,刻画人物心理,反映时代现状。例如:《雷峰塔》中,在露和珊瑚出国时,家族送行阵容庞大,王发嘀咕道:“虎头蛇尾,雷声大雨点小,”老妈子们在背后谈论时也大量使用俚语,例如:“咬舌头,贪吃鬼;咬腮肉,饿死鬼,”“男孩吃饭如吞虎,女孩吃饭如数谷,”“鱼生热,

8

肉生痰,青菜豆腐保平安,”“生来莫为女儿身,喜乐哭笑不由人。”《怨女》中,炳发说银娣:“女大不中留,留来留去反成仇。”银娣生完孩子,老太太吩咐:“想吃什么,叫厨房里做,就是不能吃鸭子,产后吃鸭子,将来头抖,像鸭子似的一颠一颠。”

张爱玲小说中的习俗禁忌语可以说是俯拾即是,这些俚语、习俗语无论是从下层人民还是从贵族阶层的口中说出,都通过小说语言展现出来,而张爱玲在具有“悲壮美”的小说语言中间写入这些“俗语”,并不是将低俗赋以高雅,而是作者本着客观的态度去“唱”习俗,说习俗、书写自己的平民意识的。所以,这些流传于民间的习俗禁忌语的使用在某种程度上也反映了“没落的贵族的精神越来越趋向于下层人民”[5]。

2.用病态、阴冷的语言来写人、物、事

《雷峰塔》中:“昏黄的灯泡下,患了软骨病似的楼廊像随时会崩塌。”张爱玲喜欢将文字伸入人的灵魂深处。此处将阴暗灯光映衬下的楼廊附上带病的状态,显然不是在单纯描写楼廊,楼廊是人物眼中的楼廊,所以,病态归根结底是人物眼中的病态,病态的语言不是无中生有,而是来源于人物内心深处的真切感受。

《易经》这样描述:“就仿佛封锁的四合院就在隔壁,死亡的太阳照黄了无人使用的房间,鬼魂在房间里说话,白天四处游荡,日复一日就这么过下去。”“他们给她穿上了层层的衣物,将她打扮得像尸体。死人的脸上覆盖着红巾,注重贞节的成见让婚礼成了女子的毕生末路。她被献给了命运,切断了过去,不再有未来,婚礼的每个细节都像是活人祭,那份荣耀,那份恐怖与哭泣。”《怨女》中写银娣回门时“她像是死了,做了鬼回来。”这些语言描写阴冷且令人压抑,而诸如“活人祭”“尸体”“鬼魂”一类的词语并不是凭空无端拈来,而是基于当时的黑暗现实,所以,病态的语言也折射出了病态的社会。

《茉莉香片》中写聂传庆:“总有一天……那时候,是他的天下了,可是他已经被作践得不像人。奇异的胜利!” “烟签上的鸦片淋到烟灯里去。传庆吃了一惊,只怕被他们瞧见了,幸而老妈子进来报说许家二姑太太来了,一混就混了过去。”读完《茉莉香片》,我不禁发出了一声感叹:“聂传庆还有救吗?”他是压抑的、是痛苦的,是在畸形的生活中人性变得扭曲的,以致于当言子夜的批评重重打伤他的心灵时,传庆再也压制不住内心对丹朱的怒火,对其咒骂脚踢,想

9

制她于死地,“他的性格是阴郁的、蹩扭的”[3]。一个人受了重伤尚可以医治,可是当他内心变态扭曲了呢?他还有救吗?

《金锁记》中,曹七巧自己婚姻破灭,心理几近于病态,不惜破坏儿女的姻缘来报复命运的不公,她对女儿长安的婚姻几次干涉,对儿子更是,“世舫直觉地感到那是个疯人——无缘无故的,他只是毛骨悚然。”就是这样一个令人毛骨悚然的“疯人”毁掉了自己一双儿女的幸福。

笔者要强调的是,张爱玲并不是一味地叙述病态的人、事、物,以激起读者感官上的快感,而是用病态语言来刻画描摹人物,使人物形象跃然纸上,更趋于完善。傅雷曾这样评价张爱玲的小说语言:“这太突兀了,太像奇迹了” [2] ,足见张爱玲的小说语言确实给人以震撼。在张爱玲的小说中被金钱折磨成病态的人物有多个典型,从少年琵琶到青年聂传庆,再到中年银娣、老年曹七巧,不同年龄段有不同的病态心理,张爱玲巧用病态、阴冷的语言,将这些不同心理刻画得淋漓尽致。

3.小说语言“尊道佛戏儒”

儒家维系的封建家族制,主张“孝”“仁爱”“三纲五常”,但在张爱玲的小说中无论是从琵琶的姑姑或母亲口中说出的关于儒家的语言,都带有讽刺意味,“撑持了数千年,迟早有断裂的一天,孝道拉扯住的一代又一代,总会在某一代斩断,那种单方面的爱,每一代都对父母怀着一份宗教似的热情,却低估了自身的缺点对下一代的影响。”《怨女》中吴家婶说:“娶妻娶德,娶妾取色,”封建男子有三妻四妾的俗套,直至民国也未曾褪去,此处无不在讽刺封建纲常礼教的愚昧、陈腐,慨叹封建女性作为附属品的悲哀!

“老子确实是胜过了孔子,虽然官面上推崇的不是老子。民族心理上多的是老子而不是孔子,历史上天灾人祸濒临,老子始终是唯一的支柱。”道家主张“清静无为”,从张爱玲对道家思想的信奉上可以看出,她将现实的一切无奈、无法解释的东西都指向了虚空、指向了渺茫无边的宇宙。

佛教相信轮回是确实的,张爱玲在她的小说中曾不止一次提到投胎,琵琶、何干都冀望投胎做别人。《雷峰塔》中:“生命没有近似的东西,小时候她要无穷无尽一次次投胎,过各种各样的生活,是她懂得了生趣,上瘾了?还是仅仅是盲目的贪婪?她真正活过吗?”。“佛”是张爱玲作品中唯一一种涉及宗教的艺术表现形式,张爱玲通过文本中对“佛”的诠释与崇尚,集中体现了她和她同时代人

10

面对人性压抑和冲撞时,在战争和爱情中如何获得佛教境界的心境澄明和人性如何借“佛”得以安放自己的心理情结以及隐藏其中的价值观。

张的小说中处处隐含着“佛缘情结”、“道教理念”,追朔佛、道的发展起源及发展历程,而中国世代所推崇的儒家思想在张的小说中却沦为戏说的对象。足见张爱玲的精神信仰已趋于平民。她对民间流传的俚语、俗语的描写,以及对病态人物的描写,一方面是对自我的悲悯,并将对自我的悲悯推向他人,渴望他们的思想能够觉悟。另一方面,也是对鲁迅先生的“哀其不幸,怒其不争”思想的续写。张爱玲对下层人物从未鄙夷过,想去拯救但没有能力去拯救,她只能通过语言来激励他们、唤醒他们。

五、结语

在中国现代文坛上,张爱玲是独树一帜的,她给后人留下了厚重的馈赠。夏志清在《中国现代小说史》中为她辟专章,称她是“中国当年文坛上独一无二的人物” [3]。可无论我们是穿越时空去凝望三十年前的月光,还是身着华丽的袍去听胡琴咿咿呀呀,听张爱玲讲述那总也说不完的旧事、理不清的关系,都意犹未尽,都无法完全对她这份馈赠心领神会,无奈只能从她的语言文字中摭拾点点滴滴的韵味来品尝。笔者自感能力有限,无法将张爱玲小说语言的方方面面都作透彻分析,只在其语言所表达的遥远意境、宿命感以及用词方面做针对性分析,作为读者,我们每一个人都该是她思维的再造者,都应该将她的讽刺性、传奇性的小说语言尽情续写,以臻于完善。

参考文献

[1] 向弓. 贵族才女张爱玲.四川文艺出版社,1995.

[2] 傅雷.论张爱玲的小说.人民文学出版社,1987.

[3] 夏志清.中国现代小说史.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

[4] 夏中义.世纪初的苦魂.上海文艺出版社,1995.

[5] 肖晶,邓小兵.张爱玲小说的语言特色浅析,2001.

[6] 李华.浓妆淡抹总相宜——张爱玲小说中的色彩运用,2005.

11

更多相关推荐:
张爱玲的10大爱情名言

張愛玲的10大愛情名言1於千萬人之中遇見你所要遇見的人於千萬年之中時間的無涯的荒野裡沒更早一步也沒更晚一步剛巧趕上了沒更別的話可說惟更輕輕地問一聲quot噢你也在這裡張愛玲更那麼多的小說我卻覺得愛最更意味沒更華...

张爱玲十大爱情箴言

张爱玲十大爱情箴言1于千万人之中遇见你所要遇见的人于千万年之中时间的无涯的荒野里没有早一步也没有晚一步刚巧赶上了没有别的话可说惟有轻轻地问一声噢你也在这里2遇见你我便得很低很低一直低到尘埃里去但我的心是欢喜的并...

张爱玲句句名言

因为爱过所以慈悲因为懂得所以宽容张爱玲倾城之恋如果你认识从前的我那么你就会原谅现在的我张爱玲倾城之恋于千万人之中遇见你所要遇见的人于千万年之中时间的无涯的荒野里没有早一步也没有晚一步刚巧赶上了那也没有别的话可说...

张爱玲经典名句

1我要你知道在这个世界上总有一个人是等着你的不管在什么时候不管在什么地方反正你知道总有这么个人半生缘2回忆这东西若是有气味的话那就是樟脑的香甜而稳妥像记得分明的快乐甜而怅惘像忘却了的忧愁更衣记3对于三十岁以后的...

张爱玲经典名句

1我要你知道在这个世界上总有一个人是等着你的不管在什么时候不管在什么地方反正你知道总有这么个人半生缘2回忆这东西若是有气味的话那就是樟脑的香甜而稳妥像记得分明的快乐甜而怅惘像忘却了的忧愁更衣记3对于三十岁以后的...

张爱玲没有写的作品

张爱玲没有写的作品张爱玲有过不少构思好但没有写好的作品只是听过的人很少她曾告诉宋以朗想写苏青和她小叔的故事是一个名为aromaport的长篇芳香的港结果也没有写张爱玲还想过写一篇名为三宝太监郑和下西洋的小说张爱...

张爱玲小说的主题思想

张爱玲小说的主题思想喜欢上张爱玲的小说是非常偶然的在读贾平凹的一篇文章时里面引用了张爱玲这样一句话生命是一袭华美的睡袍里面爬满了虱子1读到这句话时我的灵魂被深深地震撼了能说出如此精妙深刻的语句一定是一个目光敏锐...

浅析张爱玲散文的文体特色

浅析张爱玲散文的文体特色宕昌县两河口九年制学校王斌内容摘要张爱玲的散文以其独语式的个体语境孤独感和苍凉感的浓郁参透走向世俗的现世精神独具特色的表现方式既构成了当时文坛上不同于主流语境的另一种风格也构成了其散文文...

浅谈张爱玲作品中的家

目录摘要和关键词1一衰败颓废的家的形象2二丑陋和猥琐的父亲形象2一父权的丧失2二父亲形象的颠覆3三虚伪扭曲的母亲形象3一异化了的母亲形象3二黄金枷锁铐住的母亲形象4四变态的心理磨灭了对亲情的向往4一丑恶的姐妹情...

读张爱玲的文章后我对人生的感悟

学习张爱玲后我对人生的感悟张爱玲是文坛的奇才文字在她的笔下才有了真的生命直钻进我的心里读她的书能在其中找到莫大的快感这种快感来源于她那奇丽而又精美的语句恰好契合了我心中那无法表达的感受同时又为张爱玲对生活敏锐的...

张爱玲名言

张爱玲语录见了他她变得很低很低低到尘埃里但她心里是欢喜的从尘埃里开出花来我想过我倘使不得不离开你亦不致寻短见亦不能够再爱别人我将只是萎谢了我已经不喜欢你了你是早已经不喜欢我的了金锁记我们也许没赶上看见三十年前的...

张爱玲名言录

张爱玲名言录因为相知所以懂得因为懂得所以慈悲喜欢一个人会卑微到尘埃里然后开出花来生命也是这样的吧它有它的图案我们唯有临摹笑全世界便与你同声笑哭你便独自哭牵手是一个很伤感的过程因为牵手过后是放手在没有人与人交接的...

张爱玲的爱情名言(3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