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中的教育思想名句

时间:2024.4.20

论语中的教育思想名句

1、阐述学习与思考关系的句子是: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2、生活中表示既善于从正面学习,也善于从反面借鉴的意思时,我们常引用《论语》中的话: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3、孔子借题发挥,教育弟子勤学好问的句子是: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4、在生活中,我们要表示应当向有长处的人学习,常用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来表示;

5、《论语》中有谈学习态度的,也有谈学习方法的,请简要回答。 谈学习态度的: 学而时习之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谈学习方法的: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默而识之 温故而知新 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

6、当别人不了解甚至误解自己时,孔子在《论语》中认为应当采取的正确态度是: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回答者:teacher073

《论语》中的教育名言读论语,抓教育

孔子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教育家,他之所以“有三千弟子、七十二贤人”这样令人赞颂的光辉业绩,除了具备良好的教学素质外,主要得益于他的教育思想。因此,我们与其艳羡其业绩,不如深入《论语》当中,分析他的教学理念,探讨他的具体做法,然后运用于我们的工作中。

一、德智并重

孔子教学很注重人的内在素质和外在表现的统一,提出了“文质彬彬,然后君子”这一论断,认为德才兼备、温文尔雅、表里如一才能算是真正的人才。

1.德育为先。他的教育内容是德才并重,尤其重视加强道德教育。他说:“君子无终食之问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论语.里仁》)。指出“仁”是君子的根本品德,是德育的总概念。“仁”的内涵非常广泛,如“刚、毅、木、讷,近仁”(《论语.子路》),更包括爱人、忠、恕、孝、悌、恭、宽、信、敏、惠、勇、敬、温、良、俭、让、诚等一系列美德。但每种美德都只是反映了仁的一个侧面,只有将它们集合、归纳、

凝聚为一体,才能称得上“仁”,但是它的精神内核核心却很凝练,就是“爱人”。要做到“爱人”,必须先做到“忠恕”和“孝悌”。孔子的德育是为培养封建社会的“君子”而服务的,但它形成于德育实践过程中,基本上反映了德育的客观规律,具有一定的科学性,对我们当前的道德教育,尤其是“素质教育”,无疑有着积极的作用。

2.智育重法。理想的智育是把知识转化为智慧,只有在智慧引导下,才可能展开真正意义上的心智活动。一般来说,知识的关注点是现成的答案、现成的公式、现成的历史事件的归纳,而智慧关注的是未知的世界,是求知的过程。因此,我们有必要来一个智育观念的更新。必须明确,知识不过是智育的载体,学生学习知识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学生在获取知识过程中所得到的获取知识的能力。孔子认为除了极少数的“圣人”外,绝大多数的人要获得知识与技能必须“学而知之”和“困而学之”(《论语.季氏》)。“学习”一词就来自孔子的“学而时习之”,可见智育的首要目的是教给学习者以良好的学习方法,其次才能引导他们运用科学的学习方法来进行卓有成效的学习。这一指导思想和我们现在的某些单纯的应试教育、技能教育相比,无疑更正确、更科学、更合理、更人文。

3.德智并重。孔子是历来主张智育与德育并重的。因此,他教导弟子:“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要求弟子们学习目标立志于“道”,执守于“礼”,遵循于“仁”,而博览、涉猎、游学于礼、乐、射、御、书、数六艺之中。他的教学内容也与其培养目标相适应,提出了“四教”,即“文、行、忠、信”。在智育与德育之间,孔子既重视智育,更重视德育,他说“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意思是说,做学生的人,在家便要孝顺父母,出外便要敬爱尊长,做事则要谨慎而又诚实可信,能与众人友好相处而又亲近有德的人,如此躬行实践,注意道德修养的同时学习文化知识,德、智并重,但是将道德修养放在了学习的前面,而且孔子在其教育实践中也确实注重德育为先,他对弟子的教育,始终贯穿着道德的主线。我们只有加大道德教育的力度,真正扭转“以考试成绩定成败”的指向,将学习成绩和思想品德都列入升学考试之中,尤其是后者要定出相应的有权威的指标,才能从根本上改变那种“说起来重要,干起来次要,关键时不要”的重智轻德现象。

二、教学态度

为了实践和演绎“礼”与“仁”,孔子一生都在身体力行,“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因此他的教学态度也是极端严肃、极端认真的。他说:“当仁,不让于师”。他承认“青出蓝而胜于蓝”的道理,认为“后生可畏,焉知来者之不如今也”,所以他倡导“教学相长”、“不耻下问”,经常虚心地向弟子学习,在《沂水春风》中我们可以读到孔子与弟子们平等对话、和谐交流、心灵共鸣的教学情景。还教育弟子们要虚心向别人学习,“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1.学而不厌。他教导弟子们要努力好学,提出“六言”(品德)、“六蔽”(弊病):“好仁不好学,其蔽也愚;好知不好学,其蔽也荡;好信不好学,其蔽也贼;好直不好学,其蔽也绞;好勇不好学,其蔽也乱;好刚不好学,其蔽也狂”。所以子贡说孔子:“夫子焉不学?而亦何常师之有?”又教育弟子要学无止境,“学而不厌”,“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要活到老,学到老。作为教师尤其要做到这一点。教师是学生的示范,我们希望学生做一个终生学习的人,首先教师要做一个终生学习的人。“身教重于言传”,“亲其师,信其道”,教师应该是学生很好的榜样。

2.诲人不倦。教导别人而不知疲倦,更可体现出孔子严肃认真的教学态度,《论语》中两次记录了孔子说“诲人不倦”。在孔子的教学实践过程中,一直体现着“诲人不倦”的精神。孔子从三十岁左右开始办学,四十多年间从不间断地进行教学活动,即使在他周游列国的时候也没有中断过。为此,孔子一生培养了许多学生。孔子在教育学生的过程中本着耐心说服的态度,有的学生思想品德较差,起点较低,屡犯错误,他也不加嫌弃,耐心诱导。如子路,是“卞之野人,以黎藿为食”,被人视为庸人,孔子却不厌其烦地教育、引导子路,最终将他培养成才。这也是孔子诲人不倦的结果。并且孔子对弟子无所隐瞒,“子曰:?二三子以我为隐乎?吾无隐乎尔。吾无行而不与二三子者,是丘也?”。这些都是教师对学生高度负责的表现。在教育弟子时,孔子要求弟子不只是接受自己的教育,还要广泛地以贤者为师、以能者为师。他说:“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3.有教无类。孔子所提出的“有教无类”主张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所谓“有教无类”,从字面上讲,就是不分贵贱贫富,都有受教育的权利和机会,具有全民教育主义的思想。可见孔子收徒的学费是十分低廉的“十条肉干”,这使得孔子的学生成份构成主要以贫贱子弟居多。根据考证,孔子的学生中,除了极个别的学生如南宫敬叔、司马牛等之外,其余大多数皆出身贫寒,如子路,《史记·仲尼弟子列传》载:“子路性鄙,好勇力,志伉直,冠雄鸡,佩 豚,陵暴孔子。”像个地鄙流氓;子张乃“鲁之鄙家也”,同样出身贫贱;特别是颜回,据《论语》所载,居陋巷,箪食瓢饮,死后连下葬需用的椁都得靠同学们赞助,是孔子学生中最为贫困者。孔子把教育的对象扩大到平民老百姓,这就是把仁爱的对象扩展至所有的人。因为在孔子看来,人作为存在无论其社会地位如何,都有着其内在的价值与尊严,都有着不同于动物且优于动物的潜能与可能性,而教育的目的就在于发现人的价值,开掘人的潜能与可能性。教师自己要长年累月,默默耕耘,为培养后一代倾注自己全部的心血,认真教学培养学生为天职。

三、教学方法

众所周知,“教”与“学”是紧密相连、难以分割的,教学方法的正确与否直接影响学生自身的学习方法。孔子的教学方法可谓独树一帜,别具匠心。

1.激发兴趣。《论语》的第一句话就说:“学而时习之,不亦说(悦)乎?”可见孔子非常重视要使学生愿意学习和乐意学习,他从自己长期的教育实践中认识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也就是说,只有把学习当作乐趣,迷上了学习,才能取得最好的学习成效。他又用自己的切身体会来说明乐于学习的重要。他说自己“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他还对别人说:“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学也”。从这些议论可以看出孔子本人就是非常乐于学习的人,正因为把学习当作乐趣,才能学得进,学得好,成为博学多识的人,所以孔子认为要想使学生学好,首先要让学生“乐学”。

2.切磋问答。孔子的教学主要通过一问一答的方式进行。例如: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子贡曰:“《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谓与?”子曰:“赐也,始可与言《诗》已矣,告诸往而知来者。”(《论语.学而》)这就是交互式教学的一个范例。“循循”,有次序,“诱”,引导。可见孔子善于有次序地引导学生逐步深入地掌握知识,并亲自找到解决问题的答案。这种教学方法的特点是“举一反三,步步深入”,这同时也是治学的一种重要门径。以这种方法教学,不仅能使学生更好地掌握知识,更能开发他们的智力,提高他们的分析水平和自学水平。它发挥了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作用,又积极引导学生学习,符合学生在认识上由浅入深、由局部到整体、由感性到理性、由具体到抽象的规律。

3.因材施教。现代科学认为,“材”就是人的思想、性格和智力,而每个人智力迸发的领域的广狭、时间的早晚、表现形式及程度都大不相同,因此必须因“材”施教。孔子弟子的受教时间不同、年龄相差较大、各人情况相异。但是,孔子都了解他们。弟子们的道德、品行、学习态度、学业进展与特点、个性(“辟”、“卤莽”)、天赋(“愚”、“鲁”)、经济状况,乃至居处(“陋巷”)、饮食(“一箪食”、“一瓢饮”)、生活习惯(“昼寝”)等。《论语.先进》:子路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如之何其闻斯行之?”冉有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公西华曰:“由也问闻思行诸,子曰?有父兄在?;求也问?闻思行诸?,子曰:?闻斯行之?。赤也惑,敢问。”子曰:“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同一个问题,针对不同发问人的特点给出不同的解答,这就是因材施教的典型应用。只有这样按照学生的不同个性特点具体情况具体指导,才能让学生意识到学习既具有原则性,又具有灵活性,进而全面提高智力水平,发挥创造性思维和提高学习质量。教师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要充分注意到学生的兴趣和爱好的差异,充分鼓励学生发展自己的特长,要根据学生的学习程度进行相应的指导,充分培养学生的智力,不能作统一的要求,不要抹杀学生的个性。

4.注重启发。“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以三隅反,则不复也”。这是指教导学生,不到学生想求明白的时候,不去开导他;不到学生想说却说不出来的时候,不去启发他,要使学生能够联想、对比,知一方而推之其他三方。这里含有两种意思,一

是学生要有强烈的求知愿望,一是学生要有解决疑难的迫切要求。这时加以指点,其效果当然很好。我们在教学的实践中,即要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更要切实转变观念,让学生具有真正的主体性,要恰当运用启发式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善于发现和提出问题。这也对教师的教学方法和教学艺术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掌握好一个“度”,变学生消极、被动的学习为积极、主动的学习。

5.学思结合。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论语》为政第二) 这里讲的是如何调和“学”和“思”的矛盾。只学而不思,不易发现别人的错误,也不容易有自己的思想。就像读《论语》,一口气读完不过脑子,学到的也是别人的东西。思而不学,则会进展缓慢,而且容易钻进牛角尖出不来。这时如果能够参考一下以往人们对同一问题的看法,则很可能会有豁然开朗的感觉。所以,孔子告诉他的弟子,在学习中要把握好“学”和“思”这对矛盾。如《先进篇》中,记述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陪孔子坐时进行的一场讨论,就是突出一例。弟子们不仅毫无拘束地自述志向,还反问了孔子一些问题,孔子加以指点。这样,既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精神,又发挥教师的指导作用。这就要求我们要先有一定的知识材料作凭借,才能进行有效的思考。教师在教学实践中不能仅仅要求学生把书本上现成的知识学会,还要教给他们如何获得新知识的方法,培养学生的思考和思维的能力,引导学生进行独立的思考。

6.温故知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是孔子的一句流传千古的名言。孔子认为温故知新是做教师的基本条件,也是必不可少的教师精神。温故知新可以从三个层面理解。第一,故即古,指的是过去政治历史知识、文化知识。新是指今,指的是现在的社会实际问题。他要求学生既要了解掌握过去的政治历史知识,又要认识当代社会实际。温故知新的另一层意思,就是从已知到未知,建立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已有知识是认识的成果,是学习新知识的基础。孔子要求学生在温习旧知识时能积极思考、联想,扩大知识范围或将知识进一步深化,从而获得新的知识。第三,温故知新也就是温故创新。温故的目的就是为了在学校教育中、社会生活中创造、创新。

7.重视实践。“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学而时习之”,是指在学习过程中,适当的时候把学到的书本知识加以演习或实习,如礼、乐、射、御等,使之学得更为牢固。这些是符合人们认识的规律的。孔子在实践中学习,使技艺不断进步,如在比箭时能老到地指出:“射不主皮,为力不同科。”(《论语·八佾》)孔子这里所讲的射应该是演习礼乐的射,而不是军中的武射,因此以中不中为主,只要中“鹄”(中心)即可,不必射穿,各人的力气大小不一样,掌握用力要适度,没有反复演练的实践,懂得这一道理是不可能的。在实践中学习,不断获得教益,达到新的境界。

总之,论语中蕴含的教育思想,在中国教育发展史是上,代代相传,光照千秋。当然,也不可避免地带有时代的、历史的局限性,但辩证地、客观地分析评价其价值和内

涵,开掘与阐发其中包含的合理性、普遍性的价值意义,继承和弘扬孔子所开创的中国教育的优良传统,改革与创新我们的课程教学,含英咀华读《论语》,求真务实抓教育,对于发展现代教育,完善教育机制,丰富教育、教学艺术,开拓教学思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必将具有非常积极而深远的意义。


第二篇:论语名言420


《论语》经典名句五十条

求学篇

1、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论语〃学而》

【讲解】学习了,而能按时去实践,不也高兴吗!有朋友自远方来,(切磋学理),不也快乐吗!别人不了解我,我并不埋怨,不也是君子吗!

2、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论语〃学而》

【讲解】有道德有学问的人不贪图饮食的满足、居室的舒适(不把精力放在吃住上),而求做事勤快、说话谨慎,向有道德有学问的人请教,这样做,就可以说是一个好学的人了。

3、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论语〃为政》

【讲解】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就是真知啊。

4、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论语〃为政》

【讲解】只读书却不思考,就会感到迷惑而无所得;只是空想却不认真学习,就会弄得精神疲倦而无所得。

5、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论语〃为政》(温故知新)

【讲解】温习已知的旧知识,又能领悟到新的东西,可以凭借这一点做老师了。

6、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距。《论语〃为政》

【讲解】我十五岁时开始立志学习,三十岁时能立足与社会,四十岁时能通情达理遇事不再疑惑,五十岁时懂得了天命的道理,六十岁能听的进不同的意见,到了七十岁时已经达到随心所欲,想怎么做就怎么做,也不会超出规矩。

7、朝闻道,夕死可矣。《论语〃里仁》

【讲解】早上懂得了真理,晚上就死去,也是可以的(爱真理胜于爱生命)。

8、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论语〃述而》 (举一反三)

【讲解】(教学生)不到他苦思冥想怎么也弄不明白的时候,不去开导他;不到他想说而又说不出来的时候,不去启发他。告诉他(四方形)的一个角,他不能由此推出另外三个角,就不再往下教他(新知识)了。

9、发奋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论语〃述而》

【讲解】发奋时候竟忘记吃饭,快乐时候就忘记了忧愁,把自己就要老了这件事也不放在心上,如此罢了。”

10、古之学者为己(所谓为己之学),今之学者为人。《论语〃宪问》

【讲解】古代读书人学习的目的,在于修养自己的学问道德(然后去为国家、人民服务),现在读书人学习的目的,在于给别人看(希望得到别人的赞美和任用)。 11、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论语〃雍也》 【讲解】懂得它不如爱好它,爱好它不如以它为乐。 立志篇 12、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论语〃泰伯》 【讲解】读书的人不可不抱负远大,意志坚强,因为他重任在身而路程遥远。 13、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论语〃子罕》 【讲解】三军中可以夺取统帅,但是不可能强迫改变一个平民百姓的志向。 14、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论语〃子罕》 【讲解】到了一年最寒冷的季节,才知道松柏树是最后凋谢的。 品德篇 15、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论语〃述而》 【讲解】仁,距离我远吗?只要我想要做到仁,仁就随着心念到了。 16、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论语〃子路》 【讲解】自身言行正当,即使不下命令,别人也会跟着行动;若自身言行不正当,即使三令五申,别人也不会跟着行动。 17、巧言令色,鲜矣仁。《论语〃学而》 【讲解】花言巧语,装出和善的面孔。这种人,心里不会有多少“仁德”(这种人不会有真正的爱人之心)。 18、过也,人皆见之;更也,人皆仰之。《论语〃子张》 【讲解】有了过错,别人都能看到;改了,人们都会敬仰他。 19、德不孤,必有邻。(《论语〃里仁》) 【讲解】世界上有道德的人是不会孤立的,一定有很多思想一致的人和他在一起。 20、文质彬彬,然后君子。——《论语〃雍也》 【讲解】 一个人的高尚的品质和外在的表现一致,然后才能成为君子。 21、君子不器《论语〃为政》 【讲解】君子不要像器具一样(只有一种固定的用途,要在任何环境都能发挥君子的作用) 22、君子不可小知而可大受也,小人不可大受而可小知也。《论语〃卫灵公》 【讲解】人格高尚的人不可用小事情考验他,却可以委以重任;人格低下的人不可委以重任,却可用小事情考验他。 23、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生以成仁。《论语〃卫灵公》 (杀身成仁) 【讲解】有志之士和仁人,不会贪生怕死而损害仁,只会勇于牺牲来成全仁。 24、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论语〃述而》 【讲解】做不应该做的事从而做官发财,对我来说,好比是天空浮来浮去的过眼烟云。

25、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论语〃子罕》

【讲解】聪明的人不会疑惑,实行仁德的人会忧愁,真正勇敢的人,不会畏惧。

26、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论语〃雍也》

【讲解】聪明智慧的人爱水,有仁德的人爱山。聪明智慧的人爱活跃,有仁德的人爱沉静。聪明智慧的人快乐,有仁德的人长寿。

27、当仁不让于师。《论语〃卫灵公》

【讲解】在实行仁德之事的时候对自己的老师也不要谦让。

28、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论语〃里仁》

【讲解】君子懂得的是义,小人懂得的是利。

29、过而不改,是谓过已。《论语〃卫灵公》

【讲解】有了过错而不改正,这才真叫过错呢。

30、君子不以言举人,不以人废言。——《论语〃卫灵公》

【讲解】君子不因为别人的话说得好就提拔他,也不因为别人的品德不好就废弃他的正确意见。

31、孝弟(tì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与。《论语〃学而》

【讲解】孝敬父母,尊敬长辈是做人的根本。

32、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论语〃里仁》

【讲解】看见贤人就应想着向他看齐,看见不贤的人则应在内心自我反省有无类似缺点。

33、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论语〃季氏》

【讲解】不怕东西少而怕分配不均匀,不怕贫困而怕不安定。

处世篇

34、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论语〃述而》

【讲解】君子胸怀坦荡,无忧无虑;小人心胸狭隘,常常忧愁哀戚。

35、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论语〃学而》

【讲解】不怕别人不了解我,怕的是自己不了解别人。

36、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主忠信。无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论语〃学而》

【讲解】君子如果不自重,就没有威严,(别人也不会尊重你),学习的知识就不会扎实。做人重要的是讲求忠诚,守信用。不要同不如自己的人交朋友。如果犯了错误,就不要害怕改正。

37、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论语〃雍也》

【讲解】自己要在社会上自立,就要使别人能在社会上自立;自己要在社会上通达,就要别人也能在社会上通达。

38、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论语〃子路》

【讲解】名分正当,说话才能合乎情理,事情才能成功。指做事、说话必须理由正当而充足。 39、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论语〃学而》 【讲解】我每天都要从多个方面检查反省自己:为别人出主意办事情,是否忠实呢?与朋与交往,是否有不真诚的地方呢?老师传给我的学业,是否复习了呢? 40、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论语〃颜渊》 【讲解】自己不想要或者不想做的,不要强加给别人。 41、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论语〃颜渊》 【讲解】君子成全别人的好事,不成全人家恶事。 42、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论语〃颜渊》 【讲解】自古以来,都免不了一死;如果人民对政府不信任,国家就立不住。 43、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论语〃为政》 【讲解】一个人如果不守信用,不知他怎么可以做人! 44、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论语〃卫灵公》 【讲解】工匠要想做好自己的工作,必须事先磨快工具。比喻要胜任工作,必须先学好本领。 45、益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论语〃季氏》 【讲解】有益的朋友有三种:同正直的人交友,同诚实的人交友,同见闻广博的人交友,是有益的。 46、见义不为,无勇也。《论语〃为政》 【讲解】见到自己应当做的正义的事情而不去做,就是没有勇气。 47、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则远怨矣。《论语〃宪问》 【讲解】凡事多责备自己而少责备别人,就可以避开怨恨了。 哲理篇 48、子谓《韶》:“尽善矣,尽美矣。” 《论语〃八佾》(尽善尽美) 【讲解】孔子谈到《韶》这一乐舞说:“美极了啊,又好极了。” 49、不在其位,不谋其政。《论语〃泰伯》 【讲解】不在那个职位上,就不要过问那方面的政事。 50、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论语〃微子》 【讲解】过去的事不可挽回了,将来的事来得及改正。 51、无欲速,无见小利。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论语〃子路》 【讲解】不求速成,不要图小利。想求速成,反而达不到目的,贪图小利就做不成大事。

更多相关推荐:
论语名言警句(论语中的名言名句)

论语名言警句论语中的名言名句1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2巧言令色鲜亦仁3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胡4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

论语经典名句解析

论语名句解读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论语颜渊自己不喜欢的就不要强加给别人饥寒是自己不喜欢的不要把它强加给别人耻辱是自己不喜欢的也不要把它强加给别人将心比心推己及人从自己的利与害想到对别人的利与害多替别人着想这是终生应该...

论语中的名言警句

论语中的名言警句1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译文孔子说学了之后然后按照一定的时间去温习它不也高兴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是很令人高兴的吗别人不了解我也不恼恨不也是君子吗2巧言...

《论语》经典名句

一论语中关于儒家思想的经典名句1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论语泰伯篇2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论语卫灵公篇3子曰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

论语中经典名句50

论语经典名句注解求学篇1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论语学而讲解学习了而能按时去实践不也高兴吗有朋友自远方来切磋学理不也快乐吗别人不了解我我并不埋怨不也是君子吗2君子食无求饱居无...

《论语》经典名句

一论语中关于儒家思想的经典名句1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论语泰伯篇2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论语卫灵公篇3子曰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

《论语》中孔子的经典名句

走进名校附录4论语中孔子的经典名句潮砥镇完小六年级语文总复习20xx年春孔子简介公元前551前479春秋时期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被历代统治者尊奉为至圣先师人们称他为圣人他的言行被弟子们收录在...

《论语》中的名言警句

论语在我国传统文化中占有十分重要的位置至今仍有许多名言被传颂对于参加公务员考试的考生来说在申论文章写作中运用一定的名言警句文章会增色不少论语中的句子就是一个不错的选择下面本文就其中的一些经典语句做简单的梳理给广...

论语经典名句解析

论语经典名句解读敏于事而慎于言论语学而做事勤快敏捷说话谨慎这句话告诉我们做人要多做实事少说废话不乱说话温良恭俭让论语学而温和善良严肃节俭谦逊孔子每到一个国家就能听到有关那个国家的政事这是他靠温良恭俭让的美德和态...

论语名句集锦

论语名句集锦1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君子专心致力于根本的事务根本建立了治国做人的原则也就有了2礼之用和为贵礼的应用以和谐为贵3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孔子说君子饮食不求饱足居住不要...

常见常用论语名句打印

常见常用论语名言警句及译文70例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13孔子谓季氏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论语八不愠不亦君子乎论语学而佾译文孔子说学习了而时常温习不也喜悦吗有朋友从远方来译文...

《论语》中有关“仁义礼智信”的名句

论语中有关仁义礼智信的名句论语中仁的名句1论语原文子曰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古文今译孔子说只有那些有仁德的人才能爱人和恨人个人浅析孔子讲仁不仅是要爱人而且还有恨人只有做到了仁才会有正确的爱和恨2论语原文樊迟问仁曰仁...

论语中的名句(35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