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绘画理论

时间:2024.4.13

? 清代绘画理论

?

?

?

? 清代绘画理论表现在: 1、重于论述前人的创作经验,特别是文人系统绘画研究。对董其昌画学思想及其南北宗的研究诠释成为主流; 2、石涛画论反对拟古,见解独标,影响深远; 3、有关画理、画法、画品等方面的著述甚丰,但多为摘录旧说。

? 重要著述:

沈宗骞《芥舟学画编》—— 详述绘画技法。

? 笪重光《画筌》选编历代山水画的画理画法。

? 方薰《山静居画论》,以随笔形式论画,内容宽泛。

? 邹一桂《小山画谱》,花卉理论技法理论。

石涛(苦瓜和尚)《画语录》。金农《冬心题记》、郑燮《板桥题画》、钱杜《松壶画忆》、盛大士《溪山卧游录》、华琳《南琳秘诀》等著述,或一家之言,或抒一己之见,有一定理论价值。

官纂《佩文斋书画谱》、历鹗《南宋院画录》等,有较高史论价值。 ?

明清绘画理论发展特征:

? 唐宋绘画理论偏重对绘画形态的义理阐说,明清画学著作更注

重绘画技法的归纳与总结;

唐宋画论高屋建瓴地阐述人们对于绘画的认识,明清画论则更

关注绘画自身的形式。 这是绘画经过长期发展,日益走向独立和成熟的必然结果。

? 明清绘画理论中,基础性技法著作数量多,分类细,所论详尽,

从绘画的章法,到笔法,魔法,从调脂匀粉到题款钤印,事无巨细,津津乐道。 ?

?

? 1、清初四王论画 王时敏《西庐画跋》等

?

?

? 王鉴《染香庵跋画》等 王原祁《雨窗漫笔》、《麓台题画稿》等 王翚 《清晖赠言》等

—— 均为讲仿古心得,标榜宗派师承

2、石涛绘画思想

石涛(1642—1718),原名朱若极,法名原济,字石涛,又号苦瓜和尚、清湘陈人、大涤子、阿长等。明末清初画家,绘画理论家。

《苦瓜和尚画语录》简称《画语录》。内容涉及中国山水画的画理,山水画创作的一般特点,以及作为山水画创作主体的画家心态、生活实践和艺术素养等一系列重要理论问题。 ? ? ? ? ?

?

?

?

?

?

? 石涛《画语录》内容概括起来有几点: 1、提出并论述了一画说; 2、论证了法与化的关系;提倡借古开今,反对泥古不化; 3、提倡以造化为师,蒙养生活; 4、追求绘画艺术的“物我交融”; 5、重视笔墨技艺的表现,具有本体意义。

贾涛《中国画论论纲》 ?

?

?

?

?

?

?

? 法与化—— “有法必有化” “我用我法” 法与生活—— “法度的根据是生活(自然物象),生活的规律名之理. 笔法与生活有关系。 物我交融——“予脱胎于山川” 不似之似——“天地浑溶一气,再分风雨四时。明暗高低远近,不似之似似之”。 画论——主动把握绘画的根本原理和法则,以达到艺术创作的高度自由。 石涛在《画语录》中,明确提出“借古以开今”的口号,提出“一画”的思想。 葛路《中国古代绘画理论发展史》

韩林德认为:“一画不仅包含着形而下的技法意义,而且还包含着形而上哲学意义。”

? “其一,从本体论意义讲,一画乃是一根贯穿宇宙—人生—艺术

的生命力运动的线;”

? “其二,从宇宙生成论和绘画创作意义讲,一画之法乃是贯通宇

宙—人生—艺术生命力运动的根本法则。”

? 《石涛与画语录研究》江苏美术出版社

石涛绘画理论解释1

? 石涛:“太古无法,太朴不散,太朴一散,而法立矣。法与何

立,立于一画。一画者,众有之本,万象之根,见用于神,藏用于人,而世人不知。所以一画之法,乃自我立。”

?

? 朴本是巨大的木材。木材直的为材,壮的为朴,可知比喻为完

整、壮实、巨大、充盈……”。

老子说:朴散则为器。

《易 系辞上》:“形而上者为之道,形而下者为之器。”

可见老子说的“朴”正是《易》所说的“道”,是与器(法)对立的,而法正式对朴(道)的破坏。 ? ? ?

既然太古已经过去,太朴已经被“法”破坏,什么样的画法才是最接近太朴、也就是最接近“道”的画法呢?

? 石涛认为——是一画。

? 老子说:“天下之无生于有,有生于无。道生一,一生二,二生

三,三生万物。”

? 一画之一,正来自道生一之一。既包含实的众有,也包含了虚

的万象,而且不是众有和万象的表面,而是众有之本,万象之根。 ?

? 石涛理论解释2

? “夫画者,形天地万物者也,舍笔墨其何以形哉。”(《画语录 了

法章》) ?

这意思是说,山水画是造型艺术,离开笔墨线条就无法表现天地万物的形态和神气。而“一画”这根造型的线,是山水画中最基本的因素。“一画”看起来简单,但它却能把天地万物的形象都收进画面。任何一张画,从起笔到搁笔,都离不开这根造型的线。因此熟练地掌握这根造型的线,是任何一位山水画一下手作画即应具备的基本功。 ? “行远登高,悉起肤寸。此一画收尽鸿蒙之外,即亿万万笔墨,未有不始于此而终于此”。

? (《画语录 一画章》) ?

?

?

?

?

? 但石涛又认为,中国山水画的“一画”不仅包含着“形而下”的技法意义,而且还包含着“形而上”的哲学含义。 其一,从本体意义讲,“一画”乃是一根贯通宇宙——人生——艺术的生命力运动的线。 “一画者,众有之本,万象之根”。(《画语录 一画章》) “夫一画,含万物于中”。(《画语录 尊受章》 “一画者,字画先有之根本也;字画者,一画后天之经权也。能知

经权而忘一画之本者,是由子孙而失其宗支也。(《画语录 兼字章》)

? 意思是说,这一画凿破了宇宙的混沌,化生了包括人在内的万

物;正是这“一画”的运动,在宇宙中鸣奏出一曲生命不息生命交响曲。而在绘画艺术中,画家挥毫作画,必始于“一画”;正是这种“一画”的无穷变化,表现出主体情感的回旋起伏,表现出客体自然生命力运动的节奏韵律,显示出天地间“万象”、“众有”的生命力运动之美。所以,一个画家只满足于“一画”表面的造型成功,全然忘却“一画”的美学本质,那实在是忘本!

?

?

? 其二:从宇宙生成论和绘画创作论意义讲,“一画之法”,乃是贯通宇宙——人生——艺术的生命力运动的根本法则。 “太古无法,太朴不散,太朴一散而法立矣。法于何立,立于一画”。(《画语录 一画章》) “笔与笔会,是为氤氲。氤氲不分,是为混沌。辟混沌者,舍一画

而谁耶?画于水则动之,画于林则生之,画于人则逸之”。(《画语录 氤氲章》)

? “信手一挥,山川人物、鸟兽草木、池榭楼台,取形用势,写生揣

意,运情摹景,显露隐含,人不见其画之成,画不违其心之用”。 ? 意思说,就宇宙生成论言,太古无法,世界处于混沌状态中,

但太朴散析,元气的形变出现,生命力运动的法则也就随之存在了。就绘画创作论言,画家“一画”下去,打破笔墨氤氲一体的混沌状态在画面上开始出现事物形象。而画家在画面上产生事物形象的“一画之法”,与宇宙中太朴一散、元气化生万物的“一画之法”是相同一致的。因此,画家把握了这个贯通宇宙——人生——艺术的一画之法后,就可以获得出神入化的艺术境界。

韩林德 ?

? 石涛认为,在山水画创作运动中,运墨主要与“蒙养”联系在一起,

操笔主要与“生活”联系在一起。

也就是说,画家表现山水的过程中,存在着一个“思其蒙”而“审其养”的把握自然界隐藏着生命力运动的根本法则的问题,只有把握这一法则,才能做到一画下去,纸上的笔墨线条即表现出画家情感的回旋起伏,又表现出自然界生命力运动的节奏韵律,以至整个画面浑然一体,看上去仿佛“无法”,而实则“自归于蒙养之道”,处处符合于自然界所隐藏着的生命力运动的根本法则。 ?

? 石涛将中国山水画的笔墨问题与“蒙养”、“生活”联系在一起,

使笔墨问题不再停留在一般的技巧性问题上,而是与画家对大自然生机活力的体验和悟解联系起来,这比起董其昌、唐岱诸人那种以笔墨而论笔墨的单纯技术观点,显然要深刻的多。

。 ?

3、旦重光的《画荃》

? 张庚《浦山论画》

? 沈宗骞《芥舟学画谱》

? 方熏 《山静居画论》

? 秦祖永《桐荫论画》 ?

? 4、扬州画派题画诗跋 ?

作业: ? 1、表述对某一观点的理解的见识 ? (理论背景、基本观点、理论发展、理论价值、个人见解)。(3000

字左右) ? 2、翻译与之有关画论篇章。 ? (主要字句解释,译文完整) ? 如: ? 人物画形神说 ? 山水画理论 ? 绘画批评理论 ? 《历代名画记》的内容和历史价值 ? 郭熙《林泉高致集》的山水画理论 ? 元代文人画的理论特征 ? 董其昌文人画理论及其南北宗说 ? 石涛画语录 ? 自选题目 ?


第二篇:中国画论


中国古代画论发展史实

画论—创作得出理论:①画史 ②画论

什么是美术?也就是美术包括建筑、雕塑、工艺美术、绘画、书法。

“art”拉丁意为“美术” “art”是:相对于自然造化的人工技艺。 写照:画像 阿堵:眼睛(方言)

⑸“迁想妙得”说明要充分发挥联想才会得到妙的好的东西。

3、谢赫的“六法”

⑴《古画品录》也叫《古画品》、《画品》

⑵“六法”包括①气韵生动 ②骨法用笔 ③应物象形

第二章 春秋两汉的画论

1、有两个特点:①画论的人不是画家。

②其意不在论画而是用绘画说明自己的哲学观点。 2、孙子

⑴“绘画后素”说明人的自然美就如同绘画以朴素为美。 ⑵“周明堂画”说明画能教育人。

3、庄子的“解衣般礴”反映艺术创作的一种大自然境界,一种放松心情、自由的境界。是创作的一种状态。 ①鼓盆而歌 ②庄周代碟 ③濠梁观鱼 韩非子关于论画及刻削之道: ⑴关于绘画的难易:

“画鬼魅易,犬马难” 说明最熟悉的东西难画,不熟悉的东西易画。

⑵关于雕刻的规律: “雕刻之道比墨可小也” 说明道理是:在开始雕刻的时候,要把鼻子雕大些,眼睛雕小些。韩非子则引申说明为人做事要留有余地,也是做事的方法。 5、《淮南子》论“君形”及“谨毛失貌” ⑴“画者谨毛而失貌”

“画者谨毛而失貌,射者仪小而遗大”的言论,意思是说,作画时如果处处求得细致缜密,则会失掉物象本来的面貌。说明不要刻画不重要的,要把精力放在重要的,照顾整体。 ⑵“君形者”

“画西施之面,美而不可说;规孟贲之目,大而不可畏;君形者亡焉。”所谓的“君形者”就是与形对应的“神”,也即中国画里面的气韵。说明 绘画首先要神似,这是艺术创作最主要的东西。 6、《左传》

“使民知神奸”出于《左传》

“司母戊方鼎“世界上最大的鼎。 7、王延寿“汉鲁灵光殿画”

第三章 魏晋南北朝的画论

1、陆机的绘画功能

“存形莫善于画” 说明视觉形象是绘画的基本特征,绘画有形功能的不可替代性。要传达形象用绘画来表达。 2、顾恺之的绘画理论 ⑴顾恺之的代表画作:《洛神赋》 ⑵顾恺之的著作理论:a、《魏晋胜流画赞》 b、《画云台山记》 c、《论画》

⑶顾恺之的画论:a、提出传神的重要性。 b、重视人物与环境的关系。

c、提出“以形写神” 及“迁想妙得” ⑷顾恺之的名言:“传神写照,正在‘阿堵’中” ④随类赋彩 ⑤经营位置 ⑥传移摹写 宗炳的“卧游”

⑴“卧游”代表山水画。

⑵“余复何为哉,畅神而已。神之所畅,孰有先焉。” 曹植

“画存乎鉴者”说明画人物要表明人物身份地位。 王廙

“画乃吾自画,书乃吾自书”说明书画自觉,艺术自觉。(和石涛的观点一样)

最姚,是南梁至陈时的画评家,在他的作品《续画品录》中提到:「学穷性表,心师造化。」「性」指的是「本质」,「表」指的是「现象」。意指对事物外在现象和内在本质都有透澈的认识,用自心去领会自然的法则。

第四章唐、五代的画论

1、“六朝三大家”及其评论 ⑴六朝包括哪几个朝代?

①三国吴、东晋、南朝宋、齐、梁、陈都建都于建康(今南京)史称南朝六朝,简称六朝,也作六代

②三国魏、西晋、北魏、北齐、北周、隋,都建都于北方,史称北朝六朝,也简称六朝。

⑵“六朝三大家”是指顾恺之 陆探微 张僧繇 ⑶张怀瓘《画断》“象人之美,张得其肉,陆得其骨,顾得其神,神妙,无方,以顾为最。” 2、绘画的品评 ⑴六品:谢赫 ⑵五品:(唐)张彦远 [分五品:①自然 ②神 ③妙 ④精 ⑤谨细] ⑶三品:(唐)张怀瓘 [分三品:①神 ②妙 ③能] ⑷四品:A(唐)朱景玄 [①神 ②妙 ③能 ④逸] B(宋)黄休复 [①逸 ②神 ③妙 ④能] C(宋)赵佶 [①神 ②逸 ③妙 ④能] 3、张彦远论画

⑴画家、美术理论家;美术史之祖。

⑵《历代名画记》是中国第一本美术史著作。 ⑶“曹衣出水,吴带当风”

主要是指古代人物画中衣服褶纹的两种不同的表现方式。其中曹指的是曹仲达,就是说他所画人物衣衫紧贴身上,犹如刚从水中出来一般,给人薄纱透体之感,称为“曹衣出水”;而吴指的是吴道子,他的画中人物衣服宽松,裙带飘举,宛若迎风飘曳之状,则称为“吴带当风”。 ⑷“疏体”指笔不周意周;“密体”指笔意俱周。 ⑸“画家四祖”指的是顾恺之、陆探微(属密体);张僧繇、吴道子(属疏体)。

⑹“画者 ,成教化,助人伦”

“夫画者,成教化,助人伦,穷神变,测幽微,与六

籍同功,四时并运,发于天然,非由述作。”说明绘画高于文字,绘画高于语言。

4、张璪《绘境》中的“外师造化,中得心源”

「造化」是指大自然,外在事物「心源」指的是内心的感悟。意指画家应以大自然为师,对外在事物要有了一定的深刻认识了解,然后再通过自己认识结合内心的感悟通过绘画表达出来,才可创作出好的作品。是一种创作方法。 5、荆浩《笔法记》

⑴《笔法记》讲述了画山水的用笔方法。 ⑵荆浩“六要”:气、韵、思、景、笔、墨。 ⑶荆浩“笔有四势”:筋、肉、骨、气。 宋代花鸟画的精细不苟与寓意 苏东坡题画诗:“低昂枝上雀,摇荡花间雨;双翎决将起,众叶纷自举。” 6、刘道醇(北宋)“六要·六长·三品”

“夫识画之诀,在乎明六要而审六长也。所谓六要者:气韵兼力,一也;格制俱老,二也;变异合理,三也;彩绘有泽,四也;去来自然,五也;师学舍短,六也。所谓六长者:粗卤求笔,一也;僻涩求才,二也;细巧求力,三也;狂怪求理,四也;无墨求染,五也;平画求长,六也。……且观之之法,先观其气象,后定其去就,次根其意,终求其理,此乃定画之钤键也。是故见短勿诋,返求其长;见工勿誉,返求其拙。夫善观画者必于短长、工拙之间,执六要,凭六长,6、王维与《山水决》、《山水论》

《山水决》中的“远岫与云容相接,遥天共水色交光。”岫:指山远了山缝里冒出的烟雾。 民间画工的理论

⑴“若要笑,眉弯嘴挠。若要哭,眉锁额蹙” ⑵“将无项,女无肩”、“坐看五,立量七”

第五章宋代画论

郭若虚的《图画见闻志》是第二本美术史著作。 ⑴解释“六法” ⑵人物之面貌

苏东坡(又名苏轼)论画

⑴“论画以形似,见与儿童邻” 是苏东坡的题画诗;此话强调画画重神轻形。

⑵“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苏东坡的题画诗。 ⑶苏东坡提出的“仕人画”即是后来的“文人画”。 ⑷苏东坡的传神论

“吾尝于灯下顾自见颊影,使人就壁模之,不作眉目,见者皆失笑,知其为吾也。”此话说明颧骨也能传神。 ⑸“观画取其意气所到”

“观士人画,如阅天下马,去其意气所到。乃若画工。往往只取鞭策皮毛,槽枥刍秣,无一点俊发,看数尺许便卷。” 郭熙《林泉高致》

⑴①本意 ②继承传统 ③创作状态 ⑵郭熙(宋代)《山水训》中的“三远”:①高远 ②深远 ④平远

⑶“落笔之时,如见大宾”

“凡落笔之日,必明窗净几,焚香左右,精笔妙墨,盥手涤砚,如见大宾,必神闲意定,然后为之。” 4、“徐黄异体”释义

中国绘画史上的名词。是宋.郭若虚对五代画家徐熙、黄筌评论的一种说法。徐熙、黄筌同是花鸟画家。黄筌西蜀为待诏,御史大夫,为迎合帝王宫的需要,绘宫中异卉珍禽,所作花鸟妙在赋色,用笔极精细,以色彩多次渲染,细致而华丽,被称为"黄家富贵";而人称“江南处士”的徐熙,则多取材于水鸟野卉,画法多用墨笔,色彩极少,相对黄筌的风格,这被称作"徐家野逸";二人社会地位不同,环境与生活习惯不同,志向不同,审美情趣也不同,各自形成了独特的风格,后人称为"徐黄异体"。在花鸟画中徐黄两大派,也是两大典范,对后世的影响极大。

而又揣摩研味,要归三品。三品者,神、妙、能也。品第既得,是非长短,毁誉工拙,自然昭矣。”(《圣朝名画评·序》)

第六章 元代画论

1、赵孟頫 “古意”与“书画本同” ⑴“作画贵有古意” ⑵“书画本来同”

“石如飞白木如籀,写竹还于八法通;若也有人能会此,须知书画本来同。

此诗说明画画如同写字一样,以书入画,用写字的方法画画。 ⑶赵孟頫代表作 《鹊华秋色图》 2、钱选(又名钱舜举)“士气”说 ⑴“隶体耳”“要得无求于世,不以赞毁挠怀” 说明要用写隶书的用笔方法画画。 ⑵“如何是士夫画?舜举答日:“隶家画也。” 3、(明)董其昌也提出“以书入画为士气”

董其昌论士大夫画曰:“士人作画,当以草隶奇字之法为之,树如屈铁,山如画沙,绝去甜俗蹊径,乃为士气。不称纵俨然及格,已落画师魔界,不复可救药也。”认为以书入画,方可免去画师甜俗之弊。

倪瓒“逸笔”与“逸气”

⑴“以中每爱余画竹。余之竹,聊以写胸中逸气耳,岂复较其似与非,叶之繁与疏,枝之斜与直哉!或涂抹久之,他人视以为麻为芦,仆亦不能强辨为竹,真没奈览者何。但不知以中视为何物耳?”(《倪云林集》,见《佩文斋书画谱》卷-十六) ⑵“草草以求自然” ⑶“画以自娱“ “仆之所谓画者,不过逸笔草草,不求形似,聊以自娱耳。“

上述说明画画是为了抒发心中的逸气;抒发心中的情感,以此作乐。

⑷“荒塞简远,萧条谈泊”是指山水画的最高境界。 5、黄公望(郭熙也有三远论)

⑴“山论三远:从下相连不断谓之平远,从近隔开相对谓之阔远,从山外远景谓之高远。”

⑵作画大要,去邪、甜,俗、赖四个字。(《辍耕录》)

第七章 明代画论

1、王履与《华山图》

“吾师心,心师目,目师华山。”

2、徐渭

⑴《墨葡萄图》的题诗是徐渭孤愤情感的流露:“半生落魄已成翁,独立书斋啸晚风。笔底明珠无处卖,闲抛闲掷野藤中。”以野葡萄自喻,抒发了“半生落魄”,胸怀“明珠”而无人赏识的无奈,所寄托的是怀才不遇的悲哀,反映了他孤独无法也,无法而法,乃为至法。”

⑹“古者识之具也,化者识其具而弗为也。具古以化未见夫人也。尝憾其泥古不化者,是识拘之也。”

⑺“我之为我,自有我在。古之须眉不能生在我之面目,古之肺腑不能安入我之腹肠,我自发我之肺腑,揭我之须眉,而凄凉的心境。题字老笔纵横,行次奇斜,字势跌宕,风格独具,与狂放雄奇的画风浑然一体,与画意相互生发,使人强烈地感受到徐渭坎坷不平的一生悲情。 ⑵〈〈题画梅〉〉 徐渭 “从来不见梅花谱,信手拈来自有神。 不信试看千万树,东风吹着便成春。”说明创作要有自己的方法。

⑶徐渭题画诗中云:“不求形似求生韵,根拔皆吾五指裁” ⑷“青藤白阳”

“ 青藤”为徐渭,“白阳”为陈淳;“青藤白阳”二人是明代两位富有创作精神的个性派绘画大师,也是开明代水墨大写意花鸟画风气之先,创立了泼墨大写意花鸟画风格,在画史上称为“青藤白阳”。 3、董其昌与“南北宗”论

⑴“南北宗”论以按绘画创作方法和画家出身把山水画作南、北分野,将水墨渲染画法的文人画家比做南宗,视青绿勾填画法的职业画家为北宗。北宗—渐悟;南宗—顿悟。 ⑵论“南北宗”

答:“南北宗”论是中国明代画家、书法家董其昌提出的艺术思想和理论。南北宗论以禅喻画,借用禅宗“南顿北渐”的特点,比喻山水画南宗画崇尚士气、尚质朴、重笔墨,而北宗画则是画工画,重功力、重形似;南北宗论强调文人画概念,并梳理其宗派体系。从董其昌本人的绘画实践来看,这意味着以书法修养融入绘画实践。 ⑶“以书入画与士气“

“士人作画,当以草隶奇字之法为之”;以笔墨韵味代替造型原则。董其昌还强调文人画的“士气”。 ⑷“师古人与师造化”“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⑸“画分南北宗”

“禅家有南北二宗,唐时始分;画之南北二宗,亦唐时分也。但其人非南北耳。北宗则李思训父子着色山水,流传而为宋之赵斡、赵伯驹、伯骕以至马、夏辈。南宗则王摩诘始用渲淡,一变钩斫之法。其传为张槃、荆、关、董、巨、郭忠恕、米家父子以至元之四大家,亦如六祖之后有马驹、云门、临济儿孙之盛而北宗微矣。要之摩诘所谓云峰石迹迥出天机,笔意纵横,参乎造化者。东坡赞吴道元、王维画壁亦云:“吾于维也无间然。”知言哉。”(《画眼》)

第八章 清代画论

1、石涛与〈〈苦瓜和尚画语录〉〉 ⑴“一画”“吾道以一贯之” ⑵“笔墨当随时代”

⑶“搜尽奇峰打草稿”说明强调画家要面向现实,投身到大自然中去,注重自然,注重写生,创造自己的艺术意境。 ⑷石涛题诗:“名山许游未许画,画必似之山必怪,变幻神奇懵懂间,不似似之当下拜。”

⑸《石涛画语录》说:“一画之法,乃自我立。立一画之法者,盖以无法生有法,以有法贯众法。”又说:“盖自太朴散而一画之法立,一画之法立而万物著矣”,“至人无法,非

纵有时触著某家,是某家就我也,非我故为某家也。天然授之也,我于古何师而不化之有?” 2、郑板桥(又名郑燮)论画 ⑴“眼中之竹”、“胸中之竹”、“手中之竹” ⑵“胸无成竹” 提出者郑板桥 ⑶翻译:“江馆清秋,晨起看竹,烟光日影露气,皆浮动于疏枝密叶之间。胸中勃勃,遂有画意。其实胸中之竹,并不是眼中之竹也。因而磨墨展纸,落笔倏作变相,手中之竹又不是胸中之竹也。总之,意在笔先者,定则也;趣在法外者,化机也。孤画云乎哉!” 译:在江边的私塾教书,每逢清秋,早晨常起来观察竹子。这时,烟光、日影、露气,都在疏枝密叶之间飘浮流动。于是,胸中情致勃动,就有了作画的意念。其实,这时在脑海里映现的竹子,已经不是眼睛所看到的竹子了,于是赶快取砚磨墨,展开画纸,乘兴落笔,尽情挥毫,迅即呵成一幅幅图画。这时,笔下所画出来的竹子又不是脑海里映现的竹子了。总之,意念产生在落笔之前,这是无可置疑的法则;但情趣流溢在法则之外,则全凭个人的运化之功了。难道仅仅作画是这样吗?

⑷“画竹之法得之日光月影之中” 〈〈板桥题画》中说:“凡吾画竹,无所师承,多得于纸窗粉壁日光月影中耳。” 3、邹一桂〈〈小山画谱〉〉 ⑴“画忌六气”

画忌六气:一曰俗气,如村女涂脂;二曰匠气,工而无韵;三曰火气,有笔仗而锋芒太露;四曰草气,粗率过甚,绝少文雅;五曰闺阁气,描条软弱,全无骨力;六曰蹴黑气,无知妄作,恶不可耐。(《小山画谱》) ⑵“画有活、脱两字诀” 4、⑴清初“四王”:王时敏、王鉴、王翚、王原祁 ⑵“小四王”:王昱、王愫、王玖、王宸 ⑶“后四王”:王三锡、王廷元、王廷周、王鸣韶 ⑷清初“四僧”: 渐汀、髡残、八大山八、石涛(皆明末遗民)

5、王翚“集古人之大成” “以元人笔墨,运宋人丘壑,而泽以唐人气韵,乃为大成。”(《清晖画跋》)

他不主张写生,主张继承传统。 恽格(又名恽南田) “有无相生为逸”

“ 香山翁曰:须知千树万树,无一笔是树;千山万山,无一笔是山;千笔万笔,无一笔是笔。有处恰是无,无处恰有,所以为逸。” 7、盛 大 士 ⑴画有七忌

画有七忌:用笔忌滑软,忌硬,忌重而滞,忌率而溷,忌明净而腻,忌丛密而乱。

⑵画有三到

画有三到:理也,气也,趣也。 ⑶画有六长

画有六长:所谓气骨古雅,神韵秀逸,使笔无痕,用墨精采,布局变化,设色高华是也。 ⑷画有四难

2、庄子倡导真与自然的观点,与其重内在精神的主张是相辅相成的。庄子认为,对人来说,外在形体是次要的,最重要的是内在精神,只要顺乎自然,内在的真实比什么都珍贵。(影响)庄子真朴、自然的审美关怀,对内在神韵的核心追求,很容易引导中国绘画从写实走向写意。重意轻形,重写轻绘是自顾恺之,谢赫之后的普遍审美倾向,也是文人画, 画有四难:笔少画多,一难也;境显意深,二难也;险不入怪,平不类弱,三难也;经营惨淡,结构自 然,.四难也。尚书》“谐”、“和” 以五采彰施于五色 《周易》 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

《左传》 铸鼎象物,百物而为之备,使民知神奸。 论老子的艺术理论思想观点及影响

老子,姓李名耳字老聃,著有《老子》一书又名《道德经》,(观点)《老子》一书中有不少关于绘画的论述,概括起来可分为如下几个特点:

1、注重对绘画要素的论述,确立了早期中国人的玄素色彩观,这是最为直接的绘画理论。

2、画论观点往往与其哲学思想互为论证,体现出哲学对其他意识形态的导向制约作用。因而讨论老子的艺术主张必须密切联系其基本的哲学观点。(影响)1、历代画家将老子的“有”“无”观点运用在绘画上,解放了视觉画面的局限性,将欣赏者的视线引向了更为广阔的想象空间,这正是中国画在唐宋以后弃真求写、偏重神似,逸笔草草的重要出发点。正因为如此,“计白以当黑”“挂一而漏万”才成为中国文人画创作的基本法则,成为真情实景的补充和升华2、总之,以老子为代表的道家独特的审美思想、朴素的艺术观念,不仅对中国的政治理想、人生哲学、审美态度有巨大的影响,而且对绘画实践与绘画理论同样富于启示。这一思想既有与众不同之处,又与其他学派的绘画理论相互映照,共同作用。其中,道家哲学美学思想与儒家哲学美学的互补关系,构筑了中国文化艺术审美理想的基本框架。 孔子的绘画主张有哪些?

孔子,名丘,字仲尼,鲁国人,今山东曲阜人,春秋末期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孔子不是专门的画论家,但对艺术的各个方面都做了深刻的理论探讨,提出了不少有价值的思想观点,与老子、庄子为代表的道家思想一起,对后世产生了极大影响。

1、他将服饰色彩与人的道德修养、行为准则——礼与仪——联系起来,与人的官职地位联系在一起,给自然地颜色赋予了社会政治内容。

2、崇素尚雅是孔子的又一美学观点(绘事后素) 3、明显的带有“文以载道”的艺术观点。 简述庄子的绘画理论及影响

庄子,名周,战国时期思想家,老子道家哲学,美学的继承人。庖丁解牛,解衣般礴,庄周梦蝶。 1、《庄子》“解衣般礴”庄子咋这里肯定了那位迟到而不拘常礼的画家,他没有像其他画史那样噤若寒蝉的侍奉君王,而是缓步进宫,从容不迫,受命拜揖后便返回居所,交脚箕坐,解衣露体,姿态随意而自若。兴之所至,竟然脱掉衣服裸体而画,因而被宋元君赞为“真画者”。庄子的这则寓言原本意在说明道家所奉行的人生态度,即要自然而然,不受礼法束缚,不受外界干扰,讲绘画的故事只是一种借喻。

在宋元以后独占鳌头的重要思想根源。 《淮南子》“神似”“君形” 魏晋南北朝时期:(内容)顾恺之、谢赫、宗炳、王微等人的画论思想无不带有明显的佛教与道家思想的印迹,在此基础上形成的“心师造化”“迁想妙得”“以形写神”“气韵生动”等理论,在中国画论史乃至中国美术史上都具有里程碑意义,直接影响了当时以及之后的绘画创作,有些理论直到今天还具有现实意义。(成就)魏晋南北朝时期出现了一大批卓有成就的画论家,他们以自己的亲身实践与理论概括,为中国画论的发展开辟了一个全新的领域,从而使对中国画的理论研究潮头迭起,波澜壮阔。

陆机,字士衡,吴郡华亭人,今上海松江人,西晋太康年间著名作家。“宣物莫大于言,存形莫善于画”

简述顾恺之的绘画理论及影响

顾恺之,字长康,小字虎头,晋陵无锡今江苏无锡人,东晋时期画家,绘画理论家,诗人。 《魏晋胜流画赞》、《论画》、《画云台山记》他明确提出绘画中的“以形写神”论 1、“以形写神”论是对古今中外绘画艺术的精确概括,它与“传神写照”共同展现了绘画的本质。顾恺之:四体妍媸,本无关于妙处;传神写照,正在阿堵(眼睛)中。

2、顾恺之画论中第二个极富价值的观点是“迁想妙得”。他在《论画》一文中开宗明义,说:“反画人最难,次山水,次狗马,台榭一定器耳,难成而易好,不待迁想妙得也。“ 如何理解“迁想妙得”?

迁想妙得是中国绘画美学上的一个重要概念,主要指基于生活体验基础之上的精思熟虑、绝想佳构,既反映了主观与客观的联系,又对画家提出了精于思索、捕捉精髓的更高要求。所谓“迁想”,可以理解为画家作画之前,先要观察、研究所描绘的对象,深入体会,揣测对象的思想情感;所谓“妙得”,即通过“迁想”、实践,正确把握、理解客观对象的性质特征,经过分析、提炼,获得生动的艺术构想,做到胸中有数。

简论宗炳的山水画论主要思想。

宗炳,字少文,河南南阳人。祖上官宦。

《画山水序》又名《山水画叙》是关于中国山水画艺术的重要文献之一,是最早的一篇山水画论。

宗炳在《画山水序》中主要提出了如下几个绘画命题:一是“求真”。即山水绘画的认识论。所谓“真”,即宗炳所谓的“道”。宗炳在文中开宗明义,说:“圣人含道映物,贤者澄怀味象”。他认为山水画不是对客观存在的机械反应,而是画家主观世界的表现,是蕴含思想、规律、智慧的有力方式。 澄怀味象:中的“澄怀”有排除杂念、荡涤心胸之意;“味象”,指通过对宇宙万物的观照以观“道”。

含道映物:是宗炳论画的基本出发点和着眼点。绘画如果不能体现一定的思想内涵,即“道”,不能由此生发智慧的光

彩,即“理”,即如果没有认识价值,机会失去他存在的意义,就会等同于工匠者流的图画样式。 “求心”是亮点;“畅神论”是基本认识;《画山水序》是落脚点;“含道映物”是着眼点。

王微《叙画》,首先区分了绘画艺术与用作工具的地图的不同。

六法论的内容

谢赫最重要的贡献是在《古画品录》中明确提出了“六法论”。谢赫说:“六法者何?一气韵生动是也,二骨法用笔是也,三应物象形是也,四随类赋彩是也,五经营位置是也,六传移模写是也。”

气韵生动:指的是作品形象所呈现出来的、感动人的一种力张彦远,字爱宾,河东(今山西永济)人,官至大理寺卿,是我国晚唐时期著名的美术评论家、绘画理论家。 《历代名画记》是一部最早的中国绘画史专著

1、首先张彦远更加详尽的论述了绘画的社会功能问题,突出强调其社会教育意义。他说:“夫画者,成教化,助人伦,穷神变,测幽微

2、其次,张彦远对谢赫的“六法论“作了新的阐述。谢赫是”六法论“的提出者,但对”六法“并未做具体的,进一步的解释,以致造成不少歧义,张彦远是”六法论“最早、最具影响的解释者,从而明确了这一绘画理论的基本内涵,强化了以气韵为核心的中国画审美趋向。

3、张彦远论证了书与画的密切关系,首次提出“书画同体,量,同时还指形象所表现出的和谐节奏与悦人风致。 骨法用笔:入木三分,力透纸背

应物象形:意味着绘画创作选择对象的合度,观察与塑造形象的深入细致、正确概括。

随类赋彩:指的是绘画创作必须根据具体对象正确的施色,与前文所述宗炳的“以色貌色“有相似之处。

经营位置:意味着绘画创作对素材的取舍与组织,画面的构思与安排。

传移模写:则专指古代绘画中的模仿技术。 香港学者范瑞华认为:“六法论“并非谢赫的首倡,它与印度佛教艺术在汉代传入中国后的影响有关。 姚最《续画品录》,该书最有价值的理论是第一次提出了“心师造化“的观点。

心师造化即以自然事物为师,阐明了画家与客观自然之间的正确关系,是唯物的,是现实主义绘画创作的理论基石。 心师造化理论对后世画架、画论家影响至深,在此基础上,唐人张璪提出了“外师造化,中得心源”的著名理论,并成为此后画家们身体力行的一条极为重要的艺术原则。 王维《山水诀》、《山水论》,两篇画论文章总结了山水画的创作方法。

王维的艺术主张:

1、作者首先提供了观察事物、艺术表现的具体方法 2、其次作者认为,画面布局要合理安排。

3、作者还要“近大远小”的透视规律作了进一步总结。“凡画山水,意在笔先。丈山尺树,寸马分人。” 4、注重绘画的诗意表现。

张璪采用了一种新的山水画法——破墨 如何理解张璪“外师造化,中得心源”? 张璪曾经说过“外师造化,中得心源。”这是继姚最“心师造化”之后的又一重要理论,是对姚最学说的深化和发展。“外师造化,中得心源”概括了从客观物象到艺术意象、再到艺术形象创造形式的全过程,说明艺术美的真正来源是现实美、自然美;由于画家主观能动性的作用,绘画高于现实,是现实与画家主观情思熔铸、锻造的结晶,是二者的有机统一。同时作品所反映的客观物象必然带有画家的主观情感因素,对艺术形象形成过程的这一简要总结,揭示了艺术创造的全部秘密,历万代而犹新,并为现代艺术创作理论所继承。 朱景玄的四格:神、妙、能、逸 《唐朝名画录》 破墨仙人图 南宋 梁楷 论张彦远的绘画理论与成就

用笔同法”的观点。

4、阐明了绘画用笔、风格与立意之间的相互关系问题。 “意存笔先”是“本于立意”的另一种说法,“画尽意在”则说明了用笔与用意之间孰先孰后,孰主孰次的问题,直指绘画的目的论。作为艺术的绘画“传情达意”是其根本,用笔、形象只是个载体,中国画审美主要是“审意”,而非单纯的审笔、审墨;笔墨只有与意象结合才具有更高的价值。因此作画之前首先要“得意”,要无意于画,不使画家心为形役;反之,意在于画则失于画,这种得失认识明显受到了庄子哲学美学思想的影响。

《笔法记》中荆浩提出了山水画创作,审美中的“六要”,并对每一要素逐一作了分析解释。“六要”是敬浩为山水画制定的六条标准。同谢赫人物画的“六法”标准既相关联又有不同,是对“六法”的继承与发展,是荆浩在山水画创作实践基础上的创造性理论总结。 气、韵、思、景、笔、墨

如何理解山水绘画的“二病”说?

荆浩在《笔法记》中提出二病分为有形之病和无形之病,有形之病既画面上的安排布置失宜,或形象不准,或时节不当,或结构欠妥,这类毛病是可以发现,可以改涂的。之余无形之病,关涉到气韵凋丧,寄予物象而又无形,当然是无法涂改的。

论郭熙的山水画论观点

郭熙,字淳夫,河阳温县(今河南孟县以东)人。《林泉高致》又名《林泉高致集》

在《林泉高致》中,郭熙提出了山水画家及山水画创作必须注意的几个重要理论,其中包括自身修养,艺术观察,透视表现等方面,首先郭熙论述了画家修身养性,锤炼内心的必要性,认为绘画首先要养心,做到胸贮静气,然后才能下笔有得。1、他强调远望与近视的观察方法,对五代荆浩在《笔法记》中提出的山水画创作中“气质俱盛”的审美标准作了新的发挥,他说:“真山水之川谷,远望之以取其势,近看之以取其质。”要做到“气质俱盛”,则必须远望与近看结合。2、郭熙提出了山水观察中的推移法,要求着眼于全局,深入观察,其中“山行步步移”,“山形面面看”等主张,成了中国山水画审美的经典理论。3、郭熙认为画家对山的观察不仅要着眼于方位、角度、距离,还要分不同的季节,不同时令,使对山的感受置于时间的、空间的、立体的、全方位、多角度的观察之下,从而更接近生活,更充分的表现生活。 刘道醇《宋朝名画评》

郭若虚《图画见闻志》的主要观点:人品画品统一。1、郭若虚认为画家画品的高下来自作者的天性,决定与画家的素质高低,“轩冕才贤、岩穴上士”当然都是素质修养高尚的人,他们能够将高雅之情寄予画中,使绘画生出气韵。因而,人品决定着画品,想使画品高人一筹,唯一的途径就是提高修养,修炼人品,“人品既已高矣,气韵不得不高;气韵既已高矣,生动不得不至。”2、郭若虚“气韵非师”的观点同样具有艺术价值和认识意义。 论苏轼论画的主影响。

苏轼,字子瞻,一字和仲,自号东坡居士,北宋四川眉山人,诗词、散文、书法、绘画无所不能,无所不精。 重神轻形,为文人写意画打造声势,苏轼写到:“论画以形似,见与儿童邻。赋诗必此诗,定非知诗人。诗画本一律,天工与清新。2、提倡”常理“说3、倡导诗书画相互融合 如何理解常理说?

苏轼认为,凡作画,只是“常行之失止于所失,而不能病其全“,假如”常理之不当,则举废之矣“,说明“常理”贯穿于整个绘画创作过程中,关系到整幅画的成败,与只关乎小节的“常形”不同,同时还说明“常理”是一种内在认识、创作规律,违反规律就是失去“常理”“论画与形似,见与儿童邻”同样说明论画的标准不是形似而是神完意足,这便是“常理”要做到神似,非以“常理”为依据不可。这种见解不仅符合他极力倡导的传神论,而且还将自己对形神关系的认识统一在“常理”之中。

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洁之画,画中有诗。

影响:总之,无论从哪个方面论画,苏轼都在极力推出他的文人写意绘画理论,为文人画的发展壮大培植土壤。事实的确如此,苏轼作为文人当中的杰出代表,同时作为一个略通笔墨、偶一为之的业余画家,以他特有的地位和影响,在中国绘画史上造成了相当大的影响,他的绘画理论有力的推动了文人画潮流的发展,他本人自然成为中国文人绘画理所当然的奠基者之一。然而对苏轼的评价不能简单化,在充分肯定其成就的基础上,对他画论、画评中的偏颇之处,以及由此造成的负面影响予以客观评价,十分重要。

《宣和画谱》是我国绘画史上第一部系统品评宫廷藏画的著作。

韩拙和郭熙的“三远“相比有何创新?

与此前郭熙所著《林泉高致》相比,韩拙的《山水纯全集》显然受《林泉高致》影响较大,论述的角度也大体相同。该书的理论价值在于作者更注重对笔法、墨法和山水景致布局问题的探讨,对习练山水者有一定的指导意义。书中继郭熙的“三远“法之后又提出另外”三远“,后人合成”六远“,完善了山水画的审美意境,不失为一种贡献。他说:”郭氏曰:‘山有三远:自山下而仰山上、背后有淡山者,谓之高远;自山前而窥山后者,谓之阔远;有烟雾溟漠、野水隔而仿佛不见者,谓之迷远;景物至绝而微茫缥缈者,谓之幽远。” 董逌及其《广川画跋》

董逌,北宋末年东平人,曾为宋徽宗时侍从官,著有《广川画跋》、《广川书跋》等书。《广川画跋》虽多作考据,不重论画,但是书中有不少仍涉及了画理画性,颇有价值。其中,他提倡以形传神,在当时的社会风气中,可谓独树一帜。 论赵孟頫的绘画理论及影响 赵孟頫,子子昂,号松雪道人,湖州(今浙江吴兴)人。宋朝宗室。

他主张绘画要形神兼备忠实于自然。2、以此同时,赵孟頫又极力提倡师古,认为作画贵有古意。3、赵孟頫的另一重要画论主张是“书画同源”总之,无论“师法自然”,还是“古意说”,还是“书画同源”,赵孟頫的文人画理论多从形式和方法方面进行探究,已经开始了不同于宋代以前画论研究方向的转变。 赵孟頫“书画同源”、用笔同体同法的观点既是对中国古代绘画理论与实践传统的弘扬,又突出强调了中国画的形式美意味,为中国书法的进一步发展开拓了新领域,更是文人画发展过程中的必然要求。

逸气说:是倪瓒的主要绘画理论思想。其实“逸气说”是对绘画功能的一种认识,它排除了绘画“明劝诫,助人伦”的社会教化功利,认同宗炳等人的“畅神论”,推而认为绘画的作用是抒发个人胸中的逸气。倪瓒在几个不同的地方均提及“逸气”,尤其引人注目。

黄公望《写山水诀》 王绎《写像秘诀》 李衎《墨竹谱》

论述对南北宗论的认识 南北宗论的内容 解释南北宗论

绘画分宗的代表人物是莫是龙、董其昌、陈继儒,三者为同时代人,又是同乡,均为画家,气息相投,主张相似,从而共同扯起绘画分宗的大旗,其中以董其昌影响最大。

内容:董其昌将王维视为文人画派之祖,将李思训视为非文人画派之祖,但并没有说明两派在画法上的区别,更没有贬低北宗,只是在师法上提出谁当学谁不当学。他说:“文人之画,自王右丞始,其后董源、巨然、李成、范宽为嫡子,李龙眠、王晋卿、米南宫及虎儿,皆从董巨得来,直至元四大家:黄子久、王叔明、倪元镇、吴仲奎,皆其正传,则又远接衣钵。若马夏及李唐、刘松年,又是大李将军之派,非吾曹当学也。 总而言之,“画分南北宗论“以手法、风格区别画派,又拘于青绿与水墨两种画法,所论前辈画家并非出于自觉,故有自相矛盾与歪曲历史之虞。自诩为”宿世谬词客,前身应画师“的王维,沉寂了几百上千年之后,突然被推为”祖宗“,他自己也会始料不及的。王维的主要成就还是诗歌,其绘画之所以被推为“有唐一人而已”,不是因为他画绝当代,而是由于他创立的“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文人画意境,再加上苏轼的偏见和推波助澜。

唐志契,字敷五,又字元生,江苏扬州人。《绘事微言》 《绘事微言》提出什么独到见解?

该书第一卷所载为他自己的绘画理论,因作者擅长山水画,因而书中所论内容几乎全属于山水画方面的理论。作者认为,山水画是绘画中最高的艺术,他把画山水当做风流潇洒之事,与写草书行书相同。他说:“山水原是风流潇洒之事,与写草书行书相同,不是拘挛用工之物。如画山水者,与画工人物花鸟一样,描勒界画粉色,那得有一毫趣致”,与前人所论“畅神”一说类同而略异。唐志契认为工致山水是画院“俗子”的把戏,为的是取悦于人,当作品画成之时,自己早已兴趣索然。因此,他说山林逸趣者,多取写意山水,

不取工致山水。

唐志契提出“要看真山水”,“画要读书”,“画要自然”,反对一味地摹袭古人。

沈颢,字郎倩,号石天,江苏吴县人。“味外取味” 王原祁认为绘画妙在“似古人于不似古人”之间。 简析石涛的绘画理论及影响。

石涛,俗姓朱,初名若极,后名道济,字石涛,号苦瓜、阿长、钝根、大涤子、瞎尊者、石道人……提出并论述“一画说”。2、石涛论证了法与化的关系,提倡借古开今,反对泥古不化。3、石涛提倡以造化为师,蒙养生活。既然法为我立,而非古人所定,那么立法的标准是什么?石涛主张绘画应当师法造化,据以生活。“搜尽奇峰打草稿”的精神就以生活、造化立法的最好宣言。4,、石涛追求绘画艺术的“物造成为艺术形象,表现在画面上。 7南宋四家,刘、李、马、夏,刘松年、李唐、马远、夏圭。刘,笔墨精严,着色艳丽,多写茂林修竹。李,创造“大斧劈皴'。马,下笔遒劲严整,设色清润。夏,简劲苍老而墨气名润。 8南齐、谢赫《画品》是中国第一部具有科学性、系统性的绘画专注,,他提出了“六法论”。 9唐、朱景玄《唐朝名画录》仿张怀瓘《画断》例,才第一次提出“神、妙、能、逸”,四品。神、妙、能又分为上中下三等,逸不分等次。逸品是指那种不斤斤于形似,笔墨精简而意趣俱足的作品,神品是指那种笔墨精妙,妙合自然的作品,妙品是指那种笔墨精妙,得心应手的作品,能是指那种有一定写实功夫,能恰当地表现对象的作品。 我交融”。十套的“蒙养生活”,以造化为师、以自然为笔墨、“山川与余神遇而迹化”等主张。5、石涛重视笔墨技艺的表现,具有本体论意义。

影响:石涛《画语录》内涵丰富,涉猎广泛,有对前人的概括总结,更有他自己独特的创造。在事事以古为准的清初别具一格,别开生面,其影响不仅在当时,而且远及现当代。 《苦瓜和尚画语录》该书是一部专论山水画创作的著作,所述观点明显受到历代画家理解生活、观察自然、重视师法造化思想的影响,是传统画论的结晶;更重要的是该书具有一定的革新精神和很强的思想性,与当时以“四王”为代表的如痴如醉的仿古风气形成鲜明对比。

康有为《万木草堂藏画目》主张汲取西画描写之工,兼容中西。

陈独秀《美术革命》 1庄子“解衣般礴”论是用画画的故事,讲道家“人自然”的思想,已成为中国人物画的口头禅。中国画的创作强调“当

法自然、”心师造化”、等合乎道的原则,故画即是道。

2畅神而已,神之所畅,孰有先焉! 南朝宋、宗炳《山水画序》 3唐代张璪“ 外师造化,中的心源”成为千古画家的座右铭。 4清代郑板桥提出“眼中之竹”、胸中之竹“、手中之竹”,概括了绘画从认识生活到表现生活的全过程。他还进一步提出了“胸无成竹”、的理论,对“胸有成竹”作了进一步的阐发和补充。 5 十六家皴法 皴法,中国画技法名。古代画家在艺术实践中,根据各种山石的不同地质结构和树木表皮状态,加以概括而创造出来的表现程式。其皴法种类都是以各自的形状而命名的。清·郑绩将它列为十六家皴法。《梦幻居画学简明·论皴》:“古人写山水皴分十六家。曰披麻,曰云头,曰芝麻,曰乱麻,曰折带,曰马牙,曰斧劈,曰雨点,曰弹涡,曰骷髅,曰矾头,曰荷叶,曰牛毛,曰解素,曰鬼皮,曰乱柴,此十六家皴法,即十六家山石名目,并非杜撰。”表现树身表皮的,则有鳞皴、绳皴、横皴等。历代画论中论皴法的尚有《珊瑚网·皴石法》、《绘事微言·皴法》、《石涛画语

录·皴法章》、《山静居论画》等。 6应目会心 应之于目,会之于心。作画是先由生活中的自然形象通过视觉反应在头脑里,通过加工、取舍、提炼,创

10 ,顾恺之提出了”传神写照“的著名论点。 11见与儿童邻是指评论画的好坏,比形似为标准,这样的见识跟小孩子差不多。 12君形者主宰形的,指精神和生气。 13南宗实指文人画,北宗实指院体画。顾恺之、陆探微是“密体”张僧繇、吴道子是“疏体。张僧繇得其肉,陆探微得其骨,顾恺之、得其神,神妙无方,以顾恺之为最。 14,郭若虚画有三病,皆系用笔:一曰板,二曰刻,三曰结。黄公望作画大要,去邪、甜、俗、赖。《黄宾虹画语录》邪是用笔不正、 甜是画无内在美、俗 是意境平凡,格调不高、赖是泥古不化,专事模仿。 15,画有四病 (简单展开即可)一僵。僵死不能灵活运用。二枯,笔如枯萎的树木,失去活力。三浊,笔无浑水没有复彩之处。四弱,笔无骨力。

更多相关推荐:
军事理论论文

【内容概要】要建立强大的国防,就必须要发展好国防科技,只有这样才能在未来的现代化战争中占据优势。那么怎样才能发展好国防科学技术呢?首先,军民结合是我国国防科技工业的战略性指导方针。其次,要注重国防科技与国防工业…

军事理论课程论文格式要求

军事理论课论文题目自拟20字以内课程名称宋体三号加粗下同考查学期学年第学期考查方式课程论文姓名学号专业成绩科任教师军事理论课程论文姓名课程论文正文的要求和格式一论文要求1论文内容军事理论主要方面中国国防军事思想...

军事理论课程论文

军事理论之我见作为如今的时局的大学生感到很惭愧在最初未曾上军事理论课前我一直无知的认为这样的课程且获取军事知识对我们的生活毫无意义的但是我们可是建设祖国未来的下一代军事理论的学习是我们必须的和重要的现如今虽然处...

大学生军事理论课程论文范文

大学生军事理论课程论文范文随着高新技术的迅猛发展和在军事上的广泛应用,不仅对军队的武器装备作战理论,编制体制产生巨大的影响,而且对军事人才提出了新的要求。作为构成战争基本要素的人,武器装备及人与武器的组合方式,…

军事理论论文_论中国国防

军事理论考试论文论中国国防院系机电学院学号姓名国防建设是指国家为安全利益需要提高国家国防能力而进行的各方面的建设它是国家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国防是国家生存和发展的保障俗话说兵可以千日不用国不可一日不防有次可以看出...

寸金学院军事理论课程论文范文

军事理论课程论文范文高技术条件下人与武器的关系随着高新技术的迅猛发展和在军事上的广泛应用不仅对军队的武器装备作战理论编制体制产生巨大的影响而且对军事人才提出了新的要求作为构成战争基本要素的人武器装备及人与武器的...

军事理论课程论文模板和格式要求

课程论文模板和格式要求浙江商业职业技术学院课程论文题目世界新军事变革对我国海军建设的影响反分裂国家法对维护国家领土主权完整的意义军事高技术对现代战争的影响课程名称宋体三号加粗下同考查学期学年第学期考查方式课程论...

军事理论

武汉理工大学必修课论文学号0120xx1360604姓名赵洪庆班级自动化0906怎样打赢信息化战争摘要当今人类社会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促使军事领域发生一场由机械化向信息化转变的深刻革命在这千载难逢的时刻从时代的高...

10-11-1“军事理论”课考核论文写作要求

20xx20xx学年第一学期军事理论课论文写作要求按照学校的相关考试要求本学期军事理论课的考试采取撰写论文的方式直接交给任课教师具体规定和要求如下一写作要求1论文字数不少于20xx字2论文提交日期任课教师另行通...

军事论文

军事理论考试论文信息技术与现代战争院系艺术与传媒学院班级环艺设计7班学号10120xx08姓名王凯前言我们正处于一个军事科技飞速发展的时代信息技术精确制导技术隐身技术军事航天技术新概念武器技术基因技术微纳米技术...

贵州师范大学求是学院《军事理论》课程小论文-格式 2

贵州师范大学求是学院军事理论课程小论文系别年级专业姓名学号联系电话题目正文装订线

军事理论——论中国民兵

云南大学20xx年度本科生军事理论课程论文学院法学院专业禁毒学学号20xx1100052姓名冉进伟得分论中国武装力量中国民兵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武装力量由中国人民解放军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和预备级民兵组成今天我想来...

军事理论论文(42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