柴静看见读后感

时间:2024.4.2

《看见》读后感

花了一周的时间,断断续续地读完了柴静的《看见》,感触良多。看书之前,看了很多介绍、书评,反映甚好。我曾以为这不过是一部介绍一个优秀的记者如何成长的书,是一本出入职场的心路历程,然而令我始料未及的是,这本书很沉重,以致于我无法一目十行,速读完成。

柴静在书中引用了她在工作中的采访新闻和事件,但她并不是在简单的去描述这些片段,用这些片段去展示她的辉煌与荣耀,正如她自己所说,她试着尽可能诚实地写下着不断犯错、不断推断、不断重建的事实和因果。她在写的,是自己这十年中走过的路,她自身的成长。柴静在十年中探索着逻辑,有一天她懂了,于是有了自己认识事物的坐标系。正如她在序言中写道:“要想看见,就要从蒙昧中睁开眼来。这才是最困难的地方,因为蒙昧就是我自身,像石头一样成了心里的坝。”我的第一个感触便是思考,独立的思考,摆脱“自我”影响的思考。何谓成功,在我看来便是平和,宠辱不惊。如何能够平和,这是建立在自知的基础之上,自知自己是个普通人,尊重自己的内心学会平和得制定目标和计划、判断得失。“不要因为走得太远,而忘了我们为什么出发。”平和很难达到,至少目前的我做不到,这需要时间的历练,需要过程,不知十年后能否做到?

同样柴静的敬业令我折服,为了记者的职业道德,不断压抑着自己的情绪、打磨着自己的冷静和理智,但她热爱这份工作,她心甘情愿。我的第二个感触便是责任感。在非典面前,她不甘于只做一个旁观者,没有设备记录,没有同事陪伴,独自一人进入病区,承受着被传染的风险,和病人面对面交流。在山西采访时,一位官员带着讥笑的说:“你怎么不给山西办点好事儿?”“我办的就是。” ??她可以在不断的余震中走入地震灾区,冒着生命危险走入非典病区,顶着各种压力采访敏感话题,凭的就是一份责任感。在采访两会时,有个编导说柴静“看你采访,眼睛里都放着光,攫取的光”,这种“光”正是她的热情的所在。责任感是一个有职业道德的人必不可少的。我的职业教书育人,传到授业解惑意味着改变别人的思想,这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责任感在我看来就是不愧对每一节课,不敷衍,言之有物,能让我的学生从每节课中学到一点内容,也许这种看法比较肤浅,但这也是我目前致力于达到的目标。

《看见》中还令我深有感触的就是包容。包容建立在尊重与理解的基础之上,尊重不等于礼貌,理解也不是可怜。存在即合理,我们往往只看见受害方,一味的去谴责侵害方,却缺少对于他们的谅解。“一个人他的心在硬,也有自己心底一角的温柔”这是《沉默中的尖叫》一章中小梅的话,即使她父亲经常殴打她母亲,她仍然相信父亲会温柔,只是没有被发现。Kim对孩子说“可以恨爸爸错误的行为,不要恨爸爸这个人”。我们缺少的就是这颗包容的心。包容不同于容忍和宽容。容忍还有个“忍”字,表示造成了不悦但没有改变侵害。宽容有个“宽”字,表示一方的大度,不是平等的“容”,唯有包容是全方位的容。理解,站在孩子的角度去看待他们的行为,可以对他们的行为提出合理的建议,但表示对他们错误行为的理解,这是我要去学习的。

胡适说:“给你自由,你不独立,仍是奴隶。”学会独立思考,可以表达看法,但不偏激。能了解事件背后的本质,能包容别人的观点,客观公正的评价。学会反思,在反思中去建立属于我自己的认识事物的坐标系,这也许就是我从这本书中学到的。


第二篇:读柴静《看见》有感


感悟

---读柴静《看见》有感

整体书一字一字看过去,当合上最后一页时,还舍不得结束。这就应该是《看见》给我们每一个读者的震撼和共鸣吧。读它时,让我犹如身在其中,感受当事人的情感,体会事件的本质,感悟人生的真谛,内心有太多无法言表的情感就那样不断的肆意翻滚着、流淌着。

此书,她用坦诚的语言陈述着自己的十年成长路,不断剖析自己,不断正视自己的不足,让我们感受到了有血有肉的作者。她深入一线,“出生入死”给我们带来的事件真相,她的经历,她的采访,常常会触动我心弦,让我随之潸然泪下。

就像歌词里唱的“没有谁能随随便便成功,不经历风雨怎么风彩虹”,就像她的导师所说:“痛苦是财富,这话是扯淡,姑娘,痛苦就是痛苦,对痛苦的思考才是财富!”其实一路走来,回首我们每个人走过的轨迹,哪个不是曲曲折折,而哪个人的经历不是一首百转千回的歌呢。

所以想想自己,无论是生活还是工作,都不能再在患得患失之间蹉跎岁月了,就像白岩松对柴静所说的:“往事是最痛苦的,只不过回忆起来非常美好”;就像她在报道监狱女囚时所表达观点一样:“人是一样的,对幸福的愿望一样,对自身完整的需要一样,只是她生在这儿,这么活着,我来到那儿,那么活着,都是偶然。万物流变,千百万年,谁都是一小粒,嵌在的秩序当中,采访是什么?采访是生命

间的往来,认识自己越深,认识他人越深,反之亦然。”其实这些放到我们自己的生活中不也是亦然吗!感谢自己经历的一切,认识自我的渺小和伟大,也理解他人想法和行为,很多人你可以不认同他的价值观行为处事,但前提是,你一定要先去了解他,把他当成一个和你一样对等的人来看待,去理解他的逻辑。不能理解的部分,应留有疑问,而不是劈头盖脸的质问。因为人对幸福的愿望是一样的。

《看见》这本书还教会我用客观的、全方位的角度去看问题。无论对我们来说是好还是坏事情,它都有不同的面,都有不同的问题存在,首先我们要像柴静报道“非典”一样,为了“真相”深入其中,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真正了解问题本身; 其次就像“药家鑫”报道一样,一件交通事故本身反映的是一种社会现象、是人性,但深层折射出的是现在家庭教育问题。所以,一个事件产生,它深层折射的问题,它的源头在哪里,我们还是要多问问、多思考。跳出问题看问题,不冲动、不盲目、不求急,有时“慢”也是一种效率。

相信《看见》给我们的启示不止是生活和工作态度,不止是与人沟通,不止是看问题的方法,我想更多是给我们的人生带来了一种“打破重组”的快感吧!

更多相关推荐:
柴静《看见》读后感

读柴静《看见》有感李冬除了不断刷新朋友圈里那些喧闹浮夸的文字,另一种选择是泡上一杯茶,用难得清闲的时光和清醒的头脑静静一读这篇曾触动许多人的文章。初次接触《看见》是在微信上看到的一篇文章——《当你在为生存而挣扎…

柴静《看见》读后感

深夜我看着你看见读柴静看见有感决定写文的那一天我看着书目发呆的确我只是个肤浅的喜好文字的人喜欢看安意如写的那些诗情画意的词赏析喜欢在那些词藻中遐想然后说说那些我认为的人生哲理偶尔发发感慨既没有多少深度也缺乏足够...

柴静《看见》读后感

我看见了什么读看见有感10日张雨萌知道这本书还要说起柴静的新闻发布会我原本以为这只是一本厚厚的采访稿件或是一本记录十年里的荣誉自传但出乎我的意料她在这本书里着重记下的是那些新闻里的人也是她这十年里的成长路程从一...

读柴静看见有感

读柴静看见有感看见是央视知名记者柴静的一本记录自己在央视十年的自传性的书这本书记录了柴静在央视十年里经历的大型新闻事件像非典汶川地震等等原本只是想它用来打发一下闲暇时光可当我真正拿起这本书品读起来时却意外地收获...

柴静《看见》读后感

无能的力量宽容的心看见读后感李琛他与一位认识八年的中国女志愿者结了婚我祝贺他他回信有些低落既然我同意成家那我就要踉着老婆走虽然我感觉到我的学生就是我的孩子板烈就是我的家但我不能要求老婆也这么看她有她的梦想和需要...

你是我的眼——柴静《看见》读后感

你是我的眼读柴静看见有感无论是关于人生的感悟还是对世界的觉悟在看见里都可以看见题记偶然在书摊买的盗版书起初只是为了柴静的名气她最近很火封面是柴静采访时的照片几位满脸皱纹的老农笑着围坐在一起一个小朋友也毫不怯场地...

《看见》读后感

看见读后感看完柴静的看见心里有一种说不清的滋味我原以为这只是一本记录一个记者在十年以来的采访或是一本记录十年里的荣誉自传但出乎我的意料她在这本书里写下的是自己的错误和失败内省和反思这是一本记录她成长的书看这本书...

读柴静《看见》有感

感悟读柴静看见有感整体书一字一字看过去当合上最后一页时还舍不得结束这就应该是看见给我们每一个读者的震撼和共鸣吧读它时让我犹如身在其中感受当事人的情感体会事件的本质感悟人生的真谛内心有太多无法言表的情感就那样不断...

《看见》读后感

柴静看见读后感你想如何报道一个国家就要如何报道自已柴静题记很有幸能够读到柴静的这部作品对她开始感兴趣的原因是在大学期间观看了她的演讲视频获得了特等奖演讲期间感情真挚而趋于平淡让人有很真实的感觉从那以后就经常关注...

20xx读柴静《看见》有感

读柴静看见有感第一次了解柴静是在杂志上看到关于她的一篇文章概述了她从湖南卫视一个文艺主持人蜕变成为央视著名记者的历程她对自己名字的解读是火柴的柴安静的静既有火柴般照耀的能量又有静下心来做报道的沉着和定力这本书的...

柴静《看见》读书笔记

柴静看见读书笔记但是一个人的力量能改变什么呢看看罗莎帕克斯整个世界为之改变他说帕克斯是美国的一个黑人女裁缝一九五五年十二月一日在阿拉巴马州州府蒙哥马利市她在一辆公共汽车上就座那时南方各州的公共汽车上还实行种族隔...

读柴静《看见》有感

面对生活我们要学会释然读看见有感综合科谢旺我是个平时不怎么爱看新闻的人因此对柴静这位大记者竟然一点儿都不了解直到最近看了她著的一本名为看见的书后我才对这位中央台大记着有了深入的了解也从书中学习到了正确对待生活的...

柴静看见读后感(36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