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说明文以温度中国建筑的特征

时间:2024.2.18

给说明文以温度

作者:佚名 文章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数:329 更新时间:20xx-4-13

——《中国建筑的特征》课堂教学实录和反思

王舒成

【教学实录】

一、引入:

师:这节课我们一起来谈谈建筑,先请大家看一幅建筑图片(扬州鉴真纪念堂),知道这是什么建筑吗?

给大家看这幅图片有三个原因,第一,通过它作一个自我介绍,我是来自扬州的王舒成,这幅图片是我家乡的著名建筑鉴真纪念堂,为了纪念唐代东渡日本的鉴真大和尚而建;第二,鉴真纪念堂被评为全国十大经典建筑之一,是中国建筑的代表,契合我们今天所讲课文的内容。第三,鉴真纪念堂的设计者,正是今天我们所要学习的这篇课文的作者梁思成。

二、特征解读:

师:请大家合上课本。结合课前的预习,请你们告诉我,中国建筑的特征,文中一共讲了几点?

生:九点。

师:很好。下面我们就首先来了解,这九点特征分别是什么?这个问题看起来很简单,大家把书拿起来读一读就可以了,但这样得花不少时间。我们不妨采取一个偷懒的办法,对每一个特征,我们只用一个词或者短语来概括。这种方法,旨在把长文变短,其核心能力——概括,对于语文学习来说,是非常重要的。请翻开书。

老师先来做一个示范,挑第一个来说一说。课文§3的中心句是“个别的建筑物,一般地由三个主要部分构成”,底下具体说明的部分可以忽略。那么中心句中,最关键的动词应该是“构成”;如果我们还觉得不全面,可以加一个主语,变作“个别建筑物的构成”。 生(八位同学分别回答,以下把答案作一个整合):第二点是“平面布置”,第三点是“结构方法”,第四点是“斗拱”,第五点是“举折”或“举架”,第六点是“屋顶”,第七点是“颜色”,第八点是“具有装饰效果的构件”,第九点是“其他装饰”。(教师在此过程中,对第三点学生的回答“木材结构”作一个引导:这个答案可以,但是概括性不够,不如后面的短语“结构方法”。)

师:通过刚才的小结,大家已经可以看出,这九点特征,根据它们的功用,是可以大致作出分类的。比如,后面几点特征,从屋顶开始,都强调了装饰功能。(板书:装饰)而前面几点特征,则是什么样的功能呢?

生:结构。

师:很好。(板书:结构)当然,结构、装饰这样的分类,并不是绝对的,比如,文中提到,起着重要结构作用的部件斗拱,也具有装饰功能。

三、引出一个问题(说明思路):

师:九点特征都说完了,也作了初步的分类。现在,我想问的是,我们现在是不是可以下课了?因为课题中的核心内容“中国建筑的特征”是什么,我们已经初步了解了啊!

生:大概不行。这课文还有一半没读呢。

师:问题就在这里。上课前我在同学们中间了解一些预习的情况,有个同学提了个很有价值的问题,她说,九点特征的写作顺序我基本上能看出来;但九点之后说的是什么,就有点模糊。下面我们不妨来看一看,课文题为“中国建筑的特征”,在九点特征之后为什么又写那么多的篇幅?(投影显示问题)

在直接找答案之前,请告诉我,要解决这个问题,我们应该遵循怎样的思路?

生:应该先看一看这后半部分内容写的是什么,它们和前面的内容有什么样的区别,又有什么样的联系。

师:很好。(投影显示解决问题的思路)下面我们就从具体的课文出发来看一看,文章后半部分究竟写了什么。而解决这个问题,我们仍然得采取一点偷懒的办法。刚才我们是用词或短语概括,现在我们来看看有没有关键性的、提领性的句子,来概括这些小节的内容。 生:提到了“文法”这个词。

师:很好。你能不能找到这个比喻性的说法的本体?

生:§14“惯例法式”。

生:§15第一句话说“这种文法有一定的拘束性,但同时也有极大的运用的灵活性”,这句话承上启下,表明§15的前面说的是“拘束性”。

师:你的思路很好,找承上启下句,看上下两段之间的关联。总结刚才两个同学的回答,我们看到的是,文法,也就是惯例法式,既有拘束性,也有灵活性。(板书) 生:§16说的是词汇和文法(规则和惯例)是“劳动和创造成果的总结”。 师:也就是说,具有“总结性”。(板书)

生:§17说的则是发展,中国建筑在如今也有发展的空间,“这样的框架实在为我们的新建筑的发展创造了无比有利的条件。”

师:和上一点相对,也具有“发展性”。(板书)

生:最后还提出了“可译性”的问题。

师:那么请告诉我,“可译性”指的又是什么呢?

生:是§19指出的,“不同的民族,在不同的时代是可以各自用自己的‘词汇’和‘文法’来处理它们的。”也就是说,针对相同的建筑内容,各个民族可以采取不一样的方式,殊途同归。

师:很好。(板书)我们不妨先预留一个问题,梁思成先生为什么提出“可译性”的问题。

师:弄清楚课文后半篇都写了有哪些内容以后,我们再来看一看,这些内容和和之前的“九点特征”有怎样的关联和区别?

生:可以看作是九点特征的总结和概括。

师:确实,因为“文法”和“词汇”就是规则惯例。

生:可以看作是“特征的特征”。

师:这个总结非常好!那么“特征的特征”相比于“特征”,具有什么样的特点呢? 生:前面的九点特征是具体的,表面的。而后面的总结概括是有一定抽象性的,深层的。

师:这么一来,我们就水到渠成,明白了整篇文章的说明思路,那是由浅入深,由具体到抽象,到特征的内涵。(板书)

四、语言解读

师:在对课文进行了内容的解读和思路的梳理之后,我们进入下一个环节。课前和同学们交流的时候,有同学说,梁思成这么一个大才子,娶了林徽因这么一个大才女,怎么写

出这么一篇无聊的文章?我被这个问题深深震动了,我觉得这个问题的表达很尖锐。发表于19xx年《建筑学报》的这篇文章,其笔调确实是非常严肃的,你们能完全读懂它吗? 生:不能,里面有很多的建筑学术语,看着就头昏。

师:我们大家毕竟都没有学过建筑学的专业知识,这篇又是发表在专业期刊上的学术论文,所以有些东西在短时间内不懂是正常的。但是,从语言的角度想一想,梁思成先生在这篇文章的写作过程中,有没有做出努力,让它变得“平易近人”呢?

生:很明显是有的,比如“文法”、“词汇”的喻体,比如建筑的“文章”或“小品”的喻体,这些都使得本文的语言不那么枯燥,有点“文质彬彬”的意思。

师:可以看出,这篇说明文,在语言风格上,很明显的一个特点是具有文学性,生动而具体。(板书)

师:文学性的话语,留待大家在课后去慢慢品味。对于一篇说明文而言,也许我们不该因为它平实的、专业的那一面而放弃阅读。相反,如果能够潜心进入相关的文字,我们会发现这样的语言是极其精准的。(板书)下面我们就通过斗拱的结构图来看看,本文中对于斗拱的外形和功用说明是否准确。(投影图片和课文段落§8部分内容)

在一副梁架上,在立柱和横梁交接处,在柱头上加上一层层逐渐挑出的称作“拱”的弓形短木,两层拱之间用称作“斗”的斗形方木块垫着。这种用拱和斗综合构成的单位叫做“斗拱”。它是用以减少立柱和横梁交接处的剪力,以减少梁的折断之可能的。

师:请一位同学朗读这段文字,并根据文字的描述指出什么是“斗”,什么又是“拱”。 生:略

师:请大家注意这段话,一连用了三个“在”准确描述斗拱的位置,动词“挑(第三声)出”生动形象地写出弓形短木组合起来的形态,“梁的折断之可能”则非常精确。通过这个练习,我们不是要增长建筑学的知识,而是要体会本文科学而精确的说明性语言。

五、语言的背后

师:刚才那个“无聊”的问题还没有解决。我们只是初步了解了本文说明语言的平实准确和平易生动相结合的特点。在这样的语言背后,你们有没有发现梁先生在说明中国建筑的特征意外的意图呢?

师:请三个同学朗读以下的句子,分别在全文的§2、§17和§20。(投影)

35xx年来,中国世世代代的劳动人民发展了这个体系的特长,不断在技术上和艺术上把它提高,达到了高度水平,取得了辉煌成就。

这证明屋顶不但是几千年来广大人民所喜闻乐见的,并且是我们民族所最骄傲的成就。

这样的框架实在为我们的新建筑的发展创造了无比有利的条件。

师:(朗读指导略)

师:我们看一看这三段的用词,“高度”“辉煌”“最”“无比有利”,和之前“折断之可能”的小心翼翼形成鲜明的对比。从中,你们看出了什么呢?

生:梁思成先生对中国建筑的满腔热爱。

生:梁思成先生对中国建筑无比自豪。

师:很好。这时候,我们来大致了解一下梁思成先生的生平,就知道这种热爱其实由来已久,而这篇文章的写作,也有很强的现实针对性。(投影)

19xx年,梁思成赴美国入宾夕法尼亚大学学习建筑。

19xx年,梁思成抱病撰写《中国建筑史》。

19xx年,梁思成回到母校清华大学创办了建筑系。

19xx年,梁思成为了北京城古建筑的拆除问题和吴晗争论,被气得失声痛哭。

19xx年,《中国建筑的特征》发表。

师:由此可以看出,这是一个长久热爱着建筑,把自己一生最好的时光都献给了它的人。这是一个因为对中国古代建筑错误的做法而义愤填膺的人。梁先生的这篇论文,取材是中国传统建筑、古代建筑,但是他的论文题目里却一直没有这个定语,你们觉得这是为什么呢?

生:梁先生这篇文章立足于传统,但却指向未来。

师:这,也就是我们之前遗留的那个问题的答案:为什么在讲完中国建筑的特征之后,梁思成先生要特别提出“可译性”的问题。

六、总结:梁思成先生的心意

师:所以,通过这篇文章,我们应该读懂的是梁思成先生的心意。请大家齐声朗读§20中的这段话:

我们若想用我们自己建筑上的优良传统来建造适合于今天我们新中国的建筑,我们就必须首先熟悉自己建筑上的“文法”和“词汇”,否则我们是不可能写出一篇中国“文章”的。

师:“中国文章”怎么写,是梁思成先生在上世纪五十年代提出的问题。面对如今我们中国建筑中高耸的大楼,同质化的住宅,这个问题显得是那么鲜明和尖锐。在本课的开头,我用了家乡的一幅著名建筑的图片来引入课文。在本节课的结尾,请允许我向大家展示一幅你们都非常熟悉的图片。(投影,黄山宏村的建筑群)这么美丽的风景,我第一次是在李安导演的《卧虎藏龙》里看到。它至今既是旅游景点也是是真实民居,它是我们中国建筑的精华。面对这一片风景,这一片动人的建筑群,让我们深深地思索梁思成先生的心意吧!

【教学总结和反思】

《中国建筑的特征》是一篇专业性较强的学术论文,学生在文本阅读和理解方面,容易觉得枯燥和难懂。因此,怎么样通过精巧的设计,把他们引入文本的精彩之处,对于授课教师来说,就是一个重要的问题。

我首先用心设计的是导入课文的环节。这个环节由一张图片而发,蕴含三个教学目的的预设:其一是用典型的中国建筑的形象引出本课话题;第二是用来自家乡的图片点明自己的身份,拉近和学生之间的距离;第三是引出这篇课文的作者梁思成(亦是图示建筑设计者)。其实,从整节课的过程来看,这张图片还有第四个目的,就是和结尾的属于学生家乡的那张特色图片(宏村建筑群)作一个呼应。

仅仅是成功导入还不能达成这节课的主要目的——引导学生去专心思考并努力理解课文的内容和写作(说明)思路。这篇课文,其内容理解的难点在于后半部分,即介绍完中国建筑的九个特点之后,为什么又由“文法”、“词汇”的喻体,进一步谈及中国建筑的诸多问题。这个难点,既然是授课者在备课时候遇到的,那么很可能也是学生在阅读时产生的。本来,我想在课的一开始就把这个问题直接抛出来,考虑到学生对特定文本理解的渐进性,觉得一开始不宜过难,就设计了“概括九点特征”的“暖场”问题,让学生先做一个热身,进入到文本的前半部分,也就自然能认同我对后半部分的追问。事实证明,这个铺垫环节到主问题的设计,固然是施教者精心的构思,但同时也契合了学生的认知生成——在课前和学生的交流中,就已经有学生提出了我早就写在课件里的这个问题,连提问方式都相若——“我对课文前半部分的内容觉得很好把握,但对后半部分再说什么有点不清楚。”

对一篇学术论文的阅读来说,有了问题,再有精确的答案当然最好。但如果教师仅仅

把精力放在引导学生寻求正确答案的过程中,又容易在课堂上失去更重要的东西,那就是对学习方法的指导和对学生思维过程的引领。所以,我在“特征解读”步骤,在抛出两个问题之后,都没有急着向同学们要答案,而是先提醒他们,这个问题应该怎么去解决。前一个解决方法是我直接告诉他们的(用词或短语概括);后一个解决方法则是让同学们自己说出来,再用投影呈现我的方案,两者庶几相同。同学们回答问题的过程,正是用之前所提示、商量定的思维方法和工具去分析、理解并概括文本的过程。比之正确答案的设定,我更珍视这个过程的进行。语文教学“鱼”、“渔”之取舍权衡,其微妙处和价值就在这里。

能这样把一篇学术论文(对于中学生来说是科学说明文)讲清楚,并给予学生一定的学习方法,让他们暴露自己的思维过程,应该说教学目标完成了大半,但尚有不足之处。这不足之处,恰好可以用实录里那位学生略显稚嫩但不无价值的问题来表达:“梁思成这么一个大才子,娶了林徽因这么一个大才女,怎么写出这么一篇无聊的文章?”如果这节课真的是按说明文的体例四平八稳地讲完、讲清楚,那它还缺少一点灵魂;如果教师在顺利完成自己的教学目标之后仍然让学生觉得这篇文章是“无聊”的,那是教师的失职和失败。科学态度固然是本文确切的内蕴,对传统文化精心呵护并正确对待的人文精神则是本文易为人所忽略的闪亮光华。当然,这一步的拓展延伸,不应该“山在虚无缥缈间”地凭空而来,所以我引导学生从具体的句子出发,再由“知人论世”的思路撮要梁思成的生平,并结合写作时的政治背景点评,最后回到现实进行总结,如此,这节课总算可以说是“神气完足”了。这一拓展引发了听众的共鸣,有人在现场微博大屏幕上说我“给说明文以温度”。需要一提的是,这样一种升华的过程,正得益于我任教的江苏省扬州中学的一个国家级课题“科学人文相互融合的学科教育”,它是这个课题核心精神的体现。

当然,课亦如鱼饮水,冷暖自知。这节课的不足,在于有些环节(如问题答案的设定和反馈)比较粗糙,在于学生的活动和思考空间尚显得不足,在于语言训练的小练习因为时间关系没有完全进行,只有“按文索图”而没有“看图说话”(备课时是准备的),未免遗憾。这一切,都留待方家评说指正吧。

文章录入:zxyw 责任编辑:zxyw

上一篇文章: 《现代散文选读》提问式教学初探

更多相关推荐:
怎样写建筑物的说明文一

怎样写建筑物的说明文一一抓住事物特征把握说明中心任何事物都有其自身的特征它是区别于其他事物的标志写说明文时只有抓住事物的特征才能把被说明事物准确清晰地介绍给读者让人们对事物有确切的了解抓住事物的特征进行写作也就...

说明文 建筑物

雷峰夕照雷峰位于净慈寺前为南屏山向北伸展的余脉濒湖勃然隆重起林木葱郁其册虽小巧玲珑名气在湖上却是数一数二因为山巅曾有吴越时建造的雷峰塔是西湖众多古塔中最为风光也最为风流的一塔可惜七十余年前倒掉了塔倒山虚连山名也...

20xx年中考语文分类复习: 建筑类说明文阅读

20xx中考语文分类复习建筑类说明文阅读一建筑是人类智慧的结晶故宫博物院人民大会堂悉尼歌剧院凡尔赛宫埃菲尔铁塔静止的建筑以其流动的旋律向人们展示着艺术的大美阅读建筑类说明文时如果你熟练掌握了说明文体常识的规矩方...

20xx年中考语文分类复习: 建筑类说明文阅读

20xx中考语文分类复习建筑类说明文阅读一建筑是人类智慧的结晶故宫博物院人民大会堂悉尼歌剧院凡尔赛宫埃菲尔铁塔静止的建筑以其流动的旋律向人们展示着艺术的大美阅读建筑类说明文时如果你熟练掌握了说明文体常识的规矩方...

20xx年中考语文分类复习: 建筑类说明文阅读

20xx中考语文分类复习建筑类说明文阅读一建筑是人类智慧的结晶故宫博物院人民大会堂悉尼歌剧院凡尔赛宫埃菲尔铁塔静止的建筑以其流动的旋律向人们展示着艺术的大美阅读建筑类说明文时如果你熟练掌握了说明文体常识的规矩方...

20xx中考说明文阅读理解复习题及答案(60份)-《古城建筑》阅读理解及答案

20xx年中考说明文阅读题精选古城建筑五精读下文完成1317题18分株洲一紫禁城的城墙10米多高有四座城门南面午门北面神武门东西面东华门西华门宫城呈长方形占地72万平方米有大小宫殿70多座房屋9000多间城墙外...

写简单的说明文 教案

写简单的说明文教学目标:1.熟悉事物,抓住事物的特点进行说明。2.能根据说明对象,采取恰当的说明方法。3.能用恰当的说明顺序进行说明。4.能用准确、通俗的语言说明事物。教学要求:1、能借助本单元的学习,抓住说明…

浙江省嘉兴市南湖区中学语文20xx年高中语文 暑期培训心得(二十一)何为说明文的语文味素材

浙江省嘉兴市南湖区中学语文20xx年高中语文暑期培训心得(二十一)何为说明文的语文味素材又学到了一招:说明文也能上出语文味。说明文应该是我教学的重灾区了,平时遇见说明文能绕就绕。说明文的语言永远是那么干巴巴的,…

中考议论文、说明文阅读答题技巧

新思维语文中考议论文阅读答题攻略一、议论文的论点考点:1、论点(证明什么)论点应该是作者看法的完整表述,在形式上是个完整的简洁明确的句子。从全文看,它必能统摄全文。表述形式往往是个表示肯定或否定的判断句,是明确…

中考阅读理解说明文考点解析及专题训练之二

中考阅读理解说明文考点解析及专题训练之二辨析说明方法1.说明方法的类型及作用(1)分类别:要说明事物的特征或事理,从单方面往往不容易说清楚,可以根据形状、性质、成因、功能等方面的异同,把事物或事理按一定的标准分…

第三单元写作 写简单的说明文 教案

写简单的说明文什么叫说明文?说明文是一种以说明为主要表达方式的文体。它是对客观事物的性状、特点、功能和用途等等做科学的说明的。它既不像记叙文那样重在记叙、描写和抒情,也不像议论文那样,重在阐明主张,批驳谬论。说…

多媒体技术在说明文课堂教学中的作用研究” Word 文档 (2)

“多媒体技术在说明文课堂教学中的作用研究”课题中期研究报告课题名称:多媒体技术在说明文课堂教学中的作用研究课题负责人姓名:叶奔张菁所在单位:北京市永乐中学通讯地址:北京市永乐中学(100040)内容摘要:本课题…

建筑说明文(7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