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资格证教育学概念总结

时间:2024.2.15

1.教育学:是一门以教育现象,教育问题为研究对象,探索教育规律的科学。

2.教育规律:是教育、社会、人之间和教育内部各因素之间内在的、本质的联系和关系,具有客观性、必然性、稳定性、重复性。

3.教育: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凡是增进人们的知识和技能,影响人们思想观念的活动,不论是有组织的或是无组织的,系统的或是零碎的,都具有教育作用;狭义的教育则指以影响人的身心发展为直接目标的社会活动,主要指学校教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通过学校教育的工作,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促使他们朝着期望方向变化的活动。

第二章

1.教育目的:广义的教育目的是指人们对受教育者接受教育后发展变化的一种期望,即人们希望受教育者通过教育在身心诸方面发生什么样的变化,或者产生怎样的结果;狭义的教育目的是指国家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为什么样的人才的最根本要求。

2.教育方针:是指国家或政党根据一定时期的政治和经济的要求,所规定的教育工作的发展思路和发展方向。

3.课程目标:指课程本身要实现的具体目标,是培养人的蓝图。课程目标规定了学校各阶段的学生在课程学习过程中,在品德、智力、体质等方面所要实现的学习程度。

4.教学目标:是教育者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在完成某一阶段工作时,希望受教育者达到的要求或产生的变化结果。

5.素质教育:广义的素质教育是指发展全体国民和每一个劳动者身心最基本品质的教育活动,狭义的素质教育特指学校素质教育,即在学校教育中,教育者根据学生个体发展和社会发展的需要,以科学的培养方式使所有学生身心发展的环境与教育过程中的各种因素形成最佳组合,创造出使学生和谐健康发展的环境,从而促使每一个学生自身素质由低级向高级,自由地、主动地、生动活泼地。创造性地完善和发展的过程。

6.德育:是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使学生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和正确的政治观念,形成学生正确的思想方法的教育。

7.智育:授予学生系统的科学文化知识、技能,发展他们的智力和与学生有关的非认知因素的教育,

8.体育:授予学生健康的知识、技能,发展他们的体力,增强他们的自我保健意识和体质,培养参加体育活动的需要和习惯,增强其意志力的教育。

9.美育: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观,发展他们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培养他们的高尚情操与文明素养的教育。

10.劳动技术教育:引导学生掌握劳动技术知识和技能,形成劳动观点和习惯的教育。

第三章

1.学校文化:指学校全体成员或部分成员习得且共同具有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

2.校园文化:是人们为了保证学校教育活动顺利进行而创立和形成的一种特有的文化形态。

3.教育观念:是存在于每一个教育者和其他人头脑中的对教育的看法。

4.科学知识再生产:是将科学生产的主要产品经过合理的加工和编排,传授给更多的人,尤其是传授给新的一代人,使他们能充分地掌握前人创造的科学成果,为从事新的科学知识生产打下基础的过程。

第四章

1.人的身心发展:通常是指个体从生命开始到生命结束的全部人生过程中,不断发生变化的过程,特别是指个体的身心特点向积极的方面变化的过程。

2.身体的发展:是指机体的各种组织系统的发育及其机能的增长,即指机能的正常发育和体质

3.心理发展:是指个体有规律的心理变化,包括知识的发展、智力的发展和意向的发展。

4.身心发展的阶段:个体在不同的阶段表现出身心发展的不同的总体特征及主要矛盾,面临在不同的发展任务。

5.环境:一般指人生活在其中,影响人身心发展的一切外部因素。

6.遗传素质:也叫遗传,是指个体从上代继承下来的生理解剖上的特点。

7.主观能动性:是指人的主观意识向客观世界的反映和能动作用。

8.自我评价:是个体对自己的认识和评价,以及对自己和周围人的关系的认识和评价,是自我认识的重要组成部分。

9.人的价值:就是人在世界中的地位得到肯定,人的作用得到发挥,人的尊严得到保证。

10.发展个性:就是在人的共同性的基础上,充分地把人的差别性显示出来,从而使每个人都具有高度的自主性,独立性和创造性,实现生命的个体价值与社会价值。

11.发展关键期:是指身体或心理的某一方面机能和能力最适宜于形成的时期。

第五章

1.儿童观:是指人们对儿童的总的看法和基本观点,或者说,是人们哲学层面上对儿童的认识。

2.教师的职业形象:是教师群体或个体在其职业生活中的形象,是其精神风貌和生存状态与行为方式的整体反映

3.教师的职业道德:教师从事教育教学活动时的基本行为规范,是教师自己对职业行为的自觉要求。

4.教师的人格形象: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的心理特征的整体体现,具体包括教师对学生的态度、教师的性格、气质、兴趣等。

5.专业:是指对社会的进步有较大贡献,地位较高,并具有不可替代性特点的职业。

6.教师修养:教师在其工作工程中对自己在思想、学术、精神等方面的一种自觉努力,这种自觉努力源自于对自己职业的热爱与追求。

7.师生关系:是指学生和教师喜爱教育、教学活动中结成的相互关系,包括彼此所处的地位、作用和相互的关系。


第二篇:教师资格证教育学全部总结


1.政治对高等教育的制约:A,政治决定了高等教育的领导权。a,运用国家政权的力量,包括颁布法令、任免高等教育机构的领导人等,从组织上为控制高等教育提供保证。b,运用经济力量来掌握高等教育的领导权c,运用思想意识的力量来影响和控制高等教育,左右高等教育的发展方向等。B,政治决定了接受高等教育的权利C,政治制约高等教育体制。D,政治制约着高等教育的方针、目的。2.高等教育的政治功能:A,对受教育者进行政治教育B,培养政治、法律等专门人才C,推进民主政治的发展3.经济发展对高等教育的决定作用:A,经济发展是高等教育发展的物质基础。首先经济的发展为高等教育的发展提供了物质的保证;其次经济的发展也对高等教育的发展提出了要求;此外一定时期经济的发展状况直接影响着人们的经济收入和消费水平。B,经济体制的变革决定了高等教育体制的变革C经济的发展水平决定着高等教育的发展速度和规模D经济结构的变化制约着高等教育的结构。总之,经济发展是制约高等教育发展的物质基础。4.高等教育的文化功能:A,高等教育具有选择、传递、保存文化的功能。B,高等教育具有创新和发展文化的功能。5.教育方针的基本构成:a,教育发展的指导思想b,教育的培养目标,c,实施的途径6.高等教育目的的作用:a,高等教育的目的具有导向作用b,具有调控作用c,具有评价作用d,具有激励作用

6.为什么考察人的发展应当从人生活中的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为出发点?a,从人作为生产力的主要因素——劳动力来考查人的发展应当市人的体力和智力都得到充分自由的发展和运用。B,从人作为一定社会中的成员来考虑人的发展,应当是对人的道德和美的情趣有所要求,高尚的道德和美的情趣是作为社会关系总和的人的发展的重要组成要素。C,人的发展离不开具体的历史条件,离不开具体的生活条件也离不开所处的群体。还认为教育与生产劳动的结合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唯一方法 7.全面发展教育的实施途径:a,教学工作。教学工作是实施德、智、体、美诸育的基本途径,高等学校通过教学活动来促进学生知识的积累和知识结构的优化。在教学活动中促进学生各个方面的技能、能力的培养和创新思维的形成;将辨证唯物主义世界观、社会主义道德、心理健康以及正确的审美观形成等方面的教育贯穿到教学活动中。B,科学研究。科学研究是高校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途径之一。通过组织学生参与科学研究活动,可以培养学生创造思维方式,扩大专业视野,促进合理知识和能力结构的形成。同时在科学研究的过程中,可以培养学生勇于追求真理、不迷信权威的批判精神和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培养其严谨的学风和合作精神等c,社会实践。社会实践是高校实施全面教育的重要途径。通过社会实践学生不仅可以巩固加深其理论知识,学会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实践工作能力和专业技能,而且可以了解社会,了解国情。增强其群众观点、劳动观点和社会主义事业心、责任感,提高思想政治觉悟。8.通才教育的内涵和特征:通才教育是一种通识教育,其目的是为了培养具有高尚情操,有高深学问、高级思维,能自我激励、自我发展的人才。首先,传授的知识侧重基础性和经典性。其次,教育内容的综合性和广泛性。再次,教育形式的多样性和灵活性。9.专才教育是指培养比较狭窄专业人的教育,教育内容主要涉及某一学科、专业的系统化知识,注重专门知识的传授和专门技能的训练。首先,专才教育主要市针对具体岗位和行业需要来进行的,培养的人才短期内具有不可替代性;其次,教育内容与社会生产和生活需要之间有明显而直接的针对性,偏重于应用。再次,学生在毕业之后能狡狯的适应社会岗位的需要。10.硕士学位:掌握本门学科坚实的基础理论和系统的专门知识;具有从事科学研究工作或独立担负专门技术工作的能力。博士学位:掌握本门学科坚实宽广的基础理论和系统深入的专门知识;具有独立从事科学研究工作的能力;在科学或专门技术上作出创造性的成果。

11育部今后一段时期我国研究生教育的改革提出了“立足国内、适应发展、优化结构、相对集中、推进改革、提高质量”。学位制度今后改革的基本方向。

12.高校招生制度改革的方向;a,继续进行招生考试制度的改革,增加灵活性,扩大招生规模;b,完善高校招生收费制度,建立和完善奖学金、贷学金制度,勤工俭学制度;c,对有条件的地区和高校逐步扩大招生自主权。

13.高校毕业生就业制度的改革:a进一步改善就业环境,理顺和完善大学毕业生就业机制b,政府将从政策、法规角度进一步明确自身在毕业生就业市场中的角色地位c,高校毕业生就业市场中的地位和作用的加强d,加强毕业生就业教育,使之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有充分的就业心理准备。

14.高校教师岗位设置的原则:系统原则,整体效应原则,最低岗位数量原则,动态性原则。

15.高等教育管理体制分为宏观管理体制,和微观管理体制 16.中央集权型:法国。权力分散型:美国。集权与分权结合:德,日,英。

17.我国高等教育宏观管理体制改革的重点和基本方向:首先,为满足地方社会发展的需要,调动地方办学积极性,转换政府职能,实行高等教育管理权力下放,扩大省级部门对当地高校的统筹权。其次,建立一个广泛的社会参与的高等教育管理运行机制,推动我国高等教育的合理、健康发展。此外,宏观管理体制改革的一个重要方面是要更新大学由国家办的观念,形成新的办学体制。所谓办学体制即关于办学者的法律地位、办学者在办学过程中所拥有的权利,所承担的职责和义务的管理制度体系。再次,扩大高校的半学自主权,增强学校的活力提高学校主动适应社会的能力。所谓高校的半学自主权,就是指高校作为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机构,它在不受其他组织或个人非法干扰和阻碍的前提下依法行使教育决策、教育活动组织的权利。18.我国高校现行领导体制的特点:实行党委领导,体现民主集中制;校长作为高校的最高行政长官,全权负责行政事务;实行党政分开,各行其职。19.影响高等教育结构的因素分析:经济因素,文化、传统因素,科学技术因素,教育因素。 20.影响高教宏观结构调整的若干因素:学术、体制、区域发展水平21.高校教师的任务主要有以下几点:培养高级专门人才,即教书育人;开展科学研究;为社会服务。22.高校教师的劳动特点:劳动的复杂性、劳动的创造性、劳动的个体性与群体性 23.高校教师结构的优化:完善教师聘任制度;利用政策手段引导教师在不同地区、不同高校间合理流动;克服高校教师“近亲繁殖”。24.高校学生个体倾向性的发展特征:兴趣广泛而稳定;价值观、人生观与世界观逐步完善;远大的动机逐步确立;理想与信念逐步稳固。25.高校学生的基本社会特征:感受时代精神的敏锐性;参与社会活动的积极性;群体成员的互动性;内部结构层次的复杂性。26.大一新生的特点:a,踌躇满志,但缺乏远大的理想;b新的思维方式正在形成之中,但没有完全脱离中学时代饿习惯和意识;c思想单纯,可塑性教大;d渴求知识,但专业思想不巩固e,渴望温暖和友谊f,要求自由和民主,但缺乏自治和自立能力。27.大二、三年级学生特点:a,人生观和世界观具有不稳定性b思想活跃,兴趣爱好广泛c独立能力和自我意识增强d层次差别日益明显e希望获得爱情的体验。28.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的意义:教师和学生是高校教育和教学活动过程中的两个主要角色,也是整个高校内部活动中的两个基本构成要素,因此,师生关系的状况如何直接影响到整个高校活动的秩序和基本目标的实现。 29.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的途径:良好的师生关系的建立和发展是在教育过程中实现的,它有赖于教师和学生的努力。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应该注意;a加强师生之间的沟通和理解b,教师应重新审视自己的权威,以学识、品行和才能来影响学生c,要树立正确的学生观,尊重学生的人格,宽容学生的不同观点。 30.专业设置的原则与指导思想包括哪些?1、遵循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和人才培养的规律;2、适应学科、专业本身发展变化的需要;3、从实际出发,随时调整专业结构;4、专业范围覆盖面较宽广;5、专业设置布局的合理性;6、适合学校的办学条件。31. 制定专业培养目标和规格的原则?1、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要与国家的教育方针、高等教育的总体培养目标一致;2、培养目标和规格要与社会需要相一致;3、培养要求应与个人的发展相一致;4、专业人才培养质量规格的国际性。

32. 教学过程的特殊属性?1、教学过程是教师和学生共同参与活动的过程;2、学生的学习过程主要是系统地学习间接知识的过程;3、教学过程不仅是知识、技能传递过程,也是学生的世界观、价值观、道德品质、心理素质的形成和发展的过程。 教学过程是由教师、学生、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手段等构成的。33.高等学校教学的基本任务?1、促进学生的知识积累和知识结构的优化;2促进学生能力的发展;3、培养学生正确的世界观、社会主义道德和良好的个性品质。

教学是高等学校的中心工作,是实现一定的教育目的和人才培养目标的基本途径。34.教学计划的组成?1、专业培养目标和基本规格;2、课程设置;3、主要教学活动;4、时间分配;5、学年编制(简称校历)35.编制教学大纲的意义?教学大纲是以系统和连贯的形式,按章节、课题和条目叙述该学科的主要内容的教学指导文件。它根据教学计划,规定每个课时必须掌握的理论知识、实际技能和基本技能,也规定了教学进度和教学方法的基本要求。36.编制教学大纲的原则(具体要求)?1、明确的目的性;2、前沿性;3、思想性;4、启迪性;5、教学适用性。教材,也称教科书,是教学的主要依据。它是阐述教学内容的专用书籍,是教学大纲的具体化。

37.大学教材的基本特点?1、教材是从一般书籍中划分出来为教学服务的专用书籍,不仅要为教师服务,同时也为学生服务,要便于他们独立钻研;2、教材应当是一部学科思想发展史,不但要反应科学知识于结论,还要反映知识获得过程;3、教材能够反应于学科有关的,从生产与社会中提炼出来的实际问题,并能有创见性、针对性和科学性;4、具体、生动、图文并茂,配以精选精制的插图、照片、图标,便于学生学习;5、统筹安排,综合平衡。38.课程建设的意义?1、建立各门课程的规范;2、从整体上认识课程建设与其他工作的相互联系;3、推动教学管理制度化;4、转变教育教学思想,建立合理、适当的教学质量标准。39. 教学组织形式的发展趋势有哪些?1、教学活动展开的小规模化;2、教学活动展开的时间间隔上的短学程化;3、教学活动的场所是非课堂化和多样化。高校的教学活动主要由课堂教学、试验课的教学、实习、科研和毕业设计(论文)等几个环节组成。

40. 备课是对所讲授的内容加以深刻理解,并对讲授内容的结构进行安排和设计课堂教学的方案。基本要求是:1、要钻研教学大纲和教材,弄清本学科的教学目的和具体章节的具体要求,了解教材体系和基本内容、结构、重点章节以及各章节的重点、难点;2、教师要注意广泛阅读和积累有关材料,了解本学科、专业发展的最新动向;3、教师要在了解学生的前提下,针对学生已有的知识结构、理解能力,进行备课并反映到教案中去。 学年制是按学年或学期排定的课程进度进行教学,以学年规定学生达到水平的教学制度。学年制的主要弊端是不利于新兴学科较快的进入高校教学,不利于学生按照其不同的发展水平和兴趣主动地学习。41.高校教学方法主要特点?1、由教师直接控制转变为师生共同控制信息的传递;2、教师教的成分逐渐减少,学生自学的成分随年级的升高而递增;3、教学方法与研究方法的相互渗透和结合。42.按照具体的实施方式,高校常用的教学方法可以划分为三类:1、教师和学生主要运用语言来传授、学习知识和技能的方法,如讲授法、问答法、讨论法等;2、教师指导学生通过直观感知获得知识和技能的方法,如实验实习法、演示法、参观法等;3、教师指导学生独立获取知识和技能的方法,如自学指导法、练习法等。43.如何运用讲授法?1、教师要了解学生,使需要传递的信息适合学生的知识背景和兴趣;2、教师要事先做好准备,主要是熟悉教学内容,理清讲课的思路;3、教师板书内容要能够引导学生掌握重点,便于学生记笔记和进行复习;4、教师要善于运用语言和技巧;5、教师手段的选取与使用应视要达到教学目标而定。

44.教学方法的改革主要有三个方面的趋势:1、以启发式代替注入式;2、由教给学生知识向教会学生学习、发展转变;3、强调教学方法的多样性与灵活性及各种教学方法的相互配合。 45.大学生实践活动的特征:1、目的在于培养学生;2、有定向选择的内容;3、通过显示参与的方式实施;4、与高校其他教学环节互补并进的效果。46.社会实践活动在培养人的过程中的作用:1、促进知识的转化和知识的拓展;2、培养大学生的社会意识和社会适应能力;3、发展大学生的创造才能和组织才能;4、提高大学生修养,完善个性品质。47.几种主要的社会实践活动:1、军事训练;2、专业实习;3、生产劳动;4、社会调查;5、智力扶贫;6、参观考察。48. 正确处理开展社会实践活动中的一些关系:(1)出人才与出成果的关系;(2)社会实践活动与教学科研的关系;(3)学生自主性与教师指导的关系;(4)深入性与广泛性的关系;(5)集体活动与个体活动的关系。 49.思想教育几个特点:1、鲜明的阶级性;2、广泛的群众性;3、很强的实践性。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目的在于提高青年学生认识和改造世界的能力,把他们培养成为有理想、有文华、有纪律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50.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应遵循的规律:1、大学生思想活动、思想发展规律;2、高校教育规律;3、思想政治工作的规律。 51.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原则:1、方向性原则;2、疏导性原则;3、理论联系实际原则;4、教育与自我教育相结合的原则;5、统一要求与个性化结合原则。52.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1、调查研究法;2、说理启迪法;3、情感交流法;4、榜样教育法;5、参观访问法。53.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过程:1、思想政治教育课教学;2、教职员工的“三育人”;3、党、团、学生会组织活动;4、校园文化;5、社会实践;是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主要途径,也是学生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由知行的必经之路。 54.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特点:1、精神性;2、创造性;3、复杂性;4、长期艰巨性:要使学生在各方面全面、稳定地发展,必须经过思想政治教育者长期、细致、耐心地开展教育工作才能实现。 1.高等教育是在完全的中等教育的基础之上进行的专业教育,是培养各类高级专门人才的社会活动。

2.人们普遍把欧洲中世纪大学作为近现代高等教育的开端。中世纪的大学是少数学者传授高深学问的场所,主要围绕文、法、医、神四科来组织教育和教学活动。

3.美国把中等后的所有教育叫做高等教育。

4.《大百科全书》说:高等教育是建立在中等教育基础之上的各种专业教育。

5.19xx年x月x日通过并公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

6.斯特卤米林运用受教育的年限的长短来确定劳动简化率的方法计算出因教育程度的提高所产生的价值占国民收入的比率为30%。舒尔茨推算出教育水平提高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是33%。丹尼森研究教育对国民收入增长率的贡献为35%。

7.高等学校的社会职能包括通过教学培养专门人才、通过科研发展科学和直接为社会提供服务等。

8.高等学校的出现在西方可以追溯到古希腊的“学园”。雅典的高等教育最早是由智者的讲学开始的。我国的高等教育可追溯到西周时期,春秋战国时期,创建于齐国桓公年间的“稷下学宫”,是当时唯一的官办的高等学府,唐朝的书院则是中国另一种类型的高等学校,并且从宋代开始成为中国高等教育最为主要的形式,一直发展到近代建立新学制为止。

9.18xx年后,中国开始学习西方建立新式高等学校。

10.19世纪的德国大学确立了发展科学的职能,18xx年洪堡柏林大学创办的,“大学自治与学术自由”,“教学与科研相统一的原则”。

11.18xx年,美国《莫里尔法案》的颁布,引发了美国赠地学院运动,以康乃尔大学、威斯康星大学为代表的部分赠地学院开创了大学直接为社会服务的办学思想。

12.威斯康星思想明确地把服务作为大学的重要职能,提出大学的基本任务是:a,把学生培养成有知识、能工作的公民。B,进行科学研究,发展创造文化、新知识c,传播知识给广大民众,使之能用这些知识解决经济、生产、社会、政治及生活方面的问题。

13.教育的目的指明了在一定的社会中要把受教育这培养成什么样的人的根本问题,是一切教育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 14.19xx年x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第一次规定: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得、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 15.实施素质教育,就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时间能力为重点,培养造就“四有”

16.教育目的是指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为一定社会所需要的人的基本要求,它规定了所要培养的基本规格和质量要求。教育目的是教育理论中的一个基本问题,是整个教育工作的核心。 17.高等学校的培养目标是根据高等教育目的制定的,是高等教育目的的具体化。

18.高等教育培养人才的基本单位是专业

19.以个人为中心的个人本位价值观的高等教育强调促进个人个性和理性的发展;以社会为中心的社会本位价值观强调,高等教育直接满足社会的现实需要。

20.个人本位观可追溯于亚里士多德的“自由教育”理论。社会本位观在西方可追溯于柏拉图的哲学家教育和军人教育。孔子把教育看成个体社会化的过程。老子主要强调个人的修养的完善。

21.“六艺”,孔子为代表的儒家学派倡导以“仁”为核心,我国古代的高等教育是实行的一种通才教育。

22.20世纪以来,尤其是近xx年以来整个世界高等教育出现了从重视专才教育向提倡专才教育和通才教育相结合的重大转变。

23.英才高等教育和大众高等教育指称为高等教育发展的2个阶段,最初是有没有学者马丁·特罗提出。

24.英才教育阶段的大学培养治国精英,高等教育的支撑者是国家

25.美国高等教育大众化模式,特别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功过“开放入学”来实现高等教育的扩展。日本的高等教育起源于国立的帝国大学,日本的私立大学在日本高等教育由英才教育阶段发展为大众教育阶段起到了重要作用,日本学者常把这种做法成为既省力又经济的政策。

26.教育平等思想的提出最早可以追溯到孔子和柏拉图,孔子主张“有教无类。

27.教育平等包括起点、连续的过程和最后目标三个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

28.现代学位制度主要起源于一些西欧的中世纪大学。德国的哲学比较牛。

29.我国现代学位制度最早形成于民国时期。我国学位制度确立的标志是19xx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 30.学制建立的基本依据:a,学制的建立受制于一定社会的生产力和科学技术的发展水平。B,学制的建立要受社会政治制度的制约。C,学制的建立要适应教育者的年龄特征和发展水平。 31.单一公立系统,单一管理部门:意大利。单一公立系统,多重管理部门:法国。多重公立系统,多重管理部门:澳大利亚,加拿大。私立和公立系统,多重管理部门:日本和美国。 32.高等学校分为三个层次:初级学院和短期大学,大学和专门学院,研究生院

33.以多重公立系统为主,即大多高校由各省(市区)举办和管理,部分由教育部负责;与此同时私立系统尚处于逐步形成之中,高等教育部门体现为专科、本科、研究生3个层次。 34.职工大学和职工业余大学;广播电视大学;函授学院和普通高校的函授部;普通高等学校的夜大学,其他。我国建立了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制度,称为是“没有围墙的学校” 35位授予权利机构为各授予单位的学位评定委员会

36. 19xx年国家教委《关于深化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的若干意见》,“两级管理,以省级统筹为主”。 37.高校的管理包括学术管理和行政管理。 38.欧洲大陆模式(学术权力)。美国模式(行政权力)。英国模式(学术权力和行政权力相结合)

39.19xx年我国实行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

40.实行党委领导,充分体现了我国社会主义的半学特色,她是保证我国高校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的基本措施。校长在代表国家依法行使高校自主办学权力的同时,还必须接受教职员工的民主监督。

41.高校行政管理系统在结构上基本分为3个层次:校、学院、系。系是高校教学和科研的基层学术单位

42.高等教育结构分为宏观结构(层次结构、形式结构、能级结构、地域结构、管理体制结构等)和微观结构(学科专业结构、课程结构、教材结构、队伍结构)

43.我国高等教育可以授予12个学科门类的学位。

44.形式结构,指不同的办学形式的高等教育的构成状态。 45.能级结构,具有不同半学条件、不同办学要求和培养目标的各类高校之间的比例关系。

46.教师和学生是最基本的活动要素,他们构成了高等学校活动的主体。

47.教师是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专业人员,承担教书育人、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提高民族素质的使命。

48.大学生正处于人体生长发育的“第二生长高峰期” 49. 教学是高等学校实现人才培养的基本途径。

教学过程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的一种特殊的认识过程,它是教师依据一定的教育目的和特定的培养目标,有计划、有目的的引导学生认识客观世界,把学生培养成为合格人才的过程,是学生以所知为基础,知、情、意、行结合,德、智、体、美几方面得到全面发展的过程。

50. 按课程的侧重点放在认识的主体上还是客体上来构建课程,可将课程分为:学科课程和经验课程。代表分别是孔子和杜威。

从层次构成上看,可分为公共基础课程、专业基础课程以及专业课程。

从选课形式上看,可分为必修课程、限选课程和选修课程。 根据课程课时数的多少可分为大、中、小、微型课程。

根据课程的内容主要是传授科学知识还是操作技能,划分理论课程和实践课程。

根据课程有否明确的计划和目的,可分为显性课程和阴性课程。 51.专业课程是集中体现某一专业特点的课程,又分为专业基础课程和专业应用课程。

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的理解:学校的组织方式、人际关系等社会学、文华人类学、社会心理学方面的因素对于学生态度与价值的形成,具有强有力的、持续的影响。隐性课程贯穿于学校教育的整个过程,学生从学校的组织和制度的特征中学习得规范和生活态度,学校在无形中亦完成了社会化训练、阶级结构的维持等功能。

52.高校专业教学计划是按照高等学校培养目标制定的指导教学活动的规范性文件,它体现了社会对某一种专门人才培养规格的基本要求,是教学组织和管理教学工作的主要依据。 53. 教学组织形式,简称教学形式,是指为了有效地完成教学任务,教学活动的诸要素如何组织和表现出来。不同时期教学组织形式有不同的类型和特点:1、个别教学制;2、班级授课制。

54.班级授课制最先是捷克教育学家夸美纽斯在其《大教学论》中作了理论上的系统阐述。在我国,从18xx年创办的京师同文馆开始采用班级授课制。

55.19世纪末在美国出现的巴达维教学法,在欧洲出现的曼格依木教学法。20世纪xx年代英国的“开放教学”,xx年代初英、美等国提出的“协作教学”等教学组织形式。

56. 课堂教学的基本环节包括备课、上课和课后总结等。

57.学分制是指衡量某一种教学过程(通常为一门课程)对完成学位要求所作贡献的一种管理方法。

58.大学教学方法是整个教学方法体系的一部分。教学方法就是在教学中为实现一定的教学目的、完成一定的教学任务所采取的教学途径或教学程序,是以解决教学认为为目的的师生间 59.20世纪xx年代,现代教育技术兴起。

60.教育技术就是分析问题,并对解决问题的方法进行设计、实施、评价和管理的一个综合完整的过程,它涉及人员、程序、思想、设备和组织等各个方面。

61.传统教学媒体一般按照物理原理作如下分类:光学媒体;音响媒体;声像媒体;综合媒体。

62.在我国高等学校中应用最为普遍的是:幻灯机、投影机、录音机、电视机、教育电视系统、语言实验室等教学媒体。 63.智能教学系统是在计算机辅助教学基础上形成的新的综合教育技术。

64.多媒体技术是以计算机技术为基础,并逐渐与通讯技术、大众化传播技术等融为一体,具有交互处理、传输和管理文本、图像、动画和声音等信息的功能这样一种技术组合。

网络大学的出现是远程教育的一种飞跃,是对传统大学的一次改造,它以强大的交互性和广阔的开放性,在吸收传统大学和远程教育一些优点的同时,塑造着自己的特性。

65.开展科学研究使高等学校同时具备培养人才和发展科学的两大重要职能。

66.高校教育科学研究的内容两方面:1、研究教学内容;2、研究教学方法。

1.高等教育与科学技术的关系?A,科学技术对高等教育的影响。a,科学技术对高等教育内容的影响。b,科学技术对高等教育手段的影响。B,高等教育的科技功能。a,高等教育通过传递和积累科学技术而发挥再生产科学技术的功能b,高等教育通过创造、发明新的科学技术发展科学的功能2.现代大学的只能体系?A培养专门人才是现在高校的基本职能。在现代社会,培养专门人才依旧是高校的根本使命,也是高校职能体系中的核心,高校的一切工作都要以此为出发点,围绕培养专门人才这一核心来展开。B,发展科学是现代高校的重要职能。C,社会服务是现代高校职能的延伸。教学服务,包括委托培养、推广教育及举办技术人才培训等。科技服务,包括科技成果转让、技术咨询等。信息服务,包括高校信息库、图书资料为社会服务。设备开放服务,包括利用高校的精良设备向社会开放! 3.全面发展教育的组成部分?人的全面发展是由德、智、体美诸方面发展所构成的,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目的的教育包含了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等方面,他们共同构成可全面发展教育。其中德育是全面发展教育的方向和动力,智育是全面发展的核心,体育是全面发展教育的基础,它们相辅相成缺一不可。A,高校德育是全面发展高等教育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是教育者根据教育目的的要求,有计划、有组织地对高校学生施加影响,使他们逐步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具有良好的道德和健全的人格特征。B,智育。将人类的知识、智力成果代代相传,得以延续;推动生产力的发展;推动科学技术的发展。c,体育。体育是促进高校学生身体机能的发展,增强体力和脑力劳动能力的必要措施;体育是对高校学生进行思想和道德品质教育的重要手段;体育也是高校学生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发展智力的重要保证。4.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应遵循的原则?A在可承受能力范围内适当的加快发展速度。主动适应时常经济快速发展对人才的需要,认真做好人才需求预测,另一方面要考虑高教自身的基础和条件。B,在注重规模扩大的同时提高质量和效益。一方面充分发掘现有学校现有的内部潜力;二是通过联合办学。C,探索建立多元化的筹资体系和多元化的办学形式。D,发展和完善终身教育体系5.我国当前处理平等与效率关系的政策取向?我国高等教育政策取向概括为“效率优先,兼顾平等”,所谓“效率优先”,是指当前必须把提高高等教育效率作为首要目标“兼顾平等”,一是指在保证效率的前提下,要最大限度地满足人民群众对高等教育的要求;二是指目前仍不能用平等的理想目标来要求现实,而只能用发展的眼光审视现实,做符合现实的最大努力。首先,要改革办学体制,实现教育资源多元化。其次,要实现高等教育适当分层分流有利于高校充分发挥自身优势,更好的培养社会需要的各种人才。再次,国家应采取具体措施对在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的学生给予帮助,避免“马太效应”。6.谈谈对学位制度的认识?首先,目前我国研究生教育的学科、专业结构与经济、科技和社会发展需求间不相协调,硕士、博士学位的授权学科、专业存在口径偏窄,基础学科和传统学科的比例不大,而新兴学科、交叉学科和应用学科所占比重过小等问题。其次,研究生学位以学术性学位为主,有重学轻术之嫌,社会所迫切需要的应用性专业学位还明显不足。再次,学位管理中评估制度不够健全,国家的宏观调控作用远未能得以发挥。研究生学位的授权学科、专业点和博士生导师的评审权过于集中,应适应下放到地方和部分有条件的高等学校,以顺应我国高等教育权力下放和经济区域化的趋势。7.高等教育宏观结构调整的主要方向?总体上说高等教育应实行稳步发展的方针和“规模、结构、质量、效益”协调统一的发展战略。首先,高等教育宏观结构调整必须以社会需要为出发点,以经济供给能力为支撑点,做到与经济社会发展相协调。其次,中央和地方合理分工,突出高等教育为地方服务的功能。中央应集中力量办好一批重点大学和重点学科,以及一些示范性的高等职业学校。逐步形成国立、公立、民办和私立学校并存的局面。8.市场经济体制下高等学校的专业设置与专业调整?1、市场经济调节下专业设置与调整的基本要求:(1)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公民个人的需要为基本出发点;(2)适应现代化科学技术发展的水平和趋势,更新、改造原有专业,积极扶植边缘学科和交叉学科的新兴专业;(3)符合高级人才成长的规律,以利于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为此应保持专业设置和教学内容的相对稳定性;2、市场经济条件下高等学校专业设置与调整的具体做法:(1)拓宽专业面,变专才教育为通才教育,增强学生适应能力和职业转移能力;(2)改变专业培养的方式,如按专业大类培养学生;(3)在规划学校专业建设时,要避免出现几种倾向:一是一哄而上,盲目追求大而全;二是缺乏社会需求预测,盲目扩大招生数量。 9.21世纪人才素质的基本要求?1、未来社会要求人才具有较高的人文精神和道德风貌;2、未来社会要求人才具有优化的知识和能力结构;3、未来社会要求人才具有现代化意识;3、未来社会要求人才具有创新能力和协作精神。10. 大学生学习特点的分析?1、独立性的增强;2、学习的自主性增强;3、学习的探索性增强。教学原则是依据发现的教学规律和一定的教育目的,对教师和教学工作者提出的在教学过程中必须遵守的基本要求。11.联系实际谈谈大学教学原则?1、科学想与思想性相统一的原则;2、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相统一的原则;3、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动性相结合的原则;4、面向全体与因材施教相结合的原则;5、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12.高等学校的科学研究有哪些特点?1、高校多门类、多层次的学科结构,有利于科学技术领域的相互渗透,宜进行重大、综合性强的研究课题;2、科研与教学相结合,学术思想活跃,研究后备力量充足;3、高校是开展基础研究的重要基地;4、信息资源丰富,信息系统发达,能比较快地掌握和集中各种有关科技发展的新动向和经济建设对科技需求的信息;5、重视教育科学的研究是高等学校科研的特色之一。13.高等学校科研与专门研究机构的科研相比有其不足之处?1、历史原因,高等学校科研事业费一致缺乏,虽然高等学校从各种经费渠道争取了一些投资,充实了一批高精尖的仪器设备,但人力与物力的优势从总体上还没有充分发挥;2、高等学校虽然学科众多,具有综合优势,但科研力量缺乏强有力的凝聚力;3、高等学校擅长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14.联系实际论述高校科研应遵循的原则?1、社会经济效益与学术水平相统一的原则;2、正确处理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发展研究关系的原则;3、科研与教学相互促进的原则;4、遵循项目指南与尊重自由选题相结合的原则;5、支持青年研究人员,开拓新的科研领域的原则;6、加速科技成果转化和推广的原则。15.如何指导大学生的科研?1、结合日常的教学活动进行科研指导;2、结合学生的学年论文或毕业论文进行科研指导。16.如何进行科研工作?1、科研准备阶段:(1)选题;(2)申请课题;2、科学实验阶段;3、科研成果评审、报奖和推广应用:(1)科研成果的审核:理论性成果、应用性成果、发展性成果、阶段性成果、教学研究成果、科学专著和较高水品的教科书;(2)科研成果的评定和鉴定;(3)科研成果的登记、申报和报奖;(4)研究成果的推广和应用。17. 如何组织大学生社会时间活动?1、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组织程序:(1)确定活动的内容和场所;(2)编制活动计划:活动目标、参加人员、过程安排、预算活动经费;(3)组织活动过程;(4)评估和总结;2、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原则:(1)坚持教育效益为主,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兼顾的原则;(2)点面结合、以点带面的原则;(3)系统化、分层进行的原则;(4)因地制宜、勤俭节约的原则


第三篇:教师资格证考点总结


一、教育学

1、教育学是研究教育现象、揭示教育规律的一门科学。

2、我国春秋末年的《学记》是世界上第一部论述教育问题的专著。比古罗马昆体良的《论演况家的教育》早约三百年。其中的主要思想有:“不揠苗助长”、“不陵节而施”(体现了循序渐进的教学原则);“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反映了启发性教学原则);“教学相长”(体现了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作用相统一的教学规律)。

3、捷克夸美纽斯1632年的《大教学论》是近代第一部系统论述教育问题的专著。他提出了班级授课制。

4、美国杜威的《民本主义与教育》强调“儿童中心”,提出了“做中学”的方法,开创了“现代教育派”。

5、苏联赞可夫的《教学与发展》把学生的“一般发展”作为教学的出发点与归属。

6、美国布鲁纳的《教育过程》的主要思想是结构主义和发现法的教学方法。

7、苏联苏霍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其著作被称为“活的教育学”和“学校生活的百科全书”。

8、教育的概念:广义指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三个方面;狭义指学校教育;偏义指思想品德教育。

9、教育的社会属性有:永恒性、历史性、相对独立性。

10、我国封建社会学校的教学内容主要是:“四书”(《大学》、《中庸》、《论语》、《盂子》);“五经”(诗、书、礼、易、春秋)。其贯穿了儒家思想。

11、遗传素质对人的身心发展不起决定作用,社会环境对人的发展起着决定性作用。但环境决定论又是错误的,因为人接受环境影响不是消极的、被动的,而是积极的能动的实践过程。

12、我国普通中学的双重任务是:培养各行各业的劳动后备力量;为高一级学校输送合格新生。

13、我国全面发展教育的组成部分是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和劳动技术教育。

14、“双基”是指系统的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技巧。

15、智育的任务之一是发展学生的智力,包括观察力、想象力、思维力、记忆力和注意力,其中思维能力是决定性的因素。

16、体育的根本任务是增强学生体质。

17、蔡元培于19xx年最早提出美育,并主张“以美育代宗教”。

18、美育的任务:(1)使学生具有正确的审美观和感受美、鉴赏美的知识与能力;(2)培养学生表现美和创造美的能力;(3)培养学生的心灵美和行为美。

19、劳动技术教育的任务:(1)培养学生的劳动观点,养成正确的劳动态度和习惯;(2)教育学生初步掌握一些基本生产知识和劳动技能。

20、义务教育是依法律规定、适龄儿童和青少年都必须接收,国家、社会、家庭予以保证的国民教育。义务教育是一种强制性教育。

21、教师是教育工作的组织者、领导者,在教育过程中起主导作用。

22、教书育人是教师的根本任务。

23、教师劳动的特点:(1)复杂性、创造性;(2)时间上的连续性、空间上的广延性;(3)长期性、间接性;(4)主体性、示范性。

24、教师的素养:职业道德素养、知识素养、能力素养。

25、学生是教育的客体、是自我教育和发展的主体、是发展中的人。

26、我国新型师生关系的特点是:(1)尊师爱生;(2)民主平等;(3)教学相长。从根本上说,良好师生关系的建立取决于教师的教育水平。

27、教学是教师和学生共同组成的传递和掌握社会经验的双边活动。

28、教学是实现教育目的的基本途径。教学永远具有教育性。教学是学校的中心工作,学校工作心须坚持以教学为主,全面安排的原则。

29、教学过程是教学信息反馈和师生双边活动的过程,教学中教师起主导,学生是主体。教师的主导作用不是包办代替。

30、课程是学校教育的核心,是学校培养未来人才的蓝图。

31、编写学科课程标准和教材应遵循的原则:思想性和科学性统一;理论联系实际;稳定性和时代性结合;系统性和可接受性结合。

32、知识不等同于智力,掌握知识的多少并不能标志智力发展的水平。教学过程中要把掌握知识和发展智力结合起来,只重视能力培养的形式教育论(英国洛克)和只重视知识传授的实质教育论(英国斯宾塞)都是错误的。

33、赫尔巴特提出了传授知识与思想品德教育相统一的规律。

34、教学过程的基本阶段:((1)激发学习动机;(2)感知教材,形成表象;(3)理解教材,形成概念,这是中心环节;(4)巩固知识;(5)运用知识,形成技能技巧。

35、主要的教学原则:(1)科学性与教育性相结合的原则;(2)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3)直观性原则;(4)启发性原则;(5)循环渐进原则;(6)巩固性原则;(7)因材施教原则。

36、两种对立的教学方法思想是启发式和注入式。我们应当提倡启发式,反对注入式。

37、教学的基本组织形式——课堂教学。

38、常用的教学方法:

(1)以语言传递为主的教学方法:①讲授法:②谈话法;③讨论法;④读书指导法。

(2)以直观感知为主的教学方法:①演示法;②参观法。

(3)以实际训练为主的教学方法:①练习法;②实验法:③实习作业法;④实践活动法。

(4)以探究活动为主的教学方法:发现法。

(5)以情感陶冶(体验)为主的教学方法:①欣赏教学法;②情境教学法。

39、教学工作的基本环节:(1)备课;(2)上课(教学工作的中心环节);(3)课外作业的布置与批改;(4)课外辅导;(5)学业成绩的检查与评定。

40、一节好课的基本要求:(1)教学目的明确。(2)内容正确。突出重点,难点,抓住关键。

(3)结构合理。上课有高度计划性、组织性、效率高、效果好。(4)方法恰当。(5)语言艺术。

(6)板书有序。(7)态度从容自如。

41、德育教育一般包括:政治教育、思想教育、法纪教育和道德品质教育四个基本方面。

42、德育过程是对学生知、情、意、行培养提高的过程。知、情、意、行是品德心理的四要素。行是学生思想品德形成与否的关键,也是衡量一个人思想品德水平高低的主要标志。 德行过程是沿着知、情、意、行的/顷序发展的,但其中任何一个要素都可以作为品德培养的开端,即思想品德教育具有多端性,即德育过程是对学生知、情、意、行的培养提高过程,教师应“晓之以理、动之以情、持之以恒、导之以行”。

43、活动与交往是形成学生思想品德的源泉和基础。

44、德育原则:社会主义方向性原则;从学生实际出发的原则;知行统一的原则;集体教

育与个别教育相结合的原则;正面教育与纪律约束相结合的原则;依靠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的原则;尊重信任和严格要求学生相结合的原则;教育影响的一致性和连贯性原则。

45、马卡连柯的平行教育理论:集体教育与个别教育相结合的原则。

46、德育的途径:思想政治课是特别的重要途径,其它各科教学是最经常、最基本途径。

47、陶冶教育包括人格感化、环境陶冶、艺术陶冶三种。

48、班主任工作的主要任务是:带好班级、教好学生。

49、全面了解和研究学生是有效地进行班主任工作的前提和基础。其中观察法是一种最基本的了解方法。

50、组织和培养班集体是班主任工作的中心环节。培养正确的集体舆论和优良的班风,这是衡量班集体是否形成的重要标志之一。

二、心理学

51、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现象及其规律的科学。心理现象又称心理活动,它包括:心理过程、个性心理。

52、心理过程:(1)认知过程,包括感觉、知觉、记忆、思维和想象;(2)情绪、情感过程;

(3)意志过程。

53、个性心理:(1)个性心理动力(倾向),包括需要、动机、兴趣、信念、世界观等;(2)个性心理特征,包括能力、气质和性格。

54、心理是人脑的机能,脑是心理的器官。人的心理的实质:客观现实在人脑中的映象。

55、神经系统的基本活动方式——反射。

56、意识是人的心理反映的最高形式。意识的基本特性:自觉的目的性、主观能动性、社会制约性、以第二信号系统为主的两种信号系统的协同性。

57、心理学科的性质:心理学是一门介于自然学科和社会学科之间的交叉学科。

58、需要的种类:(1)根据起源分:生理需要、社会需要;(2)根据对象分:物质需要、精神需要。

59、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由低级向高级发展可分为: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社交需要(也称爱和归属的需要)、尊重需要、自我实现需要。

60、动机产生的条件:内在条件是需要,外在条件是刺激诱因。

6l、兴趣是指个体积极认识、探究事物、从事活动的心理倾向。

62、兴趣的品质特性:倾向性(又称指向性)、广博性、稳定性(又称持久性)、效能性。

63、学习动机的激发:(1)创设问题情境,实施启发式教学。(2)根据作业难度,恰当控制动机水平。(3)充分利用反馈信息,有效进行奖惩。(4)合理设置课堂结构,妥善组织学习竞赛。

(5)正确指导结果归因,促使学生继续努力。

64、耶克斯——多德森定律:动机水平适中,最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动机。

65、成就结构理论认为:有三种现实的课堂结构:合作型、竞争型、个别化型。合作型目标结构能最大限度地调动学习的积极性。

66、成败归因理论认为,学生常将成功或失败归因于四个方面:能力、努力、运气、任务难度。

67、创设问题情境的理论基础是成就动机理论。

68、感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知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综合整体的反映。感觉是知觉的基础,知觉是感觉的整合。

69、生物钟现象:人体内的一切物理变化和化学都是有节律的,这些节律性的变化就是所

谓的“生物钟”的机制。

70、知觉的特性:选择性、整体性、理解性、恒常性。

71、注意的特点:指向性、集中性、心理活动的组织特性。

72、注意的种类:不随意注意(无意注意)、随意注意(有意注意)、随意后注意(有意后注意)。

73、思维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本质特征和内在规律的间接、概括的反映。间接性与概括性是思维的两大基本特征。

74、思维的种类:

(1)根据凭借物与思维形态划分:动作思维、形象思维、抽象逻辑思维。

(2)根据是否遵循逻辑规则分:非形式逻辑思维、形式逻辑思维。(3)根据指向性和答案不同分:集中思维、发散思维(求异思维)。

75、思维的过程:分析与综合、比较、抽象与概括、系统化与具体化。

76、思维的基本形式:概念、判断、推理。

77、解决问题的思维活动:(1)提出问题(发现矛盾的过程)。(2)明确问题(找出主要矛盾的过程)。(3)提出假设(以假设形式找到解决问题方案)。(4)检验假设(通过理论和实践形式检验假设)。

78、启发是从其它事物能够看出解决问题的途径。对解决问题起到启发作用的事物叫做原型。

79、定势是指心理活动的一种准备状态(心理倾向亢又称心向。

80、迁移是已经获得的知识技能和学习方法对学习新知识和新技能的影响。一种知识技能的掌握促进另一种知识技能的掌握是正迁移,如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反之为负迁移。

81、理解是学生对教材中有关事物的本质和规律的认识。理解是学生掌握知识的中心环节。

82、想象是人脑对已有表象进行加工面创造新形象的过程。想象是一种特殊形式的思维。感性材料是想象的基础,实践活动是推动想象的原因和动力。

83、想象的种类:(”根据想象时有无目的意图分:有意想象、无意想象:(2)在有间想象中,根据内容的新颖性和创造性分:再造想象、创造想象;(3)根据想象活动与现实的关系分:幻想、理想、空想。

84、良好思维品质的特性:(1)广阔性与深刻性。(2)独立性与批判性。(3)逻辑性。(4)灵活性和敏捷性。(5)创造性。

85、记忆是过去经验在人脑中的反映。它包括识记、保持、再认和回忆三个基本环节,从信息加工况来看,即对输入住处的编码、储存、提取的过程。

86、记忆的分类:(”根据内容与对象分:形象记忆、逻辑记忆、情绪记忆、动作记忆。(2)根据信息加工与记忆阶段分:瞬时记忆、短时记忆、长时记忆。

87、保持是巩固已获得的知识经验的过程。保持是记忆的中心环节。

88、遗忘:对识记过的材料不能再认与回忆,或者表现为错误的再认与回忆。艾宾浩斯的遗忘曲线规律:遗忘进程不均衡,有“先快后慢”的特点。

89、联想的种类与规律:接近性联想(空间、时间上的接近)、相似性联想(性质上相似)、对比律(性质上、特点上形成对比)、因果律(因果关系)。

90、良好的记忆品质有:敏捷性、持久性、准确性、准备性(指能否及时地从记忆中提取出所需的知识,是提取的应用特性)。

91、技能是通过学习而形成的合乎法则的活动方式。练习是操作技能形成的基本途径。

92、知识为活动提供定向依据,而技能控制活动的执行。

93、高原现象:在操作技能练习到中期,会出现成绩进步的暂停顿现象。

94、能力是直接影响活动的效率、使活动顺利完成的个性特征。知识、技能达到迁移程度,能“举一反三”、“熟能生巧”,才能促进能力的发展。

95、抽象逻辑思维能力是智力的核心成份,创造力是智力的高级表现形式。

96、超常儿童:智商在130以上;低常儿童:智商在70以下。

97、情绪是与生理需要相联系的;情感是与社会性的需要相联系的。基本情绪分为:快乐、悲哀、恐惧;情绪按强度的持续时间可分为:心境、激情与应激。

98、克服内外困难是意志最重要的特征。

99、意志行动的目的冲突有四种形式:双趋式冲突、双避式冲突、趋避式冲突、多重趋避式冲突。

100、巴甫洛夫把人的神经活动分成许多类型,其中有四种典型类型与气质类型刑应:强、不均衡型为胆汁质;强、均衡、灵活型为多血质;强、均衡、不灵活型为粘液质;弱型为抑郁质。

101、性格是一个对现实的稳固态度和习惯化的行为方式方面的个性心理特征。气质形成得早,表现在先;而性格形成得晚,表现在后。性格是个性中的核心部分。

102、心理健康的现实标准:自我意识正确;人际关系协调;性别角色分化;社会适应良好;情绪积极稳定;人格结构完整。其它标准还有:马斯洛的“自我实现者”标准、“未来新人类”标准。

103、心理咨询:精神分析法——弗洛依德;行为矫正法——华生;人本主义y:f法——罗杰斯;理性情绪疗法——艾利斯。

104、青少年异性交往的原则:自然、适度。

三、新课程知识

1、新一轮的课程改革是建国以来的第8次课程改革。其改革大体分为三个阶段:(”酝酿准备阶段(19xx年——20xx年6月,制订了18个学科的课程标准,20个学科计49种教科书);(2)试点实验阶段(20xx年9月,38个实验区,高中20xx年秋进入);(3)全面推广阶段(20xx年与20xx年全面展开)。

2、新课程的特点可归纳为六个创新之处:

(1)课程目标的创新,每门学科的目标至少包括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

(2)课程结构的创新,强调课程的均衡性、综合性、选择性。

(3)课程标准的创新,用课程标准取代过去的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

(4)教学的创新,强调教学与课程的整合,注重科学探究的教学,提倡交流与合作的学习,关注体验性教学,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

(5)课程评价的创新,提出了发展性的评价观,侧重学生的全面发展,关注教师的成长。

(6)课程管理的创新,强调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

3、基础教育的课程改革是实施素质教育的核心环节。

4、为了学生的发展是本次课程改革的根本理念。

(1)倡导全人教育。促进每个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培养终身学习的愿望与能力,处理好知识、能力、以及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关系。克服课程过分注重知识传承与技能训练的倾向。

(2)为了学生个性的发展。新课程追求学生的个性发展,尊重学生的独特性和具体性。(3)体现新时代的价值观。新课程的基本价值观是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

5、新课程的内容选择:淡化“双基”,精选对学生终身学习与发展必备的基础知识与技能,

改变目前课程内容繁、难、多、旧的现象。

新课程改革方案明确了课程结构的综合性(低年级综合,高年级分科)、均衡性(多种类型的课程和多种与现实社会生活及学生自身生活密切联系的科目)、选择性(地方课程与校本课程)的三个原则。

6、新课程的结构有了调整:

(1)整体设计九年一贯的义务教育课程。高中课程设置应体现层次性、多样性、选择性。

(2)逐步走向课程综合化。一是学科领域的综合化;二是从小学到高中设置综合实践活动并作为必修课,其内容包括:信息技术教育、研究性学习、社会服务与社会实践、劳动与技术教育。

(3)适当减少国家课程在学校课程体系中所占的比重,将10%一12%的课时量给予地方课程与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形成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校本课程并行的类型结构。

7、新课程的教学策略:

(1)强调教学与课程的整合,突出教学改革对课程建设的能动作用。(2)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持续发展的过程。(3)构建充满生命力的课堂教学运行体系。(4)实现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合理应用。

8、新课程从“文本课程”走向“体验课程”。教师由教学中的主角转向“平等中的首席”。交往的本质属性是主体性,交往的基本属性是互动性与互惠性。

9、新课程提倡的学习方式: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改变过去的那种单纯接受式的学习方式。

10、新课程的评价体系,要求既关注结果,更重视过程的评价,要以促进发展为核心,发挥评价的检查、诊断、导向、反馈、激励等功能。要求评价内容标准要体现多样化、多维化。

11、新课程在管理政策上:

(1)构建“三级课程”的管理框架(国家、地方、学校)。

(2)开辟“自*F而上”的课程管理渠道。提倡一种以“自上而下”为主、以“自下而上”为辅助的课程管理方式。

(3)采取“抓大放小”的原则。

12、教师要成为课程的执行者、设计者、创造者。

13、新课程突出学习方式的变革,切实加强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培养。

14、新课程的核心理念:以学生的发展为本,为了每个孩子的发展,为了中华民族的振兴。

15、素质教育的重点是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

16、新课程的三维目标体系: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7、新课程从“精英教育”走向“大众教育”。

18、新型的师生关系——平等、理解、双向。建立的途径——师生间的双向交流。

19、改变原有单一、被动的学习方式,建立和形成发挥学生主体性的多样化的学习方式,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是这次课程改革的核心任务。

20、新课程强调,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引导者、参与者。

2l、教学活动设计要求:

(1)教学目标的多重性,不仅是知识与技能,而且还有过程与方法,还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2)教学资源的构建性,要求根据教材提供的资源与建议,重新组织课程资源;(3)教学过程的生成性,即要考虑到教学过程中有创新的成分,不可预见的成分;(4)教学内容的开放性,提倡求疑、创新。

22、传统的教学设计是以系统方法为主流的,其设计思想主要是以行为主义作为基础的。

23、研究性是一种学习方式,是指教师或其他人不把现成结论告诉学生,而是学生自己在教师指导下自主地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获得结论的过程。

24、研究性学习:问题为载体、探究为核心、综合为特征。

问答题:

1、一名合格的人民教师应具备怎样的知识素养?(1)比较系统的马列主义理论修养。(2)精深的专业知识。

(3)广博的文化基础知识,(4)必备的教育科学知识,

2.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是什么?(1)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相结合的规律。(2)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作用相统一的规律。

(3)掌握知识和发展智力相统一的规律。(4)传授知识与思想品德教育相统一的规律。

3、遗忘的规律与特点有哪些?(1)不重要和未经复习的舆容易遗忘。

(2)机械识记比意义识记、无意识记比有意识记易遗忘。

(3)遗忘有“先快后慢”的特点。

(4)消退说认为不经复习强化的内容,逐渐完全遗忘;干扰说认为主要由前摄抑制、倒摄抑制引起遗忘。

(5)遗忘还受动机和情绪的影响。

4、怎样在教学过程中集中学生的注意力?(1)注意唤起学生的随意注意,提高学习的自觉性。明确教学的目的任务;创设“问题情境”,启发学生的思维;正确组织教学,严格要求学生。

(2)正确运用无意注意规律组织教学,教学环境的布置应有利于集中学生注意力;教学方法丰富多样,有吸引力,防止单调死板。

(3)引导学生几种注意交替使用。

5、试论述教育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

(1)加强辩证唯物主义思维方法论的训练,学会全面地、发展地、实事求是地看问题。

(2)运用启发式方法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主动性。

(3)加强言语训练。

(4)发挥定势的积极作用,抑制定势的消极作用。

(5)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思维品质。

6、师生关系的本质是什么?我国社会主义新型师生关系的特点有哪些?

师生关系的本质是一种人际关系。

新型师生关系的特点是:(1)尊师爱生。(2)民主平等。(3)教学相长。

7、班主任工作的基本任务和具体方法各是什么?班主任工作的基本任务是带好班级,教好学生。

班主任工作的具体方法是:全面了解和研究学生;组织和培养班集体;做好个别教育工作;与家庭社会教育密切配合,统一各方面的教育力量;做好班主任工作的计划和总结。

8、心理健康的现实标准是什么?

自我意识正确;人际关系协调;性别角色分化;社会适应良好;情绪积极稳定;人格结构完整。

9、简述马斯洛的人格理论?(1)自我实现。(2)需要层次理论:①生理需要②安全需要③归属和爱的需要④自尊需要⑤自我实现的需要。

10、依据有关的学习动机理论,提出在日常教学中激发学生学习动机的—些具体措施。(1)利用教学内容与方法的新颖性,引发学生对学习内容的直接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2)实施启发式教学,创设问题情境,激发认识兴趣和求知欲。(3)根据作业难度,恰当控制

动机水平。(4)充分利用反馈信息,有效进行奖惩(5)合理设置课堂结构,妥善组织学习竞赛。

(6)正确指导结果归因,促进学生继续努力。

11、简述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的主要内容。

(1)旧式分工造成了人的片面发展;

(2)机器大工业生产提供了人的全面发展的基础和可能;

(3)社会主义制度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社会条件,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惟一途径。

12、教学过程中贯彻直观性教学原则有哪些基本要求?(1)根据教学任务、教学内容以及学生的年龄特点恰当地选择直观手段。

(2)直视手段的运用必须与教师的讲解密切配合。

(3)重视运用语言直观。教师要善于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帮助学生掌握知识。

13、试论教师主导作用和学生主体作用相统一的教学规律。

(1)教学过程既要有教师的主导作用,又要有学生的主体作用。

(2教师要对教学过程起主导作用。

(3)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其学习主动性。

(4)把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调动学生的自觉积极性正确地结合起来。

14、怎样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智力技能?

(1)确立合理的智力活动原型;(2)有效进行分阶段练习;

(3)在练习过程中应注意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注意原型的完备性、独立性和概括性;适应培养阶段的要求,正确使用语言;注意学生的个别差异。。

15、怎样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1)激发好奇心、求知欲。培养创造动机;(2)培养发散思维和集中思维相结合的能力;(3)培养发展学生的直觉思维的能力;(4)促进创造性的活动,培养创造性的个性品质。

16、注意有哪些品质特征?它可以分为哪几类?注意的品质特征有:注意的范围;注意的稳定性;注意的分配;注意的转移。

注意可分为:不随意注意(无意注意);随意注意(有意注意);随意后注意(有意后注意)。

17、良好的记忆品质表现在哪些方面?(1)记忆的敏捷性。这是记忆的速度和效率特征。(2)记忆的持久性。这是记忆的保持特征。(3)记忆的准确性。这是记忆的正确和精确特征。(4)记忆的准备性。这是记忆的提取和应用特征。

18.怎样帮助学生

(1)考试焦虑是考试时常见的一种心理现象。如果面临重要的考试,而学习者又不是十分有把握,往往就会产生强烈的不安和担忧。

(2)考试焦虑有一个最佳值,处于这个值时,考试效果最好,过低或过高,都会使学习受到抑制,最常见的问题是过度考试焦虑。

考试焦虑的矫正可通过以下方法:

①自信训练。让学生正确认识考试的重要性,摆正考试的位置,不要把考试看成是至高无上的东西。②进行放松训练或系统聪敏等,放松训练有意念放松法和肌肉放松法。③考试焦虑还可用想像系统脱敏法降低。

19、为什么说教育在人的发展中起主导作用?(1)教育是一种有目的的培养人的活动,它规定着人的发展方向;

(2)教育,特别是学校教育给人的影响比较全面、系统和深刻;

(3)学校有专门负责教育工作的教师。

20、教师应具有什么样的能力结构?(1)必须具备组织教育和教学的能力,表现在善于制定教学计划,编写教案,组织教学,与家庭、社会配合等方面;

(2)具备语言表达能力,教师语言应具有科学性、逻辑性和启发性,并善于结合姿态、表情、手势,使语言更具表现力;

(3)具备组织管理能力,表现在善于组织和管理班集体,对学生和班级日常工作良好地组织管理方面;

(4)具备自我调控能力,对于出现的新情况,教师能及时分析调整,使工作达到最优化的程度。

21、论依靠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的德育原则。

教育者要善于依靠和发扬学生品德中的积极因素,限制和克服消极因素,扬长避短,因势利导,使学生思想品德不断进步。

①要用一分为二的观点,找出学生思想品德中的积极和消极因素;

②善于创造条件使积极因素健康成长,并逐步使这一因素成为学生思想因素中的主导力量;要培养学生的进取心,启发他们自我教育,发扬优点,克服缺点。

22.如何利用学习动机与学习效果的互动关系来培养学习需要?(1)学习动机通过直接制约学习积极性,影响学习效果;

(2)由于学习效果所产生的成败体验,反作用于学习动机;

(3)掌握评分的艺术,使每个学生体验到成功感;

(4)使学生掌握扎实的知识技能,获得真正的成功。

23.什么是注意?怎样培养学生良好的注意品质?注意是人的心理活动对一定事物或对象的指向性与集中性。

良好注意品质的培养:

①要培养学生广泛而稳定的兴趣;

②要加强意志力的锻炼,培养“闹中求静”的本领;

③要养成严肃认真的学习态度,培养良好的注意习惯;

④要考虑学生的个别差异有针对性地培养良好注意品质。

24.影响印象形成的因素有哪些?(1)自然特征:包括社会刻板现象和晕轮效应

(2)社会特征:人们能说明其在正式社会结构中明确位置的信息,确定其社会角色,然后再从他的社会角色来预言其行为,确定其对于我们的意义,确定我们行为的适当性。(3)心理特征:我们是依据具有社会评价意义的人际关系特征和智力特征来对别人进行归类,并据此为自己的行为进行明确的方向。

25.请阐述青少年人际交往的发展特点,并谈谈如何对青少年进行人际交往教育?青少年的人际关系的发展:

①朋友关系在青少年生活中非常重要;

②在情感、行为、观点上与父母逐渐脱离,父母的榜样作用也弱化了;

③在师生关系方面,他们开始评价教师的好坏,有自己喜欢和不喜欢的教师。

青少年的人际交往的教育:

①人际交往的基本原则:互相接纳,社会交换,维护自尊,情境控制。

②人际关系的建立:第一印象,主动交往,移情理解。

更多相关推荐:
教师资格证考点总结

一教育学1教育学是研究教育现象揭示教育规律的一门科学2我国春秋末年的学记是世界上第一部论述教育问题的专著比古罗马昆体良的论演况家的教育早约三百年其中的主要思想有不揠苗助长不陵节而施体现了循序渐进的教学原则道而弗...

教师资格证考试总结大全

按照优先发展育人为本改革创新促进公平提高质量的要求推动教育事业科学发展提高教育现代化水平1积极发展学前教育学前一年毛入园率提高到852合理配置公共教育资源重点向农村边远贫困民族地区倾斜加快缩小教育差距3健全以政...

教师资格证心得

成功不是一两天的付出之木土姑娘教师资格证备考心得一考前准备我是大四时参加学校组织的教师资格证培训班的但是想要当老师的殷切愿望却是从小就根植在心底的所以这就是我认为最重要的事情之一就是你的目的可能有的人是羡慕教师...

教师资格证总结

小学教育研究的一般过程以及各阶段的主要工作和实施要领教育科学研究的一般过程为:准备阶段、实施阶段和总结评估阶段。小学学校管理的基本方法管理方法是指各种能够实现管理职能,达到管理目标,确保管理活动顺利进行的手段途…

教师资格证综合知识总结

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的基本内容2教师应当爱岗敬业忠诚于人民教育事业志存高远勤恳敬业甘为人梯乐于奉献对工作高度责任认真上课认真批改作业认真辅导学生不得敷衍赛责爱岗敬业是教师的职业大本质要求没有责任就办不好教育没...

教师资格证总结

河南省教师资格认定中心内部压题资料教育心理学单项选择题1教育心理学是一门研究学校情境中学与教的基本心理规律的科学2学习过程是教育心理学研究的核心内容319xx年美国心理学家桑代克出版了教育心理学这是西方第一本以...

教师资格证总结

教育总结在大三上学期我们在学校统一报考了教师资格证除了必要的培训和考试之外其中很重要的一个环节就是进行模拟的教学实习在这次的模拟教学中我真的是学到了很多这都是在任何的理论知识中找不到的让我们真正的感受到了作为一...

20xx年教师资格证考试必考知识点归纳-3

教学技能理论与实践12、微格教学的创始人是美国教育改革家德瓦特·艾伦,微格教学是一个有控制的实习系统,它使师范生有可能解决某一特定的教学行为,或在有控制的条件下进行学习。其特点是在有限的时间内,训练单一集中,目…

我的经历--20xx教师资格证考试流程+面试+心得

我是xx年x月考的教师资格证,成绩5月份出来,趁着现在我还能记得几道原题,先在这里说说考试的流程和心得,给即将参加下一次教师资格证考试的同胞们参考参考啊~~一.报名报名的话就是网上报名,先注册,然后填写信息,审…

教师资格证培训总结

工作小结美好的时光总是短暂,眼看这次的教师资格培训班就要接近尾声了,看着朝夕相处的同学们马上就该回到各自的工作生活中去,心里难免有些不舍。在这些天的学习生活中充满着欢声笑语,充满着温暖和辛苦,有太多值得我去回味…

教师资格证历年真题总结

教师资格证真题总结20xx年A1教师的教育专业素养包含的内容是什么具有先进的教育理念具有良好的教育能力具有一定的研究能力2怎样贯彻循序渐进教学原则2次循序渐进的原则是指教学按照学科的逻辑系统和学生的认识发展的顺...

20xx教师资格证知识点综合总结

20xx教师资格证知识点综合总结20xx年教师资格证考试真题模拟题尽收其中千名业界权威名师精心解析精细化试题分析完美解析一网尽在线做题就选针题库oXVZF一单项选择题1说幼儿想象具有再造性是从来说的A想象发生B...

教师资格证总结(38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