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法读后感

时间:2024.3.20

《干法》第一章读后感

《干法》这本书出版的这个时期的中国现实情况与前言中日本“没有方向的时代”很类

似。

1. 国家与大众都找不到明确的指针,尽管国家一再提出产业升级,摒弃低水平低利润高能耗的简单出口加工带来的GDP的增长方式,但现实的就业压力及过去十几年来这种GDP

拉动方式的势能并不是短期能够迅速扭转的;

2. 社会老龄化,价值取向混乱,人们普遍希望能够找到一夜暴富的机会,而忽视通往成功道路上所需要的孜孜不倦的劳动和准备工作,不喜欢工作,厌恶劳动,逃避工作的责任,乃至将努力工作,拼命劳动看得毫无意义,并对积极工作的人报冷笑和鄙视。社会上出现了许多自由职业者,尽管CPI在政府干预下始终保持漂亮、知趣、识大体的曲线,但依然难以掩盖大量基本生活品被轮番爆炒带来的事实,这也反过来进一步影响了人们的价值取向,形成恶性循环。他们工作的目的并不是为了创造社会财富,在这种大背景下,《干法》这本书

及时出现,至少应该引起我们对自己工作目的和状态的反思。

人为什么要工作,绝大部分都属于走投无路型,生活开支的日益高涨让人没有选择,只能工作。但这样的心态是无法真正干好工作的,必须有一个比这一目标更高级一些的能让自己心悦诚服的理由,那就需要提升自己的心志,恰巧这也是稻盛先生提出的“人工作的目

的”,轻描淡写而又一语中的。

所谓心志,通俗理解为心气和志向,如何提高自己的心志呢?作者给出的答案是日复一日勤奋地工作。这样能锻炼心志,提升人性,将一生奉献给一门职业,这样的人最有魅力,才是真正的专家,与学历和智力无关。很多人接触过Swartel的Brundler,德国人,他们希望工作时间应尽量缩短,工作报酬应尽量多,他的学历很低,中学毕业,但斯沃德机器的一声异响他都能准确地定位解决,这就是炉火纯青,从而赢得人的尊重,媛媛超出通过工作糊口的最低标准的愿望,证明了工作是人生最尊贵、最重要、最有价值的行为,这样才会造就

完整的人格,给人更多的自信,也就是提高了心气。

人需要给自己一个比养家糊口更高一些的目标,才会让养家糊口实现得更加不费力。就如同日韩现在始终把世界杯目标地位为10强,并为这个目标坚持不懈,这才把中国足球甩得远远地,中国足球也羞于提及与日韩抗衡。因此提高心志是工作的目的,也是干好工作的一

个方法。

当然我们也要辩证的去理解《干法》,就如我们辩证的看各大古代流派的圣人教谕是否适合如今的时代,更大的延伸至辩证的看历史。在我看来,他和另一个日本精英大前研一一

样,并没有指出一个清晰可见的方向,甚至并没有超越他的《活法》。

他们只是不断地阐释自己的人生哲学,并没有表现出一个大企业家应有的纵深视野和世界情怀。当然因为他“创造了三个世界500强 ”,所以我们不能苛刻的要求,只能摒弃糟粕,

取之精华。

比如,这次他谈论日本年轻人的工作伦理问题,既缺少对这一群体的同情的理解,也缺少对这一现象背后原因的深入探究。这不是对稻盛先生要求太高太苛刻,但是脱离了前面说

的两个条件,还是无法让人完全信服。

日本年轻人无心工作的现象,在中国也同样存在,一大批毕业后无法找到工作的年轻人出现在社会上,虽然可能会造成某些社会问题,但他们在物质层面的基本需求,在不工作的

情况下,也能得到满足。

尽管人们在不断地鼓励企业创新,但不能否认的一个前提是,即便企业不创新的话,我们今天生活的社会,产品依然过度丰裕。随着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工作总量会越来越少,会出现越来越多的不需要朝九晚五勤勤恳恳工作的人,即使是那些工作的人,他们的生活重心也正在从工作转移到休闲上。更值得注意的是,现在的年轻人并不遵循“从一而终”也是大趋势的发展必然,通讯交通的发达,世界的联结,让年轻人不满足于长期从事一个行业,并

终其毕生精力去刻苦钻研。

正像中国作家赵毅衡在两年前的一篇文章里面,指出的那样,“我们是否意识到已经进入一个全新世界:一个经济、政治和文化都不得不围绕着休闲转的社会?这是一个世界性问

题,更是一个中国问题。”

从这个历史转移的大背景来看,稻盛先生思考日本年轻人工作问题时显得过于简单,还处在一个就事论事的浅层次,而缺少目前大历史的观察和分析。人生哲学固有其用,但并不

能包治百病。这是我们需要警醒的地方。我们要辩证的看世界,看变化,求发展。

《干法》第二章读后感

太阳一日平行五十九分八秒一十九微四十九纤三十六芒,最高一年行四十五秒。——《畴

人传》

这是古人对速度单位的一个描绘。而微、纤、芒,都是小数点后很小很小的单位,可能大部分人顶多知道至毫。这就是让人惊叹的古人的工作态度。在同治年间有上缴国库记录的

帐单,上面清晰的记载了上缴白银的数额,小数点后面的十三位数。

所有人都在羡慕企业家、天才、成功人士的成就,但细细研究后,不难发现这都是工作态度的体现。天才就其本质而论只不过是对事业、对工作过程的热爱而已。

《干法》的第二章,综其所述,就是改变心态,如何投入的工作和热爱工作。

根据《圣经》记载,人类的祖先亚当和夏娃,因为偷吃了上帝的禁果,被驱逐出了伊甸园。他们本来不需要劳动,但遭放逐后不得不痛苦地终日劳作以得到食物。于是,就有了“劳动乃苦役”之说法。也就是说,人们为了救赎自己的“原罪”,才不得不接受劳动这种“惩罚”。但仔细观察一下自然界,发现事实并非如此。无论何种植物、动物,都在拼命求生存,

从来没有好逸恶劳。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它们为了求生存用尽力气,自然界的“道”就此体现。人也是一样,不经历繁重的“工作”,人生就难以书写生命精彩。许多人的生命未完全盛开,就凋谢了,或许与其好逸恶劳有关吧。曾有人说:“劳动的意义不仅在于追求业绩,更在于完善人的心灵。”可以说,“工作” 是灵丹妙药,它蕴藏着一种伟大的力量,让你没有机会感受无聊,犯罪和贫苦。我们可以借助这种力量,克服严酷的命运,

给人生带来光明和希望。

据说稻盛和夫先生创办京瓷之初,只有来自松下的订单。无论是产品的价格,还是质量、交期等各个方面,松下公司的要求都非常苛刻。稻盛先生却对松下抱有深切的感谢之心:“这是锻炼我们!”因此,凡是松下要求的价格,京瓷二话不说照单全收。“付出不亚于任何人的努力”,正是这种不以困难为苦,反为挑战的态度,让稻盛先生的生命发生了不可思议的变化。终于在京瓷公司创办的第16年超过了索尼,成为当时日本市值最高的企业。总结成功的经验,稻盛先生说,只有你抱着如此强烈的愿望,并全力以赴,“神”才肯现身,才会向

你伸出援手。

很多人说,我从事的并不是自己喜欢的工作,如果是我喜欢的,我一定能有所作为。而能够把自己的兴趣做到极致的人,也并不多见。其实要想度过一个充实的人生,只有两种选择:一是从事自己喜欢的工作;二是让自己喜欢上工作。能够碰上自己喜欢的工作这种机率,恐怕是微乎其微。与其寻找自己喜欢的工作,不如先喜欢上自己已有的工作。稻盛先生大学毕业后加入了一家日益破败的“松风工业”,为了让自己安心工作,他把自己从事的研究想象成全世界只有他一个人在钻研。经他这么一想,枯燥的研究真的就显得熠熠生辉起来。 由此可见,不“迷恋”自己的工作,不注入如此深沉的爱,倾听“产品的哭泣声”,就很难做到出色。稻盛先生说,一旦产品出现任何差错,只要你用心倾听,一定能听到产品发

出的“窃窃私语”,听到“产品的哭泣声”,你凭借直觉就知道问题在哪里。

“天堂与地狱比邻”——“如果你视工作为一种乐趣,人生就是天堂;如果你视工作为

一种义务,人生就是地狱”。

那么是不是“态度决定一切”了呢?站的角度不同,得出的结论并不一样。老实说,“态度决定一切”,这句话对企业而言是有误导性的。在企业,结构决定意识。不同的文明造成

不同的态度。

人总要适应环境的,是环境改造了人。看一个人的修为,就能推测到他所处的环境。因此我们需要思考的是:企业应该营造怎样的环境给员工,让他们产生积极的态度,而我们往往忽略了这一点。许多企业的高级主管认为:当前员工最大的问题是态度问题,并且经常在大小会议上强调做事要“全力以赴”。其实,大部分人都懂得全力以赴。试想一下,如果自己的孩子危在旦夕,做父母的几乎都会迸发出潜能全力以赴。把人们不成功的原因归咎于没有“全力以赴”的习惯,还不如说人们没有目标,目标不清晰,或者对目标的价值评估太低。况且大部分人对于目标的评估,只看到其显形价值,而看不到隐性价值,因而动力不大。 环境合宜,那剩下的就是内心的主观态度。抛去冠冕堂皇的理想,工作首先是养家糊口。当生存难以继续,一切都是镜花水月。既然做了,就好好做,“当一天和尚敲一天钟”,既然我还披这身袈裟,既然还在吃这口粥,那这一天的钟就要敲下去,还好好好的敲,敲出与

众不同的东西。

人的追求不一样,对工作的态度也不一样。点点滴滴的积累,日子久了便是难以逾越的

鸿沟。

当生活可以健康的继续下去,所要追求的是更高层次的满足,成就感。这些也就是所谓

态度的差距决定的起点和高度的差异。

领导人成大业,秘诀在哪里?西乡曾一语道破:“臵自己的生命、名誉、地位、财产于不顾的人物,最难对付。然而,领导人不达到这种无私的境界,最终难成大业。” 其实,每个成功的企业家都有其特定的社会环境和时代背景,而我们值得学习的地方,

无非是用心、谦虚、坚持、仁爱。

书中无时不刻不在传递的保守中略带扩张性的思路,但书中一直都没给出可供借鉴的方法论,那么我们读到的世界观和价值观,也许不能很快的去理解和实践,但是当你某天达到

一定的高度,回头看它,可能才能明白态度的重要。

“人们总是用一生来等待开始新的生活”。

我们对现状不满意,我们每天受尽煎熬,期盼着在未来某个时候得到救赎。

毕业时,“如果我能找到一份工作,自食其力,成为独立的人就好了”

年过而立,“如果我能月薪过万,就能比较轻松地生活,做自己想做的事了。”

接近不惑,“如果我能当上领导就好了。”

知晓天命,“如果我能拥有自己的企业,当上老板,就能过上满意的生活了。” 生活就是不停地疯狂抓取,就像《千与千寻》里的无脸男,得到的越多反而愈加迷茫,

心中的戾气愈盛。

唯有抛开所有的杂念,端正态度,正视自己的环境和潜力,力求达到王之涣所言:欲穷

千里目,更上一层楼。那时自然是另外一番景致和心态。

《干法》第三章读后感

会开车的人都知道,方向感是很重要的点。一个朋友刚开始开车,不断的抱怨,每次开车去某个地方,路线不熟悉,没有目标感,于是10分钟的路程,总是要开到40分钟左右,

而且是带着GPS的情况下,路况不熟悉,总是顾此失彼,错过路口。

“除非你知道目标是什么,否则生产力就毫无意义可言。”不论你的梦想是建立一家自己的公司还是管理一家企业,尽早定出自己的职业目标。这样在你的职业道路上你的目标就

会越来越清晰。也就不会甚至带上地图或GPS也走了弯路。

跨国公司筛选入职人员的时候,总会提出一个问题:你的长期职业目标是什么?通过这个问题的回答来了解你的职业方向。许多人可能只是含乎其辞地说,“我希望进入跨国公司的管理层”。可惜这样的回答既不能了解职业兴趣,也不能了解意图,相反只能表明对自己

的职业目标缺乏深入的思考。

有一个朋友最初很喜欢快节奏、紧张刺激的工作。后来发现自己并不喜欢机构庞大,组织完善的公司环境,便开始梦想经营自己的公司。当别人在享有盛誉的公司做暑期实习的时候,他却在做着跑腿儿的差事。毕业时,他艰难地通过一道道关卡,从小开始做起。六年后,

他和几个老同事建立了他们的合作公司,终于踏上了一条自己向往的创业之路。 当然,不是每一个人都具有那样的远见和恒心。他很早就定下了自己的目标,并有计划地不断朝着这个方向努力。我也经常遇见一些为职业目标制定权宜之计的人。他们只是关注一些表面上很好的机会,而不会考虑从长远看,他们的行为对自己总体的职业目标会产生什么样的后果。最成功的案例都是很早定下明确的职业目标,然后在求职过程中不断与那个目标看齐,这一点对他们的职业发展起着致关重要的作用。这种大方向也就是所谓的“高目

标”。

制定自己的职业目标并没有想像的那么难,只要考虑一下你希望在多少年之内达到什么目标,然后一步一步往回算就可以了。定出达到目标需要做出的具体业绩与成就。在行动中,

要时常对照目标,保持清醒的头脑,会停下来思考,以免偏离方向。

心中有了目标,我们的工作学习自然能取得更好的成绩,甚至在你受到打击时,它会帮

助你更好地度过难关。

有人做过一个实验:组织三组人,让他们分别沿着十公里以外的三个村子步行。 第一组人不知道村庄的名字,也不知道路程有多远,只告诉他们跟着向导走就是。刚走了两三公里就有人叫苦,走了一半时有人几乎愤怒了,他们抱怨为什么要走这么远,有人甚

至坐在路边不愿走了,越往后走他们的情绪越低。

第二组人知道村庄的名字和路段,但路边没有里程碑,他们只能凭经验估计行程时间和距离。走到一半的时候大多数人就想知道他们已经走了多远,比较有经验的人说:“大概走了一半的路程。”于是大家又簇拥着向前走,当走到全程的3/4时,大家情绪低落,觉得疲

惫不堪,而路程似乎还很长,当有人说“快到了”,大家又振作起来加快了步伐。 第三组人不仅知道村子的名字、路程,而且公路上每一公里就有一块里程碑,人们边走边看里程碑,每缩短一公里大家便有一小阵的快乐。行程中他们用歌声和笑声来消除疲劳,

情绪一直很高涨,所以很快就到达了目的地。

当人的行动有明确的目标时,行动的动机就会得到维持和加强,就会自觉地克服一切困

难,努力达到目标。目标明确,才能意志坚定,毅力坚强,行动果决。

但我从这本书获得的启发远大于该理论的应用效果本身。原因就是拖延。没有付出“不亚于任何人的努力”,也没有始终“以百米赛的速度奔跑”,自然神灵就不会现身。

拖延是大多数成年人甚至是小孩所面对的问题。

我认为应该可以抽出一段时间来无聊地打发,可以偷懒一会,娱乐一下。

我的目标没那么清晰,步骤也似乎混乱,遥不可及。

缺乏有想法的有效行动,是不能满足“高目标”的要求。而“高目标”的制定和所需付

出的智慧也是不容忽略的重要步骤。才能从根本上扼制拖延的借口。

军事战略中的一个关键是选择最重要的目标来攻击。然而怎样判断那个目标才是最重要的呢?这么多世纪的战争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合理而聪明的答案。 CARVER是一个缩写。它是一种选择军事目标的方法。它包括 重要性(Criticality),易接近性(Accessibility),回报(Return),已完成性(Vulnerability),影响(Effect),以及 具体性(Recognizability)。

对每一项, 我们将给出一个1-5分之间的分数。然后创建一个CARVER矩阵。之后我们将各项得分相加得出总分。由此判定优先级。分数越高,这个目标就越”重要”。让我们看看

六个CARVER的因素,并考虑如何在我们的个人管理中应用。

重要性。从你的主要目的的角度来看,这个目标有多重要? 它能帮你像你的目标迈进一大步,还是只是相对很小的一步? 一个低重要性的目标可能做起来很愉快, 但是它并不会为

你的生活带来多大帮助。

易接近性。目标可以被精确的打击到,还是被很好的防卫以致于几乎不可能被攻击? 任务可以直接着手解决, 还是有一些在做它之前必须完成的事? 假如你每天工作很长时间而且

经济拮据,那么建立新的事业将很不是很容易达到,要求提升将不是那么容易。 回报。在军事中,指敌军目标要想从破坏中复原所需要的时间。去打击一个很容易重建的目标是没什么意义的。在个人管理中,对你花费的成本,能收到多少回报呢? 积极的理财

将带来很大的回报,而只看新闻没有行动几乎什么也带不来。

易完成性。你的目标容易被击溃么? 你需要多少资源来做到击溃它? 你正在考虑的计划容易完成么? 一个一天的计划将很容易完成,而一个半年期的计划将不是那么容易。相似的,

花销低的计划比花销高的计划易完成。

影响。如果你成功地打击了目标,效果将有多广? 如果你成功地完成了你的计划,它对你和他人的生活能产生什么影响? 造出一种新型胶粘剂带来很重要的影响, 而只是一些化学

方程式几乎什么影响也没有。

具体性。目标可以被我们看得足够清楚而被打击,还是高度的伪装起来或是移动的? 你的计划像水晶一样清晰,还是一团乱麻? 容易区分出完成任务的每一步吗? 你完成过这样的计划,还是得自己一步一步的去摸索? 清晰的目标与清晰的步骤将比那些还混乱着的计划加

上不清楚的步骤在这一项上得到更多的分数。

然后就可以创建一份CARVER矩阵来对具体的计划进行优先级处理。

但是,仔细阅读和思考后,没有明说但又明摆着的道理是,无限的目标必然只能配得上有限的世界,不多时你便要走到世界尽头。合上书,想想童年,那时候目标直接而单纯,天空高远,世界没有尽头。所有你的“高目标”一定要符合实际,而不是海阔凭鱼跃那么简

单。

《干法》第四章读后感

一 持续就是力量:抓紧今天这一天

“持续就是力量”,成功通常不是一次努力的结果,而是许多努力的累计。成功者和不能成功的人,差别不在于天赋而在于持续力。当你的行动没有达到预期的结果时,永远这么

问自己:“到目前为止,我做对了什么?”这样才有再试一次的勇气。

许多人并不傻,也不是没有智慧的火花,但为什么会最终败下阵来,或所获甚微,原因就是不能“熬”。相反,那些成大器的人物,都具有长久地对一个问题保持专心致志的能力,

他们都有非同凡响的“熬”功。

一定要认清楚,这一生不能成就,下次再想遇到这个机会,恐怕是要多劫之后,所以对于机缘要非常珍惜,以为这些机会常在,今天偷懒没有关系,还有明天,今年放逸也没有关

系,还有明年,明天还有机会吗?靠不住。所以一定要“抓紧今天这一天”。

二 持续的力量能将“平凡”变为“非凡”

人们总是赞赏和觊觎非凡的成就和人物,而对于背后的点滴往往哗然。不知道千古年来, “非凡”总是起舞于“平凡”。我们在小学就懂得的道理,写过无数作文赞美平凡的威达,却越来越做不到。河沙很不值钱,然后宝贵的金子就在它的里面。但是从沙粒到金子的过程没人在意。一株无名小花,默默积蓄,努力绽放,守得自己一方净土,生命的“黄金”终会

在春日里灼灼生辉。“一切伟大都有一个微不足道的开始”。

“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有肉眼不?”

“如是,世尊。如来有肉眼。”

——《金刚经》

庙庵中,那些泥塑贴金的佛像,被流通的法物,它们没有肉眼吧?所谓的如来佛,都是

像我们大家一样的,是拥有血肉之躯的平凡人。

神佛也可以说是人类消遣的产物。当人类生活安逸,没有危险的时候,往往会向往宗教的神秘。当全人类都深陷绝望与困苦中没有片刻宁静时,上帝也变得无足轻重了。但抛却这

些概念,从哲学的角度来讲,佛学也给了我们很好的启发。

三 比昨天更进一步

我并不赞同人人把自己定位为“最好”。这并不是每个人的意志力所能及。人生,不一定要当“最好”, 但一定要懂得让自己“更好”。不一定要登峰造极, 但一定要懂得让自

己保持在进步的状态中。

有则佛教典故:“百尺竿头不动人,虽然得入未为真;百尺竿头须进步,十方世界是全

身。”

一位老太太,在她六十八岁的生日宴会上如此许愿:

“我40岁學弹钢琴,50岁学英文,60岁学开车。

现在我已经六十八岁了。

如果上帝让我活到七十岁,我一定要开画展。”

四 能力要用“将来进行时”

人生,绝不因时间或任何的关系而停止努力,或是一再地告诉自己反正明天再开始也不

迟。

这也是能力要用“将来进行时”的体现。常把目标设定在比自己现在能力多出10%的地

方。

也許一开始会累一些,但久而久之,能力就会被多“练”出10%,习惯这样的强度后,再把标准提高10%,长年累月,在不知不觉中,就变成了一个人们眼中的“巨人”。 行诸事,不进则退,一个懂得不断更新、上进的人,不但令人钦佩,也会在这萧条的年代里,不易面临被不景气给淘汰的压力。活到老,努力到老,户枢不蠹,流水不腐。 也只有这样的毅力,才能将“不可能”变为“可能”,碰到破釜沉舟后的绝处逢生。

五 将“不可能”变为“可能”,“已经不行了” 的时候才是真正的开始

农夫的驴子,不小心掉进一口枯井里,农夫绞尽脑汁想将驴子救出,但几个小时过去了,努力付诸东流,驴子还在井里痛苦地哀嚎着。最后,农夫决定放弃,他想这头驴子年纪大了,不值得大费周章去把它救出来,为免除它的痛苦,便决定这口井填起来就地将驴埋了。农夫

便请来左邻右舍帮忙,邻居们人手一把铲子,开始将泥土铲进枯井中。

当这头驴子了解到自己的处境时,刚开始哭得很凄惨。但出人意料的是,不一会儿这头驴子突然安静了下来。农夫好奇地探头往井底一看,出现在眼前的景象令他大吃一惊∶当铲进井里的泥土落在驴子的背部时,驴子的反应令人称奇──它将泥土抖落在一旁,然后站到铲进的泥土堆上面!就这样,驴子将大家铲倒在它身上的泥土全数抖落在井底,然后再站上去。很快地,这只驴子便得意地上升到井口,然后在众人惊讶的表情中快步地跑开了。 事实上,我们在生活中所遭遇的种种困难、挫折就是加在我们身上的“泥沙”。 然而,换个角度看,它们也是一块块的垫脚石,只要我们锲而不舍地将它们抖落掉,然后站上去,那么即使是掉落到最深的井,我们也能安然地脱困。本来看似要活埋驴子的举动,由于驴子处理厄境的态度不同, 却把它当成了绝处逢生的机会。动力和契机往往就潜藏在困境中,如果我们以自信、极积、沉着冷静的态度面对困境,解决困难,以不变应万变,变不利为契机,

那么一切命运的决定权都将牢牢掌握在我们自己手中。

在工作和生活上,我们难免会陷入各式各样的“枯井”里,会有各式各样的“泥沙”倾倒在我们身上,并想掩埋我们,而想要从这些“枯井”中脱困的秘诀就是∶保持自信、极积向上的心态,沉着冷静的将各种困难抖落并踩在脚下。“不可能”便成为“可能”,如果将思

想聚焦在“怎么可能”的怀疑上,你就会对自己的智力潜能压抑,把可能实现的东西扼杀在摇篮之中。将思想聚焦在“怎么才能”的探索上,你的脑力机器就会开动起来,把各种“不

可能”变为“可能”。

人们很容易向定论屈服,而不被定论所左右,往往就会超越定论。这也是上学时老师反

复强调的创新。

六 苦难和成功都是考验

苦难和成功都是考验吗?也许你会怀疑成功也是考验。

约拿平时一直渴望得到上帝的宠幸。有一次,机会来了,上帝派他去传达圣旨,这本是一桩神圣光荣的使命,平生的宿愿终于可以完成了。但是,面对突然到来的、渴望已久的荣誉,约拿却莫名其妙地胆怯起来,最终,他逃避了这一神圣的使命。这也就是“约拿情结”的来源。所以成功了,对有些人,却是致命的考验。苦难都“熬”过去了,成功却败下阵来。

也就是所谓的打江山易,守江山难。

七 不要有感性的烦恼

感性也是成功者很大的绊脚石。人只要活着,就会有感性,烦恼大部分从感性中来,往往这部分的烦恼会耗去人绝大部分的精力,因为真要进入到理性的境界,只要按照“道”

“理”来,很多事情就会迎刃而解,烦恼自然就少。

所以,烦恼多从感性中来,比如感性范畴的“忧虑”、“担心”、“对未知的害怕”、“无名的烦恼”等等。、把“道理”整理简单了、理清了,就能轻松把“感性的烦恼”剔除。

道理不需要懂的太多,太多即杂且乱、不臵可否、不明方向,实用的“大道”往往就那几条,理解了去做了,往往就行了。历史上的草莽出身,往往成大事者,起初又懂得多少道

理,总是实用的就那几条,逐渐精进或用人之长而已。

八 严酷锻炼人,哪怕险峻高山,也要垂直攀登

严酷的锻炼不是每个人都能承受。

乔格里不是珠峰,这座伟大的山峰只属于第一流的职业登山家。在这里,不会有商业登山组织为你提供服务,因为那样做就等于给自己发出了一份死亡请柬;在这里,即使是第一流的登山家也会以特别苛刻的眼光挑选攀登的伙伴。19xx年一支日本K2队的攀登队长在组队时有过这样冷峻的表示:大家都是职业登山家,知道在K2八千米高度一旦遭遇麻烦,绝无可能得到救助的,如果对自己没有自信对和没有决心面对可能出现的麻烦,就不要去了。

那么,“风光在险峰”的奇境也不是每个人都能领略和到达。

要懂得欣赏不同的好风景,先要开阔心胸、策马扬鞭,换个姿势,跳出画框开始。无论稻盛先生宣扬的东西多么意味沉重,又如此遥远,实迷途其未远,只有诚心向往并付诸努力

的人才能看见。

干法》第五章读后感

追求“完美主义”: 怎样才能出色工作

追求“完美主义”,这是很多人无法完全理解的一个状态。因为初期的目标和达到“完美主义”的过程并不是所有人都能体会。追求的起点是什么呢?目标+行动。

社会中3 %有清晰长期目标者,几十年几乎都不曾更改过自己的人生目标,朝着同一方向不懈地努力,几乎都成了社会各界的顶尖成功人士,他们中不乏白手创业者、行业领袖、

社会精英。

10%有清晰短期目标者,大都生活在社会的中上层。他们的共同特点是,那些短期目标不断被达成,生活状态稳步上升,成为各行各业的不可缺少的专业人士。如医生、律师、工程师、高级主管,等等。同时,他们在完成短期目标的过程中有满足感并获取更多的自信。

60%模糊目标者,几乎都生活在社会的中下层面,他们能安稳地生活与工作,但都没有

什么特别的成绩。

剩下27%是没有目标的人群,他们几乎都生活在社会的最底层。他们的生活都过得不如意,常常失业,靠社会救济,并且常常都在抱怨他人,抱怨社会,抱怨世界。

但是制定目标的人又分为两种,一种是实践型,一种是理论型。

如果你没有把改变自我作为读这本书的目标,只是把它当作“疯子”的言论来读。那么,你不会有任何变化。你依然会在对未来的憧憬与期待中过着梦游一般的生活,你的目标永远

只是目标。

出色的工作产生于“完美主义”

英属哥伦比亚大学的心理学家Hewitt曾经把完美主义性格分为三种类型:

第一种是“要求自我”型,他给自己设下高标准,而且追求完美的动力完全是出于自己。

第二种是“要求他人”型,为别人设下高标准,不允许别人犯错误。

第三种是“被人要求”型,他追求完美的动力是为了满足其他人的期望,总是感觉自己

被期待着,时刻都要保持完美。

完美主义是一把“双刃剑”,有利也有弊,一方面它是使人不断向上的动力;另一方面这种对完美的追求也是一个沉重的包袱,在现代社会的多方面压力下,它让完美主义者看到自己对现实的无能为力,从而变得急躁、自卑、甚至急功近利。它不仅使完美主义者本人觉得痛苦,更糟糕的是这种个性也会影响周围的人,例如一位具有完美主义性格的主管,可能会对下属也有同样的高标准与期待,搞得办公室里大家紧张兮兮;或是有完美主义倾向的父母对于孩子有超乎常人的标准与要求,使孩子有了自卑心理,自闭倾向;亦或完美主义的妻子,要求丈夫尽善尽美,既要能力超群,能适应公司CEO到管道修理工的所有工作,又温柔体贴,照顾自己每时每刻的情绪变化,这样的丈夫常常觉得无所适从,怎样也不能令对方满

意,这就埋下双方矛盾的根源。

那么怎样的心理状态才能带来合理的“完美主义”并成就出色的工作?

1学习过健康快乐的生活

例如打网球。“完美主义”会使你感受不到网球的快乐。我们开始接触网球喜欢网球并为之着迷的原因,是因为网球能给我们带来很多的快乐。而完美主义使你想要把每个球打得像炮弹一样,同时它还必须在界内,当然还不能没有来自对手的带着羡慕的赞叹。可是问题在于你并不能很容易地做到这一点,而你的朋友总有一天会厌倦你的这种近乎粗鲁的举动。

因为你不但谋杀了自己的欢乐,还有他们的快乐。

2从心理上承认有“不完美”才是真正的人生,不要让它成为一个漂亮的陷阱

生活绝不可能一帆风顺,遇到挫折和处于低谷时,自信和乐观尤为重要,切不可自暴自弃。学会换个角度看问题,正因为生活中有让你感到沮丧、绝望的问题,你才会付出更多努力,才更懂得珍惜所得到的,即便是事情不尽人意,即便失败,可那和成功一样构成你丰富

的人生体验。

3不要对自己过分苛刻

你对自身要求很高,希望自己什么都比别人强,自己觉得应该是比别人高好几个档次。但是,现实与理想总是有差距的,这就使你对自己感到不满,以至于不能接受自己和现实生活,经常感到郁闷。你在行为和生活方式上常表现为固执、刻板,生活节奏总是绝对规律。无论干什么事你都要求顺利完成,事无大小巨细一律要有所结果才能安心地干下一件事,常

常会因为固执于小事的纠缠而影响正常的生活。

4学会放松和排解不愉快

完美主义会使你在“比赛”中无法正常发挥。由于追求完美,你顽强地抵抗了对手的进攻得分,则被视为很难看地凭借对手失误取胜;更糟的是赛场上你给人的印象总是在咒骂,

虽然你是骂自己。

5不要让自己的完美主义倾向变成负担

“完美主义”也会使你无法再进步。一旦某项技能到了一定的阶段,想要提高就必须大胆尝试新的技术,那就意味着你要暂时依赖所不熟悉的技术,这样在一定的时间里你就有可能赢不了你以前一直能赢的对手。而身为“完美主义”者的你一般是不会愿意去冒这个险,

因为这会影响到你在你对手心目中“完美高手”的形象。

完美主义可能会使你最终放弃比赛。由于过分追求完美,你会产生焦虑的情绪,因为你不知道你能不能达到完美;由于过分追求完美,你会慢慢失去动力,因为它只让你发现了自己的不完美;由于过分追求完美,还会渐渐地产生压抑的情绪,有时候你感觉很难进步,你

感觉不到快乐,现实与理想的矛盾只有令你放弃。

是不是觉得很可悲,由于想尽量把一件事做好,最后结果却是放弃了这件事。我相信,类似的事情也曾经发生在你的身上,只不过你还是不愿意承认,或者根本不敢去反思,追求

完美的人往往也会成为胆小鬼。

过分的注意细节、要求规矩、缺乏弹性、标准很高、注重外表的呈现、不允许犯错、自信心低落、追求秩序与整洁、自我怀疑、无法信任他人等,都是过分追求“完美主义”的表

现。

成败取决于“最后1%的努力”

“最后1%的努力”其实也是“完美主义”的体现。但这本身就需要事件的本人有强大的

心志和毅力。不是人人都能做到。

因为历史的缘故,国人总在质疑自己人的迷信洋货,爱慕虚荣。却不去思考深层次的原

因。

美国人都知道柠檬和橙子是最富维生素C,所以黄色药片最为畅销,橙色次之,白色再次之。美国的女性喜欢粉红色止疼片,认为粉红色属于“漂浮”色调,可使人有上升之感,脱离痛苦。德国人对白色药片缺乏信心,觉得药性不强,而且白色没有深浅之分,连医生自己也容易搞错。只有我国的药厂,都喜欢白色的药丸和制剂,自认为白色有清洁感,并未从

细节处考虑药片的颜色与销售有何关系。

没有破产的行业,只有破产的企业。对于敬业者来说,凡事无小事,简单不等于容易。

战略上举重若轻,战术上举轻若重。

德国人的严谨是出了名的。德国至今有些高速公路还是希特勒时期修筑的。这不得不联

想到上海的地铁二号线。

三级台阶的作用

上海地处华东,地势平均高出海平面就只有有限的一点,一到夏天,雨水经常会使一些建筑物受困。德国的设计师就注意到这个细节,所以一号线的没一个室外出口都设计了三级台阶。要进入地铁口,必须踏上三级台阶,然后再往下进入地铁站。就是这三级台阶,在下雨天可以阻挡雨水的倒灌。而地铁二号线就因为缺了这几级台阶,曾在大雨天被淹,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这也同时让我联想到公司的地下车库。电梯一到下雨天就被淹,需要抢修。过后不得不补加一道防水矮墙,无论从外观还是效果还是大打折扣,如果当初设计期就考虑

到这点,就避免了很多麻烦。

对出口拐弯的作用没有理解

德国设计师根据地形、地势,在没一个地铁出口都设计了一个转弯,这样做不是增加出入口的麻烦、施工成本了吗?但是投入使用后,才体会这个设计的好处。如果家里开着空调,同时又开着门窗,你一定会心疼每月多付得电费。而增加的转弯出口,剩下了多少电和运营

成本。

中国的设计者没有德国聪明?未必。关键在于长期养成的对待工作的认真和精细。抓住一切机会磨炼“敏锐度”, 才会更多的观察到细枝末节,制作出“会划破手的”崭新的产品。我们的城市规划、城市建设中留下了多少遗憾。城市道路总是在“开膛破肚”;城市规划设计总是忽略供残疾人实用的无障碍通道;立交桥有多少是刚“胜利完工”就成为新的拥堵点?鳞次栉(zhi, 第四声)比的高楼中,真正的创意有多少?火柴盒楼、四方塔楼,一片

片地被克隆着。

这些都是那1%的损失,因为细节的不注重,形成了“橡皮绝对擦不掉的错误”。

但是也有“过火”的时候。

一顿奢侈的晚餐吓走了外商

东北某国有企业与一家美国大公司商谈合作问题,花了大量功夫做前期准备工作。一切准备就绪,邀请美国公司代表来考察。美方代表对车间、技术、设备及工人操作水平等都表示了相当程度的认可。中方非常高兴,设宴款待。选在十分豪华的饭店,并有20多位中层领导和政府官员坐陪。起初美方代表以为还有其他客人及活动,当知道只为招待他一人之后,感到不可理解,当即表示要进一步考虑合作事宜。最后回国后,发来拒绝合作的传真。中方对此相当不理解,回函询问。对方回复说:你们吃一顿饭都如此浪费。要把大笔资金投入进

去,我们如何能放心呢?

对于这家企业,如此大事因为一顿饭的“热情过度”而毁于一旦。

所以,“魔鬼在细节”,成也在那1%,败也在那1%。在学校考试,100-1=99分;但在

社会实践中,100-1=0分。

同时,情绪也可能成为那致命的1%。

生活中,我们经常见到有人发脾气,也经常看到有人因为发了脾气,而把事情搞的一团糟,其中的原因不是这个人的能力不够,更不是这个人缺乏沟通的能力,而是因为这个人1

%的坏心情,导致了最后100%的失败。

而从1%联想到“完美主义”,还是要合理控制这把“双刃剑”。

为了从99% 跨越到理想中的100%,需要付出多出正常标准很多倍的时间。但是事情到最后那1%最难获得,和前面根本不成比例,是得不偿失的。一步一步陷入这个漂亮的陷阱,却陶醉在其中沾沾自喜。觉得自己高人一等,身边的人都是没用的、低能的,自己在各方面都要比身边所有的人做得好。在别人眼里,自己永远是那个稳重、聪明、无所不能的偶像。因为这个,获得巨大的成就感,虚荣心也得到了极大满足。但事实上心里正在发虚,活得比谁

都辛苦,羡慕身边人的生活是那么舒服、安逸。

是不是觉得如果做事做不到100 %甚至是120 %的话,那就是碌碌无为或者是太平庸了呢?把“完美主义”看成了自己为取得成功必须付出的代价,也相信实现完美是达到理想高

度的惟一途径。

不是“最佳”,而是“完美”

对失败的恐惧使做事如履薄冰,畏首畏尾。

比如,一个自学考试毕业的本科生,在来到一家外企的时候,往往会被大公司的名气给镇住,这时候,这个求职者肯定会考虑自己是不是真的有这种能力,到这样气派的公司来工作,会不会闹出什么笑话。因为在这之前并没有听说过有自学考试毕业的学生来到外企工作过。这种瞻前顾后的想法,在很大程度上打消了这个求职者的积极性,在还没有经过面试的

情况下,就沮丧了。对自己的苛刻导致不自信,这也是一种变相的“完美主义”。

其实,不是别人眼中的“最佳”,也可以是自己心中的“完美”。

至于事先“看见完成时的状态”就定能成功这个观点,我想用美国片《预见未来》中的一句话来理解它:关于未来有一个重要的特征,每一次你看着未来,它会发生改变,因为你

看着它。

干法》第六章读后感

“创造性”地工作:每天都要钻研创新

“自新应似长江水,日夜奔流无歇时。”

自古以来,创新都是社会发展最强大的推动力。正是由于人类在各个方面、各个领域的不断创新,人类才得以从原始蒙昧状态进入今天高度文明的社会。创新是新的经济增长和价值倍增的关键所在,是企业发展的关键所在。如果不进行创新,产品没有独创性,没有特色,

就很难在市场上立足。

人才胜于庸才,天才胜于人才。天才最有竞争力。衡量天才的标准不是其他任何东西,而是创新。康德说:“独创性必然是天才的基本特征。”别林斯基认为:“天才永远以其创造开拓新的、前所未有或无人意料到的现实世界。”舒曼把人才与天才作了明确的区分:“人

才进行工作,而天才进行创造。”

创新,出没于世间任何一个领域。任何一项伟大的成功,都少不了它的参与。不管你想

在哪一个领域发展,都需要创新。

创新,可以超越领域的局限,把一个领域的成果放臵另一领域。这种“放臵”,就是在用途上的创新。可口可乐,原本只是一种用于镇静治头疼的苏打药水,有人创造性地将之作为一种饮料来卖,这就是今天征服世界、席卷全球的棕褐色饮料,铸造了每年创造几百亿美

元财富的帝国。

创新有时很简单

天才的精髓在于利用最简单的想法。

——贝玑

欧洲一体化的创新,听来高深、玄妙,其实不过是欧洲各国取消关卡,畅行无阻,币制统一之类,都是些一听就能懂的东西。然而别人没认识到它的意义,只有莫尔一个人认识到了,并下决心去实践它。莫尔的这个大创意,可以最好地保障欧洲和平,促进欧洲的发展,

莫尔因此被尊为“欧洲之父”。

司马光儿时救伙伴的故事,妇孺皆知。小伙伴掉到水缸里,眼看就要淹死了,别的伙伴呼叫大人来救,而司马光拿起石头把水缸砸烂,小伙伴马上就得救了。好的创意说出来很简单,很好理解。司马光不过就是思考问题的角度不同,别人想的都是如何使人脱离水;而司

马光反方向去想,想的是如何使水脱离人,创意不就出来了吗?

创新,往往是简单的深刻。常人所困扰的往往是复杂的肤浅,许许多多在本专业内研究几十年的专家穷其心血而无大的建树,也多半是因为复杂的肤浅绊住了脚,捆住了手。

“扫地”改变人生

创新还需要对生活敏锐的观察力和感受力。同样坐在苹果树下,牛顿可以发现万有引力定律,而其他人则碌碌无为地等着吃苹果。个中差异就在于是否有敏锐的思考力。创新最需要的是强烈的好奇心所推动的认真观察、思考和钻研。所以,同样的岗位,不同的成就,因

有着不同的观察力和创造力,才有了迥异的人生。

将创造发明导向成功的“正确的地图”

1.问题学习

爱因斯坦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为解决问题也许仅仅是一个数学上或实验上的技能而已。而提出新的问题、新的可能性,从新的角度去看旧的问题,

却需要有创造性的想象力,而且标志着科学的真正进步。”

提出问题,预示着新的发现、新的突破。没有问题的提出,就永远不可能解决问题。 原复旦大学校长杨福家说:最伤脑筋的是国外学者来访作报告交流时,下面的听众往往没有人提问,鸦雀无声。而国外,学生提问却极其踊跃,场面热烈。我们的学校都是一个模

式:教师在上面讲,学生在下面乖乖地听、记。这与创造性学习是格格不入的。 问题学习,不仅指提出问题,还包括解决问题。解决问题,能够最好地锻炼思维能力、创造能力。同时解决问题的学习,还最能激发人思维、创新的积极性。杜威说:“如果给学生一种问题,这种问题的解决使他立刻得到一种成功的意思,和好奇心的满足,他就要把所有的能力都倾注到工作上去;目的自身就能供给一种必要的刺激,使他自愿坚劳耐苦。”

外行的长处是可以自由发想

2.批判学习

纵观科学发展史,会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外行往往产生大的创造,胜过所有的内行。为什么?就是因为内行的知识越多,越容易被本行知识的条条框框所束缚,而脑子灵的外行

则不受束缚,视野开阔,则容易发现问题,产生大创造。

进行批判学习,发展批判思维,就可避免“所知障”,避免现有知识的负作用,在拥有

丰富知识的同时能够拥有自由飞翔的头脑。

3.研究学习

停止当学生,马上开始研究。人们认为研究必须要经过十几年漫长的学习才能做到,甚至认为要经验丰富的两鬓斑白的人才能干好。可是,事实充分证明,连几岁的孩子也有研究能力。美国的孩子,从上小学低年级开始就搞起了“研究”,进行研究式学习。小学二年级的小孩子竟然敢研究《中国的昨天和今天》、《我怎么看人类文化》之类的大课题,每个课题都能用微机写出几十页的小册子,能够熟练地在图书馆利用计算机和微胶片系统查找他所需要的各种文字和图像资料……从决定题目,到搜集资料,到研究写作,从始至终都处于独立研究状态。在这种独立研究过程中,可以最好地培养创造精神、创造能力。大量事实都表明,美国人从小就教孩子做“研究”,这不仅是完全可行的,而且正是美国人的创造性、创

造力胜于我们的重要原因。

4.自主学习

有了自学能力,就可以自主、独立地掌握创造所需的任何新东西、新本领。并且,自学能力是一种综合性极强的能力,它包括独立阅读能力、独立思考能力、自我组织能力、自我监督能力,包括高度的主体精神、自主精神、自强精神。而这些都是创新所需要的,与创新

有着内在的同一性。

很多富有创新性的杰出人才,并非学校所造就,他们很少获得正规教育的“滋养”,但

却通过自主学习而成功。

“不畏天命、不畏圣人、不畏大人言”

一个人如果总是以周围的舆论为转移,那么他是什么事也做不成的。古往今来任何一项创新,都离不开“不畏天命、不畏圣人、不畏大人言”的勇气和胆量。一般人之所以没有创新,就因为严重地受到“怕”的制约,怕别人的嘲笑,怕权威的评判,怕挫折失败。要做到

不畏圣人言,不畏大人言,不畏众人言,就必须有独智,能独行,有主体精神。

善于拿来、善于借鉴

创新需要独智独行,却并不要排斥他人的一切成果、一切思想。相反,善于拿来、善于

借鉴,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往往会有奇绝的创新。

我们要的是扬弃——取其精华,弃其糟粕。

敢于走“别人没走过的路”

踩着别人的脚印前进,最终结果也只能是个“亚军”。

——培根

齐白石,本是个木匠,靠着自学,成为画家,并且荣获了世界和平奖。然而,面对已经取得的成功,他永远不满足,而是不断汲取历代名人画家之长,改变自己懒惰作品的风格。他60岁以后的画明显不同于60岁以前。70岁以后他又一次改变。80岁以后,他的画的风格再度变化。据说,齐白石的一生,曾五易画风。正因为齐白石老人在成名后仍然马不停蹄,

所以他晚年的作品比早期的更加成熟,形成独特的流派与风格。成功后,扔去探索,向一条

条没有走过的路进军,这才是王者的风范。

一条没有走过的路,既是创新,也是不断超越别人,更是无止境地超越自己的过程。一

条没有走过的路,是未开辟的边疆,需要敢于探索的创造精神。

创造时,目光要深;开辟时,目光要远。

既然定了计划,就一定要实现。乐观构思、悲观计划、乐观实行。这也是《干法》这本

书我的最大收获

精神的力量可以战胜一切

——《干法》读后感

这篇读后感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读后感,在写开头的时候,这本书我还没有看完,这篇读后感也不会在几天内写完,我每读完一个篇章便迫不及待地把自己的感想记录下来,这本书就是稻盛和夫的《干法》。在这个物欲的洪流已经淹没了众生的头顶的年代,纯粹的精神力量已显得多么悲壮,而《干法》这本书便像一把锐利的手术刀刮净罩在我们脸上的淤泥,让我们能够重新呼吸到一口质朴纯净的空气。我们需要这本书!

客观上讲稻盛和夫先生在商业上的成功不可能具有普遍意义,因为能用物质财富来衡量的成功人士只不过是芸芸众生中的极少数,他们之所以能成为人中的精华,并不在于其肉身的特异而是精神上的“异能”。遍观古今中外功成名就之人物他们虽身处不同时代不同国度,属于不同民族,但他们在精神上确有惊人的相似之处,那就是从不把片刻的物质利益放在眼里,而时时刻刻都在精神层面上确立了远大的目标,这样他们便可以在奋斗的过程中不被物质的得与失所左右,潇洒的跨过一道道物欲的门槛,使自己的灵魂在精神的殿堂里得到极致的享受。这看似宗教追求的过程才是他们真正成功的法门。这样去理解并不空洞也不玄妙,因为成功本身与成功道路上的得失就是西瓜与芝麻的关系。只有清醒的认识到这一点,成功后再一次回首自己的奋斗历程,物质的得失只不过是成功坦途上的沙粒罢了。

《干法》这本书教给人们的就是一种在精神上成功的方法。稻盛和夫对待工作的态度等同于宗教,他为了克服工作中困难可以把锅碗瓢盆和铺盖搬进实验室,用苦行僧的方式去工作,在外人看来他活得悲壮,但认为稻盛和夫活得悲壮的人永远也无法体会到他在获得成功时所独享的精神的极致的快乐。用这种工作方式和工作态度稻盛和夫获得了精神上的极大成功和极大满足,物质利益的成功也紧随他而至。普通人在追逐物质的同时把精神抛到了脑后,而稻盛和夫在只追求精神利益的道路上,物质利益一直都在他的身后紧追不舍不离不弃,这样稻盛和夫便成为了精神和物质两个层面的富翁。这对于普通人来讲并不是讽刺而是深刻的

启示。

我读这本书的时候日本仍处在史无前例的地震灾难中。日本这个物质资源极其贫乏、自然灾害发出次数每年数以万计的国家,从自然禀赋上讲这个国家不具备任何的发展优势,《易经》云“穷则变,变则通”,日本人用精神的力量克服了发展道路上的种种困难,在战后的几十年中创造了无数经济奇迹,即便现在身处金融危机的漩涡当中仍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读完《干法》这本书你便可以看到日本的稻盛和夫们在这个奋斗的历程中所留下的足迹。

虽然《干法》这本书中弥漫着武士道精神,但稻盛和夫那种对工作愚直的、认真的、诚实的态度,把工作当成磨练心智的途径的敬业精神应该是我们每个人的学习标杆。结合到我们山东交运的生产经营中,集团未来的蓝图已经展开,我们正迈出坚实的一步,集团广大干部职工在各级领导的正确领导下,在一届三次职代会精神的指引下,以更加饱满的工作热情,更加昂扬的精神状态,努力开创十二五发展的新局面。 翟向锋

更多相关推荐:
干法读后感

树立正确积极的工作观读稻盛和夫干法有感干法是稻盛和夫的新著是活法一书的姐妹篇该书在日本一经出版就成为新的超级畅销书一年内再版19次作者稻盛和夫先生在日本被人誉为经营之圣人生之师是唯一一位同时创建和经营京瓷和KD...

稻盛和夫《干法》读后感

干法读后感稻盛和夫先生的干法开篇有一段话劳动是医治百病的良药工作能够克服人生的磨难让你的命运获得转机这段话让我感悟颇多工作的真谛在于磨砺稻盛和夫先生通过自己的亲身实践和成长历程告诉我们工作不仅仅是养家糊口的手段...

干法读后感

与其他一些名人出书不同的是我们能够从字里行间感觉到作者是发至真心的来分享他和自己公司成功的经验不是东拼西凑将不同人的成功的经验汇总到一块就命名为如何如何成功类的书我读这本书是一口气读完的现将我现在能够吸收利用的...

干法读后感

干法简单的两个字简简单单的一本书读后才发现书中蕴含着一个不简单的道理人为什么要去工作我们工作的方法是什么我们要努力的去工作要幸福快乐自信的去工作人为什么要去工作怎么去工作这是一个普遍并且众人须知的社会话题尤其对...

干法读后感资料

人工作的目的是为了提升自己的心志工作三年了成长了很多也成熟了很多工作时间长了慢慢觉得工作就是日复一日的重复有时候不知道自己工作的目标是什么一直把做好工作看成是对生活负责的一种态度只是尽自己的努力做好份内工作读了...

稻盛和夫《干法》读后感

为实现人生价值而工作读干法有感20xx年8月27日来到深圳进行公司内部培训的第一天我有幸拿到了稻盛和夫所著的干法一书公司以此书作为见面礼送给了我们这些新员工感谢公司关怀在四天时间内我通读完了稻盛先生的这本书在本...

《干法》读后感

稻盛和夫干法读后感工作时间长了慢慢觉得工作就是日复一日的重复有时候不知道自己工作的目标是什么一直把做好工作看成是对生活负责的一种态度只是尽自己的努力做好份内工作读了稻盛先生的干法忽然明白了自己的目标和意义人工作...

《干法》读后感

干法读后感到底该怎么跑有幸听到过段永平先生在波士堂上面说的一段话大概的意思是做企业就像是开车不想因超速行驶而撞车最好的方法是一开始就不要开快车企业要循序渐进用短跑的速度去跑长跑显然是行不通的再后来我读到了稻盛君...

干法读后感

姜涛ltlt干法gtgt读后感干法这本书读的要比活法快读活法的时候只是刚刚了解稻盛和夫带着疑问和茫然读完了活法当读干法的时候我个人的心态首先发生了变化从干法一书中收获的更多一些以下我我的个人读后感从我个人的经历...

干法读后感

干法读后感拿到干法一书后我并没有在意这本书能带给我什么随便翻翻丢在了办公桌上一天下午工作困倦的时候我漫不经心的翻开目录在浏览完目录后精选了几篇选读几篇的精选吸引我读完了干法一书对稻盛先生产生了深深的敬仰书里面的...

《干法》读后感

干法读后感有幸阅读稻盛和夫干法一书中国企业家杂志社社长称之为一本泄露天机的宝书IBM中国运营公司战略首席顾问白立新认为读完此书是在工作中体会生命的精彩海尔集团主席兼CEO张瑞敏稻盛和夫先生是我最尊重的企业家他的...

《干法》读后感

干法读后感想要完成一个产品99的努力是不够的一点差错一点疏忽一点马虎都不允许任何时候都要求100的完美主义完美主义不是更好而是至高无上这就是稻盛和夫先生在工作中不断所求的目标这也是我们质检科一直以来所追求的目标...

干法读后感(34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