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考研针灸学知识点总结

时间:2024.4.9

凯程考研辅导班,中国最强的考研辅导机构, 考研就找凯程考研,学生满意,家长放心,社会认可!

医学考研针灸学知识点总结

考研这条道路注定是一条铺满荆棘的路,在这条路上,我们要不断去斩断荆棘,度过每一个难关。既然我们选择了这样的一条道路,我们就要坚持走下去,拼搏出一条属于自己的路。在这里,给大家分享一篇医学考研针灸学知识点总结,希望能够帮到大家。

(一)腧穴总论

1.腧穴的概念及分类。

2.腧穴的治疗作用及主治规律。

3.腧穴的定位方法(骨度分寸定位法;手指同身寸取穴法)。

(二)经络腧穴各论

1.十二经腧穴的主治概要。

2.下列常用经穴的定位、主治及刺灸方法

(1)手太阴肺经:中府、尺泽、孔最、列缺、太渊、鱼际、少商。

(2)手阳明大肠经:商阳、合谷、偏历、曲池、肩(骨禺)、迎香。

(3)足阳明胃经:承泣、地仓、颊车、头维、下关、梁门、天枢、梁丘、犊鼻、足三里、上巨虚、条口、丰隆、解溪、内庭、厉兑。

(4)足太阴脾经:隐白、太白、公孙、三阴交、地机、阴陵泉、血海、大包。

(5)手少阴心经:少海、通里、神门、少府、少冲。

(6)手太阳小肠经:少泽、后溪、养老、小海、天宗、颧髂、听宫。

(7)足太阳膀胱经:睛明、攒竹、天柱、风门医学全.在线、肺俞、心俞、膈俞、肝

俞、胆俞、脾俞、胃俞、肾俞、大肠俞、膀胱俞、次髎、委中、志室、秩边、承山、飞扬、昆仑、申脉、至阴。

(8)足少阴肾经:涌泉、太溪、照海、复溜、肓俞。

凯程考研,考研机构,10年高质量辅导,值得信赖! 以学员的前途为已任,为学员提

供高效、专业的服务,团队合作,为学员服务,为学员引路。

凯程考研辅导班,中国最强的考研辅导机构, 考研就找凯程考研,学生满意,家长放心,社会认可!

(9)手厥阴心包经:曲泽、郄门、间使、内关、大陵、劳宫、中冲。

(10)手少阳三焦经:关冲、中渚、外关、支沟、肩髎、翳风、角孙、丝竹空。

(11)足少阳胆经:瞳子髎、率谷、头临泣、风池、肩井、日月、环跳、风市、阳陵泉、光明、悬钟、丘墟、足临泣、侠溪、足窍阴。

(12)足厥阴肝经:大敦、行间、太冲、蠡沟、曲泉、章门、期门。

(13)任脉:中极、关元、气海、神阙、中脘、膻中、天突、廉泉。

(14)督脉:腰阳关、命门、至阳、大椎、哑门、风府、百会、神庭、水沟。

3.下列常用奇穴的定位、主治及刺灸方法

四神聪、印堂、太阳、定喘、夹脊、胃脘下俞、腰眼、十宣、八邪、外劳宫、膝眼、胆囊穴、阑尾穴。结合一下医学考研针灸学知识点总结,大家继续努力!

相信经历过不少关卡,努力拼搏过的各位考生都是好不容易走到了今天。大家也要相信,胜利就在前方,结合一下医学考研针灸学知识点总结,大家继续努力!

凯程教育:

凯程考研成立于20xx年,国内首家全日制集训机构考研,一直从事高端全日制辅导,由李海洋教授、张鑫教授、卢营教授、王洋教授、杨武金教授、张释然教授、索玉柱教授、方浩教授等一批高级考研教研队伍组成,为学员全程高质量授课、答疑、测试、督导、报考指导、方法指导、联系导师、复试等全方位的考研服务。

凯程考研的宗旨:让学习成为一种习惯;

凯程考研的价值观口号:凯旋归来,前程万里;

信念:让每个学员都有好最好的归宿;

使命:完善全新的教育模式,做中国最专业的考研辅导机构;

激情:永不言弃,乐观向上;

敬业:以专业的态度做非凡的事业;

服务:以学员的前途为已任,为学员提供高效、专业的服务,团队合作,为学员服务,为学员引路。

如何选择考研辅导班:

在考研准备的过程中,会遇到不少困难,尤其对于跨专业考生的专业课来说,通过报辅导班来弥补自己复习的不足,可以大大提高复习效率,节省复习时间,大家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方面来考察辅导班,或许能帮你找到适合你的辅导班。

师资力量:师资力量是考察辅导班的首要因素,考生可以针对辅导名师的辅导年限、辅导经验、历年辅导效果、学员评价等因素进行综合评价,询问往届学长然后选择。判断师资力量凯程考研,考研机构,10年高质量辅导,值得信赖! 以学员的前途为已任,为学员提

供高效、专业的服务,团队合作,为学员服务,为学员引路。

凯程考研辅导班,中国最强的考研辅导机构, 考研就找凯程考研,学生满意,家长放心,社会认可!

关键在于综合实力,因为任何一门课程,都不是由一、两个教师包到底的,是一批教师配合的结果。还要深入了解教师的学术背景、资料著述成就、辅导成就等。凯程考研名师云集,李海洋、张鑫教授、方浩教授、卢营教授、孙浩教授等一大批名师在凯程授课。而有的机构只是很普通的老师授课,对知识点把握和命题方向,欠缺火候。

对该专业有辅导历史:必须对该专业深刻理解,才能深入辅导学员考取该校。在考研辅导班中,从来见过如此辉煌的成绩:凯程教育拿下2015五道口金融学院状元,考取五道口15人,清华经管金融硕士10人,人大金融硕士15个,中财和贸大金融硕士合计20人,北师大教育学7人,会计硕士保录班考取30人,翻译硕士接近20人,中传状元王园璐、郑家威都是来自凯程,法学方面,凯程在人大、北大、贸大、政法、武汉大学、公安大学等院校斩获多个法学和法硕状元,更多专业成绩请查看凯程网站。在凯程官方网站的光荣榜,成功学员经验谈视频特别多,都是凯程战绩的最好证明。对于如此高的成绩,凯程集训营班主任邢老师说,凯程如此优异的成绩,是与我们凯程严格的管理,全方位的辅导是分不开的,很多学生本科都不是名校,某些学生来自二本三本甚至不知名的院校,还有很多是工作了多年才回来考的,大多数是跨专业考研,他们的难度大,竞争激烈,没有严格的训练和同学们的刻苦学习,是很难达到优异的成绩。最好的办法是直接和凯程老师详细沟通一下就清楚了。

建校历史:机构成立的历史也是一个参考因素,历史越久,积累的人脉资源更多。例如,凯程教育已经成立10年(20xx年),一直以来专注于考研,成功率一直遥遥领先,同学们有兴趣可以联系一下他们在线老师或者电话。

有没有实体学校校区:有些机构比较小,就是一个在写字楼里上课,自习,这种环境是不太好的,一个优秀的机构必须是在教学环境,大学校园这样环境。凯程有自己的学习校区,有吃住学一体化教学环境,独立卫浴、空调、暖气齐全,这也是一个考研机构实力的体现。此外,最好还要看一下他们的营业执照。

凯程考研,考研机构,10年高质量辅导,值得信赖! 以学员的前途为已任,为学员提

供高效、专业的服务,团队合作,为学员服务,为学员引路。


第二篇:20xx考研利器针灸学重点总结


20##考研利器针灸学重点总结

针灸学

针灸学是一种以中国以理论为指导,研究经络、腧穴及刺灸方法,探讨运用针灸防止疾病规律的一门学科。内容包括:经络、腧穴、刺法灸法及针灸治疗。

最早的针灸学文献:《足臂十一脉灸经》、《阴阳十一脉灸经》

第一章 经络总论

经络:是人体内运行气血的通道,包括经脉和络脉。经为直行的主干,络为侧行的分支。

经气:即经络之气,概指经络运行之气及其功能活动。

经络系统的组成

*经络系统包括经脉:十二经脉、奇经八脉、以及附属十二经脉的十二经别、十二经筋、十二皮部;络脉:十五络脉(十四经脉之络、脾之大络)和浮络、孙络等。

十二经脉包括:手三阴经(手太阴肺经、手厥阴心包经、手少阴心经)、手三阳经(手阳明大肠经、手少阳三焦经、手太阳小肠经)、足三阳经(足阳明胃经、足少阳胆经、足太阳膀胱经)、足三阴经(足太阴脾经、足厥阴肝经、足少阴肾经)

奇经八脉包括:督脉、任脉、冲脉、带脉、阴维脉、阳维脉、阴跷脉、阳跷脉

*十二经脉的循行走向与交接规律

经络的作用:1联系脏腑、沟通内外2运行气血、营养全身3抗御病邪,保卫机体

第二章 腧穴总论

腧穴:人体脏腑经络之气输注于体表的特殊部位。宋代《铜人腧穴针灸图经》通称“腧穴”。

“腧穴”是对穴位的统称;“输穴”是对五输穴中的第三个穴位的专称;俞穴,专指特定穴中的背俞穴。

腧穴分类:十四经穴、奇穴、阿是穴三类

1)十四经穴:具有固定的名称和位置,且归属于十二经和任脉、督脉的腧穴。(361穴)

2)奇穴:既有一定的名称,又有明确的位置,但尚未归入或不便归入十四经系统的腧穴。这类多数对某些病证有特殊的疗效。又称为“经外奇穴”。

3)阿是穴:是指既无固定名称,亦无固定位置,而是以压痛点或病变部位或其他反应点等作为针灸施术部位的一类腧穴,又称“天应穴”、“不定穴”、“压痛点”等。

腧穴的主治特点:

1近治作用:是指腧穴具有治疗其所在部位局部及邻近组织、器官病证的作用。这是一切腧穴主治作用所具有的共同特点。

2远治作用:是指腧穴具有治疗其远隔部位的脏腑、组织病证的作用。*十四经穴,尤其是十二经脉中位于四肢肘膝关节以下的经穴,远治作用尤为突出。

3特殊作用,是指某些腧穴具有双向的良性调节作用和相对的特异治疗作用。

主治规律:四肢部经穴以分经主治为主,头身部经穴以分部主治为主。

特定穴 意义:十四经穴中具有特殊性能和治疗作用并有特定称号的腧穴。

分类:五输穴、原穴、络穴、郄穴、背俞穴、募穴、下合穴、八会穴、八脉交会穴、交会穴

a、五输穴:井穴——分布在指或趾末端,为经气初出。荥穴——分布于掌指或柘趾关节之前,为经气开始流动。输穴——分布于掌指或柘趾关节之后,为经气渐盛。 经穴——多位于腕、踝关节以上之前臂、胫部,其经气盛大流行。合穴——位于肘膝关节附近,其经气冲盛且合于脏腑。

b、原穴:脏腑原气输注、经过和留止于十二经脉四肢部的腧穴,称为原穴。十二原穴多分布与腕踝关节的附近。

络穴:十五络穴从经脉分出处各有一个腧穴,又称“十五络穴”。十二经脉的络穴位于四肢肘膝关节以下;任脉络穴鸠尾位于上腹部;督脉络穴长强位于尾骶部;脾之大络大包穴位于胸胁部。

c、郄穴:十二经脉和奇经八脉中的阴蹻、阳蹻、阴维、阳维脉之经气深聚的部位。郄穴共有16个,除胃经的梁丘之外,都分布于四肢肘膝关节以下。

d、背俞穴:脏腑之气输注于背腰部的腧穴,共12个 背俞穴均位于背腰部足太阳膀胱经第一侧线上,大体依脏腑位置的高低而上下排列,并分为冠以脏腑之名。

募穴:脏腑之气汇聚于胸腹部的腧穴,又称为“腹募穴”,共有12个。募穴位于胸腹部有关经脉上,其位置与相关脏腑所处部位相近。

e、下合穴:六腑之气下合于下肢足三阳经的腧穴,又称“六腑下合穴”共有6个。其中胃、胆、膀胱的下合穴位于本经,大肠、小肠的下合穴同位于胃经,三焦的下合穴位于膀胱经。

d、八会穴:脏、腑、气、血、筋、脉、骨、髓等精气聚会的8个腧穴。八会穴分散在躯干和四肢部,其中脏、腑、气、血、骨之会穴位于躯干部;筋、脉、髓之会穴位于四肢部。

e、八脉交会穴:十二经脉与奇经八脉相通的8个腧穴,又称“交经八穴”均位于腕踝关节的上下。

f、交会穴:两经或数经相交会的腧穴。多分布于头面、躯干部。

腧穴的定位方法:骨度分寸定位法、体表解剖标志定位法、手指同身定违法、简便定位法

骨度分寸定位法:主要以骨节为标志,将两骨节之间的长度折量为一定的分度,用以确定腧穴位置的方法。

*头面部:前发际正中至后发际正中12

        眉间(印堂)至前发际正中3第七颈椎棘突下至后发际正中3

        眉间至后发际正中第7颈椎棘突下18

        前两额发角(头维)之间9

        耳后两乳突(完骨)之间9

胸腹胁肋部:胸骨上窝(天突)至胸剑联合中点9

        胸剑联合中点至脐中8

        脐中至耻骨联合上缘(曲骨)5

        两乳头之间8

        腋窝顶点至第11肋游离缘端(章门)12

背腰部:肩胛骨内缘(近脊柱侧点)至后正中线3肩峰缘至后正中线8

上肢部:腋前、后纹头至肘横纹(平肘尖)9

        肘横纹至腕掌(背)侧横纹12

下肢部:耻骨联合上缘至股骨內上踝上缘18

        胫骨内侧踝下方至内踝间13

        股骨大转子至腘横纹19

        腘横纹至外踝间16

第三章 经络腧穴各论

十二经脉:

手太阴肺经11:起于中焦,属肺、络大肠,联系胃及肺系;从肺系出来,外形线起于侧胸上部,循行于上肢内侧前缘,经过寸口,止于拇指桡侧端;分支从腕后分出,止于食指桡侧端。

主治:咳、喘、咳血、咽喉痛等肺系疾患,及经脉循行部位的其他病证。

中府(募穴)在胸前壁外上方,签证中线旁开6寸,平第一肋间隙处

1咳嗽,气喘,胸满 2肩背痛

向外斜刺或平刺0.5~0.8寸,不可向内深刺,以免伤及肺脏。

尺泽(合穴)肘横纹中,肱二头肌腱桡侧凹陷中

1.咳嗽、气喘、咳血、咽喉肿痛等肺系实热性病证 2.肘臂挛痛3急性吐泻、中暑、小儿惊风等急症

直刺0.8-1.2寸,或点刺出血

孔最(郄穴)尺泽与太渊穴连线上,腕横纹上7寸

1.咳血、咳嗽、气喘、咽喉肿痛等肺系病证2.肘臂挛痛 

直刺0.5-1寸

列缺(络穴;八脉交会穴——通于任脉)桡骨茎突上方,腕横纹上1.5寸,当肱桡肌与拇长展肌腱之间

1.咳嗽、气喘、咽喉肿痛等肺系病证   2.头痛、齿痛、项强、口眼歪斜等头项疾患

向上斜刺0.5-0.8寸

太渊(输穴;原穴;八会穴之脉会)腕掌横侧纹桡侧,桡A的桡侧凹陷中

1.咳嗽、气喘等肺系疾患  2.无脉症    3腕臂痛  避开桡动脉

直刺0.3-0.5寸

鱼际(荥穴)第一掌骨中点桡侧,赤白肉际处

1.咳嗽、咳血、咽干、咽喉肿痛、失音等肺系热性病证 2.小儿疳积 

直刺0.5-0.8寸,治小儿疳积可用割治法

手阳明大肠经20:起于食指桡侧端,循行于上肢外侧的前缘,上走肩,入缺盆,络肺属大肠;从缺盆入下齿,过人中沟,止于对侧鼻旁。

主治:头面五官疾患、热病、皮肤病、肠胃病、神志病及经脉循行部位的其他病证

商阳(井穴)食指末节桡侧,指甲根角旁0.1寸

1齿痛、咽喉肿痛等五官疾患2热病、昏迷等热证、急症

浅刺0.1寸,或点刺出血

二间(荥穴)微握拳,当食指桡侧,第2掌指关节前凹陷中

1鼻衄、齿痛等五官疾患2热病

直刺0.2-0.3寸

合谷(原穴)手背,第1、2掌骨间,当第2掌骨桡侧的中点处

1.头面五官诸病:头痛、目赤肿痛、齿痛、鼻衄、齿痛、口眼歪斜、耳聋等。2发热、恶寒等外感病证,热病无汗或多汗  3.经闭、滞产等妇产科病证

直刺0.5-1寸,手半握拳,孕妇禁

阳溪(经穴)腕侧横纹桡侧,当拇短伸肌腱与长伸肌健之间的凹陷中

1手腕痛2头痛、目赤肿痛、耳聋等头面五官疾患

直刺0.5-0.8寸

偏历(络穴)屈肘,在阳溪穴与曲池穴连线上,腕横纹上3寸处

1耳鸣、鼻衄等五官疾患2手臂酸痛3腹部胀满4水肿

直刺或斜刺0.5-0.8寸

手三里 在阳溪穴与曲池穴连线上,肘横纹下2寸处

1手臂无力、上肢不遂等上肢疾病2腹痛、腹泻3齿痛,颊痛

直刺0.8-1.2寸

曲池(合穴)屈肘成直角,肘横纹外侧端与肱骨外上髁连线中点

1.手臂痹痛,上肢不遂等上肢病证  2.热病  3.高血压  4.、癫狂5.腹痛、吐泻等肠胃病证   6.咽喉肿痛,目赤肿痛,齿痛等五官热性病证7.癮疹、湿疹、瘰疬等皮、外科疾病

直刺0.5-1寸

肘髎 屈肘,曲池穴外上方1寸,当肱骨边缘处

肘臂部疼痛、麻木、挛急等局部病症

直刺0.5-1寸

臂臑 在曲池穴与肩髃穴连线上,曲池穴上7寸,三角肌止点处

1肩臂疼痛不遂、颈项拘挛等肩、颈项病证2瘰疠3目疾

直刺或向上斜刺0.8-1.5寸

肩髃 肩峰端下缘,当肩峰与肱骨大结节之间,三角肌上部中央。臂外展或平举时,肩部出现两个凹陷,肩峰前下方凹陷处

1.肩臂挛痛,上肢不遂等上肢系病证   2.瘾疹

直刺或向上斜刺0.8-1.5寸 肩周炎宜直刺,上肢不遂宜向三角肌方向斜刺

迎香 鼻翼外缘中点旁开0.5寸,当鼻唇沟中

1.鼻塞,鼽衄,口歪等局部病证    2.胆道蛔虫症

略向内上方斜刺或平刺0.3-0.5寸

足阳明胃经45起于鼻旁,沿着鼻外侧下行,入上齿,环绕口唇,交汇承浆,循行过下颌、耳前,止头角;主干线从颈下胸,内行部分入缺盆,属胃络脾;外形部分循行于胸腹第2侧线,抵腹股沟处,下循下肢外侧前缘,止于第2趾外侧端;分支从膝下3寸和足背分出,分别到中趾和足大趾。

主治:胃肠病,头面五官病,神志病,皮肤病、热病及经脉循行部位的其他病证

承泣 目正视,瞳孔直下,当眼球与眶下缘之间。

1. 眼睑瞤动,迎风流泪,夜盲,近视等目疾  2.口眼歪斜,面肌痉挛

*以左手拇指向上轻推眼球,紧靠眶缘缓慢直刺0.5-1.5寸,不宜提插和大幅度捻转,以防刺破血管,引起血肿,出针时稍加按压,防出血,细针,如有出血先冷敷再热敷,禁灸

地仓 口角旁约0.4寸,上直对瞳孔

口角歪斜、流涎、三叉神经痛等面局部病证

斜刺或平刺0.5-0.8寸,可向颊车穴透刺

颊车 下颌角前上方约1横指,按之凹陷处,当咀嚼时咬肌隆起最高点处

齿痛、牙关不利、颊肿、口角歪斜等局部病证

直刺0.3-0.5寸,或平刺0.5-1寸,可向地仓透刺

头维  额角发际上0.5寸,头正中线旁4.5寸

头痛、目眩、目痛等头目病证

平刺0.5-1寸

缺盆 在锁骨上窝中央,距前正中线4寸。   

1咳嗽,气喘,咽喉肿痛,缺盆中痛等肺系及局部病症2瘰疬   

直刺或斜刺0.3-0.5寸

乳中 在第4肋间隙,乳头中央

本穴不针不灸,只作胸腹部腧穴的定位标志

梁门  脐中上4寸,前正中线旁开2寸

纳少、胃痛、呕吐等胃疾

直刺0.8—1.2寸,过饱者禁针,肝肿大者慎或禁,不宜大幅度提插

天枢(大肠募穴)脐中旁开2寸

1.腹痛,腹胀,便秘,腹泻,痢疾等胃肠病证 2.月经不调、痛经等妇科疾患

直刺1-1.5寸,孕妇不可灸

水道 脐中下3寸,前正中线旁开2寸   

1小腹胀满2小便不利等水液输布排泄失常性疾患3痛经,不等妇科疾病4疝气  

直刺 l~1.5寸   

归来 脐中下4寸,前正中线旁开2寸   

1小腹痛,疝气2月经不调、带下、阴挺等妇科疾病  

直刺 l~l.5寸。

伏兔 髂前上棘与髌骨底外缘连线上,髌骨外上缘上6寸   

1 腰痛、膝冷,下肢痿痹及下肢病证2疝气3脚气。

直刺 l~2寸

梁丘(郄穴)屈膝,髂前上棘与髌骨外上缘连线上,髌骨外上缘上2寸

1.急性胃病  2.膝肿痛、下肢不遂等下肢病证3乳痈、乳痛等乳疾

直刺1~1.2寸

犊鼻 外膝眼  屈膝,髌韧带外侧凹陷中

膝痛、屈伸不利、下肢麻痹等下肢、膝关节疾患

向后内斜刺0.5-1寸

足三里(合穴;胃下合穴)犊鼻下3寸,胫骨前嵴外1横指处

1.胃肠病证:胃痛、呕吐、噎膈、腹胀、腹泻、痢疾、便秘等2下肢痿痹3.癫狂等神志病  4.乳痈、肠痈等外科疾患5虚劳诸证,强壮保健要穴(温灸)

直刺1~2寸,强壮保健常用温灸法

上巨虚 (大肠经下合穴)在犊鼻下6寸,足三里穴下3寸   [

1肠鸣,腹痛,腹泻,便秘,肠痈,痢疾等肠胃病证2下肢痿痹

直刺 l~2寸

下巨虚 (小肠经下合穴)上巨虚穴下3寸

1腹痛,痢疾小腹痛等胃肠病证2乳痈3下肢痿痹。  

直刺l~1.5寸

丰隆(络穴)外踝尖上8寸,条口外1寸,胫骨前嵴外2横指

1.头痛、眩晕2.癫狂3.咳嗽痰多等痰饮病证4.下肢痿痹5腹胀、便秘

直刺1-1.5寸

内庭(荥穴)足背第2、3趾间缝纹端

1.五官热性病证:齿痛、咽喉肿痛、鼻衄  2.热病   3.吐酸、腹泻、痢疾、便秘等肠胃病

足背肿痛、跖趾关节痛

直刺或斜刺0.5-0.8寸

厉兑(井穴)第2趾外侧趾甲根角旁约0.1寸

1.实热性五官病:鼻衄、齿痛、咽喉肿痛   2.热病3多梦、癫狂等神志病患

浅刺0.1寸

足太阴脾经21起于足大趾,循行于小腿内侧的中间,至内髁上8寸后循行于小腿内侧的前缘,经膝股部内侧前缘,入腹属脾络胃,上膈,经过咽,止于舌;分支从胃注心中;另有一条分布于胸腹部第3侧线,经锁骨下,至于腋下大包穴

主治:脾胃病,妇科、前阴病,及经脉循行部位的其他病证

隐白(井穴)足大趾内侧,趾甲根角旁0.1寸

1.月经过多、崩漏 等妇科病  2.便血、尿血等慢性出血证3.癫狂、多梦  4.惊风  5.腹满、暴泄

浅刺0.1寸

公孙(络穴;八脉交会穴,通于冲脉)第1跖骨基底部的前下方,赤白肉际处

1.胃痛、呕吐、腹痛、腹泻、痢疾等脾胃肠腑病证  2.心烦失眠、狂证等神志病证3逆气里急、气上冲心(奔豚气)等冲脉病证

直刺0.6~1.2寸

三阴交 内踝尖上3寸,胫骨内侧面后缘

1.肠鸣腹胀、腹泻等脾胃虚弱诸证2月经不调、带下、阴挺、不孕、滞产等妇产科病证(经、带、产、胎)3遗精、阳痿、遗尿、等生殖泌尿系统疾患4心悸、失眠、高血压 5.下肢瘘痹  6.阴虚诸证

直刺1~1.5寸,孕妇禁针

地机(郄穴)内踝尖与阴陵泉的连线上,阴陵泉下3寸

1.痛经、崩漏、月经不调等妇科病 2.腹痛、腹泻等脾胃病证3水肿、小便不利等脾不运化水湿病证

阴陵泉(合穴)胫骨内侧髁下方凹陷处

1.脾不运化水湿:腹胀、腹泻、水肿、黄疸、小便不利2膝痛

直刺1-2寸

血海 屈膝,髌骨内上缘上2寸,当股四头肌内侧头隆起处

1.月经不调、痛经、经闭等妇科月经病 2.瘾疹、湿疹、丹毒等血热性皮肤病

直刺1-1.5寸

大横 脐中旁开4寸

腹痛,腹泻,便秘等脾胃病证

直刺 l-2寸

大包(脾之大络)在侧胸部腋中线上,当第6肋间隙处

1.气喘 2.胸胁痛  3.全身疼痛  4.疝气  5.四肢无力

斜刺或向后平刺0.5-0.8寸

手少阴心经9起于心中,联系心系、肺、咽及目系,属心络小肠,从肺部浅出腋下,循行于上肢内侧后缘,至掌后豌豆骨部,入掌内,止于小指桡侧端

主治:心、胸、神志及经脉循行部位的其他病证

极泉 腋窝正中,腋动脉搏动处

1心痛、心悸等心疾2肩臂疼痛,胁肋疼痛,臂丛神经损伤等痛证3瘰疬4腋臭5上肢针麻用穴

避开腋动脉,直刺或斜刺0.3-0.5寸

少海(合穴)屈肘,肘横纹内侧端与肱骨内上髁连线的中点处(曲池相对)

1.心痛、癔病等心病、神志病 2.肘臂挛痛、臂麻手颤  3.头项痛、胸胁部痛   4.瘰疬

直刺0.5-1寸

通里(络穴)腕横纹上1寸,尺侧腕屈肌腱桡侧缘

1. 心悸,怔忡等心病  2.舌强不语、暴喑  3.腕臂痛

直刺0.3-0.5寸,不宜深刺,以免伤及血管和神经,留针时,不可做屈腕动作

神门(输穴;原穴)腕横纹尺侧端,尺侧腕屈肌腱桡侧凹陷处(太渊相对)

1.心与神志病证:心痛,心烦,惊悸,怔忡,健忘,失眠,痴呆,癫狂痫2高血压3.胸胁痛

直刺0.3-0.5寸

少府(荥穴)手掌面第4、5掌骨之间,握拳时当小指与无名指指端之间

1.心悸,胸痛等心胸病 2.阴痒、阴痛  3.痈疡  4.小指挛痛

直刺0.3-0.5寸

手太阳小肠经19:起于小指尺侧端,循行于上肢外侧的后缘,绕行肩胛部,内行线从缺盆进入,下行络心,属小肠,联系胃、咽;上行线从缺盆至目外眦、耳,分支从面颊抵鼻,至于目内眦

主治:头面五官病,热病,神志病及经脉循行部位的其他病证

少泽(井穴)小指尺侧指甲根角旁0.1寸

1.乳痈,乳汁少等乳疾  2.昏迷、热病等急症、热证  3.头痛,目翳,咽喉肿痛等头面五官病证

浅刺0.1寸,或点刺出血,孕妇慎用

后溪(输穴;八脉交会穴,通于督脉)微握拳,在第5指掌关节后尺侧的远侧,掌横纹赤白肉际

1.头痛项强、腰背痛及手指、肘臂挛痛等痛证  2.耳聋,目赤 3.癫狂痫  4.疟疾

直刺0.5-1寸,治手指挛痛可透刺合谷穴

阳谷(经穴)腕背横纹尺寸端,当尺骨茎突与三角骨之间的凹陷处

1颈颔肿、臂外侧痛、腕痛等痛证2头痛、目眩、耳鸣、耳聋等头面五官病证3热病4癫狂病

直刺0.3-0.5寸

养老(郄穴)手掌面向胸,当尺骨茎突桡侧骨缝凹陷中

1.目视不明  2.肩、背、肘、臂酸痛

直刺或斜刺0.5-0.8寸,强身保健可用温和灸

小海(合穴)屈肘,尺骨鹰嘴与肱骨内上髁间凹陷处

1.肘臂疼痛、麻木   2.癫痫

直刺0.3-0.5寸

肩贞 臂内收,腋后纹头上1寸

1肩臂疼痛,上肢不遂2瘰疬

直刺1-1.5寸,不宜向胸侧深刺

天宗 肩胛骨冈下窝中央凹陷处,约当肩胛骨冈下缘与肩胛下角之间的上1/3折点处取穴

1.肩胛疼痛、肩背损伤等局部病证  2..气喘

直刺或斜刺0.5-1寸 遇到阻力不可强行进针

肩中俞 第7颈椎棘突下旁开2寸

1咳嗽,气喘2肩背疼痛

斜刺0.5-0.8寸,不宜深刺

听宫 耳屏前,下颌骨髁状突后方,张口呈凹陷处

1.耳疾:耳鸣,耳聋,聤耳等 2.齿痛

张口,直刺1-1.5寸 留针时应保持一定的张口姿势

足太阳膀胱经67起于目内眦,循行至头顶并入络脑;分支至耳上角;主干经脉从头顶向下到枕部,循行于脊柱两侧,经过腰背臀部,入内属膀胱络肾,向下贯臀,止腘窝;枕部分支向下循行于背腰部主干经线外侧,至腘窝部相合后循行与小腿后侧,经过外髁之后,前行止于小趾外侧端

主治:头面五官病、项、背、腰、下肢病及神志病,位于背部两条侧线的背俞穴及其他腧穴主治相应的脏腑病证和有关的组织器官病证

睛明 目内眦角稍内上方凹陷处

1.目疾:目赤肿痛,流泪,视物不清,目眩,近视,夜盲,色盲2急性腰扭伤、坐骨神经痛  3.心悸,怔忡

紧靠眶缘直刺0.5-1寸,不捻缓、提插。出针后按压针孔片刻,以防出血,禁灸

攒竹 眉头凹陷中,约在目内眦直上

1.头痛、眉棱骨痛 2.眼睑闰动、眼睑下垂、口眼歪斜、目视不明、流泪、目赤肿痛等目部病证 3.呃逆

向眉中或眼眶内缘平或斜刺0.5-0.8寸,禁灸

承光 前发际正中直上2.5寸,旁开1.5寸,即五处穴后1.5寸

1头痛,目眩2鼻塞3热病

平刺0.3-0.5寸

玉枕 后发际正中直上2.5寸,旁开*1.3寸,约平枕外粗隆上缘的凹陷处

1头项痛,目痛2鼻塞

平刺0.3-0.5寸

天柱 后发际正中直上0.5寸(哑门穴),旁开*1.3寸,当斜方肌外缘凹陷中

1.后头痛、项痛、肩背腰痛等痹证 2.鼻塞 3.。癫狂痫  4.热病

直刺或斜刺0.5-0.8寸。不可向内上方深刺

大杼(八会穴之骨会)第1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1咳嗽2项强,肩背痛

斜刺0.5-0.8寸 不宜深刺

风门 第2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1.感冒、咳嗽、发热、头痛等外感病证2.项强、胸背痛

斜刺0.5-0.8寸

肺俞(肺背俞穴)第3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1.咳嗽,气喘,咯血等肺疾  2.骨蒸潮热,盗汗等阴虚病证

斜刺0.5-0.8寸

厥阴俞(心包之背俞穴)第4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1心痛,心悸2咳嗽,胸闷3呕吐

斜刺0.5-0.8寸

心俞(心之背俞穴)第5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1.心与神志病变:心痛,惊悸,失眠,健忘,癫痫 2.咳嗽,吐血  3.盗汗,遗精

斜刺0.5-0.8寸

膈俞(八会穴之血会)第7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1.呕吐,呃逆,气喘等上逆之证  2.贫血 3.潮热,盗汗   4.癮疹,皮肤瘙痒5血瘀诸证

斜刺0.5-0.8寸

肝俞(肝之背俞穴)第9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1.胁痛、黄疸等肝胆病证 2.目赤,目视不明,夜盲,迎风流泪等目疾  3.癫狂痫 4.脊背痛

斜刺0.5-0.8寸

胆俞(胆之背俞穴)第10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1.黄疸,口苦,胁痛等肝胆病证 2.肺痨,潮热

斜刺0.5-0.8寸

脾俞(脾之背俞穴)第11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1腹胀,纳呆、呕吐、腹泻、痢疾、便血、水肿等脾胃肠腑病证2背痛

斜刺0.5-0.8寸

胃俞(胃之背俞穴)第12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胃脘痛,呕吐,腹胀,肠鸣等胃疾

斜刺0.5-0.8寸

肾俞(肾之背俞穴)第2腰椎棘突下,旁开1.5寸

1.头晕,耳鸣,耳聋,腰酸痛等肾虚病证2遗尿,阳痿,遗精,早泄,不育等生殖泌尿系疾患3月经不调,带下,不孕等妇科病证

直刺0.5-1寸

膀胱俞(膀胱之背俞穴)第2骶椎棘突下,旁开1.5寸,约平第2骶后孔

1.小便不利,遗尿等膀胱气化功能失调病证 2.腰骶痛  3.腹泻、便秘

直或斜刺0.8-1.2寸

次髎 第2骶后孔中,约当髂后上棘下与后正中线之间

1.妇科病证:痛经,月经不调,带下等   2.小便不利 3.遗精 4.疝气  5.腰骶痛、下肢痿痹

直刺1-1.5寸

承扶 臀横纹的中点

1腰、骶、臀、股部疼痛2痔疾

直刺1-2寸

萎阳(三焦下合穴)腘横纹外侧端,当股二头肌腱的内侧

1腹满,小便不利2腰脊强痛,腿足挛痛

直刺1-1.5寸

委中(合穴;膀胱下合穴)腘横纹中点,当股二头肌腱与半腱肌腱中间

1.腰背痛,下肢痿痹等腰及下肢病证 2.腹痛,急性吐泻  3.遗尿,小便不利 4.丹毒

直刺1-1.5寸,或用三棱针点刺腘静脉出血

膏肓 第4胸椎棘突下,旁开3寸

1咳嗽,气喘,肺痨等肺之虚损证2肩胛痛3健忘,遗精,盗汗等虚劳诸侯

斜刺0.5-0.8寸

志室 第2腰椎棘突下,旁开3寸

1.遗精,阳痿等肾虚病证  2.小便不利,水肿  3.腰脊强痛

斜刺0.5-0.8寸

秩边 平第4骶后孔,骶正中嵴旁开3寸

1.腰骶痛,下肢痿痹等腰及下肢病证  2.小便不利  3.便秘,痔疾  4.阴痛

直刺1.5-2寸

承山 腓肠肌两肌腹之间凹陷的顶端处,约在委中穴与昆仑穴之间中点

1.腰腿拘急、疼痛  2.痔疾,便秘

直刺1-2寸,不宜强刺激

昆仑 (经穴)外踝尖与跟腱间凹陷处

1.后头痛,项强,腰骶疼痛,足踝肿痛等痛证  2.癫痫  3.滞产

直刺0.5-0.8寸,孕禁,经期慎用

申脉(八脉交会穴,通阳蹻脉)外踝直下方凹陷中

1.头痛,眩晕  2.癫狂痫证,失眠等神志疾患  3.腰腿酸痛

直刺0.3-0.5寸

至阴(井穴)足小趾外侧,趾甲根角旁0.1寸

1.胎位不正,滞产  2.头痛,目痛  3.鼻塞,鼻衄

浅刺0.1寸,*胎位不正用灸法

足少阴肾经27起于足小趾之下,斜走足心,经舟骨粗隆之下、内踝后侧,沿小腿、腘窝、大腿的内后侧上行,穿过脊柱,属肾,络膀胱;另有分支向上行于腹部前正中线旁0.5寸,胸部前正中线旁2寸,止于锁骨下缘。肾部直行脉向上穿过肝、膈,进入肺中,再沿喉咙上行,至于舌根两旁;肺部支脉,联络于心,流注于胸。

主治:妇科病、前阴病、肾脏病,以及与肾有关的肺、心、肝、脑病及咽喉、舌等经脉循行部位的其他病证

涌泉(井穴)足趾跖屈,约当足底(去趾)前1/3处凹陷处

1.昏厥、中暑、小儿惊风,癫狂痫等急症及神志疾病 2头痛,头昏,失眠,目眩3.咳血、咽喉肿痛、喉痹等肺系病证   4.大便难,小便不利 5.奔豚气  6.足心热

直刺0.5-0.8寸,临床灸法或药物贴敷

然谷( 荥穴)内髁前下方,足舟骨粗隆下缘凹陷处   

1月经不调,阴挺,阴痒,白浊等妇科疾病2遗精,阳痿,小便不利等泌尿生殖系疾患3咯血,咽喉肿痛4,消渴5腹泻6小儿脐风,口噤  

直刺0.5-0.8寸

太溪(输穴;原穴)内踝高点与跟腱后缘连线的中点凹陷处

1.头痛,目眩,失眠,健忘,遗精,阳痿等肾虚证 2.咽喉肿痛,齿痛,耳聋,耳鸣等阴虚性五官病

3.咳嗽,气喘,咳血,胸痛等肺部疾患  4.消渴,小便频数,便秘 5.月经不调 6.腰脊痛,下肢厥冷

直刺0.5-0.8寸

照海(八脉交会穴,通阴蹻脉)内踝高点正下缘凹陷处

1.失眠,癫痫等精神、神志疾患 2.咽喉干痛,目赤肿痛等五官热性疾患3.月经不调,带下,阴挺等妇科病证4.小便频数,癃闭

直刺0.5-0.8寸

复溜(经穴)太溪穴上2寸,当跟腱前缘

1.水肿,汗证(多汗或无汗)等津液输布失调疾患2腹胀,腹泻等胃肠疾患  3.腰脊强痛,下肢痿痹

直刺0.5-1寸

阴谷 (合穴)屈膝,腘窝内侧,当半腱肌肌腱与半膜肌肌腱之间   

1癫狂2阳痿,小便不利,月经不调,崩漏等泌尿生殖系疾患3膝骨内侧痛

直刺1-1.5寸

神封 第4肋间隙,前正中线旁开2寸

1咳嗽,气喘,胸胁支满等胸肺疾患2呕吐,不嗜食3乳痈

斜刺或平刺0.5-0.8寸  

俞府 锁骨下缘,前正中线旁开2寸

咳嗽,气喘,胸痛等胸肺疾患  

斜刺或平刺0.5-0.8寸

手厥阴心包经9起于胸中,属心包,下膈,联络三焦;外行支从胸中出于侧胸上部,循行于上肢内侧面的中间部,入掌止于中指端;掌中分支止于无名指末端

主治:心、心包、胸、胃、神志病,以及经脉循行经过部位的其他病证

天池 乳头外1寸,当第4肋间隙

1胸闷,心烦,咳嗽,痰多,气喘,胸痛等肺心疾病2瘰疬3乳痈   

斜刺或平刺0.3-0.5寸 本穴正当胸腔,内容心、肺,不宜深刺。

曲泽(合穴)肘微屈,肘横纹中,肱二头肌腱尺侧缘

1.心痛,心悸,善惊等心系病证  2.胃痛,呕吐,呕血等热性胃疾 3.暑热病  4.肘臂挛痛

直刺1-1.5寸,或点刺出血

间使(经穴)腕横纹上3寸,掌长肌腱与桡侧腕屈肌腱之间

1.心痛,心悸等心疾  2.胃痛,呕吐等热性胃病 3.热病,疟疾  4.癫狂痫

直刺0.5-1寸

内关(络穴;八脉交会穴,通阴维脉)腕横纹上2寸,掌长肌腱与桡侧腕屈肌腱之间

1.心痛,胸闷,心动过速或过缓等心疾   2.胃痛,呕吐,呃逆等胃腑病证

2.中风  3.失眠,郁证,癫狂痫等神志病证  4.眩晕证,如晕车、晕船、耳源性眩晕  5.肘臂挛痛

直刺0.5-1寸

大陵(输穴,原穴)腕横纹中央,掌长肌腱与桡侧腕屈肌腱之间

1.心痛,心悸胸胁满痛  2.胃痛,呕吐,口臭等胃腑病证  3.喜笑悲怒、癫狂痫等神志疾患  4.臂、手挛痛

直刺0.3-0.5寸

劳宫(荥穴)掌心横纹中,第2、3掌骨中间

1.中风昏迷、中暑等急症  2.心痛、烦闷、癫狂痫等神志病  3.口疮,口臭  4.鹅掌风

直刺0.3-0.5寸

中冲(井穴)中指尖端中央

中风昏迷,舌强不语,中暑,昏厥,小儿惊风等急症

浅刺0.1寸,或点刺出血

手少阳三焦经23:起于无名指末端,沿手背第4、5掌骨间上行于上肢外侧中间部,上肩,经颈部上行联系耳内及耳前后、面颊、目外眦等部;体腔支从缺盆进入,分布于胸,联系心包、膻中、三焦等

主治:头、耳、目、颊、胸胁、咽喉病和热病,以及经脉循行经过部位的其他病证

关冲(井穴)无名指尺侧指甲根角旁0.1寸

1.头痛,目赤,耳鸣,耳聋,喉痹,舌强等头面五官病证  2.热病、中暑

浅刺0.1寸,或点刺出血

阳池(原穴)腕背横纹中,指总伸肌腱的尺侧缘凹陷处。   

1目赤肿痛、耳聋、喉痹等五官疾病 2腕痛,肩臂痛3消渴,口干

直刺0.3-0.5寸

外关(络穴;入脉交会穴,通阳维脉)\腕背横纹上2寸,尺骨与桡骨正中间

1.热病  2.头痛,目赤肿痛,耳鸣,耳聋等头面五官病证  3.瘰疬 4.胁肋痛  5.上肢痿痹不遂

直刺0.5-1寸

支沟(经穴)腕背横纹上3寸,尺骨与桡骨正中间

1.便秘 2.耳鸣,耳聋  3.暴喑 4.瘰疬  5.胁肋疼痛  6.热病

直刺0.5-1寸

三阳络 腕背横纹上4寸,支沟穴上4寸,尺骨与桡骨之间  

1暴喑,耳聋,齿痛,咽喉肿痛等五官病证2 手臂痛 

直刺0.5-1寸

天井(合穴)屈肘,尺骨鹰嘴上1寸凹陷处   

1偏头痛,胁肋、颈项、肩臂痛等痛证2耳聋3瘰疬,瘿气,4癫痫。   

直刺0.5-1寸

肩髎 肩峰后下方,上臂外展时,当肩髃穴后寸许凹陷中

肩臂挛痛不遂

直刺1-1.5寸

*肩三针 肩髎 肩髃 肩贞

翳风 乳突前下方与下颌角之间凹陷中

1.耳鸣,耳聋等耳疾  2.口眼歪斜,面风,牙关紧闭,颊肿等面、口病证  3.瘰疬

直刺0.5-1寸

角孙 折耳廓向前当耳尖直上入发际处 

1项强,头痛2目赤肿痛,目翳3齿痛,颊肿   

平刺0.3-0.5寸  

耳门 耳屏上切迹,下颌骨髁状突后缘,张口有凹陷处

1耳聋,耳鸣,聤耳等耳疾2齿痛,颈颔痛

直刺0.5-1寸

丝竹空 眉梢凹陷中

1.癫痫  2.头痛,目眩,目赤肿痛,眼睑闰动等头目病证  3.齿痛

平刺0.3-0.5寸

足少阳胆经44主治:肝胆病,侧头、目、耳、咽喉、胸胁病,以及经脉循行经过部位的其他病证

瞳子髎 目外眦外侧0.5寸,眶骨外缘凹陷中

1.头痛  2.目赤肿痛,羞明流泪,内障,目翳等目疾

平刺0.3-0.5寸,或三棱针点刺出血

听会耳屏间切迹前,下颌骨髁突的后缘,张口有凹陷处 

1耳鸣,耳聋,聤耳等耳疾2齿痛,口眼喎斜  

直刺0.5-0.8寸

曲鬓耳前鬓角发际后缘直上,平角孙穴

头痛连齿,颊颔肿,口噤等头面病证   

平刺0.5-0.8寸

完骨耳后乳突的后下方凹陷处

1头痛,颈项强痛,颊肿,喉痹,齿痛,口歪等头项五官病证2癫痫

平刺0.5-0.8寸

阳白 目正视,瞳孔直上,眉上1寸   

1前头痛2目痛,视物模糊,眼睑润动等目疾  

平刺0.5-0.8寸

风池 胸锁乳突肌与斜方肌上端之间凹陷中,平风府穴

1.癫痫,中风,头痛,眩晕,耳鸣,耳聋等内风所致的病证2感冒,鼻塞,鼽衄,目赤肿痛,口眼歪斜等外风所致的病证  3.颈项强痛4头痛、耳鸣,耳聋

针尖微下,向鼻尖斜刺0.8-1.2寸,或平刺透风府穴

肩井 肩上,大椎穴与肩峰连线中点

1.颈项强痛、肩背疼痛,上肢不遂  2.难产,乳痈,乳汁不下,乳癖等妇产科及乳房疾患  3.瘰疬

直刺0.5-0.8寸,慎不可深刺,孕禁

日月(胆之募穴)乳头直下,第7肋间隙

1.黄疸,胁肋疼痛等肝胆病证  2.呕吐,吞酸,呃逆等肝胆犯胃病证

斜刺或平刺0.5-0.8寸,不可深刺

环跳 侧卧屈股,当股骨大转子高点与骶管裂孔连线的外1/3与内2/3交点

1.腰胯疼痛,半身不遂,下肢痿痹等腰腿疾患  2.风疹

直刺2-3寸

风市 大腿外侧正中,腘横纹上7寸

1.半身不遂,下肢痿痹、麻木等下肢疾患  2.遍身瘙痒

直刺1-1.5寸

阳陵泉(合穴;胆下合穴;八会穴之筋会)腓骨小头前下方凹陷中

1.黄疸,胁痛,口苦,呕吐,吞酸等肝胆犯胃病证 2.膝肿痛、下肢痿痹及麻木等下肢、膝关节疾患  3.小儿惊风

直刺l-1.5寸

阳交 (阳维脉郄穴) 外踝高点上7寸,腓骨后缘

1胸胁胀满疼痛2惊狂,癫疾等神志疾病3瘈疭4下肢痿痹。   

直刺0.5-0.8寸 

外丘(郄穴) 外踝高点上7寸,腓骨前缘

1胸胁胀满2下肢痿痹3癫狂  

直刺0.5-0.8寸  

光明(络穴)  外踝高点上4寸,腓骨前缘稍前处   

1目痛,夜盲,近视,目花等目疾2胸乳胀痛3下肢痿痹

直刺0.5-0.8寸

悬钟(八会穴之髓会)外踝高点上3寸,腓骨前缘

1.痴呆、中风等髓海不足疾患  2.颈项强痛、胸胁满痛,下肢痿痹

直刺0.5-0.8寸

足窍阴(井穴)第4趾外侧趾甲根角旁0.1寸

1.头痛,目赤肿痛,耳鸣,耳聋,咽喉肿痛等头面五官实热病证  2.胸胁痛,足跗肿痛

浅刺0.1寸,或点刺出血

足厥阴肝经14主治:肝、胆、脾、胃病,妇科,少腹、前阴病,以及经脉循行经过部位的其他病证

大敦(井穴)足大趾外侧趾甲根角旁0.1寸

1.疝气,少腹痛2.遗尿,癃闭,五淋,尿血等泌尿系病证3.月经不调,崩漏,阴缩,阴中痛,阴挺等月经病及前阴病证  4.癫痫,善寐

浅刺0.1-0.2寸,或点刺出血  

行间(荥穴)足背第1、2趾间的趾蹼缘上方纹头处

1.中风,癫痫,头痛,目眩,目赤肿痛,青盲,口歪等肝经风热头目病证2月经不调,痛经,闭经,崩漏,带下等妇科经带病证3阴中痛,疝气4.遗尿、癃闭、五淋等泌尿系病证  5.胸胁满痛

直刺0.5-0.8寸

太冲(输穴;原穴)足背,第1、2跖骨结合部之前凹陷中

1.中风,癫狂痫,小儿惊风,头痛,眩晕,耳鸣,目赤肿痛,口歪,咽痛等肝经风热病证2月经不调,痛经,经闭,崩漏,带下等妇科经带病证 3.黄疸,胁痛,腹胀,呕逆等肝胃病证4.癃闭,遗尿   5.下肢痿痹,足跗肿痛

直刺0.5-0.8寸

曲泉(合穴)屈膝,当膝内侧横纹头上方半腱肌、半膜肌止端前缘凹陷处   

1小便不利2遗精,阳痿3月经不调,痛经,带下,阴挺,阴痒,产后腹痛等妇科疾病4膝髌肿痛,下肢痿痹

直刺1-1.5寸

章门(脾之募穴;八会穴之脏会)第11肋游离端下际

1.腹痛,腹胀,肠鸣,腹泻,呕吐等胃肠病证  2.胁痛,黄疸,痞块(肝脏肿大)等肝脾病证

直刺0.8-1寸

期门(肝之募穴)乳头直下,第6肋间隙,前正中线旁开4寸

1.胸胁胀痛,呕吐,吞酸,呃逆,腹胀,腹泻等肝胃病证  2.奔豚气  3.乳痈

斜刺或平刺0.5-0.8寸,不可深刺

奇经八脉:

督脉28主治:神志病,热病,腰骶、背、头项等局部病证,及相应内脏病证

长强(络穴)跪伏或胸膝位,当尾骨尖端与肛门连线的中点处

1腹泻,痢疾,便血,便秘,痔疾,脱肛等肠腑病证2癫狂痫3腰脊和尾骶部疼痛   

靠近尾骨前面斜刺0.8-1寸,不宜深刺,以免伤及直肠

腰俞 正当骶管裂孔处

1腹泻,痢疾,便血,便秘,痔疾,脱肛等肠腑病证2月经不调、经闭等月经病3腰脊强痛,下肢痿痹4痫证

向上斜刺0.5-1寸

腰阳关 后正中线上,第4腰椎棘突下凹陷中,约与髂嵴相平

1.腰骶疼痛,下肢痿痹  2.月经不调,赤白带下等妇科病证  3.遗精,阳痿等男科病证

向上斜刺0.5-1寸,多灸

命门 后正中线上,第2腰椎棘突下凹陷中

1.腰脊强痛,下肢痿痹  2.月经不调,赤白带下,痛经,经闭,不孕等妇科病证3.遗精,阳痿,精冷不育,小便频数等男性肾阳不足病证  4.小腹冷痛,腹泻

向上斜刺0.5-1寸,多灸

悬枢 后正中线上,第1腰椎棘突下凹陷中   

1腰脊强痛2腹胀、腹痛、完谷不化、腹泻、痢疾等胃肠疾患

向上斜刺0.5-1寸

中枢后正中线上,第10胸椎棘突下凹陷中   

1黄疸2呕吐,腹满,胃痛,食欲不振等脾胃病证3腰背疼痛

向上斜刺0.5-1寸

至阳 后正中线上,第7胸椎棘突下凹陷中   

1黄疸,胸胁胀满等肝胆疾病2咳嗽,气喘3腰背疼痛,脊强

向上斜刺0.5-1寸

身柱 后正中线上,第3胸椎棘突下凹陷中,约与两侧肩胛冈高点向平

1身热,头痛,咳嗽,气喘等外感病证2惊厥、癫狂痫等神志病证3脊背强痛4疔疮发背

向上斜刺0.5-1寸

大椎 后正中线上,第7颈椎棘突下凹陷中

1.热病,疟疾,恶寒发热,咳嗽,气喘等外感病证2.骨蒸潮热3.癫狂痫证,小儿惊风等神志病证   4.项强,脊痛    5.风疹,痤疮

向上斜刺0..5~1寸

哑门 第1颈椎下,后发际正中直上0.5寸处

1.暴暗,舌缓不语   2.癫狂痫,癔病等神志病证   3.头痛,颈项强痛

向下颌方向刺0.5~1寸。不可向上深刺,以免伤及延髓                                     

风府 正坐,头微前倾,后正中线上,入后发际上l寸

1.癫狂,中风,癔病等内风为患的神志病证2头痛,颈项强痛,眩晕,咽喉肿痛,失音,目痛,鼻衄等内外风为患

向下颌方向刺0.5~1寸。不可向上深刺,以免伤及延髓

百会 后发际正中直上7寸,或当头部正中线与耳尖连线交点处

1.痴呆,中风,失语,失眠,瘈疭,健忘,癫狂痫证,癔病等神志病证2头风,头痛,眩晕,耳鸣等头面病证3脱肛,阴挺,胃下垂,肾下垂等气失固摄而致的下陷性病证

平刺0.5-0.8寸,升阳举陷灸

神庭 前发际正中直上0.5寸

1.癫狂痫,失眠,惊悸  2.头痛,目眩,目赤,目翳,鼻渊,鼻衄等头面五官病

2.失眠,惊悸等神志病证

平刺0.5-0.8寸

素髎 鼻尖正中

1昏迷,惊厥,新生儿窒息,休克,呼吸衰竭等急危重证2鼻渊、鼻衄等鼻病

斜向上刺0.3-0.5寸,或点刺出血

水沟 人中沟的上1/3与下2/3交点处

1.昏迷,晕厥,中风,中暑,休克,呼吸衰竭等急危重症,急救要穴之一2癔病,癫狂痫,急慢性惊风等神志病   3.鼻塞,鼻衄,面肿,口歪,齿痛,牙关紧闭等面鼻口部病证4.闪挫腰痛

向上斜刺0.3-0.5寸,强刺激或指甲按掐

任脉24主治:少腹、脐腹、胃脘、胸、颈、头面的局部病证和相应的内脏病证,部分腧穴有强壮作

 用或可治疗神志病

中极(膀胱募穴)前正中线上,脐下4寸

1.遗尿,小便不利,癃闭等泌尿系病证  2.遗精,阳痿,不育等男性病证3月经不调,崩漏,阴挺,阴痒,不孕,产后恶露不尽,带下等妇科病证

直刺1-1.5寸。孕慎

关元(小肠募穴)前正中线上,脐下3寸

1.中风脱证,虚劳冷惫,羸瘦无力等元气虚损病证  2.少腹疼痛,疝气3.腹泻,痢疾,脱肛,便血等肠腑病证 4.五淋,尿血,尿闭,尿频等泌尿系病证5遗精、阳痿、早泄、白浊等男科病6月经不调,痛经,经闭,崩漏,带下,阴挺,恶露不尽,胞衣不下等妇科病

直刺1-1.5寸;多用灸法。孕慎

气海(肓之原穴)前正中线上,脐下1.5寸

1.虚脱,形体羸瘦,脏器衰惫,乏力等气虚病证  2.水谷不化,绕脐疼痛,腹泻,痢疾,便秘等肠腑病证

3。小便不利,遗尿  4.疝气,遗精,阳痿5.月经不调,痛经,经闭,崩漏,带下,阴挺,产后恶露不止,胞衣不下等妇科病证

直刺1-1.5寸;多用灸法。孕慎用

神阙 脐窝中央

1.虚脱,中风脱证等元阳暴脱  2.腹痛,腹胀,腹泻,痢疾,便秘,脱肛等肠腑病证 3.水肿,小便不利

一般不针,艾灸或艾炷隔盐灸

中脘(胃之募穴;八会穴之腑会)前正中线,脐上4寸,脐与胸剑联合连线中点

1.胃痛,腹胀,纳呆,呕吐,吞酸,呃逆,小儿疳积等脾胃病证  2.黄疸  3.癫狂,脏燥

直刺1~1.5寸

膻中(心包募穴;八会穴之气会)前正中线上,平第4肋间隙,两乳头连线与前正中线交点

1.咳嗽,气喘,胸闷,心痛,噎膈,呃逆等胸中气机不畅的病证  2.产后乳少,乳痈,乳癖等胸乳病证

平刺0.3-0.5寸

天突 胸骨上窝中央  

1咳嗽,哮喘胸痛,咽喉肿痛,暴暗等肺系病证2瘿气,梅核气,噎膈等气机不畅病证先直刺0.2-0.3寸,然后将针尖向下紧靠胸骨柄后方刺入1-1.5寸

承浆 颏唇沟的正中凹陷处   

1口歪,齿龈肿痛,流涎等口部病证2癫狂3暴暗

斜刺0.3-0.5寸

常用奇穴

四神聪 头顶部,百会前、后、左、右各1寸,共4穴

1.头痛,眩晕,失眠,健忘,癫痫等神志病     2.目疾

平刺0.3-0.5寸

印堂 额部,两眉中间

1.痴呆,痫证,失眠,健忘等神志病证   2.头痛,眩晕  3.鼻衄,鼻渊  4.小儿惊风,产后血晕,子痫

提捏局部皮肤,平刺0.3-0.5寸,或用三棱针点刺出血

太阳 颞部,眉梢与目外眦之间向后约1横指凹陷处

1.头痛   2.目疾    3.面瘫

直刺或斜刺0.3-0.5寸,或点刺出血

耳尖 在耳廓的上方,当折耳向前,耳廓上方的尖端处

1头痛   2.目疾 3咽喉肿痛

直刺0.1-0.2寸

球后 在面部,当眶下缘外1/4与内3/4交界处

目疾

轻压眼球向上,向眶下缘缓慢直刺0.5-1.5寸,不提插

金津、玉液 在口腔内,当舌系带两侧静脉上,左为金津,右为玉液

1口疮,舍强,舍肿2呕吐,消渴

点刺出血

牵正 在面颊部,耳垂前0.5-1寸处 口疮 向前斜刺0.5-0.8寸

安眠 在项部,翳风穴与风池穴连线的中点

1失眠,头痛,眩晕2心悸3癫狂

直刺0.8-1.2寸

子宫 在下腹部,当脐中下4寸,中极旁开3寸

阴挺、月经不调、痛经、崩漏、不孕等妇科疾病 直刺0.8-1.2寸

三角灸 以患者口角之间的长度为一边,作等边三角形,将顶角置于患者脐心,底边呈水平线,两底角处于该穴

疝气,腹痛  艾炷灸5-7壮

定喘 背上部,第7颈椎棘突下旁开0.5寸

1.哮喘,咳嗽    2.肩背痛,落枕

直刺0.5-0.8寸

夹脊 背腰部,第1胸椎至第5腰椎椎棘突下两侧,后正中线旁开0.5寸,一侧17穴,左右共34

上胸部治上肢和心肺疾病

下胸部治胃肠疾病

腰部治腰、腹和下肢疾病

斜刺0.3-0.5寸,或梅花针叩刺

腰眼 腰部,第4腰椎棘突下,旁开3.5寸凹陷中

1.腰痛    2.虚劳    3.月经不调,带下

直刺1-1.5寸

二白 在前臂掌侧,腕横纹上4寸,桡侧腕屈肌腱的两侧,一侧各一穴,一臂两穴,左右共4穴

1痔疾,脱肛2前臂痛,胸胁痛

直刺0.5-0.8寸

腰痛点 在手背侧,第2、3掌骨及第4、5掌骨之间,当腕横纹与掌指关节中点处,一侧2穴,左右共4

急性腰扭伤

由两侧向掌中斜刺0.5-0.8寸

八邪 手背侧第1至第5指间,指蹼缘后方赤白肉际处,左右共8穴

1.手背肿痛,手指麻木    2.烦热,目痛3.毒蛇咬伤

斜刺0.5-0.8寸,或点刺出血

四缝 在第2至第5指掌侧,近端指间关节的中央,一手共4穴,左右共8

1小儿疳积2百日咳

点刺出血或挤出少许黄色透明黏液

十宣 手十指尖端,距指甲游离缘0.1寸,共10穴

1.昏迷   2.癫痫   3.高热,咽喉肿痛   4.手指麻木

浅刺0.1-0.2寸,或点刺出血

鹤顶 在膝上部,髌底的中点上方凹陷处

膝痛,足胫无力,瘫痪 直刺0.8-1寸

膝眼 屈膝,在髌韧带两侧凹陷处 内外膝眼

1.膝痛,腿痛    2.脚气

向膝中斜刺0.5-1寸,或透刺对侧膝眼

胆囊 小腿外侧上部,当腓骨小头前下方凹陷处

1.急慢性胆囊炎,胆石症,胆道蛔虫症等胆腑病证   2.下肢痿痹 直刺1-2寸

阑尾 小腿前侧上部,当犊鼻下5寸,胫骨前缘旁开1横指

1.急慢性阑尾炎  2.消化不良   3.下肢痿痹 直刺1.5-2寸

八风 在足背侧,第1至第5趾间,趾蹼缘后方赤白肉际处,一足4穴,左右共8穴

1足跗肿痛,趾痛2毒蛇咬伤3脚气

斜刺0.5-0.8寸,或点刺出血

第四章 刺灸法总论

刺法和灸法均是通过刺激人体的一定部位(腧穴),以起到疏通经络、行气活血、协调脏腑阴阳等作用,从而达到扶正祛邪、治疗疾病的目的

第五章  刺灸法各论

毫针刺法

毫针构造:针尖、针身、针根、针柄、针尾五部分

毫针规格:以针身的长度和直径区分 n寸*25=z 毫米 号数越大,直径约小

临床上针刺的常用体位:仰卧位、侧卧位、俯卧位、仰靠坐位、俯伏坐位、侧伏坐位

消毒:1高压蒸汽灭菌法:98~147pa的压强。115°~123°的高温下,保持30分钟以上。2药物浸泡消毒法:75%的酒精内浸泡30~60分钟3煮沸消毒法:沸水中15~20分钟

进针法:1单手进针:多用于较短的毫针。尤其适宜于双穴同时进针。2双手进针:1)指切进针 适宜于短针的进针。2)夹持进针 适宜于长针进针。3)舒张进针:主要用于皮肤松弛部位的腧穴.。4)提捏进针:主要用于皮肉浅薄部位的腧穴。3针管进针:多用于儿童和惧针者

针刺的角度:a直刺:适宜于人体大部分腧穴。b斜刺:45° 适宜于肌肉浅薄处货内有重要脏器,或者不宜直刺、深刺的腧穴。c平刺:15° 适宜于皮薄肉少部位的腧穴。

行针手法:

1)基本手法:提插法和捻转法2)辅助手法:促使得气和加强针A循法:推动气血,激发经气,促使针后易于得气。B弹法:催气、行气C刮法:针刺不得气的时用之可激发经气,若已得气可以加强针刺感应的传导和扩散。D摇法:一是直立针身而摇,以加强得气的感应;一是卧倒针身而摇,使经气向一定的方向传导。E飞法:催气、行气,并使针刺感应增强。F震颤法:促使针下得气,增强针刺感应。

得气:指毫针刺入腧穴一定深度后,施以提插或捻转等行针手法,使针刺部位获得经气感应。

1)得气的表现:患者感觉酸、困、麻、胀、热、凉、触电、蚁行等和医者刺手指下的感觉

2)意义:与疗效的关系、与疾病预后的关系、与补泻手法的关系

毫针补泻的手法

单式补泻手法:

1)基本补泻:A、捻转补泻:针下得气后,捻转角度小、用力轻、频率慢,操作时间短,结合拇指向前,食指向后者为补法;反之为泻法。

 B、提插补泻:针下得气后,先浅后深,重插轻提,提插幅度小,频率慢,操作时间短,以下插用力为主为补法;反之为泻法。

2)其他补泻:

A、疾徐补泻:进针时徐徐进入,少捻转,疾速出针者为补法;反之为泻法。

B、迎随补泻:进针时针尖随着经脉循行去的方向刺入为补法;针尖迎着经脉循行来的方向刺入为泻法。

C、呼吸补泻:病人呼气时进针,吸气时出针为补法;反之为泻法。

D、开阖补泻:出针时迅速按针孔为补法;出针时摇大针孔而不按为泻法。

E、平补平泻:进针得气后均匀的提插、捻转后即可出针。

复式补泻手法:烧山火 透天凉

留针目的:加强针刺的作用和便于继续行针施术

晕针:在针刺过程中病人发生的晕厥现象。这是可以避免的,医者应该注意防止。

处理:立即停止针刺,将针全部起出。使患者平卧,注意保暖,轻者仰卧片刻,给饮温开水或糖水后,即可恢复正常。重者在上述处理基础上,可刺人中、素髎、内关、足三里、灸百会、关元、气海等穴,即可恢复。若仍不省人事,呼吸细微,脉细弱者,可考虑配合其他治疗或采用急救措施。

滞针:在行针时或留针后医者感觉针下涩滞,捻转、提插、出针均感困难而病人则感觉痛剧时,称为滞针。

处理:若病人精神紧张,局部肌肉过度收缩时,可稍延长留针时间,或于滞针腧穴附近,进行循按或用叩弹针柄,或在附近再刺一针,以宣散气血,而缓解肌肉的紧张。若行针不当,或单向捻针而致者,可向相反方向将针捻回,并用刮柄、弹柄法,使缠绕的肌纤维回释,即可消除滞针。

弯针:进针时或将针刺入腧穴后,针身在体内形成弯曲,称为弯针。

处理:出现弯针后,即不得再行提插、捻转等手法。如系轻微弯曲,应慢慢将针起出。若弯曲角度过大时,应顺着弯曲方向将针起出。若由病人移动体位所致,应使患者慢慢恢复原来体位,局部肌肉放松后,再将针缓缓起出,切忌强行拔针,以免将针断入体内。

断针或称折针:针体折断在人体内。若能术前做好针具的检修和施术时加以应有的注意,是可以避免的。

处理:医者态度必须从容镇静,嘱患者切勿更动原有体位,以防断针向肌肉深部陷入。若残端部分针身显露于体外时,可用手指或镊子将针起出。若断端与皮肤相平或稍凹陷于体内者,可用左手拇、食二指垂直向下挤压针孔两侧,使断针暴露于体外,右手持镊子将针取出。若断针完全深入皮下或肌肉深层时,应在X线下定位,手术取出。

血肿:针刺部位出现的皮下出血而引起的肿痛,称为血肿。   

处理:若微量的皮下出血而局部小块青紫时,一般不必处理,可以自行消退。若局部肿胀疼痛较剧,青紫面积大而且影响到活动功能时,可先作冷敷止血后,再做热敷或在局部轻轻揉按,以促使局部瘀血消散吸收。

预防

灸法:借灸火的热力给人体以温热性刺激,通过经络腧穴的作用,以达到防治疾病目的。

*灸法的作用:温经散寒、扶阳固脱、散瘀消肿、防病保健

灸法的种类:艾灸:直接灸:将大小适宜的艾炷,直接放在皮肤上施灸:瘢痕灸 无瘢痕灸;间接灸:隔姜灸:、隔蒜灸、隔盐灸、隔附子饼灸

艾条灸:悬起灸:温和灸、 雀啄灸、回旋灸;实按灸 温针灸 灯火灸 天灸

拔罐法

1、火吸法有:闪火法、投火法、贴棉法、滴酒法2水吸法3抽气吸法

2、拔罐方法:留罐法、走罐法、闪罐法、刺血拔罐法

三棱针法 刺破人体一定部位,放出少量血液,达到治疗疾病目的

操作方法:点刺法、散刺法、刺络法、挑刺法

皮肤针法  皮肤针扣刺人体一定部位或穴位,激发经络功能,调整脏腑气血,以达到治防疾病的目的

电针法

头针

额中线:在头前部,从督脉神庭穴向前引一直线,长1寸。癫痫、精神失常、鼻病等。

额旁1线:在头前部,从膀胱经眉冲穴向前引一直线,长1寸。冠心病、心绞痛、支气管哮喘、支气管炎、失眠等。

额旁2线:在头前部,从胆经头临泣穴向前引一直线,长1寸。急慢性胃炎、胃和十二指肠溃疡、肝胆疾病等。

额旁3线:在头前部,从胃经头维穴内侧0.75寸起向下引一直线,长1寸。功能性子宫出血、阳痿、遗精、子宫脱垂、尿频、尿急等。

顶中线:头顶部,从督脉百会穴至前顶穴之段。腰腿足病,如瘫痪、麻木、疼痛,以及皮层性多尿、脱肛、小儿夜尿、高血压、头顶痛等。

耳针:将耳廓分为12个区

*耳针的选穴原则 按相应部位选穴,按脏腑辩证选穴,按经络辩证选穴,按西医学选穴,按临床经验选穴。

第六章 治疗总论

针灸治疗原则:补虚泻实、清热温寒、治病求本、三因制宜

一、补虚泻实

*《灵枢》:盛则泻之,虚则补之…陷下则灸之,不盛不虚则以经取之。

1虚则补之,陷下则灸之

*虚则补之 就是虚证采用补法治疗。针刺治疗虚证用补法主要是通过针刺手法的补法和穴位的选择和配伍等而实现的。

*陷下则灸之 属于虚则补之的范畴,也就是说气虚下陷的治疗原则是以灸为主。当气虚出现陷下证候时,应用温灸方法可较好地起到温补阳气、升提举陷的目的。

2盛则泻之,菀陈则除之

*实则泻之 是实证采用泻法治疗。针刺治疗实证用泻法主要是通过针刺手法的写法、穴位的选择和配伍等而实现的。

*菀陈则除之 “菀”同“瘀”,有瘀结、瘀滞之义。“陈”即“陈旧”,引申为时间长久。“菀陈”泛指络脉瘀阻之类的病证;“除”即“清除”,指清除瘀血的刺血疗法等。就是对络脉瘀阻不通引起的病证,宜采用三棱针点刺出血,达到活血化瘀的目的。

3不盛不虚则以经取之

*不盛不虚 并非病证本身无虚实可言,而是脏腑、经络的虚实表现不甚明显。治疗应按本经循经取穴,多采用平补平泻的针刺手法。

二、清热温寒

*《灵枢》:热则疾之,寒则留之。

*热则疾之 即指热性病证的治疗原则是浅刺疾出或点刺出血,手法宜轻而快,可以不留针或针用泻法,以清泻热毒。

*寒则留之 即寒性病证的治疗原则是深刺而久留针,以达温经散寒的目的。

四、*三因制宜 是指因人、因时、因地制宜。

*选穴原则 是依据腧穴的治疗作用而提出的。包括近部选穴、远部选穴、对证对症选穴。

*表里经配穴法 是以脏腑、经脉阴阳表里配合关系为依据的配穴方法。当某一脏腑、经脉发生疾病时,取该经和其相表里的经脉腧穴配合成方。

*原络配穴法或主客原络配穴法把先病经脉的原穴和后病的相表里的经脉络穴相配合

*十二经脉原穴与络穴表

*八脉交会穴及主治表

*八会穴 脏会章门、腑会中脘、气会膻中、血会膈俞、筋会阳陵泉、脉会太渊、骨会大杼、髓会绝骨。这八个穴位虽然属于不同经脉,但对于各自所会的脏、腑、气、血、筋、脉、骨、髓相关的病证有特殊治疗作用。

*募穴 是指分布于胸腹部,脏腑经气聚结处的穴位,共有十二个穴位。募穴有治疗腑实证的作用。

*俞穴 是指分布于背部膀胱经第一侧线上的脏腑俞穴,共十二个,亦称背俞穴。多治疗脏虚证

*俞募穴临床上把病变脏腑的腧、募穴配运使用,以发挥其协同作用,称为俞募配穴法。

经脉交会穴

*三阴交 所属经足太阴经,交会经足厥阴经、足少阴经

*大椎 所属经督脉,交会经足太阳经、足少阴经、足阳明经

*风池 所属经足少阳经,交会经阳维脉

*头维 所属经足阳明经,交会经足少阴经、阳维脉

*迎香 所属经足阳明经、交会经手少阳经

第七章 治疗各论

头痛:

外感头痛:祛风通络,止痛。督、足少阳、手太阴

主穴:列缺、太阳、百会、风池

配穴:阳明头痛配印堂、攒竹、合谷、内庭,少阳头痛配率谷、外关足临泣,太阳头痛配天柱、后溪、申脉,厥阴头痛配四神聪、太冲、内关;风热配曲池、大椎点刺出血,风寒配风门拔罐或艾灸,风湿配阴陵泉

余穴泻法

方义:百会、太阳疏导头部经气,风池祛风活血,通络止痛,列缺宣肺解表,祛风通络

内伤头痛

实证:疏通经络,清利头窍。督、足阳明、足少阳

主穴:百会、风池、头维

配穴:肝阳上亢加太冲、太溪、侠溪,痰浊头痛加太阳、丰隆、阴陵泉,瘀血头痛加阿是穴、血海、膈俞、内关

泻法

方义:百会、头维收通头部经络气血,风池活血通经,清利头目,调和气血

虚证:疏通经络,滋养脑髓。督、足阳明、足少阳

主穴:百会、风池、足三里

配穴:血虚加三阴交、肝俞、脾俞,肾虚加肾俞、太溪、悬钟

风池平补平泻,余穴补法

方义:百会疏调气血以养脑髓,风池活血通经,调和气血,足三里补益气血,滋养脑髓

皮肤针叩刺太阳、印堂及头痛处,出血少量——外感头痛

落枕

治法:舒筋通络,活血止痛。阿是穴、手太阳、足少阳

主穴:外劳宫、肩井、后溪、悬钟、阿是穴

配穴:风寒袭络加风池、合谷,气血瘀滞加内关、阿是穴,肩痛加肩髃、外关,背痛加天宗

泻法

方义:外劳宫是经验穴,后溪、悬钟、阿是穴疏通颈部经络气血,舒筋通络止痛

漏肩风

治法:通经活血,祛风止痛。阿是穴、手三阳经

主穴:肩髃、肩髎、肩贞、肩井、阿是穴

配穴:手太阳经证加后溪,手阳明经证加合谷,手少阳经证加外关,外邪内侵加合谷、风池,气滞血瘀加内关、膈俞,气血虚弱加足三里、气海(补法)

余穴泻法

方义:肩髃、肩髎、肩贞、阿是穴、肩前可疏通肩部经络气血,活血祛风止痛

腰痛

治法:活血通经。阿是穴、足太阳经

主穴:阿是穴、大肠俞、委中

配穴:寒湿配腰阳关,瘀血者配膈俞,肾虚者配肾俞、命门、志室

主穴泻法,寒湿灸法,瘀血刺络拔罐,肾虚补法,肾阳虚加灸法

方义:阿是穴、大肠俞疏通气血,通经止痛,委中疏调背部膀胱经之气血

梅花针叩刺出血,加拔火罐寒湿和瘀血

痹证

治法:通痹止痛。阿是穴、循经及辩证选穴

主穴:阿是穴、局部经穴

配穴:行痹加膈俞、血海,痛痹加肾俞、关元,着痹加阴陵泉、足三里,热痹加大椎、曲池

泻法或平补平泻。寒痹、湿痹灸法,大椎、曲池点刺出血,局部穴位可拔罐法

中风

中经络:醒脑开窍,滋补肝肾,疏通经络。手厥阴、督脉、足太阴

主穴:内关、水沟、三阴交、极泉、尺泽、委中

配穴:肝阳暴亢加太冲、太溪,风痰阻络加丰隆、合谷,痰热腑实加曲池、丰隆、内庭,气虚血瘀加足三里、气海,阴虚风动加太溪、风池,口角㖞斜加颊车、地仓,上肢不遂加肩髃、手三里、合谷,下肢不遂加环跳、阳陵泉、阴陵泉、风市,头晕加风池、完骨、天柱,足内翻加丘墟透照海,便秘加水道、归来、丰隆、支沟,复视加风池、天柱、晴明、球后,尿失禁,尿潴留加中极、曲骨、关元

操作:内关泻法,水沟雀啄法,三阴交沿胫骨内侧缘与皮肤成45°角,提插补法,极泉在原穴位置上下2寸取穴,直刺进针,提插泻法,尺泽、委中直刺提插泻法,余穴按虚补实泻操作

方义:内关调理心神,疏通气血,水沟醒脑开窍、调神导气,三阴交滋补肝肾,极泉、尺泽、委中疏通肢体经络

中脏腑:醒脑开窍,启闭固脱。手厥阴、督脉

主穴:内关、水沟

配穴:闭证加十二井穴、太冲、合谷,脱证加关元、气海、神阙

操作:内关、水沟同前,十二井穴三棱针点刺出血,太冲、合谷泻,强刺激,关元、气海艾灸,神阙隔盐灸

方义:内关调心神,水沟醒脑开窍,十二井调和阴阳,加太冲、合谷平肝熄风,关元灸之可辅助元阳,神阙、气海益气固本,回阳固脱

眩晕

实证:平肝化痰,定眩。督、足少阳经、手足厥阴

主穴:*风池、百会、内关、太冲

配穴:肝阳上亢加行间、太溪、侠溪,痰湿中阻加中脘、头维、丰隆、阴陵泉

操作:泻法

方义:风池、太冲清泻肝胆,平抑肝阳,内关宽胸理气,和中化痰止呕,百会清利脑窍定眩

虚证:益气养血,定眩。督、足少阳经、相应背俞穴

主穴:*风池、百会、肝俞、肾俞、足三里

配穴:气血两虚加气海、脾俞、胃俞,肾精亏虚加悬钟、太溪、三阴交

操作:风池平补平泻,肝、肾俞、足三里等补法

方义:肝肾俞滋补肝肾,养血益精,培元固本,足三里补益气血,风池疏调头部气血,百会升提气血,二穴配合充养脑髓,缓急治标

面瘫

治法:祛风通络,疏调经筋。手足阳明、手足太阳

主穴:攒竹、鱼腰、阳白、四白、颧髎、颊车、地仓、合谷、昆仑

配穴:风寒加风池,风热加曲池,恢复期加足三里,人中沟歪斜加水沟,鼻唇沟浅加迎香

操作:面部腧穴平补平泻,恢复期灸法,肢体远端腧穴行泻法,手法宜重,恢复期肢体远端足三里补法,合谷、昆仑平补平泻,余穴泻法

方义:面部腧穴疏调局部经络气血,活血通络,合谷、昆仑循经远端选穴,急性期用泻法可祛除阳明、太阳筋络之邪气,祛风通络,恢复期,足三里补法可补益气血,濡养经筋

不寐

治法:调理蹻脉,安神利眠。相应八脉交会穴、手少阴、督

主穴:照海、申脉、四神聪、神门、印堂、安眠

配穴:肝火扰心加行间、侠溪,痰热内扰加丰隆、内庭、曲池,心脾两虚配心俞、脾俞、足三里,心肾不交配心俞、脾俞、太溪、水泉,心胆气虚配心俞、丘墟、内关,脾胃不和配足三里、太白、公孙、内关

操作:神门、印堂、四神聪平补平泻,对重者,四神聪留针过夜,照海补,申脉泻,配穴虚补实泻

方义:心藏神,神门为心经原穴,印堂调理脑神,二穴相配安神利眠,四神聪、安眠镇静安神,照海、申脉蹻脉,主睡眠

哮喘:实:祛邪肃肺,化痰平喘。手太阴、相应背俞

主穴:列缺、肺俞、膻中、尺泽、定喘

配穴:风寒者配风门,风热者配大椎、曲池,痰热者配丰隆,喘甚者配天突

泻法,风寒可灸,定喘刺络拔罐

方义:列缺宣通肺气,祛邪外出,尺泽肃肺化痰,降逆平喘,膻中宽胸理气,舒展气机,肺俞宣肺祛痰,定喘平喘

虚:补益肺肾,止哮平喘。相应背俞、手太阴、足少阴

主穴:肺俞、肾俞、膏肓、太渊、定喘、太溪、足三里

配穴:肺气虚配气海,肾气虚配阴谷、关元

定喘刺络拔罐,余穴补

方义:肺俞、膏肓针灸并用,补肺气,肾俞补纳肾气,太渊、太溪补肺肾之气,足三里调和胃气,定喘平喘之效穴

月经不调:(1)经早:清热调经。任、足太阴

主穴:关元、三阴交、血海

配穴:实热配太冲或行间,虚热配太溪,气虚配足三里、脾俞,月经过多配隐白,腰骶疼痛加肾俞、次髎

操作:关元、三阴交平补平泻,血海泻,配穴虚补实泻,气虚加灸或温针灸

方义:本方主功是清热和血,调理冲任,关元调冲任之要穴,血海清泻血分之热,三阴交调理肝脾肾,调经之要穴

(2)经迟:温经散寒,和血调经。任、足太阴、足阳明

主穴:气海\三阴交、归来

配穴:寒实加子宫,虚实加命门、腰阳关

操作:气海、三阴交毫针补法,灸,归来泻,配穴虚补实泻,灸或温针灸

方义:气海益气温阳,温灸更可温经散寒,三阴交调补三阴而和血调经,归来足阳明经,调理气血而调经

(3)经乱:疏肝益肾,调理冲任。任、足太阴

主穴:关元、三阴交、肝俞

配穴:胸胁胀痛配膻中、内关,肝郁配期门、太冲,肾虚加肾俞、太溪

操作:肝俞泻,余主穴补,配穴虚补实泻

方义:关元补肾培元,通调冲任,三阴交补脾胃,益肝肾,调气血,肝俞疏肝理气

痛经:实证:行气散寒,通经止痛。足太阴、任

主穴:三阴交、中极、次髎

配穴:寒凝配归来、地机,气滞配太冲,腹胀配天枢、气穴,胁痛加阳陵泉、光明,胸闷加内关

泻法,寒甚灸

方义:三阴交通经止痛,中极调冲任之气,散寒,次髎治痛经经验穴

虚:调补气血,温养冲任。足太阴、足阳明

主穴:气海、足三里、三阴交

配穴:气血亏虚加脾俞、胃俞,肝肾不足加太溪、肝俞、肾俞,头晕耳鸣加悬钟

补法加灸法

方义:三阴交健脾益气,调补肝肾,足三里补益气血,气海温暖下焦,温养冲任

崩漏:实证:通调冲任,祛邪固经。任脉、足太阴

主穴:关元、隐白、三阴交、公孙

*隐白为足太阴脾经井穴,是治疗崩漏的经验穴

蛇串疮:泻火解毒,清热利湿。局部阿是穴及相应夹脊穴

主穴:阿是穴、夹脊穴 *以治疗肝、胆、脾三经为主

配穴:肝经郁火加行间、大敦、阳陵泉,脾经湿热加血海、隐白、内庭

操作:泻,疱疹局部阿是穴用*围针法,中央沿皮平刺,拔火罐,大敦、隐白三棱针点刺

方义:阿是穴*围针刺或点刺拔罐,引火毒外出,夹脊穴泻火解毒,通络止痛

乳痈:疏肝和胃,清热散结。*足阳明、足厥阴

主穴:足三里、梁丘、期门、内关、肩井

配穴:肝郁加太冲,胃热配内庭,火毒加厉兑、大敦

操作:泻,期门、肩井不得针刺过深

方义:乳痈为病,多胃热、肝郁,足三里、梁丘清泻阳明胃热,期门疏通厥阴肝郁,内关宽胸理气,加期门疏泄厥阴壅滞,肩井乳痈经验穴

扭伤:祛瘀消肿,舒筋通络。受伤部局部腧穴

主穴:腰部:阿是穴、肾俞、腰痛穴、委中,踝部:阿是穴、申脉、解溪、丘墟,膝部:阿是穴、膝阳关、梁丘、膝眼,肩部:阿是穴、肩髃、肩醪、肩贞,肘部:阿是穴、曲池、小海、天井,腕部:阿是穴、阳池、阳溪、阳谷,髋部:阿是穴、环跳、秩边、承扶

配穴:循经远取:腰部正中加人中、后溪,腰椎一侧或两侧加手三里或三间

上下循经近取:膝内侧上取血海、下取阴陵泉

手足同名经取穴:踝腕对应,踝外昆仑、申脉处扭伤,手养老、阳谷

踝关节内上侧扭伤,病在足太阴经,可在肘手太阴尺泽穴找到压可用点

耳鸣耳聋:实:清肝泻火,疏通耳窍。手足少阳

主穴:翳风、听会、侠溪、中渚

配穴:肝胆火盛配太冲、丘墟,外感风邪加外关、合谷

泻方义:主穴疏通少阳经络,清肝泻火

虚:益肾养窍。足少阴、手太阳

主穴:太溪、照海、听宫

配穴:肾气不足加肾俞、气海,肝肾亏虚加肝俞、肾俞

补,肾气虚小艾柱灸患处

方义:太溪、照海补益肾精肾气,听宫疏通耳部经络气血

鼻渊:清热宣肺,通利鼻窍。手太阳、阳明

主穴:列缺、合谷、迎香、印堂、风池

配穴:肺经风热配少商,湿热配曲池、阴陵泉

泻,少商点刺出血

方义:合谷、迎香调手阳明经气,清泻肺热,印堂散局部预热,列缺宣肺气,祛风邪,风池疏风利窍

咽喉肿痛:实热:清热利咽,消肿止痛。手太阴、手足阳明

主穴:少商、合谷、尺泽、内庭、关冲

配穴:外感风热配风池、外关,肺胃实热加厉兑、鱼际

方义:少商点刺,清泻肺热(主穴),尺泽泻肺经实热,“实则泻子”,合谷、内庭泻阳明郁热,加关冲加强泻肺胃之热

阴虚:滋阴降火,养阴清热。足少阴

主穴:太溪、照海、鱼际

配穴:入夜发热配三阴交、复溜

鱼际泻,余穴补

方义:太溪、照海调经,鱼际利咽,清肺热

遗尿 健脾益气,温肾固摄

穴取中极、关元、膀胱俞、三阴交。

方义:中极乃膀胱之募穴,配背俞穴膀胱俞为俞募相配,能振奋膀胱气化之功能;三阴交为足三阴经交会穴,可通调肝、脾、肾三经之经气而止遗尿。

配穴选穴:肾气不足加肾俞、太溪;脾肺气虚加气海、足三里、太渊;肝经湿热加行间、曲泉、阴陵泉;尿频加百会。

更多相关推荐:
20xx考研数学:重要知识点总结

20XX考研数学:重要知识点总结高等数学在考研数学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数一、数三有82分,数二有116分,需要用心复习。一些学生反映,教材看了好几遍,习题做了好几本,做题依然无从下手。类似情况的原因是重点把握…

20xx考研数学复习知识点汇总

凯程考研辅导班中国最强的考研辅导机构考研就找凯程考研学生满意家长放心社会认可20xx考研数学复习知识点汇总一高数高等数学是考研数学的重中之重所占分值较大需要复习的内容也比较多主要包括八方面内容1函数极限与连续主...

考研数学知识点归纳

20xx年20xx年

考研数学复习重要知识点小汇总

凯程考研集训营为学生引路为学员服务考研数学复习重要知识点小汇总一高等数学高等数学是考研数学的重中之重所占的比重较大在数学一三中占56数学二中占78重点难点较多具体说来大家需要重点掌握的知识点有几以下几点1函数极...

20xx考研数学精华知识点汇总

凯程考研历史悠久专注考研科学应试严格管理成就学员20xx考研数学精华知识点汇总考研数学如何取得高分以下老师为各位同学整理了提高考研数学成绩的三个技巧供大家参考希望能对大家复习备考有帮助考研数学复习是建立在对基本...

考研数学(一)知识点汇总

1数列极限手册P13101求极限时候函数中有阶乘且趋近于无穷大要用级数法即证明函数是收敛的可以用根值比值故趋近于无穷大为0limfxA则102已知xx0fxAxlim0x011奇奇奇偶偶偶偶奇奇奇奇偶偶偶偶x1...

20xx考研数学重要知识点总结

wendueducomkaoyan20xx考研数学重要知识点总结1函数极限与连续重点考查极限的计算已知极限确定原式中的未知参数函数连续性的讨论间断点类型的判断无穷小阶的比较讨论连续函数在给定区间上零点的个数确定...

20xx考研数学易混概念及知识点整理

凯程考研辅导班中国最强的考研辅导机构考研就找凯程考研学生满意家长放心社会认可20xx考研数学易混概念及知识点整理考研复习最重要的是打好坚实的基础只有基础扎实才有可能拿到高分同时任何考试都有技巧可循当然这是建立在...

考研高数精华知识点总结:极限的运算

凯程考研集训营为学生引路为学员服务考研高数精华知识点总结极限的运算高等数学是考研数学考试中内容最多的一部分分值所占比例也最高为此我们为大家整理分享了考研高数精华知识点总结之闭区间连续函数的性质凯程考研将第一时间...

20xx考研数学:知识点归纳及冲刺复习

凯程考研辅导班中国最强的考研辅导机构考研就找凯程考研学生满意家长放心社会认可20xx考研数学知识点归纳及冲刺复习考研数学中三部分高等数学线性代数概率与数理统计各自有比较独立完整的知识逻辑系统历年来考试重点章节几...

20xx数学考研数学复习经验总结

凯程考研历史悠久专注考研科学应试严格管理成就学员20xx数学考研数学复习经验总结考研数学如何取得高分以下老师为各位同学整理了提高考研数学成绩的技巧供大家参考希望能对大家复习备考有帮助考研数学复习是建立在对基本的...

考研数学:不可不看的高数知识点精华总结

凯程考研历史悠久专注考研科学应试严格管理成就学员考研数学不可不看的高数知识点精华总结如何让高数摘去挂科之王的美名考前突击临时抱佛脚的做法一定不可取只有按照自己的计划踏踏实实的准备综合能力提高了才能够以不变应万变...

考研数学知识点总结(53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