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师学针灸 初识针灸

时间:2024.3.31

跟师学针灸 初识针灸

——浅谈学习针灸疗法的几点体会

巷道卫生院中医馆

众所周知,中医是我国的国宝、国粹,几千年来为我国人民的身体健康及民族繁衍起到了重大作用。针灸学更是我国的文化魁宝,它是一门博大精深、体系完备、内容丰富的学问,数千年来它以其独特的特点在我国医学史上占有重要的位臵。针灸疗法具有适应证广、疗效显著、应用方便、经济安全等优点,它不仅受到中国人民的喜爱,也受到世界各国人们越来越多的喜爱,很多人希望了解它学习它,但是也许由于它的博大精深,很多人觉得无从学起,不知从哪入手。 我作为一名护理人员,跟随朱宝医师从事了几年中医中药和针灸的临床诊治工作,耳濡目染中医中药的神奇疗效,正如《黄帝内经》中记载“一针甫下,沉苛立起”,不由地深深迷恋上了这门古老的医术。在几年的实践中,我院三名护理人员通过自己的学习和临床医师的指导,初步掌握了针灸、拔罐、蜡疗、熏蒸、按摩等几项中医适宜技术,并在临床工作中取得了一定的疗效,现在根据我们的学习经验谈一下几点针灸疗法的体会。

一、遵从中医整体观念,强化针灸疗效

中医学非常重视人体本身的统一性、完整性及其与自然界的相互关系,它认为人体是一个有机整体,构成人体的各个组 - 1 -

成部分之间,在结构上是不可分割的,在功能上是相互协调、相互为用的,在病理上是相互影响的。同时也认识到人体与自然环境有密切关系,人类在能动地适应自然和改造自然的斗争中,维持着机体的正常生命活动。这种内外环境的统一性,机体自身整体性的思想,称之为整体观念。在临床针灸治疗中,整体观念显得尤为重要,不仅在要考虑患者的生理、心理因素,还要注意季节气候、昼夜晨昏、地区方域对患者的影响。平衡针灸创始人——北京军区总医院平衡针灸专家王文远教授认为:人体本身就是一个自我平衡系统,具有自身的调节修复功能。因此,在针灸的过程中要使患者去舒适的体位,积极与患者沟通,使患者充分了解针灸疗法和疗效,解除患者心理上的顾忌和怕痛的心理,积极配合医生,以期通过人体自身的调节与平衡取得更好的疗效。此外,还要注意患者的状态和体质,饥饿患者不宜针刺,若需针刺,应取穴少,轻刺为宜;过饱者不宜针刺,若需针刺,上腹部不宜深刺、直刺;出大汗、大出血及年老体弱者,针刺手法宜轻;剧烈运动后不宜马上扎针。再次,人体在不同的季节影响下,也以不同的生理功能来适应。如春夏阳气升发在外,气血容易浮于体表,故皮肤松驰,腠理开泄,人体就以出汗散热来调节。秋冬阳气收敛内藏,气血闭于内,故皮肤致密,出汗减少,体内必须排出的水液就从小便排出。因此在春夏季节针灸后的患者皮肤松驰,腠理开泄,易至风邪入侵,务必叮 - 2 -

嘱患者不要急于洗澡和吹风,以免加重病情。

二、掌握配穴原则,灵活取穴

1.先后次序的灵活应用 由于人体每一个穴位的主治功用不同,因此取穴时有主穴和配穴之分。在我院朱宝医师的指导下,我们掌握了针灸学的普遍应用的“八要穴歌”:肚腹三里留,腰背委中求,头项寻列缺,面口合谷收,心胸取内关,小腹三阴谋,坐骨刺环跳,腿痛阳陵透。 这八句话,共四十个字。每一句讲了一个穴位,一句五个字,即讲了一穴位,又讲了它治疗的部位。对于初学针灸的我们在配穴方面有很大的启示。朱宝医师还特别强调取穴的先后次序,在临床应用时,应根据病人分清主次,灵活掌握取穴的先后顺序。如发作性痛症,易先刺远隔穴位,运用导气手法,通过经络的远隔诱导作用,使疼痛改善后,在刺痛处穴位,就可避免病变部位因疼痛过敏引起的肌肉紧张,造成进针困难,加重疼痛。又如胃痛时常先刺远端足三里穴,再刺中脘;三叉神经痛先泻合谷,再取头面部穴位。可见,取穴的先后顺序的不同直接影响着临床疗效。

2.循经选穴的原则 临症选穴配伍,朱宝医师倡导按照“循经选穴”的原则,以脏腑经络理论为指导,根据病机和症候,在其所属或相关的经脉上选穴配方。在明确辩证的前提下,直接选取与病情相关经脉上的穴位进行治疗,临床上常取经脉循行远隔部位的经穴作为主穴,这些穴位是经络之 - 3 -

上下、出入的处所,具有远近联系的功能,对本经头面、躯干、脏器等疾病,有直接的治疗作用。前面所提到的“八要穴歌”正是临床循经取穴法的高度概括。在临床应用中以本经取穴和他经取穴多见。如手厥阴经病变出现的心绞痛、心悸取内关,手太阴经病变的咳嗽取尺泽,咯血取孔最等。此外还有中病旁取,远近取穴法等多种取穴法,临床上根据病情酌情应用。

3.疼痛选穴以“以痛为愉”的原则 在循经选穴的基础上,直接选取患部经脉循行所达的穴位,以局部选穴为主。如眼病取晴明,耳疾取听宫,膝痛刺犊鼻等。

4.灵活补泻,辨证施治 在补泻手法的应用上,朱宝医师重视针刺手法,认为恰如其分的运用补泻手法是针灸疗效的关键,认为进针得气后,应根据个体生理、病理状态的不同和气血盛衰辨证施治,采用不同的用针强度、频率和持续时间,将补针和泻针分为轻、平、大三类,即轻补、大补、平补、轻泻、大泻、平泻、平补平泻等七法。对不同的病人甚至同一病人,都不应该是一成不变的,应根据病情变化辨证施治。如一例胆绞痛患者的治疗,初期采用大泻法针刺阳陵泉止痛后,改用平泻法刺其他穴位,使经气保持畅通,从而达到治疗目的。

通过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学习,我们初步掌握了针灸理疗的方法,取得了一定的经验,但是在如大海般浩瀚渺茫的 - 4 -

中医世界里,这些都只是皮毛,总结出一点体会与心得,与各位同仁共同学习,不足之处,请见谅。

- 5 -


第二篇:针炙学-(2)


针 炙 学

一、A1型题

1.十二经脉的命名主要结合了哪几个方面的内容

A.阴阳、五行、脏腑

B.五行、手足、阴阳 C.脏腑、手足、五行 D.手足、阴阳、脏腑 E.以上均不是

参考答案:E

[考点评析]

手太阴肺经、手厥阴心包经、手少阴心经、手阳明大肠经、手少阳三焦经、手太阳小肠经、足阳明胃经、足少阳胆经、足太阳膀胱经、足太阴脾经、足厥阴肝经、足少阴肾经。

2.足三阳经在下肢的分布规律为

A.太阳在前,阳明在中,少阳在后

B.少阳在前,太阳在中,阳明在后

C.太阳在前:少阳在中,阳明在后

D.阳明在前,太阳在中,少阳在后

E.阳明在前,少阳在中,太阳在后

参考答案:E

3.肺经与下列何经相表里

A.脾经

B.大肠经

C.小肠

D.三焦

E.肾 参考答案:B [考点评析] 十二经脉的属络表里关系:十二经脉内属于脏腑,脏与腑有表里相合的关系,阴经与阳经有表里属络关系。即手太阴肺经与手阳明大肠经相表里,足阳明胃经与足太阳脾经相表里,手少阴心经与手太阳小肠 经相表里,足太阳膀胱经与足少阴肾经相表里,手厥阴心包经与手少阳三焦经相表里,足少阳胆经与足厥阴肝经相表里。

4.下列关于十二经脉循行走向的描述,正确的是

A.手三阳从头走手

B.手三阳从手走头

C.手三阳从手走胸

D.足三阳从足走头

E.足三阴从胸走足

参考答案:B

5.足三阴经在足内踝上8寸以下的排列是

A.厥阴在前,少阴在中,太阳在后

B.少阴在前,厥阴在中,太阴在后

C.太阴在前,少阴在中,厥阴在后

D.厥阴在前,太阴在中,少阴在后

E.少阴在前,太阴在中,厥阴在后

参考答案:E

6.足三阳经行走方向的规律是

A.从手走头

B.从胸走手

C.从足走胸

D.从头走足

E.从足走腹 参考答案:D 7.循行于下肢外侧中线的经脉是 A.胆经

B.脾经

C.胃经

D.膀胱经

E.三焦经

参考答案:A

8.在奇经八脉中,其循行多次与手、足三阳经及阳维脉交会的是

A.冲脉

B.任脉

C.督脉

D.阴维脉

E.阳跷脉

参考答案:C

9.具有调节肢体运动和眼睑开合功能的是

A.督脉

B.阴跷与阳跷

C.足太阳膀胱经

D.足少阳胆经 E.十二经筋 参考答案:B [考点评析] 10.经络系统中能加强经脉之间在浅层相互联系的主要是 A.奇经八脉 B.十五络脉 C.十二经别 督脉、任脉、冲脉、带脉、阴阳跷脉和阴阳维脉。

D.十二经筋

E.十二皮部

参考答案:B

[考点评析]

十二经脉的别络均从本经四肢肘膝关节以下的络穴分出,走向其相表里的经脉,即阴经别络于阳经,阳经别络于阴经,任脉的别络从鸠尾分出以后散布于腹部;督脉的别络从长强分出以后散布于头,左右别走足太阳经;脾之大络从大包分出以后散布于胸胁。

11.经络的作用不正确的是

A.联系脏腑

B.运行气血

C.抗御病邪

D.营养全身

E.感知痛觉

参考答案:E

[考点评析]

联系脏腑,沟通内外;运行气血,营养全身;抗御病邪,保卫机体。

12.经络学说的临床应用正确的是

A.指导辨证归经、针灸治疗 B.指导辨证论治 C.指导临床用药 D.指导用药剂量

E.指导辨别病变部位

参考答案:A

[考点评析]

指导辨证归经、指导针灸治疗。

13.腧穴可分为哪三大类

A.经穴,奇穴,阿是穴

B.经穴,奇穴,特定穴

C.十二经穴,经外奇穴,阿是穴

D.经穴,络穴,奇穴

E.经穴,络穴,阿是穴

参考答案:A

[考点评析]

十四经穴是归属于十二经和任脉、督脉循行线上的腧穴,有固定的名称、固定的位置和归经,且有主治本经病证的共同作用,是腧穴的主要部分。奇穴是指既有一定的名称,又有明确的位置,但尚未列入或不便列入十四经系统的腧穴(包括近代发现认可的新穴)。阿是穴是既无固定的名称,也无固定的位置,是以压痛点或其他反应点作为针灸施术部位。

14.针刺睛明、承泣、四白治疗眼疾属于腧穴的 A.远治作用 B.近治作用 C.特殊作用

D.抗御病邪作用

E.运行气血作用

参考答案:B

[考点评析]

腧穴均可治疗所在部位局部及邻近组织、器官的病证,称为近治作用。

15.针刺合谷穴治疗颈部和头部疾病属于腧穴的

A.远治作用

B.近治作用

C.特殊作用

D.抗御病邪作用

E.运行气血作用

参考答案:A

[考点评析]

远治作用是十四经腧穴主治作用的基本规律,在十四经所属腧穴中尤其是十二经脉在四肢肘膝关节以下的腧穴,不仅能治疗局部病证,而且还能治疗本经循行所过处的远隔部位的脏腑、组织器官病证。

16.下列穴位的哪个治疗作用为双向性调整作用

A.列缺治疗头痛

B.合谷治疗面瘫

C.曲池治疗上肢疼痛

D.内关治疗心律失常

E.百会治疗失眠

参考答案:D

[考点评析] 特殊作用:对机体的不同状态有着双向的良性调整作用。 17.内辅骨下廉至内踝高点的骨度分寸是 A.13寸

B.12寸

C.9寸

D.6寸

E.5寸

参考答案:A

18.曲池定位时屈肘,成直角,当肘横纹外端与肱骨外上髁连线中点,这是同种定位方法

A.骨度分寸定位法

B.体表解剖标志定位法

C.手指同身寸取穴法

D.简便取穴法

E.随意取穴法

参考答案:B

[考点评析]

固定的标志,指各部位山骨节和肌肉所形成的突起、凹陷、五官轮廓、发际、指(趾)甲、乳头、肚脐等;活动的标志,指各部的关节、肌肉、肌腱、皮肤随着活动而㈩现的空隙、凹陷、皱纹、尖端等,即需采取相应的姿势才会出现的标志。

19.手指同身寸取穴法常用的手法有 A.食指同身寸 B.无名指同身寸 C.中指同身寸 E.手掌同身寸 参考答案:C [考点评析] 是指依据患者本人手指所规定的分寸来量取败定的定位方法。常用有:中指同身寸、拇指同身寸、横 D.板指同身寸 指同身寸。

20.手太阴肺经的起始穴位是

A.云门

B.中府

C.少商

D.列缺

E.少泽

参考答案:B

[考点评析]

起于中焦,向下联络大肠,回绕过来沿着胃的亡口,通过横膈,属于肺脏从“肺系”(肺与喉咙相联系的部位)横行出来(中府),向下沿上臂内侧行于手少阴经和手厥阴经的前面,下行到肘窝中,沿着前臂内侧前缘,进入寸口,经过鱼际沿着鱼际的边缘出拇指内侧端(少商)。手腕后方的支脉:从列缺处分出,一直走向食指内侧端(商阳),与手阳明大肠经相接。

21.手太阴经主治

A.肺、喉病

B.心、胃病

C.后头、肩胛病、神志病

D.侧头、耳病、胁肋病 E.肝病 参考答案:A [考点评析]

主治喉、胸、肺病,以及经脉循行部位的其他病证。

22.肘横纹中,肱二头肌腱桡侧凹陷中的腧穴是

A.尺泽

B.曲泽

C.少海

D.小海

E.曲池

参考答案:A

23.腕掌侧横纹桡侧,桡动脉搏动处的穴位是

A.大陵

B.间使

C.少府

D.商阳

E.太渊

参考答案:E

24.治疗咽喉肿痛,宜点刺出血,应首选

A.少商 B.鱼际 C.太渊 D.经渠 参考答案:A [考点评析] 1.尺泽在肘横纹中,肱二头肌腱桡侧凹陷处,主治肘臂挛痛、哮喘、胸胁胀痛、小儿惊风。 2.太渊在腕掌横纹桡侧,桡动脉搏动处,主治咳嗽、气喘、乳胀、咽喉痛、手腕痛。 E.列缺

3.列缺在桡骨茎突上方,腕横纹上1.5寸,主治咳嗽、气急、头项强痛、牙痛。

4.少商在拇指桡侧指甲角旁约0.1寸,主治中风昏扑、手指挛痛、小儿惊风。

25.“出髃骨之前廉,上出于柱骨之会上”的经脉是

A.足阳明胃经

B.手阳明大肠经

C.手少阳三焦经

D.是太阳膀胱经

E.足少阳胆经

参考答案:B

[考点评析]

起于食指末端(商阳),沿着食指内(桡)侧向上,通过一、二掌骨之间(合谷),向上进入两筋(拇长伸肌膜与拇短仲肌腱)之间的凹陷处,沿前臂前方至肘部外侧,再沿上臂外例前缘,上走肩端,沿肩峰前缘,向上山于颈椎“手足二阳经聚会处”大椎,再向下进入缺盆(锁骨上窝),联络肺脏,通过横膈,属于大肠。缺

盆部支脉:上走颈部,通过面颊,进入下齿龈,回绕至上唇,交叉于人中,左脉向右,右脉向左,分布在鼻孔两侧(迎香),与足阳明胃经相接。

26.手阳明经主治

A.心、胃病

B.前头、口齿、咽喉、胃肠病 C.侧头、耳病、胁肋病 D.肾病、肺病、咽喉病 E.前头、鼻、口、齿病

参考答案:E

[考点评析]

前头面,五官,咽喉病,热病及经脉循行部位的其他病。

27.合谷穴

A.以治疗大肠的疾病见长

B.在第2掌骨尺侧的中点处

C.是输穴

D.是八脉交会穴

E.以治疗头面五官的疾病见长

参考答案:E

28.曲池位于

A.肘横纹内侧端,屈肘,曲泽与肱骨内上髁连线的中点

B.肘横纹外侧端,屈肘,尺泽与肱骨内上髁连线的中点

C.肘横纹内侧端,屈肘,曲池与肱骨内上髁连线的中点

D.肘横纹内侧端,屈肘,曲泽与肱骨外上髁连线的中点

E.肘横纹外侧端,屈肘,尺泽与肱骨外上髁连线的中点

参考答案:E

[考点评析]

1.合谷,手背第一、二掌骨之间,约平第二掌骨中点。为原穴。主治头痛、牙痛、发热、喉痛、指挛、臂痛、口眼歪斜。

2.曲池,屈肘,成直角,当肘横纹外端尺泽与肱骨外上髁连线中点。治疗发热、高血压、手臂肿痛、肘痛、上肢瘫痪。

3.迎香,鼻翼外缘中点,旁开0.5寸,当鼻唇沟中。治疗鼻炎、鼻塞、口眼歪斜。

29.足阳明胃经的起始穴位是

A.大包

B.睛明

C.承泣

D.四白

E.迎香

参考答案:E

[考点评析]

起于鼻翼两侧(迎香),上行到鼻根部,与旁侧足太阳经交会,向下沿着鼻的外侧(承泣)。入上齿龈,回出环绕口唇,向下交会于须唇沟内承浆穴(任脉)处,再向后沿着口腮后下方,出于下颌大迎处,沿着下颌角颊车,上行耳前,经过上关(足少阳经),沿发际至额(头维),与督脉会于神庭。面部支脉:从大迎前下走人迎,沿着喉咙,会大椎,入缺盆,向下通过横膈,属胃,络于脾脏。

30.足阳明经的主治特点是

A.后头,肩膀病、神志病

B.后头、背腰病

C.侧头、胁肋病

D.前头、口齿病、胃肠病

E.前头、鼻、口、齿病

参考答案:D

[考点评析] 胃肠病,头面、目、鼻、口、齿病,神志病及经脉循行部位的其他病证。 31.神阙穴旁开2寸处的腧穴是 A.阴交

B.水分

C.天枢

D.气海

E.大横

参考答案:C

32.足三里

A.位于梁丘下3寸

B.位于上巨虚下2寸

C.位于犊鼻下3寸

D.是胃经的下合穴

E.是胃经的郗穴

参考答案:C

[考点评析]

1.地仓在面部口角外侧,上直对瞳孔,治疗口眼喎斜、口角跳动、齿痛、流泪、唇缓不收。

2.颊车在面颊部,下颌角前上方约一横指(中指),当咀嚼时咬肌隆起,按之凹陷处,治疗口眼喎斜、颊肿、齿痛、牙关紧闭、面肌痉挛。

3.下关在面部耳前方,当颧弓与下颌切迹所形成的凹陷中,治疗牙关紧闭、下颁疼痛、口喁、面痛、齿痛、耳鸣、耳聋。

4.天枢在腹中部,距脐中2寸。主治腹痛、腹胀、肠鸣泄泻、痢疾、便秘、肠痈、热病、疝气、水肿、月经不调。

5.足三里在小腿前外侧,当犊鼻下3寸,距胫骨前缘一横指(中指)。主治胃痛、呕吐、腹胀、肠鸣、消化不良、下肢痿痹、泄泻、便秘、痢疾、疳积、癫狂、中风、脚气、水肿、下肢不遂、心悸、气短、虚劳羸瘦。此穴主治甚广,为全身强壮要穴之一,能调节改善机体免疫功能,有防病保健作用。

6.丰隆在小腿前外侧.当外踝尖上8寸。条口外,距胫骨前缘二横指(中指)。主治痰多、哮喘、咳嗽、胸痛、头痛、咽喉肿痛、便秘、癫狂、痫证、下肢痿痹、呕吐。

7.内庭在足背,当第2、第3趾间,趾蹼缘后方赤白肉际处。主治齿痛、口喎、喉痹、鼻衄、腹胀、痢疾、泄泻、足背肿痛、热病、胃痛吐酸。

33.足太阴脾经的起始穴位是

A.隐臼

B.公孙

C.大敦

D.至阴

E.至阳

参考答案:A

[考点评析]

起于足大趾末端(隐白),沿着大趾内侧赤白肉际,经过大趾本节后的第1跖趾关节后面,上行至内踝前面,再上小腿,沿着胫骨后面,交出足厥阴经的前面,经膝股部内侧前缘,进入腹部,属于脾脏,联络胃,通过横膈上行,挟咽部两旁,连系舌根,分散于舌下。胃部支脉:向上通过横膈,流注于心中,与手

少阴心经相接。

34.足太阴脾经主治

A.肺、喉病

B.侧头、胁肋病

C.后头、肩胛病、神志病 D.脾胃病、妇科病、前阴病 E.回阳固脱,有强壮作用 参考答案:D

[考点评析]

本经腧穴主治脾胃病、妇科病、的刚痫和经脉循行部位的其他病证。

35.血海穴位于

A.髌骨上缘中点上2寸

B.髌骨内上缘上2寸

C.髌骨外上缘上2寸

D.髌骨内下缘上2寸

E.髌骨外下缘上2寸

参考答案:B

36.三阴交位于

A.内踝尖上4寸,胫骨内侧缘后方

B.外踝尖上3少,胫骨外侧缘后方

C.内踝尖上3寸,胫骨内侧缘前方

D.内踝尖上3寸,胫骨内侧缘后方

E.外踝尖上4寸,胫骨外侧缘前方

参考答案:D

[考点评析] 1.隐白在足大趾末节内侧,距趾甲角0.1寸(指寸),治疗胃痛、腹胀、肠鸣、泄泻、便秘、痔瘘。 2.公孙在足内侧缘,当第1跖骨基底的前下方。主治胃痛、呕吐、食不化、腹痛、泄泻,痢疾。 3.三阴交在小腿内侧,当足内踝尖上3寸,胫骨内侧缘后方,治疗失眠、腹胀纳呆、遗尿、小便不利、妇科病。

4.阴陵泉在小腿内侧,当胫骨内侧髁后下方凹陷处,治疗膝关节酸痛、小便不利、阴茎痛、妇人阴 痛、遗精、膝痛、黄疸。

37.起于本脏的经脉是

A.少阳三焦经

B.足厥阴肝经

C.手少阴心经

D.足少阴肾经

E.足太阳膀胱经

参考答案;C

[考点评析]

手少阴心经起于心中,出属“心系”(心与其他脏器相联系的部位),通过横膈,联络小肠。“心系”向上的脉:挟着咽喉上行,连系于“目系”(眼球连系于脑的部位)。“心系”直行的脉:上行于肺部,再向下出于腋窝部(极泉),沿着卜臂内侧后缘,于太阴经和手厥阴经的后面,到达肘窝,沿前臂内侧后缘,至掌后豌豆骨部进入掌内,沿小指内侧至末端(少冲),与手太阳小肠经相接。

38.手少阴心经主治

A.心、胃病

B.前头、口齿、咽喉、胃肠病

C.心、胸、神志病

D.肾病、肺病,咽喉病

E.前头、鼻、口,齿病

参考答案:C

[考点评析] 主治心、胸、神志病和经脉循行部位的其他病证。 39.通里位于 A.前臂掌侧,当桡侧腕屈肌腱的桡侧缘腕横纹上1寸

B.前臂掌侧,当桡侧腕屈肌腱的尺侧缘腕横纹上1寸

C.前臂掌侧,当尺侧腕屈肌腱的尺侧缘腕横纹上2寸

D.前臂掌侧,当尺侧腕屈肌腱的桡侧缘腕横纹上1寸

E.前臂掌侧,当掌长肌腱的桡侧缘腕横纹上 1寸

参考答案:D

40.腕横纹尺侧端,尺侧腕屈肌腱桡侧凹陷中的腧穴是

A.神门

B.大陵

C.列缺

D.太渊

E.内关

参考答案:A

[考点评析]

1.通里在前臂掌侧,当尺侧腕屈肌腱的桡侧缘,腕横纹上1寸,治疗头晕、咽痛、暴喑、舌强不语、腕臂痛。

2.神门在腕部,腕掌侧横纹尺侧端,尺侧腕屈肌腱的桡侧凹陷处,治疗惊悸、怔仲、失眠、健忘。

41.手太阳小肠经联系的脏腑,除心和小肠外,还有 A.胃 B.胆 C.脾 E.大肠 参考答案:A [考点评析] 起于手小指外侧端(少泽),沿着手背外侧至腕部,出于尺骨茎突,直上沿着前臂外侧后缘,经尺骨鹰 D.肝 嘴与肱骨内上髁之间,沿上臂外侧后缘,出于肩关节,绕行肩胛部,交会于大椎(督脉),向下进入缺盆部,联络心脏,沿着食管,通过横膈,到达胃部,属于小肠。缺盆部支脉:沿着颈部,上达面颊,至目外眦,转人耳中(听宫)。颊部支脉:上行目眶下,抵于鼻旁,至目内眦(睛明),与足太阳膀胱经相接,而又斜行络于颧骨部。

42.手太阳小肠经主治

A.侧头、耳病、胁肋病

B.前头、口齿、咽喉、胃肠病

C.心、胃病

D.头、项、耳、目、咽喉病和热病、神志病

E.肾病、市病、咽喉病

参考答案:D

[考点评析]

本经腧穴主治头、项、耳、目、咽喉病和热病、神志病,以及经脉循行部位的其他病证。

43.后溪是

A.原穴

B.络穴

C.八脉交会穴,通于任脉

D.输穴 E.八会穴 参考答案:D [考点评析]

1.少泽在手小指末节尺侧,距指甲角0.1寸(指寸),治疗发热、中风昏迷、乳少、咽喉肿痛。

2.后溪在手掌尺侧,微握拳,当小指本节(第5掌指关节)后的远侧掌横纹头赤白肉际。是输穴。治疗头项强痛、耳聋、咽痛、齿痛、目翳、肘臂挛痛。

3.养老在前臂背面尺侧,当尺骨小头近端桡侧凹陷中,主治目视不明、肩臂腰痛。

4.听宫在面部,耳屏前,下颁骨髁状突的后方,张口时呈凹陷处。治疗耳鸣、耳聋、聘耳、齿痛、癫狂痫。

44.直接入络脑的经脉是

A.足少阴肾经

B.足太阳膀胱经

C.足厥阴肝经

D.手少阴心经

E.手太阴肺经

参考答案:B

[考点评析]

起于目内眦(睛明),上额,交于巅顶(百会)。巅顶部支脉:从头顶列颢颥部。巅顶部直行的脉:从头顶 入里络于脑,回出分开下行项后,沿着肩胛部内侧,挟着脊柱,到达腰部,从脊旁肌肉进入体腔,联络肾脏,属于膀胱。腰部的支脉:向下通过臀部,进入胭窝中。后项的支脉:通过肩胛骨内缘直下,经过臀部(环跳)下行,沿着大腿后外侧,与腰部下来的支脉会合于胭窝中,从此向下,通过腓肠肌,出于外踝的后面,沿着第5跖骨粗隆,至小趾外侧端(至阴),与足少阴肾经相接。

45.足太阳膀胱经主治

A.心、胃病

B.前头、鼻、口、齿病 C.后头、肩胛病、神志病 D.前头、口齿、咽喉、胃肠病 E.头、项、目、背、腰、下肢部病证,以及脏腑、神志病

参考答案:E

[考点评析]

头、项、目、背、腰、下肢部病证,以及脏腑、神志病。

46.肺俞位于

A.第2胸椎棘突,旁开1.5寸

B.第2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C.第2胸椎棘突下,旁开3寸

D.平第3胸椎棘突,旁开1.5寸

E.第3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参考答案:E

47.治疗胎位不正的腧穴是

A.隐白

B.至阴

C.大敦

D.昆仑

E.太溪

参考答案:B

48.足少阴肾经的起始穴位是 A.太溪 B.俞府 C.至阴

D.涌泉

E.然谷

参考答案:D

[考点评析]

起于足小趾之下,斜向足心(涌泉),出于舟骨粗隆下,沿内踝后,进入足跟,再向上行于腿肚内侧,出胭窝内侧,向上行股内后缘,通向脊柱(长强),属于肾(腧穴通路:还出于前,向上行腹部前上中线旁开 0.5寸,胸部前正中线旁开2寸,终止于锁骨下缘俞府穴),联络膀胱;肾脏部直行的脉:从肾向上通过肝和横膈,进入肺中,沿着喉咙、挟于舌根部;肺部支脉:从肺部出来,联络心脏,流注于胸中,与手厥阴心包经相接。

49.足少阴肾经主治

A.妇科、前阴病和肾、肺、咽喉病

B.心、胃病

C.前头、鼻、口、齿病

D.中风、昏迷、热病、头面病

E.侧头、耳病、胁肋病

参考答案:A

[考点评析] 妇科、前阴病和肾、肺、咽喉病,以及经脉循行部位的其他病证。 50.照海通于 A.任脉 C.冲脉 D.带脉 E.阴跷脉 参考答案:E B.督脉

51.内跟尖下方凹陷处的穴位是

A.侠溪

B.照海

C.大钟

D.中封

E.昆仑

参考答案:B

52.足少阴肾经的原穴为

A.照海

B.太溪

C.阴谷

D.复溜

E.然谷

参考答案:B

[考点评析]

1.涌泉在足底部,踌足时足前部凹陷处,约当足底第2、第3趾趾缝纹头端与足跟连线的前1/3与后 2/3交点上。主治头痛、头晕、小便不利、便秘、小儿惊风、足心热、癫证、昏厥。

2.照海在足内侧,内踝尖下方凹陷处,八脉交会、穴之一,交于阴跷脉。主治痛证、失眠、小便不利、小便频数、咽干咽痛、目赤肿痛、月经不调、痛经、赤白带下。

3.太溪在足内侧内踝后方,当内踝尖与跟腱之间的凹陷处。主治头痛目眩、咽喉肿痛、齿痛、耳聋、耳鸣、气喘、胸痛咯血、消渴、月经不调、失眠、健忘、遗精、阳痿、小便频数、腰脊痛、下肢厥冷、内踝肿痛。第十四单元 手厥阴心包经、穴

53.手厥阴心包经的起始穴位是

A.大泉

B.少冲

C.中冲

D.少府

E.天池

参考答案:E

[考点评析]

起于胸中,出属心包络,向下通过横膈,从胸至腹依次联络上、中、下三焦。胸部支脉:沿着胸中,出于胁部,至腋下3寸处(天池),上行抵腋窝中,沿上臂内侧,行于手太阴和手少阴之间,进入肘窝中, 向下行于前臂两筋的中间。进入掌中,沿着中指到指端(中冲)。掌中支脉:从劳宫分出,沿无名指到指端 (关冲),与手少阳三焦经相接。

54.手厥阴心包经主治.

A.前头、口齿、咽喉病

B.肝病

C.心病 D.心、胃病 E.前头、鼻、口、齿病 参考答案:D 主治心、胸、胃、神志病,以及经脉循行部位的其他病证。 55.曲泽位于 A.肘横纹尺侧端,当肱二头肌腱的尺侧缘 B.肘横纹桡侧端,当肱二头肌腱的尺侧缘 [考点评析]

C.肘横纹中,当肱二头肌腱的尺侧缘

D.肘横纹中,当肱二头肌腱的桡侧缘

E.肘横纹中,当肱三头肌腱的尺侧缘

参考答案:C

[考点评析]

1.曲泽在肘横纹中,当肱二头肌腱的尺侧缘。主治心痛、心悸、胃痛、呕吐、泄泻、热病、肘臂挛痛。

2.内关在前臂掌侧,当曲泽与大陵的连线上,腕横纹上2寸,掌长肌腱与桡侧腕屈肌腱之间。主治心痛、心悸、胸闷、胸痛、胃痛、呕吐、呃逆、癫痫、热病、上肢痹痛、偏瘫、失眠、眩晕、偏头痛。

56.手少阳三焦经的起始穴位是

A.丝竹牢

B.中冲

C.关冲

D.侠溪

E.中诸

参考答案:C

[考点评析]

起于无名指末端(关冲)。向上行于小指与无名指之间,沿着手背,出于前臂外侧桡骨和尺骨之间,向上通过肘尖,沿上臂外侧,上达肩部,交出足少阳经的后面,向上进入缺盆部,分布于胸中,散络于心包,向下通过横膈,从胸至腹,属上、中、下三焦。胸中支脉:从胸向上,出于缺盆部,上走颈旁,连系耳后,沿耳后直上,出于耳部上行额角,再屈而下行至面颊部,到达眼下部。耳部支脉:从耳后进入耳中,出走耳前,交叉于面颊部,到达目外眦(丝竹空之下),与足少阳胆经相接。

57.手少阳三焦经主治

A.肝病

B.肾病、肺病、咽喉病

C.侧头耳、胸胁、咽喉病和热病

D.前头、鼻、口、齿病

E.侧头、耳病、胁肋病

参考答案:C

[考点评析]

侧头耳、胸胁、咽喉病和热病,以及经脉循行部位的其他病征。

58.肩峰前下方当肩峰与肱骨大结节之间的腧穴是

A.肩髂

B.肩髎

C.肩贞

D.天宗

E.曲池

参考答案:B

[考点评析]

1.中渚在手背部,当环指本节(掌指关节)的后方,第4、第5掌骨间凹陷处。主治头痛、目赤、耳鸣、耳聋、喉痹、热病、手指不能屈伸。

2.支沟在前臂背侧,当阳池与肘尖的连线上,腕背横纹上3寸,尺骨与桡骨之间。主治耳鸣、耳聋、暴喑、瘰疬、胁肋痛、便秘、热病。

3.外关在前臂背侧,当阳池与肘尖的连线上,腕背横纹上2寸,尺骨与桡骨之间。主治热病、头痛、颊痛、日赤肿痛、耳鸣、耳聋、瘰疬、胁肋痛、上肢痹痛。

4.肩醪在肩部,肩髃后方,当臂外展时,于肩峰后下方呈现凹陷处。主治臂痛、肩重不能举。

59.足少阳胆经的起始穴位是

A.颧髃

B.角孙

C.足临泣

D.足窍阴

E.瞳子髎

参考答案:E

[考点评析]

起于目外眦(瞳子髎),上行到额角,下耳后。沿颈旁,行手少阳三焦经之前,至肩上退后,交出手少阳三焦经之后,向下进入缺盆。耳部支脉:从耳后进入耳中,出走耳前,达目外眦后方。外眦部支脉:从 目外眦处分出。下走大迎,会合手少阳经到达目眶下,下行经颊车,于颈部向下会合前脉于缺盆,然后向下进入胸中,通过横膈,络于肝,属于胆,沿着胁肋内,出于少腹两侧腹股沟动脉部,绕阴部毛际,横行进入髋关节部。缺盆部直行脉:从缺盆下行腋下,沿胸侧,经过季胁,下行会合前脉于髋关节部,再向下

沿着大腿外侧,出膝外侧,下行经腓骨前面,直下到达腓骨下段,下出外踝前面,沿足背部,进入第4趾外侧端(足窍阴)。足背部支脉:从足背分出,沿第 1、第2跖骨之间,出于大趾端,穿过趾甲,回过来到趾甲后的毫毛部(大敦),与足厥阴肝经相接。

60.足少阳胆经主治

A.肺、喉病 B.心、胃病 C.后头、背腰病 D.侧头、目、耳、咽喉病和神志病,热病

E.侧头、胁肋病

参考答案:D

[考点评析]

主治侧头、目、耳、咽喉病和神志病、热病,以及经脉循行部位的其他病证

61.环跳位于

A.侧卧屈股,当髂前上棘与股骨大转子最凸点连线的中点处

B.侧腹部,当髂前上棘的前下方

C.侧卧屈股,当髂前上棘与股骨大转子最凸点连线的外1/3处

D.侧卧屈股,当髂前上棘与股骨大转子最凸点连线的内1/3处

E.侧卧屈股,当股骨大转子最凸点与骶管裂孔连线的外1/3与中1/3的交点处

参考答案:E

[考点评析]

1.阳白在前额部,当瞳孔直上,眉上1寸。主治头痛、目眩:目痛、视物模糊、眼睑跳动。

2.风池在项部,当枕骨之下,与风府相平,胸锁乳突肌与斜方肌上端之间的凹陷处。主治头痛、眩晕、目赤肿痛、鼻渊、鼻衄、耳鸣、耳聋、颈项强痛、感冒、癫痫、中风、热病、疟疾、瘿气。

3.环跳在股外侧部,侧卧屈股,当股骨大转子最凸点与骶管裂孔连线的外1/3与中1/3交点处。主治腰胯疼痛、半身不遂、下肢痿痹。

4.阳陵泉在小腿外侧,当腓骨头前下方凹陷处。主治胁痛、口苦、呕吐、半身不遂、下肢痿痹、脚气、黄疸、小儿惊风。

5.悬钟在小腿外侧,当外踝尖上3寸,腓骨前缘。主治项强、胸胁胀痛、卜肢痿痹、咽喉肿痛、脚气、半身不遂、痔疾。

62.进入阴毛中,环绕阴器,上达小腹的经脉是 A.任脉 B.冲脉 C.足太阴脾经

D.足厥阴肝经

E.足少阴肾经

参考答案:D

63.足厥阴肝经主治

A.前头、口齿、咽喉、胃肠病

B.中风、昏迷、热病、头面病

C.肝病、妇科病、前阴病

D.肝病

E.侧头、耳病、胁肋病

参考答案:C

[考点评析]

肝病、妇科病、前阴病和经脉循行部位的其他病证。

64.前正中线旁开4寸,平第6肋间隙的穴位是

A.期门

B.日月

C.膻中

D.大包

E.京门 参考答案:A [考点评析] 1.行间在足背侧,当第l、第2趾间,趾蹼缘的后方赤白肉际处,主治头痛、目眩、目赤肿痛、青盲、口喎、胁痛、疝气、小便不利、崩漏、癫痫、月经不调、痛经、带下、中风。

2.太冲在足背侧,当第1跖骨间隙的后方凹陷处。主治头痛、眩晕、目赤肿痛、口眼喎斜、胁痛、遗尿、疝气、崩漏、月经不调、癫痫、呕逆、小儿惊风、下肢痿痹。

3.期门在胸部,当乳头自下,第6肋间隙,前正中线旁开4寸。主治胸胁胀痛、腹胀、呕吐、乳痈。

65.督脉的循行,起于

A.小腹内

B.会阴部

C.胞宫

D.外阴

E.肛门

参考答案:A

[考点评析]

起于小腹内,下出于会阴部,向后行于脊柱的内部,上达项后风府,进入脑内,上行巅顶,沿前额下行鼻柱。

66.督脉主治

A.肺、喉病

B.侧头、胁肋病 C.中风、昏迷、热病、头面病 D.回阳固脱,有强壮作用 E.前头、口齿、咽喉、胃肠病 [考点评析] 主治神志病、热病和腰骶、背、头项局部病证,以及相应的内脏疾病。 67.百会位于 A.头部,当前发际正中直上3寸,或两耳尖连线的中点处 参考答案:C

B.头部,当前发际正中直上5寸,或两耳尖连线的中点处

C.头部,当前发际正中直上4寸,或两耳尖连线的中点处

D.头部,当前发际正中直上5寸,或两目外眦尖连线的中点处

E.头部,当的发际正中直上4寸,或两目外眦连线的中点处

参考答案:B

68.位于第7颈椎棘突下的穴位是

A.至阳

B.大椎

C.灵台

D.身柱

E.神道

参考答案:B

[考点评析]

1.大椎在后中线上,第7颈椎棘突下凹陷中。主治热病、疟疾、咳嗽、气喘、骨蒸盗汗、癫痫、头痛项强、肩背痛、腰脊强痛、风疹。

2.哑门在项部,当后发际正中直上0.5寸,第一颈椎下。丰治暴喑、舌强不语、癫狂痈、头痛项强。

3.百会在头部,当前发际正中盲上5寸,或两耳尖连线的中点处。主治头痛、眩晕、中风失语、癫狂、脱肛、泄泻、阴挺、健忘、不寐。

4.水沟在面部,当人中沟的上1/3与中1/3交点处。主治昏迷、晕厥、癫狂痫、小儿惊风、口角㖞斜、 腰脊强痛。

69.任脉起于小腹,止于

A.咽喉

B.门唇

C.鼻

D.眶下

E.齿

参考答案:D

[考点评析]

起于小腹内,下出会阴,向上行于阴毛部,沿着腹内,向上经过关元等穴,到达咽喉部再上行环绕口 唇、经过面部,进入目眶下(承泣)。

70.任脉主治

A.中风,昏迷、热病、头面病

B.腹、胸、颈、头面的局部病证和相应的内脏器官疾病

C.肺、喉病

D.侧头、胁肋病

E.后头、肩胛病、神志病

参考答案:B

[考点评析] 主治腹、胸、颈、头面的局部病证和相应的内脏器官疾病,少数腧穴有强壮作用或可治疗神志病。 71.关元位十脐下 A.4寸 C.2寸 D.1寸 E.0.5寸 参考答案:B B.3寸

72.位于脐上4寸的穴位是

A.下脘

B.水分

C.建里

D.中脘

E.上脘

参考答案:D

[考点评析]

1.中极在下腹部,前正中线上,当脐中下4寸。主治小便不利、遗尿、疝气、遗精、阳痿、月经不调、崩漏、带下、阴挺、不孕。

2.关元在下腹部,前正中线上,当脐中下3寸。主治遗尿、小便频数、尿闭、泄泻、腹痛、遗精、阳痿、中风脱证、虚劳羸瘦(本穴有强壮作用,为保健.要穴)。

3.神阙在腹中部,脐中央。主治腹痛、泄泻、脱肛、水肿、虚脱。

4.中脘在上腹部,前正中线上,当脐中上4寸。主治胃痛、呕吐、吞酸、呃逆、腹胀、泄泻、黄疸、癫狂。

5.膻中在胸部,当的正中线上,平第:4肋间,两乳头连线的中点。主治咳嗽、气喘、胸痛、心悸、乳少、呕吐、噎膈。

6.廉泉在颈部,当前正中线上,结喉上方。舌骨上缘凹陷处。主治舌下肿痛、舌纵流涎、舌强不语、暴喑、喉痹、吞咽困难。

73.治疗小儿疳积、百日咳,应首选

A.足三里

B.四缝

C.合谷

D.曲池

E.大椎

参考答案:B

74.治疗昏迷,癫痫,高热,咽喉肿痛应首选

A.四缝

B.十宣

C.八邪

D.合谷

E.曲池

参考答案:B

[考点评析]

1.四神聪在头顶部,当百会前后左右各1寸,共 4穴。主治头痛、睹晕、失眠、健忘、癫痫。

2.印堂在额部,当两眉头的中问。主治头痛、眩晕、鼻衄、鼻渊、小儿惊风、失眠。

3.太阳在颞部,当眉梢与目外眦之间,向后约一横指的凹陷处。主治头痛、目疾。

4.夹脊在背腰部,当第1胸椎至第5腰椎棘突下两侧穴,左右共34穴。适用范围较广,其中上胸部的穴位治疗心肺、上肢疾病,下胸部的穴位治疗胃肠疾病;腰部的穴位治疗腰腹及下肢疾病。

5.十宣在手十指尖端,距指甲游离缘0.1寸(指寸)。主治昏迷、癫痫、高热、咽喉肿痛。

6.膝眼屈膝,在髌韧带两侧凹陷处。在内侧的称为内膝眼,在外侧的称外膝眼。主治膝痛、腿痛、脚气。

7.四缝在第2至第5指掌侧,近端指关节的中央,一手4穴,左右共8穴。主治小儿疳积、百日咳。

8.胆囊在小腿外侧上部,当腓骨小头前下方凹陷处(阳陵泉)直下2寸。主治急慢性胆囊炎、胆石症、胆道蛔虫症、下肢痿痹。

75.取头顶、项部以及上背部的腧穴,患者应取的体位为

A.仰卧位

B.侧卧位

C.俯卧位

D.仰靠坐位

E.侧伏坐位

参考答案:C

[考点评析]

1.俯卧位:适宜于取头、项、脊背、腰部和下肢背侧及上肢部分腧穴。仰卧位:适宜于取头、面、胸、腹部腧穴,和上、下肢部分腧穴。

2.侧卧位:适宜于取身体侧面少阳经腧穴和上、下肢的部分腧穴。

3.仰靠坐位:适宜于取前头额面和颈前等部位的腧穴。

4.俯伏坐位:适宜于取后头和项、背部的腧穴。

5.侧伏坐位:适宜于取头部的一侧、面颊及耳前后部位的腧穴。

6.指切进针法:适用于短针的进针。

7.夹持进针法:适用于长针的进针。

8.舒张进针法:适用于皮肤松弛部位腧穴的进针。

9.提捏进针法:适用于皮肉浅薄部位的进针。

76.斜刺的角度应为 A.15°左右 B.25°左右 C.35°左右

D.45°左右

E.60°左右

参考答案:D

[考点评析]

1.直刺针身与皮肤呈90°角,垂直刺入,适用于人体大部分腧穴尤其是肌肉丰厚部位的腧穴,如四肢、腹部、腰部的穴位。

2.斜刺针身与皮肤呈45°角,倾斜刺入,适用于骨骼边缘的腧穴,或内有重要脏器不宜深刺的部位,或为避开血管及瘢痕部位而采用此法,如胸、背部的穴位。

3.平刺针身与皮肤呈15°角,横向刺入,适用于皮肤浅薄处的腧穴,如头部的穴位。

77.针刺治疗疾病的手法,总的归纳为

A.补虚泻实

B.提插补泻

C.开合补泻

D.补法与泻法

E.平补平泻

参考答案:D

[考点评析]

基本手法有提插法,捻转法。行针又名运针,是指将针刺入腧穴后,为了使之得气、调节针感和进行补泻而施行的各种针刺手法。得气是指将针刺入腧穴后所产生的经气感应,又名针感。针刺必须得气,得气与否直接影响治疗效果。

78.捻转补泻法的补法操作为

A.捻转角度小,用力轻,频率慢,操作时间短 B.捻转角度大,用力轻,频率慢,操作时间短 C.捻转角度大,用力轻,频率快,操作时间短 D.捻转角度大,用力轻,频率快,操作时间长

E.捻转角度大,用力轻,频率慢,操作时间长

参考答案:A

79.捻转补泻法中泻法的操作方法是

A.捻转角度小,频率快,用力重

B.捻转角度大,频率慢,用力轻

C.捻转角度小,频率慢,用力轻

D.捻转角度大,频率慢,用力重

E.捻转角度大,频率快,用力重

参考答案:E

[考点评析]

捻转补泻:补法——捻转角度小,用力轻,频率慢,时间短,大指向前,食指向后。泻法——捻转角度大,用力重,频率快,时间长,大指向后,食指向前。

提插补泻:补法——先浅后深,重插轻提,幅度小,频率慢,时间短,以下插为主。泻法——先深后

浅,轻插重提,幅度大,频率快,时间长,以上提为主。 平补平泻:进针得气后,均匀地提插捻转。 80.晕针时应当采取的措施错误的是 A.立即停止针刺

B.已刺之针暂时不能起出 C.给予热茶或温开水饮之 D.患者平卧,头部放低 E.松开衣带,注意保暖

参考答案:B [考点评析]

1.表现:突然出现头晕目眩,面色苍白,心慌气短、出冷汗,恶心欲吐;精神萎倦,血压下降。脉沉细。严重者会出现四肢厥冷,神志昏迷、二便失禁,唇甲青紫,脉细微欲绝。

2.处理:立即停止针刺,将已刺之针迅速起出,让患者平卧,头部放低,松开衣带,注意保暖。轻 者静卧片刻,给予热茶或温开水饮之,糖水亦可,一般可渐渐恢复。重者在行上述处理后,可选取水沟、素醪、内关、合谷、太冲、涌泉、足三里等穴指压或针刺之。亦可灸百会、气海、关元等穴,即可恢复。若仍人事不省、呼吸细微、脉细弱者,可考虑配合其他治疗或采用急救措施。 81.艾柱灸可分为 A.明灸和着肤灸 B.化脓灸和非化脓灸 C.间隔灸与悬灸 D.直接灸和间隔灸 E.直接灸与实按灸 参考答案:D [考点评析]

针炙学2

82.选用神阙穴常用的操作方法是 A.灯草灸 B.隔姜灸

C.隔蒜灸

D.隔盐灸

E.隔泥灸

参考答案:D

83.隔姜灸不能用于治疗 A.未溃疮疡 B.呕吐 C.泄泻

D.遗精

E.风寒湿痹

参考答案:A

[考点评析]

适应范围:温经散寒、扶阳固脱、消瘀散结;防病保健。

84.“腰背委中求”其病证选取穴位的主要依据是

A.根据经络理论

B.根据穴位所在部位

C.属于经验取穴

D.根据病证的表现

E.以上均不是

参考答案:A

[考点评析]

近部取穴、远部取穴和随证取穴。

85.下列配穴中不属于俞募配穴法的是

A.心俞、巨阙

B.肺俞、中府 C.三焦俞、石门 D.膀胱俞、中极 E.胆俞、期间

参考答案:D

[考点评析]

选穴原则:近部取穴、远部取穴和随证取穴。配穴方法:本经配穴、表里经配穴、上下配穴、前后配穴和左右配穴。

86.常用于治疗急性疾病的特定穴为

A.八会穴

B.八脉交会穴

C.合穴

D.络穴

E.郄穴

参考答案:E

87.十二井穴中,用于治疗乳少的常用穴为

A.少商

B.商阳

C.少冲

D.中冲

E.少泽

参考答案:E

88.心包经的郄穴是

A.劳宫

B.阴郄

C.间使

D.郄门 E.浮郄 参考答案:D 89.腰痛病证,除在局部选取腰眼、阿是穴、大肠俞为主穴外,远端选取

A.委中

B.外关

C.曲泽

D.阴谷

E.足三里

参考答案:A

90.前额疼痛应选择哪条经脉的穴位治疗

A.阳明经

B.少阳经

C.太阳经

D.厥阴经

E.少阴经

参考答案:A

91.外感头痛选取下列哪组穴位

A.列缺、头维、风池

B.曲池、后溪、外关

C.百会、足三里、申脉、大椎 D.列缺、百会、太阳、风池 E.天柱、太冲、内关、合谷 参考答案:D

[考点评析]

1.外感头痛:祛风散寒、化湿通络。毫针刺百会、太阳、风池、合谷。

2.内伤头痛:①肝阳上亢:平肝潜阳、滋水涵木。毫针刺百会、风池、太冲、太溪。②肾虚头痛:滋阴补肾。毫针刺百会、太溪、肾俞、悬钟。③血虚头痛:益气养血、活络止痛。毫针刺百会、心俞、脾俞、足三里。④痰浊头痛:健脾涤痰、降逆止痛。毫针刺头维、太阳、丰隆、阴陵泉。⑤瘀血头痛:活血化瘀,行气止痛。毫针刺阿是穴、合谷、血海、三阴交。

3.腰痛:除湿散寒、补益肾气。毫针刺肾俞、腰眼、委中。

4.痹证:行痹刺膈俞、血海;痛痹刺肾俞、关元;着痹刺阴陵泉;热痹刺大椎、曲池。以上痹证还要根据发病部位局部取穴。

5.根据辨证虚实分别采用补法,泻法或平补平泻。

92.实证痛经选取

A.中极、归来、子宫

B.地机、归来、气海

C.三阴交、足三里、气海

D.天枢、阳陵泉、地机

E.三阴交、中极、次廖

参考答案:E

93.落枕病证,主要损伤筋脉为

A.手三阳、足少阴

B.手三阳和足少阳

C.足三阳和手少阳

D.手三阳和足太阳

E.手三阳、足阳明

参考答案:B

二、B1型题

1.

A.足少阴肾经

B.足厥阴肝经

C.足阳明胃经

D.足太阴脾经

E.足少阳胆经

①行于下肢外侧中线的经脉是

②行于下肢内侧后缘的经脉是

参考答案:①E②A

[考点评析].

在体表对称地分布于头面、躯干和四肢,纵贯全身。阴经分布于四肢内侧和胸腔,上肢内侧为手三阴经;下肢内侧为足三阴经;阳经分布于四肢外侧和头面、躯干,上肢外侧为手三阳经,下肢外侧为足三阳经。

2.

A.手之阳经与手之阴经

B.手之阳经与足之阳经

C.手之阴经与足之阴经 D.足之阳经与足之阴经 E.手之阳经与足之阴经 ①在手指末端交接的经脉是

②不直接交接的经脉是

参考答案:①A ②C

[考点评析]

手三阴经从胸走手,手三阳经从手走头,足三阳经从头走足,足三阴经从足走腹胸。相表里的阴经与阳经在手足末端交接,同名的阳经与阳经在头面部交接,相互衔接的阴经在足部交接。手、足三阳经在四肢的排列是阳明在前,少阳在中,太阳在后。手三阴经在上肢的排列是太阳在前、厥阴在中、少阴在后。足三阴经在小腿下半部及足部排列是厥阴在前、太阴在中、少阴在后,至内踝上八寸处足厥阴经同足太阴经交叉后,循行在太阴与少阴之间,使成为太阴在前,厥阴在中,少阴在后。

3.

A.13寸

B.12寸

C.9寸

D.6寸

E.5寸

①前发际至后发际的骨度分寸是

②两肩胛骨内缘之间的骨度分寸是

参考答案:①B②D

4.

A.16寸

B.13寸

C.12寸

D.9寸

E.K寸 ①歧骨(胸剑联合)至脐的骨度分寸是 ②内辅骨下廉(胫骨内髁下缘)至内踝高点的骨度分寸是 参考答案:①E②B

[考点评析]

是以体表骨节为主要标志折量全身各部的长度和宽度,定出分寸用于腧穴定位的方法。

5.

A.肝俞

B.肾俞

C.脾俞

D.肺俞

E.心俞

①第5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的腧穴是

②第3胸椎棘突下旁升1.5寸的腧穴是

③第11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的腧穴是

④第2腰椎棘突下旁开1.5寸的腧穴是

⑤第9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的腧穴是

参考答案:①E ②D ③C ④B ⑤A

[考点评析]

1.攒竹在面部,当眉头陷中,眶上切迹处。主治头痛失眠、肩棱骨痛、目赤痛。

2.肺俞在背部,当第3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主治咳嗽气喘、胸阿;背肌劳损。

3.心俞在背部,当第5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主治癫狂、痫证、惊悸、失眠、健忘、心烦、咳嗽、吐血、梦遗、心痛、胸背痛。

4.膈俞在背部,当第7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主治胃脘痛、呕吐、呃逆、饮食不下、咳嗽、吐血、潮热、盗汗。

5.肝俞在背部,当第9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主治黄疸、胁痛、吐血、目赤、目视不明,眩晕、夜盲、癫狂、痫证、背痛。

6.脾俞在背部,当第11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主治腹胀、泄泻、呕吐、胃痛、消化不良,水肿、背痛、黄疸。

7.肾俞在腰部,当第2腰椎棘突下,旁开1.5寸。主治遗精、阳痿、早泄、不孕、不育、耳鸣、耳聋、小便不利、水肿、喘咳少气。

8.大肠俞在腰部,当第4腰椎棘突下,旁开1.5寸。主治腰脊疼痛、腹痛、腹胀、泄泻、便秘、痢疾。

9.次谬在骶部,当髂后上棘内下方,适对第2骶后孔处。主治腰痛、月经不调、痛经、小便不利、遗精、遗尿、下肢痉痹。

10.天柱在项部,大筋(斜方肌)外缘之后发际凹陷中,约当后发际正中旁开1.3寸。主治头痛、项强、眩晕、日赤肿痛、肩背痛、鼻塞。

11.委中在胭横纹中点,当股二头肌腱与半腱肌腱的中间。主治腰痛、下肢痿痹、中风昏迷、半身不遂、腹痛、腹泻、呕吐、小便不利、遗尿。

12.承山在小腿后面正中,委中与昆仑之间,当伸直小腿或足跟上提时腓肠肌肌腹下㈩现尖角凹陷处。主治腰背痛、小腿转筋、痔疾、便秘、腹痛、疝气。

13.昆仑在足部外踝后方,当外踝尖与跟腱之间凹陷处。主治头痛、项强、目眩、鼻衄、疟疾、肩背拘急、腰痛、脚跟痛、小儿痫证、难产。

14.申脉在足外侧部,外踝直下方凹陷巾。主治痫证、癫狂、头痛、失眠、眩晕、腰痛、目赤痛、项强。

15.至阴在足小趾末节外侧,距趾甲角0.1寸 (指寸)。主治头痛、鼻塞、鼻衄、目痛、胞衣不下、胎位不正、难产。

6. A.井穴 B.荥穴 C.输穴

D.经穴

E.合穴

①多用于急救的是

②擅治疗热证的是

参考答案:①A ②B

7.

A.少海

B.神门

C.通里

D.极泉

E.阴郄

①手少阴心经的郄穴是

②手少阴心经的络穴是

参考答案:①E②A

8.

A.养老

B.腕骨 C.后溪 D.支正 E.少泽 ②手太阳经的络穴是 参考答案:①A②D [考点评析] 1.主输穴:足十二经脉主气出入之所,具有治疗十二经脉、五脏六腑病变的作用。 ①手太阳经的郄穴是

2.原穴是脏腑的原气经过留止的部位,每一脏腑各有1个原穴,故有“十二原”之称,其分布均位于腕、踝部附近。

3.络穴是络脉由经脉别出部位的腧穴,也是表里两经联络之处。十二经脉各有1个络穴,皆位于肘、膝关节以下。

4.俞穴是脏腑之气输注之处,均位于背、腰部。俞为阳,是阴病行阳的重要处所。

5.募穴是脏腑之气汇集之处,均位于胸腹部。募为阴,是阳病行阴的重要处所。

6.八脉交会穴是八脉与十二经之气相交会的8个腧穴,又称交经八穴。均位于腕、踝部上、下。八脉交会穴具有治疗奇经病的作用。

7.八会穴是人体脏、腑、气、血、筋、脉、骨髓之精气聚会处的8个腧穴。对各自相应的脏腑、组织等病证具有特殊治疗作用。

8.郄穴:十二经脉各有1个郄穴、阴维脉、阳维脉、阴跷脉、阳跷脉也各有1个郄穴,共有16个郄穴。常用于治疗本经循行部位及所属脏腑急性病征。

三、A2型题

1.患者,男,68岁。中风半身不遂,舌强语言不利,口角歪斜,如兼见面红目赤,心烦口苦,舌红苔黄,脉弦。除用主穴外,还应选用的是

A.太冲、太溪 B.干隆、合谷 C.足三里、气海 D.内庭、风池

E.曲池、内庭

参考答案:A

2.患者,男,24岁。脘腹胀痛,痛甚欲便,泻后痛减,大便恶臭,伴嗳腐吞酸,不思饮食,舌苔垢赋,脉滑。治疗时除取大肠俞、天枢、足三里穴外,还应加

A.内庭

B.中脘

C.曲池

D.气海

E.梁门

参考答案:B

3.某患者大便秘结,面色无华,头晕心悸,唇舌色淡,脉细者,应在主穴基础上选用

A.合谷、内庭

B.太冲、中脘

C.脾俞、气海

D.足三里、三阴交

E.神阙、关元

参考答案:D

4.某男,45岁,经常不能正常入睡,易醒彻夜不寐。兼有头晕耳呜,腰膝酸软,五心烦热,遗精盗汗,舌红,脉细数。治疗选用

A.照海、申脉、神门、印堂、行间、侠溪

B.照海、申脉、神门、印堂、四神聪、太溪、水泉、心俞、脾俞

C.照海、申脉、神门、印堂、太溪、丰隆、内庭、曲池 D.照海、申脉、神门、印堂、太溪、太白、公孙、内关 E.照海、申脉、四神聪、太溪、水泉、心俞、脾俞 参考答案:B

5.某女,素有高血压史,晨五时起床小便,突然,左侧肢体麻木,活动不利,并伴有头晕目弦,苔白腻,脉弦滑,治疗应选取

A.曲池、外关、合谷、尺泽

B.阳陵泉、曲泉、大敦、太溪

C.廉泉、太阳、支沟、劳宫

D.足三里、三阴交、阴陵泉、风池

E.内关、水沟、三阴交、极泉、尺泽、委中

参考答案:E

[考点评析]

1.中风:滋养肝肾、通经活络,,刺肩髃、曲池、手三里、外关、合谷、环跳、阳陵泉、足三里、解溪、昆仑。

2.眩晕:平肝潜阳、滋水涵木等。刺风池、肝俞、肾俞、行间;头维、内关、中脘、丰隆、阴陵泉;百会、悬钟、肾俞、太溪;百会、足三里、脾俞、肾俞。辨证选穴。

3.不寐:宁心安神。主穴选四神聪、神门、三阴交。

4.感冒:①风寒型:祛风散寒、解表宣肺。主穴选大椎、风门、列缺。②风热型:疏散风热,清肃肺气。主穴选大椎、曲池、外关、合谷。

5.胃痛:①实证:疏通瘀滞、和胃止痛。刺中脘、内关、足三里。②虚证:温中健脾、和胃止痛。刺中脘、脾俞、胃俞、足三里。

6.便秘:①实证:刺天枢、支沟、曲池、内庭,气滞者配太冲。②虚证:刺大肠俞、天枢、支沟、上巨虚。

6.患儿,女,8岁。遗尿3个月余,每隔3—5夜1次:面色萎黄,纳食不多,舌淡苔薄,脉细弱。治疗应首选

A.中极、关元、三阴交、膀胱俞

B.中极、天枢、足三里、阴陵泉、太冲

C.关元、太溪、三阴交、至阴

D.气海、太冲、行间、昆仑、曲池

E.曲骨、内庭、太溪、肾俞、气海

参考答案:A

[考点评析]

1.痛经:实证取任脉,足太阴经穴为主;虚证取任、督脉、足少阴和足阳明经。①实证:中极、地机。②虚证:命门、肾俞、关元、足三里、大赫。

2.遗尿:以任脉经穴和膀胱经背俞穴为主。主穴:关元、中极、三阴交、肾俞、膀胱俞。

7.患者,男,48岁。耳中胀痛,鸣声不断,按之不减,烦躁易怒,胸胁胀痛,口苦咽干,舌苔黄,脉弦数。治疗除取翳风、听会、侠溪、中渚外,还应加

A.外关、合谷

B.听宫、足三里

C.太冲、丘墟

D.肾俞、关元 E.耳门、太溪 参考答案:C 8.某男,牙痛甚烈,兼有口臭、口渴、便秘、脉洪,在选取主穴基础上,加取 B.内庭、二间 C.太溪、行间 D.解溪、足三里 E.三间、行间 A.外关、风池

参考答案:B

9.患者耳鸣不断,按之不减,烦躁易怒,胸胁胀痛,口苦咽干,舌苔黄,脉弦数。治疗除取听会、翳风、中渚、侠溪外,还应加

A.听宫、关元

B.听宫、足三里

C.耳门、太溪

D.太冲、丘墟

E.外关、合谷

参考答案:D

[考点评析]

1.蛇串疮:取穴曲池、合谷、支沟、血海、三阴交、太冲。

2.扭伤:①肩部:肩髃、肩髎。②肘部:曲池、小海、天井。③腕部:阳池、阳溪、阳谷。④腰部:肾俞、腰阳关、委中。⑤髋部:环跳、秩边、居髎。⑥膝部:膝阳关、梁丘、血海、膝眼。⑦踝部:解溪、

昆仑、丘墟。

3.耳鸣耳聋:取少阳经穴为主。主穴取翳风、听会、侠溪、中渚。

4.牙痛:取手足阳明经穴为主。主穴取合谷、颊车、内庭、下关。

更多相关推荐:
针灸学重点总结

针灸学针灸学是一种以中国以理论为指导研究经络腧穴及刺灸方法探讨运用针灸防止疾病规律的一门学科内容包括经络腧穴刺法灸法及针灸治疗最早的针灸学文献足臂十一脉灸经阴阳十一脉灸经第一章经络总论经络是人体内运行气血的通道...

针灸学重点总结

1最早的针灸学文献足臂十一脉灸经和阴阳十一脉灸经2标志着针灸学理论体系的形成内经3又称针经的是灵枢4针灸第一次总结内经第二次总结皇普谧针灸甲乙经第三次总结杨继洲针灸大成5起承前启后作用的是针灸甲乙经6孙思邈在千...

中医针灸学中级考试总结

中医针灸学中级考试总结20xx0409190205转载标签分类职称考试中医针灸学职称考试中级校园中医针灸学中级考试总结或许针灸是个小专业各网站包括爱爱医上关于针灸学的中级考试的资料相当少本人刚刚考完了20xx年...

针灸学 穴位总结

针灸学位结穴总B八邪定位在手背侧微握拳第1至第5指间指蹼缘后方赤白肉际处左右共8穴主治手背肿痛麻木毒虫蛇咬伤烦热目痛百会DU20交会穴足太阳督脉之会定位在头部当前发际正中直上5寸或两耳尖连线的中点处主治头痛眩晕...

针灸学总结全

针灸学第一单元经络系统的组成十二经脉在四肢的分布规律手足三阳经阳少太手三阴经太厥少足三阴经厥太少内踝上8寸以下太厥少内踝上8寸以上奇经八脉督脉阳脉之海任脉阴脉之海冲脉十二经之海血海带脉约束纵行躯干的诸条经脉阴维...

针灸学总结全

针灸学第一单元经络系统的组成十二经脉在四肢的分布规律:手足三阳经:阳少太。手三阴经:太厥少。足三阴经:厥太少(内踝上8寸以下);太厥少(内踝上8寸以上)奇经八脉:督脉:阳脉之海任脉:阴脉之海冲脉:十二经之海;血…

针灸学重点总结

经络经脉和络脉的统称是人体运行气血联络脏腑沟通内外贯串上下的通路经气即经络之气概指经络运行之气及其功能活动腧穴是人体脏腑经络之气输注出入的特殊部位既是疾病的反应点又是针灸临床的刺激点得气是指将针刺入腧穴后所产生...

针灸学复习题表格总结1

1一院06骨伤期末复习系列2一院06骨伤期末复习系列3一院06骨伤期末复习系列4一院06骨伤期末复习系列5一院06骨伤期末复习系列6一院06骨伤期末复习系列7一院06骨伤期末复习系列8一院06骨伤期末复习系列

针灸学复习题表格总结1

1十四经脉特定穴总结一院06骨伤期末复习系列2一院06骨伤期末复习系列3一院06骨伤期末复习系列4一院06骨伤期末复习系列5一院06骨伤期末复习系列6一院06骨伤期末复习系列7一院06骨伤期末复习系列8一院06...

针灸治疗学总结1

总论针灸治疗作用疏通经络扶正祛邪调和阴阳针灸治疗原则中的考点热则疾之寒则留之的实际例子虚则补之陷下则灸之实则泻之宛陈则除之的实际例子和内经原话选穴原则局部选穴邻近选穴远端选穴辩证选穴随证选穴填空对应的实际例子五...

中医综合考研针灸学总结

第一章腧穴总论别称腧穴在内经中又称节会气穴气府骨空等后世医家还将其称之为孔穴穴道穴位宋代铜人腧穴针灸图经则通称腧穴虽然腧输俞三者均指腧穴但在具体应用时却各有所指腧穴是对穴位的统称输穴是对五输穴中的第三个穴位的专...

各家针灸学说总结

流派1经学派杨上善杨玄操王冰滑寿张介宾马莳张志聪内经2经穴考订派王熙巢元方杨上善王焘王惟一王执中朱震亨滑寿李时珍张介宾李学川3穴法派王熙孙思邈王执中张元素李杲何若愚窦默王好古王国瑞徐凤高武李梴杨继洲4手法派何若...

针灸学总结(27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