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特色的汽车文化和汽车消费文化现状思考

时间:2024.2.18

中国特色的汽车文化和汽车消费文化现状思考

中国从有了自己的汽车到今天,打着“自主”名号的汽车制造厂遍地开花,貌似各个都忙碌却幸福着不亦乐乎~。但是,想过另一个不那么务实的问题的国人却少之又少——“中国什么时候也造得出来自己的汽车文化呀?”

关于这个问题,关于整个汽车领域的问题,说得上话的本就不多,现有的言论多是一些“老总的话”。他们的确很热心地推广着中国汽车文化的一点点微步前进,说得也极正确,但是无奈总显得声音太小……

世界著名汽车造型设计大师乔治亚罗当着很多中外记者的面说过一句话:“中国的汽车设计缺少中国元素。”一语既出,摄人心魄。

尽管大部分人都认同乔老的评价,但至今没有原创性体现中国元素的汽车造型设计作品出现(尽管有长安长江鲟、龙腾等概念车面世,但笔者认为仅仅是命名体现中国元素罢了)。本文试图从设计思路和设计元素两方面寻求如何设计体现中国元素的汽车造型。

“什么才是中国元素?”

这是个很难一句话能说清的问题。在张艺谋的创作中,京剧的表现方式是中国元素;在吴冠中的画中,水墨意境就是中国元素;在梁思成的心中,飞檐翘壁就是中国元素……

中国元素是中国文化的精髓, 并延续到我们现代生活中来,更起到传承民族文化的作用,是中华民族的独有的内在和外在的特质,比如建筑风格元素,紫禁城、长城、敦煌、布达拉宫、苏州园林等;服饰风格元素,丝绸面料、唐装、旗袍、中山装等;文化风格元素,国画、脸谱、京剧、印章等;自然风格元素,长江、黄河、黄山、珠穆朗玛峰等;动物风格元素,熊猫、白鳍豚等;宗教神话风格元

素,观音、如来佛、龙、麒麟等。这些丰富多彩的元素,是中华文化在外国人心中的标志。不仅如上所述,讲究对立统一、中庸和谐和一分为三的儒家思想、讲究无为而为的道家思想等都是中国文化区别其它文化的地方,当然也属于中国元素范畴。

当前中国现状是人口众多、地域辽阔、经济高速发展、地区差异大、平均收入低、贫富差距大、石油资源较贫乏等,包括我们的民族特性是亚洲人种,勤奋、聪明、个人奋斗、爱随大流、讲排场、注重家庭等其实都是中国元素的体现。从以上基本元素中剔除任何文化对汽车都要求的物美价廉、安全可靠等共通的性能价格要求外,在诉求上中庸和谐,大气周到应该是设计目标。

下面是关于在汽车设计中,对我们的设计具体能做些什么的一点设想。

首先从颜色说起。

每一个民族在心理上对颜色的感觉有显著的不同。人民对于莫种颜色的喜恶往往源自本民族的神话故事和宗教信仰。因此,颜色也具备符号性,尽管它必须依附于具体的载体(历史、传说、物件)。

有没有中国独有的中国色呢?看了张艺谋的电影,很多外国人认为大红大绿等就是中国色。其实大红大绿只能算中国的民间色,不能代表中国色。认真参观故宫和中国寺院的人都能发现真正的中国色。中国有自己的三原色,虽然也是红、绿、蓝,但和西方的红绿蓝还是有明显的区别。中国的红是珊瑚红,绿是绿松石的绿,蓝是青金石的蓝,这三种色是国画颜料的根本色,也是中国文化中的珍贵色。比如蓝色,西方人最喜爱的是宝石蓝,但中国人是青金石蓝,所以中国所有寺庙里菩萨和如来头顶色是青金石蓝,无比庄重;西方基督教堂的穹顶都是蓝宝石的蓝。

王大珩等在《中国颜色体系研究》中早就明确指出:对中国颜色体系色空间的明度、色调和彩度的均匀分级,应进行中国人眼的心理物理验证实验,提出基础色度分级。

因此,研究和开发中国颜色漆料,不论在车身喷涂,还是在内饰上应用,都会传达中国元素,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也更受中国人民欢迎。

第二个方面是中国线条。

综观中国立体造型史,从夏商周以前红山文化中的古陶器制作用线条和图案,到夏商周的青铜器,再到汉代的漆器,乃至汉后历朝历代的瓷器等,始终有一些传承的造型元素。中国自古以来的造型设计,都从古陶造型、青铜器造型和漆器造型中汲取了丰厚的养分。汽车造型也应从中学习,但不是简单的生搬硬套,而是提取精华元素——线条。

一根线条在达芬奇眼中被理解成一个点在平面或空间中的运动轨迹,乃至解析几何中的一个方程式所界定的点的集合,线条无宽度也无厚度。因此对于生活在文艺复兴以后或接受过文艺复兴思想的西方人,对于线条的理解是基于几何学和数学。而对于中国传统而言,线条不仅有宽度,有厚度,还有方向,甚至能表现出速度和力量,对于线条的理解完全基于主观感受。所以这也是中国线条的魅力所在,正所谓“求其神韵、见其生气”。

在汽车造型设计中,如何通过合理的设计充分表达出中国线条的宽度,厚度乃至速度和力量,是设计富含中国元素汽车的关键。这需要我们深入寻找中国线条,从中国绘画中,传统生活用品、工艺品设计中,乃至建筑设计等所有造型设计中汲取养分。

以上说的都是一些侃侃而谈的美好设想,然而国内当下的汽车消费文化现状,却丝毫让我高兴不起来啊。

第一我想谈谈“长”的问题。似乎有种说法,不管是欧洲美国日本多牛的车,到了中国就得入乡随俗。“长”则活,反之则难以生存。

大车身在中国消费者眼中则成为自身地位的一种象征和暗示。业内专家认为,这种源自民族性格的审美和消费取向正是东西方不同民族性格所导致。这也正是国人偏爱加长版的原因所在。帕萨特B55加长77mm,奔驰加长了430mm,成为S350L,宝马加长了140mm,成为BMW5Li,此外,雷克萨斯推出了加长版LS460L,凯迪拉克也推出加长版SLS等等。这些加长车,几乎都为中国市场专门设计,宝马方面甚至声称,加长宝马不在国外卖,只对中国市场销售。

“长”和“大”到底好不好呢?难道我们只能听市场说了算,听群众说了算?

我们知道的只有,加长加宽后的车身固然可以使车的看起来大气,阔气,豪气,但是如此大幅的加长车身必然是汽车的操控性,特别是转弯是的灵敏度大大下降,如此的特殊“癖好”带来的直接后果就是车的安全性大受质疑。所以,连自身的生死都可以因为肤浅的喜好而置之度外的国人,我实在看不出高明之处。如果让他们领导自己的汽车文化,是不是等于放任呢?我认为稍有责任心的汽车人们,都应该尽心为中国的汽车消费导向做一些思考,发表一些声响!

第二,排量。这又是一个让人说不开的话题,不是吗?

德国人鲁兹。罗森在中国工作刚刚满一年,他惊讶地发现,中国人对新车型和高档汽车是如此地热衷,中国的车市也似乎正在成为一个国际新车型的秀场,而即使在一些偏远的中小城市,也时常会出现高档的SUV或跑车。

国内的汽车工业开始大步挺进开始,随着车市出现的爆发性增长,新车型的推出也随之开始步入高峰。值得注意的是,在众多的新车型中,大排量的汽车比例不断上升。在20xx年以前,我国车型中,排量在1.4升以下的车型约占33%。在20xx年推出的新车型中,小排量车占25%。20xx年推出的新车型中小排量车占33.3%,大排量车型却占到当年新车型的50%。到了20xx年大排量车型更是爆发上市,共有10款2.0升及以上的车型上市。这一年,小排量新车型约占当年全部新车型的25.5%,2.0升以上的新车型占全年新车型的32.5%。

到了20xx年,中国引进轿车的排量越来越大,如别克荣御排量3.6升,国产奔驰E280排量3.0升,天籁排量3.5升,奥迪A8排量4.2升……在20xx年上市的新车型中,排量在2.0以上的占72%,而20xx年,更多排量高于3.0升的国外品牌轿车在中国投产。

排量的增大得让人触目惊心了。不难看出,中国的消费者对车本身提出了什么样的要求。如果说80后的人的生活态度是“我喜欢,我就喜欢!”那么,为什么作为很看不惯这种浮躁也好,不可理喻也罢的那些年轻人的思想的,在买车大军中顶大梁的老一辈人们。我想问你们,为什么你们也显得意气用事了呢?

大型车是美国人的最爱

由于美国地广人稀,道路交通非常发达,所以按照美国人自己的说法,美国是真正的汽车社会。

美国不仅是全球拥有汽车数量最多的国家,也同样是在用汽车体形最大的国家。大体积、大排气量是美国汽车的标志。在各种车型中,SUV和皮卡是美国人的最爱。据统计,20xx年全美售出的越野车超过300万辆,与19xx年的100万辆相比增加了两倍。根据预测,到20xx年,越野车在美国汽车的销售中将占到四成。而皮卡的销售更是经久不衰,由于需要经常拖曳房车或游艇等大型物体,美式皮卡在设计上采用大排量发动机(大多安装5至6升的增压柴油发动机)。为了满足野外休闲的较高要求,许多车采用的是四轮驱动。

国情才是决定因素

20xx年,美国哈佛大学法学院副院长戴维?史密斯博士在南京表示,中国不能克隆美国的汽车消费文化。他指出,目前在全世界每天生产的8200万桶石油中,美国每天就要消费掉2040万桶,而这些石油资源75%消费在交通工具上;但美国人仍然越来越多地使用耗油量大的运动型多用汽车。他认为,美国式的汽车消费文化造成了大量的能源消耗和大气污染,并同样产生了一些社会问题。如果中国要按照美国的消费模式下去,必将会造成能源、环境以及社会方面的问题。

但中国车市的事实却表明,美国式的汽车消费正在成为中国模仿的对象。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在于中国人对于汽车消费的认识。虽然现在汽车开始从奢侈品向正常品或必备品过渡,但爱面子和大即是好的传统观念依然对购车者有着很大的影响。

虽然从本质上说,小汽车的拥有是一种个人的消费行为,不应受到限制,但事实上,汽车的运行会带来污染增加,使道路变得拥挤、降低其他运载工具行驶速度,干扰和影响步行者的行为等,从而使社会成本远远大于私人成本。


第二篇:中国特色的汽车文化和汽车消费文化现状思考


中国特色的汽车文化和汽车消费文化现状思考

中国从有了自己的汽车到今天,打着“自主”名号的汽车制造厂遍地开花,貌似各个都忙碌却幸福着不亦乐乎~。但是,想过另一个不那么务实的问题的国人却少之又少——“中国什么时候也造得出来自己的汽车文化呀?”

关于这个问题,关于整个汽车领域的问题,说得上话的本就不多,现有的言论多是一些“老总的话”。他们的确很热心地推广着中国汽车文化的一点点微步前进,说得也极正确,但是无奈总显得声音太小……

世界著名汽车造型设计大师乔治亚罗当着很多中外记者的面说过一句话:“中国的汽车设计缺少中国元素。”一语既出,摄人心魄。

尽管大部分人都认同乔老的评价,但至今没有原创性体现中国元素的汽车造型设计作品出现(尽管有长安长江鲟、龙腾等概念车面世,但笔者认为仅仅是命名体现中国元素罢了)。本文试图从设计思路和设计元素两方面寻求如何设计体现中国元素的汽车造型。

“什么才是中国元素?”

这是个很难一句话能说清的问题。在张艺谋的创作中,京剧的表现方式是中国元素;在吴冠中的画中,水墨意境就是中国元素;在梁思成的心中,飞檐翘壁就是中国元素……

中国元素是中国文化的精髓, 并延续到我们现代生活中来,更起到传承民族文化的作用,是中华民族的独有的内在和外在的特质,比如建筑风格元素,紫禁城、长城、敦煌、布达拉宫、苏州园林等;服饰风格元素,丝绸面料、唐装、旗袍、中山装等;文化风格元素,国画、脸谱、京剧、印章等;自然风格元素,长江、黄河、黄山、珠穆朗玛峰等;动物风格元素,熊猫、白鳍豚等;宗教神话风格元素,观音、如来佛、龙、麒麟等。这些丰富多彩的元素,是中华文化在外国人心中的标志。不仅如上所述,讲究对立统一、中庸和谐和一分为三的儒家

思想、讲究无为而为的道家思想等都是中国文化区别其它文化的地方,当然也属于中国元素范畴。

当前中国现状是人口众多、地域辽阔、经济高速发展、地区差异大、平均收入低、贫富差距大、石油资源较贫乏等,包括我们的民族特性是亚洲人种,勤奋、聪明、个人奋斗、爱随大流、讲排场、注重家庭等其实都是中国元素的体现。从以上基本元素中剔除任何文化对汽车都要求的物美价廉、安全可靠等共通的性能价格要求外,在诉求上中庸和谐,大气周到应该是设计目标。

下面是关于在汽车设计中,对我们的设计具体能做些什么的一点设想。

首先从颜色说起。

每一个民族在心理上对颜色的感觉有显著的不同。人民对于莫种颜色的喜恶往往源自本民族的神话故事和宗教信仰。因此,颜色也具备符号性,尽管它必须依附于具体的载体(历史、传说、物件)。

有没有中国独有的中国色呢?看了张艺谋的电影,很多外国人认为大红大绿等就是中国色。其实大红大绿只能算中国的民间色,不能代表中国色。认真参观故宫和中国寺院的人都能发现真正的中国色。中国有自己的三原色,虽然也是红、绿、蓝,但和西方的红绿蓝还是有明显的区别。中国的红是珊瑚红,绿是绿松石的绿,蓝是青金石的蓝,这三种色是国画颜料的根本色,也是中国文化中的珍贵色。比如蓝色,西方人最喜爱的是宝石蓝,但中国人是青金石蓝,所以中国所有寺庙里菩萨和如来头顶色是青金石蓝,无比庄重;西方基督教堂的穹顶都是蓝宝石的蓝。

王大珩等在《中国颜色体系研究》中早就明确指出:对中国颜色体系色空间的明度、色调和彩度的均匀分级,应进行中国人眼的心理物理验证实验,提出基础色度分级。

因此,研究和开发中国颜色漆料,不论在车身喷涂,还是在内饰上应用,都会传达中国元素,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也更受中国人民欢迎。

第二个方面是中国线条。

综观中国立体造型史,从夏商周以前红山文化中的古陶器制作用线条和图案,到夏商周的青铜器,再到汉代的漆器,乃至汉后历朝历代的瓷器等,始终有一些传承的造型元素。中国自古以来的造型设计,都从古陶造型、青铜器造型和漆器造型中汲取了丰厚的养分。汽车造型也应从中学习,但不是简单的生搬硬套,而是提取精华元素——线条。

一根线条在达芬奇眼中被理解成一个点在平面或空间中的运动轨迹,乃至解析几何中的一个方程式所界定的点的集合,线条无宽度也无厚度。因此对于生活在文艺复兴以后或接受过文艺复兴思想的西方人,对于线条的理解是基于几何学和数学。而对于中国传统而言,线条不仅有宽度,有厚度,还有方向,甚至能表现出速度和力量,对于线条的理解完全基于主观感受。所以这也是中国线条的魅力所在,正所谓“求其神韵、见其生气”。

在汽车造型设计中,如何通过合理的设计充分表达出中国线条的宽度,厚度乃至速度和力量,是设计富含中国元素汽车的关键。这需要我们深入寻找中国线条,从中国绘画中,传统生活用品、工艺品设计中,乃至建筑设计等所有造型设计中汲取养分。

以上说的都是一些侃侃而谈的美好设想,然而国内当下的汽车消费文化现状,却丝毫让我高兴不起来啊。

第一我想谈谈“长”的问题。似乎有种说法,不管是欧洲美国日本多牛的车,到了中国就得入乡随俗。“长”则活,反之则难以生存。

大车身在中国消费者眼中则成为自身地位的一种象征和暗示。业内专家认为,这种源自民族性格的审美和消费取向正是东西方不同民族性格所导致。这也正是国人偏爱加长版的原因所在。帕萨特B55加长77mm,奔驰加长了430mm,成为S350L,宝马加长了140mm,成为BMW5Li,此外,雷克萨斯推出了加长版LS460L,凯迪拉克也推出加长版SLS等等。这些加长车,几乎都为中国市场专门设计,宝马方面甚至声称,加长宝马不在国外卖,只对中国市场销售。

“长”和“大”到底好不好呢?难道我们只能听市场说了算,听群众说了算?

我们知道的只有,加长加宽后的车身固然可以使车的看起来大气,阔气,豪气,但是如此大幅的加长车身必然是汽车的操控性,特别是转弯是的灵敏度大大下降,如此的特殊“癖好”带来的直接后果就是车的安全性大受质疑。所以,连自身的生死都可以因为肤浅的喜好而置之度外的国人,我实在看不出高明之处。如果让他们领导自己的汽车文化,是不是等于放任呢?我认为稍有责任心的汽车人们,都应该尽心为中国的汽车消费导向做一些思考,发表一些声响!

第二,排量。这又是一个让人说不开的话题,不是吗?

德国人鲁兹。罗森在中国工作刚刚满一年,他惊讶地发现,中国人对新车型和高档汽车是如此地热衷,中国的车市也似乎正在成为一个国际新车型的秀场,而即使在一些偏远的中小城市,也时常会出现高档的SUV或跑车。

国内的汽车工业开始大步挺进开始,随着车市出现的爆发性增长,新车型的推出也随之开始步入高峰。值得注意的是,在众多的新车型中,大排量的汽车比例不断上升。在20xx年以前,我国车型中,排量在1.4升以下的车型约占33%。在20xx年推出的新车型中,小排量车占25%。20xx年推出的新车型中小排量车占33.3%,大排量车型却占到当年新车型的50%。到了20xx年大排量车型更是爆发上市,共有10款2.0升及以上的车型上市。这一年,小排量新车型约占当年全部新车型的25.5%,2.0升以上的新车型占全年新车型的32.5%。

到了20xx年,中国引进轿车的排量越来越大,如别克荣御排量3.6升,国产奔驰E280排量3.0升,天籁排量3.5升,奥迪A8排量4.2升……在20xx年上市的新车型中,排量在2.0以上的占72%,而20xx年,更多排量高于3.0升的国外品牌轿车在中国投产。

排量的增大得让人触目惊心了。不难看出,中国的消费者对车本身提出了什么样的要求。如果说80后的人的生活态度是“我喜欢,我就喜欢!”那么,为什么作为很看不惯这种浮躁也好,不可理喻也罢的那些年轻人的思想的,在买车大军中顶大梁的老一辈人们。我想问你们,为什么你们也显得意气用事了呢?

大型车是美国人的最爱

由于美国地广人稀,道路交通非常发达,所以按照美国人自己的说法,美国是真正的汽车社会。

美国不仅是全球拥有汽车数量最多的国家,也同样是在用汽车体形最大的国家。大体积、大排气量是美国汽车的标志。在各种车型中,SUV和皮卡是美国人的最爱。据统计,20xx年全美售出的越野车超过300万辆,与19xx年的100万辆相比增加了两倍。根据预测,到20xx年,越野车在美国汽车的销售中将占到四成。而皮卡的销售更是经久不衰,由于需要经常拖曳房车或游艇等大型物体,美式皮卡在设计上采用大排量发动机(大多安装5至6升的增压柴油发动机)。为了满足野外休闲的较高要求,许多车采用的是四轮驱动。

国情才是决定因素

20xx年,美国哈佛大学法学院副院长戴维?史密斯博士在南京表示,中国不能克隆美国的汽车消费文化。他指出,目前在全世界每天生产的8200万桶石油中,美国每天就要消费掉2040万桶,而这些石油资源75%消费在交通工具上;但美国人仍然越来越多地使用耗油量大的运动型多用汽车。他认为,美国式的汽车消费文化造成了大量的能源消耗和大气污染,并同样产生了一些社会问题。如果中国要按照美国的消费模式下去,必将会造成能源、环境以及社会方面的问题。

但中国车市的事实却表明,美国式的汽车消费正在成为中国模仿的对象。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在于中国人对于汽车消费的认识。虽然现在汽车开始从奢侈品向正常品或必备品过渡,但爱面子和大即是好的传统观念依然对购车者有着很大的影响。

虽然从本质上说,小汽车的拥有是一种个人的消费行为,不应受到限制,但事实上,汽车的运行会带来污染增加,使道路变得拥挤、降低其他运载工具行驶速度,干扰和影响步行者的行为等,从而使社会成本远远大于私人成本。

更多相关推荐:
20xx新作文_话题作文“文化反思”导写及优秀作文

20xx新作文话题作文文化反思导写及优秀作文新高考新作文20xx0201081220xx新作文话题作文文化反思导写及优秀作文一作文材料有人说现在是知道周迅的人越来越多了知道鲁迅的越来越少了知道关之琳的越来越多了...

高考备考资料精编_话题作文“文化的反思”写作指导及例文

话题作文文化的反思写作指导及例文作文专题01041637话题作文文化的反思写作指导及例文作文题目有人说现在是知道周讯人的越来越多了知道鲁迅的人越来越少了知道关之琳的越来越多了知道卞之琳的越来越少了知道马克的越来...

作文素材之文化思考

作文素材之文化思考施主您是大悲还是超大悲还是大瓷大悲我能续悲么20xx年9月22日全球最大的咖啡连锁店星巴克在杭州灵隐寺景区开店引来吐槽声一片让星巴克成为众矢之的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看简单了它是一杯咖啡看复杂了...

国邦教育:高考话题作文指导“文化的反思”

话题作文指导文化的反思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有人说现在是知道周讯人的越来越多了知道鲁迅的人越来越少了知道关之琳的越来越多了知道卞之琳的越来越少了知道马克的越来越多了知道马克吐温的越来越少了知道比尔的越来越多...

作文教学的反思

作文教学的反思原州区第二小学马筱媛作文难作文难提起作文心就烦这句口头禅似乎已经是相当一部分学生的心理定格在我的调查中发现大部分学生苦闷的是不知道用什么方式来表达自己内心所感有时感到自己内心有激情喷发有写作的很强...

作文反思

彝族地区中段小学生作文常见问题及对策研究课题的反思洛俄依甘乡小学校俄地尔良130xxxxxxxx经过两年的实践与努力彝族地区中段小学生作文常见问题及对策研究课题研究在不断取得经验为更好地服务彝族地区小学中段作文...

对作文教学的反思

对作文教学的反思何秦梅多少年来在应试教育的阴影笼罩下我们的作文教学和其他一样只注重了部分优秀学生的训练忽略了大部分学生就79年级而言提高全体学生的综合素质必须首先提高他们的文化素质提高他们的文化素质必须首先提高...

作文教学反思

浅谈个性化作文教学三人行走教活动体会4月22日区教委在我校开展了三人行走教活动通过听课和评议活动探讨了初中作文教学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感触颇深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在写作教学中应注重培养学生观察思考表达和创造的能...

作文教学反思

作文教学反思在教学过程中发现不少学生害怕作文一提起笔就抓耳挠腮经了解有几方面的原因1觉得无内容可写乱编的多2语言积累少干巴巴的难以写具体3对周围事物没有留心观察4缺乏想象力5题材千篇一律难以表达真情实感针对以上...

《作文反思》

千姿百笑课后反思学作文是倾吐生活积累的过程是学生实际生活的反映只有拥有一定量的生活积蓄才能饱含激情因此首先要给学生一双慧眼让学生有一双发现生活的眼睛养成良好的观察生活思考生活的习惯如引导他们用具有个性的眼睛去欣...

作文反思

20xx20xx学年度小三第一学期教学反思第一次接触三年级孩子们的作文西丁小学温惠萍今年是我有史以来第一次接手三年级又恰恰赶上新一轮的课改翻开花花绿绿的教科书看到教材内容的千变万化我真有点雾里看花的感觉当我带着...

作文写作——教学反思

作文写作教学反思今年我担任了初一年级13班的语文教学为了理解学生的写作情况在开学的第一周我给学生进行了初中的第一次作文写作要求是写一篇关于新学期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题目自拟几天后他们都把作文交上来了我一看果然跟我...

文化的反思作文(38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