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文化交际》学习心得体会

时间:2024.3.24

《跨文化交际》课程学习心得体会

跨文化交际学习心得体会封面及正文格式模板20xx1201

学生姓名:

学 号:

班 级:13会计本2(国际) 

学 部:国际学部 

课程名称:跨文化交际

《跨文化交际》课程学习心得体会 2个月的《跨文化交际》的课程学习,2个月的老师孜孜不倦的讲述,这门课程结束了,同时我的见识上也极大的被扩充了,这是很明显的感受,我能感觉到这门课程带给我的不仅仅是眼界上的开阔,也让我感受到了与众不同的中国文化,感受到中国那经过5000多年沉淀下来的厚重与独特,对于我来说是一次极为有意义的学习。 在2个月的学习中,老师从文化概况、宗教、建筑、服饰、饮食和礼仪这些方面来给我们讲诉了《跨文化交际》。首先是文化概况,中国是世界上四大文明古国之一,5000年来,无数的先辈在文化上锲而不舍的探索、琢磨,形成了我们现在独特而又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虽然中国文化中,依然存在着不完善的地方,当不可否认的是几千年来一代代先辈的辛苦努力所形成的中国文化是世界文化图集上一颗闪耀的北斗星,在西方学术界上,许多学者热爱着中国文化,其中孔子孔圣人也是西方所尊崇的大儒,儒学更是西方学者、哲学家专研项目之一,而中国的儒学理论是自古以来各个朝代所更用的,是中国思想的正统,延续至今有2500余年的历史,是我国文化的根本,这也是西方研究中国文化的重点。

相较中国而言西方的文化就要更注重人权和自由,这可能是由于西方文化形成时间短,文化历史较中国短的缘故,就如在行为举止上和谈吐,又或者中西家庭教育孩子上,会有很大的差异,西方教育比较中国教育更注重自由式管理,虽然两者比较而言并没有对与错之分,只是文化上差异而成的行为差异,但若是能以一种客观的角度看

待文化问题,取各自精华,去各自糟粕,这才是我们应行的。

相比较文化上的差异,中西在信仰上也有很大的不同。总所周知,西方绝大部分人都信仰的是基督教,而基督教交予西方的思想就是神爱世人,世人也应当爱神爱他人,信仰基督就能得到灵魂的拯救,和对永生的期盼。因为基督教交予人们的都是正面的思想,同时在社会上起来和谐推动的作用,这也是这个教派长盛不衰的原因之一,它是西方的第一大教派。

而中国,信仰的教派则有佛教、道教,是中国两大信仰宗教。道教是中国最为本土的宗教,由名可知,道教的最高信仰就是道,道教教主老子觉得道是最为本源的东西,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都是由道演变而来的。佛教则是在西汉末年传入的中国,随着民情的演变,而变成了富有中国特色的本土宗教佛教。佛教相信每个人的命运都掌握在自己的手中,重因果,认为每一件事的发生有因必有果,因在前,果在后。佛家还认为有来世,认为人有着下辈子,建立了轮回一说,今世修功德,来世得果报。这和道教的教义又有点差别,道教修今世,佛教修来生,虽是如此,佛道两家在大体总纲上,还是较为相似的,在教人上皆以善为本,修功德修心。

道家是由春秋时期老子集古之圣贤的大智慧而成型的,道家讲究无为无不为的道德理论,认为无为而治,道法自然,认为以雌守雄,以柔克刚,刚柔并济等政治、军事策略,体现出了中国古代人民的最根本的思想。

文化代表一个国家的底蕴,宗教代表一个国家的信仰,而建筑则

代表着水土风情。中式建筑讲究古典美,喜幽静,古时的中国人家居小院,有庭院,有廊道,处处透露着精巧的建筑艺术,同时也爱把树木花鸟纳入其中,营造一种建筑与自然和谐的感觉。中国式建筑习惯用木头作为建筑原材,屋顶喜欢用瓦片覆盖,大户人家门口喜欢以石头雕刻神兽坐落门两侧,建筑中可能加入些些铜铁制品,但不会太多,同时中式建筑对颜色上喜用红黄蓝色,这就是建筑的主色调,在屋檐边也有平直,下垂,上挑等多种方式,复杂而又不失威严,曾经马可波罗游历到中国说过中国遍地是黄金,连盖房的砖瓦都是黄金做的,实际上那只是黄色调的琉璃瓦罢了。 中国建筑不仅在选材、造型上有讲究,在选择地理位置上也有着很大的讲究,这在中国叫风水,选择地理位置,是很慎重的,历代帝王陵寝和民居的居住都是按风水之说和五行相生相克来选择的。他们认为与天地和自然万物和谐才能借的冥冥中的气运,趋吉避凶,招财纳福,借山水之势力,聚落建筑座靠大山,面对平川。这种“仰观天文,俯察地理”是中国特有的一种文化,谓之风水学说,因而古时的帝皇建帝都,都有请风水玄师观察地理位置而定都。

西方建筑更爱以白色,米色,这类色调为建筑的主色调,他们喜欢在建筑上进行雕刻,建筑以石材为主,可以说中国是一部木头史诗,而西方则是石头史诗。从西方人选用石材作为建筑,可以看出西方人求智求真的理性精神,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中强调人是世界的主人,人的力量和智慧能够战胜一切,而中国选择以木材为建筑原材则是强调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这是很明显上的差异。中国人自古内敛沉静、含

蓄,因而以庭院的形式建造,西方人热爱自由,开放,而广场的开放性,是西方人活跃、好动个性的体现,由此可知建筑的布局也体现了不同的民族特征。欧洲建筑的布局是“广场式”的。通常呈放射状向外辐射建筑出去,中间是教堂,因而是广场式建筑群。

服装,也是一个特别显著的区别,中国古时的服装花样繁多,头冠,衣服,靴子整一套在世界服装上自成一系。然在夏商周之前衣不蔽体,只有最原始的毛皮遮掩。自夏商周后,衣服服饰开始演变开来。而从古自今衣饰的款式也非常之多,春秋战国时期,有深衣和胡服,深衣将过去上下不相连的衣裳连属在一起,所以叫深衣。它的下摆不开衩口,而是将衣襟接长,向后拥掩,即所谓“续衽钩边”。而胡服是指衣裤式服装,是北方草原上的民族穿的服饰的称呼,因北方民族的人善马,骑射是他们的主要技艺,无袖或半臂之衣的胡服自然是根据他们的习性改良而来的了,自赵武灵王之后,胡服传入中原,从此引为戎装。后逐步根据时代的需要,秦汉时期将衣装逐步改良,虽未曾脱离深衣的要求,但相较原来而言服饰上的颜色,图案都有了很大的改良。到唐朝时,服饰又细分为法服和常服。法服仍旧是在冠、冕、衣、裳上改良的大礼服,而常服则是在鲜卑装的基础上改进而成,到元朝时,带鞑帽,腰间系辫线,下衣有褶,这种服饰又称为辫线袄子,高官贵族大多都以织金锦来编制制作,明朝汉人统治回复唐朝服饰制度,未曾有多大变动,但清朝由满人统治,改服饰为满服,强制剃头编辫子,实行剃发易服,而清朝之后,中西文化的碰撞,女性穿旗袍,男穿中山装,直至现在开放式的西装革履,西方式穿着。

在古时,中国的服装阶层分明,一个阶层的人只能穿一个阶层的衣服,上至皇帝,下至平民百姓,衣服不能乱穿。平民多穿麻衣,唐代有出现品色衣制度,九品制的出现,紫、绯、绿、青为官品的用色。又有文武官员饰绣的不同,文官饰鸟,武官饰兽。另有蟒袍,飞鱼服,斗牛服等一系列服饰的区分,形成了独特的中国服饰文化。 另相较中国而言西方的服饰,虽没有中国服饰文化的渊久,但不可或缺的是西方服装对我们现在的生活的影响有者不可或缺的影响力。现在我们生活中所穿的衣服,都有着西方服装的影子在上面。西服,小礼服,都是由西方中世纪后的服装慢慢演变过来的。相较而言,中国的服装文化随着时间的推移已经慢慢成为历史,而西方的服饰文化逐渐成为主流。

民以食为天,这是中国自古流传下来的一句话,可见饮食占的比重相当之大。中国是文明古国,亦是悠久饮食文化之境地。因而中国人的饮食注重的是以热食、熟食为主,也是中国人饮食习俗的一大特点。

而中国人的早餐根据地域的不同,又有所不同,北方人喜欢吃面食类早餐,如馒头,油条,烙饼,再加上豆奶或疙瘩汤等,组成了北方人的饮食习惯。相比较而言,南方这喜欢吃面条,粉条等一类的面食类早餐,其中著名的又有江南地区的热干面,广西地区的米线等。午餐及晚餐喜欢吃主餐,自古中国的午餐和晚餐就有四菜一汤的说法,主食则为米饭一类。

中国人喜欢味道多样的菜,所谓的川菜,粤菜,闽菜等一系列菜

系,每种的口味特点各有不同,中国人的饮食历来都是以食谱广泛、烹调技术的精致而闻名于世,其中又将饮食分为了八大菜系川、鲁、粤、闽、苏、浙、湘、徽。史书载,南北朝时,梁武帝萧衍有一个厨师,一个瓜能做出十种式样,一道菜也能做出几十种味道,烹调技术十分的高超,领大家惊叹。

在中国饮食里,注重的是一个熟字,中国饮食喜食十成熟的食物。相反西方人喜爱吃牛扒猪扒一类的肉扒,觉得太熟肉会老,没有口感。

在食具这方面,中国人的饮食习俗的一大特点是使用筷子。在中国有悠久的历史中筷子又叫箸,《礼记》中也曾说过:“饭黍无以箸。”由此可见在殷商时代,人们就已经开始使用筷子吃饭了。筷子一般是竹制品,一双在手,运用自如,即简单经济,又很方便。这是中国的独特文化筷子。

在中国,吃一顿饭,又或者是宴席,反正不管是出于什么样的目的,只会有那么一种情况,就是大家坐在一起,一起吃饭。宴席是要用圆桌,会给人一种团结友爱,有凝聚力的感觉。山珍海味放在一桌人的中心,既好看又好吃,还可以拉进人与人之间的距离。人们互相敬酒、让菜、劝菜,体现了大家相互礼让、相互尊重的美德。虽然可能会有那么点卫生问题,但这种饮食文化符合我们民族“大团圆”的心态。反应了中国的一个字“和”,和气,合家。

而西方的饮食更注重卫生,合理搭配,营养调和。就比如他们爱吃罐头、快餐等这类食品,虽然味道单一,但在时间上节省了,而且营养良好,从而我们看到很多西方人身体要比中国人壮,比中国人高,

相比较下来中国人则显得瘦小,看上去没西方人那么强悍。研究学者在这上面称中国人为植物性格,西方人为动物性格。

在西式饮宴上,食品和酒尽管非常重要,但实际上只是陪衬品而已。宴会的核心思想在于交际,通过和其他客人的交谈,而达到交谊的目的。从这里可以看得出了,中式宴会和西式宴会交谊的目的都很明显,只不过中式宴会更多地体现的是集体的交谊,而西式宴会更多的体现在个人间的交谊。与中国的桌上进餐不同的是西方人流行的是自助餐。此法是:将食物一一陈列出来,大家各自挑选自己喜爱的食物,走动自由,不必在固定的位子上饮食,这种方式便于个人之间的情感交流,利于两人交谈的隐私性,也表现了西方人对个性、对自我的尊重。但如此的话,就缺少了一些中国人那种独乐了不如众乐乐的情调了。

诗仙李太白以诗句“天若不爱酒,酒星不在天,地若不爱酒,地应无酒泉,天地既爱酒,爱酒不愧天”来形容中国的酒,而巴斯德更是以“没有葡萄酒的日子就如同没有阳光”来形容西方的酒。对酒的喜爱虽然一样,但中西之间的饮酒文化略有不同,中国古时有“葡萄美酒夜光杯”之称,但在西方喝葡萄酒所用的杯则为高脚杯,中国酒器善以瓷器,西方酒器则善以玻璃制品,讲究透明,如此方能观察出酒的档次高低。同时中国爱饮白酒,西方那边则喜饮果酒。

最后让我们讲讲礼仪,中国自古素有礼仪之邦的称呼,四书五经中更有《礼》经,孔子的《论语》中更多次强调了礼的重要性,哪怕在现在这个时代,社会上礼仪也是很重要的一点,它直接影响到了他

人对你的评判。而在西方,对礼仪是十分注重的,在西方人眼里,一名成功的绅士,在礼仪上必须要做的完美,这是衡量一个人素质高低的评判线,可以说西方式一个非常注重礼仪的地方,平时出门时的着装,与西服搭配的领带盒袜子,对鞋的要求,外套是否合适,以及对待女士的标准等一系列都是他们十分注重的。如果在礼仪上做得不够到位,首先就拉了下乘,它是我们内在修养和素质的外在表现,是我们人际交往中适用的一种艺术般的交际方法,是我们给予他人尊重、友好的习惯做法,是我们交际中进行相互沟通最优雅的一项技巧。因而如果因为某些细小的失误,造成了别人对我们留下不好的映像,是得不偿失的。首先餐桌上的礼仪,中国喜欢热热闹闹的就餐,餐桌上给自己的领导或是长辈敬酒,给客人劝酒,让菜,这样才能体现主人家的诚恳,而西方桌上就餐则是安静的吃,闭嘴咀嚼,喝汤不出声响,这是西方人就餐所注重的礼仪,而当你吃饭时发出了声响,西方人也不会直接点出来,只会给你来个集体的注目礼。而着装上,西方人觉得身着正装是自己态度的表现,而中国人则认为有些场合随意搭配衣服即可,体现了中国人的随意性心理,除非一些十分重要的场合,中国人则是怎么来的舒服怎么穿。

总的来说,跨文化交际这门课程不仅仅是教育了我们知识,至少它让我知道了,这世界上不是只有我周围那么一个交际的圈子,还有很多圈子,有很多文化,知识在等着我们去了解,去明白,很多时候,我们所知道的东西只是这类知识的一小部分,还有很大一部分等着我们的探索和追求,我们不能像一个井底之蛙一样,只看得到井口的天

空,而是应该跳出那口井,了解外面的世界,了解外面的天空,文化知识寥寥无底线,我们可以学到的还有很多,现在学到的只是一部分,但也是精华的一部分,还有更多的知识在等着我去学习。只有保持一颗探索的心,我们才能成长的更快。


第二篇:跨文化交际(学习心得)


什么是跨文化交际?跨文化交际,即本族语者与非本族语者的交际,也指任何在语言和文化背景方面有差异的人们之间的交际。本学期通过本门课程的学习,让我学会了一下三点:一、如何正确的审视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二、如何提高跨文化适应能力,三、如何提高跨文化的交流技能。

随着中国对外开放程度的逐渐深入,西方社会的人和事物越来越多地走进了我们的视野,在这种情况下,跨国域、跨民族、跨文化的 经济和社会交往将会与日俱增,这就为我们提供了许多与西方接触和交流的机会,这对于我们加深对的西方社会的理解是一件好事,但这却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因为我们所面对的是陌生的国家和文化,思维方式、生活习惯和行为方式与我们迥然不同的人,在与之交往的过程中不可避免的会出现文化冲突的现象,这时在跨文化交际课堂中学到的东西便起了大用!

我总结了一下中西方的差异主要集中在以下几点:

一、在客观主体方面,西方人向外探索客观世界,强调真善美、爱智,注重理性科学,注重求异,科学和逻辑发现。中国人向内探索个人世界,强调真善美、崇善,注重情感、伦理,注重求同,经验、感情。

二、在处理问题方面,西方人采取不撞南墙不回头的态度,中国人采取不可中直取,只可曲终求的态度。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在交际时,经常出现的一个现象就是套用自身所在社会的行为规范来判定对方行为的合理性,由于双方的行为规范存在差异,常常会产生误解、不快甚至更坏的结果。比如说中国人轻拍小孩子的头部表示一种友好,而在西方国家,这是一种极不尊重小孩子的做法,父母会对此非常愤怒。所以说在跨文化交际中是否能够正确地识别和运用行为规范是保证跨文化交际顺利进行的重要因素。要保障跨文化交际的顺利进行,就必须理解对方的行为规范,尤其是什么行为是被禁止的,最好的办法就是遵循入乡随俗的原则。

三、在发表个人看法时,西方人直言、直去,中国人谨言、拐弯。

四、在民族性格方面,西方人偏重功利,好走极端,与其他民族存在斗争,强调以力争天下。中国人偏重道义,以“中庸和谐”为贵,强调协和万邦。

五、在建筑物方面,西方建筑物主要为高大、雄伟、外展的建筑风格,而中国建筑物主要是小巧、玲珑、精致。

六、在个人观点问题上,西方人以个人为单位,注重人个,以个体为本体,性格外向,亲情观淡漠,对待友情重视实际情况,强调人人平等,积极面对现实。中国人以集体、组织为重,性格内向,对待亲情非常重视,对朋友两肋插刀,强调孩子所属是于家长,处理事物通常全盘考虑。

人们的交际能力是在社会化的过程中产生的,必然与价值观念联系在一起。每一种文化都有自己特有的价值体系,这套体系能够帮助人们区分美与丑、善良与邪恶,这就是人们的处世哲学 、道德标准和行为规范。但是它不能脱离具体的文化而存在,每一种文化的判断标准是不同的,就像是这种文化认为是好的,另一种文化可能认为不好,但是它们在自己的文化体系内都有其存在的合理性,绝不可以理解为一种价值标准先进,而另一种价值标准落后。以中西文化为例,在中国文化中,人们推崇谦虚知礼,追求随遇而安,不喜欢争强好胜,同时社会风气也往往封杀过于突出的个人,正所谓“行高于众,人必非之”。在中国文化中,集体取向占据主导地位,追求个人发展被视为是一种严重的个人主义,必然会受到谴责。而西方文化则非常崇尚个人主义,“随遇而安”被看作是缺乏进取精神的表现,是懒惰、无能的同义语,为社会和个人所不取。人本位的思想根植于他们心中,人们崇尚独立思考,独立判断,依靠自己的能力去实现个人利益,并且认为个人利益至高无上。在行为规范的具体含义就是指被社会所共同接受的道德标准和行为准则,简单的说,就是告诉人们该做什么和不该做什么的一种规范。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在交际时,经常出现的一个现象就是套用自身所在社会的行为规范来判定对方行为的合理性,由于双方的行为规范存在差异,常常会产生误解、不快甚至更坏的结果。比如说中国人轻拍小孩子的头部表示一种友好,而在西方国家,这是一种极不尊重小孩子的做法,父母会对此非常愤怒。所以说在跨文化交际中是否能够正确地识别和运用行为规范是保证跨文化交际顺利进行的重要因素。要保障跨文化交际的顺利进行,就必须理解对方的行为规范,尤其是什么行为是被禁止的,最好的办法就是遵循入乡随俗的原则。

除了思想差异,还有地理形态差异,宗教差异、饮食差异、建筑差异、服装差异、礼仪差异。

像是地理形态差异:西方主要是海洋文明,而中国主要是黄土文明。

宗教差异: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出现的一种文化现象,属于社会意识形态。主要有四种分类:原始宗教、国家宗教、民间宗教和世界宗教。主要以佛教、基督教、伊斯兰教这三大世界性宗教为主体。西方人绝大多数信仰基督教和伊斯兰教,中国人主要信仰佛教。基督教是信仰耶稣为救世主的神论宗教,起源于巴勒斯坦,并有著作《圣经》以及21.4亿信徒,信徒之间互称对方为教友,每周至少做一次礼拜。伊斯兰教是有穆罕默德创立,其名字原意为“顺从”与“和平”,指顺从和信仰创造宇宙的独一无二的主宰安拉及其意志,以求得两世的和平和安宁,共有57个伊斯兰国家,其标志为新月,教徒统称为“穆斯林”,并有著作《古兰经》,信徒14余亿人,日常穿着主要体现在妇女戴盖头,男子带礼拜帽。佛教由释迦牟尼创立,发源于古印度,于西汉末年传入中国,有四谛:苦、集、灭、道。苦为生老病死、喜怒哀乐,集为受苦原因为业惑,灭为如何消灭造成烦恼的原因以及如果消灭欲望,道为如何消灭苦因。教规为: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不听歌舞、不睡高床,不着彩衣,不着财,过午不食等。并在中国境内有四大名山,文殊菩萨道场—五台山,观音菩萨道场—普陀山,地藏王菩萨道场—九华山,普贤菩萨道场—峨眉山。中国作为一个泱泱大国,也孕育了自己土生土长的宗教,那就是道教。道教成立至今1800多年,主要经历了三个阶段,一、为原始道教,并且有着特殊的风俗习惯,入教要先交五斗米。二、理论阶段化,以葛洪为主体的部分人开始气功、炼制丹药。、三、金代全真道,以《道德经》、《孝经》和《般若经》为核心的价值观念。强调万物之母为道,长生不老可肉身成仙,并有老子经典著作《道德真经》,标志为八卦图。宗教的信仰不同,教义不同也会影响人们思维观念的不同。

饮食:常言道“民以食为天”,各国当然也都不会例外。 

饮食是人们生存的根本,中西方都不例外。饮食文化是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21世纪全球化进程,跨文化交际日益频繁,其中饮食文化成了东西方文化交流的最基本内容。但是由于长期以来形成的生活环境、风俗习惯、价值观念的不同,中西方形成了各自不同的饮食文化。主要差距在以下三点。

一、饮食观念的差别:西方对于饮食有着一种理性饮食的观念,不论食物的色、香、味、形如何,而营养一定要得到保障,讲究一天要摄取多少热量、维生素、蛋白质的等等。即便口味千篇一律,也一定要吃下去,因为有营养。而中国人从始至终都很重视饮食文化,在中国的烹饪术中,对美味的追求几乎达到了极致,以至于中国人到海外谋生都以开餐馆为业,成了我们在全世界安生立命的根本,而对于美味的追求倒使我们反而忽略的吃饭的真正意义。

二、中西饮食对象的差异

西方人认为菜肴是充饥的,所以专门吃大块肉、整块鸡等“硬菜”,而中国烹调在用料上也表现出了极大的随意性,许多西方人视为弃物的东西,在中国都是极大的原料,外国厨师无法处理的东西,一到中国厨师手里,就可以化腐朽为神奇。

三、饮食方式的不同

中国的饮食方式有很大不同,这种差异对民族性格也有影响。中国的宴会不管是什么目的,都只有一种形式,那就是圆桌,这从形式上就造成一种团结、礼貌的气氛。而在西方饮宴上,尽管食物和酒都非常重要,但是核心在于友谊,通过与邻座客人之间的交谈,达到交谊的目的。

总而言之,中西餐桌礼仪文化的不同是中西民族文化差异的重要组成部分,传统的西方文化是畜牧文化和海洋文化,而中国是农耕文化和陆地文化,两种不同的文化反映出人们生活方式的差异,其中餐桌礼仪文化的差异是具有代表性的一个方面,每一个国家,每一个地区的人民都在饮食中自觉不自觉地表露着其自身深刻的文化背景。如:中国,吃的形式后面蕴藏着一种丰富的心理和文化的意义以及人们对事物的认识和理解,从而获得了更为深刻的社会意义,这一转化成对社会心理的一种调节,有许多学者将中国人的这种特有的“民以食为天”的观念称之为“泛食主义”的文化倾向,中西文化之间的差异造就了中西餐饮文化及餐桌礼仪文化的差异,这种差异来自中西方不同的思维方式和处世哲学。中国人注重“天人合一”,西方人注重“以人为本”这种价值理念的差别形成了中餐以食表意,以物传情的特点,注重菜的种类和数量,很少考虑饭菜的营养性。饮食的美性追求虽然压倒了理性。随着经济全球化及信息交流的加快,中西餐桌礼仪文化将在碰撞中不断融合,在融合中相互补充。所以现在的中餐已开始注重食物的营养性,健康性和烹饪的科学性,餐桌礼仪也趋向文明性,科学性。两种文化间也不存在谁先进谁落后,未来的世界里,两种文化也将不断融合,贯通。所谓“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万里不同食”,个个国家因为自然地理、气候条件、资源特产、风土人情和独特的历史发展经历形成了不同的饮食文化和习惯。作为以英语为第二语言专业的学生,在学习外语的过程中,也要多去了解西方国家的文化习俗,不但对英语语言学习本身有巨大的帮助,而且在和国外友人的接触中能更好的了解对方,不至于闹出笑话。

 饮食是人类生存之本,生命的源泉。

社交称谓中沉淀着本民族的价值观、价值取向、文化心理和思维方式,是约定俗成的传承性符号系统。具有鲜明的民族性、区域性。变异性和时代性,与其社会结构和文化思维模式密不可分。在这样的社会背景,反观历史文化的差异导致了中西餐桌礼仪的差异,餐桌礼仪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是一种生活习惯的反映,而生活习惯的形成又不是短时间内可得到了。它其实也是一种历史文化的沉淀和延伸。

建筑差异:西方人在建筑上着重追求向空间扩展规模,注重个体美、人工美,讲究刚直、求实,中国人却主要致力于在平面上拓展,注重整体美、天然成趣,讲究曲柔,追求意境。西方主要的建筑风格有五种。一为和谐、完美、崇高、“柱式”风格的古希腊风格建筑。二为以圆形为主,继承和发扬古希腊建筑风格的古罗马风格建筑。三为“苍穹顶”屋顶,中间突出,穹顶支撑在独立方柱上的拜占庭风格建筑。四为空灵、纤瘦、高耸、尖峭的哥特式建筑风格。五为奇形怪状,各种元素胡乱结合的巴洛克风格建筑。中国建筑长采取抬梁式结构、穿斗式结构、井干式结构。并且中国主要以木材为主,西方以石料为主。

服装差异:服饰文化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文化素质的物化,是内在精神的外观,是社会风貌的显示。首先中西方服饰用料不同,中国服饰主要用料是丝绸、棉等,西方服饰用料主要是麻。其次中西方服饰造型结构不同,中国传统服饰往往给人朦朦胧胧,藏而不露,隐含寓意,给人以审美的感受。这种含蓄有时通过款式展现,有时也可以通过造型、布局、色彩、线条等手段给人以整体和谐之美。而西方服饰比较开放大胆,这已经作为一种人体艺术了,不仅仅赋予服装保暖的作用,更多的是上升到了艺术品的高度。再而中国服饰外形强调纵向感觉,西方服饰外形注重横向感觉,中国人对服装的穿着价值的认知,不是直接显示人体之美,而是在于服装本身之美来代替和掩饰人体之美,而且通过服装来显示人社会价值。而在西方,则认为服装必须为人体服务,通过着装使人显长掩短,装点的更美,完美的反映人体体态的美。

礼仪差异:礼仪是在人际交往中,以一定约定俗成的程序方式来表现的律己敬人的过程,涉及穿着、交往、沟通、情商等方面的内容。礼仪,是整个社会最直接最全面的表达方式。是整个社会文明的基础。形成礼仪的重要根源是宗教信仰的不同,使得世界上不同宗教的人们遵守着各不相同的礼仪。中国的礼仪文化特点是:以“礼”服人;以亲情至上“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以“和”为贵,西方的礼仪文化特点:直呼其名,讲究效率,女士优先,重视消费等。中国的传统礼仪文化强调谦虚谨慎而西方则是在得体的基础上强调个体和个人价值。

如何能更好的进行跨文化交际?除了了解于中国与西方的思想差异,还有地理形态差异,宗教差异、饮食差异、建筑差异、服装差异、礼仪差异等。更应该以审慎的态度正确面对不同文化之间差异、学会提高跨文化交流的技能以及以更强的适应性适应不同文化的能力。以上便是我对这门课程的全部理解。

更多相关推荐:
跨文化交际心得

学习跨文化交际教程心得学习跨文化交际教程心得摘要随着全球化的进一步发展各国之间的交流日益密切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交流的时候必然会出现障碍为了克服这些障碍作为一名英语专业的大学生我们必须要提高自己自身的文化素质修...

学习跨文化交际心得

20xx5300728唐明霞09工管二班单周班跨文化交际跨文化交际学后心得大二一学期末开始选修大二下学期的选修课程本来第一志愿是应用心理学的后来误打误撞抽中了第二志愿来到了跨文化交际的选修单周班子也许这就是缘分...

学习跨文化交际感受

学习跨文化交际的感受这学期我很荣幸的能选上跨文化交际学的选修课通过这学期虽然为数不多的课程我对跨文化交际的知识却丰富了许多跨文化交际有宽泛也有具体有言语也有非言语有思想也有行为有差异也有融合现代高科技的发展尤其...

跨文化交际心得体会

跨文化交际心得体会学了一段时间的跨文化交际可是你如果问我翻译是什么我真的还不能给其极其准确的定义不过还好最起码我不会像以前一样随便而简单地给其定义翻译嘛简单嘛不就是用一种语言把令一种语言表示出来嘛在这一段时间的...

听跨文化交际能力讲座心得体会

听跨文化交际能力讲座心得体会外语学院英语系B120216孙洋听了院长赵丽丽的语法语用与跨文化交际能力讲座后学到了很多交际的知识在中西跨文化交际中随着中国对外开放程度的逐渐深入西方社会的人和事物越来越多地走进了我...

跨文化交际(学习心得)

什么是跨文化交际跨文化交际即本族语者与非本族语者的交际也指任何在语言和文化背景方面有差异的人们之间的交际本学期通过本门课程的学习让我学会了一下三点一如何正确的审视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二如何提高跨文化适应能力三如何...

读跨文化交际学之认识与感想

读跨文化交际学之认识与感想第一次耳闻跨文化交际这一新词时我概念颇为模糊因为之前自己对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关注度不高同时对跨文化交际也没有这么强烈的意识直到学院开了这门课易老师从详细独到的专业角度给我们讲述后我才对...

学习跨文化交际感想

学习跨文化交际感想因文化背景和文化价值观上的不同跨文化交流的过程中必然会出现交流障碍如何在跨文化交际的过程中很好地克服这些障碍形成更具质量的积极交流是跨文化交际研究的重点随着文化事业的繁荣发展跨文化交际的手段愈...

黑龙江大学跨文化交际英语复习总结(超全)

跨文化考试总结考试构成一单选11010分Choosetheonethat其中有一部分是书中的概念二判断11010分AgttrueBgtfalse课后习题第二大题其中某些题是变动的要注重理解三搭配12020分ma...

跨文化交际在英语教学中的重要性(文献综述)

TheImportanceofInterculturalCommunicationinEnglishTeaching一国内外研究现状中国跨文化外语教学的历史有近60多年近些年来有了更快的发展随着世界的进步与发展...

“跨文化交际”课程考核方式改革试点方案

跨文化交际课程考核方式改革试点方案20xx年春季学期使用一课程说明跨文化交际是开放教育英语专业本科二年级的核心课程之一在中央广播电视大学的教学计划统设课中开设在第三学期成绩合格者可以获得45个学分本课程通过典型...

跨文化交际教案20xx.3

青岛科技大学教师授课教案课程名称跨文化交际课程性质专业专选课授课教师王建英教师职称副教授授课对象英语07级授课时数32学时教学日期20xx年3月至20xx年7月所用教材CommunicationBetweenC...

跨文化交际学习心得(13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