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常识》读后感

时间:2024.3.24

读《教育常识》有感

最初拿起李政道的这本《教育常识》,只是为了完成学校布置的任务——读书笔记,可是当我为了摘抄在书里搜索扫描、一页一页地翻看下来,却越来越觉得这是一本值得看的好书。开始一看到书的名字,以为这又是本介绍教育工作的理论性、专业性较强,读起来晦涩难懂的书,读着读着才发现它是一本对教育教学工作有着很强指导性的教育专著,书中精辟独到的见解,生动鲜活的事例,让我顿觉茅塞顿开、受益匪浅。

本书是专为教师写的“教育常识”,那么,哪些是我们这些教育者不能不知道的有关教育的道理和知识呢?全书共有七个部分,分别是“人性常识、教育理想常识、教育过程常识、教育内容常识、学生常识、教师常识、教学常识”,每个专题分小节进行生动而具体的讲解。其中最吸引我的是“学生是种子,不是石头”这节的内容,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

文中李教授用美国20xx年“全国年度教师”贝特西·罗杰斯的一句话告诉读者:孩子就像玫瑰花蕾,有不同的花期。最后开的花,与最早开的花一样美丽。他提醒我们:1.教师要相信每一个孩子都是一朵含苞待放的玫瑰花蕾,要赋予孩子开花的希望,学会欣赏他们开花中的天真梦语,领悟他们的童真童趣。2.既然玫瑰花蕾绽放有早晚之别,孩子的成长也有快慢之分。如身体成长的快慢,形象思维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发展的早与迟等。教师永远不要期望每个孩子都在同一时期开花。3.花开的早与迟,不是判断花蕾价值的标准。迟开的花蕾和早

开的花朵有同等的价值,拥有同样的美丽,需要教育者同等尊重。对于迟开的花蕾,教育者的工作,就是耐心地守候,等待花期到来,这是对孩子最大的鼓励和支持。教育者最忌讳的行为是不耐烦地拂袖而去,或者运用各种方法让花期提前,让本应冬天开放的花朵提前到夏天绽放,这种绽放就是对孩子生命最大的伤害和摧残。

由此我想到了有这样一个教育故事:

在一个国际教育研讨会上,一批中国教师与英国教师坐在一起讨论教育问题,自然而然的谈到了学生地位的问题,最后聚焦到“在老师眼里把学生看做什么”这样一个很实际的问题上来。

这时,一个中国的教师站起来首先发言,他说:在他的眼中,学生就像一块块玉石,都蕴藏着巨大的潜能。但玉石需要能工巧匠去雕琢,未经雕琢的玉石只是一块顽石,只有经过雕琢过才有可能成为一块美玉。所以,中国自古就有“玉不琢不成器”的说法。把玉石雕琢成碧玉,那就是教育的功用所在。

听了他的论述,在座的中国教师都觉得这个比喻很形象生动,英国的教师也频频点头。的确,玉石需要雕琢成器。

英国的教师在称赞之后也有一位站起发言,他说:在英国教师的眼里,学生更像是一粒粒种子,是一个个有着很强生长力的生命。教师的使命和天职就应该像一个农夫,把种子播撒到土地上。然后,给种子浇水、施肥,让种子在阳光雨露中自然生长。当然,这些种子撒下去,可能有的长得高壮,有的长得矮弱,但不管怎样,都会长成它自己。

听了英国老师的一番话,大家都陷入了沉思:石头与种子,雕琢与播撒,看似无意,实则有心,折射出两位老师完全不同的教育观与学生观。——把学生看做玉石的,显然还是一种“接受式教育观”,强调教师的主导地位甚至是绝对权威,把学生置于被动接受的地位,老师是雕琢者,学生是被雕琢者。我们当前的教育,很多老师不都在拿着雕刻刀,不辞辛苦地日夜雕琢成材吗?——把学生看做种子的,则是一种“自然教育观”,强调的是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学生作为一个灵动的生命,有其自身的生长力,只要为他营造一种发展的氛围,把他的脑袋和身心调动起来,在阳光、雨露和空气中,每粒种子都会以他自己的方式发芽、开花、生长。。。。

都说教师是园丁,但园丁不该总拿把剪刀修修剪剪,而要做个导游,带领着学生在书本中遨游世界。我该把学生当成一粒粒种子,他们有生命,有能量,有积蓄的过程,有绽放的未来。把学生看做“种子”,我就该耐心地、细心地、精心地呵护他们。他们需要我的浇灌,需要施肥,也需要在狂风暴雨时有人为其遮风挡雨,需要在弯腰跌倒时有人将其捋正扶起。

如果我们把学生看做是“种子”而不是“石头”,我相信,他们会更加充满远行的力量,彰显生命的活力,教育也会更加焕发人性的魅力!


第二篇:试论常识教育


翘起你的大姆指、撑起孩子爱的天堂

――试论赏识教育

温岭市泽国中学 程苗足

一个普通的父亲――周弘,经过20年的爱的教育,把自己的聋哑女儿培养成一位优秀的留美硕士,从而被称为“中国第一位觉醒的父亲”、“第一位发现自己孩子没有错的教育家”。这样的父亲,让全天下的孩子羡慕,又让全天下的家长和教育工作者思考和探索。现在就让我们一起来揭开那神秘的面纱――赏识教育。

一、赏识教育的内涵

赏识在词典里的解释为“给人表扬或赞扬”,以调动人的积极性。赏识教育就是以爱为立足点、以鼓励、赞美为载体,注重学生的优点和长处,以培养学生积极乐观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及自信、自立的生活习惯为目的的教育理念。

(一)、赏识教育是承认差异、允许失败、符合生命成长规律的教育

人无完人、金无足赤,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对一个孩子来说同样如此。我们在欣赏他们可爱、娇憨的同时,也要容忍他们的任性与调皮;在享受他们给你带来的快乐的同时,又要面对他们所犯的错误。由于对儿子的期望值过高,有些家长或教师一味地夸大学生的缺点:希望孩子胆大,却老说孩子胆小;希望孩子聪明,却老说孩子笨;甚至认为“优点不说少不了,缺点不说不得了”。而赏识教育恰恰相反,“优点不说不得了,缺点少说逐渐少”。用客观的眼光正确地面对孩子的优点与缺点,甚至在必要时放大孩子的优点,缩小孩子的缺点,鼓励孩子的失败,让他们在失败与成功、成功与失败的交替中快乐地成长。

(二)、赏识教育是让父母孩子都学会翘起大拇指的教育

在18岁甚至更晚些,孩子的生活环境就是家庭和学校这两个小社会。他们的世界观、人生观形成就是取决于父母、老师对其的态度,也可以说他们的镜子就是家长和老师,他们能从家长的赞美中照出自信、从老师的表扬中照出乐观;同样也可以在家长的斥责中照出自卑、从教师的批评中照出叛逆。关键要看家长及老师如何做好这面镜子,是爱还是责,是表扬还是批评。赏识教育就是充分利用镜子的正面:爱心、关怀、赞美、表扬,随时翘起大拇指对孩子说:“你真行!”

(三)赏识教育是让孩子学会自己快乐并带给别人快乐的教育

当你的孩子乐观、自信地对待身边的每一件事和每一个人时,不仅仅你孩子自己快乐,而且他们还充当了快乐的天使――让周围的人也快乐起来。如赏识教育家周弘所说:“你无法改变生命的长度,却可以拓展它的宽度;你无法左右天气,却可以改变心情;你无法改变你的容貌,却可以显示你的微笑;你无法影响他人,却可以充实自己;你无法预知明天,却可以善待今天;你无法样样顺利,却可以无怨无悔。”试想,在这样一种赏识教育理念的引导下,这个世界还有阳光普照不到的地方吗?还有黑暗、腐败和沼泽吗?这可以说是赏识教育的真正魅力所在。

二、如何实施赏识教育

1

对于成长中的孩子来说,发扬他们的优点和长处,激发他们的内在动力,这比知识的获得、技能的培养更为重要。对孩子进行赏识教育,相信他们、尊重他们、鼓励他们总比轻视、忽略、批评他们更具有现实意义,更可以帮助他们扬长避短,克服自卑、懦弱心理,树立自信心。

(一)、以爱为评价体系,掌握赏识艺术

作为家长或老师,只有在以爱的眼光去欣赏他们时,才可能处处发现学生的优点和长处。对孩子来说,他们的世界中没有对与错、是与非,一切以大人的衡量为准则,你认为对的,孩子的行为也就朝对的方向发展;相反,你认为他们错了,他们也就真正的错了。所以,赏识孩子要掌握一定的艺术。实践证明,发现孩子的闪光点是赏识教育的关键。以积极的态度欣赏、接受和喜爱身边的每一个孩子,并注重随机教育,不失时机地为孩子的点滴进步喝彩。哪怕是孩子做错了什么,也切忌大声呵斥,而应该讲究艺术,语气要婉转而富有启发性,既帮孩子找到不足,又保护孩子的自尊心。这样,孩子才能从教师的态度中敏锐地感到教师对他们的热爱与信任,从而使自己充满自信。

(二)、多方引导,培养孩子自赏能力

“我是我,我是唯一”,让学生在悦纳自我,赏识自己的活动中培养自信。比如我班召开的主题班会《我是唯一》就很好地培养了学生的自我赏识能力。先通过自制一个最喜欢的动物面具戴在脸上,说出自己有这个动物的哪些优点;其次通过“同学眼中的我,老师的眼中的我”对自己进行评价悦纳自我,发现自我;然后通过“小时候的我”、“现在的我”、“长大后的我”进行评述,让他们在潜移默化中了解自己的优点;最后用一句话来总结同桌的优点。还可以通过别的途径,因材施教、多方引导,树立孩子自尊、自信、自立、自强的自我赏识能力。

(三)、营造氛围,创设群体赏识情境

相对性格内向、孤僻、自卑的孩子来说,虽然他们也渴望被表扬、受赏识,但由于他们长期形成的孤僻性格,使我们很难走近他们的心灵,与他们心与心的接触。面对这些孩子,仅仅依靠家长、教师“孤军作战”去赏识,是远远不行的。这就需要以家长为基础,教师为主导,全生参与,营造氛围,创设群体赏识情境,发挥孩子“群策群力”的作用,帮助这些孩子回到集体去来。在学校里,利用群体赏识取得良好教育效果的不乏其例,以班级为单位组织的音乐会、画展、诗歌朗诵会、讲故事比赛等等形式,都可以为孩子参与各种活动、让孩子在群体赏识中体验成功创造条件,都是孩子自信心产生的重要源泉。

三、赏识教育的时代意识

(一)、这是否定旧的教育理念及旧的伦理关系的需要

在封建伦理道德的影响下,家长及教师在教育孩子中往往形成这样一种理念:“棒下出孝子”或“严师出高徒”他们往往用旧的教育理念来教育新世纪的孩子,没有正确认识孩子的优点或缺点,往往“一刀切”或“一棍子打死”,严重扼杀了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不利于学生身心健康的发展。因此以赞扬为主、以爱为原则的赏识教育提上了日程,时代呼唤着赏识教育。

2

(二)、这是彻底告别应试教育的需要。

赏识教育诞生初期主要是针对学习成绩差或后进的学生,尤其是针对在应试教育的阴影下,被压抑了学习积极性、创造性,性格极其自卑的孩子们,从这点上看,赏识教育是对应试教育、抱怨教育乃至惩罚教育的反动,有其积极的现实意义,它的创设成功是对目前教育状况的一次强有力的冲击,足以引起人们对教育现状的深思、反省。

(三)是新课程教育的需要

轰轰烈烈的新课程教育在浙江这块教育热土上如火如荼地展开了,新课程呼唤新的教育理念――赏识教育,赏识教育需要新课程教育作为后盾。可以说赏识教育是新课程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没有赏识教育,新课程教育就成为无本之木,无水之源,很难展开;同样,新课程教育为赏识教育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发展平台,只有在新课程教育下,赏识教育才得到更全面、更完备地展开,两者是相辅相成,缺一不可的。

赏识引向成功,抱怨导致失败;赏识是一种理解,更是一种激励;赏识教育,是在承认差异、尊重差异的基础上产生的一种良好的教育方法;是帮助孩子获得自我价值感、发展自尊、自信的动力基础;是让孩子积极向上,走向成功的有效途径。只要我们能够真正理解孩子,尊重孩子,赏识孩子,那么,孩子心灵的苗圃就会阳光明媚,春色满园,孩子个性的幼苗就会一派生机,茁壮成长。

3

更多相关推荐:
教育的本质是唤醒——《教育常识》读后感

教育的本质是唤醒教育常识读后感18中学罗宁苏格拉底的父亲是一位著名的石雕师傅在苏格拉底很小的时候有一次父亲正在雕刻一只石狮子善问的小苏格拉底观察了好一阵子突然提了一个问题怎样才能成为一个好的雕刻师呢父亲一边指着...

《教育常识》读后感

读教育常识心得体会拿到厚厚的一本教育常识这本书先是简单翻了下目录看见上面诸多对老师的要求给老师的建议教育的经验因此对此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看了一下开篇教育常识是人性的常识教育常识的原点就是人性常识也就是对人的天性...

读《教育常识》有感

读教育常识有感屯小本部丁云云20xx年1月23日我收到了学校给予的寒假礼物李正涛老师的教育常识最初拿到这本书首先被它的书面吸引了喜欢这种充满意境的水墨画让浮躁的心瞬间得到洗涤和净化对于不熟悉的作者我首先上网搜索...

读《教育常识》有感

读教育常识有感这个寒假我拜读了李政涛教授的教育常识一书感触良多作者在序中这样说我期待的读者是能够在思考质疑实践中完成自我建构的读者理想的阅读不是六经注我而是我注六经阅读中我始终在反思自己近年来的教育教学过程中遭...

教育常识的读后感

智慧工作快乐生活做享受职业尊严和欢乐的创造者智慧工作快乐生活做享受职业尊严和欢乐的创造者当下的小学教师我时常思考究竟自己要做一名什么样子的教师在媒体如此发达的今天经常听到关于教育的正面的或是负面的新闻也使我常常...

李琳读《教育常识》有感

李琳读教育常识有感屯小20xx210寒假在家阅读华东师范大学教育系教授李政涛著的教育常识刚翻看一下目录和代序时就感觉这本书没有一些教育类书籍的理论堆积枯燥乏味它通俗生动吸引人令人想将它一口气读完这本书是作者从众...

读李政涛《教育常识》有感(一)

读教育常识有感一20xx年春的一个周末我打电话给屯溪路小学的张玉彪老师他是我在屯小时指导我教学的的导师非常感激张老师张老师告诉我华东师大的著名教授李政涛周末来屯小做演讲我高兴极了早早去了会场听了李教授的报告后我...

把儿童当儿童——教育常识读后感

把儿童当儿童教育常识读后感李正涛说把儿童当儿童这句话初听似乎简单其实含有深意孩子就是孩子孩子的特点是单纯好动喜变好幻想好尝试却又缺乏判断能力坚持里和自控力在他们的成长中心灵是自由的快乐的但同时他们又在不断的尝试...

三生教育读后感

三生教育的心得体会在学习了三生教育相关课程后我便感触颇多我不禁开始了重新审视三生的真正内涵步入大学是人生的一个转折点是个体进入一个真正社会的准备过程大学我们不只是面对单纯的学习我们还需要对人生的选择的过程价值全...

爱心与教育 读后感

让生命之花绽放读爱心与教育有感教师能用知识的魔力给孩子们插上腾飞的翅膀教师能用知识的甘霖给孩子们灌溉开花的养分教师能用知识的颜料给孩子们描绘未来的蓝图汉代政论家王充在论衡中也曾说道人有知识则有力矣确实知识就是力...

教育漫画读后感

教育漫话读后感读此书共用十日此十日颇感平静思维深处却甚为震撼教育漫话是一本饱含哲理而又深入浅出生动感人的书我读后不禁深深佩服这位17世纪英国资产阶级唯物主义的哲学家政治思想家和教育家约翰洛克书中深入浅出的描述饱...

安全教育读后感、

中小学生安全教育与产染病防治观后感星期天的上午我观看了江苏教育频道播放的中小学生安全教育与产染病防治感触很多学生是祖国的未来和希望安全知识教育对于学生非常重要通过安全知识教育能使学生树立安全意识了解安全常识学会...

教育常识读后感(26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