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医学史重点整理

时间:2024.4.13

简述《内经》产生的历史背景以及其主要学术精神、成就和影响是什么 1历史背景:先秦哲学的发展。尤其是阴阳五行哲学思想为《黄帝内经》的诞生提供了理论基础;2主要学术精神:注重整体观念;运用阴阳五行学说;重视脏腑经络;强调精神与社会因素;注重疾病预防,反对迷信鬼神。3成就和影响:1全面总结了秦汉以前的医学成就,为后世中医学的发展提供了理论指导,是我国早期的一部医学总集。2反映了中医学的两个最显著特点: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其天人相应学说,阴阳五行学说、脏腑经络学说、生理病理学说、诊断治疗学说、疾病预防及养生学说等,都为中医学奠定了理论基础。3《内经》的问世,标志着中医学进入了系统的理论总结新阶段。

晋唐时期临证各科的主要著作有哪些答案:针灸科-西晋·皇甫谧《针灸甲乙经》外科-南齐·龚庆宣《刘涓子鬼遗方》妇科-唐·昝殷《经效产宝》儿科-唐·《颅囟经》骨伤科-唐·蔺道人《仙授理伤续断秘方》

王叔和在医学史上留下的两大业绩:整理了《伤寒杂病论》和著述《脉经》。

《千金方》主要主要提倡的医德表现在精与诚两个方面,其中①精-专业精;②诚-诚心诚意、忠于职业、忠于患者。确立仁爱救人的原则。具体表现为以下8点:要立济世救人,仁爱为怀之大志;要有无欲无求的品质;要无畏艰难;要悉心施治,一丝不苟;举止端庄;尊重同行;要精勤不倦,虚心好学;(有强烈的职业责任感。

简述《肘后方》的成就。:《肘后方》为中医第一部临床急救手册,其主要成就表现在:1对急性传染病有较高认识;①最早描述天花病; ②最早认识沙虱病(恙虫病); ③最早发现“疥虫”;2创造了“以毒攻毒”的防治疾病方法,比如首创用狂犬脑组织敷帖在被咬伤的创口上,以防治狂犬病等。3所载治法“简便廉验”。

宋代医政设施进步包括哪些内容:1改进医事管理。如将医政和医学教育分立,2开办国家药局,建立了一些有价值的制度,如:轮值制度、施药制度、检验制度等。3发展医学教育。宋代不仅专设太医局主管医学教育,同时还将“三舍法”引入于医学校,

王惟一对针灸的两大贡献主要是研制了闻名国内外的“针灸”铜人,并著成《新铸铜人腧穴针灸图经》。

5 金元四大家分别代表了哪些学术流派,各自的学术思想以及其代表作是什么?

戾气学说的主要观点:“戾气”学说是由吴有性提出,该学说的主要观点是:疫病是由“戾气”所引起;戾气是物质性的,可以采用药物制服;戾气从口鼻而入,致病与否取决于戾气的量、毒力与人体的抵抗力;戾气的种类不同,所引起的疾病不同,侵犯脏器部位也不同;人类与禽兽的瘟疫是不同的;痘疹与疔疮等外科化脓感染也是戾气所致。

明清时期《内经》研究有哪些特点:明清医家研究《内经》,注释发挥等传统形式居于主导地位。值得注意的是,分类编纂,尤其是简要节选的分类文献,成为这一时期一种新的研究形式。注释发挥经典著作是历代医家治学的基本方法,而明清独盛。明马莳《素问注证发微》、《灵枢注证发微》,是两书最早全注本,也是现存《灵枢》最早的全注本。明吴昆《素问吴注》对《素问》全文通注,注文简明。清张志聪《素问集注》、《灵枢集注》论理较详,切近临床。清《素问释义》,注释较为精炼。由滑寿原注,汪机续注的《读素问钞》是素问较早的节注本,分为12类。张介宾《类经》是现存分类注释《素问》、《灵枢》最完整者。其他如薛雪《医经原旨》,沈又彭《医经读》,陈念祖《灵枢素问节要浅注》等亦属此类。此外还有学习医经的心得记录类著作。

明清时期温补派和寒凉派代表医家:明清时期温补派代表医家有:薛己、张介宾、赵献可等。寒凉派代表医家是徐大椿、陈修园。

《本草纲目》的作者及该书的突出成就:《本草纲目》作者是明代李时珍所做,其突出成就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1总结了16世纪前我国药物学;2纠正以往本草书中错误;3提出当时最先进的分类法:按“从贵至贱”原则,从无机到有机,从低等到高等。4系统地记述了各种药物的知识;5纠正了一些反科学的见解,对“服石”成仙批判;6丰富了世界

科学宝库;7辑录保存了大量古代文献。

《伤寒杂病论》对方剂学的发展有哪些贡献1为方书之祖:《伤寒论》载方113首(实为112首,因其中的禹余粮丸有方无药),《金匮要略》载方262首,除去重复,两书实际收方269首,使用药物达214种,基本上概括了临床各科的常用方剂,被誉为“方书之祖”。2提出了较严谨的方剂组方原则:张仲景的《伤寒杂病伦》,对方剂组成以及方中药物的加减化裁,均提出了较严格的要求。充分体现了君、臣、佐、使相配合的组方原则。根据病情变化和兼证的不同,处方又有所加减化裁。由此可知,张仲景的组方原则严格而灵活。3创制了多种方剂的剂型:在《伤寒杂病论》中,所用方剂剂型种类超过以往医学文献及简牍所载的医方内容。该书所载方剂剂型有:汤剂、丸剂、散剂、酒剂、洗剂、浴剂、熏剂、滴耳剂、灌鼻剂、软膏剂、肛门栓剂、阴道栓剂等不同类型。这些剂型至今仍广泛应用于中医临证各科,用以治疗各类疾病。4提高方剂学理论:书中方剂,因证立法,以法制方,遣药用方,丝丝入扣,为方剂学积累了系统理论,促进其发展。5记载了大量有效的方剂:《伤寒杂病论》中所载方剂,大多切合临床实际。如治疗阳明热盛及暑湿的白虎汤,治疗黄疸的茵陈五苓散,治疗痢疾的白头翁汤,治疗胸痹、心痛彻背的栝楼薤白半夏汤,治疗虚劳和虚烦不眠的酸枣仁汤,治疗妇人经漏的芎归胶艾汤等等,都是直至今天仍在普遍应用的行之有效的方剂。

简述朱丹溪的相火论:朱丹溪认为相火在人体的生命活动中具有重要的意义,此火“内阴而外阳”,天非此火不能生物,人非此火不能有生。相火有常有变,正常的相火是“动而中节”,是维持五脏功能及生命活动的动力,其以精血为基础,寄于肝、肾二脏,并与胆、三焦、膀胱及心包络有关.能养脏腑、充九窍、温百骸、亦称为元阳、真火;妄动的相火即为人体之贼邪,由于情志过度、色欲耗伤及饮食厚味等,皆可以引起相火之妄动,克伐阴精,损伤机体,产生多种疾病,是造成机体“阳有余、阴不足”的主要病机。

中西医汇通派的不同主张有哪些:反对废止中医的,多主张中西医汇通,但在实现汇通的方法上,存在三种不同的主张:其一、以中医为主的中西医汇通,代表人物有唐容川、张锡纯、吴汉仙、杨则民和王问樵等。其二、通过中医的科学化实现中西医汇通,如丁福宝、陆渊雷和谭次仲等。其三、主张中西医各有所长,应相互参照,如恽铁樵、朱沛文、吴瑞甫等。

唐代太医署有哪些医学分科:太医署的医学教育分为4科,计有医科、针科、按摩科和咒禁科。其中医科又细分为5个专科,计有体疗、少小、疮肿、耳目口齿和角法。不同专科规定有不同的学制,分别为体疗7年,少小5年,疮肿5年,耳目口齿4年,角法3年。医学教育的分科与学制都是比较实际的。

近代创建的中医学校有哪些:丁甘仁、谢利恒等创办了上海中医专门学校;19xx年包识生等创办了神州医药专门学校;19xx年卢乃潼在广州创办广东中医药专门学校;19xx年恽铁樵在上海创办中医函授学校;19xx年陆渊雷,章次公在上海创办中国医学院。

危亦林的《世医得效方》在伤科史上有何价值:1麻醉法 危氏提出在“骨碎、骨折、脱臼前先麻醉,再手术”。2关于悬吊复位法

人痘接种法是预防天花的一种重要的免疫疗法。张璐和吴谦叙述的人痘接种法较为流行,主要有四种形式:痘衣法、痘浆法、旱苗法、水苗法。后两种接种法,由于所采用的痘苗是天花患者痊愈期的痘痂,其天花病毒的毒力已减弱,接种后多能产生天花反应,达到获得免疫力的预期目的。因此,后两种人痘接种法在我国城乡逐渐流传开来,成为预防天花的有效措施。

伍连德对近代中国医学的主要贡献:伍连德生于马来西亚,1889年入英国剑桥大学,19xx年毕业,获医学博士学位。19xx年回国,任天津陆军医学堂副监督。19xx年,东北发生鼠疫,调任北满防疫处总医官。19xx年任中央防疫处处长,19xx年4月,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医学国际会议在奉天召开,伍连德任主席。19xx年任哈尔滨医学专科学校校长。他是中华医学会及中华医史学会创始人之一,对防治鼠疫作出了巨大贡献,东北沦陷后,被迫离开国内。他曾发表学术论文100多篇,撰有《论肺鼠疫》、《鼠疫概论》、《鼠疫斗士:一个中国现代医生的自传》和《中国医史》等。

《脉经》的主要成就:1确立“寸口脉诊法”。王叔和在分析研究古人的“三部九候诊法”、“人迎寸口诊法”等诊脉部位的基础上,明确提出的寸口脉法,并提出寸、关、尺三部脉分候脏腑的理论,即左手寸部主心与小肠,关部主肝胆;右手寸部主肺与大肠,关部主脾、胃;两手尺部均主肾与膀胱等2归纳二十四种脉象。魏晋以前的医书中,脉名繁多,脉象种类尚未统一,含义亦模糊不清。王叔和为了统一其标准,把前代医书论及的易于混淆或类似的脉象,删而并之,规范了24种脉象名称。3论脉学强调与临床病证治疗结合。王叔和的《脉经》并非孤立论脉,或单凭脉象断病,而是在阐述脉理的基础上紧密联系临床实际,将脉、证、治结合起来。《脉经》是我国现存最早的脉学专著,它总结了公元3世纪以前的脉学知识,并充实了新的内容,使脉学理论与诊脉方法系统化和规范化,对魏晋以后中医的脉学发展起了巨大的促进作用。

《针灸甲乙经》是现存第一部针灸专著,为西晋皇甫谧所著。其主要成就有:系统整理了人体腧穴;提出了分部划线布穴的排列穴位方法 ;阐明针灸操作方法和针灸禁忌 ;总结了临床针灸的治疗经验,按病论穴 ;它既保存了大量的古代医学文献,又为后世针灸学的发展,提出和建立了规范。

《黄帝内经》的基本精神表现:1强调整体观念。《内经》既强调人体自身是互相联系的整体,人的心身是统一的,又强调人与天地自然,人与社会是统一的,这种整体观念,是中医学理论基本特点之一2重视脏腑经络。《内经》所论述的脏腑经络学说,构成了中医学基本理论的核心内容,也是中医辨证论治最重要的理论基础。3运用阴阳五行学说。阴阳五行学说既是哲理,又是最基本的医理。既用以说明普遍问题,也用以说明具体问题。除以上三个主要方面成就之外,《内经》对病因、病机、诊法、治则、预防、养生等内容也都有丰富的阐述。

李杲论脾胃生理功能的主要观点::—是脾胃为元气之本,一是脾胃为升降枢纽。

所谓脾胃为元气之本,是说人体元气依赖脾胃之气滋养,因元气是人体健康之本,所以脾胃之气旺盛,元气充足,则疾病无以由生;若脾胃之气受伤,元气不足,则诸病由此而生。李氏此说旨在阐明造成人体生病的根本原因在于脾胃,故治病须从补脾胃入手。所谓脾胃为升降枢纽,是讲人体清浊之气的升降取决于脾胃。脾胃之气充沛.则清阳之气上升,浊阴之气下降.其中清阳先升,浊阴后降,升已而降;若脾胃之气受损,则清阳不升,浊阴不降.就会导致只降不升,或只升不降等两类疾病的发生,其中以只降不升的病变更为多见及严重。李氏此说意在强调脾胃升清是主要的。故治疗脾胃病变宜注重升阳。

明清时期《内经》研究有哪些特点明清医家研究《内经》,注释发挥等传统形式居于主导地位。值得注意的是,分类编纂,尤其是简要节选的分类文献,成为这一时期一种新的研究形式。注释发挥经典著作是历代医家治学的基本方法,而明清独盛。明马莳《素问注证发微》、《灵枢注证发微》,是两书最早全注本,也是现存《灵枢》最早的全注本。明吴昆《素问吴注》对《素问》全文通注,注文简明。清张志聪《素问集注》、《灵枢集注》论理较详,切近临床。清《素问释义》,注释较为精炼。由滑寿原注,汪机续注的《读素问钞》是素问较早的节注本,分为12类。张介宾《类经》是现存分类注释《素问》、《灵枢》最完整者。其他如薛雪《医经原旨》,沈又彭《医经读》,陈念祖《灵枢素问节要浅注》等亦属此类。此外还有学习医经的心得记录类著作。

王孟英的代表著作及主要内容是什么:王孟英的代表著作有《霍乱论》和《温热经纬》。在《霍乱论》书中,把霍乱区分为时疫霍乱和非时疫霍乱两类,《温热经纬》的特殊见解是把温病分成新感和伏邪两大类,这是依《内经》中的有关经文发挥的。

王好古的学术思想与李东垣有何异同:王好古与李东垣都研究脾胃虚损病变,这是共同之处,不同在于:李东垣偏重于内伤(饮食失节、劳役过度、七情所伤)引起的气虚发热证,又称内伤热中证;而王好古则重于外感(寒邪)及内伤(内饮生冷、误服凉药、本气自虚)导致的阳虚阴寒证,故治疗亦各不相同,前者重在甘温除热、益气升阳泻火,而后者重在温中散寒、补益脾胃。此外,王氏尚研究肝肾虚寒证,其中尤偏重于肾,这从其对三阴证发病的认识及选药用方上可反映出来。

明清时期《伤寒论》研究有哪些特点:清有关《伤寒论》研究空前活跃,不仅著述增加到100余种,学派纷呈,争鸣激烈,而且研究的内容也扩展到原文编次、以方类证、分经审证、按法类证等一些关键问题上。主要存在三种学说:以方有执、喻昌为代表的错简重订说;以张遂辰、张志聪为代表的反对“错简”说;以柯琴、徐大椿为代表的以方类证。

简论温病学说的形成与发展。

中医学所讲的温病是多种外感急性热病的总称,包括了传染性与非传染性两大类,而主要是前者。在创立中医传染病学——温病学说做出杰出贡献的是明末著名医家吴有性。清代医家叶桂、薛雪、吴塘、王士雄等人,则为温病学说的进一步发展、成熟分别做出程度不等的贡献。吴有性,编著《温疫论》,为温病学说创立起到了奠基作用。他的最大贡献是就温疫病的致病原因,提出“戾气学说”。科学地预见了传染病的主要传染途径是从“口鼻而入”,突破了前人关于“外邪伤人皆从皮毛而入”的笼统观点。叶桂,《温热论》。《温热论》对温病学说的最大贡献是指出温病传变的规律,温病发病一般要经过“卫、气、营、血”四个由浅入深的阶段。叶桂对温病学说作出的最大贡献是建立了卫气营血辨证作为温病辨证论治的纲领。薛雪,撰《湿热条辨》1卷,此书是湿热病的专著,开温病学说中专门病证研究的先河。他指出,湿热病发作的轻重与脾胃的盛衰关系密切。吴瑭,《温病条辨》,成为晚清著名温病学家。吴瑭将温病分为九种:提出温病的三焦辨证,把温病传变与脏腑病机联系起来,补充和完善了叶桂的卫气营血辨证。王士雄,先后撰《霍乱论》和编述《温热经纬》。在《霍乱论》书中,把霍乱区分为时疫霍乱和非时疫霍乱两类。《温热经纬》的特殊见解是把温病分成新感和伏邪两大类。温病学说在明清时期的形成与发展,标志着中医传染病学的初步建立。它既是新的社会条件的产物,也是该时期众多医家尊重实践,勇于开拓创新的成果。

唐代太医署的职能:唐朝承袭隋制,在京都长安设太医署,由行政、教学、医疗、药工四部分人员组成,具有医学教育和医疗多重职能。医学教育又分医学和药学两部。内设太医令、丞、府、史、医监、医正、掌固等管理行政教务;教授、助教、师、主药、工等从事教学。

王清任的学术成就:识到要掌握好医学,首先要对人体脏器组织和功能有正确的了解,于是开始对解剖学细加研究。通过长期观察,王清任绘制了人体内脏图形并以文字叙述脏器的生理结构,加上自已多年的临床经验,于1830年撰成《医林改错》上、下卷。书中正确第一次描述了膈肌。他指出古人关于“肺有24孔”、“脾闻声则动”、“尿从粪中渗出”等解剖、生理学方面的错误,并加以纠正;他还明确肯定了脑主宰思维记忆的功能,如描述了主动脉和静脉及其分支,气管两个分支插入两肺,总胆管及其开口,视神经等等。

钱乙的《小儿药证直诀》对儿科学有何贡献:书在理论上系统地论述了小儿的生理、病理特点:生理上“五脏六腑,成而未全,全而未壮”;病理上,“易虚易实”,“易寒易热”;治疗上,主张以“柔润”为原则,反对“痛击”、“大下”和蛮补,强调补泻要同时调理,以善其后。根据这些原则,创制了一些儿科专用方剂。如治痘疹初起的升麻葛根汤,治疗小儿心热的导赤散,治脾胃虚弱、消化不良的异功散等。对于痘疹(天花)、水痘、麻疹等发疹性儿科传染病,已能进一步鉴别,并详载其证候及治法。总之,该书颇有创见,因此对后世儿科的理论与实践,具有指导作用。

如何评价《内经》中的阴阳五行学说在《内经》中,阴阳五行学说既是哲理,又是最基本的医理。既用以说明普遍问题,也用以说明具体问题。在《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中,有极为丰富的以阴阳论述生理、病理、药理、诊断、治则的内容。如论阴阳的生理关系是:“阳化气,阴成形”,病理关系则是:“阴胜则阳病,阳胜则阴病”。“察色按脉,先别阴阳”,这是诊断的首要原则。而“阳病治阴,阴病治阳”,又是必须遵循的治疗大法。至于说:“阳为气,阴为味”,则是对药理的最基本说明。五行学说在《内经》中也有丰富的论述,把五行的性质与相互关系赋予五脏,从而用以说明五脏的生理和病理,指导诊断和治疗。同时也以五味归属五行,说明药物功能。应该怎样评价阴阳五行学说呢?我们认为,既要承认其合理性,也要指出其局限性,同时也要认识到其中唯心及形而上学成分。其合理性在于阴阳学说肯定了阴阳矛盾的普遍性,揭示了阴阳矛盾的对立统一关系,指出了阴阳矛盾相互转化运动趋向,同时也认识到了事物间促进与制约(生与克)的普通联系。其局限性在于,论述阴阳矛盾有普遍性时没区分“共性”与“个性”的辩证关系;论述阴阳对立统一时没认识到对立的绝对性和统一的相对性;论述阴阳矛盾转化时不了解转化的本质和过程;论述事物生克运动时缺少发展观内容,往往陷入循环论。而其中人副天数,阳尊阴卑,五行单向生克则带有唯心论和形而上学性,更应引起注意。总之,阴阳五行学说作为古代朴素唯物论和自发辩证法,缺少理论的完备性,所以在具体解释事物时,

难以彻底揭示客观规律,时时会出现牵强附会的结果。

我国中医学理论初步形成的标志是什么1《黄帝内经》的产生,从理论上对以往的医学经验进行总结,包括已出土的医书,标志中医学基础理论得到初步奠定。2 张仲景《伤寒杂病论》的成书,在临床上确立了辨证论治的原则。3《神农本草经》的成书,第一次从理论上阐述了我国药物学的知识。

1于药物起源的三个传说人物:伏羲氏、神农、黄帝

2针灸术起源于新石器时代。砭石可谓是最古老的医疗工具

3甲骨文中“疾年”、“降疾”、“雨疾”、“疾疫”等记载的是我国最早的传染病。“降疾”、“雨疾”指的是一次有许多人患病;“疾年”指多疾之年

4六气指的是:阴、阳、风、雨、晦、明

5汤药创制于商代,由伊尹创制

6周宫廷医生分为:食医、疾医、疡医、兽医

7《足臂十一脉灸经》、《阴阳十一脉灸经》是我国目前发现最早论述经脉学说的文献

8最早的医疗体操图《导引图》最早的妇产科著作《胎产书》。最早的气功导引专著是《却谷食气》。最早的药物学专著《神农本草经》最早的针灸学专著《针灸甲乙经》,作者是西晋皇甫益。最早的外科专书《刘涓子鬼遗方》最早的儿科专书《颅囟经》我国古代最大的方书《普济方》最早的法医学专著南宋·宋慈于1247年著《洗冤集录》最早的医学杂志《吴医汇讲》;最早的民间医学团体“一体堂宅仁医会”最早的麻风病专书《解围元薮》作者沈之问。较早的梅毒病专书《霉疮秘录》作者陈司成。我国现存的第一部论述病原证候学专著《诸病源候论》; 第一部由国家制定的药典是《新修本草》

《黄帝八十一难经》的主要内容和成就:主要内容包括脉诊、脏腑、经络、腧穴、针刺及一部分疾病。成就:《难经》继承了汉代以来的医学成就,在中医基础理论和临床方面丰富了中医学的内容,特别是脉诊以“独取寸口”为主、关于三焦命门的论述、针刺的补泻法等,在《内经》的基础上多有发展。

《神农本草经》的内容与成就;载药365种,创药物的三品分类法;概括地记述了中药学的基础理论;记载了临床用药原则和服药方法;记述了药物的功效和主治。成就:《神农本草经》是集东汉以前药物学大成之作,它系统地总结了秦汉以来医家和民间的用药经验,为我国古代药物学奠定了基础,对后世的药物学的发展有着重要影响。

《伤寒杂病论》的内容和成就:提出了辨证论治范例,《伤寒论》以六经论伤寒,《金匮要略》以脏腑论杂病。成就:《伤寒杂病论》提出了较严谨的方剂组方原则、创制了多种方剂的剂型、记载了大量有效的方剂,不仅为诊疗外感病提出了辩证的纲领和治疗方法,也为中医临床各科提供了辩证和治疗的一般示范。》由王叔和整理,唐孙思邈也整理过

《诸病源候论》系隋朝政府组织太医编辑,又称《巢氏病源》,主撰者为巢元方;容与成就:内容:风、虚劳、伤寒、温病、时洗衣机诈病等内科疾病;外壳、五官、口腔等疾病;妇产科杂病和胎产等疾病;小儿科杂病及传染病。成就:广泛记载各种临床疾病;提出病因理论方面的新见解;详细并准确地描述疾病症候;记载了不少关于治疗外科手术的治疗方法和缝合方法。

《千金要方》的成就:重视医德修养;重视前人的宝贵经验,尊古而不泥古;集唐以前医方之大成;创建了分证列方的体例;重视妇女、儿童疾病的诊治;强调综合诊治;对药物深入研究,并对一些药物的药性进行了修正;倡导积极养身,强身养寿。

《针灸甲乙经》的成就:系统整理了人体腧穴;提出了分部划线的布穴排列穴位;阐明针灸操作方法和针灸禁忌;总结临床针灸的治疗经验,按病论穴

《仙授理伤续断秘方》由唐代蔺道人所著。成就:系统地记载了骨折的治疗常规;对骨折复位固定提出了“动静结合”的治疗原则;对关节脱位,首次采用了“椅背复位法”;书中收载了40余方。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骨伤科专著。

最早注释《黄帝内经》的是齐、梁间人全员起,书名《素问训解》;现存最早的注本是隋唐时杨上善整理的《黄帝内经太素》;在《素问》注本中影响最大的是中唐时期的王冰注释的《重广补注黄帝内经素问》

鲍姑,名潜光,葛洪之妻,是中医学史上第一位女灸家。

太医署的医学教育分为:医科、针科、按摩科、咒禁科。医科又分为:体疗、少小、疮肿、耳目口齿和角法。

唐代医政制度:尚药局、药藏局、太医署。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制定于南宋时期,是世界最早的国家药局方之一。

《证类本草》北宋唐慎微在《嘉佑本草》、《本草图经》的基础上撰写了《经史证类备急本草》,简称《证类本草》,共32卷,约60万字,载药1558种。

元代忽思慧《饮膳正要》是一本论述食物营养、饮食卫生和食物疗法的专书。

南宋陈言撰《三因极一病证方论》

《察病指南》为南宋施法撰于公元1241年,是我国现存较早的诊断学专著,书中共绘制了33种脉象。

元代敖氏著《金镜录》,后杜本对其进行增补,取名《敖氏金镜录》,是我国第一步图文并茂的舌诊专书。

我国古代的解剖学专著有宋代吴简的《欧希范五脏图》、北宋杨介的《存真图》。在法医学方面有宋慈的《洗冤集录》。

北宋王唯一做针灸铜人二具并撰写了《新铸铜人俞穴针灸经图》。

滑寿著《十四经发挥》,提出奇经八脉的任、督二脉。

宋代钱乙(字仲阳)著《小儿药证直诀》。

刘完素,字守真,号通玄处士,金代河间人。主要著作有《素问玄机原病式》、《宣明论方》、《三消论》、《伤寒心法类萃 》,他的主要学术思想是“火热论”,强调火热在致病中的重要性,对火热病的治疗以清热通利为主,善用寒凉药物,故被称为“寒凉派”。

张从正,字子和,号戴人,金之睢州考城人。代表作有《儒门事亲》,因其对“汗、吐、下”三法的运用有独到见解,理论上力倡攻邪,故被称为“攻邪派”。

李杲,字明之,晚号东垣老人,金代真定人,师承张元素。其著作有《脾胃论》、《内外伤辩惑论》、《兰室秘藏》等。他的学术思想是“内伤脾胃,百病由生”,主张补脾胃,故被称为“补土派”。

朱震亨,字彦修,元代婺州义乌人,家住丹溪,故后世称其为丹溪翁。其著作有《格物余论》、《方局发挥》、《金匮勾元》等。他的学术思想是“相火论”、“阳有余而阴不足”,创造并使用了滋阴降火之剂。被后世称为“滋阴派”。

明清时期内科学代表人物及其代表作:薛己,字新甫,代表作为《内科摘要》;张介宾,字景岳,代表作《景岳全书》;李中梓,字士材,代表作为《医宗必读》;赵献可,字养葵,代表作为《医贯》。

明清时期外科学代表人物及其代表作:“正宗派”陈实功,其代表作为《外科正宗》;“全生派”王维德,其代表作为《外科证治全生集》;“心得派”高秉钧,其代表作为《疡科心得集》。

《本草纲目拾遗》,作者清代赵学敏,该书的主要创见在于较早地提出了生物进化观点。

温病学说的代表人物及其代表著作:吴有性,字又可,代表作为《瘟疫论》,其最大贡献是就瘟疫病的致病原因,提出“戾气学说”这一创见;叶桂,字天士,其代表著作为《温热论》。薛血,字生白,代表作为《湿热条辨》;吴瑭,字鞠通,其代表作为《温热条辨》;王士雄,字孟英,其代表作为《霍乱论》和《温热经纬》。

人痘接种法:痘衣法(将天花患者穿的内衣,拿给未出天花的人穿,想让其产生抵抗力);痘浆法(用棉花蘸染天花患者所出的痘疮里的浆液,然后将棉花塞入未出天花者的鼻腔内,想让其获得抵抗力);旱苗法(取下处于痊愈期的天花患者的痘痂并研细,用银管吹到未患天花儿童的鼻腔内,所用痘痂要求光圆红润,使其产生天花反应,以获得免疫力);水苗法(把上述研细的痘痂用水调均,以棉花蘸后塞入未患天花儿童的鼻腔内,使其产生天花反应,获得免疫力)。

王清任在《医林改错》中描述了膈膜

黄宽是我国第一个留学英国的医学生;金韵梅是我国第一个留学美国的女医生。

中西医汇通派的主要代表医家及其著作:唐宗海,字容川,著有《血证论》、《中西汇通医经精义》、《金匮要略浅补注》、《伤寒论浅注补正》、《本草问答》,合成《中西汇通医书五种》,明确提出“中西汇通”之说始于他的著作;朱沛文,字少廉,著有《华洋脏象约纂》;恽铁樵,字树珏,著有《药庵医学丛书》;张锡纯,字寿甫,著有《医学衷中参西录》。

金元四大家:李杲;刘完素;张从正;朱丹溪。

温病四大家:吴有性;薛血;吴瑭;叶桂。

清代亟斋居士著《达生篇》,提出:睡、忍痛、慢临盆。

杨济时,字继洲,著有《针灸大成》,书后附录的《小儿按摩经》是现存最古的按摩文献。

六气指风寒热湿燥火

更多相关推荐:
中国医学史心得

中国医学史学习心得众所周知,我国的中医学历史悠久,有着5000多年的历史。但是现在的我们作为一个中国人,又有多少人真正的了解中医呢?通过这几周的学习,我大概对中国医学史也有了浅显的了解。中医号称岐黄之术,是中国…

中国医学史学习心得qq

中国医学史学习心得20xx级3班学号1076z215437中医之所以延续至今之所以能成为一门独立的医学学科就是因为有历史的传承我们的中医有5000多年的历史但我们却没有真正了解中医通过学习中国医学史我们对中医有...

中国医学史心得

学习中国医学史感悟体会药物制剂1班学习中国医学史感悟体会通过医学史课程我了解到我国的中医学历史悠久文字记载就有着3000多年的历史通过这几周的学习我大概对中国医学史也有了浅显的了解中国医学史是关于中国医学的起源...

学习医学发展史的心得体会

学习医学发展史的心得体会从十几年的学习中,我们或多多少也了解了中国文化,中国的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当然中国的在医学上也有伟大的成就,但是我以前从来都没有接触过有关中医学的有关书籍,只是在周围的人的话语中和老…

《中国医学史》论文题目

1中国医学史学习心得浅析2医药起源论商榷3周代医事制度浅析4黄帝内经养生思想探析5神农本草经对药物学的贡献6伤寒杂病论的成书背景分析7诸病源候论医学成就探析8葛洪的创新医学思想9孙思邈的医德观10中医医案简史1...

中国医学史期考重点总结

砭石:是古代一种经过打制而成的锐利的楔形石块,是最古老的医疗工具,后世金属刀针的前身。主要用来刺破痈肿或刺激身体的一定部位来减轻病痛。医药学起源于人类的生产和生活实践记载病名是按人体不同部位前面加“疾”字。阴阳…

中国医学史

中国医学史心得这学期选修了中国医学史这门学科让我更加了解了中国医药学的起源形成发展过程和发展规律中国医学史是中华文化历史长河的一条支流在人类文化的氛围中生生不息以其旺盛之生命力自立于古今学科之林不断获得新的生命...

《中国医学史》第一、二、三章学习要点(适用于大陆...

中国医学史第一二章学习要点供大陆本科班使用第一章医药的起源1火的使用为哪些原始的治疗方法提供了前提条件为一些原始的治疗方法如热熨法灸治法的产生提供了前提条件2何谓导引导引是一种医疗保健形式起源于原始社会时期是远...

中国医学史论述题

1我国现存第一部针灸专著的年代作者及主要成就现存第一部针灸专著为西晋早期皇甫谧所著针灸甲乙经它内容丰富叙述系统理论完备包括脏腑经络腧穴病机诊断治疗禁忌等多方面内容其主要成就有系统整理了人体腧穴提出了分部划线布穴...

成中医大中国医学史重点整理

1中医学的发展过程1学术体系形成时期2实用经验发展时期3理论总结与探索时期4传统延续与创新时期5中西医交汇撞击时期2秦代疠迁所世界医学史上最早麻风隔离病院3药物的起源植物药采集农耕动物药渔猎畜牧矿物药采矿治炼针...

《中国医学史》复习资料一

中国医学史期末复习资料一1砭石是古代一种经过打制而成的锐利的楔形石块是最古老的医疗工具后世金属刀针的前身主要用来刺破痈肿或刺激身体的一定部位来减轻病痛1医药学起源于人类的生产和生活实践2记载病名是按人体不同部位...

中国医学史复习资料[1]

医学史医药起源于人类的社会实践和与疾病的斗争实践包括卫生保健起源和医药知识起源两部分一卫生保健起源1居住构木为巢穴居山洞挖掘土窖地窖构筑房屋2衣着赤身裸体衣兽皮树皮植物叶原始纺织缝纫衣服3用火是人类第一次掌握自...

中国医学史学习心得(21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