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文化学心得

时间:2024.3.19

旅游文化学心得

旅 游 文 化 学 学院:管理科学与工程学院班级:

学号:

姓名:陶金镕

心 得 体 会 级信工2班 1320132618

开学伊始,怀着好奇的心理我选择了《旅游文化学》这门选修课。我选这门课可不是因为我对自然地理感兴趣,我是学理科出生,谈到地理那真是谈虎色变,但我喜欢我国辽阔土地上的大山大河,更喜欢在这块土地上孕育了五千年的中华文化。然而,我现在是一名学生,何况我的经济能力决定了我不可能无忧无虑地畅游我国大江南北,但这并不妨碍我了解我国优秀的民族文化,在课堂上与老师一样可以做到这些。

在课堂上,经过老师的介绍,我了解到,所谓旅游文化实际上是以一般文化内在价值为依据,以行、吃、住、游、购、娱六大要素为依托,以旅游主体、旅游客体、旅游介体和旅游研究之间相互关系为基础,在旅游活动过程中业已形成观念形态及其外在表现总和、它既是物质也是精神。且旅游文化内涵十分丰富外延也相当宽滥“既涉及历史、地理、民族宗教、饮食服务、园林建筑。民俗娱乐与自然景观等旅游客体文化领域;又涉及旅游者自身文化素质、兴趣爱好、行为方式、思想信仰等文化主体领域;更涉及旅游业服务文化、商品文化、管理文化、导游文化、政策法规等旅游介体文化。

每一个旅游景点背后都有着它独特的历史文化和地理文化,否则如何引人频频回顾。例如,颐和园这样的历史人文景观就频频引人思考:作为曾经的地大物博的王朝就怎么突然间飞来横祸,如春水一般一去不复返,被迫与列强签订各种不平等条约?虽然我们并不是那个时代的人,不可能揣测那些官僚的思想,但颐和园的遗迹真实地告诉

了我们落后就要挨打的真理,不断鞭笞着我们这些21世纪的青年前进。

文化是形成旅游吸引力最核心的因素,也是最不易改变。不易模仿的因素。旅游者在旅游过程中享受文化,消费文化,体验文化;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旅游者进行旅游最终是对文化的消费。

文化旅游是满足新的旅游需求、提高旅游质量的必然选择,也是旅游向深层发展 的必然趋势。旅游者更喜欢在旅游目的地参加刺激、有趣的活动,以亲身体验异地文化带来的奇特感受,从而开阔视野,增长知识,并从中得到无穷的乐趣。

在文化旅游的纵多分类中,民俗旅游以其独特的风格,成为21世纪最受百姓欢迎和追捧的旅游项目。民俗,即民间的风俗,自古有民俗文化是指创造于民间又传承于民间, 具有世代相习和传承性的文化,是广大中下层劳动人民所创造 和传承的民间社会生活文化,它是传统文化的基础和重要组成部分,因此,他受到了越来越多的旅游者的欢迎, 在当今旅游业中展现出了无与伦比的优势和广阔的发展前景。

在旅游中我们领略各具特色的文化,在旅游中我们陶醉于五光十色的文化之中。每一片地域都承载着人类自诞生以来的光辉灿烂、跌宕起伏的文化,它们有时候像一个个具有灵性的精灵调皮的挑逗 着那些对其向往的人们,它们有时候又像一坛坛陈年老酒散发着诱人的芳香吸引着无数人,它们有时候又像一位位婀娜多姿的蒙面女郎等待着人们去揭开其神秘的面纱…… 墓葬建筑:历史沉淀下来的完美艺

术。泰姬陵代表了帝王凄美的爱情与毕生的承诺;西方的教堂 在某种意义上说见证了整个西方世界发展的足迹; 秦始皇陵是中国历史辉煌灿烂开始的一个不可泯灭的标志; 金字塔一直是顶着无限神秘的光环让无数的人匍匐在其耀眼光芒之下……一切一切没有生命 的建筑是因为人类赋予了其沉厚的文化内涵才足以让我们去追逐。 选修了旅游文化学这门课,对我今后的出行有了很大的好处,这门课就像是一个文化导游,引导我如何在旅行的时候不忘去体验和感受当地的人文特色。作为一个旅行爱好者,选修了这门课像是一次3D的旅行,有老师带领着我们去那些去过的或者没去过的地方。感受着各种各样的文化,饮食文化,茶文化,建筑文化,风俗文化,语言文化等等。其次,旅游文化学这门课对我们有很多益处,它对我们今后的生活和学习都有很大的帮助,很开心选修了这门课。


第二篇:旅游文化学整理


旅游文化学2011

课程公共邮箱:lvyouwenhua@ 密码:lywh201110

课程目录

上编 旅游文化理论

第一章 绪论

第二章 旅游者文化

第三章 旅游地文化

第四章 旅游的跨文化交流

第五章 旅游对目的地文化的影响

中编 旅游文化源流

第六章 中国旅游文化的缘起和形成

第七章 中国旅游文化的发展与演变

第八章 中国旅游文化的转型与拓展

下编 旅游文化实务

第九章 文学艺术

第十章 民俗文化

第十一章 建筑文化

1

第十二章 园林文化

第十三章 饮食文化

第十四章 风物特产

第十五章 文化遗产

上编 旅游文化理论

第一章 绪论

三、旅游文化系统、结构及其特征

㈠旅游文化系统

出发地社会环境文化子系统

旅游主体文化子系统 旅游文化系统 旅游中介体文化子系统

旅游客体文化子系统

目的地社会环境文化子系统

㈡旅游文化结构

1、旅游文化物质层

指旅游过程中的物质实体,包括旅游设施、旅游商品、旅游吸

引物等。

2、旅游文化制度行为层

指旅游活动中的各种社会规范和约定俗成的行为方式,包括政

策、法规、民俗等。

3、旅游文化精神观念层

2

指旅游活动中,表现于主体或中介体的文化心理、价值观念和思维方式

㈢旅游文化的特征

1、具有文化的一般特征:

民族性· 地域性· 时代性· 阶层性

2、移传性

⑴移动性:

旅游文化因为旅游主体的旅行而呈现出移动性。因主体的移动,出发地、客体、中介体和目的地的文化而联为一体。

⑵传播性:

出发地文化和目的地文化,经由主体的媒介作用而互相传递、双向扩散。

3、多元二重性

⑴旅游文化是旅游消费文化和旅游经营文化的对立统一。 ⑵旅游文化是文化求异与文化认同的统一。

⑶旅游文化是暂时性与延续性的统一。

4、大众性

雅文化(精英文化):

属于上层知识阶层,具有明显的人文理性精神

俗文化(大众文化):

属于社会大众文化,具有直观性、商品性、娱乐性、意义消解等特征。

3

旅游文化虽然离不开雅文化的引导和支持,但总体上是一种大众文化。

第二章 旅游者文化

三、旅游者文化身份(Cultural Identity)

1、文化身份的构成要素

个人、群体、民族在与他人、他群体、他民族相比较之下所得到的文化形象。

构成文化身份的成分主要有以下五方面:

⑴价值观念或价值体系:不同价值观念决定不同的人生态度与行为方式。

⑵语言:包括书面语、口语、方言、土话、行话、切口,以及表达语言的文字等。不同身份的人使用不同的语言,不同民族、不同阶层、不同性别的人使用的语言是有差别的。

⑶家庭体制:母系家庭、父系家庭、大家族、小家庭等

⑷生活方式:可能表现在各个方面,如穿着打扮、饮食习惯、行为方式等

旅游是文化身份不断得到印证的过程。

2、刻板印象:文化身份特征的概念化、偏执化

刻板印象是一种不承认群体内部存在差异性、不承认一般规则存在例外的思维方式。这种思维方式导致将某一特定群体的全部成员等而视之的倾向,从而忽视他们之间的差异性。许多刻板印象都是错误 4

与夸大的,往往是负面的特性获得强调,而正面的特性则往往被忽略。刻板印象可能加深对来自不同文化的成员的偏见和歧视。比如,人们普遍认为法国人浪漫、英国人保守、德国人严谨。旅游从业人员也认为,不同国籍的旅游者在行为表现上是不同的。例如,日本人总是被描述为与团队一起旅行、见人必鞠躬、出手阔绰、热衷摄影。

东道主形成刻板印象的基础是闲言碎语、政府宣传、对旅游者的观察,以及以往与旅游者打交道的个人经验。旅游者对于东道主的刻板印象则来自于旅游文献、宣传教育、以往旅游经验或其他旅游者的印象。

四、旅游者的文化感知

㈠感知视角

1、他者/我者与“种族中心主义”

异文化背景下的“他者”

旅游过程中,东道主与游客互为“他者”,他者与我者的视角转换。 种族中心主义(ethnocentrism)就是按照本族文化的观念和标准去理解和衡量他族文化中的一切,相信自己的原有文化体系具有绝对的优越性,而他文化以及相关的行为方式是背离正常状态的。

种族中心主义会阻断了文化间的有效互动与交流,导致文化上的自大、回避、偏见和歧视,制约了人们理解其他文化的能力,制约了旅游的跨文化交流。

5

2、第三者

文化中介者(culture broker)、文化叙述者(culture narrator) ⑴机构性中介者

专门从事旅游中介服务的机构、企业,如旅游公司、旅行社,甚至包括旅游主管部门为旅游所进行的策划宣传。

⑵服务性中介者

从事景区景点介绍的导游人员。

⑶传媒性中介者

通过传媒和宣传品,提供和传播旅游信息者。

⑷符号性中介者

标志性景观,如巴黎的埃菲尔铁塔、纽约的自由女神像等,构成对游客的特殊吸引力。

⑸遗产性中介者

文化遗产的集中展示,如博物馆之类。对文化遗产的选择、保护、展示,构成一种文化叙事,具有“停滞历史”“凝聚价值”“展示实物”“强化特质”“表达符号”等功能

“文化中介者”在“主/客”的文化交流中控制了很大的权力,他们占据着把东道主文化介绍给游客的掌控地位。

通过中介机构组织的游客对东道主地方文化的了解主要是由这些文化中介者代为完成,游客本身的自主选择余地很小。即使非中介机构组织的游客,也很难完全摆脱文化中介者的影响。

旅游过程中,游客很大程度上是通过“第三者”的眼睛在“看”。 6

㈡感知对象

“他者”的时间、空间与文化符号

1、时间:

过去(古镇、古村落、文化遗产、古迹遗址,他者时间的物化)、现在(我者的时间)与未来

2、空间:

感知异文化空间

⑴空间内外与界限的划定

东道主社会存在着“内/外”两分的空间关系。其中有些事物、事件、活动是属于内部的,并不向游客开放。比如某些民族或族群的宗教仪式、秘仪、祭祀、禁忌、妇女活动等,一般游客是无法看到的。 ⑵时间限制影响空间感知

“赶场式”“走马观花式”的旅游影响游客对深度文化空间的感知。

3、文化符号:

规划设计、产品策划、宣传解说、营销推广乃至旅游纪念品的符号化,必然会导致旅游体验的符号化、表象化。这是由旅游行为本身的特征所决定的(娱乐性、浅表性、快捷性、消费性)。

游客通过中介者的引导对接待地文化的各类零散、拆解的象征符号(行为与物质)进行观察、组装、体悟与阐释。旅游过程被研究认为是符号的解读(寻找标志与景观之间的联系)与建构(制造标志与景观之间的联系)过程。

7

五、旅游文化对旅游者的影响

㈠客源地文化对旅游者的影响

1、影响动机激发

⑴社会对旅游的价值判断

中国传统的伦理道德非常注重从动机和目标(如宗教目的取经弘法、求知目的游学考察、伦理目的仗义行侠、审美目的留恋山水、功利目的宦游或商旅等)来对旅游进行价值判断,当动机或目标符合社会价值标准时,旅游就会得到认可;反之就会遭到否定。

另外,由于传统的农业伦理或社会制度,一般“无目标”的行游也会被赋予贬毁性的评价“游手好闲”、“不务正业”、“流氓” 、“盲流”、“游荡”、“流荡”、“无业游民”等。西方社会中的流浪汉则是他们生活方式追求自由的具体实践,社会对他们的“生活方式”的选择是放在个人主义原则下的“自由”与“人权”范畴下来认识的,他们的人格并不因此而低下。

时尚因素与从众心理

⑵社会评价对旅游者的影响

“ 旅游”通常被认为是对日常的、平凡的生活超越,有时甚至被赋予了神圣化的色彩。在这神圣化的过程中,参与者感觉自己进入了非一般的状态,在这状态中,奇异的事情发生。返回之中,又逐渐回到平凡的日常之中。

2、影响旅游感知

旅游者的感知方式:本底感知(间接感知)/ 实地感知(直接感 8

知)

本底感知是亲历目的地之前形成的认识和评价,这种认识更接近于想象;

直接感知是自己亲身旅游体验的结果与反映。

3、影响行为方式

㈡目的地文化对旅游者的影响

1、影响感知本底

对本底形象进行修正

旅游者对实地文化感知的解码立场

①主控式解读:

把正常的执法行为解读为独裁国家、警察国家、压迫人民 ②折中式解读:

关于环境污染问题

③颠覆式解读:

例如对于天安门广场的印象(六·四)、对于中国百姓生活状态的印象 这种影响不仅表现为增长旅游知识、了解东道主社会,而且可能影响游客的认知能力、适应能力、调整能力、行为举止等。一次惊心动魄的旅行甚至有可能改变游客的一生。

2、影响文化认同

文化认同的概念

文化认同是个体对群体文化的认同。文化认同的本质是一种自我确认,即认为“我”具有从属某个群体的身份,以使自我与他者区分 9

开来,回答“我是谁”的问题。

文化身份强调的是特征与识别;文化认同强调的是归属与体认。

人们对于自我生活方式、生存状态、生命意义的理解,只有借助“他者”这面镜子才能变得更深刻。

旅游可能强化旅游者自身的文化认同,也可能使旅游者对目的地文化产生认同。

第三章 旅游地文化

聚落与旅游地文化

人类的聚居之地,在人文地理学上被称之为“聚落”,按其形式与功能分类,大致有村落、城市以及居于两者之间的集镇三大类。

旅游目的地虽然并不限于聚落,但文化的创造与传播主要集中于人类居住与活动的区域。因此,我们从文化学的角度研究的旅游地文化,以这些聚落为主要对象。

第一节 村落文化

一、活动型村落:

二、固定型村落:农耕村落

1、密集型

形态:

街道式村落、环形村落(环绕绿地、教堂等形成)、棋盘式村落 集聚的原因:

自然:如水源、能源(植物、矿物、风力、水力等)、气候、生 10

社会:安全(地形屏障、集体防卫)、血缘、宗教、风水、土地制度

2、分散型

例如山区,耕地面积不大,分布比较分散,往往只能形成几户农家相对集中在一起,甚至形成独家村。

3、半聚集型村落

受耕地或供水等因素的限制,而形成户数较少的小型村落。 大众旅游时代,游客所光顾的村落常常是“特色”很浓的舞台化村落 乡村旅游,体验一种异文化,体验一种“过去”的文化

第二节 集镇文化

城镇的出现是社会分工发展的结果。第一次社会大分工:农业与畜牧业的分离;第二次手工业从农业中分离出来;第三次专门的商人阶层出现。

随着商业的发展,在一些人口相对集中的村落,出现了规模大小不等、以产品交换为中心的场所——集市。集市的特点是有固定的交换地点和时间,但没有形成固定的店铺、货栈及服务设施。各种集市在我国北方称之为“巢”,在南方称之为“墟”“场”“会”“集”等。此外,还有一年一次或几次的庙会、香会、骡马大会等大型集市。集市的发展促成了市镇的形成。在位置适中、交通方便、规模较大的集市上,人们为交易者的方便,开设了酒馆、客栈等服务设施。商人逐渐在集市内外定居经营,集市逐渐演变为具有一定人口规模的居民点 11

——集镇。集镇规模扩大、功能发展而演变城市。

江南古镇是商品经济的产物。镇的生活围绕着“市”,因而古镇的建筑类型染上了浓厚的商业特色。前店后坊、上宅下店是江南市镇很突出的一种建筑形式,由店铺的密集而形成商业街。镇上的居民大多是商人、作坊主和手工业者。镇上繁荣的贸易市场吸引了各地商人来此地开设各种会馆。为了适应商人、手工业者的生活,集镇出现了为“市”服务的娱乐社交场所——戏台、茶馆等。

第三节 城市文化

一、基本概念

镇发展而为城。“城”,防御;“市”集市。城市是商品经济高度发达的产物。经济功能之外,往往有政治功能。经济中心、行政中心。

城市的中心是人口最为密集的区域,市政、商业、金融、贸易、文化、教育、卫生等大都集中在此。

从城市发展来看,其规模往往受制于交通、运输技术变量。一般来说,以步行为主的交通时代,城市的范围半径不超过10华里,以车马为交通工具的时代,城市的半径不超过30华里,出现现代化交通工具之后,城市的规模才迅速扩大。

城市的选址受制于交通、地质、地形、生态、气候、资源、人口等诸多条件。

二、城市形象

每一个陌生的城市,都会给人以一种陌生的感觉,提醒你自己是一个局外人。千差万别的城市文化,无不以一种特有的文化符号叩击 12

着人们心肺,并表现为某种形象留在人们的心中。这些形象往往可以通过一种或几种要素传达给旅游者。

1、外部景观

景观感知中最主要的元素通常有五种:

⑴道路:步行道、车道、隧道、铁路线等

⑵边界:城墙、栅栏、河岸、海岸、街道等

⑶区域:商业区、工业区、居住区

⑷节点:汇聚与辐射 如徐家汇广场

⑸标志物:如上海的东方明珠、金茂大厦等

2、历史文脉

上海:豫园、旧城、外滩、浦东,依次展开的历史

3、地域特色

4、文化精神

三、城市分析:

旅游地文化在物质、行为、精神等不同层面展示出来

第四章 旅游跨文化交流

第一节 概述

旅游

从文化学的角度看,旅游实质上是文化空间的跨越与联结。 旅游跨文化交流

是指在旅游过程中由于空间的跨越而导致不同文化(出发地与目 13

的地文化)的碰撞与融合。

机制与结果

在跨文化交流的过程中,参与者是以自己固有的文化代码、观念习俗、和行为方式为参照系来解读新异陌生的文化代码、观念习俗和行为方式的。因此,跨文化交流总是在对熟悉特征的认同感和陌生特征的奇特感的交互作用下进行的,其结果可能是冲突,也有可能是整合。

第二节 旅游的文化涵化与整合

一、概念

当一种文化进入另一种不同的文化环境时,在相互作用和沟通的过程中,会对文化的主人产生两种影响:一种是表现行为的改变;另一种是意识行为的改变。如果主人社会的文化改变只是体现在暂时性的文化改变上而没有意识行为的改变,那就是文化漂移;如果表现行为和意识行为两者都互相适应,发生改变,就是文化涵化。

二、涵化的决定因素:

1、跨文化人际交往能力

接受异质文化的知识与技能,接受多元文化的胸襟,按照新的观念和模式行为的勇气和能力。

2、介入目的地交流网络的密切程度

旅游者与目的地居民联系的密切程度;旅游者介入目的地社会公众交流和大众传播的程度(如光顾饭馆、商店、娱乐场所、学校、教 14

堂、博物馆、音乐厅、电影院以及收听电视、广播的频繁程度)。

3、目的地的社会文化态度

目的地国家和地区对旅游者承载的异质文化的态度,是接纳,还是隔离,甚至排斥,直接影响文化交流和涵化。

4、文化距离变量

文化距离越小,越容易理解对方;文化距离越大,越可能误解对方。

三、文化涵化的优势法则

从微观层面看,文化涵化是异质文化间的互动,其结果是文化类型的趋同或同质化。

从宏观层面看,总是强势文化更多深刻地影响改变弱势文化。也就是说究竟是旅游地文化影响游客还是游客影响旅游地的文化,要看谁的文化是强势文化。

四、旅游文化整合的表现

文化整合是文化涵化的结果,不同文化在相互交往中,各种文化因素、文化丛之间相互吸收、融合而趋于一体化就是整合。 旅游文化整合的过程:

1、文化惊喜:面对心仪已久的新文化产生惊奇、激动和赞叹;

2、文化模仿:旅游者对目的地文化由惊奇、欣赏到模仿,这种模仿可能是浅层、暂时的,也有可能是深层、长久的;

3、文化融合:旅游者与东道主、出发地与目的地文化因为旅游的需要而互相适应,以至于主动接纳、融会对方文化。

15

第三节 文化震惊与文化冲突

一、跨文化交流中的文化差异

二、旅游者的文化震惊

文化震惊是指某人进入一种新文化环境时所经历的情感落差或创伤性经历。

文化身份是被强调建立在种族、共同语言和共同历史基础上的文化群之间的内聚力。它有一套潜在的特定文化成规,群体间希望这种共同的文化关系能够得到确认。因为,如果一群体人或个体的文化身份得到了确认,那么他们之间的沟通就变得简洁可行。同时,文化身份给每个人划上了文化界限,这一界限自然有碍于不同文化间的交流与对话。

三、旅游者文化震惊的心理过程

1、惊喜期

旅游者对新的文化环境充满期待和激动

2、抵触期

因文化差异而产生抵触、排斥心理

3、调适期

逐渐适应并努力融入当地文化

4、回归期

期盼回家,回归熟悉的文化环境,但对已经熟悉的新文化怀有依恋之情

5、反向震惊期

16

受异地文化的影响,对自己的母文化反而产生不适应或陌生感。例如“海龟”可能对“相濡以沫”的饮食习惯、见面不打招呼的交际习俗、粗暴生硬的服务态度、“亲密接触”的乘车方式等感到不适。

6、重新调适期

调整心态,适应母文化环境

四、文化震惊产生的心理障碍及其克服途径

1、心理障碍

⑴紧张感(陌生环境)

⑵失落感(社会地位)

⑶错乱感(价值理念)

2、克服途径

⑴确立文化多样性观念

⑵加强跨文化交际的理论与实践

⑶多渠道学习、多侧面了解目的地文化

⑷提高语言能力,加强有效沟通

第五章 旅游对接待地社会文化影响

一、旅游活动中主客接触的特点

从旅游活动的运转过程可以了解到,旅游活动的开展必然涉及到主人与客人之间的接触,这里的主人指旅游接待地居民,既包括一般 17

居民,也包括旅游行业从业人员,客人是指外来的旅游者,在国际旅游中指其它国家的旅游者。这种主客接触不同于历史上其他类型的人口流动(如征服、移民等)而引起的接触,它具有以下三个方面的特征

1.主客接触的短暂性

客人在接待地停留时间短,主客之间的交往都只是表面的,两种文化的沟通局限于较浅的层面。但旅游者的频繁到来,对接待地居民的表层影响会产生叠加效应,从而刺激居民的意识,影响其行为。

主客接触的短暂性导致的另一个问题就是:主客双方的短期行为、道德约束减弱

2.主客接触的限制性

主客接触在时间上呈季节性,在空间上集中于旅游城市和旅游热点地区。在旅游企业,主人与客人是员工与顾客的关系,主客接触只限于客人需要服务的时间和地点,并且只是一种工作关系而不涉及到私人交往。通过包价旅游,旅游者与居民的大部分接触是事先安排好的,主客接触成为一种商业行为。

3.主客关系的不对等性

主客接触中主人必须服从和满足客人愿望,双方关系是不对等、不平衡的。

二、解释旅游对接待地社会文化影响的基本理论

㈠旅游影响机理理论

1、示范效应理论

18

示范效应主要指当地居民对外来旅游者的行为举止、态度和消费方式的吸收和接受。来自发达国家的旅游者,因其社会经济状况而使其所带来的文化呈强势,而接待地大多是文化发展水平较低的国家,其文化相对呈弱势。

当两种文化接触时,接待地居民往往会产生一个自卑情结,这一自卑情结始于一个模仿过程,东道主往往轻视自身文化,盲目模仿旅游者所带来的一切。旅游者无意中变成了“示范者”,而当地居民则变成了“模仿者”。示范者(旅游者)向其模仿者(当地居民)所示范的内容,既包括动态的如言语、表情、手势等,也包括静态的如衣着、仪表等。示范效应的变化过程首先是影响个体,个体首先感受到新的刺激,继之是群体,群体和社会赋予其一定意义,示范效应通过一个模仿过程使某一(或某些)行为从微观转向宏观,从而被放大,形成一种社会意识。

示范效应所产生的结果可能是有益的,也可能是有害的。

对落后地区来讲,示范效应对提高人口素质有积极作用。落后地区的居民通过模仿和学习,其行为举止、卫生习惯、经商意识都得到改善和提高。

在当地居民中,年轻人最易受示范效应的影响。他们注意到旅游者的自由和优越的物质生活并千方百计去争取同样的享受,往往到商界、旅游部门或政府机关寻找工作以获取高额报酬。甚至有可能引起寻求较高生活质量的旅游地居民的国内或国际迁移。

2、涵化理论

19

当一个社会与另一个在经济文化上都比较强大的社会接触时,这个较弱势的社会经常要被迫接受强势社会的许多文化要素,这种由于两个社会的强弱关系而产生的广泛的文化假借与适应过程,即称为涵化(acculturation)

⑴ 在旅游活动这种跨文化沟通中,外来旅游者在目的地一般只做短暂逗留,使得两种不同文化的沟通只能局限于肤浅的表层;与此同时,单体旅游者一次旅游逗留的时间虽然短暂,但作为由众多旅游者组成的整体而言,却形成了一个规模庞大、许多时候甚至大大超过主人社会的新的社会群体—旅游者社会(客人社会)。

⑵在不同社会文化发生接触时,双方可以通过适应和借鉴过程缩小彼此间的差异,但这种过程并不是对等的,弱势文化总是更容易被强势文化所同化。

⑶在目的地为适应外来旅游者的需要而对自身采取各项改造措施时,不可避免地要屈从于外来旅游者的态度和价值观,这种貌似自发的行为中实际上隐含着一种压力和无奈。

㈡旅游影响反馈理论

1、发展阶段理论

旅游对目的地的社会文化影响的发展阶段理论,源自有关旅游地生命周期的理论。生命周期理论认为,任何一个旅游地都有一个由发现、成长到成熟、衰落的过程。目前被引述较多的是巴特勒(Butler)的提法,即旅游地的生命周期可分为探索、起步、发展、稳固、停滞、衰落或复兴等几个阶段(Butler, 1980 )。多克西(Doxey,1975)根据自己 20

的案例调查,总结得出旅游对目的地社会文化影响可根据当地居民对旅游发展态度而划分为不同阶段,随着旅游开发的深入和广泛依次呈递进的趋势。他所提到的五个阶段是:融洽阶段、冷漠阶段、恼怒阶段、对抗阶段、最后阶段。

这一理论认为,当地居民对旅游者的态度改变来自旅游者数量的不断增加以及他们的到来给当地原有的生活方式所带来的威胁。

这一理论的核心社会承载力问题,也就是说当旅游地的发展冲破一定范围内可接受的改变程度,即超过其承载力后,社区居民在旅游发展初期阶段的支持态度就会逐渐转为反对态度 。

2、社会交换理论

社会交换理论将人与人之间的互动行为看成是一种计算得失的理性行为的社会学理论,它认为人类的一切行为互动都是为了追求最大利益的满足。在交换过程中,双方都想获得满意的收益,若一方预测到自己从交换中得到的收益为负,他可能会中途退出交换,而当双方都认为自己会有正向收益时,交换关系才正式形成。交换完成之后,会产生一系列的结果。这些结果中包含有形产出(从交换中得到的物质或象征性可见收益)和无形感受(各自的心理感受)。然后他们会对这些结果进行评价,如果觉得自己收益大于付出,那么就会努力促成交换行为的保持;若认为自己在交换过程中受损,将会减少或退出交换。

由此推论:凡是对旅游持肯定态度的居民多数是从旅游开发中得到经济受益者,他们对旅游产生的负面影响一般持宽容的态度。反之,居民个人利益如果受损,就会对旅游持强烈不满态度。

21

社会交换理论的运用

以社会交换理论为指导,我们可以找出如何弘扬旅游对目的地社会文化的正面影响和抑制其负面影响的有效措施,从而推动目的地居民以积极的态度对待旅游。要实现这一目标,至关重要的是在进行旅游开发的规划时要吸收当地社区居民的参与,保证当地居民对旅游的开发有发言权和参与决策权。使当地居民最大限度地从旅游开发中获益并能在一定程度上决定旅游开发后社会文化的改变状况。当居民意识到自己能对旅游的开发施加影响时,他们倾向于对旅游开发持积极的支持态度。

三、旅游对目的地影响的具体表现

1、社会生活

导致产业结构变化、提供直接与间接就业机会、价值观念与生活方式的变化、人口结构变化(人口的迁出与迁入)。

2、文化自觉

唤醒当地人对自身文化的价值意识,维护文化的传承。

3、文化殖民

根据旅游者的眼光来强化目的地的文化象征符号,在文化符号“复兴”的表象背后,有可能阻碍文化的发展,甚至造成文化因夸大而失真、异化,潜藏文化殖民主义的危险。

4、社会道德

⑴旅游与犯罪率

22

研究表明旅游地发展可能会带动犯罪率的提高。其原因:一是旅游者失真的消费容易引起当地人的羡慕和嫉妒。他们随身携带的财物可能会成为犯罪分子的目标;二是自然景区的幽、险、野、旷以及旅游者的流动和彼此陌生,都为犯罪分子掩盖罪行提供了天然屏障;三是旅游过程中往往有比较多可被犯罪分子利用的机会,例如,旅行比较疲惫、经验不足,旅游者注意力往往集中在旅游吸引物上。与旅游相关的犯罪形式主要是盗窃、抢劫、诈骗等。

⑵旅游与色情

一、旅游业的发展为性工作者及其顾客提供了良好的场所与环境;二、旅游可以摆脱日常生活的清规戒律,到没有熟人的远离自己住地的地方尽情花钱,此种观念对卖淫的产生和发展很有利;三、货币权力在旅游中的又一种体现,性关系在金钱面前的扭曲,有了钱旅游者几乎可以购买一切,包括“性”。四、在男权社会中,女性也沦为一种旅游吸引“物”,出于旅游发展的考虑,当地社会对色情活动采取默认、甚至纵容的态度。

可能带来的问题:东道主的屈辱感、社会道德的沦丧、性病与艾滋病等。

⑶旅游与赌博

有些著名地旅游胜地因赌博而闻名。拉斯维加斯、澳门、云顶 ⑷旅游购物与欺诈行为

5、语言文字

旅游是人与人、人与地之间交流的过程,旅游者与当地居民的交 23

流必然会引起语言的渐趋改观。旅游者以能学会几句他乡方言而自豪,当地居民和服务人员以通晓外语为己任。

旅游虽对促进语言的统一大有贡献,但却不利于语言文化多样性的保护,而且舶来品过多,会冲淡本土语言的纯洁性和严密性。

6、宗教信仰

许多旅游者去宗教圣地旅游,并不是为了精神上的需求,而纯粹是宗教向往和好奇心使然,他们的行为举止、服装衣饰经常引起虔诚教徒的严重不满,他们认为旅游者影响了他们的生活和宗教活动,担心宗教圣地迎合旅游业地发展,而失去其宗教意义。

同时,宗教为了自身经济利益,把旅游接待看作一种重要收入来源,设置功德箱、出售纪念品、推出宗教服务,使宗教活动商业化。

7、民间工艺

反方:旅游业的发展引起接待地工艺品的风格和形式发生变化,原来富有宗教意义和礼仪意义的工艺品变成了商品,改变了传统工艺品原来的意义。

正方:旅游者对文化纪念品的需求可以导致当地工艺品的新生。游客对当地工艺品的浓厚兴趣大大增强了民族自信心,他们为旅游者提供的手工艺品其实是一种文化重创、文化复活和文化加强的过程。

8、民俗风情

民俗风情的商品化、庸俗化、虚假化

结果:保留一个徒有形骸的民俗仪式,但没有旅游业的话,也许连形骸都要消失

24

9、其他

旅游对就业、移民、社会结构、人际关系等诸多方面都有可能发生影响。

总结

在旅游活动过程中,当具有不同文化背景的客人(旅游者)与主人(当地居民)接触时,必然产生文化之间的交流和沟通。这一过程既影响旅游者又影响当地社会和居民。其中对当地社会和居民的影响以示范的方式先影响个体,继之是群体,最后形成宏观的社会意识,变为对接待地的社会文化影响。这一影响有积极的一面也有消极的一面。针对旅游对接待地社会文化的影响,应采取相应的控制原则和对策,发扬积极影响,控制消极影响,保护旅游资源的特色,实现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周慧颖 国内有关旅游对接待地社会文化影响的研究综述

旅游学刊2004.6

王 妙 旅游对接待地社会文化的影响

天津商学院学报2001.7

张 波 旅游对接待地社会文化的消极影响

25

云南师范大学学报2004.3

潘秋玲 我国近年来旅游对目的地社会文化影响研究综述

经济地理2004.3

宋晓莲 节事旅游活动中的文化表达及其旅游影响

思想战线2005.12

李经龙 旅游对旅游目的地社会文化影响研究

地域研究与开发2003.3

刘赵平 旅游对目的地社会文化影响研究结构框架

桂林旅专学报1999.1

王子新 旅游影响研究进展 旅游学刊2005.2

中编 旅游文化源流

第六章 中国旅游文化的缘起和形成

一、先秦

㈠帝王之游

1、黄帝

26

2、尧

3、舜

4、禹

5、周穆王

6、宫廷游乐

(二)外交往来与文人之游

1、外交往来

2、文人之游

(三)民间旅游

《诗经·郑风·溱洧》

溱与洧,方涣涣兮。士与女,方秉兰兮 。女曰:“ 观乎?”士曰:“ 既且 。” “且往观乎!” 洧之外,洵訏且乐 。 维士与女,伊其相谑 ,赠之以勺药。

《诗经·郑风·野有蔓草》

野有蔓草,零露漙兮。有美一人,清扬婉兮。邂逅相遇,适我愿兮。

(四)旅游设施与制度

1、道路

《诗经·小雅·大东》:“周道如砥,其直如矢。君子所履,小人所视。”

2、馆舍

⑴非营业性:

27

馆:用于外交接待; 驿:邮传兼旅馆;

传舍:私家设置用于招待门人

⑵营业性:

逆旅、客舍:民间旅馆

3、制度:通行证(节)与宵禁

(五)旅游观念

1、比德与移情

儒家

“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论语·雍也》)

“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论语·子罕》)

道家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庄子曰:“鲦鱼出游从容,是鱼之乐也。”惠子曰:“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庄子曰:“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庄子·秋水》)

2、娱情

诗经:“驾言出游,以写我忧。”《卫风·竹竿》

楚辞:“登昆仑兮四望,心飞扬兮浩荡。”《九歌·河伯》

“吾将荡志而愉乐兮,遵江夏以娱忧。”《九章·思美人》

《论语·先进》

“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 28

风乎舞雩,咏而归。”

《庄子·知北游》

“山林与,皋壤与,使我欣欣然而乐与。”

二、秦汉

㈠旅游活动

1、帝王之游

⑴巡游的历程

秦始皇、汉武帝

⑵求仙的迷狂

⑶身后的世界

秦始皇陵与茂陵

2、士人之游

张 骞 丝绸之路

司马迁 寻幽访古

3、僧侣之游

㈡旅游设施

1、交通

⑴陆路

秦时建有驰道,据《汉书》记载: “秦为驰道于天下,东穷燕齐,南极吴越,江湖之上,滨海之观毕至。道广五十步,三丈而树,厚筑其外,隐以金椎,树以青松。”

汉时,武帝开辟通往西南少数民族地区的“夜郎道”、“灵山道”。 29

张骞打通“丝绸之路”。

⑵水路

秦汉时先后开辟了灵渠、渭渠、阳渠、汴渠等。

2、宫苑

阿房宫

最早的“锦绣中华”

景观微缩与仿制手法在中国的出现 ㈢旅游观念

1、娱情养性

2、增长见识

3、逃避现实

4、享受生命

三、魏晋南北朝

(一)山水之游

1、曹操

2、王羲之

3、谢灵运

(二)田园之游

1、陶渊明

(三)仙游

1、葛洪

2、刘晨、阮肇

30

(四)佛游

1、求法

朱士行、法显

2、传法

鸠摩罗什、菩提达摩

(五)外交往来

(六)旅游逸闻

1、曹植

2、阮籍

3、潘岳

4、谢安

5、王徽之

第七章 中国旅游文化的发展与演变

一、隋唐五代

㈠帝王巡游

1、泛舟运河

2、封禅泰山

3、避乱蜀地

㈡文人漫游

1、山水情怀

2、寻幽访古

31

3、边塞豪情

㈢游乐玩赏

宫廷游宴

从宫廷到民间的游乐活动折射出旅游文化的传播与交融。 民间节事

牡丹节、桃花节

㈣宗教之旅

1、传教士初入中国

2、玄奘西游

3、鉴真东渡

㈤国际交往

1、留学生

2、来使

3、民间往来

4、海上丝路

㈥旅游设施:馆舍

私营客舍、官办旅舍

二、宋代

(一)士人旅游

1、伤时忧国

2、景物理趣

3、山水意境

32

4、花鸟情韵

(二)城市旅游

1、东京、汴京、汴梁(开封)

2、临安(杭州)

(三)跨海商旅

(四)旅游逸闻

1、花石纲

2、沈园会

3、梅妻鹤子

三、元代

(一)帝王京郊游猎

(二)文人苦闷彷徨

(三)国内行旅

(四)中外交往

四、明代

(一)闯荡大洋上

(二)求知山水间

1、李时珍

2、徐霞客

(三)传教东土

1、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

2、比利时传教士南怀仁

33

(四)民间旅游

1、商旅盛行

2、游览娱乐

(五)明代都城

(六)明代的驿站

五、清代

(一)宫廷游乐

1、巡游

2、游猎

3、游园

(1)避暑山庄

(2)圆明园

(3)颐和园

(二)士林漫游

1、登临山水

2、私家园林

(三)商旅与会馆

(四)文化交流与碰撞

1、从艺术品看清代的中外旅游文化的交融

2、传教士对文化传播的贡献

3、华夷之辨与礼仪之争

34

第八章 中国旅游文化的转型与拓展

一、近代

(一)走向世界的国人

1、外交之旅

2、文化之旅

3、政治之旅

4、商务之旅:中国与世博会

(二)走进国门的洋人

1、商人

2、“学者”

(三)近代旅游设施的建设

二、现代

(一)走向世界的游踪

1、文化传播之旅

2、革命求索之旅

3、学术考察探幽微

4、徒步单车走世界

(二)现代旅游业的建立

1、我国现代第一家旅行社的创立

2、宾馆、饭店的建立

35

3、现代城市的商业与游憩

下编 旅游文化实务

第九章 文学艺术

一、旅游诗词

㈠旅游诗词与山水诗词的区别

1、侧重角度不同:

旅游诗侧重主体活动(即强调诗的题材跟旅游活动有关)与山水诗侧重客体对象(即强调诗歌所描写的对象是山水景观。)

2、描写对象不同:

旅游诗词所描写的对象除山水之外,还可能有田园、都市、边塞、古迹、思乡、寻访、园林、旅途、客舍等。

3、发展历程不同

旅游诗的出现早于山水诗。

最早的旅游诗是 《诗经·郑风·溱洧》

最早的山水诗是 曹操《观沧海》

山水诗大量出现是在魏晋时期,是山水审美意识的觉醒结果。 ㈡作品选读

1、山水

杜牧《山行》

36

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苏轼《饮湖上初晴雨后》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装浓抹总相宜。

2、田园

孟浩然《过故人庄》:

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 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陆游《游山西村》

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 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

3、园林

王维《竹里馆》

37

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叶绍翁《游园不值》

应怜屐齿印苍苔,小扣柴扉久不开。 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4、古迹

王之涣《登鹳鹊楼》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刘禹锡《乌衣巷》

朱雀桥边野草花,

乌衣巷口夕阳斜。

旧时王谢堂前燕,

飞入寻常百姓家。

5、寻访

郭璞《游仙诗》

青溪千余仞,中有一道士。

38

云生梁栋间,风出窗户里。

常建《题破山寺后禅院》 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 竹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 万籁此俱寂,但馀钟磬音。

贾岛《寻隐者不遇》

松下问童子,

言师采药去。

只在此山中,

云深不知处。

6、止宿

李白《下终南山过斛斯山人宿置酒》 暮从碧山下,山月随人归, 却顾所来径,苍苍横翠微。 相携及田家,童稚开荆扉。 绿竹入幽径,青萝拂行衣。 欢言得所憩,美酒聊共挥。 长歌吟松风,曲尽河星稀。

39

我醉君复乐,陶然共忘机。

张继 《枫桥夜泊》

月落乌啼霜满天,

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

夜半钟声到客船。

7、送别

王维《送元二使安西》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李白《金陵酒肆留别》

风吹柳花满店香,吴姬压酒劝客尝。 金陵子弟来相送,欲行不行各尽觞。 请君试问东流水,别意与之谁短长?

8、思乡

薛道衡《人日思归》

入春才七日,离家已二年。 人归落雁后,思发在花前。

40

张九龄《望月怀远》

海上生明月,

天涯共此时。

情人怨遥夜,

竟夕起相思。

灭烛怜光满,

披衣觉露滋。

不堪盈手赠,

还寝梦佳期。

孟郊《游子吟》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温庭筠《望江南》

梳洗罢,独倚望江楼。

过尽千帆皆不是,斜晖脉脉水悠悠,肠断白蘋洲。

41

9、都市

柳永《望海潮》

东南形胜,三吴都会,钱塘自古繁华。烟柳画桥,风帘翠幕,参差十万人家。云树绕堤沙,怒涛卷霜雪,天堑无涯。市列珠玑,户盈罗绮,竞豪奢。

重湖叠巘清嘉,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羌管弄晴,菱歌泛夜,嬉嬉钓叟莲娃。千骑拥高牙,乘醉听箫鼓,吟赏烟霞。异日图将好景,归去凤池夸。

10、边塞

王昌龄《出塞》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渡阴山。

王之涣《出塞》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二、游记

散文、骈文、赋

王粲《登楼赋》、陶渊明《桃花源记》、吴均《与朱元思书》、柳宗 42

元《永州八记》、玄奘《大唐西域记》、范仲淹《岳阳楼记》、欧阳修《醉翁亭记》、苏轼《赤壁赋》、徐宏祖《徐霞客游记》等 名篇欣赏:

《与朱元思书》吴均

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从流飘荡,任意东西。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急湍甚箭,猛浪若奔。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欲忘反。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三、楹联

㈠发展渊源

1、起源于先唐

唐前

满招损,谦受益 《尚书》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

今我来斯,雨雪霏霏。 《诗经·小雅·采薇》

一寸二寸之鱼,三竿两竿之竹。 庾信《小园赋》

唐代

43

荷风送香气,竹露滴清响。 孟浩然《夏夕南亭怀辛大》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杜甫《绝句》

2、出现于五代

最早的对联出现于五代十国,后蜀君主孟昶除夕日在其寝宫门侧题写了“新年纳余庆,佳节号长春”。(《宋史·世家·西蜀孟氏》)

3、发展于宋元

爽气西来,云雾扫开天地撼;

大江东去,波涛洗尽古今愁。 (苏轼题黄鹤楼联) 龙涧风回,万壑松涛连海气;

鹫峰云敛,千年桂月印湖光。 (赵子昂题杭州西湖灵隐寺)

4、兴盛于明清

日午凭栏,看几点落花,听数声啼鸟;

夜深缓步,待半帘明月,来一榻清风。 (徐渭题书舍) 不设樊篱,恐风月被他拘束;

大开户牖,放江山入我襟怀。 (朱彝尊题山晓园联)

㈡主要技巧

基本要求:内容相关、字数相等、结构相同

A.对联之对

44

1、正对

指出句与对句在意思上并列,从不同角度表现主题,互相补充。 胜地是流传,直博得一代芳名,千秋艳说;

赏心多乐事,且看此半湖烟水,十顷荷花。 《题莫愁湖联》

2、反对

指出句与对句在内容上一正一反,互相映衬。

青山有幸埋忠骨;

白铁无辜铸佞臣。 《岳坟前铁槛对联》

3、串对

指出句与对句之间有一种递进、转折、条件、因果等关系。 此地饶千秋风月;

偶来作半日神仙。 《武汉黄鹤楼太白亭联》

B.对联之忌

1、对开

上下联意思互不相关:

五月黄梅天

三星白兰地

2、合掌

上下联意思完全相同

云泽清光满

洞庭月色深

45

四、小说

纪游小说:《穆天子传》、《西游记》、《老残游记》、《消失的地平线》 非纪游小说:《红楼梦》、《三国演义》、《水浒传》

记述旅游过程或作为旅游开发模本

五、民间传说

非物质文化遗产

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民间传说:西施传说、孟姜女传说、董永传说、济公传说、白蛇传传说、梁祝传说 阿诗玛传说(彝族)、格萨尔王传说(藏族)、江格尔(维族)

六、演艺

㈠概念

国内对旅游演艺的研究大致始于上世纪90年代末,最初的切入点是主题公园和旅游景区文娱演出,当时使用较多的名称是“主题公园文娱表演”、“主题公园文艺表演”、“景区景点文艺演出”、“旅游景点文化表演”,乃至景区“舞台表演”、“旅游舞蹈”等。这方面的研究起先并未引起太多的关注,涉及面也较为狭窄。

自从张艺谋执导的《印象·刘三姐》公演(20xx年)并获得巨大成功之后,以旅游者为主要目标市场的文艺演出陡然引起了公众的兴趣和关注,并逐渐成了一个热门的话题,“山水实景演出”、“原生态歌舞表演”等新名词充斥报端和网络,“旅游表演”、“旅游演出”、“旅游演艺”等术语也相继出现于新闻媒体和学术刊物,其中“旅游演艺”的提法尤为学界所接受。

46

迄今为止,学界对“旅游演艺”的相关概念尚无定见,但大体上可以概括为:旅游演艺是以异地观众为主要观赏对象的演艺活动。 ㈡类型

1、按移动性分

驻场式

巡演式

驻场与巡演结合式

2、按表演者

演员表演

动物表演

媒体表演

3、按场地分

景区景点表演

街道广场表演

剧场戏院表演

酒吧餐厅表演

一、民族民俗介绍

1 满族

2 蒙古族

3 维吾尔族

第十章 民俗文化 47

4 回族

5 朝鲜族

6 壮族

7 土家族

8 苗族

9 黎族

10 藏族

11 彝族

12 白族

13 纳西族

摩梭人婚俗

14 傣族

二、民俗类别 1 节日民俗

2 服饰民俗

3 人生礼俗

4 游艺民俗

5 生产民俗

6 饮食民俗

7 居住民俗

8 交通民俗

三、民俗资源的开发方式

48

1 村寨式

2 主题公园式

3 博物馆式

4 节会式

5 歌舞游艺式

6 生活体验式

7 品尝与选购

第十一章 建筑文化

一、中国古建筑溯源

二、木构体系

三、基本常识

台基

彩画:和玺彩画、旋子彩画、苏式彩画

屋顶:歇山顶、悬山顶、庑殿顶、硬山顶、攒尖顶

四、宫殿、坛庙

五、民居

㈠ 穴居:窑洞

㈡ 巢居:干栏式民居

㈢ 合院式民居

1、北京四合院

2、大理四合院

3、南方天井院

49

4、福建土楼

第十二章 园林文化

一、概述

㈠基本类型

1、皇家园林

2、私家园林

3、公共园林

指开放式风景园林区,如杭州西湖、绍兴兰亭、北京什刹海等。

4、其他园林

指附属于佛寺、道观、坛庙、祠堂、书院、衙门等的园林,如太原晋祠、杭州灵隐寺、苏州西园、北京潭拓寺。

㈡发展简史

1、皇家园林

先秦 —— 狩猎与通神

公元前21世纪 出现囿,殷商出现台

囿 狩猎

灵台 通神 山

灵沼 挖池以堆土 水

秦汉

秦 咸阳南 阿房宫

50

长安城中的宫苑总面积等占全城面积1/2以上

长安城南的上林苑是中国历史上规模最大的园林

上林苑规模浩大,明显保留古代苑囿模式,是天子狩猎之地。四周围墙长130-160公里 将南山、渭水等自然山体、水体纳入宫苑范围,是中国历史上规模最大的园林。

司马相如《上林赋》称:上林苑“视之无端,察之无涯”,上林之南,隆冬季节,芳草鲜美;上林之北,盛夏之日,冰冻不化。 魏晋

皇家园林大都分布在各国都城的宫城内,比较著名的有 三国曹魏邺城(金河南安阳北) 铜雀园;

北朝 洛阳 华林园、西游园;

南朝 建康 华林园、乐游园。

隋唐

皇家园林 集中在都城长安和东京洛阳的城内及城郊

其中规模最大的是位于长安北的禁苑,东西宽27里,南北长23里。

长安城东南的曲江池,又名芙蓉园,是皇家游乐御苑,每年三月三上巳节、九月九重阳节向平民开放,帝王、贵族与百姓在此同乐。

宋代

东京汴梁“艮岳”,规模不大而美景汇聚

明清

51

明代 皇城内西苑、紫禁城内御花园。

清代 避暑山庄、颐和园、圆明园

2、私家园林

据文字记载,西汉时就已出现私家园林。

从汉代的画像砖和明器上,还隐约能够看到具体的园林形象。 魏晋时期随着士族庄园经济的发展,私家园林得到进一步发展。石崇的“金谷园”、谢灵运的山居别墅都是当时著名的私家园林。陶渊明所归隐的田园实际上也是一个小型的庄园:

“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方宅十馀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巅。”( 陶渊明《归田园居》)

“园日涉以成趣,门虽设而常关。 策扶老以流憩,时翘首而遐观。??登东皋以舒啸,临清流而赋诗。 ”( 《归去来兮辞》 )

隋唐时代,私家园林得到进一步发展。王维的辋川别业和白居易的履道坊宅园都是著名的文人园林。

宋代私家园林主要集中在开封、洛阳、苏州、杭州一带。

明清私家园林主要集中在京城(皇亲国戚:明代清华园、勺园,清代恭王府花园“萃锦园”、熙春园、)以及江南(苏州、扬州、无锡、镇江、杭州)一带。

㈢皇家园林与私家园林之比较

1、功能设置:

除休憩游乐功能之外,私家园林附属于住宅,所以其中会包括主 52

人居住、读书、会客、游乐等功能;皇家园林,还要增加帝王祭祖拜佛的寺庙部分;在离宫型园林中,还要增加帝王上朝听政的宫廷部分。另外,同为游乐部分,皇家园林里的大戏楼、焰火台、买卖街、农耕园等也是私家园林不大有的。

2、造景布局:

私家园林规模小,通常采取小中见大的手段,道路求曲折,景点求隐蔽,充分利用假山、廊、墙分隔出多变的空间,大至一轩一亭,小至一石一竹皆可成景。

皇家园林规模大,需要大手笔,创造大景区,有的利用真山真水,有的大规模挖湖堆土筑堤。景观多开阔,建筑多宏伟,充分体现皇家的雍容大度。

3、集萃与个性

皇家园林善集萃,私家园林重个性。

避暑山庄 集汉、蒙、藏等民族宗教建筑,集江南江北风情的园林建筑; 颐和园 各地园林集萃 昆明湖的布局模仿西湖,谐趣园的模本是无锡寄畅园; 圆明园曾仿建“西湖十景”中的苏堤春晓、花港观鱼、三潭印月、雷峰夕照、曲院风荷、平湖秋月。圆明园甚至还汇集了中西建筑式样。

㈣中西园林之比较

秩序与意境;人工与自然;图案与绘画;对称与均衡;规整与变化

㈤中国古代造园名家与造园著作

53

明 张涟,字南垣 华亭人, 叠山世家

李 渔《闲情偶寄》 涉及建筑与园林

文震亨《长物志》 涉及园林

计 成《园冶》 园林专著

明·刘侗、于奕 《帝京景物略》与明代北京园林

清·李斗 《扬州画舫录》与清代扬州园林

二、意境的营造

㈠内容与技法

1、造景的内容

造景的内容主要有:

⑴造山水景:挖湖堆山,塑造地形,布置江河湖沼,辟径筑路; ⑵造建筑景:构筑楼、台、亭、阁、堂、馆、轩、榭、廊、桥、舫、照壁、墙垣、磴道等建筑设施;

⑶造生物景:放养观赏禽鱼,栽植花草。

⑷造雕塑景:在园林中布置各种雕塑或与地形水域结合,或单独竖立,成为构图中心,以雕塑为主体。

2、造景的技法

借景

对景

漏景

抑景

框景

54

点景

㈡象征与比拟

三、园林的欣赏

㈠动观与静观

园林的观赏是动与静的结合,静宜驻足凝神、动可移步换景,动静交错,变换无穷。因此园林的设计,既要考虑动观的路径,也要考虑静观的视点。

一般而言,小园宜静观,大园宜动观。

㈡视距与视角

远观与近玩,俯视与仰视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形象地说明了面对同一个观赏对象,不同的观赏距离与观赏角度会带来不同的观赏效果。 ㈢视觉与听觉

㈣时间与气象

阴晴、朝暮、四季等不同的观赏时机会对园林的观赏产生不同的影响。从古人的诗文中,不难看出这个道理: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濛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苏轼《湖上初雨》)

“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若夫霪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耀,山岳潜形;商旅不行,樯倾楫摧;薄暮冥冥,虎啸猿啼。登斯楼也,则 55

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 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范仲淹《岳阳楼记》)

西湖的苏堤春晓、曲院风荷、平湖秋月、断桥残雪所昭示的正是春夏秋冬四季不同的景观。

第十三章 饮食文化

一、食文化

㈠食的流派

菜系

中国的烹饪文化源远流长,是中华民族 文化宝库中的一颗璀璨的明珠,与法国、土耳其烹饪并称世界三大烹饪体系。在长期实践过程中,中国的烹饪艺术逐渐形成各种不同的流派。有四大菜系说,即:苏菜、粤菜、川菜、鲁菜。还有八大菜系说,即:四大菜系再加上浙、徽、湘、闽菜系。还有十大菜系说,即八大菜系再加上京、沪菜系。近年来,西方餐饮也已进入中国,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的餐饮文化。 其他风味菜

十大菜系之外,还有很多的其他风味菜,例如宫廷菜、官府菜(如孔府菜、谭家菜)、素菜、药膳等以及清真菜、朝鲜菜、新疆菜等少数民族菜肴。

56

㈡食的鉴赏:色、香、味、形、器、意

色:可以分为自然色(食物的天然本色)与人工色(调加色:色素、调料、配料;烹饪色:加热过程中的起色)。

香:天然香气、人工香气(加热法、佐料法)

味:滋味 基本味(五味:酸甜苦辣咸);调加味(加热前浸渍调味、加热中烹饪调味、加热后点缀调味);

口感 触觉感(嫩、滑、脆、酥等)、温觉感(冷、热、温、凉等)

形:自然造型与人工造型(散碎类、象形类、抽象类)

器:中国餐具以瓷器、陶器为主,兼用银器、玻璃、漆器之类的器皿。 意:意蕴、意趣、意境; 理念

㈢食的方式

聚食与分食

吃的方式也透露出民族性格的不同,中国传统的聚食制显示出中国人重整体、求和谐、好热闹的特征。

㈣食的反思

二、茶文化

㈠茶史

茶树大约6000万年前就已经出现。从有文字记载的商朝开始到汉晋之际,茶已完成从野生采摘到人工培植的转变,奠定了中国茶文化形成的基础。唐代陆羽的《茶经》是第一部茶文化专著,标志着中国茶道的形成。至宋代,茶文化趋于鼎盛。明清中国茶文化继续发展, 57

对外贸易迅速扩大。

㈡茶类

1、基本茶类

根据制作方法和茶多酚氧化程度的不同,可以将茶叶类分为绿茶、白茶、黄茶、青茶、黑茶、红茶六大类。其中,绿茶不发酵,茶多酚含量最轻,依次加强,至红茶全发酵,茶多酚含量最重。由于茶多酚的氧化聚合物随氧化程度由浅入深,茶叶的外观和茶汤的颜色也相应地由绿色向黄绿色、黄色、青褐色、黑(红)色渐变。 ⑴绿茶

不发酵茶。西湖龙井(杭州西湖)、洞庭碧螺春(苏州太湖洞庭山)、黄山毛峰(安徽黄山)太平猴魁(安徽黄山)、庐山云雾(江西庐山)、婺源茗眉(江西婺源)、安吉白茶(浙江安吉)。 ⑵白茶

轻微发酵茶。白毫银针(福建)、白牡丹(福建)、贡眉(福建)。 ⑶黄茶

轻微发酵茶。君山银针(湖南岳阳洞庭湖君山)、蒙顶黄芽(四川蒙山)、霍山黄芽(安徽霍山)。

⑷青茶(乌龙茶)

半发酵茶。武夷岩茶(福建。四大名丛:大红袍、铁罗汉、白鸡冠、水金龟)、铁观音(福建)、凤凰水仙(广东)、冻顶乌龙(台湾)。 ⑸黑茶

半发酵茶、后发酵茶。“后发酵”是茶叶在高温杀青或高温干燥之 58

后进行增湿堆积发酵的过程。红茶是全发酵茶,在出厂的时候茶叶已经完成了发酵,在储存的过程中不会再进行陈化;而黑茶是后发酵茶,在储存中仍然可以随着时间的推移进行自然的陈化,还具有越陈越香的特点。

黑茶原料粗老,是很多紧压茶的原料,可制成各种砖茶供边疆少数民族消费,又称边销茶。

普洱茶(云南)、六堡茶(广西)

⑹红茶

全发酵茶。 祁红(安徽)、滇红(云南)、闽红(福建)、川红(四川)。

2、再加工茶

⑴花茶

茉莉花茶、珠兰花茶、桂花茶、玫瑰花茶、白兰花茶、金银花茶、玳玳花茶等。

⑵紧压茶

以散茶或半成品茶蒸压成一定形状的团块茶。

绿茶紧压茶:云南沱茶、竹筒茶

红茶紧压茶:湖北米砖

乌龙茶紧压茶:福建水仙饼茶

黑茶紧压茶:云南普洱方茶、四川康砖、广西六堡饼茶 ⑶萃取茶

以成品或半成品茶为原料制成的再加工茶。速溶茶、浓缩茶、保 59

健茶、罐装茶饮料。 ㈢茶文化概述 ㈣茶艺

㈤茶馆

㈥茶宴

㈦茶禅·茶道

60

更多相关推荐:
旅游文化学心得体会

旅游文化学心得体会开学伊始怀着好奇的心理我选择了旅游与文化这门选修课因为我从小就喜欢自然地理与中国历史喜欢我国辽阔土地上的大山大河更喜欢在这块土地上孕育了五千年的中华文明在课堂上经过老师的介绍我了解到在潜心地研...

文化旅游管理培训班学习心得

做整合做营销做服务——香港理工大学文化旅游管理培训班学习心得20xx年是xx市旅游具有纪念意义的一年,在这一年,xx市做为优秀旅游城市,承办了xxxxxx节。借助xxxxx节这个炫丽的大舞台,xxx将抓住机遇向…

参加民族文化旅游高级研修班学习心得体会

参加民族文化旅游高级研修班学习心得体会为深入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全国、省、州组织工作会议精神,按照“两加一推”主基调和“工业强县、城镇化带动和民族文化旅游带动”三大战略的要求,进一步推进我县民族文化旅游发展。本人于…

圣贤_中国传统文化学习心得

时光荏苒,从象牙塔一样的校园生活进入我们单位已经有几个月的时间了,整天在工作岗位上忙忙碌碌,充实而繁忙的工作着,没有太多的时间去思考很多的东西。上周单位领导特意安排我们年轻职工进行了一个特殊的培训,让我们在短时…

中国旅游文化复习

旅游文化旅游文化一词最早出现在美国学者罗伯特麦金托什和夏希肯特格波特合著的旅游要素实践基本原理一书我国在19xx年引入旅游文化概念定义旅游文化是旅游主体旅游客体和旅游媒体内在的及其相互作用所产生的物质成果和精神...

中国文化概论学习心得

中国文化概论学习感受原本以为中国文化概论这门课会是一门枯燥乏味的课程可当我自己坐在课堂里感受武才娃为我们展现的中国文化精髓的时候我发现这却是一门很有教育意义的课程中国文化概论集合了中国古代文化与现代文化使我对中...

学习中国文化概论的感悟和体会

学习中国文化概论的感悟和体会就儒家思想展开叙述中国文化概论集合了中国古代文化与现代文化使我对中国文化有了更进一步的了解和接触培养了对中国博大精深的文化的爱好扩大了知识面提高了思维能力和明辨是非的能力里面的许多知...

中国文化概论学习有感

中国文化概论学习有感在学习这门学科之前虽然已经在中国这片土地上生活了十几年但是对中国文化这一概念其实并不十分明晰这学期通过把中国文化作为一门专门的课程来讲我才有机会从更深的层次去接触和认识中国文化在中国文化概论...

中国文化概论学习的感想

姓名唐璐专业班级英语翻译20xx2学号20xx0910010213GrouptopicmoviecultureTheChineseculturalflowerChinaisanancientcountrywhi...

中国文化概论学习心得

中国文化概论学习感受在上中国文化概论这门课之前就听学姐学长说过它是一门很有教育意义的课程当我自己坐在课堂里感受中国文化的时候我发现这的却是一门很有教育意义的课程中国文化概论集合了中国古代文化与现代文化使我对中国...

中国文化概论课教学改革探析

中国文化概论课教学实效性探析计志宏曲靖师范学院政法学院云南曲靖655011摘要中国文化概论是高校普遍开设的一门文化素质教育课程对于加强大学生的人文底蕴升华人格开阔眼界振奋精神起到积极的作用要提高中国文化概论教学...

江苏省20xx年10月自学考试《中国文化概论》试题和答案

江苏省20xx年10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中国文化概论试题和答案课程代码00321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1分共25分在下列每小题的四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一个正确答案并将其字母标号填入题干的括号内1郡县制最终得以确立时在位的...

中国旅游文化学习心得(5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