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础设施建设十一五规划

时间:2024.3.19

于洪区城乡基础设施建设第十一个五年规划

20xx年02月13日 7

按照《沈阳市于洪区国民经济和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提出的“建工业化新于洪,创城市化示范区”的总体发展目标,为进一步加强城乡基础设施建设,不断提高城乡功能,推进全区城市化发展进程,结合区情实际,制定本规划。

一、全区城乡基础设施现状

(一)道路交通设施状况

于洪区是沈阳市陆路交通的主要枢纽。区内现有乡级公路26条,县级公路13条,省级公路3条,国家级公路3条,京沈、沈大高速公路2条,公路总里程453.6公里,拥有高速公路出口7处。“十五”期间修筑硬覆盖村路40万平方米,乡村路网密度0.648公里/平方公里,道路硬覆盖率70%。三环内城区街路总长度265.78公里,路网密度2.75公里/平方公里,道路全部实现硬覆盖,其中:“十五”期间完成了黄海路、长江北街等城市干路改造工程,新建和改造了34条街路,改造小巷55条。启动了南十西路、马三家、造化等8座公铁立交桥建设,使于洪与市区的交通更为顺畅。秦沈高速铁路、哈大铁路等5条铁路穿越全区,沈西大型铁路编组站座落在区内马三家镇。全区现有郊区客运线路21条,行政村通客车率77%,实现了村村通柏油路、乡乡通客车。

(二)供排水设施状况

全区三环内城市建成区已纳入城市供排水管网,乡镇及村屯基本建成独立的供水系统,全区自来水普及率95%以上。“十五”期间,全区共敷设排水管线85.3公里,启动了沈阳市西南部甲、乙泵站,使全区排水管线总长度达到240公里,覆盖城市建成区及于洪新城和产业集群地区。

(三)能源通讯设施状况

全区电力资源充足,拥有1座500KVA、4座220KVA和13座66KVA变电所,城乡供电设施完善。现有金山、隆炎等4家热源厂,集中供热覆盖面积1546.02万平方米。燃气普及率90%。

全区居民每百人拥有电话22.3部,互联网用户占全区总人口比重30%,有线电视信号覆盖率100%。

(四)城乡环境状况

全区空气质量达到国家二级标准,大气优良天数达301天,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达到100%,工业废水排放达标率达到100%,工业固废处置率达到90%,在全市率先被授予环境保护模范城区称号。

“十五”期间,全区完成绿化总投资5.47亿元,完成了西北楔绿地、烈士陵园绿地等城市精品绿地建设,城市规划区新增绿地252万平方米,累计植树45万株,建成区绿地率达到52.9%,人均公共绿地30.6平方米。以村屯周边和主要公路沿线为重点,乡村绿化植树25万株,城乡生态环境进一步得到改善。

二、“十一五”时期城乡基础设施建设的总体目标和发展重点

总体目标:科学规划、加大投入,建立与基本实现“建工业化新于洪,创城市化示范区”发展目标相适应的城乡基础设施体系,进入国家生态示范区行列。

(一)发展目标

新改扩建市政道路77条,总长度61公里,城区道路总长度达到326.8公里,路网密度达到3.38公里/平方公里。公路总里程达到800公里,公路密度103.4公里/百平方公里,全部实现村村通油路、通客车。

新敷设供排水管网102.4公里,改造58.8公里。

新建东窑22万伏和观音、北李官、丁香、洞庭4个6.6万变电所。 城区绿地覆盖率达到54.4%,人均公共绿地面积31.6平方米。

地表水达到国家4类水体标准,达标率大于75%。空气质量达到国家二级标准,空气优良天数超过300天。

(二)发展重点及项目

1.道路交通方面

配合市政府完成区内城市地铁工程、沈彰高速公路、沈西工业开发大道、沈北工业开发大道、丁香货运枢纽站、燕塞湖跨浑河大桥及G304国道丁香立交桥等重点工程建设。以南里地区、于洪新城和北陵、陵东地区为重点,完成464.6万平方米城市街路新改扩建任务。完成G304、X104国道等18条国、省、县道和19条乡道的新改扩建工程,总里程298.3公里,修建桥梁27座。新建村路190公里。以于洪广场为中心,建设客运场站9处,开辟12条郊区小公汽营运线路和6条城郊小公汽营运线路,使公交运营线路总长度达到230公里。

2.供排水设施方面

启动沈阳市西南排水系统,建设和改造于洪新城至丹霍公路、沙岭至大潘两个区域供排水体系。扩大城市供排水管网覆盖面积,三环内城市规划区全部并入城市管网。建设沙岭、五金产业集群、造化地区供水厂。

3.能源通讯设施方面

加强城乡电网改造,保障城乡生产、生活用电供给。在于洪新城、大潘、造化、北陵、红旗台等地区建设供热能力在200万平方米以上的大型热源厂,规划建设沈北热电厂项目,提高供热质量和综合利用水平,城市集中供热率达到90%。积极引进天然气、煤气等清洁高效能源,拓展燃气应用领域,搞好燃气输配管网新建、改造工程,环内建成区实现燃气管网全覆盖。建设覆盖全区各乡镇的光纤骨干网,有线电视入户率达到80%以上,家庭电话普及率达到95%以上。

4.城乡环境建设方面

以建设生态城区为目标,在城市、城镇和农村开展绿化、水系建设。做好沿路绿化景观带及街头公共绿地、单位庭院和住宅小区绿化,采取草坪、优质灌木、乔木三结合进行立体绿化,重点做好浑河滩地、丁香湖公园、二三环沿线景观绿化工程。同时,加强环村林、作业路、沟渠沿线、河滩、荒地植草植树工作。做好仙女河清淤、蒲河改造以及沙岭连塘建湖工程建设,扩大水域面积。建立和完善城市、城镇和工业区生产生活垃圾、废旧原料及设备、“三废”的分类、收集和重复开发利用体系。加强对废水的治理和综合利用,提高揽军、仙女河及北部污水处理厂的污水

处理能力和质量,建设化学工业区、造化污水处理厂,鼓励工业用水、绿化和清洁用水、建筑用水实施中水替换,提高中水利用率。

三、保障措施

(一)科学编制规划,实现有序发展

要根据全区经济、社会发展需求,注重与市相关规划的衔接,做好基础设施项目的可行性研究、专家论证、立项等前期准备工作,争取上级在用地供给、资金投入、政策扶持等方面的支持。

要坚持规划的“法定图则”,提高规划的严肃性和约束力,加强对规划实施的监督和检查,严惩低标准建设和违规乱建等行为,确保规划的顺利实施。在项目实施过程中,要科学安排项目建设时序,满足城乡发展需求。

(二)拓展投资渠道,保障建设需求

加大各级财政对城市化发展的投入力度,辖区内土地出让金和配套费要全部用于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财政用于城市建设资金占财政支出比重要逐年提高。同时,要争取省、市财力对全区城乡重点基础设施的投入,发挥财政资金的投资引导和资助作用,确保建设项目有足够的资金支持。

加快重点区域的开发建设,完善配套设施和发展环境,凭借区位环境所产生的级差地租优势,获取更大的土地经营收益。建立政府资本融资和债权融资机制,有效盘活存量资产,争取金融部门信贷支持。鼓励社会资金投入城镇基础设施、房地产开发、公益设施和产业发展,吸引民间资本和区外资金用于全区城市建设。同时,通过多渠道招商引资、多形式资本运作,促进全区经济的快速发展。

(三)加强城市管理,完善城乡公共服务职能

理顺城市管理体制,建立并完善与城市化发展相适应的城市管理组织体系。按照重心下移、属地管理的原则,创新区、街道、社区之间的管理体制,明确管理服务职能,提高城市现代化管理水平。建立与完善城市管理社会参与机制,鼓励社会组织,企业、个人参与各种维护城市形象、改善城市面貌的活动。

环卫、绿化、城建、交通、执法等部门要实现城市管理的信息化、标准化、精细化、动态化,保证城市运行中出现的问题能够及时发现、及时处理、及时解决,逐步建立沟通快捷、分工明确、责任到位、反应快速、处置及时、运转高效的城市管理和监督长效机制。

建立健全新型城镇管理体制,加快乡镇变街道、村屯变社区的体制改革步伐,集中精力管理好公共、行政和公益性事业,创造良好的投资环境,引导经济和社会的健康发展。

城乡基础设施建设是实现“建工业化新于洪,创城市化示范区”的重要基础,举全区之力,加强城乡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城市功能,是推进城市化进程的关键。因此,全面完成“十一五”时期城乡基础设施建设的任务是全区上下义不容辞的责任。


第二篇:XX市文化建设“十一五”规划


XX市文化建设“十一五”规划

“十五”期间,XX文化事业取得了显著成绩,艺术生产、群众文化事业、文博图书事业、文化市场管理、新闻出版(版权)管理等各方面工作都有了长足的进步,为二十一世纪的XX文化建设开了一个好头。20xx年至20xx年是XX跨越发展、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的新阶段,是“率先在苏中崛起”的重要时期,同时也是建设文化大市的关键时期。根据《江苏省2001—20xx年文化大省建设规划纲要》和《全国文明城市测评体系》,从XX文化建设的具体实际出发,特制定本规划。

一、文化事业现状

(一)艺术事业

全市现有专业艺术表演团体8个,演职员394人;专业书画院4个,专业创作人员23人;剧目工作室5个,专业创作人员26人。

(二)群众文化事业

全市现有文化馆8个,职工185人,公用房屋建筑面积31179平方米;乡镇(街道)文化站129个,文化站站长129人,公用房屋建筑面积52817平方米,藏书总量93.62万册,业余文艺活动团队807个。

(三)文博、图书事业

全市现有各类博物馆23家,其中国办博物馆15家,共有职工161人,建筑总面积86467平方米;民间博物馆8家。现有各级文物保护单位164处、省级历史文化保护区1个,其中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3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0处,市级文物保护单位61处。

— 1 —

全市现有公共图书馆10家,职工144人,建筑总面积23000平方米,藏书总量200.95万册。

(四)文化市场

全市现有电影经营单位58家、歌舞厅253家、美术品经营单位26家、游戏机经营单位482家、音像制品经营单位1442家、棋牌(桌球)室226家、保龄球馆18家、溜冰场5家、网吧424家、演出单位106家。

(五)新闻出版(版权)

全市现有印刷企业749家、光盘生产企业1家、图书发行单位1249家、报刊出版单位18家、内部资料性出版物出版单位45家。

“十五”期间,全市文化工作者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三、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坚持“二为”方向和“双百”方针,全市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得到长足发展,为推进文化大市建设作出了积极贡献。市财政对文化事业拨款总额为1.182亿元。一批作品(节目)获省以上奖励,通州小品不断推出新作品,得到新的奖项。舞蹈创作初显实力,在全省名列前茅。举办一系列重大文化活动,促进了全市艺术创作和生产的繁荣,丰富了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群众文化“百千万”工程、“文化江海行”已成为颇具影响的文化品牌。基层文化进一步繁荣,全市图书馆、文化馆总面积分别达到23000、29800平方米,全市文化站总面积达52817平方米。全市文化市场繁荣有序,从事文化经营单位达2578家。以XX博物苑一百年暨中国博物馆事业发展百年庆典活动为标志,全市文物保护利用稳步推进。“十五”期间,市财政投资1.13亿元,建设更俗剧院和XX博物苑新展馆,建筑面积分别达13500平方米和7000平方米。

全市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在快速发展的同时,也存在着一些困难

— 2 —

和问题:一是一些地方和部门对文化建设仍重视不够,文化经费安排不到位,少数地区农村文化阵地丢失严重;二是文化事业经费虽逐年增加,但由于长期以来对文化投入不足,基础设施建设欠账较多,与文化大市建设、全市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还有很大差距;三是文化体制改革亟待深化。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在转换机制、提高管理和服务水平等方面还需进一步努力;四是文化产业发展不快,缺乏有影响、有实力的文化企业;五是文化艺术人才匮乏,后备力量不足。

二、指导思想

继续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及党的十六届五中、六中全会精神为指导,以党关于文艺工作的“二为”方向、“双`百”方针为指针,以满足人民群众多方面的文化需求、提高人们的综合素质为出发点,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以繁荣社会主义文艺、多出优秀作品为主线,以实现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两翼齐飞为主题,从体制创新、精品生产、队伍建设、文化产业等方面着手,着力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和文化市场体系建设,不断提供优质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 的精神文化需求,为建设文化大市奠定坚实的基础,为XX的率先发展、科学发展、和谐发展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

三、主要目标

(一)文艺精品生产不断提高,优秀作品不断涌现。树立精品意识,倡导艺术创新,艺术生产以全省领先为目标,努力创作展示时代风貌、体现XX特色的优秀文艺作品。以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为龙头,以国家、省精品工程建设为载体,以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为出发点,带动文艺产品质量的提高,力争“十一五”期间在国家、省级文化重点奖项评选中取得优异成绩,并有一个创作剧

— 3 —

目获国家级大奖。保持和发展具有XX地方特色的文化艺术门类,努力形成XX独有或领先的文艺品牌。

(二)文化体制改革深入发展,文化管理机制逐步到位。文化事业单位做到性质明确、职责清楚、布局合理。建立起既有激励竞争又有责任约束的文化产品投入机制、生产机制、经营机制,建立起能进能出的人员聘用机制,建立起按贡献、按岗位的分配机制,建立起能上能下的领导机制。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发展文化产业,使之成为繁荣文化艺术、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的重要途径。

(三)文化队伍整体素质明显增强,优秀人才脱颖而出。充分调动各级各类人才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中青年人才形成梯次,吸引、培养人才的机制较为完善,有一批较为拔尖的艺术、文博、图书、群文人才。改进和优化人才管理、使用制度,建立并完善人才流动管理制度。

(四)文化设施较为完善,有一批省内先进的标志性建筑。市(县、区)图书馆、博物馆、文化馆等公益性文化设施得到更新改造,各社区、乡镇均建有文化活动阵地,全市社会文化网络健全。

(五)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初步形成,文化生活质量明显提高,基层文化生活丰富多彩。各县(市、区)达到群众文化示范县(市)标准,社区文化、校园文化、企业文化、家庭文化多姿多彩。积极实施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程,特色文化活动得到扶持,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得到基本满足,全民文化素质得到较大提高,结构合理、发展平衡、网络健全、运营高效、服务优质的覆盖全市城乡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初步形成。

(六)文化市场繁荣健康,管理规范到位。歌舞娱乐、网吧、电影、音像制品等文化经营有较大增长,形成统一有序、繁荣发展的格

— 4 —

局,每个门类中有若干个规模较大、经营规范、效益显著的文化企业。文化市场管理基本达到规范化、法制化的标准。

(七)文化产业结构得到优化,初步形成与XX经济发展相适应的文化产业体系。“十一五”期间,重点发展歌舞娱乐、出版印刷、图书销售等行业,使文化产业的增长速度高于全市第三产业的增长速度,城乡居民消费中的文化消费有大幅增长。

(八)文化环境得到普遍改善,形成一定特色和品位。全市文化建设有新的进展,城市文化内涵明显提高,文化氛围强烈浓郁,鲜明而富有特色的城市文化形象初步形成。

四、重点任务

(一)艺术事业

1.精品生产

以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为龙头,推动全市艺术生产的全面繁荣,努力创作反映时代、艺术精湛、为群众喜闻乐见的作品。“十一五”期间,新创作或改编投排上演戏剧作品4台以上,创作具有江海地域特色的舞剧1台。“十一五”期间,大剧目力争在全国获奖,力争有100件以上美术、音乐、舞蹈、剧目、杂技等作品获省以上奖励。

2.艺术表演团体改革

完善专业艺术表演团体的艺术生产机制和管理机制,优化其内部结构,加强剧团内部的人事、财务、物资管理,提高管理水平,建立适应市场经济要求的用人机制、分配机制和奖励机制。进一步调整结构布局,鼓励多种渠道、多种形式举办文艺院团,坚持政府保重点、鼓励社会办团的办法,确保“出人、出戏、出效益”。大力扶持具有XX地方特色的剧种、剧目,改革财政拨款方式,实行按项目拨款和拨改投、拨改股、拨改奖。

— 5 —

(二)社会文化事业

1.业务建设

以创建全国文化先进示范县(市、区)为主线,大力推进边疆文化长廊建设,积极实施少儿文艺“蒲公英计划”和知识工程。力争全市6县(市)3区全部进入全国文化先进示范县(市、区)行列。抓好创作队伍的培训工作,着力抓好创作领军人物的培养,力争做到在音乐、舞蹈、戏曲、书画等重点艺术门类中造就3—5名创作尖子人才。力争有1—2个作品获全国群星奖,3—5个作品获省五星工程奖。深入开展特色文化建设,“十一五”期间分别评选出100个特色文化乡镇、100个特色文化团队、1000个特色文化家庭、1000个文化明星。抓好地方文化品牌的提升、开发和挖掘工作,抓好民族民间文化的保护工作。

2.基础设施建设

大力发展公共图书馆事业。到20xx年,完成市图书馆新馆建设,市图书馆购书经费达到100万元,县(市)图书馆购书经费达到20万元。做到每百人公共图书馆藏书量大于160册。市、县两级公共图书馆年购书总数分别达到当年国家出版图书种数的8%和2%。加快图书馆数字化建设,搞好图书馆集成管理系统的扩展与更新,进一步提高图书馆自动化管理的能力,加快特色数据库建设,努力实现全市公共图书馆文献信息资源的共建共享。各县(市、区)文化馆(站)、图书馆分别做好改造、扩建和新建工作,到20xx年,所属各区均建有规模不等的图书馆,并达到二级以上标准;市文化馆达到一级馆标准,所属各区文化馆40%以上为二级馆;乡镇(街道)文化站用房面积达到800—1200平方米,每个村都建有文化活动室,总面积每万人不小于500—650平方米。

— 6 —

(三)文物博物事业

1.文物保护管理体制

进一步贯彻落实文物工作“五纳入”,即将文物保护纳入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纳入城乡建设规划、纳入财政预算、纳入体制改革、纳入各级领导责任制。确保文物保护的资金投入与财政收入同步增长。进一步完善文物保护管理体制,建立健全县(区)级文物管理机构,落实各文物保护单位的保护管理责任,成立XX市文物保护管理所,建立文物行政执法队伍。加强专业队伍建设,培养和引进文博人才。

2.加强博物馆建设

继续加强以XX博物苑为龙头的环濠河文博馆群建设力度,以XX博物苑一百年暨中国博物馆事业百年庆典为新的起点,建成、开放一批博物馆、纪念馆、艺术馆,提升博物馆的业务水平和管理水平。鼓励民间力量兴办文博馆。积极整合全市文物资源,进一步做好文物保护单位的合理利用工作,发展文博产业,开展文物旅游开发,并形成规模,成为全市对外开放的新亮点。

3.加强文物保护工作

按照“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文物工作方针,加强文物保护工作,加强文物执法力度。以申报历史文化名城为契机,保护XX古、近代城市历史风貌。做好“青墩遗址”的保护利用工作。认真做好《XX博物苑保护利用规划》、《XX博物苑总平规划设计》、《水绘园保护利用规划》等保护利用规划的实施,做好重要古建筑类文物保护单位的维修和环境整治,做好名人故居的维修开放,做好古遗址、石刻、墓葬保护,做好近代重要史迹、建筑的维修工作。

(四)文化产业

1.完善文化市场体系

— 7 —

坚持发展是第一要务的原则,完善文化市场体系,建立健全市场中介机构和社会行业组织,进一步提高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的市场化程度,力争到20xx年初步建成一个门类齐全、结构合理、供求均衡,政府调控和市场调节相结合,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文化市场体系。

2.逐步放宽文化市场准入政策

制定发展XX文化产业五年规划,并将其纳入《XX市“十一五”服务业发展规划》。积极降低准入门槛,向外资和民营资本开放,吸引其参与艺术品经营、音像制品经销、娱乐项目经营、文化设施建设;探索与外资、民资合作合办文艺院团和演出中介机构;凡鼓励和允许外资进入的文化领域,均鼓励和支持国内资本特别是民营资本以独资、合资、合作、参股等方式进入;非公有经济投资的文化产业项目和建设的文化场馆在市场准入和其他方面均享受与公有经济投资的同等待遇。

3.组建和培育文化产业集团

进一步建立和完善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要求的文化产业发展机制,逐步培育和壮大以资产为纽带,具有导向性、规模化和竞争力的文化产业集团,积极发展演艺业、艺术培训业、歌舞娱乐业、印刷出版业、图书批销业和卡通动漫业等行业。以市场为导向,调整文化产业存量结构,使全市文化资源配置及文化产业类型结构趋向更合理的方向,把全市文化产业提高到一个新阶段。

4.提高依法管理能力

建立依法经营、违法必究、公平交易、诚实守信的市场秩序,创造公开、公平、公正的市场竞争环境。构建统一、高效的文化市场管理信息网络,提高管理工作的科技含量和办事效率。加强执法队伍建

— 8 —

设,积极推进文化市场综合行政执法,提高执法人员业务素质和执法水平。

(五)文化市场

1.音像制品

主动迎接沪宁沿线示范区的辐射,打建并举,确保正版占有率。建立健全进货经营的登记制度、销售后的票据制度、仓库等情况的备案制度。打击盗版,每年开展收缴盗版音像制品集中行动2次。引进1—2家国内知名的音像制品出版、制作和批发单位,扩大本地正版市场,建立正版音像制品流通网络,在行业中推出30家左右音像示范店。

2.网吧

规范网吧业经营行为,促进网吧市场健康有序发展。运用现代经营和管理方式,发展一批连锁网吧。“十一五”前三年,发展196家网吧,其中市区70家。提高产业层次,提升行业形象。建立网吧监控管理系统,运用科技手段解决群众反映的热点、难点问题。提出新的管理思路,在开拓市场和优化产业结构方面取得重要突破。推出一批“文明网吧”、“绿色网吧”,引导、示范网吧业健康发展,鼓励和保护未成年人安全上网。

3.歌舞娱乐

继续鼓励歌舞娱乐企业向规模化、品牌化方向发展。在全市打造10家左右优秀娱乐场所。降低门槛,扩大开放,鼓励社会资金特别是民营经济参与文化资源的开发。

4.演出市场

培育演出市场,促进产业化运作。树立开放市场的理念,围绕中心工作,推动演出市场向产业化方向发展。扶持3家演出场所向特色品牌方向发展。积极扶持营销中介,鼓励社会资金进入演出业,实现

— 9 —

演出市场全方位开放。加大对违规演出的管理力度,净化演出市场,规范娱乐演出市场,形成演出业多层次、多渠道发展的格局。

5、电影市场

鼓励电影发行放映体制改革,支持结构调整和资产重组,帮助建立以院线为主的互联互通的发行机制,形成以市、县中心城市为主,辐射周边城乡的电影生产体制。鼓励新建、改建影院,降低审批门槛,切实解决农民看电影难的问题。

(六)新闻出版(版权)业

1、出版物发行业

积极扶持新华书店、邮政局等出版发行主渠道的网点建设。XX市新华书店每年增加3个网点,XX邮政局每年增加20个网点,同时增加公司制网点的比重,适度控制小型报摊网点。积极扶持现有的二级批发网点,同时力争申办一家总发行单位,增加10—15家二级批发单位。“十一五”期间,市新华书店在新区建立3000平方米的图书大厦,市少儿书店新建2000余平方米的大型卖场,XX书店新建1000平方米的配送中心。

2、印刷业

进一步落实“优化结构、合理布局、提高质量、规范经营”的方针,努力形成一个竞争有序、调控有力、规划科学、增效明显的印刷业新格局。对出版物印刷企业在总量基本不变的基础上进行结构调整,逐步淘汰设备陈旧、档次低下的出版物印刷企业,鼓励新办设备先进的超大型印刷企业。积极鼓励民间资本投向包装装璜印刷行业,尤其是向高新技术印刷发展。到20xx年底,净资产、销售收入1000万元以上的印刷企业数占总数的10%以上,净资产、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上的印刷企业数占总数的20%以上。积极发展光储存业,争取建设新

— 10 —

的生产线,努力扩大生产规模。

3.报刊业

推动组建《XX日报》报业集团。《XX日报》在“十一五”期初扩版到对开12版,期末扩版到对开16版;《江海晚报》在“十一五”期初扩版到4开32版,期末扩版到4开64版。力争新创办1份都市生活类或经济类期刊。抓紧实施新区报业新闻(印务)中心大楼工程,大力拓展经营领域,力争“十一五”期末报业经营总收入达到1.8亿元。

4.版权业

进一步巩固、完善通州市志浩市场、海门市叠石桥市场版权管理成果,促进两个市场的发展,使之成为全国规模最大、品种最丰富、引导花布新潮流的印花布批发市场。建立版权事务所,开展版权法规的宣传、咨询,进行作品的登记、鉴定和版权纠纷的调解,协助版权管理。

(七)文化队伍建设

加强文化队伍建设,加大优秀人才培养、选拔、引进和使用力度。“十一五”期间,专业艺术表演团体每年培养3名副高以上艺术人才,适当吸收大专以上专业人员;加快图书、文博人才的培养,每年培养5名副高级以上专业技术人才;重视艺术创作人才的培养,加强对音乐、舞蹈、舞美、杂技、曲艺等艺术门类创作人才的培养和使用;积极引进和培养文化产业经营管理人才,努力造就一支文化经营管理人才队伍。

(八)对外文化交流

加强对外文化交流活动,树立XX良好的国际形象。深入研究XX对外文化交流工作的新变化、新机遇,在做好各项申报审批工作的同

— 11 —

时,精心策划,周密部署,逐步拓宽交流领域,积极引进国(境)外多样化文化艺术精品来通交流,借鉴并吸纳世界优秀文化思想、文化成果为XX文化发展服务,为社会公众服务。

五、重点建设项目

(一)XX市图书馆新馆

择址新建一座现代化图书馆,总建筑面积2万平方米,总投资1.5亿元,设书库、外借处、阅览室、视听室、电脑室、多功能活动室等,力争在20xx年前对外开放。

(二)XX市美术馆

在现XX书法国画研究院东侧建市美术馆,总建筑面积3000平方米,总投资6千万元,设展览厅、库房等,力争在20xx年建成。

(三)XX市艺术大楼

XX艺术剧院在原京剧团所在地新建一座艺术大楼,楼高14层,总建筑面积6000余平方米,总投资2千万元,设有排练厅、培训室、仓库等,力争在20xx年建成。

(四)XX市文化馆新馆

根据创建全国文明城市的总要求,围绕一级馆目标,加快建设XX市文化馆新馆。新馆建筑面积8千平方米,总投资7千万元人民币,选址在王府大厦东南侧一片空地新建为宜。20xx年争取立项,20xx年下半年开工建设,20xx年下半年投入使用。

六、保障措施

(一)进一步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积极推进文化体制改革和文化事业单位机制创新,大力推进事业单位目标管理、岗位责任制和人员聘任制,引进竞争机制,增强文化事业单位内部活力。积极推动企业

— 12 —

文化、校园文化、社区文化和其他群众文化活动的开展,基本形成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符合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规律的文化建设新格局。

(二)进一步落实文化经济政策。加大财政投入,确保文化事业经费增长不低于当年财政收入的增长幅度,文化事业建设费的安排向基层文化建设项目倾斜。保证有影响的重大群众文化活动的经费投入,保证各级公共图书馆有一定数量的购书经费。加大对基层文化设施建设、配套设备等方面经费的投入。

加强民族民间文化遗产的抢救保护和开发利用,扶持有代表性、有影响的民间民俗艺术活动、艺术项目。鼓励对社会公益性文化活动、项目和设施建设等方面的捐赠,采取切实措施,鼓励社会力量投资文化建设,逐步形成政府投入为主、社会多渠道筹资为辅的文化建设投入新格局,确保完成“十一五”期间的重点建设项目。

(三)建立文化艺术事业发展基金。为进一步推进艺术生产,有利于出作品出人才,解决艺术生产经费匮乏的问题,建立市文化艺术事业发展基金,其中包括艺术生产、奖励专项基金和人才培养专项基金等,用于重点扶持专业、群文艺术产品的生产。

(四)进一步加强文化队伍建设。认真组织文化系统干部职工学习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及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精神,并用其统揽文化工作。严格按照《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条例》有关规定,在直属单位中选拔培养年轻干部进领导班子。调整、充实文化系统后备干部人才库,增加年轻专业人员的比例。进一步扩大文化单位领导干部公推公选、竞争上岗的范围,打造一支政治坚定、业务精通、素质过硬的文化队伍,实现建设“文化大市”的总目标。全面推进机关作风建设。从思想源头上入手,从精神风貌上抓起,进一

— 13 —

步创新行政审批机制、政策执行机制和用人机制,强化监督机制,争取建成“人民满意机关”。

(五)切实加强对文化工作的领导。各级文化部门进一步提高认识,牢牢把握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正确方向,充分尊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规律和文化规律,承担起建设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重任。在实现文化建设“十一五”目标的过程中,充分体现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观,加强宏观管理和行政监督,充分发挥文化工作在稳定社会、凝聚民心、创造和谐社会等方面的作用。积极争取各级党委、政府对文化工作的关心和支持。把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纳入各级党委和政府的议事日程,纳入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纳入财政支出预算。文化、计划、财政、建设等部门要充分发挥职能作用,各负其责,主动关心帮助解决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中遇到的困难和矛盾,为构建完善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营造浓郁的氛围。

— 14 —

更多相关推荐:
十一五总结十二五规划范文

一、“十一五”发展总结改革开放以来,历届县委、政府团结带领全县各族人民立足于资源优势的开发利用,不断深化改革、扩大开放、艰苦创业、加快发展,走出了一条资源优势变经济优势的发展路子。初步建成了林、糖、电、矿支柱产…

十一五总结十二五规划修订

关于印发中共普洱市委党校普洱市民族干校普洱市行政学校普洱市社会主义学院十一五期间干部培训情况总结和十二五期间干部培训及发展规划的通知各科室现将中共普洱市委党校普洱市民族干校普洱市行政学校普洱市社会主义学院十一五...

十一五工作总结及十二五计划

赣榆县旅游局十一五旅游工作总结及十二五计划20xx年12月一十一五工作总结十一五期间我县旅游业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和上级旅游部门的大力支持下突出中国旅游强县和连云港旅游次中心苏北鲁南重要旅游目的地建设目标千方...

城市建设十一五总结十二五规划

大投入大规模大手笔大变化打造现代山水田园秀美宜居城市全市城市建设十一五回顾十二五展望城市建设水平的高低直接反映一个地区的外在形象同时也反映一个地区的内在经济活力十一五期间我市围绕力争用三年左右时间让XX整个市区...

规划建设十一五总结十二五规划

xx县规划建设局十一五工作总结暨十二五工作规划十一五期间县委县政府提出了建设最宜人居最佳创业的现代化县级市的目标为实现这一目标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县城规划建设工作将县城建设作为推动全县经济社会全面可持续发展的切入...

十一五总结及十二五规划

一十一五发展总结改革开放以来历届县委政府团结带领全县各族人民立足于资源优势的开发利用不断深化改革扩大开放艰苦创业加快发展走出了一条资源优势变经济优势的发展路子初步建成了林糖电矿支柱产业体系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健康发...

“十一五”精神文明建设总结及“十二五”精神文明建设规划

十一五精神文明建设总结及十二五精神文明建设规划一十一五期间精神文明建设工作总结十一五时期是我县交通运输业又好又快发展的时期也是交通运输系统在狠抓农村公路建养管运各项工作的同时大力开展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建设取得丰...

十一五总结及十二五规划

转龙镇20xx年20xx年工作十一五及20xx年工作总结一十一五期间工作总结十一五期间转龙镇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突出特色和优势狠抓工作落实圆满完成了十一五各项规划指标一经济态势发展良好蚕桑产业不断壮大五年均...

街道办事处“十一五”工作总结及“十二五”工作规划

福华街街道办事处十一五工作总结及十二五工作规划十一五期间街道党工委办事处在区委区政府的正确领导下以经济发展为主线以项目落地为助力以保障民生为抓手以狠抓落实为重点进一步解放思想转变观念真抓实干开拓创新五年来街道经...

工业“十一五”完成及“十二五”规划情况

县关于十一五工业发展规划完成情况及十二五工业发展规划编制情况的汇报十一五以来全县上下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依托资源优势大力推进工业化进程充分发挥自身优势着力实施工业富县战略工业经济得到了长足发展逐步形成了以...

20xx年及“十一五”工作总结和20xx年及“十二五”工作计划

包谷垴乡人民政府关于上报包谷垴乡20xx年及十一五工作总结和20xx年及十二五工作计划的情况报告县人民政府办公室根据中共巧家县委办公室巧家县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上报20xx年及十一五工作总结和20xx年及十二五工...

十一五总结和十二五规划

安全应急产业办十一五工作总结及十二五工作计划一十一五工作总结国家级安全工程技术实验与研发基地和中国安全应急产业基地自20xx年11月经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批准设立以来坚持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紧紧围绕建设安全...

十一五总结十二五规划(49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