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质工程综合实习报告

时间:2024.4.5

地质工程综合实习报告

校徽图标

      姓名:

      班级:

      学号:

      指导教师:

 

序言

作为一名即将毕业的地质工程学生,熟练的使用和掌握各种地球物理勘探方法和勘探仪器,是作为我们走上工作岗位的必备技能之一,它是检验我们大学所学地质知识的一次综合考察,也是我们将来从事地质工作的工作之基,事业之本。在即将毕业之际,学校为我们安排的地质工程综合实习,是将在学校所学的各类知识与实践能力的一次有效结合,在三位老师的精心安排和指导下,我们顺利完成了本次的实习任务。

地球物理勘探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加强实践教学能够提高我们的动手能力和处理实际问题、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使之能更好地适应毕业后的实际工作,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学习环节,也是进一步提高我们学习质量的重要途径之一。 

    地球物理勘探简称“物探”。它包括重力、磁法、电法、地震等勘探方法。 任何一种物探方法的有效性都受到地质、地球物理条件的限制。或者说每一种物探方法所能解决的问题和提供的有用信息都受到一定的限制。然而,每种有活力的物探方法都有自己独特的特点。随着勘探程度的提高,物探工作所面临的地质问题也越来越复杂,如何发挥各种物探方法的特长来为物探做服务,已成为各国物探工作者共同研究的课题。因此,无论从方法的有效性还是从经济成本都必然导致重、磁、电方法在物探领域的复苏,这在世界范围内都具有普遍性。 

此次实习是在完成大学专业课基础上进行的综合实习,在我们基本掌握了电法、磁法、重力勘探的基本理论后所进行的勘探方法的实习。通过此次实习的机会,我们得以理论联系实际并用实践以检验所学理论。 在实习的过程中我们根据三位老师的指导有条不紊的展开实习活动,勘探的范围是针对校区南门附近的部分场地。实习的过程是先进行理论的学习和仪器的认识使用,而后再进入实习场所进行相应方法的勘探。在老师的带领及同学间的相互帮助下,我们顺利的完成了实践所要求的所有内容。通过几天的实践学习,根据多种勘探方法所得到的实习数据进行整理处理,学习勘探的方法以及数据的简单处理工作,从而达到此次实习的最终目的。

目录

第一章 实习目的和要求 ...............................................2 

一  实习目的 ..................................................................1 

二   实习要求 .................................................................1 

第二章  工作内容和方法 ............................................11 

一   实习内容 .................................................................3 

二  实习方法 ..................................................................3 

第三章   收获及体会 ...................................................12 

第四章   问题和不足 ...................................................13 

第五章  结束语 ...........................................................14

第一章 实习目的和要求

一  实习目的

作为一名地质专业的在校学生,我们不仅应该认真学习课本上的基础理论知识,掌握野外地质勘查工作的基本工作原理以及熟练使用各种物探仪器,更应该积极参加野外地质勘查工作,以便更加深入的学习和掌握野外地质勘查工作的工作方法和流程。 这次综合地质实习是对我们所学习的专业知识的加强和巩固,培养我们的实际动手能力和对野外施工的认识,培养我们实事求是、严谨认真的工作态度和勇于探索、不畏艰苦的工作作风。而且,通过这次综合实习,有利于巩固我们在学校所学习的专业知识,对我们以后从事地质方面的工作有着极大的帮助。

这次实习的目的是要我们通过本次实习,了解重力、磁法和电法等地球物理观测的工作方法;培养实验技能及对实际问题的分析和解决能力;掌握常用重、磁、电仪器的工作原理、并学会操作和使用;掌握各观测方法的基本数据分析和处理技能。通过野外实际测量实践环节的训练,巩固和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了解重礼仪、磁力仪、电法仪的构造及工作原理,掌握重力、磁法、电法的野外测量方法,培养进行物探工作的基本能力。 

通过课程的学习,对地球物理学中的重力、磁法和电法勘探等方法的野外数据采集过程、数据处理流程、各勘探方法基本处理、解释软件系统、数据的地质地球物理解释过程等有基本的认识和掌握,熟悉这四种勘探方法的整个工作原理和处理解释流程以及实习报告编写等过程,对本专业所从事工作的性质、手段、方法以及新技术、新方法有一个全面的了解,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和计算技能以及综合分析问题的独立工作能力,巩固已学过的专业知识,为下一步进入专业课程和毕业论文阶段以及今后走上本专业的工作岗位打下基础。

二 实习要求

    这次的地质综合实习,我们的主要任务是学习在物理勘探施工过程中需要注意的各种问题及工作方法。学习物理勘探施工过程中的基本工作方法及大概工作流程。 初步掌握地质野外勘察的具体工作方法和技术要求,能熟练的操作工作过程中所遇到的各种专业勘察仪器,切实掌握仪器的操作方法及保证仪器安全的主要措施。 

      在实习过程中,我们要服从指导老师的工作安排,积极向老师学习工作过程中的各种注意事项以及物理勘探施工过程中各个工作岗位上的工作方法及技术。有问题,及时向指导老师请教。实习工作过程中,要将在学校中学到的各种专业知识付诸于实践当中去,养成严谨认真、不畏艰苦的工作作风。争取早日将自己培养成一名合格的地质工作者。

第二章   工作内容和方法

一   实习内容

    此次我们的实习主要地点是位于内蒙古科技大学南门附近的空闲场地,工作的主要目的任务包括(1)查明测区范围内地下小范围的地质情况(2)尽量查明测区内是否有大的断裂构造等地质条件的产状、位置以及起伏状态等构造因素(3)查明测区内路面下管道的铺设方法和管道的走向等相关信息。

    为了更好的完成本次工作的地质任务,我们的主要工作方法是:首先,利用磁法勘探法进行勘测,由于磁法勘探相对于其他几种勘探方法较为简单且仪器操作简便,快捷,因此我们首先学习利用磁法勘探法进行实习;之后,为勘探学校实验楼西侧的道路下方的管道铺设状况,我们利用在工程地质勘探中常用的地质雷达法进行勘探,以学习使用地质雷达的操作使用方法;第三种勘探方法为目前使用比较多的高密度电法,这也是我们本次实习主要实习的勘探方法,高密度电法的勘探场地为学校南门附近的空闲场地,我们将在那里进行详细的高密度电法的勘探工作;最后,我们通过目前也利用非常多的地震勘探法进行勘探实习,地震勘探法多用于天然气、石油等勘探任务,是我们必须掌握并了解的勘探方法。最后,我们将综合几种勘探方法的数据,对所采集数据进行推导和反演,从而得到勘察结果,这是实习过程中较为困难的一部分,作为我们实习了解学习的内容。

二  实习方法

(1)磁法勘探法(质子磁力仪)

     自然界的岩石和矿石具有不同磁性,可以产生各不相同的磁场,它使地球磁场在局部地区发生变化,出现地磁异常。利用磁力仪发现和研究这些磁异常,进而可以寻找磁性矿体和研究地质构造。磁法勘探是常用的地球物理勘探方法之一,它主要用来寻找和勘探有关矿产(如铁矿、铅锌矿、铜矿等)、进行地质填图等。质子磁力仪(proton precession magnetometer),它利用静态激发质子在地磁场内的拉莫尔进动效应测量磁场。但它功耗大,只能进行间断测量,灵敏度不高。

 拉莫尔旋进

 当没有外界磁场作用于含氢液体时,其中质子磁矩无规则的任意指向,不显现宏观磁矩。若垂直于地磁场T的方向,加一强人工磁场Ho,则样品中的质子磁矩,将按Ho方向排列起来,此过程称为极化。然后切断磁场Ho ,则地磁场对质子有μp×T的力矩作用,试图将质子拉回到地磁场方向,由于质子自旋,因而在力矩作用下,质子磁矩μp将绕着地磁场T的方向作旋进运动,叫做拉莫尔旋进。

    静态极化法

在圆柱形有机玻璃容器内,装满富含氢的工作物质,容器置于线圈之中。线圈通以电流,使其内产生极化磁场Ho ,其方向沿线圈轴向,大致垂直于地磁场T。沿着合成磁场(Ho+T)的方向(可以认为Ho 的方向就是合成磁场的方向),在工作物质内产生一宏观磁矩M(M是随时间逐渐增强的,要经过一段时间才能达到饱和值)。沿Ho方向建立起磁矩M后,迅速切断外磁场,在切断时间内,使M的方向和大小来不及发生明显的变化,结果质子磁化强度矢量开始绕地磁场T旋进。 

质子旋进信号的衰减

一般极化线圈同时作为接收线圈, 并线圈调谐在旋进频率f上。质子磁矩的旋进,将在接收线圈中产生感应电压信号,如右图所示。

本次实习采用总场方式测量,共有俩台质子磁力仪,一台用于日变测量,一台用于移动测量,测线距离为一米,每条测线有11个测点,测点间距为1米,本组共测量8条测线。根据数据处理所得图表如下:

(2)地质雷达法

     地质雷达法是观测、研究大功率高频电磁脉冲在地下电性界面上产生的回波特性的工程电法勘探方法。该方法以地质雷达方程为理论基础,以地下各种介质的电阻率和介电常数差异为物理条件。图示为地质雷达原理示意图。发射机发射出的频率为50~1000kHz的大功率脉冲(又称视频脉冲)在地下传播过程中,当遇到电性不均匀界面时,产生返回地面的回波。观测、研究此回波的传播特性,通过计算机处理,校准地层介电常数,即可获得标明地下被探测目标的形状和空间位置的灰色电平图。通过提高天线、滤波、数据处理、计算机、时间域和层析成像技术,可以使地质雷达实现高自动化、高分辨力、高精度的探测。地质雷达可用来划分地层、查明断层破碎带、滑坡面、岩溶、土洞、地下硐室和地下管线,也可用于水文地质调查。由于地质雷达在电阻率小于100Ω·m的覆盖层地区,探测深度小于3m,严重阻碍了地质雷达的应用。

    应用地质雷达法,我们测量了学校实验楼西侧道路下方管道的铺设情况。仪器的测量参数选择合适与否关系到测量效果。测量参数包括天线中心频率、时窗、采样率、测点点距额发射接收天线间距。具体实验参数如下图:

(3)电法勘探法(高密度电法)

     高密度电阻率法(multi-electrode resistivity method)是把很多电极同时排列在测线上,通过对电极自动转换器的控制,实现电阻率法中各种不同装置、不同极距的自动组合,从而一次布极可测得多种装置、多种极距情况下多种视电阻率参数的方法。对取得的多种参数经相应程序的处理和自动反演成像,可快速、准确地给出所测地电断面的地质解释图件,从而提高了电阻率方法的效果和工作效率。在条件适当时,此方法对工程物探以及探测煤矿的老硐,探测古墓墓穴等有较好的效果。高密度电阻率法使用的仪器称为高密度电阻率仪或高密度电法测量系统。

高密度电法实际上是集中了电剖面法和电测深法。其原理与普通电阻率法相同.所不同的是在观测中设置了高密度的观测点。是一种阵列勘探方法。关于阵列电法勘探的思想源于20世纪70年代末期.英国人设计的电测深偏置系统就是高密度电法的最初模式,20世纪80年代中期13本借助电极转换板实现了野外高密度电法的数据采集。我国是从20世纪末期开始研究高密度电法及其应用技术,从理论方法和实际应用的角度进行了探讨并完善,现有中国地质大学、原长春地质学院、重庆的有关仪器厂家研制成了几种类型的仪器。高密度电法野外测量时将全部电极(几十至上根)置于剖面上.利用Lfj程控电极转换开关和微机工程电测仪便可实现剖面中不同电极距、不同电极排列方式的数据快速自动采集。与常规电阻率法相比.高密度电法具有以下优点:1.电极布置一次性完成.不仅减少了因电极设置引起的故障和干扰,并且提高了效率:2.能够选用多种电极排列方式进行测量,可以获得丰富的有关地电断面的信息;3.野外数据采集实现了自动化或半自动化,提高了数据采集速度,避免了手工误操作。此外,随着地球物理反演方法的发展,高密度电法资料的电阻率成像技术也从一维和二维发展到三维,极大地提高了地电资料的解释精度。

根据实际地形条件,本次探查共完成并测线2条 ,左右测点各30个,测线各长60米。布置好测线后开始数据采集,并记录测线概况 。根据已收集的资料,利用探测区域资料进行电阻率值标定,可进行视电阻率剖面对比与解释,并进一步分析地面下部的埋深与覆盖层的相对位置关系。利用高密度电法取得的实验参数,我们得到了一下数据:

(4)地震勘探法

     地震勘探法是利用地下介质弹性和密度的差异,通过观测和分析大地对人工激发地震波的响应,推断地下岩层的性质和形态的地球物理勘探方法叫作地震勘探。地震勘探是钻探前勘测石油与天然气资源的重要手段,在煤田和工程地质勘查、区域地质研究和地壳研究等方面,也得到广泛应用。

地震勘探法的原理是在地表以人工方法激发地震波,在向地下传播时,遇有介质性质不同的岩层分界面,地震波将发生反射与折射,在地表或井中用检波器接收这种地震波。收到的地震波信号与震源特性、检波点的位置、地震波经过的地下岩层的性质和结构有关。通过对地震波记录进行处理和解释,可以推断地下岩层的性质和形态。地震勘探在分层的详细程度和勘查的精度上,都优于其他地球物理勘探方法。地震勘探的深度一般从数十米到数十千米。地震勘探的难题是分辨率的提高,高分辨率有助于对地下精细的构造研究,从而更详细了解地层的构造与分布。

地震勘探法中的折射波法的观测系统主要有单边观测系统、相遇观测系统、追逐观测系统以及相遇追逐观测系统等。 在实习地点,地震测区布设一条96米长的剖面,测线方向为东西向。通过完成一条完整的剖面测量及资料处理结合工区已知地质资料给出合理的地震地质解释。利用地震勘探法,得到实验数据如下图:

第三章   收获及体会

    通过此次地质综合实习,不仅使我巩固了我在学校内所学到的课本上的基础理论知识,也培养了我的实际动手能力,而且增加了我对地质勘探的认识,养成了我凡事实事求是、严谨认真的工作态度和勇于探索、不畏艰苦的工作作风。 

    通过此次实习,使我对很多以前只是有一点了解的理论知识,有了更加明确的思路,慢慢将课本上学到的理论知识应用到了实践当中去,也增强了我一定要努力学习知识和各种工作技能,全面提高个人的综合素质,争取早日成为一名合格的地质工作者,为我国的地质事业贡献自己一份力量的信念。 

    在这次综合实习过程中,我除了对在学校学习的理论知识有了更加深入的理解之外,还系统的学习了磁法勘探中常用的质子磁力仪的使用,对于在工程地质中常用的地质雷达法,我也有了较为深入的了解,而对于高密度电法,这种方法在目前的地球物理勘探中使用最多,也是我必须掌握的勘探方法之一,在这次实习过程中,我不仅学会了高密度电法的操作方法,对于其原理及应用也有了更深的了解,地震勘探法在石油及天然气的勘探中使用最多,这种方法也是较为消耗资金的一种勘探方法,在本次实习中,我了解了地震勘探的原理以及勘探方法。对于这几种常用的勘探方法,通过这次实习,我收获了不少的经验以及知识,为我今后从事地质工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同时,在这次实习当中,也让我切身的感受到了地质勘察工作的艰苦和枯燥,使我认识到了在工作过程中各个岗位上的工作人员密切配合的重要性,是我树立了更加正确的学习和工作态度,使我对以后面对其他工作及挑战有了更充足的积累和信心。

第四章   问题和不足

    在这次实习过程中,我不仅学到了很多知识,也让我更清楚的认识到了自己的很多缺点和不足。 

    首先,这次实习,让我认识到了自己以前在学校学到的基础理论知识实在是太过于单一了,在实际工作过程中,我所遇到的很多问题是课本上的知识无法解决的,甚至是和课本上的相冲突,让我认识到了,只有在实践中财有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各种理论知识,只有将理论付诸于实践才能检验它的正确与否。 

其次,在这次实习过程中,使我耐心及细心不足的缺点逐渐显露出来,并且因为这个原因在工作过程中对工作造成了影响。 但是,我相信这些问题只是暂时的,我一定会积极学习工作中所需要的各种知识,迎难而上,早日掌握正确的工作方法,调整好自己的心态,将自己更好的融入到工作当中去。

第五章 结束语

    感谢三位指导老师的悉心教导和讲解,让我们早日感受到了地质勘察工作的工作方式和方法,使我学习到了很多实践中才能学到的知识,让我更快的认识到了自己的不足和自身存在的问题。 

    最后,我希望自己在今后的工作中发扬不怕苦,不怕累的优良地质精神,为学校争光!


第二篇: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实习报告_焦作


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实习报告

学院:资源环境学院

班级:地质1001班

姓名:

学号:

指导老师:王素玲 刘保民

时间:2013. 09


前 言......................................................................................................................................................................... 1

实习的目的任务............................................................................................................................................. 1

实习过程.......................................................................................................................................................... 1

完成工作量统计............................................................................................................................................. 1

1自然地理及地貌概况....................................................................................................................................... 2

1.1 气象、水文.................................................................................................................................................. 2

1.2 地形与地貌.................................................................................................................................................. 2

2 区域地层............................................................................................................................................................. 5

3 区域构造及新构造运动................................................................................................................................. 7

3.1 地质构造...................................................................................................................................................... 7

3.1.1 东西向构造........................................................................................................................................ 7

3.1.2 北东向构造........................................................................................................................................ 8

3.1.3 北西向构造........................................................................................................................................ 8

3.2 新构造运动.................................................................................................................................................. 8

3.3 区域地震活动.............................................................................................................................................. 9

4 区域水文地质条件........................................................................................................................................ 10

4.1 含水层组及富水性................................................................................................................................... 10

4.1.1 寒武—奥陶系灰岩岩溶含水层组............................................................................................... 10

4.1.2 石炭系薄层灰岩岩溶含水层........................................................................................................ 10

4.1.3 第四系松散沉积物空隙水含水层组........................................................................................... 11

4.2 地下水的补给、径流、排泄条件......................................................................................................... 11

4.2.1 岩溶水的补给、径流、排泄........................................................................................................ 11

4.2.2 孔隙水的补给、径流与排泄........................................................................................................ 12

4.3 地下水水化学特征................................................................................................................................... 13

4.4 地下水资源概况....................................................................................................................................... 13

5 岩土工程地质特征........................................................................................................................................ 14

6 高新区地下水补给、径流、排泄条件................................................................................................... 15

6.1 含水层组划分及特征.............................................................................................................................. 15

6.1.1 浅层潜水微承压含水层组............................................................................................................ 15

6.1.2 中层潜水微承压含水层组............................................................................................................ 15

6.1.3 深层潜水微承压含水层组............................................................................................................ 15

6.2 地下水的补给、径流、排泄条件......................................................................................................... 15

6.2.1 地下水补给...................................................................................................................................... 15

6.2.2 地下水径流与排泄......................................................................................................................... 15

6.3 浅层地下水水化学地质特征................................................................................................................. 16

7 高新区岩土工程分析与评价...................................................................................................................... 17

7.1 分析场地的稳定性................................................................................................................................... 17

7.2 地下水腐蚀性评价................................................................................................................................... 17

8 结 论.................................................................................................................................................................. 19



前 言

20##年3月1日至3月15日,我们毕业设计小组的六位同学在潘国营教授的带领下

实习的目的任务

本次实习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野外实际工作能力和运用所学工程地质和水文地质专业课理论知识分析野外水文地质和工程地质现象。具体包括:

(1)了解水文地质工程地质测绘的基本方法、操作技能和工作步骤;

(2)掌握观察描述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现象的能力;

(3)掌握整理和编录野外调查资料方法和基本技能;

(4)学会编写“水文地质工程地质调查报告”和编绘基本图件;

本次实习的主要任务是:在焦作高新区开展水文地质工程地质测绘,通过野外调查,了解调查区域的地层、岩性、构造、地貌、水文地质条件和工程地质现象,然后对实习区的水文地质工程地质条件进行综合评价,编写水文地质工程地质调查报告和编绘潜水等水位线图。

实习过程

实习主要分为四个阶段。一是准备阶段;二是踏勘阶段:该阶段的主要工作是在老师的带领下,实地踏勘焦作周边地区的典型水点、有代表性的工程地质现象,从而对整个区域的水文工程地质条件有一个大概的了解;三是水文地质工程地质测绘阶段:东西以塔南路为界将实习区域划分为2个部分,分组分地带对地下水的各天然、人工露头进行全面踏勘、调查研究。第四个阶段是室内整理,主要任务是对第三阶段积累的资料进行整理、汇总,以图和报告的形式阐述

具体过程是

八月二十六日,开实习动员会,齐永安院长讲话,王素玲教授,刘保民老师介绍实习情况,布置实习任务。

八月二十七日灵泉碑,马村演马矿,水厂参观实习

八月二十八日济源九里沟,济渎泉水文地质实习

八月二十九日至九月四日在焦作市周边进行水文实习。

九月五日至九月十二日,数据整理,室内制图并编制实习报告

完成工作量统计

本组实习的填图范围为东至沙坪坝一带,西至郑焦晋高速沿线,北至南水北调工程沿线,南至大沙河,踏勘点数量175、测量井点数量139,过域面积约60平方公里。通过大家的共同努力,实习成果最后以图和报告的形式呈现。


1自然地理及地貌概况

1.1 气象、水文

焦作市的气候属暖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严冬酷冷,盛夏炎热,四季分明。多年平均气温14.9℃,多年平均降水量594.4mm,年最大降水量为921.6mm(1965年),年最小降水量为289.4mm(1981年)。降水年内分配不均,多集中在六、七、八月份,三个月降水量约占全年降水量的65%左右。区内河流有丹河、峪河、西石河、三门河、丹河属黄河水系,其余属海河水系。丹河和峪河为常年性河流,其他为季节性河流。流经市区的河流自西向东依次是普济河、闫河、翁涧河,这三条河流均为排污河。

1.2 地形与地貌

焦作市地处太行山脉与豫北平原的过渡地带。地貌由平原与山区两大基本结构单元构成,地势由西北向东南倾斜,由北向南渐低。从北部山区到南部平原呈阶梯式变化,层次分明。

        图1-1 焦作市水资源管理办公室参观水文模型图
其地貌由北向南依次为:
山区-丘陵区-山前洪积平原-山(扇)前槽交接洼地-郇封岭岗地-沁河河漫滩-黄沁河冲积平原+古黄河河漫滩-青风岭岗地-黄河河漫滩(黄河带状冲积平原)。
根据其特征及成因,全市可划分为山地、山前平原两个一级地貌单元和八个二级地貌单元
1)山地

主要分布于焦作市北部,包括修武县、马村区、解放区、山阳区、中站区、博爱县和沁阳市的北部山地,是太行山脉的一部分。

1构造侵蚀中山

分布于市区北部山西境内的晋庙铺、柳树口、夺火一带,山体呈北东向展布,标高+1000- +1790m,地形陡峭,沟谷深切,似峰林地貌。组成山体岩性以元古界变质岩为主。

2构造溶蚀低山

分布于寨豁、赵庄、西村、黑龙王庙一线以北,地面标高+500- +1000m。地形起伏较大,沟谷深切。组成山体岩性多为中奥陶灰岩,地表岩溶发育,有溶隙、溶沟、溶槽及大型溶洞。

3构造剥蚀丘陵

分布于近山前地带,标高+200- +500m,山顶呈浑圆状,山坡平缓。地表多出露中奥陶系灰岩和石炭—二叠系砂页岩。

2)山前倾斜平原

分布于山前一带,由季节性河流堆积而成。由坡洪积斜地、冲洪积扇群、扇(间)前洼地和交接洼地组成。

其中,山前倾斜平原分布于太行山前五里源、待王、阴庙、西向一线以北,主要为坡积、洪积、冲积扇裙组成,地面高程87~200m,坡降6~10‰,组成物质以粉土、粉质粘土为主,部分为砂砾石,地势由北西向南东倾斜;沁、黄河冲积平原分布于沁河与黄河之间,以及武陟县东部,由黄河、沁河冲积而成,组成物质为全新统粉土、粉质粘土,地面高程85~110m,地形平坦,坡降2~3‰,微向东南倾斜;扇前洼地分布于沁河和大沙河两岸,地面高程在沁河两岸为110~120m,在大沙河岸沿岸为80~98m,地势低洼、易发生洪涝灾害,由冲积粉质粘土组成;岗地主要分布于武陟—获嘉一带,为最早的黄河故道,高出两侧地面2~4m,组成物质为粉土、粉细砂夹粘土、粉质粘土薄层;温县一带也呈岗状分布,东西长约35km,南北长约2~3km,组成物质为粉土;滩地分布于黄河河床的两侧,依其高低差异,又分为高、低漫滩,二者高差2~4m,微向河床倾斜,

由粉土、粉细砂及粘土组成,见有薄层理。

1.      坡洪积斜地

不连续的分布于市区东北部的方庄、薄壁近山前地带,由重力和坡面水流作用堆积而成,粘土、碎石、卵石等组成的坡积物呈倒石堆状或围绕坡麓堆积构成坡积裙,坡积裙相连组成

坡积斜地。

2.冲洪积扇
    在丹河、西石河、山门河、子房沟、翁涧河等河流的出山口处,间歇性暂时洪流堆积作用形成了一系列冲洪积扇。不同时期,不同河流的洪积扇重叠或相连,呈带状沿太行山前连成一片。组成物质为粉质粘土、粘土、卵砾石等。
3.扇前洼地
    分布于铁路线以南至新河间的朱村—于村—墙南—待王一带,为西石河、翁涧河、山门河洪积扇的前缘地带,地形低洼,地面标高95-85m,微向东南倾斜。组成物质以粉质粘土、粉土为主,夹有沙层。
4.交接洼地
    分布于新河—大沙河一带,为黄河、沁河的冲积平原和太行山山前冲洪积平原之间的交接洼地,由粉质粘土、粉细砂土组成。地势低洼,地面标高100-90m,微向东南倾斜。
在山前冲洪积平原中上部,分布有十几座煤矿。采煤引起地表下沉变形,地表形成塌陷坑。据调查,焦作矿区有较大的塌陷坑17个,塌陷面积近70km2。

 


2 区域地层

地区出露有太古界、元古界震旦系、下古生界寒武系和奥陶系、古生界石炭—二叠系、中生界三迭系和第四系。

1.太古界(Ar)

出楼于山区峪河口、薄壁一带,岩性为中等程度变质作用形成的片麻岩和混合岩,厚度大于1000m。

2.震旦系(Z)

分布于山区马鞍山水库一带,与下伏太古界呈角度不整合接触。主要岩性为浅红、紫红色石英状砂岩,厚度100- 500m。

3.寒武系(E)

出露于丹河、峪河等深切河谷中,与下伏震旦系地层呈平行不整合接触。厚度100- 500m,分上中下三统。下统主要为泥灰岩、泥质灰岩、砖红色页岩和砂岩,中统下部为紫红色页岩、砂岩,中上部为深灰色亮晶灰岩、白云岩,上统是中厚层状结晶白云岩。

4.奥陶系(O)

山区广泛出露于地表,山前倾斜平原区则隐伏于石炭—二叠系地层之下,与下伏寒武系地层呈整合接触。总厚度500m,分中统、下统。下统出露于深切河谷两岸,岩性为青灰色细晶白云岩和硅质条带或硅质团块白云岩。中统广泛分布于山区,山前倾斜平原区除局部埋藏于新生界地层之下外,大部分埋藏于石炭地层之下,是一套碳酸盐岩地层,厚度约400m。岩性主要是黑色、灰色厚层状灰岩、白云质灰岩和泥灰岩。

5.石炭系(C)

山区零星出露,山前平原区则隐伏于新生界地层之下,是一套由灰岩、泥岩、页岩组成的海陆交互相沉积,含煤数层,厚70-90m。

6.二叠系(P)

隐伏于山前平原之下。岩性为砂岩、页岩互层,夹可采煤层。厚度为70-120m。

7.三叠系(T)

未出露,据钻孔揭露,岩性为砂岩、页岩,夹煤层。

8.第三系(R)

地表未出露,据钻孔资料,下部为砾岩、泥岩、砂岩、灰岩互层,上部是粘土、砂砾石互层。

9.第四系(Q)

主要分布于山前冲洪积平原区,分中更新统、上更新统和全新统。

(1)中更新统(Q2al-pl

零星分布于近山前地带,上部为坡洪积成因的粉质粘土和粉土,含碎石及钙质结核;下部为松散卵砾石、含砾粘土和粉质粘土等,厚20-88m。

(2)上更新统(Q3al-pl

广泛分布于山前倾斜平原上。由冲洪积黄土状粉土、砂及砂砾石组成,厚5-60m。粉土、粉质粘土中富含钙质结核和小砾石、局部有钙质结核层,柱状节理和大裂隙发育。

(3)全新统(Q4al

分布于南部黄河和沁河冲积平原上,由浅黄色粉土及砂层组成。厚10-40m。


3 区域构造及新构造运动

3.1 地质构造

本区广泛发育了燕山运动以来所形成的各种构造形迹,断裂构造尤为发育,多为高角度正断层。受断裂构造控制,区内地层形成由北向南呈阶梯状下降的单斜式构造形式,倾角为10°-20°,见图3-1。区内主要构造体系轮廓有东西向构造、北东向构造和北西向构造。工作区地表多被第四系松散堆积物覆盖,断裂构造以隐伏构造为主。

图3-1  焦作市区域构造剖面图

3.1.1 东西向构造

主要包括凤凰岭断层和盘古寺—新乡断裂,两条断裂规模大,切割深度较大,早、更新世活动较强烈,并对区域性构造格局和地形、地层分布等有一定控制作用。

(1)凤凰岭断裂

沿走向大致分为三段,各段活动性略有差异。西石河以西,由近于平行的五条东西向断层组成,断层错断古生界地层,断距小于100m。上新世以来断层落差约250m,局部见有断裂错断晚上更新世—早中更新世地层,表明中更新世前断层曾有过活动。西石河以西至焦作市北,断裂沿山前向东延伸,在地貌上构成山区和平原自然分界。在焦作市以东的平原区,断层隐伏于新生界地层之下。

(2)盘古寺—新乡断裂(焦作段称朱村断层)

是一条规模较大、切割较深的区域性断裂,对全区地形地貌、构造格局和地层厚度有较强的控制作用。断裂分三段:柏山以西,构成山区与济源盆地的分界线,两侧基岩落差700-1000m,沿断层局部见有破碎带,下盘为下古生界地层,上盘早更新世地层被断层错断,中更新世地层无明显变形迹象。有关地质资料证实,该断层活动时代为N2—Q2。自柏山至修武大高村,断裂隐伏于第四系下。大高村东(称董村断裂)断层两侧沉积地层及构造活动均不同,其南是武陟隆起,其北是修武地堑。据煤田物探资料,该断层自古生界以来具有明显的继承性正断层活动特征,新生界地层最大断距达800m。该断层现在仍在活动,沿断裂也曾记录到一些小地震活动。

3.1.2 北东向构造

是本区最发育的构造,规模较大的断裂有九里山断层、马坊泉断层和薄壁断层,规模较小断裂更多,有三十九号井断层、王封断层、三号井断层、洗仓上断层等。这些北东向断层将焦作西部地区切割成地垒和地堑断块,焦作东部地区切割成南升北降的阶梯状断块。

九里山断裂为一隐伏正断层,与薄壁断层组成地堑,其间沉积了巨厚的第三系和第四系地层。有关资料显示,该断裂在第三纪晚期和第四纪早更新世是活动强烈。薄壁断层是区内的一条基底断裂,下盘出露太古界、震旦系和下古生界地层,上盘为上古生界和新生界地层。在晚第三纪时活动比较强烈,近期仍有微弱活动的迹象。1973年10月辉县2级地震和11月修武的2.2级地震与该断裂活动有关。

3.1.3 北西向构造

有平陵断裂和武陟断裂,断裂规模和活动性都次于其它方向断裂。

3.2 新构造运动

本区新构造运动比较活跃,主要的表现形式有:

(1)差异性升降运动,即山区强烈上升,平原区不断下降。基岩山区由于强烈上升,基岩裸露,沟谷深切,山坡陡峭,河床堆积物很少,河谷断面多呈“V”字型。平原区由于长期下降,相继沉积了中更新统、上更新统,其中上更新统厚度就达500-700m,最厚达1000m以上。现代的地壳变形资料表明,不均匀沉降活动仍在继续。

(2)老构造继承性活动。近期以来,在新地应力场作用下,区内一些断裂如凤凰岭断层、盘古寺—新乡断层、薄壁断层、九里山断层等均继承性活动或复合性活动,物探、地震、卫星照片等方面的资料均明显地显示出断层活动迹象。

(3)地震活动比较频繁。

3.3 区域地震活动

焦作历史地震活动水平较低,自有地震史料记载以来,仅有过一次中等强度的地震,即1587年4月10日在35.30N、113.50E的修武县发生的6级地震,震中距离焦作城区约26km,对焦作造成烈度为6度的破坏。由于焦作处在河北地震带、汾渭地震带和河淮地震带的交接部位,发生在这些地震带上的中强震,会对焦作市造成一定程度的破坏。根据历史地震资料统计,对焦作造成烈度为5度以上破坏的历史地震共有12次,其中造成烈度为6度破坏的地震7次。

区内现今时常发生小地震,自1970至今年,共记录到级地震为ML≥3次,最大的地震为1979年3月20日修武4.0级地震。地震活动与活动断裂有一定联系,1587年修武5.5级地震发生在北东向马坊泉断裂与东西向朱村断裂交汇出,1979年修武4.0级地震发生在盘古寺—新乡断裂和平陵断裂的交汇处。


4 区域水文地质条件

4.1 含水层组及富水性

依据含水介质特征、储水条件、地层时代和含水层富水性,区内含水层可以划分为寒武系—奥陶系灰岩岩溶含水层组、石炭系薄层灰岩岩溶含水层和第四系松散沉积物空隙水含水层组。

4.1.1 寒武—奥陶系灰岩岩溶含水层组

含水层岩性主要为奥陶系中统灰岩和寒武系中统灰岩,总厚900m,岩溶裂隙发育,富含裂隙岩溶水,是本区最富水的含水层。在北部山区呈裸露型,山前倾斜平原区掩埋于石炭—二叠和新生界地层之下,呈埋藏型。

岩溶发育程度和含水层富水性与岩性、构造、地形、地貌等条件有关。主干断层包括凤凰岭断层带、朱村断层带、九里山断层带和方庄断层带是岩溶地下水径流带和富集带,岩石破碎,岩溶发育,裂隙密集,岩溶水沿这些主干断层富集、运动。凤凰岭断层带上分布着数个大型水源地,其中岗庄水源地,在0.05km2的面积上分布有50个水源井,取水量超过1.5m3/s。凤凰岭断层与朱村断层之间的焦西矿区、凤凰岭断层与九里山断层相交出来的三角形区域即演马、韩王、九里山、古汉山一带,在东西向主干构造控制下,北东向断裂构造发育,造成岩石破碎,岩溶发育,并发育有溶洞,富水性强,是岩溶水极强富水区,单井出水量大于3000m3/d,最大可达16000m3/d。处于该区的演马矿、九里山矿、王封矿等均是大型岩溶水充水煤矿,常发生大型岩溶水突水事故。方庄断层和九里山断层相汇处附近即冯营、方庄一带,奥陶系灰岩埋深小于500m,岩溶也比较发育,单井出水量1000-3000m3/d,是岩溶水强富水区。朱村断层以南和焦东矿区的凤凰岭断层以南,奥陶系灰岩岩溶含水层深埋于新生界和石炭—二叠系地层之下,岩溶发育微弱,富水性较差,是弱富水区。北部山区奥陶系灰岩出露于地表,岩溶水水位埋深大,岩溶发育程度和富水性具有不均匀性。

4.1.2 石炭系薄层灰岩岩溶含水层

石炭系薄层灰岩岩溶水分布于山前冲洪积平原上的石炭系薄层灰岩中。石炭系有5-11层薄层灰岩,其中第八层灰岩和第二层灰岩分布比较稳定,八灰厚6-10m,二灰厚4-21m,含裂隙岩溶水。八灰和二灰位于大煤之下,距煤层分别是20m和70m,是煤层底板充水含水层,常造成矿井底板突水。石炭系薄层灰岩地表出露很小,直接接受大气降水入渗补给量非常有限,仅在近山前及九里山、演马矿一带与第四系松散沉积物条带状接触的区域,接受上部空隙水的越流补给。因此,石炭系薄层灰岩是煤层底板的直接充水层,对煤矿生产构成威胁,但供水意义不大。

4.1.3 第四系松散沉积物空隙水含水层组

空隙水主要分布于山前冲洪积平原区,含水层主要为砂砾石层或中细砂层,顶板埋深为20-40m。受地质、地貌和水文地质条件的影响,含水层富水性空间分布不均。

丹河、西石河、三门河等河流的冲洪积扇上,含水层为砂砾石层,厚度20-50m,导水性和渗透性强,补给、径流条件好,富水性最强。单井出水量扇体上部为3000-5000m3/d。冲洪积平原的扇间区,含水层为砂、砂砾石,连续性差,常呈透镜体,厚度为10-15m,导水性和渗透性较差,单井出水量500-1000m3/d。坡洪积裙区,含水层是坡洪积的碎石和砾石,连续性差,多呈透镜状,局部半胶结,富水性最差,单井出水量小于500m3/d。

4.2 地下水的补给、径流、排泄条件

4.2.1 岩溶水的补给、径流、排泄

焦作北部太行山区是岩溶水补给区,地表分布有大面积的寒武—奥陶系碳酸盐岩,地表及地下岩溶发育,且山区大气降水丰富,扩大气降水入渗是焦作岩溶水重要补给来源之一,见图4-1。丹河常年有水,流经碳酸岩盐分布区,河床渗漏严重,多年平均渗漏量为1.60m3/s。西石河、三门河、子房沟河流属季节性河流,经碳酸岩盐分布区,河水在距出山口5-10km地段全部漏失补给地下水。地表水沿河渗漏也是焦作岩溶水的重要补给来源之一。

图4-1 岩溶水接受补给方式剖面示意图

岩溶水在焦作北部、西部接受补给后,由北向南、向东南以水平径流方式向山前排泄区径流汇集。赵庄断层是一条弱导水断层,岩溶水以赵庄断层为界形成水位差达70-200m的底下水力陡坎。断层北为高水位区,岩溶水水位与大气降水同步变化,丰水期(每年9-10月)水位200-240m,枯水期(每年3-5月)水位130-160m,水位升降幅度与降水量大小成正比。断层南是低水位区。岩溶水水位低,水位受大气降水和人工开采的双重影响,年水位变幅小,丰水期水位仍80-85m左右,枯水期水位70-80m,年水位变幅10-12m。近山前地带断裂构造和岩溶发育,岩溶水循环径流交替条件好,是岩溶水排泄—径流区。来自北部山区的岩溶水,沿凤凰岭断层、九里山断层、朱村断层等强导水断裂运动、富集,并形成岩溶水强径流带。区内分支断裂及小构造也十分发育,相互连通,从而使山前地区的岩溶水具有统一流场和相似的水位动态。

天然条件下,岩溶水在九里山残丘南侧的奥灰“天窗”处以泉群形式集中排泄,在目前开采条件下,人工开采和矿井排水是岩溶水主要排泄方式。

4.2.2 孔隙水的补给、径流与排泄

空隙水补给来源有大气降水入渗、农田灌溉水回渗和地下水侧向径流等。山前冲洪积平原区地势比较平坦,地表植被发育,包气带岩性多为砾石、砂及粉质粘土等,渗透性好,大气降水容易下渗补给孔隙地下水。因此,大气降水入渗是孔隙水的重要补给方式之一。市区西部和市区东部农业区多用矿井排水灌溉农田,焦作南部农业区多采用城市污水灌溉农田,矿井水和污水沿渠道渗漏、农田灌溉水回渗也是孔隙水的重要补给方式。人工开采、矿井排水和地下水蒸发是孔隙水的主要排泄方式。此外,在灵泉碑和小张庄,孔隙水还以泉和自流井形式向外排泄。

天然条件下,孔隙水由冲洪积扇上部向扇前缘径流,径流方向与地形坡降方向基本一致,可见附图3焦作市高新区等水位线图,在目前开采条件下,受矿区长期排水及人工开采影响,孔隙水径流状态发生了变化,孔隙水分布区出现了水位埋深—含水层疏干区,水位降落漏斗区和水位稳定区。近山前地带,因煤矿长期排水和人工开采,水位大幅度下降,水位埋深30—60m,含水层处于疏干—半疏干状态。老城区南部因集中开采已形成孔隙水水位下降漏斗,漏斗附近孔隙水由漏斗边缘向中心运动。丰收路以南孔隙水,补给与排泄处于平衡状态,水位稳定,地下水自西北向东南运动。

4.3 地下水水化学特征

本区岩溶水属于大气降水、地表水溶滤—入渗型,其化学成分是水与岩石相互作用的结果。太行山山区分布有大面积的碳酸岩盐地层,岩石化学成分主要是CaO和MgO,在水和水中CO2共同作用下,碳酸岩盐中的碳酸钙、碳酸镁等被溶于水中,从而使岩溶水以HCO3、Ca2+、Mg2+等离子为主,水化学类型以HCO3—Ca·Mg型为主。

市区东部的孔隙水水质较好,水化学类型为HCO3-Ca·Mg;市区西部的孔隙水水质略差,固形物、硬度和各种离子含量都较东部高,水化学类型为HCO3·SO4--Ca·Mg型;铁路以南的孔隙水因埋藏浅,径流条件不好,并常年接受各种地面污水入渗补给,水质差,已受到较为严重的污染,水中各种离子含量较高,固形物含量最高达2313.56 mg/l,水化学类型复杂多样,有HCO3·SO4--Ca·Na型和Cl·HCO3·SO4--Ca·Na型。

4.4 地下水资源概况

焦作处于区域岩溶地下水的集中排泄区,地下水资源比较丰富。地下水资源由岩溶水和孔隙水组成,以岩溶水资源为主。据河南省第一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大队编写的《焦作地区综合水文地质勘察报告》,焦作地区地下水天然资源总量为10.758 m3/s,其中岩溶水为8.09 m3/s,孔隙水为2.668 m3/s。


5 岩土工程地质特征

焦作高新区第四系冲洪积层厚度140 m左右,分布的沉积物主要是粉质粘土、粉土、中砂、细砂和粉砂。根据沿途特征和工程地质性质,深度40m之内土层可以划分为6个工程地质单元土层,自上而下分述如下:

①素填土。岩性以粉质粘土为主,含植物根系及少量砂、砖粒、石子等,其特征与物理性质同粉质粘土接近,厚0—0.5m。

②粉质粘土工程地质单元。厚6.0-9.0m,以粉质粘土为主,局部夹粉土、粉砂或细砂层,根据力学性质又可细分为3个亚层。

②-1 亚层粉质粘土。黄褐色或黑褐色,可塑--硬塑状,含少量小砾石和蜗牛碎壳,局部相变为粉土,厚为0.0-3.5m。

②-2 亚层粉质粘土。黄褐色或黑褐色,可塑--软塑状,局部流塑状,局部夹粉细砂和粘土透镜体,厚2.1-7.4m。

②-3 亚层粉质粘土。硬塑--可塑状,夹粉砂透镜体,厚0.0-5.9m。

③粉质粘土工程地质单元。厚2.2-8.3m,黄褐色,可塑状,局部为流塑或软塑。具有黄色钙质条纹和斑点,含少量钙质结核,夹粉土、粉砂或细砂透镜体。

④粉质粘土、砂、粉土工程地质单元。以粉质粘土为主,夹细砂、粉土和粘土透镜体,局部地段相变为细砂或粉土层,最大揭露厚度8.7m。粉质粘土呈可塑状,局部为软塑。粉土呈黄褐色,可塑,以透镜体状分布于粉质粘土间。砂层呈黄褐色,中等密实状态,饱水。

⑤粉质粘土工程地质单元。最大揭露厚度18.4m,可塑--硬塑,含少量姜石和蜗牛壳,夹薄层粉土或粉砂透镜体。

⑥粉质粘土夹砂土工程地质单元。粉质粘土,黄褐色,可塑,粉砂为黄褐色,饱和,中密。最大揭露厚度为3.8m。

 


6 高新区地下水补给、径流、排泄条件

6.1 含水层组划分及特征

高新区含水层可划分为三组,即分为浅层—潜水微承压含水层;中层—潜水承压含水层;深层—潜水承压含水层三类。

6.1.1 浅层潜水微承压含水层组

浅层—潜水微承压含水层:分布于焦武路一线,埋藏较浅,埋深不到一米,地形复杂,此含水层组的地下水埋深较浅,主要存在于第四系松散沉积物中,属孔隙水。其特征表现如下:①大气降水直接戏其进行补给;②主要通过地面蒸发及人工排泄等方式进行排泄;③其动态有明显的季节性变化;④易受到污染;⑤位置浅无连续隔水层。

6.1.2 中层潜水微承压含水层组

中层—潜水承压含水层:分布于塔南路两侧,埋藏较深,埋深大于一米,地形平缓。其特征与浅层—潜水微承压含水层基本相似。

6.1.3 深层潜水微承压含水层组

深层—潜水承压含水层:分布于铁匠庄附近。其特征表现为:①具承压性,无自由水面;②补给区和分布区不一致且补给区小于分布区;③动态变化不显着;④埋深大,不易受污染,水质较好。

6.2 地下水的补给、径流、排泄条件

6.2.1 地下水补给

 研究区地下水主要补给为大气降水。高新区的西北方向有高山、低山和丘陵,广泛出露有寒武—奥陶系灰岩,是该区地下水的补给区。

 在石灰岩裸露区,地形一般较缓,空隙及岩溶发育,大气降水大多渗入地下,是岩溶水的主要补给地带。第四系松散沉积物主要分布于山前冲洪积平原区,地形平缓,植被发育,能直接吸收大气降水渗入而获得补给,主要形成空隙水。

6.2.2 地下水径流与排泄

高新区地下水总体上是由西北向东南径流,地形由低山丘陵过渡到平原,地下水总的运动形式以顺层为主,垂直运动只发生在地下水补给区附近。

  地下水的排泄在山前平原由于埋深较浅,以蒸发作用为主;而在东南方向则由于朱村断层右盘为隔水盘,使地下水的流向受阻,在其附近则以泉和鱼塘的方式为排泄方式;另外也有部分地下水渗入大沙河,也可作为一种排泄方式。

6.3 浅层地下水水化学地质特征

高新区岩溶水属于大气降水、地表水溶滤—入渗型,其化学成分是水与岩石相互作用的结果。

高新区西南部和北部的孔隙水水质较好,水化学类型为HCO3—Ca·Mg;高新区西部的孔隙水水质略差,固形物硬度和各种离子含量都较东部高,水化学类型为HCO3·SO4—Ca·Mg型;高新区中东部因孔隙水埋藏浅,径流条件不好,并常年接受各种地面污水入渗补给,水质差,已受到较为严重的污染,水化学类型复杂多样,有HCO3·SO4—Ca·Na型和CL·HCO3·SO4—Ca·Na型。

 


7 高新区岩土工程分析与评价

7.1 分析场地的稳定性

高新区位于第四系冲洪积扇的下部,冲洪积层厚度140 m左右,分布的沉积物主要是粉质粘土、粉土、中砂、细砂和粉砂,承载力为90-100 Kp,场地稳定性较差,所以修建大中型建筑物时需要进行地基处理。否则会应地基的抗剪强度不足以支撑上部荷载时,地基会产生局部剪切或整体滑动破坏,以至于影响建筑物的正常使用,甚至成为灾难。

高新区主要是粉质粘土、粉土、粉砂等的沉积物,这类土的工程性为压缩性高、强度低,通常很难满足地基承载力和变形的要求。因此,不能作为大中型永久性建筑物的天然地基。如要修建则必须进行地基处理。

由于焦作是一个煤城,焦作范围有许多大型煤矿,在开挖过程中,由于地下被挖空,引起了地面不同程度的不均匀沉降,形成了许多塌陷区,因此场地的稳定性不好,承载力不高,在进行建筑时,切不可将建筑物建在塌陷区边缘,避免因不均匀沉降而造成房屋倒塌。应远离塌陷区,如在塌陷区建房时,必须对建筑物地基进行特殊处理,避免倒塌。

另外,焦作的断层发育,区内有许多大断层,如:凤凰岭断层、朱村断层、九里山断层等,在断层带上由于岩石破碎,成为地下水的补给区和排泄区,因此其地层稳定性不好,应避免在其上进行工程建设。

7.2 地下水腐蚀性评价

当地下水中含有某些成分时,水对建筑材料中的混凝土、金属等有侵蚀性和腐蚀性。当建筑物经常处于地下水的作用下,应评价地下水的侵蚀性。

地下水的侵蚀性主要取决于水的化学成分,一般酸性侵蚀是水中的氢离子与氢氧化钙起反应。其反应式为:

Ca(OH)+2H+===Ca2++2H2O

酸性侵蚀主要取决于水的PH值,PH值越低,侵蚀性越强。碳酸性侵蚀是由于碳酸钙在侵蚀性二氧化碳的作用下溶解,其反应式为:

         CaCO3+CO2+H2O===Ca+2HCO3-

当水的PH值小于6.8时,有侵蚀性。

   由于焦作的石灰岩发育,地下水侵蚀形成岩溶,如:凤凰岭断层带、朱村断层带、九里山断层带和方庄断层带是岩溶水地下径流带和富集带,岩石破碎,岩溶发育,裂隙密集,岩溶水沿这些主干断层富集、运动。

 


8 结 论

短短三周的时间里,在老师的带领下,学到了很多书本上学不到的东西,不仅提高了自己的动手能力,而且在实践的过程中不断思索和总结,提高了自己的综合能力。

在野外教学阶段,在带队老师的指导下,我对一些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现象有了深刻的认识,学习了野外的调查方法;在室内编写报告阶段,我学会了各类图件的绘制和整理、实习报告的编写。令我感到荣幸的是,能够得到王素玲、刘保民二位老师的辛勤指导,所有这些都为我以后的学习和工作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最后,感谢王素玲、刘保民二位老师的耐心指导!感谢地质本一班二组全体同学的通力协作!由于水平有限,报告中难免出现不足之处,还望老师批评指正。

更多相关推荐:
20xx地质工程毕业实习报告

20xx地质毕业实习报告这是大学四年的最后一次综合性实习首先感谢陈洪凯唐红梅翁其能祝晓寅老师的带领让我这次毕业实习收获很多实习目的1了解和熟悉分析隧道的建设过程对隧道的防护和挖掘方式的实地观看学习实际地质情况的...

我的地质工程实习报告

学生实习报告实习名称工程地质实习院部名称建筑工程学院(或龙蟠学院)专业土木工程(道路桥梁工程)班级M10土木工程(道路桥梁工程)学生姓名学号实习地点江宁方山、燕子矶等指导教师实习起止时间:20##年6月4日至2…

地质工程实习报告

第6页共6页普通地质学认识实习报告学院专业学号1120xx70125学生姓名吴其俊指导老师刘珺编写日期20xx年9月5日1第6页共6页目录1实验目的32地形地貌43认识图片64实习总结62第6页共6页1实验目的...

工程地质实习报告

实习报告书写格式1封面要求各实践环节报告封面统一由教务处设计制作请到各学院教务员处领取2内容要求1实习报告毕业调查报告科研实践报告和专业综合实验报告内容应包括实习项目指导教师目的与要求实习内容实习日记实习报告和...

工程地质实习报告

土木工程学院工程地质实习报告书专业土木工程班级姓名学号指导教师20xx年9月26日工程地质实习报告第1章绪言11目的和要求熟悉常见矿物的化学成分形状颜色等各种形态特征和其描述方法了解矿物各种物理性质之间的相互关...

工程地质实习报告

实习报告课程名称工程地质实习课程代码6009689学生姓名顾伟学号3120xx080801211年级专业班20xx级水利水电工程2班学院能源与环境学院指导教师徐良芳实习地点虹口山门深溪沟沙湾白沙河口二王庙后门紫...

工程地质实习报告

工程地质实习报告学校大连交通大学班级土木铁道122姓名王尊博一实习概况1时间20xx年5月24日2地点大连滨海国家地质公园3目的1使理论联系实际加深和巩固课堂知识提高在野外识别各种地质现象的能力同时增加感性认识...

工程地质实习报告

工程地质实习报告班级土木1001班学号1801100104姓名老师隋志龙日期20xx年12月第一章前言11实习目的地质学野外实习是地质学课堂教学之后的重要实践环节它的任务是使学生巩固消化医学的理论知识初步学习野...

工程地质实习报告

工程地质实习报告目录1实习单位简介2实习的主要内容3专题内容分析4实习收获与体会5对改进实习工作的建议实习单位简介1中国地质大学逸夫博物馆中国地质大学博物馆是全国科普教育基地全国青少年科技教育基地全国古生物教育...

工程地质实习报告

第一章绪言一实习目的工程地质实习是配合工程地质课程而设的重要实践性教学环节其目的是使学生获得对基本地质现象的感性认识为课堂学习做好铺垫明确工程地质的地位以及与工程建设紧密结合的重要性为成为应用型人才打好基础二实...

工程地质实习报告

本科实习报告学院水利水电学院学生姓名王甫方龙章高堃唐帮王宇康小平李晨王甫何诗剑专业农业水利工程学号1043063003年级10级指导教师何鹏教务处制表二一二年五月十二日课程名称工程地质及水文地质实习课程号码30...

工程地质实习报告_0

挂网喷锚砼施工队WwwgdgcdComZXCV工程地质实习报告实习目的与任务按照学校的安排我们在本学期学习了土木工程地质紧接着我们就进行了地质野外实习的过程我们进行这次实习的目的在与巩固和加深在课堂学的理论知识...

地质工程综合实习报告(31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