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高效课堂教学反思

时间:2024.3.31

小学数学高效课堂教学反思

小石桥小学:刘云康

高效课堂是给学生一个自己的舞台,给老师一种新的希望,给学校一个美好的未来,这就要求教师注重课堂这个冲锋陷阵的主阵地,它不只是看你备课、上课的认真程度,更关注一个教师对课堂结构的把握,高效课堂是给学生一个自己的舞台,给老师一种新的希望,给学校一个美好的未来,从自己内心到对数学教学有以下反思:

一、何谓“高效课堂”?

何谓“高效课堂”?是不是教师把该学的知识都交给了学生就算“高效课堂”?或者说,这节课学生积极参与,达标练习顺利完成就算“高效课堂”?我认为,高效的课堂是在教师的指导下,以学为主,以探索为核心的课堂。是在宽松、民主、和谐、竞争的氛围中,学生积极活跃,40分钟内,知识得到充分内化,能力得到充分提高的课堂。

二、高效课堂要求教师的做法

1、转变教学态度。态度决定一切,只有对教育事业充满了热爱,真正将教学工作作为教书育人的事业来做,才能将工作做好,才能积极地投身于教育教学改革中去。

2、优秀教学设计。优秀的课堂教学设计,是在充分挖掘教材,充分了解学情的基础上,针对教学的重点、难点、疑点,利用多种适合的教学手段,选择适合的教学方法,将

教师活动和学生活动有机的、整体的、有计划的、分步骤地编写制定,往往起着事半功倍的效果。

3、课堂角色定位。新课程改革,要求有教师为主体转变为学生为主体。教师应转变角色,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主用,也就是教师的助学作用、评学作用、督学作用和同学作用。

4、充分挖掘教材。具有新课程教学理念的教师,善于将教材内容充分挖掘,将教材内容转变成为教学内容,并改造成为学生的学习内容。变“教材”为“学材”。

5、教师精讲点拨。高效课堂,不是不要教师的讲解,而是需要教师精心准备的精讲,要求达到“精确、精炼、精彩”。

6、抓好课前预习。高效课堂是建立在学生充分预习的基础之上的课堂,变厌学为乐学、被动学为主动学。

7、抓好学情反馈。抓好学情反馈和反馈后的归纳总结,使教师充分了解学情,了解学生的难点、疑点、困惑点,从而使课堂更高效。

8、注重环节意识。高效课堂,更注重课堂教学的环节意识,要求丝丝相扣,承转自然紧凑。导入、过渡、承转、小结、提问、讨论、训练、讲评等课堂环节,要求干净利索、不拖泥带水。

9、转变教学方式。高效课堂,要改变原有的教学方式,

由单纯的教为教与学并重,由封闭式教学变为开放式教学,由注入式教学变为启发式教学,由单纯的知识传授变为知识和能力并重,真正实现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10、营造课堂氛围。教师要善于营造良好的愉悦的竞争的课堂氛围,让学生的心热起来,让学生的眼亮起来,让学生的手举起来,让学生的嘴动起来,让学生的脸笑起来。

二、提高学生对数学的预习效果

1、动手翻。针对新的学习内容,有计划的翻以前学过的课本,复习和新知识有紧密联系的旧知识,初步了解新旧知识的间的联系,为学习新知识作好充分的铺垫。

2、动手划。 我们在预习新课时,对新课中的重要的“法则、概念、原理、定律”以及不不懂的地方作一些标志,比如“ ̄ ̄ ̄”“??”等;

3、动手做 预习时我们勤动手,对书上的实物、直观图、线段图、模型等要动手做一做,动手画一画,从而培养自己的动手能力;

4、动脑想 我们在预习时要养成勤于动脑的习惯。我们要能针对新知识,提出一些有价值、有思考性的问题,并积极和老师同学进行探讨;

5、动笔练 即要求我们能针对新知识,自己从课后的习题中选择一些和书上例题同等难度的或类似的习题来练一练(如书上的做一做),可是低于书上难度的基本题,甚

至有的预习的好的同学可以自己编题进行练习。

三、落实合作学习

1、科学分组

合作学习强调教学各动态因素之间的合作互动,特别强调生生之间的互动合作。实现生生互动的最佳方式是把学生分成一个个合作小组。

2、合理分工

合作学习的最大特点是:人人参与,共同完成任务。。分工分别是:合作小组长——对合作小组各成员在课内进行调控,课外精心管理,维护小组学习纪律;记录员(1名)——对合作小组各成员的讨论结果或实践过程进行记录,记录小组学习中遇到的问题以及一些新的方法;检查员(1名)——检查合作小组各成员在活动中是否能够各尽其责;报告员(1名)——在反馈或交流时,对本合作小组的讨论结果或活动结果等进行汇报。

3、有效合作

通过在课堂教学中运用合作学习,使学生很快掌握了合作学习的基本流程:布置任务——老师提出学习任务;小组合作——小组成员在小组长的调控下共同探究,完成任务;反馈交流;老师小结。经过课内外的合作,校内外的合作,学生掌握了合作学习的方法,实现有效合作

4、积极总结评价,激发合作热情。

为了激发学生小组合作学习的兴趣,发挥其合作功能,教师要对小组合作的活动情况进行积极地评价,小组与小组之间要评一评、比一比、赛一赛,哪一组最有创新,哪一组最守纪律,哪一组最团结,哪一组最快等等。

5、每个学习小组内四位成员轮流换岗,协调后每人一岗,岗位定期更换,责任轮流承担。各成员之间互相帮助互相学习,拓展思维空间,积极动手动脑,

总之,高效课堂作为一种理念更是一种价值追求,一种实践模式。在今后的课堂教学中,将会引起我们更多的思考,更多的关注,我们要踏踏实实地研究“高效课堂教学”,从学生实际出发,从素质教育的目标出发,合理运用控制论的原理,使我们的课堂教学建立在更加有效的基础上。


第二篇:新课标理念下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反思


新课标理念下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反思

桐梓中心小学 张燕

一、“情境”是课堂华丽的外衣吗?

对教学情境的关注是新课程教学模式构建中的核心话题。国家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让学生在生动现实的情境中体验和理解数学”。于是,在新课程小学数学教学中,华丽的包装加上精彩的语言,再借助媒体的辅助,“情境”成了扮美课堂的亮点。细细品位有些情境,总让人产生异样的感觉。

在《四边形的认识》教学中,有位教师先用课件出示了一个美丽的草原场景图,然后师声之间展开如下的对话:

师:同学们,在青青草原上里,住着一些可爱的图形朋友。大家想认识他们吗?(在学生不知教师所指何物时,课件演示:草地上跳出一个“长方形”、荷叶上蹦出一个“正方形”、树枝上冒出平行四边形等四边形图形??,课件演示的同时,教师还用生动的语言进行旁白描述)

师:大家喜欢这些图形吗?

生(集体大声地):喜欢!

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等为什么要从青青草原上跑出来呢?学生真的喜欢这样莫名其妙呈现出来的图形吗?静心反思,这样的情境除了外表华丽花俏、吸引学生短暂注意之外外,对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发学生对问题的思考、挖掘学生的学习潜能是毫无裨益的。于是,老师们会反思:情境只是数学教学亮丽的包装吗? 什么是情境?教育学家乔纳森在《学习环境的理论基础》中对情境是这样描述的:“情境是利用一个熟悉的参照物,帮助学习者将一个要探索的概念与熟悉的经验联系起来,引导他们利用这些经验来解释、说明,形成自己的知识。”情境是联系生活现实与数学逻辑之间的重要桥梁,是将凝固的课程知识转化为鲜活的生命形态的重要载体。直观的情境可以使抽象的知识具体化、形象化,有助于学生感性认识的形成,并促进理性认识的发展。特别是在小学阶段,学生形象思维占优势,教师更应该注重创设情境。如在教学面积单位时,为了让学生初步建立1平方米、1平方分米、1平方厘米的面积概念,就可以让学生说说生活中哪些物体表面的大小约为1平方米、1平方分米、1平方厘米。通过观察、比较、判断,学生基本上知道了一张饭桌面的大小约为1平方米,一个小学生的手掌面的大小约1平方分米,一个小学生大拇指的指甲面大约为1平方厘米。将面积单位与学生比较熟悉的物体进行比较,使学生对这三种面积单位有了深刻的认识。教师必须用情感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这是有意义学习的情感前提。正如有的学者所指出的,从血管里流出来的是血,从山泉里流出来的是水,从一位充满爱心的教师的教学里,涌腾出来的是一股股极大的感染力。它可以使学生产生同样的、或与之相联系的情感。它可以使学生产生同样的、或与之相联系的情感。一位小学语文教师在教“奶”字时,亲切地对学生说:“看,左边是女字旁,右边像个驼背的人,这就是奶奶的‘奶’字,奶奶年纪大了,走路时背弯弯的,还要拄个拐棍。”这种充满亲情之爱的教学,把本来死板板的、不会动弹的文字,变成了有生命的东西,钻进了孩子的

脑海里。

教学情境的作用大致体现在四个方面。

首先,创设情境有利于学生循着知识产生的脉络去准确把握学习内容。在去情境化的教学中,学生直接接触现成的结论,知识犹如横空出世一般突然呈现在学生面前。由于不知道知识是为了解决什么问题,以及是如何得来的,这就给学生深刻理解学习内容带来了障碍,不利于学生思维的发展。思维起始于问题而不是确定的结论。杜威在他的“五步思维法”中指出,思维活动可分为五个阶段:“第一步:问题。第二步:观察。第三步:假定。第四步:推理。第五步:检验。”教学情境的核心是与知识相对应的问题,因此,创设教学情境能够模拟地回溯知识产生的过程,从而帮助学生深刻理解教学内容,发展思维能力。

其次,创设教学情境还能够帮助学生顺利实现知识的迁移和应用。通过具体情境中的学习,学生可以清晰地感知所学知识能够解决什么类型的问题,又能从整体上把握问题依存的情境,这样,学生就能够牢固地掌握知识应用的条件及其变式,从而灵活地迁移和应用学到的知识。

再次,创设教学情境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教学情境缺失的教学活动中,学生常常缺乏对知识应有的兴趣,因为知识在这样的教学中是以确定结论的面目出现的,不需要学生积极的智力活动?即使存在一些智力活动,也是按照规定的路径进行的推理。没有问题的教学不能引起学生强烈的探索和求知欲望,反而会消减他们的学习热情。许多教师不得不求助外在于教学内容的措施,而效果往往不理想。可以说,创设教学情境是激发学生内在学习兴趣不可缺少的。

最后,教学情境还能够使学生在学习中产生比较强烈的情感共鸣,增强他们的情感体验。学习情境把抽象的知识转变成有血有肉的生活事件,而生活事件中均包含或强烈或含蓄的情感因素。因此,创设、呈现教学情境,有利于克服纯粹认知活动的缺陷,使学习成为一种包括情感体验在内的综合性活动,对于提高学习效果具有重要的积极意义。

笔者认为,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创设情境必须达到以下三个目标,即启发学生对问题的思考、激活学生探究问题的兴趣、提供问题研究的智力背景。鉴于这样的考虑,教师在创设教学情境时应避免走入“形式化”的误区,创设情境时必须考虑对学生是富有现实意义的、同时又与教学内容具有关联的问题事实。把这样的问题事实以切合教学内容的情境呈现课堂,便能达到真实开放、动态生成的情境效果。根据创设情境的母的,笔者认为创设情境应该遵循以下几个原则:

(一)、创设情境,培养学生动手能力 。

根据小学生好动、好奇的心理特点,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可在情境创设中设计一些操作性强的活动,使学生通过亲自动手体验知识获得过程,提高操作能力,培养创造精神。 例如,在讲“认识四边形”一课时,教师通过创设主题图上的情境。让学生通过观察每个图形的特点,发现四边形的共有特点。学生通过观察后发现有一部分图形具有四条直的边和四个角的共同特征。学生通过亲自动手操作,自己发现四边形的特征并总结出来,这样有力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通过创设这样的情境教学,既可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也提高了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勇于探索,大胆创新的精神。

(二)、创设情境,营造直观教学氛围。

心理学研究表明,小学阶段是人一生中好奇心最强的 ,对新鲜事物都有探索的精神。因此教师要针对小学生的特点,精心设计知识的呈现形式,营造良好的研究氛围,让学生置身于一种探索问题的情境中,以激发学生的创新潜能和实践能力,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打下 基础。例如,教学“长方形的周长”时,在教学周长的含义后,我在课堂上呈现一个长方形,通过把长方形分解成四条边。引导学生初步发现长方形的周长就是四条边长度的和,接着我又直观的把周长分解成两条长和宽的和。这样通过营造直观的教学,学生很快就发现长方形的周长就是长和宽的和的两倍。通过这样的直观教学,学生不仅学得轻松而且记得牢。

(三)、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新课标提倡课堂教学应以学生的发展为主线,以学生探索性的学习为主体。所以,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创设一个探索性的学习情境,引导学生从多种角度,各个侧面不同方向去思考问题,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例如,在教学“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时,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是教学重点,而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又是教学的难点。如何抓住重点突破难点,我们在课堂教学中做了这样的设计。我先出示长方形框架并告诉学生长方形长3分米,宽2分米,请学生说出它的面积,然后教师捏住长方形框架的一组对角向外拉,长方形变成了平行四边形。这时我提问:同学们能说出它的面积有没有变化吗?学生l回答:它的面积不变,还是6平方分米。学生2回答:它的面积变了,比5平方分米小。此刻,教师不必急于肯定或否定这两位学生的回答,给学生留一个悬念,这个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到底是多少?怎样求得呢?根据小学生心理特点,他们一定会探索其中的缘由,而教师就应该给学生创设这种情境,放手让学生自己动手动脑去探索,自己得出结论。这样,学生求知欲望就被有力地激发出来,这种学习效果要比教师硬塞现成公式要好得多。

二、 “生活化”是数学课唯一的主题吗?

陶行知先生指出:“没有生活做中心的教育是死教育,没有生活做中心的学校是死学校,没有生活做中心的书本是死书本。”《数学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告诉我们:“学生的数学学习应该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这些内容有利于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教学生活化就要从这样的教学目标出发,寻找切实可行的方法,让数学贴近学生生活,让数学与学生生活触觉碰撞和交融,让他们真正的在生活中学数学,在学数学中了解感触生活,这是数学教师应该探究的课题,笔者认为这些问题的解决需要我们数学教师采用生活化教学策略。只有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把教科书上的知识激活,实现书本知识与人类生活世界沟通,给课堂以“生活”的活水,把无声的“数学文本”演绎成鲜活的“生活文本”,使学生在数学课堂上享受精彩纷呈的生活数学,才能生成智慧,促进发展,提升数学的价值。但是,个别老师却把“数学”和“生活”的本末倒置了,“生活味”在一定程度上淹没了“数学味”。

一位老师上《找规律》一课时,为了让学生在生活中体会如何搭配,组织了如下的教学活动:老师出示了一周菜谱:周一的菜谱(肉丸子、青菜、南瓜)让学生进行一荤一素的搭配,初步感知搭配的意义。周三的菜谱(排骨、黄鱼、白菜、豆腐、芹菜)再让学生一荤一素自由搭配,体验有序搭配的优势。周五的菜谱(肉丸子、虾、白菜、豆腐、冬瓜)让学生思索共有多少种搭配方法?有什么规律?应用:超市购物(在众多商品中选一瓶饮料、两样主食、三样副食)

应该说,整节课 “生活味”很重。然而,尽管学生在现实的生活情景中学习数学,但是学生写下这些菜名,老师为了板书学生的搭配结果浪费了大量的时间。试想,这些时间花的值得吗?所以现在很多教师每节课都想把数学与生活密切联系的时候,却为如何把数学恰当的生活化而苦恼?

那我们又应该如何实现数学教学的生活化呢?笔者认为应该从以下方面着手

(一) 课堂教学学生活数学——数学问题生活化

生活中充满了数学问题,因为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实际,生活本身就是一个数学课堂。我们的数学教学要尽可能地贴近学生的现实生活,让学生认识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数学中也处处有生活的道理。教学时千万不要把自己和学生都死死捆绑在教科书里,死记那些小学生认为枯燥的概念和公式。因此,我在教学中十分注重把培养学生带着问题的眼光观察生活中的事物,从生活中的事物中提炼出数学问题,运用数学知识去解决实际生活问题,让数学为实际生活服务。加强数学教学的实践性,给数学找到生活的原型。

1.课堂内容要生活化

新教材能从学生出发,以学生熟悉的生活为素材,每一个新授知识都为老师的教和学生的学设计了参考的教学情境图,老师可以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创设一种适合自己教学的模拟生活的情境,使学生感到数学是可亲可近的,在不知不觉中展开对数学问题的探索。逐步产生求知的欲望。第一册“统计”单元,例题通过学生感兴趣的聚会情境提出问题,体现了生活里需要统计,以便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教学时,我对教材进行了加工,使整堂课围绕过生日这一内容展开,先让学生回忆自己过生日时,家里来了哪些客人,并说说当时的场景,以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接着话锋一转,大象今天也过生日,看看它的家里来了哪些客人?这时学生兴趣高涨,争着说自己的发现。我抓住时机问:你还想知道什么呢?通过讨论交流,学生提出了很多问题,显然正是由于学生非常熟悉情境中的生活,所以不仅学得主动,而且兴趣盎然。又如:一个数加上或减去整百、整千数的速算,可以利用学生买东西的生活经验去发现和理解算法。教师可创设这样的生活情境:妈妈到商店买球鞋,身上有123元,每双球鞋99元,妈妈可以怎样付钱,还剩多少元?学生想出了多种方法,其中有的借鉴买东西时“付整找零”的经验得出付出100元,再用23元加上找回1元的方法。在此基础上抽象出123-100+1的算式。

2、思维训练要生活化

数学思维能力的训练尽量与实际生活紧密相连,在课堂教学中的教学内容要面对生活实践,为学生营造一种宽松平等而又充满智力活动的氛围,使学生自然而然地受到创新性思维的训练。由于学生的思维的创造性是一种心智技能活动,是内在的隐性活动,因此,必须借助外在的动作技能、显性活动作基础。

(1)组织学生探究,培养数学的思维能力。在数学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生的引导者、合作者,教师的作用更多地在于点拨,“润物细无声”地引导学生探究、获取知识,学会思维。例如,教学长方体的体积时,首先运用身边的经常接触的实物,如墨水瓶中的墨水,可口可乐中的饮料等等,给学生讲清体积的概念。接着要推导长方体的体积公式,这时,我取出一排4个棱长是1厘米的正方体拼成长方体,要求学生观察并说出长方体的长、宽、高与体积,学生很快就说出了长是4厘米,宽是1厘米,高是1厘米,体积是4立方,然后取出三排同样的长方体摆三排一层,得出长是4厘米,宽3厘米,高1厘米,体积是12立方厘米,紧接着再取六排同样的长方体摆三排两层,请学生仔细观察,得出最终的结论。经过以上操作,观察思考,学生发现长方体的体积等于长、宽、高的乘积。这一过程,边指导学生操作,边指导学生观察,能有利于突出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使学生爱学、会学、乐学。

(2)参与社会生活,增强数学的实践能力。如教学小学数学第十二册《利息和利率》时,以学生自己的压岁钱为例,让学生模拟储存、取钱,参观银行,观察银行的周围环境,特别要记录的是银行的利率,学生在看、听、记的时候,不知不觉接触了数学问题。像这样让学生养成留心身边的事物,有意识地用数学的观点去认识周围事物的习惯,并自觉把所学

习的知识与现实中的事物建立联系,使学生自己发现的问题富有魅力,对于提高运用数学知识的能力和增强学习的积极性都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3)组织数学活动,提高数学的应用能力。如:在学完常见的数量关系之后,可安排“为秋游准备午餐”的作业。让学生先到超市调查有关面包、红肠、蛋糕、巧克力、牛肉干、可乐、矿泉水、茶叶蛋的价格,并制成价目表。要求学生根据调查所得的食品价格帮助本组同学设计出搭配合理、经济实惠的购物单。调查的目的不光是为了解数学题,而是在更为广阔的社会情景中,利用已学的数学知识分析现状、合理安排、解决问题,让学生理解数学的现实性和重要性。

(二)、课外活动过数学生活——生活问题数学化

数学学习是与生活实际密切相关的,让学生接触社会,贴近生活,给学生生活化的练习,才能更好地使他们了解数学知识在实际生活和工农业生产中的运用。理解“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这句话的深刻含义,形成学以致用、学为所用的思想,真正体会到学习“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并逐步提高用数学的眼光看待生活,用数学的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1.指导学生注意收集生活中的数学问题。

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数学蕴藏在生活中的每个角落。如何教会学生去观察、读懂这个世界的数学显得尤为重要。因此,我在教学中常常利用课前、课后布置学生去观察体验自己身边的数学。

(1)在学完“直角”以后,我让学生在家里找找有哪些关于直角的物品。有的学生找到了电视机、床、书桌、窗户、门 ??

(2)在教学“线段”时,我利用课余时间,带着同学们一起到校园里到处寻找线段,同学们兴致勃勃,去教室门口找,去操场上找,还牵着我的手要去洗手间找。这次活动不仅使学生学到活生生的数学,感受到数学存在于生活中,而且使学生经历了一次愉悦的成功的情感体验。

通过长时间的这样的练习,让学生在经历生活历程中感悟数学,实现了学生以自己的方式自主建构的目的,培养了学生从数学的角度观察生活的意识,提高了学生以生活经验理解数学的能力。

2.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

(1)在一年级教学“普通计时法”和“24时计时法”,我要求学生用两种计时法记录一个星期里最有意义的一天。在练习中,学生不仅加深了对两种计时法的联系和区别,并且在潜移默化中渗透了思想教育,使学生感受到时间的宝贵。

(2)在教学“连加、连减”时,课后,我布置了一个小实践作业,让学生调查下爸爸、妈妈的岁数,然后,计算出爸爸、妈妈和自己一共的岁数。随后,为了发展学生的思维,我还让学生设计一个“家庭一天开支表”。

作为教师,应该坚持提供给学生综合实践的机会,让学生体会学习数学的喜悦,使他们更加热爱生活,逐步养成从数学的角度真切地认识生活,感受生活的意识和习惯。

3.培养数学生活化意识。

生活其实就是一个数学课堂,生活中存在着很多有价值的数学现象。指导学生运用数学的眼光看生活,去思考生活问题,让生活问题数学化。

教学活动中,我让学生从买东西、玩、家庭情况等多方面的生活中“找”数学,培养学生从数学的角度去观察生活的意识。在购物时感受数学。如学生数学日记中写道:“我和爸爸去买一个转笔刀,那个阿姨说要25元,我们跟她讲价只买了18元,便宜了7元。”。在玩中体验数学。如“今天,我和爸爸、妈妈一起去栽树,爸爸栽了6棵树,妈妈栽了3棵树,我算了一下,爸爸比妈妈多了3棵。??”。买菜,做饭,分水果零食,家庭生活中的数学

就更多了。当然,培养数学生活化意识不光是为了解数学题,而是在更为广阔的社会情景中,利用已学的数学知识分析现状、合理安排、解决问题,让学生理解数学的现实性和重要性。

综上所述教师在课堂上把生活问题数学化,数学问题生活化,培养学生学会从生活汇总提出数学问题,然后再把这些问题移进课堂,促进了学生教学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形成以及学生的数学学习能力和生活能力与心理素质的协同发展。长此以往,不断深化,学生就会逐步学会用数学的眼光去看待周围精彩的世界。

三、“生成”是课堂教学的障碍吗?

“动态生成”是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之一。所谓“生成”:即在课堂教学实施中学生出现的情况。生成大致可以分为两种:一类是预设下产生的现象,另一类是不曾预设到的现象。要明确的是一切生成都是合情的,作为老师要辨证地对待、适时地调整。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不能机械地执行教案,而是关注学生在课堂上迸发出的思维的火花,灵活组织教学进程,真正满足学生作为学习主人的需要。可是在实践操作中,很多教师的潜意识里还是信任自己的预设程序、害怕学生的现场生成。他们认为学生在课堂现场的即时生成,会成为阻挡预定方案顺利推进的障碍。

有位老师教学《认识人民币》时,问学生:“小朋友,你们能不能把桌上的人民币分分类?”学生个个兴致勃勃,各抒己见。

生1:“我是这样分的,纸做的分一类,硬币分一类。”

师:是这样啊,也可以。(老师眼中似乎有些失望)

生2:“我是这样分的:一分的归一分的,二分的归两分的,一角的归一角的,一元的归一元的??”

师(迫不及待的):“你可能没有听明白老师的要求,还有不同的分法吗?(生2的小手依然高举,似乎还有话要说)

生3:“老师,我是把这种的放在一起(似乎是按版本),那种的放一起。”

师:“可以这样吗?”(老师愈发失望)

生4:“老师,我是这样分的,把元的分一类,把角的分一类,把分的分一类。” 师(双眼放光):“啊!你说的太棒了,你的想法与老师一模一样,大家给他鼓鼓掌。”(兴奋、激动溢于言表)

解读学生的个性化分法,笔者最深的感受是这里闪耀着智慧磨擦的火花、绽放着思维灵动的光芒、喷薄着探索研究的趣味。但是,这些精彩真实的现场生成,由于教师现代设计观念的缺失,被轻描淡写地化为乌有了。对这位教师而言,只有符合他原先预设的分类思路,才是有效的思路,才是教学进程顺利推进的枢纽契机,那么,“现场生成”真的是顺利执行教案的障碍吗?

如何看待生成?有关教育专家过这样精彩的论述:“课堂教学不应拘泥于预先设定的固定不变的程式。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开放地纳入学生在课堂上智慧磨擦的火花、绽放着思维灵动的光芒。但是,这些精彩真实体验,要鼓励师生互动中的即兴创造,超越目标预定的要求。”这说明,当课堂真正还归学生的时候,一堂课究竟需要怎样的教学过程,已经远远不是在备课的时候就能完全了然于胸、把握在手的。一个充满生命活力的课堂,需要教师围绕课程目标精心设计教案的基础上,依循学生认知的曲线、思维的张弛以及情感的波澜,以灵动的教育机智随时调整教学进程,这样一来,课堂教学才能充盈生命成长的人文韵味。

四、“合作”是课堂教学最佳的摆设吗?

小组合作学习是当今教学中一种重要的学习方式。时下,小组合作学习正是进行素质教育,在课堂中培养学生合作意识的体现。这种学习方式为每个学生创设了表现自我的宽松氛围,使学生的思维显示出积极的状态,能较大程度地发挥集体互助力量。一位学生的发言往

往会引发出其他几位同学的思维火花,促使小组各成员从不同角度,用不同方法提出更好的想法,从而达到对问题的较全面、较深入的认识和理解。但在教学中不少的合作学习流于形式,收效甚微。我们不禁要思考的是,“合作”只是学习方式最佳的摆设吗?究其原因,有的是组成合作的小组不能够有效地搭配成整体,小组内没有能够起到骨干作用的核心人物;有的是学生没有充分地意识到自己是学习的主人,参与合作学习的主动性不强;有的是教师布置小组学习的任务不明确,或是对小组学习的调控不当。下面就小组合作学习的实践谈一下自己看法。

(一)、合作学习的分组要科学

合理分组,能使小组成员之间产生积极的互促作用,避免小组之间的不公平竞争。课堂上我们要根据学科内容、学生的特点进行科学的分组。

首先,每组中必须具备一名有组织能力、表达能力、乐于助人的学生作为每组的小组长。通常在小组活动的时候,他可以担当起“小老师”的角色,负责组织小组的合作学习;在解决问题的时候,能够引导本组学习困难的同学扫除学习上的障碍;在偏离学习目标时,能够掌握好分寸,以至于不偏离讨论的话题。例如,在学习认识物体和图形的时候,教师让学生利用每一小组成员所带的物体,让他们富有创意地拼摆出各式的事物。这时候,组长就充分地显示出了自己的优势,给小组其他成员进行分工,最后,每一组摆成了一件作品。如天津电视塔、高楼、火车、机器人等。

再有,每组还要有一位书写规范的学生。尤其是一年级的学习中,每组中有一个这样的学生,我们每次在书写数学或算式的时候,让每组都有一个学习的目标。如有条件的话,每组最好有一位能歌善舞的学生。这样我们在小组游戏的时候由这样的学生来带动每一组,课堂就会充满活力。

(二)、合作学习的任务要得当

合作学习的任务要难易适度。如果合作所要完成的问题不加思考就可以完成,这样,小组合作则是流于形式。对问题不能有实质性的深究。如果所布置的问题太难,学生则不知如何下手,这样不但解决不了问题,而且也会造成学生对合作失去兴趣。因此,教师要在备课的时候,设计好小组合作的任务,巧妙地抓住学生的质疑,精心地设计好问题。

(三)、合作学习的程序要清晰

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尤其是讨论交流中,有时往往是乱哄哄的一片,看似讨论激烈其实没有实效性。导致讨论以后也没有寻求到最佳效果,这样也就失去了小组合作的意义。因此,在小组合作、讨论之前,先让学生充分地独立思考片刻,然后各抒己见,进行充分的交流,而后再进行综合分析、判断,从而确定本组的最佳方案,最后进行全班的交流,得出最后的结果。

五、“赞扬”是数学课堂不变的声音吗?

传统教育过分的着眼学生学习过程中的不足,课堂评价似乎更多的是批评、指责和否定。新课程则强调课堂评价的“激励”功能,将视角更多的关注学生学习过程中的闪光点,于是,“棒极了”、“真了不起”的叫好声成了新课程课堂中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可有时,表扬似乎太廉价了。

这是一节小学三年级的数学课。老师问一个学生:“黑板上的这个图形有几个角?”学生回答:“两个。”老师热情表扬道:“棒极了,说得太好了,大家为他鼓掌。”伴随着富有节奏和韵律的掌声,教室里响起“嗨、嗨、嗨,你真棒”的夸奖声。与此同时,学生的脸上被贴上好多寓示着赞扬和奖励的“金星”,看起来像唱京剧的。

“一个图形有几个角”这是数学教学中最为基础的知识点。对于学生的正确回答,教师给予肯定的评价无可厚非。但是采取案例中那样由“集体鼓掌”、“口号呼喊”的精神激

励加上“金星装点”的物质激励构成的表扬阵势是否有些过了?难道说,“赞扬”真的是数学课堂不变的声音吗?

托尔斯泰说过:“成功的教学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我认为小学数学教学的主要任务之一就是努力激发、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使学生享受到学习的乐趣。那么怎样才能激发、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呢?下面,笔者就结合平时的教学实践谈谈我对激励性语言运用的一些体会。教师在运用激励性语言时还有个时机的问题。教师在最佳时机处运用激励性语言可以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教师要把握激励的时机,及时恰当地表扬学生,让他们通过自身的情感体验,树立坚定的自信心,从而在愉悦的数学学习中体验、享受学习的成功。

(一) 在学生闪现智慧的火花时激励。

每个学生都具有发展成有用之人的潜能,教师一定要像园丁爱护小树苗一样呵护他们。作家在完成一篇宏篇巨著的过程中也不是一帆风顺的,他也要借助于平时许多“诗内”和“诗外”的工夫。等到自己的灵感一旦闪现,他们就善于捕捉,从而创造出奇迹。其实,我们的学生也类似于这些作家,他们也有突发奇想和自己的“灵感”。作为教师一定要善于帮助他们去捕捉。有时,学生有价值的想法连他们自己都没有意识到,那是因为受到自己认识的局限。教师要站得高些,看得远些。及时鼓励和鞭策他们,帮助他们发现自己的优点,找到自信。

(二) 在学生质疑时激励。

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中国有句古话:“学起于思,思起于疑”。学习数学的过程就是不断地提出问题的过程。在数学教学时,教师一定要为学生提供“质疑”的良好氛围,教给学生提问题的方法,引导学生善于发现问题,敢于提出问题。而在这个过程当中,教师的激励性语言无疑为学生质疑提供了必不可少的心理安全,也为学生质疑提供了强大的动力。

(三) 在学生思维多样时激励。

求异思维是创造性思维的核心,它反映了创造性思维的“尽快联想、尽多作出假设和提出多种解决问题方案”的特点,对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尤其重要。因此,学生思维在呈现多样时,教师一定要抓住契机,大加激励。比如教学:“枫叶服装厂接到生产2400件衬衫的任务。前3天完成了40%,照这样计算,完成这项生产任务一共要用多少天?”学生想出了不同的解法。

解法一:2400÷(2400×40%÷3)

解法二:1÷(40%÷3)

解法三:3÷40%

解法四:3×(100÷40)

解法五:设完成任务一共需要x天。

2400:x=2400×40%:3

解法六:设完成任务一共需要x天。

1:x=40%:3

这时,学生的思维空前的活跃。我抓住这个契机,运用激励的语言鼓励他们说:“真不简单,你们都是爱动脑筋的孩子。通过自己积极地思考,能够想出这么多与众不同的解法。希望以后继续保持这种在思考的好习惯。”学生听了,个个脸上洋溢出由衷的笑容。

(四) 在学生出现困难时激励。

教师做到这一点,对于绝大多数孩子都是有意义的。因为,对于学

生而言,学习的内容多数是他们未知的部分,都需要他们“摸着石头过河”。因此,学生在学习时遇到困难是非常正常的。这时教师就要发挥好激励和引导的作用,帮助学生跨过

自己心理的“坎儿”和思维上的障碍。比如在学习《方程的意义》一课时,教师在进行过必要的铺垫之后,让学生试着说说什么叫方程。一位学生说:“方程首先是等式,另外,在这个等式中要含有字母x。”多朴素而可贵的语言呀!在这位学生的发言中既包括对方程意义的深刻理解,但也有一些偏差,那就是方程中的未知数不一定非要用字母x表示。因此我用激励的语言告诉他:“你的话和书上的规范语言已经非常接近了。只是有个地方需要改正。你能自己发现吗?”在我的鼓励下,这位学生终于自己修改了自己语言的不足,加深了对概念的理解。

(五) 在学生合作时激励。

在小组合作学习时,教师运用激励性语言可以起到很好的组织、引导和促进作用。比如我在教学一年级(下)的《统计》一课时,我在一开始创设情境时这样说:“在动物王国里有一座神秘的城堡,在这座城堡里面有一个金光闪闪的宝盒。智慧爷爷说:“‘只有爱动脑、会合作的小朋友才能打开这个宝盒’。你们是爱动脑、会合作的小朋友吗?”像这样结合具体情境鼓励学生合作是非常有效的。在接下来的小组合作中,学生个个都非常注意积极动脑、虚心合作。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评价的目的是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激励学生的学习热情,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并且还指出:“评价要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激励性评价也要注意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教师要找准每位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个性化地对学生的学习表现作出积极的评价。比如对于平时作业不认真完成的学生,在他上黑板扮演非常认真时,教师就可以赞赏他这次写字时认真的态度。然后,他便会带着这种积极认真的态度去面对他的下一次作业。

结语

为什么新理念下的课堂教学有时会走入误区?笔者认为,最深层的原因是教师对新课程理念的把握有失偏颇。所以,在新课改不断迈向深入的过程中,数学教师应解读理念的实质、借助自身的反思、通过实践的历练,真正走出新课程教学的种种误区,创造出“真实、开放、生成”的绿色新课堂。

更多相关推荐:
小学数学高效课堂教学反思 作者

阶段高效课堂教学反思期中考试后看着学生的成绩我觉得高效课堂是给学生一个自己的舞台给老师一种新的希望作为老师如何才能真正理解高效课堂并真正实现高效课堂呢通过学习与实践我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谈谈我对高效课堂的几点浅薄的...

数学高效课堂教学总结与反思

数学高效课堂教学总结与反思上港小学XX课堂教学的高效性就是通过课堂教学活动,学生在认知上,从不懂到懂,从不知到知,从不会到会;在情感上,从不喜欢到喜欢,从不热爱到热爱,从不感兴趣到感兴趣。通过教师的引领和学生积…

小学数学高效课堂教学反思

小学数学高效课堂教学反思宝鸡市高新区磻溪镇斜坡小学张宝平在新课程标准的理念下综观我们的课堂不难发现在新课程背景下小学数学高效课堂教学也还有待于教师进一步反思现结合我校正在开展的新教师岗位练兵课的有关案例谈一些自...

小学数学高效课堂教学反思

小学数学高效课堂教学反思一良好的自学能力是高效课堂的坚强后盾对于小学生来讲最重要的是学会学习学会思考学会发现学会创造掌握一套适应自己的学习方法做到在任何时候学习任何一种知识时都能处处无师胜有师为此教师必须更新观...

小学数学高效课堂教学反思

小学数学高效课堂教学反思当阳市实验小学王静莲根据二十几年来本人的教学经验我觉得高效课堂是给学生一个自己的舞台给老师一种新的希望给学校一个美好的未来从自己内心到对数学教学有以下反思一教师要做好充分的准备台上一分钟...

小学数学高效课堂教学反思

小学数学高效课堂教学反思榆林市逸夫小学杨玲新的课程标准强调数学教学应让学生参与让学生活动特别是思维活动强调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动手实践教师是学生学习知识的组织者引导者参与者这就是说整个教学的课堂应成为学生活动的...

小学数学高效课堂教学反思

小学数学高效课堂教学反思南阳市33小学陈伯善结合前人的教学经验我觉得高效课堂就是给学生一个自己的舞台给老师一种新的希望给学校一个美好的未来从自己内心到对数学课堂教学有以下反思一教师要做好充分的准备台上一分钟台下...

小学数学课堂有效提问的案例反思

小学数学课堂有效提问的案例反思程琴摘要提问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种特殊的教学语言有效的课堂提问可以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学生能感觉到学习的快乐从而更喜欢学习课堂上如何进行有效的提问需要教师们更新自...

小学数学三年级高效课堂教学交流反思

小学数学三年级高效课堂教学交流反思小学三年级是小学阶段由低年级到高年级的转折点必须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和优良的学习氛围回顾一下自己在三年级数学的课堂教学中有很多值得深思的地方现就自己在教学过程中遇到的几个问题和现...

小学数学教育教学反思与感悟

小学数学教育教学反思与感悟立人学校韩艳玲时间飞逝本学期是紧张忙碌而又收获多多在不断的探索学习中我认真执行学校教育教学工作计划转变思想积极探索改革教学把高效课堂的新思想新理念和数学课堂教学的新思路新设想结合起来收...

小学语文有效课堂教学反思

小学语文有效课堂教学反思课堂教学是一门艺术是一种教师与学生共同参与的复杂性活动在我校倡导的有效课堂的改革下作为语文老师如何才能真正理解高效课堂并真正实现有效课堂呢通过学习与实践我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谈谈我对有效课堂...

高效课堂的数学教学反思

高效课堂的数学教学反思徐闻中学周德芬高效课堂认为学生是数学教学过程的主体学生的发展是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学生的学习应是发展学生心智形成健全人格的重要途径因此数学教学过程是教师根据不同学习内容让学生采取掌握接受...

小学数学高效课堂教学反思(46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