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社科院发布20xx年《社会蓝皮书》

时间:2024.3.23

中国社科院发布20xx年《社会蓝皮书》

核心观点

●中国农民阶层悄悄分化农村文化卫生工作者减少

●“80后”渐成流动农民工主力转变户籍愿望不强烈

●中国城乡居民总体生活满意度下降小城镇最明显

●中国城镇居民职业理想首选公务员影响社会进步

●应不断壮大中产阶层有利于缩小分配差距

光明网北京12月15日电(记者李瑞英)中国社会科学院20xx年12月15日发布20xx年《社会蓝皮书》,同时举行中国社会形势报告会。会议分析了20xx年影响中国社会发展的重大事件和热点问题,预测了20xx年我国社会发展趋势和面临的主要问题,并正式发布了由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的《20xx年中国社会形势分析与预测》。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所所长、《社会蓝皮书》主编李培林作主题报告。

●中国农民阶层悄悄分化农村文化卫生工作者减少

蓝皮书说,中国农民阶层在悄悄分化,传统农民正向现代农民转变,农村文化卫生工作者群体在减少。

蓝皮书指出,近年来,中国的城乡关系进入到一个新的阶段。这一阶段的基本特征是,中国已经完成了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变,进入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从乡村主导社会向城市主导社会的快速转型进程,以城乡统筹为标志,改变了以往以城市为中心,以农村为保障基地的城乡二元模式。城乡互动加强,城乡间社会流动增加,农民分化超越了乡村的局限,与城市社会和农业现代化结合起来。

蓝皮书认为,进入城乡统筹阶段的农民阶层分化有三个突出特点:一是部分农民流向非农产业,且就业结构和收入相对稳定,纳入城市社会管理。二是农民阶层变化不仅表现为农业生产者减少,而且表现为务农农民内部的持续分化。农业生产的组织经营形式由传统的农户经营农业为主转变为规模经营农业和农户经营农业并存,农业生产者由传统农民向现代农民转变。三是农民分层受城乡统筹、农村资源配置、农业生产社会化服务水平影响,表现为一种被动的职业变动。

蓝皮书强调,城市化一方面大量吸收农民劳动力进城务工,另一方面也改变着乡村社会结构和阶层关系。农业生产的经营主体由家庭承包经营为主正在演变为农户经营与规模经营并存。同时,务农农民素质显著提高,农业生产的专业化、职业化特征开始显现。 蓝皮书指出,现阶段中国农民阶层的分化状况:一是农业生产经营户规模扩大。二是经过乡镇企业改制,原来的村办企业管理者和村集体企业职工阶层解体,并入私营企业主和农民工阶层。随着市场规模扩大,私营企业主的企业经营突破了本村地域的局限,私营企业往

往不雇佣本村村民,而是使用外来劳动力。同时,市场经济也改变着传统乡村的习俗和社会交往方式,以前村落社会内部熟人帮工换工的习俗,正在为雇佣结算关系所替代。三是农业生产者队伍内部发生变化,正在经历从传统农民向现代农民的转变。在东部、中部地区,农业经营大户和农业公司进入乡村规模经营农业,体现了农业生产现代化的趋势。四是农村的文化卫生工作者群体有所减少。市场化服务对乡村民间文化生活和文化消费的渗透压缩了村庄知识分子的作用空间,也改变了村民的文化消费习惯和消费方式。农村文化工作者逐渐并入乡村个体劳动者和个体工商户阶层。

蓝皮书预测指出,随着农用地流转制度建立和耕地相对集中,农业劳动者将逐步成为真正独立的现代农业的经营者,不再是传统的小农,有可能与非农领域中的中小业主以及其他自营业者一起成为社会中间层的组成部分。

●“80后”渐成流动农民工主力转变户籍愿望不强烈

蓝皮书指出,20xx年,“80后”流动农民工占整个农民工群体的45.6%,他们的劳动时间长于“80前”,而收入水平较低。绝大多数“80后”流动农民工不愿转变为非农户口。在涉及承包地时,他们比“80前”的转户意愿更低。推进城镇化进程,不能简单地寄希望于农民工的转户。

蓝皮书说,新生代“80后”占农民工总数的比重为45.6%(“80后”占37%, “90后”占8.6%),“80前”占54.4%。每年新增加的农民工,或者每年从农村户籍地流出的增量农民工,其主体已经是“80后”与“90后”的新生代。但在“流出户籍地”三年或三年以上流动农民工中,老一代农民工仍然占据非常大的比例。

蓝皮书认为,在这种情况下,政府部门的政策投入,就不能偏重“80后”,而应该一视同仁,使所有流动农民工都能够均等共享融入城市的机会。

蓝皮书强调,应该转变的一个观点是,与“80前”农民工一样,“80后”仍然保持着吃苦耐劳的本色。过去认为他们“宁肯待业也要找高收入工作”,以及 “怕吃苦又比较脆弱”等是不客观的。蓝皮书认为,那种认为“80后”农民工应该像“80前”一样任劳任怨、给工作就干的思想,既是一种跟不上时代发展的歧视性思想,也是未看清劳动力人口市场转变形势的短视行为。

蓝皮书还指出,在被日渐热炒的农民工转户意愿方面,原被寄予厚望的、对城市极其向往的“80后”农民工,却与“80前”的态度基本一致。在涉及承包地等问题时,“80后”更显示出不愿意“转户”的特点。不仅如此,伴随着文化程度的上升,“80后”农民工不愿转变户口的百分比,也呈现上升的态势。

蓝皮书认为,并不是文化程度越高的农民工,越愿意交出土地而转变为“彻彻底底”的城市市民。在城镇社会保障制度逐渐与农村社会保障制度接轨的过程中,在土地价值越来越趋于上升的大背景下,农民工保留土地的预期会更为强烈。

蓝皮书指出,要推进城镇化进程,就不能简单地寄希望于农民工的转户。中国的城镇化过程,很快将由城市政府“说了算”,逐渐过渡到城市政府与农民工之间共同“说了算”。也就是说,农民工愿不愿意进城,愿意进入什么样的城市,已经成为农民工自己的选择。

蓝皮书指出,中国未来只能走常住人口城市化、基本服务均等化的道路,仅仅把流动人口户籍化的城镇化道路不可持续。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城市化历史有力地证明,无论城市政府如何努力,想要限制农民工进城,已绝无可能。那种不以投资改变产业布局,而仅仅以“宜居城市”的设计而强制疏散人口的做法,迄今为止都以失败告终。而户籍制度的最后一道门槛――给予当地户籍城市居民以优先使用城市公共资源的狭隘的地方保护主义做法,也会在劳动力的短缺中最终退出历史舞台。废除户籍制度的资源配置功能,还其以人口信息的登记本貌,也已成为历史的必然。以身份证管理人口、以常住地配置社会公共资源的城市化道路,是中国未来不得不做出的选择。

●中国城乡居民总体生活满意度下降小城镇最明显

蓝皮书认为,20xx年城乡居民生活满意度的变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一是几项关键指标与20xx年持平或有所下降。其中,城镇居民的职业满意度、社保满意度、业余娱乐生活满意度等指标下降至20xx年以来的最低点,个人经济状况满意度则保持稳定;农村居民的职业、经济和社保满意度均下降至20xx年以来的最低点,业余娱乐生活满意度也处于较低水平。

蓝皮书指出,金融危机对居民生活的负面影响在20xx年逐步显现,城乡居民总体生活满意度下降。20xx年,城市、小城镇和农村居民的总体生活满意度有所回调,分值分别为

3.41分、3.37分和3.42分。其中小城镇居民降幅最为明显(20xx年为3.59分),其次是农村居民(20xx年为3.55分)。

蓝皮书认为,20xx年城乡居民生活满意度的变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一是几项关键指标与20xx年持平或有所下降。其中,城镇居民的职业满意度、社保满意度、业余娱乐生活满意度等指标下降至20xx年以来的最低点,个人经济状况满意度则保持稳定;农村居民的职业、经济和社保满意度均下降至20xx年以来的最低点,业余娱乐生活满意度也处于较低水平。

二是城乡居民对国家经济形势和政府管理的信心回落。20xx年,城乡居民对国家经济状况的评价小幅下降;政府管理信心度(包括管理经济事务、管理国际事务和管理社会事务)全面回落;国家国际地位感也终止了2006~20xx年间的连续上升趋势,回落到与20xx年基本持平的水平。

三是城乡居民对物价波动承受力下降,城乡居民消费信心指数存在差异。20xx年,城乡居民的物价波动承受力下降,比20xx年、20xx年、20xx年均有明显下降;在消费信心指数方面,城镇居民稳中有升,但农村居民降至20xx年以来的最低水平。

四是对未来生活有信心也有忧虑,农村居民的生活信心值得关注。城镇居民对于未来收入和生活水平的改善有一定的乐观度,对于自己未来的竞争力预期也基本持稳,但对今后养

老问题的忧虑程度明显增强;农村居民对未来收入增长和未来生活改善的乐观度则有下降趋势,且低于城镇居民。

蓝皮书考察了影响居民总体生活满意度的因素,认为在收入增长乏力、物价上涨、房价高企、社保体系尚不健全的现实压力下,个人经济状况已连续三年蝉联影响城镇居民总体生活感受的首要因素。同时,职业状况首度成为影响农村居民生活感受的首要因素。

随着城市化的推进,农民就业及收入结构的城市化趋向日益明显,就业状况对农村居民整体生活感受的影响在逐步加大。

●中国城镇居民职业理想首选公务员影响社会进步

蓝皮书指出,职业满意度对城镇居民的总体生活感受位列影响力第二位,约半数(49.7%)居民对自己的职业状况感到满意,感觉“一般”的人占33.2%,17.1%的人“不满意”。两成城镇居民首选理想职业是公务员,折射出的整体社会心态值得关注。

在分析城镇居民对工作不满意的原因时,蓝皮书指出,排在首位的是对收入水平不满意。其中,城镇居民对收入水平的关注程度远高于对工作压力、发展机会、工作环境与自身能力兴趣匹配程度等的关注程度。相对而言,小城镇居民对工作环境和工作中人际关系的关注程度高于城市居民,而城市居民对于职业与自己能力兴趣的匹配性、工作的稳定性更为关注。 同时,个人月均收入达到5000元以上的群体,对于工作表示满意者占65.4%;而个人月均不满2000元、2000-3000元、3000-5000元的三个群体,这一比例并无显著性差异(48.8%、49.4%和52.3%)。为此,蓝皮书认为,月均收入5000元可能是提升城镇居民工作满意度的一个收入阈限值。

蓝皮书指出了一个值得注意的现象,公务员以较大的优势(21.4%的提及率)成为城市居民的首选职业,其后依次是企业家(13.9%)、政府官员(13.2%)、医生(12.7%)。 但在小城镇,公务员的优势尚不显著。公务员仍是首选(16.8%),但企业家(15.8%)、中小学教师(15.4%)、医生(12.4%)紧随其后。

蓝皮书分析强调,当前城镇居民的职业心态,折射出社会价值观的变迁。两成以上城市居民首选公务员,这一结果反映出整个社会对公务员群体的艳羡,工作稳定、收入高、社会保障充足、有更多的踏入仕途的机会。但同时,也应意识到,人们将工作目标定位于安稳地获得优厚报酬,缺乏锻炼能力、施展才华、成就事业、利泽整个社会的考虑。这会影响个人和整个社会的发展与进步。

●应不断壮大中产阶层有利于缩小分配差距

蓝皮书指出,当前,我国城乡居民正处在消费结构转型升级的时期,这种转型升级的过程既是中产阶层形成的过程,也是产业结构优化,国民经济实现良性循环、协调发展的大好时期,要不断壮大中产阶层规模,促进消费结构升级。

蓝皮书认为,中产阶层是最为活跃、最强有力的消费力量,对全社会的消费与产出有着不可低估的影响。同时,发育中产阶层还有利于缩小社会收入分配差距,有利于优化产业结

构以促进社会经济的协调发展,有利于创造良好的社会消费环境,有利于促进良好的社会价值观和社会规范的建立,有利于社会的和谐稳定。因此,努力增加中产阶层的比重,加快形成稳定的“两头小、中间大”的纺锤形社会结构,已成为政治、经济、社会稳定健康发展的客观要求。

蓝皮书强调,政府应通过立法实现就业服务体系的制度化、专业化,努力为中产阶层创造一个良好的就业环境。同时,要积极引导全社会转变就业观念,鼓励自谋职业和独立创业,鼓励合法致富,保护合法收入,形成中产阶层构成的多样化格局。


第二篇:中国社会科学院发布20xx年《社会蓝皮书》


中国社会科学院发布20xx年《社会蓝皮书》 中国经济网北京12月18日讯 (记者 陈郁)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和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今天联合发布20xx年《社会蓝皮书》。蓝皮书指出,党的十六大以来,中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国民经济总量跃居世界第二,出口成长为世界第一,综合国力显著增强,民生和社会建设事业取得显著进步。20xx年,中国经济社会发展进入新阶段,20xx年,中国将深化体制改革创新,迈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第一步。

蓝皮书指出,20xx年我国就业形势稳定,农民工和大学生就业未出现紧张局面;城乡居民收入和消费水平继续提高,生活水平继续提升;社会保障制度体系进一步完善;国家民生建设投入力度继续加大;社会管理体制改革继续推进。但同时,由于国际经济社会环境中的不稳定、不确定因素仍然突出,我国在就业、劳动关系、收入分配、社会管理等方面,仍然面临各种问题和挑战。

对此,蓝皮书建议:

20xx年,应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增长。20xx年以来的三年经验表明,在国际经济环境不稳定、不确定因素较多的情况下,主要依靠投资和出口的增长方式已经难以为继,货物和服务出口增长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减弱已成定局。中国还是一个发展中国家,保持平稳较快的经济增长速度仍然是今后一个时期经济工作的中心任务,总的来说,至少在未来几年要维持GDP年均增长7%~8%的速度,从就业的角度来说,随着人口年龄结构的调整和新增就业人口总量的减少,要求经济增长速度达到10%的压力也会减轻。这就为中国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和调整经济结构提供了有利条件。

一是要立足于扩大国内需求,使经济发展根植于国内需求特别是居民消费需求,形成消费与投资、出口三驾马车协调拉动经济增长的新格局,当然这种转型必然要经历一个较长的阵痛期。二是要优化要素投入结构,转变以往依靠人口红利、低土地成本、高能源成本和环境成本形成的所谓“投资成本洼地”效应,通过产业结构升级、加速人力资本形成、技术进步以及制度化改革对经济增长的溢出作用,由粗放型增长向内涵型增长转变。三是要积极调整能源结构,把提高能源效率、大力发展新兴能源和清洁能源作为调整能源结构的突破口。总之,2012

年经济增长速度降到8%或者以下,既是一个挑战,也是一个机会。要抓住机会,把挑战转变为机会,使其演化为中国经济迈上新台阶的促动力,以科学发展观为主导,加快经济的大转型。

应把东北平原建成中国的大粮仓,确保中国粮食安全。中国的粮食安全总体形势是好的,但也存在挑战。近年来,国家为了确保粮食安全,制定了18亿亩农业生产用地不得减少的“红线”,但是在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不断加速的情况下,18亿亩“红线”面临的压力也越来越大。有鉴于此,在稳定农业用地的同时,中国还必须创新思路,大力挖掘农业生产资源条件优势地区的潜力,更好地确保国家粮食安全。从全国的地区粮食生产格局来看,大力发展东北地区粮食生产,把东北平原建成中国的大粮仓,是一个必要而重要的政策选择。

经过党和政府多年的经营,东北平原的粮仓已经初步建立起来了。20xx年东北平原等四省区的粮食总产占全国总产的24%,提供的商品粮占全国的40%以上,已经初步起到了替代原来主产区的作用。更为可喜的是,东北等四省区的粮食增产的潜力还很大,未来粮食生产仍呈大发展的趋势。

以黑龙江省为例,分析表明:第一,黑龙江省现有耕地中,中低产田还占40%以上;第二,还有大片荒漠之地可以开垦种植,近几年农场职工在北纬49.5度附近引种德国玉米品种成功,亩产也达1000斤。只要水利建设到位,耕地面积还可扩大,这几年实际已经开垦了不少;第三,黑龙江农垦系统以大水利、大农机为标志的农业现代化建设很成功(垦区的粮食单产比一般农村高1倍),如果把农垦系统的统分结合双层经营的模式和经验,有条件有选择地推广到农村,对推动粮食增产将起到很大的作用。

再经过若干年的努力,把黑龙江省的粮食生产潜力发掘出来,到20xx年使总产达到1.25亿吨,是有可能的。20xx年,全省公布的粮食播种面积为20913万亩,其中,农垦总局粮食播种4000万亩,总产436亿斤,平均亩产约达1100斤。如果全省农村播种的1.7亿亩,粮食亩产能达到农垦总局总体的水平,全省粮食总产就可以超过2000亿斤。据此测算,预计到20xx年,全省粮食总产达到2000亿斤,是完全有可能的;到20xx年,达到2500亿斤,也有可能。

其实,除了黑龙江省外,吉林、辽宁及内蒙古的东北部分的粮食增长潜力也

很大,特别是内蒙古的东四盟和吉林,同样有40%以上的中低产田,同样有大片可开垦的荒漠之地。如果有相应的政策、大规模的水利建设和大农机的投入,把这些地区的粮食生产潜力也发掘出来,那么,整个东北地区的粮食产量,就将从现在(20xx年)的1.44亿吨(占全国总产的24%)提高到20xx年的2.2亿吨以上(占全国总产的31%以上),成为未来中国的最大粮仓。

应加快提高劳动力素质,促进劳动就业向技能化转化。提高劳动力素质既是解决现阶段存在的劳动就业结构性矛盾的途径,也是适应经济增长方式转型的需要。现阶段中国劳动力的素质结构,已经难以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

加快提高劳动力素质,一要大力改革教育和劳动培训制度及其体系,使其更好地面向市场、面向未来。尤其是现有的劳动培训体系,存在着供给不足、效率不高、结构不合理、管理体制不顺等问题,改革的方向是加快劳动培训的市场化,使目前大量劳动培训由政府主导转变为政府购买服务之下的市场主导。二要继续加大劳动培训公共投入,目前中国公共财政就业支出占公共财政支出的比重仍然过低,远低于发达国家普遍达到的1%的水平。同时,用于就业的公共财政资源的配置,要尽快从以培训供给者为主要对象转变为以培训服务接受者为主要对象,以确保在劳动培训市场化的同时,劳动者有能力获得培训服务。

当然,目前中国普通劳动力的供给仍然大于需求,为促进他们的就业,还要继续坚持实行积极就业政策,多渠道扩大就业,扶持企业稳定就业岗位,扩大就业机会;做好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大力支持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和创业。

应加快调节收入和利益分配结构的步伐,真正从根本上扭转收入差距扩大趋势。应坚持富民优先发展的基本思路,将初次分配与再分配视为有机整体,不仅要从再分配环节即社会保障、公共服务等总体水平及其合理结构入手,更要扩展到初次分配环节包括“工资、保险、福利”三位一体的薪酬体系的改革;不仅要调整政府、企业和个人之间的分配关系,加大国民收入向个人倾斜的政策力度,还要调整资本要素所得与劳动要素所得之间的比例关系,完善按要素分配的收益分配制度。为此,要继续深化工资制度改革方案,克服阻力,尽快出台适应“两个同步”要求的《工资条例》。

要继续加快城市化进程,深化户籍制度等相关制度改革,促进农村人口向城

镇转移,进一步降低农村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这是从根本上解决城乡差距较大问题的重要举措。与此同时,要加快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步伐,加快土地等资源配置制度改革,确保农民能够获得应有的土地增值收益;加大农村反贫困力度,逐步提高农村最低生活保障水平,尽快实现城乡居民平等获得公共财政转移性收入的权利。

应进一步完善社会保障制度体系,提高保障水平。目前中国社会保障体系的基本框架已经初步建构起来,扩大社会保障覆盖面、提高社会保障水平、提高目前适应不同社会群体的社会保障制度之间的整合程度,促进社会保障获得的公平,是下一步完善中国社会保障体系的重要目标。

一是要进一步提高农村新型合作医疗的保障水平,目前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帮助农民应对治病需要,但一旦患上大病重病,他们仍感束手无策。二是要进一步扩大新型农村养老保险的人口覆盖面,应对农村人口老龄化和劳动力转移造成的养老风险。目前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已经实现制度全覆盖,但人口覆盖率还比较低。三是要进一步加强农民工保险工作,截至20xx年9月,全国农民工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养老、基本医疗、失业、工伤保险者占农民工总人数的比重,分别仅为17.8%、19.7%、10.4%和28.0%(按全国农民工总数2.5亿人计算),提升的空间仍然很大。

加大环保问题治理力度,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继续深化体制改革,促进社会公平正义。近年来,环境污染问题已为社会各界高度关注,环境污染问题的解决刻不容缓。党的十八大提出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要求,将生态文明建设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并列,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总体布局的重要组成部分。要求在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各个领域全面落实生态文明建设,是完全必要和非常及时的。加强环境保护制度建设,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降低经济增长的能源和资源消耗,在生产生活中强化生态文明理念,加强政府的环境监管,动员全社会广泛参与环境问题的监督治理,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根本举措。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公平正义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在要求,要加紧建设对保障社会公平正义具有重大作用的制度,逐步建立以权利公平、机会公平、规则公平为主要内容的社会公平保障体系,努力营造公平的社会环境,保证人民

平等参与、平等发展权利,坚持人民共享发展成果和共同富裕。这是一项十分艰巨的任务,需要以巨大的决心,努力落实科学发展观,不断排除阻力,确立新的经济社会发展理念和战略,深化经济体制、收入分配体制和社会体制改革,最重要的是要保证人民平等参与、平等发展的权利,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促进社会公平正义,促进社会和谐,实现到20xx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

城乡居民收入增速与经济发展增速不同步、劳动者报酬占GDP比重偏低等因素影响居民消费。中国居民收入增速与经济发展增速不同步。1979至20xx年,中国人均GDP年均增长8.8%,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均为7.4%,比人均GDP增速低1.4个百分点。20xx年,虽然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增速比GDP高2.6个百分点,但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仍比GDP增速低0.4个百分点。

近年来,中国劳动者报酬占GDP的比重偏低且呈现出下降趋势,劳动者报酬占GDP的比重由20xx年的50.7%下降到20xx年的44.9%。从国际比较看,劳动者报酬占GDP的比重世界平均水平为50%~55%;日本、韩国在工业化进程中的重化工时期,劳动者报酬所占GDP比重也出现过低于40%的年份,但从未出现过持续性的下降;英、美、德等国家在工业化时期,劳动者报酬占比始终是比较高的。这些因素都是导致中国居民消费不足的重要因素。

蓝皮书同时指出,居民消费倾向下降和居民消费率偏低,也导致居民消费不足。近年来,由于受收入水平、收入差距等影响,城镇居民消费倾向呈下降趋势,平均消费倾向由20xx年的79.6%下降到20xx年的69.5%。20xx年和20xx年农村居民平均消费倾向分别为74.0%和74.8%,比2005至20xx年有所下降。

收入分配改革必须改变和改善社会收入分配结构。预测20xx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实际增长率为9.5%,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实际增长率为12.0%。展望20xx年,预测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实际增长率为9.1%,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实际增长率为9.5%。

收入分配改革必须改变和改善社会收入分配结构,否则简单的收入翻番也不能叫做收入分配改革。未来收入分配改革的目标只有一个,那就是在促进社会财富增长的同时,逐渐缩小收入差距,实现共同富裕。

未来收入分配改革的重点是缩小收入差距,比如,加大低收入者的收入增长幅度是收入分配改革的关键,着力扩大中等收入群体是收入分配改革的基石,适当限制高收入群体的增长是收入分配改革的作为。未来收入分配改革的难点是如何理顺社会分配关系,特别是如何通过加强规制理顺垄断行业和非垄断行业的收入分配关系,如何通过促进健康城市化理顺城乡收入分配关系,如何通过推进工资集体协商谈判理顺资本所有者、经理层与一般职工的收入分配关系。

初步预计,20xx年整体拉开序幕的收入分配综合改革方案,将集中在以下八个方面:

一、收入分配总体改革方案将以切实加大对民生领域的投入为重点,积极推动城乡基本公共服务一体化和均等化。

二、以高校毕业生、农村转移劳动力和城镇就业困难人员为重点服务对象,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

三、建立健全职工工资的正常增长机制,严格执行最低工资制度。

四、加强对垄断行业工资总额和工资水平的双重调控,严格规范国有企业和金融机构等高管人员薪酬管理。

五、千方百计促进农民持续增收,不断缩小城乡收入的差距。

六、加快完善社会保障体系。

七、规范收入分配秩序,提高收入分配的透明度。

八、加大税收对收入差距的调节力度,力争在切实减轻中低收入者税收负担等方面取得实质性的进展。

(责任编辑:王炬鹏)

核心观点

●中国城镇化率大约高估了10个百分点

●农民工市民化人均公共成本13.1万元

●完善城乡统一的户籍管理和社保制度

●面临成本制度能力文化社会等六大障碍

光明网北京7月30日电(记者李瑞英)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城市发展与环境研究所和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联合主办的“2013中国城市发展高峰论坛暨《城市蓝皮书No.6》发布会”, 20xx年7月30日在中国社科院举行。会议就当前中国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内涵、进程、障碍、总体思路和政策措施进行了分析研讨,并发布了由潘家华、魏后凯主编的《中国城市发展报告(No.6)》。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李扬出席会议并讲话。魏后凯研究员做《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总体战略》主题报告。

2013《城市蓝皮书》指出,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就是农业转移人口转变为市民的过程,也即变农民为市民的过程。具体而言,是指从农村转移到城镇的人口,在经历城乡迁移和职业转变的同时,获得城镇永久居住身份、平等享受城镇居民各项社会福利和政治权利成为城镇居民的过程。其主要标志包括社会身份的转变、政治权利的平等、公共服务全覆盖、经济生活条件改善、综合文化素质提高、广泛的社会认同等六个方面。

2013《城市蓝皮书》认为,当前中国城镇中农业转移人口处于快速稳定增长阶段,现有总量约2.4亿人,占城镇人口的1/3左右。但由于成本障碍、制度障碍、能力障碍、文化障碍、社会排斥以及承载力约束等方面的影响,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进程严重滞后。综合测算表明,20xx年全国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程度仅有40%左右,农业转移人口在政治权利、公共服务、经济生活、文化素质等各个方面与城镇居民的差距均较大。20xx年,全国按户籍人口计算的城镇化率仅有35.29%,若按城镇中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程度平均为40%推算,中国真实的完全城镇化率只有42.2%,比国家统计局公布的常住人口城镇化率低10.4个百分点。这表明,按照市民化的标准,目前中国城镇化率大约高估了10个百分点。

2013《城市蓝皮书》进一步指出,我国农业转移人口规模巨大,市民化程度低、成本高,推进市民化是一项长期艰巨但力所能及的任务。预计到20xx年前全国大约有3.9亿农业转移人口需要实现市民化,其中存量约1.9亿,增量达2.0亿多。同时,农民工市民化的人均公共成本全国平均约为13万元,其中需要在短期内集中投入的约2.6万元,长期投入的每年约2400元;人均个人支出成本约为每年1.8万元。从政府财政支出的角度看,全国在20xx年前基本解决农业转移人口的市民化问题是可能的,也是可行的。

2013《城市蓝皮书》建议,未来应按照“以人为本、统筹兼顾、公平对待、一视同仁”的原则,分阶段稳步推进市民化进程,多措并举、分层分类做好市民化工作,积极引导农业人口有序转移,建立政府主导、多方参与、成本共担、协同推进的市民化机制,使农业转移人口获得与城镇户籍居民均等一致的社会身份和

权利,能公平公正地享受和城镇户籍居民平等的基本公共服务和社会福利,并在价值观念、社会认同、生活方式上完全融入城市社会。这样就需要在推进市民化的过程中,进一步深化户籍、土地、住房、社会保障、公共服务和农村产权制度等综合配套改革,建立完善城乡统一的户籍登记管理制度和社会保障制度,稳步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城镇常住人口全覆盖,实现农业转移人口的职业转化、地域转移、身份转换以及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的转变。

与会嘉宾纷纷从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障碍、推进思路、政策措施等方面就“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这一主题进行了精彩的发言。他们一致认为,2013《城市蓝皮书》采用大量数据进行分析测算和深入研究,对中国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进行了顶层设计,提出了诸多创新观点和具有可操作性的政策建议,为我国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全面提高城镇化质量提供了重要依据和参考,也为学术界进一步深化城镇化和市民化研究提供了一个重要的学术平台。

2013《城市蓝皮书》测算:我国农民工市民化的人均公共成本达到13.1万元。专家指出,农业转移人口到城镇定居生活并获得相应福利待遇和均等化公共服务,需要进行各种经济投入。这种市民化成本主要包括公共成本(政府成本)和个人成本两部分。测算结果表明,目前我国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人均公共成本约为13万元,其中东、中、西部地区分别为17.6万元、10.4万元和10.6万元。在全国人均公共成本中,需要在短期内集中投入的约2.6万元,长期投入的每年约2400元。个人成本约为人均每年1.8万元,另外还需要集中支付一笔购房成本,约为人均10.1万元。专家说,公共成本主要是政府为保障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而在各项公共服务、社会保障和基础设施新扩建等方面所需增加的财政支出。经测算,为保障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东、中、西部地区的年人均公共服务管理成本分别为1623元、505元和465元,全国平均为806元;年人均城镇建设维护成本分别为716元、603元和547元,全国平均为677元;人均社会保障成本分别为45547元、34362元 和39832元,全国平均为41356元;农民工随迁子女在城镇就学的人均新建学校和义务教育成本分别为15066元、12384元和12616元,全国平均为14180元;人均住房保障成本分别为15214元、9512元和10305元,全国平均为12011元。 专家分析,个人成本主要指农业转移人口及其家庭在城镇定居所需支付的生活费用和发展费用。据测算,我国东、中、西部城镇人均生活发展成本分别为2.0万元/年、1.5万元/年和1.6万元/年,全国平均约为1.8万元/年。除此之外,绝大多数农民工还需要集中支付一笔可观的购房成本,即使按房屋建设成本价计算,东、中、西部城镇也分别需要12.6万元/人、8.4万元/人和9.1万元/人,全国平均为10.1万元/人。20xx年我国户均人口规模为3.02人/户,依此计算,则东、中、西部地区农业转移人口的家庭购房成本分别为38.1万元/户、25.3万元/户和27.5万元/户,全国平均为30.5万元/户。

专家强调,目前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面临六大障碍:一是成本障碍。对政府而言,较高的集中公共投入,加上后续的持续性投入,降低了地方政府尤其是大城市政府推进市民化的积极性。就个人而言,大部分农业转移人口很难承受年均支出成本之外的购房成本。二是制度障碍。近年来,虽然国家出台了一系列促进农业转移人口在城镇就业和居住的政策,但由于制度变革涉及较高的成本和利益再分配问题,农民工进城就业并享受市民待遇的政策支持体系至今仍没有建立,

影响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户籍制度及其附属的公共服务和社会保障、土地制度等方面的制度障碍依然根深蒂固。三是能力障碍。农业转移人口通常受教育程度较低,缺乏职业技能培训,工作技能相对不足,由此限制了他们所能从事的职业和工种,工资收入较低,难以负担较高的城镇定居、生活和发展成本。四是文化障碍。文化与行为方式的不同、经济生活差距以及部分城镇居民的偏见等,造成农业转移人口对城市生活的适应性与归属感缺乏,导致农业转移人口与城市原居民两大群体间存在隔阂、疏离。五是社会排斥。这其中既有在户籍、就业、教育、医疗、社会保障等方面显性的制度排斥,又有在思想观念、社会认同等方面隐性的心理排斥。六是承载力约束。人口的集聚与城市的承载力之间的矛盾日益凸显。

更多相关推荐:
中国社会保险发展年度报告 20xx

中国社会保险发展年度报告20xx来源中国劳动保障报日期20xx0701分享oo1234567摘要改革开放30多年来在党中央国务院的正确领导下我国社会保障事业快速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当前覆盖城乡的社会保障...

20xx年中国财产保险行业发展报告

智研数据研究中心权威版中国财产保险市场评估与发展研究报告20xx20xx年权威版中国财产保险市场评估与发展研究报告20xx20xx年客服QQ992930161报告价格印刷版RMB7000电子版RMB7200印刷...

20xx-20xx年中国商务旅游市场前景研究与发展前景报告

商务旅游什么是行业研究报告行业研究是通过深入研究某一行业发展动态规模结构竞争格局以及综合经济信息等为企业自身发展或行业投资者等相关客户提供重要的参考依据企业通常通过自身的营销网络了解到所在行业的微观市场但微观市...

20xx-20xx年中国森林旅游行业前景研究与行业发展趋势报告

森林旅游什么是行业研究报告行业研究是通过深入研究某一行业发展动态规模结构竞争格局以及综合经济信息等为企业自身发展或行业投资者等相关客户提供重要的参考依据企业通常通过自身的营销网络了解到所在行业的微观市场但微观市...

《中国出境旅游发展年度报告20xx》研究成果

中国出境旅游发展年度报告20xx研究成果20xx年8月28日上午由中国旅游研究院与银联国际联合主办搜狐旅游频道协办的中国出境旅游发展年度报告20xx发布会在京举行中国旅游研究院发布了中国出境旅游发展年度报告20...

20xx年中国旅游业发展报告

20xx年中国旅游行业的发展前景分析20xx注定会被中国旅游行业深深铭记的一年行业潮流风起云涌各类大事件层出不穷但这其中任何一个潮流都比不上出境游市场突飞猛涨的势头和光鲜耀眼的形象截至20xx年11月中国内地公...

中国入境旅游发展年度报告20xx

《中国入境旅游发展年度报告20xx》研究成果20xx-7-1216:10:47字号:[大中小]《中国入境旅游发展年度报告20xx》出版发行20xx年x月x日下午,由中国旅游研究院主办,人民网旅游频道协办的“《中…

20xx-20xx年中国城市动漫产业市场发展潜力预测报告(特撰版).docx

20xx20xx年中国城市动漫产业市场发展潜力预测报告特撰版docx报告链接yjbgqthycm20xx0416309859html正文目录一20xx年中国动漫产业发展概述1一产业规模二主要特征三发展热点四发展...

20xx-20xx版中国动漫产业发展前景预测研究报告

120xx20xx版中国动漫产业发展前景预测研究报告正文目录第一章20xx年动漫产业链研究分析1第一节产业研究界定1一动漫产业范围界定1二产业隶属行业界定2三动漫产业产品范围3第二节动漫产业链分析5一动漫产业链...

20xx-20xx年中国动漫行业发展趋势及前景战略研究分析报告

动漫什么是行业研究报告行业研究是通过深入研究某一行业发展动态规模结构竞争格局以及综合经济信息等为企业自身发展或行业投资者等相关客户提供重要的参考依据企业通常通过自身的营销网络了解到所在行业的微观市场但微观市场中...

20xx-20xx年中国游戏动漫培训市场调研及发展趋势预测报告

中金企信北京国际信息咨询有限公司国统调查报告网20xx20xx年中国游戏动漫培训市场调研及发展趋势预测报告第一章游戏动漫培训概述第一节游戏动漫培训定义第二节游戏动漫培训行业发展历程第三节游戏动漫培训分类情况第四...

20xx-20xx年中国动漫衍生品行业深度调研与未来发展趋势报告

20xx20xx年中国动漫衍生品行业深度调研与未来发展趋势报告什么是行业研究报告行业研究是通过深入研究某一行业发展动态规模结构竞争格局以及综合经济信息等为企业自身发展或行业投资者等相关客户提供重要的参考依据企业...

中国社会保险发展年度报告2014(2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