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组合作学习有效性课题研究成果汇编

时间:2024.3.27

目 录

金丝峡镇中心小学数学课题立项申请报告………………………………………1 《小学数学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性研究》课题实施方案………………………2 《小学数学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性研究》课题立项的通知 教学研究室……16 《小学数学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性研究》第一阶段活动安排…………………21 “数学课堂教学小组合作学习有效性” 田果…………………………………22 “小组合作学习应追求形式与实效的统一” 雷秀凤 李德江 ………………27 “小议小学数学课堂中如何实施小组合作学习” 田果………………………34 《观察物体》教学设计及反思 田果……………………………………………38 《认识立体图形》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 陈海瑞………………………………46 《小学数学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性研究》第一阶段工作总结…………………51 《小学数学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性研究》第二阶段活动安排…………………52 “小组合作学习策略” 田果………………………………………………………53 “如何在数学课堂上组织有效的小组合作学习” 郭 晶………………………60“强化课堂教学质量 倡导小组合作学习” 段开华………………………………67“让学生在合作学习中快乐成长” 李世华…………………………………………69数学广角——植树问题教学设计及反思 田果…………………………………70四年级数学上册《积的变化规律》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 刘孝才……………77 《小学数学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性研究》第二阶段工作总结…………………85 《小学数学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性研究》第三阶段活动安排…………………92 浅淡数学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性 刘孝才……………………………92 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小组合作学习 刘记平………………………………98 稍复杂的方程(二)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 田 果…………………………105 《 用百分数解决问题》教学设计及反思 刘新华……………………………114 《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 李卫平…………………119 《2、3、4的乘法口决》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 梅涛………………………126 《小学数学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性研究》第三阶段工作总结………………136 《小学数学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性研究》第四阶段活动安排………………141 “小学数学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性”探究 刘新华…………………………142 “对小学数学小组合作学习的探究” 陈海瑞………………………………145 对数学课堂上小组合作的几点思考 田 果……………………………………149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小组合作的有效性 李卫平……………………………154 《小学数学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性研究》课题研究总结刘新华 ……………157 《小学数学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性研究》第四阶段工作总结………………163 “小学数学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性”课题研究报告 刘新华…………………166 结题申请………………………………………………………………

《小学数学小组合作学习有效性研究》

课题研究成果汇编

金丝峡镇中心小学数学课题组

20xx年11月22日

- 2 -

目 录

《小学数学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性研究》课题立项的通知商南县教学研究室…1 金丝峡镇中心小学数学课题立项申请报告………………………………………6 《小学数学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性研究》课题实施方案………………………7 《小学数学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性研究》课题研究总结刘新华 ……………21 “小学数学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性”课题研究报告 刘新华…………………27 小组合作学习应追求形式与实效的统一 雷秀凤 李德江 …………………41 “小学数学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性”探究 刘新华……………………………47 对小学数学小组合作学习的探究 陈海瑞……………………………………50 对数学课堂上小组合作的几点思考 田 果……………………………………54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小组合作的有效性 李卫平……………………………58 浅淡数学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性 刘孝才……………………………62 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小组合作学习 刘记平………………………………68 如何在数学课堂上组织有效的小组合作学习 郭 晶…………………………74 强化课堂教学质量 倡导小组合作学习 段开华………………………………82 让学生在合作学习中快乐成长 李世华…………………………………………83 《 用百分数解决问题》教学设计及反思 刘新华……………………………85 稍复杂的方程(二)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 田 果…………………………90 《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 李卫平…………………99 《认识立体图形》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 陈海瑞……………………………106 《2、3、4的乘法口决》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 梅 涛………………………111 四年级数学上册《积的变化规律》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 刘孝才……………121 - 3 -

金丝峡镇中心小学文件

金小字?2011?202号 签发人:操 勇

金丝峡镇中心小学

数学课题立项申请报告

商南县教学研究室:

为了进一步推进我校校本教研向纵深开展,全面提高薄弱学科的教学质量。本期数学教研组成员在开展校本教研活动中普遍认为数学课堂上小组合作学习的效率不高,其效果不够明显。经过小组成员反复研讨,结合我校数学教学现状,拟确定新的研究课题——《小学数学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性探究》。现将课题实施方案一并上报,敬请领导审阅。

附:金丝峡镇中心小学《小学数学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性探究》课题研究实施方案

二〇一一年十一月三日

- 4 -

《小学数学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性研究》

课题实施方案

金丝峡镇中心小学数学课题组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与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

1、课题提出的背景

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和信息社会的到来,课堂教学成为广大一线教师践行新课程理念的重要时空场所和主要阵地。《新课程标准》在“课程的基本理念”中提出了“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小组合作有利于培养学生多渠道获取信息的能力,有利于学生自我意识的形成和发展。小组合作学习是同学之间互教互学、彼此之间交流信息的过程,也是互爱互助、情感交流、心理沟通的过程。不仅如此,小组合作使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在更加广阔的时空中进行,人际交往、交流就更具多维性和交互性。因此,新课改的顺利实施,必将依赖于我们对传统课堂教学模式和方法的改造和扬弃,必将依赖于我们自觉地审视自己的课堂教学行为,通过不断尝试、反思、研究、总结和提高,来推动课堂教学产生实实在在的变化,从而促进教师教学方式和教学行为的改进,帮助学生进行学习方式和学习方法的变化;通过不断地调整和修正航向,不断地持续和健康发展,朝着符合新课改理念和要求的方向,产生质的变化。

- 5 -

在教学过程中,尽管我们在教学中努力体现新课标精

神,在学生中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但受教师和学生的整体素质良莠不齐等现实情况的限制,在具体实施中,还存在许多需要反复推敲的问题,诸如出现了由于学习效果不明显,学生参与面不广,在预设学习时间内学习内容难以完成、学生表现出不会合作等问题,依然采取“穿新鞋走老路”式的课堂教学方法,“万般皆不谈,唯有分数高”式的评定方法依然或明或暗地占据着主要的地位。在学习过程中,出现了以下几种现象:

(1)个别平时表现较好的同学,唱起了独角戏,充当

起了小组活动的“灵魂”。在进行小组合作学习时,总有几名学生置身于小组合作学习之外,相当部分学生表现出不能认真听取其他组员的不同意见,不参与活动,对活动不予理睬。(2)有的组员只是旁听和随从,对一些平时较好学生的答案,不能提出质疑。(3)一些小组缺乏领导人物,大家吱吱呜呜,没有展开讨论,不能形成一致的意见,气氛低沉。

(4)由于班额大,不可能组组都发言,没有发言的组讨论的结果是怎样的呢?(5)在进行小组合作学习时,一个问题学生思考的方法多种多样,常常造成一节课的内容讲不完的现象,难以完成教学任务。(6)目前各学校都普遍存在着重解题技巧、书面测验,轻口头表达、实践活动;重教学结论与学生的学会,轻学习过程与学生的会学;重个体学习与竞 - 6 -

争,轻小组合作与竞争;课堂的讨论学习,往往流于形式。这与课程改革的目标以及面对未来知识经济的发展,学生学会求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处、学会发展等要求相去甚远。反思整个在新课程实施过程中的盲区,严峻的现实呼唤着对农村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实践研究。

2、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

作为新课程的实施者,我们深刻体会到自主探究与合作

交流往往是密不可分、相辅相成的,且互为补充的。自主学习能否达成预期目标,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小组合作的成效如何。因此,我们有必要对“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性”问题进行探讨,以利于对课程标准的深度把握和正确实施,以避免采用小组合作学习后,班级课堂教学中相当一部分学生由于得不到参与机会而处于“旁观”、“旁听”的被动地位,使教师对学习过程的干预和控制大大降低,更多的是给予引导和激励,赋予全体学生充分的参与机会与权利,让学生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始终拥有高度的自主性,自主选择自己感兴趣、能胜任的学习内容,并在小组中担任角色,承担任务,充分展示并发挥创造潜能,让学生在学习中,主动探索、发现知识,在自主学习中不断获取知识,在合作与交流中,用不同

的方法认识和解决问题,提高思维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 7 -

本课题的研究对象是数学课堂教学,追求课堂教学的有

效性是本课题研究的最大任务。针对我校目前课堂教学中的不足,因此本课题的研究目标是:

(1)、小组合作教学模式的建立,解决目前课堂学生学

习效率不高、解决小组成员的合作学习流于形式的问题。

(2)、分析目前在小学数学课堂中开展的广泛的小组合

作学习中存在的误区,寻找对策,构建科学的、合理的小组

合作学习理论体系,探索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方法和途径。

(3)、探索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师生角色的转变。合作学

习要协调师生、学生同伴之间的关系,让学生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学会合作,学会交流,学会学习,从而为未来发展提供良好的基点。

(4)、科学的、合理的小组合作学习,增强学生合作的

意识,培养学生合作的能力,为学生的终身学习能力和学习愿望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国内外同一研究领域的现状与趋势分析,本课题与

之联系及区别

1、国内外同一研究领域的现状与趋势分析

目前,合作学习的实践已遍及世界各国。目前国内外以

课堂教学为核心的有效教学研究一般集中于以下三个方面:

(1)环境变量,即学习活动的环境所具有的对学习活动的效率是否有一定的影响及特征;(2)过程变量,即师生的课 - 8 -

堂行为、学习任务和学习活动所具有的对学习活动效果产生影响的各种因素;(3)结果变量,即教师的期望以及教师设定教学活动所依据的、可用有效教学的目标和标准加以检测的教育成果。

自20世纪90年代开始,小组合作学习呈现了蓬勃发展的态势,以合作学习为研究对象的省级课题就有多项,公开发表的实验报告和学术论文就逾百篇,在国内外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合作学习的实验已逐步深入人心,并成为当代教学观念现代化的重要标志。我们相信,合作学习的未来前景十分广阔,它将会得到更加广泛的运用,将成为教学系统中一个有机组成部分,渗透到学校教育的各个方面。

2、本课题与之联系及区别

本课题与上述成果联系是它为本课题的研究提供了一

个平台,本课题吸取各家研究成果,特别是对于其中具有操作意义并被实践证明行之有效的课堂教学方法和模式进行借鉴和移植、取舍和扬弃,同时进行发展和创新,以吸收为基础,以借鉴为前提,最终目标是创新和发展。

与其区别之一,本课题是在各学科范围内对小组合作学习的理论进行验证性研究,丰富深化小组合作学习理论。区别之二,本课题着重于实践操作的研究,充分体现理论与实践的紧密联系。使合作学习教育通过学科的实施真正落到实处。小组合作学习研究并非新课题,但目前人们主要集中在 - 9 -

合作学习模式的模仿上,缺乏一些具体的细致的如何深入的措施。

本课题主要从以下几点突破:(1)、在研究小组合作学习的过程中如何将合作学习的理论实践落到实处,开发出提高小组合作学习效率的策略。(2)、深入学习合作学习的理论,比较出各个年级段学生合作学习的特点及指导策略。

(3)、关注弱势群体在合作学习中的成长,形成在合作学习中发展弱势群体的指导建议。(4)、小组合作学习主要围绕课堂教学内容或某一问题而展开,在地点、时间上都有所约束,将课堂上的知识延伸到课外,进行课外合作学习。

可见,课堂教学是联系有效性教学理论和课堂教学实践的纽带与桥梁,通过本课题的研究也必将会进一步丰富和发展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理论大厦。

三、课题研究的实践意义与理论价值

学生合作、探究、自主学习是课程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课程改革顺利实施的核心所在。深入地对其控制系统和效益测量评价系统进行实验研究,能有效地促进其优化,从而提高其效益,提高教学质量。有利于推进学生合作学习的深入和发展;有利于从根本上克服教学操作上存在的“重形式,轻效果”、“不当”甚至“错误”的现象。

本课题采取实践研究方法,直面一线教师在日常教学中的问题与困惑,关注学生的现实学习心理,关注教师的课堂 - 10 -

教学行为举止,改进课堂有效教学评价体系,利用“问题即课题”式的课堂反思式的日常教研行动模式,同时采取有针对性的课题引导式的校本研训方式,充分发挥个体研究和集体研究的作用并使之有机相结合。在理论上,力求以时代精神,以新的教育理念对小组合作学习的事实和经验进行系统梳理,探索规律。在实践上,注重教学研究,加强新课程下小组合作学习的指导,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和未来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本课题的研究成果将会以多种形式呈现,有研究报告、论文、教学案例分析等,对教育教学实践具有指导性、示范性和实用性价值。

四、完成课题的可行性分析

计划能全面研究“合作学习”的有效性,为课堂教学、

推进素质教育提供可操作的经验,改变教师“教”和学生“学”的方式,变传统的个体学习为合作发展学习,创造平等和谐、主动参与、积极实践、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的环境,体现学

生是学习的主人,从而为新课改的推行贡献自己的力量。

1、顺应时代的召唤

随着新一轮基础教育改革的启动和不断深化,以及整个

社会对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思想的逐渐认同和认识的不断提高,建立和完善新的课堂教学方式,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和效益,促进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的变革,成了教师在新课 - 11 -

程改革中无可回避的实实在在的任务和追求。小学课堂教学

有效性的实践研究,顺应时代的召唤,有着旺盛的生命力。

2、有关小组合作学习的研究已有丰硕的成果。

在周围的同行中也有众多的研究者,我们可以博采众

长,使课题设计日臻完善。

3、源于实践的引领

本课题研究源于课堂教学实践,又服务于课堂教学实

践。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受益的不但是学生得到了全面素质提高,更重要的是教师自身也得以不断地发展,我们相信通过本课题的研究,能够促进教师形成充满个性生命色彩的有效课堂教学方式,帮助他们不断提高自身驾驭课堂的实践能力。

五、课题研究设计报告

1、课题界定及支撑性理论

本课题的研究对象是课堂教学,课题研究的主旨和追求

是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合作学习是在班级授课制背景上的一种教学方式,通过营造宽松、和谐、自由的学习环境,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小组合作学习是指在教学活动中,让学生通过主动探索、发现和体验,学会对信息的收集、分析、判断,掌握合作学习的方法和技能,善于合作交流,从而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力。美国心理学家A﹒H﹒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认为,学生有尊重需要和自我实现需要。在合作 - 12 -

学习过程中,不同的个性心理随着学习过程的认知过程、情感过程、意志过程的展开,不断发生碰撞与相融。合作学习联系的建立,为学生创造了与他人交往合作的空间,顺应了学生的心理需求。

2、研究目标

(1)、提高教师的自我反思能力,养成不断审视课堂、诊断课堂、研究课堂、反思课堂的习惯,从而不断提高自身的课堂教学能力和技巧。有效课堂教学既是一种理念上的目标追求,也是一种实实在在的实践能力,所以通过本课题研究,促进教师探索和试验,比较与发现,鉴别与选择,寻求符合农村初中特点的充满个性化特色的教学策略,形成高效的课堂教学设计能力。

(2)、探求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怎样构建“小组合作学习”的基本模式,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掌握合作学习的有效策略和技能。通过长期有效的教学实践,挖掘学生合作能力,培养学生的的协作能力和创新能力,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

(3)、发挥小组群体的主体功能、互动功能,让优等生的才能得以施展,中等生得以锻炼,后进生得到帮助,从而激励学生的积极性,进一步提高他们的学习能力。

3、研究内容

- 13 -

根据研究目标,结合我校教师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本课

题围绕教学中如何开展“合作学习”,核心概念是“有效性”,促进有效合作,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小组合作学习”课堂教学实效这一主题分以下研究内容进行研究:

(1)、“小组合作学习”课堂教学模式的构建,即小组

成员不仅要努力争取个人目标的实现,更要帮助小组同伴实

现目标,通过相互合作,小组成员共同达到学习的预期目标;

(2)、分析教师教法对学生学法的影响,研究在不同的

年段学科课堂教学中怎样利用小组合作学习方式更有利于

学生,并通过典型课例总结成功经验。

(3)、分析造成学生小组合作学习"华而不实"的原因,

提出具体学科课堂小组合作的学习模式,并通过典型课例研究总结经验。

(4)、教师对促进有效“合作学习”的作用,包括教师

在组织进行“合作学习”中的主导作用,教师的评价对进一步促进“合作学习”的影响等。

4、研究过程设计

(1)、前期调研,界定和选择课题。

①、分析合作学习存在的问题,做好前测工作。

②、广泛收集资料学习有关小组合作学习等方面的文献

资料,组织落实,论证课题。

(2)、合理规划,制订课题研究方案。

- 14 -

①、成立课题组,建立健全研究班子。

②、制定实施方案,申报课题立项并完成开题工作。

(3)、实施课题研究,搜集相关资料。

对“合作学习”课堂模式的有效性进行探究。

①、按照研究方案具体实施研究。

②、每学期定期开展专题性的研究。

③、课题组织积累资料。

(4)、整理资料、分析资料。

做好后测工作,分析自变量和因变量之间的关系。

(5)、解释结果,总结经验,理论升华。

①、对研究工作进行全面的总结和整理,完成研究报告。 ②、撰写课题研究报告和研究工作报告以及有关论文。 ③、收集资料,健全资料。

5、研究方法设计

该课题围绕小学数学小组合作学习的策略进行研究,主

要采取以下研究方法:

(1)、理性思辨:我们拟通过理性思辨,思考在合作学

习中的误区,从中探索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方法、途径。

(2)、调查法:了解当前我校学生小组合作学习的意识

与能力情况。

(3)、问卷法:了解学生对小组合作学习的态度、需求,

研究学生在合作学习过程中真实所想、所需。

- 15 -

(4)、研讨法:针对实验过程中的实际问题进行研讨、分析,借以不断完善操作方法,提高实验操作水平。

6、完成本课题研究任务的保证措施

(1)、学术条件:课题组教师的业务素质较高,有一批学科带头人和骨干教师,参研人员年龄结构合理,班级分布合适,教育理论和教学实践较为丰富,是一个整体素质较高、科研能力较强、优势互补的科研群体,为课题研究提供了保证。

(2)、组织条件:成立以李平为组长的课题组,构建课题研究的组织管理网络,制定相应的激励机制为实验者提供实践的机会;积极利用学校的常规校本教研活动,开展课题研究,通过课题的研究带动和引领学校的常规教研活动,同时借助常规教研工作保障课题研究的顺利进行和健康发展,真正做到常规教研课题化,课题研究常规化。

(3)、物力条件:学校保证课题研究经费,由学校分管领导负责管理,专门用于课题研究。在业务培训、课程资源整合、资料收集和开展活动等方面保证经费的落实。

六、研究对象

我校一至六年级学生

七、研究成员

课题组长:李 平

- 16 -

课题组成员:李德江 柳 萍 田 果 陈海瑞 邓 萍 郭 晶 杨 鑫 段开华

八、实施阶段

本实验时间为1年,分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准备阶段(2011.10----2012.12)

1、成立课题组,建立健全研究班子。

分析合作学习存在的问题,做好前测工作。

广泛收集资料学习有关小组合作学习等方面的文献资

料。

2、拟定课题实施方案,请专家指导,进行开题论证。

第二阶段:初步实施阶段(2012.1----2012.4)

(1)、课题组按照操作方案初步实施研究。采取边实

验边思考,边学习边总结的方法,不断完善课题研究的方案。

(2)、定期开展研究活动,研究伦理教育的内容、途径、方法,着力研究课内外相结合的操作方法。

(3)、请专家再次指导,规划本课题的研究。

3、第三阶段:正式实施阶段(2012.5----2012.9)

(1)、按照研究方案具体实施研究。

(2)、每学期定期开展专题性的研究。

(3)、课题组积累资料台帐。

(4)、请专家指导。

4、第四阶段:总结鉴定阶段(2012.10----2012.11) - 17 -

(1)、做好后测工作,分析自变量和因变量之间的关系。

(2)、撰写课题研究报告和研究工作报告以及有关论

文。

(3)、收集资料,健全资料台帐。

主题词:数学 课题 立项 报告

金丝峡镇中心小学 20xx年11月3日印发

共印4份

- 18 -

商教研发﹝2011﹞28号

商南县教学研究室

关于20xx年富水镇初级中学等 17所中小

学基础教育科研课题立项的通知

有关中小学:

为了进一步深化校本教研,不断提高广大教师教育科研水平与科研成果品位,优化教师队伍素质,促进中小学教育教学质量稳步提高,本着自主、客观、实用的原则,县教研室对富水镇初级中学等17所中小学申报的“提高理化生实验教学效率的方法与途径研究”等23个课题方案,进行了审查,认为符合县校实际,具有研究价值,同意立项。

望接到文件后,组织教师认真学习文件精神,全面理解立项批复课题的意义,以文件批复课题名称的外延与内涵为准,进一步修改完善或重新制定课题研究方案与实施计划,理清研究思路,明确工作职责,落实操作办法,扎实开

小组合作学习有效性课题研究成果汇编

展研究活动。研究中,一要以课题为目标,以教学为中心, - 19 -

以课堂为基地,结合学校学科教学实际,通过过程性实验,全面深入地体会研究课题的核心问题;二要注意在研究中不断反思,总结回顾、全面梳理和理性判断课题研究的全过程;三要注重发挥集体智慧,组织课题组成员分阶段、分子课题,即时交流讨论,相互学习,博众之长,补己之短,以课题带动校本教研的全面开展,促进广大教师素质的不断提高;四要注重实验全过程各类资料的收集整理,归类入档,建立健全课题研究档案;五是学校领导要大力支持课题研究工作,确保课题研究工作的人力物力财力及时到位,促进课题研究顺利开展,早出成果,按期结题。

附:商南县20xx年立项课题一览表

二0一一 年十二月十五日

主题词:20xx年 中小学 课题 立项 通知

抄送:市教学研究室

县教育体育局、教育督导室。

商南县教学研究室 20xx年12月15日印发 共印20份 - 20 -

附件:

商南县20xx年立项课题一览表

小组合作学习有效性课题研究成果汇编

- 22 -

小组合作学习有效性课题研究成果汇编

- 23 -

小组合作学习有效性课题研究成果汇编

《小学数学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性研究》

第一阶段活动安排

准备阶段(2011.10----2011.12)课题的选定。结合我校教学实际,充分酝酿确定“小学数学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性”这一课题,拟定课题实施方案,并选定实验班级,确定实验教师。成立课题组,建立健全研究班子。

小组合作学习有效性课题研究成果汇编

金丝峡镇中心小学数学教研组

- 24 -

20xx年10月8日

学习材料

数学课堂教学小组合作学习有效性

金丝峡镇中心小学 田 果

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方兴未艾,同时它也是新课程标准倡导的学习方式之一。但无需讳言,当前小组合作学习还存在一些不如人意的地方:有的小组活动流于形式,看似“热热闹闹”,其实是一种摆设;有的教师为急于完成教学进度,合作还未深入,就草草收兵;有些讨论的问题缺乏挑战性,不具备合作性;有的小组分工不明确,学生显得手忙脚乱,降低了合作的效果等等。

以上问题的症结所在实质就是如何提高“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性问题,为此在实践中进行了一些探索:

一、合理安排合作对象

小组合作学习主要是出于克服传统教学存在的弊端,将社会心理学的合作原理纳入教学之中,强调人际交往对于认知发展的促进功能。小组合作的目的是让每个小组成员都从中有所获。如果不作任何安排,任由几个小组成员自由发挥,那他们便会七嘴八舌,谁也不理会谁,整个合作过程如同一盘散沙,学生从合作中得不到任何的提高。为了避免这种现象的出现,在成立小组时给他们分好工显得十分重要。如:可将班上的学生按照组间同质、组内异质的原则分成几个学习小组,每组3~6人为宜,再给每个小组成员分好工:一名组长,负责组织讨论与合作;一名操作员,负责具体的 - 25 -

操作;一名记录员,负责整理本组讨论或合作的成果;还有一名汇报员,负责将小组合作的情况在全班作出汇报。每个学生都各尽其责,每次合作对于他们来说都是充实而有效的。教师每次组织小组合作时,也轻松了,不用担心谁在小组里无事可做或“唯我独行”了。

各小组成员的分工不是一直不变的,在一定周期后,调换小组成员的角色,这次担任小组长的下次去担任汇报员,这次担任操作员的下次去搞记录,让每个学生对小组中的几个角色都了解,都能胜任,并明白这些工作都是缺一不可的。

二、熟练掌握合作技能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小组合作也不例外。一般情况下的小组讨论,学习能力强的学生未等其他学生发言,就把自己的意见说出来,这样一来,那些学困生相当于走了个形式,没有经过大脑思考便得到了现成的答案,结果,好的更好,差的更差。这时就需要教师事先作好安排,讲清合作规则,使学生掌握必要的合作技能:包括如何倾听别人的意见,如何表达自己的见解,如何纠正他人的错误,如何汲取他人的长处,如何归纳众人的意见等。因此,可在小组合作前这样规定:讨论前,小组成员先独立思考,把想法记下来,再由小组长安排,各个成员各自说出自己的想法,其他人倾听,然后讨论,形成集体的意见后由记录员将其整理出来。这样,每个人都有了思考的机会和时间。例如教学“4的加减法”,在分析为什么“3+l=4”时,可安排一次小组讨论。 - 26 -

我旁观了一个小组的合作:

组长:“为什么3+l会等于4呢?我们每个人先想一下吧!”

约一分钟后。

组长:“你们想到了吗?”(其中有两个人点点头,一个人没说话,似乎还没什么思路。)“那么A(没说话的那个学生),你先说说你是怎么想的,好吗?”

A:“是不是因为3和1可以组成4,所以3+l等于4呀!”

“对呀!老师上节课讲3的加减法就是这么讲的呀!”其他三个伙伴纷纷说,A的表情立刻舒展了许多。同时两个没有说过的组员表示自己有不同的想法。组长便请他们说。

其中一位学生说:“可以用摆小棒,原来有3根小棒,又拿来1根,那现在是几根?”组长连忙请操作员拿出小棒摆一摆,很快大家便理解了3+l=4。

另外一位又补充说:“3比4小1,那3加上一个1不就是4了吗?”他的这个说法其他三位学生纷纷表示赞同,还直夸他聪明。

讨论结束,组长请记录员将讨论出的三种想法说一遍(算是整理)。

在全班交流时,他们小组派出的汇报员很流利地说出了三种想法,赢得全班同学热烈的掌声。这时,教师再讲解也是多余的了。尽管组织这样的小组讨论有时花的时间会长些,但这样很值,因为课堂是属于所有孩子的,教师应该为 - 27 -

每一个孩子着想。

三、正确把握合作契机

合作理论认为:合作的价值就在于通过合作,实现学生间的优势互补。教师要合理选择合作的契机,因为不是什么内容都需要合作的,否则合作学习就失去了意义。因此,教师在备课时要深入研究教材,明确教材所要体现的新理念。合作学习的内容要有一定的挑战性,有一定探索和讨论的价值,要有一定的开放性。如引导学生合作讨论生活中哪些物体表面是长方形,为什么10厘米=1分米,301×2的积的十位上为什么一定要写0等等,就没有合作学习的必要。

四、科学运用评价机制

新课标指出:对学生数学学习的评价,既要关注学生知识与技能的理解和掌握,更要关注他们情感态度的形成和发展。增强小组合作学习的意识,在日常教学中有意识地强化“学习小组”的集体荣誉感。在小组活动期间,教师应关注学生在合作过程中热情是否高涨,思维是否活跃,交流是否投入,气氛是否融洽。教师要进行巡视,了解学生合作是否有一定的广度,合作学习是否取得预期的效果,对活动中出现的问题及时指导。比如说:小组活动开展得非常顺利时,教师应给予及时的表扬。小组活动出现问题时,教师应及时进行干预和指导。如有的学生参与不够积极,有的学生合作不够友好,有的学生发言时声音太大影响到了其他组的同学,还有的学生遇到和自己不同的观点就和别人争吵。这时 - 28 -

教师就应给以具体指导,教他们如何与别人沟通:“你可以这样说,我与你的观点不同,我是这样想的……或者说我帮你补充一下……”为了培养学生友好合作的精神,在活动中教师可以有意安排一些针对性的训练,如在用小棒摆图形时,把给每个人的小棒合在一起,每组准备一份小棒,操作时教师注意观察每个人的表现,会发现有的小组的学生在争抢,这些小组在活动时不仅秩序乱而且任务完成得也慢,但是也有几个组表现得很好,任务完成得很快,这时教师就问:“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现象呢?” 让学生进行讨论,让表现好的小组说一说他们是怎样做的,从小培养学生与他人友好合作的品质。

对小组合作学习的情况进行评价时,把“不求人人成功,但求人人进步”作为教学所追求的一种境界,坚持只有小组团体成功,才能代表小组成员的个人成功,形成“组内成员合作,组间成员竞争”的新格局,使得整个评价的重心由鼓励个人竞争达标转向大家合作达标。使学生把个人的成功融入到团体的竞争中去,从而更加激发学生主动合作的热情,从而达到共同提高。对小组学习的成果、精彩的反馈汇报,教师要及时进行评价与鼓励。平时可以采取小组竞争,每课、每天、每周、每月评比,引入“基础分”(是指学生以往学习成绩的平均分)和“提高分”(是指学生测验分数超过基础分的程度),实行量化积分,充分激励小组合作学习的积极性,维持长久的小组合作激情。

五、充分发挥教师作用

- 29 -

从表面上看,小组合作学习的开展“压缩”了教师的空间,实际上是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赋予了更大的责任。学生进行小组合作的时候,教师应该做些什么呢?我认为教师不是等待,不是观望,也不是去干其他事情,而是对各个小组的合作学习进行现场的观察和介入,为他们提供及时有效的指导。小组活动出现问题时,教师应及时进行干预和指导。对小组的任务还不清楚时,教师要再耐心地向学生说明;小组讨论的声音过大时,教师可以抽取小组中的一人做噪音监督员;小组讨论偏离主题或讨论一时受阻时,教师应及时发现,及时制止,或为小组讨论提供及时的点拨,使小组讨论顺利开展……教师深入到小组中去,了解学生合作的效果,讨论的焦点,认知的进程等等,从而灵活地调整下一个教学环节。

值得一提的是,在小组汇报时,教师应先将多年来的口头禅:“哪个同学愿意来说一说”改为“哪个小组愿意来说一说”,让各小组成员们明白:他们是一个集体,成员之间应团结协作,共同钻研。同时还可以尝试设一个小组的意见为靶子,让大家对他们的意见发表见解,那么在团体参与的争论中,学生就更容易发现差异,在思维的碰撞中,学生对问题的认识将会更加深刻。

小组合作学习应追求形式与实效的统一

金丝峡镇中心小学 雷秀凤 李德江

- 30 -

在课堂教学中若能抓好合作小组的编排、加强合作技能培训、选择恰当时机进行合作学习,就能提高课堂小组合作学习的实效性。

一、科学分组、明确分工,为有效的合作学习奠定基础

1.科学分组

分好学习小组,是合作学习的前提。许多研究合作学习的专家都建议异质分组,也就是依据学生的能力、气质、性格、性别等将学生分组,这样有助于打破不同类型学生之间的障碍,扩大学生的交往范围。

由于小学生的年龄小,好奇心强,学生之间能力倾向、兴趣爱好、个性特征等诸多方面存在着差异。因此,在实际操作过程中,要认真研究全班学生的共性和个别差异,在充分考虑学习基础、学习能力、性格特点、性别、家庭背景的基础上,将不同特质、不同层次的学生分成一组,使每个小组都有高、中、低三个层次的学生,形成优势互补。这样,组内异质为小组成员之间互相帮助提供较大可能(因为差异是一种资源);而组间同质又为各小组站在同一起跑线上进行公平竞争打下基础,实现“组内合作,组间竞争”的良好氛围。

同时,不局限于固定不变的分组模式,而是积极地对分组的形式加以尝试与优化,比如有时为了营造竞争的氛围,尝试按男女生进行分组;有时为了合作的密切按兴趣进行分组;有时为了调节课堂气氛,根据具体情况随机划分小组,这样既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兴趣,又扩大了学生的参与 - 31 -

面,让学生得到更多的信息交流。

2.明确分工

为了使小组合作学习顺利、有效地进行,在组织合作学习之前,对小组成员进行了明确分工:组织人、记录员、资料员、第一发言人、第二发言人等。在一个阶段每人都有相对侧重的一项职责,担任一个具体的合作角色,在一定时间后角色互换,使每个成员都能从不同的位置上得到体验、锻炼和提高,实现小组角色之间的相互依赖,使每位成员都认识到,他们不仅要为自己的学习负责,而且还要为小组的其他同伴的学习负责,也就是小组成员之间必须互相依赖,荣辱与共,从而增进学生互动的有效性。

二、科学把握合作学习时机,提高合作学习的实效性 小组合作学习的成败和作用的大小,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时机的选择与确定。因此,在操作中要特别注意科学把握小组合作的时机。

1.合作时机选择在个人操作无法完成时

当个人操作无法完成学习任务时,教师可以创设情境,激发学生自发合作的欲望,培养学生间团结协作的精神。当个人操作无法完成学习任务时,教师有意识的引导学生合作学习,可以极大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合作学习的意识,提高合作学习效率。

2.合作时机选择在学生个人探索有困难时

由于学生的知识技能和生活经验是有限的,所以当他们在学习新知识,需要新能力时,往往会遇到困难。如在组织 - 32 -

“是不是成三角形?”项目学习活动中,开始,可请每位同学拿出一根30厘米长的细绳,从中间任何两个地方剪断或折叠,看它是不是都能围成一个三角形。可能大多数学生先是盲目地取两点剪断或折叠,有的折成了一个三角形,有的却不能,这时就可能有学生想和同桌两个人一起做,这时教师让大家与同桌或前后桌合作探究的方式共同商量折叠方法。这样同学们的操作从盲目到有序,对问题的认识也逐渐从模糊到清晰,得到 “不是都能成三角形”、“折点两端之和大于30厘米的一半时能成三角形”、“三角形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等结论,通过这样的分组合作学习不仅促进和拓展了学科知识的学习,发展了学生自身的数学化语言表达能力,同时使学生切实感受到与人合作为自身学习带来的益处。可见,教学中选择学生独立探究有困难需要帮助时组织合作学习,小组合作定能取得良好的效果。

3.合作时机选择在学生意见不统一时

当今的学生争强好胜,有一定的竞争欲望,渴望自己的观点被肯定,但又不善于有理有据地阐述自己的观点,一旦有不同意见,浮于表面的争论较多,说服力不够,理性分析欠缺,思维深刻性不足。此时教师如果让持有相同意见的学生一起合作,与对方争辩,在辩论中明晰正误,一定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因为意见不一时,组织合作学习,即可以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又可以增强竞争意识,为学生未来的发展打下坚实地基础。

4.合作时机选择在解答开放性问题时

- 33 -

“开放性”问题其解题策略不唯一,答案不唯一,而一个人的思维能力毕竟有限,很难多角度的去思考,需合作探究、群策群力才能展示各种策略和结论。分组前先让学生各自思考一会,然后让大家带着问题进入小组交流,要求每个人都要发表意见,每个人都要倾听别人怎么说,学生有了自己的想法,讨论交流就会很踊跃、主动。进而各小组选派代表汇报交流情况。在小组代表汇报时,教师还可以插入 “××同学是怎么说的?”这样有利于养成学生学会倾听、独立思考的习惯和激发人人发言的主体意识。

当学生给出的答案五花八门时组织合作学习,学生把自己的结论依据展示出来,每个同学都可以从他人的思维成果中得到解决问题的不同思路。这样,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活跃了思维,培养了学生全面考虑问题和善于从别人身上取长补短的好习惯,学生不仅能深化对知识的理解,而且能获得学习数学的方法。

5.合作时机选择在教学内容的重点、难点处

在教学重点、难点、关键处,当学生思维受阻时开展小组合作学习,让学生在讨论过程中互相启发,打开思路走出思维误区,较快、较好寻求到解决问题的办法。例如,在教学“圆锥的体积”时,不直接运用教具将推导过程演示给学生,而是为每个学习小组准备充足的学具:等底、等高的圆柱和圆锥,等底不等高的圆柱和圆锥,等高不等底的圆柱和圆锥以及足够的砂子。请各小组自主选择学具,借助砂子探索出圆锥体积与圆柱体积之间的关系,并记录好实验数据, - 34 -

准备在全班汇报交流。

虽然有些小组在选择学具时走一些弯路,但最后依靠集体的智慧,经过反复思考、认真操作,分析比较,不仅发现了等底等高的圆柱和圆锥体积之间的关系,推导出圆锥体积的计算公式,而且发现了等底、等体积的圆柱和圆锥的高以及等高、等体积的圆柱和圆锥的底之间的倍数关系。由此可见,在教学内容的重点、难点处组织学生合作学习,能促使学生有层次的进行分析、比较,对规律的探索做到循序渐进、水到渠成,真正让学生积极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此外,在人人都需要内化知识时;当学生举手如林,为满足学生的表现欲时;当学生获得成功的乐趣,需要与人分享时,也是合作学习的最佳时机。

三、加强合作技能培训,确保合作学习的有效性

学生在合作学习中,主要是通过讨论、争辩、表达、倾听及参与实践等形式来展开的。为了提高合作的有效性,必须重视合作技能的培养。

1.引导学生学会表达

语言表达是人与人交往与互动的基础,也是个人实际能力的重要指标。在合作学习中,学生的友好交流和自我表达都离不开语言的表述,而小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较弱,往往不能很好地表达自己的想法。为了降低表达的难度,达到训练目标,开始,我们试着教给他们一些表达自己想法的语言,如:“我的观点是这样的”,“我的想法和你不一样”,“对于 - 35 -

你的看法,我有补充”,“我同意你的观点”等,并提供讨论的时间和空间,使学生敢说、会说,培养学生善于倾听、思考、判断、选择和有条理地、完整地表达自己意识的能力。

2.引导学生学会讨论

合作学习中,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再通过共同讨论、相互启发、存同求异、达成共识,从而达到合作的目的。可见,讨论是合作解决问题的关键。为了提高讨论的质量,要有意识的教给学生讨论的方法:各组由一人汇报自学或独立思考的内容时,其它成员必须认真听,并且有自己的补充和见解,最后,还应将各自遇到的问题提供给全组成员讨论,对达成共识和未能解决的问题分别归纳整理,准备发言。在这个过程中,教师更要做好学生学习活动“参与者”角色,深入到合作小组中,适时指导和点拨,促使讨论活动有效地开展。

3.引导学生学会倾听

倾听是合作学习的重要环节,倾听也是一种学习,更是对同学学习成果的肯定与尊重。小学生的注意力不易集中,在合作学习中常常是“你说你的,我说我的”,因此引导他们学会倾听尤为重要。

通过进行倾听技能训练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倾听他人发言的习惯,同时也能培养学生尊重他人的品质。

4.师生互动,适时、适量的给予合作指导

小组合作学习是全体学生与老师一起从事理解活动的一种有效学习方式,因此在小组合作学习中,教师不能让学 - 36 -

生拿着任意问题讨论交流,不然可能导致放任自流,毫无收获,当然在学生困惑时教师要以合作者的角色参与到学生的讨论中,适时对学生合作交流给予指导,适量提出值得思考的问题,引导学生提出自己的见解,自己的观点,自己的策略,使小组合作学习成为交织的互动网。

小组合作学习学生所获得不仅是知识,更重要的是一种探究能力培养,合作意识培养,以及在合作中丰富情感培养,同时也是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小议在小学数学课堂中如何实施小组 合作学习

金丝峡镇中心小学 田 果

【摘 要】当今社会正处于知识经济时代,个人的知识与能力毕竟是有限的,离开了合作,许多目标难以实现。小组合作学习是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和文化背景的基础上建构新知识的,学生知识、经验和文化背景的差异会导致对理解知识的侧重点不同,小组合作学习通过学生间的互动、交流能够实现优势互补,从而促进知识的建构。通过合作学习,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能力均得到培养,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减轻压力、增强自信心,增加动手实践的机会,因此能够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同时促进全体学生的个性发展,形成良好人际关系,促进学生个性健全发展。本文结合小组合作学习的重要性,小议了小组合作学习在小学数学课堂中如何更好的实施。

【关键词】小组合作学习,合作,实践能力

当今社会正处于知识经济时代,各行业的竞争日趋激烈, - 37 -

这些竞争并不是靠个人的单兵作战就可以取胜。团队精神在竞争中越来越重要,个人的能力是有限的,很多工作需要团队合作才能完成。因此,合作在今天具有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从教育要培养社会所需要的人和促进个人的全面发展来说,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能力是非常重要的。长期以来,我国大多数学校教学采取的是班级授课制,学生在教室里正襟危坐,专心听老师讲课;学生有时站起来回答问题或到黑板上板演,这种教学组织形式的优越性和局限性早被人们所认识。就其局限性来说,它不利于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更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能力。到了知识经济时代的今天,它不适应社会对人才需求(合作精神、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等)的矛盾已经越来越突出。那如何在小学数学课堂中更好的实施小组合作学习呢?

一、科学安排,合理组建合作小组

新课程课改革以来,课堂教学中经常出现这样的现象:个别学生侃侃而谈,其他学生无所事事,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合作学习成了“优生一言堂”的现象,而“学困生”只是分享罢了,并没有实现真正的发展。如何才能建立民主、平等的合作学习关系呢?我尝试由学生自主成立学习小组。组建时,根据学生的特长、兴趣、爱好、智力状况、学习成绩等,给学生提出一些建议,然后让学生选择合作伙伴。在合作学习实施过程中,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定期进行调整。“可以和自己喜欢的同学一起学习是一件多么快乐的事情呀。”不少学生怀着极大的热情参与了这样的学习。学生自己选择的合作伙伴,成员之间互相了解,彼此间的信任和尊重极大程度地得到提高。在分工合作的过程中,比较容易达成一致,能真正地体现出荣辱与共、 - 38 -

同舟共济的合作精神,实现人人参与,平等交流。

二、注重时机 ,有效选择合作问题

数学中的知识,不是任意知识点都可以进行合作或是有必要合作的。合作学习的知识必须有一定的难度,有一定的思考性和开放性,在学习过程中仅凭个人的能力完成有困难,必须通过集体的智慧才能解决的问题。但问题不能太简单,否则合作就没有意义;也不能过于深奥,否则容易打击学生合作学习的积极性。因此,我在课堂中注重选择小组合作学习的时机,主要体现在发现规律性知识时,在实验操作时,在揭示知识的重难点时,在解法多样化需进行优化时,在辨析易混淆的概念时,在学生思考出现困难或意见不统一时等等,我都放手让学生尽情讨论,使小组合作学习发挥它的作用。在合作之前,帮助学生明确合作学习的目的与任务,使学生明确应当解决哪些问题。同时也注意通过一定的语言或情境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以便使学生以饱满的热情投入到合作学习之中。

三、师生互动,努力创造和谐氛围

每一次合作学习,先精心设计情境,使教学目标始终包含学生的学习目标,并切实使学习任务具有合作性,让学生明确地感受到“我需要与别人合作”。如教学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的初步认识时,要求用你的学具或身边事物去发现它们各有什么特征?明确学习任务后,将学生推上自主合作学习的舞台,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努力培养学生倾听、合作的技能。在学生反馈过程中,教师要很注意学生汇报成果的顺序。要尽量鼓励学习接受能力较弱的学生先发表意见,再让其他的同学做补充,最后让学习接受能力强的学生归纳总结。这样才 - 39 -

能使优等生得以施展,中等生得到锻炼,后进生也得到了帮助,切实提高广大学生的学习技能。

课标明确指出:“教师不仅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更应是一名合作者、促进者。”为此,我更多地让学生体验到:老师一直在参与他们的学习过程,与他们共同分担问题、分享成功。如“乘法分配律”的教学,当学生观察由解决实际问题而得到的四组等式,得出“几个数的和与一个数相乘,可以先用这几个数与括号外的数分别相乘,再相加”时,我启发学生大胆联想:“由此,你又想到了什么?”当学生试探性的提出“当几个数的差与一个数相乘时,是不是也具有这样的规律?”我故作惊讶:“还有谁与他有同样的想法?”随着一只只小手的举起,我也把手举得高高的。“真巧,老师也是这样想的,咱们一起来验证一下?”

实际上在学生的每次合作交流中,我是真心参与学生合作与讨论,看得出,学生也把我当作他们中的一分子。正是师生平等的合作,激发了学生的创造潜质,更使课堂充满了生机和活力。使学生在平等民主的氛围中与老师合作,发挥师生间相互影响、相互启发的作用,让学生在主动参与中完成知识的内化与协作能力的提高,这正是师生合作的魅力所在。

四、多元评价,促进学生乐于合作

我在小组汇报时,首先将自己的口头禅“哪个同学愿意说一说”改为“哪个小组愿意来说一说”,同时小组代言人也将“我怎么看”改为“我们小组怎么看(或觉得、或认为)”。评价时不仅要关注合作的结果,更应关注合作的过程。在小组合作学习时,我常深入每个合作小组,进行现场的观察和指导,倾听 - 40 -

他们的讨论,了解合作的动向,随时解决合作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同时哪个小组分工合理,哪个小组善于合作,哪个小组速度快、效率高,在总结交流时给予积极、公正的评价,肯定集体的智慧和力量。比如,我常用这样的评价方式:“某某小组也讨论出了正确的结果,虽然他们并不是全班最快的,但他们分工明确、配合默契,大家团结协作,共同解决问题。像他们这种团结合作的精神更值得我们学习。”这样使每位同学都感受到学习的乐趣与成功的喜悦。

合作意识与团队精神已成为人们和发展的重要品质,作为以促进学生发展为己任的当代教师,不仅课堂上要给学生提供更多的互相交流、共同切磋的机会,给学生创设更好的相互协作、共同参与的环境,而且,应积极促进学生合作意识与合作技能的培养和迁移,使他们在生活这个大课堂中,更多地体验互相帮助、共享成功的快乐。切实让学生在充满合作机会的个体群体交往中,学会沟通、学会互助、学会分享、学会生存,为他们的发展提供原动力,这正是我开展合作学习新的追求和目标。

《观察物体》教学设计

金丝峡镇中心小学 田 果

教学内容:

人教版新课标版五年级数学上册第三单元P38例1、例2.

教学目标:

1、培养学生从不同角度观察,分析事物的能力,培养 - 41 -

学生构建简单的空间想象力。

2、使学生知道站在不同位置观察物体,所看到的形状是不同的,一个位置最多能看到三个面。

3、能辨认物体的正面、侧面、和上面。

4、学会辨认从不同位置观察到的物体形状。

教学重点:

能结合具体事物辨认从不同位置看到的物体形状。

教学难点:

体验从不同角度看物体,看到的形状是不同的,最多只能看到三个面。

教具准备:

课件、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等。

教学过程:

一、古诗导入 激发情趣

1、师:同学们,你们还记得宋代诗人苏轼的那首《题西林壁》吗?让我们共同来朗诵这首诗。(学生朗诵)

.师:一座庐山,为什么诗人看到的却是“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的景色呢?(学生回答)

2、其实,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也需要这样,从不同的位置观察一个物体,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观察物体.(板书:观察物体)

二、师生互动,探究新知。

1、教学例1。

(1)引入:

- 42 -

①神探“威威猫”的故事同学们知道吗?他的厉害之处在哪里?

②他就是靠敏锐的观察力,破了很多大案。今天我们一起去看看他在忙些什么?

(2)出示例1:一位专家刚刚研制出一种新药,他把新药放在小药箱里,可是有一天,他发现药不见了,是谁偷了药?

①药箱现在就摆在桌上,先看看是什么形状?共有几个面?请同学们坐在自己的位置上,不移动小药箱,你看到了哪几个面?(介绍小药箱的正面、上面、左右面)

②你能找一个位置看见所有的面吗?

③如果只观察一次,最多能看到小药箱的几个面?最少又能看到几个面呢?先观察再与小组的同学交流。

④生观察、交流并指名回答。

⑤看到三个面,你是怎么看的?只看到一个面,你是怎么看的?(指名学生演示)

⑥观察物体的一个面时,视线要和这个面垂直。

(3)断案。

①我们刚才对小药箱作了细致的观察,也许对案件的侦破能提供一些线索,请看大屏幕。

出示:“威威猫”找到四个犯罪嫌疑人,他们每个人看了一眼小药箱后说了一句话:

A我看到的那面上写:小药箱。

B我看到的是白色的面,没什么标记。

C我看到的那一面上画了个红十字。

- 43 -

D 药箱相对的面颜色是一样的。

你认为谁说了谎话,为什么?

②ABC三个人分别看到的是小药箱的哪个面?

(4)面的相对性。

出示长方体,叫三位学生分别站在三个不同的方位。

(5)分别观察圆柱体、正方体、球体

师:刚才老师和你们共同观察了长方体,现在请你和你小组的同学分别观察正方体、圆柱体、球体学具,并将从不同位置看到的形状画下来。

(学生观察,完成绘图,学生汇报从不同位置看到的形状。)

(6)观察组合图形

①、过渡:刚才,我们从不同角度观察了一个物体,那么,我们从不同角度同时观察两个物体,会看到什么形状呢?

②选择两个物体摆一摆,先确定一个面为正面,然后分别从上面、正面、左(右)面等角度观察所摆物体,在纸上画出所见到的形状。(选择几个让学生猜)

2、逆向练习 训练思维

(1)、师:刚才我们一同观察了单个物体以及立体组合图形,并猜测和判断了它们在不同方向上的形状和位置关系。如果反过来,给你出示一个物体或立体组合图形某一方向上看到的形状,你能不能猜测出它们什么呢?

(2)、 趣味游戏,强化认识.

(在黑板上画出一个正方形)师:这是我看到的物体的一个面,谁来猜一猜,它可能是什么样的立体图形呢?(学 - 44 -

生猜测可能是长方体、正方体或圆柱)

师:看来大家的意见不一致,你们能不能想出一个好办法,让大家知道这究竟是什么物体?(至少还要知道另一个面的形状)

(教具呈现不同的物体,让学生观察)

教师小结:同学们我们通过观察发现从同一个方向观察不同形状的立体图形,得到的形状也可能是相同的。因此, 不能只根据一个方向看到的形状,就确定是什么立体图形,只有把从不同方向看到的形状进行综合,才能形成完整的形象,才能判断出它是什么立体图形。

3、教学例2。

神探“威威猫”最近又接到一个案件,某博物馆被盗了两件古董,被盗当天门窗都是锁好的。(古董形状如下)

①“威威猫”在现场发现房梁上有一个小洞。接着,他找到三个嫌疑人,并对他们进行第一次审讯,要求他们每个人都画了一张古董的形状图。

②他们谁有可能是小偷?为什么?他们分别是从哪个方向看到的?(课件出示答案)小组内可以用学具摆一摆,看一看。问:刚才的答案对吗?

三、巩固练习,应用提高。

1、这是我看到的物体的一个面 ,它可能是什么物体?(圆形)

2、这是我从不同方向看到的一个物体的两个面,它可能是哪一个物体?(圆形、长方形)

- 45 -

小结:从一个方向看到的形状,能确定它是什么立体图形吗?(不能)只有把从不同方向看到的形状进行综合,才有可能确定它是什么立体图形。

四、动手操作,思维拓展。

学生按老师要求摆小正方体。

用5个小正方体摆从正面看到的图形(你能摆出几种不同的方法)。

(有多少种不同摆法,最少要用多少个小正方体,最多只能用多少个小正方体。)

五、全课总结。

通过今天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师:同学们这节课观察的真认真,仔细,希望你们在生活中也要懂得从不同角度去观察,思考,希望你们做一个处处留心观察、勤于思考的好孩子。

《观察物体》教学反思

金丝峡镇中心小学 田 果

《观察物体》是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上册第三单元第一课时的教学内容,这节课的教学目标是通过观察物体的实践活动,使学生认识到从不同位置观察物体,看到的形状是不同的;能正确辨认从正面、侧面、上面观察到的简单物体的形状。通过观察物体、想象猜测、合理推理,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思维能力。

本课时主要目标是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是在前两节 - 46 -

课学习了“从不同角度观察一个物体”和“从不同角度观察两个物体”的基础上来学习的。本节课学生学习的难度较大。为了让学生学习减轻难度,容易掌握,我在教学时,先拿出准备好的教具,让学生从不同角度观察,把观察到的图形说一说,然后把实物的立体图形画到黑板上,让学生再从不同的角度观察,再画下来。这样把实际观察到的和空间想象的图形结合起来,学生就更容易掌握了。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把教学目标定位为:正确辨别从不同位置(正面、左侧面、右侧面、后面)观察到的简单物体的形状。同时通过四人小组合作学习,每人从一个面来观察物体,然后进行调换(前后调换、左右调换),让每位学生亲身体验从不同方向观察物体,以此达到教学目的性。

一、激趣导入新课。

在教学一开始,我引用了语文中的古诗《题西临壁》“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这首古诗导入新课。让学生在轻松自然中感受到学习数学的兴趣。

二、在探究中发现

教学围绕“无疑——有疑——无疑” 的主线循环往复学习。注重为学生营造探究的氛围,通过多层次的设问与反问启迪思维,鼓励学生进行大胆的猜测、想象,借助学具动手操作论证,运用比较的方法,归纳概括规律。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使学习成为其内在的心理需 - 47 -

求。课堂气氛活跃,学生思维活跃,畅所欲言,多方位的观察,多角度的思考层出不穷!

三、在操作中感悟

数学教学过程是一个特殊的认知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不仅要求学生掌握抽象的数学结论,更应注意学生的数学思维训练,培养学生的数学能力。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说:“儿童的思维是从动作开始的,切断动作与思维的联系,思维就不能得到发展。”在教学过程中,从个体体验到小组活动,教师的活动组织颇具匠心,留给学生充分的时间与空间,让学生在“摆一摆”“看一看”“想一想”“改一改”等活动中自主获得从不同角度观察物体得到的形状的理解和感悟。不同层次的操作活动,在教师的精心设计和调控下进行得有条不紊,体现了空间观念建立的层次性和递进性.

四、强调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体现学科的综合性。 我在上课的过程中强调让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来观察物体,再用语言来进行表达。通过表达,学生会更清晰的感受到从不同方向看到物体的形状是不同的。

不过,本节课也有一些值得我思考的地方:我的教学语言组织得不够简洁,严密。 学生在语言描述上还欠缺,学生的主动探究欲望强,生生互动较少。下次,如果再上这节课,我会在小组活动上再下点功夫,留给学生更多的活动时间和思考空间,使每个学生都能真正参与进来。我还要努力 - 48 -

挖掘教材,深入研究教材,想方设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平淡的教学放出智慧的光芒。

《认识立体图形》教学设计

金丝峡镇中心小学 陈海瑞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操作,使学生初步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体和球体。知道它们的名称,初步感知其特征,会辨认这几种立体图形和物体。

2、培养学生动手操作和观察事物的能力,初步建立空间观念。

3、通过数学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用数学进行交流,合作探究和创新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

使学生直观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这几种形状的物体和图形,初步建立空间观念。

教学具准备:

生活中的物体、立体图形的模型等 。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老师:小朋友们,我们在幼儿园已经认识了许多物体, - 49 -

这节课我们来“认识立体图形”。(板书课题)

二、探究新知

老师:今天聪明的喜羊羊来和我们一起学习数学,每个组都有一个箱子,这是喜羊羊给大家的礼物,想知道是什么吗?赶快打开来看看!哪一位小朋友愿意给大家介绍一下? 老师:看来大家对喜羊羊带来的礼物都很熟悉,可是老师觉得这些礼物堆在一起有点乱,你能把“形状相同的”礼物放在一起吗?四个小朋友共同试试看。

三、操作感知。

1、学生四人小组合作活动,对物品进行分类,教师巡视。

2、指名说说你为什么这样分。

师:大家分完了吗?谁愿意到前面来交流一下你们小组是怎么分的?

(小组成员合作把物品搬到讲台上,向大家一一介绍自己小组是怎样分的)

师:他们是这样分的,和你们分得一样吗?

3、揭示概念。

师:那么这些物体都叫什么呢?其实,数学家早就给它们起好了名字,引导学生说出: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 师:知道了他们的名称,脱下这些物体的花外衣,你还认识他们吗?(在黑板上画出相应的长方体、正方体、圆柱 - 50 -

体、球的图片)

4、摸一摸,数一数,玩一玩。感知特征

师:请你轻轻地拿出这些图形摸一摸,看看它们有什么特点。

师;谁能用最大的声音告诉大家,你现在觉得长方体是什么样子?你是怎么感觉到的?

学生依次汇报:

长方体:长长的,有6个面,大小不一样,有边,有角,不能滚动。

正方体:方方的,有6个面,有边,有角,不能滚动。 圆柱:上下一样粗,圆的,能滚动。

球:光光的,能滚动。

学生每汇报完一种物体的特征,老师:请小朋友拿出这种物体,看一看、摸一摸,看看你有没有这种感觉。

四、动手操作,在玩中感知

1、推一推,感知特点。

让学生动手推一推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的实物,然后把自己的感受和发现在小组内交流。

2、小组活动—游戏:“看谁摸得准”

师:现在,我们来玩一个游戏,我们把喜羊羊带给大

家的礼物全部都放回箱子里,一个同学说出物体的名称,其他同学用手摸一摸(注意:只许摸不许看),试试你能不能 - 51 -

准确的摸到。

3、让学生说一说日常生活中见过的形状是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的实物。

五、全课总结,拓展延伸

1、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习了哪四种立体图形?现在请全班同学对照各个小组桌子上的各种物品,一起说说这四种图形分别是什么样子的。

2、思考:如果把足球做成圆柱体好踢吗?汽车轮胎为什么做成圆柱体,做成球体可以吗?

《认识立体图形》教学反思

\ 金丝峡镇中心小学 陈海瑞 《认识立体图形》是人教版小学数学第一册第单元教学内容,是小学低年级数学中数与空间的教学开始,学生是第一次接触学习几何概念。

一年级学生刚从幼儿园的小朋友升为一年级的小学生,根据他们的年龄特征,他们采用的思维方式是形象思维为主。怎样让孩子认识生活中的立体图形,并以实物体中抽象出简单的立体图形呢?课前我作了大量的准备工作,平日里注意收集好生活中的物品以备教具使用,如长方体的牙膏盒、药品盒等,正方体的盒子、魔方等,圆柱体的面膜、茶 - 52 -

杯等,球体有乒乓球、水晶球等。同时在课前让学生按要求收集好相关生活物品以作学具。

在进入新知的学习中,让学生大胆地尝试将“形状相同的礼物”放在一起,培养了学生观察、比较的能力,初步认识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体、球等各类物体外观形状。分类时还采用了小组合作的方式,这样即使学生在交流中得到互补,又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能力,同时又体验了合作成功的喜悦。

本节课是通过大量的动手操作来完成的,利用分、摸、推几个环节的学习活动,既注重让学生以自己内心的体验来学习数学,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运用数学进行交流的意识,又使学生初步感知这些实物(模型)的表面,获得对平面图的感性认识。同时培养了学生观察能力、动手操作的能力、语言表达能力以及分析、比较、概括的能力,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并且在以上的学习过程中,学生对于合作与交流有了初步的感知。

本节课也有很多不足之处。

1、学生在“摸一摸”的活动中对面的感知不够,我的引导也不够到位,在学生说不出来时,没有耐心引导,而是急于告诉学生,这样对平面图形的“平”字的理解就有点不够。

2、长方体与正方体许多类似的,学生又会把它们归为一类。可能是认识立体图形这节课对于低年级学生来说确实 - 53 -

是比较难于理解和掌握的,所以仍需在以后的教学中继续加强巩固认识。

《小学数学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性研究》

第一阶段总结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逐步深入,课堂教学的组织形式也在悄然地发生变化。其中小组合作学习是新课程教学中应用得

小组合作学习有效性课题研究成果汇编

最多的学习方式,也成为了现代课堂教学一道亮丽的风景参与面,提高学生自主探索的能力,培养学生参与的意识和团体协作的精神好处多多。但是随着改革实验的进一步深入我们通过对学生课堂合作学习的现状调查和实际观测中了解到我校各科当前小组合作学习表面上看热热闹闹,实际上普遍存在着小组合作学习“注重形式、忽视实质、缺乏实效”的现象。不少学生在小组合作得到的收获比在集体授课中得到的还要少,更在自由散漫的学习氛围中养成了不注意倾听、不尊重他人的坏习惯。

小组合作学习有效性课题研究成果汇编

经过

们逐渐调整了心态。以冷静的态度来看待小组合作学习这种新的学习方式,我们看到这种学习方式的优势,也看到了它的不足,于是我们选择了“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性研究”这样一个课题进行探索,如今已初见成效。在一些课堂上,小 - 54 -

组合作有其鲜活的生命力,小组分工明确,轮流当中心发言人,共同完成一个学习任务,在合作中体会到与人分享与人交流的乐趣。

分析目前在小学各科课堂教学中开展广泛的小组合作学习存在的误区寻找对策,构建科学的、合理的小组合作学习理论体系,探索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方法和途径。探索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师生角色的转变。合作学习要协调师生、学生同伴之间的关系,让学生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学会合作、学会交流、学会学习、学会表达、学会评价,从而为未来发展提供良好的基点。科学的、合理的进行小组合作学习,增强学生合作的意识,培养学生合作的能力,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分析造成学生小组合作学习“华而不实”的原因,探索出具体的小组合作的学习模式,并通过典型课例研究总结实验建立一套有序的合作常规,提高小组活动的实效性,训练学生的合作技能。用科学的评价方法促进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性的发展。

金丝峡镇中心小学数学教研组 20xx年1月2日

《小学数学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性研究》

第二阶段活动安排

- 55 -

第二阶段:初步实施阶段(2012.1----2012.4)

按照研究方案具体实施研究,课题组按照操作方案初步实施研究。采取边实验边思考,边学习边总结的方法,不断完善课题研究的方案课题组积累资料。现将活动安排如下:

小组合作学习有效性课题研究成果汇编

金丝峡镇中心小学数学教研组

20xx年1月2日

小组合作学习策略

金丝峡镇中心小学 田 果

对于大部分小学数学教师来说,小组合作学习是一个新事物,在小组合作学习的教学实践中出现一些问题是正常的,问题的关键是我们要研究怎样通过理论学习和教学研究去解决这些问题,使小组合作学习发挥应有的作用。

(一)教师要更新教育理念

《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提出了一些 - 56 -

新的理念,诸如义务教育阶段数学课程的基本出发点是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地发展;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评价不仅关注学习的结果,更要关注学习的过程,帮助学生建立信心;等等。从中可以发现,新课程标准提倡的是:既要让每个学生获得最基础的数学知识,又要承认和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要改变学生学习数学的方式,由过去以教师讲授为主转向以学生自己学习为主;要真正确立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转变教师的角色;评价的方法、手段及内容也要变化。笔者最近在新课标教材改革实验区调研中发现,有些教师还没有转变观念,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应该运用新的教学方法和学习方式的地方,还沿用传统的方法和方式进行教学,一堂课下来基本上仍是教师牵着学生走,没有体现学生的主体性、探究学习和算法多样化等新理念,小组合作学习只是走过场。数学教育改革是一个整体,教学组织形式是其中的一个部分,广大教师只有认真学习新课程标准所提出的新理念,转变自己的教育理念,才能搞好小组合作学习。

(二)处理好独立学习与合作学习的关系

如前所述,合作在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越来越重要,但是合作也只有建立在个人努力的基础上才能进行。学生的 - 57 -

合作与成人的合作有所不同,成人已经完成了上学打基础的任务,他们合作的最主要目的是用已有的知识解决工作中的各种问题,而较少关心每个人发展得怎么样;而学生的主要任务是学习人类已有的知识经验,学生合作的主要目的之一是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促进每个人的发展,培养创新精神、实践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发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然后才能谈到合作意识和能力的培养。学生只有具备这样的个性,才能够打下走向社会从事独立工作或与别人合作的基础。这些个性有很多独立的成分,因此,要处理好独立学习与合作学习的关系。在合作学习之前要让学生先独立思考问题,每个学生有了初步想法后再进行探究、交流,共同解决问题。这样做给不爱动脑思考或学习有一定困难的学生提供了进步的机会,对提高这部分学生的学习能力是有帮助的。小组合作学习与传统的教学形式不是替代的关系,而是互补的关系。广大教师在小组合作学习的研究和实验中要有一个科学的态度,不要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从而将传统的教学形式说得一无是处。不讲原则的过多的合作学习也可能限制学生独立思考的空间,对学生个人能力的发展也是不利的。

教师既要考查每个小组的成绩,也要关注小组中每个成员的发展,可以用一些不定期的小测验来检查每个学生的学习情况。每个成员都有自己的优点,把每个人的智慧都发挥出来 - 58 -

让大家共享所产生的效益远比一个所谓的好学生“一言堂”高得多。组长要负责管理好每个成员,通过合作学习使独立、自私的学生表现出合作、互助等积极的性格特征。

(三)处理好形式和目标的关系

任何教学组织形式都是为教学目标服务的,学生的全面发展也要通过多种教学组织形式来实现。教师的一切教学行为的出发点和归宿都是为了学生个性的全面发展。小组合作学习除了让学生掌握知识技能、培养合作的意识和能力外,还要培养学生探究的能力、健康的心理、良好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不能让好学生一个人代替小组汇报交流,或者让组长做小老师,而要培养小组成员建立一种平等、民主、互助的关系,使之对小组的学习任务建立一种责任感,以保证小组合作学习不放任自流或流于形式。

(四)教师合作学习教学技能的培养

教师除了在理论上对小组合作学习有正确的认识外,还要加强对合作学习教学技能的培养。教师的合作学习教学技能至少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合作学习的分组。教师对全班学生的分组要进行认真的研究设计,最好按照异质分组,就是说每个组中成员的组织能力、学习能力、学习成绩、思维活跃程度、性别等都要均衡。要确定每个成员的分工,可以采取轮换制,如组长、记录员、资料员、报告员等由每个成员轮流做。组长负责组 - 59 -

织、管理工作,记录员负责合作过程的记录工作,资料员负责学习资料的收集工作,报告员负责写学习报告,代表小组进行学习成果汇报。

2.合作学习的教学设计。教师备课时要深入研究教材,明确所要体现的新理念。合作学习的内容要有一定难度,有一定探究和讨论价值,问题要有一定的开放性。要设计好一堂课的每个环节大约用多少时间,什么内容需要合作学习,合作学习的时间是多少,等等。

3.合作学习的课堂实施。对于小学生尤其是低年级小学生而言,他们合作学习的知识、能力、意识等都是有限的,开展有成效的合作学习有一定难度,但并不能因此而放弃小组合作学习在低年级教学中的运用,这需要教师对学生进行逐步培养。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整节课完全运用合作学习的情况比较少,大部分教学要把班级授课制和小组合作学习结合起来,灵活运用。这需要根据课前的教学设计展开教学,在需要合作时才进行小组合作学习。在小组活动过程中,教师要加强对每个小组的监督和指导,尤其关注困难学生在活动中的表现,让他们多一些发言的机会。

4.合作学习的课后总结。教师对小组合作学习进行课后跟踪调查、收集反馈信息、反思成果与不足、对学习进行全面的评价是十分必要的,这样做有利于改进教学。教师可以通过课堂观察、作业批改、找学生谈话等方式收集信息,反 - 60 -

思取得成功的经验和不足之处的教训,进而针对每个小组的表现再做具体的指导,促使每个小组都进行反思,这样慢慢会形成小组合作学习的良性循环。

(五)对学生合作学习能力的培养

小组合作学习中出现的有些问题是学生不善合作,不知道怎样合作造成的,尤其是低年级小学生,更缺乏从事合作学习所必需的有效技能,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有意识地逐渐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能力。具体而言,主要可培养学生以下几方面能力。

1.学会收集资料。一般来说,合作学习的课题有一定难度,有时需要收集一些资料。要让学生学会用什么工具,通过什么途径,收集什么样的资料等技能。

2.学会如何表达自己的观点。语言表达是人与人交往和互动的基础,也是个人交际能力的重要指标。合作学习需要每个成员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想法,互相了解对方的观点,在此基础上才能合作探究问题。教师在教学中要有意识地提供机会让学生多表达自己的观点,发现问题及时指点。

3.学会讨论问题。讨论是合作解决问题的关键,每个成员表达了自己的想法后,可能有不一致之处,这就需要讨论,攻克难点,形成解决方案。教师要在关键处予以指导,让学生逐渐学会讨论问题的步骤和方法。

4.认识合作学习的重要性。由于人的个性的差异,有些 - 61 -

学习好的学生不愿意合作学习,认为自己有能力解决问题;也有一些学生不愿意与他人交往。教师要使学生逐步体验到通过合作学习可以解决很多自己解决不了的问题,合作学习可以提高每个人的能力,使大家友好相处,从而对合作学习产生认同感。

5.建立互相信任、团结互助的关系。成员之间只有建立相互信任、团结互助的关系,才能以诚相待、荣辱与共,不计较个人的利益得失,为一个共同的目标而努力,这对培养良好的思想品质也是有好处的。

6.增强成员的集体责任感。小组里的每个成员都要为小组的学习任务承担一部分责任,不要有依赖思想,同时也要对自己的学习负责,从而激励自己努力参与小组合作学习。

7.以友好的方式对待争议。班级是一个小社会,小组成员间会因为学习或其他事情产生一些争议甚至矛盾,成员都要明确争论是为了达成共识、更好地解决问题,目标是一致的。大家要以小组利益为重,争议时对事不对人,始终保持团结。

(六)减少班级人数、提供合作学习的教室

笔者在调研过程中了解到,很多学校为了贯彻课程标准关于课堂教学改革的精神,便于小组合作学习,在一年级招生时,已经减少了班级人数,但有些好学校仍然达到每班60多人。因此,学校在招生时,宁可多招一个班,也要把班级 - 62 -

人数控制在50人以内,这样才有利于小组合作学习。另外,学校要打破常规,不按班级分配教室,按上课需要分配教室,每个年级安排一个固定的进行小组合作学习的教室。

总之,学校要从硬件设施上给小组合作学习创造条件。除了笔者论及的问题外,就小组合作学习来说,还有很多问题需要人们进行深入的研究,如怎样获得有效的数据,通过比较研究来验证学生在学业、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方面所获得的实质性进展。

如何在数学课堂上组织有效的

小组合作学习

金丝峡镇中心小学 郭晶

一、小组合作学习的意义。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

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 如今小组合作已经成为学生学习数学的一种重要方式,成为现代数学教学的科学教学法之一。小组合作能够让学生在学习数学过程中感受彼此不同的思维方式和思维过程,既可以实现优势互补、促进知识建构,又可以培养学生与他人合作的意识和能力,产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提高学习数学的效率,对学生的终身发展都都有重大意义。

- 63 -

二、合作学习的内容。

提供给小组学习的内容必须依据学生的认知基础、合作能力,把那些具有探究性和开放性,仅凭个人的力量难以考虑周全,须发挥小组集体智慧的问题让学生合作学习。才能更充分地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合作能力。我们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安排合作学习的内容:

1、“实践活动”内容

在课改实验教材中,教材编者精心设计出了许多的“实践活动”。这些活动具有很强的操作性、开放性、探究性和趣味性,对学生的活动提出了明确的责任分工,需要几人密切配合才能很好地完成,这无疑是我们的首选内容。如:一年级教材中“调查物品价格”这一实践活动,小组成员可先分头到商店、集市等地去询问、调查、收集、记录,回来后共同整理数据,汇报调查的方法、过程及成果。这即锻炼了学生收集、整理数据的能力,又培养了学生的合作精神及口语表达能力。

2、操作性、探究性的内容

根据低年级学生活泼好动、缺乏定性的特点及其认知规律,能够通过小组合作探索出来的结论,就尽量让学生自己去探索。教师应积极创造条件,让学生通过学具操作、动手实践来理解掌握新知。学生在小组内自主探索,发现了规律, - 64 -

即帮助了记忆,又加深了理解,教学难点突破了,学生们进一步体会了合作学习的快乐。

3、单凭个人力量难以考虑周全的内容

低年级学生的思考还停留在直观、具体、片面的层面,对某些问题或现象还不能全面、开阔地去思考、分折。教材中的某些学习内容单凭某个人的力量和智慧难以考虑周全,这时教师可以放手让学生小组合作,依靠集体的力量和智慧来解决,让学生在互动中取长补短,体验合作思维的丰富性。

4、学生感到困惑的内容

当学生处于“心求通而未达,口欲言而未能”的状态时,就自然地渴望与伙伴交流、探讨,共同解决问题。这种渴望下的情境,往往能使学生取得互求到得,启迪智慧的效果。在学生思考不成熟的情况下,老师组织了小组合作,让同学们边观察、边记录,从某一个角度看到的面有:从正对着长方体的某一个面平视时可看到1个面;从正对着长方体的某一条棱平视时可以看到2个面;从对着长方体的某一个项点观看时可以看到3个面。通过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学生们悟出:从一个角度观察长方体时,最多能看到三个面。在困惑之中求得小组的合作,学习豁然开朗,对探讨出来的知识记忆深刻。

三、小组合作学习的方法。

1.科学组建小组,搭建合作平台。

- 65 -

在传统的教学中,在课堂上老师和学生多是一问一答。老师为了教学进度,学生为了自尊,就会出现课堂被那些学习好的学生垄断,学习差的学生不能了解问题的解决过程,只能机械的知道结果。即使是小组合作学习中,如果不能很好解决教育公平性,仍然会出现,学生虽然团团坐,几个人在一起,但小组里往往成为优等生的“一言堂”,他们的意见和想法包办了小组成员。使参与流于形式,不能真正发挥每个学生的主体作用,导致两极分化严重,失去了合作的意义,课堂秩序混乱,教师难以驾驭课堂。因此,在平时的教学中能让每一位学生知道,合作的力量大于一个人的力量,众人的智慧要强于个体的智慧。从而然学生能从主观上接受小组合作学习。在小组的组建时,让每一名学生都能明确自己在小组中角色位置及责任意识。将全班学生按照学业水平、性格、性别、家庭背景等差异分成若干小组,每组3-6人。每组都应包含学习成绩好、中、差的学生分组的时候要考虑使全班各组平均成绩大致相同;不允许学生自由组合,防止组内同质的现象,这样小组间力量相当,让学生相互间学习成为可能,既能避免上文所说的“乱说”,造成课堂上的纷乱,又显得公平、利于竞争。

2.设计合理内容,体现合作价值。

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有些合作的内容必须具有一定的探究性,真正体现合作的价值所在。不是所有的课堂学习内容 - 66 -

都要采用小组合作方式,如果是较简单的学习任务,学生能自己解决的问题尽量让学生自己解决,以发展学生的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免产生依赖。如果是较复杂的学习内容,依靠学生个体的独立思考是没办法解决的,这时就可采用小组合作学习,鼓励学生之间展开讨论。有的教师组织学生合作学习的目的主要是为了显示课堂形式的多样和课堂气氛的热烈,为了合作而合作,徒有形式,并没有多大的实效。不论什么都合作,失去了合作的意义和作用。把一些毫无讨论价值或过于简单的毫无难度的问题交给学生讨论,纯粹是浪费时间。数学学习中那些具有很强的开放性、探究性和趣味性内容,才是我们运用小组合作的内容。例如:在测量教室的面积时,可以分成小组让聋生在相互协作中完成测量;该活动具有很强的开放性,对学生的活动提出了分工的要求:几名学生测量,其他几个学生对测出的的结果进行记录、计算。通过这样的学习,学生掌握了测量工具的使用,记录方法,以及面积公式的应用,以及发言时语言的组织。这样的内容才是我们开展小组合作学习不容错过的。

3.明确合作要求,注重合作过程。

教师适当指导,使学生亲身经历问题的解决过程,能更有效的促进学生对数学知识掌握。有些时候老师组织学生小组合作学习时,但问题一出现,教师就组织学生对问题结果的讨论,而不引导学生先自己探究,深入思考。一般情况下, - 67 -

教师所提出的讨论问题的难易程度应和所给讨论时间成正比。难一点,有价值的问题多给点时间,反之少给点时间,这样既保证讨论的有效性,又不至于浪费时间。要顺利地合作完成一个任务,它还需要教师对小组合作各个方面给予认真的思考和关注。在课堂教学实践中,努力营造一种生生互动、师生互动的合作氛围;让学生从心底深处萌发一种想和同学交流,想和老师切磋,更想把我的观点和你说一说的愿望。如教学“游戏规则的公平性时”时,在摸白球和红球时,先向学生提出了合作要求:要求学生5人小组分工合作,一人摸球,一人搅球,一人大声汇报每一次的摸球结果,一人记录,一人监督摸球的人是否作假。在以上融洽的合作氛围中,学生的合作欲望应运而生,人人都做得很认真。学生在合作中既有满足又有愉悦,有观点的交锋和智慧的碰撞。在浓浓的合作氛围诱发下,使不同层次的学生更为积极主动地学习,相互借鉴、取长补短小组合作形式的多样性是为学生提供了合作的环境,搭建了更为开放的舞台,使每位学生都有锻炼和表现的机会,使学生在交往中“取长补短”,对学生而言,这种交往意味着心态开放,主体性突出,个性张扬,创造性得到释放。在合作汇报时,教师要组织学生对汇报者的发言人要认真倾听,允许组内成员和组外人员进行评价、补充、纠正和修改,但要让组内成员优先,把小组汇报扩展为全班讨论、全班交流。这样,人人都有思考和评价的任务, - 68 -

既能做到知识资源的共享,使全体成员掌握课堂教学中思维的主导方向,又能防止少数学生开小差。

4.能够运用多媒体技术更好的优化促进小组合作。

在组织学生小组合作的时候,很多情况下合作效果不好。原因有很多,有的老师认为是学生习惯于老师讲,同学记录的教学模式,对于小组学习主观上不想参与。其实很多的时候是学生现有的知识贮备不能够搭建完成任务的平台,学生不知从何处着手。此时,就要教会学生运用书本上提供的知识以及自己以前的知识贮备,当然这些在某种程度上还不够。还要让学生能借助互联网,在网络上收集有关问题的知识,从而很好的解决问题,老师在教学过程中能运用多媒体信息化技术手段,把问题的发现、解决、应用的过程很好的展示,帮助学生能更好的掌握这一过程。从而提高小组合作学习有效性。

5.积极总结评价,激发合作热情。

为了激发学生小组合作学习的兴趣,发挥其合作功能,教师要对小组合作的活动情况进行积极地评价,小组与小组之间要评一评、比一比、赛一赛,哪一组最有创新,哪一组最守纪律,哪一组最团结,哪一组最快等等。对小组中成员的表现也要进行分阶段的评价,主要从参与是否积极,合作是否友好,工作是否认真负责等方面进行,尤其要关注那些在学习上有一定困难,对他们的丝毫进步都要给予及时的肯 - 69 -

定。对表现好的小组和个人要发给一些小奖品,如五角星、作业本等,定期评比选出“合作小明星”、“协调小助手”等等,活动后教师及时进行总结评价,学生通过这种亲历亲为的探索得出的结论,记得更深刻、更牢固,探究的成功也给予了学生极大的满足感,增强了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 总之,课堂中的小组合作,不仅为学生创造了一个宽松、协调的环境,而且还使学生始终保持一个良好的心态。小组合作学习为课堂注入了活力,越来越受到很多教师的首肯,也越来越被学生所喜欢。这种学习方式不仅体现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主导作用,而且激活了学生的思维,训练了学生的语言,交流了情感,锻炼了学生学习的能力,融洽了师生关系,使课堂教学更加科学合理。合作学习产生的辐射作用,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前景,这种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将越来越显示其强盛的生命力,作为教师的我们应从实际出发,结合学生特点,需要我们不断的探索研究,让我们的小组合作更有效!

强化课堂教学质量 倡导小组合作学习

金丝峡镇中心小学 段开华

课堂教学是学生获得知识的主要阵地,是消化教材、启迪思维、培养学生学习主动性的主要场所。因此,课堂教学 - 70 -

的好坏直接关系着学生学习知识的多少、学习成绩进步的大小,那么如何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我谈几点体会:

一要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树立知难而进的信心。在教学过程中,要面向全体,发扬民主教学,评价方式要多样化,倡导小组合作学习、讨论、探索、感悟知识,通过学生的自评、同学的互评、教师的点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要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才能发挥其潜能,变被动为主动,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二要选择正确的学习方法。使学生主动实践,主动探索,学会发现问题,学会归纳总结,学会思考,学会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在教学中要抓住课堂内容的中心环节,要让学生集中注意、开动脑筋、积极思考,让学生顺着老师精心设计的思路,积极探索、理解和掌握当堂的知识内容,完成课堂教学的基本任务。

三要培养学生勇于提问的探究意识。“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多动手,多动脑,多思考,积极参与问题的讨论,涌跃回答问题,解决疑难,达到掌握知识的目的。

四要实行课堂作业。课堂作业能使学生积极主动专心认真的去完成任务,通过对所学知识的反复运用,加强了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巩固,也为教师提供教学的真实效果和信息。

- 71 -

总之,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抓往课堂的中心环节,突出重点,选择适当的教学方法,课堂教学质量一定会上一个新的台阶。

让学生在合作学习中快乐成长

(金丝峡镇中心小学 李世华)

目前学生在学习中,明显存在着学而无法,学不知法,引导他们如何认识、怎样把握,学生如同坠入无法逃脱的迷宫、深渊,必然产生厌烦和急躁情绪,最终只能放弃目标,以表面形式应付学习,甚至以逃学、厌学。所以,培养学生的小组合作学习尤为重要,让学生合作探究,亲临其境,感受成功的体验,激发学习兴趣,以愉悦的学习,促成学习的愉悦,用已有的知识、经验、体验,去认识未知世界,去发现获取知识。

合作学习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之一,合作交流、主动实践、自主探索的结果往往导致问题解决和新发现,无论是发现式教学,还是启发式教学,其精髓都是在让学生学会探索,动手实践,学会发现,因此,在教学中要善于指导学生的“合作学习”要用新的课堂理念指导我们的教学,多给学生一些提示性的线索,创设有助于学生自己学习的问题情况,把教材内容组织成一定的学习尝试层次,通过问题启发,如:做一做,想一想,试一试,读一读等方式,让学生在教学情景中把抽象的知识转化为具体的实验操作,通过积 - 72 -

极主动地探索实践活动来学习知识,主动地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合作学习”能力的培养,不但培养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培养了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增强了学生学习知识的自信心,促进教师的教育观念的更新。

在教学中,重视学生合作能力的培养,让学生在实际问题中感受数学问题,通过实践,化抽象为直观,感受知识的产生、发展与变化,使学生成为探索知识的主体,从而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发挥主动学习精神,做学习的主人,使教师教得轻松,学生学得愉快,学得透彻,在合作学习,中得到全面发展。小组合作为课堂教学创造了民主氛围,也为学生提供一了个“自我表现”的机会, 过去是因教材而教学,现在是为教书而用教材,在教师指导下的合作学习,促进了师生之间的相互交流,密切了师生之间的关系。

总之,小组不但是学生对知识的形成、发展与变化,有了明确的认识,而且使学生掌握了学习知识的途径和方法,促使学生能主动学习,探究新知识,并在活动获得成功体验,这样既增强了学生的自信心,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又能够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对学生学会求知,学会做人,学会生活具有不可低估的作用。

数学广角——植树问题教学设计

金丝峡镇中心小学 田 果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数学广角/植树问题

- 73 -

教学目标:

1.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出植树问题模型的过程,掌握种树棵数与间隔数之间的关系。

2.会应用植树问题的模型解决一些相关的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感悟构建数学模型是解决实际问题的重要方法之一。

教学重点:

理解种树棵树与间隔数之间的关系,会应用植树问题的模型解决一些相关的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

应用植树问题的模型灵活解决一些相关的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1、师:同学们,在我们的身边到处都有数学。现在请同学们伸出手张开手指,我们来数一数五个手指之间有几空呢?(四空)我们把这些空叫做“间隔”。那谁来说说,手指数与间隔数有什么关系呢?(手指数比间隔数多1),像这样的问题我们叫它植树问题。

(板书课题:植树问题)。

2、看到这个课题,我们自然而然想到,植树问题源

自于——植树。今天这堂课,我们就一起来研究和学习植树问题。大家有这个兴趣吗?

二、探究新知

- 74 -

1.动手操作、探究问题1:(两端都栽)

(1)师: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看这样一道植树问题。 出示问题1:同学们沿着小路的一边栽树,要把小路平均分成3段,如果两端要栽,需栽树多少棵?

(2)审题:谁来读一读题目。从题中你了解到了哪些信息?“两端要栽”什么意思?

(3)动手操作,独立思考。

师:下面请同学先动手“植一下树”,可以画图或摆棋子的方法来试一试,一共需要多少棵树。(学生操作、思考、教师巡视)

(4)小组交流。

师:请你在四人小组内交流一下,一共需要多少棵树苗?你是怎样想的?

(5)集体讨论(间隔数是4、5、6、7时,棵数是几?)。得出结论:

两端都栽的情况,棵数和间隔数之间

棵数=间隔数 + 1

间隔数=棵数 - 1

2、完成下表格(略):

3、出示例题1

(1)同学们在全长100米的小路一边植树,每隔5米栽一课树(两端要栽)。一共需要多少棵树苗?

(2)审题:谁来读一读题目。从题中你了解到了哪些信息?

(3)动手操作,独立思考。

师:下面请同学找出题中的已知条件:总长,间距, - 75 -

求棵数(学生操作、思考、教师巡视)

(4)汇报交流。

师:请你在四人小组内交流一下,一共需要多少棵树苗?你是怎样想的?

(5)集体讨论。

师:谁来代表你们小组,说说你们的答案是多少?你们是怎样想的?你能在黑板上来“种一种”吗?

师:知道了一共需要21棵,那么,算式该怎样表示? 板书:(棵)

师:100÷5表示什么?相当于“手指问题”中的什么数量?(间隔数)

师:为什么还要加1?(因为两端都要种,所以棵数比间隔数多1)

师:在实际生活中,两端都种、只种一端和两端都不种三种情况都存在,我们必须仔细审题,弄清是哪一种情况。

4、出示教学例题2(两端都不栽)

得出结论:两端都不栽的情况,棵数和间隔数之间

棵数=间隔数- 1

间隔数=棵数+1

5、练习巩固

一根木头长10米,要把它平均分成5段。每锯下一段需要八分钟,锯完一共要花多少分钟?

三、反馈练习:

(1)园林工人沿公路一侧植树,每隔6米种一棵,一共种了36棵。从第1棵到最后一棵的距离有多远?

(2)广场上的大钟5时敲响5下,8秒敲完。12时敲 - 76 -

12下,需要多长时间?

(3)为庆祝“六?一”儿童节 ,同学们在教室里均匀的挂了一行灯笼,共16个,还计划在两个灯笼之间再挂上6朵彩花,共要准备多少朵彩花?

四、全课小结

同学们,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思考:只栽一端的情况,棵数和间隔数之间有什么关系?

五、板书设计:

植树问题

两端都栽: 两端都不栽:

植树棵数=间隔数+1 植树棵数=间隔数-1 间隔数=植树棵数-1 间隔数=植树棵数+1

总长度=间距×间隔数

数学广角——植树问题教学反思

金丝峡镇中心小学 田 果

“植树问题”是人教版四年级下册“数学广角”的内容,教材将植树问题分为几个层次:两端都栽、两端不栽、只栽一端等。其侧重点是:在解决植树问题的过程中,向学生渗透一种在数学学习上、研究问题上都很重要的数学思想方法——化归思想,同时使学生感悟到应用数学模型解题所带来的便利。本课的教学,并非只是让学生会熟练解决与植树问题相类似的实际问题,而是把解决植树问题作为渗透数学 - 77 -

思想方法的一个学习支点。借助内容的教学发展学生的思维,提高学生一定的思维能力。

我所执教的是教材第117页的内容,主要教学直线上

植树的三种情况,这节课主要目标是向学生渗透复杂问题从简单入手的思想。使学生有更多的机会从周围的事物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体验到数学的魅力。因此在设计这节课时,我主要是运用这样的教学理念:以问题情境为载体,以认知冲突为诱因,以数学活动为形式,使学生经历生活数学化,数学生活化的全过程,从中学到解决问题的思想方法。以此为基础,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我设计了以下几个环节:

一是通过课前活动,以大家都熟悉的手为素材,从让学生初步认识间隔,感知间隔数与手指数的关系。二是以一道植树问题为载体,营造突破全课教学重点及难点的高潮。三是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四是多角度的应用练习巩固,拓展学生对植树问题的认识。

反思整个教学过程,我认为这节课有以下几点做得比较好:

一、创设浅显易懂的生活原型,让数学走近生活。

创设与学生的生活环境和知识背景密切相关的、学生感兴趣的学习情境有利于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到数学活动中。课前活动时,我选择学生的小手为素材,引入植树问题的学习。学生在手指并拢、张开的活动中,清晰地看出手指的个数与空格数之间是相差1的。然后做快速问答的游戏,使学 - 78 -

生直观认识并总结出了间隔和点数的关系,为下面的学习作了铺垫,同时也激起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处理教材时我把例题改为条件开放的植树问题,不规定两端都种。如此修改的意图是,让学生在开放的情境中,突现学生的知识起点,从而用一一对应的思想方法让学生理解多1少1的原因,建立起深刻、整体的表象,提炼出植树问题解题的方法。 在这里数据小了,便于学生利用线段图操作,建立数形结合,有利于学生的思考,降低了学习的难度。

二、注重学生的自主探索,体验探究之乐。

体验是学生从旧知识向隐含的新知识迁移的过程。教学中,我创设了情境,向学生提供多次体验的机会,为学生创设了一种民主、宽松、和谐的学习氛围,给了学生充分的时间与空间。如果说生活经验是学习的基础,生生间的合作交流是学习的推动力,那么借助图形帮助理解是学生建构知识的一个拐杖。有了这根拐杖,学生们才能走得更稳、更好。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注重了对数形结合意识的渗透。教学中我先让学生想办法设计植树方案,在学生自主探索的过程中很多学生采用了画线段图的方式,交流时利用多媒体再现线段图,让学生看到把一条线段平均分成4段,加上两个端点,一共有5个点,也就是要栽5棵树。使学生发现植树时准备树苗的问题并不能简单的用除法来解决。

三、关注植树问题模型的拓展和应用

- 79 -

植树问题的模型是现实世界中一类相近事件的放大,它源于现实,又高于生活。所以,在现实中有着广泛的应用价值。为了让学生理解这一建模的意义,加强了模型应用功能的练习,练习形式也较开放,由学生自主解决。

当然这节课也有很多不足之处。开头导入部分太快,只是点了一下,以至于学生不能充分地感受手指个数与间隔数的关系。如果这部分稍微透彻一些,学生的理解还会更加清楚。 还有一些细节的处理,有待进一步地提高,课堂的应辨能力也还需加强,练习的讲解不够精炼。总之在以后的教学中要注意把握好度,多多练习,努力做好更好。

四年级数学上册《积的变化规律》教学设计

执教者:金丝峡镇中心小学 刘孝才

教学内容:人教版小学数学第七册第58页例4以及练习九。 教学目标:

1、让学生探索并掌握当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乘(或除以)几,积也要乘(或除以)几的变化规律;并能运用规律进行实际计算和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2、通过小组合作学习,使学生经历积的变化规律的发现过程,感受合作以及发现数学中的规律是一件十分快乐的事情。

3、尝试用简洁的语言表达积的变化规律,培养学生初步的概括归纳能力。

- 80 -

教学重点、难点:引导学生自己发现规律,概括规律,进而运用规律。

教学准备:小纸条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列式计算:求20扩大10倍是多少?求20缩小10倍是多少?

2、对于 20 × 10 = 200,哪些数是因数?哪些数是积? 师:猜一猜,积的变化与什么有关?积的变化与因数到底有怎样的关系呢?这节课我们一起来研究积的变化规律。揭示课题:积的变化规律

二、创设情境,合作探究。

、创设情境:星期天,小明和妈妈一起去超市购物。妈妈来到副食柜前,她准备买一些面条回家。妈妈提出问题想考考小明:

研究问题、发现规律:

(以学习小组为合作小组,互相讨论、合作完成。) 1 、出示问题:

面条每包 6 元,如果买 2 包,一共多少元?买 20 包呢?买 200 包呢?

2 、要求123小组学生口头列式并计算,根据学生回答教师板书:

- 81 -

①6 × 2=12 (元)

②6 × 20=120(元)

③6 × 200=1200 (元)

3 、小组进行观察、讨论:

①三个算式中的因数、积有什么变化?

②从这里你发现了什么?(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越变越大,积也越变越大。)

③比较算式,看看因数的变化与积的变化有什么联系?

【以算式①为标准,把算式②的第二个因数同算式①的第二个因数进行比较,扩大了几倍?(10倍)也就是乘以几了(乘10)?积有什么变化?(也乘10了)再把算式③的第二个因数同算式①的因数比较,乘以几了?(乘100了)积又有什么变化?(积也乘100了)】

④小组内先把发现的规律用一句话说说。

⑤全班交流,根据学生回答板书:

两数相乘,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乘以几,积也乘以几。

4 、出示问题:(小组内分别完成)

①大包面条每包 20 元, 4 包一共多少元?

②中包面条每包 10 元, 4 包一共多少元?

③小包面条每包 5 元, 4 包一共多少元?

5 、要求456小组学生口头列式并计算,根据学生回答教 - 82 -

师板书:

①20 × 4=80 (元)

②10 × 4=40 (元)

③5 × 4=20 (元)

6 、引导学生进行观察、讨论:

①三个算式中的因数、积有什么变化?

【第一个因数变化了,第二个因数没有变化,积变化了.】 ②从这里你发现了什么规律?(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越变越小,积也越变越小。)

③比较算式,看看因数的变化与积的变化有什么联系?

【以算式①为标准,把算式②的第一个因数同算式①的第一个因数进行比较,缩小了几倍?(2倍)也就是除以几了(除以2)?积有什么变化?(也除以2了)再把算式③的第一个因数同算式①的因数比较,除以几了?(除以4了)积又有什么变化?(积也除以4了)】

④小组内先把发现的规律用一句话说说。

⑤全班交流,根据学生回答板书:

两数相乘,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除以几,积也除以几。

(三)整体概括规律 (学生齐读两条规律)

师:数学讲究简洁美,谁能用一句话将发现的两条规律概括为一条?

- 83 -

组内互说规律,教师指名回答。

生:两数相乘,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乘或除以几,积也乘或除以几。

师:两数相乘,如果其中一个因数是0,那积会不会随着另一个因数变化而变化呢?(不会,因为0乘任何数都等于0,0不能作除数)所以,我们在概括规律是时应该加一句(0除外)。

教师根据学生回答完成板书:

两数相乘,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乘或除以几(0除外),积也乘或除以几。

三、运用规律,解决问题

师:同学们,我们共同探索了“积的变化规律”,现在我们运用规律练习几道题,有信心吗?

1、58页“做一做”练习

学生独立完成后反馈,并说说你是怎样想的?

师:你能根据这组算式的特点接下去再写两道算式吗?

2、完成课本练习九第1题

学生先独立完成,再反馈结果。

生:一辆货车4小时可以行驶(160)千米,用40×4=160(千米)。

师:根据什么数量关系来列式计算?

生:速度×时间=路程。

- 84 -

师:第二个问题呢?

生:40×2×4=320千米,先算出轿车的速度,再算它走的路程。 师:谁能用今天学的积的变化规律来解决这道填空题?

生:160×2=320(千米),因为速度乘2就是一个因数乘2,时间不变就是一个因数不变,那么积也就是路程也要乘2等于320千米。

师:能运用积的变化规律解决问题,你的数学意识很强。这两种方法哪种思维过程更简便?

生:第2种,只需一步计算。

师:看来,多关注已有信息,灵活运用规律能使解题思路更开阔。

3、下面这块长方形绿地的宽要增加到24米,长不变。扩大后的绿地面积是多少?(课本练习九第2题) 宽8米 面积560平方米

学生先独立完成,再反馈结果:

(1)生:560÷8=70(米) 70×24=1680(平方米)师:还有不同的方法吗?

(2)生: 560×3=1680(平方米)师(追问):说说你的想法?生:长不变,宽扩大3倍,面积也扩大3倍。师:你真棒!能运用学的知识解决问题!!

- 85 -

四、全课总结,拓展延伸

这节数学课,你们有什么收获吗?

生1:我们找到了积的变化规律: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乘(或除以)几,积也乘(或除以)几。

生2:我会用积的变化规律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很方便。 ……

师:经过今天这节课,大家收获很多。同学们用自己智慧的双眼,聪明的大脑发现并运用了积的变化规律,老师真为你们高兴。真是学以致用,其乐无穷呀!刚才我们研究了一个因数变化引起积的变化,如果两个因数都变了,积又有怎样的变化呢?

指导学生练习课本59页第5题。(如果时间紧,可放到课外让学生自己探索)

18×24=432 (18÷2)×(24×2) = (18×2)×(24÷2) =

算一算,想一想。你能发现什么规律?(两数相乘,一个因数乘(或除以)几,另一个因数除以(或乘)几,它们的乘积不变。)

五、布置课后作业:练习九3、4题。

板书设计:

积的变化规律

① 6×2=12(元) ① 20×4=80(元) - 86 -

② 6×20=120(元) ② 10×4=40(元) ③ 6×200=1200(元) ③ 5×4=20(元) 两数相乘,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乘以几,积也乘以几。 两数相乘,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除以几,积也除以几。 两数相乘,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乘(或除以)几(0除外),积也乘(或除以)几。

《积的变化规律》教学反思

——金丝峡镇中心小学 刘孝才

《积的变化规律》是人教版小学四年级数学上册第三单元的内容,是在学生学习并掌握了三位数乘两位数笔算之后,编排的进一步深化知识的内容。

备课时,我紧紧围绕自己所研究的课题《数学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有效性研究》进行备课。在平时的教学中,我总是按照教材对学生进行知识的教授,而很少让学生在自主合作的过程中去学习。为此,我在备探究新知识时,结合班级小组,放手让学生在小组合作中去发现、去总结,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自己探究,更新了以往的学习形式,对学生来讲,不需要定定的坐着被动接受了,也能在小组中展现自己了,所以同学们的积极性肯定较高,事实证明,这种做法是正确的、有效的。

在分组学习中,我是分这样几个层次来进行的:第一个层次 - 87 -

是让学生完成列算式计算,由于题目简单,做对的可能性极大,学生为表现自己,积极性就显示出来了;第二个层次是让学生观察这三个乘法算式,看因数和积有什么变化,想想他们之间的联系,先让学生自己在小组内解决,然后形成统一的认识;第三个层次是认识统一后,组内商量用一句话将自己的发现叙述出来,推举一人发言,其他组员可以补充;第四个层次是在教师的引导下将自己发现的两个规律概括为一个规律,使语言尽可能的准确。这样,既使学生体验到自主探究到了知识的快乐,又锻炼培养了学生的概括归纳能力,可谓一举两得。

在备练习这部分时,我尽量杜绝无效问题(包括在小组合作中的问题),选取了几个能发散学生思维,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问题,从而灵活运用积的变化规律积极地解决问题。由于学生以前欠缺的知识较多,效果不是很好。

总之,这节课从备课到上课都是围绕我所研究的课题进行的,这种研究方式对我的教学非常有帮助,把课题中的每一个细小环节都体现于课堂上,有意识地改正自身的缺点,对自己今后的教学是很有帮助的。

《小学数学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性研究》》

第二阶段总结

- 88 -

课题自开题以来,课题组全体成员积极投身到课堂合作学习的有效性研究中去,为了提高教师的理论水平,加深对合作学习有效性的理解,实验教师借助常规研修课、校公开课等教研活动,,在课题研究的过程中,对小学数学小组合作学习有效性的探索与研究进行了初步探索,我们主要做了以下几点:

一、深化理论学习,提高理性认识

我们认为推动教师观念的改变,深化课堂教学的改革,需要学习。为了小组合作学习方式的运用与实践不流于形式,我们坚持将不断的学习贯穿于课题研究的全过程中。通过学习更新观念,提高认识。除定期召开课题组成员会议,还经常召集数学学科教师对照案例进行探讨。对课堂教学中出现的一些情况进行分析研讨,探究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案,使合作学习走向深入。

二、强化调研评估,促进合作交流

通过汇报课例、听课、参与活动、现状调查座谈讨论等形式检查、指导课题研究的实施,并以此作为过程性评估的依据。要求教师汲取经验教训,总结得失,进行反思,促进合作。

在课题的研究中,大力倡导协作的风气,做到信息共享、资源共享,形成科研合力。并达到共同研究、共同探索、共同提高、共同发展的目的。为此,课题组成员定期进行典型 - 89 -

课例、心得体会交流。深入课堂,对案例中的小组合作活动的必要性、可行性、有效性作考察,特别是学生学习的参与面及教师参与调控的力度作定量与定性的分析。对小组合作中值得探讨的事项,如小组如何分工、组间交流方式等,课题组成员在个体的研究实施后,再进行交流与实践,在行动中验证。课堂是开展合作学习的主阵地。在课题的实施中,我们立足课堂,把每一次的合作课堂都作为研究的案例,进行分析、思考和提炼。把学生作为研究的主体。挖掘资源,让学生在愉悦的合作活动中体悟合作的价值,增强其合作的主动性,使之具有良好的合作心态,掌握合作技能。

三、小组合作学习的实施策略。

小组合作学习既是实际操作问题,也是理论问题,需要我们不断的去探讨、去研究。下面结合我校实践,谈谈我们在研究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性中几条比较重要的策略。

1、小组合作学习要在自主学习的基础上进行

合作学习旨在通过小组讨论,互相启发,达到优势互补,解决个体无法解决的疑难的目的,但是合作学习必须建立在自主学习的基础之上。要尽可能地为学生提供自我选择、自我探索、自我思考、自我表现、自我创造和自我实现的空间。让学生在自主探究的基础上,产生需要合作学习的欲望,实现合作学习的有效性。李亚杰老师执教的《百分数的意义和写法》就是一次课堂教学中学生自主合作学习的有效方式的 - 90 -

探讨。一般情况下大多数教师教授学生新知识的时候,都是自己告诉学生今天我们要学些什么,要掌握些什么。而这节课不是李老师自己说,他是让学生说,问他们想学些什么?在学生自主思考、自主选择的基础上,然后通过小组讨论,把各组的意见综合起来,形成班级的综合意见。学生们经过讨论达成了一致。

2、科学的组建合作小组

教师应根据班内的实际,有意识的将不同层次不同类别的学生按照"组间同质、组内异质"的原则进行分组,其目的是为了在学生的合作过程中做到组内合作、组间竞争,让每个学生在合作中都有展示自我的机会,让学习困难的学生在互相帮助中不断提升,让学习优良的学生也能获得自信。此外,在合作中,小组的成员还应有一定的分工,即每一位学生都应担任一种特定的角色,如激励者、检查者、记录者、报告者、操作者等等,而且小组角色应该互相轮换,增进生生互动的有效性。

3、正确把握小组合作学习的时机

合作的价值就在于通过合作,实现学生间的优势互补。因为不是什么学习的内容都需要合作的,否则合作学习就失去了意义,就成了画蛇添足。合作学习的内容要有一定的挑战性,有一定探索和讨论的价值。如当学生对探究的内容产生了兴趣,但仅凭个人操作无法完成的时候;学生在自主学习过程 - 91 -

中自我思考,探索有困难的时候;解决一个问题,方法多样的时候;完成一件事答案多样性的时候;回答一个问题,回答不全面或者意见不统一的时候。这些都是值得进行合作学习的有效时机,教师如果正确地把握住了这些时机,去进行合作探究学习,合作学习就是有效的。

4、培养学生良好的合作行为。

良好的合作行为既是合作学习开展的重要条件,也是合作学习所追求的一种教学目标。合作学习过程中,因为学生都是在自主学习的前提下进行合作,每一个人的思维方式,学习方法都不尽相同,所以教师首先要培养学生学会交流,每个学生都要敢于发表自己的意见,谈论自己的见解,敢于向别人提出自己不懂的问题,同时也要乐于回答别人不懂你懂的问题。这也就是要养成良好的表达习惯和敢于求助,乐于帮助的习惯。小组合作学习不是个人行为,而是一个集体活动,教师要指导学生专心地听别人发言,尊重别人的发言,养成良好的倾听习惯,但同时在合作学习过程中,良好的建议和接纳行为是不可忽视的,教师要帮助学生克服从众心理,培养学生的批判意识,养成良好的建议和接纳习惯。以上这些良好的合作行为需要教师对学生悉心的培养。

5、以小组集体的学习效果,作为评价的依据。

我们在对学生的小组合作学习进行评价时,注重把学生个人之间的竞争变为小组之间的竞争,把个人计分改为小组 - 92 -

计分,把小组总体成绩作为评价的依据,形成一种"组内成员合作,组间成员竞争"的格局,把整个评价的重心由鼓励个人竞争达标转向大家合作达标。这样会让大多数孩子都受到老师或同伴的鼓励,都感受到成功的喜悦,从而取得不同程度的进步,并由此一步步迈向成功。象这样以小组集体成绩为评价依据来评价学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更有利于我们走出竞争教育的怪圈,实现教学评价的科学化。

6、教师要参与学生的学习活动并作出指导。

合作学习是学生的一种学习方式,同时也是教师教学的一种组织形式,学生的合作是否有效,同教师的参与与指导是分不开的。因此,在学生开展合作学习的时候,教师不应"袖手旁观",更不能做下一环节的准备工作,而应当从讲台上走到学生中间去,在组间巡视,对各个小组的合作进行观察和介入,对各小组合作的情况做到心中有数!同时,教师还应针对学生合作中出现的各种问题进行及时有效的指导,帮助学生提高合作技巧,顺利完成学习任务。比如:对不清楚任务的小组说明操作程序;对开展得很顺利的小组予以及时的表扬;对合作交流中偏离主题或遇到困难的小组提供及时的点拨;对完成任务的小组进行检查;对小组成员的各司其职进行监督等等。学生的小组合作学习有了教师的参与与指导,就能避免"短暂繁荣"和"华而不实"的无效合作场面的出现,学生的合作才更得法,交流才更有效!

- 93 -

7、小组合作学习应与自主探索有机结合。

小组合作学习虽然是一种重要的、有效的学习方式,但并不是万能的,它还应与其它学习方式有机结合,特别是与自主探索有机结合,才能发挥出更好的合作效应。因为自主探索是有效合作学习的前提和重要保证,小组合作学习离开了自主探索这个前提,就如水上浮萍,落不到实处。因此,在教学中,教师既要给学生独立思考、自主探索的时间和空间,又要为学生创造小组合作交流的机会,让学生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形成自己对知识的理解,在与人合作交流中逐渐完善自己的想法,充分发挥小组合作学习的实效性!

通过半年多的研究实践,我们欣喜地看到“小学数学课堂合作学习的有效性研究”,推动了我校教科研工作的全面展开。在合作中建立起来的生生间、师生间的真诚友谊、积极互动,使校园氛围更加融洽和谐,充满人文情怀。同时通过不断地学习、实践和研究,提升了教师的专业素质。在学生层面上,良好的合作意识已经形成,合作技能得到提高。在合作学习中健康的情感态度,掌握自我发展、自我管理的能力均得到提高。他们在合作中获得了解决问题的乐趣,感受到合作的意义,体会到合作的价值,在合作中张扬个性,凝聚了内力,学会了合作。

总之,我们进行小组合作学习有效性的探索与研究这一课题实验的研究,,我们还处于摸索阶段,我们要通过研究, - 94 -

真正形成一套科学的、合理的、有我校特色的、高效的小学数学合作学习新模式,既提高课堂40分钟的教学效率,又让所有的学生都参与到课堂教学中去。要继续加强合作学习中教师的指导作用的研究。由于在合作学习中教师还缺乏一定的教学经验,因此,在下一阶段的工作中,通过上网查阅资料,阅读有关国、内外有关合作学习的经验材料,提高自己驾驭这种新课堂的能力,并结合教学实践,探索出教师指导合作学习的行之有效的方法。

金丝峡镇中心小学数学教研组

20xx年4月28日

《小学数学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性研究》

第三阶段活动安排

按照研究方案通过主题教育活动,学科的渗透及课堂教学全面展开研究,现将活动安排如下:

小组合作学习有效性课题研究成果汇编

- 95 -

金丝峡镇中心小学数学教研组

20xx年5月8日

浅淡数学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性

金丝峡镇中心小学 刘孝才

在我国目前进行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从新课程标准

的制订到实验教材的编写,都倡导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学习方法。随着课改的深入,课堂教学的组织形式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小组合作学习是新课程课堂教学中应用最多的学习方式。小组合作学习是以学习小组为基本单位,多方调动课堂内各因素之间的互动,共同达成教学目标的学习形式。其实质是提高学习效率,培养合作品质。然而,教师在操作过程出现的最突出的问题是“流于形式,缺乏实效”。下面就

数学课堂教学实践,谈谈如何更有效地开展小组合作学习。

一、关注学生的情感, 提高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性

情感是学生素质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它对学习者的学习成效有重大影响。数学学习者如拥有积极的情感(喜欢、 - 96 -

小组合作学习有效性课题研究成果汇编

愉快、满意、高兴等),就会积极自觉地去完成学习任务,学习进步快:反之,如拥有消极的情感(烦躁、讨厌、焦虑等),就会抑制学习者学习热情,甚至会使他拒绝接受教师布置的学习任务,何谈小组合作学习有效性? 因此要关注情感,构建和谐师生关系提高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性。

第一,营造相互理解和相互支持的教学氛围。教师不要用批评的目光注视学生,也不要用责备的语气批评回答问题出错的学生。否则,学生会因自己表现欠佳而深感沮丧,甚至在心理上产生压抑感,继而降低学习热情。而且,这种现象也会影响其他学生。

第二,要保持积极的情绪,尊重学生的人格,保持和蔼的态度。注意在课堂教学中时时处处尊重每一个学生,以信任的目光、微笑的表情、鼓励的口吻,恰到好处地作用于学生,给他们以鼓舞、勇气和暗示,这样就缩短了师生间的心理距离,成为学生可以信赖的指导者和帮助者,同时积极引导学生带着丰富主动的情感进入到数学学习情境中,促进学生在适宜的情境中产生相应的情绪体验,在“亲其师,信其道”的情感中产生共鸣,不知不觉中进入学习情境,自然而然地达到教学的预期目的。

二、 构建结构合理的合作学习小组

小组合作学习是通过学生之间的合作交流、互动达成目标的。为促使学生进行有效小组合作学习,首先应对全班学 - 97 -

生进行合理地分组。合作学习小组的大小与构成可以随活动的不同而有所变化。当然,最常用的就是4人小组。分组时要考虑的有:1、成绩:一名成绩好的学生、一名成绩差的学生和两名成绩中等的学生,应使各小组的学生平均成绩大致相同。2、性别:两男两女。因为不同性别的混合小组合作学习比相同性别的小组合作效果更为显著。3、家庭背景等。一般不要让学生自己选择,因为学生通常喜欢选择一些与自己相似的同学,如学习程度好的学生往往会选择学习程度好的学生作为小组成员,反之,也一样,这样不利于小组活动。在组员的作用上要注意角色的分配。以4人组为例,一般设组织能力强的同学为组长、设语文水平高的同学为记录员、设动手操作能力强些的同学为检查员、设胆子大些和语言组织能力强的同学为报告员。

同时,座位的安排要遵循小组成员尽量坐在一起的原则,以使他们能共同合作学习,保持与小组成员间的目光交流,并能在不打扰其他小组学习的情况下进行交换意见。各小组之间应保持一定的距离,不至于相互干扰,并使教师易于通行,所以围坐成圈是一种最好的安排方式。

最后要注意角色的轮换,尽量让每个学生体验到各自的价值和担任不同角色的感受,帮助学生建立任务感、责任心。结构合理的学习小组能营造轻松愉悦的氛围,小组成员民主平等,人人是学习的主人,有利于形成良好的学习品质和心 - 98 -

理品质。

三、在知识的重点、难点处,组织合作学习。

数学知识的每一个板块,一般均有其重点和难点,教学中如何抓住重点、突破难点,事关教学的成败。数学概念的形成、定律的归纳、公式的推导、法则性质的理解、解题思路的分析、解题方法的总结、空间观念的建立等,大多是学生认知的重点和难点。在教学中,我注重在这些知识的关键处、思维的转折处、规律的探求处,设计合作学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学生探索知识、发现问题的能力。例如:学习“分数的意义”这节课的重、难点是理解分数的意义,理解单位“1”的含义。在教学时,先让小组探究合作,拿出事先准备好的几种材料(每种材料中都有多个物体)动手分分,用分数表示,再让各小组汇报交流,以求创新,说说这些分数是怎样得到的,这里让学生充分说出自己的想法和操作过程,让学生突破“一个整体”,感受到可以把许多物体看成一个整体。把这个整体平均分成不同的分数,其中一份或几份可以用分数表示,最后,教师引导各小组自己举例,加深单位“1”的理解。实践证明:在教学内容的重点、难点处,组织学生合作学习,能有效地对学生进行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通过在合作学习中,引导学生有层次的进行分析、比较,从而,对规律的探索做到循序渐进、水到渠成,真正让学生积极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最大限度地调动 - 99 -

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四、在小组合作过程中要明辨真伪打假

实践证明,在开展小组合作学习初期,学生的热情很高。教师抛出一个问题让学生讨论,教室里立刻会出现热烈讨论的场面。不久这种热烈讨论的场面就会异化。看似场面热闹,实则杂乱无章。稍加注意不难发现这是一种假热闹。经常出现以下几种情况:讨论中部分学生闲聊(与课题不相干的交谈);讨论后有时几个小组或小组内几个人同时争着发言,各不相让;有的小组讨论后一个人发言,其他人心不在焉,置身事外;有的小组讨论后互相推委,无人发言。这是不样之兆。教师要放慢教学进度,紧盯小组的运行,待运转正常后再调整进度。不然小组学习就会流于形式,而且教室纪律一团糟。有时候会出现另外一种情况,没有进行小组讨论的时候教师的问题或学生的发言却会引起学生在小组里交头接耳,这是真正小组讨论学习,表明学生已适应了这种新的学习方式。对这种情况教师千万不可误认为是学生纪律不好。

五、关注小组合作学习的总结评价

每次小组合作学习之后,教师都要及时地、恰当地进行总结评价。一方面是对小组学习的情况进行总结,让学生汇报小组合作的结果,把小组讨论拓展为全班交流,允许学生互相质疑。学生反馈的信息与教师期待的内容和目标相符 - 100 -

时,教师要恰如其分的鼓励;如果与期待的不一致,甚至是错误的,教师要通过追问、引导或请学生帮助矫正。在交流中教师要抓住独特的信息,引导学生创新,引发争论,在争论中获得真知,思维在探讨中得到充分发展。另一方面,对小组活动的情况进行评价,分阶段在小组内对每个同学的表现进行评价,主要从参与是否积极、合作是否友好、工作是否认真负责、任务是否顺利完成等方面进行,让每个学生了解自己在小组活动中的表现。同时在组与组之间进行评比,看一看哪个小组的活动开展得最好,哪个小组的同学最主动、和谐,尤其要关注那些在学习上有一定困难的学生,是否积极参与。对表现好的小组和个人给予奖励,如小红花、五角星、七彩旗、竖起的大拇指、精美的书签等,树立学习的信心,体验成功的乐趣。

总之,课堂是交流,交流需要真诚;课堂是生活,生活需要真实;课堂是生命,生命需要真爱。而有效的合作学习,能够唤醒学生沉睡的潜能,激活封存的记忆,开启幽闭的心智。在这样的课堂上,师生才是全身心投入,他们不只是在教与学,他们还在感受课堂中生命的涌动和成长。也只有在这样的课堂上,学生才能获得多方面的满足和发展,教师的劳动才会闪现出创造的光辉和人格的魅力。

- 101 -

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小组合作学习

金丝峡镇中心小学 刘记平

合作学习是指学生在小组或团队中为了完成共同的任

务,有明确的责任分工的互助性学习。由于它在改善课堂气氛,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品质等方面产生了很好的效果,被人们誉为:“近十几年来最重要和最成功的教学改革!”在新一轮课程改革的实施过程中,我特别注意引导学生开展小组合作学习,下面我简单谈谈我的做法及思考。

一、小组合作学习的实践意义

小组合作学习是一种内涵丰富,有利于学生主动参与的多样化的教学组织形式。有效的小组合作学习可以在小组成员间形成开放、包容的学习氛围,使小组成员间相互激励、相互促进;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激励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之间的共同进步。因此,开展小组合作学习是社会发展的需要,是教育改革的需要,也是实施新课标的需要!

二、小组合作学习的操作过程

小组合作学习只是数学课堂教学中学生多种学习方式中的一种,并没有固定的操作模式。我在教学中,常常是这样引导学生开展小组合作学习的:

1.创设情境

- 102 -

创设情境的目的就是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一、二年级的学生才6、7岁左右,天真、爱幻想是他们的天性。因此,我在教学中经常采用的办法就是描述一个美丽的童话故事或贴近儿童生活的事件,要解决的问题就包含在这个故事或事件之中,实际上就是为学生设置了解决身边数学问题的情境,密切了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新教材编辑了大量的情境教学内容,图画精美、生动细腻,非常贴近学生的生活,为我们创设情境提供了生动有趣的素材。

例如:我在教学一册的《比一比》时,创设了一个“小猪帮小兔盖房子”的童话故事情境;在教学《9加几》时,创设了运动会上给运动员送饮料的生活情境;在教学《乘加、乘减》时,创设了“小熊掰玉米”的故事情境……像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很多。总之,创设情境,可以将数学知识融入孩子们的生活,学生乐于接受。

2.明确学习任务

为了让学生的小组合作学习开展得有序、有效,学生一定要有明确的学习任务。也就是教师向学生说明学习的内容和目标、完成任务的方法,评价的标准等等。这些任务除了具有一定的合作价值外还可以分解,让小组中的每个成员共同参与,人人都有事可做。学生有了明确的学习的任务,可以避免小组合作学习的盲目性,充分体现小组合作学习的实效性。

- 103 -

例如:在教学第二册《统计》这一内容时,我向学生提出了学习任务:明天下午第二节课是体育锻炼课,老师想安排一些你们喜欢的运动项目,到底安排哪些运动项目呢?请你们以小组为单位,调查与统计一下吧!孩子们明确了学习任务,便在组长的带领下分工完成自己的任务去了。

3.合作、探究

学生明确了学习任务后,教师就应立即引导学生开始合作、探究,这是小组合作学习中最重要的一个环节。在这个过程中,每个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互相交流,形成小组的学习成果。并且学生每个人都必须有一定的责任分工,都应担任一种特定的角色,也就是说,学习任务已经落实到个人,小组的成员共同合作完成学习任务,以保证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性。

例如:在学习“量长度”时,我让孩子们分组测量,于是孩子们有的指挥,有的手拿粉笔做记号,有的充当标杆,有的用尺子量……每个人都兴高采烈,洋溢着主人翁的自豪感。小组合作学习的优势更是发挥得淋漓尽致。孩子们不仅学会了如何测量,也锻炼了动手能力,更尝到了合作的乐趣!

4.交流、评价

交流、评价也就是学生间总结学习成果、教师接受信息反馈并做出判断的过程。在学生的交流时,我要求学生尽量清楚表达个人或小组的意见,同时还要求学生学会真诚的征 - 104 -

求其他组的意见或评价其他组的见解,以博采众长,积极总结。在倾听了学生的交流、汇报后,我也要给各小组的合作过程及结果进行简单的评价,并用小五星或小红旗以示奖励。

三、小组合作学习的实施策略

小组合作学习既是实际操作问题,也是理论问题,需要我们不断的去探讨、去研究。下面我结合实践,谈谈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几条比较重要的策略。

1.科学的组建合作小组

教师应根据班内的实际,有意识的将不同层次不同类别的学生按照“组间同质、组内异质”的原则进行分组,其目的是为了在学生的合作过程中做到组内合作、组间竞争,让每个学生在合作中都有展示自我的机会,让学习困难的学生在互相帮助中不断提升,让学习优良的学生也能获得自信。此外,在合作中,小组的成员还应有一定的分工,即每一位学生都应担任一种特定的角色,如激励者、检查者、记录者、报告者、操作者等等,而且小组角色应该互相轮换,增进学生互动的有效性。

例如:我在让孩子分小组学习“认识钟表”时,小组内有“教师”,有“学生”,有“记录”,还有“裁判”,学生的分工非常明确!又如:在开展数学活动课“小小商店”时,孩子们相约带来了玩具、书、文具等物品,教室里开张 - 105 -

了近十个小商店,有经理、营业员、收银员、顾客……教室里热火朝天但秩序井然。开展这样的学习活动,如果不分组,如果不分角色,全班一起做这样的游戏,局面真不可想像。

2.以小组集体的学习效果作为评价的依据

传统的教学评价关注学生个体在整体中的位置,热衷于分数排队,比较强弱胜负,这种竞争性的评价是有局限性的,不利于大多数学生的发展。我在对学生的小组合作学习进行评价时,注重把学生个人之间的竞争变为小组之间的竞争,把个人计分改为小组计分,把小组总体成绩作为评价的依据,形成一种“组内成员合作,组间成员竞争”的格局,把整个评价的重心由鼓励个人竟争达标转向大家合作达标。这样会让大多数孩子都受到老师或同伴的鼓励,都感受到成功的喜悦,从而取得不同程度的进步,并由此一步步迈向成功。像这样以小组集体成绩为评价依据来评价学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更有利于我们走出竞争教育的怪圈,实现教学评价的科学化。

3.教师要参与学生的学习活动并作出指导

合作学习是学生的一种学习方式,同时也是教师教学的一种组织形式,学生的合作是否有效,同教师的参与与指导是分不开的。因此,在学生开展合作学习的时候,教师不应“袖手旁观”,更不能做下一环节的准备工作,而应当从讲台上走到学生中间去,在组间巡视,对各个小组的合作进行 - 106 -

观察和介入,对各小组合作的情况做到心中有数!同时,教师还应针对学生合作中出现的各种问题进行及时有效的指导,帮助学生提高合作技巧,顺利完成学习任务。比如:对不清楚合任务的小组说明操作程序;对开展得很顺利的小姐予以及时的表扬;对合作交流中偏离主题或遇到困难的小组提供及时的点拨;对完成任务的小组进行检查;对小组成员的各司其职进行监督等等。学生的小组合作学习有了教师的参与与指导,就能避免“短暂繁荣”和“华而不实”的无效合作场面的出现,学生的合作才更得法,交流才更有效!

4.小组合作学习应与自主探索有机结合

小组合作学习虽然是一种重要的、有效的学习方式,但并不是万能的,它还应与其他学习方式有机结合,特别是与自主探索有机结合,才能发挥出更好的合作效应。因为自主探索是有效合作学习的前提和重要保证,小组合作学习离开了自主探索这个前提,就如水上浮萍,落不到实处。因此,在教学中,教师既要给学生独立思考、自主探索的时间和空间,又要为学生创造小组合作交流的机会,让学生在自主已探索的过程中形成自己对知识的理解,在与人合作交流中逐渐完善自己的想法,充分发挥小组合作学习的实效性!

例如:我在教学《9加几》时,当“还有多少盒饮料?”这个问题提出来后,我没有急于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去解决问题,而是让学生先自己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法。当学生举起 - 107 -

了一双双小手,急于想表达自己的想法时,我说:“孩子们,把你的想法在小组里交流交流!”通过小组的合作交流,学生出现了多种解决问题的方法,如点数法、接数法、凑十法……像这样建立在学生自主探索基础上的小组合作学习,我认为非常必要!

当然,小组合作学习作为一种新的学习方式,使用的时间还不够长,在教学实践的过程中,我们虽然有一定的成绩但是也出现了一些问题,有的问题还一直困绕着我们,比如小组合作学习如果处理不当,容易出现优生独霸课堂的现象,学生的两极分化会越来越严重;再如班额过大的班级等等……这些问题都有待我们更进一步的去研究、去改进,使小组合作学习发挥出更大的作用。

我相信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随着我们认识的不断提高,我们对小组合作学习的研究会进一步深入。作为一名新课程改革的实践者,我愿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用自己的语言去表达、用自己的头脑去思考、用白己的心灵去感悟,与新课程一起成长,迎接数学教育的新时代!

稍复杂的方程(二)教学设计

金丝峡镇中心小学 田 果

教学内容: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上册教材69页例2

教学目标:

- 108 -

1、结合具体的情境使学生掌握根据两积之和的数量关系列方程,会把小括号内的式子看作一个整体求解的思路和方法。

2、通过学习两积之和的数量关系,来理解两积之差、两商之和、两商之差的数量关系,培养举一反三的能力。

3、让学生经历算法多样化的过程,利用迁移类推的方法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会数学和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点:

分析数量关系。

教学难点:

列方程和解方程。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师:同学们,秋天是收获的季节,天气也慢慢变凉,而且比较干燥,同学们可以多吃些水果,你们喜欢吃什么水果呢?上星期天,老师去水果摊上买了一些水果。

师:我们看看老师买了些什么水果?仔细观察,你能得到哪些信息?(课件出示导图1)

(二)探究新知:

1、生:老师买1kg苹果和3kg梨,共花了10.4元,梨每千克2.8元,苹果每千克多少钱?

师:你能用方程来解决这个问题吗?

2、分析数量关系。

(1)师:通过前几天的学习,我们知道,列方程解决 - 109 -

问题很关键的一步是什么?

(2)师:你能找到这题中的等量关系吗?

(3)集体交流。

(生1:苹果的总价+梨的总价=总钱数。)

生尝试解决,师指导。

3、(课件出示导图2)王阿姨买2kg苹果和2kg梨,共花了10.8元,梨每千克2.8元,苹果每千克多少钱?

师:请你比较一下,与前一幅图提供的信息相比,哪些信息发生了变化?哪些信息不变?

(板书:稍复杂的方程(二))

生:前面那幅图提供的信息中两种水果的重量不同,而第二幅图提供的信息中两种水果的重量是相等的,都是2kg。

师:怎样解决这个问题?请同学们用自己的方法试着解答。

解:设苹果每千克x元。

苹果的总价+梨的总价=总钱数

2x+2.8×2=10.4

2x+5.6=10.4

2x+5.6-5.6=10.4-5.6

2x=4.8

2x÷2=4.8÷2

x=2.4

师:请生1把思考方法讲给大家听,其他同学可以补 - 110 -

充、纠正。

生1:

①用未知数x表示每千克苹果的价钱。

②根据苹果的总价+梨的总价=总钱数列方程。2x表示苹果的总价,2.8×2表示梨的总价,相加就是总钱数。

③根据解2x+2.8×2=10.4这个方程的方法,把2.8×2先算出来,把2x看作一个整体,转化成我们学过的方程的类型来解方程。

④经检验,x=2.4是方程的解。

师:同意吗?你有什么不同的解法?

4、第二种解法

生2:我有不同的方法。根据两种水果的单价和×2=总钱数,可以这样列方程:(生说师板书)

(x+2.8)×2=10.4

师:你能根据这个方程说出它们之间的等量关系吗? 师:请同学认真观察这个方程,你认为应该怎样解?小组内先讨论一下。

生1:先把小括号内的式子x+2.8看作一个整体。也就是x+2.8这个整体×2=10.4。

师:为什么要把(x+2.8)看作一个整体?谁来猜猜他是怎么想的?

生2:利用等式的基本性质,方程左右两边同时除以2,就转化成了我们学过的方程的类型。

师:根据我们刚才的分析,请同学们把这个方程解完。 - 111 -

生板演 解:(x+2.8)×2÷2=10.4÷2

x+2.8=5.2

x+2.8-2.8=5.2-2.8

x=2.4

师:同桌说说第二种方法的等量关系和解这个方程的方法。

师:刚才我们一起学习的是书本上69页的内容,请你翻开书本把例题补充完整。

5、教师质疑引导学生理解两个方程的解答过程:

(1)解法一中要先算出什么?(2.8×2)

(2)解法二中先把什么看作一个整体?(x+2.8)

(三)、巩固拓展

1、第71页第1题解下列方程。

8(x-6.2)=41.6 (x-3)÷2=7.5 生演板后师生共同评价。

2、第71页第2题(课件出示情境)。

师:你从图中能得到哪些信息?自己试着解决这个问题。交流。

已知四张门票共花了11元,成人票每张4元,儿童票每张多少钱?

生板演解题过程

学生:

解一:儿童票价+成人票价=总价 解二:(成人单价+儿童单价)× 2 = 总价

- 112 -

解:设儿童票价每张x元

2x+4×2=11 (x+4)×2=11

2x+8=11 x+4=11÷2

2x=11-8 x+4=5.5

2x=3 x=5.5-4

x=1.5 x=1.5

3、一个长方形的周长是146厘米,宽是28厘米。它的长是多少厘米?

4、师:请大家看这个方程:(26+x)×3=150试着口头编出具有现实意义的问题,四人小组合作完成!交流讨论。

(四)、全课总结

这节课有什么收获?

稍复杂方程(二)教学反思

金丝峡镇中心小学 田 果

一、自我评价:

《解稍复杂的方程》是人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第

69页的内容。从我的实际教学来看,基本达到了原来预定的教学目标。本节课是在学生学习解方程和列方程解稍复杂的方程基础上教学的。学生在例1的学习中初步有了一定的基础,练习时我发现学生找题中的等量关系很难,所以本节课的设计主要让学生独立思考、小组合作,重点训练找等量关系。让他们自己去探索和学习,即培养了学生的独立自主, - 113 -

又培养了合作学习的意识,还有利于学生发散思维的训练。

列方程解应用题比较抽象,教学是注重题材生活化,并改变例题的呈现方式,通过让学生选择信息、提出问题的方式,培养学生学会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观察、分析问题,从而增强学生的数学意识。大胆放手让学生尝试解答,并鼓励学生用不同的方法,让他们自主去探究、去发现,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培养学生敢于探索的精神和大胆尝试的能力。通过组织学生汇报、交流,,使学生交流的过程中自发进行比较,学生在思维拓展的同时初步找到适合自己的方法。学生的认识不是由教师的说教得到的,是来自于发挥集体智慧的讨论由学生自己悟出来的。上完这一课,我认为成功之处有:出示例题后,让学生分析已知条件和问题,根据数量关系小组交流讨论,列出不同的方程,这样培养了学生的分析能力,发展了学生思维。当学生列出两种方程后,又出现了解方程的困扰,再次让学生交流,探究解方程的方法,然后展示不同小组的成果。师生共同评价,我适时点拨,做到了有放有收,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教师是教学过程的组织者、引导者。当然我还有些疑问,也有些想法:

二、问题反思:

关于数量关系的训练:学生要独立写出列方程所需的正确的数量关系式很困难(尤其还受到不会解“减数、除数是X的方程”的限制),班里只有小部分学生能熟练的找出正 - 114 -

确的数量关系,所以我想,要真正帮助学生建立找数量关系的技能的话,是需要有计划、花时间来训练的,仅凭这单元这样的3课时是远远不行的。

课上我发现有部分学生方程能列对,但写出的数量关系却与方程不符合,我突然意识到:也许对于这些简单的一步计算的问题学生可以缩简思考过程,直觉的列出方程呢?再仔细一想,学生在认识方程和学习解方程时已经经常做“看图列方程”的练习了,而今天的问题与以前的那些练习区别仅在于问题没用X表示而已,现在通过今天的学习他们一旦知道了可以把所求问题用X来表示,那么不就变成以前的列方程练习了吗?原来他们凭直觉列出方程是有原因的!

为了证明我的想法,教学本节课,我决定把训练找等量关系作为重点,先让学生按“先写出数量关系再列方程解答”的要求来学习例2,在学生独立寻找时我发现写数量关系的问题还是较严重,正确率不高。小组合作时让他们互相纠正补充,个别小组表现突出,确实发挥了团队意识,等量关系找到后,还有一部分学生不会按等量关系代数,在这个问题上应在加大力度训练。到了第三节课我又让学生按“直接列出方程解答”的要求完成“补充习题”上的几个练习,批阅的结果正如我所料,正确率很高,绝大部分学生都能列出正确的方程解答,只有少数学生出现了2类错误:(1)不懂题意乱列方程;(2)列出了“减数、除数是X的方程”却 - 115 -

不会解方程而乱解。对比练习证明了我的猜想:在这些简单的问题上,“先找数量关系”反而会干扰相当一部分学生的正常思维(思维水平较高的学生除外)。

关于本课的冒险构想:对这些简单的一步问题,学生既然能利用自身积累起来的对数量关系的感悟进行直觉思维而列出方程,我们又何必再重新找数量关系列方程呢?那不是在领着他们兜圈子、走回头路吗?那不是舍弃了高层次的思维而选用低层次的思维吗?我们何不尊重他们的数学现实,放弃这些简单问题中的找数量关系训练呢?到了较复杂的问题中再帮助他们进行找数量关系的训练也不迟啊?在列方程解应用题时,如能找出相应的等量关系,那列出方程便是水到渠成的事,找出实际问题中的等量关系是正确列出方程的关键,这点是毫无质疑的。其实不管是“看图列方程”还是“列方程解实际问题”,都离不开找数量间的相等关系这一思维环节。

冷静下来进行分析这样还是不行,“学生方程能列对,但写出的数量关系却与方程不符合”之现象,我认为原因之一是学生的认知特点所致,学生侧重于直观而弱于数学语言表达,故学生能凭知觉列对方程而写错等量关系;原因之二是学生思维偏差,不理解是要把方程所对应的语言形式的关系式描述出来,故写出的数量关系与方程不符。学生能利用自身积累起来的对数量关系的感悟进行直觉思维而列出方 - 116 -

程,并不表明学生的思维中没有数量关系(没有数量关系何来代数式),只是学生不习惯或尚不会表达而已。所以在这期间,必须既强化对分析过程的思维体验,让学生得到“利用等量关系解决问题的优越性”这种情感(特别是在解决一些复杂问题时),又要加强数学语言表达的训练,学会正确表达自己的思维,这样才能使学生顺利步入列方程解应用题的大门。

三、教学重建: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我从中悟到:要加强数学语言表达的训练,学会正确表达自己的思维,要“尊重学生的数学现实”。教师的教是要为学生的学服务的,是为学生的发展服务的,教学时不能超越学生的数学现实,想当然地增加教学内容的份量,提高难度,也不能落在学生的数学现实的后面,只图轻松顺利,而不管学生的真实收获。在教学时必须关注学生头脑中的“数学现实”,特别是要关注随着教学的进展学生的数学现实所发生的变化,以便真正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发展,尤其是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

课题研讨公开课

《 用百分数解决问题》教学设计

------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百分之几的百分数 - 117 -

金丝峡镇中心小学 刘新华

学习目标:

1、 使学生加深对百分数的认识,能理解发芽率、出

粉率、合格率等这些百分率的含义。

2、能用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分之几的方法解答求

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百分之几的的百分之几的应用题,解决

生活中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3、培养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和数学的应用意识。

教学重点:解答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百分之几的的百分之

几的应用题。

教学难点:对一些百分率的理解。

教学过程

活动(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1、想一想,根据自己的情况,你做对的题数占总题

数的几分之几?做错的题数占总题数的几分之几?(学生根

据自己的口算情况口答“做对的题数占总题数的几分之几?

做错的题数占总题数的几分之几?”)

2、提出问题:能否将“做对的题数占总题数的几分

之几”的分数应用题改成一道百分数应用题呢? 活动(二)相互合作,探究问题:

(一)初步感知

学生尝试解答各自的“做对的题数占总题数的百分之

- 118 -

几”和“做错的题数占总题数的百分之几”的问题。小结:

“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百分之几的百分数应用题”与“求

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分之几的分数应用题”解法相同,关

键是找准单位“1”,所不同的是,“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

百分之几的百分数应用题”计算的结果要化成百分数。

(二)共同探讨

1、师:百分数在日常生活、工作中应用很广泛,如前

面说到的“做对的题数占总题数的百分之几”这是做题的正

确率,“做错的题数占总题数的百分之几”就是错误率。像

这些正确率、错误率等我们通常称作“百分率”。你能举一

些我们日常生活中的百分率的例子吗?

2、举一些生活中的百分率的例子,说明百分率的意义。

板书学生所举的百分率及其含义。如:

合格的产品数 产品合格率= ────────×100%

产品总数

发芽的个数

发芽率= ───────×100%

种子的总数

3、尝试在比较中解答例题:引导小结:百分数应用题与

分数应用题的异同。

- 119 -

相同点:数量关系和解题方法完全相同

不同点:百分数应用题的数量关系用百分数表示,分数应用题的数量关系用分数表示。

例1。六年级有学生160人,已达到《国家体育锻炼标准》(儿童组)的有120人。六年级学生的达标率是多少?

(1)师:对于这个问题,同学们有什么疑问呢?

可以简单介绍《国家体育锻炼标准》的有关内容,重点解释:达标率是指达标学生的人数占学生总人数的百分之几。(可根据学生已有知识经验,采取生与生、生与师的对话方式)

(2)学生独立解答, 再在小组内交流解题思路,让学生总结求达标率的计算公式。

(3)全班交流达标率的计算公式,阅读课本第85页,看看书上的公式与自己总结的有什么不同。讨论:书上的计算公式为什么要乘100%?对此,你有何看法?

例2。(1)先让学生观察统计表,你看懂了什么?有什么疑问?(重点理解发芽率的含义)

(2)学生独立列式计算,完成统计表。

(3)分组交流讨论,概括求发芽率的计算公式。

(4)让学生观察填写完整的统计表,解释绿豆的发芽率是97.5%、花生的发芽率是92%、大蒜的发芽率是95%的具体意义。根据这三个信息,你知道了什么?你对这里的同 - 120 -

学们所做的种子发芽实验有了怎样的认识?

(5)简单介绍发芽率的应用价值。

4. 认识一些常见的百分率。

(1)让学生在认识例1和例2中的达标率和发芽率的基础上,讨论:“率”指什么?

引导学生理解“率”是两个数相除的商所化成的百分数,即百分比或百分率。

(2)师指出生活中用百分率进行统计的还很多,师生共同补充常见的一些百分率的例子。

(3)课本第86页“做一做”的第一题

小组讨论:怎样求出我们所知道的百分率?说一说它们的含义和列出相关计算公式。(采取小组比赛的形式,比一比哪个小组列举的公式多而且合理)

(三)、全课总结

1、学生谈谈学习本课后有什么收获,说说解答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百分之几的百分数应用题的关键是什么?方法是怎样的?这类应用题与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分之几的分数应用题有什么关系?

2、学生谈谈今天所学的知识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有什么用?

课堂总结学生说说解答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百分之几的百分数应用题的关键是什么。

- 121 -

(四)、作业:完成实践活动题

《用百分数解决问题》教学反思

刘新华

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学过用分数解决问题和百分数的

意义、百分数和分数、小数的互化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主要内容就是求常见的百分率,也就是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百分之几的实际问题,这个问题是与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分之几的问题相同。教材首先首先说明,解决百分数的问题可以依据解决分数问题的方法。沟通了百分数问题和分数问题的联系。

发现对简单单的求一个数是另一个的百分之几的问题

突破的不是很好,孩子们对百分率的计算还可以,但是对单纯的求一个数是另一个的百分之几还是迷惑,因此,我重点转向对一个数是另一个的百分之几让学生思考并总结,这样再从孩子们提出的问题中引出百分率,这样效果要更好些。

百分率的计算和它的意义也是本节课的重点,课堂做的调整是让孩子先从生活的所见,互相说一说自己所调查的百分率,并说含义。通过说的环节,加深对百分率含义的理解。再通过让孩子发现与自己息息相关的近视率和出勤率,当场统计并计算近视率,通过与我国近视率作对比,激发孩子的情感教育,爱护眼睛尤为重要。

- 122 -

不足之处;教法不够灵活,不能使用普通话教学。小组合作学习开展的不够扎实。

《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教学设计

金丝峡镇中心小学 李卫平

教学内容: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

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

通过本课的学习对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有一定的认识,通过探究理解,掌握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的计算方法,会用多种方法计算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

2 、过程与方法

引导学生发现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的计算方法,自主学习,动手操作,用学生尺先量出边的长度,观察边的长度,发现边长的特点,根据自己的理解动笔算出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整节课围绕两张卡片需要彩带长短展开教学,使学生体会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生活处处离不开数学。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渗透事物之间互相联系、互相转换的思想。

教材分析:

本课教学内容是在学生理解周长概念的基础上进行教 - 123 -

学的,有两个例题:例1,例2和做一做的题。例1是求长方形卡片的周长,例2是求正方形卡片的周长,引导学生探索并掌握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的计算方法,能正确计算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

教学重点:

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周长的概念,通过探究理解、掌握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计算方法,并获得学习的成功体验。

教学难点:

会用多种方法计算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

教学准备:

教学课件、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卡片。

教学过程:

一、 激趣引入

1、同学们还记得上节课我们学过什么新知识吗?

谁能说一说图形的周长是指什么?

2、引入新课,揭示课题。

师:龟兔赛跑的故事同学们都知道吧,第一次兔子输给了乌龟,但是兔子很不服气,它想和乌龟再比一场,所以就请来猴子当裁判,猴子让它们俩分别绕着长方形的草坪和正方形的草坪各跑一周,谁先跑完就算胜,张当猴子要喊开始的时候,兔子觉的它跑一周比乌龟跑的多,但猴子认为它俩跑的一样多,到底谁说的对呢?请同学们帮忙解决这个问 - 124 -

题。(生自由猜)

师:要知道它俩谁跑的多,实际上是让我们求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研究这两块草坪的周长吧!(板书课题: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

二、实践探究。

1、 引导学生探究长方行周长的计算方法。

(1)课件出示例1,组织活动量一量。

师:现在我们用先量后算的方法,先来计算这张长方行卡片的周长吧!

给每名学生都准备长方行的卡片,请学生用学生尺量出长方形的长和宽,再算一算长方形的周长。(给学生准备的长方形卡片和老师的是一样规格的)

教师巡视,参与学生的探究活动。

(2)组织汇报,交流展示学习成果:你们是用什么方法得到长方形的周长的?(教师结合学生的回答演示课件。)

生1:我先量出它的长是8厘米,宽是4厘米,然后用8+8+4+4算出周长是24厘米。

8+8+4+4=24(厘米)

生2:我量出的长方形的长和宽也是8厘米和4厘米。我用8×2算出两个长边的长度,然后用4×2算出两个宽边的长度,再把它们加起来,就是16+8,也等于24厘米。

8×2+4×2=24(厘米)

- 125 -

生3:我先算出一组长边和宽边的长度,就是8+4=12厘米,因为另一组长边和宽边的长度和这一组是相等的,所以再乘2就可以了,也就是12×2=24厘米。

(8+4)×2=24(厘米)

(3)引导学生对算法进行优化。

同学们想出了这么多种方法来计算这张长方行卡片的周长,真了不起!在这些方法中,你最喜欢哪一种?为什么?

结合学生回答,板书:

长方形周长=(长+宽)×2

2、 引导学生探究正方形的周长计算方法。

(1)、课件出示例2,组织活动量一量。

师:现在我们用同样的方法,来计算正方形的周长。 生:动手量正方形的边长,并计算正方形的周长。

(2)组织汇报,交流展示学习成果。

结合汇报,演示课件。

生1:我可以把4条边的长度加起来,就是6+6+6+6。 6+6+6+6=24(厘米)

生2:因为正方形的每一条边的长度都是相等的,所以还可以用乘法来计算,就是6×4.

6×4=24(厘米)

(3)你更喜欢哪一种方法呢?

板书:正方形周长=边长×4

- 126 -

3、比较总结。

师:通过刚才的计算,我们已经知道两块草坪的周长了。现在,谁能说说哪块草坪的周长更长些?

生:一样长。

师:通过刚才的探究活动,我们知道要求“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的方法很多,归纳观察这些方法,我们发现要计算长方形的周长,一定要先知道长方形的长和宽的长度;要求正方形的周长只要知道正方形的一条边长就可以了。我们掌握了这两种周长的计算方法之后,就可以解决很多实际问题了。

三、巩固知识,综合运用。

1、一个长方形花坛的长是5米,宽是3米。这个花坛的周长是多少米?

2、这是我的一块手帕,用90厘米长的绸带能围一圈吗?

3、判断下面的说法对吗?

(1)长方形长4分米,宽6厘米,这个长方形的周长是20分米。()

(2)长方形的周长比正方形的周长长。()

(3)一个长方形周长是20厘米,长是7厘米,宽是3厘米。()

4、这是两个完全一样的长方形,长4厘米,宽2厘米。 - 127 -

(1)计算一个长方形周长。

(2)计算拼成的长方形周长。

(3)计算拼成的正方形的周长。

四、总结全课。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一定有不少的收获吧!谁来谈一谈

板书设计:

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

长方形周长=(长+宽)×2

正方形周长=边长×4

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的计算教学反思

金丝峡镇中心小学 李卫平

这部分的内容是在学生已经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基础特征,并初步理解周长含义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探索并掌握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

一、让学生通过猜想激发学习兴趣。

我首先出示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图形,让学生指一指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接着让学生猜测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那一个图形周长长一些,最后要让学生探讨用最好的方法验证自己的猜测的正确性。这样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二、为学生创设自主探索的学习空间。

- 128 -

周长的计算方法我把教学的重点放在了如何引导学生通过自主探索和交流获得解题方法上,以学生的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为主,因为有了前面周长的认识,学生自主探索并不困难,关键是对各种算法的沟通、比较和理解。在学生交流算法时,我一方面让学生适当解释自己的思考过程,一方面引导学生理解不同算法间的相互联系,始终抓住问题的本质——不管怎样列式,都是求围成长方形的四条边长度的总和。几种方法中,长加宽的和乘2是学生理解的难点,我利用画图帮助学生理解。

但是在学生自主学习的同时老师的组织作用不能忽视。学生自主交流时间还不够充分,交流不彻底。

三、练习设计开放有层次。

本节课的另一重点是通过测量和计算进一步让学生体验图形的周长与边之间的关系。要求长方形的周长需要知道长和宽,要求正方形的周长需要知道边长。因此基本练习没有给出长方形的长和宽,让学生自己在量的过程中体验要求长方形的周长需要知道长和宽,求正方形的周长需要知道边长。让学生巩固一下基本方法。

栅栏题,比较灵活比较开放,提高了学生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的能力。但第一个问题应该先让学生做一做,再做一边靠墙的情况,效果会更好些。

整节课上下来,还存在一些不足:一是对于长方形和正 - 129 -

方形周长公式学生掌握的还是不够扎实,有点急于求成,从练习中发现学生还是习惯用原来的计算方法。二是对于有难度的习题,给学生探讨时间短。

今后的教学要注意了解三年级学生的学习能力及水平。

《2、3、4的乘法口决》教学设计

梅涛

[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使学生在老师的帮助下,经历2、3、4和1的乘法口诀的编写过程,理解这些乘法口诀的意义和结构,初步掌握乘法口诀的编写方法,记忆这些乘法口诀,并且会用这些乘法口诀来计算有关的乘法题目。

2、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特别是竞争、合作意识。

3、通过学习,让学生进一步感受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使学生熟记2、3、4乘法口诀的,能够比较熟练的进行乘法计算。。

突破重点的方法:通过引导学生观察主题图,自主学习突破重点。

- 130 -

教学难点:明确口诀的含义和来源,理解4的乘法口诀的来源和意义。

突破难点的方法:通过让学生在小组说一说、做一做等活动突破难点

教法:讨论法。

学法:小组研讨法。

[教学准备]向日葵图、小黑板、口算练习器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巩固旧知。

1、师:同学们,喜欢春天吗?说说你喜欢的理由:春天,桃花开了,柳树绿了,燕子飞回来了。(出示主题图)师:春天到了,小朋友种了一些向日葵,向日葵在同学们的精心照料下发芽了。

[通过教师对春天生动的语言描述,及春天的画面,把学生带进美丽的春天,从而激发学生的兴趣,集中学生的注意力,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同时,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爱护大自然的教育。]

2、出示习题:(1)2×5=( )读作( )

(2)4×5=( )表示( )个( )相加或( )个( )相加

(3)5×5=( )口诀( )

二、创设情境,学习新知。

- 131 -

1、出示分组“创先争优榜”

2、学习2的乘法口诀。

①(出示例2主题图)师:请你仔细观察这些向日葵幼苗,你发现了什么?学生观察,发现一共有9棵向日葵,每棵幼苗上张开两片子叶。师:介绍“子叶”这一学术词语。

[创设情境,激发学生仔细观察的热情。“幼苗上张开的两片叶子叫‘子叶’”,给学生渗透植物学中的名词术语,实现学科的横向联系。]

②(师出示一棵幼苗图)师:你看到一棵幼苗上有几片子叶?有几个2?1个2是几?师板书师:1个2用乘法算式怎样表示?学生说算式1×2=2。师板书。

师:你赞成吗?你怎么知道1×2=2?

师:谁能编乘法口诀?一二得二。师板书。师:你是怎样想的?

③(出示两棵幼苗)

师:一棵幼苗有两片子叶,两棵幼苗有几片子叶?是几个2?2个2是几?怎样计算?师板书2+2=4。师:你会用乘法算式表示吗?2×2=4。。师板书。师;你能根据算式编出口诀吗?

学生说出算式和编出口诀:二二得四。师板书。(将两句口诀一起读两遍。)

[尊重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引导学生观察、思考、讨论和 - 132 -

交流,借助直观的图:“一棵幼苗上张开两片子叶” ,根据乘法算式的意义引出乘法算式和2的乘法口诀,增加了教学的生动性和直观性,使学生顺利地掌握新知识。]

④师; 1个2除了用乘法算式1×2表示,还可以写成几乘几?生:2×1。师板书.你会算2×1= 吗?怎样想?

师引导生小结:乘法算式的两个因数交换了位置,积不变,所以两道乘法算式用同一句口诀。

⑤师:观察这两句口诀里都和数字几有关?引导生发现:2的乘法口诀有两句,按一二、二二的顺序排列

师:看这两句口诀的两个因数和积,你有什么发现?学生小组讨论,后全班交流。得出:两句口诀的积相差2。

师:那如果老师只记得2×2的口诀,我想算1×2的得数,你有什么好办法吗?那我只记得1×2的得数,想算2×2的得数,有什么好办法?

[二年级学生缺乏归纳能力,因此,尝试让他们小组之间互相交流、补充,教师进行引导、小结,有利于培养学生对知识的归纳能力,为以后学习乘法口诀奠定基础,积累经验。] 3、学习3的乘法口诀。

①(出示例3主题图)师:过了一段时间,向日葵在同学们的精心照料长高啦!同学们观察一下向日葵有什么变化?引导学生看出向日葵长高了,并且叶子由两片叶子变成了4片叶子。向日葵一行有三棵。

- 133 -

②师:一行有几棵?是几个3?1个3用乘法算式怎样表示?生:1×3。师板书。谁能说出乘法口诀?生:一三得三。师板书。师:那么2行向日葵有几棵?3行呢?同学们能不能自己列出算式,自己编出3的乘法口诀?请四人小组合作,先说一说再写。

③汇报交流。请个别小组到黑板板书。2×3=6 二三得六。3×3=9 三三得九

④看这些算式和口诀,你发现了什么?

教师小结:3的乘法口诀有三句,按一三、二三、三三的顺序排列,每相邻两句口诀的积相差3。乘法算式的两个因数交换了位置,积不变,所以两道乘法算式用同一句口诀。

[在2的乘法口诀的基础上,对学生半扶半放,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主动学习,体现教师和学生之间互动的过程。同时,把学习3的乘法口诀活动置入植物生长的情境中,学生学得轻松有趣。]

4、自主学习4的乘法口诀。

(出示4片叶子)

①自己对照图形说出加法和乘法算式,编写出4的乘法口诀,然后把书上的算式和口诀补充完整。

②全班交流。师板书算式和相应的乘法口诀。

[在学习的过程中,由易到难,层层深入,体现了教学的一般规律,符和学生学习的认知规律。]

- 134 -

③师:看这些算式和口诀,你发现了什么?

④教师小结。4的乘法口诀有四句,按一四、二四、三四的顺序排列,每相邻两句口诀的积相差4。乘法算式的两个因数交换了位置,积不变,所以两道乘法算式用同一句口诀。 5、教学1的乘法口诀。

①师出示1×1 师:想一想:1×1= 师:你是怎样想的?

引导学生说出:1个2是2,1个3是3,1个4是4,那么1个1还是1,也就是1×1=1,②编口诀:“一一得一”。 学生拍手齐读1~4的乘法口诀。

[通过引导学生对知识体系循序渐进的学习来提高学生正在学习中的理解、转换和迁移能力,让学生获得发展。]

三、活动体验,寓教于乐。

1、“对口令”游戏。小黑板出示1~5的口诀填空

①(采用教师说口诀的前半句,学生对后半句)师及时板书。 ② 对口决的前两个字和后两个字进行对比,使生明白前两字是两个因数,后两字是积。两个因数小数在前,大数在后。

2、口诀接龙

以小组为单位,从2开始,一直说到4,一共9句口诀,看哪个小组传的又快又对。

3、分组“送信”比赛。

(说明:出示“信”,信上写着口诀,给四个信箱:2的乘 - 135 -

法口诀、3的乘法口诀、4的乘法口诀。学生把相应的乘法

口诀放进合适的信箱里。)

(使用不同的游戏形式记口诀,启动学生动脑思考,动口去

说,从而熟悉1、2、3、4的每一句乘法口诀。学生热情高

涨,活跃了课堂气氛。)

四、实际应用,解决问题

1、 我会算

1×2= 1×1= 2×3= 3×3= 3×2= 2×2= 4×2= 2×4= 4×1= 1×3=

生说口诀,师写得数。

[在学生对2、3、4的乘法口诀已较熟悉的基础上,通过练

习,使生对口决进一步掌握,并使学生学会应用]。

2、 师:有一群小动物要过河(出示练习十一第2题),河

里有许多小石头,小动物怎样才能借助石头顺利过河呢?请

同学们联系动物身上的数字和石头上的式子或口诀帮帮他

们。

[创设情境,激发兴趣,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巩固所学知

识,同时进行保护动物的思想教育。]

五、拓展应用

师:你能运用今天学到的知识说说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吗?

[把学到的知识应用到生活中去,感受我们在学习有用的数

学,激发学生终生学习的愿望。]

- 136 -

六、回顾全课,总结延伸。

1、同学们,你们这节课都学到了什么?(板书课题)

师:同学们,这节课学会了这么多知识,还会运用刚学到的知识去解决一些生活问题,真了不起!希望同学们以后能正确地、熟练地运用它们。回家后把2、3、4的乘法口诀背给爸爸、妈妈听,好吗?

[引导学生对知识进行总结,培养他们的归纳能力,让学生体验到获得成功的喜悦。]

2、你还想知道什么?

[激发学生学习6、7、8、9的乘法口诀的欲望。]

七、作业:

写出1、2、3、4的乘法口诀。

【板书设计】

2、3、4的乘法口诀

《2、3、4的乘法口诀》教学反思

梅涛

本节课上完我认为有以下几点成功之处:

1、创设情景,激发兴趣。

在设计教学时,创设小朋友种“向日葵“这一学生喜欢的生活情景,将“向日葵发芽啦”到“向日葵长高啦”的自然情境自始至终贯穿于整节课的教学中,不仅增加了教学内容 - 137 -

的生动性,而且给学生渗透了植物学的知识。在练习时,通过讲述“帮助小动物过河”故事吸引学生参与活动的好奇心。使学生情绪高涨,学得轻松有趣。

2、给学生留下探索的空间。

在设计教学时,尊重学生的认知规律,引起探究新知的欲望,给学生留下探索的空间,由易到难,层层深入。

如学习2、3的乘法口诀时,提供“向日葵发芽啦”到“向日葵长高啦”的自然情境,创造观察、思考、探索的机会,引导学生编出2的乘法算式和口诀,再让学生小组合作尝试编出3的乘法算式和口诀。通过小组合作、探索、交流、评价促使他们互相启发、互相鼓励,体会互相学习的乐趣。 在学习4的乘法口诀时,放手让学生运用类推的方法自主探索新知识,进一步沟通了相同加数连加和几个几之间的内在联系。这一环节让学生体验了知识的形成,展示了学生积极思维的过程,同时,有效地突破4的乘法口诀这个教学难点。

3、培养学生归纳知识的能力。

二年级学生还比较小,缺乏归纳知识的能力。教学时,结合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引导他们仔细观察,找一找2、3、4的乘法算式和乘法口诀的规律,及让学生总结所学内容,可以启动学生的思维,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全面归纳,还可以培养他们的概括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 138 -

4、加强实践活动。

低年级学生好动、爱玩,关注“有趣、好玩、新奇”的事物。因此,我选取了富有趣味性的教学活动,激发他们的好奇心、参与欲,使他们感觉到学习数学是一件很有趣的事情。 为了让学生掌握、熟记2、3、4的乘法口诀,我在巩固新知识这一环节上设计了三个活动:

①“对口令游戏”、“送信”比赛、“口诀接龙“活动。这些活动符合低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学生参与性很高,目的是通过活动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使生在轻松、自然、简单的生活情境中理解并运用知识,并记熟1、2、3、4的乘法口诀。

5、渗透情感教育。

由春天引入,夏天结束,有耕耘就有收获。从向日葵发芽→长高→开花,知识前后联系,融会贯通,让学生在情境中感受到热爱自然、热爱劳动、保护环境的教育。

由小组合作“帮助小动物过河”、“摘葵花”比赛等,培养学生乐于助人、团结合作精神,促进学生在情感、态度等方面的健康发展。

当然,本节课还有需要改进的地方:如:准备不够充分,图的作用发挥不够好。在讲2的乘法口诀时,我让生看了书上的图,并结合主题图抽出了一幅图(2片叶子),讲乘法的意义;在讲3的乘法口诀时,我只让生看了书上的图,说 - 139 -

乘法的意义,没板帖图,在讲4的乘法口诀时,也是结合主题图抽出了一幅图(4片叶子),不够直观,使生对相关口诀的意义理解不够到位,重点突出不够。

《小学数学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性研究》

第三阶段总结

按照研究方案全面展开,通过主题教育活动,学科的渗透及课堂教学研究。在不断的探索与实践中,尤其是在我们进行了学案反思之后,对小组合作学习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和体会。

一、明确了小组合作学习的意义

小组合作学习是一种通过学生之间相互协助、师生之间共同探讨学习知识的学习方法,它改变了学生以往单调、枯燥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在合作中学会学习,在学习中学会合作,学会倾听别人的意见,从而增进了同学间的感情交流,改善了人际关系,也有利于学生发挥出自己的最高水平。同时,由于学生的学习方式的改变,教师的教学方法也相应发生了改变,这就使得教师在吸收新知,课堂教学的设计上均会投入相当多的心力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从而真正实现师生共同成长的目标。教师也由于小组互动的机会能多了解学生的认知水平和认知方式,并能以学生的角度来提出问题, - 140 -

思考问题,进而缩短了师生在课堂上的距离。

二、了解了小组合作学习中教师的作用

合作学习的成功与否,与老师的引导和参与是分不开的。在合作学习中,教师与学生之间原有的“权威-服从”关系逐渐变成了“指导-参与”的关系。在此,教师不是清闲了,而是担负起了更大的管理和调控职责。教师要充当“管理者”、“促进者”、“咨询者”、“顾问”和“参与者”等多种角色,这些角色具体表现为:

1、在开展小组合作学习初期,学生中可能会出现二种情况:闲聊(与课题不相干的交谈);冷场。此时老师要合理地进行组织、调控,不能使小组合作学习刚开头就夭折,或者使小组学习流于形式。

2、小组讨论偏离主题或讨论一时受阻时,教师应及时发现,及时制止,或为小组讨论提供及时的点拨,使小组讨论顺利开展。

3、小组活动开展得顺利时,教师应给予及时的表扬。当小组提前完成任务时,教师应检验他们是否真正完成了任务。如果确实完成了,教师可以开展一些备用活动:帮助其他组完成任务等。

三、小组成员的组成有了更科学的分配

合作学习一般采用异质分组,即小组内各成员间形成性别、学习成绩、能力方面的差异。合作学习小组通常由4 - 141 -

人组成,其中一名是优等生,一名是差生,二名是中等生。这样异质分组的最大好处在于让学生懂得,每一个人都有长处和不足,人的智能、个性、才干是多样的,只有既善待自我,又欣赏别人,让每个人的价值作用相互依存,相得益彰,才能发挥出团队学习的最大成效。由于每个小组都是异质的,所以就连带产生了全班各小组间的同质性,这就是合作学习的分组原则——组间同质,组内异质。组内异质为互助合作奠定了基础,而组间同质又为保证全班各小组间展开公平竞争创造了条件。

但异质分组也会带来一些问题,低分生由于不能高质量的参与而变的消极,聪明爱炫耀的学生也是消极的,因为他们认为同伴太差而不想总是给同伴解释。如果有时能根据学习目标、学习内容的不同适当进行一些同质分组,学生的合作效果会更好。比如学习任务较开放,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得到不同层次的结论,这时就可采用同质分组,这样更利于发挥积极性,更利于交流。

四、掌握了小组合作学习的应用时机

合作学习不是专用来活跃课堂气氛的一种教学组织形式,它应该用于解决知识的难点。对有疑难的问题,本课的重难点,教师在作一适当引导后,让学生去合作、探索,运用集体的智慧去攻克难关。选择小组合作学习的恰当时机是有效合作的重要保证。

- 142 -

1、个人操作无法完成时。此时,教师可以创设情境,激发学生自发的合作,培养同学间团结协作的精神。

2、个人探索有困难,需要帮助时。多用在出现了新知识,需要新能力处。此外,在意见不一,有必要争论时;人人都需要内化知识时;当学生举手如林,为满足学生的表现欲时;当学生获得成功的乐趣,需要与人分享时,也是小组合作学习的最佳时机。

五、明确了小组合作学习中应注意的两个问题

1、小组合作学习不能停留在形式上

近来,在几乎所有的课堂上,我们都可以看到小组讨论式的合作学习,但有的讨论仅仅停留在形式上,往往是老师一宣布小组讨论,前后四人马上聚在一起,满教室嗡嗡声,小组里每个人都在动嘴,谁也听不清谁在说什么。几分钟后,老师一喊“停”,学生立即安静下来。这种几分钟的讨论,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合作学习。不能想当然地认为,组建了合作小组后,学生围坐在一起,进行简单的议论,就会出现合作的效应。小组合作还需遵守一定的规则,比如小组内应该有分工:领导者、记录者、联络者、检查者等,而且应该轮流担任,增进角色的互赖性,提高合作学习的有效性。

2、关注每个学生的有效参与

合作学习不允许任何学生游离于集体活动之外,“出工不出力”,“小和尚念经,有口无心”都是不行的。同学之间 - 143 -

的积极的相互依赖意味着大家在彼此合作、相互启发中共同

学习,而不是消极地依靠某个学生或某一部分学生解决全组

问题,而另一些人在小组掩护下逃避责任。为了使每位学生都能有效地参与小组合作学习,教师应事先建立一些基本的

小组合作的规则,讨论前,小组成员先独立思考,把想法写

下来,再分别说出自己的想法,其他人倾听,然后讨论,形

成集体的意见。决不能把小组合作学习演变成“好学生讲,差学生听”的小组模式。

六、了解评价在小组合作学习中的重要意义

评价是小组合作学习不可缺少的一环,与传统教学不

同,小组合作学习评价呈现出多种途径。从评价内容看,有

过程评价和结果评价,其中以过程评价为主,主要评价小组合作水平,学生在小组合作中的表现及参与程度,以评价形

式看,有自我评价与同伴评价,学生评价与教师评价,个人

评价与小组评价,小组自评与组间互评。从评价功能看,主

要有导向功能:通过评价引导学生的探究行为在科学、正确

的轨道上进行,引导学生积极投入小组合作活动中;激励功

能:通过评价,肯定和鼓励被评价者,使其充分发挥创造潜

能和合作积极性。

自课改以来,小组合作学习已成为学生学习的一个重

要方式,为了更好地运用合作学习,我将继续边实践边思考。 金丝峡镇中心小学数学教研组

- 144 -

20xx年10月20日

《小学数学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性研究》

第四阶段活动安排

课题实验以来,全体教师在实践中摸索了一些经验,整理了一些材料,写出了一些较为有价值的论文和案例,为了及时推广这些好的作法和经验。现将活动安排如下:

小组合作学习有效性课题研究成果汇编

金丝峡镇中心小学数学教研组

20xx年10月20日

“小学数学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性”探究

金丝峡镇中心小学 刘新华

《课程标准》提出了“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小组合作学习,是一种以“小组”为单位的“合作性”学习,“小组”的作用能否充分发挥,“合作”的手段能否充分运用,这是体现小组合作学习是否真正有效的两个关键性问题,而且更为重要的是小组合作学习的研究不仅仅 - 145 -

是推广和应用一种教学研究的手段和方法,它真正的内在意义是培养学生充分的合作精神、合作能力。合作学习能让学生在独立探索的基础上,交换彼此的独立见解,展示个性思维的方法与过程,在交流中反思,使自己的见解更加丰富和全面。同时,在合作式的民主互动的和谐氛围内进行学习,有利于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的养成。

合作交流是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是学生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体会和运用数学思想与方法,获得基本的数学活动经验的重要途径之一,它能有效地改进教与学的方式,使学生乐意投入到现实的探索性的数学活动中去。小组合作学习为学生营造了宽松和谐、平等自由、主动参与、积极实践、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的环境,有利于培养学生多渠道获取信息的能力,有利于学生自我意识的形成和发展。小组合作学习是同学之间互教互学、彼此之间交流信息的过程,也是互爱互助、情感交流、心理沟通的过程。让学生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学会合作,学会交流,学会学习。增强学生合作的意识,培养学生合作的能力和创新能力,为学生的终身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为此,如何提高“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性,我在实践中进行了一些探索:

一、合理的分组。

要考虑学习成绩好、中、差的搭配,又要考虑他们原有的性格、感情等非智力因素。每组4-5人为宜,组内成员 - 146 -

要有明确的具体分工,谁负责组织讨论与合作;谁负责整理本组讨论或合作的成果;谁负责将小组合作的情况在全班作出汇报要提前做好安排。每个学生都各尽其职,给每个学生都有充分的参与机会与权利,让学生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始终拥有高度的自主性,讨论时,各成员各自说出自己的想法,其他人倾听,然后讨论,形成集体的意见后由记录员将其整理出来。力争使每个人都有思考和发表意见的机会。

二、小组合作学习。

明确学习目标。营造氛围,激发合作学习兴趣。小组交流的主题要明确、清楚,要有思考价值。能激发学习兴趣。在合作过程中,教给小组合作的方法,指导小组的合作学习。要为学生提供交流、合作、共同学习的机会,学生要对自以为已学懂的知识进行归纳,并在小组中发言交流,鼓励学生开展争论和辩论,大胆地提出自己的不同的见解,同时将尚未理解的问题在全班交流与他人合作解决。发挥小组群体的主体功能、互动功能,让优等生的才能得以施展,中等生得以锻炼,后进生得到帮助,从而激励学生的积极性,进一步提高他们的学习能力。让学生在学习中发现知识,在合作与交流中,认识和解决问题,提高思维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三、小组汇报。

小组汇报时,给每个小组成员发言锻炼的机会,教师要 - 147 -

关注全班的同学。其他学生可以补充意见,更可以发表不同见解,甚至进行辩论。还可以把本组内尚未解决的问题拿到全班进行讨论,听取意见

四、公正的评价。

新课标指出:对学生数学学习的评价,既要关注学生知识与技能的理解和掌握,更要关注他们情感态度的形成和发展。增强小组合作学习的意识,在日常教学中更多的是给予引导和鼓励,有意识地强化“学习小组”的集体荣誉感。只有小组团体成功,才能代表小组成员的个人成功,形成“组内成员合作,组间成员竞争”的氛围,让学生把个人的成功融入到集体的竞争中去,从而更加激发学生主动合作的热情,强化学生的合作意识,全面提升学生的整体素质。因此,在小组活动期间,教师应关注学生在合作过程中热情是否高涨,思维是否活跃,交流是否投入,气氛是否融洽。从小培养学生与他人友好合作的品质。

通过小组合作学习使学生的思维活跃,思路开阔,形成了一种团结互助、合作交流学习的习惯。当学生有困难、有困惑时,就可以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发挥集体的智慧,共同探究问题,共同解决问题。在合作中交流、在合作中提高、在合作中进步。

对小学数学小组合作学习的探究

- 148 -

金丝峡镇中心小学 陈海瑞

随着我校小组合作学习课题的实施,课堂教学的组织形式在悄然发生变化。为了避免课堂教学中 “注重形式,缺乏实效”的现象,现根据自己课堂教学的实践经验,对自己的教学做以下总结。

一、建立有序的规则

在课堂上,经常出现这种现象,教师提出问题让学生讨论,教室里马上就会出现一片热闹的场面。但这只是一种表面上的“假热闹”,实际上是“忙而无序”。有的小组几个人同时抢着发言,你说你的,我说我的,谁也不听谁的;有的小组始终只有那一两个人发言,其他人只是心不在焉地听着;有的小组成员相互推辞,谁也不愿先发言;有的小组干脆借机闲聊、说笑。究其原因,主要是缺乏小组活动的规则。

针对上述问题,我在实践中不断摸索、尝试,总结出

以下较为有效的做法:

(1)培养良好的合作学习习惯。一是独立思考的习惯,避免小组交流时“人云亦云”,盲目从众的现象;二是积极参与、踊跃发言的习惯,做到积极动脑思考,努力发表自己的见解;三是认真倾听的习惯,听清别人说话的意思,学会尊重别人;四是遵守课堂纪律和合作规则的习惯,避免不必要的争论和争吵。

- 149 -

(2)合理分工,明确职责。小组内除了组长,还要有记录员和汇报员。各班的小组长都具有较强的组织能力和合作意识,主要职责是对本组的成员进行分工,组织全组人员认真有序地开展交流讨论、合作探究活动。记录员的职责是将小组活动过程中的重要内容记录下来;汇报员则进行归纳总结后代表本组在全班进行交流汇报。

二、选择恰当的时机

在教学实践中发现,如果在教学内容过易或过难的地方设计小组讨论,在适合于全班教学或教师引导的地方组织小组探究,或在一节课中安排了多次小组合作学习,结果都是由于时机不当,收效甚微。所以我做了以下尝试:

(1)在课题导入时开展合作学习

由于各个学生的生活经验不同,思考问题的角度也是有差异,因此对物质的特性认识就有不同,所采取的分辨方法可以是多种多样,但大家在一起讨论后就可以集思广益、互相补充、共同提高。

如上《位置与方向》这一课时我做了如下安排: 以小组为单位,结合日常生活经验与其他成员相互交流,然后亲自动手操作、亲身体验。比如早晨太阳从东方升起,而我们的影子在西面。你转向不同的方向,你前后左右的物体有变化吗?学生:自己面向不同的方向,前后左右的物体是不一样的。地图上的方向与实际生活中的方向是不一样的,怎样 - 150 -

区别呢?画学校的平面图怎样画呢?是根据地图上的方向还是生活中的方向呢?两种方向都可以,关键是学生要分清方向。这部分知识是由教师引导,学生自主获得的。

(2)在出现疑难问题时进行合作

在教学过程遇到一些是而非是的问题,这时没有急于讲解,而是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要求有不同见解的同学在小组中阐述自己的理由,然后由其他同学共同评判,最后统一答案。虽然这样可能是多花了点时间,但会突出知识的重要性,同时经过辩论得出的答案学生记忆会更深刻。

(3)答案不唯一或开放时要组织合作学习。

对一些开放性问题,各小组成员各抒已见,目的是在多角度、多侧面的讨论探究中,使学生的视野更开阔;思维更活跃;认识更清楚、更全面。

三、要有足够的小组活动时间

在开展小组活动时,如果出示问题后未给足学生思考的时间,就宣布开始合作学习,而且不到两三分钟就叫停,这时学生还未进入主题,所以小组活动不但达不到合作学习的目的,而且很容易挫伤学生合作学习的热情,养成敷衍了事的不良习惯。

在后来的实践中,给学生提供了比较充分的操作、探究、讨论、交流的时间,让每个学生都有发言的机会和相互补充、 - 151 -

更正、辩论的时间,使不同层次学生的智慧都得到发挥,感觉这样的小组合作学习才是有效的。

四、评价和奖励方式多样化

小组汇报员在代表小组站起来发言时,往往是“我认为……”、“我觉得……”,似乎不是代表小组意见,而仅仅是个人看法。教师的评价也存在问题,主要表现在:一是偏重于对学生个体的评价,忽略了学生所在小组集体的评价;二是偏重于对结果的评价而忽略了对过程与方法的评价。这种不公正、不全面的评价极容易挫伤学生参与合作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所以今后在评价时更要注重对学习过程中学生的合作态度、合作方法、参与程度等的评价,更多地去关注学生的倾听、交流、协作情况,对表现突出的小组和个人要及时地给予充分的肯定和精神、物质上的多样化的奖励。“不求人人成功,但求人人进步。”

对数学课堂上小组合作的几点思考

金丝峡镇中心小学 田 果

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实施, 小组合作学习是学生学习

方式转变的重要特征之一。有效的小组合作学习过程,是学生完成学习任务、完善自我认识、实现资源整合的过程,是学生学会交流、学会合作、学会倾听、学会尊重他人的过程, - 152 -

是每个学生个性健全发展的过程,是师生之间情感沟通和信息交流的过程,新课堂中也因之而富有活力。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使学生愿意合作学习,给学生提供参与的机会,使学生学会合作,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真正要将小组合作学习行之有效地开展,绝非易事。我在教学中发现有些小组的合作学习,合作之前缺乏必要的前提准备就匆忙展开讨论,小组合作次序混乱,学生发言七嘴八舌,没有中心;有些小组的合作学习成了学优生发挥自己潜能、表现自己才能的舞台,而相对而言的学困生则往往被忽视,他们在合作学习中只有听的权利,没有发言的机会,无形中失去了思考、表现的机会。那应如何组织有效的小组合作学习呢?以下是我在课堂教学中运用小组合作的几点思考:

一、科学组建,明确分工。

不当的分组会导致小组成员间缺乏必要的人际交流和小组合作技能。可按照“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基本原则编排,教师可以依据学生的能力、气质、性格、性别等将学生分组,这样有助于打破不同类型学生之间的障碍。在教学实践中,可从以下几方面考虑:1.注意小组成员编排的科学性。小组的人数一般以4~6人为宜,成员的组成既要考虑到学习成绩好、中、差的搭配,又要考虑他们原有的性格、情感特征等非智力型的合作基础。定期对小组成员流动,实行动态分组。这样不仅使学生有新鲜感,更重要的是使学生不 - 153 -

断地有机会了解更多同学的观点,也可以达到组内合作、组间竞争的目的。2.小组合作学习要遵守一定的规则。组内成员要有具体的明确分工。

二、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数学是一门系统性强,前后内容联系十分紧密的学科。就学校老师教学的内容而言,前面的内容往往是后面学习必备的基础,前面没有学好,肯定影响后面知识的学习。因此,学习数学必须遵循从基础学起,循序渐进,逐步扩展的原则。如果你的数学基础没有打好,那必须把以前欠缺的知识补起来,这一点非常必要。就如同建造高楼大厦,你把根基打好了,才能够在上面建造一层、二层、三层……。而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大量的实践证明,学生只有对所学习的内容产生浓厚的兴趣,才能产生继续探究的动力。因此,教师要充分利用学生的心理特点,创设学生喜闻乐见的教学情境,激发学习兴趣,调动学习积极性。

只有学生产生了悬念,他们已急不可待,强烈的求知欲已经成为一种“自我需要”,这时在教师的指导下,以小组合作的方式进行教学,就会收到良好的效果。

三、精心设计,重视方法。

教师的精心点拨引导,会使合作更围绕中心、更突出主体,会让学生的合作精彩纷呈。学习数学知识,既要重视做题的结果,更要重视解决问题的方法和过程。重结果只会导致模仿、死记硬背、生搬硬套,若遇到陌生题型往往就会 - 154 -

束手无策。只有注重解题过程和解题方法的同学,思维才能够得到真正的锻炼,才会变得越来越聪明。而实际上有些同学在学习中,只注重某道题目结果等于几,而不想搞清楚为什么等于几?比如一些图形方面的计算公式,我们不但要记住它,更要理解这些公式是怎样推导出来的,采用什么方法推导出来的?这样我们才能够灵活运用,融会贯通。就算忘记了公式我们可以再推导,再总结出来。我们的分析和推理能力才能够提高。

四、大胆放手,让学生主动参与。

在小组合作教学中,教师要把教学看作是师生合作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由单纯的传授者和管理者转化为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体,教师在教学中应寻找调动学生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的最佳途径,让全体学生参与到学习之中去。同时,教师要善于启发学生思维,引导学生提出自己的见解或问题,最终达到教学目标。例如:榨油厂用500千克大豆,榨出豆油67.5千克,2500千克大豆可榨油多少千克?出示题目后,先让学生独立思考解答,再在小组交流自己的思路,经过讨论形成了正归一、反归一、倍比、比例解等多种思路。这样在每节课教学知识的重点或难点处开展合作学习,每个同学既可以按自己的思路去探索研究,又可以交头接耳、相互讨论、相互启发、相互帮助,在合作中完善、提炼和概括,使学生的个性才能在交流与合作中得到激发,并且取长补短、集思广益、学会合作、共同解决问题,使合作达到最优化。 - 155 -

五、耐心引导,学会倾听。

合作学习中除了要独立思考,还应具有认真倾听他人发言的习惯。不仅要让学生肯听,更要让学生会听,能够听出别人说的重点和问题,才能重视并采纳他人意见,达成优势互补,共同提高。如:分析数量关系,寻求解决问题途径时,就如警察破案,步步紧逼,环环紧扣。老师在讲解时的每一步,都是下一步分析的基础,如果你上一步没有搞清楚,就会影响下一步的分析和理解。由此说明认真听讲是多么的重要。另外,学会倾听也是一种礼貌,一种尊重,更是一种学习精神。

六、多种教学手段,激发创新欲。

数学能力的提高,有赖于学生较强的观察力,空间想象力,迫切要求教学直观、形象、生动,多媒体技术的发展和应用,给数学教学带来无限生机。现在这些设施学校基本上都配备了,不要当成摆设,要创造性地使用,这样可充分调动学生的感官,变抽象为直观,气氛热烈,激发兴趣,活跃思维,效果可想而知。我们的课堂教学改革,就是要让学习者完全处于主动的地位,以发展他们的能力。课堂教学中,教师设计、提出的问题要能够引导学生思考。师生关系密切、融洽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从而达到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提高,在满足与愉悦中发展智力,培养能力,培养创新意识,使之成为有创造性的人。针对不同的学生,采取不同的教育方法,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意识,使之达到最佳的发展状态,取得最佳的教育效果是我们永远追求的教育目标, - 156 -

给孩子们最大限度的空间,和他们一起快乐、一起收获。

七、多元评价,促进发展。

好的评价方式与方法会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励学生参与活动,提高合作学习质量。好的评价应重视两个"相结合":一是重视个人评价与小组评价相结合。例如在合作学习结束后,利用短暂时间,由各个小组自行作出自我评价,通过评价促进小组成员之间互学、互帮、互补、互促。二是重视学习过程评价与学习结果评价相结合。教师除对小组学习结果进行恰如其分的评价外,更要注重对学习过程中学生的合作态度、合作方法、参与程度的评价,对表现突出的小组和个人及时给予充分肯定和生动有趣的奖励。教师只有重视两个"相结合"才能促进学生的学习和发展。

总之,小组合作学习,以小组成员合作性活动为主体,小组目标达成为共同标准,小组总体成绩为评价和奖励依据的教学策略体系,使每个学生在小组内敢想、敢做、敢说,与同学一起交流、研讨,实现信息在群体之间的多向交流,才是我们数学教学的共同目的。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小组合作的有效性

金丝峡镇中心小学 李卫平

如何更加有效地发挥小组合作学习的效率。结合本人的工作实践谈几点粗浅的看法。

目前小组合作存在的问题:一是合作形式单一。合作学 - 157 -

习不是简单地把学生分成几个小组,不能把小组合作学习停留在表面形式上,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还要关注很多深层次的问题。二是分工不明、职责不清。小组合作学习确实增加了学生参与的机会,但是好学生参与的机会更多,往往扮演了一种帮助的角色,困难学生成了听众,往往得不到独立思考的机会而直接从好学生中获得信息,致使困难学生在小组合作学习中的获益比在班级教学中的获益还少。三是评价机制不科学。小组合作学习以小组团体的成绩作为评价标准,这无疑是正确的。但是这可能把实施小组合作学习的教师引向一个误区:教师在教学时往往把评价和奖赏过多地放在小组整体上,从而忽略个体的发展。第四,教师的角色不当。教师对教材重点内容编排意图的理解和设计是影响合作学习非常重要的因素。为完成教学目标,教师要认真研究教材,明确教学的重点、难点,要达到的教学目的,并精心设计教学方法法。但有时教师对小组合作学习的目的、时机及过程没有进行认真的设计,合作学习过程往往是匆匆开始、草草收场,对学生的求异、创新思维未能引起足够的重视,讨论最后总喜欢以其认为唯一正确的答案来评定小组合作学习所得出的不同的各种结论。久而久之,学生的创新思维终将丧失。

针对以上问题应采取以下措施:

首先、合理组建学习小组,强化角色意识。教师对全班 - 158 -

学生的分组要进行认真的研究设计,最好按照异质分组,就是说每个组中成员的组织能力、学习能力、学习成绩、思维活跃程度、性别等都要均衡。要确定每个成员的分工,可以采取轮换制,如组长、记录员、资料员、报告员等由每个成员轮流做。从组织形式上保证了全体同学参与合作的可能性,使每个成员都有责任、有事做,都能从不同的位置上得到体验、锻炼和提高,切实提高学生参与合作的效率。

其次、注重培养合作意识、合作能力、合作精神。针对小学生的自我表现欲强烈及浮躁而不踏实的特征,教师要让学生学会自我“反省”,在充分表达自己意见和观点的基础上,养成自我反省的习惯。首先要训练和教会学生如何倾听别人的意见,如何把别人的意见归纳起来,怎样在别人意见的启发下完善和发展自己的观点,怎样清晰地表达自己的意见,怎样大胆地提出自己不同的见解,鼓励学生开展争论和辩论,尤其是表述自己新的观点和思想,并以虚心诚恳的态度接纳别人的正确意见等,在合作中让各人的智慧大放异彩。

再次、发挥教师的引领作用,教给小组合作方法,提高合作效率,做好交流与评价工作。学生小组合作学习不能忽视教师的引领作用,教师应重视“引”,大胆“放”,抓住合作契机及时引导。可以在新知探就的过程中引导;在知识的重点、难点处引导;在灵活运用自己的经验和知识积累中努 - 159 -

力丰富文本和自我中引导;在小组合作的有效方法和形式上加以引导等。教师要指导好学生积极采取讨论、举例、引证、实验、归纳、演绎等探究形式,有效地开展小组合作学习,自始至终营造民主、和谐的合作气氛,既不失时机地点拨,又大胆放手让学生独立思考、自我完善,教师通过观察、参与(合作学习的一分子)、巡视、指导等方式积极参与调控,从而不断深化学生对知识的探索过程,形成自主自强、合作探究的学风和习惯。小组之间缺乏交流与评价,容易迷失方向、产生冲突。让学生之间把合作的学习情况进行大组充分交流并对之进行适当的评价,既可以拓展思维,营造优势互补、资源共享的环境,又能帮助学生明确努力方向、激发学习热情,培养交往合作能力。如果评价以小组为对象,必然导制学生小组或群体之间竞争性行为,群体之间的竞争又促进群体内学生之间相互合作、互相帮助,形成更强的竞争力。学生之间的合作与帮助远远比教师仅仅针对学生个体的指导性行为更有效力。为了不致使班级群体出现分化、敌对的现象,可以考虑在一定的时期内按适当比例更换小组的成员构成,对学生尽可能的采取积极、多元多维的评价方式和标准,避免挫伤学生的自尊心。

总之,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这是新课程改革的重点之一,这种学习方式并不是自我独立、互不相关的,而是相辅相成、互为促进的,它们是一种你中有我,我 - 160 -

中有你,你需要我,我需要你你帮助我,我促进你的浑然一体的关系。合作意识和能力是现代人所应具备的基本素质,因此在合作学习中,教师要让每一个学生都成为学习的主人,让每一个学生都能从合作中有所“作为”,有所收获。

《小学数学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性研究》

课题研究工作总结

金丝峡镇中心小学 刘新华

自课题研究以来,经过了一年时间的摸索和探究,取得了一些点滴成绩,现总结如下:

一、合作交流是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是学生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体会和运用数学思想与方法,获得基本的数学活动经验的重要途径之一,它能有效地改进教与学的方式。

1、小组合作学习为学生营造了宽松和谐、平等自由、主动参与、积极实践、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的环境。有利于培养学生多渠道获取信息的能力,有利于学生自我意识的形成和发展。小组合作学习是同学之间互教互学、彼此之间交流信息的过程,也是互爱互助、情感交流、心理沟通的过程。 - 161 -

让学生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学会合作,学会交流,学会学习。增强学生合作的意识,培养学生合作的能力和创新能力,使学生乐意投入到现实的探索性的数学活动中去。为学生的终身学习能力打下坚实的基础,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

2、小组合作学习,是一种以“小组”为单位的“合作性”学习。“小组”的作用能否充分发挥,“合作”的手段能否充分运用,这是体现小组合作学习是否真正有效的两个关键性问题,而且更为重要的是小组合作学习的研究不仅仅是推广和应用一种教学研究的手段和方法,它真正的内在意义是培养学生充分的合作精神、合作能力,这正是学生需要培养的社会能力的一个重要的方面。合作学习能让学生在独立探索的基础上,交换彼此的独立见解,展示个性思维的方法与过程,在交流中反思,使自己的见解更加丰富和全面。同时,在合作式的民主互动的和谐氛围内进行学习,有利于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的养成。

3、合作交流往往导致问题解决和新发现。无论是发现法教学,还是启发式教学,其精髓都是重在让学生学会探索、学会发现。在教学中要善于指导学生的“合作学习”,要用新的课堂理念指导我们的教学,多给学生一些提示性的线索,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的问题情境,把教材内容组织成一定的学习尝试层次,通过问题启发,如:做一做,想一想,试一试,议一议等方式,让学生自己通过积极主动地 - 162 -

探索实践活动来学习知识,掌握策略,提高学生实践、探索的能力,把抽象的知识转化为具体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在教学情景中进行合作交流,主动地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因此,在教学中,重视学生合作交流能力的培养,让学生在实际问题中感受问题通过合作学习,化抽象为直观,感受知识的产生、发展和变化过程,使学生成为探究知识的主体,在自主学习,动手实践中得到全面的发展。实践表明,小组合作学习能力的培养从根本上突破了传统教学模式,把准了主、导关系,引导学生自主探索,积极参与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从而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发挥主动学习精神,做学习的主人,使教师教得轻松,学生学得愉快,学得透彻,把学生动手、动脑、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创新思维的培养放在教学的前位,体现新教学观、人才观和以人为本的思想。小组合作学习让每个学生抓住了学习的机会,让每一个学生的个性得到合理发展,学生的个性差异是客观存在的,尽管大部分学生喜欢表现自己,始终处于积极主动参与而使自己的学习能力得到不断的提高。但值得注意的是,有小部分学生,疑问基础较差或者个性内向的关系导致的自卑心理使得他们不敢于发表自己的观点。只是等到老师注意到他们,点到他们的名字时才愿意开口。给他们学习带来了消极的作用。在小组合作学习中,那些平时不敢在全班级面前发言的学生愿意在小组里面与其他同伴交流,会在小组中得到同学的赞 - 163 -

赏或者得到同学的帮助意见。通过交流,基础差的学生得到了较优秀学生的帮助从而得到了提高,原本心理内向的学生也渐渐对自己和自己的想法树立 了自信。最终学生们都敢于大胆地展示自我,体验到了成功的喜悦!

二、小组合作学习的具体方法:

1、分好小组。分组是合作学习的基础。 为了充分发挥学生个体及学习小组的优势,在组建小组时尽量使成员在性格、才能倾向、个性特征、学习成绩等诸方面保持合理的差异,突出它的异质性。每小组由4-6人组成,每人在组内有不同的角色,如组长,记录员等。而且不定期的互换角色,保证每个学生的积极参与性。

2、明确任务。在进行合作学习时,先要明确学习任务与目标,用很短的时间,协调合作的方法,提高小组合作学习的效率,完成学习任务。同时,在平时的学习中,应培养学生良好的合作学习习惯的养成,如应培养学生良好的合作学习习惯,虚心听取别人意见的习惯,积极实践、动手操作的习惯等。

3、进行活动。小组合作学习的目的是要让人人参与学习过程, 人人尝试成功的喜悦,但是如果处理不好优生与学困生的关系,非但达不到目的,相反会加剧两极分化,优生更优,差生更差。活动中,每人要各司其职。既是学习的参与者,又是活动的组织者,使每个学生都平等合作,快乐 - 164 -

学习。在有限的时间内,达到最好的学习效率。

4、合理评价,保证小组合作学习的积极性。评价应以小组总体成绩为评价依据,系统调查探究教学过程中各个动态因素间的关系,促使学生尽一切可能努力达到共同学习目标。在教学中教师应坚持使评价贯穿于整个合作学习活动中。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以激励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为主要目的。通过多种鼓励性语言来保护学生的自尊心、积极性。保持小组合作的积极性,同时使他们看到自己的优势和今后努力的方向。

三、主要收获

1、更新了教师的教育观念,转变了学生的学习方式。课题研究表明:“合作学习”能力的培养,不但培养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培养了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增强了学生学习知识的自信心,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有利于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方式,促进教师的教育观念的更新。

2、提高了教师整体素质。通过教研活动的开展,促进了教师之间的相互学习,相互切磋,发挥了教师集体智慧和群体力量,同时每周三下午利用教研活动时间,专题研究解决在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人人发表意见,个个畅谈自己的见解,使每一个问题都得到圆满解决。

- 165 -

提高教师的自我反思能力,养成不断审视课堂、诊断课堂、研究课堂、反思课堂的习惯,从而不断提高自身的课堂教学能力和技巧。有效课堂教学既是一种理念上的目标追求,也是一种实实在在的实践能力,所以通过本课题研究,促进教师探索和试验,比较与发现,鉴别与选择,寻求符合农村小学特点的充满个性化特色的教学策略,形成高效的课堂教学设计能力。

3、活跃了校本教研气氛。实验促使广大教师对教学改革有了强烈责任感和自觉参与意识,改变了过去传统的教育观念,特别是改变了教师教学方式,教学行为,过去是因教材而教学,现在是为教书而用教材,同时,在教师指导下的小组合作学习,促进了师生之间的相互交流,密切了师生之间的关系。

4、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小组合作学习作为课堂教学创造了一个“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一个民主氛围,也为学生提供一了个“自我表现”的机会,在教师指导下的学生小组合作学习,让学生亲身经历,并将实际问题抽象为数学模型进行解释与应用,进而使学生获得对数学理解的同时,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都得到发展。

总之,小组合作学习是一种行之有效的学习方式,是培养学生良好学习品质的学习方法,在培养合作精神上又有自己的独立见解。真正的做到各抒己见,取长补短,集思广益。 - 166 -

小组合作学习不但是学生对知识的形成、发展与变化,有了明确的认识,而且使学生掌握了学习知识的途径和方法,促使学生能主动学习,探究新知识,并在活动中获得成功体验,这样既增强了学生的自信心,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又能够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对学生学会求知,学会做人,学会生活具有不可低估的作用。

《小学数学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性研究》

第四阶段总结

通过一个月的紧张的工作,各教师撰写了有关教学论文并及时进行了交流,撰写了课题研究工作总结和课题研究报告以及课题研究成果汇编。

主要的收获是:

1、更新了教师的教育观念,转变了学生的学习方式。课题研究表明:“合作学习”能力的培养,不但培养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培养了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增强了学生学习知识的自信心,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有利于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方式,促进教师的教育观念的更新。

2、提高了教师整体素质。通过教研活动的开展,促进 - 167 -

了教师之间的相互学习,相互切磋,发挥了教师集体智慧和群体力量,同时每周三下午利用教研活动时间,专题研究解决在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人人发表意见,个个畅谈自己的见解,使每一个问题都得到圆满解决。

提高教师的自我反思能力,养成不断审视课堂、诊断课堂、研究课堂、反思课堂的习惯,从而不断提高自身的课堂教学能力和技巧。有效课堂教学既是一种理念上的目标追求,也是一种实实在在的实践能力,所以通过本课题研究,促进教师探索和试验,比较与发现,鉴别与选择,寻求符合农村小学特点的充满个性化特色的教学策略,形成高效的课堂教学设计能力。

3、活跃了校本教研气氛。实验促使广大教师对教学改革有了强烈责任感和自觉参与意识,改变了过去传统的教育观念,特别是改变了教师教学方式,教学行为,过去是因教材而教学,现在是为教书而用教材,同时,在教师指导下的小组合作学习,促进了师生之间的相互交流,密切了师生之间的关系。

4、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小组合作学习作为课堂教学创造了一个“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一个民主氛围,也为学生提供一了个“自我表现”的机会,在教师指导下的学生小组合作学习,让学生亲身经历,并将实际问题抽象为数学模型进行解释与应用,进而使学生获得对数学理解的同 - 168 -

时,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都得到发展。

总之,小组合作学习是一种行之有效的学习方式,是培养学生良好学习品质的学习方法,在培养合作精神上又有自己的独立见解。真正的做到各抒己见,取长补短,集思广益。小组合作学习不但是学生对知识的形成、发展与变化,有了明确的认识,而且使学生掌握了学习知识的途径和方法,促使学生能主动学习,探究新知识,并在活动中获得成功体验,这样既增强了学生的自信心,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又能够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对学生学会求知,学会做人,学会生活具有不可低估的作用。

金丝峡镇中心小学数学教研组

20xx年11月22日

“小学数学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性”

课题研究报告

金丝峡镇中心小学 刘新华

- 169 -

合作交流是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是学生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体会和运用数学思想与方法,获得基本的数学活动经验的重要途径之一,它能有效地改进教与学的方式,使学生乐意投入到现实的探索性的数学活动中去。

《课程标准》提出了“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小组合作学习为学生营造了宽松和谐、平等自由、主动参与、积极实践、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的环境,有利于培养学生多渠道获取信息的能力,有利于学生自我意识的形成和发展。小组合作学习是同学之间互教互学、彼此之间交流信息的过程,也是互爱互助、情感交流、心理沟通的过程。让学生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学会合作,学会交流,学会学习。增强学生合作的意识,培养学生合作的能力和创新能力,为学生的终身学习能力打下坚实的基础,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

小组合作学习,是一种以“小组”为单位的“合作性”学习,“小组”的作用能否充分发挥,“合作”的手段能否充分运用,这是体现小组合作学习是否真正有效的两个关键性问题,而且更为重要的是小组合作学习的研究不仅仅是推广和应用一种教学研究的手段和方法,它真正的内在意义是培养学生充分的合作精神、合作能力,这正是学生需要培养的社会能力的一个重要的方面。合作学习能让学生在独立探索的基础上,交换彼此的独立见解,展示个性思维的方法与过程,在交流中反思,使自己的见解更加丰富和全面。同时, - 170 -

在合作式的民主互动的和谐氛围内进行学习,有利于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的养成。

小组合作是学生学习的重要方式之一,探索是人类思维中最活跃、最生动、最富有魅力的活动,主动探究,合作交流往往导致问题解决和新发现,无论是发现法教学,还是启发式教学,其精髓都是重在让学生学会探索、学会发现。因此,在教学中要善于指导学生的“合作学习”,要用新的课堂理念指导我们的教学,多给学生一些提示性的线索,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的问题情境,把教材内容组织成一定的学习尝试层次,通过问题启发,如:做一做,想一想,试一试,议一议等方式,让学生自己通过积极主动地探索实践活动来学习知识,掌握策略,提高学生实践、探索的能力,把抽象的知识转化为具体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在教学情景中进行合作交流,主动地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

因此,在教学中,应重视学生合作交流能力的培养,让学生在实际问题中感受问题通过合作学习,化抽象为直观,感受知识的产生、发展和变化过程,使学生成为探究知识的主体,在自主学习,动手实践中得到全面的发展。

一、研究的理论构思

本课题的研究对象是课堂教学,课题研究的主旨和追求是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合作学习是在班级授课制背景上的一种教学方式,通过营造宽松、和谐、自由的学习环境,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小组合作学习是指在教学活动中,让学生通过主动探索、发现和体验,学会对信息的收集、分析、 - 171 -

判断,掌握合作学习的方法和技能,善于合作交流,从而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力。美国心理学家A﹒H﹒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认为,学生有尊重需要和自我实现需要。在合作学习过程中,不同的个性心理随着学习过程的认知过程、情感过程、意志过程的展开,不断发生碰撞与相融。合作学习联系的建立,为学生创造了与他人交往合作的空间,顺应了学生的心理需求。

1、课题提出的背景

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和信息社会的到来,课堂教学成为广大一线教师践行新课程理念的重要时空场所和主要阵地。《新课程标准》在“课程的基本理念”中提出了“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小组合作有利于培养学生多渠道获取信息的能力,有利于学生自我意识的形成和发展。小组合作学习是同学之间互教互学、彼此之间交流信息的过程,也是互爱互助、情感交流、心理沟通的过程。不仅如此,小组合作使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在更加广阔的时空中进行,人际交往、交流就更具多维性和交互性。因此,新课改的顺利实施,必将依赖于我们对传统课堂教学模式和方法的改造和扬弃,必将依赖于我们自觉地审视自己的课堂教学行为,通过不断尝试、反思、研究、总结和提高,来推动课堂教学产生实实在在的变化,从而促进教师教学方式和教学行为的必进,帮助学生进行学 - 172 -

习方式和学习方法的变化;通过不断地调整和修正航向,不断地持续和健康发展,朝着符合新课改理念和要求的方向,产生质的变化。

在教学过程中,尽管我们在教学中努力体现新课标精神,在学生中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但受教师和学生的整体素质良莠不齐等现实情况的限制,在具体实施中,还存在许多需要反复推敲的问题,诸如出现了由于学习效果不明显,学生参与面不广,在预设学习时间内学习内容难以完成、学生表现出不会合作等问题,依然采取“穿新鞋走老路”式的课堂教学方法,“万般皆不谈,唯有分数高”式的评定方法依然或明或暗地占据着主要的地位。在学习过程中,出现了以下几种现象:

(1)个别平时表现较好的同学,唱起了独角戏,充当起了小组活动的“灵魂”。在进行小组合作学习时,总有几名学生置身于小组合作学习之外,相当部分学生表现出不能认真听取其他组员的不同意见,不参与活动,对活动不予理睬。(2)有的组员只是旁听和随从,对一些平时较好学生的答案,不能提出质疑。(3)一些小组缺乏领导人物,大家吱吱呜呜,没有展开讨论,不能形成一致的意见,气氛低沉。

(4)由于班额大,不可能组组都发言,没有发言的组讨论的结果是怎样的呢?(5)在进行小组合作学习时,一个问题学生思考的方法多种多样,常常造成一节课的内容讲不完 - 173 -

的现象,难以完成教学任务。(6)目前各学校都普遍存在着重解题技巧、书面测验,轻口头表达、实践活动;重教学结论与学生的学会,轻学习过程与学生的会学;重个体学习与竞争,轻小组合作与竞争;课堂的讨论学习,往往流于形式。这与课程改革的目标以及面对未来知识经济的发展,学生学会求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处、学会发展等要求相去甚远。反思整个在新课程实施过程中的盲区,严峻的现实呼唤着对农村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实践研究。

2、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

作为新课程的实施者,我们深刻体会到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往往是密不可分、相辅相成的,且互为补充的。自主学习能否达成预期目标,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小组合作的成效如何。因此,我们有必要对“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性”问题进行探讨,以利于对课程标准的深度把握和正确实施,以避免采用小组合作学习后,班级课堂教学中相当一部分学生由于得不到参与机会而处于“旁观”、“旁听”的被动地位,使教师对学习过程的干预和控制大大降低,更多的是给予引导和激励,赋予全体学生充分的参与机会与权利,让学生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始终拥有高度的自主性,自主选择自己感兴趣、能胜任的学习内容,并在小组中担任角色,承担任务,充分展示并发挥创造潜能,让学生在学习中,主动探索、发现知识,在自主学习中不断获取知识,在合作与交流中,用 - 174 -

不同的方法认识和解决问题,提高思维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3、课题的研究目标是:

(1)、探求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怎样构建“小组合作学习”

的基本模式,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掌握合作学习的有效策略和技能。通过长期有效的教学实践,挖掘学生合作能力,培养学生的的协作能力和创新能力,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

(2)、发挥小组群体的主体功能、互动功能,让优等生

的才能得以施展,中等生得以锻炼,后进生得到帮助,从而激励学生的积极性,进一步提高他们的学习能力。

根据研究目标,结合我校教师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本课

题围绕教学中如何开展“合作学习”,核心概念是“有效性”,促进有效合作,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小组合作学习”课堂教学实效这一主题分以下研究内容进行研究:

(1)、“小组合作学习”课堂教学模式的构建,即小组

成员不仅要努力争取个人目标的实现,更要帮助小组同伴实

现目标,通过相互合作,小组成员共同达到学习的预期目标;

(2)、分析教师教法对学生学法的影响,研究在不同的

年段学科课堂教学中怎样利用小组合作学习方式更有利于学生,并通过典型课例总结成功经验。

(3)、分析造成学生小组合作学习"华而不实"的原因,

- 175 -

提出具体学科课堂小组合作的学习模式,并通过典型课例研究总结经验。

(4)、教师对促进有效“合作学习”的作用,包括教师

在组织进行“合作学习”中的主导作用,教师的评价对进一步促进“合作学习”的影响等。

4、本课题主要从以下几点突破:(1)、在研究小组合

作学习的过程中如何将合作学习的理论实践落到实处,开发出提高小组合作学习效率的策略。(2)、深入学习合作学习的理论,比较出各个年级段学生合作学习的特点及指导策略。(3)、关注弱势群体在合作学习中的成长,形成在合作学习中发展弱势群体的指导建议。(4)、小组合作学习主要围绕课堂教学内容或某一问题而展开,在地点、时间上都有

所约束,将课堂上的知识延伸到课外,进行课外合作学习。

可见,课堂教学是联系有效性教学理论和课堂教学实践

的纽带与桥梁,通过本课题的研究也必将会进一步丰富和发展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理论大厦。

5、课题研究的实践意义:

学生合作、探究、自主学习是课程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

也是课程改革顺利实施的核心所在。在课堂教学活动中 关注学生的现实学习心理,关注教师的课堂教学行为举止和教学中的问题与困惑,改进课堂有效教学评价体系,利用“问题即课题”式的课堂反思式的日常教研行动模式,同时采取 - 176 -

有针对性的课题引导式的校本研训方式,充分发挥个体研究和集体研究的作用并使之有机相结合。在理论上,力求以时代精神,以新的教育理念对小组合作学习的事实和经验进行系统梳理,探索规律。在实践上,注重教学研究,加强新课程下小组合作学习的指导,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和未来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本课题的研究成果将会以多种形式呈现,有研究报告、论文、教学案例分析等,对教育教学实践具有指导性、示范性和实用性价值。

我们期望通过课题研究,让学生小组合作学习,亲身实践,使学生获得直观体验,认识到数学来源于生活,认识到现实生活中隐含着大量的数学信息,数学在现实世界中有着广泛的应用,面对实际问题时,能主动尝试着从数学的角度运用所学知识和方法寻求解决问题的策略,面对新的数学知识时能主动地寻找其实际背景,并探索其应用价值。实践表明,小组合作学习能力的培养从根本上突破了传统教学模式,把准了主、导关系,引导学生自主探索,积极参与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从而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发挥主动学习精神,做学习的主人,使教师教得轻松,学生学得愉快,学得透彻,把学生动手、动脑、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创新思维的培养放在教学的前位,体现新教学观、人才观和以人为本的思想。

二、课题的研究过程

- 177 -

第一阶段:准备阶段(2011.10----2011.12)课题的选定。结合我校教学实际,经过数学组多次会议研究,充分酝酿最终确定了“小学数学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性”这一课题,并选定了6个实验班,将实验教师6人调整为10人。 成立课题组,建立健全研究班子。

课题组领导:操 勇 雷秀凤 李德江 段开华 杨 鑫

课题组成员:陈海瑞(一数) 梅涛(二数) 李卫平(三数) 刘孝才(四数) 田果(五数) 刘新华(六数---课题组长)李世华

课题组其他成员:刘记平 李 平 郭 晶

拟定课题实施方案,请专家指导,进行开题论证。

第二阶段:初步实施阶段(2012.1----2012.4)

按照研究方案具体实施研究,采取边实验边思考,边学习边总结的方法,不断完善课题研究。

我们的具体做法是:

1、分好小组。分组是合作学习的基础。 为了充分发挥学生个体及学习小组的优势,在组建小组时尽量使成员在性格、才能倾向、个性特征、学习成绩等诸方面保持合理的差异,突出它的异质性。每小组由4-6人组成,每人在组内有不同的角色,如组长,记录员等。而且不定期的互换角色,保证每个学生的积极参与性。

2、明确任务。在进行合作学习时,先要明确学习任务与目标,用很短的时间,协调合作的方法,提高小组合作学 - 178 -

习的效率,完成学习任务。同时,在平时的学习中,应培养学生良好的合作学习习惯的养成,如应培养学生良好的合作学习习惯,虚心听取别人意见的习惯,积极实践、动手操作的习惯等。

3、进行活动。小组合作学习的目的是要让人人参与学习过程, 人人尝试成功的喜悦,但是如果处理不好优生与学困生的关系,非但达不到目的,相反会加剧两极分化,优生更优,差生更差。活动中,每人要各司其职。既是学习的参与者,又是活动的组织者,使每个学生都平等合作,快乐学习。在有限的时间内,达到最好的学习效率。

4、合理评价,保证小组合作学习的积极性。评价应以小组总体成绩为评价依据,系统调查探究教学过程中各个动态因素间的关系,促使学生尽一切可能努力达到共同学习目标。在教学中教师应坚持使评价贯穿于整个合作学习活动中。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以激励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为主要目的。通过多种鼓励性语言来保护学生的自尊心、积极性。保持小组合作的积极性,同时使他们看到自己的优势和今后努力的方向。

第三阶段:全面实施阶段(2012.5----2012.9)

1、主题教育活动。20xx年6月,我们组织开展了手工制作、学具、教具竞赛活动,让学生动手操作,自制学具,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使学生在获得成功的喜悦 - 179 -

中,体验成功的门槛是虚掩的,只要我们勇敢地向前迈进一步,成功就是属于我们的。20xx年7月,教研组组织开展了以班为单位的小实验、小制作竞赛活动,有趣的实验活动激发了他们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全面推进了“小组合作”课题研究的进程。

2、学科的渗透及教学研究。我们以课堂教学为主要渠,在课堂教学中开展小组合作学习活动,给学生提供一个 较大的思维空间,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加学习,亲自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使学生善于观察,开动脑筋,分析讨论,最后抽象出有价值的理论知识,学以致用,使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融为一体,真正达到课标的要求,全组成员每人讲了一节研讨课,陈海瑞老师讲《认识立体图形》一课时,能根据学生的特长分成不同的小组,多次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课堂气氛活跃,多数学生体验到了学习成功的快乐。梅涛老师讲《2、3、4的乘法口诀》讲解到位,精神饱满,教师语言很有激励性,课堂气氛活跃,能对全班学生进行合理的分组,课堂上在学生经历了探索编写2、3的乘法口诀后,教师放手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来编写4的乘法口诀并列式计算,充分发挥了学生自主、探究、合作意识,突出了课题研究。李卫平老师讲《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一课时教学理念体现明显,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能灵活处理教材,导课时利用龟兔赛跑的故事引入新课,有效激发兴趣,在学生对周长的概念有一定的理解 - 180 -

后,在要求学生小组合作想办法求出给定的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为学生的发展提供了时间和空间,同时注重算法的多样性。刘孝才老师讲《积的变化规律》一课时,通过创设购物的问题情境,让学生小组合作学习,使学生经历积的变化规律的发现过程,感受合作以及发现数学中的规律是一件十分快乐的事情。学生合作学习的问题具体,选取了几个能发散学生思维激发兴趣的问题,层层引入,从而灵活运用积的变化规律积极地解决问题。田果老师讲《稍复杂的方程》一课时数学生活化,能从商店卖水果大家比较熟悉的情境入手导入新课,能利用多媒体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解方程找等量关系时,利用小组合作学习用不同的方法列式计算,培养了学生的发散思维,本节课教学重点突出,效果明显。刘新华老师讲《用百分数解决问题》一课时,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让学生在自主、合作和探究中发展。教学时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尊重学生、相信学生,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在教百分率时,采取小组合作探究的方法,小组交流,给予他们充足的时间,说生活中的百分数以及说出它们的意义。从而更好的理解百分率的概念,并且让他们感受生活中的数学知识,知道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中也有许多数学知识,以促进他们更好的学习数学。本节课的合作学习非常重视在学生独立思考基础上的合作学习。每个小组每位学生独立完成每种种子的发芽率计算,然后再进行合作 - 181 -

交流。这样,既给学生独立思考的时间与空间,又提高了学

生的合作意识与团队精神,真正突出了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

地位,使数学课堂充满了活力。

3、撰写课题研究报告和研究工作报告以及有关论文。

第四阶段:总结鉴定阶段(2012.10----2012.11)

编辑教师论文集和案例集、撰写课题结题报告。

课题实验以来,实验教师在实践中摸索出了一些经验,

整理出了一些材料,写出了一些较为有价值的论文和案例。 通过课题研究,田果老师在上一学期县质量检测考试

中,所代学科五年级数学获县评第四名好成绩。陈海瑞老师

所代学科三年级数学获片评第一名好成绩。田果老师的教学

设计“认识平面图形”获县级一等奖,雷秀凤校长撰写的论

文“小组合作学习应追求形式与实效的统一”获县级一等奖,

刘新华老师的论文“小学数学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性”、陈

海瑞老师的论文“对小学数学小组合作学习的探究”、田 果老师的论文“对数学课堂上小组合作的几点思考”、李卫平

老师的论文“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小组合作的有效性”、刘

孝才老师的论文“浅淡数学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性”、

刘记平老师的论文“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小组合作学习”、

郭晶老师的论文“如何在数学课堂上组织有效的小组合作学

习”均在《商南教育》上发表。

为了及时推广这些好的做法和经验,我们将有计划、分

步骤地在全校推开,让研究成果迅速得到转化。

三、主要收获

- 182 -

1、更新了教师的教育观念,转变了学生的学习方式。课题研究表明:“合作学习”能力的培养,不但培养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培养了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增强了学生学习知识的自信心,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有利于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方式,促进教师的教育观念的更新。

2、提高了教师整体素质。通过教研活动的开展,促进了教师之间的相互学习,相互切磋,发挥了教师集体智慧和群体力量,同时每周三下午利用教研活动时间,专题研究解决在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人人发表意见,个个畅谈自己的见解,使每一个问题都得到圆满解决。

提高教师的自我反思能力,养成不断审视课堂、诊断课堂、研究课堂、反思课堂的习惯,从而不断提高自身的课堂教学能力和技巧。有效课堂教学既是一种理念上的目标追求,也是一种实实在在的实践能力,所以通过本课题研究,促进教师探索和试验,比较与发现,鉴别与选择,寻求符合农村小学特点的充满个性化特色的教学策略,形成高效的课堂教学设计能力。

3、活跃了校本教研气氛。实验促使广大教师对教学改革有了强烈责任感和自觉参与意识,改变了过去传统的教育观念,特别是改变了教师教学方式,教学行为,过去是因教材而教学,现在是为教书而用教材,同时,在教师指导下的小组合作学习,促进了师生之间的相互交流,密切了师生之间的关系。

- 183 -

4、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小组合作学习作为课堂教学创造了一个“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一个民主氛围,也为学生提供一了个“自我表现”的机会,在教师指导下的学生小组合作学习,让学生亲身经历,并将实际问题抽象为数学模型进行解释与应用,进而使学生获得对数学理解的同时,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都得到发展。

总之,小组合作学习不但是学生对知识的形成、发展与变化,有了明确的认识,而且使学生掌握了学习知识的途径和方法,促使学生能主动学习,探究新知识,并在活动中获得成功体验,这样既增强了学生的自信心,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又能够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对学生学会求知,学会做人,学会生活具有不可低估的作用。

四、反思与今后研究方向

1、以研促教,深化实验工作。目前参与本课题研究人员主要是数学教师,下一步我们将扩大参与学科范围。

2、不断挖掘课题资源,调整课堂教学结构和方法。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变单纯知识传授为知能并重,倡导自主探究、合作学习,培养学生合作意识。

3、培养学生自己进行课题研究。小组合作学习能力的培养体现了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中心,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落脚点。因此,让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进行一些简单的课题研究,尽量引导学生思考、探索、研究,大胆发表见解,从根本上改变学生被动学习的局面。

- 184 -

更多相关推荐:
研究性学习课题结题报告

研究性学习课题结题报告雾霾谁才是环境的真正杀手有关雾霾对地点的影响的调查研究课题组长课题组成员执笔指导教师自己学校与班级有关雾霾对的影响的调查研究研究性学习课题组年月有关雾霾对的影响的调查研究课题结题报告1课题...

研究性学习课题报告撰写范式

研究性学习课题报告撰写范式研究性学习课题名称班级课题组长及课题组成员课题指导老课题指导师师正文一课题研究的背景和目的二课题研究方法如观察法调查法实验法行动研究法经验总结法文献法个案研究法等三课题研究过程次重点1...

研究性学习研究报告

葡萄酒的制作研究报告课题指导老师:王##课题负责人:赵##课题组成员:吴#、安##、宁#、刘#、张##、李#、吕##、马##研究主导课程:生物相关课程:历史摘要:传统的葡萄酒酿造,都是采用自然发酵的工艺。所谓自…

研究性学习课题研究报告

研究性学习课题研究报告班级初一7组长金帆组员李颂阳袁兰骝巫青笛指导教师侯迎晖领域人与社会目录摘要研究背景目的与意义研究方法任务分工活动时间研究过程总结报告体验与反思致谢附录摘要圆明园遗址公园是清朝的皇家园林由于...

转 研究性学习开题报告范文

研究性学习开题报告课题名称从穿着打扮看我们生活的变化——中国古今服饰文化小探课题编号20xx—01702导师:成员:组长:班级:课题研究的背景及意义俗话说得好:“人靠衣装,佛靠金装”,而一句“衣食住行”更是将“…

研究性学习课题研究报告

研究性学习课题研究报告班级初一7组长金帆组员李颂阳袁兰骝巫青笛指导教师侯迎晖领域人与社会目录摘要研究背景目的与意义研究方法任务分工活动时间研究过程总结报告体验与反思致谢附录摘要圆明园遗址公园是清朝的皇家园林由于...

研究性学习开题报告范例

研究性学习开题报告以课题小组为单位填写年级11级班级4班研究性学习开题报告以课题小组为单位填写年级11级班级6班研究性学习开题报告以课题小组为单位填写年级10级班级1班研究性学习开题报告以课题小组为单位填写年级...

研究性学习课题报告

研究性学习课题报告摘要本文是我们小组几位同学讨论和实践的成果阐述了我国垃圾回收利用的现状以及生活垃圾的分类和分类处理垃圾的优点与作用关键字垃圾处理回收利用一课题背景随着社会的发展生活生产中制造出了大量的垃圾被排...

研究性学习课题研究报告

研究性学习课题研究报告班级初一7组长金帆组员李颂阳袁兰骝巫青笛指导教师侯迎晖领域人与社会目录摘要研究背景目的与意义研究方法任务分工活动时间研究过程总结报告体验与反思致谢附录摘要圆明园遗址公园是清朝的皇家园林由于...

研究性学习课题研究报告

研究性学习课题研究报告英文音乐的研究报告组长周宽勇组员房哲宇宋执航姜时宇程儒珺程章方洋郑帅胡旭阳徐逍潇张茹目录前言2研究课题报告3一二三四英文音乐种类的研究与详析3对英文歌曲有影响力的演唱者极其影响的研究5英文...

研究性学习课题研究报告

研究性学习课题研究报告班级初一7组长金帆组员李颂阳袁兰骝巫青笛指导教师侯迎晖领域人与社会目录摘要研究背景目的与意义研究方法任务分工活动时间研究过程总结报告体验与反思致谢附录摘要圆明园遗址公园是清朝的皇家园林由于...

研究性学习课题研究报告

研究性学习课题研究报告班级初一7组长金帆组员李颂阳袁兰骝巫青笛指导教师侯迎晖领域人与社会目录摘要研究背景目的与意义研究方法任务分工活动时间研究过程总结报告体验与反思致谢附录摘要圆明园遗址公园是清朝的皇家园林由于...

研究性学习课题研究报告(36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