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辩证法网络讨论题回答

时间:2024.1.30

第二周讨论回答。

1、为什么说恩格斯《自然辩证法》的产生和发展反映了科学、技术发展的历史必然性?

答:科学技术发展的基本动力是社会生产与实践的需要,自然辩证法深刻揭示了科学自身发展的内在逻辑,而且把科技的发展作为一种社会现象来考察,它的出现是科学技术不断发展的内在要求,具有历史必然性。

2、自然辩证法的性质、内容和范围是什么?

答:

(1)性质:自然辩证法是一门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与思维科学相交叉的哲学性质的学科,它从辩证唯物主义的自然观、认识论、方法论与价值论方面,研究科学观与科学方法论、技术观与技术方法论、科学技术与人类社会发展的关系,它是科学技术研究的思想理论基础。

(2)内容:自然辩证法主要以科学技术及其与社会的关系为研究内容,它的产生与发展同哲学、科学技术及其与社会的相互作用有着密切的关系。可概括为,自然观——科学观与科学方法论——技术观与技术方法论——科学技术与社会,主要以科学技术及其与社会的关系为研究内容,唯物辩证的自然观与方法论是自然辩证法的基石,自然辩证法仍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组织部分。

(3)范围:它的研究对象与研究范围涉及如下广泛的领域:自然界-科学-技术-社会。

3、自然辩证法和科学技术哲学、STS的联系和区别?

答:

(1)自然辩证法和科学技术哲学的联系和区别:虽然他们都是以科学技术的整体作为研究内容,但他们之间有着原则的区别:

第一、如何看待自然观。西方的科学技术哲学一般都把对自然界的哲学思考放在自然哲学,科学实在论,或者哲学本体论中,而自然辩证法把自然观作为他的理论基石。

第二、如何看待科学技术。西方的科学技术哲学一般是着重从科学技术成果方面来考察的,而自然辩证法把科学技术看做是一种极其重要的社会实践活动,即从他的活动过程,也从他的活动成果来考察的。 第三、如何看待科学技术与社会的相互作用。西方的科学技术哲学把资本主义社会看作是永恒的,最合乎人性的形式。而自然辩证法认为资本主义社会只是历史上的一个过渡阶段,它迟早要被更高级的社会形态所代替。

(2)自然辩证法和STS的联系和区别:

自然辩证法虽然与STS有相同的研究对象和研究范围,但是STS没有把自然界与自然观放在首要地位,并且他们都是以发达资本主义社会为背景,他们关注的是资本主义社会发展的前途。自然辩证法研究在借鉴他们的成果时,必须做出分析而加以吸收。

4、在了解和思考的基础上,谈谈你认为学习自然辩证法将对你的科学研究有何帮助?

答:我认为,因为作为一名研究生,特别是作为一名理工科学生,我们研究的是科学技术。自然辩证法指导我们如何进行科学研究是正确的,避免我们犯一些显而易见的错误。自然辩证法能教会我们如何思考科学技术问题,这对我们进行技术研究是十分有帮助的。

此外,自然辩证法作为一门哲理论,是一门让人变聪明的学问。世间万物是有联系的,有放之四海而皆准的道理。不仅仅在科学研究中我们可以运用自然辩证法学到的知识,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也可以运用其思想进行思考和处理问题。

最后,哲学与科学之间的特殊性与概括性科学研究需要理论思维和辩证思维,学习自然辩证法可以使我树立辩证自然观,缩短对自然界认识的历程,为科研提供认识原则,为我建立和创造新的方法提供指导,为衔接研究中的空白提供指导,是一门切合理工科研究生实际的公共理论课。

综上,学习自然辩证法对我的科学研究大有裨益,所以应该好好学习其理论知识,并在实践中获得新的认识和理解。

的第三周讨论题回复。

(1)如何理解自然界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根基?

简答如下:首先,从生物进化角度,人本身是自然界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在自己所处的环境中并且

和这个环境一起发展起来的;其次,从现实角度上看,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人在自然界之中,不是存在于自然界之外或凌驾于自然界之上的;最后,人类的生存和发展都依赖于自然界,而恩格斯说过:人首先依赖于自然。也即,从历史进化角度、现实角度和人类发展对自然界的依赖的角度,可以理解自然界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根基,没有自然界存在这个前提,就不可能有人类,更不可能有人类生存的发展。

(2)对于以上胡锦涛在十八大报告中的这段话,你有什么感想?

简答如下:虽然我们这一代从小到大都在自然或政治课程里学习到“保护自然”的重要性,申明中国绝不走西方发达先发展后治理这条老路。但很遗憾的是,中国如今的发展,从某种意义上说就是以环境资源的高消耗为代价的,走的就是先发展后治理这条老路。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对美丽环境的意识日益提高,伴随着各地群众事件,党也真正意识到生态文明的重要性。故而十八大报告首次单篇论述“生态文明”,全国党代会报告第一次提出“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建设美丽中国”。“加快建设现代林业,增加森林资源和生态总量,推动经济社会走上可持续发展之路;必须在更高层面上、更大范围内审视和解决我国突出的环境问题,积极探索中国环境保护的新道路,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取得积极进展;要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树立正确政绩观,坚持环境保护基本国策,大力推动循环经济发展,积极倡导生态文明,构建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发展生态养殖,扩大规模,加工产销配套连接,让农民的收入得到提高,实现山绿人富。”这些的描述意味着将生态文明建设作为一项基本国策确定下来,并直接与政府的政绩挂钩,对我国可持续的生态建设具有深远的实质性意义。

为了把“生态文明建设”有机的融入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建设中去,首先需要我们努力地去实践,需要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坚持节约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着力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从源头上扭转生态环境恶化的趋势。此外,要加强生态文明宣传教育,增强全民节约意识、环保意识、生态意识,营造保护生态环境的良好风尚。

只要在全党全国人民的不懈努力下,在深入贯彻十八大精神并积极在各行各业中践行中,相信,不久将来“美丽中国”是可以实现的。

(3)对中国的可持续发展之路谈谈你的想法。

简答如下:所谓的可持续发展是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求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称为可持续发展。我个人认为,在中国为了达到可持续发展的目的,得从教育、法制、政府职能转变等角度着手努力。具体而言,首先,可持续发展必须重视教育的重要性,从小孩抓起,让全民树立可持续发展的这个热心和信心,使其在道德上进行接受潜移默化地教育。其次,使得生态文明及可持续发展制度化,积极强调它的重要意义,严格加强相关立法和执法,严惩不顾环境乱发展的企业和个人,鼓励绿色行业或企业及个人,配套相关的措施,避免我们的“可持续发展”沦为只是口号。最后,以政府为主导,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各项指标为政绩考量,广泛地动员和鼓励全民生态文明建设。

第四周讨论回答。

简答如下:

李约瑟问题可以分为两个问题,其一,17世纪之前为什么中国科技如此发达?其二,为什么近代开始,中国科技远远落后于西方国家?归结一个问题为:为什么近代的科技文明不是来自于有着历史悠久的文明的中国,而是西方?通过网上网络资源的查阅发现李约瑟难题很耐人寻味,甚至有人将其和钱学森之问进行对比,众所周知,中国是享誉世界的文明古国,在科学技术上也曾有过令人自豪的灿烂辉煌。除了世人瞩目的四大发明外,领先于世界的科学发明和发现还有100种之多。美国学者罗伯特·坦普尔在著名的《中国,文明的国度》一书中曾写道:“如果诺贝尔奖在中国的古代已经设立,各项奖金的得主,就会毫无争议地全都属于中国人。” 当然,这是不可能的。然而,从17世纪中叶之后,中国的科学技术却如同江河日下,跌入窘境。中国与西方为什么在科学技术上会一个大落,一个大起,拉开如此之大的距离,这就是李约瑟觉得不可思议,久久不得其解的难题。

我认为,要综合各方面去理解这个命题。正如爱因斯坦分析的,从思维逻辑即近代科技文明基本的逻辑思维要归纳和演绎相统一,而以中国易经、论语等思想著作反应出中国人的思维是以归纳为主,甚至可

以说是演绎思维,他们这一观点我持部分肯定态度。支持的理由在于可以从思维层面去理解,中西方人的异同,从而从大环境去解释李约瑟难题。但同时这种解释太过局限,不能反映更广更深层次的因素,如文化差异,宗教差异,政治差异,社会差异等,且他们的答案也不能解释同样思维氛围中,为什么17世纪之前的科技如此出类拔萃?我认为,李约瑟问题是一个可以论证的命题,是真命题,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去理解:

第一,中国传统儒家文化的影响。

中国一直受儒家思想所左右,它对于中国从古到今的影响都是极其深刻而广泛的,儒家宣传“万般皆下品思想,唯有读书高”,但它所宣扬的书是四书五经,那些爱搞发明创造的人被称做是奇技淫巧,并被归类到地位低下的工匠行列中去。在近代西方却不太一样,劳动与知识的结合、以及没有权威、人人平等的精神是科学发展的重要因素。一方是鼓励独立大胆探索未知,一方是死守过去经典,视能做经典文章为最大成就,功利,短暂而狭隘。可想而知,在这两种截然不同的思想引导下的社会会产生出怎样的创造力和表现。而相对而言,在中国封建社会初期,到元明时期,甚至到清初,思想相对开明,也涌现出大批科学家,他们为创造伟大的中国科技为文明贡献自己的才智和创造力。但这种出现伟大的科学家的比例与人口比例,严重不足,最主要原因我认为,就是社会并不鼓励有这种“离经叛道”思想和行为。

第二,中西方政治因素的影响。

17世纪以后,西方以英国为首,逐渐发生产业革命等变革,步入资本主义社会。按马克思主义的解释是西方社会进入先进的社会化大生产,而中国依旧是小农经济为主的封建经济和体制,至中国明代始,逐渐形成了闭关锁国的政策,闭关锁国,即封闭,必然会有“重复效应”和逐渐失去创造力的规律。此外,是封建带来的大中国中心论,长久地视西方各国为蛮夷,对其无知但不愿去学习和理解,更加深了与先进国家的差距。导致了世界变革大潮在近代封建中国止步。于是,逐渐在经济,文化,尤其是科技方便远远落后于西方国家。

第三,中西方宗教差异的影响。

西方社会在中世纪宗教独尊独统太深,破除之的力量就大。比如培根,他就尖锐地抨击经院哲学蔑视自然、扼杀自然科学真理的情形,所以他提出的新理论是主张要以自然科学为基础,他后来成为西方哲学和科学史上一位划时代的人物。他积极思考,为了给科学争取一块存在和发展的空间,提出了“二重真理说”,也就是科学与宗教互不干扰的学说。他提出了科学的复兴的论点,指出科学发展对社会发展有巨大的推动作用。

然而,中国的学者没有这种要破除迷信神学的动力,改革社会生产力的动力也没那么大,而农业在当时的情况下也不太需要太多的科技帮助就已可以达到不错的收获,这一切都造成了中国后期的科技进展缓慢的结果。

第五周回答。

有些科学家和哲学家认为:科学研究“始于观察”。科学家首先是通过观察获得观察事实,进而基于观察事实通过归纳获得全称形式的理论陈述。

也有些有见地的科学哲学家认为:科学研究“始于问题”。在他们看来,正是难解的科学之谜促使科学家去提出科学假设,进而通过检验假设来增进科学知识(经过检验证实的假说就成为科学理论)。

请阅读教材以及相关资料,试举例说明:

1,何谓科学问题?2,何谓科学假说?

3,请基于你的学科背景给出理由,捍卫或者反驳其中一种立场。

答:

1、科学问题是指一定时代的科学家在特定的知识背景下提出的关于科学知识和科学实践中需要解决而尚未解决的问题。它包括一定的求解目标和应答域,但尚无确定的答案,所以,我们可以尽最大的努力去寻找,去探索。

科学首先指对应于自然领域的知识,经扩展引用至社会、思维等领域,如社会科学,科学涵盖两方面含义:揭示自然真象和对自然作理由充分的观察或研究。

在《科学究竟是什么》一书中是这样描述的:科学问题可能更多的是一些不是实际的问题。科学家开展工作的过程就是描述和解释的过程,与其他行当的区别就在于,科学家描述和解释的方法在于观察与实验,它与宗教有着本质的区别。宗教用来描述和解释的方法是想象。所以培根的"实证法"被爱因斯坦认为是现代科学的两大支柱之一。可见,科学问题就是可以被实证的,在观察与实验后进行描述和解释的过程中,通过对科学背景知识的分析而产生的问题。人们在科学研究中,通过对科学背景知识的认真思索和分析,从中发现各种矛盾,它是现有人类认识未解决的矛盾,这种矛盾或疑难,就是科学所要研究的问题,也即不同于上述简单问题的科学问题。

2、科学假说是人们将认识从已知推向未知,进而变未知为已知的必不可少的思维方法,是科学发展的一种重要形式。科学理论发展的历史就是假说的形成、发展和假说之间的竞争、更迭的历史。 科学假说对科学问题的研究常常起着一种纲领性的作用。在探求现象之间的因果关系、事物的内部结构及其起源和演化的规律时,一旦有了假说,科学工作者就能根据其要求有计划地设计和进行一系列的观察、实验;而假说得到观察、实验的支持,就会发展成为建立有关科学理论的基础。

其特点有三个:

第一,科学假说是建立在一定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并经过了一定的科学验证的一种科学理论。 第二,具有相当的推测性。

第三,具有明显的过渡性。 3、科学研究起于问题 作为一般的认识过程是从感性认识过渡到理性认识,作为感性认识的观察和实验当然是科学认识的基础,是理性认识的经验前提,但这并不意味着观察或实验是科研的起点。因为科学研究是典型的创造性认识活动,他不是消极的等待自然界暴露自身的奥妙—规律性、因果性,而是积极的探索自然界,表现为科学研究就是不断地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提出问题意味着科研的开始,解决问题意味着科学理论的建立,而问题的提出尽管与观察到事实有关,但如果单纯记录了某种现象,而没有从中引出科学问题,那么不管这种现象是多么新奇,也只是过眼云烟,不会把人们带入真正的科学研究。而只有从观察的现象中引出问题,并带着问题进一步观察,才能真正进入探索未知的研究工作。由此可见,与其说科学研究产生于观察,不如说真正的研究室从新的观察事物为何会与原有理论规范不一致这个问题开始的。科学问题是科学研究的起点,是科学研究的灵魂和主线,贯穿于科学活动的始终。所以说科学研究起于问题。

第六周回答。

关于技术的本质,一般有三种理解:一种是技术决定论,即重视技术的内在逻辑,认为技术是自主的并且价值无涉的;一种是技术建构论,即强调社会因素对技术的决定作用;还有一种是技术的社会形成理论,即认为技术的自主因素和社会因素都起作用,它们构成一个“无缝之网”。

请同学们在了解以上三种观点的基础上,讨论以下问题:

(1)你如何理解技术的本质?理由是什么?

(2)技术与人的关系是什么?

(3)技术在人类社会的发展进程中起到了什么作用?对人的生活有何深远的积极影响? (4)技术的应用有何限度?如果不加限制滥用的话,可能会带来哪些后果?

答:(1)你如何理解技术的本质?理由是什么?

技术作为人类对自然界的改造和控制的活动,与人类社会生活的各方面都有关系,因此,对技术本质的解读必须深入到社会主体的人之中,必须思考技术与人工的物质世界、技术活动的目的性、技术与人类制作过程及其产品、技术与知识、技术与技术拥有者的精神状况以及技术的文化维度等方面。马克思将技术置于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大背景中,以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即物质生产劳动为基点来把握技术的本质。在《资本论》中,马克思指出:“工艺学会揭示出人对于自然的能动关系,人的生活的直接生产过程,以及人的社会生活条件和由此产生的精神观念的直接生产过程。”因此简言之,技术的本质是人对自然的能动作用、改造作用即人与自然的实践关系。

(2)技术与人的关系是什么?

技术是人对自然的能动作用、改造作用。人对自然地能动作用即人利用和改造自然,是通过自己的实践活动来实现的,而技术就是人的实践活动所不能缺少的工具、手段和方法。人能动地作用于自然地实践活动,是在理性的指导下进行的有目的的活动,实在改造客观世界中实现主观的目的。技术作为人对自然地能动关系,推动着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的烟花,并改变着人自身的自然。技术作为人对自然地一种能动关系,不仅存在于物质产生过程中,还表现在社会生活条件方面以及由此产生的精神生活的各个方面与过程之中。

(3)技术在人类社会的发展进程中起到了什么作用?对人的生活有何深远的积极影响?

随着社会的发展,科技越来越发达,正是因为科技发达,所以我们的生活也越来越好,越来越方便。我们现在人口越来越多,多亏科技发达了,楼房也可以越建越高了,这样就减轻了地面的压力,而且我们现在上下楼大多都是使用电梯,方便多了。还有就是我们每天使用的电脑、电话,电脑使我们的实现很多人脑暂时不能实现的事情,通过网络我们可以解决很多心中的疑问。电话则方便我们的交流,特别是移动电话,使得我们无论何时何地都可以进行交流。

所以说科技的发展与社会生活的是密切相关的。但是相对外国一些比较发达的国家来说,我们国家的科技发展水平还是有待提高的。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科技进步则国强大。而我们研究生作为国家乃至世界以后的科技研究人员,必须用科学技术“武装头脑”,为科技发展作出自己的贡献。

(4)技术的应用有何限度?如果不加限制地滥用的话,可能会带来哪些后果?

我认为科学技术的像一把双刃剑,既造福于人类,也带来了危害。放在历史长河中,技术的发展的确给予了人类诸多方便。但是,最先进的技术都是用于军事的,也就是用于杀人的技术。如果不加限制地滥用的话,科幻电影中的科技灾难都有可能发生在我们生活中。成也科技,败也科技。技术可以促进人类社会的美好生活,也能导致人类社会的倒退,比如核子能量的发现,可以带给我们巨大的能量,但是一旦核泄漏,那就是灾难,即使上百年都将对环境、人类生活具有影响。这就告诉我们要注意使用合理技术。 第七周回答。

我赞同第三种看法,我认为科学家不仅在科学研究中负有道德责任,而且还有义务使科学造福于人类社会。同时我相信随着科学技术发展自身矛盾性的日益突出,第三种态度愈益被大多数科学家和社会所接受。

谢苗诺夫说:“科学的社会功能越大,科学家的社会责任也就越大。一个科学家不能是一个‘纯粹的’数学家、‘纯粹的’生物学家或‘纯粹的’社会学家,因为他不能对他工作的成果究竟对人类有用、还是有害漠不关心。也不能对科学应用的后果究竟使人民境况变好,还是变坏采取漠不关心的态度。不然,他不是在犯罪,就是一种玩世不恭”。

至于科学家在强权政治面前是否要承担社会责任问题,爱因斯坦曾义正辞严地指出,一些科学家“居然把国家政权强加给他的奴役当作不可避免的命运接受下来,他甚至自甘堕落到这种地步,竟然驯服地献出自己的才能,去帮助完成那些注定要造成人类普遍毁灭的工具”。

我认为在当今的大科学时代,科学家确实负有不可推卸的社会责任。科学家除了要承担作为社会普通一员的责任之外,还要承担与其社会角色相关的特殊的责任。

科学家作为科学技术活动的主体,比任何人都更能科学地预见科学成果所带来的社会后果。尽管他们一般并不能控制研究成果和它的应用,然而这并不妨碍科学家致力于对其研究后果做出判断,进而抵制他们认为是与伦理相悖的科学研究。他们不仅应当为自己工作成果的科学价值负责,而且应当对科学成果的社会使用后果负责。

第八周回答。

科学的限度究竟在哪?人类经验中哪些类型的问题是不能诉诸科学来求解的?

答: 科学是有边界的。存在着科学认识事物的、不能超越的极限。 A 科学的第一个限度 假设 ,假设的边界是逻辑。科学绝不可能用来探讨不服从逻辑的对象,例如神鬼和艺术。 (为了避 免争论, 界定一下艺术。 任何有确定定义的美丽对象, 都可以被大量生产。 制造这样的对象, 不是艺术,而是技术。只

有此对象初次被创造的时候,这个创造才被成为艺术的活动。而我 们会发现,创造的目的,正是突破现有的已知,抛弃既有的规则。因此艺术真正的核心正是 反逻辑。 B 科学的第二个限度测量。科学不能用来研究测量不了的事物。这有两个方面: 1)测量的糟糕之处在于,测量行为本身必定作用于测量的对象,导致对测量结果本身的干 扰。譬如看到某事物的影响,必定涉及到向这个对象发射光子。发射了光子会使这个东西发 热或发生反应,更围观的说,它还会影响物体内部的原子态。换言之,就在你“看”它的同 时,它就已经变成了一个与你看到时不同的状态。并且这个不同,不光是在时间上继测量行 为而发生,而是实实在在就是因为测量而引起的。在另一些领域,这个问题则更加明显—— 比如调查对某事件的民众态度, 测量行为本身就可能严重影响民众的态度。 有个小细节很好 的说明了这个问题——你问一个人: 你觉得王刚这个名字是男生还是女生?被问的对象思索 半天: 难道是女生?实际上在科学研究高度发达的现代, 科学研究普遍都遭遇了这个由测量 行为本身带来的限制。 因此, 人类才花巨资搞电子对撞机, 搞航天计划。 这些更为先进的 “测 量工具”,对于进一步拓宽科学的界限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2)一切未知的事物,都是测量不了的事物。这说起来是废话——你都不知道它在哪里,你 怎么测量?但是人作为智慧生物的一个基本起点就是——我们都知道存在着我们不知道的 事物。甚至我们都能意识到这个问题:事实上,我们所不知道其存在的事物,可能比我们知 道的还要多——因为我们也不知道一共有多少事物,只好假定一共存在着无穷无尽的事物。 C 科学的第三个隐藏的限度,就是科学活动的从事者—人的局限。这有以下几方面: 第三个隐藏的限度 人的局限 1)人的伦理问题。科学研究不能挑战人的伦理。譬如我们不能用实验手段证实“将人类全 部消灭之后,地球生态圈是否会恢复平衡”这样的问题。 2)人的生理限度问题。举例来说,单个人不能思考运算量需要超过一生时间的问题。 3)人的文化局限。这并不是说文化的禁忌禁止人挑战——科学实际上是不在意文化本身的 禁忌的,而是说文化会导致某些问题就不会被想到,会局限人本身的思考方式。举例来说, 萨满教信徒,可能根本就没有想过科学研究是什么东西。而有一天,我们如果和异星文明接 触,我们有很大可能性会发现地球文明对地球人思维方式上的限制。上述问题,实际上都不会随着技术的进展——譬如运算能力和测量手段的进展——而被消 灭。某些限制——例如逻辑的限制——实际上也无可扩展。 因此,科学严格意义上的不能解答一切问题,它是有着不可逾越的限度的。

第九周答题。

1, 请解释:何谓演绎推理?何谓归纳推理? 答:演绎推理,是从一般原理推演出个别结论,演绎推理的主要形式是三段论,由大前提、小前提和结论三部分组成。演绎推理是一种必然性推理,推理的前提是一般,推出的结论是个别,一般中概括了个别。事物有共性,必然蕴藏着个别,所以“一般”中必然能够推演出“个别”,而推演出来的结论是否正确,取决于:大前提是否真确,推理是否合乎逻辑。 归纳推理是对观察、实验和调查所得的个别事实,概括出一般原理的一种思维方式和推理形式,归纳推理可以分为三种方式:完全归纳法,简单枚举法,判明因果联系的归纳法。归纳推理是一种或然性推理方法,不可能做到完全归纳,总有许多对象没有包含在内,因此,结论不一定可靠。归纳法和演绎法在认识论中的辩证关系:归纳法是由认识个别到认识一般;演绎法是由认识一般进而认识个别。 2,试举例阐释二者在科学研究中是如何应用的。 答:演绎推理:西方欧几里德几何方法,由公理到定理再到证明;笛卡尔的演绎推理成为西方近代科学发展的重要推理形式,牛顿力学就是例子。牛顿虽然声明过“我不需要假设”,但实际上,他仍然需要假设。不用假设,他就无法得到“万有引力”这样的普遍命题和普遍规律。麦克斯韦则在得到maxwekk方程同时应用了三种方法,他在1865年写了三篇文章:第一篇用归纳法,第二篇用类比法,第三篇用演绎法,推出电磁波存在,并预言了光是电磁波。再例如,古希腊的原子概念、原子论,它的价值不仅在于提出了一切物质由?原子?构成的想法,更重要的可能还在于:它隐含了一种假设——演绎推理模式。

归纳推理:直角三角形内角和是180度;锐角三角形内角和是180度;钝角三角形内角和是180度;直角三角形,锐角三角形和钝角三角形是全部的三角形;所以,一切三角形内角和都是180度。

这个例子从直角三角形,锐角三角形和钝角三角形内角和分别都是180度这些个别性知识,推出了"一切三角形内角和都是180度"这样的一般性结论,就属于归纳推理。

再如,天文学家通过研究牛顿定律和开普勒定律,最终成功发现冥王星,用的也是归纳推理。

3,请举例说明,你所从事的研究领域还需要运用何种特别的方法? 我攻读岩土工程。研究所用有实体实验,通过特殊土类的实验物理力学分析,推理并概括这类土共同的性质。还有,通过计算模拟,编写程序,数值分析现象和问题。

另一:研究生教育的目的之一是培养科学工作者, 接受过较系统的科研训练后, 我想敦促大家 严肃地就这个问题谈谈自己的想法——我究竟能够为科学做点什么?

答: 科学——一个既熟悉又陌生的概念, 它始与我们生活的世界充满着联系但是却无法揭开 其谜样的面纱。 作为一个理工科的研究生我们离科学研究更近更有切身的体会。 诚然, 日后未必我们每 个人都有机会去从事科学研究而科学精神却是我们所能传承的。 科学精神是人们在长期的科 学实践活动中形成的共同信念、 价值标准和行为规范的总称。 科学精神就是指由科学性质所 决定并贯穿于科学活动之中的基本的精神状态和思维方式, 是体现在科学知识中的思想或理 念。它一方面约束科学家的行为,是科学家在科学领域内取得成功的保证;另一方面,又逐 渐地渗入大众的意识深层。这是个相互促进的过程,科学家与大众,之间在科学精神上存在 的紧密联系, 有了深厚的科学精神的社会基础就能够为科学研究提供良好的社会基础, 而科学的进展也能使得大众的科学精神上升到新的高度。 由此, 如果能够将科学精神进行传承和 宣扬也能够对于科学做出贡献。 而对于今后能够从事科学研究的学生而言, 我们或许能够通过自己的努力为科学的进步 做出贡献,但是科学的研究并不是一蹴而就的,也不是人人都能够获得成功,其中的因素非 常复杂, 但是可以肯定的是, 我们都能够从自己的角度对于自己所处的领域进行探索和学习, 在不断的尝试、 总结和交流中或许并不能够带来什么实质性的成果, 但是却无疑能够为科学 研究扫清障碍, 科学实验往往是在无数的失败尝试后才能获得成功, 因此, 作为科研工作者, 你的学习和思考都是对于科学的贡献。 最后还是要谈到科学伦理问题,在从事科学研究的时候,我们要有全球视野,纵观整个 人类的发展与命运来权衡利弊, 以自己的良知来引导自己的研究杜绝悲剧的发生也是我们可 以做到和应该做到的。

另二:科学家应该有哪些社会责任?

答: 在当今这个大科学时代,科学技术作为“历史上起推动作用的革命的力量” ,是推动社 会进步的第一生产力。 随着科学技术越来越全面而深刻地作用于经济与社会发展, 科学家在 社会生活所中扮演着的角色也越来越重要, 其社会责任问题也日益为社会所重视。 前苏联科 学家谢苗诺夫曾指出: “科学的社会功能越大,科学家的社会责任也就越大。一个科学家不 能是一个?纯粹的?数学家、 ?纯粹的?生物学家或?纯粹的?社会学家,因为他不能对他 工作的成果究竟对人类有用还是有害漠不关心, 也不能对科学应用的后果究竟使人民境况变 好还是变坏采取漠不关心的态度。不然,他不是在犯罪,就是一种玩世不恭。 ”科学家有责 任思考、预测、评估他们所生产的科学知识的可能的社会后果,担负起其应有的社会责任。 1、教育大众的责任。科学与社会紧密相连,科学家有责任捍卫科学的尊严,抵制伪科学 对社会的侵害,以正确的科学理念教育大众,使之认识科学技术的价值所在。科学家不应该 只躲在象牙塔中醉心于满足自己的求知欲, 而应该做好科学普及工作, 使科学成果为大众理 解,进而为大众服务。 2、维护社会和谐的责任。科学对人类的社会事务的影响越来越大,科学家应该对科学体 制和社会政治承担其应有的责任,呼吁建立科技、经济、社会与环境和人类自身的大协调发 展机制,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以实现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的协调、科技发展与人的协调、人 与人之间关系的协调、人、自然和社会的综合协调。 3、推动人类进步的责任。科学技术在物质文明方面可以不断满足人类的需要,不断地实 现人类的目的; 科学技术在精神文明方面可以对思维方式的变革、 人们的伦理道德观念深刻 的变化和科学精神的形成等具有重大影响; 科学技术在政治文明方面可以提高人们的政治觉 悟和政治参与意识,进步的政治思想、政治道德、政治观点和思维方式,如民主、平等、自 由、人权以及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等。

另三:1、科学技术伦理问题是由科学技术的应用造成的,还是由科学技术自身造成的?或 是其他原由?

2、结合个人的背景知识和兴趣,谈谈自己对高科技引起的网络伦理、生命伦理、基 因伦理、环境伦理等问题的具体认识。

答: 1、科学技术伦理问题是由科学技术的应用造成的,还是由科学技术自身造成的?或是 其他原由? 伦理与价值虽然都是人们行为和关系中产生于形成的, 但是两者又有所不同: 价值是伦 理产生于形成的前提和基础,伦理则是对正面价值的维系和对负面价值的制约。 我认为科学技术产生的伦理是由科学技术的应用造成的。 新的科学技术产生以后, 由于 种种原因会导致伦理问题,这主要有以下几点原因: (1)科技工作者和管理决策者没有预估到新技术科学技术成果应用的潜在风险,或者现有 的手段还检测不到新技术科学技术成果的后果,是一种被动的无知。 (2)科技工作者和管理决策者没有与社会公众对当代科学技术所涉及的伦理价值问题进行 广泛、深入的讨论,使支持者、反对者和持审慎态度者的立场,观点及其对该问题的探讨结 果充分地展现在公众面前, 对可能具有革命意义的各种科学技术成果在伦理上可接受的程度 和继续发展、应用的条件形成一定程度的共识。 (3)新的科学技术成果被一些别有用心的人或组织所利用,危害人类。 2、结合个人的背景知识和兴趣,谈谈自己对高科技引起的网络伦理、生命伦理、基因伦 理、环境伦理等问题的具体认识。 就我的研究领域而言, 我是研究人机交互和增强现实的。 增强现实也被称之为混合现实。 它通过电脑技术, 将虚拟的信息应用到真实世界, 真实的环境和虚拟的物体实时地叠加到了 同一个画面或空间同时存在。 增强现实可以说是对现实世界的补充。 就这技术而言没有好坏。

人们用他运用到手术、维修培训中,大大提高业务员的水平,从而可以看见则是好的。但是 增强现实技术也能运用到杀人当中。 美国战斗机的头盔中就运用增强现实技术, 每架阿帕奇 直升机前都有一自动机枪,通过飞行员的头盔控制,只要飞行员注视目标便可以瞄准敌人, 从而射击。虽说杀人是不对的,但是难道军队就不应该存在吗?伦理问题是由人定,技术没 有对错,有对错之分的只是人自己。

另四:1、什么是科学?如何更好地理解科学?科学是真理性的知识体系?是一种社会建制?一种 文化活动?一种信念?还是一种实践方式?等等。请结合自己的背景和理解进行阐述。 文化活动?一种信念?还是一种实践方式?等等。请结合自己的背景和理解进行阐述。 科学是不是最可靠的知识?有没有认识论上的特权?即科学是否可以免于怀疑与批判? 2、科学是不是最可靠的知识?有没有认识论上的特权?即科学是否可以免于怀疑与批判? 今天,科学与人文之间的鸿沟还存在吗?如果有, 3、今天,科学与人文之间的鸿沟还存在吗?如果有,你认为加强科学与人文的融通有无必 如何实现?(关键词:科学与人文;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 ?(关键词 要,如何实现?(关键词:科学与人文;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科学工作者与人文社会科 学工作者之间的关系) 学工作者之间的关系) 你认为在科学知识的产生过程中 社会性因素的作用有多大?( 程中, ?(试举例说明可能受哪些 4、你认为在科学知识的产生过程中,社会性因素的作用有多大?(试举例说明可能受哪些 因素影响以及影响程度。) 因素影响以及影响程度。)

答: (1)科学是崇尚真理和真实的人们的,永无止境地探索、实践,阶段性地趋于逼近真 理,阶段性地解释和揭示真理的阶段性、发展性、历史性、辩证性、普遍性、特殊性、信息 性等特点,尽可能不包含自相矛盾的知识体系,且是一项永远造福人类社会的高尚事业。 如何更好地理解科学?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首先是科学知识、科学精神、科学思想和科学方法。第二是了解科技发展史和当今世界科技 发展趋势。第三是正确理解科学家。第四是正确理解科学事件。 2、科学不是道貌岸然的传教,也不是天马行空的幻想。马克思主义者认为,任何“真理” 在其特定的历史环境下具有绝对的正确性。放眼未来,就整个人类历史长河来说,根本不存 在什么绝对的真理。因为人是地球生物,有其天然的局限性。人对世界的理解都是通过感观 获取信息, 而后通过思维作理性分析做出的结论。 人本身的局限性决定了我们的理论永远是 与客观事实有差距的。 科学与人文:社会环境对科学的发展有着重要影响 科学与人文从来就不是两个对立面, 两者之间也没有什么鸿沟, 简单地加以区隔是不可取的。 众所周知, 科学研究是一项探寻自然和社会未知领域的活动, 该活动的最大特征就是求真和 真实。其中求真是研究的目的,真实是研究的基础,没有真实就不会有真正的研究。真实求 实的社会环境有利于社会发展。 3、我认为现如今科学与

人文之间的鸿沟仍然存在,加强科学与人文的融通是有必要的。 科学与人文二者自产生以来, 就是相互伴随、 互相融合, 构成人类源远流长的文化历史。 从理性、 科学的发展和人类的生存三个角度来讲: 科学与人文是人类理性精神所开出的两条 向路,而科学与人文最终的融合也是人类理性精神的回归;近代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同源, 始于人类的求知精神,科学的发展与人文的变更相互关联,二者统一于人的实践活动中;从 人的依赖性社会到物的依赖性社会,再到实现个人全面发展的社会,人、自然、社会的和谐 统一,科学与人文的融合发展,是人类生存的需要。 我们今天所要建设的先进文化,应该是高科技精神和社会主义新人文精神的高度融通。 因此,我们必须大力弘扬高科技精神,实施科教兴国战略,推动科技进步,使之成为全民的 共识和自觉行动。与此同时,我们又要清醒地认识到科学技术并不是万能的,它不能解决人类发展进步中的一切问题, 尤其是精神领域的问题; 我们还必须大力加强社会主义主义精神 文明建设,在全社会塑造和弘扬社会主义新人文精神。 4、我认为社会性因素的作用主要有:一,社会生产决定科学技术的发展。二,社会制度制 约科学技术的发展。三,社会思想文化影响科学技术的发展。 社会因素是科学知识形成的必要条件 ,要完全避免一切社会因素的影响是不可能 的。 就是说科学知识并不单纯由自然界决定, 社会因素是科学知识面貌的影响因子, 有时甚至是 十分关键的支配性因素。 科学知识具有一定的社会性是不奇怪的。 科学认识活动由科学家以及由科学家组成的科 学共同体进行, 而科学家和科学共同体是充满社会性和主观性的; 科学认识活动所运用的工 具和方法是人制造或创造的,内化着人的智慧、观念和目的;科学认识活动的对象是经过人 的选择或加工过的自然现象或自然过程; 作为科学认识活动成果的科学知识的表达所运用的 语言是社会的;整个科学认识活动的过程基本上都是在社会中进行的。 如我们对于基因科学的发展,基因图谱可以破译人类生命科学,解决疾病等问题。 但基因科学中关于克隆这个问题, 有着很大伦理问题和社会问题, 这就有待人类社会的 不断发展如何看待这个问题。

另五:(1)对于恩格斯以上这两段话,你有什么感想? (2)恩格斯的这些思想对正处于发展中的我国来说,有什么现实意义? (3)也可从臭氧层空洞的出现及日益增大、自然资源的日益紧张及全球性污染危机的日趋 严重、全球气候的变暖等等,来谈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

答: (1)对于恩格斯的两段话,我认为人与自然界是相互依存的辩证关系,而不是征服与被征 服的关系。人既是自然界发展的产物,是受动的自然存在物,依靠自然界而生存和发展;又 是有生命的、能动的存在物,通过自己的智慧和劳动,使自然界变得更美好。人的物化与自 然界人化,正是表现出人与自然界的辩证统一。马克思早在《1844 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 就深刻地指出: “人直接地是自然存在物。人作为自然存在物,而且作为有生命的自然存在 物,一方面具有自然力、生命力,是能动的自然存在物;这些力量作为天赋和才能、作为欲 望存在于人身上;另一方面,人作为自然的、肉体的、感性的、对象性的存在物,和动植物 一样,是受动的、受制约的和受限制的存在物,也就是说,他的欲望的对象是作为不依赖于 他的对象而存在于他之外的; 但这些对象是他需要的对象; 是表现和确证他的本质力量所不 可缺少的、重要的对象。“一个存在物如果在自身之外没有自己的自然界,就不是自然存在 ” 物,就不能参加自然界的生活。一个存在物如果在自身之外没有对象,就不是对象性的存在 物。“非对象性的存在物是非存在物。 ” ”

(2)目前我国以至全球都存在人与自然界关系恶化的情况,值得人们高度警惕。拿全球 气温来说,由于工业、交通等废气大量排放,二氧化碳在大气层中越积越多,以致地球的气 温不断上升,冰川融化的速度愈来愈快。由于地球气温增加,空气污浊,全球水灾等自然灾 害日益严重,患心脏病、气管炎等疾病的人数愈来愈多,严重影响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再拿 生态环境来说,由于盲目开荒种地,肆意砍伐森林和毁灭草原,以致地球沙漠化的情况愈来 愈严重。在自然资源方面,由于盲目开采和浪费,造成自然资源相当紧缺。我国自然资源不 仅不富裕,而且人均资源相对不足。 中国未来的发展需要致力于将潜在的优势转化为实际的优势, 处理好劳动生产率与自然 条件的关系,提高人的素质,合理地利用自然资源,使不同地区能够持续地、协调地发展。 将跨越式建设物质资本的机会转化为建设绿色固定资产的现实行动。 当然,不仅自然界制约着人,人也在不同程度上制约着自然界。 “自然界和人的同一性 也表现在: 人们对自然界的狭隘的关系制约着他们之间的狭隘的关系, 而他们之间的狭隘的 关系又制约着他们对自然界的狭隘的关系”“人创造环境,同样环境也创造人。 。 ”这就是说, 人们对自然界的关系,制约着人与人之间的关

系;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又制约着人与自然界 的关系。人和环境是相互作用、相互制约的。人类适应、改造自然环境能力越强,人与人之 间关系越好,反之亦然。 (3)人和自然的关系,是人类出现之后首要的根本问题。能否正确理解和处理它们之间 的辩证关系,关系到人类、人类社会和自然界能否持续发展的根本问题。 在西方哲学史上,存在两种不同观点:有一种过分强调人的主观作用,把客观的自然界 看成人的主观感觉复合, 认为人的主观意识决定自然界的性质和方向。 另一种是否定人的主 观能动性,认为人在自然界面前毫无能力,只能任由客观世界摆布。马克思深刻地分析了人与自然界的关系, 卓有远见地指出: “这个领域内的自由只能是: 社会化的人,联合起来的生产者,将合理地调节他们和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把它置于他们 的共同控制之下,而不让它作为盲目的力量统治自己;靠消耗最小的力量,在最无愧于和最 适合于他们的人类本性的条件下进行这种物质变换。 ”马克思在这里告诉我们既不要让盲目 的自然力量统治自己;又要在最符合人类本性条件下进步人与自然的物质变换,这是人类、 人类社会和自然界可持续发展的根本条件。 因此, 认为人在自然界面前无所作为或恣意妄为 的观点都是错误的。 臭氧层空洞的出现及日益增大、 自然资源的日益紧张及全球性污染危机的日趋严重、 全 球气候的变暖等各种问题的出现, 揭示了一个重要的问题, 那就是人与自然如果不和谐相处, 人为地破坏环境都会引发自然的“报复” 。 目前,世界正走向低碳经济的绿色发展道路。就中国而言,虽然依赖于煤炭供应的能源 结构,对中国未来的绿色转型是严峻的硬约束,但是应该看到,中国转向低碳经济具有一定 的潜在优势。一是在物质基础方面,美国、欧盟等发达国家已经基本完成,因此改造成为低 碳性的绿色设施具有一定的限制, 而中国的基础设施尚在发展之中, 特别是大规模的城市化 至少还要发展 20 年,因此有可能在早中期阶段就规划建设所谓绿色的固定资产;二是治理 结构方面,中国政府具有强大的政治动员和领导能力,只要大方向对,许多在市场化的发达 国家难以成功的大事情往往有条件在中国办成功, 低碳经济革命也不例外; 三是在思想意识 方面,中国人善于吸收世界上的先进文化和科学技术,改革开放 30 年来中国已经形成了一 个学习型社会的氛围,因此有可能以较短的学习曲线,接受低碳经济这样的绿色理念、绿色 态度和绿色方法。 正确处理人与自然之间的辩证关系,走可持续发展之路,人类社会和自然界才有美好、 宽广的前途;反之则将遭到可怕的灾难。

更多相关推荐:
自然辩证法课程的学习心得

自然辩证法课程的学习心得摘要自然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学科性质属于哲学门类自然观是人们对自然界的认识观点与看法辩证的自然观是建立在现代科学技术研究成果基础之上较为科学系统全面客观地反映自然界发生...

学习自然辩证法的意义和心得

1、内容:主要以科学技术及其与社会的关系为研究内容,唯物辩证的自然观与方法论是自然辩证法的基石,自然辩证法仍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组织部分。范围:它的研究对象与研究范围涉及如下广泛的领域:自然界—科学—技术—社会。…

自然辩证法课程学习心得体会

论说题:(4题选2道,需要结合自己科研实践或社会实践加以发挥)1、结合实际,说明学习自然辩证法的意义。2、结合科研实际,说明科学方法在科学研究中的意义。3、结合实际阐述我们如何来遵循科学的社会规范,根治学术腐败…

自然辩证法学习心得体会

自然辩证法学习心得体会时光如白驹过隙,转眼讲我来交大上课已有半年之余了,各个课程的老师严谨负责和认真的态度给了我太多的感触,最近我们自然辩证法这门课结束了,童梅老师在讲台上认真的态度,生动的把自然辩证法给我们从…

自然辩证法课程学习心得体会

抬头看路与低头拉车自然辩证法课程学习心得体会摘要通过对自然辨证法的研究我认识到自然辩证法本身是科学让人研究的它源于实践并且随时接受着实践的检验可以让人眼界开阔思想活跃对我目前的学习和工作有很大的帮助抬头看路与低...

自然辩证法心得体会

学习自然辨证法课程的体会摘要:介绍了学习《自然辨证法原理》这门课的感受,及学习这门课之后的收获。主要包括学习和研究自然辩证法的意义、更新了对事物的认识、学习自然辩证法课的感想以及对自然辩证法课的建议四个部分的内…

自然辩证法课程学习心得

《自然辩证法》课程学习论文题目:浅谈学习自然辩证法的意义院系:信息工程与自动化学院专业:模式识别与智能系统学生姓名:学号:20xx年x月x日1前言本学期,我学习了《自然辩证法》的课程,在上课过程中,学到了许…

自然辩证法学习心得

自然辨证法课后感自然辩证法首先要涉及的一个概念就是自然观所谓的自然观就是一个人对自然界的总得看法是世界观的组成部分唯物主义认为自然界是不依赖人的意识而独立存在的客观物质世界唯心主义认为自然界是精神或上帝的产物辨...

学习自然辩证法的体会

学习自然辩证法的收获与体会自然辩证法的课程已经结束回想这一段的学习我感到收获很大通过学习对中西方科学发展的历程主要观点有了一个初步的全面了解对一些过去习以为常的概念有了重新的理解对一些事物有了一些新的全新的认识...

自然辩证法学习体会

摘要自然辩证法是马克思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自然科学的一般方法学习自然辩证法有助于我们辩证的看待自然看待问题本文主要就本学期学习的自然辩证法课程所获得的知识及其感想进行论述关键字自然辩证法自然科学自然哲学马克思主...

自然辩证法课程学习心得体会

自然辩证法课程学习心得体会时间飞快转眼间上了一学期的自然辩证法课程就要结束了慢慢的开始发现这门课程与我们的现在的学习和生活有着很大的联系上了几节课之后就对这门课程有了新的认识并且开始喜欢上了这门课程也越来越觉得...

自然辩证法课程学习心得体会

自然辩证法课程学习心得体会时间飞快转眼间上了一学期的自然辩证法课程就要结束了慢慢的开始发现这门课程与我们的现在的学习和生活有着很大的联系上了几节课之后就对这门课程有了新的认识并且开始喜欢上了这门课程也越来越觉得...

自然辩证法心得(43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