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修改反思

时间:2024.4.13

《作 文 修 改 教 学 反 思》

绥 中

魏 长

一 中 英

1

作文修改教学反思

好文章是改出来的,这句话很有道理。古今中外的一些大家给我们留下了许多炼字酌文的典故。但是上了一年的作文修改课,我的学生仍然普遍存在不喜欢修改作文,不会修改作文的情况。这使我不得不反思自己的作文修改教学出了什么问题。

首先,全批全改的作文修改方式耗时长却收效甚微。

语文教学中最费时、费力、费神的事就是批改学生作文。我教两个班,一个学期写8篇作文,两班共92人,每篇作文批改的时间为10分钟,那每次作文批改的总时间是近15小时,一学期为120小时。而在学生那头效果如何呢?

相信许多老师也有这样相同的体会:收效甚微。

许多学生往往只看一下分数与评语,有时连评语也不看就塞到桌洞里,更不要谈什么修改了。

其次,作文修改流于形式,并未起到真正的作用。

作文修改教学时,我让学生做过作文修改,以小组合作的形式进行的。课上学生讨论非常热烈,但却未真正收到效果。

1、修改意见不统一。

小组讨论时,学生各执一词,出现学生小组内的修改意见不统一,作者本人对其他人的修改意见并不是很赞同的状况未能得到很好的处理,以至于学生不愿去修改,不知该如何去改。

2、课堂时间有限。

小组展示的时间就更有限,学生的小组成果并未得到成分展示。未展示 2

的小组觉得自己的修改意见未得到肯定,不知自己的修改意见是否正确,所以不去修改。

3、课后修改未落实。

学生由于对于修改的意义认识不清,未能端正态度,懒得动笔,不愿回过头来再去修改。因此修改意见拿出来之后,未能很好地落实修改。

这种种原因使得我的作文教学在修改环节中应起到的作用都没发挥出来。

叶圣陶先生曾经提出:“作文教学要着重培养学生自己改的能力,教师该如何去引导指点学生,使他们养成这种能力是很值得共同研究的项目。”

在以后的作文教学中,我会努力改进,指导学生认识作文修改的意义,学会自己改进作文,以提高作文水平。

绥 中 一 中

魏 长 英

3


第二篇:作文反思


真情之花盛开

案例背景

新教材初二第一单元以“爱”为主题,综合性学习中要求学生在整体感悟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注意语言的积累和写法的借鉴,针对很多学生觉得生活平淡枯燥、感受不到什么动人的东西。不知道如何从平常的生活中选择材料表现自己想抒发的情感的状况,我进行了一堂作文指导课。

案例片段

这节课我是这样引入的:古今往来,爱是人间真挚而美好的感情,爱曾被多少诗人讴歌,被多少常人惦念,描写爱的诗文往往最能打动人。那么生活中有那些爱呢?父母之爱,手足之爱,师生之爱,陌生人之间的关爱。

在我们的生活中,有许多人对自己父母及长辈,同学,陌生人为他们所做的一切视为理所当然,从不知道感恩。叫他写表现爱的文章,总觉得无话可说,事实上只要抓住生活中的一些细节进行描写,就能打动读者。但是细节描写能不能编呢?

学生异口同声说“不能”。

那你们知道为什么不能编吗?

学生说:那样不真实、不感人、不能引起读者的共鸣

其实爱无时无刻不洋溢在我们的身边,我们怎样才能捕捉到生活中的细节呢?

学生1:细致地观察生活,用心去感受身边的母爱、父爱、手足之情、血脉之亲。同学间相互关心,互相帮助。陌生人之间互相关爱。

学生2:做生活的有心人,不放过与周围人相处的每一个生活小镜头。

学生3:注意积累,生活中有一点感动的东西,就要用日记等形式记下来,就不会忘记了。 学生4:平时要多跟人交流。

生活中的点点滴滴都是我们写作的素材,怎样从细微处入手用真实生动的细节描写将真情实感抒写出来呢?

学生1:罗列发生在自己身上的能体现爱的生活细节,筛选出最值得去写的细节。

学生2:思考自己最想抒发的对亲情感悟最深的是哪一点,自己所选的细节是否切合所要抒发的情感?

学生3:可以从多角度、多层次去描写细节。

学生4:要将看似普通的生活细节写具体、写生动。

学生5:还要注意写出自己的真实感受。

说得很好。只要我们仔细观察生活,就会发现在生活中有很多的小事同样能体现爱时刻在我们身边。如果我们在写作时能尽可能地抓住真实、生动的细节进行定格放大,运用多种手法将细节写真实、写具体、写生动,尽量做到细微之处显真情,同时用最美的语言将自己的对亲情的体会、理解和感悟真实地表达出来,那么我们的作文便是成功的。

案例反思

此次作文教学使学生们认识到关注生活,做生活的有心人的重要性:生活是丰富多彩的,而作文又源于生活,只要我们以积极的态度去观察生活,善于捕捉生活中的每一个细节,每一个亮点,便不会无话可说,无情可抒了。

此次作文教学还使学生们认识到细节描写在文章中的重要性:生活中,给我们留下深刻印象的常常是一些细节,如草地上归来,我们记住的可能只是一朵花,一株草;与友人分别后,记住的可能只是他的某一个习惯性动作或富有个性的语言。只要我们善于抓住这些真实、生动的细节,并将这些细节写具体、细致,进行必要的“定格放大”,便能更好地抒发真切、自然的情感,使文章于细微处显真情。

此次作文教学也使学生们受到了一次心灵的洗礼:学会了以感恩的心态看待父母朋友的一句

话、一个动作乃至一个眼神,学会了以满含幸福的情怀去抒写平常的事情,学会了摒弃自私自利、感情虚假等不足之症。也在无形之中增进了人与人之间的情感。

生活处处有真情。有了一颗感动的心,你就会觉得生活的每一天都是美好的,每一件小事都是有意义的。也只有自己真切感受过的每一个细节,表达起来才能得心应手;只有打动过自己的真切情感体验,写出来才会打动别人,才能做到

真情之花盛开。

《学写读后感》作文教学反思

学完第七组(《圆明园的毁灭》《狼牙山五壮士》《难忘的一课》《最后一分钟》)后,教学任务要求我们写读后感。对于学生来说,凭借他们的仅限的一点生活阅历和经验,及知识储备能写好这种赏析作文吗?

针对这个问题,我整合本组课文,在教学课文的时候,我就鼓励孩子们在课上多说给你感受最深的地方在哪?有什么样的感受?在你感受最深的地方做批注。要求把值得学习的写作方法有关的句子摘抄,并做上写作方法的说明。做好读后感中读的基础工作,这样才不会无的放矢。通过学生的习作,验证了这种做法是成功的。学生在理解课文的前提下,有备而战,有感而发,写出了自己的真情实感。

此次作文分成三课时上完。第一课时习作指导课,二三课时练习、点评、修改。在第一课时的习作指导课上,我打破常规加入了评价的内容,让学生总结出以往写读后感时出现的问题,及写读后感时注意的事项。提前跟学生打好预防针,是为了避免大多数学生再次发生类似的问题,但也不能保证个别学生不会再次出现同一问题。这样做可能有负面影响,限制了学生的写作思维。但通过二三课时的验证,我更加肯定了自己的做法。大多数学生不但没再出现类似的问题,还能依据第一课时学习的内容,针对个别同学们的习作,很快的找出了存在的问题和解决的办法,评价有据可依,有法可循,既巩固了学习内容,又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

三个课时上完,针对学生课堂的表现和习作的反思,发现存在着不足之处。

在第一课时的习作指导中,由于担心本节课内容过多,怕时间不够,对于范文的指导只是匆匆而过。结果没结合范文,引导学生理解读后感的写作方法,学生理解还欠火候,为后面的习作练习设置了障碍。其实在备课的过程中,我设计了这一环节,但由于自己思考不成熟,课前的预设考虑不周全,而导致夭折。今后的教学中要研读教材,熟读学生,抓住自己的教学构思,不怕失败,重在实践,在实践中积累经验,多反思自己的失败与不足。

写作是一项复杂而艰苦的思维活动,因此,在学生作文过程中做些铺路搭桥的工作必不可少,其中最重要的方面在于点拨作文写作思路。叶圣陶先生强调“语文教学要重在教思路”,这对作文教学来说尤其重要。许多学生有东西写不出往往是不会调理写作思路所致,因此进行写作思路指导应当成为写作指导的重点。

作文指导实践常常面临两种困境:一是学生有东西写不出,二是没有东西硬要写,以致学生害怕作文。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一是当前的大多数作文教学关注的仅仅是写作活动结果,学生写作文就是为了应付老师和考试,语文教师也多只是按考试的标准对学生作文进行评

判、批改。作文之前对审题、立意作些指导,而后便让学生写作,似乎成了教师固定不变的作文教学程式。整个作文写作过程,学生大多处于机械、静止、被动、应付状态。二是长期以来作文教学及其指导一直处于无序和随意状态。教师对学生作文写作思维路径的系统研究与指导相对不足,缺少了对作文重要环节写作过程中的指导,这对写作水平相对较低的学生来说,必然会对写作文产生畏难心理。

在学生写作中如何消除学生的心理负担和顾虑?如何让学生视写作文为乐事?如何进行指导才有效果?这应当成为作文教学关注的重点。

指导学生理清思维路径

写作本是一项复杂而艰苦的思维活动,因此,在学生作文过程中为他们做些铺路搭桥的工作必不可少,而其中最重要的方面在于点拨作文写作思路。叶圣陶先生曾反复强调“语文教学要重在教思路”,这对作文教学来说尤其重要。许多学生有东西写不出往往是不会调理写作思路所致,因此进行写作思路指导应当成为对学生进行写作指导的重点。

理清写作思路,并非仅仅讲解作文模式。每种文体往往都有其独特的样式,于是不少教师对文体、模式津津乐道。文体、模式固然好讲,但让涌动着生命激情的少年写作文时只是固着于套用既定的模式,再有味道的东西也会索然寡味。而且模式也许更适合生存写作,对于生命写作而言,文心似水、随物赋形才是生命意识的流动。因此,写作过程的指导,重在思路点拨。

指导学生合理使用技巧

任何成功的作文,都离不开恰当、巧妙的思维方法。思想是一个人具有创造性的标志,优秀学生总会追求独特的思维方法和深刻而富有创造性的表达。作文教学要指导学生运用科学的思维方法。

写好作文也要有好的表达艺术和技巧。好教师应该能指导学生寻求令人惊喜与兴奋的写作艺术和技巧。因为优秀的作文总是会或满足读者对“新”的期待,或满足读者对“美”的追寻和鉴赏,或对丑恶事物作出尖锐的鞭挞和讽刺。其表达的艺术,主要体现在语言表达的技巧,作文情境、意境、韵味的酝酿和创造,作文中心的表达、结构的安排技巧以及个人独特的令人惊奇的艺术品位等方面。

指导学生用激情驾驭写作

目前的作文指导,往往着重审题、布局、写作技巧、体裁的把握,等等。这些固然有其作用,但是,真正的好作文常常“文无定法”。孔子主张“辞达而已”,韩愈强调“气盛言宜”,东坡倡导“随物赋形”。在思想情感与技法之间,他们都选择了前者。也许他们也曾有雾失楼台的感觉,于是特地为后人指点了写作的迷津。

在作文写作过程中点拨学生酝酿激情写作,乃是作文指导的根本。作文就是用文字表达自己的情感,因此,每个人都能够写文章,每个人都能够用文章把自己的情感表达出来。其实,每个人的一生也都是在人生的舞台上表达自己的情感,向社会、向周围的人们表达自己的独特感受。由此可见,当写作中有了激情,写作便成了人生中的一件极其自然的事,也就

成了我们生命的一部分。而如果在写作中酝酿好了作文的情感,就在作文方面具有了写作成功的重要因素。

平时学生作文对生命情感的遗忘,是作文和语文学习最大的悲哀;教师指导学生写作,漠视对生命情感的引发,是教育者最大的失职与不幸。其实,好的作文从本质上说,就是对生命活动的情感进行智性的反思与表达。 (作者单位:河北省东光县第二中学) 教师在个性化的点评中,在表达自己的思想的同时,触动学生的心灵、提升学生的思想 作文评价是写作教学的重要环节,是指导、鼓励学生主体写作的重要步骤。学生将一篇写好的作文交给了教师,就如同交出了一颗心,总是焦虑不安而又满怀希望地期待教师评价。而评价与点评(评语)是紧密联系的,点评是评价的定论性核心方式之一,是激励写作、促进写作、评价写作的权威度、可信度的保障语言。因此,教师如何给学生作文评价或点评,如何解读作者的心灵,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一个语文教师的作文教学理念和教学水平。 作文点评一般应具有下列基本特点:一是激励性。教师重在发现学生写作过程中的闪光点,使学生在赞赏中激发写作兴趣。“好笔力。好见地。读史有眼。立论有识。小子可造。其竭力用功,勉成大器。”这是教师给茅盾小学时的作文评语。其时“小子”十二三岁,无论他如何天资聪颖,教师的评语还是有点言过其实。但是,谁又敢否认,不是教师那激奋人心的评语,很大程度上促使了少年茅盾成为后来的一代文豪呢?二是商榷性。所谓商榷性,就是指给学生习作指出缺点时,要求教师用启发的方式和商量探讨的口吻。这是一种民主的作风,也是对学生民主意识的培养和熏陶。而且使用商榷性的语气,学生容易接受。三是针对性。评语应该根据写作训练的目标,有所侧重,不宜面面俱到。如教师给少年茅盾《文不爱钱武不惜死论》一文的评语,就是主要针对文字功夫来讲的:“慷慨而谈。旁若无人。气势雄伟。笔锋锐利。正有王郎拔剑斫地之慨。”

在新课程背景下,许多教师尝试主体性作文教学,并构建起以学生为主体的作文评价体系。他们认为,学生作品真正的“第一读者”与“第一评者”均应该是学生自己。尽管学生作品里有教师的汗水和智慧,但是,作文不是教出来的,而是真正的心性流淌。把作文评价的权力还给学生,让他们自评、互评,让他们成为写作的主人,这才是唤起学生写作热情的关键。这种认识和实践无疑是符合新课标精神的。“授人以鱼,可供一餐;授人以渔,可供一生。”在学习过程中,教师指导学生作文评价的方法,使学生在自评或他评中,经过不断的个性化反思,逐渐形成自己的判断,培养作文评价能力,正是我们作文教学的目的之一。问题在于,在目前的评价方式和话语体系中,大都只是对作文内容和形式作出判断性评价,出现在学生作文点评中的都是一些冷冰冰的字眼:“语句通顺,层次分明,但语言欠生动,中心欠突出……”这样空洞的、程式化的评语屡见不鲜。有些教师精心设计出学生作文“自我评价表”,也都是按照高考评分标准加以细化,设计若干条条框框,让学生自我测评。这些方法和评语虽然能够起到一定的评判和界定作用,但其模式化和机械性的特点,很难体现教师丰富的思想和鲜明的个性,学生在自评或他评中自然是照葫芦画瓢,评语中难以展现才情与自我,写作的激情也难以迸发。

遵循共性,提倡个性,应是作文教学评价改革的方向。无论是教师给学生点评作文,还是教师指导学生自评或他评,都应体现评价者对于写作的理解,对于作者的理解,对于教育的理解,都应以心灵解读心灵。唯其如此,才能与作者发生共鸣、产生碰撞,才能在表达自己思想的同时提升作者的思想;作文评价的激励、修正、调控、提升的功能和价值方能充分

体现。倘若一味套用高考评价标准,采用一种评价模式,板着面孔说教,每篇都是陈词滥调,那样的作文评价是很难显示其价值和生命力的,学生的写作欲望也难以激发。

近年来,深圳市教研员程少堂,主张大胆突破传统的作文评价模式和评价话语体系,他的作文点评将自己独特的感受、发现与小作者对话交流。这样的点评坦荡幽默、点石成金,令人耳目一新,为新课程作文教学和作文评价走向多元化、个性化提供了启示。

写人与人之间相互关爱的事

学习目标

1、了解和认识辩论,对辩论产生一定的兴趣,能积极尝试,参与辩论。

2、写人与人之间互相关爱的事情,要有真情实感,注意环境描写与心理活动的刻画。 课前准备

教师

准备大学生电视辩论大赛的实况录像片断。准备奖品。

学生

搜集与“诚信”或“善意的谎言”有关的事例、名言警句。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口语交际

一、确立辩论双方

1、读教材中的提示,确立个人辩论观点

2、根据观点异同分组

正方:人人要讲诚信,不能撒谎。反方:生活中可以说些善意的谎言。

二、观摩录像,了解辩论特点

1、导语:大家各有各的观点,也各有各的根据。那该怎么辩论呢?是不是像平时争吵那样呢?请看录像《大学生电视辩论大赛》。

2、总结辩论方法,辩论程序,明确注意事项。

三、推荐人选,全班辩论

1、全班推选出6人,举行辩论,其他人和教师一起作评委。

2、点评辩论情况,评出优胜方。

3、师生共同总结辩论情况。教师提示小组辩论要求。

四、分组辩论,人人参与

1、八个人为一组,三三合作,另外两人作评委,小组内展开辩论。

2、各组评委评出优胜方,并给出理由。

五、师生总结,明确认识

通过这次辩论,你对讲诚信与善意的谎言有什么新的认识?

第二、三课时习作指导与讲评

一、明确要求

请自读“习作”部分的内容,想想本次习作的要求。

二、交流习作要求:

(1)体现相互关爱的事;

(2)把事情的经过写清楚;

(3)注意环境描写,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活动的描写;

(4)要表达真情实感。

三、回顾课文,体会关爱

1、本单元的几篇课文写的都是人与人之间相互关爱的事情,请静静地回忆,细细地品味。

2、学生浏览课文。

四、联系生活,拓展思路

教师导语:生活中有很多乐于付出的人,有很多感人的事,深深地打动着我们的心,如长辈与晚辈之间的,长辈与长辈之间的,如陌生人与陌生人之间的,邻里乡亲之间的?? 根据习作要求,回忆自己看到的、听到的甚至是自己从书上读来的事。

五、独立拟题撰文

学生进行习作,教师巡视指导。

教师注意收集比较有创意的文题或题材。

六、组内品评习作

1、小组交流,品评小组各成员的文章。

2、推荐本组优秀文章,组长记录推荐理由。

七、全班交流佳作

1、学生上台朗读佳作,朗读前先由组长读推荐词。

2、听佳作时学生做好优、缺点的速记。

3、师生共同点评:要求先说优点,再补充修改建议。

4、师生共同推荐范文,投影出示。

5、教师根据学生点评,直接运用正确的修改符号在文中作示范性批注。

八、修改习作

1、学生再读课文“习作”要求。

2、学生自改习作。教师作适当的帮助与指点,特别是习作困难生。

3、组内交流改前与改后的语句、语段,谈谈修改体会。

4、教师小结。

颁发奖品,共赏佳作

课堂组织一次简洁又隆重的颁奖仪式,激发写作兴趣,增强写作信心。

给获得“进步最快奖”“最佳文题奖”“最佳环境描写奖”“最佳心理活动描写奖”“最佳创作奖”等奖项的同学颁奖。

引导学生课外阅读被推荐的佳作。

六年级作文教案:我的理想

学习目标

1.通过相互倾诉自己的理想,继续培养学生倾听、应对和表达的交际能力,同时培植学生表达的自信心,树立良好的理想观。

2.在口语交际的基础上进行习作,表达自己内在的真实体验,并能对自己的习作进行修改、评议与欣赏,感受习作的快乐。

3.尝试前后照应的写法。

课时安排

3课时

课前准备

组织学生收集以“理想”为主题的名言警句等,帮助学生积淀文化底蕴。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口语交际

一、创设交际情境

1.故事感染激发

郝副营长的故事我们都很熟悉了。“赶明儿胜利了,咱们也能用上电灯,让孩子们都在那样亮的灯光底下学习,该多好啊!”正是这样美好的憧憬,这样朴实无华的理想火种,点燃着郝副营长勇往直前的心。我们没有理由不说,郝副营长的理想是崇高的。

2.激发交流愿望

a交流关于理想的名言。

b每个人都有自己心慕已久的理想,你有什么理想呢?

二、提升交际能力

1.自我倾诉,组织语言。(着重培养学生思维的条理性、敏捷性)

说说看,你的理想是什么?你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理想?理想的种子在你心中生根了,你准备怎样做,让它发芽、长叶、开花、结果呢?

2.指名交流,了解情况。(在表达的自信上着重评价)

3.师生交流,学习技巧。(在表达的技巧上着重引导)

a教师声情并茂地向学生讲述自己儿时的理想,潜移默化地让学生明白自己是如何有中心、有条理的讲述的。

b学生倾听、评价教师的发言:

听:做到全神贯注,用神态做出反应。

想:站在对方的角度去思考、去理解。

说:在理解、尊重对方的基础上积极应对,与教师交流。

4.生生交流,运用技巧

a学生在组内交流,教师参与。对个别在组内交流有困难的学生,采用个别辅导或同桌互助的方法,鼓励他们积极发言。

b互听互评,互相修正,共同提高口语交际水平。

评价时注重评价表达是否自信,态度是否自然大方,表达的内容是否有条理,是否能表达出自己独特的感受和体验。

C推荐代表,准备参加全班交流。

三、全班互动交流

1.指名倾诉自己的理想。

2.师生倾听、评价

小结:今天,我们倾诉了自己的理想。让我们共同努力,将这颗理想的火种化成我们人生成长的精神翅膀,让它伴随我们飞向生命的每一天。

第二、三课时习作

一、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在口语交际课上,大家畅谈理想,发言各有见地,颇为精彩。把你们交流的内容进行加工整理,写下来一定会成为一篇篇佳作。下面就请同学们敞开心扉,让自己心中的理想流淌于笔端吧!

二、阅读提示,明确习作要求

(投影出示)

在口语交际的基础上,以《我的理想》为题,完成一篇习作,要写清楚自己的理想是什么,为什么有这样的理想,以及准备怎样去实现自己的理想。

根据本组课文,提示学生可以尝试首尾呼应的写作方法。

三、学生进行习作

教师对有困难的学生进行个别辅导。

四、习作评改

1.自改自评

a教师出示下水文,留下修改的痕迹。说一说:

⑴老师修改了什么?

⑵老师是怎么修改的?

b细读自己的习作,修改写错的字、用错的词,写得不通顺或不完整的句子、加错的标点等。

c用符号划出自己认为闪光的地方,并向全班展示读,其它同学倾听、评价。

2.互评互改

a交换作文

⑴用赞赏的符号划出你欣赏的词句,并评评好在哪儿,为什么好?

⑵你认为他的作文哪一部分还不够清楚、不够具体,提出中肯的建议。

b再读作文,全面检查与润色。

3.全班交流

a指名朗读作文。

b师生评议

五、誊抄作文,汇编成册

今天,我们用笔播种了希望。每个同学的理想都是一粒种子、一个渴望。这次习作我们就以“种子”为序,将大家的习作汇编成册。拜读它们,我们仿佛在触摸着一颗颗萌动着的心。祝愿大家的理想能够早日变为现实。

请 相 信 孩 子

——《有的人——纪念鲁迅有感》教后

在福建省中小学中青年学科带头人(小学语文、南平籍)教学观摩、学术讲座活动在光泽举行,我执教《有的人——纪念鲁迅有感》(人教版第十二册选读课文)。教后,颇多感触,也对“教学艺术的本质不在于传授,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第斯多惠)有了更真切和更深刻的体悟。

一、请相信我们的孩子。

课前三分钟,我问学生了解鲁迅先生吗?一位名叫元嘉禾的同学说:“鲁迅原名叫周樟寿,后改名周树人……”我怀疑自己听错了,打断他,问:“鲁迅原名叫什么?”“周樟寿。”元嘉禾同学重复道。“你从哪里知道的?”我想应该问清楚再做判断。“《小学生学习一点通》……”元嘉禾同学继续介绍。听完他的介绍,我很高兴,走过去握着这位同学的手说:“你是我的老师,我到现在还不知道鲁迅先生最开始叫?周樟寿?,谢谢!下课后,把这本书给我看看。”

晚上,我再次上网查,果真如此:“先生年谱 据许寿裳文整理”

(1881年

农历八月初三,生于浙江绍兴城内东昌坊口。姓周,名树人,字豫才,小名樟寿,至三十八岁,始用鲁迅为笔名。)

上课了,我在黑板上写了大大的“生”和“死”两字,说:“同学们,自有人类以来,人们从来没有停止过对?生?与?死?这个问题的思考。人,为何而生?为何而死?你是怎样思考的?你有什么看法?请把你的思考写在纸上,时间2`。”说完,我开始计时。同学们有的抬头思考;有的挥笔“沙沙”地写;有的在咬笔头……我心里想,面对这么多听课的老师,学生能把自己对这样抽象的问题的思考写下来吗?两分钟过去了,我喊停,并且要求同桌交换,有的同学还在继续写,我也不打断。大约一分钟后,我随意请同学把自己的思考读出来,大家分享。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下吧:

生1:人的生是为了人民,在生的时间里造福人类,这是我的思考;人总是要死的,但死的意义有不同,这是《为人民服务》一课中学到的;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这是司马迁告诉我们的。

生2:你在生之前是死的,你在死之后是生的。生是一种快乐,死是一种放松。生死不能强求。

生3:每一个人都会死,生命是有限的,但是我们要在有限的时间中无限地为人民服务!生是一种自由快乐。

生4:我记起一些诗句:生当做人杰,死亦为鬼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汉青。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

生5:我想到了:“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一个人生下来就应该为大众着想,要做个对社会有用的人。死只不过是过了一天的生活,上床睡觉罢了。

我亲爱的老师们,面对这样的思想、面对这样的孩子,你能说什么?面对“生”与“死”这样的话题,这些十一二岁的孩子,在两分钟内,做出这样的回答,令人振奋!

我想,不管是孩子知道鲁迅最开始叫“周樟寿”,还是“你在生之前是死的,你在死之后是生的”,都让我真切地体悟到“教学相长”、“生不必不如师”的内涵;真切地体悟到“教学艺术的本质不在于传授,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的真谛。尊重孩子、信任孩子、激励孩子、引导孩子;培育孩子的思考力、自信心、好奇心、上进心;与孩子为友、与孩子为伴、与孩子同学,对于现在的老师来说是多么重要。孩子犯错时,老师与他一起分担;孩子成功时,老师与他一起分享,那么,错误就只有一半,成功就有两份,大家还会不快乐吗!

二、“合作学习”从“自主学习”开始。

在课前了解学生收集资料时,我请家里有电脑并能上网的同学举手(大约有一半)。我说:“能上网的同学,只要你键入?鲁迅?两个字,就可以轻松地查阅到鲁迅先生、臧克家先生的所有资料。然后和其他同学分享吧。”——这是合作学习,先自主,后合作。

在课上,同学写下自己对“生”与“死”的思考后,我要求先同桌交流;然后请愿意与大家分享的同学读出来;最后要求同学们各自大声地朗读自己写的文字(因为不可能每个同学都能在课堂上读给大家听);临下课,我对同学们说:“同学们,今天,你们以思想家的智慧,写下了自己对?生?与?死?这个哲学命题的思考,白纸黑字。希望同学们记住它、珍藏它,用它指导你们的行动——活着,为了多数人更好地活;即使是?死?,也是为了多数人更好地活而作出的牺牲!”——这是合作学习,更是自主学习。

在指导朗读时,我分这样几个步骤进行指导:先自由开声朗读课文,我认真倾听,把学生读不准的字词写在黑板上“当牛马”、“石头”、“地方”,让学生读准;然后我说:“请同学们默想一下,每小节、节与节之间内容上有什么联系,你怎样读,用声音表达自己的理解。”学生默想、自由读、同桌互读;最后引导男女生分别读对比的内容。——这是合作学习,也是自主学习,或者说合作与自主已经融合一体。

对于合作学习,我的观点是:合作学习,首先应建立在独立学习、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再与同桌交流合作;继而扩展到前后桌;最后全体分享。“合作学习”是否要像有的“专家”说什么要“分工”,我持保留意见。因为在课堂上的“合作学习”,不是让同学在课后合作出一份“手抄报”——张三找资料、李四画刊头、王五抄写;也不是我们成人开“民主生活会”——你一言我一语,有人记录、有人整理、有人汇报。这在课堂上、在中小学学生的课堂上,可能吗?必要吗?我想合作学习的本质是独立学习,是彼此交流和分享、是请教和参考、是多一条思路多一种思想,而不是彼此“消融”、求同统一。记得“欧洲新教育运动的本质特征:新教育是以肯定儿童自由,发展儿童个性为基本原则的;在强调儿童个性发展的同时,也提出了培养合作精神的重要性;个性自由是第一位的,合作是第二位的。”(《中外教育管理史》)如果在小学阶段的“合作学习”就有“明确分工”(谁发言、谁记录、谁整理、谁汇报,不管这种角色互相轮换,还是不轮换),我觉得都不像在学习、不像中小学生学习,倒像“成人开会”——不需要动多少脑子,说说而已。所以,我采取了“独立思考、表达思考”,到同桌交流、彼此分享;到个人表达、全班分享,由于课堂时间是有限的,不可能每个人都有机会给全班分享自己的思想,我安排同学大声读出自己的表达——这是强化自己的思考、培养自信心。我想这是符合“合作学习”精神的,是有效的“合作学习”。

三、让所有的同学都有事可做、有事能做。

一节课,总有一部分同学不举手发言,也不可能让所有的同学都发言,怎么办?——关注他。如何让从来都不发言的同学也当作大家的面表达自己的思考?——创造机会。

我在“说一说:?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他活着为了多数更好的活的人?。六年来,你从课文中了解到哪些人?你还知道哪些人?”这个环节,让没有发过言的同学挨个说。

在“练习延伸,灵活运用”的环节,要求同学:“读完这篇课文后,你有什么感想,写一写。如果你不想写,背一背这首诗;或者选择自己喜欢的诗句摘抄下来;或者提出自己的问题;或者模仿创作,等等,都行。”这样所有的同学都“动”起来——读的读、背的背、抄的抄、问的问、写的写。

我们再来欣赏几位同学写的:

生1:有的人,/为了利益爆发战争。/有的人,/为了人民献出了青春。/爆发战争的,/人民咒骂他,充满怨与恨。/献出青春的,/人民爱戴他,充满恩与爱。/

生2:我要做一个好人,虽不说什么为人民服务,但起码不能做一个坏人。

生3:我认为一个人活着是为了一个自己,做任何事都要问心无愧,不要在外表上表现出来,而要真正把人活着的概念牢记于心,真正做到,活着为了多数人更好地活!

四、延迟评价,多一份耐心,多一些精彩。

当我和学生一起总结出:“生——有意义 死——有价值”。我问:这个“意义”和“价值”在臧克家先生的诗中指什么?

本以为,学生会很快地找到“为了多数人更好地活”一句。没想到学生并不按你的思路去思考(但当你认真倾听时,学生的思考是多么有价值)。如有的学生说: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这种人生和死都“有意义”。有的学生说:有的人,俯下身子给人民当牛马,这种人生和死都“有意义”……我追问:为什么“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呢?“有的人,俯下身子给人民当牛马”是为了什么?哪一句诗直截了当地告诉我们?学生一下子把目光聚集在“他活着为了多数人更好地活”。

对于学生的思考,你可能一时还听不懂,怎么办?——耐心倾听,如实表达自己的看法,或者“我尊重你的思考,但我们一起听同学的思考”。这样让每一位同学都能带着自己的思想站起来体面地坐下去。如一位学生说:“你在生之前是死的,你在死之后是生的。生是一种快乐,死是一种放松。生死不能强求。”——我想了好一会儿,还是不能准确地理解他的意思,我说:“谢谢你的思想,也许太深奥了,我一时还没听懂,下课后,我们探讨一下,好吗?请坐。”另一位学生说:“我认为一个人活着不是为了一个自己,做任何事都要问心无愧,不要在外表上表现出来,而要真正把人活着的概念牢记于心,真正做到,活着为了多数人更好地活!”——我听完,在心里想:“什么叫?真正把人活着的概念牢记于心?”?我走到她身边,说:“谢谢,请你下课后,把你写的给我,让我琢磨琢磨。”

下课后,我细细地读着这两位同学的文字,如醍醐灌顶!“你在生之前是死的,你在死之后是生的,”——这不是“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的罗燕婕(这位学生名)版吗?什么叫“要真正把人活着的概念牢记于心”至今我还不明白,但我相信,下一次,他们都会认真对待老师提出的问题,积极思考,并且乐意表现自己的思考,因为,“天高任鸟飞,海阔凭鱼游”,我给了孩子应有的天空和海洋。

综合性学习:轻叩诗歌的大门

教材分析及教学内容:

本组教学围绕“轻叩诗歌的大门”这一主题开展综合性学习,通过搜集和整理诗歌、欣赏诗歌、朗读诗歌、写作童诗等活动,了解诗歌,感受诗歌。本次学习分为“诗海拾贝”和“与诗歌同行”两大板块,开展以下活动:1、通过多种途径,搜集诗歌或记录本地的民歌、童谣,以及有关诗歌的知识和故事;2、按照一定类别,对搜集的诗歌进行整理、归类;3、欣赏自己喜欢的诗歌,大体把握诗意,体会是人的感情;4、举行诗歌知识竞赛5、举行诗歌朗诵会;6、开展写童诗、合编小诗集等活动。

教学目标:

1、通过搜集和阅读诗歌,增强对诗歌的兴趣,感受诗歌的特点,能搜集并按一定的标准给诗歌分类。

2、能诵读诗歌,大体把握诗意,想象诗歌描述的情境,体会诗人的情感。

3、通过朗读诗歌、欣赏诗歌、学写童诗等活动,感受诗歌的魅力。

4、能写简单的活动总结。

教学重点:组织好搜集和欣赏诗歌、给诗歌分类、举行诗歌知识竞赛和诗歌朗诵会四个活动,让学生初步感受诗歌的魅力。

第一课时

一、阅读单元导语,激发学习兴趣

1.引语:同学们,诗歌是文学宝库中的瑰宝,而我国正是一个诗歌的国度。回忆一下我们都学过哪些诗歌呢?你知道哪些诗人呢?

2.除了中国的诗人,诗作,你还知道其他国家有哪些著名的诗人和诗歌吗?

3.在我们的生活中,处处有诗歌,天真的儿歌、朴素的民歌??你一定想更多的了解诗歌,那就让我们在第六组的学习中一起去轻叩诗歌的大门吧。

二、合作讨论,制订活动计划

1.在进行综合性学习之前,要做好一项十分重要的工作,那就是制定活动计划。有了好的活动计划,就为活动的成功奠定了基础。请大家回忆一下,我们在制定综合性学习活动计划时有哪些要求?

2.学生汇报制定活动计划的要求。教师相机强调:(1)自由组成小组(2)讨论活动内容(3)制订活动计划(4)活动计划包括:活动时间、活动内容、参加人员、分工情况等(5)活动结束后要展示活动成果。

3.教师提示:为了更好地开展综合性学习活动,课本中特向我们提出了一些建议,请大家一同走进课本P99页和106页。

4.学生自由读P99页和106页的“活动建议”。

5.明确建议,突出活动重点。

围绕“诗海拾贝”,“与诗同行”可以有选择地开展活动:(1)通过多种途径,搜集诗歌或记录当地的民歌、童谣,以及有关诗歌的知识和故事等。(2)按照一定的类别,对搜集到的诗歌进行整理、归类。(3)欣赏自己喜欢的诗歌,大体把握诗意,体会诗人的感情。(4)举行诗歌朗诵会。(5)根据兴趣,选择开展写童诗、诗歌知识竞赛、合编小诗集等活动。

6.学生自由分组(适时关注学生分组的情况,并建议作适当调整)

7.学生分组讨论活动计划。

三、讨论交流,修改完善活动计划

1.以小组为单位汇报活动计划。

2.师生共同评议。

3.小组根据评议,修改完善活动计划。

三、课外阅读,搜集、查找、整理资料

学生根据拟定的计划,进行相关的课外阅读、资料的搜集、查找、整理等工作。 第二课时

诗海拾贝

《诗经·采薇》《春夜喜雨》《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天净沙·秋思》

教学目标:

1.阅读诗歌,引导学生凭借注释、工具书大体把握诗意。

2.有感情地朗读诗歌,想象诗歌描述的情境,体会诗人的情感。

3.了解不同形式的古诗的特点。

4.通过阅读诗歌,感受诗歌的魅力。

教学重难点:

想象诗歌描述的情境,体会诗人的情感。

培养学生的再造想象和创新思维能力。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

同学们,我国是一个文明古国,有着五千年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诗歌就是我国文化宝库中的一颗璀璨的明珠。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已经有两千多年诗歌的历史了。从古至今涌现出屈原、李白、杜甫、郭沫若等许多问答的诗人。今天我们就一起去欣赏先人们给我们留下来的文化瑰宝。

二、学生初读4首古诗,了解诗歌的体裁

三、学习《诗经.采薇》

1.出示古诗,指名读,齐读,教师相机指导学习“薇、矣、霏”三个生字。

2.学生自由读古诗,结合注解理解诗意。

3.学生交流,讲解诗句的意思。

4.简单介绍《诗经》:又称《诗》,收录了从西周到春秋时期的诗歌305篇??

5、创设情境,加深感悟,引导读背

6.朗读诗歌,想象当时的情景:一位远征战士归来,在回乡途中,他抚今追昔,描写了春天和冬天有代表性的自然景物,回想了自己在军中的情况与心情。

7.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自由练习朗读。

四、自主合作学习《春夜喜雨》、《天净沙》、《西江月》,读中悟意。

1.学生四人小组合作学习,结合注释、词典理解诗歌大意。

2.说说诗歌大意,师相机引导:

让学生了解诗、词、曲。

西江月:词牌名(相当于一首歌的调,它与这首词的内容没有关系,这首词的题目是夜行黄沙道中)

天净沙:曲牌名(它也是相当于一首歌的调,它与这首曲的内容没有关系,这首曲的题目是秋。)

诗、词、曲是古代诗歌的三种形式。

《春夜喜雨》是一首唐诗,诗盛行于唐代,它的字数、句数、平仄、用韵等都有严格的规定。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是一首词,词盛行于宋代,它的调有定格,句子有定数,字有定声。

《天净沙·秋》是一首小令(曲的一种),曲盛行于元朝,体式与词相近,它可以在字数定格外加衬字,多使用于口语,句式较为灵活,语言也比较通俗。

3.学生同桌或小组内说说诗词的大意。

4.在理解的基础上有感情地读诗歌。

四、品读诗歌,读中悟情,欣赏诗歌意境

1.默读诗歌,体会三首诗歌的异同。

2.选择自己感兴趣的诗品读,体会诗歌所蕴含的意境及作者的情感。

3.在小组内交流自己品读的收获:

① 选择自己喜欢的诗,说说你在阅读时仿佛看到了什么?又听到了什么?眼前出了怎样的一幅画面。

② 通过阅读,你从中会到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

4.在班上交流自己阅读的体会,师相机指导:

《春夜喜雨》引导学生重点体会“喜”字。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感受词人对丰收之年的喜悦和对农村生活的热爱,忘怀于大自然所得到的欢乐。

《天净沙·秋》其中没有秋景的清萧,没有悲凉的情绪,有的却是色彩鲜明的美丽的秋景。全曲没用一个“秋”字,却传达出了浓郁的秋意。

5.分小组赛读,看看哪组最能读出作者的情感。

五、拓展延伸: 1、课后背诵这三首诗歌。2、课外收集感兴趣的唐诗、宋词、元曲。 第三课时

《太阳的话》《白桦》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这两首诗。

2.感受诗歌的意境美,体会诗人的情感。

3.了解现代诗的特点。引导学生通过阅读,比较现代诗和古诗的不同。

4.课外广泛阅读诗歌,搜集诗歌。

教学重点: 感受诗歌的意境美,及诗人的情感。

教学难点: 比较现代诗和古诗的异同;了解现代诗的特点。

教学准备:课前搜集现代诗的有关资料,搜集诗歌的特点的有关资料。

教学过程:

一、激情朗诵,导入新课

1.师朗诵余光中的《乡愁》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 长大后,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我在这头,新娘在那头/后来啊,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我在外头,母亲啊在里头/而现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

2.让生体会这首诗和上节课学的诗有什么不同。

3.师小结导入:

老师刚才朗读的是一首现代诗,它和古诗有些不同,那它到底有哪些不同呢,下面,我们就来读读《太阳的话》《白桦》这两首诗,相信通过同学们的学习,就会明白的。

二、初读两首诗,了解大致内容

1.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诗,可以小组合作读,自读,赛读,要求读准字音,读通顺。

2.小组赛读,男女同学赛读。

3.小组交流:通过朗读两首诗,再看看前面的四首诗,你有什么新的发现?

三、品读诗歌,感悟意境

1.生自由地读诗歌,并边读边想象:

你眼前仿佛出现了一幅什么画面?你仿佛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体会到作者什么情感?

2.小组内讨论交流。

3.班上交流,师相机引导:

《太阳的话》是一首抒情诗,诗人以拟人的手法,赋予太阳人的语言与思想,展示了太阳渴望走进小屋,打开人们关闭的心灵,让人们享受亮光、温暖、花束、香气和露水,召唤人们敞开心扉迎接光明,热爱生活的情感,促使人们树立起积极进取、乐观向上的信念。

《白桦》以白桦为中心意象,从不同角度描写它的美。满身的雪花、雪绣的花边、洁白的流苏,在朝霞里晶莹闪亮,披银霜,绽花穗,亭亭玉立,丰姿绰约,表现也一种高洁之美。诗中的白桦树,既具色彩的变化,又富动态的美感。白桦那么高洁、挺拔,它是高尚人格的象征。这首诗流露出了诗人对家乡和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四、体会现代诗和古诗的区别

1.自读《诗经·采薇》《春夜喜雨》《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天净沙·秋》《太阳的话》《白桦》

2.小组内交流交流你的发现。

3.班上交流,师相机指点古诗与现代诗的不同:

古诗,一般讲究字数、句数、平仄、用韵;现代诗不像古诗那样在字数和押韵上要求那么严格,它的写法比较自由,句子长短自由,分为若干小节,也押韵。

3、了解中国诗歌从古至今的变化,即由古代诗歌到近代诗歌的演变。

古体诗的发展轨迹:《诗经》→楚辞→汉赋→汉乐府→魏晋南北朝民歌→建安诗歌→陶诗等文人五言诗→唐代的古风、新乐府。

与古体诗相对的近体诗又称今体诗,是唐代形成的一种格律体诗。

现代诗

4、 这六首诗所写的内容都与什么有关?(自然景物,吟咏大自然美好风光)

五、拓展延伸

1.背诵这六首诗。

2.课外阅读描写其他内容的诗歌。

3、在此基础上确定搜集诗歌的方法和形式

小组讨论:搜集诗歌的方法。

课后活动

诗海拾贝活动一 搜集诗歌

活动目的:

1.了解古今中外诗人创作的优秀诗歌。

2.让学生从诗歌里得到美的熏陶。

活动重难点:

通过阅读报刊、书籍以及采访等途径,搜集诗歌。

活动过程:

学生利用课余时间采用多种形式继续搜集并记录。

1、分组利用图书馆、网络等信息渠道搜集诗歌。

2、搜集后,用本子记录下来。

3、小组交流,相互学习。

第四课时

诗海拾贝活动二 整理诗歌、欣赏诗歌

活动目标:

1.通过学习对搜集到的诗歌按一定的标准进行分类,了解诗歌的丰富性。

2.激发学生搜集诗歌的兴趣,引导学生感受诗歌故事的有趣。

3.学会读懂古诗和欣赏诗歌的方法,激发学生对诗歌的热爱。

活动过程:

一、复习回顾“诗海拾贝”中的6首诗歌,归纳诗歌的分类方法。

1、自由朗读这6首诗歌。

2、小组交流讨论这6首诗歌的特点:描写自然景物的

3、学生分小组展示自己所搜集的诗歌。

4、组内诵读这些诗歌,讨论:诗歌除了可以按内容分类,还可以按哪些方面来分类?

5、师生交流归纳:

可以按内容分:叙事诗、抒情诗、送别诗、山水田园诗、关于秋天的诗、关于春天的诗?? 可以按题材分:山水诗、边塞诗、思乡诗、咏物诗??

可以按形式分:格律诗、自由诗??

按体裁分;童话诗、寓言诗、散文诗??

按国家和作者分:外国诗、中国诗

按创作方法分:诗歌、民歌或童谣

按时间分:古代诗、近代

诗海拾贝活动三—— 古诗词大比拼

活动目标:

1、搜集和背诵诗歌,培养学生对诗歌文学的热爱,打下坚实的语文基础。

2、充分感受诗歌的意蕴美,节奏美,展示学习诗歌的成果。

3、培养良好的团结协作的精神和深入研究的探索意识。

注意事项:

1、比拼时的纪律,避免在比赛过程中过于激动。

2、不能让比拼成为每组优秀学生的秀场,努力创造条件让全班同学参与其中。

一、谈话,宣布活动的形式

1、同学们,我们中华民族在五千年的悠久历史中,创造了光辉灿烂的东方文明,给我们留下了难以计数的文化瑰宝。在浩如烟海的优秀文化中,古诗作为一种特有的文化形式,一直闪耀着灿烂的光芒。在这次综合性学习——轻叩诗歌的大门中,我们一起徜徉于诗歌的海洋,我们的记忆仓库中已经储存了不少古诗,今天我们就把它们请出来,一展古诗的魅力。

2、宣布比赛形式:这次活动采用擂台赛的形式,全班以四个大组为四个代表队,每个代表队选择三名参赛选手,一名同学担任评委,其他同学为后方支援队。

二、竞赛活动

1、必答题:各队派一人抽题号,说出两首,每题十分。

1)四季诗情。背出描写春天、夏天、秋天、冬天的诗两句。

2)按类背诗。背出山水诗、送别诗、思乡诗、咏物诗、爱国诗。

3)同物不同诗:描写荷花、梅花、菊花、雪、风、雨

3)古诗接龙:欲把西湖比西子,

千里莺啼绿映红,

孤帆远影碧空尽,

醉卧沙场君莫笑,

但使龙城飞将在,

莫愁前路无知己,

商女不知亡国恨,

人面不知何处去,

4)背诵诗歌:《咏柳》《登幽州台歌》《望天门山》《忆江南》《清明》《石灰吟》《观书有感》《别董大》《竹石》《逢入京使》《夜雨寄北》

2、抢答题:每题答对得10分,答错倒扣10分。

1、诗歌的作者:《题临安邸》《江南春》《游子吟》《墨梅》《芙蓉楼送辛渐》《泊船瓜洲》

2、诗歌知识小考:

被称为“诗仙”的是谁?“诗圣”是谁?

唐朝被称为“小李杜”的是哪两位诗人?

宋代文学史上的“三苏”分别指谁?

宋代著名的女词人,写过许多婉约的诗词,她是谁?

“每逢佳节倍思亲”中的“佳节”指的是什么节?

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出自哪里?

杜牧的《江南春》中,“南朝四百八十寺”的下句是?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写的是?(春色、梨花、雪景)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出自杜甫的?

3、古诗应用题(根据提供的实际情况,运用学过的诗句填空。)

在期末写评语时,老师会祝你来年:( )

小明成天心思不在学习上,请你用学过的诗句劝他( )

当我们浪费粮食时,老爷爷经常用唐代李绅的诗句来教育我们( )

有时候,有些人对自己所处的环境下正在做的事情反而不及旁人看得清楚,这就是人们 常说的当局者迷,旁观者清,宋朝诗人苏轼在《题西林壁》中的诗句( )正是说明了这个道理。

当我们要报答母亲的深恩时,我们会很自然地吟诵起唐代诗人孟郊的《游子吟》( )

当我们在外地过节时,常引用唐代诗人王维在《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中的( )来表达对家人的怀念。

现在人们常用《杜少府之任蜀州》中的名句( )来表达对远别好友的深情厚谊。

来到瀑布脚下,仰望瀑布倾泻而下,泼洒飞流,我不禁想起( )的诗句。 昨晚有道数学题,我绞尽脑汁,百思不得其解。就在我( )时,爸爸走过来,经他一点拨,我豁然开朗,真是(

爷爷七十大寿,大家祝爷爷“福如东海,寿比南山”,爷爷却叹道:( ),我赶紧把爷爷的话打住,(

)爷爷,您的身子骨比年轻人还壮实呢。“爷爷高兴地笑了。

3、古诗诗意讲解比赛:

每组抽签参加古诗意思的叙述。

看图背诵诗歌。

4、加分题,朗诵诗歌

三、宣布比赛结果,总结活动情况。

与诗同行

活动一——举办诗歌朗诵会

活动目的:

1.让学生进一步了解诗歌,热爱诗歌。

2.培养学生团结合作的精神。

活动重难点: 诗歌朗诵会的形式、内容的确定。

活动过程:

一、在班里分组讨论一下,怎样开好诗歌朗诵会

1.确定内容,诗歌朗诵会朗诵的诗,可以是搜集到的诗,也可以是自己写的诗。可以利用教材,本学期教材中,《中华少年》就是一首典型的朗诵诗,本组教材中的《我们去看海》,选读课文中的《我们的方阵》都可作为选材。还可以是自己写的诗歌。

2.小组内商定形式,可以展示,也可以比赛。

3.全班商议可以是小组合作参加,也可以是小组初选后,推荐代表参加班级的朗诵会。

4.确定朗诵的形式,要丰富多样,可以个人朗诵,可以男女对诵,可以小组合诵,可以是诗表演,还可以配乐朗诵。

5.组织分工,力求每个同学或小组都有任务,如,环境布置、编排节目单、化妆,人人为班级朗诵会出力。

6.确定时间、地点、形式等。

二、制定一张班级朗诵会安排表

活动二——自己动手写诗

活动内容:1.阅读《致老鼠》《爸爸的鼾声》,知道生活中处处有诗歌。

2.尝试写诗。

一、复习导入

1.师:同学们,近段时间以来,咱们在诗歌的海洋中拾到了许多美丽的贝壳,了解了许多关于诗歌的知识,谁能谈谈自己前一段活动的收获?(预设:)

2.在大家的心目中,诗歌是那样神奇,那样美好,诗人是那么的了不起,可今天老师想给大家介绍两首你们的同龄人写的诗,你一定会对诗产生不一样的感受。

二、自读《致老鼠》《爸爸的鼾声》

1.你欣赏哪首诗?为什么?

(预设:生:我喜欢《致老鼠》,因为作者把讨厌的老鼠想象成了人来写,很有趣。 生:我喜欢《爸爸的鼾声》,作者很会想象,把爸爸的鼾声比作了火车开动的声音。)

2.师相机归纳板书:大胆想象

3.读了这两首诗,你受到了什么启发?

(预设:我知道写诗并不是那么神奇的事,我们也可以学着写。写诗就是写平时生活中的一些事情??)

4.教师小结:我们的生活中处处有诗歌,只要我们有一颗童心,能够大胆想象,锤炼语言,就可以写出有趣的童诗。

三、补充诗歌,让学生欣赏。将下面的诗歌复印给学生,在小组里读一读,交流交流写作方法。

1.巧用比喻:

云象一个忙碌的画家

在天空中画出一幅又一幅的图画

云象一个贪玩的小捣蛋

常常忘了回家

妈妈

妈妈是一个闹钟

每天早上叫我起床

2.妙用拟人:

风儿微笑

在树上荡秋千

在草原上赛跑

在院子里拿树叶玩飞镖游戏

风最讨厌了

每次都偷偷掀起我的裙子

然后在旁边大叫

羞!羞!羞!

真是气死我了

3.运用夸张:

交通警察

世界上力气最大的人

就是交通警察

因为他有“气功”

只要单手轻轻一推

几十辆车子就一动不动了

4.运用假设

如果我变成风

如果我变成风

就到妈妈工作的地方

替妈妈

把脸上的汗珠

一颗一颗吹干

四、你喜欢哪首诗,就试着学它写一写,注意想象要大胆,语言要精炼,表达出自己的情感。

五、在小组里交流你写的诗,听听同学的看法,再改一改。

六、小组推荐优秀诗作全班交流。

诗歌朗诵比赛,学生可以借此朗诵自己的诗歌,以增强其成功感,提高写作诗歌的兴趣。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学习欣赏诗歌,推荐自己喜爱的诗歌

教学过程:

一、学习欣赏诗歌

1.学生自读《给诗加“腰”》,思考:苏小妹给诗加的“腰”好在哪里?

2.读了这篇课文,你了解了有关诗歌的哪些知识?

3.你在课余生活中还知道哪些有关诗歌的故事?能交流一下吗?

4.组内学习《诗中的“秋”》,交流:怎样欣赏、理解诗歌?

(重点是学会明诗意和悟诗情)

5.讨论:你还了解哪些有关诗歌的知识?

6.师生交流。

二、推荐“我最喜爱的诗歌”(诗歌推荐活动)

1.出示“我最喜爱的诗歌”推荐表(每人一张)

2.学生填表,并在小组内交流,相互补充。

3.交换朗读自己喜爱的诗歌。

4.说说自己喜爱的理由。

5.欣赏诗歌(教师推荐)

6.教师推荐书目:《唐诗鉴赏辞典》、《宋词鉴赏辞典》、《毛泽东诗词鉴赏》等

更多相关推荐:
作文反思

20xx学年初一下学期期末作文练习反思作文题目比喻义作文风景注意选材小角度切入主旨以小见大本次作文优点本体和喻体有机结合在开头结尾体现不能将题目化成具体时间人物或景象例如春济南的冬天太宏观更具体无论题目长短一次...

有关反省的作文

反省成功的基石金无足赤人无完人每个人在人生的道路上都留下了不可磨灭的足迹那些足迹印证着我们的成长然而每个人都避免不了犯错误如果做不到反省只会让自己错上加错愈陷愈深因此反省是成功的基石反省使自己的品德更加高尚古代...

作文评改反思

作文批改的反思通过学生自我修改作文可以起到学生自我反思自我修改自我提高的教学效果我在平时的教学中是这样引导学生进行自我修改作文的一引导学生进行自我反思我总是引导学生要不断地quot自我反思quot写作文的经验与...

作文教学反思

作文教学反思在教学过程中发现不少学生害怕作文一提起笔就抓耳挠腮经了解有几方面的原因1觉得无内容可写乱编的多2语言积累少干巴巴的难以写具体3对周围事物没有留心观察4缺乏想象力5题材千篇一律难以表达真情实感针对以上...

语文作文教学反思

语文作文教学反思刘少云古人云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我们作为语文教师要想要突破作文教育那就要想如何思变孔子曰学而不思则罔以下是我对语文作文教学的一些心得与反思美国著名的教育家心理学家加德纳把人的智能分成八种不同的表现...

作文反思

彝族地区中段小学生作文常见问题及对策研究课题的反思洛俄依甘乡小学校俄地尔良130xxxxxxxx经过两年的实践与努力彝族地区中段小学生作文常见问题及对策研究课题研究在不断取得经验为更好地服务彝族地区小学中段作文...

作文反思

作文难忘的一件小事教学反思孙万仁学会记叙事情是小学生作文训练的重点之一通过这次记事作文教研活动对于此类作文教学我有以下几点体会一紧扣生活练说练写丰富多彩的生活素材首先碰到的问题是写什么记什么事学习生活中的事就像...

对作文教学的反思

对作文教学的反思创新是一个民族的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民族不竭的动力具有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是现代社会对人才素质的基本要求作为教育必须为这一宗旨服务新一轮基础教育改革把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与实践能力作为一个重要的目标作...

初中作文教学反思

初中作文教学反思民主学校刘苗华东师范大学教授说过一个教师写一辈子教案不一定能成为名师如果一个教师写三年反思则可能成为名师经常对自身教育行为进行反思教中学学中教是教师从经验型教师走向反思型教师实现自身专业成长的必...

初中作文教学反思与对策

初中作文教学反思与对策语文能力是生活学习工作的基础作文能力是语文能力的综合体现作为中学语文教师清楚地知道中学阶段作文教学肩负的重任要让学生掌握三种文体和应用文等写作能力作文水平达到规定的层面以适应升学或就业的需...

作文讲评课教学反思

作文讲评课教学反思作文讲评课是作文教学过程中的一个极其重要的环节它是根据作文教学的要求对批改中发现的学生作文的优缺点进行分析和评价的过程在作文教学的全过程中它具有承前启后的作用既是对前一次作文的总结又是对后一次...

作文课教学反思

作文课教学反思马山中学张芸上周我给学生们上了节作文课因为我的教学对象是一群初三年级的特别害怕写作文的孩子们所以在上课前我就在想怎么样才能最大限度地减少学生们对写作的畏惧感呢我打算认真地倾听一下同学们的心声因此在...

作文反思(57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