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骨干教师反思案例

时间:2024.4.13

2011.5语文骨干教师反思案例评选

1.语文课堂——孩子幸福成长的殿堂

徜徉在语文教学的美妙世界中,常常惊喜于 “山穷水尽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意外收获,陶醉于“心有灵犀一点通”的和谐共鸣,感动于“此时无声胜有声”的心灵释放,驰骋于“精鹜八极,神游四方”的思想原野……在这里,课堂成为师生互动、自然生成的过程;在这里,儿童固有的灵性得以迸发,原始的诗性得以生长;在这里,一粒不起眼的砂石也能长成无价的珍珠,一颗小小的种子也会破土而出长成参天大树!语文课堂成为了孩子生命成长中所向往的美好殿堂。

一、语文课堂——美好情感的生发场。

孩子进校求学,日复一日、月复一月、年复一年,绝大部分时间是在课堂里度过的,课堂里进行怎样的教育对学生心灵塑造至关重要,将直接影响到学生的生命质量。而语文是一门思想性极高的学科,因为任何文学作品都离不开情感这一主线。所以语文课堂应是情的激发,理的启迪,智的开发。美好的情感品格应伴随着知识的传授、能力的培养撒播到学生心中,使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智力获得发展,心里逐步亮起人生追求的明灯,形成正确的人生价值观。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必须深入钻研教材,反复推敲教学内容,认真挖掘教材中固有的育人资源,使知识传授、能力训练闪发育人的光彩。如:《地震中的父与子》一课让孩子从文本中感悟那催人泪下的父子情深;《三个儿子》一文让孩子从朗读中体会第三个儿子的朴实、善良与孝顺;《玲玲的画》一篇中从思想上启迪孩子拥有玲玲那样通过动脑使坏事变为好事的智慧;《动手做做看》一文鼓励孩子勇于动手实践,敢于挑战权威……总之,语文课必须在朗朗的读书声中让孩子受到情感的熏陶,春风化雨般地滋润孩子的心灵,让孩子的生命之花竞相绽放。

二、语文课堂——知识方法的传播地

语文的特性首先应该是工具性,它是帮助学生打基础的一门学科。语文课堂要让学生过好“听、说、读、写、思”五关,所以基本的东西就要扎扎实实落实在我们的课堂教学中。针对不同类型的教学,总结出不同的学习方法,授人以渔。

1、识字教学中,不仅让学生会读会写生字,而更应注重训练学生开动脑筋巧妙识记生字,利用“加一加”、“减一减”、形声字形意结合的规律、巧猜字谜等方法记忆字形;还要学会观察汉字的结构,学会笔画的穿插,揣摩汉字每一笔的位置及掌握长短变化写好生字;通过查字典、扩词、造句多种途径理解字义等。学生熟练掌握了以上学习方法,对于汉字的学习就易如反掌。所以低年级的识字教学中应重点反复强化学生具有以上的学习能力,为中高年级的阅读教学扫清障碍。

2、阅读教学中则应训练学生学会从整体上把握文章,教会学生利用各种方法概括文章内容,然后通过朗读重点段落,圈点勾画重点语句,品悟精彩片段,积累内化语言,进行思维拓展。阅读教学要有效率意识,不要课上磨时间,提一些不痛不痒的问题,做一些举举手、读读书、参与表表态的低智商的事情;课后做一些抄抄写写,不动脑筋的作业,这些都形成阅读教学高耗低效的现象。不要每篇课文都从零开始,从字词句段篇,不肯遗漏一点,搞的支离破碎。应做到根据每课特点,选准一个侧重点,训练一种技能,培植一种情感,掌握一种方法。

3、习作教学中则应侧重创设情景,创造性开发利用资源,激发学生一吐为快的写作兴趣,引导学生学会观察生活,用心感悟生活,用脑思考生活。如:3月3日“爱耳日”中,我们先引导孩子广泛地搜集交流各种关于耳朵、爱耳日的相关资料,为孩子做好知识铺垫,然后创设情境让孩子堵住耳朵观察生活,孩子们有了真实的体验,有了切身的感悟,有了人生的思考,就拥有了创作的灵感,智慧的火花。再结合阅读课中所学到的布局谋篇的方法和一定的写作技巧,孩子们纷纷记录下这一刻的深刻感悟。他们有的感受到听力的重要,有的领悟到珍惜拥有,有的谈到健康的宝贵,有的联想到残疾人的身残志坚,有的顿悟到应关爱身边的弱势群体……

不同的教学内容采用不同的方法,学生逐步掌握不同的学习方法才能举一反三,点石成金。语文课堂应像魏书生校长的课那样,实实在在,返璞归真。像于永正老师的课那样真实、扎实、朴实,真正落实“听说读写思”五项语文基本功,做到“倡简、务本、求实、有度”。

三、语文课堂——课外延伸的起跳点

语文教学的当务之急是需要通过语文教学,把学生引出课本和课堂,走向社会、走向生活,关心周围的人、事、景、物。学“语文”不是学“语文课本”。考试前紧扣教材的反复训练,确实会让孩子们在卷面上表现出好成绩。事实上,不少人的成绩只是一种假象。当然并不是孩子们作弊了,而是这样的考试不能考查出学生们真正的“语文水平”,它只是在考查“学课本的水平”。

学好语文有很多要素,但最核心最根本的方式就是阅读。在语文学习上没有阅读量的积淀是不可行的。叶圣陶曾说过:“教材无非是例子,那么,利用好例子教给学生学习方法之后,接下来的应该是大量的实践,只有在实践中,学生的能力才能不断巩固提高。”在精讲范例的基础上,要拓展学生的阅读空间。让学生广泛的接触语言文字,营造大语文的学习情景。语文教师要经常搜集课外材料,推荐给学生阅读,引领学生阅读《安徒生童话》、《唐诗三百首》、《三国演义》、《水浒传》、《红楼梦》、《西游记》、《茶花女》、《巴黎圣母院》等大量的中外名著,使其领悟书中的精妙所在! 总之,教师要做一个牧羊人,把可爱的孩子们引领到最肥沃的草地上去尽情享受!

作为母语教学的语文课堂,关系着千千万万个孩子一生的命运!教育家杜威先生说过:“给孩子一个什么样的教育,就意味着给孩子一个什么样的生活!”我们要引导学生在学习、感悟他人的美妙篇章时,不忘时时联系自己,感悟自己,感悟人生,让语文课堂充满情的激发,理的启迪, 美的熏陶,趣的延伸,力求每一节语文课都能陪伴孩子们度过一段幸福快乐的时光,愿我们的语文课堂能够成为孩子生命成长的殿堂!

2.简约而不简单的语文课

曾在陶继新老师的报告中,多次听到过韩兴娥的名字和她的海量阅读实验:两周上完一册语文书,三年级学完六年级所有教材;二年级识字量达到2500字,三年级认识3000个字,完成小学阶段的识字教学任务;低年级一学期课堂阅读量平均达到20万字,中高年级一学期课堂阅读量平均达到100万字;唯一的家庭作业是班级循环日记,而全班成绩却一直名列前茅……这一系列“天方夜谭”般的数据,让韩兴娥因此成为小语界一颗璀璨的明珠。因为自己爱读书,也喜欢培养孩子们的阅读兴趣,再加上自己也曾在班中进行过多种多样的大量阅读试验,所以一直特别向往着这次的潍坊之行,向往着学习这位语文课堂的颠覆者可操作的经验。

大会致辞结束后,我就迫不及待地在舞台忙碌的人群搜寻着韩兴娥的身影,等观众们的目光和我一起都锁定在最后留在舞台上那个人身上时,我几乎要失望地叫起来了,朴素得接近土气,没有一点“明星”耀眼的样子。在她课后进行经验交流时,没有长篇阔论,只有简单的海量阅读三步曲提纲,和一言以蔽之“我就这么简单地上,没技巧的”的总结,但就这从这样一位朴素的老师身上,我却得到了并不简单的收获。

韩老师的课,绝不是那种每一句话都挖地三尺,把每一个词语都挖得冒出火星的精品示范课。初听她的课,正如陶继新老师所言“会让听课老师云里雾里,听不懂”。那些充满小聪明的牵引技巧在她的课堂上看不到。学生的发言踊跃但有些凌乱,似乎缺少了我们看惯了的一种规矩,但却洋溢着一种积极投入到读本中的原生态的主动。

她的课堂没有那些字字珠玑般的连接语,只是这一部分读熟了,问一两个问题,让学生填填空,再背背,接着读下一部分。她的课上最多的招数就是:“读”!全班读,跟读,分小组的,开火车读……读得滚瓜烂熟之后,就找有价值的片段或诗歌试着背一背。背诵的方式无非是:小组背,个人背,开火车背……

学习语文的确需要书读百遍,只有这样,才会其义自现。但也有些内容可以在初读时囫囵吞枣,争取读得多,读得广,再反刍时就会轻车熟路。“让学生自己读懂文字”是韩兴娥惯用的手法、自觉的行动。她让学生的眼睛浸润在铅字中,让耳朵浸润在书声中,让心灵和大脑震荡在感动和思维中,使学生在高品质的海量文字中畅游,终于实现了海量阅读进课堂的目标。

看似简约的课堂,却有着韩兴娥老师并不简单的付出。韩老师为学生制定了6年的阅读目标规划,并为之坚守了11年。低年级:各种版本的语文教材、儿歌、童谣、韵语、诗歌、小故事、绘本;中年级:诗歌、故事、各种版本的语文教材,各类儿童文学读本;高年级:《中华上下五千年》《世界五千年》《论语》《道德经》及各种书报刊物。课程内容可以看出海量阅读的阶梯递进目标,符合学生的阅读年龄特征。而这些读物和读本都是韩老师自己付出了大量的休息时间整理、筛选的。低年级读本都注上了拼音,而中高年级的所有阅读篇目,不但将不认识的生字注上拼音,写上注释,还配上了类似于提纲的填空题。不难想象, 6下来浩浩450万字阅读材料中,凝结了她付出的多少心血和汗水!

看似简约的课堂,学校及上级领导给予了她并不简单的理解和支持。韩兴娥是位年近不惑时才成名的教师,在她被陶继新老师发现报道前,她是位头上没有任何光环的普通教师,但这样一位普通的教师心中,却有着自己的教育理想,并付之于行动。学校肯定了她的教育理念,并给予了她不参加学校考试,不用短期的考试评价她的支持。全校最大的教室供她使用,并配上了现代化的教学设备。宽敞的名师工作室,额外的名师补助、免费的出国培训……上级主管部门也给韩兴娥的成长提供了广阔的空间。“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在这样宽松的环境中,韩兴娥老师的个性才能得到充分的张扬,才能带着孩子展开双翅,飞向智慧的天空。

后来,韩兴娥团队的几节课及专家对海量阅读的深入剖析,让我再次走进、理解了韩老师和她的海量阅读,它将成为我今后带领学生大量阅读,创建书香班级的行动指南。

也特别渴望我们的教室也成为韩老师那样“书香润泽的教室”——课堂上,每个学生都有事情做:或中规中矩地坐在自己的位置上学习;有的下位拿讲桌上或自由拿书橱里的书查阅;或搬着凳子找朋友一起学习;或靠讲桌站着,在讲台上溜达着读书……表面上很乱,但个个都在吮吸知识的甘露,沐浴文化的阳光。也许这仍是我的一个梦想,但我将极力朝着这一目标努力,让我的每一名学生都能早一天自觉地沉浸在书香墨韵之中。

3、《三个儿子》教学反思

新的《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书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

  因此,在本课的教学中,我觉得不必给二年级的孩子讲多少孝敬父母的大道理,也不必逐字逐句地深挖细抠文章的思想内容,只要在引导孩子们读书的基础上,抓住“明明有三个儿子在眼前,为什么老爷爷说只有一个儿子”这个问题,来引导孩子们去读书,读出神,读出味。
  1、在阅读教学中,教师仅仅把自己对文本的感受、理解、体验传授给学生是不行的,教学应该是一种“导体”,让文本与学生的感受、理解、体验发生“碰撞”,产生火花,从这个角度看,它就是生活。因此,阅读教学生活化要求在阅读教学过程中,自然而然地注入生活内容,进行生活教育,让学生明白“生活与教育是一个东西,不是两个东西”。在学习语文的同时学习生活并磨砺人生。比如:在开始引入课题时,让孩子们回忆“你的妈妈是怎么样夸奖你的”,从而导入课文。这样的阅读教学贴近生活,并营造了一个民主的教学环境,充分挖掘了学生的潜力,让学生敢想、敢说、敢做,使学生对文本有了独特的理解。
  2、《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角色的模拟可以引导学生自由地朗读,自由地想象,自由地表达。学生有了自由,就有了灵性,就会冒出创造的火花,课堂上就会不断完善自我,提高自我。爱探索、喜尝试是孩子的一大特点。于是,我设计指明中心,分角色朗读课文这一环节,让同桌学生之间一个扮演妈妈,一个扮演老爷爷,帮助孩子“尝试”各种角色的模拟。在角色的完成中,唤醒学生的自我意识,让他们更好地施展自己的才华,从而促使学生真正地走入了课文的意境中,能更好地体会作者的情感,能对课文产生更深的理解。

  3、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这就要求我们在阅读教学中要确立新的阅读教学价值观——尊重差异,张扬个性,多元解读。但在实际教学中,我们许多老师往往“走过了头”,把尊重等同于“放纵”,把张扬等同于“随心所欲”,更把多元理解等同于“想怎么理解就怎么理解”。学生的理解与文本的价值取向相去甚远,而老师没有主观意见,没有核心理解,学生说什么都对,都给予肯定,从绝对的“书本中心”完全走向了绝对的“学生中心”。因此,我设计升华主题这一环节,让学生展开讨论:你认为文中老爷爷看到的应该是哪个儿子,为什么?难道其他两个儿子就不优秀了吗?这两个问题的设计,帮助学生们理解正确的价值取向,理解三个儿子其实都很优秀,但是只有孝敬父母的才是“真正的儿子”,在学生心里激起思维的火花。同时也做到了正确处理“多元解读”与“尊重文本正确价值取向”的辨证关系。最后,为了联系实际生活,激发学生孝顺父母的心愿,我布置课后作业让学生为妈妈做一件力所能及的事情,为课文的学习提供生活的保证。使文本转化成一个基于真实的环境,在还原后的生活场景中,学生可以完成生活交给的任务,在生活中、在体验中完成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提升,为课文的学习提供生活的保证。

  总之,在低年级的语文阅读教学中我们只有注意激发和保护学生的阅读兴趣,把听、说、读、思、演等相机结合,相互渗透,让孩子们融入生活场景中,自主学习,体验阅读的乐趣,获得阅读后的成就感,学生的语文素养才能得到全面、持续、和谐的发展。

4、《荷叶圆圆》教学反思

距离镇里举行的公开课已经好长一段时间了。《荷叶圆圆》这一课我是在××完小讲过的,很荣幸王慧珍主任对我提出了许多宝贵意见,对我的帮助很大。也使我反思平时的教学的不足之处。在修改了的基础上,我又在××小学重新讲了一遍,这两遍让我受益匪浅。

《荷叶圆圆》是一篇轻快活泼的散文诗,用对话的形式描写了圆圆的荷叶给小水珠、小蜻蜓、小青蛙和小鱼儿带来的快乐的心情,整篇课文都充满夏天的童趣。文章语言亲切生动、文字优美,并且四幅插图色彩艳丽,适合朗读且能很好地体现新课标理念。

一、创设情境 引出课题。

    ××主任经常说的一句话是:教师要快乐的教学,学生要快乐的学习。是啊,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上课伊始,我首先用一副美丽的荷塘图片质疑(老师不知给图画中的荷叶涂上什么颜色,你们认为荷叶是什么颜色呢,让学生展开想像畅所欲言)将学生引入情境,自然引出课题。从而激发学生兴趣,使学生轻松愉快地走进课堂。

二、自主合作 读句识字。

     因为是在班级中上课,没能用到多媒体,不免让识字教学有些枯燥。于是在识字教学中,我把学习的权利充分还给孩子,采用了多种识字方法,如:带拼音读、同桌互读、小老师领读、齐读、男女比赛读、开小火车读、交流识字方法等等。放手让学生自主、合作学习生字,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认识生字,由扶到放,反复认读、巩固识字。为活跃课堂气氛,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现学现卖把在实小听王老师课时,学到的小儿歌“小火车开起来,咕噜咕噜开起来”用很短的时间教给了孩子们,用在了分小组读上,,使孩子们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

三、朗读感悟 体会情趣。

   在后田完小教学《荷叶圆圆》这一课时,王主任就提出课文朗读不够,学生理解不深,对于低年级学生来说,正确的朗读是学生理解课文最直接有效的方式。于是在大王小学上课时我采用了在情境中读、自由读、分角色读、齐读、读自己喜欢的段落、表演读等读书方式,采用多种形式让学生“充分读”,在学生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之后,读一读自己喜欢的段落,激发了孩子们的朗读兴趣。当读到小水珠把荷叶当成摇篮的时候,孩子们不自觉的做起了动作,当问到为什么喜欢的时候,有的说“我觉得荷叶很美,很舒服”;一位小男孩说:“小蜻蜓像一架小飞机落在绿色的荷叶上,就像停在绿色的机场上。” 在理解难懂的“立”时,我引用了杨万里的“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上头”诗句,让孩子们张开双手像一架小飞机,轻盈地飞起来,在动作中来体会含义

…… 同时我又将小水珠、小蜻蜓、小青蛙和小鱼儿的简笔画画到了黑板上,让学生能更加直观理解课文……从孩子们的表情中,可以知道他们已经悟出了文章的语言美和意境美,也感受到荷叶给大家带来的快乐。
四、丰富想像,培养创新能力。

除了朗读之外,我设计了较多的说话练习,给学生提供说话的机会,从而积累语言文字。例:在导入课文时,让学生说说荷叶的形状颜色;荷叶引来了哪几位好朋友?亮晶晶还可以用在哪里?(有的同学说“晚上,天上的星星亮晶晶。老师的眼睛亮晶晶。钻石亮晶晶等等”。)拓展部分出示小黑板,     荷叶当作     的句式进行说话训练......在     把荷叶当作     的句式中,用多种方法表扬、鼓励学生大胆说,放心说,这些一年级的孩子们说出了一些连我都没想到的答案,荷叶是我的小船,荷叶是我的小帽子,荷叶是蚂蚁的运动场......孩子们积极思维,展开了想像的翅膀,与文本进行了深层次的对话。

如果说以上是这节课的收获,那么,我在上完课以后的遗憾也很多:主要是我在课堂上的教学机智还有待提高,课堂的自我调控能力还太差,当学生的回答突如其来时,也许表面上看不出来,但是自己心里不知道如何应对,慌乱紧张,在课堂上对学生的评价,还不能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我会在日后的教学工作中多磨练,多学习。

每次讲完课都会有很多的遗憾,但当我看到课堂上学生举起的那一只只小手,一双双满怀期待的眼睛,我被他们深深的感动着。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正是因为有了兴趣这个动力,学生才会有如此期待的表现。

5、让阅读直击心灵

                       ——谈谈绘本阅读

     儿时的记忆里总有些难忘的瞬间,无论岁月怎样跌宕起伏也难以忘却。七岁那年爸爸送我的生日礼物——一套《葫芦娃》的连环画温暖了我整个的童年,我不知道是不是因为对这套图文并茂的连环画册的喜爱,激发了我对书的痴迷。多少个夜晚淡淡的灯光下,我沉浸在《林海雪原》、《欧阳海之歌》、《红岩》里,自己查字典、背唐诗、做诗歌的剪贴集,乐在其中。直到上了师范,听老师讲起印度作品《沙恭达罗》,看琼瑶作品中频频引用的唐诗宋词,我才忽然发现对孩子来说,人生的第一本书该有多么重要,它让兴趣的生根发芽顺理成章。

或许是因为图画书留给我的印记太深,我给自己的孩子也刻意地介绍图画书。发现这种新兴的图画书——绘本是一个很偶然的机会,还得感谢教研室组织的那次骨干论坛,让我第一次开始正式地关注绘本。它跟我们平时见到的图画书有些不同,我自己感觉最大的不同在于:我们国内的图画书虽然也讲究图文并茂,但图画往往展现的是情节中最精彩的一个瞬间,而绘本更强调情绪和主题的连贯性,图画不再是文字的点缀,而是图书的命脉。当我第一次翻开《十四只老鼠》、《苏菲的杰作》时,我立刻被吸引住了,它的字里行间,画里画外,那么耐读,那么值得反复玩味。国外有的优秀绘本,制作期需要两三年,也难怪其如此精细了。我想迫不及待地跟我的孩子和更多的孩子分享我触及绘本的惊喜,教研室组织的观摩课中,实验小学孟琰老师执教低年级绘本阅读赏析课给了我新的启示与反思。

孟老师与大家共同分享的是英国作家画家安东尼·布朗的《我爸爸》。作品通过简单朴实的语言和精心设计的排比句式,用孩子的口吻和眼光来描绘一位既强壮又温柔的爸爸,不仅样样事情都在行、给孩子十足的安全感,还温暖得像太阳一样。讲述父子亲情的书籍多如牛毛,但是很少有像《我爸爸》这样的角度和方式,真正撼动心灵地描绘了孩子对于父亲的热爱和崇拜。课堂上,当大家在动情的背景音乐的渲染下再次齐读作品时,不仅历经沧桑的我们潸然泪下,就连未谙世事的孩子们也热泪盈眶。通篇没有一句口号式的话语,却引发了每个人对爱的思索。爱是什么?爱不仅仅是生日蛋糕,爱也不仅仅是亲吻拥抱,更多的时候,爱就是这些生活里平凡琐碎的瞬间,但谁又能说平凡不蕴育着伟大呢?生活的磨砺也许使很多家长表现出来的不是浪漫温馨,不是甜言蜜语,但我想褪尽浮华,或许才更显示出爱的本质。读了这篇文章,我想很多人会发现以前曾经忽略过的那么多的爱的细节。文章朴实又不乏幽默的描写使得文章看似悠悠西子湖,却让读者内心滔滔扬子江,留下无尽的回味。若孩子们知道了作者安东尼·布朗17岁就失去了自己的父亲,一生都在追忆思念,因而用父亲生前的睡衣为作品中“我爸爸”的服饰,我想孩子们的感受可能会更加强烈,更加懂得珍惜拥有的爱。

语文重视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毫无疑问,在阅读的选材上,孟老师是非常成功的。在我们常常慨叹现在的孩子越来越难教的背景下,作品用最有力而新颖的方式,诠释了中华民族传统的孝道教育,在孩子心中播下了善良、感恩的种子,给了孩子爱的教育和启迪。在看似简单的内容里,蕴含着深刻的哲理和厚重的情感,也成为我喜欢绘本的一个重要原因。让散发着人性之美的作品润泽孩子稚嫩懵懂的心灵,引发孩子的阅读兴趣,意义非凡。

但是听了课之后,我心里也有些困惑,到底绘本阅读具体该怎样操作呢?怎么读?读到什么程度?听课之后我又反复地看了这本书,对这部作品,我还有些地方想和孩子们分享。

    一、作品真实而独特的视角

作品中这个笑起来有些憨憨的又略带些害羞的爸爸,这个穿着黄格子睡衣又有些不修边幅的爸爸,对我们而言,多么熟悉又多么真实啊!我仿佛能听见他呼吸的声音。他不高大,也不英俊,他胖胖的,甚至有些傻傻的,但是,那又有什么关系呢?我们大多数人的爸爸不就是这样真实的普通人吗?

在孩子的眼里,爸爸一些不是优点的优点也被夸张地放大了,他能吃能跑,会唱会跳,他聪明,他也做傻事,即使这样,他也是孩子眼里最棒的爸爸,这一切都是源于他对孩子如泰迪熊般柔软的爱,所以作者安东尼·布朗热烈地、深情地崇拜他的爸爸。

而如今,我们的孩子甚至我们自己,有多少人如此崇拜自己的爸爸或者妈妈呢?越来越多的孩子把周杰伦、蔡依林、乔丹、贝克汉姆等明星当做自己崇拜的偶像,很多的孩子一写到父母的爱,就选择自己生病或者亲人离去,仿佛不这样极致就无法表现父母的爱。为人父母的我们,为人师者的我们,为人子女的我们,是不是该反思一下呢?绘本真实而独特的视角为我们打开了阅读和写作的另一扇窗户,也给了我们如何在生活中扮演好身份多重的自己新的思考。

二、丰富大胆的想象

表现爸爸的聪明,就设计成猫头鹰穿上爸爸的睡衣,身后的黑板上是解答的数学题;表现爸爸的游泳快,就设计成鱼儿穿上爸爸的标志性睡衣潜入深水;诸如爸爸快乐如河马,力大如猩猩,都采用这样的表现手法,尤其是表现爸爸温柔如泰迪熊一处,真是神来之笔,让人忍俊不禁,又叹为观止。

我常想如果这部作品不是大师之作,学生们也用这种比喻形式来表现爸爸,会得到一个什么样的作文分数呢?

这节阅读鉴赏课不似以往的语文课中规中矩,学生们的思路也活跃极了,出现了不少惊人妙语。一旦想象的闸门被打开,学生们将迸发出多么令人惊喜的潜力啊!我们的语文课,我们的作文课,到底因什么而少了些灵动呢?

三、细节处暗藏玄机

作品中表现爸爸不怕大野狼一处,后面背景处暗藏着源于安徒生童话的女主角“小红帽”和《三只小猪与大坏狼》中的三只小猪;表现爸爸会唱歌,就设计了爸爸与世界男高音帕瓦罗蒂和多明戈同台演出且技高一筹的场景。作品因站在儿童的视角引发孩子的共鸣,因有了成人的感悟而显得厚重。比起天马行空式的想象,我更喜欢作品源于生活实际的创造性。就连我不太喜欢的动画片《喜洋洋和灰太狼》中也涉及到了社会中比较热门的话题:医疗改革、拆迁证等。20##年高考满分作文《赤兔马之死》,不也正是作者深谙《三国演义》才能如此融会贯通吗?

若选择、推荐阅读的儿童作品贴近儿童又高于儿童的欣赏水平,会不会更能引发孩子更为广泛的阅读兴趣呢?

四、结尾处耐人寻味

结尾处简短的“我爱我爸爸!而且你知道吗?爸爸也爱我!永远爱我!”却让读者热泪盈眶,久久不能平静。比起很多常见到的作文,首尾大段的呼应,结尾处华丽辞藻堆砌的抒情议论,这个结尾太简短了,这个结尾太朴实了,可是,这就够了,寥寥几句,余音绕梁,直击心灵深处。因为前面处的描写已经做足了铺垫,这个结尾水到渠成。我喜欢这样的行文结构,我喜欢这样朴朴实实的选材,真真切切的抒情,不依托于有血有肉的描写,越是无病呻吟地长篇抒情,越觉得像裹脚布。

孟老师的这节阅读鉴赏课《我爸爸》让我们感受到爱的美好,但若让孩子们了解安东尼·布朗的创作源于挥之不去的记忆,或许就能体会到作者是把对父亲的哀思、把生命中巨大的疼痛用这样一种夸张、幸福、阳光的方式表现出来,或许更能体会到作品中时时出现的太阳是为了传达笑对生命苦难的坚强,是为了展示这样一种阳光的东西:父爱是力量!或许会让更多人知道:原来,爱可以这样表达!

可惜时间有限,如若能在读图说图中渗透更多的语言文字和写作创作训练,我们欣赏到孩子们读了作品后如何更具体地表达爱,我想一定会颠覆以往许多的根深蒂固,唤醒内心最深处真实的自我!

6、《春田狐的爱》教学反思

走出《春田狐的爱》交流课的课堂,我仍沉醉于动物间那浓浓的情感,或许它们之间的爱有些极端,或许它们表达爱的方式太过直白,但是我能理解,并且在理解之余就会更为沉醉,沉迷于它们表达爱的偏执,醉心于它们在厄运面前的真情流露!

选择《春田狐的爱》这本书来和同学们交流,就是因为我被这动物间浓浓的情感所吸引,在阅读中我找到了和作者的共鸣——“动物的爱和人类的爱一样伟大!”这样的共鸣在文字中,在绘者细腻的配图中时常出现,让我这个妈妈级别的人在人物儿童文学中流连、期盼、哀叹!这究竟是怎样的儿童读本,作者到底要教给孩子们些什么,在我一次又一次反复阅读的过程中,得到了解答,无疑孩子们是爱动物的,但是由于没有机会接触到动物,所以,内心对于野生动物的了解有了很大的距离,而动物小说这种形式的出现就可以在最大程度上去帮助孩子们填补这一空白,了解了动物,喜欢了动物,自然就会尊重动物的生命,我想这样动物小说的功效应该是“功在后世”。

作为教师,在洞察了作品的本质后,决定让孩子们读这本动物小说。起初的阅读可以用“顺畅”来说,也可以用“肤浅”来代替,在孩子们自行交流的过程中,对于狐狸妈妈维克森那极致的爱产生了疑惑,在此,我抓住了交流课的教育契机,让孩子们在交流课上去理解维克森的”爱”。我将课堂的主线问题设计为“维克森真的爱自己的孩子吗?孩子们起初是围绕着维克森的爱来交流的,为了自己孩子的成长而奋不顾身去偷鸡,那是一个始终把孩子放在第一位的母亲;在奋不顾身护鸡后仍然没有保住鸡,那失落的神态,那落寞的心理,维克森的自责让我们对她的爱深信不疑;教育孩子时,那严厉的神情,让同学们在生活中找到了原形——自己的妈妈,从而理解了原来严厉批评也是一种爱的表现方式;直至在三个孩子的尸体前,一个深爱孩子的动物妈妈的痛心一览无余,它舔舐自己孩子的尸体,那是爱,它不承认孩子的死亡,继续来喂孩子,那是爱;它忍耐不了是,将自己的身体埋藏进荆棘丛,那是痛,钻心的痛,那更是爱的真实表达。这一些爱的表现,孩子们都能理解,在配图的帮助下,在小组互助和班内交流的带动下,孩子们对于维克森这位狐狸妈妈有了敬畏之情!当情感由肤浅走入核心时,我再次提出主导为题“维克森真的爱自己的孩子吗?”无疑,孩子们的声音更加坚定了,“但是,它毒杀了自己的最后一个孩子呀?”在强烈的爱与杀之间,孩子们还是迟疑了,我想他们补上了自己阅读时的空白思考,渐渐地,在交流中,维克森的救助在一次次的展现,那一次次的希望破灭时的痛,更加猛烈的冲击着孩子们的心灵,维克森有多痛,我们就有多痛,孩子们的思想和维克森想通了,“它是为了孩子的自由和尊严而毒杀孩子的”“如果不毒杀小狐狸,那小狐狸很可能被豢养,成为一只家养狐狸,失去野性,失去捕猎能力,失去作为狐狸的本性,这是一个爱孩子的母亲所不能允许的,所以它用自己的方式来爱孩子,这也是一个动物妈妈所能最后为孩子做的。”“尽管它毒杀了自己的孩子,我仍然相信它是爱孩子的,这是一中更深沉的爱!这是一中让人无法承受的爱!我坚信那就是爱!”。。。。。。孩子们理解了维克森的做法,也将文本读透了,我释然了,是我在课前抓住了很好的教育契机,才能及时的在交流课上将孩子们的阅读不足填补,孩子们此时的认识,让我都在这真挚的爱中难以自拔,我深刻体味到了“教学相长”的道理。

那这堂交流课过后,孩子们还要做些什么才能巩固住此时的收获呢?我抛出了一个更为深刻的问题“当我们在为维克森深沉的母爱而感动时,也在为他们一家悲惨的命运而慨叹,那他们的悲惨命运又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同学们可以在课下再次读这本书,也可以通过西顿的其他四本书《田野主任豁豁儿》等来思考这个问题。”这样交流课的课堂得到了延伸,阅读教学交流课的实效性在此得到了展现。

回顾这堂课,我抓住了帮助同学们理解这本书的切入点,用一个问题贯穿始终,让孩子们在一个问题的引领下步步紧逼书的核心,最终在自读交流中升华对书的认识,很好的完成我们交流课的预设,达到了令人满意的效果!

7、《牧童》教学反思

《牧童》这首诗描写了古代孩子童年的纯真,表达了孩子无忧无虑、天真烂漫的天性。这首诗歌向我们展示了一幅鲜活的牧童晚归休憩图: 诗中有景、有情,有人物、有声音,这生动的一幕,是由远及近出现在我们的视野里的。透过诗,我们也看到作者心灵世界的一种追求,对远离喧嚣、安然自乐的生活状态的一种向往。

我在教学中深深地体会到,引导学生从古诗中受到美的熏陶,培养学生感受美和创造美的能力,是古诗教学的一个十分重要而又艰巨的任务。在备课的过程中我试图更多地从学生的角度出发,考虑设置什么样的问题,创设什么样的情境来激发、支持和推动学习的过程,可以使学生更好地自己去钻研、领悟和感受。基于以上的想法,围绕教学目标,在学生研究性学习的过程中我主要设计了以下几个环节。

首先,贴近学生实际生活导课,使学生对诗歌产生兴趣,调动学习本课的积极性。课堂伊始,我以童年的美好引入课文的学习:"童年是一首动听的歌,童年是一副美丽的画,童年是一首美妙的诗,每一个人都有自己难忘的童年,如果让你用一个词来形容自己的童年,你选哪个词? "引导学生体会自己童年时光的幸福和美好,激发学生探究一千多年前的儿童是怎样度过自己童年的兴趣。进而引入本课的教学。

其次是自主探究环节。这一环节主要体现在理解诗意方面,我先让学生自读诗歌,边读边用笔圈出自己不理解的词或句子,然后小组合作,把自己圈出的词句在4个人的小组中交流讨论,让小组成员一起想办法帮忙理解。接着全班交流,各组选代表向全班同学汇报。教学的过程,就是存疑、质疑、解疑的过程。我觉得这个过程符合学生的认识规律。真正把学习的权利还给学生,学生的回报将是惊喜。

第三,抓住诗眼,通过想象体会诗歌意境。本诗我主要指导学生抓住了“弄”、“卧”两个字来理解诗歌所传达的意境。

在理解“笛弄风晚风三四声”中的"弄"所表现出的牧童悠闲自在时,让学生想象了这样的情境,“夕阳西下,晚霞映红了半边天,远处村庄升起了袅袅炊烟,一位牧童赶着牛羊骑在牛背上吹着笛子,笛声时断时续,随风飘扬……老牛甩着尾巴,听得有滋有味……”学生在这样的情境中很快的理解了牧童的悠闲自在。

在体会"不脱蓑衣卧月明"中“卧”字的妙处时,我让学生结合下面的提纲展开想象。

                         是我夜晚的一盏灯,看                          

                         是我最舒服的大床,深深呼一口气,呵!闻到了    

                         是我的被子,我还有好多被呢!有              

                          是最温柔的手,轻轻地抚摸着我;

耳边传来我喜欢的小夜曲,你听,有         ,有         ,有            ,还有                  ,它们都在为我唱歌呢!

望着天上的明月,我想到了                                                                           

不知不觉我睡着了,我梦见了                                                                           

学生通过丰富的想象感受到了这是世间最惬意最美妙的一“卧”,简直赛过神仙!牧童是生活是多么惬意啊。

这样抓住诗眼,让学生通过想象来理解诗歌,学生会很快地进入诗歌所描绘的意境.

第四是通过不同形式的朗读来感知诗词的内容。

1、学生自由朗读(想一想在朗读时应流露出怎样的情感,运用什么样的语气)

2、老师范读,学生比较与老师朗读有何区别,明确除了注意情感和语气外,还读出了诗的节奏:草铺/横野/六七里//,笛弄/晚风/三四声//,归来饱饭/黄昏后//,不脱/蓑衣/卧月明//。

3、个别学生朗读,分行读,比赛读,表演读

4、创设情境读,师生配乐朗读领略诗歌的意境美。

"一碧千里的草地,柔和的清风,皎洁的明月,周围万籁俱寂,只有虫子在呢喃,女同学轻声读这首诗                                                                         

闻着清香的芳草,望着皎洁的明月,想着白天的趣事,牧童的生活是多么怡然自得啊!男同学高声朗读这首诗                                                                        

此景应是天上有啊!在这种境界中,牧童陶醉了,诗人陶醉了,我们也陶醉了。我们齐读这首诗                                                                        。 

让这一切的诗情画意融入我们的脑海,伴着这轻风,伴着这明月,轻轻地,低低地背一背这首诗,送给这位牧童一首催眠曲吧!                                                                      

在这个过程当中师生间、生生间互评,取长补短,以达到最好的朗读效果,同时增强语感并加深对课文的感知。使学生通过反复品读感受诗歌的语言美,音韵美,意境美。

在教学过后,我仔细反思了整个的教学过程,之所以取得了这样良好的教学效果其中成功之处在于,教学的教学充分尊重了学生的主体性,充分地信任学生,学生充分地朗读了诗歌,从而产生课堂教学的朵朵美丽的火花。但是反思之余也发现了自己在这个过程中的不足之处,课堂上应多鼓励学生对诗歌进行多元化的理解,标新立异,独出心裁,充分地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尊重学生的个性化表现。

8、经史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义自明

——听《伯牙绝弦》有感

《伯牙绝弦》是一篇感人至深的文言文,虽然全文只有77个字,却讲述了一个感人肺腑,千古流传的故事。在以前的授课过程中,我也曾讲过这一课,但效果平平。课后我也有过反思,为什么这么真挚的友谊,这么难觅的知音却引不起孩子们心灵的震撼,内心的共鸣?今天,我在栾薇老师的课堂中找到了答案——经史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义自明。

在我以前的文言文教学中,我只重视了学生是否理解了文本,而忽略了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怎样才能培养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呢?通过听这节课,我认为应该从朗读入手。                                        

    一、 教师教学前应先让学生试读。

在小学阶段,学生接触的文言文篇幅都不是很长。当孩子们第一次接触到的时候,肯定会很好奇,“咦,古人说话怎么这么奇怪?”我认为此时正是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的最佳时机。“同学们,你们想不想回到古代,当一回古代的文人,来吟诵自己的作品呢?”在孩子们跃跃欲试的时候,还应告诉他们古人读书讲究“字字读得响亮,不可误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多一字,不可倒一字。”让孩子们按照古人的要求严格要求自己,真真正正的当一回古人。在孩子们自由朗读的时候,一定要给孩子足够的时间,因为这是培养孩子们学习古文自信心的开始。相信在孩子们的大声朗读中,他们一定能真正感觉到自己就是文章的作者,就是古人。在学生充分朗读后,教师应再次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同学们,在我们的古代之旅中,你们一定有不少收获吧。谁来把你的收获展示给大家呢?”老师叫几个同学起来展示朗读,此时,老师的肯定,同学的掌声一定会让孩子们学习文言文的信心更加高涨,更有热情。

二、教师声情并茂地范读,再次激发学生的朗读欲望。

 小学生的模仿能力特别强,尤其在朗读教学中他们特别愿意模仿老师的语调、表情、动作。因此,好的范读必定会给孩子们带来不可磨灭的印象。这一点,我必须要向栾薇老师学习。她的范读,不仅给孩子们带来了听觉上的享受,还会让孩子们明白,原来文言文读起来应该是这样的节奏,这样的韵律。因此我觉得只有教师的朗读水平高了,才能正确的指导,点拨学生,教师的表情朗读多了,学生的脸上才会显出丰富的情感。所以作为一名语文教师,今后我一定要提高自身的朗读水平。

     三、模仿教师的范读,学生再次试读。

     我觉得再次让学生试读的目的是为了让学生在朗读古文时能注意停顿恰当,读出古文的韵味来。在这个教学环节的设计上,栾薇老师的做法很值得我们大家学习。这一次地读,学生既能总结出自己第一次读古文时存在的不足,又能从老师身上发现朗读古文的秘密并学以致用。多么新奇有趣啊!从学生朗朗的读书声中,我们能听出他们的自信,能感受到他们对文言文的喜爱。而此时,栾老师也不是单一的只是让学生自己读,孩子们可以同桌读、小组读等等,在拓展了学生阅读空间的同时,也使得孩子们可以互相学习,相互评价。经过了这样的过程,孩子们再次起来朗读时真是有声有色,抑扬顿挫。这样不用老师再用自己的不烂三寸之舌去讲,学生们已经自己发现了这篇古文的节奏、韵律。如::峨峨兮 / 若 / 泰山   ;  洋洋兮 / 若 / 江河 ;伯牙谓 / 世 / 再无知音。这样的教学效果这是事半功倍啊!

四、对照释义展开朗读,了解文言文的内容梗概。

古人云:“读书百遍,其义自见。”我觉得课文读到这里,理解能力好的学生对课文的内容应该已经有了大致的了解,这时再让学生对照课下的释义去读真是水到渠成。学生边朗读边理解,在不知不觉中,他们已被老师带到了设好的“陷阱”中,感受着伯牙和子期那感人肺腑的故事。在感悟文章的每一句话的同时,栾老师也注重了指导朗读。在读文章的前半部分时,指导学生要读出称赞的语气,读出知音欢聚的那份融洽与幸福;读文章的后半部分时,指导学生带着对伯牙寂寞、孤独,绝望和心灰意冷的心情的理解有感情朗读。

五、配乐朗读,品味文言文的魅力。

此时的孩子们,正沉浸在伯牙与子期的感人故事中,他们的内心正被这种心息相通的友谊冲击着,配合着此情此景,栾老师再次为学生创设情境,播放《高山流水》,让典雅流畅的琴音款款地浸润学生的心灵。在这优雅的琴声中,学生们再次畅读文章,让文言文那优美的韵味深深地植根在自己心中。

有人说,教学是一门遗憾的艺术。我自己教学中的遗憾,今天在栾老师的课堂中找到了弥补的方法,所以,我觉得正是教学的遗憾才会让我们老师不断的探索,不断的进步。学无止境,教更无止境。在以后的教学之路上,我将寻找更多的方法去弥补、去完善自己教学中的遗憾。

9、大声读,用自己的喜爱点燃学生的喜爱

————《白鹅》教后反思

喜欢丰子恺,几年前偶然在烟台新华书店以三折价格淘到他的一本漫画集,寥寥数笔,生动传神至极,简直让人爱不释手。在此前,从未接触过他的文字,在读到本册第四单元《白鹅》一课时,不禁拍案叫绝!在网上查了原文,改动甚少,基本上保持了文章原貌,也就是说,我要带孩子们读的,是原汁原味的大家之作,我非常愿意传达这样的生动和本真给学生。

这节课上的很简单,没有设计繁复的环节,孩子们却兴味盎然,因为这只鹅在他们眼里实在是有趣极了!

先让孩子们通读课文,明了文章结构,有前段时间划分大段的训练,他们很轻松的把文章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介绍来历,请出文章主角;第二部分围绕中心句从三方面写出了鹅的高傲。

这篇文章,是适合大声读的,明确了文章的中心后,我把时间都给了读:小组读,共同选定能突出鹅的高傲的部分,比比看谁能读出鹅的那股子高傲劲儿;段落接读,在小组读的基础上,把比赛的范围扩大到全班;及时范读,这样的文章是不能中规中矩去读的,必须要用夸张的语调,方能读出那种让人发笑的场景,才能突出作者文字间所蕴藏着的对这只鹅的喜爱。我长期为孩子们讲故事练出来的本领,是完全能传达出文字的精彩的。

各种形式熟读课文后,再读品句子,体会作者语言的精妙之处:鹅的厉声叫嚣不亚于狗的狂吠,鸭的步调局促不安而鹅步调从容,这样的比较更加突出了作者对这只鹅的喜爱。更有许多精妙的比喻,像把鹅比喻成老爷,人比喻成堂倌。还有恰当的拟人,鹅对来偷饭的狗的厉声叫骂,对人供养不周的责备。这些文字,都在我们的反复品读中活了起来,恍若看见那只令丰先生一家寂寥的乡居生活平添了许多笑意的白色大鸟。

课结束后,孩子们一致认为丰先生的文字生动有趣,我趁机向他们推荐阅读丰子恺的另几篇描写动物的文章《养鸭》、《白象》和《阿咪》,并重点推荐了他的漫画。

反思本课教学,算是比较成功,成功之处不在于有多么高超的教学技巧,只是一个简单的“读”字,点燃了孩子们对丰先生文字的喜爱之火。我们的语文课,无非就是个引子,商友敬老先生曾写过一篇《由此及彼》,说的就是读书的兴趣和横向范围的延展,读此及彼,读书的范围一点点扩散开去,一堂成功的语文课,不但要教给孩子们阅读的方法,领略文字的精妙,获得思想的启迪,最要紧的,还在于是否能激发出他们阅读其他作品的兴趣。希望孩子们因了我们的引领,由课内到课外,由此及彼,越读越广!

10.不悱不启,不愤不发

——作文教学反思

提起作文教学,一度让我很头疼。一方面是因为现在的孩子最怕写作文,一听到上作文课,一个个愁眉苦脸的样子对老师来讲本身就是一种精神折磨;另一方面是现在的老师最怕批作文,逐字逐句的批改,精心地书写评语,最后老师累个半死,学生拿到手里却连看都不看。和同组老师探讨:如何才能让学生和老师都从这种折磨人的工作中解脱出来呢?众说纷纭。偶然间,我似乎找到了解决的钥匙。

学期伊始,为了丰富孩子们的阅读面,让他们读到更多优秀的文章,我从学校阅览室里借了200本图书扩建了班级的“悦读吧”,再加上孩子们自发带来的书,班级藏书近500本。孩子们每天都徜徉于各种图书间,乐此不疲。一次作文课,我问他们:“我们这次写什么?”孩子们嚷嚷着:“还写?要不写书吧!”

“书?怎么写?”我把球踢回给了学生。

“写从书中学到的知识!”

“写书里给我们感悟最深的故事,写自己的感受。”

“写自己是如何读书的,读书的过程中发生了哪些有趣的故事。”

……

“不用我给你们讲讲怎么写?”我假装地问。

“不用!”答得异口同声。

结果呢,让我大发感慨:学生的潜力还真是无穷的。

听妈妈说,我从刚会走路的时候就与书结下了不解之缘。那时候,我还不识字,每天看着姐姐读书,觉得很神奇,于是就凑到姐姐身边和她一起看,只不过她看的是书上的文字,而我却是在看书上的图画。——迟英蕾《我与书的故事》

谈论书?那你可找对人了!你想谈论什么书?漫画?散文?童话?小说?谁写的?沈石溪?冰心?杨红樱?……哈哈,你一定很奇怪,我怎么知道这么多?男孩子怎么爱看这么多的书?说起我怎么爱上看书的,那可就说来话长了。——张原《书缘》

一次,奶奶让我读一篇文章,我一连读错了十几个字,奶奶气愤地罚我面壁思过。爷爷走过来,怜爱地摸摸我的头,说:“看你,胸无半点墨,要多喝点墨水才行!”我抬起头,好奇地问爷爷:“喝点墨水就能变成像奶奶那样有学问的人了吗?”“当然了!”爷爷回答到。这还不简单,我撒开丫子冲进奶奶的书房……妈呀,颜色黑咕隆咚,闻起来还臭臭的,这能喝吗?不管了,为了有学问,为了让邻居小玲和帆帆羡慕我,干了!……我一边流着眼泪一边龇着满嘴的黑牙跑到奶奶面前,“奶奶,我有学问了!我有学问了!”——周俊良《墨水与学问》

《保姆蟒》让我看到了蛇的慈祥与温柔;《母牛蓝铃》使我感受到了动物深沉的母爱;《黑熊舞蹈家》让我感悟到“阿宝”对音乐和舞蹈的热爱;《狼王梦》告诉我母亲是孩子的保护伞,为了让孩子成才,不惜牺牲自己的性命,让我感受到了母爱的伟大……一个个鲜活的形象时而令我泪如雨下,时而让我捧腹大笑……——田雯宇《我与书》

……

这次的习作孩子们仅仅用了一节课时间,可真谓是“下笔如有神”,并且大部分孩子的作文语言都很通畅,一些充满生活趣味的语言随处可见,让人读起来津津有味。我庆幸于习作之前我没有“好心办坏事”,这群个性不同、对事物看法不同、内在情感不同的鲜活的孩子们,没有了食之无味、弃之可惜的“指导”反而写起文章来更加得心应手。

孔子说过:“不悱不启,不愤不发。”我想这就是孩子写作的动力与源头。从此后,我及时捕捉学生写作的兴趣点,让学生乘兴而写:《一吐为快》,是因为期中考试前后学生学习压力比较大,玩的时间少,父母监督的力度强,并且学生浮躁后彼此之间闹的矛盾也日渐增多,孩子们牢骚满腹;《童年》,是因为学习了《卖火柴的小女孩》后,孩子们感悟太多,不仅仅同情于文中的小女孩,也想到了自己,有话说;《六一了》,是因为孩子刚刚参加完六一的游艺活动,兴奋点超级高涨;《**,我想对你说》是因为进行班委民意摸底时暴露出了很多问题,孩子们有意见又没处提……孩子们喜欢这种“随机”的作文,再也不说怕了,心里着实轻松了不少。

    当然,要保证孩子的习作水平,还要重视作后的讲评。有一个比喻,说教学应该是学生在前面小跑,教师在后面跟着,当学生遇到坑坑洼洼的时候,要摔跤、要跌倒的时候,上前去扶—把,告诉他应该注意的事项。 “讲评”就是学生在前面,自由自在地以自己的方式跑啊跑,教师在后面关注、倾听、关照、扶持、帮助的教学。

作文讲评是作文教学中一个很重要的环节。它不仅可以使学生认识到自己作文的成功和不足之处,更重要的是可以通过作文讲评使学生真正懂得如何才能写好作文。那如何才能上好作文讲评课呢?在这里我借用管锡基老师的一段话来说明:“讲评”,不只是将学生的作文讲一讲,评一评;更在于,批改时,发现学生作文表达的精彩之处,由此引出一个训练点,由个别至全体;或发现学生表达上存在的一个普遍缺陷,由此引出一个训练点,由缺点而练成优点。这种训练,从学生中来,到学生中去,学生有心理认同感,欢迎。这种训练,即“先学后教”,“以学定教”。要上好讲评课,就得好好地读学生的作文,研究学生的作文。批改是第一步,批改后,得“琢磨”学生的作文,这就是研究。第一步,老老实实、认认真真地读学生的作文,边读边摘录学生作文中优秀的句子;第二步,老老实实、认认真真地读学生的作文,边读边琢磨、摘录学生作文中有突出语病的句子;第三步;老老实实、认认真真地读学生的作文,边读边看学生作文中有没有普遍的问题,或者有没有创意的表达,值得大家学习,找到了这一个点,课上进行训练。

讲评课上我们可以这样来做:

一、大家一起欣赏同学的佳句,佳句要读,要赞美,让学生感受到写出一句美好的句子,是一件多么美好的事。

二、一起来看看作文中出现的问题句子,找出一堆来,但一堂课,解决一两个,留下深刻印象。

三、从学生作文中引出一个训练点。如,学生作文中,普遍地不会场面描写,课上创设一个场面,写;如,学生作文中,有同学的心理描写特别好,欣赏后,马上创设一个情景,写。

对于作文教学,没有什么高深的理念,只要学生爱写,能写,写的好,我们的目的就达到了。我期待着,通过自身的努力探索,潜心研究,早日上出好的作文课。

11.《手捧空花盆的孩子》教学反思

《手捧空花盆的孩子》一课是一年级下册的讲读课文。这是一篇很有教育意义的童话故事,讲诉的是国王用一种独特的方法选继承人:谁能用种子培育出最美的花,谁就是他的继承人。规定的日子到了,手捧空花盆的孩子雄日成了继承人,出乎所有孩子的意料,这是为什么呢?故事悬念迭生,引人入胜。在课文的结尾揭开了迷团:原来国王发给大家的种子是煮熟了的。多么生动的故事啊!在朴素的文字中蕴含着深厚的人文内涵:诚信是最可贵的!

这个故事在成年人看来,蕴涵的道理一目了然。但是,让一年级的孩子们来读这个故事就未必能轻而易举地读明白这个道理。因为他们不了解种子是怎么发芽的,种子发芽需要什么条件,以及煮熟的种子不会发芽这些自然常识,便无法体会故事所蕴涵的道理,就不能真正懂得国王为什么选雄日做继承人。因此,在课前我们应该先让学生去了解一些种子发芽需要哪些条件的知识;家里养花的,和家长一起参与种花和养花,为学习本课做一点课前的铺垫。这样在教学第二自然段时,学生才能更好地理解雄日在十分用心地培育花种的过程中的种种辛劳,种种心情,种种经历,从中体会雄日在毫无希望的坚持中对诚信之花的守护。

这篇课文共有四个自然段,篇幅较长,有些句子比较难读。古人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读是感悟和理解的基础。我觉得课前的预习工作是相当重要的。每上一篇新课前,我总要让学生读上3到5遍,心里有点底,这课也不例外。新课标强调,要重视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的主体地位。课堂上,我努力创设宽松、和谐、愉悦的课堂氛围,让学生自读自悟,放手让学生去说,让他们敢于发表自己的看法,说出自己的独特感受。更重要的是,给学生足够的自主空间,让他们主动质疑、学会质疑,激发学习积极性,培养他们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努力使语文课堂充满生机、充满活力。本堂课中,我一直引导学生进行有效的朗读,在一次又一次的朗读过程中加深学生对文本的理解与体验。教师始终作为引导者,点拨学生有重点地读,这堂课中,我一直都是让学生从“读――理解――再读――感悟。这篇课文作为低段的学习课文篇幅较长,对于一年级的孩子来说,学习有一定的困难。此堂课中,我采用进入情境读的方法,提高了学习效率,提升理解水平。最终让学生自己通过与文本之间的交流,体会到了最美的花是“诚实之花”的道理,突破了这个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新课程改革下,我们的语文课堂教学不再是传统的“灌输式”的教学,而是充满活力的、不断生成的、开放式的教学。教师在教学中应该努力挖掘教材中的创新点,不失时机地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我们都知道,现在的孩子很多在学习做事上缺乏毅力,不能用心持久地去完成一件事,诚实这一点很多孩子很快能表面理解,但深入的体会还需更多的理解体会。让学生想象当时雄日的心情,可能会想些什么,不仅培养了学生的想象力,口头表达能力,还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体会到了雄日诚实的可贵品质。故事中所留空白点较多,有利于教师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像这样的问题:日子就这样一天一天地过去,雄日的花盆一直都是空空的,离国王规定的日子越来越近了,明天就是国王规定的日子了,孩子们,这时的雄日看着这空空的花盆,他会怎么想?这一天,展现在国王面前的是成千上万盆鲜艳夺目、芳香扑鼻的鲜花,谁见了都会喜欢啊!可偏偏国王脸上却没有一丝高兴的表情,这是为什么?国王会怎么想?把思考和发挥想象的空间留给学生,既进行了思维和语言表达的训练,又使人物的形象在想象中更丰满。

教育只有触及心灵,才会在学生的生命中留下深深的印痕。在一次又一次心灵的震颤中,生命才会变得充盈而美丽,从中学到了怎样做诚实的人。

12、《钓鱼的启示》教学反思

《钓鱼的启示》一文以第一人称的口吻,回忆了“我”在34年以前,在鲈鱼捕捞日开放的前一个晚上,和父亲在湖中钓到了一条大鲈鱼。因为离捕捞时间还有两个小时,父亲让“我”放掉鲈鱼,虽然很不情愿,但在父亲要求下,“我”不得不放掉鲈鱼。因为这件事情,使我受到了深刻的教育,以致后来遇到各种各样的事情都能禁得起诱惑,最终使自己有所成就。

本篇课文蕴含着深刻的人生哲理,对于四年级的学生来说,理解重点句段,学习从故事中受到启示,是比较困难的。对于这样的文章,既要达到目标,又不能上成思品课。因此,在探索这篇课文的教学时,我采用以下方法:

一、以情感变化为主线,层层剖开深入理解

本文教学的重点是通过人物的神态、语言、动作等描写,感受人物内心情感的变化。因此,我在教学设计中,以小詹姆斯的心理活动、情感线索为主线,进一步引导学生通过对关键词句的理解品味,深刻感受詹姆斯钓到大鱼时的惊喜,及被迫放掉大鱼时的依依不舍。从钓鱼——放鱼——启示,层层剖开,深入理解。

首先,引导学生研读并交流描写父亲和我一起钓鱼、放鱼的过程,体会作者内心情感的变化:当‘我’“得意地欣赏着这条漂亮的大鲈鱼时”,心里会怎样想?抓住“得意”一词,学生的思维相互碰撞:“太了不起了,我一定要把它带回家”“太幸运了,我从来没有钓到过这样的大鱼”……交流中,充分感受到了作者得意至极的内心情感,进而让学生感悟“我”对这条鲈鱼的倍加喜爱。但父亲却要求“我”放了它,理由很简单:因为距离捕捞鲈鱼的时间还差两个小时。但钓到这样一条大鲈鱼,从情感上来讲,父亲也舍不得放了它。我层层引入,巧妙推进,引导学生抓住重点句段、词语,充分感受父亲正在经历着道德的考验:“父亲盯着鲈鱼看了好一会儿,然后把目光转向了我:‘孩子,你把它放回湖里去。’”通过指导学生感情朗读,及对父亲内心情感的深入体会,父亲所经受的内心考验,以及对此事坚决的态度跃然纸上。虽然“我”还在极力坚持并为自己找到了非常充分的理由——“不会钓到这么大的鱼”“我抬头看了看四周”,但此时所有的语言都显得那么苍白无力、无济于事——“因为,从父亲那不容争辩的声音中,我清楚地知道,父亲的话是没有商量的余地的”。交流中,重点引导学生理解“不容争辩”,深入感受父亲对待此事的坚决态度及父亲做人的道德准则:必须克服诱惑,自觉遵守规则,从而凸显出了本文的中心。

二、联系生活实际,突出升华主题

启示部分是本文的一个总结与升华,也是这篇文章的重点所在。通过出示重点句段“道德只是个简单的是与非的问题,实践起来却很难。”“一个人要是从小受到像把钓到的大鲈鱼放回湖中这样严格教育的话,就会获得道德实践的勇气和力量。”引导交流中,学生很快理解:还没到捕捞鲈鱼的时间,把钓到的鲈鱼留着,是错误的;而把鲈鱼放回到湖里,就是正确的。认识这个道理很简单,可真正把大鲈鱼放回到湖里却是很难得。一个人只有从小事做起,严格要求自己,自觉遵守规则,才能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

继而引导学生联系自己,想想如果自己就是小詹姆斯,自己愿意把辛辛苦苦钓起的又大又漂亮的鱼放回湖里?在讲到第15自然段时,我向学生提出了这样的一个问题:文中的“鱼”是什么意思?你在生活中遇到过类似的情况吗?是怎样做的?对于第一个问题,学生很快就回答出来了:那是诱惑人的财物、金钱、名利。对于后面两个问题,我联系了生活实际,比如:当同桌新买了一支钢笔,你很喜欢,下课趁同桌不在时,你会怎样做?去商场买东西时,售货员阿姨多找了钱给你,你会怎样做?过马路时,红灯亮了,你又会怎样做?很多学生都遇到类似的情况,引导交流中,大多数学生处理这种情况的方法都会拒绝诱惑,遵守规则。但也有孩子说自己有时经不起利益和方便的诱惑,违犯了规则。此时,我推波助澜,进一步引导学生讨论认识到:无论在任何情况下,当面对规则时,无论自己是否愿意都必须遵守,从而突出升华了主题。

当然,本节课也存在一些不足:本来教学的重难点应该放在“启示”上,但在课堂中,我花了较多的时间朗读、体会人物的情感变化,对学生质疑归纳不够,对“启示”揭示得较少。在今后的教学设计及教学实践中,我会不断寻找课文与现实生活的结合点,把语文教学与现实生活紧密地联系起来,尽力挖掘课文与现实生活中的真、善、美,同时也不回避其中的假、恶、丑。让学生通过语文文本的学习,真正使思想道德品质得以提升,从而树立正确的人生方向!

13.《中彩》教后反思

 “中彩,得到意料之外的财富 ”是每个人都向往的好事,也是学生比较熟悉的现实生活。但现实生活中如何才能让学生正确对待意外之财,明白只有通过辛勤劳作,得到收获才更快乐,恰当的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从而真诚友善的与同学、朋友相处。这是我对本课的教学所产生的担忧,我尝试由果及因、师生互动共同完成本课任务。

在课堂上,学生的积极性很高,发言踊跃,尤其是有的平时默默无闻的孩子,这节课的精彩发言令人叫好,从学生的发言中也可看出学生对文本的理解比较到位。学生在从文本过渡到现实生活当中都能很好的说出自己的亲身体会。

但在教学实施中,一大缺失就是脱离了文本,过多地让学生泛泛而谈,没有适时地引入课文当中,让学生感同身受来体会父亲的艰难选择,让学生再读文,加深对文本的体验。另外,在突出“道德难题”的“难”上,还是没有点透,在问题的设置上存在问题。在朗读方面,学生的朗读不够充分,有些浮于表面,流于形式,应让学生在充分的,多种形式的朗读中加深理解和体会,达到与文本的共鸣。

14.遨游汉字王国教学后记

本单元的教学目标是培养热爱祖国文字的民族感情,当然要让学生充分感受和了解汉字的优点,但也要防止对汉字作出不科学的评价,如:“汉字是世界上最好的文字”,“21世纪是汉字的时代”,“汉字是一种智能型的文字,学习汉字有利于开发右脑功能”等。有的学生受到某些读物或网上某些极端言论的影响,可能在发言中不适当地夸大汉字的缺点,或贬损汉字简化、提倡恢复繁体字等。作为教师,我们要根据教学目标,正面引导学生了解汉字的悠久历史,感受汉字的神奇有趣,欣赏汉字文化,对于那些明显错误的说法要敢于批评指正。我们对待汉字,既要看到它的优点,也要看到它的不足,既不要妄自菲薄,也不要妄自尊大。

在综合性学习活动中,我们应当既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又是学习活动的积极参与者。课程标准关于综合性学习教学建议指出:“综合性学习应突出学生的自主性,重视学生主动积极的参与精神,主要由学生自行设计和组织活动,特别注重探索和研究的过程。”我们的指导是学生的自主性得以发挥的重要条件,而指导作用首先在于激发学习兴趣,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

我的具体做法是:首先使学生从总体上明确综合性学习的要求,了解综合性学习的特点,为今后进行综合性专题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这次综合性学习活动,文化含量高,形式活泼,我以自己浓浓的情趣感染学生,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并为学生指点活动的途径,帮助学生想些活动的点子,为他们推荐一些读物,介绍一些语言文字网站,并为学生留出较为充裕的时间。其次,指导他们学会制订活动计划,学会分工合作,我还积极参与到综合性学习的各项活动中去,和学生一样搜集、调查、查阅,掌握一些字谜、笑话、故事,同学生一起参加汇报交流,指导学生举办他们感兴趣的活动,如猜字谜,错字大王故事会,“说文解字”比赛等。

通过这次综合性学习,学生增进了对汉字的了解,感受到了汉字的美,激发了对汉字的热爱之情,从而树立从小为纯洁祖国的语言文字做贡献意识。并能够很好地参与合作学习,提高自主学习的能力,从而促进探究意识的形成。孩子们遨游汉字王国的旅程顺利完成,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15.《圆明园的毁灭》教学反思

《圆明园的毁灭》讲的是在北京西北郊曾经被誉为“万园之园”的圆明园。它过去是一座皇家园林,是园林艺术的瑰宝,建筑艺术的精华;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博物馆,艺术馆。然而,由于帝国主义的侵略,圆明园遭到毁灭。现在我们看到的只是残垣断壁、一片灰烬。

我相信“良好的人文知识与良好的工具运用使教学事半功倍”这句话。一座已不存在的园林,它的遗址可以激起人们对它曾经有过的过去的想象,我把“通过语言文字的理解,想象圆明园当年的样子,了解圆明园是怎样毁灭的,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作为本课的重难点,并制定以下教学目标:

1、解圆明园的辉煌和它的毁灭,使学生记住这一国耻,增强振兴中华的责任感。

2、练习概括中心思想,并体会作者是怎样围绕中心表达的。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三、四自然段。

这样确定教学目标,体现了大纲在语言文字的训练中进行思想教育,达到文理结合、教书育人的要求,我认为,只有充分了解圆明园曾经是一座怎样宏伟与丰富的建筑,对孩子才会有震撼力与感染力。因此该课主观的朗读与课件直观的音像图片资料双管齐下的教学手段非常重要,相得益彰。当同学们对祖国的壮丽山河与中国劳动人民的智慧,对中国丰富馆藏,杰出艺术品发出由衷的赞叹时,再顺势导出圆明园的毁灭这一部分。课前搜集准备的资料使学生对学生对这一部分的原因不再陌生,但学习有关圆明园被毁灭前地前期准备工作,经过读与看,充分的酝酿后使学生完全地领悟了为什么老师说‘圆明园’这三个字是国人心中永久痛。文章中介绍说它的毁灭是世界文化史不可估量的损失。这样才能对圆明园的毁灭最深刻的感触,对英法侵略军可耻行径感受愤怒与屈辱。

为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根据本教材的特点,我将引导学生运用“读、思、划、议、疑(质疑)的方法”了解课文内容,运用“观察法”“感情朗读法”,体会中心思想。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理解能力,质疑能力、

总结旨在巩固,贵在升华。这节课的总结,我主要抓住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这一点来总结。我是这样设计的:同学们,落后就要挨打,由于清政府的腐败无能,致使祖国受到侵略,圆明园遭到毁灭,化为灰烬。同学们都戴着红领巾,知道它是纪念与传承无数为了祖国的繁荣昌盛而流血牺牲的先烈们的象征。现在,请同学们集体起立,手抚胸前的红领巾,郑重宣誓:勿忘国耻,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这样,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由然而生,达到铿锵有力的警示与振奋力量。到这里,本课的教学目标就全部完成了。

不足之处:学生朗读时情感方面读的不到位,有个别学生甚至朗读时的停顿都没处理好,使理解文章内容及情感都打了折扣,这方面需要加大训练力度。

16.抓 住 文 眼 , 细 读 文 本

阅读教学中,教师应自觉追求细读文本的理想境界,这不仅是传承“吃透教材”的传统,也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必由之路。方智范教授在《语文教师要成为文本作者的“知音”》一文中指出:“对广大语文教师来说,回归语文,练好内功,尽可能正确、到位地理解和把握文本,这是一道‘铁门槛’。语文课程内容和方法的改革,都应该从这里出发,而不能离开这个起点。”我认为教师须带有鉴赏的眼光去细读文本,从而领悟文本的遣词造句、谋篇布局的精妙;感受作者充沛的感情、深刻的思想;促进师生互动,进行深层次的思考和情感体验;对文本进行有价值的反思质疑和有意义的再创。

那是我执教的一节公开课,当时我讲的是五年级上册的《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在评完课闲聊时,一位领导不经意地说了一句:“‘如入山阴道上’,妙啊!”如入山阴道上,妙!为什么?我教学时并没有抓住这句话进行理解,当时我的脑海里就画下了一个大大的问号。

回去之后,我重新思考了这句话——“许多窗子连接在一起,汇成了一个花的海洋,让我们看的人如入山阴道上,应接不暇。”季羡林先生问什么把一个高楼林立的大都市的街道比作山阴道?我在反复读课文,并查找资料之后,恍然大悟!

这句话“如入山阴道上,应接不暇”一句是有出典的,出自《世说新语》: 王子敬云:“从山阴道上行,山川自相映发,使人应接不暇。若秋冬之际,尤难为怀。”王子敬即书法家王献之。山阴就是现在的浙江省绍兴市。山阴是县,因在会稽山之阴(北)而得名,秦设置,至隋改名会稽。据《会稽郡记》记载:“会稽境特多名山水。……王子敬见之曰:‘山水之美,使人应接不暇。’” 王献之是说在山阴的路上走,山水相映,美不胜收,让人有应接不暇的感觉。季羡林拿来活用,形容德国的街道上家家户户都种着花,美不胜收。

当时我就在想,这样一句话学生理解起来会是一个怎样的过程?对于整篇文章的理解会有什么样的帮助?带着这样的想法我找到校领导要在另一个班再上一节课。

在这节课上,当学生在交流德国街上是一种怎样奇丽的景色时,学生谈到了这句话。于是我顺势提问:季羡林先生为什么说“如入山阴道上”?你对这句话是怎样理解的?课堂上顿时安静了下来,我知道孩子们在认真地思考。我很珍视孩子的思考空间,没有急于打断他们,我要让孩子们通过自己的思索来解决问题。

一只只小手举起来了。

“街道两旁都是高楼,挡住了太阳光,就像插图上画的一样,所以说如入山阴道。”

“老师,他解释的不完整,我来补充,由于德国人把花都种在临街窗户的外面,人们走在街上,周围都是花,高楼就仿佛一座座插满鲜花的大山,所以说如入山阴道。”

“对,我同意他的说法。我奶奶就住在山里,山阴道就是这样的。”

“走在城市里就像在环境优美、空气清新的山里,从这句话可以看出德国人是很享受生活的。”

“老师,我体会到了什么是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境界了,只有所以的人都这样做,大家才可以享受这么美的景色。”

“作者的这个比喻太恰当了,我很佩服季羡林爷爷。”

孩子们的发言,真的让我激动万分。在孩子们充分发言之后,我才讲了“山阴道上”的出处,有了前面深入思考的基础,孩子们对这句话的理解更为透彻,既没有限制孩子的思维,又适时让其明白了作者的表达,达到了与文本的贯通。从一个小小的比喻句中学生经历了思维的碰撞、表达的训练、能力的提高。

在欣喜之余,我不禁反思:这样一个小细节,不点出来对于文章的分析、理解看似不会有很大的影响,但这样的话恰恰是文章的文眼所在,如果抓不住,学生就失去了和作者的感情产生融合的机会,也失去了一次思维发展的机会。为什么这样一句精妙之语在第一次备课中被忽略了呢?反思自己的备课过程,由于接到讲课的任务很急,只有半天的备课时间,在只能称为“粗读”了课文之后,就赶紧着手于看教参,参考优秀课例,设计教学环节。放弃了作为读者的第一次读后的最初的“欣赏、疑问、感触”,更没有做到对文本的细读,对文章把握不到位,以致将这样重要的“文眼”所忽略。

第二节课无疑是成功的。“季羡林先生为什么说如入山阴道上?”一个小小的为什么,给了孩子思考的空间。抓住“山阴道”这个词,孩子们真正理解了“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境界,体会到了作者语言的精与妙,对季羡林爷爷的敬佩之情油然而生。可谓一举数得。

从本教学案例可以看出:教师细读文本是创新课堂教学的必要前提。

阅读教材有着丰富的人文内涵,阅读教材的价值取向是不可轻视的。一个教师自己尚不能深入地解读文本,试想如何引领学生打开心灵之窗,放飞他们的思想?

怎样细读文本?首先要作为读者来读。包括这样几个层面的内容:读懂文本的意思,读懂作者的意思,读懂这篇文章在现代社会、对自己的存在意义。再者,作为教师来读。把文本当作教材来读,是要结合具体的语文教学(阅读教学)目标来思考的。主要是从文本中确定出教学凭借——要引导学生对那些典型的语言现象去感知、研讨,才能实现语文教学目标。最后作为学生来读。教师要从学生的角度去思考:他们阅读过程中会出现哪些问题、困难?他们是否掌握了阅读的一般规律和方法?是否会运用这些规律和方法?如果遇到问题和困难,可能是什么原因造成的?作为教师该怎样对学生的读书过程给以必要的、有效的帮助和指导?如果每位教师都能这样去细读文本,那么我们的课堂教学一定会达到实用、和谐、高效的目标。

17.评绘本阅读指导课《我爸爸》

4月24日,有幸聆听了孟老师所上的绘本阅读指导课《我爸爸》。课前,我就兴趣浓厚,近两年,经常和女儿一起看绘本,到底该怎样讲这样一堂课,这究竟是堂怎样的课呢?我满心期待。

让我们再走进英国画家安东尼·布朗的经典名作《我爸爸》:“它可能是关于父爱的表达最具感染力的一本图画书。整本书以一个男孩的口吻,用极尽夸张的超现实主义手法,描述了一个孩子心目中最完美的爸爸形象”。

在这节课中,孟老师不仅在引导学生反复观察插图的过程中,挖掘并培养了孩子们细心观察和思考的能力,同时教会了孩子们如何阅读绘本图书的方法,还在语言训练中,使孩子轻松地运用打比方的方法,用“……像……一样……”的句式来进行口语表达,并通过自己的感悟在实践和摸索中掌握了“……也……”的句式。

整堂课给我留下最深印象的是孟老师让学生结合文字,学会欣赏画面,更不能忽略画中细节。正如安东尼·布朗说:“我喜欢在图画里加入一些小东西。读者看第一遍时,容易忽略这些细节,可是再看一遍时,就会有新的发现,这可以使一本书值得读者再三阅读。”而我和孩子们同样在孟老师的引领下,寻找到了书中的许多细节:爸爸的格子睡衣、树后的小红帽和三只小猪,还有那太阳的图案。引导学生细致观察,不仅仅成为这一节课中学生学到的知识,我想这样的习惯培养一定会伴随孩子一生——注重细节,发掘细节。

课堂上,孟老师有很强的目标意识:在理解绘本内容的过程中娓娓道来,俨然一位出色的故事姐姐。同时,她还扎扎实实进行语言文字训练,如:抓住一个“酷”字贯穿始终,“酷”是什么意思?爸爸的“酷”到底表现在哪儿?她出示了“我爸爸很酷”的课件,帮助幼儿丰富对“酷”的理解:厉害、强壮、快乐、高大、温柔、聪明,步步推进,丰满认识,对爸爸的爱也就越来越自然入心。

    在教学“爸爸常常逗得我们哈哈大笑”时,她也让幼儿互做鬼脸体验“哈哈大笑”,对词语的理解就可以在体验中得以深化。 “像……一样”的句式对孩子来说可能有点难,但是课上老师仍旧把孩子带入情境之中,四个比喻句并列出现,“我爸爸像鱼一样……我爸爸像河马一样……我爸爸像马一样……”在具体的语境中让孩子们自然地演绎精彩。唯一遗憾之处,学生在进行这样的语言训练时,后面几个学生的回答没有按照老师的要求进行,孟老师没有适时进行点评,把学生从错误的回答中引领回来。

情感升华,体会深沉的父爱。这环节通过让学生找出书中藏着的太阳,明白爸爸是作者心中的太阳,体会爸爸所做的一切都是爱作者的表现,概括出父子之间爱的回流那种深深的父子之情。在观察太阳这个环节中,学生的回答可谓精彩,教师并没有过多的语言,不断地有学生起来回答,从最开始的浅显------爸爸是太阳,直到最后学生自己讲到爸爸是阳光的。

“阳光”这个词语,学生的总结多好啊,至此,学生对整本书进行了高度的理解,情感可谓达到了高潮。在学生深受感动,情感被调动的情况下,教师又让学生也写上一句话,作为父亲节的礼物送给自己的爸爸,以表达自己对爸爸养育之恩的感谢,感情的升华恰到时候。
      整堂课中,我始终关注每一个学生,我发现实验小学对学生学习习惯的培养的确从细节入手,每一个学生都在认真倾听老师的话语,每一个学生都在用心地思考老师提出的问题,每一个孩子的回答都有自己的个性,显然这是经过自己深思熟虑后的答案。教师能够始终关注细节,注意每一个学生对问题的思考及反馈,并引导学生对细微处的观察,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表达能力。

把最简单的事情做好就不简单,今后,我将不断努力,不断从细节入手,将学生学习习惯培养工作做好。

18. 《难忘的一课》教学反思

《难忘的一课》是一篇略读课文。课文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讲述了抗日战争胜利以后,作者到台湾的一所乡村小学,见到一位年轻的台湾教师认真教孩子们学习祖国文字的动人情景,以及在学校礼堂里参观中国历代伟人像的深切感受,表达了台湾人民热爱祖国的深厚感情和强烈的民族精神。

本课的教学目标是:认识生字“闵”。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让学生了解课文内容,感受台湾人民热爱祖国的深厚感情和强烈的民族精神,受到爱国主义教育。如何利用本课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呢?在上这一堂课的时候,我着力体现以下几点:

 1、以读为本,批文入情,入境动情。我紧紧围绕“我是中国人,我爱中国。”这一贯穿全文的主线,深入领悟课文内容,展开听、说、读、写的训练。“我是中国人,我爱中国。”分别在课文的三个不同的场景中重复涌现,形成课文思想情绪的主旋律,挈领全文。初读整体感知课文时,这句话已经给大家留下了比较深刻的印象。在学生看来,读这句话只要尽量读出情绪就行了,而实际上这句话每次涌现时读法是不同的。我部署学生先读,然后激疑,形成悬念,有利于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有利于引导学生潜心会文,抓住“怎么读──为什么──悟真情”这三个重要环节,理解感悟。最后总结释情,结合当前情况,进一步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本堂课,我开展了各种形式的朗读,让学生在读中悟、在读中思、在读中赏。

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让学生在读中获得收获。学生明白了台湾人民对祖国的深深而浓郁的爱;体验到了台湾与祖国之间永远也割舍不断的亲情。在课堂中,我也被深深地感动了,随着我与学生共同读:我是中国人,我爱中国。这句话时,我的泪不能自禁,夺眶而出。在这节课上,学生获取的已经不仅仅是语文知识,更多的是对祖国的铭心之爱,这种体验是任何说教都无法替代的。

 2学习整理搜集的资料,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本课教学前我请学生们收集了20世纪40年代台湾“光复”有关资料,为理解课文做准备,以及孔子、郑成功、孙中山、诸葛亮及其他一些中国历史上伟人的资料。学生练习在小组内整理所搜集的资料,并进行归类。运用资料是为我们的教学服务的,是要激起学生内在的爱国情感的。还有的学生学唱了《七子之歌---澳门》,和《我的中国心》这些爱国歌曲。在听完班里同学齐唱的《我的中国心》这首歌后,我让学生谈谈自己此时的感受,在学生的谈话中,不但进行了语言的训练,而且更主要的使学生更深刻的感受到了中国人民那赤诚的爱国之情。

3抓住课文的主线,用心感受字里行间饱含的民族精神和爱国热情。在教学过程中我积极引导学生通过重点句子,去理解作者具体是怎样写,怎样表达的。例如在理解文中的 “好象每个字,每个音,都发自他们火热的真挚的心”这句话时,我通过句子的对比,让学生体会到这句话中的用词,如:“火热”“真挚”等词语的精当之处。又如文章最后一个反问句,我让学生改为陈述句后,通过朗读来体会两个句子所表达的情感的不同,做到语文教学的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学生更多更直接地与文本对话,使课堂教学回归了语文教学的本体,既有语文知识的生成,学习技能的掌握,又有情感的体验和升华,实现了语文教学三维目标的融合。让我最难忘的就是学生在感悟中所说的:台湾人民日夜思念自己的祖国母亲,母亲也挂念自己的孩子。我们永远和台湾人民心连心……孩子们的心是真挚的,感人的话语像清泉一样涓涓流淌着。

   当然,这堂课也有很多遗憾之处。

一.主要表现为忽视了学生主体性。由于我对文本的理解不够透彻,没有明白文本自身的作用。自己的语言组织能力以及对课堂的应变能力还不够。所以有的时候,学生的回答不能到点子上,我就乱了阵脚,不能冷静地进行引导。结果就把自己当成了主体,自演自导。 

二.拓展延伸还流于形式,开展的不够深入。我用余光中的《乡愁》结束本堂课的教学。

小时候,乡愁是一张小小的邮票, 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

长大后,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 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

后来呀,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 我在外头,母亲在里头。

而现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

学生的朗诵很有感情,如果我能再腾出一些时间,让学生谈一谈读了这首诗后的感想,联系课文感受台湾人民盼望回归的急切心情,效果会更好。还可以多向孩子们推荐一些关于台湾历史和人文方面的书籍,学生会更热衷于课外阅读,这对于培养孩子的读书习惯也能起到很好的作用。

总的来说,这一次的教研课给了我很多启发,让我更成熟了一点。我也深刻的体会到要想上好一节课,教师要准备的很多很多,有付出才有回报。我将不断学习理论知识,不断向各级名师学习,让自己的课堂更精彩!

19.朗读教学反思

朗读是语文教学中一项重要的基本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有助于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朗读本身是一种有声语言的艺术,朗读过程中要发挥“有声语言”的艺术作用,使学生深刻体会到作品的思想内容,从而打动学生的情感。朗读还是培养语感的一种好方式。古人云:“读书百遍,其义自见”。通过朗读学生感受作者遣词造句的准确,鲜明,形象,掌握语言的结构美,音韵美,节奏美等,使其对字、词、句获得整体的感知。增强学生对语言的敏感性和鉴别力。在平时的教学中,我注重对学生朗读能力的培养,注意激发学生朗读时的情感。

一、首先要会读,读得正确,读得流利。

  课堂40分钟,我们所要完成的任务是很多的,时间是非常紧促的,我们利用课堂让学生熟悉课文,对学生作适当地指导是可以的,但如果完全凭借课堂的时间,让学生把课文从不会读到会读,从会读到有感情地读,这是比较困难的,基本上也是很难实现的。这除了时间的原因外,还有现在的课文大部分已有一定的难度,比较长,和学生个体之间水平的差异。因此,我注重让学生在课前的朗读预习,给学生一个初步的整体的印象。再让学生结合读课文自由学习生字,为学生正确地朗读课文打好基础。然后给学生充足的时间和机会,让学生自由读,小组读,比赛读等,使学生把课文读通,读正确,读流利。为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打下轧实的基础。

二、创设情境,宣染气氛。

  情感并不是一件看得见摸得着的东西,说有就有,说无就无。它需要感染,需要激发,它具有共鸣性,它可以随着环境气氛的变化而变化。因此,在感情朗读课文时,创设一定的情境,在班级里宣染适当的气氛是非常必要的。例如:让学生看课文的动画展示,介绍一些课文的时代背景,请学生分角色朗读或演一演,也可以请学生说一说或想象一下类似情况下的心情感受。在学习《荷叶圆圆》这篇文章时,我让学生走进文本,把自己当作“小水珠”、“小蜻蜓”、“小青蛙”、“小鱼儿”,边读边表演,声情并茂。由此,学生不仅理解了“摇篮、躺、立、蹲、捧”等词语的意思,而且还读出了情趣和兴致。

三、教师发挥领头羊的作用。

  学生特别是低年级学生他们的朗读技巧、朗读能力是比较欠缺的,但他们的模仿能力和表现欲望是特别强的。因此,我很注重范读的重要性,发挥在朗读时的领头羊作用。

当然,教师只是起到一个带头作用,榜样示范作用,并不要求学生照搬照抄,囫囵吞枣。模仿也应带有自己的特色,发展自己的个性。这时就需要个别读,比赛读等形式,让学生充分展示自己,也让学生互评互学,不断提高。

四、及时激励表扬,形成良性循环。

为了让学生喜欢朗读,学会大声地、有感情地朗读,我定期在班内开展“我是小小播音员”评选活动。学生选择好自己喜欢的文章后,可以在家里对着镜子自读(重点训练自己的表情);可以让爸爸妈妈当听众,提出宝贵意见;可以几个同学一起读,互相吸取经验;也可以找老师帮忙,请老师单独指导。每周五的活动课开展“我是小小播音员”的评选活动。被评为“小小播音员”的学生会得到一个红红的“喜报”。拿到喜报的学生,神彩飞扬,没拿到的更是摩拳擦掌,暗下决心等着下一次的评选活动的到来。

通过一年的实践,我班的朗读水平整体上有了明显进步,学生不仅能放开声音来朗读,还能够充满感情地朗读。

20.《小鹿的玫瑰花》教学反思

《小鹿的玫瑰花》是一篇很美的童话故事。春天,一只小鹿栽了一丛玫瑰,他精心照料,常常浇水松土,玫瑰花长得很好,花骨朵儿已经长出来了。这时,小鹿却跌伤了脚不能走动,因而没见到他喜爱的玫瑰花。在鹿弟弟为鹿哥哥感到惋惜的时候,黄莺和微风过来告诉他们,玫瑰花给他们带来的快乐。小鹿不再难过了。美好的故事让我们认识到为别人创造幸福,自己从中也能得到快乐。

在本课的教学过程中注重了学生的朗读和情感体验。在一次次读的过程中学生读懂了文中人物的心声,理解了小鹿的快乐。在师生共同的交流中理解了课文传递的情感。学生整体的参与性较好,顺利地完成了教学任务。但教学中也有意想不到的情况发生。

一、预设“难点”不难

在备课时我预设重点、难点是理解“小鹿的玫瑰花为什么没有白栽呢?教学中我打算从小鹿的弟弟说的两句话入手:“这玫瑰你白载了,一朵花都没有看着。”“看来你的玫瑰没有白栽!”。一开始是“白栽”到后来又说“没有白载”,这到底是什么原因呢?引导学生思考这一个问题引出学习课文的重点,从而也突破了难点。

教学时,我把重点放在学生朗读课文上,先是自由读、指名读,然后指导学生默读课文,用小黑板出示鹿弟弟的话,读读这两句话,想想你有什么不明白的吗?我发现学生的兴趣并不是很高,有一个学生说:“鹿弟弟为什么开始说玫瑰白栽了,可后面又说玫瑰没有白栽?”我总算等到了关键的一句话,马上引导学生抓住小鹿精心种花的句子,边读边体会小鹿对玫瑰的喜爱之情;再抓住小鹿在床上养病的句子指导感情朗读,体会感悟小鹿焦急和失望的心情。

接着学生小组合作进行分角色朗读课文的后半部分,重点是指导读好黄莺、微风的对话。然后让学生再分角色表演读,通过扮演角色的朗读、表演,大家再次反思课文内容就会自然而然体会到“小鹿的玫瑰没有白栽”的道理,让学生在读中感悟,在读中理解。学生很喜欢分角色读文,踊跃举手,但对于回答我所谓的“难点问题”兴趣不大。每个人都会说小鹿的花给别人带来了快乐他也感到快乐。看来我预设的难点并不难,同时这也不是学生的兴趣点。但是学生是真的懂得这个道理,还是顺着教师的思路来配合我呢?让我有些疑惑。

二、想象脱离“轨道”

小鹿的玫瑰花给微风和黄莺带来了快乐,我进一步引导学生展开想象:除了微风、黄莺看到了小鹿的玫瑰花,还有哪些小伙伴也看到了小鹿的玫瑰花,它们会说些什么呢?学生一下子叽叽喳喳说开了,老虎、美丽的花蝴蝶、辛勤的蜜蜂、可爱的小白兔、勤劳的小蚂蚁……通过说话练习,体会小鹿的玫瑰花给他们带来的快乐,受到了美好情感的熏陶。有一位平时不爱举手的小男孩也举手了,我马上叫他起来回答,他吞吞吐吐地说:“风把玫瑰花的花瓣吹到大森林里了,花儿没有了。小鹿没有看到玫瑰花。”原来他一直为小鹿没有看到玫瑰花耿耿于怀,并没有按我的提示去想象。我只能说:“你想说风把玫瑰花的香气送给了大森林,是吗?”学生点点头。但我知道这并不是他的全部想法,因为要及时授课的任务,我没有继续纠缠于他的回答。对于脱离教师想法的问题,要不要在课堂上帮助解惑呢?这值得我思索。

三、有“疑”却不质疑

   “小鹿为什么看不到玫瑰花呢?”很多学生都会有此疑惑。但学生没敢提出自己的疑问,只是顺着教师的思路上了一堂无风无浪的课。为了看到学生的真实想法我临时加了一堂课,探讨一下小鹿是否应该看到玫瑰花开。当我提出这个问题的时候,教室里安静极了,同学们有些迷惑地看着我,他们不明白学完的课文为什么还要回过头思考。看到这种情形,我提醒他们:“难道,没有办法让小鹿看到玫瑰花或是闻到花香吗?”有一位同学说:“可以折一朵花给他看。”又有一位同学说:“他在床上可以打开窗户闻到花的香味。”“可以把玫瑰花拍成照片送给小鹿看。”……学生的思路打开了,我因势利导:“谁可以帮他实现心愿呢?”“鹿弟弟!”学生异口同声。“但是鹿弟弟并没有这样做,我有些遗憾,我觉得作者没有必要写这样一位人物。”听我这样说学生更加疑惑了,他们对课文一贯相信,从未怀疑,我的话让他们有了新的想法。我乘胜追击:“假如你是作者,你会怎样写这个故事呢?”学生开始编写故事了,尽管不一定完美,但毕竟有了自己的思想。我想今后他们学习会有不一样的表现。
    我想,作为一名语文教师,也应该常常地想到学生喜欢什么,需要什么,为他们带去不一样的思想和快乐。

21.《这片土地是神圣的》教学反思

给孩子一个什么样的教育,就意味着给孩子一个什么样的生活!给学生一个什么样的课堂,就意味着给学生一个什么样的教育。反观今天的课堂教学是为了让明天的课堂教学更精彩,我回忆并思考着:

    震撼,是我看到这篇文章后的第一感觉。从这篇被誉为是有史以来在环境保护方面最动人心弦的演说中,我深深地感受到了人类与大地上河水、空气、动植物等的血肉关系,文中用跳跃式的笔触描述了充满灵性的万物,并对即将统治这片土地的白人提出了“如果把土地转让了,希望白人能善待河水、善待空气、善待动物”的要求。一方面,课文大量地运用了拟人、比喻等表达手法,把土地上的一切事物都当成自己的兄弟朋友,字里行间处处充满着对这片土地的珍惜和热爱,表达出对它们无比眷恋的感情;另一方面,体现课文主旨的语句“如果我们放弃这片土地,转让给你们,你们一定要记住:这片土地是神圣的”反复出现,产生一咏三叹的表达效果,不仅使主题深化,而且强化了作者想要表达的情感。

下面我从以下几个方面作具体反思:

一、给学生一个“情感的课堂”。

    一名语文教师应该让学生觉得极富“激情。”于是在这节课的导入环节,我激情朗诵课文,结果我发现真的没有什么比语言更富于感染力,能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就犹如强有力的磁铁,魔术般地吸引着他们。在整个教学活动中我始终注重置师生于文本、作者、情景之中,也就是“溶情”。 “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教学当中的“情”犹如教与学双边活动的“催化剂”,有了它,学生才会在教师的点拨下进入课文佳境。因此,教师每节课都要展现给学生一个“充满激情的我”。

二、给学生一个“交流的课堂”。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如何让他们在交流之前潜心学习,乐于交流,我在出示的自学提示上下功夫,内容为:1、朗读:我是西雅图,我这样深情演说。2、勾画:我是西雅图,我希望白人这样做。3、思考:我是西雅图,我有几句话含义深刻,谁懂我的心?学生经过自主探究学习后,我再引导他们集体交流,“文本交流”、“师生交流”、“生生交流”得到了落实,相同的问题只是换了一个形式出现,学生们就兴趣十足,都想当那个西雅图,自学时也就非常认真,这样交流时也就水到渠成,大部分学生都很积极地举手,较好地促进了全体学生的和谐发展,但是,通过课堂实践,我也发现这样的交流总是面向全体,但却不能全体考察,尤其是第3个问题,并不是所有的学生都能找到或是都能理解,所以,我想如果重新设计这一环节,我会在某一个学生提出一个含义深刻的句子后询问全班学生是否也找到了,根据学生举手人数来决定这句话是听学生发言大家评价还是教师跟随学生一起分析,这样,才不会有“漏网之鱼”。

三、给学生一个“开放的课堂”。

    给孩子多大的舞台,他就能跳出多美的舞蹈。课堂是激情燃烧的动感地带,是学生们求知、创造、展示自我、体验成功的平台。教学时,我为学生搭建思考与想象的平台,重点引导他们探讨 “哪些地方体现了这片土地是神圣的?”让学生边读边想象,然后组织交流朗读体会。学生准确地找到了课文里向我们展现的画面,而且想象力丰富,完全透过优美的语言,去领略了这片土地的神圣。在描写土地神圣的2、3小结,用了排比、比喻的修辞手法,此处在学生根据课文内容想象画面后我直接让他想象还仿佛看到了什么,学生也都是直接回答看到了什么。如果重新设计,我会借此机会让学生把每一种事物前面都加上形容词,这样不但加强了学生的写话练习,而且丰富了他们的想象力,同时更能体会到印第安土地的神圣与美丽。还有当印第安人的土地即将转让给白人之前,我让学生体会当时的心情,他们都能联系实际和本文的历史背景去思考,由“眷恋到难过到心如刀绞”的一系列发言,明显地反馈出他们的真实想法和真正地理解,为下一步教学奠定了情感基础。但是,在这一环节,有的学生朗读投入,感情充沛,还有的学生想象力丰富,但我对学生的评价语言明显不够到位,而且形式比较单一,此时深感自己的文化底蕴不深,课堂有约束感。这一点不是一朝一夕就能解决的问题,需要平时加强学习,并努力做到真诚赞美每一个学生。

四、给学生一个“感悟的课堂”。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了“以读代讲”、“读中感悟”、“读中体验”的新理念,因此,在阅读教学中,恰当地、充分地运用朗读手段,可以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所以我将读贯穿于整个课堂教学完一个自然段,我都会让学生带着自己的理解朗读,让学生通过朗读加深对“神圣”的理解,更深刻体会印第安人对土地的热爱。课标指出: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能力。这正是我研究这个主题的思考,朗读只能让学生加深对“神圣”的理解,体会印第安人对土地的热爱,但却不能让学生真正理解真正感悟西雅图那些含义深刻的话,而课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又恰恰是对课文内容和印第安文化的高度概括,是思想和情感的凝结。所以,在读中找出文中含义深刻的语句,然后引导学生体会句子的含义,此时对于刚刚接触独立深入思考的他们来说并不是一件易事,所以我在这一部分和学生一起去分析去理解,最后让学生带着理解有感情地朗读,从而使学生学会联系实际,深入思考。同时也把德育教育渗透进去,从而让学生的环保意识更浓了。我在作业的设计上,经过了反复的选择,最后确定的两个开放性的作业既能激发他们的兴趣,又为本单元的写作训练提前做好准备。因此,我体会到,“教学不仅仅是一种告诉,更多的是学生的一种体验、探究和感悟”。

     因为印第安酋长的一颗热爱土地的美丽灵魂,我们得以读到这样一篇语言优美、内涵丰富、情感充沛的文章,而我又因为是一名教师的缘故,得以在孩子面前将这篇美文进行一场倾心而美丽的诠释,在和学生共同的学习和诵读美文的过程中,我们所有的人都得到了情感的共鸣,获得了美的感受……也许这样的课堂学生是幸福的,那我就是快乐的!

     所以我想说:我力求每一节语文课都能陪伴孩子们度过一段幸福快乐的时光!让孩子们在这片神圣的土地上尽情地享受温暖的阳光!

22.《卖火柴的小女孩》教后反思

《卖火柴的小女孩》是安徒生的一篇经典童话,曾经听过很多老师的公开观摩课。记得有一位老师打破指导书上的框框,在课堂上就小女孩是否幸福让学生展开了辩论,辩论的结果是正方为胜,也就是把小女孩定格在幸福的尺度上。这样的设计让我为之一震。首先,我佩服于老师敢于抛开指导书的指导这样解读文本,这与书中对小女孩悲惨命运的同情以及对资本主义社会的憎恨的情感价值观的教育大相径庭。但是做为一名听课者,一堂课听下来,感觉到的好像还是小女孩的“苦”。内心总是感觉滋味不对。可又觉得讲课老师一定有她的见解,只是传递给我们的,也或者我们理解的不够。回去后我上网查找了一些作者的经历和写作背景有了一些收获。再后来我网上聆听了窦桂梅老师执教的这堂课,还学习了她针对这篇课文做的一篇报告《文本细读与主题教学》,我茅塞顿开,这样设计教学再让学生感悟幸福的意义内心就不会有纠结感了。可是窦老师的课是没有办法复制的,因为教师和学生的文化素养哪是我和我的学生们可以比拟的?因此我借鉴了窦老师的解读文本的思想,设计了《卖火柴的小女孩》一课,课后学生们反馈的评价还是很不错的,应该说触动了每位学生的心灵。

一、       诗歌抒情,由我们的关爱入手,寻找周围人的冷漠。

在第一课时的教学中,学生们都流露出对小女孩的同情。于是在第二

课时一开始, 就安排了续写刘倩倩的小诗《你别问,这是为什么》,孩子们尽情表露对小女孩的关心同情。这时我提出问题:“我们都愿意用颗颗爱心去帮助她,温暖她,可是在她周围的人们又是怎样对待这样一个可怜的小女孩的呢?”孩子们很容易从文中找到“小男孩、开马车的人、周围路过的人以及小女孩的爸爸”这四类人的所作所为,从描述他们的字里行间读出了冷漠、无情。

二、由东西方文化的差异来研读小女孩的死亡带给我们的不同感受。

当我们了解了周围人的冷漠无情后,我这样导出了下面的研读:“如此恶劣的环境,如此冷漠的人群,使得小女孩的结局只有一个,那就是死亡。在我们东方人的文化思想里,一个弱小的生命死去是可怕的、悲惨的。但是安徒生是怎样描述小女孩的死亡的?接受西方文化思想的安徒生又是怎样看待小女孩的死亡的呢?由此导出最后一句话,来重点研读安徒生提到的两个“幸福”。接着,在五次擦燃火柴的部分让学生按“小女孩在(   )情况下看见了(   ),此刻她觉得幸福就是获得(   )”来研读,我安排足够的时间让学生朗读,感受小女孩获得的短暂的幸福。

三、       发现对比写法的妙处。

在研读擦火柴的部分中,我穿插了写法指导,让学生了解安徒生在每次幸福片刻之后都安排了幸福破灭的情景,是在运用对比的手法向我们渲染情感,让我们在一喜一悲中更加同情小女孩的遭遇。对比描写处的情感变化是指导朗读最好的机会,我采用同位读、男女读、师生读等不同方式让学生体会现实的残酷和幻像的美好。还安排寻找更多的对比之处,让学生明白,这就是安徒生的匠心之处,随处用对比来让读者感受女孩的不幸、社会的冷漠。

四、       个性化解读幸福的含义。

在东方人眼里,在大年夜死去的小女孩是不幸的,我们忠情于大团圆的结局,但是,有着西方文化信仰的安徒生却强调小女孩是幸福的死去的。他对幸福的理解和我们东方人有很大的差异,怎么把握一个尺度,让学生了解幸福的含义呢?弄不好会让学生产生“活着不如意,死了就幸福”的错误人生观。在这里,我反复研究了很久,决定这样设计情感价值观教育。

我给同学们出示了安徒生在创作了这个童话之后写下的一段话:“幸福,不是艺术家的名声,王冠的光辉,幸福存在于对清贫的满足、对苦难的承受,追求幸福的途中,才是最幸福的。此刻,上帝与我们同在。”让学生针对这句话谈谈小女孩身上的美德。孩子们说出了很多:“她在寒冷中、饥饿中没有抱怨,而是默默的承受”,“她不放弃追求幸福,哪怕幸福很短暂的出现”,“她很勇敢,宁可挨打,也要擦燃火柴”……这时我适时作出了小结:我们不要把希望寄托给上帝,而是学习像小女孩一样,学会面对苦难时的勇气和力量,并引起我们对生命的思考和珍惜。幸福存在固然是好,不过即使生活中遇到磨难,在我们心中一定要告诉自己一句话,这是学生齐读PPT的教师寄语:“即使生活遇到不幸,也能勇敢面对这份苦难,在寒冷中播种温暖;在孤独中寻求关爱;在痛苦中追求快乐。只有不放弃对梦想的渴望,我们就会获得幸福。”

  当然,这样设计教案,最大的弊端是忽视了学生的自主探究,学生是被我牵着鼻子走的,与新课标的精神上是不相符合的。但我为了实现更深层的理解,只好在这一堂课上暂且将学生的自主探究放在次要的位置上,怎样把握融合,还需在今后的教学中改进。

  总之,《卖火柴的小女孩》是一篇人文性很强的童话,我们除了落实“从小女孩残酷的现实生活中感悟社会的黑暗和人情的冷漠”外,还应该教给学生更深层次的东西,这是我的理解。例如:不同国家的多样文化、小女孩面对生活的态度等都是可以挖掘的深层内涵,我超载指导用书,在情感价值观方面的突破是明显的。常常说,教学是一门艺术,看别人的模式也要有自己的创新,我想,我应该朝此目标迈进。

23.把课堂还给学生

我任教的是五年级语文,在本学期的语文教学中我进行了一次大胆的尝试,即单元整合教学,希望借此机会和大家进行有效的探讨。

以前我们的教学都是一课一课地教,讲读课文一般安排两课时,略读课文一课时,这样算起来单单教授一个单元的课文就需要至少6节课的时间。譬如按照我们的传统,教师在讲授一节讲读课文的时候先安排学生反复朗读课文,我们都知道读一遍是远远不够的,而学生恰是读完一遍就够了,再如果要求读的话那就需要苦口婆心地教导或者是逼迫,学生的学习兴趣已经溜走了一半。在这样的基础之下老师领着学生学习这篇课文,自然是事倍功半。一连几篇学完之后,教师、学生都很疲惫,而且没有将这几篇文章进行有效地整合,那么对这一单元想要表现的主题认识就不够深刻。对此,我进行了大胆的尝试。

以五年级下册第一单元为例:

本组选编的四篇课文,从不同的角度,描写了在不同的年代、不同的国度发生的人与动物、动物与动物之间的感人故事。我们要教会学生潜心读书,感受动物丰富的内心世界,感受人与动物之间的真挚情感,体会作者的表达方法。这是整个单元的教学目的。我是这样尝试着进行单元整合教学的:

第一课时:我要求学生把四篇课文都读了一遍。第一课和第三课是讲读课文,要求出声朗读;第二课和第四课是略读课文,要求默读。然后合作交流解决生字疑难,最后教师出示本组课文的重点生字词,反馈一下学生的学习情况(以“词语盘点”为依据)。

这样教学的目的是让学生对本单元的课文进行整天感知,解决生字词疑难,而且培养学生用较快的速度阅读课文。学生的学习兴趣浓厚,因为这四篇课文对于学生来说都是新的课程,学习任务又很明确,所以这一整节课时间安排得很紧凑。

第二课时:让学生默读课文,对四篇课文做批注。先是自己独立做,一般是20分钟,然后是小组汇总。

这一课是整个单元教学最关键的一课,教师一定要做好指引,尤其是刚开始进行单元整合教学,教师一定要交给学生如何去做批注。如:

从内容上看,哪句话或者哪段话感动了你,为什么?

从这句话中你感受到了什么?

从修辞的角度来看,这句话用了什么修辞,比不用修辞好在哪里?

你最喜欢这句话当中的哪个词语,为什么?

从描写的角度看,这句话对人物进行了什么描写?细致入微地写出了什么?

……

书中处处是黄金,看谁捡的最多,把你想写的都写在书上。教师要做相应的示范。告诉学生重点做讲读课文。然后小组汇总,将不重要的删除,不深刻的批注进行研讨使其深刻。

第一课时完成了初读课文的任务,本课时的主要任务是细读、精读。本堂课的学习形式主要是自学和小组合作交流。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大大提高了,每一位同学都能或多或少地提出对课文的某些语句的理解,然后在小组合作的作用下对文章主题的理解更深刻。整个课堂氛围很活跃,小组合作真正的发挥了作用。

第三、四课时:交流评价,教师补充。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我要求学生以组为单位轮流发言,我们班28人,共设7组,一组只能抓住一个知识点来分析,表达完整的加1分,重点突出的加2分,表达不完整不具体的,同组成员能给予及时的补充也可以加分,否则不加分。教师切忌学生说了就加分,这个过程要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习惯。按照从1组到7组的顺序回答完毕后,再由7组到1组的顺序回答,周而复始,一直到这篇文章学生都没得说了,才停止。后面老师需要补充的已经是寥寥无几了,只需要用一条线将学生的发言贯穿起来即可,这个环节占用的时间很短。最后让学生抓住自己认为重点的内容多次朗读,要求读出感情。按照这样的方法依次学习这四篇课文,省时省力。学生印象深刻。

通过我自身的教学实践,四课时就可以完成这四篇课文的教学任务。因为课堂内容紧凑,学生每一节课,甚至是每一分钟都有他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而且加强了学生的合作意识,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相比较我以前的授课,确实高效了许多。当然,这只是我个人一些新体验,称不上是改革,课堂还存在着许多粗糙的地方,希望大家能多提宝贵意见。

24.《顶碗少年》教学反思

《顶碗少年》是五年级下册的一篇略读课文。这篇文章描写了一场扣人心弦的杂技表演。顶碗少年历经两次失败,最终在一位老者的鼓励以及自身的坚定意志下获得成功。本文教学重点是弄清顶碗少年是怎样面对失败,坚持一次次表演,最后获得成功的。领悟作者看表演时受到的启示是本课的难点。

教学时我结合“连接语”,围绕“作者看了一场怎样的杂技表演?”“说说自己从文末的省略号中读出了什么?”这两个问题放手让学生运用已经掌握的阅读方法自主学习课文,在学生自读自悟的基础上,同桌交流,然后组织学生全班交流。学生从文中少年表演时动作的描写,对碗的描写以及观众的反应的有关语句中体会到这是一场惊心动魄的表演。为了让学生更深刻地感受到老者在这场表演中的作用,我又提出一个问题:在少年两次表演失败后,是谁给了他第三次表演的信心和勇气?学生很容易就想到了那位老者,接着我让学生把文中描写老者的语句找出来,并想象一下,老者可能对少年说些什么?他的一番话对少年产生了怎样的影响?学生联系少年前两次表演失败后的神态以及听了老者的话后的神态描写交流自己的感受。从而感受到这不仅仅是一场惊心动魄的表演,还是一场体现老者对少年宽容和鼓励的杂技表演,少年最后的成功与老者的宽容和鼓励是分不开的。在交流从文末的省略号中你读出了什么时,有的同学就谈到了“宽容和鼓励能够帮助别人走向成功”,“成功来自拼搏”,“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彩虹,“失败乃成功之母”,“失败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你从此一蹶不振”这样的体会。学生在自读自悟中突破了重难点,获得了人生的启示。

本节课也有很多的不足之处: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教学中应让学生通过反复的读与悟,才能够真正理解文本内涵,我在教学中过于重视学生品词析句的能力的培养,而忽视了对学生朗读的指导,读书方式单调。此外,本课一个突出的写法是采用正面和侧面描写相结合的写作方法写出少年表演的惊心动魄和坚持不懈,在课堂最后有必要给学生提一下,这样对学生今后写作很有帮助。

25.孩子们的想象力迎来了勃勃生机的春天

 “在我家的楼下,有成片的迎春,它们就像是一群技艺高超的魔术师,争先恐后的为人们表演着美轮美奂的魔术,你瞧,远远望去,这一群魔术师在绿叶丛中为人们送来了春天里的第一抹亮丽。这样的亮丽让人们对对春天,对温暖和煦的春天充满了期待。”

“她的枝干错乱的交叉在一起,枝干上有好几层皮,好像还没来得及脱下棉衣,就迫不及待地告诉人们春天的讯息。”

“春天的第一抹颜色是迎春花用自己的身躯涂抹上去的,她那迷人的淡黄色使人陶醉。迎春花在风中怒放,云朵被她染成了橙色,阳光被她染成了金色,就连草地也变得黄润起来。她的身姿在风中摇曳着,像秋千在空中荡漾。一眼望上去,就像是在跳华尔兹,尽情的舒展自己柔美的身姿。迎春花的枝干也毫不示弱,每根枝条都有自己的个性,有的像一把宝剑,直挺挺的站立在乍暖还寒的春风中,有的像一对伴侣,牵着手,相拥着,甚至还有的,直接扑倒在地上,想自己霸占整个地面。”

这是孩子们在触摸春天的第一抹颜色后反馈回来的讯息,那第一抹迎春的亮丽,在孩子们心中生了根,茁壮的根系在孩子们睿智大脑中迅速萌生,美好的想象,形象的词汇奔涌而出。我在批阅的过程中,欣赏着,想象着,品味着孩子们眼中、心中、文中的美景,也品味着伴随孩子们成长的快乐。激动之余,我反思这一次习作的成功。

   我所崇尚的作文教学是:我手写我心,写作的内容一定是要对自己有触动的,才能够写得真实,有实感,有真情。在这明媚的春光里,一切景物都在焕发着勃勃生机,每一天都有新的景象变化。对于孩子们来讲,这就是大自然赋予孩子的写作灵感,或许孩子们一时还不能从中悟出些对于生活、对于人生方面的道理,但那勃勃的生机,亮丽的颜色是他们所能关注到的,如何教会他们将景物活化在纸上呢?我在思索着,盎然的春色中细致感受着,希望能在自己感受中寻找到对孩子们写作有帮助的提纲,希望为孩子的写作找寻到一条明确的道路。

    作为女性的我,是感性的。徜徉在校园中的一排排法桐树下,我迷离了,那从枯树干中探出头来的小铃铛不正是我儿时的风铃吗?长短不一,位置不定,每每有微风春过,我仿佛听到了那高低不同但依旧和谐的春天奏鸣曲,走到树下向上望,我被这银铃的世界笼罩住了,甚至想要亲手把玩这圆圆的小脑袋,渐渐地,我走入了童话世界之中……此时的我是幸福的,因为我用自己独特的视角看待了法桐的果实,这是想象力的杰作,我要教会孩子们想象!

在翻阅课本时,我粗浅的教学相发得到了升华,我关注到了《我爱你,中国汉字!》一课,其中的第一段是这样写的:“我写作的时候,常常为我面前这一个个方块字而动情。它们像一群活泼可爱的孩子在纸上玩笑嬉戏,像一朵朵美丽多姿的鲜花愉悦你的眼睛。这时我真不忍将它们框在方格里,真想 叫它们离开格子去舒展身体,去不受拘束地享受自己的欢乐。”在这个段落中清晰地将汉字的形态和作者对于汉字的热爱表现了出来。作者是怎样写得呢?我研读了这一段,发现作者其实是分三部分来写汉字的。第一句是对自己眼中事物的介绍,我称之为“眼中景”;第二句是对 自己心中事物的描绘,在描绘中渗透了自己的情感,作者将那些形态各异的汉字比喻成一群活泼可爱的孩子,而且这些孩子还是动态的,他们顽皮的在纸上玩游戏,看来作者是爱这些“孩子”的,因为在作者心中,他们是快乐的,这一部分我称之为“心中景”;直至在第三句中将自己对于汉字的热爱直接抒发出来。对于自己真爱的人,自己最大程度的爱就是给他自由,看着他幸福,这是作者真实的感受,这一部分,我称之为“心中情”。就这样,作者用“眼中景——心中景——心中情”这三个环节就将汉字这极难描绘的事物写的栩栩如生,将自己对于汉字的描写和热爱的情感在一段简短的文字中表达出来,言简意赅,那这样的方法是不是也适用于我们的景物描写呢,我引领着孩子们找寻到这里作者的写作方法,很快,孩子们就找到了写景作文的途径了,接下来就是引领孩子们亲身去感受,感受迎春和连翘这两位“春的使者”带给大地和人们心中的片片生机。我了解我手下的这群调皮的孩子,所以为他们设置了这样的观察提纲:

一、观察对象:

由于有迎春和连翘这两种很相像的景物,孩子们的好奇心被激发出来了,都去认真的观察迎春和连翘花瓣的区别,形态的区别。

二、观察“眼中景”:

1、远景观察:

迎春(连翘)整体形态是什么样子。

2、近景观察:

这一部分包括对于枝干的形态,花的形态的描写

3、动态观察:

在微风中,迎春(连翘)会有怎样别致的形态呢?这一部分主要介绍它们在微风中的样子。

三、想象“心中景”

“心中景”的想象是穿插在细致观察之中的,每每有触动自己心弦的形态时,就可以根据形态大胆想象,将它们在你心中的样子抒发和描绘出来。

四、抒发“心中情”

“心中情”是在观察之后的整体感悟,是有了接触之后,有了情感之后,直接抒发对于景物这位“好朋友”的喜爱之情。

孩子们依据这样的观察提纲开始观察,他们在花边徘徊着,时而近观,时而交流,之后将最真实的情感记录下来,我知道他们正顺着观察题纲一步步的走近景物,将景物活化在自己心中,很长时间过去了,孩子们一直是轻手轻脚的,好像拍打搅了景物的美梦,孩子们在花色中更加灿烂了。

就这样,一篇篇优秀的习作出现在了我的眼前,我欣喜,自己在课文中寻找到一条通完成功写作的路,引领孩子们的写作能力迅速的提高着;更加欣喜我教会孩子体验生活中的平常之美,这种美是平淡的,但更是神奇的,因为这才是生活的真谛。

26、在语文教学中开展赏识教育

经过多年的语文教学工作体验,我感到有一条原则比较重要,即让赏识走进语文教学,可以提高教学质量,让学生爱学语文。具体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教师和学生的关系是平等的

在赏识教育中,老师和学生的关系是平等的,教师在学生面前不是一位不可冒犯的权威,学生也不是唯命是从的卑微者。师生只有建立民主平等的关系,学生才有了安全感,才能充满信心,思维才有可能被激活,才可能敢于提出问题,敢于质疑。这样,就为学生的积极主动参与,创设了一个轻松愉悦、民主和谐的环境气氛,促使学生产生了强烈的求知愿望,即亲其师,学其道。成功的教学依赖于一种和谐安全的课堂气氛,这种气氛的建立需借助一些手段,如温柔的目光,亲切的抚摸,殷切地希望,加强师生间的情感交流,使学生更加依赖老师,从而激起学生更大的学习热情,这是学生学好语文的关键所在。

二、相信每个学生都能成功

罗森塔尔效应实验,说教师给学生自信,学生就会有高成就。教师对学生的相信是一种巨大鼓舞力量。陶行知先生也这样忠告我们:“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里有牛顿,你的讥笑中有爱迪生。”作为老师,应该相信每个学生都有成功的希望,每一个学生都具备成功的潜能,而教师的作用,就要唤醒学生的自信。

三、阅读教学,让学生多一点自我感觉

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更新观念,还学生以学习和发展的地位,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对于学生五花八门的答案,教师要充分肯定。即使学生回答的幼稚,肤浅,甚至片面、错误,教师也切忌“一棒子”打下去,而应当热情鼓励、引导、用心呵护熠熠生辉的思想火苗,这对学生的影响将是巨大的。让学生发展自己的思维,获得审美的体验,从而提高语文阅读的质量。

四、作文教学中,让学生学会体现自己

在应试教育的制约下,学生在作文中的个性和创造性已消失殆尽。作文中总是干干巴巴的几段空话,套话、假话连篇,文章脱离了自己真实内心的感受,使作文失去了鲜活的生命和色彩。在这种情况下,教师鼓励学生写随笔,观察日记,读后感,观后感、周记。此类作文往往有学生真实情感的流露,鲜明个性的跳跃、独特词语的运用,许多优秀之作常常涌现,时间久了,学生就能发现自己的写作个性。

教师可以允许学生有不同层次的发展,并抓住学生作文中的优点,加以鼓励:如好的句子,使用准确的词语,好的开头或结尾等,唤起学生写作的热情和自信。作文评语以鼓励为主,当然作文中存在的主要毛病还需用委婉的、学生可以接受的方式指出,那么以后作文,学生会更主动热情,并能更好的展现或表现自己了。以赏识的方式改变学生作文中的一些缺点,效果明显,并能很快提高写作水平。

这是我最近教学过程中的一点点思考,现作以上总结,请批评、指点。

27.捉襟见肘的一堂略读课

——《千年梦圆在今朝》教学案例与反思

【案例】

《千年梦圆在今朝》是第十册的一篇略读课文。按照惯例,我先让学生自读课文前面的链接语,然后根据链接语中的问题自读自学自悟。为了让孩子更好地理解课文层次,我做了简单的自学提示,让他们从古代、现代、未来三个方面展开自学,解决“中华飞天梦是如何变为现实的”这个主打问题。就在课上得风生水起,我们中国的第一颗人造卫星上天,孩子们群情激奋的时候,一个小男孩打断我的滔滔不绝:“老师,第一颗人造卫星的用途是干啥的,到底是通讯卫星还是气象卫星?”呀,这个问题我备课的时候可是没连想都没想的,怎么办?如何回答孩子,说真的,我也不会这个问题,大脑瞬间出现了短暂的空白。下面是我处理这个突发情况的片段:

师:曲乐毅同学的这个问题太有价值了,我想有同样疑惑的同学应该是大有人在吧?那我看看还有哪些同学也有这方面的疑问?

生:(全部同学举起了手)

师:太糟糕了,老师也不知道这个问题,怎么办?

生:老师,让我猜猜,我估计是通讯卫星,因为能播放歌曲呢。

师:(没肯定也没否定,继续看着学生的表现)

生:老师,我敢保证不是通讯卫星,那个时候又没有手机,没有导航的,肯定不是通讯卫星。

生:让我说,这个卫星啥用途也没有,你想想中国刚学会制造卫星,能上天就不错了,哪有那么强大的功能啊!

师:孩子们,到底这颗卫星是干啥用的呢,也许正确答案就在你的猜想中,

今天微机课的时候,我们赶紧上网求助一下,全方位了解东方红人造卫星的一些资料,然后告诉老师,好吗?

到此为止,看似老师很好的处理了这个突发事件,然而,我的心自责得无以复加,这种捉襟见肘的处理方式,给我狠狠的敲了一下警钟。

【反思】

      下课后,我赶紧来到电脑跟前,查找问题的答案。原来中国第一颗人造卫星为科学探测性质的试验卫星,其任务是为发展中国的对地观测、通信广播、气象等各种应用卫星取得基本经验和设计数据。那也就是说它既不是通讯卫星也不是气象卫星。

这堂课虽然结束很久了,但是我一直在深刻地反思。一直以来我没把略读课文放在眼里,备课上花费的精力不及精读课文的一半。这种重精读轻略读的思想不根除,总有一天课堂上捉襟见肘的故事还会发生。虽然略读课文不必精讲细捋,但这并不代表老师备课上就可以少下功夫。细到一个词的意思,老师都要做到心中有数,更何况这样极有可能被学生问到的问题,更要做到胸有成竹。师者,传道授业解惑者也,如果教师不能在学生最迷惑的时候解惑,错过了课堂上思维碰撞的最佳时机,再多的善后工作也没法弥补。

当然,也许有人会说,这样处理问题的方式比老师直接告诉学生可能效果会更好些。让学生有了解决问题的紧迫感,连老师都不会的问题,他们肯定会争相寻找问题的答案,好在老师跟前有“显摆”的机会。如果说我的解决方案阴差阳错有这个效果的话,那我不想有第二次这样的所谓“亮点”。

作为一名教师,我深知肩上的担子任重而道远,对待教学不能有丝毫的懈怠。经历了这样一堂捉襟见肘的略读课,我的头脑中对于“精心备课”的解读不再是空中楼阁了,它必将成为我从教路上的一块里程牌,激励我精益求益。

28、《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教后反思

《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五年级语文上册第七组的第一篇课文。本单元的学习的目标是:要抓住主要内容,了解不同地域的民族风情特点,还要揣摩作者是怎样写出景物、风情的特点的,并注意积累课文中的优美语言。在教学过程中,我先是引导学生抓住课文主要内容,然后引导学生从“奇丽”的景色,“奇特”的民族两个方面着手,按照由景到人再到理的顺序展开教学,引导学生在读悟的过程中感受德国所特有的奇特的风景,领悟“人人为我,我为人人”这种颇耐人寻味的境界。最后领悟作者“以小见大”的写作手法。反思这节课,我觉得主要有以下的三点收获:

一、重视语言文字的训练。

如,“脊梁”一词,不但让学生读准,还把这“脊”的写法记住。并引导学生结合文中的意思理解花的“脊梁”是指“花朵的枝干和叶子;而对“花团锦簇、姹紫嫣红”的理解,通过让学生想象来帮助理解词意;让学生用“应接不暇”说一句话,这样既对词语加深了理解,又丰富了学生的语言积累。再比如说,把难句找出来读,“如入山阴道上” ,让学生先理解这句话的意思,如”是“好像”、“山阴道”指景色优美的地方,这样一理解,学生就明确了在哪儿断开读。

二、从朗读中感悟景美。

为了使学生能感受到景物的美丽,首先以一个主问题引发学生自读课文:从哪儿可以看出景色的奇丽?学生在交流时很容易就找到了两个重点句,于是让学生反复朗读这两句描写花美的句子,找出关键词仔细体会,学生于是从“花团锦簇、姹紫嫣红”以及“花的海洋、应接不暇”这几个词语感受到了花的美、花的多。“花团锦簇、姹紫嫣红”从字面上来看淡而无味,学生无法感受到色彩的绚丽夺目,自然无法形象地感受到德国街头的美景。于是,我引导学生结合生活体验去想象画面,学生联想到了许多花竞相开放、一团团、一簇簇,分外妖娆的美丽景象,于是在学生的联想中,词语的理解也在不知不觉间掌握了,在此基础上问:你想不想把这种美读出来?学生借助对语言文字的理解朗读课文,学生的朗读上升了一个高度。紧接着出示直观的德国街头的美景,把学生带到课文的意境中,让学生在欣赏画面的同时,想象你沐浴在花海中有什么感受,心情怎样?学生完全融入情境中后,再让学生把这种美读出来,此时,学生看到的就不仅仅只是黑体方块字,更是有声有色、有情有味的画面、情境了。这样将“朗读训练”与“个性体验”融为一体,使学生既感受到景色的奇丽,又领悟文章的语言之美。

二、从交流中感悟人美

这篇课文的难点是理解文中蕴含的“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精神,如何于无痕之中解决这一难题,是我在课堂中力求突破的。学习课文中,针对 “民族的奇特”找句子谈感受时,抓住“花的脊梁”对比我们养花与德国的异同,让学生真切体会德国满街的花海是他们养花方式的奇特,进而感叹德国人有“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境界。学生在真切感受德国人的美德时,问学生:在生活中你们有没有感受到“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境界?在小组里相互交流、感悟,在班上汇报、交流。学生联想到了自己的身边所出现的各种互相帮助、互惠互利的典型事例:有同学说:“我有一个苹果,你有一个橘子,如果我分一半苹果给你,你分一半橘子给我,那么我们就都拥有苹果和橘子两种水果,都能品尝到两种味道!自己的快乐是与别人一起分享的。”孩子们不仅积累了丰富的课外知识,还能够做到学以致用。还有一个孩子谈到了地震时,有许多烈士为了大家献出了宝贵的生命,我们大家没有忘记他,没有忘记他的家人,而且给与他们更多的关爱和帮助。学生从自己与同学列举的具体例子中理解了什么才是真正的“我为人人,人人为我。”这样,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了思想教育。

回顾整堂课,还是有一些让自己不甚满意之处:

对学生说的话,我的评价性语言不够准,不够活。没有适时地将学生的心灵唤起,适时地激励和唤醒学生的求知欲。我想我应该丰富自己的内涵,不断的学习、读书,积累自己的语言。还要倾听学生的回答,尊重学生、理解学生。用宽广的胸怀和博爱去引导学生的思想。自己在教学过程中,目的一定要明确、正确。不要把孩子引导有“崇洋媚外”的思想,应该让孩子和文本对话的同时,和教师的对话中受到潜移默化的思想教育,感受德国的美丽不仅是花还有心灵,学着去做“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中国公民。真正体会季老先生写这篇文章的目的。这真的更要求我掌握好方向,在充满动感的课堂上,需要我的心灵时动起来,时静下来。真正的走进作者的心灵,走进德国人的心灵,让美丽的鲜花在自己的心灵绽放!   

有人说,课堂是一门充满遗憾的艺术。每节课后,我总要回头想想,简单反思一下,正视并剖析自己的不足。如何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我想起了苏霍姆林斯基的话:“优秀教师教育技巧的提高,正是由于他们持之以恒的读书,不断地补充他们的知识的大海。”

29、从“一句话诗”开始

——《儿童诗两首》后记

    今天,学完了《儿童诗两首》,孩子们似乎意犹未尽,加之我也想尝试一下课外阅读课在农村学校的应用效果,于是临时调了课,开了一堂儿童诗专题阅读课。课上,利用现有的书本资源,我带领孩子们欣赏了罗大佑的《童年》,柯岩的《绝交》,这些诗歌贴近孩子们的生活,我放手让他们大声朗读(没有任何要求),读完后几乎不留思考余地,直接让孩子们说出自己最真实想法,不怕出“糗”。农村的孩子水平有限,但话语却同样真诚,更具朴实。现选取阅读柯岩的《绝交》后部分孩子的发言:

——“老师,二年级时我也和同位打架了,他骂我大脸猫,我说他娘娘腔。后来,我同位就不理我了,我心里可难受了,也真想找人来说和说和。”

——“我和同位也会吵架,有一次我还扔了他的书,现在我很后悔,想跟他说‘对不起’。”

——“同学吵架多别扭呀——‘各人坐在各人一边 互相警惕着不许对方过线 图画课同桌共用一块橡皮 我们请前面的同学递来递去 上语文课老师叫同桌交换着看写话 我看完后叫后边的同学还给他’,我一刻也受不了,所以,我一般不会和同学吵架,更不会‘绝交’!”

——“‘我唱歌他说像猫叫 他做操我说像蛤蟆跳 我们彼此像仇人一样彼此嘲笑 相互把缺点挑出真不少’,这样的话,针尖对麦芒,互不相让,会越来越伤害感情,同桌就成了仇人了。”

——“老师,《绝交》太有意思了,柯岩老师又不是小孩,怎么那么会写啊?”

……

就这样,感同身受,你一言,我一语,孩子们越说越起劲。最后品味自己喜欢的部分时,他们异常专注。水到渠成,我一语点破:文章来源于生活,诗歌也如此。接着,我布置了一项作业:进行诗歌创作。为了激发创作兴趣,结合农村孩子实际,我降低了难度——把自己的日常观察与想象相结合,可以从仿写开始,从“一句话诗”开始,孩子们欢呼起来。于是我请孩子们注意观察周围的一切事物,正值上课,他们瞪着兴奋而又好奇的眼睛或夸张地四处张望,或看似漫不经心地“窥视” ……而我,也悄悄地加入了他们的行列,随后,我身先士卒,即兴发挥了几首:“不知怎么 我俩你推我 我推你 像两只气盛的小公鸡 开始了‘无声’的战争”“不好 钢笔漏油了 正好 不用写字啦” ……

孩子们哈哈大笑,被“写”到的孩子也不好意思地笑了。“老师,写诗就这么简单吗?”孩子们似乎不敢相信。“对,就这么简单!”我非常肯定地说道。这下,孩子们文思泉涌,正好有个课间活动,瞧,这就是他们的作品,虽然稚嫩,但却“精彩”:

——雪白的浪花 是大海妈妈的手 一遍一遍抚摸着 我的脚趾头(周嘉昱)

——书 像一扇大门 我把它轻轻打开 每个字 都笑着对我说 喂 欢迎你进来 不过 和我们交朋友啊 可要特别勤快 特别用心 那些不肯动脑筋的懒汉 就是将一万扇门打开 嘿嘿 莫怪 还是会把他关在门外 (苏凯麟)

——下课了 他冲出教室 像一只飞快的兔子 上课了 他趴在桌上 想一直生病的小猫 (李平)

——我想把自己变成 秋千 感受微风的轻拂 荡啊荡 荡上高高的蓝天 (单靖佳)

——白云 白云 你是多么自由 多么无忧  即使变作八戒 也没人笑你(高杼宸)

——柳絮飞呀飞 像一只只轻盈的小鸟 咦 奇怪 你没有翅膀 怎么会飞(李雨楠)

——我想把学校 建在家门口 不再为迟到而担忧 我想把知识全装进脑中 不再为得“A”而发愁 (遇晨峰)

——童年 是人生中的盛会 童年是梦 绝不是噩梦 童年是咖啡 绝不是苦涩(徐晗雨)

——她低着头 默默无语 忽然 她仰望着我 笑了 像只可爱的小狗 (姜玉琪)

——说起上学 吃了苦瓜 听到放假 舔了棒糖(宋佳璐)

——我想把眼睛 安在玩具店 把最新奇的玩意儿 看个够

我想把嘴 安在食品店 把最美味的大餐 尝个遍(邹绍峰)

……

之后,我还给孩子们介绍了几位儿童诗作家——柯岩、金近、王宜振等,鼓励他们课下继续坚持阅读、创作。

透过这堂课,这些作品,我“受益匪浅”——给孩子一颗种子,也许,就会长成参天的大树,我想,这是我继续探索下去实践下去的信心和力量!

更多相关推荐:
小学语文教学反思

小学语文教学反思阜南五小锁今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必须在学习中培养学生主动学习主动探究的精神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体那么怎样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精神培养他们学习能力我把重点放在改变课堂教学上下面就我...

小学语文教学反思集(精选16篇)

中国第一学习乐网络社区平台目录1两只小狮子教学反思陈红霞12邓小平爷爷植树教学反思陈红霞23欢庆第一课时的教学反思欧秀林34四个太阳教学反思陈红霞75美丽的小路教学反思陈丽霞96荷叶圆圆教学反思谢莉莉117夏夜...

小学语文教师如何进行教学反思

小学语文教师如何进行教学反思教学反思是指教师在教学实践中批判地考察自我的主体行为表现及其行为依据或给予肯定支持与强化或给予否定思索与修正将教学与学习结合起来从而努力提升教学实践的合理性提高教学效能的过程简言之教...

浅谈小学语文教师如何进行教学反思

浅谈小学语文教师如何进行教学反思喀喇沁旗牛营子小学李淑兰内容摘要教学反思是教师在平时对自己教学行为和学生学习活动中的成功与失败亮点与遗憾以及瞬间的灵感进行总结分析学习完善的活动因此教师通过坚持撰写教学反思不仅可...

小学语文教师教学反思

小学语文教师教学反思篇一小学语文教师gt教学反思本学期我担任四年级gt语文教学工作很快的一个学期已过大半回首过去的日子反思这一段的教学经历也有一些gt收获和问题在反复研读课程标准的过程中我有所感悟把理论运用到课...

小学语文教师教学反思及论文

小学语文教师教学反思及论文浅谈培养小学生作文的兴趣作文是学生最头疼的事情学生头疼写老师头疼阅头痛于作文的学生则是作文还提不起他们的兴趣兴趣是写好作文的起点作文教学要取得一定成效语文教师必须千方百计培养学生的写作...

小学语文教师教学反思

小学语文教师教学反思小学语文教师教学反思一小学语文教师教学反思本学期我担任四年级语文教学工作很快的一个学期已过大半回首过去的日子反思这一段的教学经历也有一些收获和问题在反复研读课程标准的过程中我有所感悟把理论运...

小学语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与反思(马秀珍)

小学语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与反思摘要本文从正确认识小学语文教学出发针对目前小学语文教学工作中存在的一系列问题分析问题原因进而提出一些参考意见以解决小学语文教学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提高语文教学质量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学存在...

小学三年级语文教师教学反思集锦

燕子教学反思自己是唱着小燕子长大的燕子这篇课文更是熟悉的不能再熟悉了经过了这么多改革它还是被留了下来证明还是一篇经典课文怎么教呢当年我的老师是怎么教我的已经没有印象了我又会给我的学生什么样的感受呢对于开学的第一...

小学一年级语文教学反思

小学一年级语文教学反思通过这段时间的语文教学实践使我感受很深不由而然地想谈谈自己心里的一些看法一一年级语文教学童趣的语言是抓住学生注意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有效手段识字教学是低年级语文教学的重中之重对仗是一节识字...

小学语文教学反思集(精选16篇)

语文备课大师xiexingcuncom目录式免费主题备课平台目录1两只小狮子教学反思陈红霞12邓小平爷爷植树教学反思陈红霞23欢庆第一课时的教学反思欧秀林34四个太阳教学反思陈红霞75美丽的小路教学反思陈丽霞9...

六下语文全册教学反思

1文言文两则教学反思一高兴伊始带着龙年的腾跃带着满怀的豪气在新的学期踏上了新的征程想到就要看到我可爱的学生了内心里充满了喜悦他们定然都长高了或许如我般吃胖了更加懂事了吧心里甜蜜的想着行进在通往学校的路上假期里接...

小学语文教师教学反思(56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