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教学设计案例分析

时间:2024.3.31

专题二文本:小学语文教学设计案例分析 讲座文本:

《教学设计案例分析》课程开设的主要目的是为了了解和把握教学设计的基本流程结构,每个结构的基本内容。并通过案例具体说明教学设计内容的合理性与基本要求。本课程将通过两讲对这一问题进行阐述。

从教学设计的依据入手,到例举不同文本教学设计的内容,主要解决教学设计需要和文本解读与研究学生密切相关;只有关注文本的自身特点和内容,研究学生学习特点,才能制定出有效合理的教学内容。

第一讲: 教学设计的依据有

教学内容的分析

包括:

第一.语文教材体系的分析;教师首先要明确语文教材体系的构成;对使用的小学语文教材进行整体结构分析和单元结构分析,把握语文课程的知识体系和逻辑层次。

第二,小语单元教学的设计

第三小语教学内容的确定,要根据课文特点和学情学段特点,确定教学内容。

学生分析

包括:

第一,学生学习基础与认知规律的分析;

第二,学生需求与学习动机的分析

教学目标的确定与表述

包括:

第一,单元教学目标的确定;

第二,三维目标的统一

4. 教学过程的 设计

包括:

第一,教学环节的设计;

第二,问题的设计;

第三,学生的设计;

第四,板书、课件的设计

如阅读教学过程中诸环节的设计策略与方法:导入、整体感知、问题设计、学生活动设计、背景知识的运用、板书与课件设计、拓展迁移练习的设计等等。

5.教学评价的设计

包括:

第一,针对单元或课文教学目标的评价设计;

第二,试卷编制与分析;

第三,语文活动的评价量表设计;

第二讲:例举说明不同文本体式优秀教学设计

1. 记叙文阅读教学设计——以《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为例

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同时,阅读教学还要培养学生初步具备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促进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和感悟。

教学背景分析

教学内容: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是人教版四年级上册第七单元“成长的故事”专题中的第一篇课文,承担着引领单元主题,继续在阅读中学习体会人物思想感情的任务。

本文写的是少年周恩来耳闻目睹中国人在外国租界,受洋人欺凌却无处说理的事,从中深刻体会到伯父说的“中华不振”的含义,从而立志“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表现了少年周恩来的博大胸襟和远大志向。文中通过对人物语言、神态等描写,细致地刻画了人物,有利于培养学生抓住关键词句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

学生情况:

学生在二年级时学过《难忘的泼水节》一课,周总理和蔼可亲、平易近人给他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再读周总理小时候的故事,会感到亲切。学生通过第一课时的学习,了解了文章内容。通过对1—6自然段(第一件事)的学习,对 “中华不振”有了初步的认识。由于学生对当时的社会背景不了解,所以在理解少年周恩来立志的原因时会遇到困难。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不仅以文本为依托,抓住重点语句联系上下文深入感悟,同时,还需要将课外资料引入到学习中,在课内外的结合中,在读与思的结合中,在读与写的结合中,增进理解,感受人物形象。

技术准备:自制课件。

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

1.复习巩固词语。

2.学习第二、三件事,理解少年周恩来立志的原因。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4.感受少年周恩来的博大胸怀和远大志向,产生敬佩之情。

教学重点:

抓住重点词句,体会少年周恩来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理解少年周恩来立志的原因。

教学流程示意

复习字词,整体感知文章内容(4分钟)

课内外结合,理解“中华不振”(12分钟)

读写悟情,感受志向远大(18分钟)

总结拓展,升华情感(6分钟)

教学过程

一、复习生字词,整体感知文章内容

1.复习生字词。

租界 模范 中华不振 帝国主义

巡警 吵嚷 惩处 训斥 耀武扬威

铿锵有力 喝彩

2.整体感知,理清思路。

回忆课文内容,思考:这三组词分别出现在本文的哪三件事中呢?

3.交流:少年恩来初到沈阳,听了伯父的话后,心中充满了疑问,他常常想??他都想到了什么?

二、课外内结合,理解“中华不振”

(一)品词析句,体会“中华不振”。

1.默读7、8自然段(第二件事),思考:少年恩来来到租界,看到了怎样的情景,画出感受深的语句,把体会写在书上。

2.汇报交流:

预设1:学生能抓住描写人物外貌、行为、神态的词语,体会到妇女可怜,洋人可憎,巡警可耻可悲,围观群众无奈等。

预设2:学生对“中华不振”的体会还不够深入时,教师抓住妇女这一典型人物,引导学生深入理解。

采取的策略:

(1)对比读描写租界的语句和描写妇女的语句。

(2)引发思考:妇女“原指望”的是什么?得到的又是什么呢?

(3)进入情境:如果你在场,看到这幕情景,你会怎么想?怎么做?

讨论:围观的人们和我们一样愤怒,但他们却“只能劝说”,你知道这是为什么吗?

3.体会当时的情境,完整朗读这个典型事例。

(二)资料拓展,理解“中华不振”。

1.第一次交流资料(社会背景):从收集的资料中,筛选出反应帝国侵占我国领土,欺侮我们同胞的资料进行交流。(资料:略)

2.教师补充典型资料:(视频+介绍)

1868年,上海的租界当局建了一个外滩公园。租界当局不允许中国人入内,中国人民愤怒了,他们联名向租界当局抗议,但外国人根本不把中国人放在眼里,没有多久,在上海外滩公园门口,竟然挂出了这样一块刺目的牌子:“华人与狗不得入内!”。

3.联系上述资料,谈感受,理解“中华不振”。

(三)有感情地朗读7、8自然段。

1.回读伯父说的话。

2.带着此时的感受读七、八自然段。

设计意图:

引导学生抓住发生在租界地的典型事例,深入读书,点拨学生细细咀嚼语言文字,在读读、品品、议议中,一步步与文本展开深层次的对话。然后引导学生交流课外资料,运用多媒体创设情境,为学生构建身临其境的情感场。课内外结合,了解旧中国的现状,理解“中华不振”的含义,为突破理解少年周恩来立志的原因这一难点做好铺垫。

三、读写悟情,感受志向远大

(一)读懂内容,理解“崛起”含义。

1.自由读9—17自然段(第三件事),思考:少年周恩来在修身课上是怎么说的?

2.运用换词语填空的方式,理解“崛起”的含义:

“为________________而读书!”

3.继续运用补充句子的方式,来感受少年周恩来的志向与同学们的不同。

同学们是怎么说的?

“为___________________而读书。”

(二)读中悟情,体会志向远大。

1.练习朗读少年恩来说的话:你想怎么读?为什么?(抓住“清晰”“坚定”“!”交流自己的体会。)

预设:在学生交流过程中,依据学生体会的情况,相机引导,层层展开,深入体会。

(1)读议中深入体会什么是“清晰”的?

层一:周恩来说的话是清晰的。

层二:周恩来读书的目的是清晰的。

(2)读议中深体什么是“坚定”的?

层一:周恩来说话的语气是坚定的。

层二:周恩来“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信念是坚定的。

2.自由练读这句话:周恩来清晰而坚定地答道:“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三)读写结合,探究立志原因。

1.回顾全文,思考:少年恩来为什么会有这样与众不同的回答呢?从租界地回来后,他到底沉思了什么呢?把想到的写在书上。

2.生生交流。

预设:中国人为什么这样受人欺辱?用什么方法让中国人不再受欺凌?

学生会写道:为什么外国人在我们的国土上这么蛮横无理?为什么我们的同胞受外国人的欺侮,却无处申冤、无法报仇?

学生会写道:为什么国家的执法人员不但不为民做主,反而在同胞面前耀武扬威,助纣为虐?

学生会写道:这一切都是为什么?“中华不振”啊,国家落后就被人欺负,我一定要好好读书,长本领,让国家强大起来,让祖国不再受人欺侮,让同胞能在外国人面前挺起胸膛??

(四)反复诵读,激发敬佩之情。

1.引读:

是的,当周恩来看到洋人在我们的国土上耀武扬威时,他想(生1: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当周恩来看到自己的同胞受尽苦难时,他想(生2: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当周恩来想到决不能再受帝国主义的欺侮时,他决心(生3: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当周恩来想到国家要振兴,民族要富强时,他决心(生4: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所以,当校长问为什么而读书时,周恩来站起来,清晰而坚定地说:(生齐: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2.有感情地朗读9—17自然段。

设计意图

文章中的情感都是蕴含在字里行间的,只有理解、品味了文章的语言,感知了人物的形象,对情感的体验才有了基础。在各种形式的读书中,逐步领会“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深刻含义,及其表达出的人物情感。抓住文中空白,联系全文深入思考,感受人物内心世界。在读与写的过程中,与文中人物融为一体,层层深入地理解周恩来立志的原因,感受少年恩来志向之远大,产生敬佩之情。

四、总结拓展,升华情感

1.第二次交流资料(总理生平):从已有资料中提取有关总理生平的资料,生生交流。

预设1:周恩来青少年去国外求学的事。

(当学生交流这方面资料时,相机引导学生理解课后“资料袋”中的诗句,并有感情地朗读。)

预设2:周恩来在战争时代的事。

周恩来在建国后为国操劳的事。

??

2.总结:根据学生的交流,进行总结,促进情感的升华。

设计意图:

这次资料的交流,主要是为了让学生了解到,我们的周总理,小时候立志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他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从此以后,他把自己一生的心血都献给了祖国和人民!

青少年时代,为了中华之崛起,他远渡重洋,刻苦求学!

战争年代,为了民族的解放,他不怕牺牲,浴血奋战!

建国以后,为了祖国的富强,他鞠躬尽粹,死而后已!

这样的交流,让周总理光辉的形象树立在学生的心中;让我们的子孙万代都记住我们敬爱的周总理!

布置作业:

1.积累本课的四字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3.推荐阅读《大地的儿子》。

板书: 25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中华不振 振兴中华

学习效果评价设计

1.听写本课生字词,评价对生字词的掌握情况。

2.根据课文内容填空,评价对文本的理解和感悟情况。

少年周恩来耳闻目睹了( ),立志( )。读了这篇文章后,我深受启发,我要为( )而读书。

本教学设计与以往或其他教学设计相比的特点

课内外信息相结合,突破学习难点,激发学生情感。本课教学中,两次引导学生筛选、提取、运用课前收集的信息帮助课内的学习。第一次交流关于文本社会背景的资料,促进学生对“中华不振”的理解,为理解少年周恩来立志原因奠定基础。在学生感受到少年周恩来博大胸怀,远大志向后,第二次交流周总理生平的资料,升华学生情感,激发学生更多地阅读伟人故事的兴趣。在此过程中,培养学生筛选、提取、运用信息的能力。

(二)说明文阅读教学设计——以《长城》为例

1、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据此,本课立足于学生充分的自主读书,“一唱三探”读《长城》,“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

2、教学背景分析

《长城》一课作为人教版四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第一篇课文,开启了“我国的世界遗产”之旅的第一扇窗口。本组课文将带领学生观赏我国的世界遗产。《长城》一课不仅让学生感受到长城的高大雄伟,还要体会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勤劳智慧,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热情。同时,要求学生在阅读课文的基础上,想像课文描写的情境,留心文章表达的方法。

我班学生思维活跃,有良好的阅读习惯,能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并基本掌握了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学习方法。在教学前测中获知,73.8%的学生亲自攀登过长城,同时对长城相关知识有着强烈的学习渴求。但是,对于长城凝结着古代劳动人民的血汗和智慧,是世界历史上的伟大奇迹这一深刻内涵,理解起来还是有一定难度。

教学中,在学生充分读书的基础上,抓住“奇迹”这条主线,图文结合,一唱三“探”读《长城》。

3、教学目标(含重、难点)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通过不同层次地、有感情地读书,了解长城气势雄伟等特点,体会长城的建造凝聚着古代劳动人民的血汗和智慧。

3.了解课文的表达顺序,体会重点段落的表达方法。

教学重点:

通过不同层次地、有感情地读书,了解长城气势雄伟等特点,体会重点段落的表达方法。

教学难点:

体会长城的建造凝聚着古代劳动人民的血汗和智慧。

4.教学流程示意

整读课文,复习巩固,引出“奇迹”(约5分钟)

精读课文,品读语句,探究“奇迹”(约30分钟)

回读课文,感悟写法,唱响“奇迹”(约5分钟)

教学过程

一、整读课文,复习巩固,引出“奇迹”

(一)复习字词

1.听写:高大坚固、蜿蜒盘旋、气魄雄伟、嘉峪关等词。

2.自由读课文,再检查字词是否正确。

3.结合以上词语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

(二)结合复习内容,理清主线

1.这些内容是围绕课文哪一句话展开描写的?(课件)学生根据提示找到本文核心语

句(文中最后一段话)。

2.文章中哪些语句让你感受到长城是伟大的奇迹。

设计意图:针对上一课时所学,加强巩固,在巩固的同时,提炼主要信息,理出文章主线。

二、精读课文,品读语句,探究“奇迹”

(一)学生默读1——3自然段,边读边批注。

(二)小组交流。

(三)全班汇报。

预设从三部分内容探究“奇迹”

1.远看长城,探寻“奇迹”

图文结合体会气势

在这个环节中,学生读完第一自然段后,引导学生从教材中选择与文字相对应的插图。

(1)借助插图,使学生体会(出示:远看长城,它像一条长龙,在崇山峻岭之间蜿蜒盘旋。)这句话所呈现的气势。

(2)这段描写中哪些内容是插图展现不出来的?

学生会关注到13000多里的长度,教师相机结合中国版图中长城东起“山海关”西至“嘉峪关”的具体路线,使学生进一步感受到长城的气势。

(3)这就是蜿蜒盘旋在中国大地的一条长龙,请同学们放声读第一自然段,读出你感受到的气势。

设计意图:通过图文结合,使图片与文字相对应,把直观与抽象统一起来,促进学生对长城雄伟气势的感知,从而帮助学生初步把握“奇迹”。

2. 近看长城,探讨“奇迹”

图文结合了解构造

教师引导学生近看长城,继续探讨“奇迹”所在。

先让学生默读勾画出介绍长城构造的相关语句,然后进行小组交流,尝试以导

游的身份对照插图介绍长城各部分的位置、样子及作用。

指名做导游,其他同学做游人,在导游的介绍和游人的提问中,感知长城设计的巧妙。预设学生会围绕以下几句话进行探讨:

(1)“城墙顶上铺着方砖十分平整,像很宽的马路,五六匹马可以并行。”(课件:用箭头指向图。)

这句话设计的巧妙在于——便于作战人员的通行。

(3)“两米多高的垛子”“方形的瞭望口和射口”

设计的巧妙在于——既有利于保护自己,又有利于作战。

(4)“每隔三百米就有一座方形的城台。”

这句话设计的巧妙在于——城台可以屯兵,城台之间可以互相呼应。

此时再让学生有感情地朗读第二自然段,学生自然从长城设计的巧妙感受这是伟大的奇迹。

设计意图:此环节通过图文结合,帮助学生解决对长城结构认知的难点。将复杂问题简单化,为进一步了解劳动人民的智慧打下基础,同时帮助学生再次把握“奇迹”。

3.置身长城,探究“奇迹”

读文补图感受血汗与智慧

引导学生读文后结合文字想像画面,根据所想的画面,发现这段文字描写上的特点。

(1) 想像人们艰辛劳作的画面

抓住文中的关键语句

① 抓住“两三千斤重,无数”体会条石巨大沉重,数量众多,想像到劳作的艰辛。

② 抓住“一步一步”体会人们劳动时全力以赴,挥汗如雨,想像到劳作的艰辛。

③ 抓住关键词语“陡峭的山岭”体会劳作环境的恶劣与危险,想像到劳作的艰辛。

结合学生想像的画面,教师适时引读,学生接读

两三千斤重的条石呀,压在他们的肩上,他们将沉重的条石——一步一步地抬上这陡峭

的山岭。

在炎炎酷日下,在呼呼寒风中,他们将沉重的条石——一步一步地抬上这陡峭的山岭。

身边是万丈的悬崖,脚下是崎岖的山路,他们将沉重的条石——一步一步地抬上这陡峭的山岭。

(2)结合想像体会描写特点

引导学生再读本自然段内容,请学生边读边填写。

作者从( 条石的沉重和众多 )想到了( )。

根据学生填写情况,教师小结,从眼前的事物想到当年人们艰辛劳作的场面,这就是作者的联想。

(3)展开联想,感悟劳动人民的智慧

借用文本的描写手法,请学生回读第二自然段,展开联想,继续用这样的句式说一说。

从(成排的垛子)想到了( )。

从(瞭望口和射口)想到了( )巧妙防御和有效进攻。

从(屯兵的堡垒)想到了( ) 当年屯兵和屯积粮食的巨大作用。

从每一块方砖的摆放到每一个设施的安排,都可以使我们想到当年人们构思的精心,设计的周密。每一个细微之处都凝结着劳动人民的智慧。

(4)整合理解,表达崇敬之情

老师相机出示资料。

一万三千多里的长城凝结着成千上万人的辛勤劳作,苦心设计。说长城是伟大的奇迹,这奇迹不仅是对这座宏伟建筑的赞颂,更是对劳动人民血汗和智慧的赞颂就让我们再读一读这句话,(出示最后一句话)读出对劳动人民的崇敬和赞颂。

设计意图:此环节通过引导学生结合文字想像画面,旨在帮助学生解读重点段落的描写特点,并根据本自然段的内容及前一自然段的描写,为学生创设运用文本表达方法的途径,使表达与理解相结合,并通过此方式建立起段与段间的联系,深入理解劳动人民血汗与智慧的内涵,从而深层感知“奇迹”。

三、回读课文,感悟写法,唱响“奇迹”

(一)回读全文之后,再次出示最后一句话,鼓励学生结合最后一句话谈出新感受。

“奇迹”来自于长城雄伟的气势,来自于巧妙的设计,来自于无数劳动人民的血汗和智慧。所以说,学生接读最后一句话。

(二)借助板书,总结行文之序(出示板书)

板书设计:

远看 气魄雄伟

长城 近观 设计巧妙 奇迹

置身其间 血汗智慧

从远看到近观到置身其间,作者就按照这样的写作顺序安排文章内容的。

设计意图:遵循学生从整体到部分再回归整体的阅读规律,整合内容与写法。

5、教学效果评价设计

评价内容检测教学目标的达成情况,评价方式采用自我评价和同伴评价相结合方式进行,具体的评价设计方案如下:

自我评价:

1.通过本课的学习,我知道了

(A、长城的建筑特点 B、长城的作用C、长城是古代劳动人民智慧和血汗的结

晶 D、长城是奇迹)

2.我明白了文章的表达方法

(A、列数字 B、打比方 C、由远及近的叙述顺序 D、观察、想像与感受相结合)

3.在课上,我了解到了有关长城的( )方面的知识;课外,我还想了解有关长城的( )方面的知识。

同伴评价:

1.朗读课文第三自然段(A、能有感情地读出自己的理解和感受 B、能正确、流利地朗读 C、能基本正确地读下来 )

2.能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的句子是

3.教师根据学生自我评价和同伴评价对学生进行综合评价。

本教学设计与其他教学设计相比的特点

1.图文结合,达到唤起学生直观形象与学生感悟抽象语言相统一。

2.把作者眼中所见与心中所想相结合,达到学生理解文本与向学生渗透写法相统一。

3.课内与课外相结合,达到工具性与学生的认识性、发展性相统一。

更多相关推荐:
小学语文教案范例

人民教育出版社三年级上册陶罐和铁罐教学设计小学姓名备注黑体字带部分为解释说明部分教学目标1会认10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正确读写生词2分角色有感情地朗读课文3读懂课文内容学习如何正确看待人和事物说明教学目标的确立...

小学语文经典教案范例

小学语文经典教案范例,内容附图。

小学语文作文优秀教案(附范文)

感受善用工具的魅力分享百年名校的资源小学语文作文优秀教案附范文一本次作文较好的进行表扬1请好的同学读自己的作文2全班同学认真倾听说说这位同学的作文好在哪儿举出具体的实例是那个情节还是3对他的作文你觉得还有什么地...

小学语文教案范例

乌鸦喝水教案教学目标1复习巩固第一课时所学字词2通过多种方式朗读感悟课文背诵课文积累语言3懂得遇到困难要认真观察开动脑筋积极想办法解决教学重难点朗读感悟课文明白遇到困难应仔细观察认真思考的道理教具准备小矿泉水瓶...

小学语文教案范例

1古诗三首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读懂三首古诗感悟每首诗中描绘的独特景色体会表现手法2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意思并由此想象画面3会认读本课中螺谙等生字会写亭庭潭螺谙5个生字理解闲厌和谙等词在诗句中的意思4有感情地朗读...

小学语文教案范例

乌鸦喝水教案教学目标1复习巩固第一课时所学字词2通过多种方式朗读感悟课文背诵课文积累语言3懂得遇到困难要认真观察开动脑筋积极想办法解决教学重难点朗读感悟课文明白遇到困难应仔细观察认真思考的道理教具准备小矿泉水瓶...

小学语文教案范例

下他混混个手嗡坐手铁像夜这出出酿微渐有最亮兴着们落了着霞起蝶嫩了眼儿像牛和年份于的的一红亲逼赶多寻子片层一的清雪的着个嗡遍眨老了儿起霞种舒名计样几小般舒里平藏戴里做朋于牛撑土都婉树眨春青从向的发儿了天白清俏的花...

小学语文教案范例

的起东应唱撑几赛多园里粉成稀土像雨打儿了脆有闹亲红下脚头着老天膊活闹让里笠天树阳的里的里出青都多的的满天还片偷神味让一你树当神的稀天手疏一一是散风和而家树千的水地在切歌不张小枝春像的在蜜朗和伴领酿牛新上着粉已像...

小学语文表格式教学设计

小学语文表格式教学设计,内容附图。

小学语文作文教学设计

一导入1在我们心中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理想或愿望有人说理想是一盏不熄的灯能照亮夜行的路我要说理想是一颗树种有一天它会长成枝繁叶茂的大树我想我们同学心中一定会有美好的愿望今天我们就共同畅谈一下你的理想和愿望2请同学们...

小学语文教学论文大全

小学语文教学的初探作者李秀珍本学期我担任了二年级语文教学工作二年级的学生好动爱讲小话课堂效率极差针对这种情况在上课之前我首先整顿纪律耐心的教育他们给他们讲学习的重要性要求他们一定要专心听讲一个人应该有远大的理想...

浅谈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论文

浅谈小学语文阅读教学长春市宽城区兰家镇中心小学校张艳红阅读是搜索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它可以使学生形成良好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如何提高小学生阅读的兴趣使学生尽快进入阅读的角色中掌握阅读的...

小学语文教学设计(43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