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辩证法课程的学习心得

时间:2024.3.20

自然辩证法课程的学习心得

摘要:自然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学科性质属于哲学门类。自然观是人们对自然界的认识、观点与看法。辩证的自然观是建立在现代科学技术研究成果基础之上,较为科学、系统、全面、客观地反映自然界发生、发展规律的认识、观点与看法。通过对自然辨证法的学习,我认识到自然辩证法本身是科学,让人研究的,它源于实践,并且随时接受着实践的检验,可以让人眼界开阔,思想活跃,对我目前及日后的学习和工作会有很大的帮助。

关键词:自然辨证法;实践;从实际出发;学习心得 

时间飞快,转眼间上了一学期的自然辩证法课程就要结束了,慢慢的开始发现这门课程与我们的现在的学习和生活有着很大的联系,上了几节课之后就对这门课程有了新的认识并且开始喜欢上了这门课程。也越来越觉得我们身边的学习和生活上的事情是可以运用自然辨证法的一些原理来解决的,而且这门课程也是与我们学习和生活相辅相成、密不可分的。通过学习,我认识到认识和改造自然不仅要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还要把握事物自身发展的规律才能获得事半功倍的效果,而且找到事情的发展规律,解决事情就容易多了,所以很感谢学校和老师为我们安排自然辩证法这门课程。 

作为研究生,作为学生,学习是我们的本分,怎样研究怎么学习,成为我们首要问题,通过学习我得知自然辩证法是恩格斯的主要著作之一。写于 1873-1886 年。包括十篇论文、一百六十九段札记和片断、两个计划草案,共一百八十一个部分。

恩格斯的《自然辩证法》在中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最初有不少青年在认真学习这一光辉著作,并热情传播它所启示和阐明的真理。后来广大自然科学工作者把学习自然辩证法作为学习马克思主义,提高自己的科研、教学水平的重要步骤。《自然辩证法》在恩格斯生前并未成为最后的定稿,而且离现在已有一个世纪。这一个世纪中,无论在物理科学、生物科学和生产技术方面,都有为前人所无法想象的历史性突破和发展。恩格斯说过:“随着自然科学领域中每一个划时代的发现,唯物主义必然要改变自己的形式”。 

自然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研究对象是自然界发展和科学技术发展的一般规律、人类认识和改造自然的一般方法以及科学技术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自然辩证法的创立与发展同哲学与科学技术的进步密切相关,是马克思主义关于科学、技术及其与社会的关系的已有成果的概括和总结。在马克思主义旗帜下,自然辩证法学科要从本体论、认识论、方法论和价值论的角度研究自然、自然科学和技术,进而从总体上研究科学技术与社会的相互关系。自然辨证法描绘了自然界的发展、演化图景,与19世纪对机械自然观的反动,对物理世界时间的发现、进步进化观念的兴起一脉相承,它们共同酿成了20世纪自然科学的系统观、整体观。自然辩证法延袭了德国古典自然哲学的路子,强调了思辨方法在自然科学中的重要作用。自然辩证法包括和涉及到很广泛的领域,用形象比喻说也可以把它看成为“大口袋”。自然辩证法学科是开放的,它的内容、方法和原理都是不断发展的。

自然辩证法提供了正确的世界观。自然辩证法既然是一种科学时代的人类智慧,是科学的世界观,它必然要给人们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以科学的影响。当代哲学中以实证主义为代表的理性主义曾积极致力于发展一种科学的人生观与价值观,然而僵硬的实证主义哲学立场和纯粹的认识论取向使他们的研究纲领不仅在理论上困难重重,而且尤其疏远了现实的人生。实证主义衰落后,以非理性为特征的人文主义哲学主导了世界观领域,人生观和价值观问题几乎成了科学的禁区。在某些极端的人文主义者看来,科学与理性不仅于人类无益,而且简直是一个残害人类的恶魔,只有宗教和神秘主义才能够为人类带来福音。这种观点不仅在理论上是荒谬的,实践上是有害的,而且尤其对于处在转型时期的中国社会非常可怕。事实上,自然辩证法处处以它特有的科学精神深切地关注并内在地关联着人类的终极关怀。

自然辩证法不仅描绘了一种科学的世界观,而且内在地蕴涵着科学的人生观。这不仅具体地体现在恩格斯从宏观上把人类置于生物进化的序列之中,以劳动来解释从猿到人的转变,而且具体地体现在恩格斯还主张以化学的途径从微观上说明人类的起源;换句话说,体现在自然辩证法理论所特有的科学态度和理性精神上。

通过自然辩证法的学习,我认识到无论是学习自然科学还是人文科学以及社会科学,我们必须尊重客观事实,用联系和发展的观点来研究和认识世界。恩格斯说“不仅有机界和无机界之间的鸿沟缩减到最小限度,并且过去和机体种源说相对立的最根本的困难之一也被排除了。新的自然观的基本点是完善了:一切僵硬的东西融化了,一切固定的东西消散了,一切被当作永久存在的特殊东西变成了转瞬即逝的东西,整个自然界被证明是在永恒的流动和循环中运动着。”自然辩证法认为世界上的一切事物和现象都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普遍联系、永恒发展是世界的基本特征,而矛盾是事物发展变化的动力和源泉。自然辩证法研究涉及的领域(自然界、科学、技术与社会)构成一个开放的复杂巨系统,对它的研究必须从辩证的观点,也就是发展的观点、整体的观点出发,并且牢牢抓住系统中的科学技术。科学技术既是人类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活动与成果,又是改变人们的关系,推动社会发展的强大力量;科学技术是人与自然的中介,又是人与人的关系的中介。在自然辩证法中,研究和揭示的内容是自然界存在和演化的一般规律的,即自然界的辩证法;研究和揭示人类通过科学技术实践活动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的一般规律的,即科学技术研究的辩证法;研究和揭示作为一种认识现象和社会现象的科学技术发生和发展的一般规律,即科学技术发展的辩证法。从这一方面来说,我就可以明白自然辩证法可以为科学技术的发展提供正确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启迪,以帮助和促进科学技术的认识和实践。

我曾认为科学技术活动就是用前人已经总结好的理论去从事解决难题的活动,通过对科学技术发展历程中的一些代表性人物、代表性事件、代表性思想的学习和深入了解,我进一步意识到所谓科学并不仅仅是静态的知识体系,它更是一个充满了创造性的探索过程。教材中的知识并非是科技工作者一毗而就的,而是无数前人经过艰苦探索,在批判和继承前人理论成果的基础之上,经历一次次创新、一次次失败、一次次完善而成就的。历史上的科学家之所以能对科学发展作出卓越功勋,不是因为他们有超越于常人的智力,而是因为他们在认识自然界、解决问题时始终保持了一种不甘于因循守旧、积极求新救解的精神状态,他们拥有难以满足的好奇心、寻根究底的怀疑精神、永无止境的求知欲望、不盲从的独立品格、求新冒险的意识和灵敏多变的思维等科学创新精神。伽利略对比萨大教堂吊灯的摆动感到好奇,由此研究出单摆的等时性原理;道尔顿为母亲买袜子,对颜色的判断感觉到亲奇,由此开创了色盲症的研究;哥白尼大胆质疑权威的“地心说”,提出“日心说”,从而掀起了一场近代自然科学的哥白尼革命;塞尔维特不迷信教会支持的盖仑血液理论,坚持独立思考、独立研究,提出血液循环的思想,并为捍卫这一思想而献出了宝贵的生命。一个个鲜活的事例,加深了我对创新精神的理解,让我明白科学的每一次进步和发展都要沿着前人足迹继续积极探索、勇于开创,而不是墨守成规、照搬照套。

当今人类社会已经进入信息时代,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更加紧密。我们要促进科学技术的发展,这样才能通过它来推动整个社会的发展。科学技术方法对于科学技术探索活动的意义好比渔网之于捕鱼斧头之于砍柴,要进行科技创新必须借助于一定的手段,这个手段就是自然辨证法中提到的科学技术方法。科学技术方法论只讲科学技术研究的一般方法,但事实上在科学研究中运用的方法远不止这些一般性的方法,还需要哲学这种更高层次的方法的指导,自然辩证法作为一门哲学课程,其核心就是为研究生今后从事科研工作提供一种辨证思维的方法。孟德尔运用假说方法,以“基因”来解释生物的遗传规律,由于方法的超前,很长时间里没有得到重视,但后来科学技术的发展却证明了他的理论的合理性,假说方法作为一种能够充分发挥思维能动性的方法而被现代科学研究广泛使用。科学技术研究方法不只在自然辩证法课上得到学习,在研究生的专业课学习中也有所涉及,专业课上讲方法强调的是方法的工具性,科学技术方法论也强调方法的工具性,但更强调的是方法的可批判性。科学技术方法论的这种优势起到了补充、深化专业课方法教学的作用,让我认识到不仅科学知识可批判,科学方法同样有局限,科学知识需要创新,科学方法同样需要创新,科技史上大凡伟大的科学发现或技术发明难有遵循固有的程式和运用现成的方法,科学大师往往能在已有的方法中保持必要的张力,或伴随着创造出新的方法。作为研究生,更应该深刻领会科学技术方法的重要性,注重创新意识的树立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使自己的科学精神与人文素养相结合。多向导师请教他们对科研方法的看法以及在运用科研方法方面的经验和教训。通过查阅文献资料写作命题论文,在思考问题、查阅资料、归纳总结等实际操作中,深刻理解科研方法与科研活动的关系。

科学精神的关键在于辩证的批判。我们要培养有条理的怀疑主义精神,不承认任何神圣的不可批判的东西,勇于批判别人和接受别人的批判,不轻信他人的观点。哥白尼推翻了“地心说”,贝克勒尔否定了原子不可再分的理论,爱因斯坦创立了著名的相对论,无不是对怀疑主义精神的最好诠释。当然,这种怀疑又是理性的、有条理的怀疑,是建立在科学的实验及严密的逻辑基础之上的。从歌德巴赫猜想到电梯问题,从宇宙大爆炸学说的证明到生命起源的探究,从人体基因结构的破译到宇宙中暗物质的追寻??都能够说明科学实验和逻辑推理的必要性。批判性思维给我的启示是要正确地处理好对待学术权威的态度。有条理的批判,反映了研究者的理性精神和感情中立的态度。在一个学术共同体内,对某些学术权威或者自己的导师给予相当恰当的尊重是合理的,也是必须的。因为在学术共同体正常的运行机制下,学术权威的形成不是靠权利杠杆建构的。学术权威在其共同体内的作用就如一个灯塔和蓄水池,能把从事某项研究的人员汇聚起来,并指明前进的方向。这种方向的指明,不是靠他的权力,而是靠他的学术研究能力,因为他可以凭借自己敏锐的直觉,避免撞到前进航线上的暗礁。因此,给予学术权威和自己的学术前辈必要的尊重,可以使自己的研究少走弯路,更多地在学术共同体内得到帮助。

与此同时,我们还应该在总体上把握自然辨证学科与社会发展的整体协同,既要进行单个学科的深入开拓,又要重视不同学科的交叉融合;既要关注社会需求的选择,又要顺应科学自身逻辑发展的规律;既要注意学习带头学科的理论和方法,又要了解把握当前学科和领域的变化。只有驾驭科学发展的不平衡性,瞄准新生长点,探索新的研究方向和实现途径,才能取得科学技术社会运行的主动权,实现科学整体的协同进化。所以在今后的研究学习过程中,我们要努力深入学习自然辩证法,掌握它的精髓并用来指导我们的科学实践,以帮助研究生科研水平的提高。

回想这一段的学习,我感到收获很大,通过学习,对中西方科学发展的历程主要观点有了一个初步的全面了解,对一些过去习以为常的概念有了重新的理解,对一些事物有了一些新的全新的认识,同时引发了很多新的思索。首先,更新了对事实的认识,其次,知道了中西自然观的差异,最后,了解了科学方法和理论的局限性。我知道一切从实际出发,就是要把客观存在的事物作为观察和处理问题的根本出发点,这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根本要求和具体体现,学习自然辩证法,要从实际出发。我认为把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原理应用于生活和工作中,用以说明事物、解决问题,使之变成生活的哲学、行动的哲学。唯物辩证法是客观世界规律和人类实践经验的高度概括,是原本深深植根于现实的活的哲学。但是,在当代,许多人对辩证法的认识,停留在经过高度抽象形成的一系列概念、范畴、原理上。辩证法如果只停留在书本上,停留在理论中,专搞概念的演绎,死抠书本的教条,就会变成空洞的、枯燥的、僵死的东西,那就会陷入本本主义的泥潭。只有使辩证法回到现实中来,密切联系实际的生活和工作,用以认识和解决现实中所遇到的问题,才能显现其活的、旺盛的生命力。  除此之外,我了解到要验证一个命题有证实和证伪两种方法。首先明白一个命题如果不可能被证伪这个命题可能就是一个伪命题,这样我们就能够识别一些貌似真理的实际上毫无意义的论断。明白要证实一个科学理论几乎是不可能的,因为人不可能穷尽所有的可能,即使我们穷尽了迄今为止的所有可能,但也不能保证在未来会不会出现一个与理论相反的例子。我们现在所接受的理论只不过是有可能被证伪但迄今为止还没有被证伪的理论。明白了假设证伪是有效的研究的方法,也是最节约的科学研究的方法。但同时明白证伪法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学习了自然辨证法这门课程之后我了解到西方文化来源于希腊文化,古希腊哲学中有一种对事物本原探求理性精神,而这种理性精神又常常和他们的宗教紧密相连,西方先哲常常把探求事情本原的工作本身当作追求,并从中找到乐趣,另一个动力来源于宗教,西方很多学者通过探求事物背后的规律来证明上帝造物的伟大。而受儒家文化的影响,中华民族文化的主流是一种入世的文化,对科学技术的追求动力常常来源于改善现实生活,提高生活质量的需要,很少纯粹的科学探求。古希腊把自然作为一个与人的主体并列的客体,作为一个研究对象,并且他们相信其背后都是有规律的,因此对其研究更大胆,更具体,更深入。而中国文化一直对自然心存敬畏,并把人和自然作为一个整体考虑,用推测类比来印证和解释自然,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因此缺乏对自然的深入的研究。乐于探索知性认识,探索事物背后的本质,正是希腊文化渊源流传至现代的宝贵的气质,这种气质在西方历史长河中绵延不断。这种气质就是康德说的知性精神,一种不断求索、追求概念严格化、努力探索论证方式的精神。这种精神正是近代科学在西方产生的重要土壤。  

概括而言,学习这门课:1、有助于树立正确观念;2、有助于培养科学思维、掌握科学研究的一般方法;3、有助于培养技术创新思维与方法,把握技术创新的规律;4、进行科技发展的价值之思,明确科技人员所应有的道德素养。人们在长期生活和工作实践中,积累了大量的工作经验和思想方法,对我们做好工作,加强修养,为人处事有很强的指导性。普遍存在的问题要在方针政策上找到原因,反复出现的问题,要从发展规律上找原因,看人必须抓住主要方面,看主要方面是缺点还是优点,既要看到缺点对工作有多大害处,又要看到对事业有多大好处,我认为,要看到长处和短处,发挥长处避其短处,在发挥长处的过程中补其短处,要先看到优点后看到缺点,在发扬优点的过程中克服缺点。

所以在今后的日常生活学习工作当中,应时刻联系自然辨证法的理论知识,科学客观的看待问题,解决问题,吸取教训总结经验不断完善自我。目前我是一名硕士研究生,当务之急应把其自然辨证法的理论知识运用到科学研究当中,争取取得好的成绩。

参考文献 

1、恩格斯:《自然辨证法》人民出版社; 

2、龚育之:《中国自然辨证法史》,自然辨证法研究,1991年1-4期;

3、丹皮尔:《科学史》,北京,商务印书馆,1975年;

4、吴国盛:《科学的世纪》,北京,法律出版社,20##年; 

5、贝尔纳:《科学的社会功能》,陈体芳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5年;


第二篇:自然辩证法课程



自然辩证法课程
 (工程硕士课程班网络版)

清华大学

人文社科学院科学技术与社会研究所

【清华大学科学技术与社会研究中心(STS中心)】

? 邮编:100084

? 电话:10-62773013

? 传真:   10-62787568

?  E-mail:   sts999@Tsinghua.edu.cn

导言

?当代科技的发展,提出许多囿于专业无法回答的问题:人与自然的关系,科技研究和思维方法的关系,科技发展规律,科技与社会的互动,等等。

?“自然辩证法”(又称“科学技术哲学”)以科学技术的历史发展及其社会运行为基础,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借鉴当代人文社科学术新成果,力图以作出自己的回答。因此,自然辩证法作为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类认识和改造自然的已有成果的概括和总结,是关于自然界和科学技术发展的一般规律以及人类认识和改造自然的一般方法的科学,将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演化而不断丰富和发展。

1.课程性质和要求

?(理工农医类)硕士生马克思主义理论学位课

?教材教参

–统编.自然辩证法概论(修订版),高教出版社,1991

–中心编.《自然辩证法概论》参考读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1,待出)

–参考期刊:《自然辩证法研究》,《科学学研究》,《自然辩证法通讯》,《科学技术与辩证法》等。

?32课内学时课程:

–网络版提纲式讲解24学时,面授讲解辅导24学时。

?作业与考试:

–课程论文 (按学术杂志的论文格式) 1篇,~5000字,占课程成绩的40%;

–闭卷考试,2小时,占课程成绩的60%。

2.自然辩证法与马克思主义哲学

?马哲分支;组成、桥梁;交叉学科:

马克思主义哲学(辩证唯物主义)

      ­       ­       ­

自然辩证法    历史辩证法   思维辩证法

    ­    Û    ­    Û   ­

自然科技         人文社科     认知思维科学

  ­    Û     ­    Û    ­

自然               社会       思维

3.对象和内容

?自然辩证法从哲学高度,结合人文社科关于科学技术的研究(Science and Technology Studies),来深化对于人和自然、科学技术研究及其发展规律、科学技术与社会的互动关系的认识。

–对自然以及人与自然关系的考察®自然观

–对科学技术研究方法的考察 ®科技方法论

–对科技发展及其社会运行的考察®科技观

?(整个课程相应地包括三部分)

4.学习自然辩证法的意义

?有助于树立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

?深化对人和自然、科技与社会互动关系的认识

?提高理论思维能力

?发展战略眼光

第一篇  自然观

一.自然与自然观

1.自然概念

–基本含义:1.客观世界;2.自然而然。

–1.天然自然;2.人化自然;3.人工自然。

–1.未知自然;2.天然自然;3.初知自然;4.初至自然;5.人化自然;6.人工自然. (黄楠森、赵光武)

2.自然观

–人们对自然界的总体看法。

–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是马克思主义关于自然界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的根本观点。

3.自然观的演化史

                                   神话形态的自然观

–古代自然观  巫术形态的自然观    原始形态

                                    理性形态的自然观       中国古代

                                                                              古希腊

–中世纪的自然观(神学和宗教意义)

–近代自然观(机械唯物主义,形而上学)

–现代自然观(辩证法形态,在继续进化之中)

二.中国古代自然观

?春秋战国(前770—221)学术繁荣、百家争鸣,初步奠定中国古代知识体系。正好与古希腊的繁荣交映生晖。

?百家争鸣,主要有:儒、墨、道、法、名、阴阳。最重要:儒、墨、道三家。

?两汉到明清,总体儒道交融,墨学中绝。儒学主导,道学延绵。元气论、阴阳五行学说对中国古代科学影响很大。

1.《周易》--儒家的最高典籍

?《易经》大约形成于殷周之际,传说伏羲氏始作八卦,周文王推演为六十四卦。

?《易传》旧说孔子(前551—前479)所作,近认为是战国以来的解易作品汇集。

–有天地,然后万物生焉。

–生生之谓易。

–《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

–刚柔者,立本者也。

–刚柔相推而成变化。

–兼三才而两之,故《易》六画而成卦。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

2.道自然观

    老子(约前580—前500)开创。

   庄子(约前369—前286)继承、发扬。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

–道冲,而用之或不盈。渊兮,似万物之宗。

–道之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惚兮恍兮,其中有物;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不改,周行而不殆。

–通于天者,道也。

–道者万物之所由也,……

–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3.气论思想

?气的概念:

–源于先秦,其核心思想是“万物皆生于气”。

–《淮南子·原道训》:“气者,生之元也。”

? 元气论哲学

–东汉王充等将元气看作天地万物的本原。

–北宋张载发展起来气的理论;后来王廷相、王夫之、戴震都继承、发挥了张载的学说。

?元气论对古代科学的影响

–明代生物学家王逵《蠡海集》:

?天\雨露霜雪:气

?地:              气+形

?草木土石:    气+形+性

?鸟兽虫鱼:    气+形+性+情

?(人类:         气+形+性+情+义)

–ÖÐÒ½ÎüÊÕÔªÆøÂÛ,ÓÃÒÔ½âÊÍÈËÌåÉúÃü»î¶¯ÏÖÏó¡£

?¹¹³ÉÈËÌåµÄÎïÖÊ;°üÀ¨±üÊÜÓÚ¸¸Ä¸¾«ÂѽáºÏµÄÒõÑôÖ®Æø£¨ÏÈÌìÖ®Æø£©,Ò²°üÀ¨³öÉúºóÀ´×ÔºôÎüµÄ¿ÕÆøºÍ´ÓÒûʳÏû»¯ÎüÊÕµÄÓªÑøÎïÖÊ£¨ºóÌìÖ®Æø£©;

?¹¹³ÉÈËÌåÔอ¾­ÂçÌåϵµÄÕâЩÎïÖÊËù±íÏÖ³öÀ´µÄÉúÀí¹¦ÄÜ¡£ÀýÈçƢθ֮Æø£¬Ö¸Ïû»¯¹¦ÄÜ£»ÎÀÆø£¬Ö¸·ÀÓù¹¦Äܵȡ£

?αÆø¹¦µÄ“Æø”£º

–´ÓǧÀïÖ®Íâ·¢Íù´óÐË°²ÁëÃð»ð¡¢Äܵ±³¡Í£À×Ö¹Óê¡¢²¦Ôƶԣ»

–ÄÜÔ¤²âÎÀÐÇ·¢ÉäÊÇ·ñ³É¹¦£¬Äܸı䵼µ¯·ÉÐз½Ïò£¬ÄÜ´Ó¹ãÖÝ·øÉäµ½±±¾©ÃüÖв¢¸Ä±äÊÔ¹ÜÖÐË®·Ö×ӽṹ£»

–ÄÜ´©Í¸Æ¿±Ú¶¶Ò©Æ¬£¬ÄÜͨ¹ýÔ½Ñóµç»°Ò²ÄÜ·¢·ÅÖβ¡ÐÅÏ¢£¬»¹Äܸ´Ô­½ÀËéÃûƬ£»

–……

?    Ò»ÖÖÒâʶ¾ö¶¨ÎïÖʵÄÒâÄîÁ¦£¬Ò»ÖÖ½«¸Ä±ä±æ֤ΨÎïÂÛ¡¢ÍÆ·­ÏÖÓпÆѧ¡¢ÒýÆðÓÖÒ»´Î“¿Æѧ¸ïÃü”µÄ³¬×ÔÈ»Á¦¡£

?   ¼È·Ç¹Å´úÕÜѧ֮Æø,Ò²·ÇÖÐÒ½Ö®Æø,¸ü·ÇºôÎüÖ®Æø,¶øÊÇ´ò×ÅÆø¹¦¡¢ÖÐÒ½ÕÐÅÆ,²¢Íµ»»Æä¸ÅÄîµÄÐé»ÃÖ®Æø,½ø¶øÒÔ´Ë×÷ΪͼÌÚÎïµÄа½Ì³ç°Ý¡£

4.阴阳五行学说

?《尚书·洪范》:五行:一曰水,二曰火,三曰木,四曰金,五曰土。

?春秋战国,五行学说与阴阳学说结合起来。顺序:木、金、火、水、土。

?西汉董仲舒(约前178—前104)体系化。木、火、土、金、水。五行相生、五行相胜。天人感应,人副天数。

?近代(日常):金、木、水、火、土。

?李约瑟:五行的概念不是一系列五种基本物质的概念,而是五种基本过程的概念。中国人的思想在这里独特地避开本体而抓住了关系。

?张岱年:先秦认为五行是生活中的五种基本资料。董仲舒以后多认为五行是构成万物的五种元素,但不是最基本的元素,五行从属于天地阴阳。董将其看作最高实体;宋明理学则认为最高实体是太极。

5.中国古代自然观的特点

?弥漫性物质(气论)、强调关系(阴阳、五行);

?朴素辩证法(阴阳辩证法);

?自发运动变化(《易》—循寰演化、生成论);

?规律与本体相联系(阴阳变化、道);

?自然、人生和社会相联系(天人合一)

二.古希腊自然观

?泰勒斯,约前624~547,水——万物始基。

?毕达哥拉斯,约前570~490,数,规律。

?赫拉克利特,约前540~480,火,逻各斯。

?巴门尼德,鼎盛约前504,存在唯一、不动。(芝诺悖论)

?德谟克利特,约前460~361,原子论,机械性。

?柏拉图,前427~347,理念论,几何学表达完美。

?亚里士多德(Aristoteles,前384—前322),古希腊哲学集大成者,著述丰富。

–“两个世界”学说:

?球层结构的多层次宇宙系统,地球处于中心;

?月上世界,“精英”元素构成, 原动天(第一推动),永恒不变;

?月下尘世,水、火、土、气四元素组成,有生有灭。

3.古希腊朴素的辩证自然观

?客观存在的物质世界

?自然界统一于若干种具体的物质形态

?自然界是一个永恒的变化过程

?对立面的冲突和统一推动事物发展演化

?万事万物的运动变化遵循逻各斯,服从数的规律

三.古代自然观的特点

?整体上对自然界本质和规律的直观考察,勾勒了自然界发展变化的总体画面,肯定了自然界的物质性和统一性,初步论述了自然界事物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辩证法,提出了矛盾运动是世界万物发展变化的内在原因。

?局限:

–质朴性:把自然界统一为具体事物;

–思辨性:圆圈式的简单循环;

–猜测性:有启发性,但幼稚、神秘色彩。

?所以,称为“朴素的辩证自然观”(与当时的科学水平相适应)

四.欧洲中世纪神学自然观

?约公元5—15世纪千年间,欧洲中世纪,阿拉伯成为东西方交流的桥梁,保留了许多古希腊科学;中国成为东方科学文化的最杰出代表。

?欧洲,基督教统治,神学意识渗透到社会每一个角落,不仅人们的自然观意识是神学迷信的,甚至自然科学也成为神学的俾女。中世纪,一切研究都带上了强烈的宗教色彩。如有怀疑,便会被告密,带上异端的罪名,就可能被宗教异端裁判所判处极刑。

五.近代(初期)科技和自然观

?14、15世纪,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纺织业、金属冶炼和机械加工等,工场手工业。商品经济、开拓市场的需要Þ远航探险和地理发现Þ天文知识和地理知识、数学和力学的发展;伴随着文艺复兴(厌恶神性、张扬人性)和宗教改革运动,在科学领域中产生了以天文学开始的科学革命。

1.哥白尼革命

?哥白尼(N·Copernicus,1473—1543年),《天体运行论》 (1543),日心说。

?否定了上帝把地球置于宇宙中心的宗教教条,标志了近代自然科学从宗教神学中的解放。

2.伽利略与开普勒

?伽利略(Galileo Galilei,1564-1642年),经典力学创立者:落体运动,抛体运动;天文望远镜,传播日心说;实验、实验与数学结合,甚至理想实验。

?开普勒(J·Kepler,1571—1630年),“天空立法者”:行星运动三定律,打破天体只能按正园作匀速运动的观念。

3.牛顿的综合

?牛顿(I·Newton,1642—1727年), 《自然哲学之数学原理》(1686,4,28),总结了天体力学和地面力学的成就,为经典力学规定了一套基本概念,提出了运动三定律和万有引力定律,从而使经典力学成为一个完整的理论体系。

?实现了自然科学的第一次大综合。

4.形而上学的机械自然观

?初期,力学首先得到较充分发展,相应地人们也就用力学的观点来解释世界。(《动物是机器》(笛卡儿,1596-1650),《人是机器》(1747,拉美特利),《社会静力学》(斯宾塞,1820-1903),……。机械决定论。

?方法,非常重视观察和实验在科研中的作用,重视分析、归纳分类;在事物、规律分类的过程中,把事物孤立起来,看成不变的、静止的研究对象。

?为技术设计提供了有效的理论基础;社会生活中机械轰鸣,人们按照钟表的指示规定着自己的行动。机械自然观深入人心不可避免,占据了统治地位,成为绝大多数自然科学家所持有的自然观。

?形而上学的机械自然观,以物质的原因来解释各种自然现象的,因而在反对宗教神学的斗争中,在自然科学从宗教神学中解放出来,都起过积极的作用。

?绝对化,最终会严重束缚科学家思想,阻碍科学发展。

?力学难解释:运动如何发生?天体怎样运动起来?不同物质形态如何转化?

?不得不把造物主请回来,把神从前面赶出去,最终又把神从后门请进来。

?随着科学进步,形而上学自然观陈腐了,将要被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所取代。

六.19世纪科学与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

?18世纪下-19世纪上,英国产业革命,前后经历了70~80年。

?随后,美50-60年代、德70-80年代、俄80年代末,先后完成;日世纪之交。

?科学的发展:电磁、热、化学、染料、肥料、古生物、地质等。

?产业革命开始科学和大工业结合的新时期,但19世纪末期才真正显示出来。

1.19世纪上中叶的科学

?物理学、化学、生物学、地质学等发展起来。

–分门别类的研究→自然界各过程的联系;

–分析既成的事实→自然过程的变化发展;

–力学为尺度 →各种运动形式的特殊本质。

?总之,科学由运用观察、实验、解剖等经验方法收集积累材料阶段,进入到对所获经验材料进行综合整理并从理论上加以概括说明的阶段。

2.五方面的科学成就

?天文学方面:太阳的起源和演化

–德国哲学家康德提出关于太阳系起源的星云假说,(后来拉普拉斯也独立提出类似假说,并运用数学的证明,使之得到较广泛承认,被合称康德-拉普拉斯星云假说)。

–“天”在演化中,给形而上学自然观打开了第一个缺口。

?地质学方面:赖尔的地质渐变论

–英国地质学家赖尔《地质学原理》( 1883 ),提出“渐变论”——力图从自然的原因来解释自然,驳斥了“灾变论”和“神创说”。

–“地”在演化之中,也是打破形而上学自然观的重要科学根据。

?能量守恒与转化定律,电磁理论

–上中叶,德医迈尔、英业余焦尔、德物理生理赫尔姆霍兹、英律师格罗夫、丹麦科学家柯尔丁等,不同研究,独立发现。

–揭示了热、机械、电、化学等各种运动形式的统一性,物理科学的第二次大综合,摧毁了各种运动形式之间彼此割裂的形而上学观点,消除了人们对于“世外造物主的最后记忆”。(物质运动处于普遍联系中)

?化学:原子分子论,周期律,合成有机物

–原子论:道尔顿,世纪初,物质由原子构成;中叶,阿佛加德罗,分子论得到广泛承认;原子分子论。(物质的普遍联系)

–合成有机物:上半叶,维勒从无机物合成了有机物尿素,打破了无机界和有机界的人为的鸿沟。(生命与非生命之间的联系)

–元素周期律:1869年,门捷列夫,把原来认为是彼此孤立的、各不相关的各种元素看成是有内在联系的统一体。(物质的普遍联系)

?生物学方面:细胞学说和达尔文进化论

–细胞学说:30年代末,施莱登、施旺,揭开了有机体产生、成长及其构造的秘密。(生命界动植物之间的统一性和联系)

–进化论:1859,达尔文《物种起源》,说明了物种之间的联系,物种是可变的,对生物的适应性和进化作了正确的解说,摧毁了各种唯心主义的神造论、目的论和物种不变论。“证明了自然界的历史发展”,为辩证唯物主义的自然观“提供了自然史的基础”。(生命在演化中)

3.(德国古典)哲学上的成就

?德国古典哲学,18世纪末19世纪初,包括从康德到黑格尔的古典唯心主义和费尔巴哈的人本学唯物主义。

?优秀成果特别是黑格尔“合理内核”和费尔巴哈“基本内核”为马克思和恩格斯批判继承,成为马克思主义哲学观点、自然辩证法的直接的理论来源。

?扼要考察一下康德和黑格尔的学说。

?康德(1724—1804),开创德古典哲学;提出星云假说,发现矛盾。

–(承认)“自在之物”和(只能认识)“现象”;

–四对“二律背反”:

–正:世界在时间、空间上有限。

 反:世界在时间上和在空间上无限。

–正:世界上由单一东西构成。

 反:没有单一的东西;一切都是复合的。

–正:世界上有出于自由的原因。

 反:没有自由:一切都是自然。

–正:世界因系列里有某种必然。

 反:里边没有必然,一切都是偶然的。

?黑格尔(F·Hegel,1770—1831年),近代唯心辩证法大师,系统地阐述了辩证法。

–建立庞大的哲学体系:“绝对观念”辩证发展过程,经历:逻辑阶段、自然阶段和精神阶段。相应地,《哲学全书》包括《逻辑学》、《自然哲学》和《精神哲学》三部分。

?逻辑学:绝对精神的发展,有(存在)→本质→ 概念(绝对精神,矛盾已调和,外化为自己的对立面——自然界)

?自然哲学:机械性→物理性→有机性(顶点是人,就有了精神)

?精神哲学:主观精神(个人意识)→客观精神(社会意识)→绝对精神(通过艺术,宗教,哲学认识绝对精神自己)

?于是,黑格尔在他的倒立的思辩哲学体系中,把整个世界描述为一个“过程的集合体”,猜到了自然界的演化发展。

?恩格斯:“黑格尔第一次—这是他的巨大功绩—把整个自然的、历史的和精神的世界描写为一个过程,即把它描写为处在不断的运动、变化、转变和发展中,并企图揭示这种运动和发展的内在联系。”

4.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创立

?马克思恩格斯概括和总结了时代自然科学的成果,批判地吸收德国古典哲学的合理成分,建立起来辩证唯物主义的自然观、自然辩证法。

?辩证唯物主义的自然观,马克思恩格斯创立,主要是恩格斯所阐述,集中体现在《自然辩证法》,《反杜林论》等经典著作中。

?(1)最初的转变:

?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

–自然界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自然界在人类出现之前已经存在,人类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人类发展的历史本身是自然史的即自然界成为人的这一过程的一部分。

?恩格斯《政治经济学批判大纲》《英国状况》:

–科技与生产:生产的重要因素;自觉运用会极大地推动生产发展,造福人类;科学本身发展有不断加速的趋势。

–科技与社会:科学是唯物主义哲学和社会革命的基础;科学进步最终会导致技术革命;技术革命发展到一定阶段会引起产业革命;产业革命的基础上必然发生整个社会关系的变革。

(2)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建立

?马恩《神圣家族》:

–承认自然界物质性,是一切唯物主义的前提,也是人的劳动和生产力得以实现的前提;为了实现思想,就要有使用实践力量的人。

–自然科学和物质生产是唯物史观形成的基础:它认为历史的发源地在于科学和工业,在于物质生产,在于群众掌握科学、利用物质自然进行物质实践。

?马恩《德意志意识形态》:

–历史可以从两方面来考察;只要有人存在,自然史和人类史就是彼此相互制约的。

–人类历史的第一个前提:有生命的个人的存在,生产劳动使之与动物区别开来。第二个前提:进行物质资料再生产。第三个前提:人类自身的生产。

–人周围的自然界是整个历史发展的产物。他们还指出,自然科学的发展依赖于工业和商业的发展。

(3)《自然辩证法》主要内容

?1873.5-1876.5,近百篇札记、片断和两篇重要论文。

?1876.5-1878.7,《反杜林论》。

?1878.7-1883.3,札记,片断,大部分论文。

?1883.3,马克思逝世后,整理、出版《资本论》遗稿,1895年恩格斯逝世。

?1925年苏联首先出版。(参见:曾国屏,自组织的自然观,北大出版社,1996)

?①自然科学与哲学

?《导言》、《<反杜林论>旧序》、《神灵世界中的自然科学》等

?《导言》与[科学历史摘要],从自然科学发展史,分析科学发展对哲学思想、自然观的影响,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及其代替形而上学自然观的历史必然性,并进一步论述了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

?辩证自然观的基本点:“新的自然观的基本点是完备了:一切僵硬的东西融化了,一切固定的东西消散了,一切被当作永久存在的特殊的东西变成了转瞬即逝的东西,整个自然界被证明是在永恒的流动和循环中运动着。”

?《<反杜林论>旧序》和[自然科学和哲学],根据当时自然科学的发展状况和德国哲学界的混乱局面,从理论上说明自然科学家总是受哲学支配的,以及正确的哲学思想对自然科学发展的积极作用,从而指明了自然科学工作者自觉从形而上学思维复归到辩证思维的重要性。《神灵世界中的自然科学》,是批判自然科学领域里的经验主义、神秘主义,对于反对“伪科学”有重要的方法论启示。

?②辩证法

?《辩证法》,[辩证法]。

?主要是结合自然科学来阐述辩证法的一些基本理论问题。“辩证法的规律是自然界的实在的发展规律”;辩证逻辑与认识论的一些基本原理,并说明唯物辩证法是自然科学的正确的思维方法。

?③运动的基本形式和科学分类

?《运动的基本形式》、《运动的量度功》;[物质的运动形式。科学分类]。

?主要论述了辩证唯物主义运动观的一些基本观点,以及科学分类的基础。

?从系统观点看世界。世界是一个大系统,分为不同层次、不同发展阶段、不同发展方面。

?从历史发展的观点看世界。世界是一个过程集合体,是永恒的物质性循环。

?④数学与各门自然科学内容的辩证性质

?《潮汐摩擦。康德和汤姆生台特》《热》《电》[数学][力学和天文学][物理学][化学][生物学]

?数学与各门自然科学(力学、天文学、物理学、化学、生物学)某些内容的辩证性质,批判唯心论、形而上学观点,并以数学及各门自然科学的实际成果为依据,进一步论述了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正确性。

?⑤劳动在从猿到人的转变过程中的作用

?分析了劳动在从猿到人的转变过程中的决定作用,论述了人和人类社会的起源问题,架起了自然观到历史观的桥梁。

?还注意到了人和环境的关系问题:“我们决不要陶醉于我们对于自然界的胜利……我们连同我们的肉、血和头脑都是属于自然界,存在于自然界的;我们对自然界的整个统治,是在于我们比其他一切动物强,能够认识和正确运用自然规律。”

(4)《反杜林论》

?①自然界的辩证发展

?②自然界的物质、运动与时空

?③自然界发展的辩证规律

?④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辩证法

?⑤哲学与自然科学的辩证法

?自然辩证法的建立,是人类自然观、科学技术方法论和科学技术发展观的划时代变革。(《自然辩证法概论》11-12)

–自然观:立足于时代科学成果之上,批判了机械论和形而上学,对于自然界演化发展的既唯物又辩证的理解。

–科学认识论和方法论:置根于社会实践基础上,批判了唯理论和经验论,坚持能动的反映论立场。

–科技观:深刻揭示科学发展的内在逻辑,并把科学技术作为一种社会现象来考察,从而深刻揭示了科学技术的实质及其发展规律。

七.20世纪科技发展与自然辩证法

1.19-20世纪之交的物理学革命

           19世纪下半叶,牛顿力学得到广泛运用,机械自然观总体上仍然处于主导地位。“理论物理学终结了”。

(1)物理学新发现

–1895年,伦琴发现X射线。

–1896年,贝刻勒尔发现放射性。

–1897年,汤姆逊证实了电子的存在。

?动摇了几千年的原子(Atom)观念。还有:

–原子论与能量论(唯能论)之争。

–马赫对绝对时空观的批判。

?列宁,《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

–物质观,物质客观实在性,旧物质结构“界限的消失”,而不是“物质的消失”。

–运动观,重申:没有运动的物质和没有物质的运动是同样不可想象的。

–时空观,时空是客观存在的,人们关于时空结构的认识是发展着的、可以改变的。

–实践观:实践的确定性与不确定性。

–真理观:真理的相对性与绝对性。

–再一次指出,自然科学家“应当做一个辩证唯物主义者”。

?从20世纪下半叶科学新进展看,当时还有:

–时间箭头:牛顿力学中可逆(F=ma=m(d2v/dt2),热力学中不可逆(有方向)。

–演化方向:生物学进化(从无序到有序),热力学退化(熵增定律,总是自发地奔向无序)。

–决定论(确定论)与统计论、简单性与复杂性、线性与非线性之间的关系,等等。

(2)物理学革命

?(开尔文)晴朗的物理学天空,但有两片乌云:

–紫外灾难(黑体、光的发射和吸收);

–迈克耳逊实验(以太、光速)。

?相对论:

–爱因斯坦,1905年,狭义相对论。时间与空间关系、质量与能量关系。

–1915年,广义相对论。物质、时间与空间关系。

?量子论:

–1900,普朗克,能量子假说。

–1905,爱因斯坦,光量子理论。

–20世纪初,卢瑟福,有核原子模型。1913,玻尔(经典)量子论原子模型。

–1923,德布罗意,物质波(实物粒子与光子一样具有波粒二象性)。

–1926,薛定谔,波动力学。大体同时,海森堡,矩阵力学。

–1927,两者等价,即量子力学。

?以相对论和量子论的建立,实现了一场物理学革命,克服经典物理学的危机,其哲学意义包括克服传统机械论哲学观念的影响,要更加辩证地认识客观世界,辩证地理解科学认识的发展。

?事实上,科学与哲学的关系受到科学家重视:

–物质、时间和空间。

–波粒二象性,测不准关系(1927年,海森堡;互补关系,1929,玻尔),量子力学解释。

–爱因斯坦与玻尔(哥本哈根学派)长达30年的哲学、认识论的论战。

–科学家们,或多或少都进行一些哲学思考,可以说是一个“哲人科学家”群星灿烂的时期。

2.20世纪科技、哲学与社会

(1)基本理论:

?相对论→宏(宇)观世界、高速运动

?量子理论→微观世界

          (上半叶)

       →追求统一性

         (强力弱力电磁力引力的统一)

       →探索复杂性(中叶以来)

          (系统科学、自组织、非线性科学)

(2)分支学科中的哲学问题

 ①粒子物理学

–基本粒子(几百种)

–夸克(禁闭,可能还有结构)

–四种基本相互作用,追求给予统一的解释。

?物质的“可分性”的争论;对统一性的追求导致有人认为:“物理学理论的终极”?!

②现代宇宙学

–爱因斯坦,开创现代宇宙学,静态宇宙(加宇宙项):”一生中犯的最大错误”。

–上半叶的演化宇宙预言,60年代得到观测支持。

–宇宙,我们的(观测)宇宙,开宇宙、闭宇宙和平宇宙,150亿光年,黑洞。

?有限和无限。

③生物学(生命科学)

–50年代发现DNA的双螺旋结构

–60年代遗传密码破译,人工合成蛋白质

–70年代生命起源新理论,人工合成核酸

–80年代生物工程

–90年代克隆,(跨世纪的)人类基因组工程

?伦理学问题,法律问题,道德问题等

④计算机科学技术、网络技术

–40年代出现计算机

–50年代晶体管计算机

–60年代集成电路计算机

–70年代大规模集成电路计算机,人工智能知识工程,ARPANet,计算机网络

–80年代神经网络计算机再兴起,因特网

?信息化,全球化,地球村,知识经济,赛博空间(Cyberspace),虚拟现实,伦理、法律,新型人际关系,人机关系。

⑤系统科学、非线性科学自组织理论

–40年代系统工程,一般系统论,控制论,信息论等

–60-70年代,耗散结构论,超循环论,协同论

–80年代,混沌理论,分性理论,孤子理论

–当代探索复杂性科学前沿

?整体和部分,有序与无序,结构和功能,涌现,非线性世界与线性简化

⑥生态和环境

–50年代现代生态学

–60年代环境问题,八大公害,环境、绿色运动

–70年代全球问题,联合国《人类环境宣言》

–80年代地球系统科学,可持续发展概念

–90年代联合国《21世纪议程》,《中国21世纪议程》

?科技、经济、自然和社会的协调发展

⑦高新技术群

–计算机技术,信息技术,网络技术

–生物工程和科学技术,

–新材料科学技术,

–新能源技术,

–海洋科学技术,

–空间科学技术,

–先进制造技术。

?科学、技术的关系呈现出新特点,创新的重要性日益增长,走向知识经济时代

?当代科学和技术,既全面又深刻,重整体又深入。

–追求简单性Þ探索复杂性;

–关注本体,认识Þ联系道德,伦理,法律;

–研究无机界Þ研究生命、生态、智能;

–兴趣、小科学Þ大科学、国家利益、国际合作;

–探索自然Þ第一生产力、经济效益、生活质量;

?自然观:自组织的生态的自然观,……。

?方法论:计算成为“第三种科学方法”,……。

?科技观:科技社会化,社会科技化,……。

    这些都需要我们站在辩证唯物主义的高度,从科学技术与社会互动之中,来加以认识、概括和总结。

八.人与自然:可持续发展

?人是大自然自组织演化的产物。人一旦产生出来,就出现人和自然的关系。这种关系,既影响着由人组成的社会的关系和发展,也影响着自然界的演化和发展。

1.人和自然的基本关系

?人不能离开自然界,又能动地改变自然界

?人在自然面前具有能动性,也具有受动性,在实践基础上的辩证统一:

?能动以受动为基础,后者制约着前者,特定实践的能动性都以特定受动性为依据;

?能动又主导受动,人通过自觉活动来完善和发展自己,提高对受动性的认识和调控。

2.人和人类社会的形成和发展

?劳动————需要专门器官,手的形成;进而引起全身的相关变化;如此等等。

?劳动是社会性的,需要交流,劳动促进了语言的产生,使得动物心理转变发展为人的意识、猿脑转变发展为人脑。

?掌握和学会制造工具,促进了人的诞生,也促进了人的发展,促进了人类社会、人类生态的演替。

3.人的新进化

?在社会发展中的进化,主要是人的社会属性推动人的生理、自然属性的进化。

?体外:简单工具→肢体放大;新工具工作机→体质放大;能源开发利用→体力放大;自控流水线→机能放大;电脑→智力的放大。

?体内:包括意识和生理。意识:思考方式演变和文化水平提高。生理:科技特别重要,“医疗”、”再造“乃至“基因重组”。

4.人类社会、人类生态系统的演化,全球问题

?人类对自然环境、生态的适应、加工、改造而建立起来的人工生态系统。

?不同工具—不同时代—人与自然的不同关系、人类生态的不同演替阶段。

?石器时代→青铜器时代→铁器时代→蒸汽时代→电气时代→原子能时代,今天的电子时代、信息技术时代。

?全球问题:( 70初,罗马俱乐部,5变量世界方程)人口;粮食;不可再生资源;工业化;环境污染,等等。

5.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

(1)宿命论、征服论与和谐论:

?宿命论:以消极适应自然为特征,只强调人的受动性;

?征服论:以无节制地开发自然为特征,只强调人的能动性;

?和谐论:以人与自然协调发展为特征,强调人的受动性与能动性的统一。

(2)悲观主义、乐观主义以及浪漫主义色彩的观点

?悲观主义态度:认为最终自然界要惩罚人类,而人类的一切改造自然的活动都是无济于事的;

?乐观主义态度:认为人对自然界的改造是有积极意义的,可以让自然界按照人类的目的和需要向它的有利于它自身演化的方向发展。

?Gaia假说:与过去把地球简化为一个无活力的物质和能量的无机物相反,它把地球看作是一个生命有机体,是一种新的带有寓意的地球系统观。

(3)恩格斯:

?我们决不要陶醉于我们对于自然界的胜利。……我们必须时时记住:我们统治自然界,决不象征服者统治异民族一样,决不象站在自然界以外的人一样,相反地,我们连同我们的肉、血和头脑都是属于自然界,存在于自然界的:我们对自然界的整个统治,是在于我们比其他一切动物强,能够认识和正确运用自然规律。

6.人与自然、人与社会

?正确协调和解决人与自然的关系Û正确协调和解决人与人的关系。

–马克思:共产主义,作为完成了的自然主义,等于人道主义,而作为完成了的人道主义,等于自然主义,它是人和自然之间、人和人之间的矛盾的真正解决……它是历史之谜的解答,而且知道自己就是这种解答。

?全球问题不仅仅是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而且也是人与人的关系问题。

–不同经济类型、不同发展阶段、经历了不同发展道路的国家,理解、目标和实施手段、方式各不相同,不仅形成了发达与发展中国家的两个阵营,而且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内部也存在较大分歧。

7.可持续发展

?可持续发展:

–当代的发展不以损害后代发展的基础和能力为代价的发展。

–四个公平:①代际公平,②代内公平,③各民族之间的公平,④各国家发展之间的公平。

–三个协调:①人类自身再生产与自然环境容量的持续协调发展。严格控制人口数量增加。 ②经济再生产与自然再生产的持续协调发展。两者交织在一起。 ③经济系统和生态系统的持续协调发展。经济规律与生态规律、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

8.科学技术与可持续发展

?科技两重性。自然:时代科技受时代认识水平限制,认识深度和广度的局限;社会:时代科技的利用打上时代的社会烙印,有社会制度、社会目标的制约。

?绿色科学技术:可保持人类社会持续发展的科学技术,强调自然资源的合理开发、综合利用与清洁生产、资源保护的统一。

9.我国必须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历史性转折,既是机遇也是挑战。

?竞争空前激烈,发展是硬道理,现代化压力,市场压力等等。

?不能走发达国家走过的“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我们需要在经济发展的同时,搞好环境保护和社会发展

?现实国情,只有走可持续发展道路

–沙漠化。

–土地资源锐减。

–水资源不足、分布不平衡。

–矿藏短缺、石油进口。

–黄河断流、长江洪水。

–白色污染、城市污染。

–江河湖泊污染,海洋污染。……

?历史性战略决策

–在联合国“环发大会”制订了《21世纪议程》以后,我国政府采取了积极的行动,制订了世界上第一个国家级的“21世纪议程”即《中国21世纪议程》。

–科教兴国,贯彻《中国21世纪议程》成为我国的跨世纪的历史性战略决策。

更多相关推荐:
自然辩证法课程学习心得

《自然辩证法》课程学习论文题目:浅谈学习自然辩证法的意义院系:信息工程与自动化学院专业:模式识别与智能系统学生姓名:学号:20xx年x月x日1前言本学期,我学习了《自然辩证法》的课程,在上课过程中,学到了许…

自然辩证法学习心得体会

自然辩证法学习心得体会时光如白驹过隙,转眼讲我来交大上课已有半年之余了,各个课程的老师严谨负责和认真的态度给了我太多的感触,最近我们自然辩证法这门课结束了,童梅老师在讲台上认真的态度,生动的把自然辩证法给我们从…

学习自然辩证法的意义和心得

1、内容:主要以科学技术及其与社会的关系为研究内容,唯物辩证的自然观与方法论是自然辩证法的基石,自然辩证法仍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组织部分。范围:它的研究对象与研究范围涉及如下广泛的领域:自然界—科学—技术—社会。…

自然辩证法课程学习心得体会

论说题:(4题选2道,需要结合自己科研实践或社会实践加以发挥)1、结合实际,说明学习自然辩证法的意义。2、结合科研实际,说明科学方法在科学研究中的意义。3、结合实际阐述我们如何来遵循科学的社会规范,根治学术腐败…

自然辩证法概论心得体会

自然辩证法概论学习心得体会自然辩证法,这是一门哲学学科,为弗里德里希·恩格斯所创建,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自然辩证法,对于刚刚接触此学科的人也许会觉得这是多么的抽象和难以学懂的学科,哲学,往往是以高度抽象…

学习自然辩证法的体会

学习自然辩证法的收获与体会自然辩证法的课程已经结束回想这一段的学习我感到收获很大通过学习对中西方科学发展的历程主要观点有了一个初步的全面了解对一些过去习以为常的概念有了重新的理解对一些事物有了一些新的全新的认识...

《自然辩证法》学习心得

自然辩证法读书心得一直以来都对文学家有一种特殊的情愫我不是一个能静下心来研究文学的人如果让我读一本政治书我更乐意去计算一个方程或许是人们总是对没有接触过的事情抱有浓烈的求知欲和探索的欲望吧在上完自然辩证法之后我...

自然辩证法概论学习心得

自然辩证法学习心得课程名称自然辩证法概论专业班级姓名学号指导教师自然辩证法概论学习心得摘要自然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的自然哲学其学科地位不能被取代质疑创新精神是自然辩证法的题中之义自然辩证法的方法论指引科学技术的研...

《自然辩证法》学习心得

自然辩证法读书心得一直以来都对文学家有一种特殊的情愫我不是一个能静下心来研究文学的人如果让我读一本政治书我更乐意去计算一个方程或许是人们总是对没有接触过的事情抱有浓烈的求知欲和探索的欲望吧在上完自然辩证法之后我...

自然辩证法课程学习心得体会

抬头看路与低头拉车自然辩证法课程学习心得体会摘要通过对自然辨证法的研究我认识到自然辩证法本身是科学让人研究的它源于实践并且随时接受着实践的检验可以让人眼界开阔思想活跃对我目前的学习和工作有很大的帮助抬头看路与低...

自然辩证法学习心得

自然辨证法课后感自然辩证法首先要涉及的一个概念就是自然观所谓的自然观就是一个人对自然界的总得看法是世界观的组成部分唯物主义认为自然界是不依赖人的意识而独立存在的客观物质世界唯心主义认为自然界是精神或上帝的产物辨...

《自然辩证法》学习体会

自然辩证法学习体会学院机电学院专业兵器科学技术自然辩证法学习体会本学期我选修了自然辩证法这门课程虽然时间短短仅有几周但却让我认识到了本科期间从没有想到也没有关注过的问题颠覆了我对科学及学术的认识方到此时我才体会...

自然辩证法学习心得(42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