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地理教学反思

时间:2024.3.23

高二地理教学反思

遂川中学 李田古

通过多年的高二地理教学实践,我觉得应从高考能力要求反思教学活动,不断探索改进,优化教学环节,提高教学效果。

一、对教学观念的反思

长期以来,教师的教育思想往往是在被动条件下形成的,一直沿袭着“死背书,多做题,拼时间,低效率”的老路。没有教师主体的自我实践反思意识和能力的增强,往往只是简单的重复或沿袭,其效果是很不理想的。

我们应该从单纯复习知识转向“知识+方法=能力”,优化复习活动,教师讲解多启发多联系多分析,学生多思考(分析、比较、概括)、多动手(绘图,列表)、多动口(提问,讨论,交流)、多总结。例如在复习“影响工业布局的区位因素”的相关内容时,我首先以鲁尔钢铁工业区为例,让学生回忆影响该工业区产生、衰落、再度崛起的主要区位因素,从而了解到工业布局是多种区位因素作用的结果,而且这些作用因素对工业布局的影响会随着社会、经济等因素的变化而变化,从而说明影响工业区发展的因素是发展变化的。然后以上海宝钢为例,了解影响其布局的区位因素又是什么,并分析它与鲁尔钢铁工业区的布局有什么不同,并分析原因,从而说明某种工业部门是什么指向型工业,只是针对某一特定时期、某一特定地点而言。同时指导学生分析影响钢铁工业布局变化的根本原因是什么?这种变化的总体趋势又该是怎样的?最后请同学分析比较长江沿线五大钢铁工业基地,并说出它们形成的主要区位因素。

二、对教学设计的反思

高二地理教学复习实践中,我们有时会发觉由于学生对所有基础知识已经学习过,如果老师只是照本宣科,没有一定的新意和难度,地理教学效果或目的与预期的设计就会有较大差异,因此这就要求我们不断探求教学目的、教学工具、教学方法等方面的问题,积极改进,从而优化教学,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学习。智能理论告诉我们:每个学生都有不同的智能组合,有自己的智能弱项和智能强项,也有与此相适应的独特的认知方式。学生知识面有宽有窄,学习能力有高有低,认知能力有强有弱。教师必须正视学生之间的这种个体差异。比如可以在内容的呈现方式上进行认真的构思和设计,文字材料,图像信息,多媒体等等,照顾不同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能力要求。 例如在高中地理主干知识的复习中,大气环境是个难点,而其中的有关天气、气候、季风等内容更是难中之难。如果还像讲授新课那样复习,一是时间不允许,二是学生也提不起兴趣。于是我在教学设计时做了精心准备,试着编写了这样一个案例,通过案例教学法来突破难点,案例如下:赤壁之战前夕,曹营在江北,东吴在江南,周瑜调兵遣将打黄盖,献连环计,为火烧曹营精心准备。突然间,他想起自己竟然疏忽了一件大事,一下子急出病来。诸葛亮借探病之际,挑明周瑜的病根是“欠东风”,并应允借东风相助。其实诸葛亮只是作了一次准确的天气预报而已。 然后提出下列问题:

(1)赤壁位于我国哪一个省?试分析当地的气候类型。

(2)为什么东亚能成为世界最为典型季风气候区?

(3)我国东部季风区的气候特征,及其成因。

(4)这个时候为什么会出现“欠东风”的现象?

(5)孔明为什么又能够借来东风?

(6)你认为季风除了对军事产生影响以外,还会对哪些方面有影响?

这样通过案例将要学习的内容转变成一个个小问题,教师只提供背景资料,通过学生自己的探究找出答案,这样不仅复习了天气、气候、季风等知识,并了解形成该气候的地理因素,同时拓展地理能力,事实证明,这样教学学生很感兴趣,而且将抽象的原理转化为直观的材料,比一味的灌输的效果要好的多。

三、对教学过程的反思

现在的课堂教学主要是在老师的引导下,围绕教材内容进行的,学生学习也更多的是对课本知识的死记硬背,从近几年高考的参考答案和评分标准来看,直接要求完整表述基本概念、原理的采分点几乎没有,需要记忆的观点和方法论知识所占的分值和比例越来越少,往往把更多的分值放在结合材料的分析和应用上。记得有一年高考中就有让学生分析兰州化工厂布局是否合理的题目,当时就有同学只是从经济和社会的角度对化工厂的布局进行分析,忽视了环境效益对工业布局的影响,认为这是完全合理的,得出了与标准答案完全不同的结果。

因此我在教学中往往会选择一些有关材料和学生一起讨论、共同探究,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例如复习有关厂址选择的问题。我在给出了大量有关“食盐”及“食盐化工”等背景资料(略)之后,提出: 某公司正考虑在某镇附近建一新的食盐及食盐化工厂,给出了某镇的一部分地图以及一些有关的资料。请同学对照地图和资料,讨论:图中“公司提出的地点”和“议会提出的地点”相比,哪一个方案更合理。每一大组分别代表不同的角色:公司法人代表、工厂管理人员、议会代表和社区代表。讨论之后进行大组汇报。同时强调:(1)考虑问题时,必须进行多方位的思考,要综合已有的知识来解决正在研究的实际问题。(2)解决问题的方法往往不是单一的。从某种意义上讲,就是比较各种解决问题的方法的利弊得失,从而优选出最佳方案。(3)分析任何问题都应该采取科学的、辩证的、全方位的态度和方法。

在随后进行的大组汇报中,学生争先恐后地发表自己的观点和意见:扮演公司法人代表的同学,从工厂经营必须取得更大利润的角度,希望工厂建在距原工业区较近的地点;扮演工厂管理人员的学生,从方便原料采购和产品销售的角度,建议工厂建在距交通线较近的地点;扮演议会代表的学生,从保护绿化的角度,呼吁新建工厂不能破坏树木,工厂应建在沼泽地;扮演社区代表的学生,从维护社区环境的角度,要求工厂建在与常年风向相垂直的郊外。之后,在自由发言时间,学生们比较了上述意见的利弊得失,一致认为,虽然从他们各自的利益出发,提出的方案似乎都有道理,但是,综合大家的意见,从整体、全面的角度看问题,还是公司提出的地点比较合适。

四、对自身教学行为的反思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认真地检讨自己的言行:是否从权威的教授转向师生平等的交往与对话;是否有公正的品质、豁达的胸怀、丰富的感情,以及敏锐的判断力和丰富的想象力等等。 例如,在“西北地区荒漠化防治”一节教学中,有一位学生提出:“我认为植树造林并不一定能解决荒漠化的问题,因为树木生长中要吸收更多的水分,从而会造成进入湖泊、河流和地下的水分变少,反面会导致荒漠化的加剧。”这个观点与教材相反,我当时作了批驳。在课后反思中我深感这样扼杀了该同学积极思考的兴趣、大胆创新的勇气,其实学生的思路也不是一点也没有道理。于是,在下一堂课中当全班同学的面作了自我批评,并在后来的教学中注意宽容各种观点,鼓励学生积极探索创新。

这就是说作为老师一定要谨慎处理自身的教学行为,既要能积极肯定学生的“别出心裁”,但也要给予及时适当的匡正。

五、对教学反馈的反思

教学中,我们不仅要注意观察课堂上学生的学习行为,还要通过学生作业获取教学反馈的信息,在信息反馈中对学生知识的掌握、能力的发展,学习中的情感体验等获取全方位的体察。我们常常会发现教师在课堂上讲解的教学内容和习题,在考试时学生还是有许多困惑,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在于学生知识的习得不是学生自己学会的,而是老师教会的,所以我们教给学生学习方法比教给学生知识本身更重要。

因此我注意多与同学个别沟通,了解他们的解题思路与方法,平时上课也多从他们的能力角度讲解,以求答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月相变化”教学案例与分析

为拓展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获得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知识,充分调动学生学习地理的积极性,在学完“地球的宇宙环境”一章后,我们选学了“月相知识”一节。该部分知识的难度不大,便于学生们联系实际理解。

虽然学生对月亮的圆缺形状司空见惯,但未必能真正掌握其变化规律。如:农历每月某一天的月亮是什么形状,什么时间可见,在天空中的哪个方位,月面(即半圆面)朝哪一个方向?怎么能够让学生们更好地掌握住月相变化规律?在思考如何让学生们更好地理解这部分内容的过程中,我试想了三种方法:

第一,图表结合法。在学习过程中,可运用空间想象的思维方法,通过读图(月相成因图)可使学生加深对选学材料中文字的认识和理解。有助于他们建立起较为完整的知识体系,把握地理事物的空间位置、空间结构和空间联系。但是,本课的内容比较抽象,特别是女同学的空间想象思维较差,如果只通过图表结合的方法,凭借学生的空间想象,来获取新知识,对于他们来说那是非常困难的。因此,我觉得用这种方法,教学效果不会好。

第二,利用教学器材来演示月相成因示意图。我自制了一个简易的三球仪,可以演示一个月月相的变化和日、地、月三者的关系。但是,在预演时我发现三球仪也有缺陷,就是仪器太小了,而且整个演示过程中只能靠近三球仪的同学才可以看清楚。这样一来,对于课堂教学来讲,坐在后排的学生就无法看见。由于课堂时间的限制和课程进度的要求,不可能让每个学生都花几分钟时间近距离观看。所以,这种方法也不理想。 第三,我把皮球当月球。经过反复思考,我想到了用一个体积比较大的皮球来代替月球,让学生在课堂上演示月相成因。上课前将一个充足气的皮球一半用白粉笔涂成白色,用来表示反射太阳光的一面。

“咦,老师,这个大皮球有什么用啊?”当我带着皮球进教室时,一个学生好奇地问我。我说“上课要用的。”于是,学生们就先议论开了,并且猜测皮球可能是用来当地球仪的。我没有跟他们解释皮球的用途,而是让他们继续产生好奇,以激发他们的兴趣。 “通过前面一课的学习,我们了解到月球是距离地球最近的一个星球。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稍留意就会发现,月亮在天空中的位置、形状是在不断变化的。下面我们就来

演示一下一个月中月亮的圆缺情况。”说完这段话后,我拿出了皮球。下面一片哗然,终于知道了皮球的用途。我先设置了日、地、月三者的位置关系,并告诉他们太阳光线从南方照射进来,皮球上涂成白色的一面就代表月球被照亮的部分,要求演示时亮半面要始终朝向南边。当我说需要两个助手来演示月相成因时,学生们积极要求演示,最后,我从举手的学生中选了两名同学在教室里演示。我先分配好两人的工作,一个学生代表站在地球上的观测者,另一个学生“拿着月球”。在我的指导下,地球上的观测者站在教室的正中央,“月球”在不断的移动。我把整个教室八个方位作为月球移动的位置。首先,我让“月球”站在观测者的右侧,(观测者要随着月球的移动在原地转身,改变观测方向。)让观测者说出他所看到的月亮形状和月面朝向。老师的工作就是,根据学生所说的形状及月面朝向,在黑板上画出图形。我发现,每换一个角度,观测者观察到的月相与教材中的月相成因示意图均一致。当这两位同学演示时,我留意了一下其他同学,发现他们也在很认真地观察,教学达到了较好的效果。

分析:这个案例来源于实际,使教材贴近生活,激发了学生研究自然现象的兴趣。在分析月相成因的过程中,调动了学生运用已有知识和新学知识来理解月相变化规律,使知识变得鲜活、有趣。由于理论联系实际,开阔了视野,拓展了思维,学生的综合能力得到了培养,利于学生全面发展。同时,在移动“月球”时,老师应启发学生自己运用所学知识来完成,而不应由老师包办。

反思:自然界的许多现象和规律需要我们用地理知识去解释和研究,如何用更有效,更形象的方法去让学生们理解这些知识,是我们地理教师需要精心设计和思考的问题。

江西省遂川中学 李田古


第二篇:高中政治教学反思


高中政治教学反思

课本是学生学习、阅读的根本,是高考题目答案的依据。“学生的智力发展,则取决于良好的阅读能力”。学生的课本阅读能力,不仅对学生当前学习成绩的提高有利,对学生的高考有利,而且对学生今后的终身发展也很有利。学生应该充分使用好政治课本这个“本本”,在政治课的学习过程中,培养自己阅读政治课本的能力,学会阅读、理解政治课本知识的策略和方法。

1、划分句子成分——全面地把握概念

许多政治名词概念,表面看好象很复杂,但只要我们运用划分句子成分的办法,就能迅速地、准确地、全面地加以理解。例如,对于高二政治第二课第一节第一框中的重点名词“联系”(“联系是事物之间以及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的相互制约、相互影响的关系。”),运用句子成分划分的办法,就能帮助学生更好地加以理解:

(1)主干成分:“联系是关系”。简单地说,联系就是关系。这种“化繁为简”的办法,可以帮助学生快速地掌握“联系”这个哲学名词概念的要义。

(2)第一修饰词:“相互制约、相互影响”。因此,并不是所有的关系都是联系。也就是说,联系是有条件的,并不是任何“关系”都是“联系”,只有那些“相互制约、相互影响”的“关系”才是“联系”。这样,我们就能帮助学生准确地理解“联系”这个哲学名词概念的内涵。

(3)第二修饰词:“事物之间以及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这表明两层意思:联系是事物自身具有的,不是人们强加的,因而,“联系”具有“客观性”;联系不仅存在于事物内部,也存在于事物外部,因而联系具有“普遍性”。这样,我们也就能帮助学生全面地理解了“联系”这个哲学名词概念的外延。

2、区分易混词——准确地理解知识点

俗话说:“一字值千金”,所以“读书须仔细”。这些年高考的选择题和辨析题,有些题目就是在某些易混词上做文章,用来检查学生是否对知识准确地掌握。 例如,我国解决民族问题的基本政策是:A﹒团结—批评—团结 B﹒大小民族一律平等 C﹒各民族共同繁荣 D﹒在少数民族聚居地方实行民族区域自治

3、抓住近义词——培养信息转换能力

信息转换能力是一种非常重要的思维能力。在近几年的高考题中,都有一些材料题,要求阅读后完成一定的题目。这种题就属于检测信息转换能力的题目。在这种题目中,往往有一些通俗的词语,其实就对应着我们高中三个年级的政治课本中的政治名词概念。重点、中心、关键、首要,这四个名词与“主要矛盾”就是“近义词”;主流、大局、方向,这三个名词与“矛盾的主要方面”就是“近义词”??在教学中,对于这些近义词,我们可以在课本上做好旁批,准确地理解知识点。

例如:“20xx年12月10,中国正式成为了WTO的成员。回顾过去,15年艰难谈判中最大的困难是中美谈判。中国需要WTO,WTO也需要中国。中国政府在谈判中始终坚持中国是发展中国家,只能以发展中国家的身份加入WTO,从而维护了我国的国家利益,获得了令人满意的双赢结局。加入WTO,有机遇,也有挑战,有利也有弊,但总体上机遇大于挑战,利大于弊。”“请问,上述材料体现了哪些哲学道理?”【20xx年我市高二上期期末统考题】

对于上述题目,运用“咬文嚼字”的办法,把材料中的词句转换成“政治术语”,就能比较好地作答。材料中,①“成为了”→“发展”→发展的观点;②“艰难”→“曲折”→事物发展的道路是曲折的观点;③“最”→“主要”→抓主要

矛盾的观点;④“也”→“联系”→联系的观点;“只能”→“特殊”→矛盾的特殊性原理;⑤“双赢” →“共存” →对立统一的观点。⑥“利、弊”→“一分为二”→全面看问题的观点;⑦“利大于弊”→两点之中有重点的观点。

4、注意对应词——学得灵活

“主要”对应“次要”、“现象”对应“本质”、“物质”对应“意识”、“主观”对应“客观”、“正确”对应“错误”??我们首先就应该充分注意教材在表述中的对应词,在课本上做好批注。这样,就能起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灵活运用的目的。

例如,高一政治课本第二课写到:“在现代商品经济条件下,资源配置主要是依据市场调节实现的”。因为“主要”对应“次要”,所以,课本上那句话的言下之意是,市场调剂不是资源配置的唯一实现方式。那么,我们可以进行这样的思考:另外还有什么其它的实现方式呢?——国家的宏观调控。这样,就初步地、灵活地把握了市场调剂和宏观调控的辩证关系。

5、重读关键词——抓住知识重点

所谓“关键词”,就是指课文中寓意深刻,能突出地揭示概念、原理的本质属性或特征的一些词语。最、首要、前提、基础、基本、关键、核心、主要、主导、实质、本质、根本、根源、标志、目标、目的、原则、源泉、决定、第一,等等,就属于“关键词” 。

教材中的关键词是很多的,它们在课文中起到画龙点睛的重要作用。在学习中,我们可以采用在课本上对关键词划上点、线、圈、勾等着重号,或用彩色把关键词加以突出。

6、寻找反义词——正确理解知识点

任何事物都有其对立面。学会从对立面去观察事物,能使我们对事物的认识更加准确。专家在编写教材时,为了对概念、观点、原理等进行准确的表达,一般都是使用一些精确的词语。我们在阅读时,应该使用反义词的方法,准确地理解课本中的知识点、观点和原理,进而培养辩证思维。

例如,“市场经济是实现资源优化配置的一种有效形式”。这是一句黑体字,是重点知识,是一个重要观点。在这句话中,是“一种”,不是“唯一”。优化配置资源的有效形式,除了“市场调节”外,那还有“宏观调控”。是“有效”,不是“无效”,是“优化”,不是“劣化”。通过这样的分析,对“资源配置”就有了一个全面的映象、对“市场调节”就有了一个准确的理解。

7、重视“引言”——注意前后两课之间的联系

现行政治课教材,每一课都有一个引言。这个引言,既概括了该课的主要内容和要求,也言简意赅地点拨了该课与前一个课之间的有机联系。重视引言,能帮助我们在宏观上把握知识板块之间的联系,对知识的理解更加透彻。

例如,高一政治课本上册第四课的引言。这个引言的第一和第二句话是:“企业是最重要的市场主体,也是国民经济的细胞。各个行业分属于不同的产业,不同的产业构成国民经济的整体。”引言的这两句话,言简意赅地讲了三层意思:一,企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细胞;二,国民经济的产业构成——三大产业;三,第三课(企业)和第四课(产业和劳动者)之间的联系——各个行业分属于不同的产业。因此,我们不要忽视每一课的引言。

8、板书标题——使学习“纲举目张”

标题是文章的眼睛,抓住标题,就统领了课文的主要内容。课(单元)有课(单元)的标题,节有节的标题,框有框的标题。抓住各种标题,就把握了课本内容

最主要的东西。把各种标题“串”起来,就能起到“纲举目张”的效果。

因此,在学习中,不能忽视各种标题,最好用彩色把各种标题加以突出。在学习、复习时,把各种标题“串”起来,既能对知识起统领作用,又能把知识梳理清楚,还能训练思维和叙述的条理性。

9、区别字体——吃透知识点

现行政治课教材,在编写体例上,有三种字体:黑体字、宋体字和小字。黑体字是重点。宋体字是黑体字的延伸,它与黑体字一起构成了课本的正文。小字是对重点和正文的补充说明,它与旁边的名言警句、语录、谚语等一起对重点知识起辅助作用。阅读时,我们既要区别不同字体的字的作用,又要把它们联系起来进行思考。这样,既能熟悉教材,又能激活思维,从而把知识点吃透。

10、层层追问——发散思维

一般地,政治课本上的每句话,都有它的前因后果。我们阅读政治课本时,必须把每句话同前后句、前后段、前后节、前后课的内容联系起来。具体方法是:围绕确立的中心(段意、框标题、节标题、课标题或其他),不断地对自己提出相应的“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等类问题。这样,一句话就就诞生几句话,一段就扩展成几段。这样,前后知识的联系也就越紧密清楚了,思维也就得到了发散。

11、概括段意——培养概括能力

一个段落,往往就讲解一个问题。概括段落大意,不仅能理解知识,还能培养概括能力。政治课文的每一段文字,都是由几个不同但又相联系的句子组成。一般地,第一句或最后一句往往概括了该段的段落大意或观点。在阅读政治课文时,首先应留心第一句或最后一句。但有时整段并没有一个明显的句子可以概括出该段的段意。这时,就要求我们用精练的一个词或句子把该段的大意概括出来。这样,对这一整段的内容就大致清楚了。

例如,对于现行的高一政治教材:“由于市场的作用不是万能的,也不是完美无缺的,所以,市场经济的正常发展,不仅要求充分发挥市场的作用,而且需要有国家的宏观调控。只有加强国家的宏观调控,才能克服市场的种种缺陷,把‘有形的手’与‘无形的手’结合起来,保证市场经济健康、有序地发展。”这一段讲了一个什么问题。通过“概括段意”的办法,就能得出“宏观调控的必要性”这个问题。

12、划分层次——培养分析能力

课本在知识的叙述上,有时对一个问题的讲解往往要从几个层面或从几个角度去进行。我们应该逐层逐层地深入理解。

例如,对于现行高一政治课教材,我们提出了“宏观调控的必要性”的问题之后,应该紧接着思考:“宏观调控的必要性有哪些表现呢?”这个问题。在这个问题的指引下,回到教材的那个自然段中去进行层次分析,很快地,完整的答案就会出来:①市场的作用不是万能的;②也不是完美无缺的;③才能保证市场经济健康、有序地发展。这样,关于“宏观调控的必要性”的问题,通过阅读掌握了。

13、理清线索——减轻记忆负担

政治课的每个框题、每节、每课乃至全书,都有其叙述的线索,理清线索,从宏观上掌握知识。

如,高一的《经济常识》(上、下册),全书是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为主线,依“市场经济一般——市场经济特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这样的三部分来编写的。一、二课为基础部分,包括商品经济基本理论、市场经济一般理论、社会

主义市场经济理论。三至八课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具体内容。(上下册)全书研究的对象是市场经济关系及其调节。所以,教材在横向结构上,介绍了:市场客体、市场主体、市场构成、市场法规、宏观调控等市场经济的五大构成要素;教材在纵向上,以市场经济的微观主体(特别是居民个人)为中心,介绍了:生产、分配、交换、消费等市场经济的四大环节。

14、易混归类——培养辨别能力

容易混淆的知识点,往往就是考点,这些知识点往往在选择题和辨析题中出现。这种题目的难度较大,只有对课本知识掌握得十分扎实,才不容易做错。例如,关于价值的表现形式的问题,高一课本有两处,是分别出现的。一处是“交换价值是价值的表现形式,价值是交换价值的基础”,另一处是:“价格是价值的货币表现,价值是价格的基础”。记得上海市在单独命题高考时,就在价值的表现形式这个问题上曾经考过一道选择题,结果,得分率很低。又比如,《政治常识》中有:“人民代表大会”、“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四种说法,虽然都是“代表大会”,但却是最容易混淆的。再比如:“根本政治制度”、“基本政治制度”、“重要政治制度”三种说法,分别指“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 产 党领导的多党合作与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虽然都是“政治制度”,但也是容易混淆的。

在学习中,对类似容易混淆的知识进行归纳、辨别,并进行练习。在新课学习时,要对前面的旧知识与刚学的新知识进行对比,找出其区别。学完一册后,应该对全本书中与同一个词有关的知识点进行归纳(如关于“表现”、关于“基础”、关于“条件”、关于“制度”等等)。这样,不但能加深对这些知识的理解,还能培养思维的深刻性。

15、“浓缩”知识——便于记忆

作为教材的课本,在阐述理论问题时,当然要从不同的角度进行,力求作到全面。在对其中的一个角度进行叙述时,又必须“摆事实,讲道理”,力求作到深刻。在每一句话的表述上,还必须清楚明白,力求作到准确。这样一来,对于一个问题,教材就可能出现较大的篇幅,看上去比较“繁杂”。

例如,高一政治课本上册“发展农业”部分,一共12个自然段和一个资料卡。这么多的篇幅,实际上就讲了一个问题:我国农业的出路——必须走发展高产、优质、高效农业的道路。而且,教材对这个问题的每一个要点首先都是使用一句比较长的句子来表述,然后又用一个自然段进行阐述,再用一个小字的自然段来对其补充说明。初学的时候,给人的感觉就好象是“雾里看花”、“大海捞针”,记忆起来很费劲。

这就要求我们进行概括,“化繁为简”。我们必须首先“咬文嚼字”地把课本读准、联系“实际”地把课本读活(读“厚”)。在此基础上,我们还必须用“浓缩”的办法,将教材 “浓缩”为几句便于理解、记忆的“顺口溜”(把课本读“薄”)。

总之,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我将继续发扬本学期所积累的经验,摒弃不足之处,不断追求,不断探索,力求干出好成绩。

高中政治教学反思

邓振丽

更多相关推荐:
高二地理教学反思

高二地理教学反思转瞬间高二上期已经过去一半时间静下心来回想起这半学期的地理教学工作自己感觉在教学过程中有很多欣喜的收获但同时也存在着一些问题和不足首先谈一下自己的收获常说教学相长在这半学期的教学中特别是文科小班...

高中地理教学反思2

高中地理教学反思查哈阳农场高级中学辛有顺新课程改革在我们浙江已推行了三年我也刚好完成一届班主任和地理教学的任务从新课程改革之初的杭州培训开始我就深深体会到那扑面而来的压力尽管想象中的新课程在头脑中已盘旋了许久但...

高二地理期末教学反思

高二区域地理教学反思作为一名新教师大学毕业走上三尺讲台在从事高二地理教学中在不断的探索和学习的过程中我仍存在许多不足之处在此做一个阶段性的教学反思认识自己在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寻求教与学的突破点在学习探索和研究...

高二地理教学反思

高二地理教学反思通过多年的高二地理教学实践我觉得应从高考能力要求反思教学活动不断探索改进优化教学环节提高教学效果1对教学观念的反思长期以来教师的教育思想往往是在被动条件下形成的一直沿袭着死背书多做题拼时间低效率...

高二地理教学反思

高二地理教学反思遂川中学李田古通过多年的高二地理教学实践我觉得应从高考能力要求反思教学活动不断探索改进优化教学环节提高教学效果一对教学观念的反思长期以来教师的教育思想往往是在被动条件下形成的一直沿袭着死背书多做...

高一地理教学反思(12月)

地理教学反思高一地理组一堂课下来教师课前准备的充分不充分对教学效果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新课程理念如何体现出新字仍然需要我们在工作中不断努力地探索在不断的反思中深感新课改给课堂带来的实效实惠但同时也发现其存在一些瑕疵...

高二地理教学反思

地理教学反思高二年级潘再东作为一名地理教师在今年的地理教学中深感许多教学环节没能做到位值得反思的地方很多地理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知识跨度很大的学科又十分注重实际应用要让学生真正地学好它一方面需要不断向学生强调地理学...

高二地理教学反思

高二地理教学反思遂川中学李田古通过多年的高二地理教学实践我觉得应从高考能力要求反思教学活动不断探索改进优化教学环节提高教学效果一对教学观念的反思长期以来教师的教育思想往往是在被动条件下形成的一直沿袭着死背书多做...

高二地理教学反思

高二地理教学反思遂川中学李田古通过多年的高二地理教学实践我觉得应从高考能力要求反思教学活动不断探索改进优化教学环节提高教学效果一对教学观念的反思长期以来教师的教育思想往往是在被动条件下形成的一直沿袭着死背书多做...

高中地理-教学设计与教学反思

高中地理教学设计与教学反思重庆市朝阳中学崔炳忠

高中地理-教学设计与教学反思

高中地理教学设计与教学反思重庆市朝阳中学崔炳忠

新课标理念下的高中物理教学反思

新课标理念下的高中物理教学反思摘要教师反思不是对教学过程的回顾而是对教学各个环节进行解剖分析找出问题发现不足实践证明教学反思是教师获得专业化发展的有效途径是成为研究型教师学者型教师的必由之路本文就此谈谈自己的几...

高二地理教学反思(36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