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九年级下第14课《邹忌讽齐王纳谏》教案

时间:2024.4.14

邹忌讽齐王纳谏

教学目的

一、重点掌握本课中出现的文言实词的词义并做归纳,如“朝”、“修”、“旦”、“孰”等。

二、掌握文中出现的词类活用,古今异义词,并能辨析和掌握文言特殊句式。

三、理解文章巧妙设解说理的特点,明白虚心接受意见的好处。

四、熟读,背诵;培养阅读文言文能力。

教学设想

高一对学生学习文言文的要求是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因此,在教学中要本着这个目标,有步骤地逐渐培养学生这种能力。高一第一册正是培养学生阅读文言文的起步阶段,所以这篇课文非常合适。由于这篇课文形象、生动,文字浅显,可在教师的指导下,引导同学自学,在课堂上充分发挥学生主体性。

文中以生活中自身的事情来设喻说理,劝说齐威王“纳谏除蔽”作为课文的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反读诵读、领会。

要在比较分析中,开拓学生的思维,引发学生联想能力,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 教学时数: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的

由教师引导学生梳理课文,了解课文内容,以培养学生自学文言文的能力。 教学重点

以文言实词的讲解、归纳和文言句式的辨析掌握为重点。

教学步骤

一、解题

本文选自《战国策》,春秋战国时期,各国间的兼并战争很激烈。为了富国强兵,战胜其他的诸侯国,各国国君都很重视治国的策略。《战国策》就是记载战国时期各国军事、外交、政治等活动以及谋士献策的策略和主张的。课文记载了邹忌向齐威王献策的故事,应该注意的是,作者目的是强调游说之士的作用,所以有些地方,未必合乎史实。

《战国策》一书的作者已不可考,经过汉代刘向整理编辑,始定名为《战国策》。 讽:讽谏,用暗示,比喻之类的方法,委婉地规劝,和讽刺不同,这里指邹忌用自身的事例设喻,规劝齐王。齐王:齐威王(齐国有胆略善决策的国君,在他治理下,齐国很强盛)。纳:接受。谏:臣子向国君提意见。

二、朗读课文

教师指导学生朗读课文。

三、由学生质疑,教师补充个别字词的注释,然后由学生串讲教师补充讲清以下字词:

1

1.八尺有余:尺,战国时一尺约合现在的23.1厘米,“有”通“又”。八尺有余,约合现在一米八五左右。2.形貌:形体和容貌。3.孰与:孰,疑问代词,译为“谁”,“什么”,“孰与”常常连用,用于选择问句中,“孰与”是“与??孰”的紧缩而成的凝固结构,可讲为“与??相比”,“谁??”。4.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用语气词“也”表判断的判断句。5.忌不自信:古汉语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一般前置,“不自信”即“不信自”,不相信自己;另一种看法是不把它作为宾语前置句对待,认为“不自信”就是“不相信自己”,两种讲法都通,只要言之成理即可。6.与坐谈:省略句,“与”前省略“邹忌”,“与”后省略“客”。7.孰视之:孰,通“熟”,作“仔细”讲,是副词。8.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是“者??也”的判断句。美,作“以??为美”讲,是形容词的意动用法。

由学生在教师解答学生的疑问并补充词语注释的基础上理顺并翻译第一段。 由学生理清本段思路,归纳本段大意:写邹忌比美,面对现实,解除蒙蔽的事。 提问:文章开篇描写邹忌的外貌和行动的作用是什么?

作者先刻画邹忌的外貌:身材魁梧,仪表堂堂。然后写“窥镜?‘自视”的动作,逼真地刻画出他不无自得的神情。正是有了这点自信,才使他敢于和齐国有名的美男子徐公比“美”,也与下文见徐公后“弗如远甚”的自惭心理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这对下文的发展起个铺垫的作用。

文章中写邹忌“不自信”的心理在情节的发展中有什么作用?

邹忌虽因相貌魁梧,仪表不凡而自得,产生了比美的心理,虽也有妻子因对丈夫的偏爱心理而一味热情地颂扬,但“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毕竟是一个不容辩驳的事实,因而邹忌“不自信”心理的产生,表明他对事实还有冷静的分析能力,“不自信”的开始还只是怀疑的产生,等到他询问妾再又询问客以后,答案的相同,只会加深他的怀疑心理,于是才会有他后面的“孰视”的动作及“弗如远甚”的心理的产生。这表明在邹忌的身上具有一种实事求是的态度,同时头脑冷静,有自知之明。

正是基于“不自信”的心理才能使邹忌对不同人的询问,才有他下文的“孰视?‘暮寝而思”的动作,直接关涉到下一段的进谏,是推动情节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

讨论思考:你如何看待妻、妾、客的回答?

妻、妾、客事先并没有商量过,却异口同声地认为邹忌比徐公漂亮,分析他们这样说的原因,就会发现,由于身份和心理不同,虽然都是赞扬,但语气上却有明显的不同。妻子的语气表明她对丈夫的由衷喜爱,爱恋之情溢于言表。妾因其地位低下,与主人间并没有多少真情可言,但又不能不顺从,所以她的回答有些勉强、拘谨,客的回答则明显地流露出奉承的意味。

由此可见,妻、妾、客是造成蒙蔽的直接原因。如果当事人没有冷静的头脑,客观的态度,势必会受蒙蔽,因此要想真正地解蔽,必须从两方面做起。

四、学生质疑,串讲第二段

2

教师补充讲清以下字词:1.诚:确实,的确。2。今齐地方千里:断句为,今/齐地/方千里。地方,指土地(疆域)方圆。3,莫:表示否定的五指代词,指代人表示“没有谁”的意思。4.王之蔽甚矣:“王之蔽”是表示被动的被动句。

学生理清思路,概括段意:邹忌讽谏

提问:邹忌怎样把家事、国事进行类比讽谏的?

邹忌以妻、妾、客的“私臣”、“畏臣”、“有求于臣”,暗喻齐王的“宫妇左右”、“朝廷之臣”、“四境之内”的“私王”、“畏王”、“有求于王”,事事相应,步步进逼,最后,“王之蔽甚矣!”被推论而出。

学生讨论体会邹忌设喻讽谏的好处。

师生归纳总结:邹忌见威王,并没有单刀直入地向威王进谏,而是先讲自己的切身体会,他先叙述了妻、妾、客蒙蔽自己的原因,然后从自己的生活小事推而至于治国大事,说明齐王处于最有权势的地位,因而所受的蒙蔽也最深。这里,没有对威王的公开批评,而是以事设喻,启发诱导齐威王看到自己受蒙蔽的严重性,使他懂得纳谏的重要性。而且以自己的亲受经历为依据,推己及人,具有强烈的说服效果。语言委婉、含蓄,娓娓动听,使人易于接受。

学生朗读课文,体会语言的妙处。

学生试背诵课文前两段。

第二课时

教学目的

由教师引导学生学完整篇课文,概括文章主旨,归纳词义,词类活用和句式。 以背诵、归纳为本课重点。

教学步骤

一、由学生朗读课文,试背诵课文前两段

二、复习上节课所学内容

由学生概述前两段的大意

三、由教师引导阅读学习三、四自然段。

学生朗读课文。

学生质疑。

教师解疑并补充词语注释

①面刺:当面指责。面,名词作状语,作“当面”讲;刺,指责。②谤:公开指责别人的过失(这个义项没有贬义)。讥:指责(这个义项也没有贬义)。③市朝:市,集市,群众会集处;朝,朝廷,官员会集处。④闻寡人之耳者:“闻”,使动用法,“使??听到”的意思。⑤门庭若市(已成成语):门前和院子里像集市一样热闹,形容进谏的人很多。⑥无可进者:无,无指代词,“没有什么”的意思。

3

学生串讲本段内容并理清思路,概述段落大意:写齐王纳谏及效果。

提问:齐王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学生讨论,师生共同总结:齐威王是一个明智而有作为的国君。他听了邹忌的讽劝,能够虚心纳谏,立即采取相应的措施,并由此获得良好的政治效果。他敢于面对现实,正视自身的缺点,乐于接受劝说,显示了他的政治家的风度和襟怀。

邹忌善于进谏,威于纳谏,君臣同心,上下协力,这是齐国之所以强盛的—个重要原因。

文章最后以怎样的句子作结?揭示了什么道理?

学生回答,教师明确:以“此所谓战胜于朝廷”一句评论作结,深刻揭示了只有广开言路,修明政治,才能使国家强盛起来的道理。

教师指导朗读并试背诵课文三、四段。

四、总结课文

由学生概括本文主旨:只有广开言路,修明政治,才能使国家强盛起来。

这篇文章在写作上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是什么?

教师明确:这篇优秀的历史散文,叙事简洁,剪裁巧妙,突出重点,且运用设喻说理的方法,语言生动委婉,说理深刻,使听者乐于接受。

五、创新思维的培养

从《召公谏厉王弭谤》和《邹忌讽齐王纳谏》的比较上,你认为进谏成功的依据是什么? 学生讨论并归纳总结。

A.从进谏者来说,要足智多谋,娴于辞令,要关心国事,具有远见卓识,同时还要深谙君王的心理。

召公的进谏和邹忌的讽谏,一个失败,一个成功,两个人有许多相同的地方,都关心国事,都富有智谋,同时都娴于辞令,但在熟悉把握对方的心理上,邹忌做得更好一些。在精通辞令上,两人都运用设喻说理的特点,一个抓住自然事物来生动形象地阐述防民之口的危害,一个运用自身的经历来类比推理,只作启发引导对方明白其中的道理,从而愉快地接受意见,在讽谏的艺术上,邹忌运用得更加纯熟一些。

B.从纳谏者来说,要有一个善于纳谏的耳朵,要有自知之明,能听取不同的意见,同时,还要敢于面对现实,正视自身的缺点,才能乐于接受讽谏。

召公暴虐凶残,是一个刚愎自用、拒不纳谏的昏庸的独夫,无论进谏者如何委婉、动听、形象,他都听不进去的。

齐威王则是一个明智的开明君主,他深深懂得收买民心的重要,勇于听取不同的意见。对于别人的讽谏,不仅不生气,而是闻过则喜,认为“善”,表示赞同,并马上付诸实施,分别制定了对不同进谏者的奖励办法。因此,没有齐威王这个善于纳谏的耳朵,邹忌的讽谏也是不会成功的。

4

六、归纳练习

1.归纳文中的词类活用:

朝服衣冠 朝,名一状语

暮寝而思之 暮,名一状语

面刺寡人之耳者 面,名一状语

吾妻之美我者(妾之美我者、客之美我者) 美,以??为美,形容词意动用法。 闻寡人之耳者 闻,动词使动用法,使?听到。

2.归纳文中的特殊句式。

判断句: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被动句式:

王之蔽甚矣。(画线部分为被动句式。)

3.归纳多义词的义项。

朝服衣冠:早晨,名词。

于是入朝见威王:朝廷,名词。

皆朝于齐:朝拜,动词。

我与城北徐公孰美:谁,疑问代词。

孰视之,自以为不如:通“熟”,仔细,形容词。

是可忍,孰不可忍:什么,疑问代词。

邹忌修八尺有余:长,高,形容词。

修守战之具:修理,动词。

乃重修岳阳楼:修建,动词。

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早晨,名词。

旦日,客从外来:明日,名词。

岂若吾乡邻之旦旦有是哉:天天,名词。

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真的,诚意,名词

臣诚知不如徐公美:确实,副词。

今诚以吾众作自称公子扶苏:果真,副词。

奉命于危难之间:期间,时候,名词。

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间或,副词。

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参与,动词。

七、作业布置

1.熟练地背诵课文。

5

2.预习下一课。

板书设计: 邹忌讽齐王纳谏

一、邹忌比美

问美

比美

思美

二、邹忌讽谏

妻私臣→宫妇左右私王

妾畏臣→廷臣畏王

客求臣→四境之内有求于

设喻 说理

三、齐王纳谏

四、纳谏结果

补充资料

1.作者作品

《战国策》是战国末年和秦汉间人编辑的一部重要的历史著作,也是一部重要的散文集。作者已不可考,最初有《国策》《国事》《短长》《事语》《长书》《修书》等名称,经过汉代刘向整理编辑,始定名为《战国策》。全书共33篇,分国别编辑。依次是:西周一篇,东周一篇,秦五篇,齐六篇,楚四篇,赵四篇,魏四篇,韩三篇,燕三篇,宋、卫合一篇,中山一篇。所记史实从东周贞定王十七年(前452年),到秦始皇三十一年(前216年),共245年。

《战国策》的内容,主要记载战国时期各国谋臣策士游说诸侯或进行谋议论辩时的政治主纵横捭阉、尔虞我诈的故事,也记述了一些义士豪侠不畏强暴、勇于斗争的行为。 《战国策》的作者在记叙历史事件时,往往美化封建统治者,过分夸张渲染谋臣策士的作用,有时为了突出纵横游说之士在历史事件中的决定作用,甚至编造一些情节,这就不免违背历史的真实。

《战国策》长于议论和叙事,文笔流畅,生动活泼,在我国散文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

2.背景材料

春秋战国之际,我国正由奴隶制向封建制过渡。当时七雄并立,各国间的兼并战争,各统治集团的内部新旧势力的斗争,以及人民群众风起云涌的反抗斗争,都异常尖锐激烈。在这激烈动荡的时代,“—士”作为一种最活跃的阶层出现在政治舞台上。他们以自己的才能和学识,游说于各国之间,施展着自己治国安邦的才干。各国统治者也认识到,人心的向背,是国家政权能否巩固的决定性因素。无论是战争或生产,都离不开人民群众的理解、支持和参与。失去了民心,国家的统治就难以维持。所以,他们争相延揽人才、虚心纳谏,争取“士”

6

的支持,至于邹忌讽齐王纳谏的故事,于史无考。

3.《战国策》之评价

《战国策》之文章具有时代特点,其辩丽恣肆之文风,雄隽华瞻之文采,正是那纵横捭阖时代特点的体现,于文辞语言之运用方面达到新水平。其影响后代文学者至大,特别是对辞赋、骈体文的产生起着促进作用。

《古文观止》评本文

邹忌将己之美、徐公之美,细细详勘,正欲于此参出微理。千古臣谄君蔽,兴亡关头,从闺房小语破之,快哉!

4.齐威王田因齐,是一个很有作为的君主,据史载,他在继位之初,好为淫乐,不理政事,一切都交给大臣办理,结果,“百官荒废,诸侯并侵,国且危亡,在于旦暮”。齐威王爱隐语,谋士淳于髡乃以隐语进谏,说:“国中有大鸟,止于王庭,三年不飞又不鸣,王知此鸟何也?”威王听后,顿然感悟,回答说:“此鸟不飞则已,一飞冲天,不鸣则已,一鸣惊人。”威王乃决心任用贤才,修明政治,经过调查了解,烹杀以弄虚作假得宠的阿城大夫,而厚奖忠于职守的即墨大夫。从此,“人人不敢饰非,务尽其诚,齐国大治。诸侯闻之,莫敢致兵于齐二十余年”。威王二十六年,魏惠王围赵都邯郸,赵求救于齐,齐派回忌、孙膑为将救赵,大败魏军于马陵,这就是有名的“击魏救赵”的故事。“于是齐最强于诸侯,自称为王,以令天下”。齐威王公元前356一前321年在位,凡36年。

5.邹忌事迹

邹忌是齐国的谋臣,曾历事桓公(威王父田午,非春秋时的齐桓公)、威王、宣王三朝,以敢于进谏和善于辩论著称。据史载,有一次邹忌听齐威王弹琴,他借谈论弹琴,而阐述了他的治国安民之道,说:弹琴弹得音调谐和才算善于弹琴;治国也和弹琴一样,能安抚百姓才算是善于治国。威王听后,大为赞赏,于是封他为齐相。

7


第二篇:(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22课《邹忌讽齐王纳谏》示范教案


22.邹忌讽齐王纳谏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 继续学习文言中一些实词、虚词的用法

过程与方法:学习本文运用设喻讲道理和表明见解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邹忌劝说齐王纳谏是爱国的表现。

【教学重点】文中出现的句式和词类活用现象。

【教学难点】 本文第二段邹忌以自己的事情设喻,劝说齐王纳谏。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方法】启发式提问法

【课时安排】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看过《封神榜》的肯定知道,在殷商时代,有一位大臣比干因进谏国君而被纣王剖心致死,像这样悲惨的结局足以使谏臣望而却步。但是,各朝各代仍有不少智勇双全的忠臣义士,为了国家的前途而勇于进谏,在那伴君如伴虎的时代游刃有余的生存。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样一位杰出的人物邹忌,看看他是如何讽谏齐威王纳谏除蔽,修明政治的。

二.相关知识介绍

1.解题

参照注释⑴明确:邹忌是齐国人名。讽:是讽谏的意思,即用暗示、比喻之类方法委婉地规劝。纳是接受、采纳。谏是臣子向国君提建议。全题合起来就是邹忌委婉地规劝齐王采纳臣民的意见。

2.《战国策》

初三学习《唐雎不辱使命》时作过简介。可参照预习提示内容。 注意:这是一部国别体史书,与前面学的《史纪》(纪传体)、《资治通鉴》(编年体)不同。

三.教师范读课文

四.学生齐读全文后自己理解其内容

五.课文重点内容讲解

教师串讲一段,请两名学生串讲两段,在此过程中将重点字、词、句随时讲解并板书。

1. 实词

zhāo 早晨(名词) 私人,自己(代词) 朝 cháo 朝廷(名词) 私 私下,偷偷的(形容词) cháo 朝见(动词) 偏爱(动词) 身长,长(形容词) 修 修建(动词) 整治(动词) 今义是一个名词

2.虚词:莫:无定代词,指人。译为“没有谁”。弗:fú,否定副词,译为“不”。

3.词类活用

A.形容词意动用法 吾妻之美我者(“以??为美”“认为??美”)

B.形容词作动词 私我也(“偏爱”)

C.名词作状语 面刺(当面)

D.使动用法 闻寡人之耳者(使??听到)

4.句式

A.固定句式 (1)我孰与城北徐公美? (2)吾与城北徐公孰美?

这两句都是比较相关两项得失高下的选择句,是文言文的固定句式。其中(1)句中疑问代词“孰”由于受强调而被提前,是(2)句的倒装句。

B.宾语前置 忌不自信(在否定句中,代词作动词宾语,前置)

C.状语后置(介词短语后置)

欲有求[于我]也(欲[于我]有求) 皆以美[于徐公](皆以[于徐公]美)

能湾讥[于市朝](能[于市朝]谤讥) 皆朝[于齐](皆[于齐]朝)此所谓战胜[于朝廷](此所谓[于朝廷]胜)

D.判断句

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者也。 判断句

(补)廉颇者,赵之良将也。??者,??也。 式标志

E.省略句 (邹忌)与(客人)坐谈

(学生结合讲解再默读全文)

第二课时

六.课文难点内容分析

紧扣题目,理解课文。首选设问文章开始没有直接写邹忌讽劝齐王,而写了什么内容?写的是由一件家庭琐事引起的联想,然后围绕这件家事展开提问:

1.这件家事是什么?

邹忌向他的妻、妾、客提出与徐公比美的问题。

2.由于感情不同,邹忌向他的妻、妾、客提出问题时的口气有所不同,注意揣摩各自的语气所含的感情色彩。

问妻:我孰与徐公美?(亲昵) 问妾:吾孰与徐公美?(严肃) 问客:吾与徐公孰美?(平淡)

3.由于邹忌的妻、妾、客各自的身份与心理不同,所以回答问题时语气感情色彩有明显差异。

其妻曰:“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热情地赞扬)

妾曰:“徐公何能及君也!”(地位低微,拘谨,害怕)

客曰:“徐公不若君之美”。(逢迎应酬)

4.面对妻妾与客的赞美,邹忌态度如何?得出什么结论?

他并未得意忘形,很有自知之明。(从“忌不自信”??内容可知)。 他思之的结果是妻私我,妾畏我,客有求于我也。

5.反复思考,分析邹忌“入朝见威王”是如何“讽”齐王的?

邹忌入朝后,并未单刀直入向齐王进谏,而是将比美这件生活小事讲给齐王听,谈自己体会,然后同国家大事进行类比,将妻、妾、客与齐王的宫妇左右、朝廷之臣、四境之内――类比,推理委婉地进谏,得出一个结论:“蔽甚”。(这里由生活琐事推及国家大事采用了设喻手法。)

6.讽谏结果如何?

最后齐王纳谏。文中写到齐王纳谏决心之大,行“三赏”朝廷内外出现了“三变”,使得“四国朝齐”。

七.学习借鉴

1.设喻手法 在今后生活学习中可借鉴,需注意的是设喻要精妙,比喻要切当。

2.详略处理 写作时借鉴,注意该详的地方定要泼墨如水,该略的地方要惜墨如金。

3.通过对话表现情节发展,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 文中的三问三答

4.思想内容借鉴

文中的“纳谏除蔽”这种见解在当时有积极意义,虽然邹忌讽谏与齐王纳谏都是为巩固封建统治,但在客观上有利于人民,有利于社会进步。今天,我们为实现“四化”有借鉴意义,同时也应虚心听取他人意见,培养多谋善断能力。

八.总结全文

九.作业设计(略)

【板书设计】

邹忌讽齐王纳谏

邹忌—— 妻————妾————客

私————畏————求 讽

齐王—— 宫妇左右——朝廷之臣——四境之内 蔽甚

三赏————广开言路

纳 三变————政治修明 谏

四国朝齐——国家强盛

【教后反思】

设喻(委婉)

更多相关推荐:
《邹忌讽齐王纳谏》教学反思

邹忌讽齐王纳谏教学反思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要重视学生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在教学过程中主动学习探究重视师生的语言交际和心灵沟通重视学生思维方法的学习为此对这篇课文的教学我注重学生学法和能力的培养圈点勾画的方法借助工具书...

邹忌讽齐王纳谏教学反思

邹忌讽齐王纳谏教学反思古文学习向来是令学生厌烦老师头疼的一个问题面对佶屈聱牙生涩难懂的文言文学生既没兴趣又没耐心课堂气氛死气沉沉令人昏昏欲睡老师一个人独角戏难唱教学效果也就可想而知但是中国上下五千年悠久文化的一...

邹忌讽齐王纳谏的教学反思

清晰的结构三叠排比邹忌讽齐王纳谏教学反思浚县实验中学孙雪鹤邹忌讽齐王纳谏是一篇以对话为主既具故事性又具论辩性的文言文本文文字并不深奥学生可以借助课文注释和已学的文言文知识自行翻译本文写的是战国初期齐威王接受邹忌...

邹忌讽齐王纳谏教学反思

邹忌讽齐王纳谏教学反思山阳县城区三中邓英平古文学习向来是令学生厌烦老师头疼的一个问题面对生涩难懂的文言文学生既没兴趣又没耐心课堂气氛死气沉沉令人昏昏欲睡老师一个人独角戏难唱教学效果也就可想而知但是中国上下五千年...

邹忌讽齐王纳谏教学反思

邹忌讽齐王纳谏教学反思邹忌讽齐王纳谏gt教学反思一长期以来古文教学常侧重于字词的理解以至于忽略了对文章思路内涵及语言的品味因而古文教学很容易被异化为古汉语知识教学事实上记忆中的中学古文就是老师讲学生记这么简单上...

《邹忌讽齐王纳谏》教学反思

邹忌讽齐王纳谏教学反思邹忌讽齐王纳谏教学反思今天学习邹忌讽齐王纳谏一文以古人请客笑话导入他请客失败原因在于什么说话要讲艺术说话方式有两种有人知道吗直言婉言今天我们学习一篇和说话进言艺术有关的古文也是篇比美的古文...

邹忌讽齐王纳谏教学设计和教学反思

十四邹忌讽齐王纳谏教材分析邹忌讽齐王纳谏选自战国策齐策是古典散文中的名篇文章生动地记叙了邹忌讽齐王纳谏使齐王广开言路修明政治的故事全文分三部分第一部分写邹忌与徐公比美不因妻妾客的赞美而自喜而是从中悟出直言不易的...

【课后反思】_邹忌讽齐王纳谏_语文_初中_张双华_3705220xx6

邹忌讽齐王纳谏反思邹忌讽齐王纳谏是古代历史名著战国策中的名篇文字易懂语句流畅人物生动故事性强有丰富的人文内涵和教育意义便于课堂上反复诵读宜于在为人处事交际修养等方面启迪学生心智适合初中文言文教学回想本节课的课堂...

邹忌讽齐王纳谏教学设计

九年级语文同步备课22邹忌讽齐王纳谏教学设计赶场初级初中许桦王化平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掌握文中重点文言词语的意义和用法了解宾语前置的句式特点2了解战国策3朗读课文疏通文句提高借助语境推断文言实词意义的能力4欣赏...

邹忌讽齐王纳谏老师用

邹忌讽齐王纳谏导学案学习目标1掌握文中重点文言词语的意义和用法2理读课文总结一词多义古今异义和词类活用现象3欣赏邹忌的讽谏艺术理解讽喻说理的特点重难点1反复诵读中对文章的写作特色和劝谏技巧的领悟2类比手法的运用...

邹忌讽齐王纳谏说课稿

邹忌讽齐王纳谏说课稿吕新花一说教材一教材的地位及课文特点本单元编写了曹刿论战邹忌讽齐王纳谏孟子二章出师表愚公移山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等古典名篇这些文章语言生动形象精僻而富有特色故事情节所折射出的人生哲理能很好地提高...

邹忌讽齐王纳谏读后感

邹忌讽齐王纳谏读后感一有一天爷爷给了我一本故事书名字叫邹忌讽齐王纳谏我很喜欢看它这个故事主要讲了古时候有个人叫邹忌他的妻子小妾客人分别都说他比城北边的美男子徐公还漂亮邹忌并没有感觉到自己特漂亮晚上他想了想原来妻...

邹忌讽齐王纳谏教学反思(29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