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层税务机关加强大企业税收管理的实践与思考

时间:2024.4.9

基层税务机关加强大企业税收管理的实践与思考

大企业对于辖区税收收入和经济社会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基层税务机关作为税源管理的前沿阵地,做好大企业税收管理工作,对落实和推动税收改革影响深远。本文结合威海市环翠国税局近年来税收管理实践情况,分析制约当前大企业管理的主要因素,并联系基层税务机关实际,就提升大企业税收管理质效进行了深入思考。

一、大企业税收管理实践

近年来,威海市环翠国税局立足基层实际,通过建立税收管理“五个平台”,更新管理理念,深化风险管理,优化纳税服务,促进了辖区大企业的健康发展。20xx年,占辖区企业数量2.8%的大企业入库税款16.88亿元,占全局税收收入的78.08%。

(一)以制度机制为保障,搭建权责分明的岗责平台。制定《大企业监控实施办法》、《领导干部大企业联系制度》,对区局、税源管理单位及税收管理员的工作职责、权限、标准、目标和考核等6项内容作出具体规定。在此基础上,调整优化人力资源,分解、明确执法责任24项,补充完善制度流程57项,并从工作需求出发,细化各环节业务传递程序、方式、途径、时限及风险点防范条目156条,加强各岗位间的业务衔接、协作配合,实现依事项设流程、依流程设岗位、依岗位定职责、依职责规避风险的无缝链接。

(二)以分级管理为主线,搭建严密规范的组织平台。按照税源分类管理要求,对管理机构进行了结构性调整,建立了三级塔式管理,形成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大企业监控网络。一是班子成员联系大企业。每位班子成员直接联系4户大企业,了解和掌握企业经营及税源变动情况,指导加强日常税源监管。二是业务科室分析大企业。收入核算、法规、征管等5个业务科室按月、按季对大企业进行数据分析,提出合理化增收建议和措施,总结归纳征管规律和管理方法。三是税源管理单位管理大企业。对大企业实行专户专人管理,税收管理员通过日常采集企业基本信息和重点数据,对企业生产经营情况开展监控管理、分析预测及其他常规性管理工作。

(三)以涉税信息为纽带,搭建风险防控的监控平台。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与第三方信息、重点税源数据库有机结合,提高企业涉税信息采集量;引导和帮助企业逐步完善公司治理和税收风险内控机制,最大限度地防范税收风险。一是开展税务风险排查。从企业发展决策、商品销售、财务核算等环节入手,认真梳理、排查企业涉税风险。二是开展税收风险评估。分析涉税风险点发生的可能性和产生的条件,评估其对企业实现税务管理目标的影响程度,提升企业税法遵从度和风险控制水平。三是开展税务风险应对。依据风险评估结果,采取与风险因素相对应的措施,实施对风险的核实、排除、控制和化解。

(四)以企业需求为焦点,搭建主动服务平台。针对辖区内大企业的特点,尽可能提供量体裁衣式的个性化服务。一是多渠道深化企业沟通。通过组织税企发展促进会、开通大企业QQ群和建立大企业税收联系制度等形式多样的对话机制,强化税企沟通。二是全面落实税收优惠政策。认真落实以转方式、调结构、促发展的税收优惠政策,支持企业做大、做强。20xx年,共落实大企业各项优惠政策6875万元。三是开通绿色办税通道。对3A以上纳税信用等级的大企业,发放绿色通道纳税服务卡,在办理#5@p领购、涉税审批、纳税申报等涉税业务时,提供快速、高效的绿色服务通道。

(五)以绩效管理为导向,搭建持续改进的考核平台。为提升大企业管理绩效,对大企业管理目标进行了层层分解,并在《目标管理考核办法》中,专门设置大企业管理的考核内容和指标28项,明确工作和评价标准,提高了大企业考核的针对性和科学性。同时,通过应用预警评估和数字化管理系统,定期或不定期对大企业管理质量进行考核,着重检查大企业日常基础工作记录和结果、监控数据与分析报告的时效性与准确性、管理台帐记载的及时性与完整性、税负预警处理的及时性与实效性等6种情况,并将考评结果与评先选优等挂钩。

二、制约大企业税收管理的因素分析

当前,尽管基层税务机关在大企业管理实践中探索了一些好的做法,但仍然存在影响其征管质效提升的因素。具体表现在:

(一)大企业财务团队的“强”与基层税收征管力量的“弱”之间的矛盾。加强大企业税收管理,需要一支业务水平高、专业知识强的管理队伍。目前,基层税务机关的征管力量相对于大企业内部高精尖的财务管理团队,普遍存在征管力量较弱的现象,容易产生税收管理风险,主要体现在管理人员数量不足、年龄老化、业务能力不高等方面。一是从人数对比看,通过随机抽取28户大企业的统计数据显示,大企业财务团队中人数最多的为167人,最少的为11人,平均财务人员为37人;而环翠辖区108户大企业的管理,仅由12名税收管理人员负责,人均管户9户。二是从年龄对比看,大企业财务团队的人员平均年龄是34.6岁,环翠区国税局大企业税收管理人员平均年龄45岁,平均年龄相差10.4岁。三是从专业水平对比看,大企业财务团队中财会专业本科以上文凭的人数占比为92%,环翠区国税局大企业税收管理人员具有财税专业本科以上文凭的只有4名,占大企业管理人员总数的33.3%。从以上三个方面不难看出,目前大企业税收征管力量与大企业财务团队专业力量相比存在较大差距,一定程度上制约大企业税收征管水平的提高。

(二)大企业地域拓展的“广”与税源属地管理的“狭”之间的矛盾。伴随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大企业的经营规模不断扩展,总分机构、母子公司等跨国跨地区经营的企业集团也不断涌现。目前税务机关受属地管理的局限,不同区域税务机关收集的总、分企业关联交易、货物流、资金流等涉税信息往往是零散的、孤立的,难以全面准确地反映大企业整体的生产经营情况。以环翠区为例,年纳税额100

万以上的大企业中有76%的企业存在跨区域经营的现象。如某大型连锁超市在济南、烟台、青岛、潍坊等36个市县就设有超市门店600多处;某商业银行在天津、德州、临沂、济宁等设有60多家分支机构,这些大企业的总部与分散各地的成员企业分属不同的税务机关管理,总部主管税务机关虽然对企业具有税收管理权,但受条件制约,对成员企业及时监控和管理存在难度,在一定程度上弱化了大企业整体税收管理的效能。

(三)大企业信息化应用程度“高”与税收管理手段“低”之间的矛盾。大企业在发展过程中为节省人工、提高效率,在信息化应用方面的重视程度和资金投入都相对较高,往往委托国内外知名的软件公司为其量身打造财务软件产品,与其相比基层税收管理手段还相对落后,具体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会计电算化水平差距较大。通过对28户大企业的财务软件调研数据看,重视信息化应用的大企业占到了100%,而且所用软件全部为当前先进的财务综合管理软件,如国外的SAP软件,国内的用友、金蝶、浪潮等软件产品,电算化应用程度极高,而税务人员对企业所用会计电算化的相关知识相对欠缺。二是税收征管信息化应用水平不高。一方面,因税收管理人员年龄较大、知识更新不够等因素造成信息化应用水平不高;另一方面,税收管理人员因日常事务性工作繁多,时间和精力的不足导致在管理方面较为粗放。从5月份对环翠区国税局大企业管理人员的调查来看,日常工作需使用的系统软件有16个,加之日常工作和临时工作繁多,如催报催缴、纳税评估、税法宣传、纳税辅导、#5@p管理、信息采集、上

报表单等,管理人员普遍反映征管精力不足,基本上只是机械地依赖信息系统。三是信息系统采集分析数据的质量不高。尽管近年来税务机关不断加强税收征管软件的开发和利用,但仍然停留在被动接受纳税人填报申报表的阶段,申报表中的各类信息大多为纳税人手工录入申报,纳税人所申报的信息在真实性、完整性、相关性等方面,难以保证真实准确,影响了数据的采集质量和分析利用,也难免出现税收征管盲区和漏洞,影响税收征管水平的提高。

(四)大企业涉税信息“多”与基层税务机关采集利用“少”之间的矛盾。大企业由于存在生产规模大、经营范围广、工艺流程繁、资金流向多等特点,在生产经营过程中就会产生很多涉税信息,其中任何一个涉税信息,都可能间接反映出其生产、经营的真实情况。因此对大企业进行有效监控,就不能只停留在分析企业报表的层面上,而要及时、准确地采集企业全面的生产经营信息,加强对信息的有效利用和综合分析评价,及时发现涉税疑点,从而有针对性地加强管理。近年来,环翠区国税局在已有“威海市涉税信息共享平台”的基础上,联合财政、工商、地税等多个部门,建立了涉及13个部门63项采集指标的社会化信息管税系统,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是也存在一些问题,比如系统运行后存在个别部门不重视、配合不积极等情况,至今仍未真正形成部门间的信息共享和双向反馈,基本还是停留在基层税务机关“单打独斗”的阶段,税收征管真正采集利用到的有价值的第三方信息很少,未达到综合利用社会信息资源形成社会管税的效果。

三、深化大企业税收管理的思考

完善基层税务机关大企业税收管理,应以优化资源配置、完善协作模式、增强风险防控能力、畅通信息共享渠道为目标,着力解决“四对矛盾”,提高大企业税收专业化管理水平。

(一)优化征管资源配置,解决“一强一弱”的矛盾。参照税收现代化、专业化的管理标准和“抓大”的税源分类管理思路,优化资源配置,充实基层税务机关大企业征管力量。一是完善大企业税收管理专职机构。将同一县区的大企业进行集中管理,在县区级基层税务机关成立大企业管理专职机构,集中征管力量专门负责大企业的税收管理和服务;同时,整合日常使用的各类管理软件,减少大企业管理科的日常性事务,使征管人员集中精力搞好大企业的专业化管理。二是配强育强大企业管理人才。向大企业管理科进行倾斜,将责任心强、业务素质高的干部和财会、计算机高端人才优先调配到大企业税收管理岗位,扭转征管力量不强、业务能力不高现状。同时,向总局或省局建议,比照培养税务系统领军型人才培养方式,集中力量培养一大批基层大企业税收征管人才,提高大企业税收管理的层次。三是成立大企业风险分析团队。组织市县两级税务机关的税收分析高端人才,成立专职风险分析团队,及时采集分析大企业数据信息,进行大企业的涉税风险识别和应对。

(二)完善征管协作模式,解决“一广一狭”的矛盾。针对大企业跨区经营的模式,各地税务机关应加强协作管理,形成完整的征管

网络,扭转“各自为战”的被动局面。一是建立大企业跨区域税收协作管理机制。建议在省、市、县区之间,建立起税收征管协作管理机制,在省局以上层面制定跨区域税收协作管理办法,明确总分机构所属税务机关各自的工作职责,形成税务系统内部的强大征管合力。二是建立大企业电子信息库。通过大企业信息库,实现省市县信息共享,使各级税务机关都能全面掌握企业集团的涉税信息,形成对其各纳税实体的动态信息监控,有效防止企业隐匿收入、偷逃税款。三是推进纳税遵从体系建设。围绕促进纳税遵从,在对纳税不遵从制裁的同时,加强对诚信纳税的大企业正面激励,如增加与纳税信用等级较高的大企业签订《税收遵从协议》的规模,明确税企双方的权利义务,提高企业的自我管理能力,并对其提供深层次个性化纳税辅导和服务,以起到良好的社会示范效应。

(三)增强风险防控能力,解决“一高一低”的矛盾。基层国税机关推进依法行政,必须正确处理好“高与低”的矛盾,增强风险防控能力。一是积极预防涉税风险。一方面,将税收管理的重点从事后检查处罚,前置为事前预防和事中发现,针对大企业特点开展个性化政策辅导,并通过定期通报稽查案件增强其依法诚信纳税的意识;另一方面,充分利用大企业信息管理系统、数字化系统、预警评估系统等现有系统的已有功能,强化涉税信息的采集、分析和利用,及时发现和预测企业的涉税风险,并向企业及时提示,做好风险管理建议和预防工作。二是建立大企业税收风险筛选模板。通过对大企业的原材料、耗能、销售量、库存量、资金流等具体信息的动态分析,为大企

业设计个性化风险筛选模板,及时排查涉税疑点,实现对大企业生产经营全过程的风险防控。三是完善税务审计体系。建立完善大企业税务审计体系,及时关注企业重大事项,对其进行重点税收风险防控、识别和应对。特别是针对股权转让、跨境投资和关联交易等企业重大交易事项及时进行税务审计,开展重点税收风险的针对性防控和后续跟踪管理。

(四)畅通信息共享渠道,解决“一多一少”的矛盾。按照总局20xx年基本实现税收现代化总目标的要求,充分发挥信息管税作用,逐步建立起大企业信息管理平台。一是搭建智能化信息管税平台。实现税务端与企业端财务软件的数据对接,便于从大企业财务软件中直接提取数据,对大企业生产经营过程进行动态监控。二是搭建第三方信息共享平台。借助地方政府的力量,将第三方信息采集纳入政务目标管理考核,加强与地税、工商、海关、银行、审计等相关社会职能部门的信息共享,丰富大企业税源管理基础信息库,并对外部信息资源进行充分挖掘利用,与现有征管系统中的数据比对分析,深入剖析可能引起税收流失的各种因素,找准税收管理风险点,切实发挥第三方信息税源控管作用。三是搭建企业信息利用平台。通过税务部门之间的信息交换和传递,实现对大企业上游的原料采购方、下游的产品销售方的信息采集和比对,对大企业的业务链条、#5@p链条进行全程跟踪核实,实现企业的涉税信息在各级、各地税务机关内部之间的有效共享和利用,为管好大企业提供有力的信息支撑。


第二篇:税收风险管理的实践与优化思考


(一)风险管理及税收风险管理的概念

风险管理是指如何在一个肯定有风险的环境里把风险减至最低的管理过程。当中包括了对风险的量度、评估和应变策略。税收风险管理是指税务机关运用风险管理的理念和方法,合理配置管理资源,通过风险分析识别,风险等级排序,风险应对处理,以及过程监控、绩效评估等措施,不断提高纳税遵从度的过程和方法。税收风险管理理念是近年来各地都在研究探讨的新的税收管理模式,其含义是:将现代风险管理理念引入税收征管工作,旨在应对当前日益复杂的经济形势,最大限度地防范税收流失;规避税收执法风险;实施积极主动管理,最大限度地降低征收成本,创造稳定有序的征管环境,是提升税收征收管理质量和效率的有益探索过程。

(二)税源监管风险

近年来,税务违法违章案件越来越多,金额越查越大,究其原因,与很多因素有关。如:国、地税机构分设所带来的信息不畅和差异、税制结构是否合理、税种设置是否科学、征管环节的多少、纳税手续的繁简以及税率是否适当、是否超出了纳税人的心理及经济承受能力、逃避税收得到的利益与被处罚应付出的预期代价之间的权衡等等。这些因素都影响着纳税人决定是否采取逃避税收的行为,是税收征管中产生漏洞的潜在危机。为弥补这些漏洞,就需要税务机关、税务人员花费较多的时间和精力,进行研究并寻找对策,强化税源管理,遏制偷税行为的发生。这种对税款实现潜在的影响实际上就是一种税源监管风险。

(三)税收执法风险

税收执法风险是指税务机关在执法过程中,违反税收法律法规的行为所引起的不利的法律后果。包括对税法及相关法律法规理解偏差产生执法过错,带来的执法风险。以及执法程序不严谨、执法随意性大、法律适用过当带来的执法风险和滥用职权、玩忽职守,徇私舞弊造成执法风险。同时随着整个社会法制建设不断完善,纳税人法制观念不断增强,对于税务机关执法手段、征管方式等要求越来越高,如果执法方式简单,容易诱使征纳双方矛盾激化,也会相应使执法人员执法风险加大。

二、税收管理在税收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一)税源提供的确定性与税收管理不确定性是税收执法风险的主要成因

目前大部分管理分局以属地分片、分责任区管理为主,仍采取传统的以人海战术为主要特征的拉网式、粗放型的管理方式,对所有的纳税人实施均衡管理,缺少完整的风险管理机制,缺乏管理的层次性和针对性,陷入什么都想管,但什么也管不好的怪圈,所谓管理只停留在催报催缴、日常巡查、纳税评估等表面工作上,很难适应新形势下税源管理的需要。随着市场主体日趋多元化,市场分工越来越细,必然要求税务部门按照风险管理理念科学划分管理对象,日常管理有的放矢,突出税源管理重点,增强管理的实效性。从统计数据可以看出,一个地区的税收收入主要来源于少数重点纳税人和征税对象,税收风险管理的重点也应放在这些重点税源上。通过风险识别分析和应对,集中优势力量,加强对重点税源企业和重点行业的管理,堵塞其税收管理漏洞,可有效提高税源管理的效能,提高税源管理的整体水平。

(二)实践税收风险管理是有效降低税收执法风险,提高税收征管质效的需要

纳税人故意偷逃税款,税务人员的执法能力和水平不高,是导致税款流失,出现税收执法风险的两个重要因素。借鉴风险管理理念,通过科学规范的风险识别、风险估测、风险评价等手段,对纳税人不依法准确纳税造成税款流失的风险进行确认,对不同风险程度的企业实施不同的管理措施,有效引导税务干部正确执法,最大限度减少执法风险。另外,在实施属地管理的基础上,针对管理对象不同特点,分行业、分规模,分别制定管理办法,有效配置管理资源,提高税源管理针对性和实效性,促进行业税负的公平,全面提高税收征管质量和效率。

(三)实践税收风险管理是合理有效配置征管资源,形成税源管理合力的需要

目前基层税务部门普遍存在一高一低,一多一少的矛盾,即上级税务机关对工作的要求和标准高,而干部队伍的管理水平却相对较低;纳税人的数量逐渐增多,而管理人员相对较少。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有限的征管资源与纳税人数量日益增加的矛盾越来越突出,靠增加人力资源来加强税源管理已无可能性。通过引入税收风险管理,按照纳税人风险度,实施差别化管理,集中优势力量应对高风险,能够使有限的征管资源发挥最大的效益。

(四)税收管理机制建设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

1、系统上下对风险管理的认识还不到位,缺乏把风险管理贯穿税收工作的主动精神、整体观念和系统意识。现行税制体系结构不完善、不够科学,法律级次低、变动频繁,征管体系自身的风险防御能力不足。内部各部门之间缺乏协调配合,信息资源的共享度不高,税务部门同相关部门在信息共享、沟通反馈机制方面亟待进一步改善,税收信息化建设未能推动税收管理方式发生根本性转变;

2、风险识别的方法有待改进,目前主要是以指标为主,风险模型的研究不够深入。信息缺乏指导性或针对性不强,突出表现为“三多三少”,即散乱信息多,揭示问题信息少;提问题、给任务型信息多,指方向、给方法型信息少;单个信息分析多,信息综合分析少;落实责任与监督制约难以协调统一;有限的征管资源一方面短缺不足,一方面配置效率低下,征纳成本居高不下。

3、税收风险评估机制不健全,对如何从制度上确定风险评估的主体、程序、标准和评估结果的应用缺乏系统的操作办法。风险评估缺乏科学方法论指导,基本停留在经验判断和简单比对阶段,没有一整套科学的模型作为评估依据。风险应对措施单一,未能根据风险等级的大小细分应对策略。对税收管理风险防范和控制的成本和收益分析不够。

4、受人力资源相对不足和税收任务快速增长的影响,税收机关内部征、管、查、审等环节的职责分离存在设计的科学性不足和执行难以到位问题。内部各环节之间的互动机制尚未建立或者不够顺畅,导致信息不对称和协调配合不够,降低了管理风险的防控能力。税务系统内部风险管理的绩效考核体系尚未建立。社会监督的力度需要加大,方式方法需要继续完善

三、税收风险管理理论在税收工作中的深化和探索

(一)完善税源信息共享沟通机制

夯实税收风险管理的信息化基础。税收征纳系统的信息化既包括纳税人税务登记、#5@p管理、纳税申报等所有办税事项的信息化,也包括税务部门征收管理、税务稽查等所有征收管理事项的信息化,以及日常行政管理和社会各相关部门的信息化。从税收风险管理的角度看,应充分运用数据集中的优势,建立纳税人情报信息管理库,重点提高内部信息的共享度,努力挖掘税收管理过程中税收风险信息情报资源;大力拓展外部信息的采集渠道,推进完善财税库银联网和政府公共信息平台,及时采集上市公司报表、工商、统计、行业管理部门和管理协会等部门的第三方信息;探索建立跨地区信息情报采集、交换管理机制,提升跨地区税源信息交换、查询功能,形成税源控管的信息化优势。不断提升征管数据的真实性和有效性,为税收征管工作夯实数据基础,推进“信息管税”目标不断向纵深发展。

(二)关注企业重大事项监控税务风险

企业重大事项包括企业战略规划、重大经营决策、重要经营活动、企业高管变更等。企业战略规划包括全局性组织结构规划、产品和市场战略规划、竞争和发展战略规划等;企业重大经营决策包括重大对外投资、重大并购或重组、经营模式的改变以及重要合同或协议的签订;重要经营活动指关联交易价格的制定,跨国经营业务的策略制定和执行;企业高管包括董事会和监事会组成人员以及行政、运营、人事、财务、市场、销售、信息、技术、质量、公关等部门的主要负责人。

企业的战略规划、重大经营决策和重要经营活动、企业高管的变更等关乎企业的存亡与兴衰,具有复杂的复合风险,其中也包括税务风险。这些事项因其重要性而不允许企业存在过高的风险,因此,企业税务风险管理部门不但要在事前分析、识别、防范风险,更应着重跟踪监控税务风险。

(三)建立与税收征管业务流程相融合的税收风险管理体系

实施税收风险管理应注重将风险管理的关键步骤与税收征管业务流程相融合,强化税收风险识别和衡量排序。目前以省为单位的统一征管系统的建立,已实现全省范围的数据集中,也为加强对税收数据的集中分析、评估和利用提供了少量而准确的基础信息。但是,税务机关的信息量还远不能适应税收风险管理的要求,内部信息虽集中但共享性不够,外部因获取途径不足而大量流失有价值的涉税信息,因此必须拓宽信息,特别是外部信息收集渠道,县局级可利用社会综合治税平台收集其他各部门占有的纳税人信息,基层管理分局、专业评估分局和稽查局可以结合日常工作收集纳税人信息,同时利用基层管理平台中疑点库实现分类整合和共享,可建立行业数据模型,加强信息比对分析,对风险点进行风险识别。利用估算技术,预测风险的概率和预测风险的强度,衡量排序风险度,针对不同级别风险度选择相应的风险应对策略。

(四)建立内部质量控制体系以减少税收执法风险

以风险管理步骤设置运行节点,形成互控机制。税收风险管理事项从整个过程上看,表

现为风险管理目标规划、风险分析识别;风险排序、拟定计划和分配任务;风险应对调查和复核;风险处理跟踪反馈和复核,风险成效评价。就县级税务机关而言,可按照控制原理,将上述事项分为事前、事中、事后三部分,分别设置运行节点。事前控制包括:风险管理目标规划、风险分析识别、风险排序、拟定计划和分配任务,由县级局机关业务部门负责;事中控制包括:风险应对调查和处理,由管理分局、专业评估分局和稽查局分别承担;事后控制为风险处理跟踪反馈和复核,由业务科室和监察室负责。风险成效评价由机关业务部门负责,这样风险确定、处理、跟踪、反馈和复核,分别由不同部门实施,形成有效的内部税源监控机制。

(五)建立完善各环节操作规范强化执法监察

健全的岗位职责体系是实施税收风险管理的基础,要通过合理分权、规范工作流程,形成一个管理严密、相互制约、相互补充的税收管理体系,确保对税源的有效监控,对偏离执法责任制及岗责权限的内部人员亮出“红灯”,实施内外环节的“双重监控”。当前,要重新思考修改和完善国家税务总局出台的《税收管理员制度》,按照风险管理目标体系要求对管理员的税收执法权进行合理分解和有力监督,变“淡化责任、疏于管理”为“责任明确,监控到位”,最大限度地堵塞税收流失漏洞。

更多相关推荐:
加强大企业税收管理与服务的思考

加强大企业税收管理与服务的思考长期以来大企业纳税所占的比例举足轻重加强对大企业的专业化管理和针对性服务对于提升税源管理的科学化精细化专业化水平降低大企业涉税风险提高大企业税法遵从促进大企业为地方经济发展多做贡献...

关于大企业税收管理的几点思考

关于大企业税收管理的几点思考在不久前完成的国家税务总局机构改革中新组建的大企业税收管理司备受社会关注大企业缴纳税收所占比例举足轻重如何根据其特点科学确定税收管理目标构建系统的税收管理体系一直都是各级税务机关努力...

对大企业税收管理的实践与思考 20xx

对大企业税收管理的实践与思考20xx0206220413分类默认分类标签字号大中小订阅httplbr666blogstatic643632820xx1610413812fromdmampfromSearcham...

加强大企业税收管理与服务的思考

加强大企业税收管理与服务的思考长期以来大企业纳税所占的比例举足轻重加强对大企业的专业化管理和针对性服务对于提升税源管理的科学化精细化专业化水平降低大企业涉税风险提高大企业税法遵从促进大企业为地方经济发展多做贡献...

加强大企业税收管理的思考

加强大企业税收管理的思考大企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是国家税收收入的主要来源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跨区域经营市场覆盖面广内部结构复杂信息化程度高的大企业越来越多传统的低层面分散型的税收管理模式已无法适...

大企业税收专业化管理最需要的是什么

大企业税收专业化管理最需要的是什么日前全国大企业税收管理工作会议在长沙召开此次会议要求各地税务机关要进一步探索建立适合我国国情的大企业税源专业化管理模式实际上大企业通常跨行业跨区域甚至跨国经营内部组织架构和核算...

关于大企业税收管理的思考

关于大企业税收管理的思考www20xx年03月24日101524编辑可言来源江苏国税网费志坤张喆区分不同纳税人的规模实行分类管理并着重加强对大企业的税收服务已成为税务管理的国际趋势本文结合基层税收征管实践作如下...

1关于加强大企业税收服务管理工作的意见

湖南省地方税务局关于加强大企业税收服务和管理工作的意见各市州地方税务局省地税稽查局省局直属局随着经济全球化一体化的发展大企业已经成为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是国家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同时大企业具有的国际化集团化多元...

美国大企业税收管理的情况介绍

美国大企业税收管理的情况介绍日期20xx0114选择字号大中小早在19xx年美国国内收入局IRS就针对大企业税收管理实施了大案审计项目简称LCAP即LargeCaseAuditProgram对该国的很多大企业进...

大企业税收专业化管理的背景与实践介绍及个人感悟

大企业税收专业化管理的背景与实践介绍及个人感悟大企业税收业务培训授课资料省局大企业税收管理局副局长谭文仕一背景一我国税收征管格局的变迁1税收专管员制度新中国成立之初中央政府急需筹集资金用于恢复经济和进行社会主义...

大企业税收管理:满足纳税人的差别服务需求

大企业税收管理满足纳税人的差别服务需求发布时间20xx613132129文章来源国税局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进入新世纪后我国作为全球最受瞩目的新兴经济体迅猛发展一批大型国有民营企业迅速成长壮大一些大的外资跨国公司也...

我国探索大企业税收管理新模式

我国探索大企业税收管理新模式南京的218户大企业正在享受着式的纳税服务南京市国家税务局在互联网上为本市每户大型企业开通了专属邮箱这既方便了企业提出涉税需求也方便了税务机关宣传税收政策根据国家税务总局的统计占全国...

大企业税收管理总结(32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