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质课 陈情表

时间:2024.3.27

优质课《陈情表》教案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体会作者至真至诚的亲情忠情;

2、引导学生赏析本文文思缜,脉络分明,陈情于事、寓理于情的构思艺术和骈散结合形象生动的语言艺术;

3、继续指导学生积累常用的文言词语和相关文化常识;

教学时数:二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1、指导学生熟读课文,背诵第一、三段,整体感知课文大意;

2、指导学生积累文言词语及相关常识。

教学过程:

一、 导入课题

以简介作者及后人对该文的评价导入。

李密自幼丧父,母改嫁,赖祖母刘氏抚养无人。李密侍奉祖母甚孝,故以“孝”名于乡里。李密为人刚正,颇有文名,年轻时曾仕蜀汉,表现出相当高的外交才能。晋武帝为稳定局势,打起了“以孝治天下”的旗号。为此李密曾被地方推荐为“孝廉”和“秀才”,但他因侍奉祖母而未去应召。于是写下了《陈情表》这篇表文,再次以祖母年高无人奉养为理由婉言辞谢。文章言辞恳切,真挚动人。人言读《出师表》不哭者不忠,读《陈情表》不哭者不孝。千百年来,人们常以忠则《出师》,孝则《陈情》相提并论,可见李密的《陈情表》具有相当强烈的感人力量。

二、熟读背诵

1、学生轻声诵读课文,对照注解,自己初步疏通课文;

2、指导学生朗读全文,提醒学生注意各段的感情基调。

第一段:凄苦,悲凉;

第二段:感激,恳切;

第三段:真挚,诚恳;

第四段:忠诚,恳切,期待。

3、指导学生背诵第一段。

总起:臣以险衅,夙遭闵凶

父死母嫁(生孩六月,慈父见背,行年四岁,舅夺母志。)

祖母抚养(祖母刘悯臣孤弱,躬亲抚养。)

少年多病(臣少多疾病,九岁不行,零丁孤苦,至于成立。)

无亲无戚(既无叔伯,终鲜兄弟,门衰祚薄,晚有儿息。外无期功强近之亲,内无应门五尺

之僮,茕茕孑立,形影相吊。)

祖母病卧(而刘夙婴疾病,常在床蓐,臣侍汤药,未曾废离。)

4、熟读第二段。

5、指导背诵第三段。

孝治大道(伏惟圣朝以孝治天下,凡在故老,犹蒙矜育,况臣孤苦,特为尤甚。)

不矜名节(且臣少仕伪朝,历职郎署,本图宦达,不矜名节。)

宠命优渥(今臣亡国贱俘,至微至陋,过蒙拔擢,宠命优渥,岂敢盘桓,有所希冀!)

祖母病笃(但以刘日薄西山,气息奄奄,人命危浅,朝不虑夕。)

不能废远(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祖孙二人,更相为命,是以区

区不能废远。)

6、熟读第四段。

7、讨论:结合上节课反复诵读课文的体会,你认为“情”在本文中有哪几层含意?。

引导:本文的题目是《陈情表》,“表”是什么呢?

是一种奏章,用于臣下向君主陈请谢贺。那么,李密的这个奏表,题为《陈情表》,“陈”是陈述的意思,“情”注解没有,那是什么呢?

提示:情况(事实);

衷情(孝情、忠情);

情理(忠孝之道)。(投影)

8、完成课后练习和同步训练。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1、引导学生赏析本文文思缜密,脉络分明,陈情于事、寓理于情的构思艺术;

2、引导学生赏析本文形象生动骈散结合自然精粹的语言。

教学过程:

一、 导入课题

背诵第三段导入。

二、 赏析构思艺术

1、讨论:在陈请终养祖母这个要求时,李密碰到了什么困难?

引导:作者处在一种忠孝两难的矛盾境地里,请大家把作者的这种矛盾境地读出来。

进一步引导:什么地方写了“孝情”?

第一段,        请一二组同学朗读第一段,在第三段中找一句话来概括这一段的意思。

第二段,        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

进一步引导:什么地方写“忠情”?

第三段,        请三四组同学朗读第二段,也在第三段中找一句话来概括这一段的意思。

第四段,        过蒙拔擢,宠命优渥。

2、祖母情深似海,圣上恩重如山;在这样一个二难的境地里,李密是被动的,言辞稍有不

慎,不仅达不到陈请的目的,还有可能招来杀身之祸。下面我们来看看李密是如何化解矛

盾,变被动为主动的。

孝情

祖母情深似海      孝治天下(理)尽忠日长    先尽孝后尽忠

沐清化蒙国恩      祖母病笃(情)尽孝日短    圣朝恩重如山

3、思考:假设你是晋武帝与李密面谈,此时在此处李密直接提出了终养祖母的请求,你晋

武帝能不能一两句话就把李密驳得哑口无言?

引导:晋武可能会说,既然你要终养祖母以尽孝心,为什么在蜀汉你又出来做官呢?

因此,李密深知,这段历史是不能回避的,只能剖明自己心迹:一仕伪朝“本图宦达,不矜

名节”,二在圣朝“宠命优渥,岂敢盘桓”让晋武明白自己的忠心。道理,实情也表白,最后再以一幅祖母病笃图深深打动了晋武,让他明了自己不能出仕的唯一原因只是因为祖母病重,从而提出不能废远的要求。

4、朗读思考:李密最后提出解决尽孝与尽忠两者矛盾的办法是什么?他是怎样提出这个办

法的?

引导:作者以列数字作对比的方式提出了先尽孝后尽忠这一解决矛盾的办法,合情合理,再加上李密在最后再表忠心,不容晋武帝置疑,不得不答应李密的陈请。

提示:尽忠日长,尽孝日短:先尽忠后尽孝。(投影)

5、小结:将本文的第三段和第一段调整一个位置,先讲理后讲情好不好?

引导:出于情,归于理,先动之以情,再晓之以理,陈情于事,寓理于情。总之,全文首先

陈述个人悲惨遭遇及家庭凄苦,突出母孙的特殊关系,作为陈情的依据。继则写自己愿意奉

诏,但又以刘病日笃,处于狼狈之境,借以博取晋武同情。再则抬出以孝治天下的大旗,恳

求准如所请。同时更表明自己心迹,排除了不愿出仕的政治因素。最后提出解决矛盾的方案。全文构思缜密,脉络分明,具有很强的逻辑力量。

三、赏析语言

有好的构思,还要有恰当的语言来表达,这样文章的力量才能发挥出来。《陈情表》明显的保留了赋的语言特点。《古文观止》评论《陈情表》的语言,说它“至性之言,悲恻动

人”;有人说,《陈情表》的语言是有形的,有声的;读《陈情表》你可以看到李密形影相吊的孤寂,看到祖母奄奄一息的悲恻,看到帝王微笑背后的恼怒,看到作者诚惶诚恐的怖惧……;你还可听少年的无助哀叹,老人病中无奈的呻吟,孝子恳切的哀告,帝王严厉的呵

斥……

1、请轻声朗读课文,把你认为好的语句画下来,读出来,然后结合文章的构思,说说这些语句有什么特点,好在哪?

(学生读书思考约3-5分钟,老师巡堂了解情况)

2、重点赏析语段(句式,用词,修辞手法,表情达意的效果):

(1)、“生孩六月,慈父见背,行年四岁,舅夺母志。祖母刘闵臣孤弱,躬亲抚养。臣少多疾病,九岁不行,零丁孤苦,至于成立。……”

引导:四字骈句,语势连贯、紧凑,不拖沓,让人感到灾祸接踵而来,以情动人,让晋武帝

化严为慈。

(2)、“茕茕孑立,形影相吊”,直陈其事,白描手法,把自己形只影单,孤独寂寥,极为形象地表现出来,读之让人动容。

(3)、“逮奉圣朝沐浴清化。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后刺史臣荣举臣秀才。……,诏书特下,拜臣郎中,寻蒙国恩,除臣洗马。……。”

引导:一连用了“察臣”“举臣”、“拜臣”、“除臣”,准确地陈述了自己“过蒙拔擢,宠命优渥”的实情以及由衷的感恩戴德之情。

(4)、“诏书切峻,责臣逋慢;郡县逼迫,催臣上路;州司临门,急于星火。”

引导:四字骈句的排比渲染出圣命逼人的紧张气氛。四字骈句:简洁凝练,语势连贯紧凑,文势如行云流水般通畅。

(略)

四、作品评价

通过两个拓展性的问题,引导学生更深入认识本文构思慎密,语言精粹的特点。

1、讨论:有论者认为,李密反复强调孝亲,其实是为自己不奉诏仕晋而故意寻找借口。你

同意这一观点吗,为什么?

引导1:李密反复强调孝亲,决不是为其不奉诏仕晋而故意寻找借口。他是真心因终养祖母才难能应诏的。读完全篇,我们可以清楚地体昧到,他的孝心不是抽象的,而是充满了孙儿对祖母的一片真情。

引导2:李密对蜀汉念念于怀,他曾说刘禅“可次齐桓”。更何况司马氏是以屠杀篡夺取得天下,内部矛盾重重。李密以一亡国之臣,对出仕新朝就不能不有所顾虑,而暂存观望之

心了。不幸的是他这种想法,被晋武多少察觉到了,因此“州书切峻。责臣逋慢”。这就使

李密在“再度表闻”时,发生了更大的困难。然而李密抓住了孝字大做文章,却又不从大道理讲起,而是委婉陈辞,动之以情,恰到好处地解决了“不从皇命”的难题。

开放性问题,各抒已见,自圆其说。

2、讨论:晋武帝为什么会答应李密终养祖母的请求?

为李密的言辞和情理所动;

彰显孝治天下的恩德。

3、引入前人评价,以激发学生进一步研究的兴趣。

读《出师表》不下泪者,其人必不忠;读《陈情表》不下泪者,其人必不孝;读《祭十二郎

文》不下泪者,其人必不友;(以上苏轼语)读《报任安书》不下泪者,其人必不为人。

五、布置作业:完成课后练习和同步训练。

陈情 表(教案)竞赛课

 教学目的:

1.通过对重点字词的探究,了解文中蕴含的情感,梳理文章的脉络。

2.通过配乐朗诵全文,感知本文陈情于事、悲恻动人的风格特点,体悟本文独特的魅力。

3.培养学生质疑的精神,激发对古文的兴趣。

教学方法:诵读法、探究法。多媒体辅助。

一、导入课题,了解文体

   以补充书下的注释,写作的时代背景导入。 

1.写作背景。简介司马懿、司马昭、司马炎。

2.表

表是古代臣子陈述己见的奏章。是古代的一种文体。是古代臣属给君王的上书。内容多是劝进、辞免、庆贺、贡物等。它与一般上书奏折的不同在于常含有表示陈情、诉说心曲的意思。如诸葛亮的《出师表》。补充:这类文章战国时称书,汉代分为四类:章、奏、表、议。其中“章以谢恩,奏以按劾,表以陈情,议以执异。”

二、咬文嚼字,追根溯源

1.探究“臣、陛下、除”,了解典故“结草衔环”。

总结:晋武帝有招揽之心,李密言有报恩之意。

2.紧扣文本分析李密和祖母的境况。重点探究“吊”“夙婴疾病”“圣”

总结:李密用“孝”来力辞不就。

3.“孝”是优良传统,引《诗经》

三、诵读涵泳,体味真情

苏轼曾说:“读《出师表》不下泪者,其人必不忠;读《陈情表》不下泪者,其人必不孝;读《祭十二郎文》不下泪者,其人必不友。”我们不一定流泪,但是应该以情带声,读出真情。那就需要我们理解文章。

李密的这篇《陈情表》终于打动了晋武帝,使他看了表章后说:“士之有名,不虚然哉!”乃停诏, 准如所请。晋武帝嘉勉他的孝心,赐给奴婢两人,使郡县供养他的祖母。刘氏亡后,他丧限期满,才入京任太子洗马,后官至汉中太守。

四、归纳重点,总结全课

总结:“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

推荐阅读书目

四.    王彩君老师的复习课《陈情表》

(一)   王彩君老师的课后反思

这堂课总体来说不满意。在设计这节课时,我主要制定了两个复习目标,一个是复习巩固主要的文言知识,一个是品读语言,体悟作者的感情。对于这样的传统篇目,在设计上不容易上出新意,但在学生体悟感情这方面,却可以展现出不同的境界。在处理体悟感情这一环节时,主要是让学生找出有感悟的句子,先自己写体会,然后组内交流,推选出较好的同学展示,这一环节学生表现的还可以,但是教师在引导的过程中感染力不够。

在处理第一个环节复习重点文言知识时,我认为很是失败。首先是课前导入完全成了摆设,没能起到带动学生进入课堂的作用,所以在让学生找重点文言知识,以及展示这方面的知识时,学生积极性不够,不能很好地投入到学习状态中。其次,学生好像一直被老师推着走,老师觉得上的很费劲,学生也不能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自然课堂也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

这堂课使我深切的认识到,教师要成为课堂真正的组织者与引导者,还需要下很大的功夫。

(二)   组内老师的评价

王景会老师

1、目标的制定体现三维目标的要求,且紧紧围绕目标组织教学,可谓简明扼要,省时高效。

2、课堂结构各环节衔接自然,有文本中的词汇成语到情感体悟,然后关联写作,可谓环环相扣,结构紧凑。

3、能力点的讲解适度拓展,联系高考中的典型例子,可谓触类旁通,能力提升。

4、教态大方自然,可谓镇定从容,魅力无穷。5、本文以情感动人,教师读文解析,动情、传情不足。

任桂秀老师

1、备课充分,了解学情,能根据学情设计问题,由浅入深,环环相扣,层层深入。

2、教态自然,基本功好,驾于课堂能力强。3、注重文言知识落实,突出重点,指令明确,培养学生分析问题、思考问题的能力。4、再有一些亲和力和感染力就更好了。

孙翠英老师

教态端庄,沉稳自如;连接高考,凸显地位;在研讨中赏析语言,使得学生认识深刻,体现了文、言并重的思想。时间处理再紧凑些就跟好了了。

李利老师:

1、落实到位,衔接自然。拓展延伸适度,链接写作有深度。2、教师应该再显示一下自己的高度。

王庆雷老师

在本课的教学中,教材处理方面采取了创新的做法。形式上以练代讲,从梳理文意到评价到写作,从不同角度切入解析文章。阅读的主动权在学生手里,训练的指导权由老师掌握,这种抓住关键,以练代讲的方法,效率较高。

张相涛老师

1、课堂语言规范简练,指令明确。以重点、难点字词为抓手,强调诵读,很好地体现了复习课的预定目标。在此前提下注重对学生情感的熏陶,进行了写作训练,促进了知识的生成。2、时间把握不够完美,前松后紧。

 [转载]高中语文教学视频(精品) 1“孝?爱”作文导思课实录[转载]高中语文课堂视频实录专题

 [转载]第六届课堂教学大赛金奖:《陈情表》(上[转载]陈情表视频朗读

7、《陈情表》

  诗词导入:诸葛亮的《出师表》相信大家并不陌生。“出师一表真名世”,初中学过的诸葛亮的这篇文章的确实是名世、传世之作。“表”是古代的一种文体,是古代奏章的一种,一般用于臣子向皇帝陈情。《出师表》就是诸葛亮向蜀汉后主刘禅陈情的奏章。“出师一表真名世”的下一句是“千载谁堪伯仲间”,意思是“千百以来谁可以和他相比呢?”我不敢举哪个名人去和诸葛亮比较,但就在诸葛亮之后不足一百年的晋朝,有一篇奏章足以和《出师表》相媲美,它即是李密的《陈情表》。(教师板书课题《陈情表》)。

原文地址:《陈情表》后的刀光剑影作者:王开东

陈情表后的刀光剑影

——《陈情表》解读

 李密的《陈情表》,历来被认为是一篇“悲恻动人”的千古奇文。我想这篇奇文除了作者狼狈不堪,所陈之情凄恻委婉,苏轼老先生的大力举荐,恐怕也是重要原因。苏子说:“读《出师表》而不流泪者,其人必不忠;读《陈情表》而不流泪者,其人必不孝;读《祭十二郎文》而不流泪者,其人必不友。”由李江苏海的苏轼来给李密做广告,那影响大了去了。

 歌德凭一部《少年维特之烦恼》,给德国文学赢得一席之地;那么,李密凭一篇《陈情表》而立足文坛,似乎也并不奇怪。

 关键是《陈情表》是否是一篇悲恻千古的文章。恰恰是在这点上,李密站不住脚。

 先看当时的背景。

 第一,晋武帝为什么非要让李密做官不可。

 第二,李密为什么不愿出来做官。

 晋武帝为什么非要让李密出来做官,这里面大有文章。

 首先,中国古代以“忠孝”治天下。君为臣纲,父为子纲。此乃人之伦也。统治者作力打造“孝”,让所有的人从小就无条件听命于家长,一旦这些人长大之后,马上就“移孝为忠”,无条件地听命于皇上。奴才就是这样炼成的。封建政权也就是这样巩固起来的。

 但司马氏却不敢以“忠”来号令天下。因为晋武帝司马炎自己的屁股就不干净。想当年,虽然乃父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但他并未面南背北。但司马炎继承父亲爵位后,却火烧屁股,立马一脚踢开魏帝,自立为皇帝,国号为“晋”。这是典型的篡权夺位,乱臣误国,如果以“忠”来治理天下,全天下的人不都要笑得满地找牙。晋武帝干脆以“孝”治天下。老子天下第一,我就是你们的父母官,你们都是我的儿孙,都要孝敬我,又怎么的。

 酒池肉林的故事就来源于这个家伙,晋武帝是历史上第一个妃子超过万人的皇帝,但他还“选而不厌”,下令所有太守以下的官员,都要把适龄女儿送到宫里接受挑选,否则,杀无赦。这样一来,问题就大了。晋武帝每天看女人画像都来不及,每天究竟宠幸哪个妃子,简直比歌德巴赫猜想还要困难。有人就给晋武帝出了一个好主意,让他驾着羊车,羊跑到哪里,就宠幸哪个。妃子们为了得到皇帝的恩宠雨露,就在门上插上青草,引诱羊……晋武帝的类似的丑事还有很多。

 天子以天下人为刍狗,天下人当然以天子为寇仇。

 照理说,物以类聚,人以群分。那么,荒诞不堪的晋武帝为什么如此高看李密?

 第一,司马氏夺取曹魏天下后,内部政权并不稳固,还没有到大开杀戒的时候。

 第二,灭蜀后,为了笼络西蜀人才,加强对蜀地的统治。李密作为蜀国的郎署,有相当大的号召力。

 第三,晋武帝还没有完成消灭东吴的大业,想通过安抚蜀国大臣的方式,诱降东吴,搞和平演变。

 第四,晋朝以“孝”治天下,而李密恰好“孝”名远扬,是搞宣传的不二人选。据《晋书。李密传》记载:“祖母有疾,密痛哭流涕,夜不解衣,侍其左右。膳食、汤药、必亲自口尝然后进献。”

 那么,李密为什么不肯应诏?仅仅是因为祖母无人奉养吗?

 也未必。李密不肯奉诏,原因很复杂。

 第一,确实是奉养祖母。李密六月丧父,六岁失母,九岁不行,常年多病,是祖母躬亲抚养。祖孙二人相依为命,感情不可谓不厚。此为骨肉之情也。

 第二,蜀国刚刚破灭,而刘氏实为汉家正统也。孝忠总是不分家的,大孝子李密作为蜀国旧臣,不可能没有忠君之想,故国之思。女人都知道,饿死事小,失节事大,文人也有节操问题。此为怀旧之情也。

第三,司马氏杀伐心太重,阴险毒辣,而招降李密心情又如此急迫,让李密无所适从。李密认为,后主刘禅是“可以齐桓”的,只不过是“未得其人”罢了,而武帝司马炎却是深藏不露,偷天换日,此种人君最难将息。此为疑虑之情也。

第四,晋朝是北方氏族为基础的政权,对南方人向来非常轻视,李密是“亡国贱俘,至微至陋”,更是人微言轻,基石不稳。况且又要充当太子洗马,宫廷斗争,波诡云谲。叫我如何不怕它!李密不想做政权倾轧的牺牲品。此为恐惧之情也。

第五,蜀国新亡,晋国名不正言不顺,一般来说,一个新政权成立之初,统一之时,常常是法家,而到治理天下之时,又会变成儒家。李密觉得这个时候出山,风险太大,成本太高。他还需要等待。此为观望之情也。

从历史上来看,李密的眼光是惊人的,魏晋的杀人档案,触目惊心。余秋雨在《遥远的绝响》中记载:

“何晏,玄学的创始人、哲学家、诗人、谋士,被杀;张华,政治家、诗人、《博物志》的作者,被杀;潘岳,与陆机齐名的诗人,中国古代最著名的美男子,被杀;谢灵运,中国古代山水诗的鼻祖,直到今天还有很多名句活在人们口边的横跨千年的第一流诗人,被杀;范晔,写成了煌煌史学巨著《后汉书》的杰出历史学家,被杀;嵇康,晋代最伟大的学问家,读书人的种子,三千太学生求情而不得,被杀,《广陵散》从此绝矣……”
    可以列举的还有很多。但李密不在其中。李密最让我失望的是,祖母死后,他守完孝,就高高兴兴地出来做官了。后来,一直做到汉中太守,还嫌乌纱帽太小,吵着要到朝廷里做官,终于触怒皇帝,被一下子搙掉了,结果偷鸡不成,只好哭着鼻子回家了。晚节不保。由此看来,《陈情表》和稽康《与山巨源绝交书》不好相提并论啊。

《陈情表》陈上去之后,晋武帝非常感动,说:“士之名,不虚也。”不仅同意了李密的请求,还赐给李密两个奴婢,还让地方官员给李密的祖母提供生活用品。

 很多人认为李密文章写得高明,打动了混世魔王司马炎。我却觉得司马炎不会如此简单。司马炎不是一个普通的人,听了祥林嫂阿毛的故事,就要滴几滴猫尿,人家是政治家,是冷血动物,洞若观火。为什么李密在蜀时就能做官,到晋时就不能做官了?这个逻辑很难说得通。李密的小九九,晋武帝还能看不出来?晋武帝重用李密,只不过是在利用他,李密不过是一个工具,一个筹码,一个道具,后来晋武帝不同意李密到朝廷做官就是例证。而现在《陈情表》洛阳纸贵,晋武帝的孝道宣传已经是如火如荼了。更何况还能显示自己的英明和大度,这场戏如此圆满,晋武帝何乐而不为?

 至于苏轼为何高看这篇文章,只要想想:苏轼屡遭放逐,流离失所,对父母不能尽孝,内心中的惨痛;信而见疑,忠而被谤,对皇帝一片忠心,却“多情却被无情恼”的失落;还有“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对弟弟的真情祈祝……我们就可以知道,这三篇文章是他人之酒杯,浇苏子之块垒,如此而已。 前       言

   这里所提供的课例,有一个共同的研究主题:关注知识和能力。

   新课程实验以来,依据课程标准,我们坚持从三个维度(“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出发设计教学目标,努力改革教学的内容。

    时至今天,当我们回顾我们曾经走过的历程时,我们发现:教学中,我们研究“过程和方法”,也在“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上穷尽精力;可是,我们对“知识和能力”这个目标的关注似乎不够,甚至陷入一些误区。

   为引起一线教师对这个目标的重新审视,我们提供了这样一个研究的平台。

   请大家一道思考!

陈 情 表(教案)

                        

教学目的:

1、通过朗诵全文,初步感知本文陈情于事、悲恻动人的风格特点。

2、引导学生通过归纳掌握重点的文言词句(通假字、古今异义词、词类活用和特殊句式)

3、通过对“臣、婴、夙、吊、除、逮、期”等重点字词的探究,培养学生质疑的精神,激发对古文的兴趣。

第一课时

一、导入课题,了解文体

   以补充书下的注释,写作的时代背景导入。 

1、写作背景。简介司马懿、司马昭、司马炎。

2、表

表是古代臣子陈述己见的奏章。是古代的一种文体。是古代臣属给君王的上书。内容多是劝进、辞免、庆贺、贡物等。它与一般上书奏折的不同在于常含有表示陈情、诉说心曲的意思。如诸葛亮的《出师表》。补充:这类文章战国时称书,汉代分为四类:章、奏、表、议。其中“章以谢恩,奏以按劾,表以陈情,议以执异”。

二、自读课文,正音纠错

    易读错的字词:少、鲜、逮、薄、更。

                  三、字斟句酌,归纳重点。

要求学生默读,在文中查找归纳。解决以下问题:

通假字;古今异义字;词类活用;特殊句式。

教师简要分类归纳指导——详见课件。

四、重点探究,激发兴趣。

——臣(引入作者的介绍)婴、夙、除、吊、逮、期。(详见课件)

后被谗免官,死于家中。

苏轼曾说:“读《出师表》不下泪者,其人必不忠;读《陈情表》不下泪者,其人必不孝;读《祭十二郎文》不下泪者,其人必不友。”我们不一定流泪,但是应该以情带声,读出真情。那就需要我们理解文章。

李密的这篇《陈情表》终于打动了晋武帝,使他看了表章后说:“士之有名,不虚然哉!”乃停诏, 准如所请。晋武帝嘉勉他的孝心,赐给奴婢两人,使郡县供养他的祖母。刘氏亡后,他丧限期满,才入京任太子洗马,后官至汉中太守。

六、归纳重点,总结全课

总结:“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

高二文言文《陈情表》译文:

  臣李密言:臣子因命运不好,小时候就遭遇到了不幸,刚出生六个月,我慈爱的父亲就不幸去世了。经过了四年,舅舅又逼迫母亲改了嫁。我的奶奶刘氏,怜悯我从小丧父又多病消瘦,便亲自对我加以抚养。臣子小的时候经常有病,九岁时还不会走路。孤独无*,一直到成家立业。既没有叔叔伯伯,也没有哥哥弟弟,门庭衰微福气少,直到很晚才有了儿子。在外面没有比较亲近的亲戚,在家里又没有照管门户的僮仆。孤孤单单地自己生活,每天只有自己的身体和影子相互安慰。而刘氏很早就疾病缠身,常年卧床不起,我侍奉她吃饭喝药,从来就没有离开过她。

  到了晋朝建立,我蒙受着清明的政治教化。前些时候太守逵,推举臣下为孝廉,后来刺史荣又推举臣下为秀才。臣下因为没有人照顾我祖母,就都推辞掉了,没有遵命。朝廷又特地下了诏书,任命我为郎中,不久又蒙受国家恩命,任命我为洗马。像我这样出身微*地位卑下的人,能够去服待太子,这实在不是我杀身捐躯所能报答朝廷的。我将以上苦衷上表报告,加以推辞不去就职。但是诏书急切严峻,责备我逃避命令,有意怠慢。郡县长官催促我立刻上路;州官登门督促,十万火急,刻不容缓。我很想遵从皇上的旨意立刻为国奔走效劳,但祖母刘氏的病却一天比一天重;想要姑且顺从自己的私情,但报告申诉又不见准许。我是进退维谷,处境十分尴尬。

  我想圣朝是以孝道来治理天下的,凡是故旧老人,尚且还受到怜惜养育,何况我的孤苦程度更为严重呢?而且我年轻的时候曾经做过蜀汉的官,历任郎中和尚书郎,本来图的就是仕途通达,无意以名誉节操来炫耀。现在我是一个低*的亡国俘虏,实在卑微到不值一提,承蒙得到提拔,而且恩命十分优厚,怎敢犹豫不决另有所图呢?但是只因为祖母刘氏已是西山落日的样子,气息微弱,生命垂危,朝不保夕。臣下我如果没有祖母,是活不到今天的,祖母如果没有我的照料,也无法度过她的余生。我们祖孙二人,互相依*,相濡以沫,正是因为这些我的内心实在是不忍离开祖母而远行。臣下我今年四十四岁了,祖母今年九十六岁了,臣下我在陛下面前尽忠尽节的日子还长着呢,而在祖母刘氏面前尽孝尽心的日子已经不多了。我怀着乌鸦反哺的私情,企求能够准许我完成对祖母养老送终的心愿。

  我的辛酸苦楚,并不仅仅是蜀地的百姓及益州、梁州的长官所亲眼目睹、内心明白,连天地神明也都看得清清楚楚。希望陛下能怜悯我愚昧至诚的心,满足臣下我一点小小的心愿,使祖母刘氏能够侥幸地保全她的余生。我活着当以牺牲生命,死了也要结草衔环来报答陛下的恩情。臣下我怀着牛马一样不胜恐惧的心情,恭敬地呈上此表以求闻达。

《陈情表》设计

肖培东

    我一直认为把《陈情表》放在所谓的“此情可待成追忆”中并非最佳,在我看来,这文章在渲染情感方面并没有多大卖点,没有具体细节,没有情感高潮,多是一些陈述,比《项脊轩志》的细微情深,《陈情表》并没有太多的动人处。那么《陈情表》最大的看处在什么地方呢?李密的用心,说话艺术,构思艺术。李密的“表”,是“动之以情”的。他完全撇开公事,诉说自己艰难境遇,以及祖孙相依为命的情谊,因而虽违圣命,在上召下逼的危急状况下中,诉说衷情,不但不受诛戮,反而使皇上同情,得到赐两女仆服侍祖母的险恩。李密的《陈情表》,在内容上不足称道。但以情动人,情理兼备,其表情达意的辞章艺术和表述技巧,确有精妙之处,值得借鉴。

    历史上对李密当时不愿出仕有所评议,认为司马氏统治集团内部勾心斗角,矛质错综复杂,李密作为亡国遗臣,对卷入当时的政治漩涡不免有所顾虑、警戒,供奉祖母虽是实况,也是推托借口。但妙在不露痕迹,利用普武帝“以孝治天下”的旗号,恳诉臣必须尽孝祖母不能赴召之情。

    我一般先从注解一,即背景入手,然后要求学生找出背景文字在文章中的显露之处,即第二段,疏通后就问,“臣之进退,实在狼狈”,李密是如何让自己从狼狈中突围的呢?

    带着这样的问题,再读全文,就解决了全文的整体阅读,理解李密行文之妙。读中思考,读中研讨,你们觉得怎么样呢?

转:

李密原是蜀汉后主刘禅的郎官(官职不详)。公元263年,司马昭灭蜀汉,李密成了亡国之臣。仕途已失,便在家供养祖母刘氏。公元265年,晋武帝请李密出来做官,先拜郎中,后又拜为洗马(即太子侍从官),就是文中说的“诏书特下,拜臣郎中,寻蒙国恩,除臣洗马”。晋武帝为什么要这样重用李密呢?第一,当时东吴尚据江左,为了减少灭吴的阻力,收笼东吴民心,晋武帝对亡国之臣实行怀柔政策,以显示其宽厚之胸怀。第二,李密当时以孝闻名于世,晋武帝承继汉代以来以孝治天下的策略,实行孝道,以显示自己清正廉明,同时也用孝来维持君臣关系,维持社会的安定秩序。正因为如此,李密屡被征召。

李密为什么“辞不就职”呢?大致有这样三个原因:第一,李密确实有一个供养祖母刘的问题,像文章中说的“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第二,李密是蜀汉旧臣,自然有怀旧的思想,况且他还认为汉主刘禅是一个“可以齐桓”的人物,对于晋灭蜀汉是有一点不服气的。第三,古人讲:做官如履薄冰。皇帝高兴时,臣为君之心腹;皇帝不高兴时,臣为君之土芥。出于历史的教训,李密不能没有后顾之忧。晋朝刚刚建立,李密对晋武帝又不甚了解,盲目做官,安知祸福。所以李密“辞不就职”,不是不想做官,而是此时此刻不宜做官。

李密不想马上出来做官,而晋武帝方面却催逼得很紧。“诏书切峻,责臣逋慢。郡县逼迫,催臣上道;州司临门,急于星火。”轻慢皇帝,违抗皇命是要杀头的。为了摆脱这个困境,达到不出来做官的目的,李密就在“孝”字上大做文章,把自己的行为纳入晋武帝的价值观念中去。李密是蜀汉旧臣,“少仕伪朝,历职郎署”,古人讲“一仆不事二主”,“忠臣不事二君”。如果李密不出来做官,就有“不事二君”的嫌疑,不事二君就意味着对晋武帝不满,这就极其危险了,所以李密说自己“不矜名节”,“岂敢盘桓,有所希冀”,我不出来做官完全是为了供养祖母刘,是为了“孝”。但是这里又产生了一个问题,事父为孝,事君为忠。李密供养祖母是孝,但不听从君主的诏令,不出来做官,就是不忠。古人云“忠孝不能两全”。《韩诗外传》卷二记载:“楚昭王使石奢为理道,有杀人者追之,则父也。奢曰:‘不私其父非孝也,不行君法非忠也。’于是刎颈而死。”为忠臣不得为孝子,为孝子不得为忠臣。李密很巧妙地解决了这个矛盾,即先尽孝,后尽忠。“是臣尽节于陛下之日长,报刘之日短也”。等我把祖母刘养老送终之后,再向您尽忠,这样晋武帝也就无话可说了。

李密为了达到自己的目的,除了在“孝”字上大作文章外,还以巧妙的抒情方式,来打动晋武帝。从文章中可以想见,李密在构思《陈情表》时,有三种交错出现的感情:首先是因处境狼狈而产生的忧惧之情;其次是对晋武帝“诏书切峻,责臣逋慢”的不满情绪;最后是对祖母刘的孝情。但是当他提笔写文章时,便把这三种感情重新加以整理,经过冷静的回味,压抑了前两种感情,只在文中含蓄地一笔带过,掩入对祖母刘的孝情之中。而对后一种感情则大肆渲染,并且造成一个感人至深的情境,即“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从这样一种情境出发,作者先以简洁精练的语言写自己的孤苦,为“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作铺垫,然后反复强调祖母刘的病:如第一段的“夙婴疾病,常在床蓐”;第二段的“刘病日笃”;第三段的“日薄西山,气息奄奄,人命危浅,朝不虑夕”。这样,李密的孝情就不同于一般的母孙之情,而是在特定情境中的特殊孝情。

《陈情表》是写给晋武帝的,是为了达到“辞不就职”的目的。从这个目的出发,李密并没有把孝情一泄到底,而是用理性对感情加以节制,使它在不同的层次中,不同的前提下出现。第一段先写自己与祖母刘的特殊关系和特殊命运,抒发对祖母的孝情,“臣侍汤药,未曾废离。”如果从这种孝情继续写下去,会有许多话要说,如对祖母的感激,对祖母的怜惜等等。但作者却就此止笔,转而写蒙受国恩而不能上报的矛盾心情,写自己的狼狈处境。第二段表白自己感恩戴德,很想走马上任,“奉诏奔驰”。为什么不能去呢?因为“刘病日笃”,这就从另一方面反衬了他孝情的深厚,因为孝情深厚,而“诏书切峻,责臣逋慢”,所以才有“实为狼狈”的处境。前面抒发的孝情被节制以后,又在另一个前提下出现了。第三段作者转写自己“不矜名节”,并非“有所希冀”,不应诏做官,是因为“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在排除了晋武帝的怀疑这个前提之下,再抒发对祖母刘的孝情,就显得更真实,更深切,更动人。

     窘境摆出来了,何去何从,矛盾该怎么合理解决,表文扣住晋王朝“以孝治天下”的幌子,恣意颂扬,然后把自己摆了进去。陈说应该得到怜悯、抚育的理由。但据此来请求皇上施思免召,似嫌理由尚不完备,于是又以个人的经历、遭遇,从两方面诉说效忠朝廷的心志。其一是为了消除皇上对臣“矜名节”自命对高的怀疑,追述少时就已任职伪朝,本来就是冀求官职显达的,并没有什么夸耀自己名声、节操之意。其二是为了表白臣确有奉诏之愿,并不是对朝廷有异心,自述臣为亡国贱俘,身份卑微,能蒙受恩德显达升官,确是感激不尽,哪还敢犹豫迟疑,或另有他求。这样晋武帝的猜疑与戒心便消除了。如此说来,是应该奉诏赴命了,但表文并没有借势直下。而是峰回路转,叙写祖母“日薄西山,气息奄奄,人命危浅,朝不虑夕”的凄苦危殆,抒发与祖母“更相为命”,必须对祖母奉养终老的孝顺衷情。这里写得缠绵婉恻,情意深重,感人至深。

  再从年龄计议,述说“臣尽节于陛下之日长,报刘之日短”。拿鸟兽对比,述说鸟尚有反哺之情,臣怎能可不伏乞终养,实在只能先尽孝,后尽忠了。最后几乎是对天盟誓,连州官和天地鬼神都要请来作为“臣之辛苦”的证人了。表文终了,李密确是到了掏出心肝、沥血陈情的境地,决心要以“生当陨首,死当结草”来报答皇思。晋武帝虽然残虐,也不得不被李密先孝后忠的恩情挚意所打动了。

  李密的《陈情表》,不事雕琢,不以构思奇妙见长,但感情真挚朴实,铺叙委婉曲折,抒情诚挚深沉,叙事具体感人。虽造语平实,但词意恳切,发自肺腑,兼之行文简练畅达,因而历久不衰,光彩照人。

                      

                                    

《陈情表》课堂实录


   

《陈情表》文言知识归纳

一、通假字

夙遭闵凶(“闵”通“悯”,怜悯)

零丁孤苦(“零丁”通“伶仃”孤独的样子)

常在床蓐(“蓐”通“褥”草席)

四十有四(“有”通“又”)

二、古今异义

                              古义              今义

九岁不行                    不能走路       能力、本事欠缺,水平不高;不可以,不允许

举臣秀才                    优秀人才能     明清两代生员的通称,后用于泛指读书人

孤苦零丁,至于成立           成人自立      (组织,机构)正式建立

非臣陨首所能上报             报答           向上级报告或刊登在报纸上

欲苟顺私情,则告诉不许       申诉,诉说     说给别人听,让人知道

臣之辛苦,非独蜀之人士及二州牧伯所见明知    辛酸,苦楚       身心劳苦

臣欲奉诏奔驰                 赶快向前,奔走效力     快速地行驶或奔跑

拜臣郎中                    上书部的属官           中医医生

是以区区不能废远             拳拳,形容自己的私情   数量少

岂敢盘桓                    犹疑不决的样子         在一个地方来回走;逗留

除臣洗马                    太子的属官             清洗马匹

臣之进退,实为狼狈           进退两难               狼和狈

蒙国恩                    不久                   寻找

三、词类活用

是以区区不能废      形容词作动词,远离

臣具以表           动词的使动用法,使……知道

且臣少伪朝          名词作动词,做官

臣欲奉诏奔驰,则刘病笃    名词作状语,一天天的

夙遭闵         形容词作名词,忧患不幸的事

臣之进退          动词作名词,是否出来做官之事

举臣秀才          名词作动词,做秀才,为秀才

举臣孝廉          名词作动词,做孝廉,为孝廉

猥以微贱          形容词作名词,微贱的身份

沐浴清化          形容词作名词,清明的政治教化

臣不胜犬马怖惧之情     名词作状语,像犬马一样

凡在故         形容词作名词,年老之人

四、一词多义

以:臣以险衅                连词,因为

猥以微贱                    介词,凭借

臣具以表闻                  介词,用

谨拜表以闻                  连词,表目的

伏维圣朝以孝治天下          介词,用

臣以供养无主                连词,因为

于:急于星火                介词,比

是以臣尽节于陛下之日长       介词,对,向

之:外无期工强近之亲         助词,的

臣之进退                    助词,取消句子独立性

少:少多疾病                年岁小

解鞍少驻初程                稍稍

少仕伪朝                    年青时

一时多少豪杰                多少

志:舅夺母志                志向

听臣微志                    愿望

便扶向路,处处志之          做标记

寻向所志                    标志

应:内无应门五尺之僮                          照料

以子之矛,攻子之盾,何如?其人弗能应也    回答

婴:夙婴疾病                  缠绕,被缠绕

举婴,欲投之河                婴孩

矜:犹蒙矜育                  怜惜

不矜名节                    自夸

鉏耰棘矜                    矛、戟等武器的柄

悯:夙遭闵凶                通 “悯”,可忧患的事

悯臣孤弱                    怜惜,悲痛

薄:门衰祚薄                浅薄

日薄西山                    迫近,靠近

厚古薄今                    轻视,看不起

期:会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       一定的期限        

今夜半,方期我决斗某所           约定,约会

良剑期乎断                       希望,要求

外无期功强近之亲                (一周年,一整月)此指穿一周年孝服的人

疾:而刘夙婴疾病                 病(一般的生病)

凡牧民者必知其疾                 痛苦,疾苦

寡人有疾,寡人好货               缺点,毛病           

吾疾贫富之不均,今为汝均之       厌恶,憎恶

疾风知劲草                       迅猛,急速

嫉恶如仇                         厌恶,憎恶

除:除臣洗马                     授予官职

黎明即起,洒扫庭除               台阶

攘除奸凶                         除掉

五、文言句式

非臣陨首所能上报                 判断句式

今臣亡国贱俘                     判断句式

臣之辛苦,非独蜀之人士及二州牧伯所见明知   判断句式

急于星火                           介宾后置

是以臣尽节于陛下之日长              介宾后置

而刘夙婴疾病                       被动句

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                固定句式,“无以”,没有用来……的方法

原文地址:《陈情表》实用教案作者:清风明月近水远山

教学目标  

1、 熟读全文,掌握文中出现的重要的实词、虚词、古汉语句式。

2、注意作者的处境和在文中表露的情感。

3、背诵全文

教学重难点 

在较短时间内把握文意且背诵全文; 理解作者当时的处境和李密祖孙间真挚深厚的感情

教学方法设计: 

本文是一篇抒情性很强的传世名作,宜采取多种方法反复诵读

教学类型:新授课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目标:整体感知全文,把握文章的结构脉络。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读《出师表》不下泪者,其人必不忠;读《陈情表》不下泪者,其人必不孝;读《祭十二郎文》不下泪者,其人必不友;读《报任安书》不下泪者,其人必不为人。

       百善孝为先,这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但在古代,忠的思想也占据着人们的心灵,这就造成了有些人在忠与孝前的矛盾心理,到底孰轻孰重,如何选择呢?下面就让我们从李密的《陈情表》中寻找答案。

二、作者简介:

   李密自幼丧父,母改嫁,赖祖母刘氏抚养成人。李密侍奉祖母甚孝,故以“孝”名于乡里。

李密为人刚正,颇有文名,年轻时曾仕蜀汉,表现出相当高的外交才能。晋武帝为稳定局势,打起了“以孝治天下”的旗号。为此李密曾被地方推荐为“孝廉”和“秀才”,但他因侍奉祖母而未去应召。后来晋武帝征召他为太子洗马,催逼甚紧,于是写下了《陈情表》这篇表文,再次以祖母年高无人奉养为理由婉言辞谢。

三、解题:

   体裁:表,是古代臣子向皇帝陈述已见的一种奏章(如《出师表》)。

   “陈”是陈述的意思,情:(1)情况(事实);(2)衷情(孝情、苦情、忠情);(3)情理(忠孝之道)。

四、整体感知:

1、  学生朗读全文,注意划线字的读音。

臣以险   凶    门衰薄   茕茕孑立   床    以微贱   非臣首 

责臣慢   犹蒙育    过蒙拔   宠命优

2、指导学生朗读全文,提醒学生注意各段的感情基调。

第一段:凄苦,悲凉;

第二段:感激,恳切;

第三段:真挚,诚恳;

第四段:忠诚,恳切,期待。

五、分析第一段

“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李密要想说服晋武帝,是应该先晓之以真情呢,还是喻之以大义?是的,李密先自诉家庭的悲惨境况,让晋武帝一开始就落入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的凄苦悲凉的氛围之中。

(1)      学生齐声朗读

(2)    指导学生背诵第一段。 

总起:臣以险衅,夙遭闵凶。那么他遭遇了哪些磨难和辛酸?

父死母嫁

【生孩六月,慈父见背,行年四岁,舅夺母志。】 

祖母抚养

【祖母刘愍臣孤弱,躬亲抚养。】 

少年多病

【臣少多疾病,九岁不行,零丁孤苦,至于成立。】 

无亲无戚

【既无叔伯,终鲜兄弟,门衰祚薄,晚有儿息。外无期功强近之亲,内无应门五尺 之僮,茕茕孑立,形影相吊。】 

祖母病卧

【而刘夙婴疾病,常在床蓐,臣侍汤药,未曾废离。】

   (3)品味文章当中所体现的情感:

     比如:生孩六月,慈父见背,行年四岁,舅夺母志。祖母刘悯臣孤弱,躬亲抚养。臣少多疾病,九岁不行,零丁孤苦,至于成立。……”  四字骈句,语势连贯、紧凑,不拖沓,让人感到灾祸接踵而来,以情动人,让晋武帝化严为慈。 

    比如:“茕茕孑立,形影相吊”,直陈其事,白描手法,把自己形只影单,孤独寂寥,极为形象地表现出来,读之让人动容感人。 

    作者这个“九岁不行”,又是“既无叔伯,终鲜兄弟”,又是缺亲无故,又没有童仆的清贫之家的几世单传的孤根弱苗的成长,饱蘸着祖母刘氏多少关顾之爱,倾注了祖母刘氏多少矜悯之情,耗费了祖母刘氏多少操劳之力!不妨说,祖母虔诚不渝地把自己全部的智慧、热血、精力乃至生命都放在抚养作者上面,读者怎不被浸透在一种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的氛围之中而对作者产生深切的同情呢?

  仅仅有第一段的悲苦说辞,能够打动阴险多疑的晋武帝吗?晋武帝会不会认为这是他为保留名节坚辞不仕的托辞呢?这个问题对于李密来说至关重要 , 这关系到他的身家性命。下面我们来看下面的内容。

  六、分析理解第二段

(1)学生齐声朗读第二段。

(2)找学生翻译本段内容。
(3)  教师提出问题,学生讨论后作答。

问题:本段有一句关键语句,“泄露”了作者的思想感情,我们来找到它。

       提示:讨论得出:“臣之进退,实为狼狈。”

       问题:结合文章写作的历史背景,讨论分析,“进”难在哪里,“退”,难在何处。

       提示:进,无以报答祖母养育之恩;退,不能回报朝廷知遇之情。 “臣之进退,实为狼狈”。这个结论含蕴精警,表面看来它有对武帝的忠敬之心,又有对祖母的孝顺之情,使武帝意识到作者的真情实感一一出自肺腑,句句有理,处处合情,部分地消除了对作者的某些疑虑。

七、分析理解第三段

(1)学生齐声朗读第三段。

(2) 指导背诵第三段。

 孝治大道

【伏惟圣朝以孝治天下,凡在故老,犹蒙矜育,况臣孤苦,特为尤甚。】

不矜名节

【且臣少仕伪朝,历职郎署,本图宦达,不矜名节。】

宠命优渥

【今臣亡国贱俘,至微至陋,过蒙拔擢,宠命优渥,岂敢盘桓,有所希冀!】

祖母病笃

【但以刘日薄西山,气息奄奄,人命危浅,朝不虑夕。】

不能废远

【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祖孙二人,更相为命,是以区区不能废远。】

(3) 教师提出问题,学生讨论后作答。      

     问题:本段第一句话在全段的作用是什么?

       提示:提出一个终养祖母的“理论依据”,使之既合情合理又合法。

       问题:作者接着提起自己在前朝为官的经历,是否是闲笔?结合《陈情表》一文第一读者的特殊身份,深入探讨。

       提示:从历史背景上看,双方关系微妙。作者是前朝官员,陈情的对象是今朝的君主,为打消对方的疑虑,自己“本图宦达,不矜名节”的人生目标就必须表明,此处一笔,不着痕迹,但却正是问题关键所在。

(4)李密最担心晋武帝怀疑他哪一点?他是怎么为自己辩解的?
  提示:矜守名节。古代崇尚一种观念“一臣不事二主”,魏晋文人名士最重气节。晋武帝同样怕李密也是矜守名节。本图宦达→至微至陋→过蒙拔擢→岂敢盘桓。

(5)品味体会作者的情感:

  比如:刘日薄西山,气息奄奄,人命危浅,朝不虑夕。

      以落日喻人命,贴切在刻画了祖母苍老多病的形象,融入浓烈的抒情色彩,能极大地引发读者的同情;“朝不虑夕”虽是夸张却给人无可置疑的真实;再加上四字骈句,有诗一般的韵律,如泣如诉,读之无不令人动容泣下。 

    比如: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

       李密,他聪明而又极其细心。他怕武帝认为以一般的孝敬长上为借口,实在为的是消极抗拒皇命,作者又一次综述了自己跟祖母血肉相连不可或离的紧密关系。他就紧紧的抓住“情”字做文章。因为中国自古奉行“幼有所依”、“老有所终”、“鳏寡孤独者皆有所养”的伦理道德,所以,在祖母需要我养老送终的时候,我不忍心离她远去;可面对君主推举重用我的以生命也难以报答的恩典,我又不能辞却重任。忠孝难两全,进退皆难,实在狼狈!国与家,官与私,时时牵绊,去留两难。

   句句含情,又句句是理,凡深明大义之人,看后都会为其情所动,为其理所服,难怪武帝读完后会由衷地感叹:“士之有名,不虚然哉!”.随后罢召,遂了李密对祖母的终养之心。

八、分析鉴赏第四段。

(1)找学生翻译本段内容。

(2) 教师提出问题,学生讨论后作答。

 问题:请找出本段中,作者直接表现陈请目的的语句。

        提示:“乌鸟私情,愿乞终养。”

      问题:在前三段的情感充分表达之后,作者在第四段提出陈请目的之前还进行了许多铺垫,是否多余,为什么?

 提示:明确提出陈情的目的“愿乞终养”,先尽孝后尽忠。作者先比较自己和祖母年岁,说明尽孝之时短,尽忠之日长,然后提出“终养”的要求。再极其诚恳地说明自己的情况,是天人共鉴。表达自己对朝廷生当陨首,死当结草的忠心。

  亚里士多德说:“只有在适当的时候,对适当的事物,对适当的人,在适当的时机下,以适当的方式发生的感情,才是适度的最好的感情。”作者正是运用了最恰当的抒情方式,终于打动了晋武帝,使他看了表章后说“士之有名,不虚然哉”,“乃停诏”,允其不仕。

九、总结全文

第一段:历述自己的悲惨遭遇。夙道闵凶

第二段:叙写进退两难的处境。辞不就职

第三段:提出以孝治国之大理。愿乞终养

第四段:表明尽忠尽节之诚心。尽忠日长

 小结:为了达到“乞终养”的目的,作者首先陈述个人遭遇,祖母情深,作为陈情依据;继写进退两难的狼狈境地,博取晋武帝的同情;再抬出孝治天下的理,同时剖明心迹,排除了不愿做官的政治原因,最后提出解决方案。

  孝心无价
作者:毕淑敏
    我不喜欢一个苦孩求学的故事。家庭十分困难,父亲逝去,弟妹嗷嗷待哺,可他大学毕
业后,还要坚持读研究生,母亲只有去卖血……我以为那是一个自私的学子。求学的路很漫
长,一生一世的事业,何必太在意几年蹉跎?况且这时间的分分秒秒都苦涩无比,需用母亲
的鲜血灌溉!一个连母亲都无法挚爱的人,还能指望他会爱谁?把自己的利益放在至高无上位
置的人,怎能成为为人类献身的大师?我也不喜欢父母重病在床,断然离去的游子,无论你
有多少理由。地球离了谁都照样转动,不必将个人的力量夸大到不可思议的程度。在一位老
人行将就木的时候,将他对人世间最后的期冀斩断,以绝望之心在寂寞中远行,那是对生命
的大不敬。
    我相信每一个赤诚忠厚的孩子,都曾在心底向父母许下“孝”的宏愿,相信来日方长,
相信水到渠成,相信自己必有功成名就衣锦还乡的那一天,可以从容尽孝。
    可惜人们忘了,忘了时间的残酷,忘了人生的短暂,忘了世上有永远无法报答的恩情,
忘了生命本身有不堪一击的脆弱。
    父母走了,带着对我们深深的挂念。父母走了,遗留给我们永无偿还的心情。你就永远
无以言孝。
    有一些事情,当我们年轻的时候,无法懂得。当我们懂得的时候,已不再年轻。世上有
些东西可以弥补,有些东西永无弥补。
    “孝”是稍纵即逝的眷恋,“孝”是无法重现的幸福。“孝”是一失足成千古恨的往
事,“孝”是生命与生命交接处的链条,一旦断裂,永无连接。
    赶快为你的父母尽一份孝心。也许是一处豪宅,也许是一片砖瓦。也许是大洋彼岸的一
只鸿雁,也许是近在咫尺的一个口信。也许是一顶纯黑的博士帽,也许是作业簿上的一个红
五分。也许是一桌山珍海味,也许是一只野果一朵小花。也许是花团锦簇的盛世华衣,也许
是一双洁净的旧鞋。也许是数以万计的金钱,也许只是含着体温的一枚硬币……但“孝”的
天平上,它们等值。
    只是,天下的儿女们,一定要抓紧啊!趁你父母健在的光阴。

原文地址:《陈情表》课堂实录作者:清风明月近水远山

一、课前预习指导

1、激发阅读、学习兴趣。

我们查找并印发了《陈情表》一课相关的背景资料和历代名家的品评文字,让学生在真正接触课文之前产生好奇心,激起学生的阅读兴趣。

2、帮助学生顺利通过文言文阅读的语言关。

引导学生在第一遍阅读时找出难点,通过查找工具书的方式将难点字词的义项了解清楚,并通过对照课文,确定词语在文章中的意思。之后,分组归纳出公认的难解词语,师生讨论解决。自己动脑、动手尝试,学生们对词语的意义了解得更加清晰,对工具书的使用也更加熟练;学习讨论的方式加深了学生对文章词语及意义的理解。

学生通过预习总结出难解字词如下:

臣以险衅夙遭闵凶终鲜兄弟门衰祚薄期功强近茕茕孑立除臣洗马猥以微贱责臣逋慢刘病日笃犹蒙矜育宠命优渥日薄西山更相为命臣之辛苦生当陨首

二、课堂教学步骤

(一)导语

苏轼说:“读《出师表》不下泪者必不忠,读《陈情表》不下泪者必不孝,读《祭十二郎文》不下泪者必不友。”我们在初中学习了以忠情感人的《出师表》,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另一篇以孝情动人的文章——《陈情表》。

(二)学生汇报预习结果,教师点拨,并适时加以扩充整理。

(三)诵读课文,梳理文意。

诵读课文,解决语言难点,读懂文意,结合课文语句,体会文章深沉的情感。

1、以齐读形式落实字音,完成第一段的音读。

教师:本段中,作者用在自己身上的形容词有一个共同的特点,是什么?请尽量用文章语句概括回答。

学生:孤弱、孤苦伶仃,可以概括为“孤”字。

教师:第一段的情感我们已经了解,即表现“孤苦”之情。大家一齐动手为自己的结论充实论据,找到第一段中表现这种感情的语句并作简单分析。

学生:“生孩六月,慈父见背”“既无伯叔,终鲜兄弟”“外无期功强近之亲,内无应门五尺之僮”“茕茕孑立,形影相吊”等等。说明自己自幼失去父亲,不久,母亲改嫁,没有兄弟姐妹,孤苦伶仃。

教师:一个完全没有自我保护能力的孩子,之所以能够平安成长,是因为祖母的呵护,大家可以从第三段找到一句话,概括这一意思。

学生:“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领悟,由于身世的特殊,祖母的养育之恩就更加深重。

教师:作者陈述自己的幼年丧父失母的“孤苦”,为了表现祖母养育大恩深似海;那么,作者在本段后半部分提到自己无伯叔兄弟的“孤苦”,有无其它原因呢?

学生:“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祖母暮年无人能为作者分担赡养的任务,自己必须独力承担尽孝的责任。

小结:第一段:孤苦之情。从纵横两方面分两个小层次:

身世凄苦,祖母抚养恩深似海;人丁衰微,作者尽孝责无旁贷。

2、请一组同学齐读第二段,其他同学准备对齐读的情况进行点评。

学生齐读。

学生点评:读得整齐,有节奏感,但是欠缺感情。齐读不易表现感情。

教师:肯定点评意见,并请同学在已经对文章感情基调有所把握的情况下,从第二段里找一节,尝试有感情地诵读。

学生读:“诏书切峻……实为狼狈。”

教师:这一段表现的情感不是平直的,前一部分急迫焦灼,后一部分辗转两难。诵读时要张弛有度,把握情感的焦急与沉重。

学生再次诵读,体会作者情感。

教师:本段有一句关键语句,“泄露”了作者的思想感情,我们来找到它。

学生:讨论得出:“臣之进退,实为狼狈。”

教师:结合文章写作的历史背景,讨论分析,“进”难在哪里,“退”,难在何处。

学生讨论:进,无以报答祖母养育之恩;退,不能回报朝廷知遇之情。

小结:第二段:两难之情

3、请一位同学诵读第三段。

教师:肯定学生感情的充沛饱满。

教师:第三段的感情不只一种,请大家讨论,找出不同的感情,并简要分析。

学生:感激朝廷的知遇之恩,感激祖母抚养孤弱之恩。

教师:正是这两种感恩之情,让作者陷入了前文所说的狼狈之境,两难之情。

请学生深入探究本段层次。

教师:本段第一句话在全段的作用是什么?

学生:提出一个终养祖母的“理论依据”,使之既合情合理又合法。

教师:作者接着提起自己在前朝为官的经历,是否是闲笔?结合《陈情表》一文第一读者的特殊身份,深入探讨。

学生:从历史背景上看,双方关系微妙。作者是前朝官员,陈情的对象是今朝的君主,为打消对方的疑虑,自己“本图宦达,不矜名节”的人生目标就必须表明,此处一笔,不着痕迹,但却正是问题关键所在。

小结:第三段:感恩之情。情理兼具,打动武帝。

4、请一位学生诵读第四段。

教师:请找出本段中,作者直接表现陈请目的的语句。

学生:“乌鸟私情,愿乞终养。”

教师:在前三段的情感充分表达之后,作者在第四段提出陈请目的之前还进行了许多铺垫,是否多余,为什么?

学生:用自己的年龄与祖母年龄的对比,表达“尽节日长,尽孝日短”,提出一个“两全之策”,暗示自己一定会在尽孝后再尽忠。进一步让皇帝消除疑虑,达到陈请的目的。

小结:第四段:两全之情。全文的感情脉络已经完全出现。

(四)探讨文章的抒情方式

教师:注意第一、二段与第三、四段抒情的不同。

学生讨论,教师点拨,得出结论:第一、二段陈情于事,第三、四段寓理于情。先动之以情,再晓之以理。

小结: 有人说《陈情表》有很高的语言艺术。

读《陈情表》我们可以看到:李密形影相吊的孤寂,祖母奄奄一息的悲恻,帝王微笑背后的恼怒,作者诚惶诚恐的怖惧。

读《陈情表》我们可以听到:少年孤苦无依的哀叹,老人病中无奈的呻吟,帝王催促严厉的呵责,孝子忠诚恳切的哀告。

无论是形还是声,都以一种浓浓的情感为依托,那就是——孝情。

《陈情表》的语言是有形的,有声的,因为它是有情的。

(五)深入探究问题,体会文章构思艺术。

教师:思考,第三段的内容是否可以放在第一段的位置。

学生讨论,教师适时点拨,得出结论:

第三段重说理,没有前文情感的铺垫,理则显得生硬,难以深入人心,得到共鸣。

前两段,先用特殊的亲情、孝情给大家一种特殊的心理感受,获得同情心,让人认为这种孝情值得鼓励,不该拒绝,之后再用“理”来提供依据,让人无法拒绝这合情合理的陈请。

从文章写作背景看,本文读者极为特殊。俗话说“伴君如伴虎”,晋武帝不只是一个皇帝,他们司马家族用阴谋篡夺了皇位,是以阴险多疑著称的一族,因此,作者一言不慎,就有可能招来杀身之祸。所以作者必须把自己“孝情”之外的那一份“忠情”完全充分彻底地表达出来,然后再打出“孝治天下”的理的大旗,并提出“先尽孝再尽忠”的忠孝两全之策,这样才有可能达到陈请的目的。

因此第三段不能提前到第一段的位置。

陈情脉络:

身世孤苦

祖母情深(孝情)

沐浴清化

身蒙国恩(忠情)

小结:为了达到“乞终养”的目的,作者首先陈述个人遭遇,祖母情深,作为陈情依据;继写进退两难的狼狈境地,博取晋武帝的同情;再抬出孝治天下的理,同时剖明心迹,排除了不愿做官的政治原因,最后提出解决方案。

作者一路写来,发乎情,归乎理,先动之以情,再晓之以理,陈情于事,寓理于情,情真意切。

全文构思缜密,脉络分明。

(六)结束语

《陈情表》的动人之处就在于它陈孝情情真意切。孝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十七八岁的年纪始终关注的永远是友情,深深憧憬的往往是爱情,最易忽略的却常常是亲情、孝情。希望李密对祖母的乌鸟深情能让我们有所感悟,有所行动,为亲人捧上自己哪怕微薄但却真诚的回报。

附:板书

陈 情 表

李 密

陈情于事 动之以情

寓理于情 晓之以理

原文地址:《陈情表》教学随感作者:一松柏

        《陈情表》教学随感

                      ——学会感恩,知恩图报!

北宋文学家苏轼曾说过:“读《出师表》不落泪者必不忠,读《陈情表》不落泪者必不孝,读《祭十二郎文》者必不友。”今天,当我们用心去品读李密的《陈情表》时,我们会从字里行间感受到《陈情表》闪耀着真诚的人性光芒,文章“情”之真,“情”之深,“情”之切,实在催人泪下,读者无不为之动容!李密的《陈情表》表达了一个永恒的主题:孝顺长辈,知恩图报;因而千年传诵而不衰,成为不朽名篇!

对于李密来说,没有其祖母,就没有他的今天。如今,祖母已经到了“日薄西山,朝不虑夕”的地步,而皇上又下诏召作者进宫。李密之进退实为“狼狈”!报答祖母的养育之恩,实为天经地义;但是尽忠皇上又是一个封建士大夫义不容辞的责任。在政治高压的朝代,一个人亡国之臣是难以取信一个残暴之君的,面对这忠孝难以两全的境况,李密冒着性命之险,毅然做出了先尽孝而后尽忠的人生选择,辞去了皇上封给自己的官位;一个零丁孤苦、孤立无援的人是难为奄奄一息的祖母尽孝的;但他却做到了,他以自己的诚心,以自己他的孝心,以自己人性的表白,竟然深深感动了杀伐成性的晋武帝司马炎,于是李密之请终得如愿。

李密则能以“乌鸦反哺”的精神引导自己做一个尽孝道的人,对祖母刘氏躬亲扶养之情予以报恩,此为孝。孝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尽孝则是感恩和报恩。然而,在物质生活富裕的今天,我们许多同学不懂得珍惜幸福生活,更不知感恩为何物。只知道一味地索取,从没想到过要回报。其实,自然界的一切还都知道感恩。大海给了鱼儿一个宽阔的天空,因为感恩,鱼儿回报给大海一片生机;天空给了鸟儿飞翔的领空,因为感恩,鸟儿回报给天空一处美丽;大地给了树木一片沃土,因为感恩,大树反赠给大地丝丝阴凉。自然界万物都会知恩图报,更何况人这一万物的主宰者!

春花沐浴着阳光,把娇艳芬芳献给大地;庄稼吮吸着雨露,将丰收果实馈赠人类;儿女享受着父母的关爱,婉若庄稼享受着阳光雨露的恩泽,理应把自己拳拳孝心奉献父母.没有水,就没有丰富多彩的生命;没有父母,就不会有儿女的茁壮成长;没有亲朋师长,就感受不到人间的真情!这些通俗浅显的道理,今天的人们都懂;然而在物质生活富裕的今天,我们许多人不懂得珍惜幸福生活,更不知感恩为何物。只知道一味地索取,从没想到过要回报。今天的年轻人所缺乏的恰恰正是对感恩的认知,最易丢失的往往就是一个人必须永远持有的感恩之心。
    一个人当他拥有感恩之心时,他(她)绝不会怨天尤人.海伦的故事,已经家喻户晓。她自小双目失明,连正常的行走也需要他人扶着,但是她没有因此而埋怨上天、埋怨父母没有给她一副健全的身体,她满怀赤子之情,感谢父母给了她生命,感谢社会给了她帮助,发自肺腑的语言流露笔端,写了一部又一部的文学作品回报父母和社会。正因为她拥有一颗感恩的心,海伦变得更加坚强和勇敢,是感恩,让她成就了自己的人生,实现了自己的生命价值。

人生需要一颗感恩的心,只有感恩,生命才能达到崇高。众所周知,今天中学生的确难以管教,不少人感恩意识非常淡薄,在家不懂得如何孝敬父母,在校不懂得如何尊重老师,有的根本就不把老师放在眼里,各地时有发生中学生辱师殴师之劣行。尽管这其中有社会大环境的消极影响,然而,身为教师,我们有责任和义务尽最大努力教育引导自己的学生学会感恩,让他们稚嫩的心灵经受感恩的教化而不会蒙上世俗的灰尘与污垢。学会感恩,就能知恩图报而不忘恩负义;学会感恩,就能礼貌文明而不粗鲁野蛮;学会感恩,就能谦虚本份而不飞扬跋扈;学会感恩,就能明理改过而不坚持错误;学会感恩,就能多一份爱心,少一点仇视……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这是落叶对根系实实在在的回报;“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这是儿子对母亲的发自内心的感恩。 感恩之情,充实着我们的精神世界;感恩之心,净化着我们的灵魂;感恩如同春风化雨,使世界更加充满生机,使世界更加温馨美丽。由衷希望李密对祖母的乌鸟深情能让我们有所感悟,有所行动,为亲人捧上自己哪怕微薄但却真诚的回报。让我们常怀一颗感恩之心,去回报师长,回报社会,回报我们的国家和人民! 

原文地址:“一课一诗”(高中语文四册《陈情表》)作者:轩中听雨

读《陈情表》有感

甘肃省金塔县中学  王兴邦(735300)

读《昭明文选》中《陈情表》,见李密自陈心迹,字字血泪,忠孝诚嘉,千古同敬,遂赋诗以颂之。

察举孝廉非虚名,相濡以沫祖孙情。

乌鸟私情尚有恩,紫燕从来未远行。

历数情事天真语,晋武览文嘉其诚。

谁言忠孝难两全,临表涕零感慨多。

原文地址:感动千年的真情——浅析《陈情表》的陈情艺术作者:我们的语文

    宋人真德秀在评《陈情表》一文时说:“按令伯之表,反复谆笃,出于真诚。至今读之,犹足使人感动,况当时之君乎!”的确,《陈情表》字字含情,字字真情,有一股强大的穿透心灵的力量,读过此表的人无不被字里行间的浓挚真情所感动,就连残暴、多疑、敏感的晋武帝也不例外。下面笔者尝试分析《陈情表》的陈情艺术。

    一、结构“映”情

    结构是文章的“骨架”,它映出了情感的发展变化轨迹。《陈情表》共分四段,首段给全文蒙上了悲情的面纱:一苦:“生孩六月,慈父见背。”二苦:“行年四岁,舅夺母志。”三苦:“少多疾病,九岁不行。”四苦:“茕茕孑立,形影相吊。”四重悲苦的经历,不但揭开了作者苦难的身世,更交代了自己和祖母相依为命的特殊关系,更能激起人们的怜悯心理,就是铁石心肠之人,也会为李密的处境扼腕叹息,自然为下文“辞不就职”做了极好的铺垫。第二段作者笔锋一转,交代了自己“辞不就职”的尴尬境况:一方面,自己“欲奉诏奔驰”,“欲苟顺私情”;另一方面,“刘病日笃”,“则告诉不许”。含蓄表达了自己“尽忠”“尽孝”难两全的矛盾心情。第三段,为了进一步打消晋武帝的顾虑,作者先摆出“圣朝以孝治天下”的道理,表达了自己对皇恩浩荡的高度认可和感激之情,接着宕开一笔,谈及了自己的做官经历,政治理想,现实处境等,指出自己辞官并不是为保全名节而“不事二主”,真正原因是自己侍奉祖母,实在是“区区不能废远”。这种真情的力量,自然能穿越晋武帝的情感“壁垒”。尾段,有了前三段的情感铺垫,作者勇敢提出“愿乞终养”的要求,并表示“臣生当陨首,死当结草”,这种对皇帝绝对尽忠的感情,情辞恳切,如金石掷地有声。至此本文彻底感动了晋武帝。武帝览其表曰:“‘密不空有名者也。’嘉其诚款,赐奴裨二人,使郡县供其祖母奉膳。”在这里,真情是连缀材料的丝线,悲情、孝情,忠情等情感交织在一起,成为贯穿全文的意脉,犹如精彩乐章的旋律一样,深深“俘虏”了读者的心。

    二、叙议“显”情

    《陈情表》写法上的突出特点是叙议结合。叙述时虽没有精雕细琢、细致入微的细节描写,议论时虽没有旁征博引、鞭辟入里的论述,但真情依然如汩汩泉水,沿着叙议的路径流入读者心田,故能催人泪人,感人肺腑。比如作者在叙述自己的苦难身世时,内容上涉及到自己的父母、祖母,身体状况,家庭背景等,时间上跨度大,由自己的婴儿期写到成年期,但粗糙、丰富的叙述依然擦亮真情的火花。“少多疾病,九岁不行。”,简练的语言显露了李密难以承受的苦情,他不但拥有一个残缺、贫穷、无助的家庭,而且整整九年在疾病的深渊中挣扎,这对一个孩子是多么可悲的事啊!“茕茕孑立,形影相吊”虽只是八个字的概括,但形象地揭示出作者幼年经历的寂寞、清贫、孤独,自然会激起人们极大的同情心。又如,当李密向晋武帝表态:“今臣亡国贱俘,至微至陋,过蒙拔擢,宠命优渥,岂敢盘桓,有所希冀。”这表达了自己对皇帝感激涕零、极其忠诚之情。接着作者议论:“但以刘日薄西山,气息奄奄,人命危浅,朝不虑夕。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母孙二人,更相为命。是以区区不能废远。”这段议论既交代了祖母生命垂危,“朝不虑夕”的现状,更揭示了自己和祖母亲密无间、“更相为命”的事实,作者的议论虽是点到为止,但能深入人心,情深理透,使皇帝心甘情愿地满足他“愿乞终养”的请求。古人云:“读李密《陈情表》不堕泪者必不孝!”大概这就是叙议结合的力量吧。

    三、质朴“流”情

    本表成为千古名篇,真情穿越无数读者心灵。重要原因是感情朴实真挚,不假雕琢。在这篇不足千言的文章中,作者没有大张声势,没有惊人之笔,更没有用色彩浓艳的词语肆意渲染和铺陈,有的只是简明扼要的叙述,质朴率真的陈情,但文章却有极强的表现力,浅显直白的文字流露出感人的真情。如作者写自己辞谢担任太子洗马时,用这样简练的文字概括各级官吏的反应:“诏书切峻,责臣逋慢。郡县逼迫,催臣上道;州司临门,急于星火。”这段朴实无华的文字,写出了各级官吏督促李密赴任的急切心理,用语虽直白明了,但真实地反映了官员们心急如焚、无可阻遏的心情,而“臣欲奉诏奔驰”,毫无掩饰地表达了自己急于报答晋武帝的急切心情,特别是“奔驰”一次用得巧妙,通俗平淡的语言,反映了自己知恩、感恩、报恩的焦急心理。另外,本文语言也朴实无华,生动感人,虽多为四言句式,少用典故和对仗,偶用对仗,如“前太守臣奎察臣孝廉”,和“后刺史臣荣举臣秀才”,也都明白浑朴,决无斧斤痕迹,故能挥洒真情,行云流水,尽自然之妙。亚里士多德说:“只有在适当的时候,对适当的事物,对适当的人,在适当的时机下,以适当的方式发生的感情,才是适度的最好的感情。”李密正是运用了朴实这一方式,恰当的抒情,终于打动了晋武帝。

    四、谦词“含”情

    面对皇权的强大、独裁、残暴,李密作为前朝降臣,为感动晋武帝,自然是用语小心翼翼,使用大量谦词的。但这些谦词并没有给人矫揉造作之感,而是表达了作者浓浓的真情。如“逮奉圣朝,沐浴清化”,“圣朝”和“清化”是李密对晋武帝最高的颂扬。“猥以微贱,当侍东宫,非臣陨首所能上报”,整句作者以谦卑的口吻,强调凭着自己“微贱”的身份,担当侍奉太子的官职,这样便巧无痕迹地夸大了皇恩的浩荡和政治的清明,真诚地表现他对晋武帝的感恩戴德之情。用谦词陈情,以柔克刚,令人怜悯,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陈情表》中李密有从肺腑中流淌出的真情,再加上精心构思,巧妙陈情,自然文章能感动千年,从而成为文学史上最为感人的精彩华章。

21、在下面空格处填上恰当的语句。

高中语文课本选录了很多美文,可激起我们思想的浪花。品茗独坐,临窗静思,你会在一朵又一朵穿越时空的思想浪花中聆听它壮阔的声响,它会触及你思想的琴弦。读《陈情表》我们知道,美丽的情感穿越千年而不老,人间的亲情是一种异常宝贵的财富,敬老爱幼是中国民族的光荣传统,知恩图报是人的一种可贵的情操;读《秋水》我们知道,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1、人外有人,天外有天   人的追求是无止境的  人的认识总有一定的局限性人要想看得更高,就必须不断的提升自己的位置与高度

(2)既无伯叔,终鲜兄弟,,晚有儿息。(但以刘,,人命危浅,朝不虑夕

巨无祖母,_____________;视线无臣,____________。(李密《陈情表》)((1)郡县逼迫,催臣上道;____,。(李密《陈情表》)》)(6)母孙二人,更相为命,。()(1)但以刘_______,气息奄奄,人命危浅,朝不虑夕。(》)(2)臣生当陨首,。(20##年山东高考

(20##年高考) 外无期功强近之亲,内无应门五尺之僮,  ___________,___________。(李密《陈情表》)10、见证2009
    当我坐在清凉的教室认真作答试卷,父亲正在烈日下收麦。谨记此文,让它化成一片树荫,环绕在父亲头上,表达女儿的疼惜与感激。
                                                             ——题记
     金澄澄的麦田见证了你的辛勤,灰白的头发见证了你的付出,幸福的家庭见证了你的努力。父亲,让一切的一切见证了你平凡中的伟大。
     伤痕见证了你的坚强。永远忘不了你跪拜邻居请罪时的那一幕。这是你的伤痕,我们都知道。母亲的疯病又犯了,失手打了邻居,人家吵着上吊自杀。我们急得不知所措,你许久沉默后带我上邻居家磕头道歉。我愣了,一个经常教育我人穷志不短、男儿膝下有黄金的父亲下了这个决策。但我服从了。当我们跪下时,全屋子的人震惊了,而我的心在滴血,我看到七尺男儿沉下的头,我听到那微微的一声叹息。但我更看到你的大义,你的坚强。
     泪水见证了你的温柔。从未见过你的泪水,你的脸上只有坚毅、严肃,岁月折磨的刮痕。那次见了你的泪水,大而晶莹。我们送母亲去住院,条件差,秩序乱的医院让母亲暴躁。我一边拉着母亲的手一边疼惜地流泪。终于护士带走你我之间的母亲,我看见你拉着母亲的手挣扎了一下,眼里全是不舍、担心。终于在大门关闭的那一刻我看见有泪水从你眼眶流出,大而晶莹,折射着温柔、不舍的情感。
     沉默见证你的孝义。母亲的疯病让爷爷奶奶对我们不满。面对脾气暴躁的爷爷你低下了头,他又在训斥你,训斥你不听他的话跟母亲离婚。你每次都用沉默来回答爷爷的训斥。那次爷爷闯了祸,叔叔大伯都在指责他,你仍旧沉默,默默地借了钱给爷爷弥补了过失。我看到爷爷看你的背影时的那份歉意、爱怜。我看到爷爷眼神中的感动。我看到爷爷也开始照顾母亲。我看到你用孝义填满一个家庭幸福的空位。
     父亲,岁月见证了你的坚强、温柔、孝义,岁月见证了你平凡中的伟大。麦子熟了,见证了你的付出,汗水的付出。高校的捷报就要来了,见证你的付出,心血的付出。
     [阅卷人语] 感人心者,莫先乎情。《陈情表》、《项脊轩志》《见证》皆如此。这是一位农村学子真切的心声,是对父亲的真挚感情!小作者用沉重的笔触,刻画了一位忍辱负重的父亲,让读者感受到如山的父爱,感受到这位父亲的坚强(为妻子向邻居下跪)、温柔(为妻子流下不轻弹的泪水)和孝义(为妻子对父亲沉默以对)。三组镜头,脉络清晰,使人难忘。文章开头用排比句式讴歌了父亲的辛勤、付出和努力,讴歌了父亲平凡中的伟大。正文中考生运用结构相似的三个段旨句串联起父亲的平凡而又伟大的事迹,“伤痕”、“泪水”、“沉默”与“坚强”、“温柔”、“孝义”的相互对应,是具体与抽象的对应,更是父亲完美人格的完善,运用父亲两次流泪的细节描写,将生活在重压下的父亲仍然坚强、付出的形象刻画得感人至深。考生在有限时间内,能写出这般有真情实感、有层次、有中心、有线索(我的疯娘)的文章,可以说如果没有对生活彻心的理解和感悟,没有对父亲至深的同情和感触,没有自己对父亲的同情与爱戴,是不可能有这篇文章的。本人虽然反对开头题记的形式,但题记如果能够恰切,又能展示个人文采,还能为中心、为全文服务,且非为题记而题记,又为何不欢迎呢?首尾圆合,天衣无缝。 20.20.20

20##届高三语文教材中的作文素材

1、《陈情表》(李密)

一"孝"感动天下人,俗话说,百事孝为先,就在晋武帝即将龙颜大怒的时刻,也不得不为李密的孝心折服。

李密,一个前朝官员,“亡国贱俘”,不杀就已经是万幸了,哪里还敢拒绝朝廷的征召呢?拒绝就是逆龙鳞,就犯了杀头之罪。况且他家境清贫,无有俸禄,生活“辛苦”。作为前朝官员,怀旧是免不了的,“矜名节”的心理也还是存在的。但还有一个更为重要的原因,就是含辛茹苦抚育他成人的祖母,如今卧病在床,无人伺候。用李密的话就是“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祖孙俩相依为命,情深意厚。再者,历代统治者都标榜以孝治天下,主张用对父母的孝心来侍奉君主以显示其忠心,他也深知这一点。李密把孝看成是头等大事,把亲情看得至高无上。高官厚禄,怎能代替得了人间亲情,怎能为此失天理丧人伦?所以他敢冒着杀头的危险上表“辞不就职”。

(可用于“孝”“忠与孝”“智慧”等话题)

 感恩亲情,铭记成长中的扶持

 【写作导引】

     “我衷心地谢谢你,一番关怀和情意,如果没你给我爱的滋润,我的生命将会失去意义;我衷心地谢谢你,让我忘却烦恼和忧郁,如果没有你给我鼓励和勇气,我的生命将会失去意义;我的平凡岁月里,有了一个你,显得充满活力……”这首歌之所以能风靡大江南北,持久流传,固然有邓丽君甜美音色的作用,但真正让人难以释怀的则是歌词本身弥漫的那种深深的感谢之意,浓浓的感恩之情。人的一生中,需要感谢的人很多,有父母、胞亲,有师长和朋友,因为他们都是真爱我们的人。因此,感恩亲情,铭记成长中的扶持,应该是一个人立身斯世的快乐之本。

      小羊用跪乳来感恩亲情,乌鸦用反哺来回馈亲情,《诗经》用“萱草”来承载亲情,孟郊用“三春晖”来赞美亲情。亲情是流过岁月的古老血亲的最真实的生命,亲情是顽强地唱和着天地风雨的常青树,亲情如绿茵点点稀释在每一个琐碎的日子里……

     感恩亲情,就要铭记成长中扶持的快乐。

     李密的《陈情表》写的至情至性,正是那流动于字里行间中的真实坦荡的对祖母抚育之情的感恩,“臣侍汤药,未曾废离”的孝顺,让人为之动容,李密做人的尊严和人格力量基于这种至爱亲情而显示着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史铁生“在生命最狂妄的年龄残了双腿”,是母亲用孱弱的身躯推着他的轮椅,扶持他走向地坛,完成了生命与地坛的哲学对话,参悟了生与死的真谛。朱自清在漂泊求学的日子里,是父亲无言的鼓励让他迈向文坛,成为散文大家和学者,而父亲的背影永远成了他心中的难忘。泰戈尔用:“我不记得我的母亲∕只是在游戏中间∕  有时仿佛有一段歌调∕在我玩具上回旋∕是她在晃动我的摇篮∕所哼的那些歌调”来昭示亲情的难忘。由此说,感恩亲情,既成就了平凡,也成就了伟大。

    感恩亲情,就要理解亲情的厚重无私。

 《陈情表》读后

羊有跪乳之恩,鸦有反哺之义。——题记

友情是燃烧孤独的心灵之灯,亲情更能给人长久的抚慰和想念。从降生到离去,从婴儿到老人,亲情始终伴着你,它是你一生永远无法摆脱的情感。

读完李密的《陈情表》我感触颇深。李密从小境遇不佳,出生6个月就死了父亲,4岁时母亲改嫁。他是在祖母刘氏的抚养下长大成人的。幼时体弱多病,求知好学,博览五经,以文学见长。李密于祖母感情甚深,孝心可表。祖母有疾,他痛哭流涕,夜不解衣,侍其左右。膳食、汤药,必亲自口尝后进献。秦始三年晋武帝下诏征密为太子洗马。诏书累下,郡县不断催促,这时。李密的祖母已经96岁,年老多病。于是他向晋武帝上表,陈述自己无法应诏的原因。

在表中,一方面感激朝廷的知遇之恩,一方面又要为病重的祖母床前尽孝。进退两难,实为忠孝两难。他说道“我是败亡之过的俘虏,身分卑微低贱,受到朝廷的提拔和委命,哪里还敢迟疑徘徊,有更高的希求呢”感恩之心,感激之情溢于言表。于祖母相依为命,在她年高体弱的时候,实在不能弃她离家远行。在最后,他乞求陛下怜恤苦心,成全其愿,准允他为祖母养老送终。那样的话,生愿以生命奉献,死后也要结草图报。忠君之情于一片孝心,令人感动涕零。这种朴素、深沉、知恩图报的情感,放射出恒久而温情的人性美。
李密是懂得感恩的,他为了报答祖母的养育之恩,而放弃做官显达的机会;他又为了回报朝廷的知遇之恩,许下了“生当陨首,死当结草”的报国之心。最终晋武帝为其孝心所感动,不仅同意暂不赴诏,还赏赐奴婢二人,并发给他赡养祖母的费用。

人,应该常常怀着一颗感恩的心。

感恩是发自内心的。俗话说“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更何况父母,亲友为你付出的不仅仅是“一滴水”,而是一片汪洋大海。而我们又是否察觉到那缕缕银丝,那一丝丝皱纹。感恩需要你用心去体会,去报答。

人在一天天老去,我们是否可以像李密那样做到,暂弃某些机遇而回报亲人的养育之恩。感恩是一种对恩惠心存感激的表示,是每一位不忘他人恩情的人萦绕心间的情感。学会感恩,是为了擦亮蒙尘的心灵而不致麻木,学会感恩,是为了将无以为报的点滴付出永铭于心。

感恩是一个人与生俱来的本性,是一个人不可磨灭的良知,也是现代社会成功人士健康性格的表现,一个人连感恩都不知晓的人必定是拥有一颗冷酷绝情的心。在人生的道路上,随时都会产生令人动容的感恩之事。且不说家庭中的,就是日常生活中、工作中、学习中所遇之事所遇之人给予的点点滴滴的关心与帮助,都值得我们用心去记恩,铭记那无私的人性之美和不图回报的惠助之恩。感恩不仅仅是为了报恩,因为有些恩泽是我们无法回报的,有些恩情更不是等量回报就能一笔还清的,惟有用纯真的心灵去感动去铭刻去永记,才能真正对得起给你恩惠的人。

父母即使有一天不在了,他们还会长久地占据在儿女的记忆里。但这种同在更多的是睹物思人的追念和寻无觅处的黯然神伤:还有谁会呼唤你的乳名,牵挂你的冷暖,注视着你的一举一动?

人间真情——无论是亲情、友情还是爱情,都值得我们回味、留恋,让我们懂得感恩……

幸福之花,开在感恩枝头因为懂得感恩,这世界才会如此美丽。幸福如花,在感恩的枝头美丽绽放。

“忠则《出师表》孝则《陈情表》”,这两表道尽了人间感恩的真谛,演绎了人世间感恩的传奇。为报刘备三顾茅庐之恩,诸葛亮七出祁山,巧计破敌军,为刘备打天下立下了汗马功劳。“出师末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是后人为他写下的诗篇,为报当年的知遇之恩,他用毕身的精力向后人诠释了感恩的真谛。自幼失去父母是李密的不幸,但祖母却用自己的温暖让这个可怜的孩子长大成人,且名扬四方,为官作宰是多少读市人毕生的梦想,十年寒窗不正为一朝为官?然而当这个机会真正来临,李密却不曾忘记自己的祖母。他放弃了这个机会。因为他知道“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在为官和报恩之间他选择了后者,向世人彰显了一首伟大的诗篇——感恩。

他们的感恩温暖了自已,感动了后人。那一刻,幸福之花,在他们的感恩的枝头灼灼其华。

感恩之心,是我们维系这个世界的根本,拥有感恩的心,才能称之为有灵性的人,然而一旦失去后果不堪设想。

2蛮干不如巧行

    “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说明我们做事情要学会运用技巧,而不是一味地蛮干,否则,只能是费力不讨好,事半功倍。(引用名句入题)

     材料中的哲学家只是一心想靠蛮力把牛赶进牛栏,而不知道用一把青草引牛进入栏中,最终,尽管他耗费大把力气,但也没成功,却是农夫的巧妙运用青草,不费吹灰之力就把牛引进了栅栏。(引材料)

    “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隔着千年的光阴,这易水边的悲歌萦绕耳际,清晰可辨,千年的时光或许吹干了易水,凋零了古木,却风化不了世人对荆轲的记忆,这个走在刺秦路上的英雄已将他的忠肝义胆刻进了华夏儿女的记忆。与此同时,荆轲刺秦失败,而被杀的惨痛教训也给我们以深深的警示,假如当初太子丹不催促荆轲行动,而让他做好充分准备,方法得当,或许荆轲不会死于秦殿之上;假如当初荆轲能够静心思考,想到一个万全之策,而不是鲁莽上殿刺秦王,那么历史可能从此改写。

    “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面对滔滔江水,面对彼岸的乡亲父老,一代霸王也不由得泪湿衣襟,江水已随他人姓,美人自刎在己怀,他最终也自刎乌江。假如霸王不总是自以为是,做事多动脑子,少靠些蛮力,或许他能够坐拥天下,怀抱美人,一生优哉游哉,但是他并没有那样做。(反面事例证明观点,详写)

     历史一次次证明,蛮干最终只能是失败,巧行方可赢得成功。(总结,扣题、点题)

    “臣生当陨首,死当结草”,李密是多么真诚呀。他是一个十分孝顺的人,但碍于朝廷的逼迫,他不得不离家任职,留下孤苦无依的祖母,但他不能舍下祖母,于是上奏《陈情表》:“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乌鸟私情,愿乞终养”,动之以情,晓之以理,让国君叹服。(正面事例,详写)

李密成功了,他用技巧赢得了成功。同样,邹忌能让齐王采纳自己纳谏的主张,触龙能让赵太后甘心把自己的儿子送去当人质,烛之武不费一兵一卒就击退秦军,他们的成功又何尝不是如此呢?(正面事例,略写)

    可见,蛮干就如荆轲、项羽,最后以失败而告终。而善用技巧的李密、邹忌、触龙却画出了完美的弧线,走向了成功。(总结点题)

    因此,蛮干不如巧行。(照应题目)(847字)33、见背 背,离开。谓父母去世。李密《陈情表》:“生孩六月,父母见背。”

21、在下面空格处填上恰当的语句。

高中语文课本选录了很多美文,可激起我们思想的浪花。品茗独坐,临窗静思,你会在一朵又一朵穿越时空的思想浪花中聆听它壮阔的声响,它会触及你思想的琴弦。读《陈情表》我们知道,美丽的情感穿越千年而不老,人间的亲情是一种异常宝贵的财富,敬老爱幼是中国民族的光荣传统,知恩图报是人的一种可贵的情操;读《秋水》我们知道,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1、人外有人,天外有天   人的追求是无止境的  人的认识总有一定的局限性人要想看得更高,就必须不断的提升自己的位置与高度

更多相关推荐:
优质课听课心得体会

山东省第九届初中英语优质课评选活动于9月x日—17日在烟台举行,全省60位老师各自演绎了精彩纷呈的课堂,这是比赛的赛场,更是播撒智慧、学术研讨的殿堂。回视这一场文化盛宴,有许多心得,拿来与大家一起分享。一、词…

省优质课听课心得体会

河南省数学优质课听课心得体会20xx年x月x日至15日我参加了在南阳市五中举行的河南省初中数学优质课的听课学习活动。2天时间由各县市优秀数学教师展示的20节说课,3节讲课,使我感受颇深,受益匪浅。老师们的课堂授…

物理优质课听课心得体会

物理优质课听课心得体会20xx、11、10有幸参加了为期3天的物理优质课听课,的确是大开眼界!使人于教学之中增加了几许借鉴之处。现总结于下,与大家共勉:优秀选手们的课,深深折服了在场所有的老师,让人听来,深深感…

初中语文优质课听课心得

湖北省特级教师巡回讲学活动语文学科听课心得体会魏显林20xx年x月x日至31日,我有幸参加了在实验中学举办的国培计划(20xx)湖北省特级教师巡回讲学的听课活动。听评了由实验中学两位教师和武汉两位特级教师讲的两…

语文优质课听课心得体会

语文优质课听课心得体会方高坪中学:许五洲20xx年x月x日至18日,团风县组织了一次湖北省特级教师巡回讲学的活动,因此,我也有幸在团风县实验中学听了两位专家和我县的俩位骨干教师讲的四节课,听后感受颇深,受益匪浅…

优质课听课心得体会

心理课听课心得体会永安殷静静11月23日我参加了临沂市心理优质课评比课听课在本届优质课大赛上各位教师充分利用多媒体和翔实的课内外资料充分发掘教学资源进行教学在讲授中充分利用动态语言和身体语言使学生在课堂中生动而...

优质课听课心得

优质课听课心得语文组付亚菲元旦前后一连听了55节观摩课在评比结果揭晓之前我们只能称之为观摩教学虽然很累但感觉收获颇丰感触颇深现总结如下一组织得力准备充分效果良好首先组织得力措施到位整个授课听课评课过程开展得有条...

优质课听课心得体会

听课心得体会前石畔九年制学校李艳霞在高石崖学校我有幸倾听了两位初中语文教师的优质课也对小组合作学习课型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参与讲课的老师都能紧扣教学策略设计教学环节教学策略得到充分的体现和运用他们都精心准备充分发挥...

教师讲课大赛听课心得体会

教师讲课大赛听课心得体会郭靖娅两天的教师讲课大赛如期结束有人欢喜有人忧通过这次比赛使我感受到了小学课堂教学的艺术性听了多位老师的课受益颇多被他们上课的那种风格所感染老师们用自己的热情方式方法唤起学生的求知欲课堂...

省英语优质课听课感受

第九届山东省初中英语优质课听课体会九月十四日到九月十七日在烟台市举行了山东省中学英语优质课评选这次省英语优质课规模盛大听课教师来自全省比赛分两个赛场同时进行每个赛场都座无虚席对于我们英语教师来说尤其是青年教师而...

物理优质课听课心得体会

物理优质课听课心得体会很有幸参加了11月27的万州区优质课听课的确是大开眼界使人于教学之中增加了几许借鉴之处现总结于下与大家共勉优秀选手们的课深深折服了在场所有的老师让人听来深深感叹我更是惊叹又赞赏各位教师充分...

听课心得

本学期参加了学校的听课活动让我受到了许多启发现在联系我自己平时教学中的一些问题说一说我的心得体会课堂上教师成熟与老练的教姿教态教风都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学生的思维的活跃更让我看到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了很好的体现第...

优质课听课心得(52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