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版五年级下册数学教学反思

时间:2024.4.20

活素材让学生来认识正负数,体会正负数的意义,

以教材的信息窗作为切入点,通过猜地名——自主观察——集体交流,让学生感受到正负数产生的必要性。然后让学生试着用自己的方法表示出零上13℃和零下3℃,让他们初步体会到正负数是具有相并且会用正负数来表示一些生活中的问题。

反意义的两种量,为后面的教学做好准备。在学生认识了正数、负数以及知道了正、负数的读法后,我又通过出示数据让学生读,让学生知道正、负数既可以是整数,也可以是小数或分数。

在组织教学记录温度这一环节的教学时,通过出示天气预报,让学生在熟悉的现实情境中开始数学学习。老师播报,让学生来记录,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很高。通过比较温度最高的城市和最低的城市,学生明白了在负号后面的数越大,这个数就越小。通过组织学生探索:“如果我今天从威海到上海,要加衣服还是减衣服?从北京到哈尔滨怎么样?为什么?”学生进一步加深了用正负数表示的温度高低的认识。这样组织,不但让学生主动积极地学会了记录温度,还让学生在充分经历探索运用正负数表示温度的过程中,积累了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活动经验。

在组织学生理解正负数的意义这一教学环节时在讲授新课时注意“生活”这个前提,从生活中提取教学素材,通过让学生用正负数记录生活中用正、负数表示的例子,让学生不仅掌握了正、负数的记法、读法,还体会到了正负数是表示在一个情境中成对出现的两个具有相反意义的量。学生只有在理解了这两个概念的基础上,才能将它正确地运用到生活中,解释生活中用正、负数来表示的现象。同时也让学生体会到数学与生活是息息相关的,让学生感知数学就在身边,很多数学知识都是来源于生活实际。

本节课我还有很多不足的地方:

(1)如果能在学生总结出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它比正数

小,比负数大,它是正负数的分界线后,能初步渗透数轴的知识就更好了。

(2)课堂练习层次性不够强。

《认识正负数》教学反思

负数的学习是在正数基础上的拓展,与正数的意义相比,需要考虑相反意义与数值。教学中我以“负数的产生——感知生活中的正、负数——认识正、负数——寻找生活中的正负数”这四个环节来开展教与学的活动的。

首先让学生感知负数产生的必要性,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以教材的温度作为切入点。通过让学生自主观察——小组交流,发现了有比零度还低的气温,要有一个比零还小的数来表示,让学生感受到负数产生的必要性。

我力图通过几个生活中用正、负数表示的例子,让学生解释生活中的正、负数的意义,从中不仅掌握了正、负数的记法、读法,还体会到了正负数是表示在一个情境中成对出现的两个具有相反意义的量。学生只有在理解了这两个概念的基础上,才能正确地运用到生活中,解释生活中用正、负数来表示的现象。

在讲授新课时注意了“生活”这个前提,而且在练习题的设计上,尽可能地从生活中提取、设计练习题,突出体现“生活中的正负数”,使学生学会用正负数描述现实生活中的现象。在讲授新课时注意“生活”这个前提,在练习题的设计上,尽可能地从生活中提取、设计练习题,突出体现“生活中的数学”,从而使学生学会用正负数描述现实生活中的现象,并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我学会了吗》教学反思

本节课的教学目的是让学生通过日常生活中的事例,进一步熟悉正、负数的意义,会用正、负数来表述日常生活中的事物。在教学过程中,精心预设教学的各个环节,给学生提供了较大的思考空间,创设了多个贴近学生认知规律且适合学生学习的教学情境,为学生的进一步学习生成了丰富的教学资源。

正、负数是两个相反的定义,在教学的时候,我着重让学生对这两个概念进行了对比研究,从而能使学生更好地明晰正、负数的意义。正、负数与0的关系是教学中的一个难点,并且认清零在正、负数之

间所处的位置是学生正确认识正、负数的关键。我对本节课细细揣摩,觉得有以下几个方面是做得比较好的。

1.情境内容源于实际生活,由此深入展开对问题的探究。从天气预报中听一听;在购物#4@p上认一认;根据各地的气温读一读;在实际生活中举例说一说……让学生体会生活中大量存在的具有相反意义的量,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2.收集生活中的有效素材,感受正负数的意义和它们之间的关系。 教学中,我收集生活中的有效素材。本节课我充分利用温度计这个教具“做足文章”,从温度计上读出温度;尝试写出温度-5℃、-20℃;在温度计上拨出指定温度;把温度计横放后抽象出数轴,这些都为学生认识正、负数提供了非常形象的依据,学生学习起来有具体的事例做依托,抽象的概念就容易理解。

3.深挖知识背后折射出的数学思想、方法,正确引导学生认识客观世界。

生活中的负数这个内容如果把握不好极易片面理解,单单强调负数而忽略另一方面。客观事物都是相互依存的,没有“正”也就谈不上“负”,事物的两个方面缺一不可,这是辨证法的基本观点。通过这个教学内容要传递给学生的也是这样一种思想,要提到这样一个高度上来认识。但我觉得自己在教学中有点于放手不够,引导太多,有些可以由学生自行探究、归纳的知识点没有让学生自由发挥。我今后一定要注意这个问题,在教学实践中加以改进。

第二单元

《分数的意义》教学反思(一)

“分数的意义”是在学生已对分数有了初步的认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其教学目的是让学生能正确地认识单位“1”,理解分数的意义,并能对具体情境中分数的意义做出解释,有条理地运用分数知识对生活中的问题进行分析与思考。而分数的意义对于小学生来说是一个比较抽象的概念,怎样让学生理解单位“1”的含义?引导学生一步一

步地从具体的实例中逐步抽象归纳出分数的意义是本节课所要解决的两个重点问题。

《分数的意义》教学反思(二)

重视从学生已有知识经验出发,抓住新知识的生长点,对单位“1”的认识和扩展,加深对分数的认识。开始,从学生比较熟悉的把一个物体平均分入手,引导学生归纳出把一个物体平均分成若干份,这样的一份或几份可以用分数来表示,接着以尝试解决把一些物体平均分,用分数表示部分和整体的关系这一新的数学问题,引起学生对所分物体个数的关注,通过思考、观察、比较,使学生理解了也可以把许多物体看作一个整体进行平均分,用分数表示其中的一份或几份,

从而完成了对单位“1”的认识与扩展,也为揭示分数的意义做了较充分的准备。

注重让学生在应用中巩固和加深对分数意义的理解。本节课不仅给学生提供了较丰富的学习材料,通过观察比较、分析讨论、归纳概括出分数的意义,而且还注意让学生经历分数在生活中应用的过程,如把全班人数平均分成7组,每组人数占全班人数的几分之几,两组占几分之几,联系生活中常见的分东西的情景,分别让学生说说各用什么分数表示分得的结果,并对分数的意义作出解释。这样学生在应用中不但加深对分数意义的理解认识,而且把对分数的认识提高到一个新的层次,同时也为今后学习分数应用题打下了基础。

《真分数和假分数》教学反思

本节课要通过真分数,假分数的认识,使学生能全面理解分数的概念。所以教学中紧紧扣住直观图形和直线上的点表示的分数,使学生从直观上清晰地认识到真分数小于1,假分数等于或大于1的特征,这样学生概括真、假分数的概念和特征即为水到渠成。在学生掌握了真分数、假分数概念后,再通过设问,让学生讨论出假分数化整数的方法及算理。

新课教学分两部分。第一部分学习真分数,假分数概念。分三层。

让学生通过观察、比较、讨论、认识分子和分母大小关系的三种情况,了解真分数,假分数概念;引导学生比较分数值与1的大小关系,认识真分数和假分数的特征;利用数轴进一步让学生认识真分数、假分数与1的关系,掌握它们的分界点是1。第二部分学习把假分数化成整数的方法。分为两层。让学生通过观察认识到这些假分数的分子都是分母的倍数;理解和掌握假分数化整数的方法。

《分数与除法的关系》教学反思

分数与除法的关系是在分数的意义后进行教学的,使学生初步知道两个整数相除,不论是被除数小于、等于、或大于除数,都可以用分数来表示商。但凡教过分数与除法的关系的老师都知道内容很简单,如果单纯地从形式上去教学它们的关系:一个分数的分子当于除法中的被除数,分母相当于除数,相信学生一定学得很扎实,但这样一来3÷4=的算理往往被忽视,为了让学生知其然且知其所以然,我是这样来组织教学的:

1.通过实际操作感悟新知识、新课程标准强调要让学生在现实的情景中体验和理解数学,数学学习活动应该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富有个性的过程,数学的教与学的方式,应该是一个充满生命活动力的过程。在教学中我引导学生用3张圆形纸片动手分一分,并学生思考把3块饼平均分给4个小朋友可以有几种分法,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得出两种不同的分法,引申出两种含义,即1块饼的,3块饼的,通过这一过程,学生充分理解了3÷4=的算理。

2、在问题不断地解决与生成中探索新知识探索是学生亲自经历和体验的学习过程,也就是让学生用自己理解的方式实现数学的“再创造”,在这其中教师的指导作用是潜在和深远的。本课中,我让学生充分动手分圆片,让他们在自己的尝试、探究、猜想、思考中,不断产生问题、解决问题、再生成新的问题,给学生留与了操作的空间,因此学生对分数与除法的关系理解得比较透彻。

《分数的意义和性质》教学反思

通过教学,引导学生在已有的基础上,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概括出分数的意义,比较完整地从分数的产生,分数与除法的关系等方面加深对分数意义的理解,进而学习并理解与分数有关的基本概念。为了让学生掌握好本单元的知识,我特别注重学生知识的形成过程,教学设计也体现了以下特征:

一、充分利用教材资源,用好直观手段。

小学高年级学生的思维特点是他们的抽象逻辑思维在很大程度

上还需要直观形象思维的支撑。因此,在引入新的数学概念时,适当加大思维的形象性,化抽象为具体、为直观。

如在教学《分数的意义》时, 我让学生根据图示直观地理解“1/4”的含义,从而引导学生理解单元“1”的含义,为了让学生进一步理解分数的意义,利用实物演示将12块糖平均分成不同的等份,表示其中一份或几份是几分之几,是多少块糖。

二、及时抽象,在适当的抽象水平上建构数学概念的意义。 在充分展开直观教学的基础上,抓住时机引导学生由实例、图示加以概括,建构概念的意义。例如:比较 1/3与1/2 的大小,有学生回答不一定谁大谁小,要看他们分的那个圆哪个大。教师要及时给予说明,指出比较两个分数的大小,指的都是在相等单位“1”的情况下比较的,因此只要考虑怎样比较两个分数的大小。

《分数的基本性质》教学反思

分数的基本性质是在学生已掌握了商不变的性质之后,并在已有应用经验的基础上进行的,对这部分内容我是这样设计教学的:

1、通过商不变的规律、除法与分数的关系的复习,帮助学生意识到商不变规律与新知识的学习具有定的联系,为新知识的学习奠定基础。

2、用故事情景引入,增强解决问题的现实性。采用学生自己亲自观察、操作,再分析怎样做的方式,把学生推上学习的主体地位,放手让学生自己去解决问题。

3、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先进行基本练习,深化对分数的基本性质认识,通过应用拓展,使学生加深对分数的基本性质的理解,并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第三单元

《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教学反思

公因数与最大公因数的知识的教学,课前我首先做了若干边长分别为6厘米和4厘米的正方形和一个长为18厘米宽为12厘米的长方形,复印后发给学生,每桌一份。通过让学生操作来理解公因数的含义。操作前让学生先默想一下:哪种纸片能将长方形正好铺满?再让学生操作验证。这样学生带着目的去操作,就避免了操作的盲目性。接着我顺势引导学生讨论:“还有哪些边长是整厘米数的正方形纸片

也能正好铺满这个长方形?”学生回答:“边长1厘米、2厘米、3厘米的正方形也能将这个长方形正好铺满!”我引导学生比较:“为什么边长1厘米、2厘米、3厘米、6厘米的正方形能将这个长方形铺满,而边长4厘米却不能呢?”学生异口同声地回答:“因为4是12的因数却不是18的因数!”我问:“那这些能铺满的正方形的边长1、2、3、6和12、18有什么关系吗?”比较自然地得出:“既是12的因数也是18的因数。也就是12和18的公因数。”对公因数的含义理解得还是比较到位的!

这样地过渡,解决了两个问题:一是引出怎样找两个数的公因数,二是使学生明确了两个数的公因数的个数是有限的,并和公倍数的概念进行了区别。

《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教学反思

在学生顺利地掌握了求两个数公因数以及最大公因数的方法后,我出了两个数8和84,学生按原来的方法找了两个数的因数后,有的学生在找84的因数时发生了错误,我说:“找84的因数确实比较困难,那么你们想想找8和84的公因数时有没有必要将84的因数全部找出来呢?”有一两个学生经过思考后说:“8和84的公因数其实只要在8的因数中找就行了!”但是在这里学生并不是很能理解,我

讲得也不是很明确,另外本节课上的集合图,我处理得也比较生硬,是将两种方法讲了以后再引出的集合图,现在回过头来想想,是不是应该在讲完第一种方法后就引出集合图这样就比较自然了,而且也能加深对公因数意义的理解。

《约分》教学反思

首先课的开始先找准新旧知识对接时的切入点,让学生通过观察两组分数的特点,在学生已有知识的基础上通过找出分子和分母的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从而理解最简分数的意义,并通过有针对性的练习强化最简分数的概念。随后指出不是最简分数的可以进行化简,这个过程就是约分。引入新课后让学生有目的有重点地阅读课本,进行自学感悟尝试,在小组汇报环节适时点拨,突破难点。通过一系列递进式的探索活动,让学生自己通过体验归纳总结,举例验证,由内到外

的理解概念的意义,层层深入,激活了学生的思维。但在课堂教学活动中仍然有许多失误。小组合作学习的作用发挥得不明显,虽然围在一起你说我说,但讨论的价值不大。学生课堂发言的积极性没有调动起来,一部分同学没有积极参与,只是观众和听众。当发言的同学有问题时,其他同学不能面向同学有针对性地指出错误,还是面向老师,这样学生的主动性就没有体现出来。这些问题都是在今后的课堂教学中需要改进的地方,我会努力探索,积极改变课堂教学模式,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同分母分数加减法》教学反思

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教学内容并不复杂,学生掌握起来也不是很有难度,但它是学习分数加减法的基础,所以如何把这个基础打好显得尤为重要。

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这些内容有利于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内容的呈现应采到不同的表达方式,以满足多样化的学习需求。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而且学生所处

的文化环境、家庭背景和自身思维方式不同,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和富有个性的过程。

基于以上种种因素,所以本节课的重点不应放在如何让学生牢牢记住计算法则上,即:同分母分数加减法,分母不变,分子相加减。而应当把重点放在让学生说出为什么分母不变上,即让学生把算理说清楚。也就是不仅要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因为单纯的模仿与记忆不是学习数学这种发散思维学科的有效方式。只要学生明确了为什么分母不变,即它们的分数单位没有变的这个算理,哪怕他们记不住具体的法则,当他们拿过一道题时,同样会做,因为他们是在充分理解的基础上来进行数学学习的。这正体现了数学《课标》所倡导的学习理念。

学生对法则的感性认识还不是很到位,我想,这是我本节课的一个失误之处。

因此,我应在以后的教学中多参考《数学课程标准》,广泛阅读教学理论书籍,学习其基本理念,使自己把数学教活,让学生把数学学活,以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使数学学习真正面向全体学生。

《约分》再反思

最近学习分数加减法,学生存在问题最多的就是计算的结果能约分的没约分。我在课堂中也强调了好几次,可是效果不大。这是什么原因呢?为什么学生总是视而不见呢?是他们不认识这种分数吗?不,肯定不是。那是为什么呢?通过调查询问,原来许多学生并没有真正理解最简分数的意义。

反思《约分》这节课,我觉得我对这节课不够重视 ,以为学过分数的基本性质和公因数,在教学时出示一个例子引导学生完成,使学生浅显的知道什么约分,让学生把什么是最简分数读了两遍,就让

学生开始练习了。没有让学生亲历探索的过程。故而,在后面的练习中,很多学生找分数的分子和分母的公因数以及最大公因数的速度特别慢,还有的同学约分的结果不是最简分数。本以为相当简单的问题,可是我又用两节课时间去巩固练习,效果还是不太好。因此在计算分数加减法时暴露出来的问题就更严重了。

学生要理解掌握概念,必须要参与、经历知识的探索过程。向其他老师请教后,我再次思考了《约分》这节课的教法,特别是最简分数概念的揭示。

《公倍数与最小公倍数》教学反思

“公倍数与最小公倍数”是纯数学知识,对于小学生来讲是抽象的概念,学起来比较枯燥。我努力营造让学生爱学、乐学的课堂教学环境,密切联系有趣的生活实例,借鉴沈晓东老师的经验,通过帮小兰找爸爸、妈妈各自的休息日,共同的休息日等一系列生活问题,让学生借助“日期”这一具有实际意义的“数”,初步感知公倍数、最小公倍数的特点,体会求最小公倍数的基本思路。

在初步获得所学知识后,又巧妙地引发学生更深层次地思考,使学生产生了深刻的体验,从中进一步感悟并理解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

的概念,并根据研究结果修改板书,让学生亲身经历了一个从具体到抽象的数学化的过程。通过经历这一过程,学生能获得对数学知识更深刻的理解。同时,在这一过程中,学生不仅能清楚地体会到数学的内部联系,而且能真切地体会到数学与外部生活世界的联系,体会到数学的特点和价值,体会到“数学生活化”的真正含义,从而帮助他们获得对数学的正确认识。

《3个数的最小公倍数教学反思》

这节课是学生学习了最大公因数和最小公倍数的基础上进行的,同时又是为以后学习分数的大小比较、分数的加减法做铺垫。在这节课中的教学中,思路比较清晰,但也出现了以下几点:

课堂上缺少表扬语。每个学生(不管是好生、中生、还是差生)都喜欢被表扬的,所以一节课的表扬语不能少。今后要多加留心,多多学习一些老师的表扬语。

板书要写课题。这节课是一节求三个数的最小公倍数的新授课,缺少了课题,学生抓不到重点了。

课堂引导要加强。在复习“5和7”的最小公倍数时,有些学生用短除法进行计算,我还可以进一步引导,用多几个公因数“1”说明,让学生明确两个数只有公因数“1”时,是一直除不完的,所以可以不用写短除法。在探索“5、10和20”的最小公因数用短除法教学时,先用三个数的公因数5去除,商为1、2、4,在生说不能再除时,我可以将错就错,直到学生意识到用列举法和短除法答案不一致时,可以推出还能进行再除。

《分数与小数的互化》教学反思

分数与小数的互化,运用的小数的意义,分数与除法的关系,分数基本性质等,都是学过的旧知识。所以小数化分数和十进分数化小数都采用引导学生自学的方式进行。分母是非10,100,1000等的分数化小数。给学生充分的时间讨论,让学生自己去发现利用分数与除法的关系,用分子除以分母,或利用分数基本性质,把分数化成十进分数再化成小数这样两种方法学生在试算中,已经遇到了除不尽的情况,而恰是这种分数不能化为十进分数,抓住这个学生已经感知的问

题,提出讨论,引导学生分析分母的质因数情况,认识到有限小数分母的特点。这样不仅使学生掌握了针对具体分数的情况去用合适的方法转化,也为下节课的学习作好了准备。

本节教学中,分数与小数的相互转化,沟通了分数与小数的联系,既使学生对已学的旧知识加深了理解,也让学生认识到事物是相互联系,相互转化的。整体效果还可以。

第四单元

《数对表示位置》教学反思

一上课,让学生演示出了情境图,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很高。第一课时刚刚上完,感觉难度不大,学生兴趣也很高,讲解了列、行的界定后,在班上找一找列、行,然后我说几个数对表示的位置,学生猜是哪个同学,学生更是兴趣高涨,紧接着就揭示数对的写法和表示意义,学生领会很好。对于数对的读法有些疑问,是不是读××列、××行?还是就读数字加逗号?不过为了不引起异议还是让学生读××列、××行了。此外,我还设计了综合性较强的练习题,让学生

动手在钉子板上按要求围成不同位置的三角形,并用数对表示各个三角形顶点的位置,然后引导学生比较平移前后表示顶点位置的数对,既巩固数对知识,又复习平移的相关内容。这里的教学主要是为了中学的教学服务,特别是中学的函数、坐标等方面的内容都以此为基础,所以千万不能在这里让学生产生歧义。

《用方向和距离确定物体的位置》教学反思

“用方向和距离描述物体的位置”教学反思学生已经认识了东南西北以及东南、东北、西南、西北等方向,也会用相关的方位词描述简单的行走路线,也已经学了用数对表示具体情景中物体的位置,以及有关角和比例尺的知识,这些都是学生学习本节课的基础,本节课主要教学根据方向和距离确定物体的位置。

整堂课比较顺,在一次次的设问中,学生的求知欲被一次次激发,先是认识北偏东、北偏西、南偏东、南偏西几个方向,然后说明只有

方向还是不能确定物体的位置,引发标明度数的必要,引导学生用量角器测出主方向与物体所在方向之间的角度,最后精确地描述红军阵地与蓝军阵地的位置。由易到难,步步设问,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但教学中也有失误,忽视了对比例尺的复习,致使有些学生在求实际距离时不熟练,甚至产生错误。

第五单元

《通分》教学反思(一)

《通分》这节课是在学生学完分数的基本性质、同分母分数大小的比较方法、最小公倍数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我认为学生要掌握本节课的学习内容-----通分的方法并不难。学生完全有能力通过自学、合作交流等活动完成这节课的学习。所以,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充分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究,教师真正只起到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的作用,我认为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通分》教学反思(二)

上课伊始,有意识的提出几个社会热点问题,以对话的方式逐步引出“关注污染”的课题,然后出示情境图,引导学生观察情境图,提出数学问题,展开对新知识的探索。先让学生明确解决“堆放处理与填埋处理的垃圾,哪类多”这一问题,要通过比较两个分数的大小来回答。由于学生已经掌握了小数、同分母分数比较大小的方法,所以采取独立探索的基础上进行全班交流得出一下几种方法:画图、化

分数为小数、化成分母相同或分子相同的分数,学生讨论热烈,从而激发了孩子的发散思维和探索新知的兴趣和欲望,促使学生以最佳的状态投入到新知的探究活动中,为本节课学习活动的有效开展奠定了基础。

《分母分数加减法》教学反思

异分母分数加减法是在学生已经掌握同分母分数加减法以及认识了分数的意义和基本性质的基础上教学的。教材从解决实际问题入手,引出异分母分数相加和的算式,联系已有的知识和经验自主探索计算方法,初步掌握异分母分数加法的计算方法。再通过“试一试”引导学生尝试计算异分母减法和整数1减真分数,同时学习计算结果的化简和验算。最后让学生通过小组讨论总结异分母分数加、减的基本方法和计算的注意点。“练一练”和练习十四第1~4题,主要巩固

异分母分数加、减的计算方法,并用以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在备课时,我认真研读了教材,我认为这节课,有了分数通分的基础以及同分母分数的知识作为支撑,学生的计算不难掌握的,算理让学生主动探索也不怎么难的,而最难的是这节课数学的本质,即只有分数单位相同才能相加减,由于分数单位是很多的或者也是变化的,学生对于这点上的理解是有点难度的,还有要让学生自觉养成好习惯,如计算后所得的结果要约分,要自觉验算。基于这些考量,我大胆进行教学设计,从行课的过程、课堂以及课后的学生表现和作业情况来看,我觉得还是很成功的。

现在回想,也有些改进的地方。由于担心不能完成教学任务,没有全班再一次结合图来理解异分母分数加法的算理,只是指名学生演示,再交流算理。担心个别学生不去听讲学生的意见。

《异分母分数加减法》教学反思

上完一节《异分母分数加减法》后,体会颇深,浅淡如下: 1、改变了学生的学习方式,变传统的接受学习为主动探究学习。 本节课的教学完全打破了传统的教学方法,在情境中让学生发现问题,并让学生以小组合作的形式进行讨论,学生发现分数单位不同无法相加减,只有先通分划成同分母分数,然后按照同分母分数加减的法则进行计算。

2、让学生在探究中体验,进一步深刻理解异分母分数加减法要

先通分的道理。“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教学过程既一个探究的过程,同时也是学生主动参与一个特定的数学活动的过程,作为一个活动过程,那就要特别关注学生的体验,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去认识,进一步理解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算理。

3、联系学生实际,利用情景贯穿课堂。

好的课题引入能引起学生的知识冲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好奇和求知欲能引人入胜,从而积极主动地学习。课的开始,引出八戒吃西瓜的故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紧接着让学生谈谈自己的看法,小组合作,帮八戒解决问题。学生的学习热情一下高涨起来,从实际情况来看,效果还是不错的。

当然,这节课也有令人遗憾的地方,就是在练习的设计上缺乏趣味性、层次性,有待今后改进。

《异分母分数加减混合运算》教学反思

教学异分母分数加减混合运算和简便运算,发现学生的错误很多,于是进行了一些统计和分析:

1、通分、约分技能不扎实。要想提高异分母分数加减混合运算的正确率,那只有提高通分、约分的速度和正确率,而通分和约分又以最大公因数、最小公倍数为基础;学生在计算异分母分数加减时总是把两个分母的乘积作为公分母,而不去找两个分母的最小公倍数来作为公分母,等计算结果出来后约分时又一直在想分子和分母的公因数是多少,往往一道题要花上4—5分钟。

2、学习习惯养成不理想。在学生计算错误的题目中,除了由于通分、约分错误造成计算错误的占百分之四十以外,我粗略统计一下,抄错、看错符号、数字的约占百分之四十左右,通分正确以后分子加减错误的占百分之二十左右。学生的学习习惯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他们的数学学习,所以我们作为数学教师应该引起高度重视,切实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3、运算定律运用不正确。相对而言加法交换律、结合律的运用错误较少,但当题目出现变形后就会出问题,如:8/9+5/7+1/9—3/7,一些学生就容易做错;特别是要运用减法运算规律的,虽然学生已经经历了整数、小数的同类型的简便运算,但还是“老大难”,如:7/9+(2/9—3/4)=7/9—2/9+3/4、5/6—(1/6—1/3)=5/6—1/6—1/3[这种错误特多],而且无论老师怎么说部分学生始终不会很好地掌握。

计算在目前的期中质量检测中一般占35分左右(指纯粹的计算题,不包括其余类型中的计算),每次测验学生的错误都要占较大比例,从而影响整体成绩。问题的解决确实需要在实际的教学中加强计算教学的研究,同时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在教研组交流有效教学的学习体会时,老师们说每天上课组织学生进行口算训练,我觉得这是一个有效的做法,天天坚持让学生进行练习口算,学生的计算能力一定会有很大的提高,我要坚持让学生进行口算练习!

第六单元

《复式条形统计图》教学反思

本节课是在学生已有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让学生进一步体验数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认识复式条形统计图。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我认为有以下几点:

一、在对比分析中培养学生的统计意识。本节课的教学,我力争在新旧知识的对比分析中培养学生的统计意识。在教学这节课时,学生已有单式条形统计图的知识基础,学生在单式、复式的观察、对比、分析中,认识到了两种统计图各自的特点,也感受到复式条形统计图

更能清晰地比较,激发起进一步探究的欲望。

二、 给学生提供充分的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本节课教学注重学生自主学习,让学生通过自主学习,自主分析,掌握本节课重点,对信息的处理。给予学生充分的时间与空间,寻找绘制方法。整个过程使学生亲身经历了知识的产生和形成过程,突出体现了课程标准所提出地“引导学生从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出发,通过独立思考和合作交流,体验知识的发生和发展的过程”的新理念。

三、不足之处。由于前面导入新课时用的时间过多,导致最后学生绘制复试条形统计图时间不够。

《复式条形统计图》教学反思

在教学这节课时,我通过新旧知识的对比分析让学生在单式、复式的观察、对比、分析中,使学生能看懂复式调形统计图,并能更具复式条形统计图中的有关数据作简单的分析、判断和预测。培养学生的统计意识。

本节课我在教学时,重点抓住以下三点进行教学:(1)讲清复式条形统计图的意义(2)读懂复式条形统计图。(3)从统计图中你能得到哪些信息?让学生感受到复式条形统计图能清晰地看出数量的多少。教学难点是:如何根据所提供数据的实际情况来确定数轴上的

间隔。给予学生充分的时间与空间,寻找绘制方法。整个过程使学生亲身经历了知识的产生和形成过程。

从本节课的教学效果上看,学生只会看图,如果题目稍加改变,学生就不会填了。反思,以前教学在部分知识时,感觉学生很容易理解,掌握得好,根据学生的存在的问题,我指导学生独立制作复式条形统计图,让学生经历制复式条形统计图的全过程,这下学生豁然开窍,重视制图的过程,才能提高和培养学生的作图能力。

《复式折线统计图》教学反思

折线统计图是在学生认识了条形统计图之后进行教学的,但是折线统计图和条形统计图有着明显的区别,而且两种统计图在生活中也有着不同的用处。虽然从两种统计图中,人们都可以清楚地看出所需要的信息,但条形统计图侧重于几个具体数量的多少和比较,而折线统计图则能直观地看出某一事物在一段时间里的发展变化,展示的是事物发展的趋势。

我在教学本节课时, 设计的思路是:初步感知——比较认识——动手制作——分析应用,运用这样的方法,让学生通过比较不同特点

的统计数据,理解条形统计图和折线统计图的共同点和区别,能根据

不同要求选择不同的统计方式。而对于折线统计图画法的教学上,我

只是在准备找点的方法上做了进一步的强调,而放手让学生自主动手

操作,再从学生画图的实际情况中,纠正学生在画图中容易出现的问

题,如我边讲边画折线,忘记标注数据等现象。接着让学生争议这一

信息更适合用什么样的统计图展示呢?学生在辩论中明晰两种形式

统计图各自的特点和区别,使学生对折线统计图有了更好的认识。最

后,让学生再通过交流自己课前调查的信息,并讨论用什么样的统计

图呈现,使学生更好的认识折线统计图和条形统计图的区别和应用。

《复式折线统计图》教学反思

我在教学本节课时,注重了以下几方面:

(一)从生活中引出折线统计图。数学依赖于生活,并从生活中

抽象和升华,这是新课程理念下的数学观。依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

教学过程,这是我的第一想法。书中提供了气温变化情况,我从这里

入手,他们会更乐于接受。这些学生已经上五年级了,通过多种渠道

调查和搜集,这些数据既可以用条形统计图呈现,也可以绘制成折线

统计图,这是非常好的素材。接着,让学生观察折线统计图,并从图

中得到信息,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在对比中体会折线统计图。从条形统计图转变到折线统计图,让学生对条形统计图和折线统计图进行一个初步的对比,体会到了条形统计图和折线统计图的相同点和不同点,为学生正确读取折线统计图上的信息奠定了基础,同时也明确了折线统计图是用点来表示数量的多少,用折线来反映数量的增减变化。

第七单元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教学反思

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是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在教学中我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为了使学生较好地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逐步形成空间观念,我主要让学生自己动手、多思考、抽象概括出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在教学过程中,我除了让学生通过看一看,摸一摸,数一数,量一量,画一画来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以外,还让学生自己动手用硬纸板做一长方体,这样既巩固了所学的知识,又加深了对新课的理解,发展了学生的空间观念,培养了

学生的看图能力和想象力,同时又教给了学生认识事物的方法,从而大大的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从整个教学来看,基本完成了预期的教学目标,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教学反思

《长方体和正方体》对于学生空间观念的发展是一个质的飞跃。特别是对于那些构建空间念能力薄弱的学生来说,本单元的学习是有一定难度的。而对长方体正方体特征的充分认识就显得尤为重要了。虽然说长方体在学生的身边随处可见,但是要发现它的特征,还是不怎么容易的。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有这样几点体会:

1、关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一是通过平面图形长方形、正方形引入立体图形长方体、正方体,二是先让学生说说生活中哪些物体的形状是长方体或正方体的,关于长方体和正方体已经了解了哪些

知识。然后根据学生的回答组织教学。

2、给学生更多的时间与空间动手操作,让学生通过看一看,摸一摸,数一数认识长方体正方体的特征。通过学生多方位、多角度的观察,我先和学生认识面、棱、顶点,然后把学生分成四人一小组,运用长方体事物,在小组内通过看一看、量一量、比一比发现长方体面、棱。在理解了面、棱、顶点等概念后放手让学生开展探究活动,同学们按照自己的方式和进度不断地探究和反思,在探究面的大小关系时,同学们更是按照自己的思维在活动,他们得到的是上、下,前、后,左、右两个面大小相等,建立的空间观念十分明确,而我们归纳的相对的面的大小相等,其实是对这三种情况的抽象综合过程,对于小学五年级的孩子来说,他们更能理解的可能是他们自己的发现,他们记得最牢的也是他们自己的语言,而这些对于学生以后学习表面积的计算是很有帮助的,所以说,学生的探究活动不仅在发展学生的分析、概括等思维能力上有很大的帮助,同时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深层次理解。顶点的特征。学生在操作讨论交流中很快发现了长方体的很多特征,我想这样发现的特征学生肯定印象深刻。

3、注重知识的条理性,培养学生有条理地研究问题,有条理地总结结论。在研究长方体特征时,我让学生分别从面、棱、顶点三方面去研究,学生对于研究有了方向。学生在小组内讨论结束后我组织学生有条理地总结,并有条理地板书。

本节课学生充分发挥了他们的自主性、积极性,我也为他们创造了一个生动活泼、富有个性的知识建构过程。但我也感觉到有很多

不足,比如没有让更多的学生上讲台去指认长方体立体图形中的面、棱和长、宽、高以及正方体的棱长,没有把实物和立体图形有机地结合起来。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教学反思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一些简单的平面图形知识的基础上,过渡到初步的立体图形上学习的。本节课的学习目标是让学生进一步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概念,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表面积的计算,体现“立体——平面——立体”螺旋上升、循序渐进的教学思想,并通过平面图形和立体图形的联系沟通,培养和发展学生初步的空间想象能力。我在设计这节“长方体和正方体和表面积”一课前,就是从这一思路出发预设、生成教学过程的。

1、从生活实际引入新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创设一个能够吸引学生的、源于生活的、有趣的、有用的、可操作的、可探索的情景,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愿望,使学生处于积极主动的学习状态,有利于学生自主探索。为了让礼物更美观一些,孩子们就自然的会想到对它进行包装,要包装老师手中的礼物的话,提出疑问:怎样来选择包装纸的大小呢?因为包装面积近似于物体的6个面的总面积,因此建立起物体的包装面积与表面积之间的联系,借以突破难点。要想知道购买多大的包装纸就必须先算出每个礼品盒的6个面的总面积。就此引导孩子们进行新知的探究。

2、把握教材,抓住细节分析,突破重难点。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这部分内容,是一个重点,也是难点。它是在学生认识掌握了长方体和正方体特征的基础上教学的。教学的难点在于,学生往往因不能根据给出的长方体的长、宽、高,想象出每个面的长和宽各是多少,以至在计算中出现错误。在教学中我给学生更多的动手操作实验与实践的空间,让学生通过看一看,摸一摸等来认识概念,理解概念,感受颇深。

所以我在探究一环节中,让学生实践操作,来理解表面积的概念。课前,我让每个学生准备一个长方体纸盒,课中再把纸盒沿着棱剪开(纸盒粘接处多余的部分要剪掉),再展开,让学生注意展开前长方体的每个面,在展开后是哪个面。为了便于对照,让学生在展开后的每个面上,分别用“上”、“下”、“前”、“后”、“左”“右”标明他们分别是原来长方体的哪个面。然后,提问:长方体有几个面?哪些面的面积是相等的?引导学生联系长方体的特征回答。这里关键是根据长

方体的长、宽、高,正确的判断每个面的长和宽应该是多少。让学生按照上、下、前、后、左、右的顺序,依次说出每个面的面积怎样算的。

不足之处:在学生操作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学具时候,时间上的把握还欠缺,导致课堂时间后面有点紧张了。计算长方体每个面的面积时,找到对应的长度相乘是难点,可以让学生同桌交流的时间多点,思考的空间大点为好。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教学反思

整理知识一般是复习课的内容,老师一般也是根据知识间的联系将知识“串”在一起,我通过比较辨析内化本质,强化异同。但学生一旦遇到千变万化的练习往往又会束手无策了。这部分内容就是如此。面对这种情况,我尝试按照题型归类整理的方式帮助学生系统整理知识。

1.按形状分 普通长方体、特殊长方体(特殊计算方法)、正方体

2.按要求的面的个数

1个面:占地面积 4个面:一圈商标纸,火柴盒外壳。(特殊计

算方法) 5个面:无盖(鱼缸),无底(洗衣机罩布)(一般缺的是上面或下面) 6个面:表面积

3.切割加面、组合减面

4.综合类

先求面积,再求价钱

先求一个物体的面积,再求多个物体的面积。

通过对题型进行分类,学生做题时清醒了很多。知道该注意些什么,怎样分析了。

更多相关推荐:
人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教学反思(19篇)

1五年级数学下册轴对称图形的教学反思对称是一种最基本的图形变换是学习空间与图形知识的必要基础对于帮助学生建立空间观念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力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本册第一次教学轴对称图形教材中安排了形式多样的操作活动在...

苏教版五年级数学下册教学反思全20篇

反思一因数与倍数的教学反思因数和倍数是一节数学概念课人教版新教材在引入因数和倍数的概念时与以往的教材有所不同1新课标教材不再提整除的概念也不再是从除法算式的观察中引入本单元的学习而是反其道而行之通过乘法算式来导...

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教学反思

小学数学五级下册教学反思1轴对称图形的教学反思对称是一种最基本的图形变换是学习空间与图形知识的必要基础对于帮助学生建立空间观念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力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本册第一次教学轴对称图形教材中安排了形式多样的...

人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教学反思

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教学反思轴对称图形的教学反思对称是一种最基本的图形变换是学习空间与图形知识的必要基础对于帮助学生建立空间观念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力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本册第一次教学轴对称图形教材中安排了形式多样的...

五年级下学期数学教学反思

五年级下学期数学教学反思本学期我担任五年级的数学教学工作一学期以来我自始至终以认真严谨的治学态度勤恳坚持不懈的精神从事教学工作首先根据我所任教班级的实际情况特别拔尖的学生和特差生不是很多中等生比比皆是不是有人曾...

人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教学反思

五年级下册统计单元的教学反思时间过的很快在教学完这单元教学内容之后我有以下几点感受1教师应该成为课程的创造者和开发者教师从教教材到用教材教是一种观念和方法的转变从用教材中的材料教到选择设计合适的材料教更是一种创...

20xx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下册教学反思

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下册教学反思轴对称图形的教学反思对称是一种最基本的图形变换是学习空间与图形知识的必要基础对于帮助学生建立空间观念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力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本册第一次教学轴对称图形教材中安排了形式多样...

北师大版五年级下册数学教学反思

北师大版五年级下册数学教学反思一分数乘法教学反思分数乘法一在备课时一直被如何处理分数乘法意义困惑后来想一想如果从数学应用的角度来看学生只要能从具体的问题中判断两个数据之间存在相乘的关系就可以了而这个相乘的关系在...

苏教版数学五年级上册教学反思

梅花小学20xx秋季学期苏教版数学五年级上册教学反思教师何东学1梅花小学五年级数学上册教学反思拟写人何东学由看温度计说气温这一场景从上海南京北京三大城市的气温由高渐低相继展开再引导学生认识到零上4摄氏度和零下4...

人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下册教学反思(全册49篇)

1小学数学六年级下册认识负数教学反思六年级下册的第一堂数学课就是认识负数对于学生来说是一个全新的概念但又不是一无所知可能在平时的生活中见过或听过因此在备课时从教材出发又和生活联系起来设计了一个让学生熟悉而又觉得...

苏教版五年级数学下册教学反思全19篇

反思一因数与倍数的教学反思因数和倍数是一节数学概念课人教版新教材在引入因数和倍数的概念时与以往的教材有所不同1新课标教材不再提整除的概念也不再是从除法算式的观察中引入本单元的学习而是反其道而行之通过乘法算式来导...

苏教版五年级数学《认识方程》教学反思

苏教版五年级下册认识方程教学反思含有未知数的等式是方程这句话中包括两个条件一个是含有求知数一个是等式因此含有未知数与等式是方程意义的两个重要的内涵所以在本节课的教学中就要围绕着这两处条件设计教学一创设情境在实际...

五年级数学下册教学反思(39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