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上册古文知识点归纳及练习

时间:2024.3.2

1

九年级语文上册古文部分知识点归纳及练习 21《陈涉世家》 陈胜、吴广乃谋曰:“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陈胜曰:“天下苦秦久矣。吾闻二世少子也,不当立,当立者乃公子扶苏。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今或闻无罪,二世杀之。百姓多闻其贤,未知其死也。项燕为楚将,数有功,爱士卒,楚人怜之。或以为死,或以为亡。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为天下唱,宜多应者。”吴广以为然。 召令徒属曰:“公等遇雨,皆已失期,失期当斩。借第令毋斩,而戍死者固十六七。且壮士不死即已,死即举大名耳,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徒属皆曰:“敬受命。”乃诈称公子扶苏、项燕,从民欲也。袒右,称大楚。为坛而盟,祭以尉首。陈胜自立为将军,吴广为都尉。 1、作者及作品。司马迁:西汉著名史学家,文学家。出自《史记》。《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 2、成语及名句 鸿鹄之志:比喻远大志向

篝火狐鸣:假托鬼狐之事诱众起事。

苟富贵,无相忘:有朝一日谁富贵了,别忘了咱们。 燕雀安知鸿鹄之志。燕雀怎么会知道鸿鹄的远大志向呢。 王侯将相宁有种呼!王侯将相难道是天生的贵种吗? 3、重点实词 適“谪”:强迫。 屯:停驻 会:适逢;亡:“逃亡”; 举大计:发动起义 等死:同样 ;苦秦:苦于秦的(统治); 数谏:屡次 间令:暗中;唱:通“倡”,倡导 笞:用鞭、杖打。 宁:难道 4、重点句子翻译

(1)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为天下唱,宜多应者。如果我们这些人冒称公子扶苏,项燕的队伍,向全国发出号召,应该有许多人会响应。 (2)且壮士不死即已,死即举大名耳,王候将相宁有种乎!

何况大丈夫不死则已,死就要干一番大事业。王候将相难道有天生的贵种吗? 5、起义的直接原因:失期,法皆斩。 起义的根本原因:天下苦秦久矣。

为起义所作舆论准备:篝火狐鸣,鱼腹置书。 6、理解背诵: (1)“为天下唱,宜多应者”与孟子所主张的观点相似,用孟子的话来说是: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2)陈胜为起义做了哪些舆论准备(宣传工作)? 丹书帛曰“陈胜王”,置人所罾鱼腹中(或置书鱼腹);夜篝火,狐鸣呼曰“大楚兴,陈胜王”(或篝火狐鸣)。

(3)文中写陈涉发动起义"召令徒属"时,直接向封建统治者挑战,以激励众人的一句话是:"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7、人物欣赏 12

5、诸葛亮的政治愿望:北定中原,庶竟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h6、诸葛亮分析天下形势,其中不利的客观条件是: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为急存亡之秋也。t@ce+

7、诸荀亮分析天下形势,其中有利的主观条件是: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 8、表达了作者对刘氏父子感情的句子是: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I 9、简述“三顾茅庐”故事的句子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fk#/S

10、第七段中“大事”具体指什么?用文中的话回答“北定中原,庶竟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d 一、作者、作品:0[7B

二、文体特点:表:古代臣子向帝王上书言事的奏章。~8QRjv 三、阅读理解:E\,5h

⒈诸葛亮分析蜀国当前形势有利条件的句子:^ ⒉诸葛亮分析蜀国当前形势不利条件的句子:+y2o ⒊诸葛亮提出的三条建议:Q6

①:?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语文论坛 -- "

②:?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语文论坛 -- BJ5@YP ③:?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语文论坛 -- i$a'

⒋如何评价者三条建议:这既是的施政的措施,又是治国的正理;其中是前提,是关键,是核心。D

文中先汉兴隆,后汉倾颓的原因分别是:MdFvtD ⒌先帝对先汉兴隆,后汉倾颓所持的态度:o ⒍表明诸葛亮身份的句子:yiXr:] ⒎表明诸葛亮性情的句子:2/#U@ ⒏诸葛亮临危受命的句子:Jt ⒐诸葛亮出师的历史根源:MNi" ⒑诸葛亮出师的思想基础:M. ⒒诸葛亮出师的物质准备:A#KTP#

⒓诸葛亮出师的诸葛亮出师的最初目的:]"X^ ⒔诸葛亮出师的根本目标:SH

⒕表明诸葛亮对刘氏父子都愿扶持的句子:oK. ({ ⒖段中作者谈到了哪两件大事?Q@"'F ⒗诸葛亮为什么要报先帝,又忠于陛下?=D{

⒘诸葛亮谈到的先帝对自己的"殊遇"确指文中哪句话?rhZ~_ ⒙你认为诸葛亮上此表的目的是什么?T:|6 ⒚诸葛亮在文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⒛诸葛亮所明确的每一方的责任都是什么?<

21、"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的原因是什么:Pu

22、三、四段对宫中、营中人事安排、推荐贤臣、良将的目的是什么?f 23、表明诸葛亮不求功名的句子:.>=.2

13

24、记述自己身份的句子:RQ 25、与先帝共患难的句子:p 26、答应为了先帝奔走效劳原因的句子:uO

27、5段中"每与臣论此事"中的"此事"指的是什么:m"w~cE 28、作者13次提到先帝的作用是什么:oRuv 29、本文出现的成语和意义:M 1.作家作品简介 本文选自(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

作者诸葛亮 181—234,字孔明,琅邪阳都(今山东沂南)人,是三 国时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他年轻时躬耕陇亩,隐居隆中,刻苦攻读 史书,常以管仲、乐毅自比。刘备三顾茅庐后,诸葛亮为其真情所动,出 山辅助刘备,联吴抗曹,败曹操于赤壁,形成魏、蜀、吴三国鼎立的局面。 刘备死后,他受遗诏辅助后主刘禅。 2.关于“表”。

表是古代奏议的一种,用于向君王陈说作者的请求和愿望。诸葛亮这篇表文写于蜀汉建兴(后主刘禅年号)五年p27年}第一次出师伐 魏之前。当时蜀汉已从猇亭(现在湖北宜都)战役的惨败中恢复过来,既与吴国通好,又平定了南方的叛乱,所以诸葛亮决定北上伐魏, 写这篇表文的目的是,希望刘禅任用贤臣,采纳忠言,赏罚分明,国内政 治修明,有一个稳定的战略后方,以实现先帝的‘叫匕定中原”,“兴复汉 室”的宏大理想。 3、解词

【中道】中途 【崩殂]死。崩,古代指皇帝的死亡。殂,死亡。 【疲弊】人力疲劳,物力缺乏。 【诚]实在,确实。 【秋]这里是“时”的意思。 【盖]发语词,有“因为是”“原来是”的意思。 【殊遇】特别厚待。 【遗德】遗留的美德。 【妄自菲薄]过分地看轻自己。 【一体]指国家的官员。 【为忠善者]尽忠做好事的人。 【昭]显示,表明。 【平明之理】公平严明的治理。 【良实]善良的人,诚实的人。形容词用作名词。 【是以]以是,因此。【愚]古时自称,我。 【广益]更多的益处、成效。 【晓畅]通晓,精通。

【行阵]队伍,指军队。 【优劣]指才能高的人,才能低的人。形容词用作名词。 【亲]亲近。形容词用作动词。 【远]疏远。形容词用作动词。 【所以】表示与动作行为有关的原因,可译为“?的原因”。 【兴隆]兴旺发达。 [倾颓]倾覆衰败。

【未尝]没有一次。 【痛恨]痛心遗憾。 [计日而待]计算着时间而到来。指为期不远。 【躬]亲自。 【苟全]苟且保全。 【闻达]闻名作官。 【由是]因此。 【感激】感动、激动。 [驱驰]快跑,喻奔走效劳。 [有]通“又”,表余数。 【托付不效]托付的事情未能办到。 【三军]指全军。【庶】差不多。 【职分]职责。 【效]重任。 【不效]不能 14

实现。 【兴德]发扬美德。 【察纳]观察采纳。 【不胜】不尽。 【涕零】流下眼 了。 四、小结 1.古今词义 痛恨

古义:痛心遗憾。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 今义:非常恨。 布衣 古义:贫民百姓。臣本布衣。 今义:布的衣服。 卑鄙 古义:身份低微,出身鄙野。先帝不以臣卑鄙。 今义:(语言、行为)恶劣;不道德。 感激 古义:感动,激动。由是感激。 今义:因对方的好意或帮助而对他产生好感。 2.一词多义 效 重任 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 实现、完成 不效则治臣之罪。 感激 感动,激动 由是感激。 感谢。臣不胜受恩感激。 3.词性活用

光 名词用为动词 发扬光大 以光先帝遗德。 恢弘 形容词用为动词 发扬扩大 恢弘志士之气。 良实 形容词用为名词 善良诚实的人。此皆良实。

优劣 形容词用为名词 才能高的和才能低的 优劣得所。 亲 形容词用为动词 亲近 亲贤臣。 远 形容词用为动词 疏远 远小人。

奸凶 形容词用为名词 奸邪凶顽的人 攘除奸凶。 慢 形容词用为动词 怠慢 则责攸之。讳、允等之慢。 4.通假字 阙通缺 缺点 稗补阙漏。

有通又 表余数 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5.虚词 以

介词 把 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 介词 因 先帝不以臣卑鄙。

连词 表目的 来,用来 以光先帝遗德。 连词 表结果 以致 以塞忠谏之路也。 连词 表时间 以 受命以来。

2.提问:文章开句就提到“先帝”刘备,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讨论并归纳:因为蜀国是先帝创下的基业,是“北定中原”“恢复汉 室”的根据地,而先帝的理想未能实现而中途死亡,使作者感到十分痛 惜,肩上的托付的担子之沉重。同时警示后主要奋发有为,继承先辈遗 15

志。为后文提出建议定下基调。

3.提问:第1段分析天下大势,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讨论并归纳:分析形势不利的客观条件,指出目前正是决定存亡的 关键时刻,希望刘禅“居安思危”。

4.提问:第1段提到“侍卫之臣”和“忠志之土”有什么作用?

讨论并归纳:这是蜀国“人和”的主观条件,而且是先帝“殊遇”造成 的。客观条件虽然堪忧,主观努力尚且可为。在这样的形象下,做为蜀 国的国君应当如何做,文章开头从三个方面使后主认识到应当有所为。 5.提问:诸葛亮在文中向刘禅提出了哪些建议? 讨论并归纳:提出了三条建议。 1)广开言路。“诚宜开张圣听”; 2)严明赏罚。“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 3)亲贤远佞。“亲贤臣,远小人”。 6.提问:提出这三条建议的目的是什么? 讨论并归纳:

1)希望后主能“以光先帝遗德,恢弘志士之气,不宜妄自菲薄,引 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 2)希望后主能“以昭陛下平明之理,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也/’ 3)希望后主能“亲贤臣,远小人”,只有做到这一点,才能使国家兴隆” 总之,作者希望蜀国能够有一个清明的政局,成了“北定中原”强大 稳定的后方。 7、提问:第六段作者自述身世的目的何在?

讨论并归纳:作者自叙本志,说明自己的低微的身份,淡泊的生活, 无意于功名利禄的高远志趣。叙述先帝“三顾茅庐”之恩,称赞先帝宽 宏气度和不耻下问的品德,也表达了自己的知恩感激之情。最后概括叙述跟先帝患难与共的历史,说明了创业的艰难,进一步表达了作者效忠刘备父子的心愿,以陈情的方式为“出师”作铺垫。作者自叙本志,为的是突出先帝的知遇之恩,而出师伐魏,“北定中原”,正是为了完先帝未竟的事业以报答先帝。 8.提问:第七段追忆“白帝城托孤”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讨论并归纳:说明“出师”的原因,是完成先帝未竟的事业。这是他“报先帝而忠陛下”的本分。

9.提问;出师之前作者做了哪些准备工作? 讨论并归纳;“五月渡沪,深入不毛。”“七擒孟获”安抚夷人,“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安定了后方,做好战备。 10.提问:出师的目的是什么? 讨论并归纳:“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驾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 11.提问:作者出师后的国内政事如何安排?推贤了哪些贤臣?目的是什么? 讨论并归纳:

1】宫中:推荐良实,志虑忠纯的郭攸之、费伟、董允等。 2】营中:推荐性行淑均,晓畅军事的将军向宠。

3】其他:推荐贞良死节之臣侍中、尚书、长史、参军等。 目的是消除北伐后顾之忧,使他

能集中精力伐魏。 16

12.提问:作者如何表达了出师的决心? 讨论并归纳: 1】以出师为己任。“此臣报先帝面忠陛下之职分也”; 2】定下军名状。“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不效则治臣之罪, 以告先帝之灵”。(可联系北伐失败,自贬三等,去丞相号,说明此绝非 虚语)

13.提问:作者对他所推荐的贤臣和后主提出了哪些要求? 讨论并归纳: O】对贤臣:“斟酌损益,进尽忠言”,要有“兴德之言”。 书后主:“陛下亦宜自谋,以咨诹善道,察纳雅言,深追先帝遗 诏”。

14.提问:从全文来看,诸葛亮向刘掸提出的三条建议,他反复强调的是哪一条? 讨论并归纳:作者反复陈说的是亲贤远佞这一条。其余两条虽然 说的是方针、政策,也都与此有关。因为刘禅是个昏庸之君,(可联系“乐不思蜀”,亲信宦官黄皓等事例)容易受坏人蛊惑,如不亲贤远佞,就会出现“妄自菲薄,引喻失义”“偏私,使内外异法”等情况,再好的方针。政策也不可能贯彻执行。而亲贤尤为远佞之本,所以文章开头说“开张 圣听”,实际上就是要听取贤臣的意见,万不可“塞忠谏之路”,中间列举贤臣姓名,要刘禅“亲之信之”,结尾更劝说刘禅要“咨诹善道,察纳雅 言”,也是亲贤的意思。 15.提问:本文在写作方面有什么特色? 讨论并归纳:“表以陈情”,意思是表的叙事和议论都带有抒情的色 彩。第一部分寓情于议,在谈论形势、方针、政策和历史经验教训之中贯穿着一条明显的抒情线索,就是希望后主能继承先帝的遗志,完成先帝未竟的大业。第二部分寓情于叙,字字句句都蕴含着作者对先帝的知遇之思和无限感激之情,也表达了作者尽心竭力效忠刘备父子的心愿。最后,诸葛亮以“讨贼兴复之效”自许,并且说“不效则治臣之罪,以 告天帝之灵”,更是情词恳切,催人泪下,集中表现了他感恩图报的心情。 四、小结 这篇表文历来四、小结

这篇表文历来受到人们的高度评价,被视为表中的代表作。文章以恳切的言辞劝说后主要继承先帝遗志,广开言路,严明赏罚,亲贤远 佞,以修明政治,完成先帝未竟的大业;也表达了诸葛亮报答先主知遇之恩的真挚感情和“北定中原”“兴复汉室”的决心。


第二篇:九年级上册古文练习


九年级下册第五、六单元古文知识归纳古诗文练习 .

(一)找出下列句子中的通假字,并解释这个词。

(1)公输盘不说 ( )通( )

(2)子墨子之守圉( )通( )

(3)子墨子九距之( )通( )

(4)公输盘诎 ( ) 通( )

(5)亲戚畔之 ( )通( )

(6)曾益其所不能( )通( )

(7)入则无法家法家拂士( )通( )

(8)衡于虑 ( )通( )

(9)故患有所不辟也 ( )通( )

(10)万钟不辩礼义而受之 ( )通( )

(11)所识贫乏者得我与 ( )通( )

(12)所识贫乏者得我与 ( )通( )

(13)乡为生死而不受 ( )通( )

(14)小惠未徧,民弗从也 ( )通( )

(15)明日徐公来,孰视之 ( )通( )

(16)始一反焉 ( )通( )

(17)汝之不惠 ( )通( )

(18)亡以应 ( )通( )

(19)一厝朔东 ( )通( )

(二)说说下面古今异义词的含义。

(1)请献十金 金:古义 今义

(2)吾义固不杀人 固:古义 今义

(3)舍其文轩 文:古义 今义

(4)荆之地方千里 地方:古义 今义

(5)虽然,公输盘为我造云梯 虽然:古义

(6)吾之所以距子矣 所以:古义

(7)亲戚畔之 亲戚:古义

(8)池非不深也 池:古义

(9)牺牲玉帛,弗敢加也 牺牲:古义

(10)可以一战 可以:古义

(11)小大之狱 狱:古义

(12)再而衰 再:古义

(13)衣食所安 安:古义

(14)又何间焉 间:古义

(15)一箪食,一豆羹 豆:古义

(16)邹忌讽齐王纳谏 讽:古义

(17)明日徐公来 明日:古义

(18)今齐地方千里 地方:古义

(19)宫妇左右莫不私王 左右:古义

(20)能谤讥于市朝 谤讥:古义

(22)何苦而不平 何苦:古义

(23)河阳之北 阳:古义

今义 今义 今义 今义 今义 今义 今义 今义 今义 今义 今义 今义 今义 今义 今义 今义 今义 今义

(24)达于汉阴 阴:古义 今义

(25)曾不能毁山之一毛 毛:古义 今义

(26)北山愚公长息曰 息:古义 今义

(三)辨析下面的一词多义词。

为:(1)公输盘为楚造云梯之械( ) (2)夫子何命焉为?( )

(3)必为有窃疾矣。 ( ) (4)公输盘为我为云梯( )

(5)以牒为械 ( ) (6)今为宫室之美( )

(7)妻妾之奉而为之( )

见:(1)胡不见我于王 ( ) (2)于是见公输盘

(3)行十日十夜而至于郢,见公输盘( )

类:(1)不知可谓知类( ) (2)为与此同类( )

然:(1)然,胡不不乎( ) (2)虽然,公输盘为我造云梯( )

(3)然臣之弟子禽滑厘等三百人( )

于:(1)舜发于畎亩之中( ) (2)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

(3)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 (4)万钟于我何加焉 ( )

(5)所欲有胜于生者( ) (6)欲有求于我也 ( )

(7)皆以美于徐公 ( ) (8)皆朝于齐 ( )

利:(1)天时不如地利( ) (2)兵革非不坚利也( )

得:(1)二者不可得兼( ) (2)故不为苟得也( )

(3)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

加:(1)弗敢加也 ( ) (2)万钟于我何加焉( )

间:(1)又何间焉 ( ) (2)又间令吴广之丛所旁( ) 故:(1)公问其故 ( ) (2)彼竭我盈,故克之( ) 以:(1)必以分人 ( ) (2)何以战 ( )

(3)欲以子之梁国而吓邪( ) (4)必以情 ( ) 朝:(1)朝服衣冠 ( )

(3)朝于齐 ( )

孰:(1)吾与徐公孰美 ( ) 美:(1)吾妻之美我者 ( ) 方:(1)方七百里 ( ) 且:(2)年且九十 ( ) 曾:(1)曾不若孀妻弱子 ( ) 固:(1)汝心之固,固不可彻( ) 固:(1)汝心之固,固不可彻( ) 亡:(1)河曲智叟亡以应 ( ) 焉:(1)且焉置土石 ( ) 许:(1)杂然相许 ( )

(3)遂许先帝以驱驰 ( ) (四)解释下面加点的词。

(1)环而攻之而不胜( )

(3)必先苦其心志( )

(5)饿其体肤( )

(7)行拂乱其所为( )

2)于是入朝见威王( ) 2)孰视之 ( ) 2)臣诚知不如徐公美( ) 2)方其远出海门 ( ) 2)且焉置土石 ( ) 2)曾益其所不能 ( ) 2)吾义固不杀人 ( ) 2)吾义固不杀人 ( ) 2)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 )2)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 2)高可二黍 ( ) (2)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 (4)劳其筋骨( ) (6)空乏其身( ) (8)所以动心忍性( ) ( ( ( ( ( ( ( ( ( ( (

(9)固国不以山溪之险( ) (10)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

(11)神弗福也 ( ) (12)惧有伏焉 ( )

(13)吾妻之美我者 ( ) (14)能面刺寡从之过者 ( )

(15)闻寡人之耳者 ( ) (16)朝服衣冠 ( )

(17)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 (18)吾与汝毕力平险( )

(19)聚室而谋 ( ) (20)河曲智叟笑而止之( )

(五)填空

18、《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分析亡国的原因的句子是: , ,国恒亡。

19、欧阳修说“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孟子也说过意思相近的一句话,这句: , 。

20、《曹刿论战》中说明了政治上取信于民是作战的先决条件。“取信于民”用原文中的话来说是 。

21、《鱼我所欲也》一文提出的有关生与义的观点是:,义, ;二者不可得兼, 。

22、曹刿在对战争的论述中提出追击敌兵时机的句子

是:,望其旗靡。

23、《邹忌讽齐王纳谏》一文中,邹忌分析齐王受蒙蔽的原因的句子是“ , ,

1 ,在河之洲。 , 。

, 。 ,钟鼓乐之。(《诗经·蒹葭》)

2 , , ,在水一方。

, , 。 ,宛在水中坻。(《诗经·蒹葭》)

3 《孟子二章》

①两文的观点

句 。

②说明地利不是决定因素的句

子 。

③从客观上证明生于忧患的句

子 。

④从主观上证明生于忧患的句

子 。

⑤证明死于安乐的句

子 。

4 《鱼我所欲也》

①运用比喻引出观点的句

子 。

②面临生死抉择时,作者观点

句 。

③表现本文观点的句

子 。

④证明不食嗟来之食的句

子 。

6 《曹刿论战》中说明政治上取信于民是作战的先决条件的句子是: , , 。对

曰: 。 。

7 , 。曰:“可矣。”

8 曹刿在论述鲁国在长勺之战中采用后发制人取胜原因的句子是

, 。 , , , ,故克之。

, , 。 , 。 ,故逐之。

10 吾妻之美我

者, ; , ;

, 。 (《邹忌讽齐王纳谏》)

11 , , :

由此观之 。(《邹忌讽齐王纳谏》)

二 课后十首

1 《从军行》,作者 , 初四杰之一,以边塞诗著名。通过景物描写战争的句子:

, 。直抒保边卫国壮志豪情的句子:

, 。

2 李白在《月下独酌》中运用丰富的想象,展示自己怀才不遇的寂寞孤傲的诗句:

, 。

3 杜甫在《羌村三首》中表现安史之乱给人民带来深重苦难的诗

句: , 。

请再写出两句: , 。

4 杜甫在《 》中借古讽今,表现对国事关心的忧患意识的诗句是 。

, 。 , 。

5 《走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是唐朝边塞诗人 的代表作,我们还学过他的另一首边塞诗《 》。

①本诗写边塞环境恶劣的诗

句 , , 。

②写出边塞将士不畏严寒,严阵以待的句子

是 , 。 , 。 ③与“风驰电掣冻不翻”一样表现边塞奇冷的诗句

是 , 。 , 。

6 被誉为“唐宋八大家”之首的 在《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中:

①表明自己对国事的忠心的诗

句 , 。

②借景抒情,念家人,更系国事的诗

句: , 。

7 李贺在《雁门太守行》中:

① , 。构思新奇,是千年以来人们一直喜欢的诗句。

②运用夸张手法,表现战争气氛惨烈的诗句

是 , 。

③突出将士高昂士气和爱国理想的诗句

是: , 。

8 白居易在《望月有感》中借月抒发骨肉相思之情的诗句

是 , 。

9 王观在《送鲍浩然之浙东》中借描绘山水之貌来暗示离别之情的诗句是: , 。 ? 。

10 夏完淳在《别云间》中抒写亡国之痛和抒发壮志难酬的悲愤情的语句是 , 。 , 。

九年级(下册)

一、给加点字注音。

蹂躏( ) 锦幛( ) 荇藻( ) 蓬蒿( ) 胚芽( ) .....

虔信( ) 黝黑( ) 隐匿( ) 戏谑( ) 荣膺( ) .....

干瘪( ) 苔藓( ) 吮吸( ) 休憩( ) 荫庇( ) ......

云翳( ) 紊乱( ) 沉湎( ) 瘠薄( ) 愤懑( ) .....

孱弱( ) 窥测( ) 打鼾( ) 骸骨( ) 羼水( ) .....

二、根据拼音写汉字。

阔chuò( ) tuí( )唐 zhì( )息 芳xīn( ) 骄shē( ) zhān( )望 kuì( )赠 liào( )望 cè( )隐 huò( )免 踌chú( ) mò( )然 峥róng( ) qiáo( )悴 lóu蚁( ) 晨xī( ) suì( )道 粗cāo( ) 怡yuè( ) 泥nìng( ) jué( )取 yì( )测 诉sòng( ) 阴mái( ) 涟yī( ) 灰jìn( ) yū滩( ) 饶shù( ) lǚ( )行 慰jí( )

三、四字词语填空。

如坐针( ) ( )手回春 ( )刺在背 ( )囵吞枣

断壁残( ) 天( )之乐 鳞次( )比 提心( )胆

吹毛求( ) 通( )达旦 半身不( ) 转瞬即( )

顶礼( )拜 周道如( ) 星( )万户 睡眼( )忪

望眼欲( ) 狼( )虎啸 越( )代庖 乐此不( )

万恶不( ) 中流( )柱 折( )是非 鸡犬不( )

有例可( ) 束手无( ) 一( )千里 ( )无人烟

( )不关心 海市( )楼 提心( )胆 影影( )

( )然大怒 轻而( )举 万( )俱寂 遍( )群籍

给加点字注音。

妖娆( ) 风骚( ) 喑哑( ) 静谧( ) 旁骛( )

襁褓( ) 佝偻( ) 教诲( ) 亵渎( ) 陨落( )

诅咒( ) 灵柩( ) 腴词( ) 忐忑( ) 凌驾( )

繁衍( ) 伫立( ) 装弶( ) 辗转( ) 恣睢( )

拮据( ) 栈桥( ) 撬开( ) 褴褛( ) 别墅( )

抽噎( ) 滞碍( ) 狡黠( ) 嗔怒( ) 诓骗( )

恁地( ) 谮害( ) 麾军( ) 食讫( ) 腆着( )

解元( ) 胡诌( ) 桑梓( ) 省悟( ) 轻俏( )

二、根据拼音写汉字。

xuān( )嚷 洗lǐ( ) 避huì( ) suō( )衣 禁gù( )

逞biàn( ) 丝lǚ( ) qī( )息 òu( )气 huò( )乱

shǔ( )光 ruì( )智 扶yè( ) yōng碌( ) 凭diào( ) niǔ( )带 阴huì( ) xiāo( )索 è( )然 鄙yí( )

隔mó( ) wǎng( )然 qū( )除 chóu( )密 chuō( )破 shà( )白 nǐ( )定 发jiǒng( ) 湖pàn( ) níng( )视

九下文言知识

(一)(1)“说”通“悦”:高兴 (2)“圉”通“御”:抵御 (3)“距”通“拒”:抵抗 (4)“诎”通“屈”:理屈 (5)畔:通”叛”:背叛 (6)“曾”通“增”增加 (7)“拂”通“弼”,辅弼 (8)畔:通”叛”:背叛 (9)“辟”通“避”,躲避 (10)“辩”通“辨”,辨别 (11)“得”通“德”,恩惠、感激 (12)“与”通“欤”,语气助词 (13)“乡”通“向”,从前 (14)“徧”通“遍”,普及,普遍 (15)“孰”通“熟”,仔细 (16)“反”通“返”;返回 (17)“惠”通“慧”,聪明 (18)“亡”通“无”;没有 (19)“厝”通“措”,放置

(二)(1)古代计算金属货币的单位,一两为一金;今专指金银之金 (2)坚决;绝对;今义指坚固、牢靠 (3)刺花纹,彩包饰;今常指字和文章等 (4)土地方圆的面积;今指地区、区域 (5)虽然这样,但是;今常用作表转折关系的连词 (6)用来??的;今表因果关系 (7)内外亲属;今义:跟自己家庭有婚姻关系的或他的成员 (8)护城河;今常指水塘 (9)祭祀用的猪牛羊等牲畜,今指为正义事业而舍弃自己的生命 (10)可:可以;以:凭借,表可以或能够的能愿动词 (11)案件,关押罪犯的地方 (12)第二次,又一次 (13)养,安定 (14)参与 中间、空间 (15)古代盛肉或其他食品;今常为豆子的种类 (16)委婉劝说;讥讽、嘲讽 (17)第二天;天下一天 (18)土地方圆;地点、处所 (19)国君旁边的近臣;左边和右边 (20)指责、劝谏;诽谤、讥讽 (21)穿戴;衣服 (22)哪怕,怎怕;不值得、犯不着 (23)山之南,水之北;太阳 (24)山之北,水之南;阴天 (25)草木;毛发 (26)叹气;休息

(三)为:(1)给、替 (2)呢,语气助词 (3)是 (4)做、制造 (5)当作

(6)为了 (8)接受 见:(1)引见 (2)召见 (3)会见 类:(1)类推 (2)种类 然:(1)那么 (2)这样,如此 (3)然而 于:(1)从 (2)由于 (3)给 (4)对 (5)给 (6)对 (7)比 (8)到 利:(1)有利 (2)锋利 得:(1)能够 (2)得到、获得 (3)通“德”感激 加:(1)虚报 (2)益处、好处 间:(1)参与 (2)暗中 故:(1)原因 (2)所以 以:(1)把 (2)凭借 (3)用 (4)按照、根据 朝:

(1)早晨 (2)朝庭 (3)朝见 孰:(1)谁 (2)通“熟”,仔细 美:(1)认为??美 (2)漂亮 方:(1)指面积 (2)刚刚 且:(1)将近 (2)况且 曾:(1)竟然

(2)通“增”,增加 固:(1)顽固 (2)坚决 亡:(1)通“无”,没有 (2)逃跑 焉:(1)疑问代词,哪里 (2)才 许:(1)赞同 (2)左右 (3)答应

(四)(1)四面包围 (2)使??定居 (3)使??痛苦 (4)使??劳累 (5)使??饥饿 (6)使??贫穷 (7)使??颠倒错乱 (8)使??惊动;使??坚韧 (9)使??巩固 (10)使??害怕;威服 (11)赐福 (12)伏兵 (13)以??为美 (14)当面 (15)使??听到 (16)穿戴 (17)用箕畚 (18)用尽 (19)使?聚 (20)阻止,阻拦

,九年级下册古诗文积累答案

一 课内

1 关关雎鸠,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参差荇菜,左右芼之。窈窕淑女。 2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溯洄从之,道阻且跻。溯游从之。 3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乐业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士地利不如人和也/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增益其所不能/人恒过,然后能改???而后喻/入则无法家弼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4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舍生而取义者也/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5 孔丘孟轲 主张 “仁”;实行仁政,王道/ 墨翟 主张 “兼爱” “非攻”“尚贤/ 老子 庄周 主张清静“无为”。 6 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忠之属也,可以一战。 7 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 8 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 9 淝水之战: 先秦 东晋; 赤壁之战: 刘备孙权一方,曹操一方。 10 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11 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有王。

二 课后

1 杨炯,唐/雪暗凋旗画,风多杂鼓声/宁为百夫长,胜过一书生。 2 《月下独酌》/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3 杜甫/莫辞酒味薄,黍地无人耕/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 4 北极朝廷终不改,西山寇盗莫相侵/可怜后主还祠庙,日暮聊为《梁甫吟》。 5 岑参/轮台九月风夜吼,一川碎石大如斗,随风满地石乱走/将军金甲夜不脱,半夜军行戈相拨,风头如刀面如割/马毛带雪汗气蒸,五花连钱旋作冰,幕中草檄砚水凝。 6 韩愈/欲为圣明除弊事,肯将衰朽惜残年/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 7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8 共看明月应垂泪,一夜乡心五处同。 9 水是眼波横,山是眉峰聚。欲问行人去那边?眉眼盈盈处。 10 无限山河泪,谁言天地宽

更多相关推荐:
八年级数学上册知识点总结

第一章勾股定理一勾股定理222直角三角形两直角边ab的平方和等于斜边c的平方即abc二勾股定理的逆定理222如果三角形的三边长abc有关系abc那么这个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三勾股数满足abc的三个正整数称为勾股数...

八年级数学上册知识点总结归纳

八年级上册数学总结第十一章三角形1三角形要求会的题型数三角形的个数方法分类不要重复或者多余2三角形中的主要线段1角平分线2中线3三角形的高1三角形的三条高的交于一点三角形的垂心直角锐角钝角三角形的高的交点分别在...

新人教版八年级数学上册知识点总结归纳

新人教版八年级上册数学知识点总结人教版八年级上册数学知识点总结归纳第十一章三角形第十二章全等三角形第十三章轴对称第十四章整式乘法和因式分解第十五章分式三角形全等三角形轴对称整式乘法和因式分解分式11新人教版八年...

八年级数学上册知识点总结归纳

八年级上册数学总结第十一章三角形1三角形要求会的题型数三角形的个数方法分类不要重复或者多余2三角形中的主要线段1角平分线2中线3三角形的高123345612给出多条线段的长度要求从中选择三条线段能够组成三角形不...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数学复习知识点总结(全)

1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边对应角相等2边角边公理SAS有两边和它们的夹角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3角边角公理ASA有两角和它们的夹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4推论AAS有两角和其中一角的对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5...

八年级上册数学复习知识点总结_(人教版)

1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边对应角相等2边角边公理SAS有两边和它们的夹角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3角边角公理ASA有两角和它们的夹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4推论AAS有两角和其中一角的对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5...

北师大版数学八年级上册知识点总结

北师大版数学八年级上册知识点总结第一章勾股定理1勾股定理直角三角形两直角边ab的平方和等于斜边c的平方即a2b22勾股定理的逆定理222c2如果三角形的三边长abc有关系abc那么这个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3勾股数...

新课标人教版八年级数学上册知识点总结

天下之难作于易天下之大作于细新课标人教版八年级数学上册知识点总结第十一章三角形一知识框架二知识概念1三角形由不在同一直线上的三条线段首尾顺次相接所组成的图形叫做三角形2三边关系3高4在三角形中连接一个顶点和它对...

八年级数学上册 知识点总结1 北师大版

北师大版数学八年级上册知识点总结第一章勾股定理1勾股定理直角三角形两直角边ab的平方和等于斜边c的平方即abc2勾股定理的逆定理如果三角形的三边长abc有关系abc那么这个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3勾股数满足abc的...

北师大版数学八年级上册知识点总结

北师大版八年级上册数学知识点总结第一章勾股定理1勾股定理1直角三角形两直角边ab的平方和等于斜边c的平方即abc2勾股定理的验证测量数格子拼图法面积法如青朱出入图五巧板玄图总统证法通过面积的不同表示方法得到验证...

北师大版八年级上册数学复习知识点及例题相结合

北师大版数学八年级上册知识点总结第一章勾股定理1勾股定理直角三角形两直角边ab的平方和等于斜边c的平方即a2b2c2例如图1直角三角形ABC的周长为24且ABBC53则ACA6B8C10D12例直角三角形两直角...

北师大版《数学》(八年级上册)知识点总结

北师大版数学八年级上册知识点总结第一章勾股定理1勾股定理1直角三角形两直角边ab的平方和等于斜边c的平方即a2b2c22勾股定理的验证测量数格子拼图法面积法如青朱出入图五巧板玄图总统证法通过面积的不同表示方法得...

八年级数学上册知识点总结归纳(19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