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意识认知探索

时间:2024.3.19

无意识认知的探索

《心理与行为研究》20xx年第3期

上世纪后20年,无意识认知的研究(如内隐记忆、内隐学习和内隐社会认知等)引起了研究者的广泛关注,而在此之前,哲学上对无意识的探讨由来已久[1],例如笛卡尔在17世纪就明确涉及内隐记忆的现象;莱布尼兹(1704)在《人类理智新论》中阐述了无意识知觉对行为的影响;法国人Maine de Biran(1804)区分出了无意识记忆和有意识回忆;弗洛伊德(1949)则在其精神分析学中首次系统提出无意识的理论。

虽然无意识概念的提出已经有很长的历史,但关于无意识认知的实验研究却只能追溯到艾宾浩斯的重学法对无意识记忆的测量。此后相当长的时间内,无意识认知都被抛在一个少有人问津的角落,除了桑代克等人尝试对其进行描述和分类。直到20世纪60年代Warrington和Weiskrantz等人对遗忘症患者进行了内隐记忆研究[2],Reber等人创设人工语法并对内隐学习进行研究[3],无意识认知的系统研究才逐渐拉开序幕,并日益成为世界范围内的心理学研究热点。无意识也开始通过各种方式整合到心理学的各分支领域(包括内隐学习、内隐记忆和内隐社会认知领域等),并得到越来越多的实验支持。

本文拟对无意识认知中的内隐记忆和内隐学习领域予以介绍,在此基础上阐明两者的研究背景及其联系。

1无意识认知的研究历程

1.1内隐记忆的研究历程

内隐记忆的提出涉及一个根本性的特点就是将意识纳入对记忆的考虑之中。在实验心理学的早期研究进程中,意识一直被排斥在主流心理学的研究范围外。直到20世纪五六十年代信息加工观的出现,认知心理学的兴起,关于意识的研究才逐渐开始,这时无意识也不可避免地作为对意识研究的补充纳入到心理学研

究的范围内。

当代关于内隐记忆的研究可以追溯到20世纪六七十年代的两个心理学研究领域。首先是认知心理学研究者所关注的重复启动或直接启动的现象,即在无需有意识记的前提下,先前所呈现的刺激对后继刺激的辨别具有易化的效应;其次是神经心理学研究表明,遗忘症患者在某些记忆任务中能够表现出相对完整的记忆效果,比如动作技能学习以及片断线索回忆。研究者认为这种记忆分离现象昭示了人类记忆本质的全新的一面。

启动效应的研究及其技术的日臻成熟,为内隐记忆的输入研究提供了强有力的前提条件,但是它并没有直接导致当代内隐记忆的研究热潮,内隐记忆的发展契机当归因于神经心理学关于遗忘症的研究。

迄今内隐记忆的研究所采用的研究方法大致可分为两类,即直接测量和间接测量相结合的方法和实验性分离范式下的研究方法。以直接测量和间接测量相结合的方法为例,19xx年,杨治良采用自制无意义字串为实验材料,成功地运用信号检测论研究了内隐记忆的特点,揭示出内隐学习的规律[4];19xx年,杨治良和叶阁蔚成功地运用信息论研究了在社会认知中人物特征识别范畴内,高强度练习和准确反馈条件下内隐学习的选择力、潜力和储存密度3个特征[5]。19xx年,杨治良和叶阁蔚在用匹配比较法研究汉字内隐记忆存在的条件时,采用了非参数模型提供的指标为考察依据,在以汉字的整体特征为判断依据的间接测验中发现了内隐记忆[6]。最近,Buchner和Wippich探讨了匹配比较法中,直接和间接测验信度的不同对分离的影响[7],对分离实验的设计具有指导意义。

另外一大类研究范式是任务分离法和加工分离法。特别是Jacoby提出的加工分离程序[8],它是目前内隐记忆研究中发展得较为成熟的实验性分离方法,它设计的包含测验和排除测验使得意识性提取和自动提取在简单的再认任务中得以分离,因此在提出后受到广泛重视,同时也涌现出对它的批评和修正。

例如,有学者对PDP意识与无意识加工之间的随机独立性进行了探讨。Joordens等提出冗余模型(redundancy model)[9],认为意识加工总是伴随着与之独立的无意识加工;Gardiner等则认为意识与无意识加工是相互排除的,而提出排除模型(exclusivity model)[10]。另外,Curran和Hintzman的实验探讨表明,一旦违反随机独立性假设将使得PDP无效[11]。朱滢等区分了排除测验的先验概率和后验概率,提出了不抛弃排除测验=0的数据的修正公式,并由此认为记忆过程中意识与无意识是相互独立的[12]。无疑这方面的争议对于理解加工分离程序的适用范围和操作条件很有帮助。

Richardson等对PDP将有意和意识性等价、自动和缺乏意识性等价提出异议,他们对无意加工的作用作了进一步的细分,将记忆分为有意的意识记忆、无意的意识记忆和无意的无意识记忆,设计了有意测验、伴随测验和对立测验来测量这三种记忆[13]。

在针对PDP的反应偏向问题的修正上,Buchner等增加了两个猜测变量,将反应偏向的影响从意识性提取和熟悉性成分的贡献中分离出来。他们提出的修正模型称为扩展模型(extended model)[14]。另一个针对PDP反应偏向问题的修正模型是Yonelinas等提出的双加工信号检测模型(dual-process signal-detection model),该模型采用信号检测论的计算模式,用判别力指标来衡量熟悉性,降低了被试判断标准的变化对PDP中熟悉性指标的影响。

以上争议足见加工分离程序在方法论上的意义。

1.2内隐学习的研究历程

19xx年,Reber在《人工语法的内隐学习》中首次提出内隐学习这个概念,他认为内隐学习是一种不受情境影响的感应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被试可以获得关于刺激环境的任何复杂信息,但在很大程度上意识不到获得的过程或最终获得的知识。然而在内隐学习概念正式提出后很长一段时间内,除了Reber及其同事

始终没有放弃,少有他人问津此类研究。直到20世纪80年代,内隐学习才引起越来越多的关注。90年代,内隐学习受到广泛重视,国际上涌现出上百篇文章从行为、神经心理学和神经影像学的角度探讨内隐学习的各种问题。我国也在这个时期加入了讨论的队伍。例如,张翔和杨治良的实验[15]支持Reber的结果,即在某些情况下外显指导语会导致作业成绩的降低。19xx年,杨治良和叶阁蔚采用双维度归类学习法来研究社会认知分类任务中的内隐学习[16]。实验要求被试学会把像片按其组合特征分类。结果发现了内隐学习的独立存在和内隐学习效应,即内隐学习优于外显学习的现象。从而发现了内隐学习具有高选择力、高潜力以及高密度贮存的3大特征。近年来,郭秀艳等人还对内隐学习的本质及其与外显学习之间的关系进行了探讨[17]。

目前运用较广泛的内隐学习研究范式有人工语法学习(artificial grammar learning)、序列学习(sequence learning)、系统控制任务(complex system control procedure)和非显著协变关系学习法(covariations of nonsalient stimulus features)。此外,还有一些独特的研究方法,如信号检测论和信息传递法,例如杨治良应用信号检测对内隐学习规律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被试对信号标志进行了内隐学习。被试的反应倾向指标波动甚微,说明被试在内隐学习过程中心理状态相当稳定。

2.1内隐记忆的特点

与外显记忆相比,内隐记忆具有许多鲜明的特点。

首先,个体差异对内隐和外显记忆的影响不同。通过对脑损伤、脑老化和酒精中毒以及抑郁心境等个体差异的研究,发现内隐记忆对个体差异相对而言不敏感。例如,Tulving,Hayman和Macdonald报告了重度遗忘症患者在完全不能进行回忆和再认的情况下仍然保持了正常的启动效应[18]。郭力平以中文效价词为材料,采用加工分离程序对抑郁症的内隐和外显记忆进行分离,也发现了抑郁心境不影响内隐记忆而对外显记忆有显著影响[19]。

其次,许多自变量的操作可以产生两种记忆的分离。例如,加工水平对外显记忆有较大影响,而对内隐记忆几乎没有影响。Jacoby和Dallas[20]以及Graf等人的研究都表明精细加工条件下的直接测验成绩(再认和回忆成绩)比非精细加工条件下更好,而间接测验成绩(如单词确认和词干补笔成绩)则不受上述加工条件的影响。

Jacoby和Dallas以及Easton等[21]还比较了感觉通道的改变对间接和直接测验的不同影响。他们发现,以听觉形式呈现刺激,而以视觉形式测验,会严重干扰单词确认的成绩,却很少干扰再认测验成绩。马正平和杨治良[22]以中文双字词为材料的研究也发现,感觉通道的改变对填字组词间接测验有较大的影响,而线索回忆基本不受其影响。其他研究也在几种常见的间接测验(如残词补全、词干补笔、知觉辨认和词汇判断等)中发现了类似的感觉通道效应,即学习和测验阶段采用不同感觉通道呈现刺激将减损测验成绩。

除了以上列举的两者在加工水平和感觉道效应上的差异外,注意状态、材料知觉特点、刺激呈现时间、干扰、记忆负荷量和系列位置特点等变量的改变对内隐记忆和外显记忆的影响也明显不同。例如一些研究发现,内隐记忆随时间推移其消退较外显记忆要慢;注意状态对传统的直接测验有重要影响,而对依赖知觉线索的间接测验没有影响,但是学习编码阶段的注意状态影响了依赖概念线索的间接测验,如类别范例产生[23]、一般性知识问题测验(Mulligan,1998)[24]。

此外,杨治良等的实验还发现,与外显记忆相比,内隐记忆的贮存密度和传递效率更高,受被试心理状态的影响更小。

2.2内隐学习的特点

Reber提出,内隐学习系统或功能的产生要比外显学习系统提前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外显系统或功能是在内隐系统发展稳定后才逐渐进化而成的。如果这一假设成立,遵循进化论原则,内隐系统应该至少具有以下几个不同于外显系统的

特征:

(1)强健(robustness):不像外显学习、外显记忆那样容易受到机能障碍和机能失调的影响。

(2)年龄独立性(age independence):不受年龄发展的影响,相对稳定。

(3)稳定性(low variablity):个体差异小,群体差异小。

(4)IQ独立性(IQ independence):不像外显操作任务那样容易受到智力水平的影响。

(5)过程的普遍性(commonality of process):内隐学习的内部机制具有跨物种的普遍性。

Reber关于内隐学习的生物进化论提出后,得到了一些研究者的反馈意见。研究者们主要针对内隐学习的年龄差异和IQ差异提供了实证数据。大多数研究结果支持该理论。Reber以儿童为被试,研究了不同年龄段儿童的内隐学习,结果表明,内隐学习不随年龄和IQ而变化[25]。Howard等人比较了年轻人和老年人的内隐序列学习,结果显示,老年人的反应速度较慢,但当序列组段转到随机组段时,所有被试的反应时发生了同等程度的增加[26]。这说明,年轻人和老年人的内隐序列学习没有差异。D′Eredita和Hoyer采用类似人工语法的范式(用客体的特征、大小和方向的有序变化代替了字母的排序规则)研究了青年组、中年组和老年组的学习情况,结果发现内隐测试成绩无显著差异[27]。

3内隐记忆和内隐学习的联系

内隐记忆和内隐学习是当前内隐认知研究较为深入的两个领域。这两种内隐认知概念的区别主要在于,内隐记忆指获得关于单个事件或物体的过去经验的效

果,而内隐学习指对抽象的、复杂的规则关系和结构的无意识获得过程,通常涉及对两个以上事物之间的复杂关系的认知。不过,通过对两者研究历程的回顾以及两者特点的介绍,我们可以发现内隐记忆和内隐学习之间所存在的千丝万缕的联系。

首先从研究历程来看,内隐记忆和内隐学习的研究历程在时间上有很大的重合,这源于两者的发展兴衰均取决于学术界对无意识的关注程度。

其次,内隐学习和内隐记忆的特点也很相似,表现为以下四点。

(1)和刺激的表面特征紧密关联

Jacoby和Dallas发现在学习阶段呈现视觉刺激,而在测验阶段呈现听觉刺激,会削弱启动效应,而外显任务却没有受到影响。此外,Bassill Smith和MacLeod[28],Graf、Shimamura和Squire[29],Roediger和Blaxton[30],Roediger和Weldon[31]也发现了类似的结果,这些研究都从一个侧面证明了无意识认知的数据驱动的特点。

虽然内隐学习研究中没有对刺激的呈现方式进行操纵,但是研究者也发现了类似的现象。例如Berry和Broadbent[32],Squire和Frambach[33]在生产任务和人际互动任务中,都发现如果先前任务和后继任务的表面特征不一致,前者的信息就不能有效地迁移到后者中。

(2)耐久性

和外显记忆相比,内隐记忆保持的时间更长,例如Jacoby和Dallas发现启动效应能持续数日、数月之久,再认记忆则随着时间的推移迅速消退。内隐学习在这方面的证据则主要来自人工语法学习,例如Allen和Reber[34]的追踪实验发现被试的认知绩效仍然能受到两年前的人工语法规则的影响。

(3)不受加工类型或加工水平等变量的影响

Jacoby和Dallas的研究证明,加工的精细程度越高,外显记忆任务的表现越佳,而内隐记忆的成绩则不受影响。Schacter和McGlynn[35]的研究也发现了类似的结果:内隐记忆在各种不同类型的学习任务中表现稳定,而外显记忆的成绩则有所波动。内隐学习在这方面的实验也发现了类似的结果:当鼓励被试运用精细假设检验的策略时,并不利于人工语法的学习,非显著性计算机控制任务的表现也没有得到提升,而这种策略的采用则被证明有助于改善外显学习的成绩。

(4)内隐和和外显的分离

许多研究已经表明内隐记忆的成绩和外显记忆的成绩不相关,或者相关很低,例如Graf和Sch- acter;以及Hayman和Tulving[36]。类似的,内隐学习的研究实验也证明了内隐学习和外显学习的分离,例如Berry和Broadbent[37]发现,练习能提高任务绩效,但陈述性知识则不受其影响;作业绩效和言语知识之间只有很低的负相关,甚至为零相关。

最后要说的一点是,内隐记忆和内隐学习不仅有很多相似的特征,而且还会运用到一些共同的理论,例如多重记忆系统[38]、样例理论以及记忆分配理论。但这并非意味着内隐记忆中的所有理论都适用于内隐学习领域的现象解释。

总之,无意识认知已在多种实验范式和各个认知领域得到证实,人们对无意识的质疑将成为历史,无意识的神秘面纱也将随着研究的深入被逐渐揭开。而作为无意识认知大框架下的内隐记忆和内隐学习,由于相同的孕育背景和近似的研究对象,在发展历程、特点和理论机制上均有许多近似之处。但是迄今仍缺乏一个大一统的理论对两者进行整合,我们期待后继研究能更加关注无意识认知的各分支领域的比较整合,这样就可以为无意识研究提供统一的指导。

参考文献

1 Schacter D L. Implicit memory: History and current status.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Psychology: Learning, Memory and Cognition, 1987, 13: 501~519

2 Warrington E K & Weiskrantz L. New method of testing long-term retention with special reference to amnesia patients. Nature (London), 1968, 217: 972~974


第二篇:无意识结构探索


无意识结构探索

更多相关推荐:
认知认识实习报告

认识实习报告一实习的意义和目的认识实习是教学计划主要部分它是培养学生的实践等解决实际问题的第二课堂它是专业知识培养的摇篮也是对工业生产流水线的直接认识与认知实习中应该深入实际认真观察获取直接经验知识巩固所学基本...

认知实习报告

认识实习报告学院电气信息学院专业自动化班级1191学号学生姓名指导教师姓名实习日期20xx311至20xx315实习报告一实习目的和任务认识实习是实践性教学环节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现本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的主要手...

大学生认识实习报告

认知实习报告班级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学号姓名一实习目的1培养学生从事专业技术工作的各种基本技能和实践能力2了解设备的基本组成与用途进一步熟悉通信产品的研发设计生产调试安装与维护整个过程3学习本专业方面的生产实践知...

认知实习报告_范文 2

材料科学与工程认识实习报告认识实习报告学院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专业班级高材1106班姓名学号实习时间20xx年7月1日20xx年7月15日实习地点北京市昌平区昌平科技园北京化工大学东区科技楼北京化工大学东区有机楼...

材料认知实习报告

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认识实习报告北京工商大学张扬实习时间实习地点天津中财型材有限责任公司认识实习报告学院材料与机械工程学院专业班级材料101班姓名彭博学号1011010118指导老师叶志殷张玉霞田华峰孙辉20x...

认知实习报告

认识实习报告题目20xx级艺术设计专业认识实习报告学生学号20xx09040116院系设计与艺术学院专业艺术设计指导教师20xx年04月10日实习概况20xx年3月26日在校进行认知实习动员大会20xx年3月2...

企业认知实习报告

企业认识实习报告系别:专业:班级:学生姓名:指导老师:认知实习报告一、实习目的及意义企业的认知实习是通过到企业参观学习、听取企业的相关介绍,开拓视野,使我们对企业管理的基本概念有了初步的认识,为专业课学习打下基…

认知实习报告

合肥学院认知实习报告专业姓名学号班级级电子信息工程指导老师成绩摘要生产实习是工科学生的教学环节的一个非常重要的部分是提高学生理论知识与实际相结合的一个重要途径实习是大学生认识社会的最快捷也是最有效地途径大学的生...

认知实习报告

陕西科技大学认知实习报告一实习目的学校为了拓展我们学生自身的知识面扩大与社会的接触面增加个人在社会竞争中的经验锻炼和提高我们的能力以便在以后毕业后能真正走入社会能够适应国内外的形势的变化于是便组织我们进行了认识...

城市认知实习报告

河南科技学院城市认识实习报告河南科技学院城市认识实习报告前言20xx年上海世博会的口号是城市使生活更美好随着经济的发展中国的城市建设也在稳健地进行着在当代的城市建设中基础设施逐步完善生态意识明显增强生活环境渐渐...

企业认识实习报告同济大学

交通运输工程认识实习报告同济大学认识实习报告学院交通运输工程学院姓名赵英龙学号1151269实习时间20xx年7月2日20xx年7月6日实习地点1同济大学嘉定校区轨道交通试验线2上海闵行货运站3上海高区公路4崇...

认知实习报告1

认知实习报告学号姓名班级专业课程老师一认知实习目的认知实习的目的主要在于通过教师和工程技术人员的当堂授课以及工人师傅门的现场现身说法全面而详细的了解相关材料工艺过程实习的过程中学会从技术人员和工人们那里获得直接...

认知认识实习报告(52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