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心理学[第十章记忆]山东大学期末考试知识点复习

时间:2024.2.11

山东大学期末考试知识点复习

第十章记忆

第一节瞬时记忆、短时记忆、长时记忆

一、瞬时记忆

刺激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便产生感觉知觉,当刺激停止作用时,感觉信息仍按原来的形式保持一个极短暂的瞬间,犹如按原先的样子登记下来,这种短暂的保持或登记就是瞬时记忆。在瞬时记忆中材料保持的时间很短,大约0.25~2秒。在瞬时记忆中的信息完全依据它具有的物理性编码,有鲜明的形象性。保持的材料如果经过注意,它就转入短时记忆,如没有被注意,它就会很快消失。

斯珀灵针对传统的记忆方法的缺陷,设计了部分报告法。这种方法运用随机原理,使报告分段进行,有效控制住报告时滞引起的误差。他将全部刺激项目排成3×4的矩阵,刺激以50毫秒的时程出现,在刺激消失的同时,某一信号随即出现,被试者根据约定信号的种类报告相应的刺激行项目。根据被试者报告的准确率很容易计算出被试者的记忆量。

二、短时记忆

(一)短时记忆广度

短时记忆是指在1分钟以内的记忆。短时记忆的广度(记忆广度指材料呈现一次后被试者能记住的最大值)大约为7±2个组块。但如何组织好材料,在记忆储存的能量方面有重要的影响。

(二)短时记忆的编码特点——以听觉编码为主

大多数的人认为短时记忆是以听觉方式编码的。英国心理学家康拉德(Conrad,1964)做了实验,他用两组容易混淆的字母。BCPTV和FMNCX为实验材料,发现记忆混淆经常发生在声音相似的项目间(如S和X)。但在短时记忆中还具有其他方式的编码。

(三)短时记忆中常见的实验方法

山东大学期末考试知识点复习

1.记忆广度法

记忆广度法是研究记忆材料呈现一次后所能记忆最大量的方法。最早研究的是贾克布斯。研究者事先准备好一系列若干项目的刺激材料,各项目分别有3到12个左右的数字符号。实验时,主试者口述或用速示器向被试者呈现某个刺激项目,刺激消失即请被试者按照同样的次序说出刺激内容。

2.分散注意法

分散注意法程序的关键是在记忆的保持阶段。为了防止被试者利用间隙进行重复练习,必须把他的注意从记忆的材料上转移开来。19xx年彼得森他们设计被试者对三个字母的组合或三个辅音字母的组合进行测验。后来默多克也做了类似的实验研究。

三、长时记忆

(一)多重记忆系统理论和实验

认知神经科学以多重记忆系统(multiple memory system,简称系统说)为理论基础,研究不同记忆系统的特征及神经基础。系统说以实验性分离为依据,虽然有关记忆系统的分类不统一,但都认为脑内存在着结构和功能不同的多个记忆系统和子系统。对于多重记忆系统的认识大多来自对脑损伤后记忆障碍病人的分离现象的研究。其次,动物实验、脑功能成像研究等也是研究学习记忆的重要方法。记忆分为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两大类。Schacter(1987)又将长时记忆分为外显记忆和内隐记忆两种,而Squire等(1993)则将长时记忆分为陈述性记忆和非陈述性记忆两大类,它们又分别包括不同的记忆形式。

图尔温等人(Tulving et aL 1985)提出启动效应(内隐记忆现象)代表一种新的记忆系统,即知觉表征系统,且用随机独立性的概念来论证这个观点。但威瑟斯宠等人用实验证明:在两种内隐记忆测验间发现了随机独立性,这就出现了矛盾。19xx年图尔温设计了新的实验,从另一个角度论证了多重记忆说的观点。实验发现:在外显记忆测验中,针对同一目标的两种不同的线索,结果表现出中等程度的相

山东大学期末考试知识点复习

关;而在内隐记忆测验中,针对同一目标的两种不同的线索,结果却是无关的,由此证明内隐记忆的表征和外显记忆的

表征是不同的。

斯夸尔(L R.Squire)把记忆分为两类:陈述记忆和程序记忆;另一些神经生理学家把记忆分为知觉表征系统和语意记忆系统。

(二)长时记忆的编码特点——以语义编码为主

将信息成功地编码进入长时记忆是相对深度水平加工的结果。为了做到深度加工,人们往往忽略了刺激的物理特征或其他细节,集中在信息的意义方面。因此,在短时记忆中主要涉及的是听觉代码,而在长时记忆中主要涉及的是语义代码。或者说,在长时记忆中,人们更多地对一般意义或一般的观念编码,而不是去记事物的特定细节。

在长时记忆中,语义代码占主导地位。在一个经典研究中,将24对联系紧密的单词(如桌子一椅子,粉笔一黑板等)打乱次序后组成一个48个单词的词表。呈现后让被试自由地回忆这些单词。虽然在呈现时这些单词是杂乱无章的,但是回忆时,人们还是把联系紧密的词汇放在一起回忆。在呈现时即使把“桌子”和“椅子”用17个其他单词分割开,回忆时还是将它们放在了一起。而且,词表中各对单词之间的联系越紧密,准确再现的比例越高。因此可以证明,被试在刺激呈现时就已经根据刺激之间的语义联系将它们组织在一起了。

(三)长时记忆中常见的实验方法

1.回忆法

(1)系列回忆法。这种方法的主旨是要测量被试者达到某种记忆标准所需要的学习时间或学习遍数,所以又称为学习时间法。其基本程序是:实验者根据材料特点先确定“熟练的标准”,要求被试者背诵实验材料,直到符合标准为止。为了达到所定“标准”,被试者需要一定时间或者经过多次“尝试”,实验者再根据时间或遍数确定被试者的回忆水平。

山东大学期末考试知识点复习

(2)对偶回忆法。又称成对联合法,运用这种程序可以避免刺激项目的双重作用。这种实验一般有两种程序,一是预期法,二是检验法。

(3)自由回忆法。这种方法对所回忆的资料在顺序上不加限制。体现了三个规律:能体现系列材料的效应;表现出一定的结构;并没有耗尽全部有关的记忆。

2.再认法

这是检查记忆保持量的方法,它把识记过的材料和未识记过的材料混在一起,要求被试者把两种材料区分开来。

3.再学法

也叫做节省法,是要求被试者学习一种材料,达一定标准后,经过一段时间,再以同样的程序重新学习这些学过的材料,达到初次学习的标准为止。再学习与初学习两次学习所需要的练习次数之差,即代表初学习之后所保持的记忆。

4.重建法

重建法的程序简单地说就是请被试者复现刺激项目的次序或排列。

第二节知识的运用

一、情节记忆和语义记忆

Tulving于19xx年提出了信息在长时记忆中储存的两种形式:情节记忆和语义记忆。情节记忆接收和储存的信息都是按发生的时间,以及事件之间的时空关系排列的。语义记忆接收和储存的是各种知识,与时间地点无关。

二、语义记忆的网络理论

语义记忆是由词与词(及其概念)之间的联系交织而成的一个巨大的网络,知识的提取就是这个网络作用的结果。

Collins和Quillian(1969)提出,在长时记忆中,概念被分层次地组织成有逻辑性的种属关系。

山东大学期末考试知识点复习

三、语义记忆的集合理论

语义记忆是由许多集合构成的系统,即概念在语义记忆中是以信息集合来表征的。

Meyer的预测相交模型。

四、语义记忆的特征比较理论

Smith,Shoben,Rips等于19xx年提出。其主要观点是:语义记忆中的任一项目的涵义是由语义特征集合来表征,根据作用不同,这些特征分为定义性特征和描述性特征。

在比较时,首先判断所有特征相同程度,如果基本相同,就反应“相同”;如果基本不同,就反应“不同”;如果中度相同,则进一步比较定义性特征,从而做出判断。

第三节启动效应和内隐学习

一、内隐记忆的研究

内隐记忆又称非陈述性记忆,它是指对先前的经验不需要经过有意识提取的一类记忆形式,与之相对的是外显记忆或陈述性记忆。在过去的20多年里,对内隐记忆的研究在认知心理学、神经心理学和神经科学等各个领域中都逐渐深入。经典的内隐记忆的测量方法有词干补笔和知觉辨认两大类。

启动效应是内隐记忆的主要形式之一,即执行某一任务对后来执行同样或类似任务的促进作用。启动效应分为直接启动和间接启动。

(一)启动效应

知觉表征系统(PRS)是对形式和结构的加工及表征系统,与词或物体的意义或联系无关。PRS是与知觉启动相关的记忆系统,它的发生也较早,对药物不敏感。 认知心理学的研究对于阐明启动效应的性质是很重要的,但要对启动效应有更为深入的理解,就必须对它的神经机制进行研究,包括对脑损伤病人的研究和脑功

山东大学期末考试知识点复习

能成像研究。

遗忘症病人学习新知识的能力下降,他们常常不能记住新学习的东西,对发病前的知识也有遗忘,外显记忆严重受损。但是另一方面,遗忘症病人在许多知觉启动任务中表现出正常的启动效应。因此,知觉启动可能发生在知觉加工过程的早期阶段,也就是说,在语义分析和海马结构参与记忆形成之前,其脑结构与支持外显记忆的内侧颞叶-间脑系统相分离。而且,在一例双侧枕叶受损病人(L H.)和一例双MTL受损病人(H.M.)间出现了内隐记忆和外显记忆的双分离现象,其中H.M.外显记忆受损而知觉启动完好,L H.的知觉启动受损,外显记忆正常(Keane et aL 1995)。双分离的实验证据表明内隐记忆和外显记忆依赖于不同的脑结构或记忆系统。枕叶视皮质参与了视知觉启动,并和内侧颞叶一间脑系统、参与语义启动的联合皮质相分离。采用脑功能成像的研究结果与神经心理学的基本吻合,并有进一步的阐明。除知觉启动外,对概念型启动、联想启动的研究尚存在较多争论。

关于启动效应的两种观点

1.多重记忆系统的观点

Tulving:记忆=情节记忆+语义记忆+知觉表征系统(启动效应代表的新记忆系统)。

Squire的分类:陈述记忆是可以进入意识的记忆,而程序记忆只能通过行为操作来表现。

2.传输适当认知程序观点

Roediger主张记忆系统只有一个,自觉记忆和不自觉记忆测验之间的分离现象只是反映了两类测验所要求的认知程序(或过程)不同。如果记忆测验所要求的认知过程与学习时所要求的认知过程相似或重叠,则测验的成绩就好,否则就差(提取与加工的一致性保证好的记忆)。自觉记忆测验要求概念驱动加工,不自觉记忆测验要求材料驱动加工。

山东大学期末考试知识点复习

(二)程序性记忆

除启动效应外,遗忘症还可以学习一些程序性知识,包括知觉的、运动的、认知技能、习惯和有关序列的内隐知识等,并与外显记忆分离。

Scott Grafton等(1995)曾采用PET,以双任务为实验任务,研究了序列学习相关的脑机制问题。被试对刺激序列进行反应,同时要数在声音序列中低频的数目,结果表明,双任务条件下激活了运动前区、左侧SMA区和双侧壳核。当听觉干扰任务去除后,7/12意识到序列的存在,右dPFC、右侧运动前区、右侧壳核及双侧顶枕皮质均被激活。二者的不同在右侧颞叶、两侧顶叶、右侧运动前区和扣带回前部。与来自TMs等研究相结合,结果表明,运动区参与运动模式的程序性学习。在对Huntingtons病人的研究中,也发现了与遗忘症双分离的现象,他们的程序性学习受损,而补笔等内隐记忆正常。

(三)非陈述性记忆的细胞及分子机制

对非陈述性记忆细胞机制的研究是从Kandel对海兔和Benzer对果蝇开始的。这些动物的大脑结构比较简单,神经元较少,因而适于用来研究细胞和分子机制。 对海兔的缩鳃反射等的研究表明,非陈述性记忆的储存主要依赖于信息的加工,储存于产生行为的神经通路。而在陈述性记忆中,内侧颞叶系统是其储存地。这方面的研究也揭示了与记忆相关的突触可塑性的变化。与陈述性记忆相同,非陈述性记忆的长时储存也需要新的蛋白质的合成。因此,短时记忆是对已存在的蛋白质和突触联结的调制,而长时记忆则是包括CREB中介的基因表达、蛋白质合成和突触联结的增强。

二、内隐学习

(一)什么是内隐学习

内隐学习(implicit learning)是指有机体在与环境接触的过程中不知不觉地获得了一些经验并因之改变其事后行为的学习。内隐学习研究受到广泛的重视,成为当今认知心理学的一大热点和前沿,因为它有着深刻的理论意义和广泛的应用前

山东大学期末考试知识点复习

景。

(二)Reber的研究

Reber(1967)创立的人工语法学习(artificial grammars learning)是内隐学习研究中最常用的范式,学习材料是人工语法范式的第一要素。内隐学习实验所用的学习材料必须新颖,有一定难度,且和被试已有的知识表征没有联系,以保证被试在学习过程中不可能利用有意识的、外显的策略轻易地获得学习材料中暗含的规则,因此人工语法就成为最佳选择。到目前为止被研究者接纳的人工语法有两类——限定状态语法和双条件语法。指导语是人工语法范式的第二个要素。在内隐学习的研究中,实验的指导语在要求被试去做什么及如何去做的意义背后,是要引导被试去“进行”内隐或外显的学习。实验中,引导内隐学习的指导语为记忆,引导外显学习的指导语为规则发现。实验程序是人工语法范式的第三个要素。人工语法范式的共同程序是:在学习阶段,先给予被试引发内隐或外显学习的指导语——记忆指导语或规则发现指导语,然后向被试呈现一系列符合某一人工语法的字母串;在测验阶段,要求被试判断新的字母串,是否符合该人工语法,或是否与记忆过的字母串相像。如果被试对字母串的正确判断显著高于随机水平,就可认为他们已经无意识地获得了一定的人工语法规则。

(三)内隐学习的本质

内隐与外显的认知过程属于复杂认知任务的操作。外显学习中发现和控制任务变量的机制类似于有意识的问题解决,它包括一个试图形成任务的心理表象,搜寻同功能系统的知识的记忆,以及试图建立和检验任务操作的心理模型。这整个思维过程是有意识的,主观努力是被清晰意识到的。内隐学习则是不同于以往的另一种学习模型,它比外显思维更有力,且是自动的、无意识进行的。换言之,内隐学习是在(某种意义上)不知道刺激之间或刺激与行为之间存在连接的情况下对它们的学习。

内隐学习的本质:内隐知识可以自动产生,无需有意识地去发现任务操作内的外显规则;内隐学习具有概括性,很容易概括到不同的符号集合;内隐学习具

山东大学期末考试知识点复习

有无意识性,且内隐学习获得的知识是不能用语言表达的。


第二篇:实验心理学[第八章知觉]山东大学期末考试知识点复习


山东大学期末考试知识点复习

第八章知觉

第一节知觉研究的复杂性

一、知觉研究中变量的复杂性

知觉的性质决定了引起知觉的当前事物(刺激物)必然是复合刺激,对这一反映不是单一的而是多维的,是与以前一系列暂时神经联系共同活动,经过大脑的复合分析、综合,对当前的事物作出关于其各个部分和属性的整体、复杂的反应。这种复杂性决定了很难用简单的物理量表示刺激,也很难用一些简单的反应指标表示其反应。

知觉按照不同的分类标准可以分为不同类型的知觉。比如:按知觉所反映事物的特性,可分为:时间知觉、空间知觉和运动知觉;按知觉起主导作用的分析器来划分,可分为:视知觉、听知觉和触知觉等。

二、形状知觉的理论

形状知觉的早期理论是由冯特和铁钦纳为代表的构造主义提出的,根据构造主义的观点,人们具有一个独立的视觉感受器所组成的镶嵌物,即每一种视觉感受器对刺激的反应只是简单的感觉,如亮度。但当多种感觉与过去经验中所保持的其他感觉(记忆表象)发生联系时,就能反映一些更复杂的物体特性,如光滑等,成为比较复杂的知觉经验。构造主义把知觉看成是感觉因素的简单组合,而知觉可以分解为各种感觉。

20世纪初,以魏台默、考夫卡和苛勒为代表的格式塔学派与构造主义相对立,提出“整体多于各部分的总和”,即人并不是把各种感觉元素加以组合形成知觉,而是直接对一个完形(即格式塔)发生反应。

20世纪中期兴起了认知心理学理论,提出知觉不单纯是客观世界的镜像,而是含着对客体的解释,知觉不可能只单纯从刺激方向描述。他们认为知觉是在直接作用于人的感觉信息的基础上,进行推理而产生的,它的内容比感觉基础远为丰富。

山东大学期末考试知识点复习

第二节轮廓、图形与背景

一、轮廓

(一)什么是轮廓

1865年马赫(E.Mach)提出,明度或彩色梯度的比较突然的变化,属于边界对比现象,而对比加强了轮廓,使物体的外形线比它们在视网膜映像更加清晰,这种“马赫带”现象可以用侧抑制的理论解释。

轮廓是形状的外形线,它是由明度或色彩级差的突然变化所引起的。虽然轮廓对于形状非常重要,但是轮廓不等于形状。

(二)主观轮廓

在没有明度差别的情况下,中枢因素有时也会加强并完善轮廓,这称为主观轮廓。关于它的形成,很多学者认为它是在一定感觉信息的基础上进行知觉假设的结果。凯尼查指出,视野中某种不完整因素的出现,乃是主观轮廓形成的必要条件,它们有一种完整起来、转变成简单、稳定的正规图形的倾向,这种知觉倾向称为趋合。

(三)轮廓的掩蔽与加强

1.轮廓掩蔽是指知觉中一个刺激所处状态可以因另外一个刺激的影响而不被知觉的现象。

2.轮廓加强又称知觉成长,是指知觉中的一个刺激所处状态,可以因另外一个刺激的影响而使得知觉强度增加的现象,与轮廓掩蔽相反。

二、图形与背景

(一)图形和背景的区别

鲁宾(1915,1921)的研究认为,图形和背景的区别在于:

1.图形有形状而背景则相对没有形状,如果背景有形状也是因为其他成形

山东大学期末考试知识点复习

线的作用而不是与图形分开的轮廓线的作用。

2.背景好象是在图形背后连续伸展而不受到中断。

3.图形有物体的特性,背景像是未成形的原料。

4.图形经常呈现在前,背景在后。

5.图形更动人,更倾向于有一定意义。

6.图形具有持续性。

7.当视野中的图形和背景相互转换时,同一视野不能被认出。

(二)形成图形与背景的重要因素

1.接近组合容易构成轮廓。

2.相同或相似组合,比如:共同命运。

3.良好图形组合,比如:组合封闭、好的连续或对称。

4.定势和过去经验的影响。

(三)知觉组织中的变化

尽管刺激物可能没有变化,但是知觉却经常变化。这种变化可能是随知觉者主观态度的改变或者注意的转移而改变。

第三节图形的识别

图形的识别是指了解图形的物理因素,并采用一定的方法进行测定等有关问题。

一、图形识别阈限

(一)减弱刺激强度的方法

主要有:

1.使用边缘视觉;

山东大学期末考试知识点复习

2.减低照明强度;

3.缩短刺激呈现的时间;

4.移去刺激使用的图形而以图形的记忆痕迹作为基础等。

(二)研究图形识别阈限的方法及反应变量

1.形状的言语描述,一般是作为图形识别的反应变量,同时也可作为图形识别的一种研究方法。

2.对形状知觉的反应,还可以用一些其他方面的物理因素来加以描述。

3.速示器实验是基本的实验方法。

4.信息论的研究方法,主要用于对图形“良好性”的客观测量,这是对刺激进行定量分析的一种方法。

二、图形识别的过程分析

认知学派关于图形识别过程的分析:

(一)基本特征分析

认为图形知觉是由构成图形的基本元素:直线、曲线、边、角等及其不同组合而产生的。这一观点得到感受野实验和稳定网像实验的支持。稳定网像实验,就是当人稳定不动地注视一个图形时,这个图形就会变得看不清楚或消失掉。通过这个图形的瓦解而逐步消失的过程就会显示出它的各部分之间的连接。

(二)综合性分析

在图形知觉时不仅分析上述特征,而且由其意义和期望对知觉分析进行控制和影响(综合性分析),这样可以使基本特征的某些方面更加清晰。

三、空间频率分析

通常把正弦条纹一黑一白的变化称为线对,空间单位长度上线对的数目,定义为空间频率。大量实验证明:①人的视觉系统中存在着若干个独立的空间频率通道,

山东大学期末考试知识点复习

视觉系统对空间频率具有检测能力;②大脑具有对分别呈现于两眼的图形按傅立叶分析进行综合的能力。

第四节深度与运动知觉

一、深度知觉线索

(一)深度知觉实验的一般问题

人在空间视觉中,依靠很多客观条件和机体内部条件来判断物体的空间位置。这些条件都称为深度线索。如单眼和双眼的视觉生理机制,一些外界的物理因素,以及个体的经验因素,在空间知觉中都起重要的作用。

实验中的反应变量主要是口头报告或实验中特别规定的反应。比如,让被试估计与刺激客体的距离。

(二)深度知觉线索

1.非视觉线索

(1)调节——聚焦:睫状肌的收缩、舒张的程度可以将物体的信号传递到大脑,成为知觉客体距离的指标。

(2)辐合:指双眼视轴辐合。比较代表性的实验有邮票实验和立体镜实验。

2.物理条件

通过经验和学习,刺激物本身的物理条件,在一定条件下也可以成为深度和距离的线索,主要有:①熟悉的物体大小;②物体的遮挡;③光亮和阴影的分布;④颜色分布;⑤空气透视;⑥线条透视;⑦运动视差。

3.双眼视觉线索

双眼视觉线索是深度知觉中的主要线索。

(1)双眼视野范围,要比单眼视野范围大,其中一个区域是两眼重合的部分。

(2)双眼的视觉方向——中央眼的方向,中央眼是理论上假想用来解释主观

山东大学期末考试知识点复习

感觉的。

(3)视野单像区,是缪勒等提出的重要概念,又称对应点的外投域。

(4)复视,当注视一个客体时,如果有另外的客体不在视野单像区上,那么这后一个客体就不是两个视网膜相应点起作用,结果出现双像。潘诺研究发现的能够成单像的很小范围叫做潘诺区。

(5)双眼视差,当用双眼观察远近不同的物体或立体客体时,都是由于视差原理才产生了深度知觉。

二、深度知觉的准确性

(一)关于深度知觉准确性的测定

(1)三针实验。由黑姆霍兹设计的,根据公式可以计算产生深度知觉变化的像差角大小。

(2)霍瓦一多尔曼深度知觉实验。由霍瓦设计的深度知觉测量仪,结果说明网像的大小也是深度知觉的线索。

(二)影响实体敏感性的因素

(1)光度效果。实验证明,深度知觉的准确性随照度的增加而进一步提高。

(2)标准参照物与变异刺激之间的横向距离。距离越大,深度知觉的误差越大。

(3)单眼和双眼因素。单眼的深度知觉准确性很差,双眼则很好。

(4)纵向深度与横侧面深度敏感性不同。

三、大小与距离知觉

(一)大小知觉

(1)知觉的大小依赖于深度线索。霍威和波林19xx年的大小知觉常性实验说明了知觉的大小依赖于深度线索。

山东大学期末考试知识点复习

(2)知觉的大小受感知到的距离的影响。在进行深度判断时,主要依靠的是心理量的距离。

(3)知觉的大小受辐合角大小的影响。在刺激物大小固定的情况下,辐合角越大,知觉的大小就越小,而这时的距离被知觉为越近。

(4)哀墨特(E.Emmen)定律。网像大小与客体大小的关系是:α=A/D,假使使刺激物在视网膜形成的视像不变,近处的物体被知觉小,而远处的物体则被知觉大。

(5)大小常性的测量。①布伦斯维克比率;②邵勒斯比率。

(二)大小对距离判断的影响

大小知觉和距离知觉是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的。

四、视运动知觉

(一)真动知觉

产生真动知觉的条件有:①物体运动的速度;②观察者与物体的距离;③学习与经验等主观条件。

(二)似真运动

又称似动,是指在一定的条件下,刺激物本身没有活动,而被知觉为运动的现象。

1.似动的种类

似动的主要形式有:动景运动、诱发运动、自主运动和运动后效等。

2.似动的客观条件和各种影响因素

(1)客观条件。两个刺激的空间距离、时间距离、相似程度和刺激强度等都是似动产生的客观条件。

(2)主观条件方面。主要影响因素有练习因素、个人经验、定势(暗示)以及个体差异。

山东大学期末考试知识点复习

3.似动理论

(1)眼动说:认为是双眼从起点到终点而引起的眼动,但是后来的研究证明没有很好的依据。

(2)脑场说:认为是因为物体在视网膜上映像的不断变化,刺激兴奋不同的点产生的。

(三)视运动后像

在某种条件下,可以观察到运动后像,观察某一运动物体一段时间以后将视线转移到另一不动的物体上,则感到这个不动的物体动起来了。现在可能的解释是,视区其中一部分已经顺应于连续运动,当外在运动停止时,这种顺应作用还没有解除,或运动觉察器的兴奋产生负后像等。

第五节错觉和后效

视错觉及图形后效的研究是形状知觉研究的一个方面,对于研究知觉的过程和理论提供了线索和方法,同时在实践中也有很重要的意义。

一、错觉

(一)几何图形错觉

几何图形错觉的种类很多,按照几何特点分,可以分为长度错觉、大小错觉、方向错觉;按照测验成分受背景成分影响的方式分,可以分为同化错觉和对比错觉。

(二)几种主要的错觉学说

1.眼动理论

该理论认为,错觉是由眼球沿直线运动造成的。通常横向运动比纵向运动容易,因此高估纵向长度。这是早期的错觉理论,缺乏科学根据。

2.感情移入说

利普斯主张,即使观看相当简单的图形,观察者也是带着情绪进行反应,竖线暗

山东大学期末考试知识点复习

示费力,水平线伸展,所以竖线显长。

3.场的因素

根据格式塔理论,错觉只不过是整个场对于其中一部分发生作用的结果。

4.透视画法理论(常性误用说)

线条图形容易暗示三度空间,从而造成错觉。

5.对比混合说

从某种意义上说,错觉的产生来自不能很好地把图形中的测验成分从背景中分化出来。

6.错觉的层级理论

错觉的层级理论认为错觉是视觉系统正常加工和处理外界图象信息的结果。

(三)形状错觉的测量

主要用心理物理学方法,如平均差误法、调整法和恒定刺激法。

(四)对错觉进行定量研究的优点

主要优点是:①可以暴露出细小的错觉;②为理论解释提供确切的事实;③可以具体分析产生错觉的刺激条件。

(五)影响错觉的非刺激性因素

错觉量的大小,还受到观察者的态度和练习等因素的影响。

二、图形后效

后效是指刺激作用于有机体一定时间后所产生的一种效应。图形后效是指图形作用于视觉之后所产生的一种现象。

(一)图形后效及影响因素

苛勒和瓦拉赫等人研究了影响后效(位移大小)的距离因素和时间因素。

山东大学期末考试知识点复习

(二)关于后效的解释

1.饱和理论

柯勒和瓦拉赫从电场理论提出的。其意义是:图形后效是由皮层细胞的电活动发生变化产生的。这个理论不能解释所有的图形后效现象。

2.统计学说理论

奥斯古德和黑伊尔提出的。用统计分布的观点分析图形后效,但是缺乏实验依据。

更多相关推荐:
实验心理学 实验报告1

两点阈测量实验报告夏松20xx105020xx7湖北师范学院教育科学学院0904班1引言维耶罗特vierordt1870最早使用两点阈量规对人体各个部分的两点阈进行了测量结果发现从局部到指尖两点阈越来越小这种身...

实验心理学实验报告1

反馈对划线准确性的影响摘要本研究考察被实验者在有反馈信息的条件下对自己所画线段与标准线段是否更准确的影响大量的研究表明有反馈组在有反馈所画线段的长度的情况下有误差有显著的减少无反馈组在没有反馈的情况下误差减少并...

实验心理学实验报告模板和说明

实验心理学实验报告实验名称实验时间实验地点实验仪器实验目的最小变化法明度的差别阈限20xx年10月26田家炳楼923计算机和最小变化法测量明度的差别阈限试验程序1通过测量不同颜色的色度辨别差别阈限学习使用传统心...

心理学实验报告

心理学实验课题报告心理学实验课题陈舒20xx2106211心理学实验课题报告注以下为做过的每个实验的详细的实验报告关于题目要求作答的部分在实验报告中以加粗楷体的形式重点突出1简述短时记忆广度的测定方法一实验原理...

颜色爱好心理量表的制作-实验心理学实验报告

颜色爱好心理量表的制作摘要本实验用对偶比较法和等级排列法测定不同被试对颜色爱好的程度并用这两种方法制作颜色爱好的顺序量表和等距量表通过用等级相关的方法对测试结果进行比较结果说明同一被试的两种方法测试结果存在较高...

分析实验中的变量(实验心理学)实验报告

分析实验中的变量邵静纪正霞王金慧南通大学教科院应心091一摘要本实验根据被试蒙眼转动动觉方位辨别仪到指定角度所得的误差来研究定指导结果对角度估计准确性的影响并分析本实验设计中的自变量因变量控制变量本实验自变量是...

实验心理学实验报告

信号检测论有无法实验报告摘要运用信号检测论有无法测定在不同先定概率下4名女生被试对呈现信号和噪音的击中率和虚报率计算其辨别力d和判定标准并绘制接受者特征曲线检测被试辨别力判断标准的高低和面对不同先定概率下的反应...

实验心理学笔记汇总

实验心理学笔记汇总教材实验心理学孟庆茂常建华编著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xx年5月第一版第一章绪论心理学怎样成为一门独立的科学第一节心理学的科学性一什么是科学科学就是通过客观的观察和严密的论证来获取知识人们获得知...

实验心理学读书报告一

实验心理学读书报告20xx级师范班追溯题目品牌承诺能抵御负面信息吗自我调节导向的调节作用作者田阳广州农村商业银行品牌管理中心王海忠中山大学管理学院柳武妹中山大学管理学院何浏五邑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黄韫慧江门南京大学...

社会心理学从众实验报告

社会心理学从众实验报告一从众心理的意义从众心理即指个人受到外界人群行为的影响而在自己的知觉判断认识上表现出符合于公众舆论或多数人的行为方式是在群体压力下个体自愿与群体中多数人保持一致的现象又俗称随大流社会生活中...

华东师大实验心理学

华东师大实验心理学第一章绪论amp1观察与实验一实验的意义以精密的控制获得正确的结果eg下落物体的重量与下落时间的关系物体高度初速大小重量形状质地etc时间为因变量其他均为控制变量二心理学研究涉及的变量1自变量...

心理学实验报告 注意力集中

心理学实验报告

实验心理学实验报告(40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