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知心理学

时间:2024.4.5

认知心理学

题型:1.名词解释与辨析(10*3分)

2.解答题(理论的主要观点)(2道:15分+10分)

3.论述题(理论,理论之间的比较、评价)(2道:25分+20分)

1.内隐记忆和外显记忆:

内隐记忆:我们没有意识到但确实存在着的过去经验或记忆。

外显记忆:我们头脑里保留着许多记忆,有些是我们意识得到的,有些则意识不到,其中意识到的记忆。

区别:①学习加工的水平对两种记忆具有不同的影响。加工水平对外显记忆的效果影响较大,对内隐记忆则影响较小;

②学习和测验呈现方式的变化,对两种记忆具有不同的影响。对内隐记忆有明显的影响,而对外显记忆则几乎没有影响;

③两种记忆保持的时间不同。内隐记忆在几个小时甚至几分钟就会消失,而外显记忆在相同时间中可以保存;

2.词干补笔:指被试学习一系列单字后,测验时提供单字的头三个字母,让被试补写其余二或三个字母构成一个有意义的单字。例如 jui__填成 juice。

3.残词补全:让被试学习一系列单字后,把缺一些字母的缺笔字填上适当的字母成为有意义的单字。例如a__a__in 填成assassin。

4.启动效应:执行某一任务对后来执行同样的或类似的任务的促进作用。

5.两种记忆说以及区别

两种记忆说是指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短时记忆是指记忆信息保持的时间在一分钟以内的记忆;长时记忆,又称永久记忆,是指记忆信息的保持从一分钟以上直到许多年甚至保持终身的记忆。

感觉记忆:又叫瞬时记忆,个体凭视、听、味、嗅等感觉器官,感应到刺激时所引起的短暂(几分之一秒的)记忆。

可以从以下方面进行比较:

①编码:感觉记忆纯感觉记忆,具有形象性;短时记忆以听觉编码为主,视觉编码和语义编码为辅;长时记忆以语义编码为主,视觉为辅。

②保存:感觉记忆容量较大,保存时间短;短时记忆容量一般为7±2组块,需复述才能保

存;长时记忆理论上说容量是永久的和无限的。

6.编码:对信息的初始加工,即将信息的形式进行转换,使其符合记忆系统的内部表征形式,即为将信息引入记忆系统的过程。

7.注意瞬脱:指在很短时间内(约500 ms)序列呈现两个目标刺激时,被试对第二个目标正确报告率显著下降的现象。

8.有意注意:有预定目的,需要一定意志努力的注意。

无意注意:事先没有预定目的,也不需要作意志努力的注意。

9.心理旋转:是一种想象自我或客体旋转的空间表征动力转换能力,也是一种评定空间智能的重要标尺。它是以心理表象为基础而产生的一种奇异的现象。

10.双耳分听实验:在实验时,给被试两只耳朵都输入声音信息。被试戴上一副耳机,每一耳机输入一条声音消息。实验者要求被试只注意听其中一只耳朵得到的消息,并且要把从这只耳朵中听到的消息用嘴复述出来。

11.认知地图:指人们编码和简化空间环境安排方式的一种心理装置,是人对空间环境的一种内部表征。

12.心理扫描:指构成一个视觉表象并加以审视,如同利用内部的眼睛来扫描,以此来确定其中的客体或其空间特性。

13.自上而下加工:也称概念驱动加工,指知觉者对事物的需要、兴趣和爱好,一般知识经验,或对活动的预先准备状态和期待,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知觉的过程和结果。

自下而上加工:也称数据驱动加工,由外部刺激开始的加工,信息流程是从构成知觉基础的较小的知觉单元到较大的知觉单元,或者说从较低水平的加工到较高水平的加工。

14.自动加工:一种不受人所控制的加工,无需应用注意,没有容量限制,一旦形成难以改变。

15.控制加工:一种需要注意的加工,受人有意识的控制,其容量有限,可灵活的用于变化着的环境。

16.认知心理学: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就广义而言,凡是以人或动物的认知或认识过程为研究对象者,都统称为认知心理学;就狭义而言,认知心理学则专指信息加工认知心理学。它是用信息加工的观点和术语说明人的认知过程的科学。

17.错觉性结合:指在注意分散或过载时不同客体的特征彼此发生交换的现象。

18.整体优先性:指当要求识别整体时,局部特征的性质,即局部特征是否与整体特征相匹配,并不影响整体的知觉。然而,当要求识别局部时,整体特征的性质,即整体特征是否与

局部特征相匹配,影响局部的知觉。

19.Stroop效应:一种广泛使用的视觉任务,是指当词的印刷颜色与词义相冲突而被试的任务是命名印刷颜色时,被试的反应速度要慢。

20.实验性分离:在同一自变量影响下两种测验产生相反结果的情形。

实验分离的逻辑:分离逻辑是内隐记忆实验逻辑的重点;其核心在于将外显记忆和内隐记忆分别对应于两种不同的、可测量的指标。由此思路发展出两类测验:直接测验和间接测验。

21.系列位置曲线:记忆材料在系列位置中所处的位置对记忆效果发生的影响,包括近因效应、首因效应以及渐近线。

根据两种记忆说有两种预测:

①若增加每个刺激的呈现时间,就会增加复述的时间,使更多信息进入长时记忆,但不会对短时记忆产生影响;

②若进行延缓回忆并防止复述,将损害短时记忆,但不会影响长时记忆。

相应的实验:(1)Murdock对预测①的实验:给成人呈现字词,时间有1s和2s两种。 实验结果:增加刺激呈现时间有利于长时记忆,而不影响短时记忆。

(2)Glanzer等人对预测②的实验:采用自由回忆法,包括即时回忆和迟缓回忆 实验结果:延缓回忆损害了刺激系列结尾部分即短时记忆,对长时记忆没有影响。 关于系列位置曲线的两个实验都证明了短时记忆的存在。

22.部分报告法:给被试呈现视觉材料,然后随机呈现提示音,要求被试回忆声音所提示那一行的材料。

整体报告法:给被试呈现视觉材料,然后要求回忆所看到的内容。

两者都是用来研究感觉记忆的。

实验证据:①Sperling整体报告法实验:给被试随机选出九个英文字母,排成一个等距离的方阵,呈现时间为50ms。然后,要求被试凭其感觉记忆,立即报告其所瞥见的所有字母。 实验目的:研究视觉上的感觉记忆的容量。

实验结果:被试一般只能报告出4-5个字母。

存在的问题:是否能够确定感觉记忆的容量是4-5个呢?;是否有可能有些信息是在回忆或报告期间丢失的?在开始回忆或报告之前,即真正在感觉记忆时限内,是否能捕捉到更多的信息?

②Sperling部分报告法实验:告知被试会看到9个字母,但分成三排,同时呈现。给字母卡片中的每行字母配以不同声音信号,并且事先将配对情况告诉被试。在卡片呈现后,若

出现高音,就报告与之配对的那行字母,其他同理。

实验目的:研究听觉上的感觉记忆的容量

实验结果:被试几乎每次都能正确地报告出任何一行的3个字母,回忆率约达100%。 存在的问题:有没有可能多于9个?

③Sperling利用部分报告法、延缓回忆的方式进行的实验:4行字母、每行4个;系统地改变刺激卡片与声音信号之间的距离;让被试听到信号后报出脊柱的字母。

实验目的:研究感觉记忆的时间特性。

实验结果:感觉记忆的作用时间在0.5s内,约为300ms。

存在的问题:①声音线索——声音信号辨别的复杂性;②存在输出干扰,先提取的信息对后面信息的提取有干扰作用。

总的实验结果:部分报告法的回忆率高出部分报告法约1倍。同时,感觉记忆是存在的并且有一定的容量,不过其信息保存的时间极其短暂

结果解释:在全部报告法实验中,被试看到的或能记住的字母确实要多于报告出来的,只是其中一部分后来在被试报告其他字母时迅速遗忘了,而部分报告法则会专注于所记住的东西,所以部分报告法的回忆率高于整体报告法的。

23.注意的理论

(1)过滤器模型(早期选择模型):来自外界的信息是大量的,而人的神经系统高级中枢的加工能力是有限的,于是就出现了瓶颈。为了避免系统超载,就需要某种过滤器对之加以调节,选择其中较少的信息,使其进入高级分析阶段,这类信息将受到进一步加工而被识别和存储,其他信息则不能通过。

主要观点:第一,注意类似于过滤器,它的作用在于对信息进行筛选,从而防止容量有限的通讯通道超载;第二,选择性装置使人能从几个有物理差别的同时性信息中知觉一个信息;第三,滤波器是基于感觉特征选择信息的,同时也是按照“全或无”的原则工作的。 实验证据:双耳听音实验:

a.E.C.Cherry的实验:让被试耳朵同时分别听两个分离的实验材料,并要被试复述事先规定的那只耳朵所听到的项目,而不注意另一只耳朵的信息。刺激结束时,要被试报告刚才所听到的内容

实验结果:被试能很好地再现追随耳的项目,但对非追随耳的项目,除了一些物理特征能觉察外,其他不能报告。

b.D.E.Broadbent的实验:给被试的两耳同时呈现一定的刺激,呈现速度为每秒钟两个数字,

要求被试回忆并说出所输入的是哪些数字。被试有两种再现方式:一种是以耳朵为单位分别呈现左右耳所接受的信息;另一种是按双耳同时接受信息的顺序成对再现。

实验结果:第一种方式再现的准确率为65%,第二种方式为20%。(解释:认为,每只耳朵相当于刺激输入的一个通道,而过滤器只允许每个通道的信息单独通过。)

(2)衰减模型(中期选择模型):

主要观点:

①过滤器不是按“全或无”的方式工作,而是按衰减的方式工作的;

②过滤器有两种,一种位于语义分析之前,称为外周过滤器,它根据刺激信息的特点对它们给予不同程度的衰减;另一种在语义分析之后,称为中枢过滤器,它是根据语义特征来选择信息的。

③信息的选择不仅依赖于感觉特征,而且依赖于语义特征。

实验证据:Treisman的实验:同时向被试者两只耳朵分别输入不同的消息,要求被试“追随”其中一只耳朵。在被追随耳中,输入的信息在开始时是有意义的,但是到了某个地方输入的信息变成了一些随意排列的词;与此相应,另一只追随耳则相反的安排。

实验结果:被试者违抗对他的要求。他们不是报告出尾随耳中的消息,而是报告出了有意义的消息。

前两者理论的比较 :不同之处:衰减模型将过滤器模型的“全或无”工作方式改为衰减,从而由单通道模型改成双通道或多通道模型。

共同点:第一,这两个模型的根本点是相同的,都认为高级分析水平的容量有限或通道容量有限,必须通过过滤器调节;

第二,过滤器的位置在这两个模型中是相同的,都处在初级分析和高级的意义之间; 第三,过滤器的作用基本相同,选择一部分信息进入高级的知觉分析水平,使之得到识别,注意选择都是知觉水平的。

(3)反应选择模型:几个输入通道的信息均可进入高级分析水平,得到全部的知觉加工,注意不在于选择知觉刺激,而在于选择对刺激的反应。设想中枢的分析结构可以识别一切输入,但输出是按重要性来安排的,对重要的刺激才会作出反应,对不重要的刺激则不作反应。 实验证据:Hardwick的双耳同时分听的追随靶子词实验:向被试的双耳同时呈现一些刺激,其中包括靶子词,这些靶子词呈现在左耳或右耳的数量相同,但呈现的顺序是随机的。要求被试不管右耳还是左耳听到靶子词,都要做出分别的反应。

实验结果:右耳和左耳对靶子词的反应率达到59%~68%,双耳的反应率很接近。

该理论与前两个理论之间的比较:主要差别在于对注意机制在信息加工系统中所处的位置有不同的看法,一个认为在觉察和识别之间(知觉选择),一个认为在识别和反应之间(反应选择)。

24.模式识别理论

模式识别是指当人能确认他所知觉的某个模式是什么,并与其他模式区分开来。 模式识别的基本理论:

(1)模版匹配理论:在人长时记忆所编码的信息中,存储着各式各样的来自个体过去的各种外部模式的拷贝或复本,这就是模板。它们与外部的刺激模式存在着一一对应的关系。当一个刺激作用于人的感觉器官时,刺激信息得到编码并与头脑中所存储的模板进行比较和匹配,确定哪一个模板与刺激信息最为吻合,就认为该刺激信息与头脑中的某个模板相同。 该理论的实验证据:①19xx年Philips判断先后两个棋局模式的异同的实验;

②19xx年Warren声音异同判断实验。

(2)原型匹配理论:所有的外部刺激信息,都是以原型的表征方式存储于人的长时记忆系统中,任何具体事物都是通过原型及其系列变式存储在人脑中的。在人的长时记忆中,存储着的不是与外部客观事物一一对应的具体模板,而是一系列客观事物的模型。

该理论的实验证据:①Ponser等人的实验:原型和变式;②19xx年Reed的实验

(3)特征匹配理论:任何模式都可以被分解成诸多特征或属性,模式识别就是通过对刺激信息特征的分析,抽取出该刺激模式的有关特征或属性加以合并,再与尝试记忆中所存储的各种刺激的特征进行比较,一旦获得了最佳的匹配,来自外部的刺激信息模式就得到了识别。 该理论的实验证据:①Nisser的视觉扫描实验;②生物学证据:a.动物具有特征觉察器 b.what和where通路

25.知觉的产生:

(1)刺激物说:直觉是从刺激模式中直接提取有效的信息。当环境作用于感觉时,既不需要以前的知识经验,也不需要从物体与人眼的关系中进行无意识推理,而是直接产生知觉经验。

实验证据:Gibson的结构密度级差实验

刺激物说所主张的加工方式是自下而上的加工。

(2)假设考验说:知觉是一种包含假设考验的构造过程。人通过接受信息、形成和考验假设,再接受或搜寻信息,再考验假设,直至验证某个假设,从而对感觉刺激做出正确地解释。假设考验说非常强调过去知识经验的影响,尤其是上下文的作用。

实验证据:19xx年Warren的音素恢复实验

假设考验说主张的知觉的加工方式是自上而下的加工。

26.影响问题解决的因素(论述)

问题解决是指由一般情境引起的,需要运用一系列的认知操作来解决某种疑难的过程。 影响问题解决的因素包括三个部分:理解问题阶段、设计方案阶段和个体特点,具体分为:

(1)呈现的刺激模式

不同的呈现模式,会影响问题解决的速度。

(2)问题表征的方式

问题表征是头脑中对问题信息进行记载、理解和表达的方式。

特点如下:①分为语言表征和表象表征;

②根据要解决的问题不同,两种表征形式各有优劣;

③当问题的呈现方式越符合人们的经验或知觉的习惯,人们就越容易知觉问题的情境,问题的解决就越容易。

(3)思维定势(心向)

定势,又称心向,指主体对一定活动的预先准备状态。

在问题解决过程中,如果以前曾以某种方式解决问题并多次成功,那么,以后遇到同类问题,也会重复同样的方法。

(4)功能固着性

功能固着指仅仅从物体正常功能的角度来思考物体的定势。这一概念是由德国心理学家Duncker提出的,并在19xx年的实验证实了这种影响。

(5)酝酿效应

酝酿效应:当对一个问题百思不得其解时,把它搁置一边几个小时、几天或者几星期后,再来解决这个问题,往往很快发现解决问题的途径。

酝酿效应的优势:①紧张程度降低;②摆脱思维定势和既有知识束缚的过程;

③动机水平下降;④大脑的内隐加工;⑤其他事件的启发。

(6)动机

动机水平的高低对解决问题的效率的影响是呈“倒U”型的。

(7)知识:专家与新手

专家:指具有某一领域的丰富知识并经过长期专业训练的人;

新手:指具有某一领域的必要知识,但并未经长期专业训练的人。

De Groot 19xx年的实验:通过国际象棋大师和棋艺较弱的棋手的复盘能力进行比较,发现专家拥有的知识数量比新手拥有的知识数量多。

专家和新手的区别:

①专家有大量而丰富认知结构,新手则是有限而贫乏的认知结构;

②专家的认知结构具有高度联结,新手的则联结不良、凌乱松散;

③专家解题前以大量时间认知问题,新手则是花大量的时间找寻与执行解题有关的策略; ④专家解题策略的步骤多被自动化,新手则多未自动化;

⑤专家的认知结构中具有丰富的解题历程知识,新手则有少量的;

⑥专家由于高效率,解题快速,新手则缓慢;

⑦专家细心地监控解题策略与速度,新手则监控不良;

⑧专家能弹性地适应原策略不相容的新知,新手则不大能适应。

27.减法反应时:又称唐德斯减法反应时,主要是测量包含在复杂反应中的辨别、选择等心理过程所需要的时间的一种方法。


第二篇:认知心理学考试大纲


认知心理学考试大纲

一课程性质与设置目的

认知心理学是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心理学专业(本科)为训练和检查考生认知心理学基本理论和方法素养而设置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程,也是考生系统学习其他心理学课程或进一步深造的重要基础。

此外,学习这门课程,也有助于考生了解自己并提高自己的认知技能。

设置本课程的目的在于使考生了解心理学研究的认知途径,深刻理解人类知觉、注意、记忆、表象、语言、问题解决、推理等认知过程,并初步掌握认知心理学基本的、巧妙的研究方法和实验设计技术。

本课程的基本要求是:完整、准确地掌握有关各种认知过程的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了解经典的认知心理学实验;学会用认知心理学理论分析日常生活中的一些现象。

二课程内容与考核目标

第一章绪论

一、学习目的与要求

本章主要介绍了认知心理学的历史和现状。学习这一章,要求了解(1)认知与认知心理学的含义;(2)认知心理学的学习意义;(3)认知心理学发展简史;(4)认知心理学现状。

二、课程内容

认知;认知心理学;认知心理学的学习意义。

第一节认知心理学简史

(一)认知心理学的起源:19世纪心理学的发展;20世纪心理学的发展。

(二)当代认知心理学的出现:当代认知心理学出现的背景。

第二节当前的认知心理学

(一)认知科学:认知科学的含义;认知科学所包括的学科范围。

(二)认知神经科学:脑损伤病人研究;正电子发射断层摄像技术(PET扫描技术);磁共振成像(MRI)与功能性磁共振成像(fMRI);事件相关电位(ERP);单细胞记录技术。

(三)人工智能:机器隐喻;计算机模拟。

(四)平行分布加工途径(PDP途径):PDP途径的起源;PDP途径的基本特征;人们对PDP途径的反应。

三、考核知识点

(一)认知和认知心理学

(二)认知心理学发展简史

(三)认知心理学现状

四、考核要求

(一)认知和认知心理学

1、识记:(1)认知;(2)认知心理学。

2、理解:认知心理学的学习意义。.

(二)认知心理学发展简史

1、识记:(1)内省;(2)行为主义;(3)格式塔心理学;(4)信息加工途径。

2、理解:(1)19世纪心理学的发展;(2)20世纪心理学的发展;(3)当代认知心理学出现的背景。

(三)认知心理学现状

1、识记:(1)生态学效度;(2)认知科学;(3)正电子发射断层摄影术(PET扫描技术);(4)磁共振成像(MR/)与功能性磁共振成像(fMRI);(5)事件相关电位(ERP);(6)人工智能;(7)计算机模拟;

(8)平行分布加工途径(PDP途径)。

2、理解:(1)认知神经科学常用的研究方法;(2)纯粹的人工智能与计算机模拟之间的区别;(3)PDP途径的基本特征。

第二章知觉

一、学习目的与要求

本章主要介绍和讨论了两个问题,即模式识别和面孔加工。学习这一章,要求了解(1)模式识别的含义;(2)模式识别的四个理论;(3)背景和过去经验对模式识别的促进作用;(4)正常人的面孔知觉特点;(5)知觉缺陷与面孔失认。

二、课程内容

第一节模式识别

(一)什么是模式识别:模式识别的含义。

(二)模式识别的理论:模板匹配理论;原型模型;区别性特征模型;“混战场”模型;Navon(1977)的实验;整体优先效应与局部优先效应;计算途径。

(三)自上而下加工和模式识别:背景信息对模式识别的促进作用;词优效应;过去经验对模式识别的促进作用。

第二节面孔加工

(一)面孔知觉:面孔知觉的特殊性。

(二)知觉缺陷与面孔失认:视觉失认;同时性失认;空间失认;面孔特异性损伤现象及其理论意义;面孔加工的模块性;面孔失认的分类。

三、考核知识点

(一)模式识别的含义与理论’

(二)整体优先效应

(三)北景和过去经验对模式识别的促进作用

(四)视觉失认与面孑L失认

四、考核要求

(一)模式识别的含义与理论

1、识记:(1)知觉;(2)模式识别。

2、理解:(1)模板匹配理论;(2)原型模型;(3)区别性特征模型;(4)“混战场”模型;(5)计算途径。

(二)整体优先效应

1、识记:(1)整体优先效应;(2)局部优先效应。

2、理解:Navon(1977)的实验。

(三)背景和过去经验对模式识别的促进作用

1、识记:(1)自下而上加工;(2)自上而下加工;(3)词优效应。

2、理解:(1)背景信息对模式识别的促进作用;(2)过去经验对模式识别的促进作用。

(四)视觉失认与面孔失认

1、识记:(1)视觉失认;(2)同时性失认;(3)空间失认;(4)面孔失认

2、理解:(1)面孔特异性损伤现象及其理论意义;(2)面孔加工的模块性;(3)面孑L失认的分类。

第三章注意(一)

一、学习目的与要求

本章主要介绍和讨论了有关注意的一些基本问题以及有关选择性注意的早期的一些工作。学习这一章,要求掌握(1)注意的含义;(2)Stroop效应的含义及价值;(3)自动加工与控制加工的区别;

(4)特征整合理论与错觉性结合现象;(5)双耳分听与追随任务;(6)有关选择性注意的早期的三个理论。

二、课程内容

第一节注意概述

(一)什么是注意:注意是多种心理现象共用的一个名称。

(二)集中注意与分散注意:在实验室中,研究人员一般通过要求被试同时完成两项任务,来研究分散注意;练习能够提高分散注意条件下被试的任务完成成绩。

(三)Stroop效应:Stroop(1935)的实验;Stroop干扰量已经被用作估计抑制系统效能的一种指标。

(四)自动加工与控制加工:自动加工与控制加工的区别。

(五)注意的生物基础。

(六)注意与其它认知过程的关系:知觉和注意;特征整合理论;错觉性结合现象;记忆、意识和注意。

(七)注意研究简史。

第二节选择性注意:早期的工作

刺激呈现差异(SOA)。心理不应期(PRP)。

(一)双耳分听与有关选择性注意的早期的实验:双耳分听任务;追随任务;过滤器理论;Broad.bent(1954)的实验。

(二)对过滤器理论的修正与衰减作用模型:Moray(1959)的实验;rreisman(1960)的实验;Treis—man(1964,a,b,c)的实验;衰减作用模型。

(三)Deutsch和Deutsch(1963)的晚期选择理论;晚期选择理论的观点;Gray和Wedderburn(1960)的实验。

(四)早期之争与瓶颈的位置:Lewis(1970)的实验;Corteen及其同事(Corteen和Wood,1972;Corteen和Dunn,1973)的实验;McKay(1973)的实验;Iackner和Garrett(1972)的实验;Norman(1968)的资源有限观点。

三、考核知识点

(一)注意的含义

(二)Stroop效应

(三)自动加工与控制加工

(四)特征整合理论与错觉性结合现象

(五)有关选择性注意的早期的三个理论

四、考核要求.

(一)注意的含义

1、识记:注意。

2、理解:注意是多种心理现象共用的一个名称。.

(二)Stroop效应

1、识记:(1)Stroop效应;(2)Stroop干扰量。

2、理解:(1)Stroop(1935)的实验;(2)Stroop干扰量的价值。

3、运用:Stroop干扰量的应用价值。

(三)自动加工与控制加工

l、识记:(1)自动加工;(2)控制加工。

2、理解:自动加工与控制加工的区别

(四)特征整合理论与错觉性结合现象

1、识记:(1)特征整合理论;(2)错觉性结合现象。

2、理解:(1)特征整合理论的基本观点与实验证据;(2)错觉性结合现象的理论意义。

(五)有关选择性注意的早期的三个理论

l、识记:(1)刺激呈现差异(SOA);(2)心理不应期(PRP);(3)双耳分听任务;(4)追随任务。

2、理解:(1)过滤器理论的基本观点;(2)衰减作用模型的基本观点;(3)晚期选择理论的基本观点;(4)三种理论各自的证据。

第四章注意(二)

一、学习目的与要求

本章主要讨论了选择性注意中的抑制过程以及病灶性脑损伤所导致的一些典型的注意缺陷。学习这一章,要求了解(1)负启动效应的含义及理论意义;(2)负启动反转的含义;(3)位置抑制、特性抑制与返回抑制各自的含义与彼此之间的区别;(4)抑制与干扰的关系;(5)影响抑制机制效能的因素;

(6)病灶性脑损伤所导致的典型的注意缺陷,如视觉忽视和视觉消失。

二、课程内容

第一节选择性注意:近期的研究

(一)选择性注意与分心信息抑制:被动衰退与主动抑制。

(二)负启动现象:Neill(1977)的实验;Tipper(1985)的实验;负启动现象及其理论意义。

(三)负启动反转:负启动反转出现的条件;激活一抑制模型。

(四)抑制机制、性质与分类:特性抑制与位置抑制;返回抑制。

(五)抑制与干扰之间的关系:三种不同的观点。

(六)抑制的作用及其影响因素:抑制的作用;影响抑制效能的因素。

第二节脑损伤病人中的注意缺陷

(一)视觉忽视:视觉忽视现象;视觉注意的三个成分;视觉忽视的性质与视觉空间注意机制;

Driver和Hallligan(1991)的无意义图形判断实验;Hillis,Mordkoff和Caramazza(1999)在病人NG身上所作的研究。

(二)视觉消失:Baylis,Rafal和:Driver。(1993)的字母报告研究。

(三)注意性失读症

(四)忽视性失读症

三、考核知识点.

(一)负启动效应

(二)负启动反转

(三)位置抑制、特性抑制与返回抑制

(四)抑制与干扰的关系

(五)影响抑制机制效能的因素

(六)病灶性脑损伤所导致的典型的注意缺陷

四、考核要求

(一)负启动效应

1、识记:负启动

2、理解:(1)Neill(1977)的实验;(2)Tl。pper(1985)的实验;(3)负启动现象及其理论意义。

(二)负启动反转

1、识记:负启动反转

2、理解:(1)负启动反转出现的条件;(2)激活一抑制模型。

(三)位置抑制、特性抑制与返回抑制

1、识记:(1)位置抑制;(2)特性抑制;(3)返回抑制。

2、理解:(1)位置抑制和特性抑制可能是两个独立的抑制系统;(2)返回抑制存在的必要性。

(四)抑制与干扰的关系

理解:抑制与干扰之间的三种可能的关系。

(五)影响抑制机制效能的因素

理解:(1)抑制的作用;(2)影响抑制效能的因素。

(六)病灶性脑损伤所导致的注意缺陷

1、识记:(1)视觉忽视;(2)视觉消失;(3)注意性失读症;(4)忽视性失读症。

2、理解:(1)视觉注意的三个成分;(2)Driver和Halligan(1991)的无意义图形判断实验;(3),Hill—is,Mordkoff和Caramazza(1999)在病人NG身上所作的研究;(4)Baylis,Rafal和Driver(1993)的字母报告研究。

第五章记忆

一、学习目的与要求

本章主要介绍了记忆模型、内隐记忆和外显记忆、过程分离以及日常记忆研究等四方面内容。学习这一章,要求掌握(1)记忆的四个模型;(2)内隐记忆和外显记忆的区别;(3)过程分离程序的理论基础、基本假设和具体方法;

(4)日常记忆研究的特点;(5)影响记忆准确性的因素;(6)影响目击者证词可信度的因素。

二、课程内容

第一节记忆模型

(一)Atkinson和Shiffrin(1968)的多重存储模型:多重存储模型的基本观点;感觉记忆、短时记忆与长时记忆;Kintsch和Buschke(1969)的研究;工作记忆。

(二)加工水平途径:加工水平途径的基本观点;产生效应;自我参照效应。

(三)rulving(1972,1993)的模型:情节记忆、语义记忆与程序性记忆。

(四)平行分布加工(PDP)途径;PDP途径对记忆的理解。

第二节外显记忆和内隐记忆

(一)外显记忆、内隐记忆和遗忘症:外显记忆和内隐记忆的区别;遗忘症;Warrington和Weiskra-nts(1970)的工作;分离。

(二)外显记忆、内隐记忆与阿尔茨海默病(AD);阿尔茨海默病(AD);词干补全启动;纯粹暴露

效应。

(三)外显记忆、内隐记忆与编码特异性原则:图优效应;编码特异性原则。

第三节过程分离程序

(一)假想的几个记忆实验与任务分离的弊端:自由回忆;再认;直接测验与间接测验;任务分离的弊端。

(二)过程分离程序及其在记忆研究中的应用:过程分离程序的理论基础、基本假设与具体方法;包含测验与排除测验。

(三)过程分离程序在其它领域中的应用:Stroop任务;汉字命名。

第四节日常记忆

日常记忆研究的特点。

(一)影响记忆准确性的因素:背景的作用与编码特异性;心情一致性与心境依存性。

(二)目击者证词的可信度:影响目击者证词可信度的因素;I~oftus等人(1978)的幻灯片实验。

三、考核知识点

(一)记忆模型

(二)外显记忆与内隐记忆

(三)过程分离程序

(四)日常记忆

四、考核要求

(一)记忆模型

1、识记:(1)感觉记忆;(2)短时记忆;(3)长时记忆;(4)工作记忆;(5)产生效应;(6)自我参照效应;(7)情节记忆;(8)语义记忆;(9)程序性记忆。

2、理解:(1)多重存储模型的基本观点;(2)Kintsch和:Buschke(1969)的研究;(3)加工水平途径的基本观点;

(4)1Fulving(1972,1993)的模型;(5)平行分布加工(PDP)途径与其它三个模型的主要区别。

(二)外显记忆与内隐记忆

1、识记:(1)外显记忆;(2)内隐记忆;(3)遗忘症;(4)分离;(5)阿尔茨海默病(AD);(6)词干补全启动;(7)纯粹暴露效应;(8)图优效应;(9)编码特异性原则。

2、理解:(1)外显记忆与内隐记忆的区别;(2)Warrington和Weiskrantz(1970)的工作;(3)外显记忆、内隐记忆与阿尔茨海默病;(4)外显记忆、内隐记忆与编码特异性原则。

(三)过程分离程序

1、识记:(1)直接测验;(2)间接测验;(3)任务分离;(4)过程分离程序;(5)包含测验;(6)排除测验。

2、理解:(1)任务分离的弊端;(2)过程分离程序的理论基础、基本假设与具体方法;(3)包含测验与排除测验各自的含义与彼此之间区别;(4)过程分离程序在记忆领域中的应用;(5)过程分离程序在其它领域中的应用。

(四)日常记忆

1、识记:(1)心情一致性;(2)心情依存性。

2、理解:(1)日常记忆研究的特点;(2)影响记忆准确性的因素;(3)影响目击者证词可信度的因素;(4)Loftus等人(1978)的幻灯片实验。

3、运用:日常记忆研究的应用价值。

第六章一般知识组织

一、学习目的与要求

本章主要介绍了语义记忆组织模型、范畴特异性损伤现象及其理论意义、评估语义记忆的方法、痴呆与语义记忆损伤等四方面内容。学习这一章,要求掌握(1)语义记忆组织的四个典型模型;(2)范畴特异性损伤现象的含义;

(3)范畴特异性损伤现象的理论意义;(4)常用的评估语义记忆完整性的方法;(5)痴呆病人中的语义记忆损伤。

二、课程要求

第一节语义记忆组织的模型

(一)特征比较模型:特征比较模型的主要观点;句子核证技术;典型性效应;范畴大小效应。

(二)网络模型:Collins和Loftus(1975)的网络模型;扩散激活;.Anderson和ACT。:Ic理论;陈述性和程序性知识。

(三)原型途径:原型途径的基本观点;原型的特点;上位范畴、基本范畴与下位范畴;基本范畴具有特殊地位的原因。

第二节范畴特异性损伤与一般知识组织

(一)范畴特异性损伤现象:Warrington和Shallice(1984.)的研究。

(二)范畴特异性损伤现象的理论意义:第一种观点认为语义知识按分类学意义上的范畴来组织;另一种观点不是用有无生命这样的二分法来解释范畴特异性损伤,而是强调视觉信息与有生命物体识别之间的关系;第三种观点称为特征途径。

(三)评估语义记忆的方法:范畴流畅性;语义范畴判断;图片分类;对证命名;口头阅读;词图匹配或图词匹配;口语词书写词匹配;同义判断;词语义联想;根据描述命名;特征核证;语义相似性判断;用言语下定义;物体使用。

(四)痴呆与语义记忆损伤:老年性痴呆中的语义记忆损伤;语义痴呆。

三、考核知识点

(一)语义记忆组织的四个模型

(二)范畴特异性损伤现象及其理论意义

(三)评估语义记忆的方法

(四)痴呆与语义记忆损伤

四、考核要求

(一)语义记忆组织的四个模型

l、识记:(1)句子核证技术;(2)典型性效应;(3)范畴大小效应;(4)陈述性和程序性知识;(5)原型;(6)上位范畴、基本范畴与下位范畴。

2、理解:(1)特征比较模型的主要观点;(2)Collins和Loftus(1975)的网络模型;(3)Anderson和ACTm理论;

(4)原型途径的基本观点;(5)原型的特点;(6)基本范畴具有特殊地位的三点原因。

(二)范畴特异性损伤现象及其理论意义

1、识记:范畴特异性损伤现象

2、理解:(1)Warrington和Shalliee(1984)的研究;(2)范畴特异性损伤现象的几种不同解释。

(三)评估语义记忆的方法

理解:评估语义记忆的各种方法。

(四)痴呆与语义记忆损伤

1、识记:语义痴呆。

2、理解:痴呆病人中的语义记忆损伤。

第七章表象

一、学习目的与要求

本章主要讨论心理表象的特点和认知地图。学习这一章要求了解(1)心理表象的含义;(2)有关心理表象在记忆中存储方式的争论;(3)心理旋转实验及其理论意义;(4)认知地图的含义;(5)影响距离估计的因素;(6)空间框架模型的基本观点。

二、课程内容

表象的含义与作用。

第一节心理表象的特点。

模拟码存储与命题码存储。

(一)表象与心理旋转:Shepard和Metzler(1971)的实验;Cooper和Shepard(1973)的实验;心理旋转的生理学证据;心理表象与知觉之间相似性的神经心理学证据。

(二)表象和大小:Moyer(1973)的研究。

(三)模拟码存储还是命题码存储:模拟码存储理论;命题码存储理论。

第二节认知地图

认知地图的含义。

(一)认知地图和距离:影响人们距离估计的因素。

(二)认知地图和形状。

(三)认知地图与相对位置。

(四)使用言语描述创建心理模型:Franklin和Tversky(1990)的研究;空间框架模型。

三、考核知识点

(一)心理表象的特点

(二)认知地图

四、考核要求

(一)心理表象的特点

1、识记:(1)表象;(2)模拟码;(3)命题码;(4)心理旋转。

2、理解:(1)有关心理表象在记忆中存储方式的争论;(2)Shepard和Metzler(1971)的实验;(3)Cooper。和Shepard(1973)的实验;(4)心理旋转的生理学证据;(5)心理表象与知觉之间相似性的神经心理学证据;(6):Moyer(1973)的研究。

3、运用:心理表象的应用价值。

(二)认知地图

1、识记:认知地图。

2、理解:(1)影响人们距离估计的因素;(2)I~ranklin和’rversky(1990)的研究;(3)空间框架模型的主要观点。

第八章语言

一、学习目的与要求

本章主要讨论了语言的认知神经科学研究、孤立状态下的视觉词汇识别、句子语境中的词汇识别、句法歧义消解与句子加工等四方面内容。学习这一章,要求掌握:(1)语言认知领域的几个基本术语;(2)语言的认知神经科学研究;(3)视觉词汇识别的三个假设及其有关证据;(4)词汇歧义消解的四个模型;(5)词汇歧义消解的研究方法;

(6)句法歧义消解的三种典型模型。

二、课程内容

第一节语言认知概述

(一)几个基本术语:语素与词素;语义、句法与语用;语境;心理词典;正字法与语音。

(二)语言的认知神经科学研究:语言的脑损伤病人研究;Broca失语与Wernicke失语;语言的

PET扫描研究;语言的功能性磁共振成像(。fMRI)研究;语言的事件相关电位(ERP)研究。

第二节基本的阅读过程与视觉词汇识别

(一)有关视觉词汇识别的三个假设:直接通达假设;语音中介假设或间接通达假设;双通路假

设。

(二)有关证据。

第三节句子语境中词汇的识别

(一)词汇歧义消解研究的理论背景:模块理论与相互作用理论。

(二)词汇歧义消解的主要理论:多重通达模型;选择通达模型;重排序通达模型;整合模型。

(三)词汇歧义消解的研究方法:跨通道启动技术;快速系列视觉呈现启动技术;眼动记录和眼动启动技术;移动窗口技术;事件相关电位(ERP)测量技术。

(四)有关研究及其评价。

第四节句法歧义消解与句子理解

(一)句法歧义消解的研究背景:语言理解的实时性;语言理解中各种信息之间的相互作用;句子句法分析的特点。

(二)句法歧义消解的理论:两阶段模型;基于制约的模型或制约满意理论;参照支持模型或弱相互作用模型。

(三)对有关实验证据的简单回顾:动词亚范畴偏向信息;动词论题结构信息;话语语境信息。

三、考核知识点

(一)语言认知领域的几个基本术语

(二)语言的认知神经科学研究

(三)视觉词汇识别的三个假设及其有关证据

(四)词汇歧义消解的四个模型

(五)词汇歧义消解的研究方法

(六)句法歧义消解的三个典型模型

四、考核要求

(一)语言认知领域的几个基本术语

识记:(1)音素与词素;(2)语义、句法与语用;(3)语境;(4)心理词典;(5)正字法与语音。

(二)语言的认知神经科学研究

1、识记:(1).Broca失语;(2)Wemicke失语。

2、理解:(1)语言的脑损伤病人研究;(2)语言的:PEI扫描研究;(3)语言的功能性磁共振成像(fMRI)研究;(4)语言的事件相关电位(ERP)~;tt:究。

(三)视觉词汇识别的三个假设及其有关证据

1、识记:(1)直接通达假设;(2)语音中介假设或间接通达假设;(3)双通路假设。

2、理解:三个假设的有关证据。

(四)词汇歧义消解的四个模型

1、识记:(1)相互作用理论;(2)模块理论。

2、理解:(1)词汇歧义消解研究的理论背景;(2)多重通达模型;(3)选择通达模型;(4)重排序通达模型;(5)整合模型。

(五)词汇歧义消解的研究方法

理解:(1)跨通道启动技术;(2)快速系列视觉呈现启动技术;(3)眼动记录和眼动启动技术;(4)移动窗口技术;

(5)事件相关电位(ERP)测量技术。

(六)句法歧义消解的三种典型模型

理解:(1)句法歧义消解的研究背景;(2)两阶段模型;(3)基于制约的模型或制约满意理论;(4)参照支持模型或弱相互作用模型。

第九章问题解决

一、学习目的与要求

本章主要介绍了问题的特征以及问题解决的步骤、途径与影响因素。学习这一章,要求掌握(1)问题的特征;

(2)问题解决的步骤;(3)理解问题的要求;(4)理解问题的两个重要步骤;(5)表征问题的方法;(6)问题解决的途径;

(7)影响问题解决的因素。

二、课程内容

第一节问题解决概述

问题解决的含义。

(一)问题的特征:初始状态;目标状态;障碍。

(二)问题解决的步骤:问题的确定;问题的定义和表征;策略形成;信息组织;资源分配;监控;评价。

第二节理解问题

(一)理解问题的要求:一致;对应;与背景知识相关联。

(二)注意重要的信息:五手妖怪问题研究。

(三)表征问题的方法:使用符号;使用列表;使用矩阵;使用视觉表象。

第三节问题解决的途径

算法;穷尽搜索;问题空间;策略。

(一)手段一目的策略:小人与魔鬼问题研究;计算机模拟。

(二j类推途径:类推途径的结构;问题同构;目标问题;源问题;表面特征;结构特征;N。Vick(1988)的种菜问题研究;鼓励恰当利用类推的因素。

第四节影响问题解决的因素

(一)专业知识:知识基础;记忆;表征;问题解决途径;对初始状态进行精细加工;速度和准确性;元认知技能和自我监控。

(二)心理定势:Luehins(1942)的水罐问题实验。

(三)功能固着:Duncker(1945)的蜡烛问题研究。

(四)问题的性质与顿悟和非顿悟问题:顿悟的性质;问题解决中的元认知;语言在问题解决中的作用。.

三、考核知识点

(一)问题与问题解决的含义

(二)问题解决的步骤

(三)理解问题

(四)问题解决的途径

(五)影响问题解决的因素

四、考核要求

(一)问题与问题解决的含义

1、识记:(1)问题解决;(2)初始状态;(3)目标状态;(4)障碍。

2、理解:每个问题所包含的特征。

(二)问题解决的步骤

l、识记:(1)分析;(2)综合;(3)发散思维;(4)聚合思维。

2、理解:问题解决的七个步骤。

(三)理解问题

理解:(1)理解问题的三个要求;(2)理解问题的两个重要步骤;(3)表征问题的方法。

(四)问题解决的途径

l、识记:(1)算法;(2)穷尽搜索;(3)问题空间;(4)策略;(5)问题同构;(6)目标问题;(7)源问题;(8)表面特征;(9)结构特征。

2、理解:(1)手段一目的策略;(2)计算机模拟对理解人类问题解决的价值;(3)类推途径。

(五)影响问题解决的因素

l、识记:(1)心理定势;(2)功能固着。

2、理解:(1)影响问题解决的因素;(2)专家与新手解决问题时在七个方面上的区别;(3)元认知、语言与顿悟

和非顿悟问题解决的关系。

第十章推理

一、学习目的与要求

本章主要介绍了条件推理的性质与影响因素以及人们在解决推理问题时所采用的典型的认知策略。学习这一章,要求掌握(1)条件推理的性质;(2)条件推理的影响因素;(3)人们在解决推理问题时所采用的典型的认知策略。

二、课程内容

演绎推理、条件推理与三段论推理的含义。

第一节条件推理的性质与影响因素

(一)条件推理的性质:前件;后件;肯定前件;肯定后件;否定前件;否定后件。

(二)条件推理的影响因素:否定性信息所带来的困难;抽象推理问题所带来的困难。

第二节推理中的认知策略

(一)信仰偏向效应。

(二)仅仅构建一个前提模型。

(三)违法变换。

(四)证实而不是证伪:Wason(1968)的字母数字任务实验;Griggs和Cox(1982)的饮酒年龄任务

实验;Kirby(1994)的饮酒年龄任务实验;Johnson—Laird,【~grenzi(1972)的信封邮票任务实验。

(五)不能把知识迁移到新的任务中。

三、考核知识点

(一)条件推理的性质

(二)条件推理的影响因素

(三)推理中的认知策略

四、考核要求

(一)条件推理的性质

1、识记:(1)演绎推理;(2)条件推理;(3)三段论推理;(4)前件;(5)后件;(6)肯定前件;(7)肯定后件;(8)否定前件;(9)否定后件。

2、理解:四种条件推理情境之间的区别。

(二)条件推理的影响因素

理解:(1)否定性信息所带来的困难;(2)抽象推理问题所带来的困难。

(三)推理中的认知策略

理解:(1)信仰偏向效应;(2)仅仅构建一个前提模型;(3)违法变换;(4)证实而不是证伪;(5)Wason(1968)的字母数字任务实验;(6)Griggs和Cox(1982)的饮酒年龄任务实验;(7)Kirby(1994)的饮酒年龄任务实验;(8)Johnson—I.aird,I~egrenzi(1972)的信封邮票任务实验。(9)不能把知识迁移到新的任务中。

三有关说明与实施要求

一、有关“课程内容与考核目标”中有关提法的说明

1、关于考试大纲与教材的关系

考试大纲以纲要的形式规定了认知心理学课程的基本内容,是进行学习和考核的依据。教材则是对考试大纲所规定课程内容的具体化和系统论述。考试大纲和教材在内容上基本一致。

2、关于考核目标的说明

(1)本课程要求考生掌握的知识点都作为考核的内容。

(2)关于考试大纲中三个能力层次的说明:

识记:要求考生能知道本课程中有关的概念和理论的含义,并能正确理解和表述。

理解:要求在识记的基础上,能全面把握本课程中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能掌握有关概念、理论和方法的区别与联系。

运用:要求在理解的基础上,能运用从本课程中所学到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分析和解决有关的理论问题和实际问题。

由于认知心理学是一门理论性和方法性都很强的学科,所以,对考生的能力要求以识记和理解为主。

二、关于学习教材

学习教材为全国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指导委员会组编的《认知心理学》,张亚旭和周晓林编著,吉林教育出版社20xx年版。

三、关于自学方法的指导

考生应根据本考试大纲所规定的考试内容和考核目标,认真学习全国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指导委员会组编的《认知心理学》,它是考生的主要读物。考生在学习时应注意不要偏离教材。然而,如果时间和精力允许,考生可以自行选择一些其他版本的认知心理学书籍,作为补充阅读材料。

考生要认真掌握本课程考试大纲所规定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学习时应注意理论联系实际,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切忌死记硬背。对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的理解要准确、完整。

四、关于命题考试的若干规定

1、本课程的考试方法为闭卷考试,每年4月、10月各进行一次考试,每次考试时间长度为150分钟。

2、本大纲各章所规定的基本要求、知识点以及知识点下的知识细目,都属于考核的内容。考试命题覆盖到章,并适当突出重点章节,加大重点内容的覆盖密度。

3、本课程在试卷中对不同能力层次的分数比例大致为:识记占25%;理解占65%;运用占10%。4、本课程试题的难易程度适中。每份试卷中不同难易程度试题的分数比例大致为:易占20%;较易占30%;较难占30%;难占20%。值得注意的是,试题的难度与能力层次不是同一个概念,在三个能力层次的试题中都存在着不同的难度,切勿将二者混淆。

5、本课程考试命题的主要题型有:判断题、单向选择题、多项选择题、填空题、名词解释、简答题、论述题等。

更多相关推荐:
心理学学习心得体会

张延通过12天心理学的学习培训,我将会不断的提高心理学的理论知识,同时我也会把三位老师交给我们的方法很好的运用到实践中去,不断的学习成长,争取做到在尊重他人的同时,我好,你好,世界好。有句话说的非常好好:搬开别…

学习心理学体会和感受

学习心理学的心得与体会在接触心理学这门学科之前它总给我一种太神秘的感觉总以为它很深奥也很虚幻但是通过这一学期的学习我被它的科学性真实性所折服可以说它是实实在在存在的东西与此同时我还发现心理健康同身体健康同样重要...

学习心理学的收获和体会

学习现代心理学的收获和体会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现象从中发现及其本质和及其规律的科学心理学是一门严肃的科学它有明确的科学知识体系有科学的实证研究方法心理学研究人的行为方式习惯性格研究心理变化与行为的关系并通过研究的结...

普通心理学学习心得

普通心理学学习心得姓名:张月学院:外国语学院班级:20xx级英语(4)班学号:20xx510012电话:187xxxxxxxx心理学,一个既熟悉又感到陌生的词。联合国卫生组织指出:21世纪困扰人类的不是环境问题…

心理学感想、收获、体会

上课感想收获体会心里学概论院系软件工程学院班级102115班学号10211109姓名陈彤这学期我选修了心理学概论这门课上了8周的选修课后我感觉受益匪浅心理学是一门听上去很深奥的学科但是通过王慧琳老师的讲解将深奥...

心理学 心得 感想 学后感

心理学的收获此次心理学的学习对于我来说是第一次较为系统的接触和学习心理学坦率的说虽然在平时接触过心理学的丁点知识但是对于系统心理学的了解很少而且片面的认为心理学对于自己没有太大的意义虽然它是一热门的学科也很少花...

大学生心理学的感想和体会

学习大学生心理学感想和体会这本书给我的第一感觉是一本很实际很基础的有关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入门书籍这对于我们这些想了解最根本的心理知识能够正确认识自己的大学生而言是一个非常不错的选择这是本最普通的心理学书籍里面没...

北大心理学自考心得分享

北大心理学自考心得分享20xx03161159北大心理学自考心得分享1学习方法与应考技巧课程架构简析一学习方法与应考技巧北大心理学自考有人觉得很难也有不少人半途放弃的但也不少一次考六门七门八门全过关的一次过四门...

大学生心理学的感想和体会

学习大学生心理学感想和体会这本书给我的第一感觉是一本很实际很基础的有关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入门书籍这对于我们这些想了解最根本的心理知识能够正确认识自己的大学生而言是一个非常不错的选择这是本最普通的心理学书籍里面没...

运动心理学心得

运动心理学课程学习心得在运动心理学的专业知识方面我们着重学习了几种经典的如自我理论目标定向理论自我效能理论以及行为塑造与改变的理论及行为矫正技术的种类和它们在实践中的应用还有运动表现与唤醒焦虑的关系等心理学理论...

心理学 学习心得

心理学学习心得这一学期我有幸能选到心理学一课心理学一个既熟悉又陌生的词语在我没有学习心理学的时候我一直对这个概念似懂非懂如今在卢老师生动具体的讲解下我学到了很多很多既有利于学习又有利于生活的心理学知识学习心理学...

《旅游心理学》学习体会

心理学是研究人的心理活动及规律的一门学科心理是脑的机能脑是心理的器官通过这门课的学习对人的一些心理活动有了初步的了解使我更好的认识自己了解做一些事有一些情绪的原因例如一个宿舍同学好多习惯都差不多这都是心理效应的...

心理学学习心得(40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