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化学与分子读书报告

时间:2024.4.13

读书报告(学习心得体会)

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既是生命科学的基础,又是生命科学的前沿。这门课程给我印象最深的不仅是它大量的专业名词,还有它也是这学期所有课程里最厚最重的一本书了。在第一堂课中,我们在老师带领下对这门的学习有了初步的认识,知道它的功能作用,了解它的学习领域。

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在分子水平探讨生命的本质,即研究生物体的分子结构与功能、物质代谢与调节。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是目前自然科学中进展最迅速、最具活力的前沿领域。它是在分子水平上研究生物体的组成与结构、代谢及其调控的一门科学,它是一门具有先进性、科学性和系统性的学科,并以众多相关学科为基础。由于其在生物等学科的重要性而使内容逐渐增多,且发展速度快,新知识、新进展不断涌现,有大量需要记忆和思考的内容,因此学好它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最开始的我确实觉得无从下手,面对书上大量的知识点很是迷茫,我开始有慢慢的很认真的看课本上的内容,逐字逐句的理解、体会和记忆。但学习效率很慢,而且学习得效果也很不令人满意。书上的内容太多,太杂,即使我有讲整个的内容都看里一遍,也无法讲他们转变为我自己脑中的知识,最明显的就是表现在做题上,完全就是觉得所考的题和所学的知识无法联系在一起,可能问题便在于没有理解到知识内容,思考太少,知识也很浅。

学习不怕没问题,怕的就是没有问题。学会解决问题,也是自己能

力的一种提高。我有将自己的问题与高年级的师兄师姐进行交流,他们也有耐心得一起寻找解决的方法,并且还告诉我他们的一些学习方法和心得体会,让我受益匪浅。同时我自己也通过互联网和图书馆,去找一些资料,以便自己深入的理解学习得内容。上课前一定要提前预习,这个是很有必要的。在课堂上,认真听讲是最为关键的,虽然不能完全听懂,但我有努力跟上老师的上课节奏,跟着老师的思路走,课后通过老师的课件和上课所做的笔记,再进行二次学习,及时学习,及时复习,不拖延。以下是一下学习得方法,我觉得还挺值得借鉴的

1.抓住主线,由表及里,循序渐进

根据研究内容,生物化学可分为以下几部分:①重要生物分子的结构和功能:着重介绍蛋白质、核酸、酶、维生素、激素和抗生素等的组成、结构与功能。重点掌握生物分子具有哪些基本的结构,哪些重要的理化性质,以及结构与功能之间有什么关系等问题,同时要随时将它们进行比较。这样既便于理解,也有利于记忆。②物质代谢及其调节:主要介绍糖代谢、脂类代谢、能量代谢、氨基酸代谢、核苷酸代谢、以及各种物质代谢的联系和调节规律。此部分内容是传统生物化学的核心内容。学习这部分内容时,应注重学习各种物质代谢的基本途径,特别是糖代谢途径(糖酵解、三羧酸循环途径、糖异生途径等);脂肪酸分解与合成和酮体代谢途径;氨基酸的脱氨基及氨的代谢;能量生成方式等;各代谢途径的关键酶及生理意义;各代谢途径的主要调节环节及相互联系等问题。③分子生物学基础:重点介绍了 DNA复制, DNA转录和翻译。学习这部分内容时,应重点学习复

制、转录和翻译的基本过程,并从必要条件、所需酶及特点等方面对三个过程进行比较。在理顺本课程的基本框架后,就应全面、系统、准确地掌握教材的基本内容,并且找出共性,抓住规律,学会抓住线条、围绕主线向外扩展和上下联系的方法。

2.懂得记忆法,学会记忆

学习生化时,最大的问题是记不住学过的内容。关于此问题我的建议是:首先分清楚那些需要记忆,那些根本就不需要记忆。如氨基酸的三字母和单字母符号、一些关键词的缩写、氨基酸和碱基的结构等是需要记的,而有些生物分子的结构式如维生素B12等并不需要记;其次明白理解是记忆之母,因此对各章内容,必须先对有关原理理解透,然后再去记忆;第三,记忆要讲究技巧,多想想方法,注意前后关联,不要前后脱节。另外,理解和记忆都是掌握知识的基本保证,记忆应该建立在理解的基础之上,并且也只有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才能记得牢,记得准。

3.勤于动手,联系实际

这是由“学懂”转向“会做”的桥梁和提高我们在考试中应试能力的重要保证。不少人在考试中常常是教材内容确实都弄懂了,但一上考场应试,做起来就感十分吃力,甚至头脑发涨,手足无措,原因就是平时只“看”不“练”。其实,“学懂”和“会做”并不完全是一回事。一般来说,要想在考试中对考题应付自如,必须具备以下几点:①真正掌握所学过的知识和内容;②能在短时间内理清思路,分清层次,确定具体的解题方法和步骤,组织好解题语言;③掌握必要的答

题技巧。而后两点只有靠大量的习题练习才能解决,这就要求学习者和考生在平时的学习中勤于动手,强化解题训练。只有这样,才能巩固教材内容,缩短教材与试题间的知识损耗;才能在模拟的情境和规定的时间内体验应考实战所需要的生理与心理承受力。

另外,应将所学的基础理论知识应用到实际中,做到理论联系实际。如应用酶促反应动力学和维生素等章节的基础理论知识解释磺胺药物的作用机理;应用糖代谢等章节的基础理论知识解释糠尿病的发病机理和临床上的“三多一少”症状;应用维生素和核酸代谢等章节的基础理论知识解释为什么缺乏叶酸和维生素B12会导致巨幼红细胞贫血:应用酶学等章节的基础理论知识解释酶原激活和同工酶的生理意义等。

4.紧扣大纲,突出重点

大纲对考试内容从能力层次上提出不同要求,即“了解”、“熟悉”和“掌握”三个层次。要求掌握的内容:能对内容融会贯通,并灵活运用;要求熟悉的内容:对内容能深刻理解,并能用自己的语言对其叙述;要求理解的内容:对所学过的内容基本能理解,并能模仿记忆。一般在考试中各层次所占的比例分别为:“掌握”,60-70%,“熟悉”,20-30%, “了解”,10%。复习时紧扣大纲,明确要求,突出重点,强化难点,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另外,重点与一般的关系处理不当是许多考生学习和考试效果不佳的一个重要根源。有的人在学习中图省劲,只注意死抠几个重点章节,甚至只围绕重点内容猜、押几个重点题。这样既不能全面掌握知识,又与目前考试内容覆盖面大的

特点相悖,因此极易失败。有的则相反,在学习中不注意把握重点,觉得每章、每节和每个问题都很重要,从而在学习中面面具到,结果下功夫不小,效果却不好。所以,在学习中必须区分重点和一般的关系,突出重点,兼顾一般。所谓重点,是指那些在整个内容体系中占有重要位置的章节和问题,就是要在这些章节和问题上多下些功夫,真正学深学透,弄懂弄通。


第二篇:智能与新型功能材料读书报告 分子自组装技术的研究进展


智能与新型功能材料读书报告

分子自组装技术的研究进展

摘要:分子自组装在生物工程、分子器件、以及纳米科技领域已经有很广泛的应用。在未来的几十年里,分子自组装装作为一种技术手段将会在新技术领域产生重大的影响。本文介绍了分子自组装技术的基本原理、影响因素以及目前的研究进展,最后展望了自组装技术的前景。

关键词:分子自组装;应用

Advances in Molecule Self-assembly TechnologyLijuan Liu,

030090927

East China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Chemical Engineering Institute

Abstract: Molecule self-assembly technology has been widely applied in biotechnology, molecular device, and nanotechnology. As a fabrication tool, molecular self-assembly technology will become tremendously important in the coming decades. In this article, mechanism, influence factors and some research advances of molecule self-assembly technology are reviewed. At the end, we prospect the future of this technology.

Keywords: Molecule self-assembly; application

自组装[1](self-assembly,简称SA)是组分自主构筑成团或结构物的过程,自组装过程能使无序状态转变成有序状态。自组装技术主要分为定向自组装(Directed self-assembly)和分子自组装(Molecular self-assembly)。

分子自组装是指基本结构单元(分子,纳米材料,微米或更大尺度的物质)自发形成有序结构的一种技术。在自组装的过程中,基本结构单元在基于非共价键的相互作用下自发的组织或聚集为一个稳定、具有一定规则几何外观的结构。通过分子自组装我们可以得到具有新奇的光、电、催化等功能和特性的自组装材料,特别是现在正在得到广泛关注的自组装材料在非线性光学器件、化学生物传感器

[2]、信息存储材料以及生物大分子合成方面都有广泛的应用前景,受到研究者广泛的重视和研究。本文下面对分子自组装技术及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1 分子自组装技术

分子自组装是指在热力学平衡条件下,分子与分子或分子中某一片段与另一片段之间利用分子识别,相互通过分子间大量弱的非共价键作用力,自发连接成具有特定排列顺序、结构稳定的分子聚集体的过程。这里的“弱非共价键作用力”

1

智能与新型功能材料读书报告

系指氢键、范德华力、静电力、疏水作用力、π-π堆积作用、阳离子-π吸附作用等。并不是所有的分子都能够发生自组装过程,它的产生需要两个条件:自组装的动力以及导向作用。自组装的动力指分子问的弱相互作用力的协同作用,它为分子自组装提供能量,维持自组装体系的结构稳定性和完整性,是发生自组装的关键;自组装的导向作用指的是分子在空间的互补性,也就是说要使分子自组装发生,就必须在空间的尺寸和方向上达到分子重排的要求。

一般而言,营造分子自组装体系主要划分3个层次:第一,通过有序的共价键,首先结合成结构复杂的完整中间分子体;第二,由中间分子体通过弱的氢键、范德华力及其它非共价键的协同作用,形成结构稳定的大的分子聚集体;第三,由一个或几个分子聚集体作为结构单元,多次重复自组织排列成有序分子组装体。

分子自组装技术主要有物理方法和化学方法。

1.1 化学方法

早在19xx年已有人提出基于化学吸附的自组装设想,但19xx年才付诸实践。其原理是将附有某表面物质的基片浸入到待组装分子的溶液或气氛中,待组装分子一端的反应基与基片表面发生自动连续化学反应。在基片表面形成化学键连接的二维有序单层膜,同层内分子间作用力仍为范德华力(如图1)。若单层膜表面具有某种反应活性的活性基,再与其它物质反应,如此重复构成同质或异质的多层膜。其主要用于以图形化自组装为模板的纳米结构制备技术,结合光辐射、微接触印刷、等离子体刻蚀等方法获得了广泛应用。

Cheng等[3]研究用化学模板法从下往上合成嵌段共聚物。Sun等[4]在两水相界面上通过自组装合成膜,一个包含聚合物,另一个包含带有相反电荷的自组装小分子,结果显示小分子能在膜成长过程中有序排列。刘璐等[5]应用自组装膜吸附钯的活化方法,在SiO2/Si平面基板表面化学沉积NiMoP阻挡层。

智能与新型功能材料读书报告分子自组装技术的研究进展

图1 分子在固体表面的自组装

1.2 物理方法

物理吸附又称为分子沉积法,是19xx年德国Mainz大学的Decher首先提出

2

智能与新型功能材料读书报告

的。其原理是将表面带正电荷的基片浸入阴离子聚电解质溶液中,因静电吸引,阴离子聚电解质吸附到基片表面使基片表面带负电,然后将表面带负电荷的基片再浸入阳离子聚电解质溶液中,如此重复得多层聚电解质自组装膜。这样可制取有机分子与其它组分的多层复合超薄膜(如图2)。该技术有较好的识别能力、生物相容性、导电性、耐磨性,比之于化学吸附膜,层与层之间较强的作用力使稳定性大为提高。

Cordas等[6]在金电极上自组装了三价卟啉铁二硫化物衍生物的单层膜,并用称量分析法和椭圆光度法研究出具有电催化功能的改性电极。Kalsin等[7]通过自组装将两种带电荷的、大小相等的金属纳米颗粒制备成砖石晶体。形成如此紧密结构是由于纳米颗粒间特殊的静电作用,而厚度是与装配物的尺寸相对应的。所以我们可以利用静电作用将多分散的纳米颗粒制备成晶体。

智能与新型功能材料读书报告分子自组装技术的研究进展

图2 分子吸附组装成膜

2 分子自组装体系的影响因素

分子自组装是在热力学平衡下进行的分子重排过程,它的影响因素多种多样,主要有以下三个影响因素:

2.1 分子识别对分子自组装的影响

分子识别可定义为某给定受体对作用物或者给体有选择地结合并产生某种特定功能的过程,包括分子间有几何尺寸、形状上的相互识别以及分子对氢键、π-π相互作用等非共价相互作用力的识别。利用分子彼此问的识别、结合特征,从中挖掘高效、高选择性的功能。若将具有识别部位的多个分子组合,彼此便寻找最安定、最接近的位置,并形成超过单个分子功能的高次结构的聚集体。在有机分子自组装过程中控制组装顺序的指令信息就包含于自组装分子之中,信息依靠分子识别进行。Spinke等[8, 9]等研究表明自组装单分子层能够很好地控制表面性质,选择一个合适的生物素,能够有效地进行生物识别。Kitagawa等[10]研究了在界面上进行自组装的性质,他们主要在二维和三维以及其他各个分子水平,针对手性和非手性系统的界面进行研究,研究表现了其生物识别功能。

2.2 组分对分子自组装的影响

组分的结构和数目对自组装超分子聚集体的结构有很大的影响。刘铮铮[11] 利

3

智能与新型功能材料读书报告

用化学气相沉积(CVD)的方法在自组装单分子膜(SAMs)修饰的SiO2表面沉积铜薄膜,并对得到的铜薄膜的性质进行表征与分析。通过比较研究发现:在沉积过程中,SAMs的末端基团作为铜沉积的反应位点,末端基团与铜之间的相互作用力越强,则铜在基材表面的沉积与附着能力越强,而且SAMs阻挡铜原子扩散进入硅内部的效果越好。而SAMs的生长取向也会对铜沉积时的晶型产生影响。

2.3 溶剂对分子自组装的影响

绝大多数对自组装体系的研究都是在溶液中进行的,因而溶剂对自组装体系的形成起着关键作用。溶剂的性质及结构上的不同都可能导致自组装体系结构发生重大改变。任何破坏非共价键的溶剂,都可能会影响到自组装过程的进行,包括溶剂的类型、密度、pH值以及浓度等。刘正春等[12]为提高硅烷自组装单层膜的质量,提出溶剂抽提制备的工艺。玻片在5×10-3mol/L的巯基丙基三甲氧基硅烷(MPTS)苯溶液浸泡反应,依次用苯、丙酮、双蒸水回流抽提,得到MPTS的白组装膜。研究结果表明,在惰性气体保护下,连续使用非极性溶剂和极性溶剂抽提,有效清除玻璃表面硅烷的物理吸附层,有效防止巯基硅烷的氧化,获得膜厚度为0.8 nm、均匀的MPTS自组装单层膜,该工艺为制备稳定的硅烷自组装单层膜提供一种新方法。李红变等[13]采用界面自组装的方法制备了金纳米粒子单层薄膜。该方法克服了传统制备金纳米粒子薄膜需要引入第三种助剂的缺点,仅用金溶胶和另外一种疏水溶剂通过简单的混合,就可得到金纳米粒子单层薄膜。通过调节疏水溶剂的极性,可以调节组成金膜中金纳米粒子的数密度,即纳米粒子的间距。

3 分子自组装的研究进展

分子自组装技术的迅速发展,进一步修饰自组装分子的末端基团,能获得特定的性质和功能,在光电转换、分子器件、纳米尺度上的图案加工、生物传感器、长链聚合物分子的有序组装、生物大分子的定向识别组装等领域的研究很活跃,分子自组装在这些方面都表现出显著的优点和潜在的应用价值。

3.1 分子自组装在纳米材料的应用

分子自组装技术在纳米技术中的应用主要集中在纳米介孔材料、纳米管、纳米微粒[14-16]的制备中,分子自组装技术能够有效地调控纳米材料的形成。

Petkov等[17]利用旋涂的方法在预处理含铁硅/聚乙烯氧化物-聚丙烯氧化物-聚乙烯氧化物/乙醇溶液体系中合成了纳米介孔膜材料,x射线衍射光谱表明在硅晶片上生成了立方中间相结构。陈志军等[18] 以甲苯作溶剂,硼氢化钠作还原剂,在液/液两相界面处,通过还原氯金酸的方法制备了金纳米粒子。分别研究了4-辛基溴化铵作为相转移剂和稳定剂制备的金溶胶体系,结果表明配体修饰后,金溶胶在有机相的原溶液中是相当稳定的,但继续补加甲苯或其他物质后,金溶胶体系变得不太稳定,并很快趋于沉降状态。Sun等[4]综述了分子自组装技术在FePt纳米可

4

智能与新型功能材料读书报告

以的应用。

3.2 分子自组装在膜材料方面的应用

分子自组装膜,特别是自组装单分子膜(SAMs),是分子自组装研究最多的领域,并且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例如,SAMs在电子仪器制造、塑料成型、防蚀层[19-21]研究等诸多领域都有实际应用。

乔丽英等[22]将Mg和MgCa合金进行热自组装单分子膜表面改性,并将其试样浸泡在SBF中和植入动物体内进行比较试验,结果表明热自组装膜改善了镁基生物材料的腐蚀抗力和生物活性。吕凤珍等[23]通过聚乙烯醇薄膜表面致密的羟基基团与肉桂酰氯间的选择性酯化反应,将光敏基团连接到聚乙烯醇薄膜表面,制备出一种新型的光敏自组装单层膜。将该薄膜作为向列相液晶的取向膜制成平行液晶器件,在偏光显微镜下观察,发现获得了均一、稳定的取向效果。这种自组装光控取向膜的制作过程简单,且具有良好的热稳定性。

3.3 分子自组装在生物科学方面的应用

目前分子自组装在生物科学中主要应用在酶、蛋白质、DNA、缩氨酸、磷脂的生物分子自组装膜。这些生物分子自组装膜被广泛应用于生物传感器、分子器件、高效催化材料、医用生物材料[24, 25]领域。

牛凌梅等[26]研究了青霉胺自组装膜在金电极上的电化学特性,记过显示青霉胺自组装电极稳定性好,选择性高,适用于实际样品的测定。Wu等[27]用自组装技术制备出测量电流的葡萄糖生物传感器,这个生物传感器由多层碳纳米管、金纳米颗粒和葡萄糖氧化酶组成的九层薄膜。Lai等[28]用胆固醇标记DNA探针在液晶/水相界面处检测DNA。

4 前景与展望

虽然我们不知道在不久的将来常规的电路能否被自组装的分子仪器所代替,但是分子自组装材料,特别是自组装材料由于其潜在的应用前景而在工程应用中得到愈来愈多的应用 。很多种多功能性高分子及纳米粒子可自组装成为极高应用价值的多层结构。厚度接近于零的单分子自组装膜在化学、机械、电子和热力学性能的表面和界面改性方面有很好的应用。总的看来,人们对分子自组装的研究工作要比以前深入得多,对于其应用研究,则更是朝着实用方面发展。分子自组装作为化学、物理、生命科学和材料科学的交叉学科,它将在光电材料、人体组织材料、高性能高效率分离材料以及纳米材料中发挥应有的作用。

参考文献:

5

智能与新型功能材料读书报告

[1] 邢丽等. 自组装技术及其研究进展[J]. 世界科技研究与发展, 2007, 29(3):

39-44.

[2] 李兰扣等. 自组装技术及其在生物传感器中的应用研究[J]. 河北化工, 2009,

32(7): 52-53.

[3] Cheng J, et al. Templated self-assembly of block copolymers: top-down helps

bottom-up[J]. Advanced Matereals, 2006, 18(19): 2505.

[4] Sun S, et al. Recent advances in chemical synthesis, self-assembly, and applications

of FePt nanoparticles[J]. Advanced Materials, 2006, 18(4): 393-404.

[5] 刘璐等. 自组装方法化学沉积NiMoP镀层研究[J]. 稀有金属材料与工程, 2009,

38(5): 895-900.

[6] Cordas C, et al. Self-assembled monolayer of an iron (III) porphyrin disulphide

derivative on gold[J]. Electrochemistry Communications, 2003, 5(1): 36-41.

[7] Kalsin A, et al. Electrostatic self-assembly of binary nanoparticle crystals with a

diamond-like lattice[J]. Science, 2006, 312(5772): 420.

[8] Spinke J, et al. Molecular recognition at self-assembled monolayers: the

construction of multicomponent multilayers[J]. Langmuir, 1993, 9(7): 1821-1825.

[9] Spinke J, et al. Molecular recognition at self-assembled monolayers: Optimization

of surface functionalization[J]. The Journal of Chemical Physics, 1993, 99: 7012.

[10] Kitagawa H, et al. Molecular Recognition and Self-Assembly Special Feature:

Encapsulated-guest rotation in a self-assembled heterocapsule directed toward a supramolecular gyroscope[C]. 2009. 10444-10448

[11] 刘铮铮等. 自组装单分子膜的末端基团对化学气相沉积铜薄膜的影响[J]. 材料

科学与工程学报, 2008, 26(4): 545-549.

[12] 刘正春等. 采用溶剂抽提法制备3-巯丙基三甲氧基硅烷自组装单层膜[J]. 中南

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9, 40(3): 608-612.

[13] 李红变等. 水/油界面上自组装金纳米粒子单层薄膜[J]. 无机化学学报, 2008,

24(10): 1664-1668.

[14] 马如飞等. 静电自组装碳纳米管/壳聚糖复合材料[J]. 炭素技术, 2009, 28(2):

9-12.

[15] 谢磊等. 基于微探针加工技术的分子自组装过程实验研究[J]. 机械工程师,

2009, 8: 18-20.

[16] 王慧庆等. 两亲嵌段自组装模板法制备结构可控纳米杂化材料[J]. 材料导报,

2009, 23(18): 110-112.

[17] Petkov N, et al. Fe-containing mesoporous film hosts for carbon nanotubes[J].

Materials Science & Engineering C, 2003, 23(1-2): 145-149.

6

智能与新型功能材料读书报告

[18] 陈志军等. 金纳米粒子在液/液界面自组装[J]. 郑州轻工业学院学报:自然科

学版, 2009, 24(4): 1-4.

[19] 洪誉鹏等. 自组装膜技术及其在电化学分析中的应用[J]. 表面技术, 2009,

38(3): 72-76.

[20] 谈国强等. 自组装单层膜技术及其在制备功能薄膜领域中的应用[J]. 陶瓷,

2009, 7: 9-13.

[21] 王静等. 金属表面烷基硫醇类自组装膜的研究进展[J]. 电镀与涂饰, 2009,

28(7): 67-71.

[22] 乔丽英等. 热-自组装单分子膜表面改性镁生物材料的腐蚀降解[J]. 材料研究

学报, 2009, 2: 153-157.

[23] 吕凤珍等. 表面自组装反应制备液晶光控取向膜[J]. 液晶与显示, 2008, 23(4):

399-403.

[24] 陈佳龙等. 利用胶原-肝素自组装多层膜改善纯钛表面血液相容性的研究[J].

功能材料, 2008, 39(8): 1363-1366.

[25] 刘颖等. 自组装成环荧光显微成像技术在抗生素残留量检测中的应用[J]. 光谱

学与光谱分析, 2009, 8: 2217-2221.

[26] 牛凌梅等. 基于青霉胺自组装膜的生物传感器及其应用研究[J]. 化学传感器,

2008, 28(3): 33-38.

[27] Wu B, et al. Amperometric glucose biosensor based on multilayer films via

layer-by-layer self-assembly of multi-wall carbon nanotubes, gold nanoparticles and glucose oxidase on the Pt electrode[J]. Biosensors and Bioelectronics, 2007, 22(12): 2854-2860.

[28] Lai S, et al. Self-assembly of cholesterol DNA at liquid crystal/aqueous interface

and its application for DNA detection[J]. Applied Physics Letters, 2009, 95(15): 3702.

7

更多相关推荐:
绿色化学读书报告

绿色化学读书报告绿色化学与可持续发展学院环境与土木工程学院学号20xx03040516姓名郭凯彬指导老师王瑞麟摘要绿色化学是一门从源头上阻止污染的化学它吸收了传统化学化工环境物理生物材料和信息等学科的最新理论和...

化学读书报告

教材241大气污染和环境化学的拓展读书报告参考书目中国碳捕集利用与封存技术发展路线图研究环境问题是当前世界面临的重大问题之一酸雨全球气候变暖和臭氧层的破坏是困扰世界的三个全球性大气污染问题其中对温室效应的罪魁祸...

无机化学读书报告

无机化学读书报告非金属元素小结学院生化学院班级化学122班姓名周慧敏学号12240223指导老师李良超联系方式676601QQ83468572620xx年6月12日非金属元素小结姓名周慧敏学号12240223化...

化学读书报告

化学简史读书报告这个暑假我阅读了英柏廷顿所著的化学简史这本书分为十六章第一章应用化学的起源第二章化学的初期第三章炼金术的传布第四章医药化学第五章燃烧和大气性质的早期研究第六章气体的发现第七章拉瓦锡和近代化学的基...

胶体化学读书报告

胶体化学读书报告化学生物与材料科学学院化学工程与工艺胶体化学读书报告不经意间一年的物理化学课程的学习即将结束这门课对我来说意义深大不仅是我的专业知识得到了很大的提高更重要的是我找到了自己的专业兴趣李俊杰老师讲课...

化学读书报告

化学读书报告生物能学与生物氧化丁文欣14120xx3一概况我们已经接触了很多化学反应那么在生物体内也进行着大量的化学反应通过读这本书我了解到了一个全新的生物化学世界1自由能通过自由能可以推导出自发反应的方向并指...

《生活中的化学》的读书报告

听曹光群老师生活中的化学的读书报告江南大学化学与材料工程学院无锡214122摘要在现实生活中化学与之息息相关可以说我们每天都接触化学的有关内容如衣食住行都与化学有关人们要创造美好幸福的生活是离不开化学的因此本论...

钢桥--读书报告模板

钢桥课程读书报告题目钢桥腐蚀与防腐保护英文题目steelbridgecorrosionandprotection专业班级土木工程道桥工程学生学号1010611420学生姓名李建强指导老师石俊峰学生成绩二一三年十...

读书报告

摘要碳微球是碳材料的一个分支具有许多优良的特性因此很多学者对其进行了研究包括性质合成方法应用等溶剂热法制备碳微球是近几年来兴起的一种制备碳微球的有效方法因其操作简单和对环境友好而备受青睐我们可以用葡萄糖作为碳源...

关于环境与化学的读书报告

关于环境与化学的读书报告摘要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工业农业的发展我们现在的生活有了很大的改善然而与此同时我们所赖以生存的环境却受到了极大的干扰为了得到短期农作物的高产人们过度砍伐森林而耕作结果使土壤流失土地肥力下降...

10级“大学文科数学”第二学期读书报告作业要求(20xx年3月8日顾沛修改稿)

20xx20xx学年第二学期读书报告作业内容及要求一内容要求可以从下列五个方面择一也可以参考数学之美中的选题1学习数学的心得和感想举实例说明2就某数学方法和数学思想谈体会3文科专业或生活中应用数学的案例4对数学...

科学思想史,西方科学的起源读书报告之古代数学科学

20xx20xx学年第一学期科学思想史读书报告专业班级应用物理12级4班姓名李柄志学号120xx421小组第五组古代数学科学日期20xx1217西方科学的起源古代数学科学读书报告本学期在科学思想史的课堂上读了不...

化学读书报告(38篇)